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庵先生訂定 門人蔡沉集传

虞书

虞 ,舜氏 因以为有天下之号也。书凡五篇。尧典 虽纪唐 尧 之事,然本虞 史所作,故曰虞书 。其舜典 以下,夏 史所作,当曰夏书 。春秋传 亦多引为夏书 。此云虞书 ,或以为孔子 所定也。

尧典

尧 ,唐 帝名。说文 曰:“典,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此篇以简册载尧 之事,故名曰“尧典 ”。后世以其所载之事可为常法,故又训为常也。今文、古文皆有。

曰若稽古,帝尧 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曰、粤、越通,古文作“粤”。“曰若”者,发语辞。周书 “越若来三月”,亦此例也。稽,考也。史臣将叙尧 事,故先言考古之帝尧 者,其德如下文所云也。曰者,犹言其说如此也。放,至也,犹孟子 言“放乎四海”是也。勋,功也,言尧 之功大而无所不至也。钦,恭敬也;明,通明也,敬体而明用也。文,文章也;思,意思也,文著见而思深远也。安安,无所勉强也。言其德性之美,皆出于自然,而非勉强,所谓“性之”者也。允,信;克,能也。常人德非性有,物欲害之,故有强为恭而不实、欲为让而不能者,惟尧 性之,是以信恭而能让也。光,显;被,及;表,外;格,至;上,天;下,地也。言其德之盛如此,故其所及之远如此也。盖放勋者,总言尧 之德业也。钦明文思安安,本其德性而言也。允恭克让,以其行实而言也。至于被四表、格上下,则放勋之所极也。孔子 曰:“惟天为大,惟尧 则之。”故书 叙帝王之德莫盛于尧 ,而其赞尧 之德莫备于此,且又首以“钦”之一字为言,此书中开卷第一义也,读者深味而有得焉,则一经之全体不外是矣,其可忽哉!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 明,明之也。俊,大也。尧 之大德,上文所称是也。九族,高祖至玄孙之亲,举近以该远,五服、异姓之亲亦在其中也。睦,亲而和也。平,均;章,明也。百姓,畿内民庶也。昭明,皆能自明其德也。万邦,天下诸侯之国也。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於,叹美辞。变,变恶为善也。时,是;雍,和也。此言尧 推其德,自身而家而国而天下,所谓“放勋”者也。

乃命羲 和 ,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乃者,继事之辞。羲氏 、和氏 ,主历象授时之官。若,顺也。昊,广大之意。历,所以纪数之书;象,所以观天之器,如下篇玑、衡之属是也。日阳精,一日而绕地一周。月阴精,一月而与日会。星,二十八宿众星为经,金木水火土五星为纬,皆是也。辰,以日月所会,分周天之度为十二次也。人时,谓耕获之候,凡民事早晚之所关也。其说详见下文。分命羲仲 ,宅嵎夷 ,曰旸谷 。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 此下四节言历既成,而分职以颁布,且考验之,恐其推步之或差也。或曰上文所命,盖羲伯 、和伯 ,此乃分命其仲叔,未详是否也。宅,居也。嵎夷 ,即禹贡 “嵎夷 既略”者也。曰“旸谷 ”者,取日出之义,羲仲 所居官次之名。盖官在国都,而测候之所则在于嵎夷 ,东表之地也。寅,敬也。宾,礼接之如宾客也,亦帝喾 历日月而迎送之意。出日,方出之日,盖以春分之旦朝方出之日,而识其初出之景也。平,均;秩,序;作,起也。东作,春月岁功方兴,所当作起之事也。盖以历之节气早晚均次其先后之宜,以授有司也。日中者,春分之刻于夏永冬短为适中也,昼夜皆五十刻,举昼以见夜,故曰“日”。星鸟,南方朱鸟七宿,唐 一行 推以鹑火为春分昏之中星也。殷,中也。春分,阳之中也。析,分散也。先时冬寒,民聚于隩,至是则以民之散处而验其气之温也。乳化曰孳,交接曰尾,以物之生育而验其气之和也。申命羲叔 ,宅南交 ,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 申,重也。南交 ,南方交阯 之地。陈氏 曰:“‘南交 ’下当有‘曰明都 ’三字。”讹,化也,谓夏月时物长盛,所当变化之事也。史记索隐 作“南为”,谓所当为之事也。敬致,周礼 所谓“冬 [1] 夏致日”,盖以夏至之日中祠日而识其景,如所谓“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者也。永,长也。日永,昼六十刻也。星火,东方苍龙七宿火,谓大火,夏至昏之中星也。正者,夏至阳之极,午为正阳位也。因,析而又析,以气愈热而民愈散处也。希革,鸟兽毛希而革易也。分命和仲 ,宅西,曰昧谷 。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 西,谓西极之地也。曰昧谷 者,以日所入而名也。饯,礼送行者之名。纳日,方纳之日也,盖以秋分之莫夕方纳之日而识其景也。西成,秋月物成之时,所当成就之事也。宵,夜也。宵中者,秋分夜之刻于夏冬为适中也,昼夜亦各五十刻,举夜以见日,故曰宵星。虚,北方玄武七宿之虚星,秋分昏之中星也。亦曰殷者,秋分阴之中也。夷,平也,暑退而人气平也。毛毨,鸟兽毛落更生,润泽鲜好也。申命和叔 ,宅朔方 ,曰幽都 。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 朔方 ,北荒之地。谓之朔者,朔之为言苏也,万物至此死而复苏,犹月之晦而有朔也。日行至是则沦于地中,万象幽暗,故曰幽都 。在,察也。朔易,冬月岁事已毕,除旧更新,所当改易之事也。日短,昼四十刻也。星昴,西方白虎七宿之昴宿,冬至昏之中星也。亦曰正者,冬至阴之极,子为正阴之位也。隩,室之内也,气寒而民聚于内也。氄毛,鸟兽生耎毳细毛以自温也。盖既命羲 和 造历制器,而又分方与时,使各验其实,以审夫推步之差。圣人之敬天勤民,其谨如是。是以术不违天,而政不失时也。又按:此冬至日在虚,昏中昴;今冬至日在斗,昏中壁,中星不同者,盖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岁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天度四分之一而有余,岁日四分之一而不足,故天度常平运而舒,日道常内转而缩,天渐差而西,岁渐差而东,此岁差之由。唐 一行 所谓“岁差”者是也。古历简易,未立差法,但随时占候修改,以与天合。至东晋 虞喜 始以天为天,以岁为岁,乃立差以追其变,约以五十年退一度。何承天 以为太过,乃倍其年而又反不及。至隋 刘焯 取二家中数七十五年为近之,然亦未为精密也。因附著于此。

帝曰:“咨!汝羲 暨和 ,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咨,嗟也,嗟叹而告之也。暨,及也。朞犹周也。允,信;厘,治;工,官;庶,众;绩,功;咸,皆;熙,广也。天体至圆,周围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绕地左旋,常一日一周而过一度。日丽天而少迟,故日行一日亦绕地一周,而在天为不及一度,积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而与天会,是一岁日行之数也。月丽天而尤迟,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积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与日会,十二会得全日三百四十八,余分之积又 [2] 五千九百八十八,如日法九百四十而一 [3] ,得六不尽三百四十八,通计得日三百五十四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是一岁月行之数也。岁有十二月,月有三十日。三百六十者,一岁之常数也。故日与天会而多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者为气盈,月与日会而少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五百九十二者为朔虚,合气盈、朔虚而闰生焉。故一岁闰率则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三岁一闰则三十二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六百单 [4] 一,五岁再闰则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七十五,十有九岁七闰则气朔分齐,是为一章也。故三年而不置闰,则春之一月入于夏,而时渐不定矣;子之一月入于丑,而岁渐不成矣。积之之久,至于三失闰,则春皆入夏,而时全不定矣。十二失闰,子皆入丑,岁全不成矣。其名实乖戾,寒暑反易,农桑庶务皆失其时。故必以此余日置闰月于其间,然后四时不差,而岁功得成,以此信治百官,而众功皆广也。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 曰:“胤子朱 启明。”帝曰:“吁!嚚讼,可乎?” 此下至鲧 “绩用弗成”,皆为禅舜 张本也。畴,谁;咨,访问也。若,顺;庸,用也。尧 言谁为我访问能顺时为治之人而登用之乎。放齐 ,臣名。胤,嗣也。胤子朱 ,尧 之嗣子丹朱 也。启,开也。言其性开明,可登用也。吁者,叹其不然之辞。嚚谓口不道忠信之言。讼,争辩也。朱 盖以其开明之才,用之于不善,故“嚚讼”,禹 所谓“傲虐”是也。此见尧 之至公至明,深知其子之恶,而不以一人病天下也。或曰:胤 ,国,子爵,尧 时诸侯也。夏书 有“胤侯 ”,周书 有“胤 之舞衣”。今亦未见其必不然,姑存于此云。帝曰:“畴咨若予采?”兜 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采,事也。都,叹美之辞也。兜 ,臣名。共工,官名,盖古之世官族也。方,且;鸠,聚;僝,见也。言共工方且鸠聚而见其功也。静言庸违者,静则能言,用则违背也。象恭,貌恭而心不然也。“滔天”二字,未详,与下文相似,疑有舛误。上章言顺时,此言顺事,职任大小可见。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 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四岳,官名,一人而总四岳诸侯之事也。汤汤,水盛貌。洪,大也。孟子 曰:“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盖水涌出而未泄,故泛滥而逆流也。割,害也。荡荡,广貌。怀,包其四面也。襄,驾出其上也。大阜曰陵。浩浩,大貌。滔,漫也,极言其大,势若漫天也。俾,使;乂,治也。言有能任此责者,使之治水也。佥,众共之辞,四岳与其所领诸侯之在朝者同辞而对也。於,叹美辞。鲧 ,崇伯 名。叹其美而荐之也。咈者,甚不然之之辞。方命者,逆命而不行也。王氏 曰:“圆则行,方则止。方命,犹今言废阁诏令也。盖鲧 之为人,悻戾自用,不从上令也。”圮,败;族,类也。言与众不和,伤人害物,鲧 之不可用者以此也。楚辞 言“鲧 婞直”,是其“方命圮族”之证也。岳曰,四岳之独言也。异义未详,疑是已废而复强举之之意。试可乃已者,盖廷臣未有能于鲧 者,不若姑试用之,取其可以治水而已。言无预它事,不必求其备也。尧 于是遣之往治水,而戒以“钦哉”。盖任大事不可以不敬,圣人之戒辞约而意尽也。载,年也。九载三考,功用不成,故黜之。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 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 汭,嫔于虞 。帝曰:“钦哉!” 朕,古人自称之通号。吴氏 曰:“巽、逊古通用。”言汝四岳能用我之命而可逊以此位乎。盖丹朱 既不肖,群臣又多不称,故欲举以授人,而先之四岳也。否、不通。忝,辱也。明明,上“明”谓明显之,下“明”谓已在显位者。扬,举也。侧陋,微贱之人也。言惟德是举,不拘贵贱也。师,众;锡,与也。四岳,群臣诸侯同辞以对也。鳏,无妻之名。虞 ,氏;舜 ,名也。俞,应许之辞。予闻者,我亦尝闻是人也。如何者,复问其德之详也。岳曰,四岳独对也。瞽,无目之名。言舜 乃瞽者之子也。舜 父号瞽叟 。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母,舜 后母也。象 ,舜 异母弟名。傲,骄慢也。谐,和;烝,进也。言舜 不幸遭此,而能和以孝,使之进进以善自治,而不至于大为奸恶也。女,以女与人也。时,是;刑,法也。二女,尧 二女,娥皇 、女英 也。此尧 言其将试舜 之意也。庄子 所谓“二女事之,以观其内”是也。盖夫妇之间,隐微之际,正始之道,所系尤重,故观人者于此为尤切也。厘,理;降,下也。妫 ,水名,在今河中府 河东县 ,出历山 ,入河 。尔雅 曰“水北曰汭”,亦小水入大水之名。盖两水合流之内也,故从水从内。盖舜 所居之地。嫔,妇也。虞 ,舜氏 也。史言尧 治装下嫁二女于妫水 之北,使为舜 妇于虞氏 之家也。“钦哉”,尧 戒二女之辞,即礼 所谓“往之女家,必敬必戒”者,况以天子之女嫁于匹夫,尤不可不深戒之也。

舜典

今文、古文皆有,今文合于尧典 ,而无篇首二十八字。○唐 孔氏 曰:“东晋 梅赜 上孔 传 ,阙舜典 自‘乃命以位’以上二十八字,世所不传,多用王 范 之注补之,而皆以‘慎徽五典’以下为舜典 之初。至齐 萧鸾 建武 四年,姚方兴 于大航头 得孔氏 传古文舜典 ,乃上之。事未施行,而方兴 以罪致戮。至隋 开皇 初,购求遗典,始得之。”今按:古文孔 传尚书 有“曰若稽古”以下二十八字,伏生 以舜典 合于尧典 ,只以“慎徽五典”以上接“帝曰钦哉”之下,而无此二十八字。梅赜 既失孔 传舜典 ,故亦不知有此二十八字,而“慎徽五典”以下则固具于伏生 之书 ,故传者用王 范 之注以补之。至姚方兴 乃得古文孔 传舜典 ,于是始知有此二十八字。或者由此乃谓古文舜典 一篇皆尽亡失,至是方全得之,遂疑其伪,盖过论也。

曰若稽古,帝舜 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华,光华也。协,合也。帝谓尧 也。浚,深;哲,智也。温,和粹也。塞,实也。玄,幽潜也。升,上也。言尧 既有光华,而舜 又有光华,可合于尧 。因言其目,则深沉而有智,文理而光明,和粹而恭敬,诚信而充 [5] 实,有此四者幽潜之德,上闻于尧 ,尧 乃命之以职位也。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徽,美也。五典,五常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从,顺也,左氏 所谓“无违教”也。此盖使为司徒之官也。揆,度也。百揆者,揆度庶政之官。惟唐 虞 有之,犹周 之冢宰也。时叙,以时而叙,左氏 所谓“无废事”也。四门,四方之门。古者以宾礼亲邦国,诸侯各以方至,而使主焉,故曰宾。穆穆,和之至也,左氏 所谓“无凶人”也。此盖又兼四岳之官也。麓,山足也。烈,迅;迷,错也。史记 曰:“尧 使舜 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 行不迷。”苏氏 曰:“洪水为害 [6] ,尧 使舜 入山林,相视原隰,雷雨大至,众惧失常,而舜 不迷。其度量有绝人者,而 [7] 天地鬼神亦或有以相之欤?”愚谓:遇烈风雷雨非常之变而不震惧失常,非固聪明诚智、确乎不乱者不能也。易 “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意为近之。

帝曰:“格汝舜 ,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 让于德,弗嗣。 格,来;询,谋;乃,汝;厎,致;陟,升也。尧 言询舜 所行之事而考其言,则见汝之言致可有功,于今三年矣。汝宜升帝位也。让于德,让于有德之人也。或曰谦逊,自以其德不足为嗣也。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上日,朔日也。叶氏 曰:“上旬之日。”曾氏 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类。”未详孰是。受终者,尧 于是终帝位之事而舜 受之也。文祖者,尧 始祖之庙。未详所指为何人也。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 在,察也。美珠谓之璿。玑,机也,以璿饰玑,所以象天体之转运也。衡,横也,谓衡箫也。以玉为管,横而设之,所以窥玑,而齐七政之运行,犹今之浑天仪也。七政,日月五星也。七者运行于天,有迟有速,有顺有逆,犹人君之有政事也。此言舜 初摄位,整理庶务,首察玑衡,以齐七政。盖历象授时,所当先也。○按浑天仪者,天文志 云:言天体者三家:一曰周髀 ,二曰宣夜,三曰浑天。宣夜绝无师说,不知其状如何。周髀 之术以为天似覆盆,盖以斗极为中,中高而四边下,日月旁行绕之,日近而见之为昼,日远而不见为夜。蔡邕 以为考验天象,多所违失。浑天说曰:天之形状,似鸟卵。地居其中,天包地外,犹卵之裹黄,圆如弹丸,故曰浑天,言其形体浑浑然也。其术以为天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天居地上,见者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地下亦然。北极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下亦三十六度,而嵩高 正当天之中。极南五十五度,当嵩高 之上。又其南十二度,为夏至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为春秋分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为冬至之日道。南下去地三十一度而已,是夏至日北去极六十七度,春秋分去极九十一度,冬至去极一百一十五度,此其大率也。其南北极特其两端,其天与日月星宿斜而回转。此必古有其法,遭秦 而灭。至汉武帝 时,落下闳 始经营之,鲜于妄人 又量度之。至宣帝 时,耿寿昌 始铸铜而为之象。宋 钱乐 [8] 又铸铜作浑天仪,衡长八尺,孔径一寸,玑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转而望之,以知日月星辰之所在,即璿玑玉衡之遗法也。历代以来,其法渐密,本朝因之,为仪三重,其在外者曰六合仪,平置黑单环,上刻十二辰八干四隅在地之位,以准地面而定四方;侧立黑双环,背刻去极度数,以中分天脊,直跨地平,使其半入地下,而结于其子午,以为天经;斜倚赤单环,背刻赤道度数,以平分天腹,横绕天经,亦使半出地上,半入地下,而结于其卯酉,以为天纬。三环表里相结不动。其天经之环,则南北二极皆为圆轴,虚中而内向,以挈三辰四游之环。以其上下四方,于是可考,故曰六合。次其内曰三辰仪,侧立黑双环,亦刻去极度数,外贯天经之轴,内挈黄赤二道;其赤道则为赤单环,外依天纬,亦刻宿度,而结于黑双环之卯酉;其黄道则为黄单环,亦刻宿度,而又斜倚于赤道之腹,以交结于卯酉,而半入其内,以为春分后之日轨,半出其外,以为秋分后之日轨;又为白单环,以承其交,使不倾垫。下设机轮,以水激之,使其日夜随天东西运转,以象天行。以其日月星辰,于是可考。故曰三辰。其最在内者曰四游仪,亦为黑双环,如三辰仪之制,以贯天经之轴。其环之内,则两面当中各施直距,外指两轴而当其要中之内面,又为小窾,以受玉衡。要中之小轴,使衡既得随环东西运转,又可随处南北低昂,以待占候者之仰窥焉。以其东西南北无不周遍,故曰四游。此其法之大略也。沈括 曰:“旧法规环一面刻周天度,一面加银丁。盖以夜候天,晦不可目察,则以手切之也。”古人以璿饰玑,疑亦为此。今太史局秘书省铜仪制极精致,亦以铜丁为之。历家之说又以北斗魁四星为玑,杓三星为衡。今详经文简质,不应北斗二字乃用寓名,恐未必然。姑存其说,以广异闻。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肆,遂也。类、禋、望,皆祭名。周礼 肆师 “类造于上帝”,注云“郊祀”者,祭昊天之常祭;非常祀而祭告于天,其礼依郊祀为之,故曰类。如泰誓 武王 伐商 ,王制 言“天子将出”,皆云“类于上帝”是也。禋,精意以享之谓。宗,尊也。所尊祭者,其祀有六。祭法 曰:“埋少牢于泰昭 ,祭时也。相近于坎坛 ,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 ,祭星也。雩宗 ,祭水旱也。”山川,名山大川,五岳 四渎 之属,望而祭之,故曰望。遍,周遍也。群神,谓丘陵坟衍、古昔圣贤之类。言受终观象之后,即祭祀上下神祇,以摄位告也。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辑,敛;瑞,信也。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穀璧,男执蒲璧。五等诸侯执之以合符于天子而验其信否也。周礼 :“天子执冒,以朝诸侯。”郑氏 注云:“名玉以冒,以德覆冒天下也。”诸侯始受命,天子锡以圭。圭头斜锐,其冒下斜,刻小大长短广狭如之。诸侯来朝,天子以刻处冒其圭头,有不同者,即辨其伪也。既,尽。觐,见。四岳,四方之诸侯。群牧,九州之牧伯也。程子 曰:“辑五瑞,征五等诸侯也。”此以 [9] 上皆正月事。“至尽此月,则四方诸侯有至者矣。远近不同,来有先后,故日日见之,不如它 [10] 朝会之同期于一日。盖欲以少接之,则得尽其询察礼意也。”班、颁同。群后,即侯牧也。“既见之后,审知非伪,则又颁还其瑞,以与天下正始也。”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 ,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 ,如岱 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 ,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 ,如西礼。归格于艺祖 ,用特。 孟子 曰:“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所守也。岁二月,当巡守之年二月也。岱宗 ,太山 也。柴,燔柴以祀天也。望,望秩以祀山川也。秩者,其牲币祝号之次第,如五岳 视三公、四渎 视诸侯、其余视伯子男者也。东后,东方之诸侯也。时谓四时,月谓月之大小,日谓日之甲乙。其法略见上篇。诸侯之国,其有不齐者,则协而正之也。律谓十二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也。六为律,六为吕,凡十二管,皆径三分有奇,空围九分,而黄钟之长九寸,大 [11] 吕以下律吕相间,以次而短,至应钟而极焉。以之制乐而节声音,则长者声下,短者声高,下者则重浊而舒迟,上者则轻清而剽疾;以之审度而度长短,则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而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以之审量而量多少,则黄钟之管其容子谷秬黍,中者一千二百以为龠,而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以之平衡而权轻重,则黄钟之龠所容千二百黍,其重十二铢,两龠则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此黄钟所以为万事根本。诸侯之国,其有不一者,则审而同之也。时月之差,由积日而成,其法则先粗而后精。度量衡,受法于律,其法则先本而后末。故言“正日”在“协时月”之后,“同律”在“度量衡”之先,立言之叙盖如此也。五礼,吉凶军宾嘉也,修之所以同天下之风俗。五玉,五等诸侯所执者,即五瑞也。三帛,诸侯世子执掉,公之孤执玄,附庸之君执黄。二生,卿执羔,大夫执雁。一死,士执雉。五玉三帛二生一死,所以为贽而见者。此九字,当在“肆觐东后”之下,“协时月,正日”之上,误脱在此。言东后之觐皆执此贽也。如五器,刘侍讲 曰:“如,同也。五器即五礼之器也。”周礼 六器、六贽,即舜 之遗法也。卒乃复者,举祀礼、觐诸侯、一正朔、同制度、修五礼、如五器数事皆毕,则不复东行,而遂西向,且转而南行也,故曰“卒乃复”。南岳 ,衡山 。西岳 ,华山 。北岳 ,恒山 。二月东,五月南,八月西,十一月北,各以其时也。格,至也,言至于其庙而祭告也。艺祖 ,疑即文祖 。或曰文祖 ,艺祖 之所自出,未有可 [12] 考也。特,特牲也,谓一牛也。古者君将出,必告于祖祢,归又至其庙而告之。孝子不忍死其亲,出告反面之义也。王制 曰:“归格于祖祢。”郑 注曰:“祖下及祢,皆一牛。”程子 以为但言艺祖 ,举尊尔,实皆告也,但止就祖庙共用一牛,不如时祭各设主于其庙也。二说未知孰是,今两存之。

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五载之内,天子巡守者一,诸侯来朝者四。盖巡守之明年,则东方诸侯来朝于天子之国。又明年,则南方之诸侯来朝。又明年,则西方之诸侯来朝。又明年,则北方之诸侯来朝。又明年,则天子复巡守。是则天子诸侯虽有尊卑,而一往一来,礼无不答,是以上下交通,而远近洽和也。敷,陈;奏,进也。周礼 曰:“民功曰庸。”程子 曰:“敷奏以言者,使各陈其为治之说,言之善者,则从而明考其功,有功则赐车服,以旌异之;其言不善,则亦有以告饬之也。”林氏 曰:“天子巡守则有‘协时月 [13] ’以下等事,诸侯来朝则有‘敷奏以言’以下等事。”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 肇,始也。十二州,冀 、兖 、青 、徐 、荆 、扬 、豫 、梁 、雍 、幽 、并 、营 也。中古之地但为九州,曰冀 、兖 、青 、徐 、荆 、扬 、豫 、梁 、雍 。禹 治水作贡,亦因其旧。及舜 即位,以冀 、青 地广,始分冀 东 [14] 恒山 之地为并州 ,其东北医无闾 之地为幽州 。又分青 之东北辽东 等处为营州 ,而冀州 止有河内 之地,今河东 一路是也。封,表也。封十二山者,每州封表一山,以为一州之镇,如职方氏 言“扬州 其山镇曰会稽 ”之类。浚川,浚导十二州之川也。然舜 既分十有二州,而至商 时又但言“九围”、“九有”,周礼 职方氏 亦止列为九州,有扬 、荆 、豫 、青 、兖 、雍 、幽 、冀 、并 而无徐 、梁 、营 也,则是为十二州盖不甚久,不知其自何时复合为九也。吴氏 曰:“此一节在禹 治水之后,其次叙不当在四罪之先。盖史官泛记舜 所行之大事,初不计先后之序也。”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象,如天之垂象以示人。而典者,常也。示人以常刑,所谓墨、劓、腓、宫、大辟五刑之正也,所以待夫元恶、大憝、杀人、伤人、穿窬、淫放凡罪之不可宥者也。流宥五刑者,流遣之,使远去,如下文流、放、窜、殛之类也。宥,宽也,所以待夫罪之稍轻,虽入于五刑,而情可矜,法可疑,与夫亲贵勋劳而不可加以刑者,则以此而宽之也。鞭作官刑者,木末垂革,官府之刑也;扑 [15] 作教刑者,夏、楚二物,学校之刑也,皆以待夫罪之轻者。金作赎刑者,金,黄金;赎,赎其罪也,盖罪之极轻,虽入于鞭扑之刑,而情法犹有可议者也。此五句者,从重入轻,各有条理,法之正也。肆,纵也。眚灾肆赦者,眚谓过误,灾谓不幸,若人有如此而入于刑,则又不待流宥、金赎而直赦之也。贼,杀也。怙终贼刑者,怙谓有恃,终谓再犯,若人有如此而入于刑,则虽当宥当赎,亦不许其宥,不听其赎,而必刑之也。此二句者,或由重而即轻,或由轻而即重,盖用法之权衡,所谓法外意也。圣人立法制刑之本末,此七言者大略尽之矣。虽其轻重取舍、阳舒阴惨之不同,然“钦哉!钦哉!惟刑之恤”之意则未始不行乎其间也。盖其轻重毫厘之间,各有攸当者,乃天讨不易之定理,而钦恤之意行乎其间,则可以见圣人好生之本心也。据此经文,则五刑有流宥而无金赎,周礼 秋官 亦无其文。至吕刑 乃有五等之罚,疑穆王 始制之,非法之正也。盖当刑而赎则失之轻,疑赦而赎则失之重,且使富者幸免,贫者受刑,又非所以为平也。

流共工 于幽洲 ,放兜 于崇山 ,窜三苗 于三危 ,殛鲧 于羽山 ,四罪而天下咸服。 流,遣之 [16] 远去,如水之流也;放,置之于此,不得他适也;窜则驱逐禁锢之;殛则拘囚困苦之,随其罪之轻重而异法也。共工 、兜 、鲧 事见上篇。三苗 ,国名,在江 南荆 扬 之间,恃险为乱者也。幽洲 ,北裔之地,水中可居曰洲。崇山 ,南裔之山,在今澧州 。三危 ,西裔之地,即雍 之所谓“三危 既宅”者。羽山 ,东裔之山,即徐 之“蒙 羽 其艺”者。服者,天下皆服其用刑之当罪也。程子 曰:“舜 之诛四凶,怒在四凶,舜 何与焉?盖因是人有可怒之事而怒之,圣人之心本无怒也。”圣人以天下之怒为怒,故天下咸服之。春秋传 所记四凶之名,与此不同,说者以穷奇 为共工 ,浑敦 为兜 ,饕餮 为三苗 ,梼杌 为鲧 ,不知其果然否也?

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殂、落,死也。死者魂气归于天,故曰殂;体魄归于地,故曰落。丧,为之服也。遏,绝;密,静也。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也。言尧 圣德广大,恩泽隆厚,故四海之民思慕之深至于如此也。仪礼 :圻内之民为天子齐衰三月,圻外之民无服。今应服三月者,如丧考妣。应无服者,遏密八音。尧 十六即位,在位七十载,又试舜 三载,老不听政,二十八载乃崩,在位通计百单一年。月正元日,舜 格于文祖 。 月正,正月也。元日,朔日也。汉 孔氏 曰:“舜 服尧 丧三年毕,将即政,故复至文祖 庙告。”苏氏 曰:“受终告摄,此 [17] 告即位也。”然春秋 国君皆以遭丧之明年正月即位于庙而改元。孔氏 云“丧毕之明年”,不知何所据也。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询,谋;辟,开也。舜 既告庙即位,乃谋治于四岳之官,开四方之门,以来天下之贤俊;广四方之视听,以决天下之壅蔽。“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牧,养民之官。十二牧,十二州之牧也。王政以食为首,农事以时为先。舜 言足食之道,惟在于不违农时也。柔者宽而抚之也,能者扰而习之也。远近之势如此,先其略而后其详也。惇,厚;允,信也。德,有德之人也。元,仁厚之人也。难,拒绝也。任,古文作“壬”,包藏凶恶之人也。言当厚有德、信仁人而拒奸恶也。凡此五者,处之各得其宜,则不特中国顺治,虽蛮夷之国亦相率而服从矣。

舜 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佥曰:“伯禹 作司空。”帝曰:“俞,咨!禹 ,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禹 拜稽首,让于稷 契 暨皋陶 。帝曰:“俞,汝往哉。” 奋,起;熙,广;载,事;亮,明;惠,顺;畴,类也。一说:亮,相也。舜 言有能奋起事功,以广帝尧 之事者,使居百揆之位,以明亮庶事而顺成庶类也。佥,众也,四岳所领四方诸侯有在朝者也。禹 ,姒 姓,崇伯 鲧 之子也。平水土者,司空之职。时,是;懋,勉也。指百揆之事以勉之也。盖四岳及诸侯言伯禹 见作司空,可宅百揆,帝然其举,而咨禹 使仍作司空而兼行百揆之事,录其旧绩而勉其新功也。以司空兼百揆,如周 以六卿兼三公,后世以它官平章事知政事,亦此类也。稽首,首至地。稷,田正官。稷 ,名弃 ,姓姬氏 ,封于邰 。契 ,臣名,姓子氏 ,封于商 。稷 契 皆帝喾 之子。暨,及也。皋陶 ,亦臣名。俞者,然其举也。汝往哉者,不听其让也。此章称“舜 曰”,此下方称“帝曰”者,以见尧 老舜 摄,尧 在时,舜 未尝称帝,此后舜 方真即帝位而称帝也。帝曰:“弃 ,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阻,厄。后,君也,有爵土之称。播,布也。谷非一种,故曰百谷。此因禹 之让而申命之,使仍旧职以终其事也。

帝曰:“契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亲,相亲睦也。五品,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名位等级也。逊,顺也。司徒,掌教之官。敷,布也。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以五者当然之理而为教令也。敬,敬其事也。圣贤之于事,虽无所不敬,而此又事之大者,故特以敬言之,宽裕以待之也。盖五者之理出于人心之本然,非有强而后能者。自其拘于气质之偏,溺于物欲之蔽,始有昧于其理,而不相亲爱、不相逊顺者。于是因禹 之让,又申命契 仍为司徒,使之敬以敷教,而又宽裕以待之,使其 [18] 优柔浸渍,以渐而入,则其天性之真自然呈露,不能自已,而无无耻之患矣。孟子 所引尧 言“劳”、“来”、“正”、“直”、“辅”、“翼”、“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亦此意也。

帝曰:“皋陶 ,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猾,乱。夏,明而大也。曾氏 曰:“中国文明之地,故曰华夏。”四时之夏,疑亦取此义也。劫人曰寇,杀人曰贼,在外曰奸,在内曰宄。士,理官也。服,服其罪也,吕刑 所谓“上服”、“下服”是也。三就,孔氏 以为大罪于原野,大夫于朝,士于市,不知何据。窃恐惟大辟弃之于市,宫辟则下蚕室,余刑亦就屏处。盖非死刑,不欲使风中其疮,误而至死,圣人之仁也。五流,五等象刑之当宥者也。五宅三居者,流虽有五,而宅之但为三等之居,如“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也。孔氏 以为大罪居于四裔,次则九州之外,次则千里之外。虽亦未见其所据,然大概当略近之。此亦因禹 之让而申命之,又戒以必当致其明察,乃能使刑当其罪,而人无不信服也。

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 哉!”帝曰:“俞,咨!垂 ,汝共工。”垂 拜稽首,让于殳 、斨 暨伯与 。帝曰:“俞,往哉!汝谐。” 若,顺其理而治之也。曲礼 六工有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周礼 有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抟埴之工,皆是也。帝问谁能顺治予百工之事者。垂 ,臣名,有巧思。庄子 曰“攦工垂 之指”,即此也。殳 、斨 、伯与 ,三臣名也。殳 ,以积竹为兵,建兵车者。斨,方凿斧也。古者 [19] 多以其所能为名,殳、斨岂能为二器者欤?“往哉!汝谐”者,往哉,汝和其职也。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 哉!”帝曰:“俞,咨!益 ,汝作朕虞。”益 拜稽首,让于朱 、虎 、熊 、罴 。帝曰:“俞,往哉!汝谐。” 上下,山林泽薮也。虞,掌山泽之官,周礼 分为虞、衡,属于地 [20] 官。朱 、虎 、熊 、罴 ,四臣名也。高辛氏 之子有曰仲虎 、仲熊 。意以兽为名者,亦以其能服是兽而得名欤?史记 曰:“朱 、虎 、熊 、罴 为伯益 之佐。”前殳 、斨 、伯与 ,当亦为垂 之佐也。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 。”帝曰:“俞,咨!伯 ,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 拜稽首,让于夔 、龙 。帝曰:“俞,往钦哉!” 典,主也。三礼,祀天神、享人鬼、祭地祇之礼也。伯夷 ,臣名,姜 姓。秩,叙也。宗,祖庙也。秩宗,主叙次百神之官,而专以秩宗名之者,盖以宗庙为主也。周礼 亦谓之宗伯,而都家皆有宗人之官以掌祭祀之事,亦此意也。夙,早;寅,敬畏也。直者,心无私曲之谓。人能敬以直内,不使少有私曲,则其心洁清而无物欲之污,可以交于神明矣。夔 、龙 ,二臣名。帝曰:“夔 ,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 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胄,长也,自天子至卿大夫之適子也。栗,庄敬也。上二“无”字,与“毋”同。凡人直者必不足于温,故欲其温;宽者必不足于栗,故欲其栗,所以虑其偏而辅翼之也。刚者必至于虐,故欲其无虐;简者必至于傲,故欲其无傲,所以防其过而戒禁之也。教胄子者,欲其如此,而其所以教之之具,则又专在于乐,如周礼 大司乐 “掌成均之法以教国子弟”,而孔子 亦曰“兴于诗,成于乐”,盖所以荡涤邪秽,斟酌饱满,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养其中和之德,而救其气质之偏者也。心之所之谓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诗言志”。既形于言,则必有长短之节,故曰“歌永言”。既有长短,则必有高下清浊之殊,故曰“声依永”。声者,宫、商、角、徵、羽也。大抵歌声长而浊者为宫,以渐而清且短则为商、为角、为徵、为羽,所谓“声依永”也。既有长短清浊,则又必以十二律和之,乃能成文而不乱。假令黄钟为宫,则大簇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盖以三分损益,隔八相生而得之,余律皆然。即礼运 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所谓“律和声”也。人声既和,乃以其声被之八音,而为乐则无不谐协,而不相侵乱,失其伦次,可以奏之朝廷,荐之郊庙,而神人以和矣。圣人作乐,以养情性,育人材,事神祇,和上下,其体用功效广大深切乃如此。今皆不复见矣,可胜叹哉!“夔 曰”以下,苏氏 曰:“舜 方命九官,济济相让,无缘夔 于此独言其功,此益稷 之文,简编脱误,复见于此。”

帝曰:“龙 ,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堲,疾;殄,绝也。殄行者,谓伤绝善人之事也。师,众也。谓其言之不正,而能变乱黑白,以骇众听也。纳言,官名。命令政教,必使审之,既允而后出,则谗说不得行,而矫伪无所托矣。敷奏复逆,必使审之,既允而后入,则邪僻无自进,而功绪有所稽矣。周 之内史,汉 之尚书,魏 晋 以来所谓中书门下者,皆此职也。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 二十二人,四岳、九官、十二牧也。周官 言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盖百揆者所以统庶官,而四岳者所以统十二牧也。既分命之,又总告之,使之各敬其职,以相天事也。曾氏 曰:“舜 命九官,新命者六人。命伯禹 、命伯夷 ,咨四岳而命者也。命垂 、命益 ,泛咨而命者也。命夔 、命龙 ,因人之让,不咨而命者也。夫知道而后可宅百揆,知礼而后可典三礼,知道、知礼非人人所能也,故必咨于四岳。‘若予工’、‘若上下草木鸟兽’则非此之比,故泛咨而已。礼乐命令,其体虽不若百揆之大,然其事理精微,亦非百工庶物之可比。伯夷 既以四岳之举而当秩宗之任,则其所让之人必其中于典乐、纳言之选可知,故不咨而命之也。若稷 、契 、皋陶 之不咨者,申命其旧职而已。又按:此以平水土、若百工各为一官,而周 制同领于司空;此以士一官兼兵刑之事,而周礼 分为夏、秋两官。盖帝王之法,随时制宜,所谓损益可知者如此。”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 。 考,核实也。三考,九载也。九载则人之贤否、事之得失可见,于是陟其明而黜其幽,赏罚明信,人人力于事功,此所以庶绩咸熙也。北,犹背也,其善者留,其不善者窜,徙之使分背而去也。此言舜 命二十二人之后,立此考绩黜陟之法,以时举行,而卒言其效如此也。按三苗 见于经者,如典 、谟 、益稷 、禹贡 、吕刑 详矣。盖其负固不服,乍臣乍叛,舜 摄位而窜逐之。禹 治水之时,三危 已宅,而旧都犹顽不即工。禹 摄位之后,帝命徂征,而犹逆命。及禹 班师而后来格,于是乃得考其善恶,而分北之也。吕刑 之言“遏绝”,则通其本末而言,不可以先后论也。

舜 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征,召也。陟方,犹言升遐也。韩子 曰:“竹书纪年 :帝王之没皆曰陟。陟,升也,谓升天也。书 曰:‘殷 礼陟配天。’言以道终,其德协天也。故书 纪舜 之没云‘陟’,其下言‘方乃死’者,所以释陟为死也。地之势东南下,如言舜 巡守而死,宜言‘下方’,不得言‘陟方’也。”按此得之,但不当以“陟”为句绝耳。方,犹云“徂乎方”之“方”。陟方乃死,犹言徂落而死也。舜 生三十年,尧 方召用,历试三年,居摄二十八年,通三十年,乃即帝位,又五十年而崩。盖于篇末,总叙其始终也。史记 言舜 巡守,崩于苍梧 之野,孟子 言舜 卒于鸣条 ,未知孰是。今零陵 九疑 有舜 冢云。

大禹谟

谟,谋也。林氏 曰:“虞 史既述二典 ,其所载有未备者,于是又叙其君臣之间嘉言善政,以为大禹 、皋陶谟 、益稷 三篇,所以备舜典 [21] 之未备者。”今文无,古文有。

曰若稽古,大禹 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命,教;祗,敬也。帝谓舜 也。文命敷于四海者,即禹贡 所谓“东渐”、“西被”、“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者是也。史臣言禹 既已布其文教于四海矣,于是陈其谟,以敬承于舜 ,如下文所云也。文命 ,史记 以为禹 名。苏氏 曰:“以‘文命 ’为禹 名,则‘敷于四海’者为何事耶?”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曰”以下即禹 “祗承于帝”之言也。艰,难也。孔子 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即此意也。乃者,难辞也。敏,速也。禹 言君而不敢易其为君之道,臣而不敢易其为臣之职,夙夜祗惧,各务尽其所当为者,则其政事乃能修治而无邪慝,下民自然观感速化于善,而有不容已者矣。

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 嘉,善;攸,所也。舜 然禹 之言,以为信能如此,则必有以广延众论,悉致群贤,而天下之民咸被其泽,无不得其所矣。然非忘私顺理、爱民好士之至,无以及此,而惟尧 能之,非常人所及也。盖为谦辞以对,而不敢自谓其必能,舜 之“克艰”于此亦可见矣。程子 曰:“舍己从人最为难事,己者,我之所有,虽痛舍之,犹惧守己者固而从人者轻也。” 益 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广者大而无外,运者行之不息,大而能运,则变化不测。故自其大而化之而言则谓之圣,自其圣而不可知而言则谓之神,自其威之可畏而言则谓之武,自其英华发外而言则谓之文。眷,顾;奄,尽也。尧 之初起,不见于经,传称其自唐侯 特起为帝。观益 之言,理或然也。或曰:“舜 之所谓帝者,尧 也。群臣之言帝者,舜 也。如‘帝德罔愆’、‘帝其念哉’之类,皆谓舜 也。盖益 因舜 尊尧 ,而遂美舜 之德以劝之。言不特尧 能如此,帝亦当然也。”今按:此说所引比类固为甚明,但益 之语接连上句“惟帝时克”之下,未应遽舍尧 而誉舜 ,又徒极口以称其美,而不见其有劝勉规戒之意。恐唐 虞 之际,未遽有此谀佞之风也,依旧说赞尧 为是。 禹 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顺;迪,道也。逆,反道者也。惠迪、从逆,犹曰 [22] 顺善从恶也。禹 言天道可畏,吉凶之应于善恶,犹影响之出于形声也,以见不可不艰者以此,而终上文之意。

益 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先吁后戒,欲使听者精审也。儆与警同。虞,度;罔,勿也。法度,法则制度也。淫,过也。当四方无可虞度之时,法度易至废弛,故戒其失坠。逸乐易至纵恣,故戒其游淫。言此三者,所当谨畏也。任贤以小人间之谓之贰,去邪不能果断谓之疑。谋,图为也。有所图为,揆之于理而未安者,则不复成就之也。百志,犹易 所谓“百虑”也。咈,逆也。九州之外,世一见曰王。帝于是八者朝夕戒惧,无怠于心,无荒于事,则治道益隆,四夷之远莫不归往,中土之民服从可知。今按:益 言八者亦有次第。盖人君能守法度,不纵逸乐,则心正身修,义理昭著,而于人之贤否,孰为可任,孰为可去;事之是非,孰为可疑,孰为不可疑,皆有以审其几微,绝其蔽惑,故方寸之间光辉明白,而于天下之事,孰为道义之正而不可违,孰为民心之公而不可咈,皆有以处之,不失其理,而毫发私意不入于其间。此其惩戒之深旨,所以推广大禹 “克艰”、“惠迪”之谟也。苟无其本,而是非取舍决于一己之私,乃欲断而行之,无所疑惑,则其为害,反有不可胜言者矣。可不戒哉?

禹 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益 言儆戒之道,禹 叹而美之,谓帝当深念益 之所言也。且德非徒善而已,惟当有以善其政;政非徒法而已,在乎有以养其民。下文“六府三事”,即养民之政也。“水火金木土谷惟修”者,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而生五谷,或相制以泄其过,或相助以补其不足,而六者无不修矣。正德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所以正民之德也。利用者,工作什器、商通货财之类,所以利民之用也。厚生者,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之类,所以厚民之生也。六者既修,民生始遂,不可以逸居而无教,故为之惇典敷教,以正其德;通工易事,以利其用;制节谨度,以厚其生,使皆当其理而无所乖,则无不和矣。九功,合六与三也。叙者言九者,各顺其理而不汩陈以乱其常也。歌者,以九功之叙而咏之歌也。言九者既已修和,各由其理,民享其利,莫不歌咏而乐其生也。然始勤终怠者,人情之常。恐安养既久,怠心必生,则已成之功不能保其久而不废,故当有以激励之,如下文所云也。董,督也。威,古文作“畏”。其勤于是者,则戒喻而休美之;其怠于是者,则督责而惩戒之。然又以事之出于勉强者不能久,故复即其前日歌咏之言,协之律吕,播之声音,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劝相之,使其欢欣鼓舞,趋事赴功,不能自已,而前日之成功得以久存而不坏。此周礼 所谓“九德之歌”、“九韶之舞”,而太史公 所谓“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者也。葛氏 曰:“洪范 五行,水火木金土而已。谷本在木行之数,禹 以其为民食之急,故别而附之也。”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水土治曰平。言水土既平,而万物得以成遂也。六府,即水火金木土谷也。六者财用之所自出,故曰府。三事,正德、利用、厚生也。三者人事之所当为,故曰事。舜 因禹 言养民之政,而推其功以美之也。帝曰:“格,汝禹 !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 九十曰耄,百年曰期。舜 至是年已九十三矣。总,率也。舜 自言既老,血气已衰,故倦于勤劳之事,汝当勉力不怠,而总率我众也。盖命之摄位之事。尧 命舜 曰“陟帝位”,舜 命禹 曰“总朕师”者,盖尧 欲使舜 真宅帝位,舜 让弗嗣,后惟居摄,亦若是而已。 禹 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 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迈,勇往力行之意。种,布;降,下也。禹 自言其德,不能胜任,民不依归,惟皋陶 勇往力行,以布其德,德下及于民,而民怀服之。帝当思念之而不忘也。兹指皋陶 也。禹 遂言念之而不忘,固在于皋陶 。舍之而他求,亦惟在于皋陶 。名言于口,固在于皋陶 ;诚发于心,亦惟在于皋陶 也。盖反复思之,而卒无有易于皋陶 者,惟帝深念其功,而使之摄位也。帝曰:“皋陶 ,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 干,犯;正,政;弼,辅也。圣人之治,以德为化民之本,而刑特以辅其所不及而已。期者,先事取必之谓。舜 言惟此臣庶无或有干犯我之政者,以尔为士师之官,能明五刑,以辅五品之教,而期我以至于治。其始虽不免于用刑,而实所以期至于无刑之地。故民亦皆能协于中道,初无有过不及之差,则刑果无所施矣。凡此皆汝之功也。懋,勉也。盖不听禹 之让,而称皋陶 之美以劝勉之也。 皋陶 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 [23] 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愆,过也。简者,不烦之谓。上烦密,则下无所容。御者急促,则众扰乱。嗣、世,皆谓子孙,然嗣亲而世疏也。延,远及也。父子罪不相及,而赏则远延于世,其善善长而恶恶短如此。过者不识而误犯也,故者知之而故犯也。过误所犯,虽大必宥;不忌故犯,虽小必刑,即上篇所谓“眚灾肆赦,怙终贼刑”者也。罪已定矣,而于法之中有疑其可重、可轻者,则从轻以罚之;功已定矣,而于法之中有疑其可轻、可重者,则从重以赏之。辜,罪;经,常也。谓法可以杀,可以无杀,杀之则恐陷于非辜,不杀之恐失于轻纵,二者皆非圣人至公至平之意。而杀不辜者,尤圣人之所不忍也。故与其杀之而害彼之生,宁姑全之而自受失刑之责。此其仁爱忠厚之至,皆所谓好生之德也。盖圣人之法有尽,而心则无穷,故其用刑行赏或有所疑,则常屈法以伸恩,而不使执法之意有以胜其好生之德。此其本心所以无所壅遏,而得行于常法之外。及其流衍洋溢,渐涵浸渍,有以入于民心,则天下之人,无不爱慕感悦,兴起于善,而自不犯于有司也。皋陶 以舜 美其功,故言此以归功于其上。盖不敢当其褒美之意,而自谓己功也。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 民不犯法而上不用刑者,舜 之所欲也。汝能使我如所愿欲以治,教化四达,如风鼓动,莫不靡然,是乃汝之美也。舜 又申言,以重叹美之。帝曰:“来!禹 。洚 [24] 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洚水,洪水也,古文作“降”。孟子 曰:“水逆行谓之洚水。”盖山崩水浑下流淤塞,故其逝者辄复反流,而泛滥决溢,洚洞无涯也。其灾所起,虽在尧 时,然舜 既摄位,害犹未息,故舜 以为天警惧于己,不敢以为非己之责而自宽也。允,信也。禹 奏言而能践其言,试功而能有其功,所谓“成允成功”也。禹 能如此,则既贤于人矣,而又能勤于王事,俭于私养,此又禹 之贤也。有此二美,而又能不矜其能、不伐其功,然其功能之实,则自有不可掩者。故舜 于此复申命之,必使摄位也。懋、楙古通用。楙,盛大之意。丕,大;绩,功也。懋乃德者,禹 有是德而我以为盛大。嘉乃丕绩者,禹 有是功而我以为嘉美也。历数者,帝王相继之次第,犹岁时气节之先后。汝有盛德大功,故知历数当归于汝,汝终当升此大君之位,不可辞也。是时舜 方命禹 以居摄,未即天位,故以“终陟”言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心者,人之知觉,主于中而应于外者也。指其发于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于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人心易私而难公,故危。道心难明而易昧,故微。惟能精以察之而不杂形气之私,一以守之而纯乎义理之正,道心常为之主而人心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而信能执其中矣。尧 之告舜 ,但曰“允执其中”,今舜 命禹 ,又推其所以而详言之。盖古之圣人,将以天下与人,未尝不以其治之之法并而传之。其见于经者如此,后之人君,其可不深思而敬守之哉?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无稽者,不考于古。弗询者,不咨于众。言之无据,谋之自专,是皆一人之私心,必非天下之公论,皆妨政害治之大者也。言谓泛言,勿听可矣。谋谓计事,故又戒其勿用也。上文既言存心出治之本,此又告之以听言处事之要,内外相资而治道备矣。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可爱,非君乎?可畏,非民乎?众非君则何所奉戴?君非民则谁与守邦?钦哉,言不可不敬也。可愿,犹孟子 所谓“可欲”,凡可愿欲者皆善也。人君当谨其所居之位,敬修其所可愿欲者,苟有一毫之不善生于心,害于政,则民不得其所者多矣。四海之民至于困穷,则君之天禄一绝而不复续,岂不深可畏哉?此又极言安危存亡之戒,以深警之。虽知其功德之盛必不至此,然犹欲其战战兢兢,无敢逸豫,而谨之于毫厘之间,此其所以为圣人之心也。好,善也。戎,兵也。言发于口,则有二者之分,利害之几可畏如此。吾之命汝,盖已审矣,岂复更有他说。盖欲禹 受命而不复辞避也。

禹 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帝曰:“禹 !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禹 拜稽首固辞。帝曰:“毋!惟汝谐。” 枚卜,历卜之也。帝之所言人事已尽,禹 不容复辞,但请历卜有功之臣而从其吉,冀自有以当之者,而己得遂其辞也。官占,掌占卜之官也。蔽,断;昆,后;龟,卜;筮,蓍;习,重也。帝言官占之法,先断其志之所向,然后令之于龟。今我志既先定,而众谋皆同,鬼神依顺,而龟筮已协从矣,又何用更枚卜乎?况占卜之法,不待重吉也。固辞,再辞也。毋者,禁止之 [25] 辞,言惟汝可以谐此元后之位也。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 。率百官,若帝之初。 神宗 ,尧 庙也。苏氏 曰:“尧 之所从受天下者曰文祖 ,舜 之所从受天下者曰神宗 。受天下于人,必告于其人之所从受者。礼 曰‘有虞氏 禘黄帝 而郊喾 ,祖颛顼 而宗尧 ’,则神宗 为尧 明矣。”正月朔旦,禹 受摄帝之命于神宗 之庙,总率百官,其礼一如帝舜 受终之初等事也。

帝曰:“咨!禹 。惟时有苗 弗率,汝徂征。”禹 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 ,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徂,往也。舜 咨嗟,言今天下惟是有苗 之君不循教命,汝往征之。征,正也,往正其罪也。会,征会也。誓,戒也。军旅曰誓。有会有誓,自唐 虞 时已然。礼 言商 作誓,周 作会,非也。禹 会诸侯之师而戒誓以征讨之意。济济,和整众盛之貌。蠢,动也蠢蠢然,无知之貌。昏,暗;迷,惑也。不恭,不敬也。言苗 民昏迷不敬,侮慢于人,妄自尊大,反戾正道,败坏常德,用舍颠倒,民怨天怒,故我以尔众士奉帝之辞,罚苗 之罪尔。众士庶几同心同力,乃能有功。此上禹 誓众之辞也。林氏 曰:“尧 老而舜 摄者二十有八年,舜 老而禹 摄者十有七年,其居摄也代总万机之政,而尧 、舜 之为天子,盖自若也。故国有大事犹禀命焉。禹 征有苗 ,盖在夫居摄之后,而禀命于舜 ,禹 不敢专也。以征有苗 推之,则知舜 之诛四凶,亦必禀尧 之命无疑。”三旬,苗 民逆命。益 赞于禹 ,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 ,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瞍 ,夔夔斋栗,瞽 亦允若。至諴感神,矧兹有苗 。”禹 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 格。 三旬,三十日也。以师临之,阅月,苗 顽犹不听服也。赞,佐;届,至也。是时益 盖从禹 出征,以苗 负固恃强,未可威服,故赞佐于禹 ,以为惟德可以动天,其感通之妙,无远不至。盖欲禹 还兵而增修其德也。满损谦益,即易 所谓“天道亏盈而益谦”者。帝,舜 也。历山 ,在河中府 河东县 。仁覆闵下谓之旻。日,非一日也。言舜 耕历山 ,往于田之时,以不获顺于父母之故,而日号呼于旻天,于其父母,盖怨慕之深也。负罪,自负其罪,不敢以为父母之罪。引慝,自引其慝,不敢以为父母之慝也。祗,敬;载,事也。瞍,长老之称。言舜 敬其子职之事,以见瞽瞍 也。斋,庄敬也。栗,战栗也。夔夔,庄敬战栗之容也。舜 之敬畏,小心而尽于事亲者如此。允,信;若,顺也。言舜 以诚孝感格,虽瞽瞍 顽愚,亦且信顺之,即孟子 所谓“厎豫”也。诚感物曰諴。益 又推极至诚之道,以为神明亦且感格,而况于苗 民乎?昌言,盛德之言。拜,所以敬其言也。班,还;振,整也。谓整旅以归也。或谓:出曰班师,入曰振旅。谓班师于有苗 之国,而振旅于京师也。诞,大也。文德,文命德教也。干,楯;羽,翳也,皆舞者所执也。两阶,宾主之阶也。七旬,七十日也。格,至也。言班师七旬而有苗 来格也。舜 之文德,非自禹 班师而始敷。苗 之来格,非以舞干羽而后至。史臣以禹 班师而归,弛其威武,专尚德教,干羽之舞雍容不迫,有苗 之至适当其时。故作史者因即其实,以形容有虞 之德。数千载之下,犹可以是而想其一时气象也。

皋陶谟

今文、古文皆有。

曰若稽古,皋陶 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禹 曰:“俞!如何?”皋陶 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禹 拜昌言,曰:“俞!” “稽古”之下,即记皋陶 之言者。谓考古皋陶 之言如此也。皋陶 言为君而信蹈其德,则臣之所谋者无不明,所弼者无不谐也。“俞!如何”者,禹 然其言而复问其详也。都者,皋陶 美其问也。慎者,言不可不致其谨也。身修则无言行之失,思永则非浅近之谋。厚叙九族,则亲亲恩笃而家齐矣。庶明励翼,则群哲勉辅而国治矣。迩,近;兹,此也。言近而可推之远者在此道也。盖身修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矣。皋陶 此言所以推广“允迪”、“谟明”之义,故禹 复俞而然之也。○又按:典 、谟 皆称“稽古”,而下文所记则异。典 主记事,故尧 、舜 皆载其实;谟 主记言,故禹 、皋陶 则载其谟。“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禹 之谟也。“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皋陶 之谟也。然禹谟 之上增“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者,禹 受舜 天下,非尽皋陶 比例,立言轻重于此可见。

皋陶 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 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兜 ?何迁乎有苗 ?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皋陶 因禹 之俞而复推广其未尽之旨,叹美其言,谓在于知人、在于安民二者而已。知人,智之事。安民,仁之事也。禹 曰吁者,叹而未深然之辞也。时,是也。帝谓尧 也。言既在知人,又在安民,二者兼举,虽帝尧 亦难能之。哲,智之明也。惠,仁之爱也。能哲而惠,犹言能知人而安民也。迁,窜;巧,好;令,善;孔,大也。好其言,善其色,而大包藏凶恶之人也。言能哲而惠,则智仁两尽,虽党恶如兜 者不足忧,昏迷如有苗 者不足迁,与夫好言善色、大包藏奸恶者不足畏。是三者举不足害吾之治,极言仁智功用如此其大也。或曰:巧言令色孔壬,共工 也。禹 言三凶而不及鲧 者,为亲者讳也。○杨氏 曰:“知人安民,此皋陶 一篇之体要也。‘九德’而下,知人之事也。‘天叙有典’而下,安民之道也。非知人而能安民者,未之有也。”

皋陶 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禹 曰:“何?”皋陶 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 亦,总也。亦行有九德者,总言德之见于行者其凡有九也。亦言其人有德者,总言其人之有德也。载,行;采,事也。总言其人有德,必言其行某事某事为可信验也。禹 曰何者,问其九德之目也。宽而栗者,宽弘而庄栗也。柔而立者,柔顺而植立也。愿而恭者,谨愿而恭恪也。乱,治也。乱而敬者,有治才而敬畏也。扰,驯也。扰而毅者,驯扰而果毅也。直而温者,径直而温和也。简而廉者,简易而廉隅也。刚而塞者,刚健而笃实也。强而义者,强勇而好义也。而,转语辞也。正言而反应者,所以明其德之不偏,皆指其成德之自然,非以彼济此之谓也。彰,著也。成德著之于身,而又始终有常,其吉士矣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 宣,明也。三德、六德者,九德之中有其三、有其六也。浚,治也。亮,亦明也。有家,大夫也。有邦,诸侯也。浚明、亮采,皆言家邦政事明治之义,气象则有小大之不同。三德而为大夫,六德而为诸侯,以德之多寡、职之大小概言之也。夫九德有其三,必日宣而充广之,而使之益以著。九德有其六,尤必日严而祗敬之,而使之益以谨也。翕,合也。德之多寡虽不同,人君惟能合而受之,布而用之,如此则九德之人咸事其事,大而千人之俊,小而百人之乂,皆在官,使以天下之才任天下之治。唐 虞 之朝下无遗才而上无废事者,良以此也。师师,相师法也,言百僚皆相师法,而百工皆及时以趋事也。百僚、百工,皆谓百官。言其人之相师则曰百僚,言其人之趋事则曰百工,其实一也。抚,顺也。五辰,四时也。木、火、金、水,旺于四时,而土则寄旺于四季也。礼运 曰“播五行于四时”者是也。凝,成也。言百工趋时而众功皆成也。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无与毋通,禁止之辞。教非必教令,谓上行而下效也。言天子当以勤俭率诸侯,不可以逸欲导之也。兢兢,戒谨也。业业,危惧也。几,微也。易 曰:“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盖祸患之几,藏于细微,而非常人之所豫见,及其著也,则虽智者不能善其后。故圣人于几,则兢业以图之,所谓“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者,此也。一日二日者,言其日之至浅。万几者,言其几事之至多也。盖一日二日之间,事几之来且至万焉,是可一日而纵欲乎?旷,废也。言不可用非才,而使庶官旷废厥职也。天工,天之工也。人君代天理物,庶官所治,无非天事,苟一职之或旷,则天工废矣,可不深戒哉?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 叙者,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伦叙也。秩者,尊卑、贵贱、等级、隆杀之品秩也。敕,正;惇,厚;庸,常也。有庸,马 本作“五庸”。衷,“降衷”之“衷”,即所谓“典礼”也。典礼虽天所叙秩,然正之使叙伦而益厚,用之使品秩而有常,则在我而已。故君臣当同其寅畏,协其恭敬,诚一无间,融会流通,而民彝物则,各得其正,所谓“和衷”也。章,显也。五服,五等之服,自九章以至一章是也。言天命有德之人,则五等之服以彰显之。天讨有罪之人,则五等之刑以惩戒之。盖爵赏刑罚,乃人君之政事。君主之,臣用之,当勉勉而不可怠者也。○杨氏 曰:“典礼自天子出,故言‘敕我’、‘自我’。若夫爵人于朝,与众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天子不得而私焉。此其立言之异也。”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威,古文作“畏”,二字通用。明者显其善,畏者威其恶。天之聪明,非有视听也,因民之视听以为聪明;天之明畏,非有好恶也,因民之好恶以为明畏。上下,上天下民也。敬,心无所慢也。有土,有民社也。言天人一理,通达无间,民心所存,即天理之所在,而吾心之敬,是又合天民而一之者也。有天下者可不知所以敬之哉?

皋陶 曰:“朕言惠可厎行。”禹 曰:“俞!乃言厎可绩。”皋陶 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 “思曰”之“曰”当作“日”。襄,成也。皋陶 谓我所言,顺于理,可致之于行。禹 然其言,以为致之于行,信可有功。皋陶 谦辞我未有所知,言不敢计功也,惟思日赞助于帝,以成其治而已。

益稷

今文、古文皆有,但今文合于皋陶谟 。“帝曰:来!禹 ,汝亦昌言”,正与上篇末文势接续。古者简册以竹为之,而所编之简不可以多,故厘而二之,非有意于其间也。以下文禹 称益 、稷 二人佐其成功,因以名篇。

帝曰:“来!禹 ,汝亦昌言。”禹 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 曰:“吁!如何?”禹 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 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 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皋陶 曰:“俞!师汝昌言。” 孜孜者,勉力不怠之谓。帝以皋陶 既陈知人、安民之谟,因呼禹 使陈其言。禹 拜而叹美,谓皋陶 之谟至矣,我更何所言,惟思日勉勉以务事功而已。观此,则上篇禹 、皋陶 答问者,盖相与言于帝舜 之前也。如何者,皋陶 问其孜孜者何如也。禹 言往者洪水泛溢,上漫于天,浩浩盛大,包山上陵,下民昏瞀垫溺,困于水灾,如此之甚也。四载,水乘舟、陆乘车、泥乘、山乘樏也。,史记 作“橇”,汉书 作“毳”,以板为之,其状如箕,擿行泥上。樏,史记 作“桥”,汉书 作“梮”,以铁为之,其形似锥,长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盖禹 治水之时,乘此四载,以跋履山川、践行险阻者。随,循;刊,除也。左传 云:“井堙木刊。”刊,除木之义也。盖水涌不泄,泛滥弥漫,地之平者无非水也,其可见者山耳。故必循山伐木,通蔽障,开道路,而后水工可兴也。奏,进也。血食曰鲜。水土未平,民未粒食。与益 进众鸟兽鱼鳖之肉于民,使食以充饱也。九川,九州之川也。距,至;浚,深也。周礼 :一亩之间,广尺深尺曰畎;一同之间 [26] ,广二寻深二仞曰浍。畎浍之间有遂、有沟、有洫,皆通田间水道,以小注大。言畎、浍而不及遂、沟、洫者,举小大以包其余也。先决九川之水,使各通于海;次浚畎浍之水,使各通于川也。播,布也,谓布种五谷也。艰,难也,水平播种之初,民尚艰食也。懋,勉也,懋勉其民,徙有于无,交易变化其所居积之货也。烝,众也。米食曰粒。盖水患悉平,民得播种之利,而山林川泽之货又有无相通,以济匮乏,然后庶民粒食,万邦兴起治功也。禹 因孜孜之义,述其治水本末先后之详,而警戒之意实存于其间。盖欲君臣上下相与勉力不怠,以保其治于无穷而已。师,法也。皋陶 以其言为可师法也。

禹 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禹 曰:“安汝止,惟几惟康。其弼直,惟动丕应。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 禹 既叹美,又特称帝以告之,所以起其听也。慎乃在位者,谨其在天子之位也。天位惟艰,一念不谨,或以贻四海之忧;一日不谨,或以致千百年之患。帝深然之。而禹 又推其所以谨在位之意,如下文所云也。止者,心之所止也。人心之灵,事事物物莫不各有至善之所而不可迁者,人惟私欲之念动摇其中,始有昧于理而不得其所止者。安之云者,顺适乎道心之正,而不陷于人欲之危,动静云为各得其当,而无有止而不得其止者,惟几,所以审其事之发;惟康,所以省其事之安,即下文“庶事康哉”之义。至于左右辅弼之臣,又皆尽其绳愆纠缪之职,内外交修,无有不至。若是,则是惟无作,作则天下无不丕应。固有先意而徯我者,以是昭受于天,天岂不重命而用休美乎?

帝曰:“吁!臣哉邻哉!邻哉臣哉!”禹 曰:“俞。” 邻,左右辅弼也。臣以人言,邻以职言。帝深感上文“弼直”之语,故曰“吁!臣哉邻哉!邻哉臣哉”,反复叹咏,以见弼直之义如此其重而不可忽。禹 即俞而然之也。

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侥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 此言臣所以为邻之义也。君,元首也。君资臣以为助,犹元首须股肱耳目以为用也。下文“翼”、“为”、“明”、“听”,即作股肱耳目之义。左右者,辅翼也,犹孟子 所谓“辅之翼之,使自得之”也。宣力者,宣布其力也。言我欲左右有民,则资汝以为助;欲宣力四方,则资汝以有为也。象,像也。日月以下,物象是也。易 曰:“黄帝 、尧 、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则上衣下裳之制,创自黄帝 ,而成于尧 舜 也。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雉,取其文也。会,绘也。宗彝,虎蜼,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养也。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辨也。侥,郑氏 读为薾,也,以为绣也。日也、月也、星辰也、山也、龙也、华虫也,六者绘之于衣。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六者绣之于裳,所谓十二章也。衣之六章,其序自上而下。裳之六章,其序自下而上。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色者,言施之于缯帛也。绘于衣,绣于裳,皆杂施五采以为五色也。汝明者,汝当明其小大尊卑之差等也。又按:周 制以日月星辰画于旂,冕服九章,登龙于山,登火于宗彝,以龙、山、华虫、火、宗彝五者绘于衣,以藻、粉、黼、黻四者绣于裳。衮冕九章,以龙为首;冕七章,以华虫为首;毳冕五章,以虎蜼为首。盖亦增损有虞 之制而为之耳。六律,阳律也。不言六吕者,阳统阴也。有律而后有声,有声而后八音得以依据,故六律、五声、八音言之叙如此也。在,察也。忽,治之反也。声音之道与政通,故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之得失可知也。五言者,诗歌之协于五声者也。自上达下谓之出,自下达上谓之纳。汝听者,言汝当审乐而察政治之得失者也。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钦四邻! 违,戾也。言我有违戾于道,尔当弼正其失,尔毋 [27] 面谀以为是,而背毁以为非,不可不敬尔邻之职也。申结上文“弼直”、“邻哉”之义而深责之禹 者如此。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欲并生哉!工以纳言,时而扬之,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 此因上文而虑庶顽谗说之不忠不直也。谗说,即舜 所堲者。时,是也。在是指忠直为言。侯,射侯也。明者,欲明其果顽愚谗说与否也。盖射所以观德,顽愚谗说之人其心不正,则形乎四体,布乎动静,其容体必不能比于礼,其节奏必不能比于乐,其中必不能多,审如是,则其为顽愚谗说也必矣。周礼 “王大射,则供虎侯、熊侯、豹侯;诸侯供熊侯、豹侯;卿大夫供麋侯,皆设其鹄”,又梓人 “为侯,广与崇方,三分其广,而鹄居一焉”,应古制亦不相远也。挞,扑也,即“扑作教刑”者。盖惩之使记而不忘也。识,志也,录其过恶,以识于册,如周 制乡党之官,以时书民之孝悌睦有学者也。圣人不忍以顽愚谗说而遽弃之,用此三者之教,启其愤,发其悱,使之迁善改过,欲其并生于天地之间也。工,掌乐之官也。格,“有耻且格”之“格”,谓改过也。承,荐也。圣人于庶顽谗说之人,既有以启发其愤悱迁善之心,而又命掌乐之官以其所纳之言时而扬之,以观其改过与否,如其改也,则进之用之;如其不改,然后刑以威之,以见圣人之教无所不极其至,必不得已焉而后威之,其不忍轻于弃人也如此。此即龙 之所典,而此命伯禹 总之也。

禹 曰:“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共惟帝臣。惟帝时举,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谁敢不让?敢不敬应?帝不时,敷同,日奏罔功。 俞哉者,苏氏 曰:“与春秋传 ‘公曰诺哉’意同,口然而心不然之辞也。”隅,角也。苍生者,苍苍然而生,视远之义也。献,贤也。黎献者,黎民之贤者也。共,同;时,是也。敷纳者,下陈而上纳也。明庶者,明其众庶也。禹 虽俞帝之言而有未尽然之意,谓庶顽谗说加之以威不若明之以德,使帝德光辉达于天下,海隅苍生之地莫不昭灼,德之远著如此,则万邦黎民之贤孰不感慕兴起,而皆有帝臣之愿?惟帝时举而用之尔,敷纳以言而观其蕴,明庶以功而考其成,旌能命德以厚其报,如此则谁敢不让于善?敢不精白一心敬应其上?而庶顽谗说岂足虑乎?帝不如是,则今任用之臣,远近敷同,率为诞慢,日进于无功矣。岂特庶顽谗说为可虑哉?无若丹朱 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用殄厥世。予创若时,娶于涂山 ,辛壬癸甲,启 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迪有功。苗 顽弗即工,帝其念哉!”帝曰:“迪朕德,时乃功,惟叙。皋陶 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 汉志 :尧 处子朱 于丹渊 为诸侯。丹 ,朱 之国名也。,不休息之状。罔水行舟,如“奡 荡舟”之类。朋淫者,朋比小人而淫乱于家也。殄,绝也。世者,世尧 之天下也。丹朱 不肖,尧 以天下与舜 而不与朱 ,故曰“殄世”。程子 曰:“夫圣莫圣于舜 ,而禹 之戒舜 ,至曰无若丹朱 好慢游,作傲虐,且舜 之不为慢游傲虐,虽愚者亦当知之,岂以禹 而不知乎?盖处崇高之位,所以儆戒者当如是也。”创,惩也。禹 自言惩丹朱 之恶而不敢以慢游也。涂山 ,国名,在今寿春县 东北。禹 娶涂山氏 之女也。辛、壬、癸、甲,四日也。禹 娶涂山 甫及四日,即往治水也。启 ,禹 之子。呱呱,泣声。荒,大也。言娶妻生子,皆有所不暇顾念,惟以大相度平治水土之功为急也。孟子 言“禹 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是也。五服,甸、侯、绥、要、荒也。言非特平治水土,又因地域之远近以辅成五服之制也。疆理宇内,乃人君之事,非人臣之所当专者,故曰“弼成”也。五千者,每服五百里,五服之地东西南北相距五千里也。十二师者,每州立十二诸侯以为之师,使之相牧,以纠群后也。薄,迫也。九州之外迫于四海,每方各建五人以为之长而统率之也。圣人经理之制,其详内略外者如此。即,就也。谓十二师五长,内而侯牧,外而蕃夷,皆蹈行有功。惟三苗 顽慢不率,不肯就工,帝当忧念之也。帝言四海之内,蹈行我之德教者,是汝功惟叙之故。其顽而弗率者,则皋陶 方敬承汝之功叙,方施象刑惟明矣。曰明者,言其刑罚当罪,可以畏服乎人也。上文禹 之意,欲舜 弛其鞭扑之威,益广其文教之及,而帝以禹 之功叙既已如此,而犹有顽不即工 [28] 如苗 民者,是岂刑法之所可废哉?或者乃谓苗 之凶顽,六师征之,犹且逆命,岂皋陶 象刑之所能致?是未知圣人兵刑之叙与帝舜 治苗 之本末也。帝之此言,乃在禹 未摄位之前,非徂征后事。盖威以象刑而苗 犹不服,然后命禹 征之,征之不服,以益 之谏而又增修德教,及其来格,然后分北 [29] 之。舜 之此言,虽在三谟 之末,而实则禹 未摄位之前也。

夔 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 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 九成,凤凰来仪。 戛击,考击也。鸣球,玉磬名也。抟,至;拊,循也。乐之始作,升歌于堂上,则堂上之乐惟取其声之轻清者与人声相比,故曰“以咏”。盖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合咏歌之声也。格,“神之格思”之“格”。虞 宾,丹朱 也。尧 之后为宾于虞 ,犹微子 作宾于周 也。丹朱 在位与助祭群后以德相让,则人无不和可知矣。下,堂下之乐也。管,犹周礼 所谓阴竹之管、孤竹之管、丝竹之管也。鼗鼓,如鼓而小,有柄,持而摇之,则旁耳自击。柷敔,郭璞 云:“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撞之令左右击。敔,状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铻刻,以籈栎之。籈长一尺,以木为之。”始作也,击柷以合之;及其将终也,则栎敔以止之。盖节乐之器也。笙以匏为之,列管于匏中,又施簧于管端。镛,大钟也。叶氏 曰:“钟与笙相应者曰笙,钟与歌相应者曰颂。钟颂,或谓之镛,诗 ‘贲鼓维镛’是也。大射礼 :‘乐人宿县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钟。西阶之西,颂磬东面,其南颂钟。’颂钟即镛钟也。上言‘以咏’,此言‘以间’,相对而言。盖与咏歌迭奏也。乡饮酒礼 云‘歌鹿鸣 ,笙南陔 ,间歌鱼丽 ,笙由庚 ’,或其遗制也。”跄跄,行动之貌。言乐音不独感神人,至于鸟兽无知,亦且相率而舞,跄跄然也。箫,古文作“箾”,舞者所执之物。说文 云:“乐名箾韶 。”季札 观周 乐,见舞韶箾 者,则箾韶 盖舜 乐之总名也。今文作“箫”,故先儒误以箫管释之。九成者,乐之九成也。功以九叙,故乐以九成。九成,犹周礼 所谓九变也。孔子 曰“乐者,象成者也”,故曰“成”。凤凰,羽族之灵者,其雄为凤,其雌为凰。来仪者,来舞而有容仪也。“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堂上之乐也。“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堂下之乐也。唐 孔氏 曰:“乐之作也,依上下而递奏,间合而后曲成。”祖考,尊神,故言于堂上之乐。鸟兽,微物,故言于堂下之乐。九成致凤,尊异灵瑞,故别言之。非堂上之乐独致神格,堂下之乐偏能舞兽也。或曰:笙之形如鸟翼,镛之虡为兽形,故于“笙镛以间”言“鸟兽跄跄”。风俗通 曰:“舜 作箫笙以象凤,盖因其形声之似以状其声乐之和,岂真有鸟兽凤凰而跄跄来仪者乎?”曰是未知声乐感通之妙也。瓠巴 鼓瑟而游鱼出听,伯牙 鼓琴而六马仰秣,声之致祥召物,见于传者多矣,况舜 之德致和于上,夔 之乐召和于下,其格神人、舞兽凤,岂足疑哉?今按:季札 [30] 观周 乐,见舞韶箾 者,曰:“德至矣!尽矣!如天之无不覆,如地之无不载,虽甚盛德,蔑以加矣。”夫韶乐 之奏,幽而感神,则祖考来格;明而感人,则群后德让;微而感物,则凤仪兽舞。原其所以能感召如此者,皆由舜 之德如天地之无不覆焘也。其乐之传历千余载,孔子 闻之于齐 ,尚且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则当时感召从可知矣。又按:此章夔 言作乐之效,其文自为一段,不与上下文势相属。盖舜 之在位五十余年,其与禹 、皋陶 、夔 、益 相与答问者多矣,史官取其尤彰明者以诏后世,则是其所言者自有先后,史官集而记之,非其一日之言也。诸儒之说,自皋陶谟 至此篇末,皆谓文势相属,故其说牵合不通,今皆不取。

夔 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重击曰击。轻击曰拊。石,磬也。有大磬,有编磬,有歌磬。磬有小大,故击有轻重。八音独言石者,盖石音属角,最难谐和。记 曰“磬以立辨”,夫乐以合为主,而石声独立辨者,以其难和也。石声既和,则金、丝、竹、匏、土、革、木之声无不和者矣。诗 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则知言石者,总乐之和而言之也。或曰: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之事,故举磬以终焉。上言鸟兽,此言百兽者,考工记 曰:“天下大兽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鳞者。”羽鳞,总可谓之兽也。百兽舞,则物无不和可知矣。尹,正也。庶尹者,众百官府之长也。允谐者,信皆和谐也。庶尹谐,则人无不和可知矣。

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 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屡省乃成,钦哉!”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帝拜曰:“俞!往,钦哉!” 庸,用也。歌,诗歌也。敕,戒敕也。几,事之微也。惟时者,无时而不戒敕也。惟几者,无事而不戒敕也。盖天命无常,理乱安危相为倚伏,今虽治定功成,礼备乐和,然顷刻谨畏之不存,则怠荒之所自起;毫发几微之不察,则祸患之所自生,不可不戒也。此舜 将欲作歌而先述其所以歌之意也。股肱,臣也。元首,君也。人臣乐于趋事赴功,则人君之治为之兴起,而百官之功皆广也。拜手稽首者,首至手又至地也。大言而疾曰扬。率,总率也。皋陶 言人君当总率群臣以起事功,又必谨其所守之法度。盖乐于兴事者易至于纷更,故深戒之也。屡,数也。兴事而数考其成,则有课功核实之效,而无诞谩 [31] 欺蔽之失。两言“钦哉”者,兴事、考成二者皆所当深敬而不可忽者也。此皋陶 将欲赓歌而先述其所以歌之意也。赓,续;载,成也。续帝歌以成其义也。皋陶 言君明则臣良,而众事皆安,所以劝之也。丛脞,烦碎也。惰,懈怠也。堕,倾圮也。言君行臣职,烦琐细碎,则臣下懈怠,不肯任事,而万事废坏,所以戒之也。舜 作歌而责难于臣,皋陶 赓歌而责难于君,君臣之相责难者如此,有虞 之治,兹所以为不可及也欤?帝拜者,重其礼也。重其礼,然其言,而曰:汝等往治其职,不可以不敬也。林氏 曰:“舜 、禹 [32] 、皋陶 之赓歌,三百篇 之权舆也,学诗 者当自此始。”

* * *

[1] “冬”,原作“春”,今据诸本及周礼 冯相氏 改。

[2] “又”,原脱,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卷首书传问答 补。

[3] “一”,原脱,今据德星堂 本、汇纂 、四库 本及卷首书传问答 补。

[4] “单”,原脱,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卷首书传问答 、朱子语类 补。

[5] “充”,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笃”。

[6] “害”,东坡书传 作“患”。

[7] “而”,东坡书传 同,德星堂 本作“以”。

[8] “乐”下,当有“之”字,蔡 传 据孔 疏 误脱,宋书 律历 及天文 二志有。

[9] “以”,诸本作“已”,二字古通用,下同,不再出校。

[10] “它”,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他”,古通用,下同,不再出校。

[11] “大”,原作“夫”,今据诸本改。

[12] “可”,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所”。

[13] “月”下,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有“日”字。

[14] “东”,旁通 据朱子语类 及通典 以为当作“西”。

[15] “扑”,原作“朴”,今据诸本改。

[16] “之”,德星堂 本作“而”。

[17] “此”,东坡书传 作“今”。

[18] “其”,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之”。

[19] “者”,德星堂 本、纂疏 作“名”。

[20] “地”,原作“夏”,今据旁通 及周礼 改。

[21] “舜”,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尚书全解 作“二”,当是。

[22] “曰”,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言”。

[23] “弗及”,原倒,今据诸本乙正。

[24] “洚”,原作“降”,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下注文改。

[25] “之”,原作“其”,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改。

[26] “一同之间”四字,原脱,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补。

[27] “毋”,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无”,下同,不再出校。

[28] “工”,原作“功”,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上经文改。

[29] “北”,诸本皆作“背”,二字古通。

[30] “札”,原作“扎”,今据诸本及左传 改。

[31] “谩”,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慢”。

[32] “禹”,林氏 尚书全解 同,德星堂 本、纂疏 、旁通 及汇纂 、四库 本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