蕭山毛奇齡字老晴又初晴 稿 李庚星白山 沈宗熹師尹 較
喪祭錯
期之喪
喪服自期以下,諸侯絶,大夫降。
期有正期,有旁期。天子、諸侯正、旁俱絶,大夫袛降旁,而正仍不絶,則逹大夫矣。特正期是祖父母,天子、諸侯何以得絶?蓋天子、諸侯皆無祖父者,脱或祖母未亡,則先君已死,又當傳重而爲三年,非期服矣。若旁期,則伯叔兄弟皆臣也,臣則誰當服者?故曰絶。但旁期亦有未絶者,不得溷以「絶」字槪之。考《喪服》,旁期合妻子與伯叔兄弟爲言,然而伯叔兄弟絶而妻子不絶。故周景王穆后崩、太子壽卒,叔向謂「王一年而有三年之喪二焉」。其稱三年者,正以君本絶期,袛當 服三年之喪,而是期獨不絶,則是期即三年矣。此杜預明註,而作《士禮》者誤解策書,因有長子三年、妻三年不娶之説,變亂典制,此不可不察也。若旁期,則始封之君不臣諸父、兄弟,封君之子臣兄弟而不臣諸父,亦有絶、不絶通禮之變。而至于諸侯姑、姊妹,倘所適者亦是諸侯,則天子已絶,而諸侯不降。此皆註經之所當分别考定者,不得曰「諸侯絶」三字便了事也。
定爲三年之喪
謂二國不行三年之喪者,乃其後世之失,非周公之法本然也。引《志》之言而釋其意,以爲所以如此者,蓋爲上世以來有所傳受,雖或不同,不可改也。然《志》所言,本謂先王之世,舊俗所傳禮文小異,而可以通行者,不謂後世失禮之甚者也。
此則周章之甚者。以三年之喪,而謂定自孟子,則裁聞此語便該吃驚。況父兄百官亦已多人,一齊曰魯先君莫行,滕先君莫行,則以周公造禮之人,與其母弟叔繡裁封國行禮之始,而皆莫之行,則無此禮矣。乃茫然不解,忽委其罪于後君,曰「後世之失」。夫後世,則春秋、戰國盡之矣。戰國齊宣欲短喪,猶且不敢。若春秋, 則魯僖以再期納幣,即譏喪聘;昭公居喪不哀,叔向便責其有三年之喪而無一日之戚。誰謂三年不行起于後世?況明曰「先君」,且明曰「從先祖」。先祖者,始祖也。乃又依回其詞,謂上世以來,雖或不同,舊俗相傳,禮文小異。夫此無容有不同、有小異者。試問其所云不同與小異者,是幾年與幾個月?且是何等禮文?當分明指定。嘗于康熙癸未歲,在杭州陳編脩家作題主陪事。座客論喪禮,以此詢之,一堂十二席,嘿若喑者。冣後録其説入《四書索解》中,徧索解人,而終無一應。不知此在本文自曉,讀書者總爲此註本作錮蔽耳。本文明云「君薨,聽于塚宰,即位而哭」,而世子之行之者,即曰「五月居廬,未有命戒」,此非周制也。子張問「高宗諒陰,三年不言」,而不知所謂,則必近世無此事。而夫子告之以「古之人」,其非今制已可知矣。及讀《周書·康王之誥》,成王崩,方九日,康王遽即位,冕服,出命令,告諸侯。然且居翼室,而竝不居廬,與「諒陰」與「三年不言」之制絶不相同。然猶曰此天子事耳。後讀《春秋傳》,晉平初即位,即改服命官,遽會溴梁,與列國通盟戒之事。始悟孟子所言與滕文所行,皆是商以前之制,竝非周制,在周公所制禮竝無有此。故侃侃然曰:周公不行,叔繡不行,悖先典,違授受。歷歷有詞, 而世惑傳註而總不察也。蓋其云「定三年之喪」,謂定三年之喪制也。然則孟子何以使行商制?曰:使滕行助法,亦商制也。
爲期之喪
已,猶止也。
以「已」訓「止」,何人不曉?但此際有大不明白,不得訓「止」字便了事者。據舊有三説:一云齊宣欲短喪,而丑謂期愈于已,則必宣所欲短原在期下,故進之以期。然而期下有月日,或功、或緦、或既葬、或卒哭,袛可謂短,而必不可謂之爲已。下文明云「雖加一日,愈於已」,已者,一日不喪之謂也。期下尚有日也,此非也。一云宣短原是期,而丑就其言而將順之,則丑類阿附,孟子當黜之,必不當有「徐徐」之諭。且徐徐與紾臂自有差等,若宣期丑亦期,是宣紾丑亦紾,何云「徐徐」?此又非也。一云公孫此語是私問孟子之言,非對王之言,與下文兩問兩答一例。此趙岐之説,然亦大謬者。本文明云「子謂之」、「亦教之」,是明明對王,而以爲私問,又大非也。
人亦貴識禮耳。禮:凡「喪」字,俱指喪服言。初服、重服,謂之居喪;及釋重服而服祥禫之服,即謂之除喪,故《禮》云二十五月而畢喪。夫二十五月,袛再期耳,豈三年之喪畢再期乎?亦曰三年之喪之重服,則從此畢也,特是重服煩璅,自既葬以後,每變重服而受輕服,以漸而殺,謂之變受。其變受之節,約有數限。大抵既葬爲大節,而卒哭、祥撢繼之,如變疏布受成布,變麻絰受葛絰,變菅屨受繩屨,變三升、四升受六升、七升,以至去縗、去杖、去負板、去條屬。雖每變每輕,而總不大遠,通名重服,必祥撢之後易以纖練,而後無變受。是以再期以前,重服難紀。加之周制與古制大别:古制居喪,不預國事,重服被體,可以不易。而周則自即位以後,朝廟、祭饗、聘問、盟會、賓貢、金革、告誡、頒布,皆需易服,且事當紛錯,有一日而三易服者。以屢變之服而加以日易,煩璅彌甚!因思自既葬除重服外,即受以祥練之服,舉凡逐節所變受,盡行除之。向來再期始畢喪者,今欲以卒哭畢喪,謂之短喪。蓋以喪節言,則卒哭較再期爲短;而以喪服言,則重服變受一節不行,即謂之已。其所以既稱短而復稱已,職此故也。丑則曰既葬五月,原服重服,倘又加之以期之七月,則再期之限已得其半。而卒哭重服仍然不已,故 曰愈也。特孝弟不如是耳!本文三「喪」字,兩「愈于已」字,俱指服言。王欲既葬已重服,王子將既葬已輕服。丑請加七月爲期服,故愈;其傅請加兩月爲小功服,故亦愈。此真一徹百徹之解,惜註者全不曉也。詳見後條。
請數月之喪
王子所生之母死,厭于嫡母而不敢終喪。按:《儀禮》:「公子爲其母,練冠,麻衣,縓緣。既葬,除之。」疑當時此禮已廢,或既葬而未忍即除,故請之也。
此襲舊註而又錯者。據古喪服禮,袛有屈于父而降服,竝無厭于嫡母而不終服者。其屈于父,即嫡母亦在所屈中,「父在,爲母期」是也。若生母,則「父在,厭降」,固不必言,然是爲父屈,竝不是爲母屈也。故《儀禮·喪服》篇特記云「練冠,麻,麻衣,縓緣」,于五服之外專制此公子一服。解云:「諸侯之妾子厭于父,故爲母不得伸,而權制此服。」今明引《儀禮》,且全録其文,而竝不知所厭者是父而不是母,已太疎矣!乃全引服制而不能解,又不知與「請之」之意何所關會,但曰既葬而不忍除。夫所謂「請數月」,非謂不除此服也。考屈厭之禮,大夫之庶子,父 在爲其母大功;士則父在爲其母期。惟父死,則皆伸三年。若諸侯之妾,則又當降小功矣,小功宜五月。然而諸侯貴妾視卿、賤者視大夫,皆三月而葬,葬即不復服矣。因于制服中,寓屈則五月、伸即三年之意。在「麻衣」註云:「如小功布,深衣則小功也。」「練冠而縓緣」註云:「如三年練之受飾。」即三年也。爲之請者,謂三年不伸,亦應加數月以遂此小功焉耳。且引經之法,胸能記憶,則引文雖異,其旨不忤;否則,必取原文對寫之。今《儀禮》原文「練冠,麻,麻衣」,此「麻」字非衍文也,上承「冠」字,下接「衣」字,謂以麻着衣冠之間,作首絰與腰帶耳。此與後文「朋友麻」單舉「麻」一字而兼絰帶者正同。乃又刪此一字,大義既乖,細儀又舛,如古經何?
公行子有子之喪
《集註》無文,而宋人爲説者,皆曰公行子喪親而身居子位,名曰子喪。此大錯者。公行子有子之喪,謂身有子喪,非身居子喪也。凡喪必有主,然有君爲臣主者,有父爲子主者,如《小記》云「父主子喪而有杖」,又《奔喪》云「凡喪,父在父爲 主」,是子喪父主,明有定禮。當時公行氏喪子,正身爲喪主,以受賓弔,一如《檀弓》所云子夏喪其子而曾子弔之。故趙註云:「公行子,齊之貴臣。」而疏曰「其子死」是也。解者不識禮,不識父當主子喪,妄解曰公行子有人子之喪,增一「人」字。禮:凡稱有某喪,皆實指死者言之,謂其人之喪也。若以指生者,則《檀弓》「曾子有母之喪」、「子路有姊之喪」,不成有人母、人姊喪乎?
宰我問三年之喪
朱氏曰:「聖人不輕許人以仁,亦未嘗絶人以不仁。今言『予之不仁』,乃子之良心死了也。」
喪致乎哀,則期亦匪易。宰我之問,爲真能居喪者言之,亦「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之意。特仁心無已,限即匱矣,故曰「不仁」。子嘗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原未可輕詬厲者。況其言有本,實據先王禮文以爲説。《禮》曰:三年之喪,再期之喪也。至親以期爲斷,天地則已易矣,四時則已變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然而必三年者加隆焉爾也。惟加隆,故再期也。則是先王制禮,原只以期年而進推之。宰我之言,直本諸此。然且二十五月即畢喪,重服盡除,是衰 麻尚不至三年,何況致哀?予之言此,本爲稱情,非以立文也。此未可輕詬厲也。
諒陰
見「宫室」條。
齊疏之服
齊,衣下缝也。不緝曰斬,緝之曰齊。疏,麤也,麤布也。
此則錯之尤甚者。考古三年重服,袛齊衰一服,而分作齊衰、疏衰兩名,以齊衰必疏布爲之。其在《論語》,袛名齊衰,子兩見齊衰,皆指重服。而在《左傳》,則名疏衰,晏嬰居父晏桓子喪,「服麤衰」,麤即疏也。至《孟子》,即合名齊疏,猶《荀子》稱「資麤衰」者,資麤即齊疏也。則此齊疏,正三年極重之服,無加此者。自戰國人作《士禮》,有「父在,降母期」文,一變《中庸》三年之喪。父母之喪,《尚書》百姓三年「如喪考妣」,父母皆三年之禮。且分父母爲兩衰,襲《春秋》叔向「斬焉縗絰」、縣子「三年之喪如斬」語,造一斬衰在齊衰之上,而以斬屬父,以 齊屬母。凡《間傳》、《服問》、《喪大小記》俱彼此傅會,不特父在,母期是齊不是斬。即父没後,母得伸三年,而仍不服斬,一似此齊疏之服專爲母設,與父無預者。然且作《檀弓》者,以《孟子》此文改爲曾申之言,謂魯穆母卒,曾申告以「齊斬之情,釺粥之食,由天子達」,以爲斬服在春秋有之。孟子出曾子、子思之門,此正述曾申所言,而不知其詞之有抄變也。但據舊禮文,齊疏本極重之服,而實通期功而下以爲名,故同一齊名,而實有兩製。蓋齋者,裳下際之稱。惟重服則以齋訓齊,謂但斬齊其下際而不緝,而輕服即緝之。緝名齊,不緝亦名齊,猶之亂曰亂、治亂亦曰亂。故舊有正禮文者,謂不緝之用一,三年是也;緝之用四,期、大小功、緦是也。三年之齊,必不當與期功之齊相溷亂者。今此齊疏,則三年服也,而忽加斬衰于其上,則此齊母服矣,滕文未嘗喪母也。且此三年之衰,即不緝衰也,乃曰斬則不緝,齊即緝,則此齊爲期功服矣,滕文未嘗有父兄、百官喪也。滕定公薨,而孟子所告是母服;國君絶期喪,而孟子所定是父兄、百官之喪。註經之謬,莫大乎是。初不意朱氏著《家禮》而竟出于此!
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踰階而相揖也
是時齊卿大夫以君命弔,各有位次。若《周禮》,凡有爵者之喪禮,則職喪蒞其禁令,序其事,故云朝廷也。歷,更涉也。位,他人之位也。
《集註》謂「是時齊卿大夫以君命弔,各有位次」,開口便錯。國君弔臣,或親弔,或命弔,袛使一人。惟出弔他國,始有正有副。豈有遣滿朝卿大夫弔本國臣者?況君命弔,則爲所弔之臣必是卿大夫。今公行不知何人,且不知其所喪者是父是子。父耶?則世卿父子無同升公者,見「甯武子」條。否則父士庶,君不弔也。子耶?則未有國君而弔臣之子者。今曰「子之喪」,實是子死。趙註原云「喪其子」,朱氏不註,而俗儒遂附會之曰:有人子之喪。夫禮文有句例,父之喪是父死,子之喪是子死,不得增「人子」字强解説也。特國君不弔臣之子,而國之卿大夫得往弔者,蓋喪有尊主、有卑主。尊主者,君主臣喪,如《曾子問》云哀公主季桓子喪,而衛靈弔之是也;父主子喪,如《檀弓》云子夏喪其子,而曾子弔之是也。是公行喪子,君雖不弔,而同朝之臣皆當弔之。此是恒禮。若其云「朝廷不歷位」,則以喪禮惟爲位最重,與朝禮等。況同朝咸在,則即以朝禮類曉之,竝非真有一班朝之使 受君命以蒞其事也。今强引《周禮》,而錯乃倍甚!夫《宗伯》職喪一官,惟天子有之,侯國無有也。其曰「掌諸侯之喪及卿大夫、士凡有爵者」,指畿内王子母弟得稱諸侯者,非外諸侯及侯國卿大夫、士有爵者也。其云「蒞禁令而序其事」,謂蒞喪葬之禁,而序其含禭斂襲之事,未嘗命司賓、司士序班聯、定位次也。此與《周禮》何涉?而引之。
張文檒曰:「『歷位』註『他人之位』,亦錯。歷者,彼此更歷之謂。如揖而進之,是彼歷此位;越而就之,是此歷彼位。故曰相與言,曰相揖。若止一他位,則何相乎?」
宗廟饗之
見「朝廟」條。
薦其時食
時食,四時之食,如「春行羔豚,膳膏薌」之類。
時祭不備物。凡鼎爼、鉶笔,各有限制,四時不異,惟豆籩、庶羞爲籩人、醢人所掌,則每及他物,如膴鱐、胖腊、麯蕡、蔆芡類,各得以時物實之,所謂時饗是也。若羔豚、膏薌、腒鱐、膏臊,是煎和之味,所以供王后、世子之饍羞者,而可以行祭乎?《周官·内饔》掌王后、世子割烹、煎和之事,而至于廟祭,則但掌割烹,而不及煎和,以煎和褻味,鬼神所不享也。今禮文多有,而偏引褻味以當神饗,亦奈之何!
《禮器》大饗王事,有四時美食,如靑州蟹胥、荊州 魚類。《王制》時薦,有「春薦韭、夏薦麥、秋冬薦黍稻」類。《月令》四時薦,有薦鮪、薦黍、薦麥、薦含桃類。然皆非時祭,不得引據。況非其物乎?
所以序昭穆
宗廟之次:左爲昭,右爲穆。而子孫亦以爲序。
子孫昭穆與廟次不同。故工史書世,可序倫次。若宗祝序昭穆,則四親、二祧多與倫次有乖反者。此袛序生人,而不序死者,以廟制一定,無庸再序。苐因天子、 諸侯自爲一宗,則氏族渙散,不得不于宗廟間序之,《祭統》所云「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倫」是也。若謂宗廟昭穆,子孫亦以爲序,則廟次、世次截然兩事。假使周之懿、孝,侄居叔上;魯之閔、僖,弟在兄前。而子孫依之以爲序,不大亂乎?
序爵
公、侯、卿、大夫也。
爵亦是同姓。王之同姓無無爵者。惟國子副倅與王族之食禄仕田者,其禄位不甚相遠,故序昭穆。否則俱以爵序之,故庶子正公族。禮:惟内朝不序爵,外朝即序爵。而至于宗廟之中,則一如外朝之禮。遇有貴者,則一如《黨正》文所云「三命不齒」,當自爲行列。此禮文也。若異姓序爵,則他族進身,亦何事不以位序?而曰宗廟當序爵,非禮言矣!
張文彬曰:「鄭註『爵』爲公、卿、大夫,士,以王國卿士言。此曰公、侯、卿、大夫,亦非是。大饗助祭,除開國、建都與新王即位,五服列辟總不能至,安得以常祭及之?」
序事
宗祝,有司之職事也。
《周官·小宗伯》職有「掌祭祀之序事」語,所以序省牲、眡滌諸事。而《文王世子》云「宗人授事,以爵以官」,則同姓序事皆有官爵者,如太宰贊玉幣、宗伯省牲鑊。以五等爵中取其有公孤六卿諸官職者爲之,故又曰「宗人授事以官,尊賢也」,此正《中庸》「所以辨賢」之解。若宗祝有司,則但執官役,非助祭之人。袛問職掌,安辨賢否?錯矣!
《武成》祀周廟,以侯、甸、男、衛執豆籩,在《史記》亦有「毛叔奉明水,康叔布茲」語。然别令宗祝享祠于軍,則序事非宗祝明矣。
旅酬
旅酬之禮,賓弟子、兄弟之子各舉觶于其長而衆相酬者。蓋宗廟之中,以有事爲榮,故逮及賤者,使各能以申其敬也。
此大祭均神惠之禮。然有三節:一是致爵禮,一是旅酬禮,一是無算爵禮。致爵者,獻而不酬;旅酬者,但一酬而不至無算。俗以旅酬、無算爲一禮,固已謬矣。若註,以賓與兄弟兩家子弟各舉觶以代父兄行酬,謂之下爲上,謂之逮賤,則又大錯者。兄弟弟子未嘗爲父兄代行觶也。據《禮》,行旅酬時,兄弟弟子先舉觶于其長,不過導飲耳。然且長皆答拜受飲,使弟子復位,訖于是,賓自取觶酬長兄弟,長兄弟亦自取觶答酬,以至衆賓、衆兄弟之黨彼此遍酬,特不至無算耳。則是賓與兄弟皆自取觶、自酬,而子弟且復位而受人之酬,又何曾代勞?而竟以逮賤、下爲上之典禮,作此冤解。況賓弟子舉觶獻長,長亦答拜,遣復位,在無算禮前,其于旅酬時,并未嘗有賓弟子也。蓋所謂下爲上者,祭以神爲上,祭者爲下。尸自止其爵,而使均惠于在庭,是下反爲上所酬也。致爵之禮,但及室中之貴者;及旅酬,長衆凡在庭下、階下者皆得受酬,是逮于賤也。《增韻》 [1] 「爲,被也」,與《史》「爲其所」中「爲」字義同。
《章句》既杜撰旅酬禮,乃朱氏自爲説。又云旅酬先一人、或二人,如鄉吏之屬,升觶酬賓,賓不飲,卻以獻執事,謂之逮賤。則益無禮矣!考《鄉飲酒》、《鄉射》、《特牲》,皆以一人舉觶爲旅酬始事,二人舉觶爲無算爵始事,此是兩禮,未可或一人、或二人也。況鄉飲以鄉大夫爲主人,故曰鄉吏,曰主人之吏,豈有大宗伯官屬用鄉吏者?至于酬賓不飲,則獻酬之禮,但止爵而俟共飲則有之。若不飲獻賤者,則將置酬者于何地?又況喪禮不旅酬,練祭酬賓則賓不飲,大祥酬賓則賓飲而不酬,此凶喪之禮。大饗吉禮,而以凶喪禮行之,可乎?且此出何禮文?請示之。
燕毛
祭畢而燕,則以毛髮之色别長幼、爲坐次也。
祭畢安有燕?此祭畢行賜爵禮,爲《祭統》十倫之第九倫,所謂「長幼有序」者。其曰「燕」,以任其歡燕,《小雅》以儐尸名燕飲是也,乃附《集註》者,以《楚茨》詩「備言燕私」當之,則以祈禱雩報之祭而誣坐大饗,亂矣!若序齒,則《祭統》明云「昭與昭齒,穆與穆齒」,乃于昭、穆中序之,不專辨毛髮之色。《周 官·司儀》所云「王燕,則諸侯毛」,正序齒也。但《祭統》云「群有司皆以齒」,則反兼異姓耳。
非其鬼而祭之
謂非其所當祭之鬼也。朱氏曰:「諸侯祭天地,大夫祭山川,庶人祭五祀,即非其鬼也。」
分明是鬼,而以天地、山川、五祀之神當之,則天神當稱天鬼,地神當稱地鬼,五祀神稱五祀之鬼,錯矣。且以諸侯而祭天地,以大夫而祭山川,以庶人之止祭竃神者而祭五祀,此僭也。僭而謂之諂 [2] ,錯矣,又錯矣!《周禮》大宗伯掌天神、地祗之禮,天謂之神,地謂之祗,《王制》稱「山川神祗」,《禮記》稱五祀爲五祀之神,又稱室神。而惟人,則《周禮》稱人鬼,《祭法》「人死曰鬼」,如官師以王父爲鬼、庶人父死即爲鬼。又凡祧祖以上無廟壇,而祭者皆稱鬼,則是其鬼專指人家祖父言。鄭康成所云「非其祖父而祭之,是諂以求福」,此確註也。世人不好學,輙謂 人家祖父焉肯祭,祭亦焉所諂、焉得求福?《春秋傳》曰:「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非類、非族,正指人鬼之非祖考者。若不知求福,則漢祀樂公、吴祀蔣侯、蜀祀武安王,皆人家人鬼而堂堂祀之,意欲何爲?且《春秋》實事,有明明一諂、一求福者。隱七年,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夫周公,魯之祖也。鄭何故請祀之?袛爲欲易許田,而故釋神祀以請祀其鬼,此諂也。若僖三十一年,衛成遷都帝丘,欲祭夏相,則夏相者,杞、鄫之祖也,故甯武子止之,曰:「杞、鄫何事?」正謂彼自有子孫,我安得祭。此亦非鬼而祭之証。然亦思衛雖不振,亦安肯無端爲杞、鄫祭祖父者,不過以帝丘本夏相故居,而于以邀庇,此求福也。特求福爲諂之由,而大文袛一「諂」字,即求福亦諂,康成多此二字耳。若註鬼作神,則直反大文矣,烏乎可?
《雍》徹
見「禮樂」條。
裸將于京
見「朝廟」條。
* * *
[1] 指南宋毛晃增註的《增修互註禮部韻略》,後其子居正校勘重增,簡稱《增韻》。
[2] 「諂」,原作「諂」,據文意改。本條此字皆誤,餘徑改,不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