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沉集传

夏书

夏 ,禹 有天下之号也,书凡四篇。禹贡 作于虞 时,而系之夏书 者,禹 之王以是功也。

禹贡

上之所取谓之赋,下之所供谓之贡。是篇有贡、有赋,而独以贡名篇者,孟子 曰:“夏后氏 五十而贡,贡者较数岁之中以为常。”则贡又夏后氏 田赋之总名。今文、古文皆有。

禹 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敷,分也,分别土地以为九州也。奠,定也,定高山大川以别州境也。若兖 之济 河 ,青 之海 岱 [1] ,扬 之淮 海 [2] ,雍 之黑水 西河 ,荆 之荆 衡 ,徐 之岱 淮 ,豫 之荆 河 ,梁 之华阳 黑水 是也。方洪水横流,不辨区域,禹 分九州之地,随山之势相其便宜,斩木通道以治之,又定其山之高者与其川之大者,以为之纪纲。此三者,禹 治水之要,故作书 者首述之。○曾氏 曰:“禹 别九州,非用其私智,天文地理区域各定,故星土之法则有九野,而在地者必有高山大川为之限隔,风气为之不通,民生其间亦各异俗。故禹 因高山大川之所限者别为九州,又定其山之高峻、水之深大者为其州之镇,秩其祭而使其国主之也。”

冀州 , 冀州 ,帝都之地,三面距河 ,兖 河 之西,雍 河 之东,豫 河 之北。周礼 职方 “河 内曰冀州 ”是也。八州皆言疆界而冀 不言者,以余州所至可见。晁氏 曰:“亦所以尊京师,示王者无外之意。”既载壶口 , 经始治之谓之载。壶口 ,山名,汉 地志 在河东郡 北屈县 东南,今隰州 吉乡县 也。○今按:“既载”云者,冀州 帝都之地,禹 受命治水所始,在所当先,经始壶口 等处,以杀河 势,故曰“既载”。然禹 治水施功之序,则皆自下流始,故次兖 ,次青 ,次徐 ,次扬 ,次荆 ,次豫 ,次梁 ,次雍 。兖 最下,故所先。雍 最高,故独后。禹 言“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即其用工之本末。先决九川之水以距海,则水之大者有所归;又浚畎浍以距川,则水之小者有所泄,皆自下流,以疏杀其势。读禹贡 之书,求禹 功之序,当于此详之。治梁 及岐 。 梁 、岐 ,皆冀州 山。梁山 ,吕梁山 也,在今石州 离石县 东北。尔雅 云:“梁山 ,晋 望。”即冀州 吕梁 也。吕不韦 曰:“龙门 未辟,吕梁 未凿,河 出孟门 之上。”又春秋 :“梁山 崩。”左氏 、穀梁 皆以为晋 山,则亦指吕梁 矣。郦道元 谓吕梁 之石崇竦,河流激荡,震动天地。此禹 既事壶口 ,乃即治梁 也。岐山 在今汾州 介休县 [3] 狐岐 之山,胜水 所出,东北流注于汾 。郦道元 云:“后魏 于狐岐 [4] 置六壁 ,防离石 诸胡,因为大镇。”今六壁城 在胜水 之侧,实古河 迳之险厄。二山,河 水所经,治之所以开河 道也。先儒以为雍州 梁 岐 者非是。既修太原 ,至于岳 阳。 修,因鲧 之功而修之也。广平曰原,今河东路 太原府 也。岳 ,太岳 也。周 职方 :“冀州 其山镇曰霍山 。”地志 谓霍太山 即太岳 ,在河东郡 彘县 东,今晋州 霍邑 也。山南曰阳,即今岳阳县 地也,尧 之所都,杨子云 冀州箴 曰“岳阳 是都”是也。盖汾水 出于大原 ,经于太岳 ,东入于河 。此则导汾水 也。 覃 怀 厎绩,至于衡 漳 。 覃 怀 ,地名。地志 河内郡 有怀县 ,今怀州 也。曾氏 曰:“覃 怀 ,平地也,当在孟津 之东,太行 之西,涞水 出乎其西,淇水 出乎其东。方洪水怀山襄陵之时,而平地致功为难,故曰‘厎绩’。”衡 漳 ,水名。衡,古横字。地志 :漳水 二,一出上党 沾县 [5] 大黾谷 ,今平定军 乐平县 少山 也,名为清漳 ;一出上党 长子县 鹿谷山 ,今潞州 长子县 发鸠山 也,名为浊漳 。郦道元谓之衡水 ,又谓之横水 ,东至邺 ,合清漳 ,东北至阜城 入北河 。邺 ,今潞州 涉县 也。阜城 ,今定远军 东光县 也。○又按:桑钦 云:“二漳 异源而下流相合,同归于海。”唐 人亦言漳水 能独达于海,请以为渎,而不云入河 者,盖禹 之导河 ,自洚水 大陆 至碣石 入于海,本随西山 下东北去。周定王 五年,河 徙砱砾 [6] ,则渐迁而东。汉 初,漳 犹入河 。其后河 徙日东,而取漳水 益远。至钦 时,河 自大伾 而下已非故道,而漳 自入海矣。故钦 与唐 人所言者如此。厥土惟白壤, 汉 孔氏 曰:“无块曰壤。”顾氏 [7] 曰:“柔土曰壤。”夏氏 曰:“周官 大司徒 :‘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则夫教民树艺与因地制贡,固不可不先于辨土也。然辨土之宜有二:白以辨其色,壤以辨其性也。盖草人粪壤之法,骍刚用牛,赤缇用羊,坟壤用麋,渴泽用鹿。粪治田畴各因色性而辨其所当用也。”曾氏 曰:“冀州 之土,岂皆白壤?云然者,土会之法,从其多者论也。”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 赋,田所出谷、米、兵车之类。错,杂也,赋第一等而错出第二等也。田第五等也。赋高于田四等者,地广而人稠也。林氏 曰:“冀州 先赋后田者,冀 王畿之地,天子所自治,并与场圃、园田、漆林之类而征之,如周官 载师 所载,赋非尽出于田也,故以赋属于厥土之下。余州皆田之赋也,故先田而后赋。”又按:九州九等之赋,皆每州岁入总数,以九州多寡相较而为九等,非以是等田而责其出是等赋也。冀 独不言贡篚者,冀 天子封内之地,无所事于贡篚者。 恒 、卫 既从,大陆 既作。 恒 、卫 ,二水名。恒水 ,地志 出常山郡 上曲阳县 恒山 北谷,在今定州 曲阳县 西北恒山 也,东入滱水 。薛氏 曰:“东流合滱水 ,至瀛州 高阳县 入易水 。”晁氏 曰:“今之恒水 ,西南流至真定府 行唐县 ,东流入于滋水 ;又南流入于衡水 ,非古迳矣。”卫水 ,地志 出常山郡 灵寿县 东北,即今真定府 灵寿县 也,东入滹沱河 。薛氏 曰:“东北合滹沱河 ,过信安军 ,入易水 。”从,从其道也。大陆 ,孙炎 曰:“钜鹿 北广阿泽 [8] ,河 所经也。”程氏 曰:“钜鹿 去古河 绝远,河 未尝迳邢 以行钜鹿 之广阿 。”非是。按:尔雅 :“高平曰陆。”大陆云者,四无山阜,旷然平地。盖禹河 自澶 相 以北皆行西山 之麓,故班 、马 、王横 皆谓载之高地,则古河 之在贝 冀 以及枯洚 之南,率皆穿西山 踵趾以行。及其已过信 [9] 洚 之北,则西山 势断,旷然四平,盖以此地谓之大陆 ,乃与下文“北至大陆 ”者合。故隋 改赵 之昭庆 以为大陆县 ,唐 又割鹿城 置陆浑县 ,皆疑钜鹿 之大陆 不与河 应,而亦求之向北之地。杜佑 、李吉甫 以为邢 、赵 、深 三州为大陆 者得之。作者,言可耕治,水患既息,而平地之广衍者亦可耕治也。恒 、卫 水小而地远,大陆 地平而近河 ,故其成功于田赋之后。岛夷皮服, 海曲曰岛。海岛之夷以皮服来贡也。夹右碣石 入于河 。 碣石 ,地志 在北平郡 骊城县 西南河 口之地,今平州 之南也。冀州 北方贡赋之来,自北海 入河 ,南向西转,而碣石 在其右,转屈之间,故曰“夹右”也。程氏 曰:“冀 为帝都,东西南三面距河 。他州贡赋皆以达河 为至,故北三方亦不必书,而其北境则汉 辽东 ,西右北平 渔阳 上谷 之地,其水如辽 、濡 、滹 、易 皆中高,不与河 通,故必自北海 然后能达河 也。”又按:郦道元 言:“骊城 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韦昭 以为碣石 。”其山昔在河 口海滨,故以志其入贡河 道。历世既久,为水所渐,沦入于海,已去岸五百余里矣。战国策 以碣石 在常山郡 九门县 者,恐名偶同。而郑氏 以为九门 无此山也。

济 河 惟兖州 。 兖州 之域东南据济 ,西北距河 。济 河 ,见“导水”。苏氏 曰:“河 济 之间相去不远,兖州 之境东南跨济 ,非止于济 也。”愚谓:河 昔北流,兖州 之境北尽碣石 河 右之地,后碣石 之地沦入于海,河 益徙而南。济 [10] 河 之间始相去不远,苏氏 之说未必然也。○林氏 曰:“济,古文作‘泲’,说文 注云:‘此兖州 之济 也。’其从水从齐者,说文 注云‘出常山 房子县 赞皇山 ’,则此二字音同义异,当以古文为正。” 九河 既道, 九河 ,尔雅 :一曰徒骇 ,二曰太史 ,三曰马颊 ,四曰覆鬴 ,五曰胡苏 ,六曰简洁 ,七曰钩盘 ,八曰鬲津 ,其一则河 之经流也。先儒不知河 之经流,遂分简洁 为二。既道者,既顺其道也。○按:徒骇河 ,地志 云滹沱河 ,寰宇记 云在沧州 清池 南,许商 云在成平 [11] 。马颊河 ,元和志 在德州 安德 平原 南东,寰宇记 云在棣州 滴河 北,舆地记 云即笃马河 也。覆鬴河 ,通典 云在德州 安德 。胡苏河 ,寰宇记 云在沧 之饶安 、无棣 、临津 三县,许商 云在东光 。简洁河 ,舆地记 云在临津 。钩盘河 ,寰宇记 云在乐陵 东南,从德州 平昌 来,舆地记 云在乐陵 。鬲津河 ,寰宇记 云在乐陵 东,西北流入饶安 ,许商 云在鬲县 ,舆地记 云在无棣 。太史河 不知所在。自汉 以来,讲求九河 者甚详。汉 世近古,止得其三。唐 人集累世积传之语,遂得其六。欧阳忞 舆地记 又得其一。或新河而载以旧名,或一地而互为两说。要之,皆似是而非,无所依据。至其显然谬误者,则班固 以滹沱 为徒骇 ,而不知滹沱 不与古河 相涉;乐史 马颊 乃以汉 笃马河 当之;郑氏 求之不得,又以为九河 ,齐桓 [12] 塞其八流以自广。夫曲防 齐 之所禁,塞河 宜非桓公 之所为也,河 水可塞而河 道果能尽平乎?皆无稽考之言也。惟程氏 以为九河 之地已沦于海,引碣石 为九河 之证,以谓今沧州 之地北与平州 接境,相去五百余里,禹 之九河 当在其地,后为海水沦没,故其迹不存。方九河 未没于海之时,从今海岸东北更五百里平地,河 播为九,在此五百里中。又上文言“夹右碣石 ”,则九河 入海之处有碣石 在其西北岸。九河 水道变迁,难于推考,而碣石 通趾顶皆石,不应仆没。今兖 冀 之地,既无此石,而平州 正南有山而名碣石 者尚在海中,去岸五百余里,卓立可见。则是古河 自今已为海处,向北斜行,始分为九,其河 道已沦入于海,明矣。汉 王横 言昔天尝 [13] 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 之地已为海水所渐。郦道元 亦谓九河 碣石 苞沦于海。后世儒者知求九河 于平地,而不知求碣石 有无以为之证,故前后异说,竟无归宿。盖非九河 之地而强凿求之,宜其支离而不能的 [14] 也。 雷夏 既泽, 泽者,水之钟也。雷夏 ,地志 在济阴郡 成阳县 [15] 西北,今濮州 雷泽县 西北也。山海经 云:“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颊,鼓其腹则雷。”然则本夏泽 也,因其神名之曰雷夏 也。洪水横流而入于泽,泽不能受,则亦泛滥奔溃,故水治而后雷夏 为泽。 灉 沮 会同, 灉 沮 ,二水名。灉水 ,曾氏 曰:“尔雅 :‘水自河 出为灉 。’许慎 云:‘河 灉水在宋 。’又曰:‘汳水 ,受陈留 浚仪 阴沟 ,至蒙 为灉水 ,东入于泗 。’水经 :‘汳水 出阴沟 ,东至蒙 ,为狙獾 。’则灉水 即汳水 也。灉 之下流入于睢水 。”沮水 ,地志 睢水 出沛国 芒县 。睢水 其沮水 欤?晁氏 曰:“尔雅 云:‘自河 出为灉 ,济 出为濋 。’求之于韵,沮有楚音。二水,河 济 之别也。”二说未详孰是。会者,水之合也。同者,合而一也。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桑土,宜桑之土。既蚕者,可以蚕桑也。蚕性恶湿,故水退而后可蚕。然九州皆赖其利,而独于兖 言之者,兖 地宜桑,后世之濮 上桑间犹可验也。地高曰丘。兖 地多在卑下,水害尤甚,民皆依丘陵以居,至是始得下居平地也。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 坟,土脉坟起也,如左氏 所谓“祭之地,地坟”是也。繇,茂;条,长也。○林氏 曰:“九州之势,西北多山,东南多水,多山则草木为宜,不待书也。兖 、徐 、扬 三州最居东南下流,其地卑湿沮洳,洪水为患,草木不得其生。至是或繇或条,或夭或乔,而或渐苞,故于三州特言之,以见水土平,草木亦得遂其性也。”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 田第六等,赋第九等。贞,正也。兖 赋最薄,言君天下者以薄赋为正也。作十有三载乃同者,兖 当河 下流之冲,水激而湍悍,地平而土疏,被害尤剧。今水患虽平,而卑湿沮洳未必尽去,土旷人稀,生理鲜少,必作治十有三载,然后赋法同于他州。此为田赋而言,故其文属于“厥赋”之下。先儒以为禹 治水所历之年,且谓此州治水最在后毕,州为第九成功,因以上文“厥赋贞”者谓赋亦第九,与州正为相当。殊无意义,其说非是。厥贡漆丝,厥篚织文。 贡者,下献其土所有于上也。兖 地宜漆宜桑,故贡漆、丝也。篚,竹器,筐属也。古者币帛之属则盛之以筐篚而贡焉,经曰“篚厥玄黄”是也。织文者,织而有文,锦绮之属也。以非一色,故以织文总之。林氏 曰:“有贡又有篚者,所贡之物入于篚也。”浮于济 漯 ,达于河 。 舟行水曰浮。漯 者,河 之枝流也。兖 之贡赋,浮济 浮漯 ,以达于河 也。帝都冀州 ,三面距河 ,达河 即 [16] 达帝都矣。又按:地志 曰:“漯水 出东郡 东武阳 ,至千乘 入海。”程氏 以为此乃汉河 ,与漯 殊异,然亦不能明言漯河 所在,未详其地也。

海岱 惟青州 。 青州 之域,东北至海,西南距岱 。岱 ,泰山 也,在今袭庆府 奉符县 西北三十里。 嵎夷 既略, 嵎夷 ,薛氏 曰:“今登州 之地。”略,经略,为之封畛也。即尧典 之“嵎夷 ” [17] 。 潍 淄 其道, 潍 淄 ,二水名。潍水 ,地志 云出琅琊郡 箕县 ,今密州 莒县 东北潍山 也,北至都昌 入海,今潍州 昌邑 也。淄水 ,地志 云出泰山郡 莱芜县 原山 ,今淄州 淄川县 [18] 东南七十里原山 也,东至博昌县 入济 ,今青州 寿光县 也。其道者,水循其道也。上文言“既道”者,禹 为之道也。此言“其道”者,泛滥既去,水得其故道也。林氏 曰:“河 济 下流兖 受之,淮 下流徐 受之,江 汉 下流扬 受之,青 虽近海,然不当众流之冲,但潍 淄 二水顺其故道,则其功毕矣。比之他州,用力最省者也。”厥土白坟,海滨广斥。 滨,涯也。海涯之地广漠而斥卤。许慎 曰:“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斥卤,醎地,可煮为盐者也。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 田第三,赋第四也。厥贡盐侥,海物惟错。岱 畎丝、枲、铅、松、怪石。莱 夷作牧,厥篚檿丝。 盐,斥地所出。侥,细葛也。错,杂也。海物非一种,故曰错。林氏 曰:“既总谓之海物,则固非一物矣。此与扬州 ‘齿革、羽毛惟木’文势正同。错盖别为一物,如‘锡贡磬错’之‘错’。”理或然也。畎,谷也,岱山 之谷也。枲,麻也。怪石,怪异之石也。林氏 曰:“怪石之贡,诚为可疑。意其必须以为器用之饰,而有不可阙者,非特贡其怪异之石以为玩好也。”莱 夷,颜师古 曰:“莱山 之夷。”齐 有莱 侯、莱 人,即今莱州 之地。作牧者,言可牧放,夷人以畜牧为生也。檿,山桑也。山桑之丝其韧中琴瑟之弦。苏氏 曰:“惟东莱 为有此丝,以之为缯,其坚韧异常。莱 人谓之山茧。”浮于汶 ,达于济 。 汶水 出泰山郡 莱芜县 原山 ,今袭庆府 莱芜县 也,西南入济 ,在今郓州 中都县 也。盖淄水 出莱芜 原山 之阴,东北而入海。汶水 出莱芜 原山 之阳,西南而入济 。不言达河 者,因于兖 也。

海岱 及淮 ,惟徐州 。 徐州 之域,东至海,南至淮 ,北至岱 ,而西不言济 者,岱 之阳济 东为徐 ,岱 之北济 东为青 ,言济 不足以辨,故略之也。尔雅 “济 东曰徐州 ”者,商 无青 ,并青 于徐 也。周礼 “正东曰青州 ”者,周 无徐 ,并徐 于青 也。林氏 曰:“一州之境必有四至,七州皆止二至,盖以邻州互见。至此州独载其三边者,止言海岱 ,则嫌于青 ;止言淮 海,则嫌于扬 。故必曰‘海岱 及淮 ’,而后徐州 之疆境始别也。” 淮 沂 其乂, 淮 沂 ,二水名。淮 ,见“导水”。曾氏 曰:“淮 之源出于豫 之境,至扬 徐 之间始大,其泛溢为患尤在于徐 ,故淮 之治于徐 言之也。”沂水 ,地志 云出泰山郡 盖县 艾山 ,今沂州 沂水县 也,南至于下邳 西南而入于泗 。曾氏 曰:“徐州 水以沂 名者非一,郦道元 谓水出尼丘山 ,西北径鲁 之雩门 ,亦谓之沂水 。水出太山 武阳 之冠石山 ,亦谓之沂水 。而沂水 之大,则出于泰山 也。”又按:徐 之水有泗 、有汶 、有汴 、有漷 ,而独以淮 沂 言者,周 职方氏 “青州 其川淮 泗 ,其浸沂 沭 ”,周 无徐州 ,兼之于青 ,周 之青 即禹 之徐 ,则徐 之川莫大于淮 ,淮 乂,则自泗 而下,凡为川者可知矣;徐 之浸莫大于沂 ,沂 乂,则自沭 而下,凡为浸者可知矣。 蒙 羽 其艺。 蒙 羽 ,二山名。蒙山 ,地志 在泰山郡 蒙阴县 西南,今沂州 费县 也。羽山 ,地志 在东海郡 祝其县 南,今海州 朐山县 也。艺者,言可种艺也。 大野 既豬, 大野 ,泽名,地志 在山阳郡 钜野县 北,今济州 钜野县 也。钜即大也。水蓄而复流者谓之豬。按:水经 济水 至乘氏县 分为二,南为菏 ,北为济 。郦道元 谓:“一水东南流,一水东北流,入钜野泽 。”则大野 为济 之所绝,其所聚也大矣。何承天 曰:“钜野 广大,南导洙 泗 ,北连清 济 。”徐 之有济 ,于是乎见。又郓州 中都 西南亦有大野陂 ,或皆大野 之地也。 东原 厎平, 东原 ,汉 之东平国 ,今之郓州 也。晁氏 曰:“东平 自古多水患,数徙其城。咸平 中,又徙城于东南,则其下湿可知。厎平者,水患已去,而厎于平也。后人以其地之平,故谓之东平 ”。又按:东原 在徐 之西北,而谓之东者,以在济 东故也。东平国 在景帝 亦谓济东国 云,益知大野 、东原 所以志济 也。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 土黏曰埴。埴,腻也,黏泥如脂之腻也。周 有抟埴之工。老氏 言“埏埴以为器”。惟土性黏腻细密,故可抟可埏也。渐,进长也,如易 所谓“木渐”,言其日进于茂而不已也。包,丛生也,如诗 之所谓“如竹包矣”,言其丛生而稹也。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 田第二等,赋第五等也。厥贡惟土五色,羽 畎夏翟,峄 阳孤桐,泗 滨浮磬。淮夷 珠暨鱼,厥篚玄纤缟。 徐州 之土虽赤,而五色之土亦间有之,故制以为贡。周书 作雒 曰:“诸侯受命于周 ,乃建大社于国中,其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舋以黄土。将建诸侯,凿取其方面之土,苞以黄土,苴以白茅,以为土封。故曰:受削土于周室 。”此贡土五色,意亦为是用也。羽 畎,羽山 之谷也。夏翟,雉具五色,其羽中旌旄者也。染人之职 “秋染夏”,郑氏 曰:“染夏者,染五色也。”林氏 曰:“古之车服器用以雉为饰者多,不但旌旄也。”曾氏 曰:“山雉具五色,出于羽山 之畎,则其名山以‘羽’者以此欤?”峄 ,山名,地志 云东海郡 下邳县 西有葛峄山 ,古文以为峄山 。下邳 ,今淮阳军 下邳县 也。阳者,山南也。孤桐,特生之桐,其材中琴瑟。诗 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盖草木之生,以向日者为贵也。泗 ,水名,出鲁国 卞县 桃墟 西北陪尾山 ,源有泉四,四泉俱导,因以为名,西南过彭城 ,又东南过下邳 ,入淮 。卞县 ,今袭庆府 泗水县 也。滨,水旁也。浮磬,石露水滨,若浮于水然。或曰非也,泗 滨非必水中,泗水 之旁近。浮者,石浮生土中,不根着者也。今下邳 有石磬山 ,或以为古取磬之地。曾氏 曰:“不谓之石者,成磬而后贡也。”淮夷 ,淮 之夷也。,蚌之别名也。暨,及也。珠为服饰,鱼用祭祀。今濠 泗 楚 皆贡淮 白鱼,亦古之遗制欤?夏翟之出于羽 畎,孤桐之生于峄 阳,浮磬之出于泗 滨,珠鱼之出于淮夷 ,各有所产之地,非它处所有,故详其地而使贡也。玄,赤黑色币也。武成 曰:“篚厥 [19] 玄黄。”纤、缟,皆缯也。礼 曰:“又 [20] 期而大祥,素缟麻衣;中月而禫,禫而纤。”记 曰:“有虞氏 缟衣而养老。”则知纤、缟皆缯之名也。曾氏 曰:“玄,赤而有黑色,以之为衮,所以祭也;以之为端,所以斋也;以之为冠,以为首服也。黑经白纬曰纤。纤也、缟也,皆去凶即吉之所服也。”浮于淮 泗 ,达于河 。 许慎 曰:“汳水 受陈留 浚仪 阴沟 ,至蒙 为灉水 ,东入于泗 。”则淮 泗 之可以达于河 者,以灉 至于泗 也。许慎 又曰:“泗 受泲水 ,东入淮 。”盖泗水 至大野 而合泲 。然则泗 之上源,自泲 亦可以通河 也。

淮 海惟扬州 , 扬州 之域,北至淮 ,东南至于海。 彭蠡 既豬, 彭蠡 ,地志 在豫章郡 彭泽县 西 [21] ,合江西 、江东 诸水,跨豫章 、饶州 、南康军 三州之地,所谓鄱阳湖 者是也。详见“导水”。阳鸟攸居, 阳鸟,随阳之鸟,谓雁也。今惟彭蠡 洲渚之间千百为群。记阳鸟所居,犹夏小正 记“雁北乡也”,言泽水既豬,州渚既平,而禽鸟亦得其居止而遂其性也。 三江 既入, 庾仲初 [22] 扬都赋注 :“松江 下七十里分流,东北入海者为娄江 ,东南流者为东江 ,并松江 为三江 。”其地今亦名三江口 ,吴越春秋 所谓“范蠡 乘舟出三江 之口”者是也。○又按:苏氏 谓:“岷山 之江 为中江 ,嶓冢 之江 为北江 ,豫章 之江 为南江 ,即‘导水’所谓‘东为北江 ,东为中江 ’者。即有中 、北 二江 ,则豫章 之江 为南江 可知。”今按:此为三江 ,若可依据,然江 汉 会于汉阳 ,合流数百里至湖口 ,而后与豫章 江 会,又合流千余里而后入海,不复可指为三矣。苏氏 知其说不通,遂有味别之说。禹 之治水,本为民去害,岂如陆羽 辈辩味烹茶为口腹计耶?亦可见其说之穷矣。以其说易以惑人,故并及之。或曰:江 汉 之水,扬州 巨浸,何以不书?曰禹贡 书法,费疏凿者虽小必记,无施劳者虽大亦略。江 汉 荆州 而下安于故道,无俟浚治,故在不书。况朝宗于海,荆州 固备言之,是亦可以互见矣。此正禹贡 之书法也。 震泽 厎定, 震泽 ,太湖 也。周 职方 “扬州 薮曰具区 ”,地志 在吴县 之西南五十里,今苏州 吴县 也。曾氏 曰:“震,如‘三川震’之‘震’,若今湖翻是也。具区 之水多震而难定,故谓之震泽 。厎定者,言厎于定而不震荡也。”筱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 筱,箭竹。,大竹。郭璞 曰:“竹阔节曰。”敷,布也。水去竹已布生也。少长曰夭。乔,高也。涂泥,水泉湿也。下地多水,其土淖。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 田第九等,赋第七等,杂出第六等也。言下上上错者,以本设赋,九等分为三品,下上与中下异品,故变文言“下上上错”也。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齿、革、羽、毛,惟木。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 三品,金、银、铜也。瑶、琨,玉石名。诗 曰:“何以舟之?惟玉及瑶。”琨,说文 云:“石之美似玉者,取之可以为礼器。”筱之材中于矢之笴,之材中于乐之管。亦可为符节。周官 掌节 有英。象有齿,犀兕有革,鸟有羽,兽有毛。木,楩、梓、豫、章之属。齿革可以成车甲,羽毛可以为旌旄,木可以备栋宇器械之用也。岛夷,东南海岛之夷。卉,草也,葛越、木绵之属。织贝,锦名,织为贝文,诗 曰“贝锦”是也。今南夷木绵之精好者,亦谓之吉贝。海岛之夷以卉服来贡,而织贝之精者则入篚焉。包,裹也。小曰橘,大曰柚。锡者,必待锡命而后贡,非岁贡之常也。张氏 曰:“必锡命乃贡者,供祭祀、燕宾客则诏之。口腹之欲,则难于出令也。”于江 海,达于淮 泗 。 顺流而下曰。江 入海,自海而入淮 泗 ,不言达于河 者,因于徐 也。禹 时,江 淮 未通,故于海。至吴 始开邗沟 。隋 人广之,而江 淮 舟船始通也。孟子 言“排淮 泗 而注之江 ”,记者之误也。

荆 及衡 阳惟荆州 。 荆州 之域,北距南条荆山 ,南尽衡山 之阳。荆 衡 各见“导山”。唐 孔氏 曰:“荆州 以衡山 之阳为至者。”盖南方惟衡山 为大,以衡 阳言之,见其地不止此山,而犹包其南也。 江 汉 朝宗于海, 江 汉 见“导水”。春见曰朝,夏见曰宗。朝宗,诸侯见天子之名也。江 汉 合流于荆 ,去海尚远,然水道已安而无有壅塞横决之患,虽未至海,而其势已奔趋于海,犹诸侯之朝宗于王也。 九江 孔殷。 九江 ,即今之洞庭 也。水经 言九江 在长沙 下隽 西北,楚地记 曰“巴陵 潇湘 之渊在九江 之间”,今岳州 巴陵县 即楚 之巴陵 、汉 之下隽 也,洞庭 正在其西北,则洞庭 之为九江 审矣。今沅水 、渐水 、元水 、辰水 、叙水 、酉水 、澧水 、资水 、湘水 皆合于洞庭 ,意以是名九江 也。孔,甚;殷,正也。九江 水道甚得其正也。○按:汉志 九江 在庐江郡 之寻阳县 。寻阳记 九江 之名,一曰乌江 ,二曰蜯江 ,三曰乌白江 ,四曰嘉靡江 ,五曰畎江 ,六曰源江 ,七曰廪江 ,八曰提江 ,九曰箘江 。今详汉 九江郡 之寻阳 乃禹贡 扬州 之境,而唐 孔氏 又以为九江 之名起于近代,未足为据。且九江 派别取之耶,亦必首尾短长大略均布,然后可目之为九。然其一水之间,当有一洲。九江 之间,沙水相间,乃为十有七道,而今寻阳 之地,将无所容。况沙洲出没,其势不常,果可以为地理之定名乎?设使派别为九,则当曰“九江 既道”,不应曰“孔殷”。于导江当曰“播九江 ”,不应曰“过九江 ”。反复参考,则九江 非寻阳 明甚。本朝胡氏 以洞庭 为九江 者得之。曾氏 亦谓导江曰“过九江 ,至于东陵 ”。东陵 ,今之巴 陵。今巴陵 之上即洞庭 也。因九水所合,遂名九江 。故下文“导水”曰“过九江 ”。经之例,大水合小水谓之过,则洞庭 之为九江 ,益以明矣。 沱 潜 既道, 尔雅 曰:“水自江 出为沱 ,自汉 出为潜 。”凡水之出于江 汉 者,皆有此名。此则荆州 ,江 汉 之出者也。今按:南郡 枝江县 有沱水 ,然其流入江 ,而非出于江 也。华容县 有夏水 ,首出于江 ,尾入于沔 ,亦谓之沱 。若潜水 则未有见也。 云 土梦 作乂。 云梦 ,泽名。周官 职方 :荆州 其泽薮曰云梦 ,方八九百里,跨江 南北。华容 、枝江 、江夏 、安陆 皆其地也。左传 “楚 子济江 入于云中 ”,又“楚 子以郑伯 田于江 南之梦 ”,合而言之,则为一;别而言之,则二泽也。云 土者,云 之地土见而已。梦 作乂者,梦 之地已可耕治也。盖云梦 之泽地势有高卑,故水落有先后,人工有早晚也。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 荆州 之土,与扬州 同,故田比扬 只加一等,而赋为第三等者,地阔而 [23] 人工修也。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箘楛,三邦厎贡。厥名包匦菁茅,厥篚玄掉、玑组。九江 纳锡大龟。 荆 之贡,与扬州 大抵多同,然荆 先言羽毛者,汉 孔氏 所谓善者为先也。按:职方氏 “扬州 其利金锡”、“荆州 其利丹银、齿革”,则荆 扬 所产不无优劣矣。杶、栝、柏,三木名也。杶木似樗而可为弓干。栝木,柏叶松身。砺、砥,皆磨石。砥以细密为名,砺以麤粝为称。砮者,中矢镞之用,“肃慎氏 贡石砮”者是也。丹,丹砂也。箘、,竹名;楛,木名,皆可以为矢。董安于 之治晋阳 也,公宫之垣皆以荻蒿苫楚廪之,其高丈余。赵襄子 发而试之,其坚则箘不能过也。则箘、盖竹之坚者,其材中矢之笴。楛,“肃慎氏 贡楛矢”者是也。三邦,未详其地。厎,致也。致贡箘楛之有名者也。匦,匣也。菁茅有刺而三脊,所以供祭祀缩酒之用。既包而又匣之,所以示敬也。齐桓公 责楚 “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又管子 云“江 淮 之间,一茅而三脊,名曰菁茅”。菁、茅,一物也。孔氏 谓菁以为葅者,非是。今辰州 麻阳县 苞茅山 出苞茅,有刺而三脊。掉,周礼 染人 “夏掉玄”,掉,绛色币也。玑,珠不圆者。组,绶类。大龟,尺有二寸,所谓“国之守龟”,非可常得,故不为常贡。若偶得之,则使之纳锡于上,谓之纳。锡者,下与上之辞,重其事也。浮于江 、沱 、潜 、汉 ,逾于洛 ,至于南河 。江 、沱 、潜 、汉 ,其水道之出入不可详,而大势则自江 、沱 而入潜 、汉 也。逾,越也。汉 与洛 不通,故舍舟而陆,以达于洛 。自洛 而至于南河 也。程氏 曰:“不径浮江 、汉 ,兼用沱 、潜 者,随其贡物所出之便,或由经流,或循枝派,期于便事而已。”

荆 河 惟豫州 。 豫州 之域西南至南条荆山 ,北距大河 。 伊 、洛 、瀍 、涧 既入于河 , 伊水 ,山海经 曰:“熊耳 之山,伊水 出焉,东北至洛阳县 南,北入于洛 。”郭璞 云:“熊耳 在上洛县 南。”今商州 上洛县 也。地志 言伊水 出弘农 卢氏 之熊耳 者,非是。洛水 ,地志 云出弘农郡 上洛县 冢领山 ,水经 谓之举山 ,今商州 洛南县 冢领山 也,至巩县 入河 ,今河南府 巩县 也。瀍水 ,地志 云出河南郡 谷城县 朁亭 [24] 北,今河南府 河南县 西北有古榖城县 ,其北山实瀍水 所出也,至偃师县 入洛 ,今河南府 偃师县 也。涧水 ,地志 云出弘农郡 新安县 东南,入于洛 。新安 ,在今河南府 新安 、渑池 之间,今渑池县 东二十三里新安城 是也。城东北有白石山 ,即涧水 所出。郦道元 云:“世谓之广阳山 。”然则涧水 出今之渑池 ,至新安 入洛 也。伊 、瀍 、涧水 入于洛 ,而洛水 入于河 。此言伊 、洛 、瀍 、涧 入于河 ,若四水不相合而各入河 者,犹汉 入江 ,江 入海,而荆州 言“江 汉 朝宗于海”意同。盖四水并流,小大相敌故也。详见下文。 荥 波 既豬, 荥 波 ,二水名。济水 ,自今孟州 温县 入河 潜行,绝河 南溢为荥 ,在今郑州 荥泽县 西五里敖仓 东南。敖仓 者,古之敖山 也。按:今济水 但入河 ,不复过河 之南。荥 渎水 ,受河 水有石门,谓之荥口石门 也。郑康成 谓荥 今塞为平地,荥阳 民犹谓其处为荥泽 。郦道元 曰:禹 塞淫水于荥阳 ,下引河 东南以通淮 泗 济水 ,分河 东南流。汉明帝 使王景 即荥水 故渎东注浚仪 ,谓之浚仪渠 ,汉志 谓“荥阳县 有狼荡渠 ,首受济 ”者是也。南曰狼荡 ,北曰浚仪 ,其实一也。波水 ,周 职方 “豫州 其川荥 雒 ,其浸波溠 ”。尔雅 云“水自洛 出为波 ”,山海经 曰“娄涿 之山,波水 出其阴,北流注于榖 ”,二说不同,未详孰是。孔氏 以荥 波 为一水者,非也。导菏泽 ,被孟豬 , 菏泽 ,地志 在济阴郡 定陶县 东,今兴仁府 济阴县 南三里,其地有菏山 ,故名其泽为菏泽 也。盖济水 所经,水经 谓“南济 东过冤句县 南,又东过定陶县 南,又东北菏水 东出焉”是也。被,及也。孟豬 ,尔雅 作孟诸 ,地志 在梁国 睢阳县 东北,今南京 虞城县 西北孟诸泽 是也。曾氏 曰:“被,覆也。菏水 衍溢,道其余波入于孟猪 ,不常入也,故曰被。”厥土惟壤,下土坟垆。 土不言色者,其色杂也。垆,疏也。顾氏 曰:“玄而疏者谓之垆。”其土有高下之不同,故别言之。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 田第四等,赋第二等,杂出第一等也。厥贡漆、枲、侥纻,厥篚纤纩,锡贡磬错。 林氏 曰:“周官 载师 ‘漆林之征二十有五’,周 以为征而此乃贡者,盖豫州 在周 为畿内,故载师掌其征而不制贡。禹 时,豫 在畿外,故有贡也。”推此义,则冀 不言贡者可知。颜师古 曰:“织纻以为布及练。”然经但言贡枲与纻,成布与未成布不可详也。纩,细绵也。磬错,治磬之错也,非所常用之物,故非常贡,必待锡 [25] 命而后纳也,与扬州 “橘柚”同。然扬州 先言“橘柚”而此先言“锡贡”者,“橘柚”言“包”,则于“厥篚”之文无嫌,故言“锡贡”在后。“磬错”则与“厥篚”之文嫌于相属,故言“锡贡”在先。盖立言之法也。浮于洛 ,达于河 。 豫州 去帝都最近,豫 之东境径自入河 ,豫 之西境则浮于洛 而后至河 也。

华阳 、黑水 惟梁州 。 梁州 之境,东距华山 之南,西据黑水 。华山 即太华 ,见“导山”。黑水 见“导水”。 岷 、嶓 既艺, 岷 、嶓 ,二山名。岷山 ,地志 在蜀郡 湔氐道 西徼外,在今茂州 汶山县 ,江水 所出也。晁氏 曰:“蜀 以山近江 源者通为岷山 ,连峰接岫,重迭险阻,不详远近。青城 、天彭 诸山之所环绕,皆古之岷山 ,青城 乃其第一峰也。”嶓冢山 ,地志 云在陇西郡 氐道县 ,漾水 所出。又云在西县 。今兴元府 西县 三泉县 也。盖嶓冢 一山跨于两县。云川原既涤,水去不滞,而无泛溢之患,其山已可种艺也。 沱 潜 既道, 此江 汉 别流之在梁州 者。沱水 ,地志 蜀郡 郫县 江沱 在东西入大江 。郫县 ,今成都府 郫县 也。又地志 云蜀郡 汶江县 江沱 在西南东入江 ,汶江县 ,今永康军 道江县 也。潜水 ,地志 云巴郡 宕渠县 潜水 西南入江 ,宕渠 ,今渠州 流江县 也。郦道元 谓:宕渠县 有大穴,潜水 入焉,通罡山 [26] 下,西南潜出,南入于江 。又地志 汉中郡 安阳县 灊谷水 出西南,入汉 。灊音潜。安阳县 ,今洋州 真符县 也。○又按:梁州 乃江 汉 之原,此不志者,岷 之艺,导江 也;嶓 之艺,导漾 也,道沱 则江 悉矣,道潜 则汉 悉矣。上志岷 嶓 ,下志沱 潜 ,江 汉 原流,于是而见。 蔡 、蒙 旅平, 蔡 、蒙 ,二山名。蔡山 ,舆地记 在今雅州 严道县 。蒙山 ,地志 蜀郡 青衣县 ,今雅州 名山县 也。郦道元 谓:山上合下开,沫水 迳其间;溷崖 水脉漂疾,历代为患,蜀郡 太守李冰 发卒凿平溷崖 。则此二山,在禹 为用功多也 [27] 。祭山曰旅。旅平者,治功毕而旅祭也。 和 夷 厎绩。 和 夷 ,地名。严道 以西,有和川 、有夷道 ,或其地也。又按:晁氏 曰:“和 夷 ,二水名。和水 ,今雅州 荥经县 北和川水 ,自蛮界罗嵒州 东西来,迳蒙山 ,所谓‘青衣水 而入岷江 ’者也。夷水 出巴郡 鱼复县 ,东南过佷山县 南,又东过夷道县 北,东入于江 。”今详二说,皆未可必,但经言“厎绩”者三,覃怀 、原隰 既皆地名,则此恐为地名,或地名因水,亦不可知也。厥土青黎, 黎,黑也。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 田第七等,赋第八等,杂出第七、第九等也。按:赋杂出他等者,或以为岁有丰凶,或以为户有增减,皆非也。意者地力有上下,年分不同,如周官 田一易、再易之类,故赋之等第亦有上下年分。冀 之正赋第一等而间岁第二等也,扬 之正赋第七等而间岁第六等也,豫 之正赋第二等而间岁第一等也,梁 之正赋第八等而间岁出第七、第九等也。当时必有条目详具,今不存矣。书 之所载,特凡例也。若谓岁之丰凶、户之增减,则九州皆然,何独于冀 、扬 、豫 、梁 四州言哉?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 璆,玉磬。铁,柔铁也。镂,刚铁可以刻镂者也。磬,石磬也。言铁而先于银者,铁之利多于银也。后世蜀 之卓氏 、程氏 以铁冶富拟封君,则梁 之利尤在于铁也。织皮者,梁州 之地,山林为多,兽之所走。熊、罴、狐、狸四兽之皮制之可以为裘,其毳毛织之可以为罽也。○林氏 曰:“徐州 贡浮磬,此州既贡玉磬,又贡石磬,豫州 又贡磬错。以此观之,则知当时乐器磬最为重,岂非以其声角,而在清浊小大之间,最难得其和者哉?” 西倾 因桓 ,是来浮于潜 ,逾于沔 ,入于渭 ,乱于河 。 西倾 ,山名,地志 在陇西郡 临洮县 西,今洮州 临潭县 西南。桓 ,水名,水经 曰:“西倾 之南,桓水 出焉。”苏氏 曰:“汉 始出为漾 ,东南流为沔 ,至汉中 东行为汉 。”沔 ,郦道元 曰:“自西倾 而至葭萌 ,浮于西汉 。西汉 即潜水 也。自西汉 遡流而届于晋寿 界,阻 [28] 漾枝津 ,南历冈北 [29] ,迤逦接汉 ,沔 [30] 历汉川 ,至于褒水 ,逾褒 而暨于衙岭 之南溪 ,灌于斜川 ,届于武功 而北,以入于渭 。汉武帝 时,人有上书欲通褒 斜 道及漕,事下张汤 ,问之云:‘褒水 通沔 ,斜水 通渭 ,皆可以漕。从南阳 上沔 入褒 ,褒 绝水至斜 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 下渭 ,如此则汉中 谷可致。’”经言沔 、渭 而不言褒 、斜 者,因大以见小也。褒 、斜 之间,绝水百余里,故曰逾。然于经文则当曰“逾于渭 ”,今曰“逾于沔 ”,此又未可晓也。绝河而渡曰乱。

黑水 、西河 惟雍州 。 雍州 之域,西据黑水 ,东距西河 。谓之西河 者,主冀 都而言也。 弱水 既西, 柳宗元 曰:“西海 之山有水焉,散涣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委靡垫没,及厎而后止,故名曰弱 。”既西者,导之西流也。地志 云在张掖郡 删丹县 。薛氏 曰:“弱水 出吐谷浑 ,界穷石山 ,自删丹 西至合黎山 ,与张掖县 河合。”又按:通鉴 魏太武 击柔然 ,“至栗水 ,西行至菟园水 ,分军收 [31] 讨”,又“循弱水 西行,至涿邪山 ”,则弱水 在菟园水 之西、涿邪山 之东矣。北史 载太武 至菟园水 ,分军搜讨,东至瀚海 ,西接张掖水 ,北度燕然山 ,与通鉴 小异,岂瀚海 、张掖水 于弱水 为近乎?程氏 据西域传 以弱水 为在条支 ,援引甚悉。然长安 西行一万二千二百里,又百余日方至条支 ,其去雍州 如此之远,禹 岂应穷荒而道其流也哉?其说非是。泾 属渭 、汭 ,泾 、渭 、汭 ,三水名。泾水 ,地志 出安定郡 泾阳县 西,今原州 百泉县 岍头山 也,东南至冯翊 阳陵县 入渭 ,今永兴军 高陵县 也。渭水 ,地志 出陇西郡 首阳县 西南,今渭州 渭源县 鸟鼠山 西北南谷山 也,东至京兆舡 司空县 入河 ,今华州 华阴县 也。汭水 ,地志 作芮 ,扶风 汧县 弦蒲薮 ,芮水 出其西北,东入泾 ,今陇州 汧源县 弦蒲薮 有汭水 焉。周 职方 “雍州 其川泾 汭 ”,诗 曰“汭 鞠之即”,皆谓是也。属,连属也。泾水 连属渭 、汭 二水也。 漆 、沮 既从, 漆 、沮 ,二水名。漆水 ,寰宇记 自耀州 同官县 东北界来,经华原县 合沮水 ;沮水 ,地志 出北地郡 直路县 东,今坊州 宜君县 西北境也。寰宇记 沮水 自坊州 升平县 北子午岭 出,俗号子午水 ,下合榆谷 、慈马 等川,遂为沮水 ;至耀州 华原县 ,合漆水 ,至同州 朝邑县 东南入渭 。二水相敌,故并言之。既从者,从于渭 也。又按:地志 谓漆水 出扶风县 ,晁氏 曰:“此豳 之漆 也。水经 漆水 出扶风 杜阳县 。”程氏 曰:“杜阳 ,今岐山 普润县 之地,亦汉 漆县 之境。其水入渭 在沣水 之上,与经序渭水 节次不合,非禹贡 之漆水 也。” 沣水 攸同。 沣水 ,地志 作酆 ,出扶风 鄠县 终南山 ,今永兴军 鄠县山 也,东至咸阳县 入渭 。同者,同于渭 也。渭水 自鸟鼠 而东,沣水 南注之,泾水 北注之,漆 、沮 东北注之。曰属、曰从、曰同,皆主渭 而言也。 荆 、岐 既旅,终南 、惇物 ,至于鸟鼠 。 荆 、岐 ,二山名。荆山 ,即北条 之荆 ,地志 在冯翊 怀德县 南,今耀州 富平县 掘陵原 也。岐山 ,地志 在扶风 美阳县 西北,今凤翔府 岐山县 东北十里也。终南 、惇物 、鸟鼠 ,亦皆山名。终南 ,地志 古文以太一山 为终南山 ,在扶风 武功县 ,今永兴军 万年县 南五十里也。惇物 ,地志 古文以垂山 为惇物 ,在扶风 武功县 ,今永兴军 武功县 也。鸟鼠 ,地志 在陇西郡 首阳县 西南,今渭州 渭源县 西也,俗呼为青雀山 。举三山而不言所治者,蒙上“既旅”之文也。 原隰 厎绩,至于豬野 。广平曰原,下湿曰隰。诗 曰“度其隰原”,即指此也。郑氏 曰:“其地在豳 。”今邠州 也。豬野 ,地志 云武威县 东北有休屠泽 ,古文 [32] 以为豬野 ,今凉州 姑臧县 也。治水成功,自高而下,故先言山,次原隰,次陂泽也。 三危 既宅,三苗 丕叙。 三危 ,即舜 窜三苗 之地。或以为燉煌 。未详其地。三苗 之窜在洪水未平之前,及是三危 已既可居,三苗 于是大有功叙。今按:舜 窜三苗 ,以其恶之尤甚者迁之,而立其次者于旧都。今既窜者已丕叙,而居于旧都者尚桀骜不服。盖三苗 旧都山川险阻,气习使然。今湖南 傜 洞 时犹窃发,俘而询之,多为猫 姓,岂其遗种欤?厥土惟黄壤, 黄者,土之正色。林氏 曰:“物得其常性者最贵,雍州 之土黄壤,故其田非他州所及。”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 田第一等,而赋第六等者,地狭而人功少也。厥贡惟球琳琅玕。 球琳,美玉也。琅玕,石之似珠者。尔雅 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 虚之球、琳、琅、玕。”今南海 有青琅玕,珊瑚属也。浮于积石 ,至于龙门 、西河 ,会于渭 汭。 积石 ,地志 在金城郡 河关县 西南羌中 ,今鄯州 龙支县 界也。龙门山 ,地志 在冯翊 夏阳县 ,今河中府 龙门县 也。西河 ,冀 之西河 也。雍 之贡道有二:其东北境则自积石 至于西河 ,其西南境则会于渭 汭。言渭 汭不言河 者,蒙梁州 之文也。他州贡赋亦当不止一道,发此例以互见耳。○按:邢恕 奏:“乞下熙河路 打造船五百只于黄河 ,顺流放下,至会州 西小河 内藏放。”熙河路 漕使李复 奏:“窃知邢恕 欲用此船载兵,顺流而下,去取兴州 契 。勘会州 之西小河 咸水其阔不及一丈,深止于一二尺,岂能藏船?黄河 过会州 入韦精山 ,石峡险窄,自上垂流直下高数十丈,船岂可过?至西安州 之东,大河分为六七道散流,谓 [33] 之南山逆流 ,数十里方再合,逆溜水浅滩碛,不胜舟载。此声若出,必为夏国 侮笑。”事遂寝。郉恕 之策,如李复 之言,可谓谬矣。然此言贡赋之路,亦曰“浮于积石 ,至于龙门 、西河 ”,则古来此处河道固通舟楫矣。而复 之言乃如此,何也?姑录之以备参考云。织皮昆 、析支 、渠搜 ,西戎 即叙。 昆 ,即河 源所出,在临羌 。析支 ,在河关 西千余里。渠搜 ,水经 曰:“河 自朔方 东转,经渠搜县 故城北。”盖近朔方 之地也。三 [34] 国皆贡皮衣,故以“织皮”冠之。皆西方戎落,故以西戎总之。即,就也。雍州 水土既平,而余功及于西戎 ,故附于末。○苏氏 曰:“青 、徐 、扬 三州,皆莱 夷、淮夷 、岛夷所篚。此三国亦篚织皮,但古语有颠倒详略尔。其文当在‘厥贡惟球琳琅玕’之下,‘浮于积石 ’之上,简编脱误,不可不正。”愚谓:梁州 亦篚织皮,恐苏氏 之说为然。

导岍 及岐 ,至于荆山 ,逾于河 ;壶口 、雷首 ,至于太岳 ;厎柱 、析城 ,至于王屋 ;太行 、恒山 ,至于碣石 ,入于海。 此下随山也。岍 、岐 、荆 ,三山,皆雍州 山。岍山 ,地志 扶风 岍县 西吴山 ,古文以为岍山 ,今陇州 吴山县 吴岳山 也,周礼 “雍州 山镇曰岳山 ”。又按:寰宇记 陇州 汧源 有岍山 ,汧水 [35] 所出,禹贡 所谓岍山 也。晁氏 以为今之陇山 、天井 、金门 、秦岭山 者,皆古之岍 也。岐 、荆 ,见雍州 。壶口 、雷首 、太岳 、厎柱 、析城 、王屋 、太行 、恒山 皆冀州 山。壶口 、太岳 、碣石 见冀州 。雷首 ,地志 在河东郡 蒲坂县 南,今河中府 河东县 也。厎柱石 ,在大河 中流,其形如柱,今陕州 陕县 三门山 是也。析城 ,地志 在河东郡 濩泽县 西,今泽州 阳城县 也。晁氏 曰:“山峰四面如城。”王屋 ,地志 在河东郡 垣县 东北,今绛州 垣曲县 也。晁氏 曰:“山状如屋。”太行山 ,地志 在河内郡 山阳县 西北,今怀州 河内 也。恒山 ,地志 在常山郡 上曲阳县 西北,今定州 曲阳 也。逾者,禹 自荆山 而过于河 也。孔氏 以为荆山 之脉逾河 而为壶口 、雷首 者非是。盖禹 之治水,随山刊木,其所表识诸山之名,必其高大可以辨疆域,广博可以奠民居,故谨而书之,以见其施功之次第。初非有意推其脉络之所自来,若今之葬法所言也。若必实以山脉言之,则尤见其说之谬妄。盖河 北诸山,根本脊脉皆自代 北寰 、武 、岚 、宪 诸州乘高而来,其脊以西之水则西流以入龙门 、西河 之上流,其脊以东之水则东流而为桑乾 ,幽 、冀 以入于海。其西一支为壶口 、太岳 ,次一支包汾 、晋 之源而南出,以为析城 、王屋 ,而又西折以为雷首 ,又次一支乃为太行 ,又次一支乃为恒山 ,其间各隔沁 、潞 诸川,不相连属。岂自岍 、岐 跨河 而为是诸山哉?山之经理者已附于逐州之下,于此又条列而详记之,而山之经纬皆可见矣。王 、郑 有三条四列之名,皆为未当。今据“导”字分之以为南北二条,而江 、河 以为之纪,于二之中又分为二焉。此北条 、大河 北境之山也。 西倾 、朱圉 、鸟鼠 ,至于太华 ;熊耳 、外方 、桐柏 ,至于陪尾 。 西倾 、朱圉 、鸟鼠 、太华 ,雍州 山也。熊耳 、外方 、桐柏 、陪尾 ,豫州 山也。西倾 ,见梁州 。朱圉 ,地志 在天水郡 冀县 南,今秦州 大潭县 也,俗呼为白岩山 。鸟鼠 ,见雍州 。太华 ,地志 在京兆 华阴县 南,今华州 华阴县 二十里也。熊耳 ,在商州 上洛县 ,详见豫州 。外方 ,地志 颍川郡 崈高县 有崈高山 ,古文以为外方 在今西京 登封县 也。桐柏 ,地志 在南阳郡 平氏县 东南,今唐州 桐柏县 也。陪尾 ,地志 江夏郡 安陆县 东北有横尾山 ,古文以为陪尾 ,今安州 安陆 也。西倾 不言导者,蒙“导岍 ”之文也。此北条 、大河 南境之山也。

导嶓冢 ,至于荆山 ;内方 ,至于大别 。 嶓冢 ,即梁州 之嶓 也,山形如冢,故谓之嶓冢 ,详见梁州 。荆山 ,南条荆山 ,地志 在南郡 临沮县 北,今襄阳府 南漳县 [36] 也。内方 、大别 ,亦山名。内方 ,地志 章山 ,古文以为内方山 ,在江夏郡 竟陵县 东北,今荆门军 长林县 也。左传 吴 与楚 战,楚 济汉 而陈,自小别 至于大别 ,盖近汉 之山,今汉阳军 汉阳县 北大别山 是也。地志 、水经 云在安丰 者非是。此南条 ,江 汉 北境之山也。 岷山 之阳,至于衡山 ,过九江 ,至于敷浅原 。 岷山 ,见梁州 。衡山 ,南岳 也,地志 在长沙国 湘南县 ,今潭州 衡山县 也。九江 ,见荆州 。敷浅原 ,地志 云豫章郡 历陵县 南有傅昜山 [37] ,古文以为敷浅原 ,今江州 德安县 博阳山 也。晁氏 以为在鄱阳 者,非是。今按:晁氏 以鄱阳 有博阳山 ,又有历陵山 ,为应地志 历陵县 之名,然鄱阳 汉 旧县地,不应又为历陵县 ,山名偶同,不足据也。江州 德安 虽为近之,然所谓敷浅原 者,其山甚小而卑,亦未见其为在所表见者。惟庐阜 在大江 、彭蠡 之交最高且大,宜所当纪志者,而皆无考据。恐山川之名古今或异,而传者未必得其真也,姑俟知者。过,经过也,与导岍 “逾于河 ”之义同。孔氏 以为衡山 之脉连延而为敷浅原 者亦非是。盖岷山 之脉,其北一支为衡山 ,而尽于洞庭 之西。其南一支,度桂岭 ,北经袁 筠 之地,至德安 。所谓敷浅原 者,二支之间,湘水 间断,衡山 在湘水 西南,敷浅原 在湘水 东北,其非衡山 之脉连延过九江 而为敷浅原 者明甚。且其山川冈脊源流具在眼前,而古今异说如此,况残山断港,历数千百年者,尚何自取信哉?岷山 不言导者,蒙“导嶓冢 ”之文也。此南条 ,江 汉 南境之山也。

导弱水 ,至于合黎 ,余波入于流沙 。 此下浚川也。弱水 ,见雍州 。合黎 ,山名。隋 地志 在张掖县 西北,亦名羌谷 。流沙 ,杜佑 云在沙州 西八十里,其沙随风流行,故曰流沙 。水之疏导者已附于逐州之下,于此又派别而详记之,而水之经纬皆可见矣。浚川之功,自随山始,故导水次于导山也。又按:山水皆原于西北,故禹 叙山叙水皆自西北而东南,导山则先岍 岐 ,导水则先弱水 也。

导黑水 ,至于三危 ,入于南海 。 黑水 ,地志 出犍为郡 南广县 汾关山 ,水经 出张掖 鸡山 ,南至燉煌 ,过三危山 ,南流入于南海 。唐 樊绰 云:“西夷 之水,南流入于南海 者凡四:曰区江 、曰西珥河 、曰丽水 、曰僤渃江 ,皆入于南海 。其曰丽水 者,即古之黑水 也,三危山 临峙其上。”按:梁 雍 二州西边皆以黑水 为界,是黑水 自雍 之西北而直出梁 之西南也。中国山势冈脊大抵皆自西北而来,积石 、西倾 、岷山 冈脊以东之水既入于河 、汉 、岷江 ,其冈脊以西之水即为黑水 而入于南海 。地志 、水经 樊氏 之说虽未详的实,要是其地也。程氏 曰:“樊绰 以丽水 为黑水 者,恐其狭小不足为界;其所称西珥河 者,却与汉志 叶榆泽 相贯,广处可二十里,既足以界别二州,其流又正趋南海 。又汉 滇池 即叶榆 之地,武帝 初开滇 嶲 时,其地古有黑水 旧祠,夷人不知载籍,必不能附会,而绰 及道元 皆谓此泽以榆叶所积得名,则其水之黑似榆叶积渍所成,且其地乃在蜀 之正西又东北,距宕昌 不远,宕昌 即三苗 种裔,与三苗 之叙于三危 者又为相应,其证验莫此之明也。”

导河 ,积石 至于龙门 ,南至于华阴 ,东至于厎柱 ,又东至于孟津 ,东过洛 汭,至于大伾 ;北过洚水 ,至于大陆 ;又北播为九河 ,同为逆河 ,入于海。 积石 、龙门 ,见雍州 。华阴 ,华山 之北也。厎柱 ,见导山。孟 ,地名。津,渡处也。杜预 云在河内郡 河阳县 南,今孟州 河阳县 也,武王 师渡孟津 者即此,今亦名富平津 。洛 汭,洛水 交流之内,在今河南府 巩县 之东。洛 之入河 实在东南,河 则自西而东过之,故曰“东过洛 汭”。大伾 ,孔氏 曰:“山再成曰伾。”张楫 以为在成皋 ,郑玄 以为在修武 武德 ,臣瓒 以为修武 武德 无此山,成皋山 又不再 [38] 成,今通利军 黎阳县 临河 有山,盖大伾 也。按:黎阳山 在大河 垂欲趋北之地,故禹 记之。若成皋 之山既非从东折北之地,又无险碍如龙门 、厎柱 之须疏凿,西去洛 汭既已太近,东距洚水 、大陆 又为绝远,当以黎阳 者为是。洚水 ,地志 在信都县 ,今冀州 信都县 枯洚渠 也。程氏 曰:“周 时河 徙砱砾 ,至汉 又改向顿丘 东南流,与禹 河 迹大相背戾。”地志 魏郡 邺县 有故大河 在东北,直达于海,疑即禹 之故河 。孟康 以为王莽 河 ,非也。古洚渎 ,自唐 贝州 经城北入南宫 ,贯穿信都 ,大抵北向而入故河 于信都 之北。为合“北过洚水 ”之文,当以信都 者为是。大陆 ,见冀州 。九河 ,见兖州 。逆河 ,意以海水逆潮而得名。九河 既沦于海,则逆河 在其下流,固不复有矣。河 上播而为九,下同而为一,其分播合同,皆水势之自然,禹 特顺而导之耳。今按:汉 西域传 张骞 所穷河 源云:“河 有两源:一出葱岭 ,一出于阗 。于阗 在南山 下,其河北流与葱岭 河合,东注蒲昌海 。蒲昌海 ,一名盐泽 ,去玉门 阳关 三百余里。其水停居,冬夏不增减,潜行地中,南出积石 。”又唐 长庆 中,刘元鼎 [39] 使吐蕃 ,自陇西 成纪县 西南出塞二千余里,得河 源于莫贺延积尾 ,曰闷磨黎山 ,其山中高四下,所谓昆仑 也。东北流与积石河 相连,河 源澄莹,冬春可涉。下稍合流,色赤。益远,他水并注,遂浊。吐蕃 亦自言昆仑 在其国西南。二说恐刘氏 为是。河 自积石 三千里而后至于龙门 ,经但一书积石 ,不言方向荒远,在所略也。龙门 而下,因其所迳 [40] ,记其自北而南,则曰“南至华阴 ”;记其自南而东,则曰“东至厎柱 ”;又详记其东向所经之地,则曰孟津 、曰洛 汭、曰大伾 ;又记其自东而北,则曰“北过洚水 ”;又详记其北向所经之地,则曰大陆 、曰九河 ;又记其入海之处,则曰逆河 。自洛 汭而上,河 行于山,其地皆可考。自大伾 而下,垠岸高于平地,故决齧流移,水陆变迁,而洚水 、大陆 、九河 、逆河 皆难指实。然上求大伾 ,下得碣石 ,因其方向,辨其故迹,则犹可考也。其详悉见上文。○又按:李复 云:“同州 韩城 北有安国岭 ,东西四十余里,东临大河 ,濒河 有禹 庙,在山断河 出处。禹 凿龙门 ,起于唐 张仁愿 所筑东受降城 之东,自北而南,至此山尽,两岸石壁峭立,大河 盘束于山峡间千数百里,至此山开岸阔,豁然奔放,怒气喷风,声如万雷。”今按:旧说禹 凿龙门 ,而不详其所以凿,诵说相传,但谓因旧修辟去其龃龉,以决水势而已。今详此说,则谓受降 以东至于龙门 ,皆是禹 新开凿。若果如此,则禹 未凿时,河 之故道不知却在何处。而李氏 之学极博,不知此说又何所考也。

嶓冢 导漾 ,东流为汉 ,又东为沧浪 之水,过三澨 ,至于大别 ,南入于江 。东汇泽为彭蠡 ,东为北江 ,入于海。 漾 ,水名,水经 曰:“漾水 出陇西郡 氐道县 嶓冢 山,东至武都 。”常璩 曰:“汉水 有两源,此东源也,即禹贡 所谓‘嶓冢 导漾 ’者;其西源出陇西 嶓冢山 会泉,始源曰沔 ,迳葭萌 入汉 。东源在今西县 之西,西源在今三泉县 之东也。”郦道元 谓东西两川俱出嶓冢 而同为汉水 者是也。水源发于嶓冢 为漾 ,至武都 为汉 ,又东流为沧浪 之水,郦道元 云“武当县 北四十里,汉水 中有洲曰沧浪洲 ,水曰沧浪水 ”是也。盖水之经历,随地得名。谓之为者,明非他水也。三澨 ,水名,今郢州 长寿县 磨石山 发源,东南流者名澨水 ,至复州 景陵县 界来,又名汊水 ,疑即三澨 之一。然据左传 漳澨 、薳澨 [41] ,则为水际,未可晓也。大别 见“导山”。入江 在今汉阳军 汉阳县 。汇,回也。彭蠡 ,见扬州 。北江 ,未详。入海在今通州 静海县 。○今按:彭蠡 ,古今记载皆谓今之番阳 ,然其泽在江 之南,去汉水 入江 之处已七百余里,所蓄之水则合饶 、信 、徽 、抚 、吉 、赣 、南安 、建昌 、临江 、袁、筠 、隆兴 、南康 数州之流,非自汉 入而为汇者。又其入江 之处,西则庐阜 ,东则湖口 ,皆石山峙立,水道狭甚,不应汉水 入江 之后七百余里乃横截而南入于番阳 ,又横截而北流为北江 。且番阳 合数州之流豬而为泽,泛溢壅遏,初无仰于江 、汉 之汇而后成也。不惟无所仰于江 、汉 ,而众流之积日遏月高,势亦不复容江 、汉 之来入矣。今湖口 横渡之处,其北则江 、汉 之浊流,其南则番阳 之清涨,不见所谓汉水 汇泽而为彭蠡 者。番阳 之水既出湖口 ,则依南岸与大江 相持,以东又不见所谓横截而为北江 者,又以经文考之,则今之彭蠡 既在大江 之南,于经则宜曰“南汇彭蠡 ”,不应曰“东汇”,于导江 则宜曰“南会于汇”,不应曰“北会于汇”,汇既在南,于经则宜曰“北为北江 ”,不应曰“东为北江 ”。以今地望参校,绝为反戾。今庐江 之北有所谓巢湖 者,湖大而源浅,每岁四五月间,蜀 岭雪消,大江 泛溢之时,水淤入湖,至七八月大江 水落,湖水方泄,随江 以东,为合“东汇”、“北会”之文。然番阳 之湖方五六百里,不应舍此而录彼,记其小而遗其大也。盖尝以事理情势考之,洪水之患,惟河 为甚。意当时龙门 、九河 等处,事急民困,势重役烦,禹 亲莅而身督之。若江 、淮 则地偏水急,不待疏凿,固已通行。或分遣官属,往视亦可,况洞庭 、彭蠡 之间,乃三苗 所居,水泽山林,深昧不测,彼方负其险阻,顽不即工,则官属之往者,亦未必遽敢深入,是以但知彭蠡 之为泽,而不知其非汉水 所汇。但意如巢湖 、江水 之淤,而不知彭蠡 之源为甚众也。以此致误,谓之为汇,谓之北江 ,无足怪者。然则番阳 之为彭蠡 ,信矣。

岷山 导江 ,东别为沱 ,又东至于澧 ,过九江 ,至于东陵 。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 ,入于海。 沱 ,江 之别流于梁 者也。澧 ,水名,水经 出武陵 充县 西,至长沙 下隽县 西北入江 。郑氏 云:“经言过 [42] 言会者,水也。言至者,或山或泽也。澧 宜山泽之名。”按:下文九江 ,澧水 既与其一,则非水明矣。九江 见荆州 。东陵 ,巴陵 也,今岳州 巴陵县 也。地志 在庐江 西北者非是。会、汇、中江 ,见上章。

导沇水 ,东流为济 ,入于河 ,溢为荥 ,东出于陶丘 北,又东至于菏 ,又东北会于汶 ,又北,东入于海。 沇水 ,济水 也,发源为沇 ,既东为济 。地志 云济水 出河东郡 垣县 [43] 王屋山 东南。今绛州 垣曲县 山也。始发源王屋山 顶崖下,曰沇水 。既见而伏,东出于今孟州 济源县 。二源:东源周回七百步,其深不测。西源周回六百八十五步,其深一丈,合流至温县 ,是为济水 ,历虢公台 ,西南入于河 。溢,满也。复出河 之南,溢而为荥 ,荥 即荥波 之荥 ,见豫州 。又东出于陶丘 北。陶丘 ,地名。再成曰陶。在今广济军 西。又东至于菏 ,菏 即菏泽 ,亦见豫州 。谓之至者,济阴县 自有菏 派济 流至其地尔。汶 ,北汶 也,见青州 。又东北至于东平府 寿张县 安民亭 ,合汶水 ,至今青州 博兴县 入海。唐 李贤 谓济 自郑 以东贯滑 、曹 、郓 、济 、齐 、青 以入于海。本 [44] 朝乐史 谓今东平 、济南 、淄川 、北海 界中有水流入海,谓之清河 。郦道元 谓济水 当王莽 之世川渎枯竭,其后水流迳通津渠 ,势改寻梁 脉水,不与昔同。然则荥泽 济河 虽枯,而济水 未尝绝流也。程氏 曰:“荥水 之为济 ,本无他义,济 之入河 ,适会河 满溢出南岸,溢出者非济水 ,因济 而溢,故禹 还以元名命之。”按:程氏 言“溢”之一字,固为有理。然出于河 南者既非济水 ,则禹 不应以河 枝流而冒称为济 。盖溢者指荥 而言,非指河 也。且河 浊而荥 清,则荥 之水非河 之溢明矣。况经所书单立导沇 条例,若断若续而实有源流,或见或伏而脉络可考,先儒皆以济水 性下劲疾,故能入河 穴地流注显伏。南丰 曾氏 齐州二堂记 [45] 云:“泰山 之北与齐 之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于黑水 之湾,又西北汇于柏崖 之湾,而至于渴马 之崖。盖水之来也众,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于崖下,则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于历城 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致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 之泉。齐 人皆谓尝有弃糠于黑水 之湾者而见之于此。盖泉自渴马 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复出也,其注而北则谓之泺水 ,达于清河 ,以入于海。舟之通于济 者,皆于是乎达也。齐 多甘泉,其显名者十数,而色味皆同,以余验之,盖皆泺水 之旁出者也。”然则水之伏流地中固多有之,奚独于荥泽 疑哉?吴兴 沈氏 亦言古说济水 伏流地中,今历下 凡发地皆是流水,世谓济水 经过其下,东阿 亦济 所经,取其井水煮胶,谓之阿胶。用搅浊水则清,人服之,下膈疏痰。盖其水性趋下,清而重故也。济水 伏流绝河 ,乃其物性之常事,理之著者。程氏 非之,顾弗深考耳。

导淮 自桐柏 ,东会于泗 、沂 ,东入于海。 水经 云:“淮水 出南阳 平氏县 胎簪山 。”禹 只自桐柏 导之耳。桐柏 ,见“导山”。泗 、沂 ,见徐州 。沂 入于泗 ,泗 入于淮 ,此言会者,以二水相敌故也。入海在今淮浦 。

导渭 ,自鸟鼠同穴 ,东会于沣 ,又东会于泾 ,又东过漆 、沮 ,入于河 。 同穴 ,山名,地志 云鸟鼠山 者,同穴 之枝山 也。余并见雍州 。孔氏 曰:“鸟鼠共为雌雄,同穴而处。”其说怪诞不经,不足信也。郦道元 云:“渭水 出南谷山 ,在鸟鼠山 西北。”禹 只自鸟鼠同穴 导之耳。

导洛 ,自熊耳 ,东北会于涧 、瀍 ,又东会于伊 ,又东北入于河 。 熊耳 ,卢氏 之熊耳 也。余并见豫州 。洛水 出冢岭山 ,禹 只自熊耳 导之耳。○按:经言“嶓冢 导漾 ”、“岷山 导江 ”者,漾 之源出于嶓 ,江 之源出于岷 ,故先言山而后言水也。言“导河 积石 ”、“导淮 自桐柏 ”、“导渭 自鸟鼠同穴 ”、“导洛 自熊耳 ”,皆非出于其山,特自其山以导之耳,故先言水而后言山也。河 不言自者,河 源多伏流积石 ,其见处故言积石 ,而不言自也。沇水 不言山者,沇水 伏流,其出非一,故不志其原也。弱水 、黑水 不言山者,九州之外盖略之也。小水合大水谓之入,大水合小水谓之过,二水势均相入谓之会。天下之水莫大于河 ,故于河 不言会,此禹贡 立言之法也。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隩,隈也。李氏 曰:“涯内近水为隩。”陂,障也。会同,与“灉沮会同”同义。四海之隩,水涯之地,已可奠居。九州之山,槎木通道,已可祭告。九州之川,浚涤泉源,而无壅遏。九州之泽,已有陂障,而无决溃 [46] 。四海之水,无不会同,而各有所归。此盖总结上文,言九州四海水土无不平治也。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孔,大也。水火金木土谷皆大修治也。土者,财之自生。谓之庶土,则非特谷土也。庶土有等,当以肥瘠高下,名物交相正焉,以任土事。厎,致也。因庶土所出之财而致谨其财赋之入,如周 大司徒 “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任土事”之类。咸,皆也。则,品节之也。九州谷土,又皆品节之以上中下三等,如周 大司徒 “辨十有二壤之名物,以教 [47] 稼穑”之类。中邦,中国也。盖土赋或及于四夷,而田赋则止于中国而已,故曰“成赋中邦”。

锡土姓, 锡土姓者,言锡之土以立国,锡之姓以立宗,左传 所谓“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者也。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台,我。距,违也。禹 平水土,定土赋,建诸侯,治已定,功已成矣。当此之时,惟敬德以先天下,则天下自不能违越我之所行也。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甸服,畿内之地也。甸,田;服,事也。以皆田赋之事,故谓之甸服。五百里者,王城之外四面皆五百里也。禾本全曰总。刈禾曰铚,半藳也。半藳去皮曰秸。谓之服者,三百里内去王城为近,非惟纳总、铚、秸,而又使之服输将之事也。独于秸言之者,总前二者而言也。粟,谷也。内百里为最近,故并禾本总赋之。外百里次之,只刈禾半藳纳也。外百里又次之,去藳麤皮纳也。外百里为远,去其穗而纳谷。外百里为尤远,去其谷而纳米。盖量其地之远近而为纳赋之轻重精麤也。此分甸服五百里而为五等者也。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侯服者,侯国之服。甸服外四面又各五百里也。采者,卿大夫邑地。男邦,男爵,小国也。诸侯,诸侯之爵,大国、次国也。先小国而后大国者,大可以御外侮,小得以安内附也。此分侯服五百里而为三等也。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绥,安也。谓之绥者,渐远王畿而取抚安之义。侯服外四面又各五百里也。揆,度也。绥服内取王城千里,外取荒服千里,介于内外之间,故以内三百里揆文教,外二百里奋武卫。文以治内,武以治外,圣人所以严华夏之辨者如此。此分绥服五百里而为二等也。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要服去王畿已远,皆夷狄之地,其文法略于中国。谓之要者,取要约之义,特羁縻之而已。绥服外四面又各五百里也。蔡,放也,左传 云“蔡蔡叔 ”是也。流放罪人于此也。此分要服五百里而为二等也。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荒服,去王畿益远,而经略之者视要服为尤略也。以其荒野,故谓之荒服,要服外四面又各五百里也。流,流放罪人之地。蔡与流,皆所以处罪人,而罪有轻重,故地有远近之别也。此分荒服五百里而为二等也。○今按:每服五百里,五服则二千五百里,南北东西相距五千里,故益稷 篇言“弼成五服,至于五千”,然尧 都冀州 ,冀 之北境并云中 、涿 、易 ,亦恐无二千五百里。藉使有之,亦皆沙漠不毛之地,而东南财赋所出则反弃于要荒,以地势考之,殊未可晓。但意古今土地盛衰不同,当舜 之时,冀 北之地未必荒落如后世耳。亦犹闽 浙 之间,旧为蛮夷渊薮,而今富庶繁衍,遂为上国。土地兴废,不可以一时概也。周 制九畿,曰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每畿亦五百里,而王畿又不在其中,并之则一方五千里,四方相距为万里,盖倍禹 服之数也。汉 地志 亦言东西九千里,南北一万三千里,先儒皆疑禹 服之狭而周 汉 地广,或以周 服里数皆以方言,或以古今尺有长短,或以为禹 直方计,而后世以人迹屈曲取之。要之,皆非的论。盖禹 声教所及则地尽四海,而其疆理则止以五服为制。至荒服之外,又别为区画,如所谓“咸建五长”是已。若周 汉 ,则尽其地之所至而疆画之也。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 锡玄圭,告厥成功。 渐,渍;被,覆;暨,及也。地有远近,故言有浅深也。声谓风 [48] 声,教谓教化。林氏 曰:“振举于此,而远者闻焉,故谓之声。轨范于此,而远者效焉,故谓之教。上言五服之制,此言声教所及,盖法制有限而教化无穷也。”锡,与“师锡”之“锡”同。水土既平,禹 以玄圭为贽而告成功于舜 也。水色黑,故圭以玄云。

甘誓

甘 ,地名,有扈氏 国之南郊也,在扶风 鄠县 。誓,与“禹 征苗 之誓”同义,言其讨叛伐罪之意。严其坐作进退之节,所以一众志而起其怠也。誓师于甘 ,故以甘誓 名篇。书 有六体,誓其一也。今文、古文皆有。○按:有扈 ,夏 同姓之国。史记 曰:“启 立,有扈 不服,遂灭之。”唐 孔氏 因谓尧 舜 受禅,启 独继父,以是不服,亦臆度之耳。左传 昭公 元年赵孟 曰:“虞 有三苗 ,夏 有观 扈 ,商 有姺 邳 ,周 有徐 奄 。”则有扈 亦三苗 、徐 、奄 之类也。

大战于甘 ,乃召六卿。 六卿,六乡之卿也。按:周礼 乡大夫 每乡卿一人,六乡六卿,平居无事,则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而属于大司徒;有事出征,则各率其乡之一万二千五百人,而属于大司马,所谓“军将皆卿”者是也。意夏 制亦如此。古者四方有变,专责之方伯。方伯不能讨,然后天子亲征之。天子之兵,有征无战。今启 既亲率六军以出,而又书“大战于甘 ”,则有扈 之怙强稔恶,敢与天子抗衡,岂特孟子 所谓“六师移之”者?书 曰“大战”,盖所以深着有扈 不臣之罪,而为天下后世诸侯之戒也。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 重其事,故嗟叹而告之。六事者,非但六卿,有事于六军者皆是也。 有扈 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威,暴殄之也。侮,轻忽之也。鲧 汩五行而殛死,况于威侮之者乎?三正,子丑寅之正也。夏 正建寅。怠弃者,不用正朔也。有扈氏 暴殄天物,轻忽不敬,废弃正朔,虐下背上,获罪于天,天用剿绝其命,今我伐之,惟敬行天之罚而已。今按:此章则三正迭建,其来久矣。舜 “协时月,正日”,亦所以一正朔也。子丑之建,唐 虞 之前当已有之。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 左,车左。右,车右也。攻,治也。古者车战之法,甲士三人,一居左以主射,一居右以主击刺,御者居中以主马之驰驱也。左传 宣公 十二年楚 许伯 御乐伯 ,摄叔 为右,以致晋 师。乐伯 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是车左主射也。摄叔 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是车右主击刺也。“御非其马之正”,犹王良 所谓“诡遇 [49] ”也。盖左右不治其事,与御非其马之正,皆足以致败,故各指其人以责其事,而欲各尽其职而不敢忽也。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戮,杀也。礼 曰:“天子巡狩,以迁庙主行。”左传 :“军行,祓社衅鼓。”然则天子亲征,必载其迁庙之主与其社主以行,以示赏戮之不敢专也。祖左,阳也,故赏于祖。社右,阴也,故戮于社。孥,子也。孥戮,与上“戮”字同义。言若不用命,不但戮及汝身,将并汝妻子而戮之。战,危事也,不重其法,则无以整肃其众,而使赴功也。或曰:“戮,辱也。孥戮,犹秋官 司厉 ‘孥男子以为罪隶’之‘孥’。古人以辱为戮,谓戮辱之以为孥耳。古者罚弗及嗣,孥戮之刑,非三代之所宜有也。”按:此说固为有理,然以上句考之,不应一戮而二义。盖罚弗及嗣者,常刑也。予则孥戮者,非常刑也。常刑则爱克厥威,非常刑则威克厥爱。盘庚 迁都,尚有“劓殄灭之,无遗育”之语,则启 之誓师,岂为过哉?

五子之歌

五子,太康 之弟也。歌,与“帝舜 作歌”之“歌”同义。今文无,古文有。

太康 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 之表,十旬弗反。 太康 ,启 之子。尸,如祭祀之尸,谓居其位而不为其事,如古人所谓尸禄、尸官者也。豫,乐也。夏 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夏 之先王,非不游豫,盖有其节,皆所以为民,非若太康 以逸豫而灭其德也。民咸贰心而太康 犹不知悔,乃安于游畋之无度。言其远则至于洛水 之南,言其久则十旬而弗反,是则太康 自弃其国矣。 有穷 后羿 ,因民弗忍,距于河 。 穷 ,国名。羿 ,穷国 君之名也。或曰:羿 ,善射者之名。贾逵 说文 :“羿 ,帝喾 射官。”故其后善射者皆谓之羿 。有穷 之君亦善射,故以羿 目之也。羿 因民不堪命,距太康 于河 北,使不得返,遂废之。

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 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 之戒以作歌。 御,侍也。怨,如孟子 所谓“小弁 之怨,亲亲也”。小弁 之诗,父子之怨;五子之歌 ,兄弟之怨;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五子知宗庙社稷危亡之不可救,母子兄弟离散之不可保,忧愁郁悒,慷慨感厉,情不自已,发为诗歌,推其亡国败家之由,皆原于荒弃皇祖之训。虽其五章之间,非尽述皇祖之戒,然其先后终始,互相发明。史臣以其作歌之意序于五章之首,后世序诗 者每篇皆有小序,以言其作诗之义,其原盖出诸此。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此禹 之训也。皇,大也。君之与民,以势而言,则尊卑之分如霄壤之不侔;以情而言,则相须以安,犹身体之相资以生也。故势疏则离,情亲则合。以其亲故,谓之近;以其疏故,谓之下。言其可亲而不可疏之也。且民者国之本,本固而后国安。本既不固,则虽强如秦 ,富如隋 ,终亦灭亡而已矣。其一、其二,或长幼之序,或作歌之序,不可知也。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予,五子自称也。君失人心则为独夫,独夫则 [50] 愚夫愚妇一能胜我矣。三失者,言所失众也。民心怨背,岂待其彰著而后知之?当于事几未形之时而图之也。朽,腐也。朽索易绝,六马易惊,朽索固非可以驭马也,以喻其危惧可畏之甚。为人上者,奈何而不敬乎?前既引禹 之训,言此则以己之不足恃,民之可畏者,申结其义也。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此亦禹 之训也。色荒,惑嬖宠也。禽荒,耽游畋也。荒者,迷乱之谓。甘 [51] 、嗜,皆无厌也。峻,高大也。宇,栋宇也。雕,绘饰也。言六者有其一,皆足以致灭亡也。禹 之训昭明如此,而太康 独不念之乎?此章首尾意义已明,故不复申结之也。

其三曰:惟彼陶唐 ,有此冀方 。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尧 初为唐侯 ,后为天子,都陶 ,故曰陶唐 。尧 授舜 ,舜 授禹 ,皆都冀州 。言冀方 者,举中以包外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厎,致也。尧 、舜 、禹 相授一道,以有天下。今太康 失其道而紊乱其纪纲,以致灭亡也。○又按:左氏 所引“惟彼陶唐 ”之下有“帅彼天常”一语,“厥道”作“其行”,“乃厎灭亡”作“乃灭而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明明,明而又明也。我祖,禹 也。典,犹周 之六典;则,犹周 之八则,所以治天下之典章法度也。贻,遗;关,通;和,平也。百二十斤为石,三十斤为钧。钧与石,五权之最重者也。关通以见彼此通同,无折阅之意;和平以见人情两平,无乖争之意。言禹 以明明之德,君临天下,典则法度所以贻后世者如此。至于钧石之设,所以一天下之轻重而立民信者,王府亦有之。其为子孙后世虑,可谓详且远矣。奈何太康 荒坠其绪,覆其宗而绝其祀乎?○又按:法度之制始于权,权与物钧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圆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是权衡者,又法度之所自出也,故以钧石言之。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曷,何也。呜呼曷归,叹息无地之可归也。予将畴依,彷徨无人之可依也。为君至此,亦可哀矣。“仇予”之“予”,指太康 也。指太康 而谓之“予”者,不忍斥言,忠厚之至也。郁陶,哀思也。颜厚,愧之见于色也。忸怩,愧之发于心也。可追,言不可追也。

胤征

胤 ,国名。孟子 曰:“征者,上伐下也。”此以征名,实即誓也。仲康 丁有夏 中衰之运,羿 执国政,社稷安危在其掌握,而仲康 能命胤侯 以掌六师,胤侯 能承仲康 以讨有罪,是虽未能行羿 不道之诛,明羲和 党恶之罪,然当 [52] 国命中绝之际,而能举师伐罪,犹为礼乐征伐之自天子出也。夫子所以录其书者以是欤?今文无,古文有。○或曰:苏氏 以为羲和 贰于羿 、忠于夏 者,故羿 假仲康 之命命胤侯 征之。今按:篇首言“仲康 肇位四海,胤侯 命掌六师”,又曰“胤侯 承王命徂征”,详其文意,盖史臣善仲康 能命将遣师,胤侯 能承命致讨,未见贬仲康 不能制命而罪胤侯 之为专征也。若果为篡羿 之书,而 [53] 乱臣贼子所为,孔子 亦取之为后世法乎?

惟仲康 肇位四海,胤侯 命掌六师。羲和 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后 承王命徂征。 仲康 ,太康 之弟。胤侯 ,胤国 之侯。命掌六师,命为大司马也。仲康 始即位,即命胤侯 以掌六师,次年方有征羲和 之命。必本始而言者,盖史臣善仲康 肇位之时,已能收其兵权,故羲和 之征,犹能自天子出也。林氏 曰:“羿 废太康 而立仲康 ,然其篡也乃在相 之世。仲康 不为羿 所篡,至其子相 ,然后见篡。是则仲康 犹有以制之也。羿 之立仲康 也,方将执其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天下,而仲康 即位之始,即能命胤侯 掌六师,以收其兵权。如汉文帝 入自代 邸即皇帝位,夜拜宋昌 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之类。羲和 之罪,虽曰沉乱于酒,然党恶于羿 ,同恶相济,故胤侯 承王命往征之,以剪羿 羽翼。故终仲康 之世,羿 不得以逞。使仲康 尽失其权,则羿 之篡夏 ,岂待相 而后敢耶?”羲氏 和氏 ,夏 合为一官。曰胤后 者,诸侯入为王朝公卿,如禹 、稷 、伯夷 谓之后也。

告于众曰:“嗟予有众,圣有谟训,明征定保。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百官修辅厥后,惟明明。 征,验;保,安也。圣人谟训,明有征验,可以定安邦国也。下文即谟训之语。天戒,日蚀之类。谨者,恐惧修省以消变异也。常宪者,奉法修职以供乃事也。君能谨天戒于上,臣能有常宪于下,百官之众各修其职以辅其君,故君内无失德,外无失政,此其所以为明明后也。又按:日蚀者,君弱臣强之象,后羿 专政之戒也。羲和 掌日月之官,党羿 而不言,是可赦乎?

“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恭,邦有常刑。 遒人,宣令之官。木铎,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振以警众也。周礼 小宰之职 :“正岁帅治官之属,徇以木铎,曰:不用法者,国有常刑。”亦此意也。官以职言,师以道言。规,正也。相规云者,胥教诲也。工,百工也。百工技艺之事,至理存焉。理无往而不在,故言无微而可略也。孟子 曰:“责难于君谓之恭。”官师百工不能规谏,是谓不恭。不恭之罪,犹有常刑,而况于“畔官离次,俶扰天纪”者乎?

“惟时羲和 ,颠覆厥德,沉乱于酒,畔官离次,俶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 和 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政典 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次,位也。官以职言,次以位言。畔官,则乱其所治之职。离次,则舍其所居之位。俶,始;扰,乱也。天纪,则 [54] 洪范 所谓岁、月、日、星辰、历数是也。盖自尧 舜 命羲 和 历象日月星辰之后,为羲 和 者世守其职,未尝紊乱。至是,始乱其天纪焉。遐,远也。远弃其所司之事也。辰,日月会次之名。房,所次之宿也。集,汉书 作“辑”,集、辑通用。言日月会次不相和辑,而掩蚀于房宿也。按:唐志 ,日蚀在仲康 即位之五年。瞽,乐官,以其无目而审于音也。奏,进也。古者日蚀则伐鼓用币以救之。春秋传 曰:“惟正阳之月则然,余则否。”今季秋而行此礼,夏 礼与周 异也。啬夫,小臣也,汉 有上林 啬夫。庶人,庶人之在官者。周礼 庭氏 “救日之弓矢”。啬夫、庶人,盖供救日之百役者。曰驰、曰走者,以见日蚀之变,天子恐惧于上,啬夫、庶人奔走于下,以助救日,如此其急。羲和 为历象之官,尸居其位,若无闻知,则其昏迷天象,以干先王之诛,岂特不恭之刑而已哉?政典 ,先王政治之典籍也。先时、后时,皆违制失时,当诛而不赦者也。今日蚀之变如此,而羲和 罔闻知,是固干 [55] 先王后时之诛矣。

“今予以尔有众,奉将天罚。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 将,行也。我以尔众士奉行天罚,尔其同力王室,庶几辅我以敬承天子之威命也。盖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仲康 之命胤侯 ,得天子讨伐 [56] 之权;胤侯 之征羲和 ,得诸侯敌忾之义,其辞直,其义明,非若五霸 搂诸侯以伐诸侯,其辞曲,其义迂也。

“火炎昆 冈,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惟新。 昆 ,出玉山名。冈,山脊也。逸,过;渠,大也。言火炎昆 冈,不辨玉石之美恶而焚之。苟为天吏,而有过逸之德,不择人之善恶而戮之,其害有甚于猛火不辨玉石也。今我但诛首恶之魁而已,胁从之党则罔治之,旧染污习之人亦皆赦而新之。其诛恶宥善,是犹王者之师也。今按:胤征 始称羲和 之罪,止以其“畔官离次,俶扰天纪”,至是有“胁从”、“旧染”之语,则知羲和 之罪当不止于废时乱日,是必聚不逞之人,崇饮私邑,以为乱党,助羿 为恶者也。胤后 徂征,隐其畔逆而不言者,盖正名其罪,则必锄根除源。而仲康 之势有未足以制后羿 者,故止责其旷职之罪,而实诛其不臣之心也。

“呜呼!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其尔众士,懋戒哉!” 威者,严明之谓。爱者,姑息之谓。记 曰“军旅主威”。盖军法不可以不严。严明胜,则信其事之必济。姑息胜,则信其功之无成。誓师之末而复嗟叹,以是深警之,欲其勉力戒惧而用命也。

* * *

[1] “青之海岱”四字,原脱,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补。

[2] “海”,原脱,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补。

[3] “介”,原作“界”,今据诸本改。

[4] “狐”,原作“胡”,今据大全 及水经注 改。

[5] “沾”,原作“洽”,今据旁通 、汇纂 、四库 本改。

[6] “砱砾”,程大昌 禹贡论 作“故渎”,汉书 “荥阳 漕渠 ”如淳 注云“今砾谿口 是也”,蔡 传 当误解此注。

[7] “顾”,原作“颜”,今据全解 改。下同。

[8] “阿”,原作“河”,今据诸本改。按:宋 本尔雅 郭璞 注亦作“河”。

[9] “信”下,旁通 认为脱“都古”二字。

[10] “济”,原作“兖”,今据南涧书堂 本、汇纂 、四库 本及上文改。德星堂 本作“跻”,当是“济”字之误。

[11] “成平”,原作“平成”,今据旁通 及前汉 沟洫志 及颜师古 注改。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平城”。

[12] “桓”,原避宋钦宗 讳作“威”,今回改。下“桓公”同,不再出校。

[13] “尝”,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常”。

[14] “的”,德星堂 本、汇纂 、四库 本作“得”。

[15] “成”,原作“城”,今据禹贡会笺 及汉书 地理志 改。

[16] “即”,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则”。

[17] 此六字,疑在上“登州之地”下。

[18] “川”,原作“州”,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改。

[19] “篚厥”,原倒,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尚书 武成 乙正。

[20] “又”,原作“及”,今据旁通 及礼记 间传 改。

[21] “西”,原作“东”,今据旁通 及后汉书 地理志 改。

[22] “庾”,原作“唐”,今据汇纂 、四库 本及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附余录 卷十六改。下“扬都”原讹作“吴都”,亦据钱氏 改。

[23] “而”,原脱,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补。

[24] “朁”,误作“替”,今据钱泰吉 甘泉乡人稿 卷六跋书经集传校本 改。汇纂 作“潜”。

[25] “锡”,原作“错”,今据诸本改。

[26] “罡”下,原有墨丁,今据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删。德星堂 本、南涧书堂 本作“四正”,当是“罡”字之讹。

[27] “也”,德星堂 本作“矣”。

[28] “阻”,据戴震 校水经注 当作“沮”。

[29] “冈北”,据戴震 校水经注 当作“冈穴”。

[30] “沔”,据戴震 校水经注 当作“沿”。

[31] “收”,通鉴 作“搜”。

[32] “文”,原作“今”,今据旁通 、汇纂 及汉书 地理志 改。

[33] “谓”,原作“渭”,今据李复 潏水集 卷一乞罢造船 及晦庵集 卷七十一改。

[34] “三”,原作“二”,今据德星堂 本、南涧书堂 本、汇纂 、四库 本改。

[35] “汧”,原作“岍”,今据德星堂 本、南涧书堂 本、汇纂 、四库 本改。

[36] “漳”,原作“章”,今据汇纂 、四库 本改。

[37] “昜”,原误“易”,今据德星堂 本、汇纂 改。汉志 作“阳”。

[38] “再”,原作“一”,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改。

[39] “刘”,原作“薛”,今据汇纂 、禹贡锥指 及旧唐书 卷一百九十六改。禹贡锥指 认为系承欧阳忞 舆地广记 之讹。按:应是承通鉴纲目 之讹。下“刘氏”同,不再出校。

[40] “迳”,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经”。

[41] “薳”,原作“蓬”,今据德星堂 本、汇纂 、四库 本及左传 昭公 二十三年改。

[42] “过”,原作“道”,今据汇纂 、四库 本及尚书正义 卷五改。

[43] “垣”下,德星堂 本、纂疏 、四库 本有“曲”字,误。此后人以后世地名改前代地名。

[44] “本”,德星堂 本、纂疏 作“宋”,此元 人改。

[45] “州”,原脱,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元丰类稿 卷十九补。

[46] “溃”,德星堂 本作“渎”。

[47] “教”,原作“致”,今据旁通 及周礼 卷三大司徒 改。

[48] “风声”,德星堂 本作“政声”。

[49] “遇”,原作“御”,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孟子 卷六滕文公下 改。

[50] “则”,汇纂 、四库 本作“即”。

[51] “甘”,原作“酣”,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上经文改。

[52] “然当”下至“伐罪”十四字,原脱,今据诸本补。

[53] “而”,诸本皆作“则”。

[54] “则”,德星堂 本、南涧书堂 本作“即”。

[55] “干”,原作“于”,今据诸本改。

[56] “伐”,诸本作“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