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沉集传

周书

周 ,文王 国号,后武王 因以为有天下之号。书凡三十二篇。

泰誓上

泰、大同,国语 作“大”。武王 伐殷 ,史录其誓师之言,以其大会孟津 ,编书 者因以泰誓 名之。上篇未渡河 作,后二篇既渡河 作。今文无,古文有。○按:伏生 二十八篇,本无泰誓 。武帝 时,伪泰誓 出,与伏生 今文书 合为二十九篇。孔 壁书 虽出而未传于世,故汉 儒所引皆用伪泰誓 ,如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覆 [1] 于王屋,流为乌”,太史公 记周本纪 亦载其语。然伪泰誓 虽知剽窃经传所引,而古书亦不能尽见,故后汉 马融 得疑其伪,谓:“泰誓 按其文若浅露,吾又见书传多矣,所引泰誓 而不在泰誓 者甚多。”至晋 孔 壁古文书 行,而伪泰誓 始废。○吴氏 曰:“汤 武 皆以兵受命,然汤 之辞裕,武王 之辞迫;汤 之数桀 也恭,武 之数纣 也傲,学者不能无憾,疑其书之晚出,或非尽当时之本文也。”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 十三年者,武王 即位之十三年也。春者,孟春建寅之月也。孟津 ,见禹贡 。○按:汉 孔氏 言虞 芮 质成,为文王 受命改元之年,凡九年而文王 崩,武王 立二年而观兵,三年而伐纣 ,合为十有三年。此皆惑于伪书 泰誓 之文,而误解“九年大统未集”与夫“观政于商 ”之语也。古者人君即位则称元年,以计其在位之久近,常事也。自秦惠文 始改十四年为后元年,汉文帝 亦改十七年为后元年,自后说春秋 因以改元为重。欧阳氏 曰:“果重事欤?西伯 即位已改元年,中间不宜改元而又改元,至武王 即位,宜改元而反不改元,乃上冒先君之元年,并其居丧称‘十一年’,及其灭商 而得天下,其事大于听讼远矣,而又不改元。由是言之,谓文王 受命改元,武王 冒文王 之元年者,皆妄也。”欧阳氏 之辨极为明著,但其曰“十一年”者,亦惑于书序 “十一年”之误也。详见序 篇。又按:汉 孔氏 以春为建子之月,盖谓三代改正朔必改月数,改月数必以其正为四时之首。序 言“一月戊午”,既以一月为建子之月,而经又系之以春,故遂以建子之月为春。夫改正朔不改月数,于太甲 辩之详矣,而四时改易,尤为无艺 [2] 。冬不可以为春,寒不可以为暖,固不待辩而明也。或曰:郑氏 笺诗 “维暮之春”,亦言周 之季春于夏 为孟春。曰:此汉 儒承袭之误耳。且臣工 诗言“维暮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於皇来牟,将受厥明”,盖言暮春则当治其新畬矣,今如何哉?然牟麦将熟,可以受上帝之明赐。夫牟麦将熟,则建辰之月,夏 正季春审矣。郑氏 于诗 且不得其义,则其考之固不审也。不然,则商 以季冬为春,周 以仲冬为春,四时反逆,皆不得其正,岂三代圣人奉天之政乎?王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听誓。 王曰者,史臣追称之也。友邦,亲之也。冢君,尊之也。越,及也。御事,治事者。庶士,众士也。告以伐商 之意,且欲其听之审也。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亶,诚实无妄之谓。言聪明出于天性然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万物之生,惟人得其秀而灵,具四端,备万善,知觉独异于物;而圣人又得其最秀而最灵者,天性聪明,无待勉强,其知先知,其觉先觉,首出庶物,故能为大君于天下,而天下之疲癃残疾得其生,鳏寡孤独得其养,举万民之众,无一而不得其所焉,则元后者又所以为民之父母也。夫天地生物而厚于人,天地生人而厚于圣人,其所以厚于圣人者,亦惟欲其君长乎民,而推天地父母斯民之心而已。天之为民如此,则任元后之责者,可不知所以作民父母之义乎?商 纣 失君民之道,故武王 发此,是虽一时誓师之言,而实万世人君之所当体念也。今商 王受 弗敬上天,降灾下民。受 ,纣 名也。言纣 慢天虐民,不知所以作民父母也。慢天虐民之实,即下文所云也。沉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皇天震怒,命我文考 肃将天威,大勋未集。 沉湎,溺于酒也。冒色,冒乱女色也。族,亲族也。一人有罪,刑及亲族也。世,子弟也。官使不择贤才,惟因父兄而宠任子弟也。土高曰台,有木曰榭,泽障曰陂,停水曰池。侈,奢也。焚炙,炮烙刑之类。刳剔,割剥也。皇甫谧 云:“纣 剖比干 妻,以视其胎。”未知何据。纣 虐害无道如此,故皇天震怒,命我文王 ,敬将天威,以除邪虐。大功未集,而文王 崩。愚谓:大勋,在文王 时未尝有意,至纣 恶贯盈,武王 伐之,叙文王 之辞,不得不尔。学者当 [3] 言外得之。肆予小子发 ,以尔友邦冢君,观政于商 。惟受 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遗厥先宗庙弗祀,牺牲粢盛,既于凶盗,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惩其侮。 肆,故也。观政,犹伊尹 所谓“万夫之长,可以观政”。八百诸侯背商 归周 ,则商 政可知。先儒以观政为观兵,误矣。悛,改也。夷,蹲踞也。武王 言故我小子以尔诸侯之向背,观政之失得于商 。今诸侯背叛既已如此,而纣 无有悔悟改过之心,夷踞而居,废上帝百神宗庙之祀,牺牲粢盛以为祭祀之备者皆尽于凶恶盗贼之人,即箕子 所谓“攘窃神祇之牺牷牲”者也。受 之慢神如此,乃谓我有民社,我有天命,而无有惩戒其侮慢之意。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 佑,助;宠,爱也。天助下民,为之君以长之,为之师以教之,君、师者,惟其能左右上帝,以宠安天下,则夫有罪之当讨,无罪之当赦,我何敢有过用其心乎?言一听于天而已。‘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 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 度,量度也。德,得也,行道有得于身 [4] 也。义,宜也,制事达时之宜也。同力度德,同德度义,意古者兵志 之词。武王 举以明伐商 之必克也。林氏 曰:“左氏 襄 三十一年,鲁穆叔 曰:‘年钧择贤,义钧以卜。’昭 二十六年,王子朝 曰:‘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盖亦举古人之语,文势正与此同。”百万曰亿。纣 虽有亿万臣而有亿万心,众叛亲离,寡助之至,力且不同,况德与义乎? 商 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 贯,通;盈,满也。言纣 积恶如此,天命诛之。今不诛纣 ,是长恶也,其罪岂不与纣 钧乎?如律 “故纵者与同罪”也。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宜于冢土,以尔有众,厎天之罚。 厎,致也。冢土,大社也。祭社曰宜。上文言纵纣 不诛,则罪与纣 钧。故此言予小子畏天之威,早夜敬惧,不敢自宁,受命于文王 之庙,告于天神地祇,以尔有众,致天之罚于商 也。王制 曰:“天子将出,类于 [5] 上帝,宜于社,造于祢。”受命文考,即“造于祢”也。王制 以神尊卑为序,此先言“受命文考”者,以伐纣 之举,天本命之文王 ,武王 特禀文王 之命以卒其伐功而已。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尔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时哉!弗可失。” 天矜怜于民,民有所欲,天必从之。今民欲亡纣 如此,则天意可知。尔庶几辅我一人,除其邪秽,永清四海。是乃天人合应之时,不可失也。

泰誓中

惟戊午,王次于河 朔,群后以师毕会。王乃徇师而誓。 次,止;徇,循也。河 朔,河 北也。戊午,以武成 考之,是一月二十八日。曰:“呜呼!西土有众,咸听朕言。 周 都丰 镐 ,其地在西,从武王 渡河 者皆西方诸侯,故曰“西土有众”。我闻:‘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今商 王受 力行无度,播弃犁老,昵比罪人,淫酗肆虐。臣下化之,朋家作仇,胁权相灭。无辜吁天,秽德彰闻。 惟日不足者,言终日为之而犹为不足也。将言纣 力行无度,故以古人语发之。无度者,无法度之事。播,放也。犁、黧通,黑而黄也。微子 所谓“耄逊于荒”是也。老成之臣,所当亲近者,纣 乃放弃之;罪恶之人,所当斥逐者,纣 乃亲比之。酗,醉怒也。肆,纵也。臣下亦化纣 恶,各立朋党,相为仇雠,胁上权命,以相诛灭,流毒天下。无辜之人呼天告冤,腥秽之德显闻于上。吕氏 曰:“为善至极,则至治馨香;为恶至极,则秽德彰闻。”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夏 桀 弗克若天,流毒下国,天乃佑命成汤 降黜夏 命。 言天惠爱斯民,君当奉承天意。昔桀 不能顺天,流毒下国,故天命成汤 降黜夏 命。惟受 罪浮于桀 ,剥丧元良,贼虐谏辅。谓己有天命,谓敬不足行,谓祭无益,谓暴无伤。厥鉴惟不远,在彼夏 王。天其以予乂民,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 必克。 浮,过;剥,落;丧,去也。古者去国为丧。元良,微子 也。谏辅,比干 也。谓己有天命,如答祖伊 “我生不有命在天”之类。下三句亦纣 所尝言者。鉴,视也。其所鉴视,初不在远。有夏 多罪,天既命汤 黜其命矣,今纣 多罪,天其以我乂民乎?袭,重也。言我之梦协我之卜,重有休祥之应,知伐商 而必胜之也。此言天意有必克之理。 受 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夷,平也。夷人,言其智识不相上下也。治乱曰乱。十人,周公旦 、召公奭 、太公望 、毕公 、荣公 [6] 、太颠 、闳夭 、散宜生 、南宫适 [7] ,其一文 母。孔子 曰:“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刘侍读 以为子无臣母之义,盖邑姜 也。九臣治外,邑姜 治内。言纣 虽有夷人之多,不如周 治臣之少而尽忠也。周,至也。纣 虽有至亲之臣,不如周 仁人之贤而可恃也。此言人事有必克之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 过,广韵 “责也”。武王 言天之视听皆自乎民,今民皆有责于我,谓我不正商 罪。以民心而察天意,则我之伐商 断必往矣。盖百姓畏纣 之虐,望周 之深,而责武王 不即拯己于水火也,如汤 “东面而征西夷 怨,南面而征北狄 怨”之意。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 有光。 扬,举;侵,入也。凶残,纣 也,犹孟子 谓之残贼。武王 吊民伐罪,于汤 之心为益明白于天下也。自世俗观之,武王 伐汤 之子孙,覆汤 之宗社,谓之汤 雠可也。然汤 放桀 ,武王 伐纣 ,皆公天下为心,非有私于己者。武 之事,质之汤 而无愧;汤 之心,验之武 而益显。是则伐商 之举,岂不于汤 为有光也哉?

“勖哉夫子!罔或无畏,宁执非敌。百姓懔懔,若崩厥角。呜呼!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勖,勉也。夫子,将士也。勉哉将士!无或以纣 为不足畏,宁执心以为非我所敌也。商 民畏纣 之虐,懔懔若崩摧其头角然,言人心危惧如此,汝当一德一心,立定厥功,以克永世也。

泰誓下

时厥明,王乃大巡六师,明誓众士。 厥明,戊午之明日也。古者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是时武王 未备六军,牧誓 叙三卿,可见此曰六师者,史臣之词也。王曰:“呜呼!我西土君子,天有显道,厥类惟彰。今商 王受 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 天有至显之理,其义类甚明。至显之理,即典常之理也。纣 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典常之道亵狎侮慢,荒弃怠惰,无所敬畏,上自绝于天,下结怨于民。结怨者,非一之谓。下文“自绝”、“结怨”之实也。斮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作威杀戮,毒痡四海。崇信奸回,放黜师保;屏弃典刑,囚奴正士。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上帝弗顺,祝降时丧。尔其孜孜,奉予一人,恭行天罚。 斮,斫也。孔氏 曰:“冬月见朝涉水者,谓其胫耐寒,斫而视之。”史记 云:“比干 强谏,纣 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遂剖比干 ,观其心。”痡,病也。作刑威以杀戮为事,毒病四海之人,言其祸之所及者远也。回,邪也。正士,箕子 也。郊所以祭天,社所以祭地。奇技,谓奇异技能。淫巧,为过度之巧。列女传 :“纣 膏铜柱,下加炭,令 [8] 有罪者行,辄堕炭中,妲己 乃笑。”夫欲妲己 之笑,至为炮烙之刑,则其奇技淫巧以悦之者,宜无所不至矣。祝,断也。言纣 于奸邪则尊信之,师保则放逐之,屏弃先王之法,囚奴忠正之士,轻废奉祀之礼,专意污亵之行,悖乱天常,故天弗顺而断然降是丧亡也。尔众士,其勉力不怠,奉我一人,而敬行天罚乎?

“古人有言曰:‘抚我则后,虐我则雠。’独夫受 ,洪惟作威,乃汝世雠。树德务滋,除恶务本。肆予小子诞以尔众士,殄歼乃雠。尔众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功多有厚赏,不迪有显戮 。洪,大也。独夫,言天命已绝,人心已去,但一独夫耳。孟子 曰:“残贼之人,谓之一夫。”武王 引古人之言谓抚我则我之君也,虐我则我之雠也。今独夫受 大作威虐,以残害于尔百姓,是乃尔之世雠也。务,专力也。植德则务其滋长,去恶则务绝根本。两句意亦古语。喻纣 为众恶之本,在所当去。故我小子大以尔众士而殄绝歼灭汝之世雠也。迪,蹈;登,成也。杀敌为果,致果为毅。尔众士其庶几蹈行果毅,以成汝君。若功多则有厚赏,非特一爵一级而已。不迪果毅,则有显戮。谓之显戮,则必肆诸市朝以示众庶。

“呜呼!惟我文考 ,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惟我有周 ,诞受多方。 若日月照临,言其德之辉光也。光于四方,言其德之远被也。显于西土,言其德尤著于所发之地也。文王 之地止于百里,文王 之德达于天下,多方之受,非周 其谁受之?文王 之德,实天命人心之所归,故武王 于誓师之末叹息而言之。予克受 ,非予武,惟朕文考 无罪。受 克予,非朕文考 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无罪,犹言无过也。无良,犹言无善也。商 周 之不敌久矣,武王 犹有胜负之虑,恐为文王 羞者,圣人临事而惧也如此。

牧誓

牧 ,地名,在朝歌 南,即今卫州 治之南也。武王 军于牧野 ,临战誓众,前既有泰誓 三篇,因以地名别之。今文、古文皆有。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 郊牧野 ,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甲子,二月四日也。昧,冥;爽,明也。昧爽,将明未明之时也。钺,斧也,以黄金为饰。王无自用钺之理,左杖以为仪耳。旄,军中指麾,白则见远。麾非右手不能,故右秉白旄也。按:武成 言“癸亥陈于商 郊”,则癸亥之日周 师已陈牧野 矣。甲子昧爽,武王 始至而誓师焉。曰者,武王 之言也。逖,远也。以其行役之远而慰劳之也。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 司徒、司马、司空,三卿也。武王 是时尚为诸侯,故未备六卿。唐 孔氏 曰:“司徒主民,治徒庶之政令;司马主兵,治军旅之誓戒;司空主土,治垒壁以营军。”亚,次;旅,众也。大国三卿,下大夫五人,士二十七人。亚者,卿之贰,大夫是也。旅者,卿之属,士是也。师氏,以兵守门者,犹周礼 师氏 “王举则从”者也。千夫长,统千人之帅。百夫长,统百人之帅也。及庸 、蜀 、羌 、髳 、微 、卢 、彭 、濮 人: 左传 庸 与百濮 伐楚 。庸 濮 在江 汉 之南,羌 在西蜀 ,髳 微 在巴 蜀 ,卢 彭 在西北。武王 伐纣 ,不期会者八百国。今誓师独称八国者,盖八国近周 西都,素所服役,乃受约束以战者。若上文所言“友邦冢君”,则泛指诸侯而誓者也。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称,举;戈,戟;干,楯。矛,亦戟之属,长二丈。唐 孔氏 曰:“戈短,人执以举之,故言称。楯则并以扞敌,故言比。矛长,立之于地,故言立。”器械严整,则士气精明,然后能听誓命。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索,萧索也。牝鸡而晨,则阴阳反常,是为妖孽,而家道索矣。将言纣 惟妇言是用,故先发此。今商 王受 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 邑。 肆,陈;答,报也。妇,妲己 也。列女传 云:“纣 好酒淫乐,不离妲己 。妲己 所举者贵之,所憎者诛之。”惟妲己 之言是用,故颠倒昏乱。祭所以报本也,纣 以昏乱弃其所当陈之祭祀而不报。昆弟,先王之胤也,纣 以昏乱弃其王父母弟而不以道遇之。废宗庙之礼,无宗族之义,乃惟四方多罪逃亡之人尊崇而信使之,以为大夫卿士,使暴虐于百姓,奸宄于商 邑。盖纣 惑于妲己 之嬖,背常乱理,遂至流毒如此也。今予发 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 愆,过;勖,勉也。步,进趋也。齐,齐整也。今日之战,不过六步、七步乃止而齐。此告之以坐作进退之法,所以戒其轻进也。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 伐,击刺也。少不下四五,多不过六七而齐。此告之以攻杀击刺之法,所以戒其贪杀也。上言“夫子勖哉”,此言“勖哉夫子”者,反覆成文,以致其丁宁劝勉之意。下仿此。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 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 桓桓,威武貌。貔,执夷也,虎属。欲将士如四兽之猛而奋击于商 郊也。迓,迎也。能奔来降者勿迎击之,以劳役我西土之人。此勉其武勇而戒其杀降也。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弗勖,谓不勉于前三者。愚谓:此篇严肃而温厚,与汤誓 诰 相表里,真圣人之言也。泰誓 、武成 一篇之中,似非尽出于一人之口,岂独此为全书乎?读者其味之。

武成

史氏记武王 往伐,归兽,祀群神,告群后,与其政事,共为一书。篇中有“武成”二字,遂以名篇。今文无,古文有。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 ,于征伐商 。 一月,建寅之月,不曰“正”而曰“一”者,商 建丑以十二月为正朔,故曰一月也。详见太甲 、泰誓 篇。壬辰,以泰誓 戊午推之,当是一月二日。死魄,朔也。二日,故曰旁死魄。翼,明也。先记壬辰旁死魄,然后言癸巳伐商 者,犹后世言某日必先言某朔也。周 ,镐京 也。在京兆 鄠县 上林 ,即今长安县 昆明池 北镐陂 是也。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 ,至于丰 ,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 之阳,放牛于桃林 之野,示天下弗服。 哉,始也。始生明,月三日也。丰 ,文王 旧都也,在京兆 鄠县 ,即今长安县 西北灵台 丰水 之上,周 先王庙在焉。山南曰阳。桃林 ,今华阴县 潼关 也。乐记 曰:“武王 胜商 渡河 而西,马散之华山 之阳而弗复乘,牛放之桃林 之野而弗复服,车甲衅而藏之府库,倒载干戈,包以虎皮,天下知武王 之不复用兵也。”○此当在“万姓悦服”之下。丁未,祀于周 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 骏,尔雅 曰“速也”。周 庙,周 祖庙也。武王 以克商 之事祭告祖庙,近而邦甸,远而侯卫,皆骏奔走,执事以助祭祀。豆,木豆;笾,竹豆,祭器也。既告祖庙,燔柴祭天,望祀山川,以告武功之成。由近而远,由亲而尊也。○此当在“百工受命于周 ”之下。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 。 生魄,望后也。四方诸侯及百官皆于周 受命,盖武王 新即位,诸侯百官皆朝见新君,所以正始也。○此当在“示天下弗服”之下。

王若曰:“呜呼!群后。惟先王建邦启土,公刘 克笃前烈,至于太王 肇基王迹,王季 其勤王家。我文考 文王 ,克成厥勋,诞膺天命,以抚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惟九年大统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 群后,诸侯也。先王,后稷 ,武王 追尊之也。后稷 始封于邰 ,故曰“建邦启土”。公刘 ,后稷 之曾孙,史记 云“能修后稷 之业”。太王 ,古公亶父 也,避狄 去邠 居岐 ,邠 人仁之,从之者如归市。诗 曰:“居岐 之阳,实始剪商 。”太王 虽未始有剪商 之志,然太王 始得民心,王业之成,实基于此。王季 能勤以继其业,至于文王 克成厥功,大受天命,以抚安方夏。大邦畏其威而不敢肆,小邦怀其德而得自立。自为西伯 专征,而威德益著于天下。凡九年,崩。大统未集者,非文王 之德不足以受天下,是时纣 之恶未至于亡天下也。文王 以安天下为心,故予小子亦以安天下为心。○此当在“大告武成”之下。厎商 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孙周王 发 ,将有大正于商 。今商王 受 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厎,致也。后土,社也。勾龙 为后土。周礼 太祝 云:“王过大山川,则用事焉。”孔氏 曰:“名山谓华 ,大川谓河 。”盖自丰 镐 往朝歌 ,必道华 涉河 也。曰者,举武王 告神之语。有道,指其父祖而言。“周王 ”二字,史臣追增之也。正,即汤誓 “不敢不正”之“正”。萃,聚也。纣 殄物害民,为天下逋逃罪人之主,如鱼之聚渊,如兽之聚薮也。仁人,孔氏 曰:“太公 、周 、召 之徒。”略,谋略也。俾,广韵 曰“从也”。仁人既得,则可以敬承上帝而遏绝乱谋,内而华夏,外而蛮貊,无不率从矣。或曰:太公 归周 在文王 之世,周 、召 ,周 之懿亲,不可谓之获。此盖仁人自商 而来者。愚谓:获者,得之云尔,即泰誓 之所谓“仁人”,非必自外来也。不然,经传岂无传乎?○此当在“于征伐商 ”之下。恭天成命,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 王,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 。 成命,黜商 之定命也。篚,竹器也。玄黄,色币也。敬奉天之定命,故我东征,安其士女。士女喜周 之来,筐篚盛其玄黄之币,明我周 王之德者,是盖天休之所震动,故民用归附我大邑周 也。或曰:玄黄,天地之色。篚厥玄黄者,明我周 王有天地之德也。○此当在“其承厥志”之下。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既戊午,师渡孟津 。癸亥,陈于商 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 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 ,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 政,政由旧。释箕子 囚,封比干 墓,式商容 闾,散鹿台 之财,发钜桥 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休命,胜商 之命也。武王 顿兵商 郊,雍容不迫,以待纣 师之至而克之。史臣谓之“俟天休命”,可谓善形容者矣。若林,即诗 所谓“其会如林”者。纣 众虽有如林之盛,然皆无有肯敌我师之志。纣 之前徒倒戈,反攻其在后之众以走,自相屠戮,遂至血流漂杵。史臣指其实而言之。盖纣 众离心离德,特劫于势而未敢动耳。一旦因武王 吊伐之师,始乘机投隙,奋其怨怒,反戈相戮,其酷烈遂至如此。亦足以见纣 积怨于民,若是其甚,而武王 之兵,则盖不待血刃也。此所以一被兵甲而天下遂大定乎?乃者,继事之辞。反纣 之虐政,由商 先王之旧政也。式,车前横木,有所敬则俯而凭之。商容 ,商 之贤人。闾,族居里门也。赉,予也。武王 除残去暴,显忠遂良,赈穷赒乏,泽及天下,天下之人皆心悦而诚服之。帝王世纪 云:“殷 民言王之于仁人也,死者犹封其墓,况生者乎?王之于贤人也,亡者犹表其闾,况存者乎?王之于财也,聚者犹散之,况其复籍之乎?”唐 孔氏 曰:“是为悦服之事。”○此当在“罔不率俾”之下。

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丧祭。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列爵惟五,公侯伯子男也。分土惟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之三等也。建官惟贤,不肖者不得进。位事惟能,不才者不得任。五教,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9] 五典之教也。食以养生,丧以送死,祭以追远。五教三事,所以立人纪而厚风俗,圣人之所甚重焉者。惇,厚也。厚其信,明其义,信义立而天下无不励之俗。有德者尊之以官,有功者报之以赏,官、赏行而天下无不劝之善。夫分封有法,官使有要,五教修而三事举,信义立而官赏行,武王 于此复何为哉?垂衣拱手而天下自治矣。史臣述武王 政治之本末,言约而事博也如此哉!○此当在“大邑周 ”之下,而上犹有阙文。按:此篇简编错乱,先后失序,今考正其文于后。

今考定武成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 ,于征伐商 。厎商 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孙周王 发 ,将有大正于商 。今商王 受 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既戊午,师逾孟津 。癸亥,陈于商 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 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 ,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 政,政由旧。释箕子 囚,封比干 墓,式商容 闾,散鹿台 之财,发钜桥 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 ,至于丰 ,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 之阳,放牛于桃林 之野,示天下弗服。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 。丁未,祀于周 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王若曰:“呜呼群后!惟先王建邦启土,公刘 克笃前烈,至于太王 肇基王迹,王季 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 ,克成厥勋,诞膺天命,以抚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惟九年大统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恭天成命,肆予 [10] 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 王,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 。”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丧祭。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按:刘氏 、王氏 、程子 皆有改正次序,今参考定读如此,大略集诸家所长,独“四月生魄”、“丁未”、“庚戌”一节,今以上文及汉志 日辰推之,其序当如此耳。疑先儒以“王若曰”宜系“受命于周 ”之下,故以“生魄”在“丁未”、“庚戌”之后,盖不知生魄之日,诸侯百工虽来请命,而武王 以未祭祖宗,未告天地,未敢发命,故且命以助祭,乃以丁未、庚戌祀于郊庙,大告武功之成,而后始告诸侯。上下之交、人神 [11] 之序固如此也。刘氏 谓“予小子其承厥志”之下当有阙文。以今考之,固所宜有。而程子 徙 [12] “恭天成命”以下三十四字属于其下,则已得其一节。而“用附我大邑周 ”之下,刘氏 所谓阙文,犹当有十数语也。盖武王 革命之初,抚有区夏,宜有退托之词,以示不敢遽当天命,而求助于诸侯,且以致其交相警敕之意,略如汤诰 之文,不应但止自序其功而已也。“列爵惟五”以下,又史官之词,非武王 之语,读者详之。

洪范

汉志 曰:“禹 治洪水,锡洛书 法而陈之,洪范 是也。”史记 :“武王 克殷 ,访问箕子 以天道,箕子 以洪范 陈之。”按:篇内曰“而”、曰“汝”者,箕子 告武王 之辞。意洪范 发之于禹 ,箕子 推衍增益以成篇欤?今文、古文皆有。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 商 曰祀,周 曰年。此曰祀者,因箕子 之辞也。箕子 尝言“商 其沦丧,我罔为臣仆”,史记 亦载箕子 陈洪范 之后,武王 封于朝鲜 而不臣也。盖箕子 不可臣,武王 亦遂其志而不臣之也。访,就而问之也。箕 ,国名。子,爵也。○苏氏 曰:“箕子 之不臣周 也,而曷为为武王 陈洪范 也?天以是道畀之禹 ,传至于我,不可使自我而绝。以武王 而不传,则天下无可传者矣。故为箕子 之道者,传道则可,仕则不可。”

王乃言曰:“呜呼!箕子 。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乃言者,难辞,重其问也。箕子 称旧邑爵者,方归自商 ,未新封爵也。骘,定;协,合。彝,常;伦,理也,所谓“秉彝人伦”也。武王 之问,盖曰天于冥冥之中,默有以安定其民,辅相保合其居止,而我不知其彝伦之所以叙者如何也。

箕子 乃言曰:“我闻在昔,鲧 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鲧 则殛死,禹 乃嗣兴。天乃锡禹 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乃言者 [13] ,重其答也。陻,塞;汩,乱;陈,列;畀,与;洪,大;范,法;畴,类;,败;锡,赐也。帝以主宰言,天以理言也。洪范九畴,治天下之大法,其类有九,即下文初一至次九者。箕子 之答,盖曰:洪范九畴,原出于天,鲧 逆水性,汩陈五行,故帝震怒,不以与之,此彝伦之所以败也。禹 顺水之性,地平天成,故天出书于洛 ,禹 别之以为洪范九畴,此彝伦之所以叙也。彝伦之叙,即九畴之所叙者也。○按:孔氏 曰:“天与禹 ,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九。禹 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易 言“河 出图 ,洛 出书 ,圣人则之”,盖治水功成,洛 龟呈瑞,如箫韶 奏而凤仪,春秋 作而麟至,亦其理也。世传“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即洛书 [14] 之数也。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此九畴之纲也。在天惟五行,在人惟五事,以五事参五行,天人合矣。八政者,人之所以因乎天。五纪者,天之所以示乎人。皇极者,君之所以建极也。三德者,治之所以应变也。稽疑者,以人而听于天也。庶征者,推天而征之人也。福极者,人感而天应也。五事曰敬,所以诚身也。八政曰农,所以厚生也。五纪曰协,所以合天也。皇极曰建,所以立极也。三德曰乂,所以治民也。稽疑曰明,所以辨惑也。庶征曰念,所以省验也。五福曰向,所以劝也。六极曰威,所以惩也。五行不言用,无适而非用也。皇极不言数,非可以数明也。本之以五行,敬之以五事,厚之以八政,协之以五纪,皇极之所以建也。乂之以三德,明之以稽疑,验之以庶征,劝惩之以福极,皇极之所以行也。人君治天下之法,是孰有加于此哉?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此下九畴之目也。水火木金土者,五行之生序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唐 孔氏 曰:“万物成形,以微著为渐。五行先后,亦以微著为次。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著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润下、炎上、曲直、从革,以性言也。稼穑,以德言也。润下者,润而又下也。炎上者,炎而又上也。曲直者,曲而又直也。从革者,从而又革也。稼穑者,稼而又穑也。稼穑独以德言者,土兼四行,无正位,无成性,而其生之德莫盛于稼穑,故以稼穑言也。稼穑不可以为性也,故不曰“曰”,而曰“爰”,爰,于也,于是稼穑而已,非所以名也。作,为也。咸、苦、酸、辛、甘者,五行之味也。五行有声色气味,而独言味者,以其切于民用也。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貌、言、视、听、思者,五事之叙也。貌泽,水也;言扬,火也;视散,木也;听收,金也;思通,土也,亦人事发见先后之叙。人始生则形色具矣,既生则声音发矣,既发 [15] 而后能视,而后能听,而后能思也。恭、从、明、聪、睿者,五事之德也。恭者,敬也。从者,顺也。明者,无不见也。聪者,无不闻也。睿者,通乎微也。肃、乂、哲、谋、圣者,五德之用也。肃者,严整也。乂者,条理也。哲者,知也。谋者,度也。圣者,无不通也。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食者,民之所急;货者,民之所资,故食为首而货次之。食货,所以养生也。祭祀,所以报本也 [16] 。司空掌土,所以安其居也。司徒掌教,所以成其性也。司寇掌禁,所以治其奸也。宾者,礼诸侯、远人,所以往来交际也。师者,除残禁暴也。兵 [17] 非圣人之得已,故居末也。

四,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岁者,序四时也。月者,定晦朔也。日者,正躔度也。星,经星、纬星也。辰,日月所会十二次也。历数者,步占之法,所以纪岁、月、日、星、辰也。

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 皇,君;建,立也。极,犹“北极”之“极”,至极之义,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言人君当尽人伦之至,语父子则极其亲,而天下之为父子者于此取则焉;语夫妇则极其别,而天下之为夫妇者于此取则焉;语兄弟则极其爱,而天下之为兄弟者于此取则焉;以至一事一物之接,一言一动之发,无不极其义理之当然,而无一毫过不及之差,则极建矣。极者福之本,福者极之效,极之所建,福之所集也。人君集福于上,非厚其身而已,用敷其福以与庶民,使人人观感而化,所谓“敷锡”也。当时之民,亦皆于君之极与之保守,不敢失坠,所谓“锡保”也。言皇极,君民所以相与者如此也。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 淫朋,邪党也。人,有位之人。比德,私相比附也。言庶民与有位之人而无淫朋比德者,惟君为之极而使之有所取正耳。重言君不可以不建极也。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 此言庶民也。有猷,有谋虑者。有为,有施设者。有守,有操守者。是三者,君之所当念也。念之者,不忘之也,“帝念哉”之“念”。不协于极,未合于善也;不罹于咎,不陷于恶也。未合于善,不陷于恶,所谓“中人”也。进之则可与为善,弃之则流于恶,君之所当受也。受之者,不拒之也,“归斯受之”之“受”。念之受之,随其才而轻重以成就之也。见于外而有安和之色,发于中而有好德之言,汝于是则锡之以福,而是人斯其惟皇之极矣。福者,爵禄之谓。或曰:锡福,即上文“敛福”,锡民之福,非自外来也。曰禄,亦福也。上文指福之全体而言,此则为福之一端而发。苟谓非禄之福,则于下文“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为不通矣。无虐茕独而畏高明。 茕独,庶民之至微者也。高明,有位之尊显者也。各指其甚者而言。庶民之至微者,有善则当劝勉之。有位之尊显者,有不善则当惩戒之。此结上章而起下章之义。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穀,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 此言有位者也。有能,有材智者。羞,进也。使进其行,则官使者皆贤才,而邦国昌盛矣。正人者,在官之人,如康诰 所谓“惟厥正人”者。富,禄之也。穀,善也。在官之人有禄可仰,然后可责其为善。廪禄不继,衣食不给,不能使其和好于而家,则是人将陷于罪戾矣。于其不好德之人而与之以禄,则为汝用咎恶之人也。此言禄以与贤,不可及恶德也。必富之而后责其善者,圣人设教,欲中人以上皆可能也。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偏,不中也。陂,不平也。作好作恶,好恶加之意也。党,不公也。反,倍常也。侧,不正也。偏陂好恶,己私之生于心也。偏党反侧,己私之见于事也。王之义、王之道、王之路,皇极之所由行也。荡荡,广远也。平平,平易也。正直,不偏邪也。皇极,正大之体也。遵义、遵道、遵路,会其极也。荡荡、平平、正直,归其极也。会者,合而来也。归者,来而至也。此章盖诗 之体,所以使人吟咏而得其性情者也。夫歌咏以叶其音,反复以致其意,戒之以私而惩创其邪思,训之以极而感发其善性,讽咏之间,恍然而悟,悠然而得,忘其倾斜狭小之念,达乎公平广大之理,人欲消熄,天理流行,会极归极,有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其功用深切,与周礼 大师教以六诗者同一机而尤要者也。后世此意不传,皇极之道其不明于天下也宜哉!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 曰,起语辞。敷言,上文敷衍之言也。言人君以极之理而反复推衍为言者,是天下之常理,是天下之大训,非君之训也,天之训也。盖理出乎天,言纯乎天则天之言矣。此赞敷言之妙如此。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光者,道德之光华也。天子之于庶民,性一而已。庶民于极之敷言是训是行,则可以近天子道德之光华也。曰者,民之辞也。谓之父母者,指其恩育而言,亲之之意。谓之王者,指其君长而言,尊之之意。言天子恩育君长乎我者如此其至也。言民而不言人者,举小以见大也。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沉潜刚克,高明柔克。 克,治;友,顺;燮,和也。正直、刚、柔,三德也。正者无邪,直者无曲。刚克、柔克者,威福予夺抑扬进退之用也。强弗友者,强梗弗顺者也。燮友者,和柔委顺者也。沉潜者,沉深潜退,不及中者也。高明者,高亢明爽,过乎中者也。盖习俗之偏,气禀之过者也。故平康正直,无所事乎矫拂,无为而治是也。强弗友刚克,以刚克刚也。燮友柔克,以柔克柔也。沉潜刚克,以刚克柔也。高明柔克,以柔克刚也。正直之用一,而刚柔之用四也。圣人抚世酬物,因时制宜,三德乂用,阳以舒之,阴以敛之,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以纳天下民俗于皇极者盖如此。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福威者,上之所以御下。玉食者,下之所以奉上也。曰“惟辟”者,戒其权不可下移。曰“无有”者,戒其臣不可上僭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僻,民用僭忒。 颇,不平也。僻,不公也。僭,逾;忒,过也。臣而僭上之权,则大夫必害于而家,诸侯必凶于而国。有位者固侧颇僻而不安其分,小民者亦僭忒而逾越其常,甚言人臣僭上之患如此。

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 稽,考也。有所疑,则卜筮以考之。龟曰卜,蓍曰筮。蓍龟者至公无私,故能绍天之明,卜筮者亦必至公无私,而后能传蓍龟之意。必择是人而建立之,然后使之卜筮也。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 此卜兆也。雨者如雨,其兆为水。霁者开霁,其兆为火。蒙者蒙昧,其兆为木。驿 [18] 者,络驿不属,其兆为金。克者,交错有相胜之意,其兆为土。曰贞、曰悔 ,此占卦也。内卦为贞,外卦为悔,左传 “蛊之贞风,其悔山”是也。又有以遇卦为贞,之卦为悔,国语 “贞屯、悔豫皆八”是也。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 凡七,雨、霁、蒙、驿、克、贞、悔也。卜五,雨、霁、蒙、驿、克也。占二,贞、悔也。衍,推;忒,过也,所以推人事之过差也。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凡卜筮,必立三人以相参考。旧说卜有玉兆、瓦兆、原兆,筮有连山 、归藏 、周易 者,非是。谓之三人,非三卜筮也。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稽疑以龟、筮为重,人与龟、筮皆从,是之谓大同,固吉也。人一从而龟、筮不违者,亦吉。龟从筮逆,则可作内,不可作外,内谓祭祀等事,外谓征伐等事。龟、筮共违,则可静不可作,静谓守常,作谓动作也。然有龟从筮逆而无筮从龟逆者,龟尤圣人所重也。故礼记 “大事卜,小事筮”,传谓“筮短龟长”是也。自夫子赞易 ,极著蓍卦之德,蓍重而龟书不传云。

八,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 征,验也。庑,丰茂。所验者非一,故谓之庶征。雨、旸、燠、寒、风各以时至,故曰“时”也。备者,无阙少也。序者,应节候也。五者备而不失其序,庶草且蕃庑矣,则其他可知也。雨属水,旸属火,燠属木,寒属金,风属土。吴仁杰 曰:“易 以坎为水,北方之卦也。”又曰:“雨以润之,则雨为水矣。离为火,南方之卦也。”又曰:“日以烜之,则旸为火矣。”小明 之诗首章云“我征徂西,二月初吉”,三章云“昔我往矣,日月方燠”,夫以二月为燠,则燠之为春、为木明矣。汉志 引狐突 金寒之言,颜师古 谓“金行在西,故谓之寒”,则寒之为秋、为金明矣。又按:稽疑以雨属水,以霁属火,霁旸也,则庶征雨之为水,旸之为火,类例抑又甚明。盖五行乃生数,自然之叙;五事则本于五行,庶征则本于五事,其条理次第相为贯通,有秩然而不可紊乱者也。一极备,凶;一极无,凶。 极备,过多也。极无,过少也。唐 孔氏 曰:“雨多则涝,雨少则旱。是极备亦凶,极无亦凶,余准是。”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晢,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 狂,妄;僭,差;豫,怠;急,迫;蒙,昧也。在天为五行,在人为五事,五事修则休征各以类应之,五事失则咎征各以类应之,自然之理也。然必曰某事得则某休证 [19] 应,某事失则某咎证应,则亦胶固不通,而不足与语造化之妙矣。天人之际未易言也,失得之几 [20] ,应感之微,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哉?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 岁月日以尊卑为征也。王者之失得其征以岁,卿士之失得其征以月,师尹之失得其征以日。盖雨旸燠寒风五者之休咎,有系一岁之利害,有系一月之利害,有系一日之利害,各以其大小言也。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 。岁月日三者,雨旸燠寒风不失其时,则其效如此,休征所感也。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 日月岁三者,雨旸燠寒风既失其时,则其害如此,咎征所致也。休征言岁月日者,总于大也;咎征言日月岁者,著其小也。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民之丽乎土,犹星之丽乎天也。好风者箕星,好雨者毕星。汉志 言轸星亦好风 [21] 。意者星宿皆有所好也。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也。北至东井去极近,南至牵牛去极远,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是也。九行者,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并黄道为九行也。日极南至于牵牛,则为冬至;极北至于东井,则为夏至;南北中,东至角,西至娄,则为春、秋分。月立春,春分从青道;立秋,秋分从白道;立冬,冬至从黑道;立夏,夏至从赤道,所谓“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也。月行东 [22] 北,入于箕则多风;月行西南,入于毕则多雨,所谓“月之从星,则以风雨”也。民不言省者,庶民之休咎系乎上人之失得,故但以月之从星以见所以从民之欲者如何尔。夫民生之众,寒者欲衣,饥者欲食,鳏寡孤独者之欲得其所,此王政之所先,而卿士、师尹近民者之责也。然星虽有好风好雨之异,而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之常,以月之常行而从星之异好,以卿士师尹之常职而从民之异欲,则其从民者非所以徇民矣。言日月而不言岁者,有冬有夏,所以成岁功也。言月而不言日者,从星惟月为可见耳。

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人有寿而后能享诸福,故寿先之。富者,有廪禄也。康宁者,无患难也。攸好德者,乐其道也。考终命者,顺受其正也。以福之急缓为先后。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凶者,不得其死也。短折者,横夭也。祸莫大于凶短折,故先言之。疾者,身不安也。忧者,心不宁也。贫者,用不足也。恶者,刚之过也。弱者,柔之过也。以极之重轻为先后。五福六极,在君则系于极之建不建,在民人则由于训之行不行,感应之理微矣。

旅獒

西旅 贡獒,召公 以为非所当受,作书以戒武王 。亦训体也。因以旅獒 名篇。今文无,古文有。

惟克商 ,遂通道于九夷八蛮。西旅 厎贡厥獒,太保乃作旅獒 ,用训于王。 九夷、八蛮,多之称也。职方 言四夷、八蛮,尔雅 言九夷、八蛮,但言其非一而已。武王 克商 之后,威德广被九州之外,蛮夷戎狄莫不梯山航海而至。曰通道云者,盖蛮夷来王,则道路自通,非武王 有意于开四夷而斥大境土也。西旅 ,西方蛮夷国名。犬高四尺曰獒。按:说文 曰:“犬知 [23] 人心可使者。”公羊传 曰:“晋灵公 欲杀赵盾 ,盾 躇阶而走,灵公 呼獒而属之,獒亦躇阶而从之。”则獒能晓解人意,猛而善搏人者,异于常犬,非特以其高大也。太保,召公 奭 也。史记 云:“与周 同姓,姬氏 。”此旅獒 之本序。

曰:“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 谨德,盖一篇之纲领也。方物,方土所生之物。明王谨德,四夷咸宾,其所贡献,惟服食器用而已。言无异物也。王乃昭德之致于异姓之邦,无替厥服;分宝玉于伯叔之国,时庸展亲。人不易物,惟德其物。 昭,示也。德之致,谓上文所贡方物也。昭示方物于异姓之诸侯,使之无废其职;分宝玉于同姓之诸侯,使之益厚其亲,如分陈 以肃谨氏 之矢、分鲁 以夏后氏 之璜之类。王者以其德所致方物分赐诸侯,故诸侯亦不敢轻易其物,而以德视其物也。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其力。 德盛则动容周旋皆中礼,然后能无狎侮之心。言谨德不可不极其至也。德而未至,则未免有狎侮之心。狎侮君子,则色斯举矣,彼必高蹈远引,望望然而去,安能尽其心?狎侮小人,虽其微贱,畏威易役,然至愚而神,亦安能尽其力哉?不役耳目,百度惟贞。 贞,正也。不役于耳目之所好,百为之度,惟其正而已。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玩人,即 [24] 上文“狎侮君子”之事。玩物,即上文“不役耳目”之事。德者,己之所得。志者,心之所之。志以道宁,言以道接。 道者,所当由之理也。己之志以道而宁,则不至于妄发;人之言以道而接,则不至于妄受。存乎中者,所以应乎外;制其 [25] 外者,所以养其中,古昔圣贤相授心法也。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兽不育于国。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 孔氏 曰:“游观为无益,奇巧为异物。”苏氏 曰:“周穆王 得白狼 [26] 白鹿,而荒服因以不至。”此章凡三节,至“所宝惟贤”,则益切至矣。呜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或,犹言万一也。吕氏 曰:“此即谨德工夫。‘或’之一字,最有意味。一暂止息,则非谨德矣。”矜,“矜持”之“矜”。八尺曰仞。细行、一篑,指受獒而言也。允迪兹,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信能行此,则生民保其居,而王业可永也。盖人主一身实万化之原,苟于理有毫发之不尽,即遗生民无穷之害,而非创业垂统可继之道矣。以武王 之圣,召公 所以警戒之者如此,后之人君可不深思而加念之哉?

金縢

武王 有疾,周公 以王室未安,殷 民未服,根本易摇,故请命三王,欲以身代武王 之死。史录其册祝之文,并叙其事之始末,合为一篇,以其藏于金縢之匮,编书 者因以金縢 名篇。今文、古文皆有。○唐 孔氏 曰:“发首至‘王季 、文王 ’,史叙将告神之事也。‘史乃册祝’至‘屏璧与珪’,记告神之辞也。自‘乃卜’至‘乃瘳’,记卜吉及王病瘳之事也。自‘武王 既丧’以下,记周公 流言居东及成王 迎归之事也。”

既克商 二年,王有疾,弗豫。 记年见其克商 之未久也。弗豫,不悦豫也。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 二公,太公 、召公 也。李氏 曰:“穆者,敬而有和意。穆卜,犹言共卜也。”愚谓:古者国有大事卜,则公卿百执事皆在,诚一而和同,以听卜筮,故名其卜曰“穆卜”。下文成王 因风雷之变,“王与大夫尽弁,启金縢之书”以卜者是也。先儒专以穆为敬,而于所谓“其勿穆卜”,则义不通矣。 周公 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戚,忧恼之意。未可以武王 之疾而忧恼我先王也。盖却二公之卜。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 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大王 、王季 、文王 。 功,事也。筑土曰坛,除地曰。三坛,三王之位,皆南向。三坛之南,别为一坛,北向,周公 所立之地也。植,置也。珪璧,所以礼神,诗 言“珪璧既卒”,周礼 “祼圭以祀先王”。周公 却二公之卜,而乃自以为功者,盖二公不过卜武王 之安否耳,而周公 爱兄之切,危国之至,忠诚恳恳于祖父之前,如下文所云者,有不得尽焉。此其所以自以为功也。又二公穆卜,则必祷于宗庙,用朝廷卜筮之礼。如此,则上下喧腾而人心摇动,故周公 不于宗庙而特为坛墠以自祷也。

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 代某之身。 史,太史也。册祝,如今祝版之类。元孙某,武王 也。遘,遇;厉,恶;虐,暴也。丕子,元子也。旦 ,周公 名也。言武王 遇恶暴之疾,若尔三王,是有元子之责于天。盖武王 为天元子,三王当任其保护之责于天,不可令其死也。如欲其死,则请以旦 代武王 之身。“于天”之下,疑有阙文。旧说谓天责取武王 者,非是。详下文“予仁若考,能事鬼神”等语,皆主祖父人鬼为言。至于“乃命帝庭,无坠天之降宝命”,则言天命武王 如此之大,而三王不可坠天之宝命,文意可见。又按:死生有命,周公 乃欲以身代武王 之死,或者疑之。盖方是时,天下未安,王业未固,使武王 死,则宗社倾危,生民涂炭,变故有不可胜言者。周公 忠诚切至,欲代其死,以纾 [27] 危急,其精神感动,故卒得命于三王。今世之匹夫匹妇,一念诚孝,犹足以感格鬼神,显有应验,而况于周公 之元圣乎?是固不可谓无此理也。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 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 周公 言我仁顺祖考,多材干,多艺能,可任役使,能事鬼神。武王 不如旦 多材多艺,不任役使,不能事鬼神。材艺,但指服事役使而言。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 言武王 乃受命于上帝之庭,布文德以佑助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使四方之民无不敬畏。其任大,其责重,未可以死。故又叹息申言三王不可坠失天降之宝命,庶先王之祀亦永有所赖以存也。宝命,即帝庭之命也,谓之宝者,重其事也。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 即,就也。归俟尔命,俟武王 之安也。屏,藏也。屏璧与珪,言不得事神也。盖武王 丧,则周 之基业必坠,虽欲事神,不可得也。其称尔、称我,无异人子之在膝下以语其亲者。此亦终身慕父母与不死其亲之意,以见公之达孝也。乃卜三龟,一习吉。启龠见书,乃并是吉。 卜筮必立三人,以相参考。三龟者,三人所卜之龟也。习,重也,谓三龟之兆一同。开龠见卜兆之书,乃并是吉。公曰:“体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兹攸俟,能念予一人。” 体,兆之体也。言视其卜兆之吉,王疾其无所害。我新受三王之命,而永终是图矣。兹攸俟者,即上文所谓“归俟”也。一人,武王 也。言三王能念我武王 ,使之安也。详此言“新命于三王”,不言“新命于天”,以见果非谓天责取武王 也。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王翼日乃瘳。 册,祝册也。匮,藏卜书之匮。金縢,以金缄之也。翼日,公归之明日也。瘳,愈也。按:金縢之匮,乃周家 藏卜筮书之物。每卜则以告神之词书于册。既卜,则纳册于匮而藏之。前后卜皆如此,故前周公 “乃卜三龟,一习吉,启钥见书”者,启此匮也。后成王 遇风雷之变欲卜启金縢者,亦启此匮也。盖卜筮之物,先王不敢亵,故金縢其匮而藏之,非周公 始为此匮藏此册祝,为后来自解计也。

武王 既丧,管叔 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管叔 名鲜 ,武王 弟,周公 兄也。群弟,蔡叔度 、霍叔处 也。流言,无根之言,如水之流,自彼而至此也。孺子,成王 也。商 人兄死弟立者多,武王 崩,成王 幼,周公 摄政,商 人固已疑之。又管叔 于周公 为兄,尤所觊觎,故武庚 、管 、蔡 流言于国,以危惧成王 而动摇周公 也。史氏言“管叔 及其群弟”,而不及武庚 者,所以深著三叔之罪也。 周公 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 辟,读为避,郑氏 诗传 言“周公 以管 、蔡 流言,辟居东都 ”是也。汉 孔氏 以为“致辟于管叔 ”之“辟”,谓诛杀之也。夫三叔流言,以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 岂容遽兴兵以诛之耶 [28] ?且是时,王方疑公,公将请王而诛之也?将自诛之也?请之固未必从,不请自诛之,亦非所以为周公 矣。“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言我不避,则于义有所不尽,无以告先王于地下也。公岂自为身计哉?亦尽其忠诚而已矣。 周公 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居东,居国之东也。郑氏 谓避居东都,未知何据。孔氏 以居东为东征,非也。方流言之起,成王 未知罪人为谁。二年之后,王始知流言之为管 、蔡 。斯得者,迟之之辞也。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 。王亦未敢诮公。 鸱鸮,恶鸟也,以其破巢取卵,比武庚 之败管 、蔡 及王室也。诮,让也。上文言“罪人斯得”,则是时成王 之疑十已去其四五矣。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周公 所自以为功代武王 之说。 王与大夫尽弁以发金縢之书,将卜天变,而偶得周公 册祝请命之说也。孔氏 谓二公倡王启之者,非是。按:“秋大熟”系于二年之后,则成王 迎周公 之归,盖二年秋也。东山 之诗言“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则居东之非东征明矣。盖周公 居东二年,成王 因风雷之变,既亲迎以归。三叔怀流言之罪,遂胁武庚 以叛,成王 命周公 征之。其东征往反,首尾又自三年也。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对曰:“信。噫!公命。 句。我勿敢言。”周公 卜武王 之疾,二公未必不知之。周公 册祝之文,二公盖不知也。诸史百执事,盖卜筮执事之人。成王 使卜天变者,即前日周公 使卜武王 疾之人也。二公及成王 得周公 自以为功之说,因以问之,故皆谓信有此事,已而叹息言此实周公 之命,而我勿敢言尔。孔氏 谓周公 使之勿道者,非是。王执书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 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国家礼亦宜之。 新,当作“亲”。成王 启金縢之书,欲卜天变,既得公册祝之文,遂感悟,执书以泣,言不必更卜。昔周公 勤劳王室,我幼不及知。今天动威以明周公 之德,我小子其亲迎公以归,于国家礼亦宜也。按:郑氏 诗传 成王 既得金縢之书,亲迎周公 。郑氏 学出于伏生 ,而此篇则伏生 所传,当以“亲”为正。“亲”误作“新”,正犹大学 “新”误作“亲”也。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 国外曰郊。王出郊者,成王 自往迎公,即上文所谓“亲逆”者也。天乃反风,感应如此之速。洪范 庶征,孰谓其不可信哉?又按:武王 疾瘳,四年而崩。群叔流言,周公 居东二年,罪人既得,成王 迎周公 以归,凡六年事也。编书 者附于金縢 之末,以见请命事之首末,金縢 书之显晦也。

大诰

武王 克殷 ,以殷 余民封受 子武庚 ,命三叔监殷 。武王 崩,成王 立,周公 相之。三叔流言,“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 避位居东,后成王 悟,迎周公 归。三叔惧,遂与武庚 叛。成王 命周公 东征以讨之,大诰天下。书 言武庚 而不言管叔 者,为亲者讳也。篇首有“大诰”二字,编书 者因以名篇。今文、古文皆有。○按:此篇诰语多主卜言,如曰“宁王遗我大宝龟”,曰“朕卜并吉”,曰“予得吉卜”,曰“王害不违卜”,曰“宁王惟卜用”,曰“矧亦惟卜用”,曰“予曷其极卜”,曰“矧今卜并吉”,至于篇终又曰“卜陈惟 [29] 若兹”,意邦君御事有曰“艰大”、“不可征”,欲王违卜,故周公 以讨叛卜吉之义与天命人事之不可违者反复诰谕之也。

王若曰:“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弗吊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冲人,嗣无疆大历服,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 猷,发语辞也,犹虞书 “咨”“嗟”之例。按:尔雅 “猷”训最多,曰谋、曰言、曰已、曰图,未知此何训也。吊,恤也,犹诗 言“不吊昊天”之“吊”。言我不为天所恤,降害于我周家 ,武王 遂丧而不少待也。冲人,成王 也。历,历数也。服,五服也。哲,明哲也。格,“格物”之“格”。言大思我幼冲之君,嗣守 [30] 无疆之大业,弗能造明哲,以导民于安康,是人事且有所未至,而况言其能格知天命乎?已!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攸济。敷贲,敷前人受命,兹不忘大功,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用。 已,承上语词。已而有不能已之意。若涉渊水者,喻其心之忧惧。求朕攸济者,冀其事之必成。敷,布;贲,饰也。敷贲者,修明其典章法度。敷前人受命者,增益开大前王之基业。若此者,所以不忘武王 安天下之大功也。今武庚 不靖,天固诛之,予岂敢闭抑天之威用而不行讨乎? 宁王 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即命曰:‘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越兹蠢。 宁王 ,武王 也,下文又曰“宁考 ”。苏氏 曰:“当时谓武王 为宁王 ,以其克殷 而安天下也。”蠢,动而无知之貌。宁王 遗我大宝龟者,以其可以绍介天明,以定吉凶。曩尝即龟所命而其兆谓将有大艰难之事于西土,西土之人亦不安静。是武庚 未叛之时而龟之兆盖已预告矣。及此,果蠢蠢然而动,其卜可验如此。将言下文伐殷 卜吉之事,故先发此,以见卜之不可违也。 殷 小腆,诞敢纪其叙。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 。 腆,厚;诞,大;叙,绪;疵,病也。言武庚 以小厚之国,乃敢大纪其既亡之绪,是虽天降威于殷 ,然亦武庚 知我国有三叔疵隙,民心不安,故敢言我将复殷 业,而欲反鄙邑我周邦 也。今蠢。今翼日,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敉宁武图功。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 于,往;敉,抚;武,继也。谓今武庚 蠢动,今之明日,民之贤者十夫,辅我以往,抚定商 邦,而继嗣武王 所图之功也。大事,戎事,左传 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休,美也。言知我有戎事休美者,以朕卜三龟而并吉也。按:上文“即命曰有大艰于西土”,盖卜于武王 方崩之时。此云“朕卜并吉”,乃卜于将伐武庚 之日。先儒合以为一,误矣。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曰:‘予得吉卜,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 逋播臣。’ 此举尝以卜吉之故,告邦君、御事往伐武庚 之词也。肆,故也。尹氏,庶官之正也。殷 逋播臣者,谓武庚 及其群臣本逋亡播迁之臣也。尔庶邦君越庶士、御事,罔不反曰:‘艰大,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王害不违卜?’ 此举邦君、御事不欲征,欲王违卜之言也。邦君、御事无不反曰:“艰难重大,不可轻举,且民不静,虽由武庚 ,然亦在于王之宫邦君之室。”谓三叔不睦之故,实兆衅端,不可不自反。害,曷也。越我小子与父老敬事者皆谓不可征,王曷不违卜而勿征乎?肆予冲人,永思艰,曰:‘呜呼!允蠢鳏寡。哀哉!’予造天役,遗大投艰于朕身,越予冲人,不卬自恤,义尔邦君越尔多士、尹氏、御事,绥予曰:‘无毖于恤,不可不成乃宁考图功。’ 造,为;卬,我也。故我冲人,亦永思其事之艰大。叹息言信四国蠢动,害及鳏寡,深可哀也。然我之所为皆天之所役使,今日之事天实以其甚大者遗于我之身,以其甚艰者投于我之身,于我冲人固不暇自恤矣。然以义言之,于尔邦君、于尔多士及官正治事之臣,当安我曰:无劳于忧,诚不可不成武王 所图之功,相与戮力致讨可也。此章深责邦君、御事之避事。

已!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宁王 ,兴我小邦周 ,宁王 惟卜用克绥受兹命。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呜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 卜伐武庚 而吉,是上帝命伐之也。上帝之命,其敢废乎?昔天眷武王 ,由百里而有天下,亦惟卜用所谓“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是也。今天相佑斯民,避凶趋吉,况亦惟卜是用,是上而先王,下而小民,莫不用卜,而我独可废卜乎?故又叹息言天之明命可畏如此,是盖辅成我丕丕基业,其可违也。天明,即上文所谓“绍天明”者。

王曰:“尔惟旧人,尔丕克远省,尔知宁王若勤哉!天臼毖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极卒宁王 图事。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天棐忱辞,其考我民,予曷其不于前宁人图功攸终?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 [31] 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当时邦君、御事,有武王 之旧臣者,亦惮征役,上文“考翼不可征”是也。故周公 专呼旧臣而告之,曰:尔惟武王 之旧人,尔大能远省前日之事,尔岂不知武王 若此之勤劳哉?臼者,否闭而不通。毖者,艰难而不易。言天之所以否闭艰难,国家多难者,乃我成功之所在,我不敢不极卒武王 所图之事也。化者,化其固滞。诱者,诱其顺从。棐,辅也。宁人,武王 之大臣。当时谓武王 为宁王 ,因谓武王 之大臣为宁人也。民献十夫以为可伐,是天辅以诚信之辞,考之民而可见矣,我曷其不于前宁人而图功所终乎?勤毖我民若有疾者,四国勤毖我民,如人有疾,必速攻治之,我曷其不于前宁人所受休美而毕之乎?按:此三节,谓不可不卒终毕宁王、宁人事功休美之意。言宁人,则旧人之不欲征者亦可愧矣。

王曰:“若昔朕其逝,朕言艰日思。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获?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后,弗弃基。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宁王 大命?’ 昔,前日也,犹孟子 “昔者”之“昔”。若昔我之欲往,我亦谓其事之难而日思之矣,非轻举也。以作室喻之,父既厎定广狭高下,其子不肯为之堂基,况肯为之造屋乎?以耕田喻之,父既反土而菑矣,其子乃不肯为之播种,况肯俟其成而刈获之乎?考翼,父敬事者也,为其子者如此,则考翼其肯,曰:“我有后嗣,弗弃我之基业乎?”盖武王 定天下,立经陈纪,如作室之厎法,如治田之既菑,今三监 叛乱,不能讨平,以终武王 之业,则是不肯堂、不肯播,况望其肯构、肯获而延绵国祚于无穷乎?武王 在天之灵,亦必不肯自谓其有后嗣,而不弃坠其基业矣。故我何敢不及我身之存以抚循武王 之大命乎?按:此三节申喻不可不终武功之意。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 民养,未详。苏氏 曰:“养,厮养也。”谓人之臣仆。大意言若父兄有友攻伐其子,为之臣仆者其可劝其攻伐而不救乎?父兄以喻武王 ,友以喻四国,子以喻百姓,民养以喻邦君御事。今王之四国毒害百姓,而邦君、臣仆乃惮于征役,是长其患而不救,其可哉?此言民被四国之害,不可不救援之意。

王曰:“呜呼!肆哉尔庶邦君越尔御事。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尔时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于周邦 ,惟大艰人诞邻胥伐于厥室。尔亦不知天命不易?” 肆,放也。欲其舒放而不畏缩也。爽,明也,“爽厥师”之“爽”。桀 昏德,汤 伐之,故言“爽师”。受 昏德,武王 伐之,故言“爽邦”。言昔武王 之明大命于邦,皆由明智之士,亦惟乱臣十人蹈知天命,及天辅武王 之诚以克商 受 ,尔于是时不敢违越武王 法制,惮于征役,矧今武王 死,天降祸于周 ,首大难之四国大近相攻于其室,事危势迫如此,尔乃以为不可征,尔亦不知天命之不可违越矣?此以今昔互言,责邦君御事之不知天命。按:先儒皆以十人为十夫,然十夫民之贤者尔,恐未可以为“迪知帝命”,未可以为“越天棐忱”。所谓“迪知”者,蹈行真知之词也。越天棐忱,天命已归之词也。非乱臣昭武王 以受天命者,不足以当之。况君奭 之书,周公 历举虢叔 、闳夭 之徒亦曰“迪知天威”,于受殷 命亦曰“若天棐忱”,详周公 前后所言,则十人之为乱臣又何疑哉?

予永念曰:“天惟丧殷 ,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天亦惟休于前宁人。 天之丧殷 ,若农夫之去草,必绝其根本,我何敢不终我之田亩乎?我之所以终亩者,是天亦惟欲休美于前宁人也。予曷其极卜,敢弗于从?率宁人有指疆土,矧今卜并吉?肆朕诞以尔东征,天命不僭,卜陈惟若兹。” 我何敢尽欲用卜,敢不从尔勿征?盖率循宁人之功,当有指定先王疆土之理,卜而不吉,固将伐之,况今卜而并吉乎?故我大以尔东征,天命断不僭差,卜之所陈盖如此。按:此篇专主卜言,然其上原天命,下述得人,往推宁王 、宁人不可不成之功,近指成王 、邦君、御事不可不终之责,谆谆乎民生之休戚,家国之兴丧,恳恻切 [32] 至,不能自已,而反复终始乎卜之一说,“以通天下之志,以断天下之疑,以定天下之业,非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孰能与此哉?”

微子之命

微 ,国名。子,爵也。成王 既杀武庚 ,封微子 于宋 ,以奉汤 祀。史录其诰命,以为此篇。今文无,古文有。

王若曰:“猷!殷 王元子,惟稽古崇德象贤,统承先王,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与国咸休,永世无穷。 元子,长子也。微子 ,帝乙 之长子,纣 之庶兄也。崇德,谓先圣王之有德者则尊崇而奉祀之也。象贤,谓其后嗣子孙有象先圣王之贤者,则命之以主祀也。言考古制,尊崇成汤 之德,以微子 象贤而奉其祀也。礼,典礼;物,文物也。修其典礼文物,不使废坏,以备一王之法也。孔子 曰:“夏 礼吾能言之,杞 不足征也;殷 礼吾能言之,宋 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殷 之典礼,微子 修之,至孔子 时已不足征矣,故夫子惜之。宾,以客礼遇之也。振鹭 言“我客戾止”,左传 谓“宋 ,先代之后,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者也。吕氏 曰:“先王之心,公平广大,非若后世灭人之国,惟恐苗裔之存为子孙害。成王 命微子 ,方且抚助爱养,欲其与国咸休,永世无穷,公平广大气象于此可见。”

呜呼!乃祖成汤 ,克齐圣广渊,皇天眷佑,诞受厥命,抚民以宽,除其邪虐,功加于时,德垂后裔。 齐,肃也。齐则无不敬,圣则无不通。广言其大,渊言其深也。诞,大也。皇天眷佑,诞受厥命,即伊尹 所谓“天监厥德,用集大命”者。抚民以宽,除其邪虐,即伊尹 所谓“代虐以宽,兆民允怀”者。功加于时,言其所及者众。德垂后裔,言其所传者远也。后裔,即微子 也。此崇德之意。

尔惟践修厥猷,旧有令闻。恪慎克孝,肃恭神人。予嘉乃德,曰笃不忘,上帝时歆,下民祗协,庸建尔于上公,尹兹东夏 。 猷,道;令,善;闻,誉也。微子 践履修举成汤 之道,旧有善誉,非一日也。恪,敬也。恪谨克孝,肃恭神人,指微子 实德而言。抱祭器归周 ,亦其一也。笃,厚也。我善汝德,曰厚而不忘也。歆,飨;庸,用也。王者之后称公,故曰上公。尹,治也。宋 亳 在东,故曰东夏 。此象贤之意。

钦哉!往敷乃训,慎乃服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弘乃烈祖,律乃有民,永绥厥位,毗予一人。世世享德,万邦作式,俾我有周 无。 此因戒勉之也。服命,上公服命也。宋 ,王者之后。成汤 之庙当有天子礼乐,虑有僭儗之失,故曰“谨其服命,率由典常”,以戒之也。弘,大;律,范;毗,辅;式,法;,厌也,即诗 言“在此无”之意。○林氏 曰:“偪生于僭,僭生于儗,非儗无僭,非僭无偪。谨其服命,遵守典常,安有偪僭之过哉?鲁 实侯爵,乃以天子礼乐祀周公 ,亦既不谨矣。其后遂用于群公之庙,甚至季氏 僭八佾,三家 僭雍彻,其原一开,末流无所不至。成王 于宋 谨慎如此,必无赐周公 以天子礼乐之事。岂周室 既衰,鲁 窃僭用,托为成王 之赐、伯禽 之受乎?”呜呼往哉!惟休,无替朕命。” 叹息言汝往之国,当休美其政,而无废弃我所命汝之言也。

康诰

康叔 ,文王 之子,武王 之弟。武王 诰命为卫侯 。今文、古文皆有。○按:书序 以康诰 为成王 之书,今详本篇,康叔 于成王 为叔父,成王 不应以弟称之。说者谓周公 以成王 命诰,故曰弟。然既谓之“王若曰”,则为成王 之言,周公 何遽自以弟称之也?且康诰 、酒诰 、梓材 三篇言文王 者非一,而略无一语以及武王 ,何耶?说者又谓“寡兄勖”为称武王 ,尤为非义。“寡兄”云者,自谦之辞,寡德之称,苟语他人,犹之 [33] 可也。武王 ,康叔 之兄,家人相语,周公 安得以武王 为寡兄而告其弟乎?或又谓康叔 在武王 时尚幼,故不得封。然康叔 ,武王 同母弟,武王 分封之时,年已九十,安有九十之兄,同母弟尚幼,不可封乎?且康叔 ,文王 之子;叔虞 ,成王 之弟,周公 东征,叔虞 已封于唐 ,岂有康叔 得封反在叔虞 之后?必无是理也。又按:汲冢周书 克殷篇 言“王即位于社南,群臣毕从,毛叔 郑 奉明水,卫叔 封 传礼,召公 奭 赞采,师尚父 牵牲”,史记 亦言“卫 康叔 封 布兹”,与汲书 大同小异,康叔 在武王 时非幼亦明矣。特序书 者,不知康诰 篇首四十八字为洛诰 脱简,遂因误为成王 之书。是知书序 果非孔子 所作也。康诰 、酒诰 、梓材 篇次当在金縢 之前。

惟三月哉生魄,周公 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 ,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 。周公 咸勤,乃洪大诰治。 三月,周公 摄政七年之三月也。始生魄,十六日也。百工,百官也。士,说文 曰“事也”。诗 曰:“勿士行枚。”吕氏 曰:“斧斤版筑之事亦甚劳矣,而民大和会,悉来赴役,即文王 作灵台 ,‘庶民子来’之意。”苏氏 曰:“此洛诰 之文,当在‘周公 拜手稽首’之上。”

王若曰:“孟侯 朕其弟小子封 。 王,武王 也。孟,长也,言为诸侯之长也。封 ,康叔 名。旧说周公 以成王 命诰康叔 者,非是。惟乃丕显考文王 ,克明德慎罚。 左氏 曰:“明德谨罚,文王 所以造周 也。”明德,务崇之之谓;谨罚,务去之之谓。明德、谨罚,一篇之纲领。“不敢侮鳏寡”以下,文王 明德谨罚也。“汝念哉”以下,欲康叔 明德也。“敬明乃罚”以下,欲康叔 谨罚也。“爽惟民”以下,欲其以德行罚也。“封 敬哉”以下,欲其不用罚而用德也。终则以天命殷 民结之。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 ,殪戎殷 ,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惟时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 在兹东土。” 鳏寡,人所易忽也,于人易忽者而不忽焉,以见圣人无所不敬畏也,即尧 “不虐无告”之意。论文王 之德而首发此,非圣人不能也。庸,用也,用其所当用,敬其所当敬,威其所当威,言文王 用能敬贤讨罪,一听于理,而己无与焉,故德著于民,用始造我区夏及我一二友邦,渐以修治,至罄西土之人怙之如父,冒之如天,明德昭升,闻于上帝,帝用休美,乃大命文王 ,殪灭大殷 ,大受其命。万邦万民各得其理,莫不时叙。汝寡德之兄亦勉力不怠,故尔小子封 得以在此东土也。吴氏 曰:“殪戎殷 ,武王 之事也。此称文王 者,武王 不敢以为己之功也。”○又按:“东土”云者,武王 克商 ,分纣 城朝歌 以北为邶 ,南为墉 ,东为卫 ,意邶 、墉 为武庚 之封,而卫 即康叔 也。汉书 言“周公 善康叔 不从管 、蔡 之乱”,似地相比近之辞,然不可考矣。

王曰:“呜呼!封 。汝念哉!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往敷求于殷 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丕远,惟商 耇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 此下明德也。遹,述;衣,服也。今治民将在敬述文考之事,继其所闻,而服行文王 之德言也。往,之国也。宅心,处心也,“安汝止”之意。知训,知所以训民也。由,行也。曰保乂、曰知训、曰康保,经纬以成文尔。武王 既欲康叔 “祗遹文考”,又欲“敷求商 先哲王”,又“丕远惟商 耇成人”,又“别闻由古先哲王”,近述诸今,远稽诸古,不一而足,以见义理之无尽。易 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弘者,廓而大之也。天者,理之所从出也。康叔 博学以聚之,集义以生之,真积力久,众理该通,此心之天理之所从出者,始恢廓而有余用矣。若是,则心广体胖,动无违礼,斯能不废在王之命也。○吕氏 曰:“康叔 历求圣贤问学,至于弘于天,德裕身,可谓盛矣。止能不废王命,才可免过而已。此见人臣职分之难尽。若欲为子,必须如舜 与曾 、闵 ,方能不废父命。若欲为臣,必须如舜 与周公 ,方能不废君命。”

王曰:“呜呼!小子封 。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我闻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 恫,痛;瘝,病也。视民之不安,如疾痛之在乃身,不可不敬之也。天命不常,虽甚可畏,然诚则辅之。民情好恶,虽大可见,而小民至为难保,汝往之国,所以治之者非他,惟尽汝心,无自安而好逸豫,乃其所以乂民也。古人言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惟在顺不顺、勉不勉耳。顺者,顺于理;勉者,勉于行,即上文所谓“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者。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 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服,事;应,和也。汝之事惟在广上德意,和保殷 民,使之不失其所,以助王安定天命,而作新斯民也。此言明德之终也。大学 言“明德”,亦举“新民”终之。

王曰:“呜呼!封 ,敬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此下谨罚也。式,用;适,偶也。人有小罪,非过误,乃其固为乱常之事,用意如此,其罪虽小,乃不可不杀,即舜典 所谓“刑故无小”也。人有大罪,非是故犯,乃其过误,出于不幸,偶尔如此,既自称道,尽输其情,不敢隐匿,罪虽大,时乃不可杀,即舜典 所谓“宥过无大”也。诸葛孔明 治蜀 ,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其“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之意欤?

王曰:“呜呼!封 。有叙,时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 有叙者,刑罚有次序也。明者,明其罚。服者,服其民也。左氏 曰:“乃大明服,己则不明,而杀人以逞,不亦难乎?”敕,戒敕也。民其戒敕而勉于和顺也。若有疾者,以去疾之心去恶也,故民皆弃咎。若保赤子者,以保子之心保善也,故民其安治。非汝封 刑人杀人,无或刑人杀人。非汝封 又曰劓刵人,无或劓刵人。” 刑杀者,天之所以讨有罪,非汝封 得以刑之杀之也。汝无或以己而刑杀之。刵,截耳也。刑杀,刑之大者。劓刵,刑之小者。兼举小大以申戒之也。又曰:当在“无或刑人杀人”之下。又按:刵,周官 五刑所无,吕刑 以为苗 民所制。

王曰:“外事,汝陈时臬,司师兹殷 罚有伦。” 外事,未详。陈氏 曰:“外事,有司之事也。臬,法也,为准限之义。言汝于外事,但陈列是法,使有司师此殷 罚之有叙 [34] 者用之尔。”○吕氏 曰:“外事,卫国 事也。史记 言康叔 为周 司寇。司寇,王朝之官,职任内事,故以卫国 对言为外事。”今按:篇中言“往敷求”、“往尽乃心”,篇终曰“往哉封 ”,皆令其之国之辞,而未见其留王朝之意。但详此篇,康叔 盖深于法者,异时成王 或举以任司寇之职,而此则未必然也。又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 要囚,狱辞之要者也。服念,服膺而念之。旬,十日。时,三月。为囚求生道也。蔽,断也。

王曰:“汝陈时臬事,罚蔽殷 彝,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 。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 义,宜也。次,“次舍”之“次”。逊,顺也。申言敷陈是法与事罚,断以殷 之常法矣。又虑其泥古而不通,又谓其刑其杀必察其宜于时者而后用之。既又虑其趋时而徇己,又谓刑杀不可以就汝封 之意。既又虑其刑杀虽已当罪而矜喜之心乘之,又谓使汝刑杀尽顺于义,虽曰是有次叙,汝当惟谓未有顺义之事。盖矜喜之心生,乃怠惰之心起,刑杀之所由不中也,可不戒哉!已!汝惟小子,未其有若汝封 之心,朕心朕德,惟乃知。 已者,语辞之不能已也。小子,幼小之称,言年虽少而心独善也。尔心之善,固朕知之。朕心朕德,亦惟尔知之。将言用罚之事,故先发其良心焉。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 越,颠越也。盘庚 云:“颠越不恭。”暋,强;憝,恶也。自得罪,非为人诱陷以得罪也。凡民自犯罪为盗贼奸宄,杀人颠越人以取财货,强很亡命者,人无不憎恶之也。用罚而加是人,则人无不服,以其出乎人之同恶,而非即乎吾之私心也。特举此以明用罚之当罪。

王曰:“封 ,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 作罚,刑兹无赦。 大憝,即上文之“罔弗憝”,言寇攘奸宄固为大恶而大可恶矣,况不孝不友 [35] 之人而尤为可恶者。当商 之季,礼义不明,人纪废坏,子不敬事其父,大伤父心;父不能爱子,乃疾恶其子,是父子相夷也。天显,犹孝经 所谓“天明”,尊卑显然之序也。弟不念尊卑之序而不能敬其兄,兄亦不念父母鞠养之劳而大不友其弟,是兄弟相贼也。父子、兄弟至于如此,苟不于我为政之人而得罪焉,则天之与我民彝必大泯灭而紊乱矣。曰者,言如此则汝其速由文王 作罚,刑此无赦,而惩戒之不可缓也。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训人惟厥正人越小臣诸节,乃别播敷,造民大誉,弗念弗庸,瘝厥君,时乃引恶,惟朕憝。已!汝乃其速由兹义率杀。 戛,法也。言民之不率教者固可大寘之法矣,况外庶子以训人为职,与庶官之长及小臣之有符节者,乃别布条教,违道干誉,弗念其君,弗用其法,以病君上,是乃长恶于下,我之所深恶也。臣之不忠如此,刑其可已乎?汝其速由此义而率以诛戮之可也。○按:上言民不孝不友,则“速由文王 作罚,刑兹无赦”,此言外庶子、正人、小臣背上立私,则“速由兹义 [36] 率杀”,其曰刑、曰杀,若用法峻急者,盖殷 之臣民化纣 之恶,父子兄弟之无其亲,君臣上下之无其义,非绳之以法,示之以威,殷 人 [37] 孰知不孝不义之不可干哉?周礼 所谓“刑乱国,用重典”者是也。然曰“速由文王 ”、曰“速由兹义”,则其刑其罚亦仁厚而已矣。亦惟君惟长,不能厥家人越厥小臣外正,惟威惟虐,大放王命,乃非德用乂。 君长,指康叔 而言也。康叔 而不能齐其家,不能训其臣,惟威惟虐,大废弃天子之命,乃欲以非德用治,是康叔 且不能用上命矣,亦何以责其臣之瘝厥君也哉?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文王 之敬忌。乃裕民,曰:‘我惟有及。’则予一人以怿。” 汝罔不能敬守国之常法,由是而求裕民之道,惟文王 之敬忌。敬则有所不忽,忌则有所不敢。期裕其民,曰:“我惟有及于文王 。”则予一人以悦怿矣。此言谨罚之终也。穆王 训刑,亦曰“敬忌”云。

王曰:“封 !爽惟民,迪吉康。我时其惟殷 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矧今民罔迪不适,不迪则罔政在厥邦。” 此下欲其以德用罚也。求,等也,诗 曰“世德作求”。言明思夫民,当开导之以吉康。我亦时其惟殷 先哲王之德,用以安治其民,为等匹于商 先王也。迪,即“迪吉康”之“迪”。况今民无道之而不从者,苟不有以导之,则为无政于国矣。迪言德而政言刑也。前既严之民,又严之臣,又严之康叔 ,此则武王 之自严畏也。

王曰:“封 !予惟不可不监,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今惟民不静,未戾厥心,迪屡未同。爽惟天其罚殛我,我其不怨,惟厥罪无在大,亦无在多,矧曰其尚显闻于天。” 戾,止也。又言民不安静,未能止其心之很疾,迪之者虽屡,而未能使之上同于治,明思天其殛罚我,我何敢怨乎?惟民之罪不在大,亦不在多,苟为有罪,即在朕躬,况曰:今庶群腥秽之德,其尚显闻于天乎?

王曰:“呜呼!封 。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蔽时忱。丕则敏德,用康乃心,顾乃德,远乃猷裕,乃以民宁,不汝瑕殄。” 此欲其不用罚而用德也。叹息言汝敬哉,毋作可怨之事,勿用非善之谋、非常之法,惟断以是诚。大法古人之敏德,用以安汝之心,省汝之德,远汝之谋,宽裕不迫,以待民之自安。若是,则不汝瑕疵而弃绝矣。

王曰:“呜呼!肆汝小子封 。惟命不于常,汝念哉!无我殄享,明乃服命,高乃听,用康乂民。” 肆,未详。惟命不于常,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汝其念哉!毋我殄绝所享之国也,明汝侯国服命,高其听,不可卑忽我言,用安治尔民也。

王若曰:“往哉!封 。勿替敬典,听朕告汝,乃以殷 民世享。” 勿废其所敬之常法,听我所命而服行之,乃能以殷 民而世享其国也。世享,对上文“殄享”为言。

酒诰

商 受 酗酒,天下化之。妹土 ,商 之都邑,其染恶尤甚。武王 以其地封康叔 ,故作书诰教之云。今文、古文皆有。○按:吴氏 曰:“酒诰 一书,本是两书,以其皆为酒而诰,故误合而为一。自‘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 ’以下,武王 诰受 故都之书也。自‘王曰:封,我西土棐徂邦君’以下,武王 诰康叔 之书也。书 之体为一人而作,则首称其人;为众人而作,则首称其众;为一方而作,则首称一方;为天下而作,则首称天下。君奭 书首称君奭 ,君陈 书首称君陈 ,为一人而作也。甘誓 首称‘六事之人’,汤誓 首称‘格汝众’,此为众人而作也。汤诰 首称‘万方有众’,大诰 首称‘大诰多邦 [38] ’,此为天下而作也。多方 书为四国而作,则首称‘四国’。多士 书为多士而作,则首称‘多士’。今酒诰 为妹邦 而作,故首言‘明大命于妹邦 ’,其自为一书无疑。”按:吴氏 分篇,引证固为明甚,但既谓专诰毖妹邦 ,不应有“乃穆考文王 ”之语,意酒诰 专为妹邦 而作,而妹邦 在康叔 封圻之内,则明大命之责,康叔 实任之。故篇首专以妹邦 为称,至中篇始名康叔 以致诰。其曰“尚克用文王 教”者,亦申言首章文王 诰毖之意。其事则主于妹邦 ,其书则付之康叔 ,虽若二篇而实为一书,虽若二事而实相首尾,反复参究,盖自为书 之一体也。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 。 妹邦 ,即诗 所谓“沬乡 ”。篇首称妹邦 者,诰命专为妹邦 发也。乃穆考文王 ,肇国在西土,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兹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 穆,敬也,诗 曰“穆穆文王 ”是也。上篇言文王 明德则曰显考,此篇言文王 诰毖则曰穆考,言各有当也。或曰文王 世次为穆,亦通。毖,戒谨也。少正,官之副贰也。文王 朝夕敕戒之,曰:惟祭祀则用此酒。天始令民作酒者,为大祭祀而已。西土庶邦,远去商 邑,文王 诰毖,亦谆谆以酒为戒,则商 邑可知矣。文王 为西伯,故得“诰毖庶邦”云。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 酒之祸人也,而以为天降威者,祸乱之成是亦天尔。箕子 言受 酗酒亦曰“天毒降灾”,正此意也。民之丧德,君之丧邦,皆由于酒。丧德故言“行”,丧邦故言“辜”。 文王 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越庶国,饮惟祀,德将无醉。 小子,少子之称,以其血气未定,尤易纵酒丧德,故文王 专诰教之。有正,有官守者。有事,有职业者。无、毋同。彝,常也。毋常于酒,其饮惟于祭祀之时,然亦必以德将之,毋 [39] 至于醉也。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厥心臧,聪听祖考之彝训。越小大德,小子惟一。’ 文王 言我民亦常训导其子孙,惟土物之爱,勤稼穑,服田亩。无外慕,则心之所守者正,而善日生。为子孙者亦当聪听其祖父之常训,不可以谨酒为小德。小德、大德,小子为一视之可也。 妹土 ,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 此武王 教妹土 之民也。嗣,续;纯,大;肇,敏;服,事也。言妹土 民当嗣续汝四肢之力,无有怠惰,大修农功,服劳田亩,奔走以事其父兄。或敏于贸易,牵车牛,远事贾,以孝养其父母。父母喜庆,然后可自洗腆,致用酒。洗以致其洁,腆以致其厚也。薛氏 曰:“或大修农功,或远服商贾,以养父母。父母庆,则汝可以用酒也。”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尔大克羞耇惟君,尔乃饮食醉饱。丕惟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尔尚克羞馈祀,尔乃自介用逸。兹乃允,惟王正事之臣,兹亦惟天若元德,永不忘在王家。” 此武王 教妹土 之臣也。伯,长也。曰君子者,贤之也。典,常也。羞,养也。言其大能养老也。惟君,未详。丕惟曰者,大言也。介,助也。用逸者,用以宴乐也。言尔能常常反观内省,使念虑之发,营为之际,悉稽乎中正之德,而无过不及之差,则德全于身,而可以交于神明矣。如是,则庶几能进馈祀,尔亦可自副而用宴乐也。如此,则信为王治事之臣。如此,亦惟天顺元德,而永不忘在王家矣。按:上文父母庆则可饮酒,克羞耇则可饮酒,羞馈祀则可饮酒,本欲禁绝其饮,今乃反开其端者,不禁之禁也。圣人之教不迫而民从者,此也。孝养、羞耇、馈祀,皆因其良心之发而利导之。人果能尽此三者,且为成德之士矣,而何忧其湎酒也哉?

王曰:“封 ,我西土棐徂邦君御事小子,尚克用文王 教,不腆于酒,故我至于今,克受殷 之命。” 徂,往也。辅佐文王 往日之邦君御事小子也。言文王 毖酒之教,其大如此。

王曰:“封 ,我闻惟曰:‘在昔殷 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自成汤 咸至于帝乙 ,成王畏相。惟御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饮? 以商 君臣之不暇逸者告康叔 也。殷 先哲王,汤 也。迪畏者,畏之而见于行也。畏天之明命,畏小民之难保。经其德而不变,所以处己也。秉其哲而不惑,所以用人也。汤 之垂统如此,故自汤 至于帝乙 贤圣之君六七作,虽世代不同,而皆能成就君德,敬畏辅相。故当时御事大 [40] 臣亦皆尽忠辅翼,而有责难之恭,自暇自逸犹且不敢,况曰其敢尚饮乎?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惟助成王德显,越尹人祗辟。 自御事而下,在外服则有侯、甸、男、卫诸侯与其长伯,在内服则有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国中百姓与夫里居者,亦皆不敢沉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不敢者有所畏,不暇者有所勉。惟欲上以助成君德,而使之昭著,下以助尹人祗辟,而使之益不怠耳。成王,顾上文“成王”而言。祗辟,顾上文“有恭”而言。吕氏 曰:“尹人者,百官诸侯之长也。”指上文“御事”而言。我闻亦惟曰:‘在今后嗣王酣身,厥命罔显于民,祗保越怨,不易。诞惟厥纵淫泆于非彝,用燕丧威仪,民罔不衋伤心。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辜在商 邑,越殷国 灭无罹。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 ,罔爱于殷 ,惟逸。天非虐,惟民自速辜。’” 以商 受 荒腆于酒者告康叔 也。后嗣王,受 也。受 沉酣其身,昏迷于政,命令不著于民,其所祗保者,惟在于作怨之事,不肯悛改。大惟纵淫泆于非彝,泰誓 所谓“奇技淫巧”也。燕,安也。用安逸而丧其威仪。史记 :受 [41] 为酒池肉林,使男女裸而相逐,其威仪之丧如此。此民所以无不痛伤其心,悼国之将亡也。而受 方且荒怠,益厚于酒,不思自息其逸,力行无度,其心疾很,虽杀身而不畏也;辜萃 [42] 商 邑,虽灭国而不忧也。弗事上帝,无馨香之德以格天。大惟民怨,惟群酗,腥秽之德以闻于上。故上天降丧于殷 ,无有眷爱之意者,亦惟受 纵逸故也。天岂虐殷 ,惟殷 人酗酒,自速其辜尔!曰民者,犹曰先民,君臣之通称也。

王曰:“封 ,予不惟若兹多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今惟殷 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抚于时。 我不惟如此多言,所以言汤 、言受 如此其详者,古人谓人无于水监,水能见人之妍丑而已,当于民监,则其得失可知。今殷 民自速辜,既坠厥命矣,我其可不以殷 民之失为大监戒,以抚安斯时乎?

“予惟曰:‘汝劼毖殷 献臣侯、甸、男、卫,矧太史友、内史友越献臣、百宗工,矧惟尔事服休、服采,矧惟若畴圻父薄违、农父若保、宏父定辟,矧汝刚制于酒。’ 劼,用力也。汝当用力戒谨殷 之贤臣与邻国之侯甸男卫,使之不湎于酒也。“毖殷 献臣侯甸男卫”,与文王 “毖庶邦庶士”同义。殷 之贤臣诸侯固欲知所谨矣,况太史掌六典八法八则,内史掌八柄之法,汝之所友者,及其贤臣百僚大臣,可不谨于酒乎?太史、内史、献臣、百宗工,固欲知所谨矣,况尔之所事服休坐而论道之臣,服采起而作事之臣,可不谨于酒乎?曰友、曰事者,国君有所友、有所事也。然盛德有不可友者,故孟子 曰:“古之人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服休、服采,固欲知所谨矣,况尔之畴匹而位三卿者,若圻父迫逐违命者乎?若农父之顺保万民者乎?若宏父之制其经界以定法者乎?皆不可不谨于酒也。圻父,政官,司马也,主封圻。农父,教官,司徒也,主农。宏父,事官,司空也,主廓地居民。谓之父者,尊之也。先言圻父者,制殷 人湎酒,以政为急也。圻父、农父、宏父固欲知所谨矣,况汝之身所以为一国之视效者,可不谨于酒乎?故曰“矧汝刚制于酒”。刚制,亦“劼毖”之意,刚果用力以制之也。此章自远而近,自卑而尊,等而上之,则欲其自康叔 之身始,以是为治,孰能御之,而况毖于酒德也哉?厥或诰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 。予其杀。 群饮者,商 民群聚而饮为奸恶者也。佚,失也。其者,未定辞也。苏氏 曰:“予其杀者,未必杀也。犹今法曰当斩者,皆具狱以待命,不必死也。然必立法者,欲人畏而不敢犯也。群饮盖亦当时之法,有群聚饮酒,谋为大奸者,其详不可得而闻矣。如今之法,有曰夜聚晓散者皆死罪。盖聚而为妖逆者也。使后世不知其详而徒闻其名,凡民夜相过者,辄杀之可乎?”又惟殷 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 殷 受 导迪为恶之诸臣百工,虽湎于酒,未能遽革,而非群聚为奸恶者,无庸杀之,且惟教之。有斯明享,乃不用我教辞,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时同于杀。” 有者,不忘之也。斯,此也,指教辞而言。享,“上享下”之“享”。言殷 诸臣百工不忘教辞,不湎于酒,我则明享之。其不用我教辞,惟我一人不恤于汝,弗洁汝事,时则同汝于群饮诛杀之罪矣。王曰:“封 ,汝典听朕毖,勿辩乃司,民湎于酒。” 辩,治也。乃司,有司也,即上文诸臣百工之类。言康叔 不治其诸臣、百工之湎酒,则民之湎酒者不可禁矣。

梓材

亦武王 诰康叔 之书,谕以治国之理,欲其通上下之情,宽刑辟之用。而篇中有“梓材”二字,比“稽田”、“作室”为雅,故以为简编之别,非有它义也。今文、古文皆有。○按:此篇文多不类,自“今王惟曰”以下,若人臣进戒之辞。以书 例推之,曰“今王惟曰”者,犹洛诰 之“今王即命曰”也;“肆王惟德用”者,犹召诰 之“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也;“已若兹监”者,犹无逸 “嗣王其监于兹”也;“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者,犹召诰 “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也。反覆参考,与周公 、召公 进戒之言若出一口。意者此篇得于简编断烂之中,文既不全,而进戒烂简有“用明德”之语,编书 者以与“罔厉杀人”等意合,又武王 之诰有曰“王曰监”云者,而进戒之书亦有曰“王曰监”云者,遂以为文意相属,编次其后,而不知前之所谓王者指先王而言,非若今王之为自称也;后之所谓监者乃“监视”之“监”,而非“启监”之“监”也。其非命康叔 之书亦明矣。读书者优游涵泳,沉潜反覆,绎其文义,审其语脉,一篇之中前则尊谕卑之辞,后则臣告君之语,盖有不可得而强合者矣。

王曰:“封 ,以厥庶民暨厥臣达大家,以厥臣达王,惟邦君。 大家,巨室也。孟子 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孔氏 曰:“卿大夫及都家也。”以厥庶民暨厥臣达大家,则下之情无不通矣。以厥臣达王,则上之情无不通矣。王言臣而不言民者,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邦君上有天子,下有大家,能通上下之情,而使之无间者,惟邦君也。汝若恒越曰:‘我有师师、司徒、司马、司空、尹、旅。’曰:‘予罔厉杀人。’亦厥君先敬劳,肆徂厥敬劳。肆往奸宄杀人历人,宥。肆亦见厥君事,戕败人,宥。 恒,常也。师师,以官师为师也。尹,正官之长。旅,众大夫也。敬劳,恭敬劳来也。徂,往也。历人者,罪人所过,律 所谓“知情藏匿赀 [43] 给”也。戕败者,毁伤四肢面目,汉律 所谓“疻”也。此章文多未详。王启监,厥乱为民。曰:‘无胥戕,无胥虐,至于敬寡,至于属妇,合由以容。’王其效邦君越御事,厥命曷以?引养引恬。自古王若兹监,罔攸辟。 监,“三监”之“监”。康叔 所封,亦受 畿内之民,当时亦谓之监,故武王 以先王启监意而告之也。言王者所以开置监国者,其治本为民而已。其命监之辞,盖曰无相与戕杀其民;无相与虐害其民;人之寡弱者则哀敬之,使不失其所;妇之穷独者则联属之,使有所归。保合其民,率由是而容蓄之也。且王所以责效邦君御事者,其命何以哉?亦惟欲其引掖斯民于生养安全之地而已。自古王者之命监若此。汝今为监,其无所用乎刑辟,以戕虐人,可也。惟曰:若稽田,既勤敷菑,惟其陈修,为厥疆畎。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若作梓材,既勤朴斵,惟其涂丹雘。” 稽,治也。敷菑,广去草棘也。疆,畔也。畎,通水渠也。涂塈,泥饰也。茨,盖也。梓,良材,可为器者。雘,采色之名。敷菑以喻除恶,垣墉以喻立国,朴斫以喻制度,武王 之所已为也 [44] 。疆畎、塈茨、丹雘,则望康叔 以成终云尔。

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怀为夹。庶邦享作,兄弟方来,亦既用明德。后式典集,庶邦丕享。” 先王,文王 、武王 也。夹,近也。怀远为近也。兄弟,言友爱也。泰誓 曰:“友邦冢君。”方来者,方方而来也。既,尽也。先王尽勤用明德,而怀来于上。诸侯亦尽用明德,而视效于下也。后,后王也。式,用也。典,旧典也。集,和辑也。此章以后,若臣下进戒之辞,疑简脱误于此。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越,及也。皇天既付中国民及其疆土于先王也。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 肆,今也。德用,用明德也。和怿,和悦之也。先后,劳来之也。迷民,迷惑染恶之民也。命,天命也。用慰悦先王之克受天命者也。已!若兹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已,语辞。监,视也。此 [45] 人臣祈君永命之辞也。按:梓材 有“自古王若兹,监罔攸辟”之言,而编书 者误以“监”为句读,而烂简适有“已若兹监”之语,以为语意相类,合为一篇,而不知其句读之本不同,文义之本不类也。孔氏 依阿其说,于篇意无所发明。王氏 谓“成王 自言必称王者,以觐礼 考之,天子以正遏 [46] 诸侯则称王”,亦强释难通。独吴氏 以为误简者为得之,但谓“王启监”以下即非武王 之诰,则未必然也。

* * *

[1] “覆”,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经文作“復”。

[2] “艺”,汇纂 、四库 本作“义”,义逊。

[3] “当”下,德星堂 本、南涧书堂 本有“于”字。

[4] “身”,四库 本作“心”,义逊。

[5] 下四“于”字,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礼记 王制 作“乎”。

[6] “荣”,原作“荥”,今据纂疏 、纂注 、大全 、汇纂 改。

[7] “适”,德星堂 本、纂疏 、四库 本“括”。

[8] “令”,四库 本作“命”。

[9] “朋友”,原作“长幼”,今据旁通 及全书“五典”改。

[10] “予”,原作“于”,今据诸本及上文改。

[11] “人神”,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倒。

[12] “徙”,原作“从”,今据晦庵集 卷六十五改。

[13] “者”,原脱,今据汇纂 、四库 本补。

[14] “洛”,原作“即”,今据诸本改。

[15] “发”,原为墨丁,今据汇纂 、四库 本补。纂疏 作“乂”。

[16] “也”,原作“出”,今据诸本改。

[17] “兵”,德星堂 本作“其”,书传会选 作“师”。

[18] “驿”,原作“绎”,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正文改。德星堂 本下“络驿”作“落驿”。

[19] “证”,诸本作“征”。下同,不再出校。

[20] “几”,德星堂 本、纂疏 作“机”。

[21] “风”,原作“雨”,今据旁通 及汉志 改。

[22] “东”,原作“冬”,今据诸本改。

[23] “知”,原作“如”,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改。

[24] “即”,德星堂 本、纂疏 作“则”。

[25] “其”,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乎”。

[26] “狼”,原作“狐”,今据南涧书堂 本、旁通 、四库 本及史记 周本纪 改。当是承东坡书传 之讹。

[27] “纾”,原作“输”,今据书传会选 改。

[28] “耶”,汇纂 、四库 本作“邪”。

[29] “惟”,原作“其”,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下经文改。

[30] “守”,原作“于”,今据诸本改。

[31] “敢”,原脱,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尚书正义 补。

[32] “切”,原作“到”,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改。

[33] “之”,原作“云”,今据诸本改。

[34] “叙”,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上经文作“伦”。

[35] “不友”,原脱,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补。

[36] “义”,原脱,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经文补。

[37] “人”,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民”。

[38] “邦”,原作“方”,今据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及大诰 篇文改。

[39] “毋”,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无”。

[40] “大”,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之”。

[41] “受”,原作“犮”,今据诸本改。

[42] “萃”,德星堂 本、纂疏 、汇纂 、四库 本作“在”。

[43] “赀”,德星堂 本、四库 本、纂疏 、汇纂 作“资”,义逊。

[44] “也”,德星堂 本作“之”。

[45] “此”,原作“非”,今据诸本改。

[46] “遏”,尚书全解 引王氏 作“遇”,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