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毛奇齡字晚晴又名甡 稿 陳佑自曾 朱樟鹿田 較
故事錯上
舜五十而慕
言五十者,舜攝政年五十也。
「舜五十而慕」,此古《舜典》舊文之無可稽者。若五十攝政,則襲《史·本紀》「舜年三十徵用,五十攝政,又八年而堯崩」語,然又錯者。據《尚書》「舜生三十徵庸,三十在位」,然而此三十年中,有歷試三年,《書》所稱「詢事考言三載」者;有攝相二十八年,《書》所稱「受終以後二十有八載」者。是受終、攝政在歷試三年以後,二十八載以前。先儒所定舜以三十三年攝帝位者,此是《書》正文,非如《世本·帝系》、《古史考》、《帝王世紀》之可以造異聞、爭各見也。且朱氏既註《孟 子》,自當以《孟子》文爲主。《孟子》曰「舜相堯二十有八載」,明明以攝政甚早,越廿八年而堯始崩,與《尚書》之「二十八載,帝乃殂落」正合。乃反據「五十攝政」、「八年而堯崩」之語以註《孟子》,《尚書》已矣,於《孟子》何居?
張文檒曰:「『三十在位』,據《尚書》歷試三年、攝相二十八年,已有三十一年,似乎不合。故孔安國謂歷試袛二年,以三十徵庸之年即當歷試之第一年,謂歷試從登用始也。如此,則以二年合二十八年,恰是三十。不然,歷試三十三,舜當以三十四攝政,多一年矣。」
舜相堯二十有八載。昔者舜薦禹于天,十有七年
楊氏曰:「此語孟子必有所受,然不可考矣。」
「舜相堯」,已見前一條矣。若舜之薦禹,則《尚書》「舜生三十徵庸,三十在位」,不又云「五十載,陟方乃死」乎?舜以六十即帝位,又五十而巡狩以死。然而《大禹謨》載薦禹詞曰:「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總朕師。」則以五十年帝位,而其薦禹時,適三十三載,非十七年乎?是《孟子》此文皆 《典》、《謨》文也。
必得其壽
舜年百有十歲。
以是知《中庸註》舜年猶是錯者。舜以六十即帝位,又三十三年而薦禹攝相,裁九十三耳,而自稱耄期。《禮》「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頤」,惟九十有五,則始兼耄期之間。故《尚書正義》謂舜服堯三年喪畢,避堯之子而後反,而即帝位。則所云「三十三」者,雖在位袛此年,而齒則九十五矣。以九十五而加以十七,是百有十二,非止百有十也。況《書·舜典》註亦明曰凡壽百十二歲,不得減去二年也。
張文檒曰:「『百有十歲』,袛見《尚書》有六十即位、五十乃死之文,然不曉『如喪考妣』文又有三載,則以服喪避位之年而混之五十帝位中,不可訓矣。但服喪三年,而袛饒二年者,《正義》謂帝之殂落,即以二十八載之年爲第一年,而二十五月而已畢喪,則袛得二年。若《竹書》謂帝堯以元年丙子即位,越一百三年,至己未,而舜始即位,則于畢喪時增出一年。然亦宜從《書》註,不 從《竹書》者,以服喪不得越四年也。如曰百十舉成數,餘年可省,則何不舉百年成數,而于一十併省之乎?」
羿善射,奡蕩舟
羿,有窮之君,善射,滅夏后相而篡其位。其臣寒浞又殺羿而代之。奡,《春秋傳》作「澆」,浞之子也。力能陸地行舟,後爲夏后少康所誅。
此又錯者。羿不曾滅夏后相也。據《夏書》「有窮后羿拒太康于河」,《春秋傳》「有夏方衰,羿自鉏遷窮,因夏民以代夏政」,其曰距河,曰代政,袛一逐太康,一代夏后相而擅國政,夏未滅也。及羿爲家衆所殺,而羿臣寒浞據羿妻以生募,即《春秋傳》所稱「澆」者。至奡長,然後浞使奡興師滅夏后相。此在《春秋》晉魏絳、吴伍員皆云「澆殺夏斟灌,以伐斟尋,滅夏后相」,明明白白。而乃以此而移彼,以後惡之事而移之前惡,時距百年,人越數代。以爲不識,則《春秋》不容不識也;以爲疎忽,則一事首尾,順文看事,何處疎忽?以爲立説或殊,有取有不取,則義理可取舍,故事可取舍乎?
然且寒浞殺羿,一併俱錯。不讀《孟子》乎?《孟子》云:「逢蒙殺羿。」而註《孟子》者,又襲趙氏註,云:「逢蒙,羿之家衆。」則其作註時,便當取《論語》、《孟子》兩書較觀。寒浞即逢蒙乎 [1] ?寒浞、逢蒙即家衆乎?此不必智者始見及也,乃一註「寒浞」,一註「家衆」。考之《春秋傳》,寒浞並不曾殺羿。浞爲寒國所棄,而夷羿收之。浞行媚于内,施賂于外。使羿娛于田而取怨于民。於是羿從田歸,家衆殺羿而烹之。雖家衆之殺所以附浞,而浞實不殺。孔疏所云家人反羿而從浞殺羿者,逢蒙是也。是註《春秋》者,尚照顧《孟子》,而合註《論》、《孟》而漠若河漢,此曷故與?
外丙二年,仲壬四年
程氏曰:「古人謂歲爲年。湯崩時,外丙方二歲,仲壬方四歲,惟太甲差長,故立之也。」
此程氏之最叵信者。外丙、仲壬在《史記》直謂繼湯而立,一二年卒,一四年 卒,然後太甲嗣之。故《書》稱太甲「居憂」,《漢志》有云服外丙服是也。特《書序》有「成湯既没,太甲元年」語,而《伊訓》亦云「惟元祀」、「袛見厥祖」,解者謂奠告湯殯,與《孟子》、《史記》不甚合。此當詳考諸書始論定者。若是年齒,則從來序年,無先幼後長、先二後四者。今丙二壬四,則仲壬爲外丙兄矣。況《世本》、《世紀》皆謂湯「年百歲」,若九十七生仲壬,九十九生外丙,不又笑話乎?
紂去武丁未久
自武丁至紂,凡七世。
按:武丁至紂,凡九世。《殷紀》武丁、祖庚、祖甲、祖庚弟 。廩辛、庚丁、廩辛弟 。武乙、太丁、帝乙、受辛是也。今曰「七世」,假謂祖甲與庚丁是兄弟,不列數内。則古立君法曰一世一及。世者,父子相繼爲一世也。及者,兄終弟及也。兄弟似無稱世者。但世數之世,袛以一君爲一世,世是世,及亦是世。不觀七世之廟乎?有天下者事七世,前爲創世,後爲繼世。然而兄弟祖禰、叔侄昭穆極其顛倒,而總名之爲七世。是以《國語》于此,亦明云:「帝甲亂之,七世而殞。」夫以祖甲至 紂謂之七世,則加武丁、祖庚爲九世,有顯據也。若謂自武丁至紂,前後兩人可不列數内,則自即由也。由湯至武丁,而謂賢聖之君,湯、丁無與,可乎?且《殷紀》明云:自中丁以來,至帝陽甲,比九世,亂。其云「九世」,未嘗舍中丁與帝陽甲也。事不考古,而欲註書,舉筆即錯矣。
太師摯適齊
周衰樂廢,夫子自衛反魯,一嘗正之。其後伶人、樂工識樂之正,太師以下,皆知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去。
夫子正樂,但係私定,未聞改正于朝廟,魯樂官何從知之?且其所正者,《雅》、《頌》也。魯固無《雅》,而《頌》則儼列三百,正于何所?況夫子生卒,尚載簡書,豈有正樂大事、諸樂官奔散一大變故,而左氏不一載之者?此明是《尚書》舊《太誓》文,《史記》作《周紀》,即載其詞。而《漢·禮樂志》亦云:「殷紂斷棄先祖之樂,乃作淫聲,用變亂正聲,以悦婦人。樂官師瞽抱其器而奔散,或適諸侯,或入河海。」顔師古註以爲即《論語》所記「太師摯」之屬是也。但師古謂適齊、適蔡, 皆是周時國名,而記者追繫其地,則不然。諸國皆舊名,在商時已有之,如周成王封熊繹于楚蠻、孝王封非子爲附庸而邑之秦,皆先有地名,而後封之。若齊、蔡,則《樂記》曰:「温良而能斷者,宜歌齊。」係三代遺聲。《國語》「文王詉于蔡原」,註:「蔡公,殷臣。」
張文楚曰:「董仲舒《對策》亦云:『紂逆天暴物,殺戮賢知。守職之人皆奔走逃亡,入于河海。』」
泰伯三以天下讓
太王三子:長泰伯,次仲雍,次季歷。季歷生子文王昌。太王因有剪商之志,而泰伯不從,遂欲傳位季歷以及昌。泰伯即與仲雍逃之荊蠻,於是季歷立,傳國至昌,及武王發,而有天下。蓋其心即夷、齊叩馬之心,而事之難處有甚焉者。泰伯不從,事見《春秋傳》。
泰伯以國讓季歷,其云「天下」,亦推極言之耳。不知何故,又云讓商,且以夷、齊叩馬比之,甚爲可怪!假曰周可以有商天下,而伯棄而去,即謂之讓,則周之可以有商天下者,即季歷也。太王欲傳位季歷,以有商天下。伯苟讓商,宜安于 世立,使傳季有待。而乃先去國,以使之必傳,是助之奪也。太王商臣,或欲遵商制傳及之法,由長次以及于季,而伯乃挾弟仲雍併其次而皆去之,是奪之又奪也。三以天下奪,而反曰「三以天下讓」,豈是通論?乃其所引據爲讓商者,但曰「太王有翦商之志,而泰伯不從」一語耳。夫此一語,半出《魯頌》,半出《春秋傳》。《魯頌》曰:「居岐之陽,實始翦商。」此推本言之。翦者,滅也,言武之滅商基于是耳。太王則焉能滅商?若云「志」,則以竄徙不給之際,而思滅全盛之商,即妄人亦無是志。且「翦商」下不得增「之志」二字也。若《春秋》宫之奇曰:「泰伯、虞仲,太王之昭也。泰伯不從,是以不嗣。」從者,順也,如定九年「從祀先公」之「從」,謂順昭穆也。工史以昭穆定世次,而伯且去國,以棄昭穆,故曰「不從」。此時何曾命伯翦商?而謂爲不從父命,則亦思太王之昭也。下即接「不從」,可得增「父命」二字于「昭也」下乎?然且《春秋》、《史記》明云太王欲傳位于季,伯乃去國。今曰泰伯不從,而後太王欲傳位于季。祗誤解《論語》,而致增《毛詩》、改《春秋傳》,併顛倒《史記》文,何苦爲此?
《六經》三代故事,至宋而盡行改變另一世界,如舜不立宗廟、禹分洞庭爲九 江、成湯始畫井田、武王封康叔于衛、周公治洛邑爲東都留後官、召公辭太保而周公挽留,皆荒唐之極、舉國在夢寐中者。況四書故事,安辨是否?爲之嘆息!
武王是也
至武王十三年,乃伐紂,而有天下。
武王自即諸侯位後,連即天子位,止十一年,並不當有十三年伐紂之事。按《大戴禮》,文王十五年而生武王,是武王少文王止一十四歲耳。而《文王世子》云文王「九十七而終」,則在文王卒時,武王始即諸侯位,然已八十三矣。乃又十三年而始伐紂,則九十有六,將《文王世子》所云九十三而終者,已死過三年矣。故《尚書》孔傳謂《泰誓》「惟十有三年」 [2] ,非武王之年,是文王之年合武王而通數之者。《無逸》云文王「享國五十年」,而《帝王世紀》謂當四十一年時,文王封西伯,專征改元,至九年而卒。《武成》所云「惟九年,大統未集」者,合之四十一年,正 與《無逸》「享國五十」相符。而於是武王繼之,三年服畢,觀兵孟津,又一年伐紂,共十三年。則此十三年者,文王九年,武王四年,而統之爲文王受命改元之年。必如此,而《泰誓》、《武成》、《無逸》、《大戴禮》、《文王世子》、《史記》、《帝王世紀》、《伏生大傳》、《漢書·律曆志》,無一不合。乃必强斷爲武王,致其徒蔡沈註《泰誓》,亦堅主其説,而諸書廢矣。冤哉!
遠宗曰:「古諸侯國俱各紀年,如《春秋》十二公年類。且有中改,如衛出公、秦惠文君各有後元年類。若受命,則《無逸》明云『文王受命惟中身』,《武成》亦云:『我文考文王誕膺天命。』」
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其所惡之人,能改即止,故人亦不甚怨之。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
必改其惡,而後不念,則人人能之,何必夷、齊?未聞夷、齊待惡人如今人待楊、墨,既入苙而又招之也。且謂「二子之心」,亦不通。此必殷、周相去不遠,其相傳遺事有如此者。若億逆而知其心,則怨者之希,何由知之?且此「惡」字,即 是「怨」字,猶《左傳》「周、鄭交惡」之「惡」。舊惡,即夙怨也。惟有夙怨,而相忘而不之念,因之恩怨俱泯,故怨是用希。此必有實事而今不傳者。若「善惡」之「惡」,則念時未必知,即不念亦不必使惡人曉。且不念已耳,人亦定無以我之念、不念分恩怨者,何爲怨希?
張文檒曰:「《魏書》房景伯除淸河太守,郡民劉簡虎嘗失禮于景伯,景伯署其子爲西曹掾。論者以爲不念舊惡。南齊皇甫肅曾勸劉劻殺王廣之,及劻亡,肅反依廣之,而廣之盛相契賞,且啟武帝使爲東海太守,史臣以爲不念舊惡。然則此『惡』字,並解『怨』字,漢、晉以後皆如此。」
亂臣十人
十人,謂周公、召公、太公、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宫适,其一文母。
此本馬融註者。苐榮公不著,且是文王時人,與武王時稍不合。此當據陶潛《羣輔録》所載武王十亂有毛公、無榮公者爲正。
張文檒曰:「榮公不見經傳,惟《國語》胥臣云『重之以周、召、畢、榮』,始一 及之。然言文王時,非武王時也。若毛公,則武王伐紂時已有毛叔奉明水,及成王顧命,尚與畢公、召公同在卿列。此即《左傳》所稱『魯、衛、毛、聃』者,其名視榮公爲大著矣。且《淮南鴻烈解》有「武王之佐五人」語,高誘註『五人』,謂周、召、吕、畢、毛也。此正割十人之半以爲言者。是五臣尚及毛,豈十臣而反遺之?」
有婦人焉
謂文母。劉侍讀以爲子無臣母之義,蓋邑姜也。
舊儒謂《古論語》「婦人」是「殷人」,「婦」字本「殷」字之錯。故六季庾勉有「殷士周臣,楚才晉用」語,正指十亂中有殷臣一人,不止殷士裸將也。先仲氏曰 [3] :「此以時代分合較才之多寡,唐、虞二代止五人,不如周一代十人之盛。然猶雜殷代一人,名爲十,而止得九焉,何其難歟!」如此,則前後貫穿,意旨俱合。自 「婦」字一錯,而《集註》又誤解唐、虞二句,便扞格矣。詳見「唐虞之際」條。
邵國麟曰:「衛氏古文作『有殷人焉』,韓愈直指爲膠鬲。以殷人爲婦人,由何氏本誤。而馬融以爲文母,劉原父以邑姜當之。按:武伐商時,年已八十有七,文母應不能無恙,況子無臣母理也。禮:婦人之善,不出閨闥。邑姜雖賢,豈干外政?且武數紂罪,以婦言是用,而乃對百萬衆而自稱其妻,必無是事。」蔡乃亶《四書模》曰:「文王舉膠鬲爲殷臣,然實爲周用,與伊尹之相湯而事桀正同。《吕覧》載武伐紂時,惟懼失鬲,可騐也。蓋殷末有五臣,《孟子》稱微子、微仲、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輔相。要之,鬲本周有耳。」
關睢樂而不淫
朱子曰:「此詩看來是宫人所作,所以形容到寤寐、反側,外人做不到此。」憂樂是詩人憂樂,詩人,宫人也。宫人何爲憂樂?宫中之得失,豈特家道之所由盛衰,一國之治亂悉關焉,是固宫人之所不能忘情,而憂樂係之也。哀樂得其正,指詩人言,不指文王言。讀《詩》者不淫不傷,則亦可以得性情之正。《關睢》是樂之卒章,前面更有詩,今不可考耳。」
《關睢》本文王求后妃詩,係國人所作 [4] ,此原不必問作者爲誰。《詩》三百篇,未嘗盡署作者名也。自世多庸見,謂文不宜思妃至此,因之《魯詩》與《史記》直斥爲幽、厲昏亂之詩,即漢杜欽《封事》與《後漢·皇后傳序》,亦皆謂康王晏朝,《關睢》作諷。此固顯然與子言乖反,大不足道。若毛傳曲解,謂后妃姒氏又思得淑女以供内職,此亦狃庸見略爲出脱,而不知其不可者。九嬪世婦雖能掌婦學以敎九御,原可選擇有德淑女以克其職,如所稱女官之有爵者,顧非好逑也。朱氏既改毛傳,乃又自造一説,指爲宫人所作。夫文王無宫人者。文以四十七歲始爲諸侯,三十年老,儲嗣居世子宫,並無宫正、宫伯諸官爲掌宫事。況后妃未娶,即大邦之迎所云「姑姊姪媵,其從如雲」者,亦尚有待,安所得同、異姓女并官女、刑女可克女史者而爲之作詩?此本不讀書、無學杜撰之言,乃朱氏註此,又註《毛詩》,而《大全》諸書,又彼此附和,竟謂性情哀樂必出自宫人,而不出文王。夫所謂哀樂者,即《詩》寤寐求、琴瑟友也。宫人思后妃至寤寐反側,固亦多事。若琴瑟友、 鐘鼓樂,則以嬙御班侍之人,而與后夫人搏琴拊瑟、考鐘伐皷,稱友于,講偕樂,此真畔亂無理之甚!而反曰性情哀樂獨得其正,既已大妄。然且謂家國盛衰,憂樂關切,在宫人不能無情,則宫人選擇,雖重有德,然亦不必曉齊、治大事。況嬪御掌敎,自有職分,宫政得失,此在三夫人以上主之,如后妃之副所云比外朝之三公者,豈有嬪御以下,可越禮犯分,憂盛衰而計治亂,干國家逆女大典?此雖不讀書,杜撰亦不宜作此妄言。況此時無宫人,則一語斷定,人且無有,又安問有性情、無性情也?乃附和之徒,則又變言是王季宫人,近且謂王季、太任識盛衰興廢,知文王之昌必得内助,佳兒佳婦,形諸寤嘆。則無論父子異宫,世所不曉,父宫嬙御必不能代世子作詩。即以王季、太任言,二親之稱子曰君子,固已口噤。乃以舅姑聘子婦而曰寤寐反側,舅姑逆子婦而曰友若琴瑟,則瀆亂之極!雖佳兒佳婦,必不致此。
且又曰哀樂不過,是讀詩之人得性情之正,則有艾子于此。舊儒張超、蔡邕謂《關睢》是畢公作。予嘗曰:畢公,文王子,本文王所生之人,而能言未生以前文王娶后妃之事,此必通佛敎,能知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者。今一哀一樂,未定所 屬;此情此性,其正與不正,即《詩》亦不能自主,而乃又曰是讀《詩》之人之性情。此必飲上池水能見他人之五府六臟者,豈非笑話?
張文檒曰:「《關睢》樂之卒章前别有詩,此亦可笑者。《春秋傳》《那》詩以末六句爲亂,爲卒章;《武》詩以末一句四字爲卒章。《關睢》一詩,但當以末四句十六字爲卒章,焉得詩前别有詩?説見十四卷『《關睢》之亂』條。」
八士
或曰成王時人,或曰宣王時人,蓋一母四乳而生八子也。然不可考矣。
「成王時」,本鄭康成説;「宣王時」,本馬融、劉向説。然總無考據。惟《晉語》胥臣謂晉文曰:「文王即位,詢于八虞。」賈氏註「周八士,皆在虞官」,引《論語》爲証。此或《春秋外傳》之可徵者,然則文王時人矣。若一母四乳,則董仲舒《春秋繁露》有云「四産得八男,皆君子雄俊,此天之所以興周也」,亦指文王時言。
張文檒曰:「《逸周書》有武王命南宫忽振鹿臺之財,南宫伯适遷九鼎三巫,與八士名偶合。或疑八士即南宫氏。然此忽與伯适在《逸書》不明指是兄弟,且南 宫适名已爲文王五臣、武王十亂之一,亦並不稱是八士。即《國語》『詢八虞』下,又云『度于閎夭,而謀于南宫』,勢無既詢八士又謀八士者。此可不强合耳。」
周公使管叔監殷
武王殺紂,立紂子武庚,而使管叔與蔡叔、霍叔監其國。
周公袛使管叔一人監殷,並無蔡叔、霍叔。其稱三監者,是官名,謂二伯之下,有卒正、連帥、屬長三等官,是監官耳。其蔡、霍二叔,則蔡叔以啟商共叛,見《左傳》。霍叔以同爲流言,見《蔡仲之命》。故一誅、一放、一降庶人,並非同等。惟孔安國不解三監,誤以管、蔡、商當三數。鄭氏以商不合,又妄以霍叔補之。此大無據者。況專指管叔,何必連類雜及如是!説見「官師」條。
五覇
齊桓、晉文、宋襄、秦穆、楚莊也。丁氏曰:「夏昆吾,商大彭、豕韋,周齊桓、晉文,謂之五覇。」
此五覇出趙註,係漢儒之言。若周時則不然。《荀子·王覇篇》謂齊桓、晉文、楚莊、吴闔閭、越勾踐,此戰國時所定,與後儒不同。故宋襄並不稱覇,秦穆止覇西戎,而吴、越則觀兵中國,號爲覇王。其時之定名有在也。若别引丁氏説,則夏、商三覇,自昔有之,如《商頌》「昆吾」,舊傳「夏伯」,《鄭語》「祝融之後八姓」,大彭、豕韋爲商二伯。此在《春秋傳》齊賓媚人稱五伯之覇,即註此説,何曾是唐丁氏之言?
張文檒曰:「五覇無定據。即顔師古註《漢書》,在《地理志》則用趙氏説,在《諸侯王表》則又本荀卿,而小變其説,以吴闔廬爲吴夫差,有秦穆而無勾踐,不知有他據否。若昆吾、彭、韋三國,則夏、商均有之。《竹書》:夏啟時,大彭作伯,征西河。仲康命昆吾作伯,雖不可信,然《商頌》『韋顧既伐,昆吾夏桀』,韋即豕韋,與大彭皆祝融後,同姓,則三國皆夏覇也。然且興滅不一,即韋氏一國,究不知其覇者是何君何氏。據《春秋傳》夏王孔甲賜劉累氏御龍,代豕韋後。則在夏時本祝融之後,而劉累代之,湯之伐韋,即劉累後也。然而范宣子曰:『在夏爲御龍氏,在商爲豕韋氏。』杜註謂劉累之後遷國魯縣,而豕韋 復有其國。《竹書》所云夏帝昊使韋氏復國者,則似終夏之世,皆祝融後。乃韋昭註《國語》,又曰:商武丁仍滅豕韋,又代以累後,所謂更代者。則其爲覇者,祝融後耶?抑御龍氏後耶?不可考矣。」
王者迹熄
王者迹熄,謂平王東遷,政敎號令不及于天下也。《詩》亡,謂《黍離》降爲國風,而《雅》亡也。
明云「《詩》亡」,何得改作「《雅》亡」?夫所云「《詩》亡」者,謂王政不行,太史不陳詩,輶軒不採詩,詩總亡耳。如譜《詩》者云陳靈之後無詩是也。若云「《雅》亡」,則衛武《懿戒》、魯僖《采藻》儼載三百。即平王東遷,而《白華》、《小弁》,其篇什猶在也。至云「《黍離》降爲國風」,則尤不學。人所言王自有《風》、二《南》爲武王時周、召二伯之風,文王無二伯也。周公陳王政而作《豳風》,即王師征伐,皆入之。況以《黍離》爲平王時詩,獨毛享傳耳。若三家《詩》,則以此爲尹吉甫之子尋兄所作,未嘗在平王世也。又況其以王迹熄爲平王政敎不行,專爲《春秋》始于平之四十九年耳。《孟子》以《春秋》繼《詩》,謂《詩》有美刺, 而《春秋》有褒譏,其書似相爲表裏,故云。其曰「亡然後作」,以爲亡在此時,作亦在此時也。孔子于哀十四年作《春秋》,而乃以《春秋》始年認爲作《春秋》之年,有是理乎?
桓公九合諸侯
九,《春秋傳》作「糾」,督也,古字通用。朱氏曰:「九之爲糾,展喜之詞,而糾合宗族之類,亦其証也。説者不考其然,乃直以爲九合諸侯,至數桓公之會,不止于九,則又因『不以兵車』之文而爲之説,曰衣裳之會九,餘則兵車之會也。《公》、《穀》以來,皆爲是説,可謂鑿矣。」
此「九」是實數,與「一匡」對,如《吕覽》、《楚詞》傳皆曰「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較此文正同。其實數,則《穀梁》衣裳之會,明指一北杏、二鄄、三鄄、四幽、五幽、六檉、七貫、八陽穀、九首止、十甯母、十一葵丘。袛稱九者,不取北杏及陽穀也。是以《管子》、《國語》、《史記》或云兵車會六、乘車會三,或云兵車會三、乘車會六,總合爲九。雖説或不齊,而其義自了。今乃偶見《左傳》有展喜犒齊師,文中有「糾合諸侯」語,遂認九合是糾合。謂糾與九古字通用。按:糾 並無通九字者。富辰諫周襄王以翟伐鄭,有曰「糾合宗族」,夫宗族不得通九合也。且糾合是督合,謂督責而合之,非無故會合。故《傳》文原云「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與富辰所云召穆公惡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詩正同。蓋一謀不協,一惡不類,故糾責之。今但合諸侯,未嘗有糾責之事也。且「衣裳之會」、「兵車之會」,在《國語》、《穀梁》諸書早有之,並不因《論語》「不以兵車」四字而造此名。且本文原云「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則謂衣裳之會九,而餘則兵車,有何穿鑿,而反爲誚之?夫讀《春秋傳》,當讀全《傳》。晉悼公謂魏絳曰:「朕八年之中,九合諸侯。」此不必有「糾」字可相通也。然附和之徒,猶可曰:齊桓與晉悼雖不同,而九合同。則九、糾之通,未可定也。乃祁午謂趙文子曰:「子爲盟主七年,再合諸侯,三合大夫。」則豈有一「糾」字,而既通九,又可通再、可通三者?無理而已。
章大來曰:「《楚詞·天問》篇有『桓公九合』語,漢王逸註謂桓公任管仲,則九合諸侯。朱氏又改註:九,《春秋傳》作『糾』。則袛讀《春秋傳》一篇,而改《楚詞》,改《論語》,即全《傳》亦不之顧矣。但《楚詞》有決糾不得者,惟九 合則下自有『諸侯』字。若糾合,則糾合何物?豈又糾合宗族耶?」
甯武子
按《春秋傳》,武子仕衛,當文公、成公之時。文公有道,而武子無事可見。
《春秋傳》並無甯武子仕衛文時事。衛文十九年,甯武之父甯莊子曾勸文公伐邢,既而文公卒,斯時並無武子也。及衛成元年,甯莊子尚在,仍來會向。至三年而後,武子之名始見于傳。又越九年,至十二年而後,武子之名一見于經。是終文之世,武子未嘗嗣位襲父爵,而謂曾仕文公時,錯矣。説見「官師」條。
子産君子道四
數其事而責之者,其所善者多也。臧文仲三不仁、三不知是也。數其事而稱之者,猶有所未至也。子産有君子之道四是也。
子産治鄭,自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廬井有伍、田有封洫而外,尚有輕晉幣、焚載書、慎守藏、弗許請縈、弗毀鄉校。爲相一年,豎子不戲狎,班白不提挈,僮 子不犁畔。二年,市不儲價,門不夜閉,道不拾遺,田器不歸。五年,士無尺籍,喪期不令而治。是其于君子之道,有計數所不能盡者。然且力支强大,以禮自存者越二十六年。此春秋第一人物,而其聲價反出自居蔡竊位者下。得無顛倒太甚,不可信乎?
李庚星曰 [5] :「使數事而責必多善,則殺人于市,數其罪而誅之者,皆善人矣。數事而稱必多惡,則凡九德、九功、三樂、三畏而外,並惡行矣。」
庾公之斯
夷羿篡弑之賊,蒙乃逆儔。庾斯雖全私恩,亦害公義。
庾公之斯即庾公差,原係《春秋傳》孫林父追衛侯衍事,正篡弑之賊。孟子時不見策書,就戰國人傳聞而引作他事,但以証師、弟子不相厄耳。乃又以「害公」責之,則反屬多事。且似舍三年而察功、緦,非論世書矣。據本事,但全師、弟子 之誼,不及間等。其于私恩、公義,較孟子爲兩全者。當孫氏追衛侯時,侯所御者,公孫丁也。孫氏所使追者,庾公差、尹公他也。差學于丁,他學于差,丁以師御衛侯,而差以弟、他以間等之弟同時追之。差作禮射,不主于中,此全私恩也。而他曰「子爲師也,我則遠矣」,抽矢射丁,而反爲丁所報射,貫臂而退。是于公義亦未嘗害,特所論不在是耳。不然,蒙、羿並逆賊,何處求全?而斤斤于師、弟間較量是非,豈孔、孟所見,必當出宋人下乎?
蘧伯玉邦無道,卷而懷之
卷,收。懷,藏也。如于孫林父、甯殖放弑之謀,不對而出,亦其事也。
孫林父謀逐君,在襄十四年。寧喜謀弑君,在襄二十六年。並無甯殖。此「甯殖」是寧喜之錯。喜者,殖子也。
張文檒曰:「或謂殖與林父同謀去君,《集註》舉前事爲言,則前事同謀有之,未嘗謀伯玉也。且明註『放弑』,則喜謀弑,殖不謀弑,何可混兩事爲一事如此?」
百里奚食牛要秦穆公
自鬻于秦養牲者之家,得五羊之皮,而爲之食牛,因以干秦穆公也。
百里奚自鬻與五羊之皮事,在《春秋傳》、《國策》、《史記》諸書,亦記述不一,此固不必辨者。但就萬章所問論,則此註是廉于得值 [6] ,而趙註謂奚自賣五羊皮,以爲人養牛,貧而不吝,因以此要譽秦穆,總是豎語。秦穆雖庸主,萬章雖愚儒,亦必不弇鄙、無大識如此。此問專以食牛要秦穆,與五羖自鬻無涉。五段自鬻,不過入秦食牛所由來耳。戰國人説春秋時事,必稍有根據。按:《秦紀》奚自言:「吾之周,周王子頹好牛,吾即以養牛干之。」是奚原有以養牛之術陰比養國,如滋味説湯事,以之干進,至入秦而仍用此術,故《孟子》明云以食牛干秦穆公。若曰纖芥取予可起聲譽,恐戰國人相傳語,意未必如此。
張文檒曰:「奚有養牛之術,《莊子》『百里奚飯牛而牛肥』是也。」
孫叔敖
孫叔敖是期思之鄙人,非伏處海濵者。見「地類」條。
季文子三思
三,去聲。季文子每事必三思而後行。若使晉而求遭喪之禮以行,亦其一事也。思至再,則已審;三,則私意起,而反惑矣。
此錯之全相反者。文子三思,自是善行,故漢、晉舊註皆曰:「文子忠而有賢行,其舉事寡過,不必三思。」而夫子衡論,則有二義:一則汎論人患不思耳,能思,則再亦可矣,況三乎?一則誦文子明于事理,再思則可矣,何必三?此在安昌説書後無異解者。不知朱氏何據,認作貶正語,錯矣。按:註引文子使晉事,在《春秋》文六年。其時方謀聘晉,而晉襄適病,因預求遭喪之禮然後行,及如晉,而晉襄果卒。則此一事,本三思之冣可嘉者,故夫子簡書先書「季孫行父如晉」,隨書「晉侯驩卒」,直是美詞。而杜預註策書,特引《論語》「三思」以誦揚之,以致邢氏《正 義》摭人疏内。而《集註》于貶正之次,亦引此事,則白矛自盾,原已可怪。乃以三思善行、古詞所謂臨事貴三思者而認作惡行,以《春秋》簡書、策書所共美之事而認作譏刺之事,致舉世浮薄,動輙以遭喪之禮作過慮者訕笑口語。其顛倒六經、變亂黑白至于如此,滔滔奈何!
朱氏云:再思已審。若私意起,則利害得喪,反變不窮。夫思事分數,袛此數端,一思是非,再思便須及利害,過此,則事變之來尤不可忽。若以利害得喪、行權審變槪屬私意,則直一罔人,無與于家國慮事之數者矣。夫子告哀公討賊,開口便較强弱、計多寡,正思利害也。至籌畫事變,則又家國慮事一大進境。夫子會夾谷敦盤之會,便請兵備,此與求遭喪之禮何異?既不計利害,復不審事變,竟欲以宋儒淸班流禍後世,豈所敢聞?
「三」字雖不限數,然以「再」字較之,則亦數目字矣。故《禮》文三揖、三讓,《月令》三覆、三反,《論語》三仕、三已,俱如字讀。況《易》「再三瀆」、《尚書》「至于再,至于三」,則明有層次,從無讀再三作再散者。乃又註「去聲」,亦不可解。
甯武子二
成公無道,至于失國。而武子周旋其間,盡心竭力,不避艱險。凡其所處,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肻爲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濟其君,此愚之不可及也。程氏曰:「邦無道,沈晦以免患,故不可及也。亦有不當愚者,比干是也。」
「盡心竭力,不避艱險」,此忠果正直、臨難不免一大節目。凡爲臣者,皆所當然,而以此屬愚,則將啟後世以巧避之門。錯矣,又錯矣!從來「愚」字,皆以浮沉取容、假借貿瞀者爲言。此原有明據,如《春秋》文四年,甯武來聘,以公燕賦《湛露》、《彤弓》,不辭,亦不答。杜預以此爲愚不可及。又晉衛瑾爲中書郞,時權臣專政,瓘優遊其間,無所親疎,甚爲傅嘏所推重,當時稱之爲「甯武子」,則愚之爲名,自有解説。或者成公廿六年間,武子别有事跡如此等,原未可知。必以成公被執時言,亦或故作顓蒙,不與强伯及悻悻訟臣抵抗,如爲輔得免、賂醫得脱,無非貿瞀所有事,正與艱險不避、顯盡心力者的的相反。乃既造此説,則亦當覓一左証曲爲附合,而又引程氏「沉晦免患」四字爲「愚」字詁義,且謂比干不當愚,則 程氏之所謂比干不當愚者,謂不當沉晦也,故諫也。若如朱氏所言愚,則其不當愚者,是不當盡心竭力,不當不避艱險 [7] 。比干此一諫,不幾爲妄人闖死者作罪案乎?今且置甯武不論,袛論比干,畢竟何等是愚,何爲當愚、不當愚,請溥天下有識者一解辨之!
* * *
[1] 「浞」,原作「混」,據上文改。
[2] 「故」,原作「哉」,據文意改。
[3] 「先仲氏」,指毛奇齡仲兄錫齡。錫齡字與三,長於治經,尤邃于《易》,康熙二十一年卒。後奇齡述其《易》學,成《仲氏易》三十卷。
[4] 「係」,原作「系」,據文意改。
[5] 李庚星,字白山,浙江仁和人。奇齡弟子。
[6] 「值」,原作「他」,據文意改。
[7] 「是」,原作「愚」,據文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