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沉集传
商书
契 始封商 ,汤 因以为有天下之号。书 凡十七篇。
汤誓
汤 ,号也,或曰谥。汤 ,名履 ,姓子氏 。夏 桀 暴虐,汤 往征之。亳 众惮于征役,故汤 谕以吊伐之意。盖师兴之时,而誓于亳 都者也。今文、古文皆有。
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 多罪,天命殛之。 王曰者,史臣追述之称也。格,至;台,我;称,举也。以人事言之,则臣伐君可谓乱矣。以天命言之,则所谓天吏,非称乱也。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 。’予惟闻汝众言。夏氏 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穑,刈获也。割,断也。亳邑 之民安于汤 之德政,桀 之虐焰所不及,故不知夏氏 之罪,而惮伐桀 之劳,反谓汤 不恤亳邑 之众,舍我刈获之事,而断正有夏 。汤 言我亦闻汝众论如此,然夏 桀 暴虐,天命殛之,我畏上帝,不敢不往正其罪也。今汝其曰:‘夏 罪其如台?’夏 王率遏众力,率割夏 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 德若兹,今朕必往。 遏,绝也。割,“劓割夏 邑”之“割”。时,是也。汤 又举商 众言,桀 虽暴虐,其如我何?汤 又应之曰:夏 王率为重役以穷民力,严刑以残民生,民厌夏 德,亦率皆怠于奉上,不和于国,疾视其君,指日而曰:是日何时而亡乎?若亡,则吾宁与之俱亡。盖苦桀 之虐而欲其亡之甚也。桀 之恶德如此,今我之所以必往也。桀 尝自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故民因以日目之。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赉,与也。食言,言已出而反吞之也。禹 之征苗 ,止曰“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至启 则曰“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此又益以“朕不食言”、“罔有攸赦”,亦可以观世变矣。
仲虺之诰
仲虺 ,臣名,奚仲 之后,为汤 左相。诰,告也,周礼 士师 “以五戒 [1] 先后刑罚,一曰誓,用之于军旅;二曰诰,用之于会同”,以喻众也。此但告汤 ,而亦谓之诰者,唐 孔氏 谓仲虺 亦必对众而言,盖非特释汤 之惭,而且以晓其臣民众庶也。古文有,今文无。
成汤 放桀 于南巢 ,惟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 武功成,故曰成汤 。南巢 ,地名,庐江 六县 有居巢城 ,桀 奔于此,因以放之也。汤 之伐桀 ,虽顺天应人,然承尧 、舜 、禹 授受之后,于心终有所不安,故愧其德之不古若,而又恐天下后世借以为口实也。○陈氏 曰:“尧 、舜 以天下让,后世好名之士犹有不知而慕之者。汤 、武 征伐而得天下,后世嗜利之人安得不以为口实哉?此汤 之所以恐也欤?”
仲虺 乃作诰曰:“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乂。有夏 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 旧服,兹率厥典,奉若天命。 仲虺 恐汤 忧愧不已,乃作诰以解释其意。叹息言民生有耳目口鼻爱恶之欲,无主则争且乱矣。天生聪明,所以为之主而治其争乱者也。坠,陷也。涂,泥;炭,火也。桀 为民主而反行昏乱,陷民于涂炭,既失其所以为主矣。然民不可以无主也,故天锡汤 以勇智之德,勇足以有为,智足以有谋,非勇智则不能成天下之大业也。表正者,表正于此而影直于彼也。天锡汤 以勇智者,所以使其表正万邦,而继禹 旧所服行也。此但率循其典常,以奉顺乎天而已。天者,典常之理所自出,而典常者,禹 之所服行者也。汤 革夏 而缵旧服,武 革商 而政由旧,孔子 所谓“百世可知”者,正以是也。林氏 曰:“齐宣王 [2] 问孟子 曰:‘汤 放桀 ,武王 伐纣 ,有诸?’孟子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 矣,未闻弑君也。’夫立之君者,惧民之残贼而无以主之。为之主而自残贼焉,则君之实丧矣,非一夫而何?孟子 之言,则仲虺 之意也。”
“夏 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 受命,用爽厥师。 矫,与“矫制”之“矫”同。诬,罔;臧,善;式,用;爽,明;师,众也。天以形体言,帝以主宰言。桀 知民心不从,矫诈诬罔,托天以惑其众。天用不善其所为,用使有商 受命,用使昭明其众庶也。○王氏 曰:“夏 有昏德,则众从而昏。商 有明德,则众从而明。”○吴氏 曰:“‘用爽厥师’续下文‘简贤附势’,意不相贯,疑有脱误。”简贤附势,寔繁有徒。肇我邦于有夏 ,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小大战战,罔不惧于非辜。矧予之德,言足听闻。 简,略;繁,多;肇,始也。战战,恐惧貌。言简贤附势之人,同恶相济,寔多徒众。肇我邦于有夏 ,为桀 所恶,欲见剪除,如苗之有莠,如粟之有秕,锄治簸扬,有必不相容之势。商 众小大震恐,无不惧陷于非罪,况汤 之德言则足人之听闻,尤桀 所忌疾者乎?以苗、粟喻桀 ,以莠、秕喻汤 ,特言其不容于桀 而迹之危如此。史记 言桀 囚汤 于夏台 ,汤 之危屡矣。无道而恶有道,势之必至也。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己,改过不吝。克宽克仁,彰信兆民。 迩,近;殖,聚也。不近声色,不聚货利,若未足以尽汤 之德。然此本原之地,非纯乎天德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也。本原澄彻,然后用人处己而莫不各得其当。懋,茂也,繁多之意,与“时乃功,懋哉”之义同。言人之懋于德者,则懋之以官;人之懋于功者,则懋之以赏。用人惟己,而人之有善者无不容。改过不吝,而己之不善者无不改。不忌能于人,不吝过于己,合并为公,私意不立,非圣人其孰能之?汤 之用人处己者如此,而于临民之际,是以能宽能仁。谓之能者,宽而不失于纵,仁而不失于柔。易 曰:“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德也。”君德昭著而孚信于天下矣。汤 之德,足人听闻者如此。乃葛伯 仇饷,初征自葛 。东征,西夷 怨;南征,北狄 怨,曰:‘奚独后予?’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民之戴商 ,厥惟旧哉! 葛 ,国名。伯,爵也。饷,馈也。仇饷,与饷者为仇也。葛伯 不祀,汤 使问之,曰:“无以供粢盛。”汤 使亳 众往耕,老弱馈饷。葛伯 杀其童子,汤 遂征之,汤 征自葛 始也。奚,何;徯,待也。苏,复生也。西夷 、北狄 ,言远者如此,则近者可知也。汤 师之未加者,则怨望其来,曰:何独后予?其所往伐者,则妻孥相庆,曰:待我后久矣。后来,我其复生乎?他国之民皆以汤 为我君而望其来者如此,天下之爱戴归往于商 者非一日矣。商 业之兴,盖不在于鸣条 之役也。○吕氏 曰:“夏 商 之际,君臣易位,天下之大变,然观其征伐之时,唐 虞 都俞揖逊气象依然若存。盖尧 、舜 、禹 、汤 以道相传,世虽降而道不降也。”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前既释汤 之惭,此下因以劝勉之也。诸侯之贤德者佑之辅之,忠良者显之遂之,所以善善也。侮,说文 曰“伤也”。诸侯之弱者兼之,昧者攻之,乱者取之,亡者伤之,所以恶恶也。言善则由大以及小,言恶则由小以及大。推亡者,兼、攻、取、侮也。固存者,佑、辅、显、遂也。推彼之所以亡,固我之所以存,邦国乃其昌矣。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德日新者,日新其德而不自已也。志自满者反是。汤 之盘铭 曰:“苟 [3] 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广日新之义欤?德日新,则万邦虽广而无不怀;志自满,则九族虽亲而亦离。万邦,举远以见近也;九族,举亲以见疏也。王其勉明大德,立中道于天下。中者,天下之所同有也。然非君建之,则民不能以自中。而礼义者,所以建中者也。义者,心之裁制。礼者,理之节文。以义制事,则事得其宜。以礼制心,则心得其正。内外合德,而中道立矣。如此,则非特有以建中于民,而垂诸后世者亦绰乎有余裕矣。然是道也,必学焉而后至。故又举古人之言,以为隆师好问,则德尊而业广,自贤自用者反是。谓之自得师者,真知己之不足,人之有余,委心听顺而无拂逆之谓也。孟子 曰:“汤 之于伊尹 ,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其汤 之所以自得者欤?仲虺 言怀诸侯之道,推而至于修德检身,又推而至于能自得师。夫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舍师而能成者。虽生知之圣,亦必有师焉。后世之不如古,非特世道之降,抑亦师道之不明也。仲虺 之论,遡流而源,要其极而归诸“能自得师”之一语,其可为帝王之大法也欤?呜呼!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永保天命。” 上文既劝勉之,于是叹息言谨其终之道,惟于其始图之。始之不谨,而能谨终者,未之有也。伊尹 亦言“谨终于始”,事虽不同,而理则一也。钦崇者,敬畏尊奉之意。有礼者封殖之,昏暴者覆亡之,天之道也。钦崇乎天道,则永保其天命矣。按:仲虺 之诰,其大意有三:先言天立君之意,桀 逆天命,而天之命汤 者不可辞;次言汤 德足以得民,而民之归汤 者非一日;末言为君艰难之道,人心离合之机,天道福善祸淫之可畏,以明今之受夏 ,非以利己,乃有无穷之恤,以深慰汤 而释其惭。仲虺 之忠爱,可谓至矣。然汤 之所惭,恐来世以为口实者,仲虺 终不敢谓无也。君臣之分,其可畏如此哉。
汤诰
汤 伐夏 ,归亳 ,诸侯率职来朝,汤 作诰,以与天下更始。今文无,古文有。
王归自克夏 ,至于亳 ,诞告万方。 诞,大也。亳 ,汤 所都,在宋州 谷熟县 。王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皇,大;衷,中;若,顺也。天之降命,而具仁义礼智信之理,无所偏倚,所谓衷也。人之禀命,而得仁义礼智信之理,与心俱生,所谓性也。猷,道也。由其理之自然而有仁义礼智信之行,所谓道也。以降衷而言,则无有偏倚,顺其自然,固有常性矣。以禀受而言,则不无清浊纯杂之异,故必待君师之职,而后能使之安于其道也。故曰“克绥厥猷惟后”。夫“天生民有欲”,以情言也;“上帝降衷于下民”,以性言也,仲虺 即情以言人之欲,成汤 原性以明人之善,圣贤之论互相发明,然其意则皆言君道之系于天下者如此之重也。 夏 王灭德作威,以敷虐于尔万方百姓。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祇。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 ,以彰厥罪。 言桀 无有仁爱,但为杀戮,天下被其凶害,如荼之苦,如毒之螫,不可堪忍,称冤于天地鬼神,以冀其拯己。屈原传 [4] 曰:“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天之道,善者福之,淫者祸之。桀 既淫虐,故天降灾以明其罪。意当时必有灾异之事,如周语 所谓“伊 洛 竭而夏 亡”之类。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敢用玄牡,敢昭告于上天神后,请罪有夏 ,聿求元圣,与之戮力,以与尔有众请命。 肆,故也。故我小子,奉将天命明威,不敢赦桀 之罪也。玄牡,夏 尚黑,未变其礼也。神后,后土也。聿,遂也。元圣,伊尹 也。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天命弗僭,贲若草木,兆民允殖。 孚、允,皆信也。僭,差也。贲,文之著也。殖,生也。上天信佑下民,故夏 桀 窜亡而屈服,天命无所僭差,灿 [5] 然若草木之敷荣,兆民信乎其生殖矣。俾予一人,辑宁尔邦家。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辑,和;戾,罪;陨,坠也。天使我辑宁尔邦家,其付予之重,恐不足以当之。未知己得罪于天地与否,惊恐忧畏,若将坠于深渊。盖责愈重则忧愈大也。凡我造邦,无从匪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 夏 命已黜,汤 命惟 [6] 新,侯邦虽旧,悉与更始,故曰“造邦”。彝,法;即,就;慆,慢也。匪 [7] 彝,指法度言。慆淫,指逸乐言。典,常也。各守其典常之道,以承天之休命也。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 简,阅也。人有善,不敢以不达;己有罪,不敢以自恕,简阅一听于天。然天以天下付之我,则民之有罪实君所为。君之有罪,非民所致。非特圣人厚于责己而薄于责人,是乃理之所在,君道当然也。呜呼!尚克时忱,乃亦有终。” 忱,信也。叹息言庶几能于是而忱信焉,乃亦有终也。吴氏 曰:“此兼人己而言。”
伊训
训,导也。太甲 嗣位,伊尹 作书训导之,史录为篇。今文无,古文有。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 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侯甸群后咸在,百官总己以听冢宰。伊尹 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 夏 曰岁,商 曰祀,周 曰年,一也。元祀者,太甲 即位之元年。十二月者,商 以建丑为正,故以十二月为正也。乙丑,日也。不系以朔者,非朔日也。三代虽正朔不同,然皆以寅月起数。盖朝觐会同、班历授时,则以正朔行事。至于纪月之数,则皆以寅为首也。伊 ,姓;尹 ,字也。伊尹 ,名挚 。祠者,告祭于庙也。先王,汤 也。冢,长也。礼 有冢子、冢妇之名。周 人亦谓之冢宰。古者王宅忧,祠祭则冢宰摄而告庙,又摄而临群臣。太甲 服仲壬 之丧,伊尹 祠于先王,奉太甲 以即位改元之事祗见厥祖,则摄而告庙也;侯服、甸服之群后咸在,百官总己之职以听冢宰,则摄而临群臣也。烈,功也。商颂 曰:“衎我烈祖。”太甲 即位改元,伊尹 于祠告先王之际,明言汤 之成德,以训太甲 。此史官叙事之始辞也。○或曰:孔氏 言“汤 崩逾月,太甲 即位”,则十二月者,汤 崩之年建子之月也,岂改正朔而不改月数乎?曰:此孔氏 惑于序书 [8] 之文也。太甲 继仲壬 之后,服仲壬 之丧,而孔氏 曰“汤 崩,奠殡而告”,固已误矣。至于改正朔而不改月数,则于经史尤可考。周 建子矣,而诗 言“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则寅月起数,周 未尝改也。秦 建亥矣,而史记 “始皇 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夫腊必建丑月也,秦 以亥正,则腊为三月。云“十二月”者,则寅月起数,秦 未尝改也。至三十七年,书“十月癸丑,始皇 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 ”,继书“七月丙寅,始皇 崩。九月葬郦山 ”,先书十月、十一月,而继书七月、九月者,知其以十月为正朔,而寅月起数,未尝改也。且秦 史制书谓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夫秦 继周 者也,若改月数,则周 之十月为建酉月矣,安在其为建亥乎?汉 初史氏所书旧例也,汉 仍秦 正,亦书曰“元年冬十月”,则正朔改而月数不改,亦已明矣。且经曰“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则以十二月为正朔,而改元何疑乎?惟其以正朔行事也,故后乎此者“复政厥辟”,亦以十二月朔。“奉嗣王”,“归于亳 ”,盖祠告、复政皆重事也,故皆以正朔行之。孔氏 不得其说,而意“汤 崩逾月,太甲 即位,奠殡而告”,是以崩年改元矣。苏氏 曰:“崩年改元,乱世事也,不容在伊尹 而有之,不可以不辨。”又按:孔氏 以为汤 崩,吴氏 曰:“殡有朝夕之奠,何为而致祠?主丧者不离于殡侧,何待于祗见?”盖太甲 之为嗣王,嗣仲壬 而王也。太甲 ,太丁 之子。仲壬 ,其叔父也。嗣叔父而王而为之服三年之丧,为之后者为之子也。太甲 既即位于仲壬 之柩前,方居忧于仲壬 之殡侧 [9] ,伊尹 乃至商 之祖庙,遍祠商 之先王,而以立太甲 告之。不言太甲 祠,而言伊尹 ,丧三年不祭也。奉太甲 遍见商 之先王,而独言“祗见厥祖”者,虽遍见先王,而尤致意于汤 也。亦犹周公 金縢之册,虽遍告三王,而独眷眷于文王 也。汤 既已祔于庙,则是此书初不废外丙 、仲壬 之事,但此书本为伊尹 称汤 以训太甲 ,故不及外丙 、仲壬 之事尔。余见书序 。
曰:“呜呼!古有夏 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灾。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暨鸟兽鱼鳖咸若。于其子孙弗率,皇天降灾,假手于我有命,造攻自鸣条 ,朕哉自亳 。 诗 曰:“殷 监不远,在夏后 之世。”商 之所宜监者,莫近于夏 ,故首以夏 事告之也。率,循;假,借也。有命,有天命者,谓汤 也。桀 不率循先王之道,故天降灾,借手于我成汤 以诛之。夏 之先后,方其懋德,则天之眷命如此。及其子孙弗率,而覆亡之祸又如此。太甲 不知率循成汤 之德,则夏 桀 覆亡之祸亦可监矣。哉,始也。鸣条 ,夏 所宅也;亳 ,汤 所宅也。言造可攻之衅者由桀 积恶于鸣条 ,而汤 德之修则始于亳都 也。惟我商 王,布昭圣武,代虐以宽,兆民允怀。 布昭,敷著也。圣武,犹易 所谓“神武而不杀者”。汤 之德威敷著于天下,代桀 之虐以吾之宽,故天下之民信而怀之也。今王嗣厥德,罔不在初。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初,即位之初。言始不可以不谨也。谨始之道,孝悌而已。孝悌者,人心之所同,非必人人教诏之。立,植也。立爱敬于此,而形爱敬于彼,亲吾亲以及人之亲,长吾长以及人之长,始于家,达于国,终而措之天下矣。孔子 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呜呼!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 人纪,三纲五常,孝敬之实也。上文欲太甲 立其爱敬,故此言成汤 之所修人纪者,如下文所云也。纲常之理未尝泯没,桀 废弃之,而汤 始修复之也。咈,逆也。先民,犹前辈旧德也。从谏不逆,先民是顺,非诚于乐善者不能也。居上克明,言能尽临下之道;为下克忠,言能尽事上之忠 [10] 。吕氏 曰:“汤 之克忠最为难。”看汤 放桀 ,以臣易君,岂可为忠,不知汤 之心最忠者也。天命未去,人心未离,事桀 之心,曷尝斯须替哉?与人之善,不求其备;检身之诚,有若不及。其处上下人己之间又如此。是以德日以盛,业日以广,天命归之,人心戴之,由七十里而至于有万邦也。积累之勤,兹亦难矣。伊尹 前既言夏 失天下之易,此又言汤 得天下之难,太甲 可不思所以继之哉?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 敷,广也。广求贤哲,使辅尔后嗣也。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训于蒙士。’ 官刑,官府之刑也。巫风者,常歌常舞,若巫觋然也。淫,过也,过而无度也。比,昵也。倒置悖理曰乱,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也。风,风化也。三风,愆之纲也。十愆,风之目也。卿士、诸侯十有其一,已丧其家,亡其国矣。墨,墨刑也。臣下而不能匡正其君,则以墨刑加之。具,详悉也。童蒙始学之士,则详悉以是训之,欲其入官而知所以正谏也。异 [11] 时太甲 欲败度,纵败礼,伊尹 先见其微,故拳拳及此。刘侍讲 曰:“墨,即叔向 所谓夏书 ‘昏墨贼杀,皋陶 之刑’,贪以败官为墨。”呜呼!嗣王祗厥身,念哉!圣谟洋洋,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 叹息言太甲 当以三风十愆之训敬之于身,念而勿忘也。谟谓其谋,言谓其训。洋,大;孔,甚也。言其谋训大明,不可忽也。不常者,去就无定也。为善则降之百祥,为恶则降之百殃,各以类应也。勿以小善而不为,万邦之庆积于小;勿以小恶而为之,厥宗之坠不在大。盖善必积而后成,恶虽小而可惧。此总结上文,而又以天命人事祸福申戒之也。
太甲上
商 史录伊尹 告戒节次及太甲 往复之辞,故三篇相属成文,其间或附史臣之语以贯篇意,若史家纪传之所载也。唐 孔氏 曰:“伊训 、肆命 、徂后 、太甲 、咸有一德 皆是告戒太甲 ,不可皆名伊训 ,故随事立称也。”林氏 曰:“此篇亦训体。”今文无,古文有。
惟嗣王不惠于阿衡。 惠,顺也。阿,倚;衡,平也。阿衡,商 之官名,言天下之所倚平也。亦曰保衡。或曰伊尹 之号。史氏录伊尹 之书,先此以发之。 伊尹 作书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庙罔不祗肃。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惟尹 躬克左右厥辟宅师,肆嗣王丕承基绪。 顾,常目在之也。諟,古是字。明命者,上天显然之理而命之我者。在天为明命,在人为明德。伊尹 言成汤 常目在是天之明命,以奉天地神祇,社稷宗庙无不敬肃。故天视其德,用集大命,以有天下,抚安万邦。我又身能左右成汤 ,以居民众,故嗣王得以大承其基业也。惟尹 躬先见于西邑夏 ,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其后嗣王,罔克有终,相亦罔终。嗣王戒哉!祗尔厥辟,辟不辟,忝厥祖。” 夏 都安邑 ,在亳 之西,故曰西邑夏 。周,忠信也。国语 曰:“忠信为周。”施氏 曰:“作伪心劳日拙,则缺露而不周。忠信则无伪,故能周而无缺。”夏 之先王以忠信有终,故其辅相者亦能有终。其后夏 桀 不能有终,故其辅相者亦不能有终。嗣王其以夏 桀 为戒哉!当敬尔所以为君之道,君而不君,则忝辱成汤 矣。太甲 之意,必谓伊尹 足以任天下之重,我虽纵欲,未必遽至危亡,故伊尹 以“相亦罔终”之言深折其私,而破其所恃也。
王惟庸,罔念闻。 庸,常也。太甲 惟若寻常,于伊尹 之言无所念听。此史氏之言。 伊尹 乃言曰:“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旁求俊彦,启迪后人,无越厥命以自覆。 昧,晦;爽,明也。昧爽云者,欲明未明之时也。丕,大也。显,亦明也。先王于昧爽之时,洗濯澡雪,大明其德,坐以待旦而行之也。旁求者,求之非一方也。彦,美士也。言汤 孜孜为善,不遑宁处如此,而又旁求俊彦之士,以开导子孙。太甲 毋颠越其命,以自取覆亡也。慎乃俭德,惟怀永图。 太甲 欲败度,纵败礼,盖奢侈失之,而无长远之虑者。伊尹 言当谨其俭约之德,惟怀永久之谋。“以约失之者鲜矣”,此太甲 受病之处,故伊尹 特言之。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钦厥止,率乃祖攸行,惟朕以怿,万世有辞。” 虞,虞人也。机,弩牙也。括,矢括也。度,法度,射者之所准望者也。释,发也。言若虞人之射弩,机既张,必往察其括之合于法度,然后发之,则发无不中矣。钦者,肃恭收敛。止,见虞书 。率,循也。钦厥止者,所以立本;率乃祖者,所以致用,所谓“省括于度则释”也。王能如是,则动无过举,近可以慰悦尹 心,远可以有誉于后世矣。安汝止者,圣君之事,生而知者也。钦厥止者,贤君之事,学而知者也。
王未克变。 不能变其旧习也。此亦史氏之言。 伊尹 曰:“兹乃不义,习与性成。予弗狎于弗顺,营于桐宫 ,密迩先王其训,无俾世迷。” 狎,习也。弗顺者,不顺义理之人也。桐 ,成汤 墓陵之地。伊尹 指太甲 所为乃不义之事,习恶而性成者也。我不可使其狎习不顺义理之人,于是营宫于桐 ,使亲近成汤 之墓,朝夕哀思,兴起其善。以是训之,无使终身迷惑而不悟也。王徂桐宫 居忧,克终允德。 徂,往;允,信也。有诸己之谓信,实有其德于身也。凡人之不善,必有从臾 [12] 以导其为非者。太甲 桐宫 之居,伊尹 既使其密迩先王陵墓,以兴发其善心;又绝其比昵之党,而革其污染,此其所以“克终允德”也。次篇伊尹 言“嗣王克终厥德”,又曰“允德协于下”,故史氏言“克终允德”结此篇,以发次篇之意。
太甲中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 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 。 太甲 终丧明年之正朔也。冕,冠也。唐 孔氏 曰:“周礼 天子六冕,备物尽文惟衮冕耳。”此盖衮冕之服,义或然也。奉,迎也。丧既除,以衮冕吉服奉迎以归也。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天眷佑有商 ,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 民非君则不能相正以生,君非民则谁与为君者。言民固不可无君,而君尤不可失民也。太甲 改过之初,伊尹 首发此义,其喜惧之意深矣。夫太甲 不义,有若性成,一旦翻然改悟,是岂人力所至?盖天命眷商 ,阴诱其衷,故嗣王能终其德也。向也汤 绪几坠,今其自是有永,岂不为万世无疆之休乎?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类,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 拜手,首至手也。稽首,首至地也。太甲 致敬于师保,其礼如此。不类,犹不肖也。多欲则兴作而乱法度,纵肆则放荡而隳礼仪。度,就事言之也。礼,就身言之也。速,召之急也。戾,罪;孽,灾;逭,逃也。既往,已往也。已往既不信伊尹 之言,不能谨之于始,庶几正救之力,以图惟其终也。当太甲 不惠阿衡之时,伊尹 之言惟恐太甲 不听。及太甲 改过之后,太甲 之心惟恐伊尹 不言。夫太甲 固困而知之者,然昔之迷,今之复;昔之晦,今之明,如日月昏蚀,一复其旧,而光 [13] 采炫耀,万景俱新,汤 武 不可及已,岂居成王 之下乎?
伊尹 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 伊尹 致敬,以复太甲 也。修身则无败度败礼之事,允德则有诚身诚意之实。德诚于上,协和于下,惟明后然也。先王子惠困穷,民服厥命,罔有不悦。并其有邦厥邻,乃曰:‘徯我后,后来无罚。’ 此言汤 德所以协下者,困穷之民若己子而惠爱之。惠之若子,则心之爱者诚矣,未有诚而不动者也。故民服其命,无有不得其欢心。当时诸侯并汤 而有国者,其邻国之民乃以汤 为我君,曰:待我君。我君来,其无罚乎?言除其邪虐,汤 之得民心也如此。即仲虺 “后来其苏”之事。王懋乃德,视乃厥 [14] 祖,无时豫怠。 汤 之盘铭 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 之所以懋其德者如此。太甲 亦当勉于其德,视烈祖之所为,不可顷刻而逸豫怠惰也。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朕承王之休,无。” 思孝则不敢违其祖,思恭则不敢忽其臣。惟亦思也。思明则所视者远而不蔽于浅近,思聪则所听者德而不惑于嵇邪,此懋德之所从事者,太甲 能是,则我承王之美而无所厌也。
太甲下
伊尹 申诰于王,曰:“呜呼!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天位艰哉!” 申诰,重告 [15] 也。天之所亲,民之所怀,鬼神之所享,皆不常也。惟克敬、有仁、克诚,而后天亲之,民怀之,鬼神享之也。曰敬、曰仁、曰诚者,各因所主而言。天谓之敬者,天者理之所在,动静语默不可有一毫之慢。民谓之仁者,民非元后何戴?鳏寡孤独,皆人君所当恤。鬼神谓之诚者,不诚无物,诚立于此,而后神格于彼。三者所当尽如此,人君居天之位,其可易而为之哉?分而言之则三,合而言之,一德而已。太甲 迁善未几,而伊尹 以是告之,其才固有大过人者欤?德惟治,否德乱。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终始慎厥与,惟明明后。 德者,合敬仁诚之称也。有是德则治,无是德则乱。治固古人有行之者矣,乱亦古人有行之者也。与古之治者同道,则无不兴;与古之乱者同事,则无不亡。治而谓之道者,盖治因时制宜,或损或益,事未必同,而道则同也。乱而谓之事者,亡国丧家,不过货色、游畋、作威、杀戮等事,事同,道无不同也。治乱之分,顾所与如何耳。始而与治,固可以兴;终而与乱,则亡亦至矣。谨其所与,终始如一,惟明明之君为然也。上篇言“惟明后”,此篇言“惟明明后”,盖明其所已明而进乎前者矣。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今王嗣有令绪,尚监兹哉! 敬,即“克敬惟亲”之“敬”,举其一以包其二也。成汤 勉敬其德,德与天合,故克配上帝。今王嗣有令绪,庶几其监视此也。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 此告以进德之序也。中庸 论君子之道,亦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进德修业之喻,未有如此之切者。吕氏 曰:“自此乃伊尹 画一以告太甲 也。”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厥位,惟危。 无、毋通。毋轻民事而思其难,毋安君位而思其危。慎终于始。 人情孰不欲善终者,特安于纵欲,以为今日姑若是,而他日固改之也。然始而不善,而能善其终者寡矣。桐宫 之事往已,今其即政临民,亦事之一初也。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鲠直之言,人所难受。巽顺之言,人所易从。于其所难受者,必求诸道,不可遽以逆于心而拒之。于其所易从者,必求诸非道,不可遽以逊于志而听之。以上五事,盖欲太甲 矫乎情之偏也。呜呼!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一人元良,万邦以贞。 胡,何也。弗虑何得,欲其谨思之也。弗为何成,欲其笃行之也。元,大;良,善;贞,正也。一人者,万邦之仪表。一人元良,则万邦以正矣。君罔以辩言乱旧政,臣罔以宠利居成功,邦其永孚于休。” 弗思弗为,安于纵弛,先王之法废矣。能思能为,作其聪明,先王之法乱矣。乱之为害甚于废也,成功非宠利之所可居者,至是太甲 德已进,伊尹 有退休之志矣。此咸有一德 之所以继作也。君臣各尽其道,邦国永信其休美也。○吴氏 曰:“上篇称‘嗣王不 [16] 惠于阿衡’,必其言有与伊尹 背违者。‘辩言乱政’,或太甲 所失在此。‘罔以宠利居成功’,己之所自处者已素定矣。下语既非泛论,则上语必有为而发也。”
咸有一德
伊尹 致仕而去,恐太甲 德不纯一及任用非人,故作此篇,亦训体也。史氏取其篇中“咸有一德”四字以为篇目。今文无,古文有。
伊尹 既复政厥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 伊尹 已还政太甲 ,将告老而归私邑,以一德陈戒其君。此史氏本序。
曰:“呜呼!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靡常,九有以亡。 谌,信也。天之难信,以其命之不常也。然天命虽不常,而常于有德者。君德有常,则天命亦常,而保厥位矣。君德不常,则天命亦不常,而九有以亡矣。九有,九州也。 夏 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皇天弗保,监于万方,启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惟尹 躬暨汤 ,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师,爰革夏 正。 上文言天命无常,惟有德则可常。于是引桀 之所以失天命、汤 之所以得天命者证之。一德,纯一之德,不杂不息之义,即上文所谓“常德”也。神主,百神之主。享,当也。汤 之君臣,皆有一德,故能上当天心,受天明命,而有天下。于是改夏 建寅之正,而为建丑正也。非天私我有商 ,惟天佑于一德。非商 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 上言一德,故得天得民。此言天佑民归,皆以一德之故,盖反复言之。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 二三则杂矣。德之纯,则无往而不吉。德而杂,则无往而不凶。僭,差也。惟吉凶不差在人者,惟天之降灾祥在德故也。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终始惟一,时乃日新。 太甲 新服天子之命,德亦当新。然新德之要,在于有常而已。终始有常而无间断,是乃所以日新也。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其难其慎,惟和惟一。 贤者,有德之称。才者,能也。左右者,辅弼大臣,非贤才之称可尽,故曰“惟其人”。夫人臣之职,为上为德,左右厥辟也;为下为民,所以宅师也。不曰君而曰德者,兼君道而言也。臣职所系,其重如此,是必其难、其慎。难者难于任用,慎者慎于听察,所以防小人也。惟和惟一,和者可否相济,一者终始如一,所以任君子也。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 上文言用人,因推取人为善之要。无常者,不可执一之谓。师,法;协,合也。德者,善之总称。善者,德之实行。一者,其本原统会者也。德兼众善,不主于善,则无以得一本万殊之理。善原于一,不协于一,则无以达万殊一本之妙。谓之克一者,能一之谓也。博而求之于不一之善,约而会之于至一之理,此圣学始终条理之序,与夫子所谓一贯者几矣。太甲 至是而得与闻焉,亦异乎常人之改过者欤?张氏 曰:“虞书 精一数语之外,惟此为精密。”俾万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克绥先王之禄,永厎烝民之生。 人君惟其心之一,故其发诸言也大。万姓见其言之大,故能知其心之一。感应之理,自然而然,以见人心之不可欺,而诚之不可掩也。禄者,先王所守之天禄也。烝,众也。天禄安,民生厚,一德之效验也。呜呼!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七。七庙亲尽则迁,必有德之主则不祧毁,故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天子居万民之上,必政教有以深服乎人,而后万民悦服,故曰“万夫之长可以观政”。伊尹 叹息言德政修否,见于后世,服乎当时,有不可掩者如此。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无自广以狭人,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 罔使、罔事,即上篇“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之意,申言君民之相须者如此,欲太甲 不敢忽也。无、毋同。伊尹 又言君民之使事,虽有贵贱不同,至于取人为善,则初无贵贱之间。盖天以一理赋之于人,散为万善。人君合天下之万善,而后理之一者可全也。苟自大而狭人,匹夫匹妇有一不得自尽于上,则一善不备,而民主亦无与成厥功矣。伊尹 于篇终致其警戒之意,而言外之旨则又推广其所谓一者如此。盖道体之纯全,圣功之极致也。尝因是言之,以为精粹无杂者,一也;终始无间者,一也;该括万善者,一也:一者,通古今,达上下,万化之原,万事之干,语其理则无二,语其运则无息,语其体则并包而无所遗也。咸有一德 之书而三者之义悉备,前乎伏羲 、尧 、舜 、禹 、汤 ,后乎文 、武 、周公 、孔子 ,同一揆也。
盘庚上
盘庚 ,阳甲 之弟。自祖乙 都耿 ,圮于河 水,盘庚 欲迁于殷 ,而大家世族安土重迁,胥动浮言;小民虽荡析离居,亦惑于利害,不适有居。盘庚 喻以迁都之利,不迁之害。上、中二 [17] 篇未迁时言,下篇既迁后言。王氏 曰:“上篇告群臣,中篇告庶民,下篇告百官族姓。”左传 谓 [18] “盘庚 之诰”,实诰体也。三篇今文、古文皆有,但今文三篇合为一。
盘庚 迁于殷 ,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 殷 在河南 偃师 。适,往。吁,呼;矢,誓也。史臣言盘庚 欲迁于殷 ,民不肯往适有居,盘庚 率呼众忧之人,出誓言以喻之,如下文所云也。周氏 曰:“商 人称殷 ,自盘庚 始。自此以前,惟称商 。自盘庚 迁都之后,于是殷 商 兼称,或只称殷 也。”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 曰,盘庚 之言也。刘,杀也。盘庚 言我先王祖乙 来都于耿 ,固重我民之生,非欲尽致之死也。民适不幸荡析离居,不能相救以生,稽之于卜,亦曰:此地无若我何。言耿 不可居,决当迁也。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 服,事也。先王有事,恪谨天命,不敢违越。先王犹不敢常安,不常其邑,于今五迁厥邦矣。今不承先王而迁,且不知上天之断绝我命,况谓其能从先王之大烈乎!详此言,则先王迁徙亦必有稽卜之事,仲丁 、河亶甲 篇逸,不可考矣。五邦,汉 孔氏 谓汤 迁亳 ,仲丁 迁嚣 ,河亶甲 居相 ,祖乙 居耿 ,并盘庚 迁殷 为五邦,然以下文“今不承于古”文势考之,则盘庚 之前当自有五迁。史记 言祖乙 迁邢 ,或祖乙 两迁也。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颠,仆也。由,古文作“ [19] ”,木生条也。颠木譬耿 ,由蘖譬殷 也。言今自耿 迁殷 ,若已仆之木而复生也,天其将永我国家之命于殷 ,以继复先王之大业,而致安四方乎? 盘庚 斅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庭。 斅,教;服,事;箴,规也。耿 地舄卤垫隘而有沃饶之利,故小民苦于荡析离居,而巨室则总于货宝,惟不利于小民而利于巨室,故巨室不悦而胥动浮言,小民眩于利害,亦相与咨怨,间有能审利害之实而欲迁者,则又往往为在位者之所排击阻难,不能自达于上。盘庚 知其然,故其教民必自在位始,而其所以教在位者,亦非作为一切之法以整齐之。惟举先王 [20] 旧常迁都之事,以正其法度而已。然所以正法度者,亦非有他焉,惟曰使在位之臣无或敢伏小人之所箴规焉耳。盖小民患舄卤垫隘,有欲迁而以言箴规其上者,汝毋得遏绝而使不得自达也。众者,臣民咸在也。史氏将述下文盘庚 之训语,故先发此。
王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从康。 若曰者,非尽当时之言,大意若此也。汝猷黜乃心者,谋去汝之私心也。无与毋同。毋得傲上之命,从己之安。盖傲上则不肯迁,从康则不能迁,二者所当黜之私心也。此虽盘庚 对众之辞,实为群臣而发,以斅民由在位故也。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 逸,过也。盘庚 言先王亦惟谋任旧人共政,王播告之修,则奉承于内,而能不隐匿其指意,故王用大敬之;宣化于外,又无过言以惑众听,故民用大变。今尔在内则伏小人之攸箴,在外则不和吉言于百姓,撮撮多言,凡起信于民者皆险陂肤浅之说,我不晓汝所言果何谓也。详此所谓旧人者,世臣旧家之人,非谓老成人也。盖沮迁都者,皆世臣旧家之人。下文“人惟求旧”一章可见。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 荒,废也。逸,过失也。盘庚 言非我轻易迁徙,自荒废此德。惟汝不宣布德意,不畏惧于我。我视汝情明若观火,我亦拙谋不能制命,而成汝过失也。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紊,乱也。纲举则目张,喻下从上、小从大,申前无傲之戒。勤于田亩,则有秋成之望,喻今虽迁徙劳苦,而有永建乃家之利,申前从康之戒。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 苏氏 曰:“商 之世家大族造言以害迁者,欲以苟悦小民为德也,故告之曰:是何德之有?汝曷不去汝私心,施实德于民,与汝婚姻僚友乎?劳而有功,此实德也。汝能劳而有功,则汝乃敢大言曰我有积德。”曰“积德”云者,亦指世家大族而言,申前“汝猷黜乃心”之戒。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 戎,大;昏,强也。汝不畏沉溺大害于远近,而惮劳不迁,如怠惰之农不强力为劳苦之事,不事田亩,安有黍稷之可望乎?此章再以农喻,申言从康之害。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败祸奸宄,以自灾于厥身。乃既先恶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相时嵇民,犹胥顾于箴言。其发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长之命,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沉于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则惟汝众自作弗靖,非予有咎。 吉,好也。先恶,为 [21] 恶之先也。奉,承;恫,痛;相,视也。嵇民,小民也。逸口,过言也。逸口尚可畏,况我制尔生杀之命,可不畏乎?恐谓恐动之以祸患。沉谓沉陷之于罪恶。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者,言其势焰虽盛,而殄灭之不难也。靖,安;咎,过也。则惟尔众自为不安,非我有过也。此章反复辩论,申言傲上之害。
“迟任 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迟任 ,古之贤人。苏氏 曰:“人旧则习,器旧则敝,当常使旧人用新器也。”今按:盘庚 所引,其意在“人惟求旧”一句,而所谓“求旧”者,非谓老人,但谓求人于世臣旧家云尔,详下文意可见。若以旧人为老人,又何“侮老成人”之有?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 胥,相也。敢,不敢也。非罚,非所当罚也。世,非一世也。劳,劳于王家也。掩,蔽也。言先王及乃祖乃父相与同其劳逸,我岂敢动用非罚以加汝乎?世简尔劳,不蔽尔善,兹我大享于先王,尔祖亦以功而配食于庙。先王与尔祖父临之在上,质之在旁,作福作灾,皆简在先王与尔祖父之心,我亦岂敢动用非德以加汝乎?
“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汝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 难,言谋迁徙之难也。盖迁都固非易事,而又当时臣民傲上从康,不肯迁徙。然我志决迁,若射者之必于中,有不容但已者。弱,少之也。意当时老成孤幼皆有言当迁者,故戒其老成者不可侮,孤幼者不可少之也。尔臣各谋长远其居,勉出汝力,以听我一人迁徙之谋也。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 用罪,犹言为恶。用德,犹言为善也。伐,犹诛也。言无有远近亲疏,凡伐死彰善,惟视汝为恶为善如何尔。邦之善,惟汝众用德之故。邦之不善,惟我一人失,罚其所当罚也。
“凡尔众,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罚及尔身,弗可悔。” 致告者,使各相告戒也。自今以往,各敬汝事,整齐汝位,法度汝言。不然,罚及汝身,不可悔也。
盘庚中
盘庚 作,惟涉河 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诞告用亶。其有众咸造,勿亵在王庭。盘庚 乃登进厥民。 作,起而将迁之辞。殷 在河 南,故涉河 。诞,大;亶,诚也。咸造,皆至也。勿亵,戒其毋得亵慢也。此史氏之言。苏氏 曰:“民之弗率,不以政令齐之,而以话言晓之,盘庚 之仁也。”
曰:“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 荒,废也。呜呼!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鲜以不浮于天时。 承,敬也。苏氏 曰:“古者谓过为 [22] 浮,浮之言胜也。后既无不惟民之敬,故民亦保后,相与忧其忧。虽有天时之灾,鲜不以人力胜之也。”林氏 曰:“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罔不惟民之承,忧民之忧也。保后胥戚,民亦忧其忧也。” 殷 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汝曷弗念我古后之闻?承汝俾汝,惟喜康共。非汝有咎,比于罚。 先王以天降大虐,不敢安居。其所兴作,视民利当迁而已。尔民何不念我以所闻先王之事?凡我所以敬汝使汝者,惟喜与汝同安尔,非为汝有罪,比于罚而谪迁汝也。予若吁怀兹新邑,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我所以招呼怀来于此新邑者,亦惟以尔民荡析离居之故,欲承汝、俾汝康共,以大从尔志也。或曰盘庚 迁都,民咨胥怨,而此以为丕从厥志,何也?苏氏 曰:“古之所谓从众者,非从其口之所不乐,而从其心之所不言而同然者。夫趋利而避害,舍危而就安,民心同然也。殷 亳 之迁,实斯民所利,特其一时为浮言摇动,怨咨不乐,使其即安危利害之实,而反求其心,则固其所大欲者矣。”
“今予将试以汝迁,安定厥邦。汝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钦念以忱,动予一人。尔惟自鞠自苦,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尔忱不属,惟胥以沉。不其或稽,自怒曷瘳? 上文言先王惟民之承,而民亦保后胥戚,今我亦惟汝故,安定厥邦,而汝乃不忧我心之所困,乃皆不宣布腹心,钦念以诚,感动于我。尔徒为此纷纷,自取穷苦,譬乘舟不以时济,必败坏其所资。今汝从上之诚,间断不属,安能有济?惟相与以及沉溺而已。诗 曰“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正此意也。利害若此,尔民而罔或稽察焉,是虽怨疾忿怒,何损于困苦乎?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今其有今罔后,汝何生在上? 汝不为长久之谋,以思其不迁之灾,是汝大以忧而自劝也。孟子 曰“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劝忧之谓也。有今,犹言有今日也。罔后,犹言无后日也。上,天也。今其有今罔后,是天断弃汝命,汝有何生理于天乎?下文言“迓续乃命于天”,盖相首尾之辞。今予命汝一,无起秽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 尔民当一心以听上,无起秽恶以自臭败。恐浮言之人,倚汝之身,迂汝之心,使汝邪僻而无中正之见也。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 我之所以迁都者,正以迎续汝命于天,予岂以威胁汝哉?用以奉养汝众而已。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予丕克羞尔,用怀尔然。 神后,先王也。羞,养也,即上文畜养之意。言我思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人,我大克羞养尔者,用怀念尔故也。失于政,陈于兹,高后 丕乃崇降罪疾,曰:‘曷虐朕民?’ 陈,久;崇,大也。耿 圮而不迁,以病我民,是失政而久于此也。高后 ,汤 也。汤 必大降罪疾于我,曰何为而虐害我民。盖人君不能为民图安,是亦虐之也。汝万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后丕降与汝罪疾,曰:‘曷不暨朕幼孙有比?’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汝罔能迪。 乐生兴事,则其生也厚,是谓生生。先后,泛言商 之先王也。幼孙,盘庚 自称之辞。比,同事也。爽,失也。言汝民不能乐生兴事,与我同心以迁,我先后大降罪疾于汝,曰汝何不与朕幼小之孙同迁乎?故汝有失德,自上其罚汝,汝无道以自免也。
“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汝有戕,则在乃心。我先后绥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 既劳乃祖乃父者,申言“劳尔先”也。汝共作我畜民者,汝皆为我所畜之民也。戕,害也。绥,怀来之意。谓汝有戕害在汝之心,我先后固已知之,怀来汝祖汝父,汝祖汝父亦断弃汝,不救汝死也。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乃祖先父丕乃告我高后 ,曰:‘作丕刑于朕孙。’迪高后 ,丕乃崇降弗祥。 乱,治也。具,多取而兼有之谓。言若我治政之臣,所与共天位者,不以民生为念,而务富贝玉者,其祖父亦告我成汤 ,作丕刑于其子孙,启成汤 丕乃崇降弗祥而不赦也。此章先儒皆以为责臣之辞,然详其文势,曰“兹予有乱政同位”,则亦对民庶责臣之辞,非直为群臣言也。按上四章言君有罪,民有罪,臣有罪,我高后与尔民臣祖父一以义断之,无所赦也。王氏 曰:“先王设教因俗之善而导之,反俗之恶而禁之,方盘庚 时,商 俗衰,士大夫弃义即利,故盘庚 以具贝玉为戒。此反其俗之恶而禁之者也。自成周 以上,莫不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故其俗皆严鬼神。以经考知商 俗为甚,故盘庚 特称先后与臣民之祖父崇降罪疾为告。此因其俗之善而导之者也。”呜呼!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 告汝不易,即上篇“告汝于难”之意。大恤,大忧也。今我告汝以迁都之难,汝当永敬我之所大忧念者,君民一心,然后可以有济。苟相绝远而诚不属,则殆矣。分猷者,分君之所图而共图之。分念者,分君之所念而共念之。相从,相与也。中者,极至之理。各以极至之理存于心,则知迁徙之议为不可易,而不为浮言横议之所动摇也。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 乃有不善、不道之人,颠陨逾越,不恭上命者,及暂时所遇,为奸为宄,劫掠行道者,我小则加以劓,大则殄灭之,无有遗育,毋使移其种于此新邑也。迁徙道路艰 [23] 关,恐奸人乘隙生变,故严明号令,以告敕之。
往哉!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 往哉,往新邑也。方迁徙之时,人怀旧土之念,而未见新居之乐,故再以生生勉之,振起其怠惰,而作其趋事也。试,用也。今我将用汝迁,永立乃家,为子孙无穷之业也。
盘庚下
盘庚 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绥爰有众。 盘庚 既迁新邑,定其所居,正君臣上下之位,慰劳臣民迁徙之劳,以安有众之情也。此史氏之言。
曰:“无戏怠,懋建大命。 曰,盘庚 之言也。大命,非常之命也。迁国之初,臣民上下正当勤劳尽瘁,趋事赴功,以为国家无穷之计。故盘庚 以“无戏怠”戒之,以“建大命”勉之。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罔罪尔众,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 [24] 一人。 历,尽也。百姓,畿内民庶,百官族姓亦在其中。
“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 古我先王,汤 也。适于山,往于亳 也。契 始居亳 ,其后屡迁。成汤 欲多于前人之功,故复往居亳 。按:立政 三亳 ,郑氏 曰东成皋 ,南辕 ,西降谷 。以亳 依山,故曰“适于山”也。降,下也。依山地高水下而无河圮之患,故曰用下我凶德。嘉绩,美功也。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 今耿 为河 水圮坏,沉溺垫隘,民用荡析离居,无有定止,将陷于凶德而莫之救,尔谓我何故震动万民以迁也。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 乃上天将复我成汤 之德,而治及我国家。我与一二笃敬之臣敬承民命,用长居于此新邑也。
“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冲,童;吊,至;由,用;灵,善也。宏、贲,皆大也。言我非废尔众谋,乃至用尔众谋之善者。指当时臣民有审利害之实,以为当迁者言也。尔众亦非敢固违我卜,亦惟欲宏大此大业尔。言尔众亦非有他意也。盖盘庚 于既迁之后,申彼此之情,释疑惧之意,明吾前日之用谋,略彼既往之傲惰,委曲忠厚之意,蔼然于言辞之表,大事以定,大业以兴,成汤 之泽于是而益永。盘庚 其贤矣哉!
“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 隐,痛也。盘庚 复叹息言:尔诸侯公卿百执事之人,庶几皆有所隐痛于心哉?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 相,尔雅 曰 [25] “导也”。我懋勉简择导汝,以念敬我之民众也。朕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 肩,任;敢,勇也。鞠人、谋人,未详。或曰:鞠,养也。我不任好贿之人,惟勇于敬民,以其生生为念,使鞠人、谋人之保居者,吾则叙而用之,钦而礼之也。今我既羞告尔,于朕志若否,罔有弗钦。 羞,进也。若者,如我之意,即“敢恭生生”之谓。否者,非我之意,即“不肩好货”之谓。二者尔当深念,无有不敬我所言也。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 无、毋同。总,聚也。庸,民功也。此则直戒其所不可为,勉其所当为也。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式,敬也。敬布为民之德,永任一心,欲其久而不替也。盘庚 篇终戒勉之意,一节严于一节,而终以无穷期之,盘庚 其贤矣哉!苏氏 曰:“民不悦而犹为之,先王未之有也。祖乙 圮于耿 ,盘庚 不得不迁,然使先王处之,则动民而民不惧,劳民而民不怨。盘庚 ,德之衰也,其所以信于民者未至,故纷纷如此。然民怨诽逆命,而盘庚 终不怒,引咎自责,益开 [26] 众言,反复告谕,以口舌代斧钺,忠厚之至。此殷 之所以不亡而复兴也。后之君子厉民以自用者,皆以盘庚 借口,予不可以不论。”
说命上
说命 记高宗 命傅说 之言,“命之曰”以下是也,犹蔡仲之命 、微子之命 。后世命官制词,其原盖出于此。上篇记得说 命相之辞,中篇记说 为相进戒之辞,下篇记说 论学之辞。总谓之命者,高宗 命说 ,实三篇之纲领,故总称之。今文无,古文有。
王宅忧亮阴三祀,既免丧,其惟弗言。群臣咸谏于王,曰:“呜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 亮,一作谅。阴,古作。按:丧服四制 “高宗 谅 [27] 三年”,郑氏 注云:“谅,古作梁,楣谓之梁。,读如‘鹑鹌’之‘鹌’,谓庐也。”即“倚庐”之“庐”。仪礼 “剪屏柱楣”,郑氏 谓“柱楣,所谓梁”是也。宅忧亮阴,言居丧 [28] 于梁也。先儒以亮阴为信默不言,则于“谅阴三年不言”为语复而不可解矣。君薨,百官总己听于冢宰,居忧亮阴不言,礼之常也。高宗 丧父小乙 ,惟既免丧而犹弗言,群臣以其过于礼也,故咸谏之。叹息言有先知之德者谓之明哲,明哲实为法于天下。今天子君临万邦,百官皆奉承法令,王言则为命,不言则臣下无所禀令矣。
王庸作书以诰曰:“以台正于四方,台恐德弗类,兹故弗言。恭默思道,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 庸,用也。高宗 用作书告喻群臣以不言之意,言以我表正四方,任大责重,恐德不类于前人,故不敢轻易发言。而恭敬渊默,以思治道,梦帝与我贤辅,其将代我言矣。盖高宗 恭默思道之心纯一不二,与天无间,故梦寐之间,帝赉良弼。其念虑所孚,精神所格,非偶然而得者也。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 筑傅岩 之野,惟肖。 审,详也。详所梦之人,绘其形象,旁求于天下。旁求者,求之非一方也。筑,居也。今言所居,犹谓之卜筑。傅岩 在虞 虢 之间。肖,似也,与所梦之形相似。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 于是立以为相。按:史记 高宗 得说 ,与之语,果圣人,乃举以为相。书 不言,省文也。未接语而遽命相,亦无此理。置诸左右,盖以冢宰兼师保也。荀卿 曰:“学莫便乎近其人。”置诸左右者,近其人以学也。史臣将记高宗 命说 之辞,先叙事始如此。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此下命说 之辞。朝夕纳诲者,无时不进善言也。孟子 曰:“仁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高宗 既相说 ,处之以师傅之职,而又命之朝夕纳诲以辅台德,可谓知所本矣。吕氏 曰:“高宗 见道明,故知顷刻不可无贤人之言。”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三日雨为霖。高宗 托物以喻,望说 纳诲之切。三语虽若一意,然一节深一节也。启乃心,沃朕心。 启,开也。沃,灌溉也。启乃心者,开其心而无隐。沃朕心者,溉我心而厌饫也。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 方言 曰:“饮药而毒,海 岱 之间谓之瞑眩。”瘳,愈也。弗瞑眩,喻臣之言不苦口也。弗视地,喻我之行无所见也。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先王,迪我高后 ,以康兆民。 匡,正;率,循也。先王,商 先哲王也。说 既作相,总百官,则卿士而下皆其僚属。高宗 欲傅说 暨其僚属同心正救,使循先王之道,蹈成汤 之迹,以安天下之民也。呜呼!钦予时命,其惟有终。” 敬我是命,其思有终也。是命,上文所命者。
说 复于王,曰:“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后克圣,臣不命其承,畴敢不只若王之休命。” 答“钦予时命”之语。木从绳,喻后从谏,明谏之决不可不受也。然高宗 当求受言于己,不必责进言于臣。君果从谏,臣虽不命,犹且承之,况命之如此,谁敢不敬顺其美命乎?
说命中
惟说 命总百官, 说 受命总百官,冢宰之职也。乃进于王,曰:“呜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 后王,天子也。君公,诸侯也。治乱曰乱。明王奉顺天道,建邦设都,立天子诸侯,承以大夫师长,制为君臣上下之礼,以尊临卑,以下奉上,非为一人逸豫之计而已也,惟欲以治民焉耳。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 天之聪明,无所不闻,无所不见,无他,公而已矣。人君法天之聪明,一出于公,则臣敬顺,而民亦从治矣。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王惟戒兹,允兹克明,乃罔不休。 言语所以文身也,轻出则有起羞之患;甲胄所以卫身也,轻动则有起戎之忧,二者所以为己,当虑其患于人也。衣裳所以命有德,必谨于在笥者,戒其有所轻予;干戈所以讨有罪,必严于省躬者,戒其有所轻动,二者所以加人,当审其用于己也。王惟戒此四者,信此而能明焉,则政治无不休美矣。惟治乱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 庶官,治乱之原也。庶官得其人则治,不得其人则乱。王制 曰:“论定而后官之,任官而后爵之。”六卿、百执事,所谓官也;公、卿、大夫、士,所谓爵也。官以任事故曰能,爵以命德故曰贤,惟贤惟能,所以治也;私昵、恶德,所以乱也。○按:古者公、侯、伯、子、男,爵之于侯国;公、卿、大夫、士,爵之于朝廷。此言庶官,则爵为公、卿、大夫、士也。○吴氏 曰:“恶德,犹凶德也。人君当用吉士,凶德之人虽有过人之才,爵亦不可及。”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善,当乎理也。时,措 [29] 之宜也。虑固欲其当乎理,然动非其时,犹无益也。圣人酬酢斯世,亦其时而已。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 自有其善,则己不加勉,而德亏矣。自矜其能,则人不效力,而功隳矣。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惟事其事,乃其有备,有备故无患也。张氏 曰:“修车马,备器械,事乎兵事,则兵有其备,故外侮不能为之忧;简稼器,修稼政,事乎农事,则农有其备,故水旱不能为之害,所谓事事有备无患者如此。”无启宠纳侮,无耻过作非。 毋开宠幸而纳人之侮,毋耻过误而遂己之非。过误出于偶然,作非出于有意。惟厥攸居,政事惟醇。 居,止而安之义,安于义理之所止也。义理出于勉强,则犹二也。义理安于自然,则一矣。一,故政事醇而不杂也。黩于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 祭不欲黩,黩则不敬;礼不欲烦,烦则扰乱,皆非所以交鬼神之道也。商 俗尚鬼,高宗 或未能脱于流俗事神之礼,必有过焉。祖己 戒其祀无丰昵,傅说 盖因其失而正之也。
王曰:“旨哉!说 。乃言惟服,乃不良于言,予罔闻于行。” 旨,美也。古人于饮食之美者,必以旨言之。盖有味其言也。服,行也。高宗 赞美说 之所言,谓可服行。使汝不善于言,则我无所闻而行之也。苏氏 曰:“说 之言譬如药石,虽散而不一,然一言一药皆足以治天下之公患,所谓古之立言者。” 说 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王忱不艰,允协于先王成德。惟说 不言,有厥咎。” 高宗 方味说 之所言,而说 以为得于耳者非难,行于身者为难。王忱信之,亦不为难,信可合成汤 之成德。说 于是而犹有所不言,则有其罪矣。上篇言“后克圣,臣不命其承”,所以广其从谏之量,而将告以为治之要也;此篇言“允协先王成德,惟说 不言,有厥咎”,所以责其躬行之实,将进其为学之说也,皆引而不发之义。
说命下
王曰:“来!汝说 。台小子旧学于甘盘 ,既乃遁于荒野,入宅于河 ,自河 徂亳 ,暨厥终罔显。 甘盘 ,臣名。君奭 言:“在武丁 ,时则有若甘盘 。”遁,退也。高宗 言我小子,旧学于甘盘 ,已而退于荒野,后又入居于河 ,自河 往 [30] 亳 ,迁徙不常。历叙其废学之因,而叹其学终无所显明也。无逸 言“高宗 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与此相应。国语 亦谓“武丁 入于河 ,自河 徂亳 ”。唐 孔氏 曰:“高宗 为王子时,其父小乙 欲其知民之艰苦,故使居民间也。”苏氏 谓:“甘盘 ‘遁于荒野’,以‘台小子’语脉推之,非是。”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麴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尔交修予,罔予弃,予惟克迈乃训。” 心之所之谓之志。迈,行也。范氏 曰:“酒非曲糵不成,羹非盐梅不和。人君虽有美质,必得贤人辅导,乃能成德。作酒者曲多则太苦,糵多则太甘,曲糵得中,然后成酒。作羹者盐过则咸,梅过则酸,盐梅得中,然后成羹。臣之于君,当以柔济刚,可济否,左右规正,以成其德。故曰尔交修予,尔无我弃,我能行尔之言也。”孔氏 曰:“交者,非一之义。” 说 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 攸闻。 求多闻者资之人,学古训者反之己。古训者,古先圣王之训,载修身治天下之道,二典 、三谟 之类是也。说 称王而告之,曰人求多闻者,是惟立事。然必学古训,深识义理,然后有得。不师古训,而能长治久安者,非说 所闻。甚言无此理也。○林氏 曰:“傅说 称王而告之,与禹 称舜 曰‘帝光天之下’文势正同。”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允怀于兹,道积于厥躬 。逊,谦抑也。务,专力也。时敏者,无时而不敏也。逊其志,如有所不能;敏于学,如有所不及;虚以受人,勤以励己,则其所修,如泉始达,源源乎其来矣。兹,此也。笃信而深念乎此,则道积于身,不可以一二计矣。夫修之来,来之积,其学之得于己者如此。惟斅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 斅,教也。言教人居学之半。盖道积厥躬者,体之立;斅学于人者,用之行,兼体用,合内外,而后圣学可全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一念终始,常在于学,无少间断,则德之所修,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矣。或曰:受教亦曰斅,斅于为学之道半之,半须自得。此说极为新巧,但古人论学,语皆平正的实,此章句数非一,不应中间一语独尔巧险 [31] 。此盖后世释教 机权,而误以论圣贤之学也。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 宪,法;愆,过也。言德虽造于罔觉,而法必监于先王。先王成法者,子孙之所当守者也。孟子 言“遵先王之法而有过者,未之有也”,亦此意。惟说 式克钦承,旁招俊乂,列于庶位。” 式,用也。言高宗 之德,苟至于无愆,则说 用能敬承其意,广求俊乂,列于众职。盖进贤虽大臣之责,然高宗 之德未至,则虽欲进贤,有不可得者。
王曰:“呜呼!说 。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 风,教也。天下皆仰我德,是汝之教也。股肱惟人,良臣惟圣。手足备而成人,良臣辅而君圣。高宗 初以舟楫、霖雨为喻,继以曲糵、盐梅为喻,至此又以“股肱惟人”为喻,其所造益深,所望益切矣。昔先正保衡 ,作我先王,乃曰:‘予弗克俾厥后惟尧 舜 。其心愧耻,若挞于市。’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佑我烈祖,格于皇天。尔尚明保予,罔俾阿衡 专美有商 。 先正,先世长官之臣。保,安也。保衡 ,犹阿衡 。作,兴起也。挞于市,耻之甚也。不获,不得其所也。高宗 举伊尹 之言,谓其自任如此,故能辅我成汤 ,功格于皇天。尔庶几明以辅我,无使伊尹 专美于我商 家也。傅说 以成汤 望高宗 ,故曰“协于先王成德”、“监于先王成宪”;高宗 以伊尹 望傅说 ,故曰“罔俾阿衡 专美有商 ”。惟后非贤不乂,惟贤非后不食,其尔克绍乃辟于先王,永绥民。”说 拜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之休命。” 君非贤臣,不与共治;贤非其君,不与共食,言君臣相遇之难如此。克者,责望必能之辞。敢者,自信无慊之辞。对者,对以己。扬者,扬于众。休命,上文高宗 所命也。至是,高宗 以成汤 自期,傅说 以伊尹 自任,君臣相勉励如此。异时高宗 为商 令王,傅说 为商 贤佐,果无愧于成汤 、伊尹 也,宜哉!
高宗肜日
高宗 肜祭,有雊雉之异,祖己 训王。史氏以为篇,亦训体也。不言训者,以既有高宗 之训,故只以篇首四字为题。今文、古文皆有。
高宗 肜日,越有雊雉。 肜,祭明日又祭之名。殷 曰肜,周 曰绎。雊,鸣也。于肜日有雊雉之异,盖祭祢庙也。序言汤 庙者,非是。 祖己 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格,正也,犹“格其非心”之“格”。详下文高宗 祀丰于昵,昵者,祢庙也。丰于昵,失礼之正,故有雊雉之异。祖己 自言当先格王之非心,然后正其所失之事。“惟天监民”以下,格王之言。“王司敬民”以下,正事之言也。乃训于王,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 典,主也。义者,理之当然,行而宜之之谓。言天监视下民,其祸福予夺,惟主义如何尔。降年有永有不 [32] 永者,义则永,不义则不永,非天夭折其民,民自以非义而中绝其命也。意高宗 之祀,必有祈年请命之事,如汉武帝 五畤 [33] 祀之类。祖己 言永年之道,不在祷祠,在于所行义与不义而已,祷祠非永年之道也。言民而不言君者,不敢斥也。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台。’ 不若德,不顺于德。不听罪,不服其罪,谓不改过也。孚命者,以妖孽为符信而谴告之也。言民不顺德,不服罪,天既以妖孽为符信而谴告之,欲其恐惧修省以正德,民乃曰:孽祥其如我何?则天必诛绝之矣。祖己 意谓高宗 当因雊雉以自省,不可谓适然而自恕。夫数祭丰昵,徼福于神,不若德也。渎于祭祀,傅说 尝以进戒,意或吝改,不听罪也。雊雉之异,是“天既孚命,正厥德”矣。其可谓妖孽其如我何耶?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 司,主;胤,嗣也。王之职主于敬民而已,徼福于神,非王之事也。况祖宗莫非天之嗣,主祀其可独丰于昵庙乎?
西伯戡黎
西伯 ,文王 也,名昌 ,姓姬氏 。戡,胜也。黎 ,国名,在上党 壶关 之地。按:史记 文王 脱羑里 之囚,献洛 西之地,纣 赐弓矢滙钺,使得专征伐,为西伯 。文王 既受命,黎 为不道,于是举兵伐而胜之。祖伊 知周 德日盛,既已戡黎 ,纣 恶不悛,势必及殷 ,故恐惧奔告于王,庶几王之改之也。史录其言,以为此篇,诰体也。今文、古文皆有。○或曰:西伯 ,武王 也。史记 尝载纣 使胶鬲 观兵,胶鬲 问之曰:“西伯 曷为而来?”则武王 亦继文王 为西伯 矣。
西伯 既戡黎 ,祖伊 恐,奔告于王。 下文无及戡黎 之事,史氏特标此篇首,以见祖伊 告王之因也。祖 ,姓;伊 ,名,祖己 后也。奔告,自其邑奔走来告纣 也。曰:“天子!天既讫我殷 命,格人、元龟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 祖伊 将言天讫殷 命,故特呼天子以感动之。讫,绝也。格人,犹言至人也。格人、元龟皆能先知吉凶者。言天既已绝我殷 命,格人、元龟皆无敢知其吉者,甚言凶祸之必至也。非先王在天之灵不佑我后人,我后人淫戏,用自绝于天耳。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 康,安;虞,度也。典,常法也。纣 自绝于天,故天弃殷 。不有康食,饥馑荐臻也。不虞天性,民失常心也。不迪率典,废坏常法也。今我民罔弗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 大命,非常之命。挚,至也。史记 云:“大命胡不至?”民苦纣 虐,无不欲殷 之亡,曰:天何不降威于殷 ,而受大命者何不至乎?今王其无如我何?言纣 不复能君长我也。上章言天弃殷 ,此章言民弃殷 ,祖伊 之言可谓痛切明著矣。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纣 叹息谓民虽欲亡我,我之生独不有命在天乎? 祖伊 反,曰:“呜呼!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 纣 既无改过之意,祖伊 退而言曰:“尔罪众多,参列在上,乃能责其命于天耶。”吕氏 曰:“责命于天,惟与天同德者方可。” 殷 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 功,事也。言殷 即丧亡矣,指汝所为之事,其能免戮于商 邦乎?苏氏 曰:“祖伊 之谏尽言不讳,汉 唐 中主所不能容者,纣 虽不改而终不怒,祖伊 得全,则后世人主有不如纣 者多矣。”愚读是篇而知周 德之至也。祖伊 以西伯 戡黎 不利于殷 ,故奔告于纣 ,意必及西伯 戡黎 不利于殷 之语,而入以告后,出以语人,未尝有一毫及周 者,是知周家 初无利天下之心。其戡黎 也,义之所当伐也。使纣 迁善改过,则周 将终守臣节矣。祖伊 ,殷 之贤臣也,知周 之兴,必不利于殷 ;又知殷 之亡,初无与于周 ,故因戡黎 告纣 ,反覆乎天命民情之可畏,而略无及周 者,文 、武 公天下之心于是可见。
微子
微 ,国名。子,爵也。微子 ,名启 ,帝乙 长子,纣 之庶母兄也。微子 痛殷 之将亡,谋于箕子 、比干 。史录其问答之语,亦诰体也。以篇首有微子 二字,因以名篇。今文、古文皆有。
微子 若曰:“父师 、少师 ,殷 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厎遂陈于上,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 父师 ,太师,三公箕子 也。少师 ,孤卿比干 也。弗或者,不能或如此也。乱,治也。言纣 无道,无望其能治正天下也。厎,致;陈,列也。我祖成汤 致功陈列于上,而子孙沉酗于酒,败乱其德于下。沉酗言我而不言纣 者,过则归己,犹不忍斥言之也。 殷 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雠。今殷 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 遂丧,越至于今。” 殷 之人民,无小无大,皆好草窃奸宄,上而卿士,亦皆相师非法,上下容隐。凡有冒法之人,无有得其罪者。小民无所畏惧,强陵弱,众暴寡,方起雠怨,争斗侵夺,纲纪荡然。沦丧之形茫无畔岸,若涉大水,无有津涯。殷 之丧亡,乃至于今日乎?微子 上陈祖烈,下述丧乱,哀怨痛切,言有尽而意无穷,数千载之下,犹使人伤感悲愤,后世人主观此,亦可深监矣。曰:“父师 、少师 ,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今尔无指告予颠礷,若之何其?” 曰者,微子 更端之辞也。何其,语辞。言纣 发出颠狂暴虐无道,我家老成之人皆逃遁于荒野。危亡之势如此,今尔无所指示告我以颠陨礷堕之事,将若之何哉?盖微子 忧危之甚,特更端以问救乱之策。言我而不言纣 者,亦上章“我用沉酗”之义。 父师 若曰:“王子 ,天毒降灾荒殷邦 ,方兴沉酗于酒。 此下箕子 之答也。王子 ,微子 也。自纣 言之,则纣 无道,故天降灾。自天下言之,则纣 之无道,亦天之数。箕子 归之天者,以见其忠厚敬君之意,与小旻 诗言“旻天疾威,敷于下土”意同。方兴者,言其方兴而未艾也。此答微子 “沉酗于酒”之语而有甚之之意。下同。乃罔畏畏,咈其耇长、旧有位人。 乃罔畏畏者,不畏其所当畏也。孔子 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咈,逆也。耇长,老成之人也。纣 惟不畏其所当畏,故老成旧有位者,纣 皆咈逆而弃逐之,即武王 所谓“播弃黎老”者。此答微子 “发狂”、“耄逊”之语。以上文特发问端,故此先答之。今殷 民乃攘窃神祇之牺牷牲,用以容,将食无灾。 色纯曰牺,体完曰牷,牛羊豕曰牲。牺、牷、牲,祭祀天地之物,礼之最重者,犹为商 民攘窃而去,有司用相容隐,将而食之,且无灾祸,岂特草窃奸宄而已哉?此答微子 “草窃奸宄”之语。降监殷 民,用乂雠敛,召敌雠不怠,罪合于一,多瘠罔诏。 雠敛,若仇敌掊敛之也。不怠,力行而不息也。诏,告也。下视殷 民,凡上所用以治之者,无非雠敛之事。夫上以雠而敛下,则下必为敌以雠上,下之敌雠实上之雠敛以召之,而纣 方且召敌雠不怠,君臣上下同恶相济,合而为一,故民多饥殍而无所告也。此答微子 小民“相为敌雠”之语。 商 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商 其沦丧,我罔为臣仆。诏王子 出迪,我旧云刻子,王子 弗出,我乃颠礷。 商 今其有灾,我出当其祸败。商 若沦丧,我断无臣仆他人之理。诏,告也。告微子 以去为道。盖商 祀不可无人,微子 去,则可以存商 祀也。刻,害也。箕子 旧以微子 长且贤,劝帝乙 立之,帝乙 不从,卒立纣 ,纣 必忌之。是我前日所言,适以害子。子若不去,则祸必不免,我商家 宗祀始陨坠而无所托矣。箕子 自言其义决不可去,而微子 之义决不可不去也。此答微子 “沦丧”、“颠礷”之语。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遁。” 上文既答微子 所言,至此则告以彼此去就之义。靖,安也。各安其义之所当尽,以自达其志于先王,使无愧于神明而已,如我则不复顾行遁也。按:此篇微子 谋于箕子 、比干 ,箕子 答如上文,而比干 独无所言者,得非比干 安于义之当死而无复言欤?孔子 曰:“殷 有三仁焉。”三仁 [34] 之行虽不同,而皆出乎天理之正,各得其心之所安,故孔子 皆许之以仁,而所谓“自靖”者即此也。○又按:左传 :“楚 克许 ,许 男 [35] 面缚衔璧,衰绖舆榇 [36] ,以见楚 子。楚 子问诸逢伯 ,逢伯 曰:‘昔武王 克商 ,微子启 如是,武王 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焚其榇,礼而命之。’”然则微子 适周 ,乃在克商 之后,而此所谓去者,特去其位而逃遁于外耳。论微子 之去者,当详于是。
* * *
[1] “士师以五戒”,原作“出师以立”,今据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周礼注疏 改。德星堂 本“立”下有“戒”字。
[2] “齐宣”,原作“梁惠”,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尚书全解 、孟子 梁惠王章 改。
[3] “苟”,原作“德”,今据纂疏 、汇纂 、四库 本改。
[4] “传”字,原脱,今据旁通 及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补。此下引文为太史公 语。
[5] “灿”,德星堂 本、书传会选 作“贲”。
[6] “惟”,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维”,古通。
[7] “匪”,原作“非”,今据南涧书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上经文改。
[8] “序书”,据上下文意当作“书序”。
[9] “侧”,原作“则”,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改。
[10] “忠”,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心”。
[11] “异”,汇纂 、四库 本作“当”,义逊。
[12] “从臾”,大全 注云:序书作“怂慂”。今案:从臾即从。
[13] “光”,德星堂 本作“文”,义逊。
[14] “厥”,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烈”。
[15] “告”,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均作“诰”。
[16] “不”,原作“下”,今据诸本改。
[17] “二”,原作“一”,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改。
[18] “谓”,原作“为”,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改。
[19] “”,原作“甹”,今据说文部 改。
[20] “王”,原作“正”,今据诸本改。
[21] “为”,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谓”。
[22] “为”,原脱,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补。东坡书传 作“曰”。
[23] “艰”,四库 本、纂疏 、大全 皆作“间”。
[24] “予”,原作“于”,今据诸本改。
[25] “曰”,原脱,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补。
[26] “益开”,原作“盖闻”,今据诸本及东坡书传 改。
[27] “”,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礼记 丧服四制 作“阴”。
[28] “居丧”,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宅忧”。
[29] “措”上,纂疏 有“时”字。德星堂 本有“字”字,疑衍。
[30] “往”,汇纂 、四库 本作“徂”。
[31] “巧险”,原作“险巧”,今据南涧书堂 本、纂疏 乙正。
[32] “不”,原作“下”,今据诸本改。
[33] “畤”,原作“时”,今据诸本改。
[34] “仁”,原作“人”,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改。
[35] “男”,原作“公”,今据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及左传正义 改。
[36] “榇”,原作“衬”,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左传正义 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