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刘歆 曰:“孔子 修易 序书 。”班固 曰:“孔子 纂书 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今考序 文于见存之篇,虽颇依文立义,而识见浅陋,无所发明,其间至有与经相戾者;于已亡之篇,则依阿简略,尤无所补,其非孔子 所作明甚,顾世代久远,不可复知。然孔安国 虽云“得之壁中”,而亦未尝以为孔子 所作,但谓“书序 序所以为作者之意”,与“讨论坟 典 ”等语隔越不属,意亦可见。今姑依安国 壁书 [1] 之旧,复合序 为一篇,以附卷末,而疏其可疑者于下云。
昔在帝尧 ,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 ,作尧典 。
聪明文思,“钦明文思”也。光宅天下,“光被四表”也。将逊于位,让于虞舜 ,以虞 书也。作者追言作书 之意如此也。
虞舜 侧微,尧 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 。
侧微,微贱也。历试,遍试之也。诸难,五典、百揆、四门、大麓之事也。今按:舜典 一篇,备载一代政治之终始,而序 止谓“历试诸难,作舜典 ”,岂足以尽一篇之义?
帝厘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汩作 、九共 九篇、槀饫 。
汉 孔氏 曰:“言舜 理四方诸侯,各设其官居其方。生,姓也,别其姓族,分其类,使相从也。汩,始;作,兴也,言治民之功兴也。槀,劳;饫,赐也。凡十一篇,亡。”今按:十一篇共只一序,如此亦不可晓。
皋陶 矢厥谟,禹 成厥功,帝舜 申之,作大禹 、皋陶谟 、益稷 。
矢,陈;申,重也。序书 者徒知皋陶 以谟名,禹 以功称,而篇中有“来!禹 ,汝亦昌言”与“时乃功,懋哉”之语,遂以为舜 申禹 使有言,申皋陶 使有功,其浅近如此,而不知禹 曷尝无言,皋陶 曷尝无功,是岂足以知禹 、皋陶 之精微者哉?
禹 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
别,分也,分九州疆界是也。随山者,随山之势。浚川者,浚川之流。任土者,任土地所宜而制贡也。
启 与有扈 战于甘 之野,作甘誓 。
经曰“大战于甘 ”者,甚有扈 之辞也。序书 者宜若春秋 笔,然春秋 桓王 失政,与郑 战于嵋葛 ,夫子犹书“王伐郑 ”,不曰“与”、不曰“战”者,以存天下之防也。以启 之贤征有扈 之无道,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也。序书 者曰“与”、曰“战”,若敌国者,何哉?孰谓书序 为夫子作乎?
太康 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 汭,作五子之歌 。
经文已明,此但疣赘耳。下文不注者放此。
羲和 湎淫,废时乱日,胤 往征之,作胤征 。
以经考之,羲和 盖党羿 恶,仲康 畏羿 之强,不敢正其罪而诛之,止责其“废厥职,荒厥邑”尔。序书 者不明此意,亦曰“湎淫,废时乱日”,亦有所畏而不敢正其罪耶?
自契 至于成汤 八迁,汤 始居亳 ,从先王居,作帝告 、釐沃 。
汤 征诸侯,葛伯 不祀,汤 始征之,作汤征 。
伊尹 去亳 适夏 ,既丑有夏 ,复归于亳 ,入自北门,乃遇汝鸠 、汝方 ,作汝鸠 、汝方 。
汉 孔氏 曰:“先王,帝喾 也。”丑,恶也。不期而会曰遇。鸠 、方 ,二臣名。五篇亡。
伊尹 相汤 伐桀 ,升自陑 ,遂与桀 战于鸣条 之野,作汤誓 。
以伊尹 为首称者得之。咸有一德 亦曰:“惟尹 躬暨汤 咸有一德。”陑 在河曲 之阳,鸣条 在安邑 之西。“升自陑 ”,义未详。汉 孔氏 遂以为出其不意,亦序 意有以启其陋欤?
汤 既胜夏 ,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 、疑至 、臣扈 。
程子 曰:“圣人不容有妄举,汤 始欲迁社,众议以为不可而不迁,是汤 有妄举也。盖不可者,汤 不可之也。”唐 孔氏 以于时有议论其事者。详序 文以为欲迁者,汤 欲之也,恐未必如程子 所言。要之,序 非圣人之笔,自不足以知圣人也。三篇亡。
夏 师败绩,汤 遂从之,遂伐三朡 ,俘厥宝玉,谊伯 、仲伯 作典宝 。
三朡 ,国名,今定陶 也。俘,取也。俘厥宝玉,恐亦非圣人所急。篇亡。
汤 归自夏 ,至于大垧 ,仲虺 作诰。
大垧 ,地名。
汤 既黜夏 命,复归于亳 ,作汤诰 。
咎单 作明居 。
一篇亡。
成汤 既没,太甲 元年,伊尹 作伊训 、肆命 、徂后 。
孟子 曰:“汤 崩,太丁 未立,外丙 二年,仲壬 四年,太甲 颠覆汤 之典刑。”史记 :“太子太丁 未立而死,立太丁 之弟外丙 ,二年崩。又立外丙 之弟仲壬 ,四年崩。伊尹 乃立太丁 之子太甲 。”序书 者以经文首言“奉嗣王祗见厥祖”,遂云“成汤 既没,太甲 元年”。后世儒者以序 为孔子 所作,不敢非之,反疑孟子 所言与本纪 所载,是可叹已。肆命 、徂后 二 [2] 篇亡。○吴氏 曰:“太甲 谅阴,为服仲壬 之丧。以是时,汤 葬已久,仲壬 在殡,太甲 ,太丁 之子,视仲壬 为叔父,为之后者为之子也。‘祗见厥祖’,谓至汤 之庙。盖太甲 既立,伊尹 训于汤 庙,故称‘祗见厥祖’。若止是殡前,既不当称‘奉’,亦不当称‘祗见’也。”
太甲 既立,不明,伊尹 放诸桐 ,三年复归于亳 ,思庸,伊尹 作太甲 三篇。
按:孔氏 云:“桐 ,汤 葬地也。”若未葬之辞。盖上文“祗见厥祖“,言汤 在殡,故此不敢为已葬。使汤 果在殡,则太甲 固已密迩其殡侧矣。舍殡而欲密迩汤 于将葬之地,固无是理也。孔氏 之失,起于伊训 序文之缪。遗外丙 、仲壬 二帝,故书 指不通。
伊尹 作咸有一德 。
沃丁 既葬伊尹 于亳 ,咎单 遂训伊尹 事,作沃丁 。
伊陟 相太戊 ,亳 有祥桑榖共生于朝。伊陟 赞于巫咸 ,作咸乂 四篇。
太戊 赞于伊陟 ,作伊陟 、原命 。
仲丁 迁于嚣 ,作仲丁 。
河亶甲 居相 ,作河亶甲 。
祖乙 圯于耿 ,作祖乙 。
沃丁 ,太甲 之子。咎单 ,臣名。伊陟 ,伊尹 之子。太戊 ,沃丁 弟之子。桑、榖二木,合生于朝,七日而拱,妖也。巫咸 ,臣名。嚣 、相 、耿 皆地名。嚣 、相 在河北 ,耿 在河东 耿乡 。河 水所毁曰圯。凡十篇,亡。
盘庚 五迁,将治亳 ,殷 民咨胥怨,作盘庚 三篇。
以篇中有“不常厥邑,于今五邦”,序 遂曰“盘庚 五迁”,然今详“于今五邦”之下,继以“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则是盘庚 之前,已自有五迁,而作序 者考之不详,缪云尔也。又“五邦”云者,五国都也。经言亳 、嚣 、相 、耿 ,惟四邦尔。盘庚 从汤 居亳 ,不可又谓之一邦也。序 与经文既已差缪,史记 遂谓盘庚 自有五迁,误人甚矣。
高宗 梦得说 ,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 ,作说命 三篇。
按:经文“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是高宗 梦得良弼形状,乃审其状貌,而广求于四方。说 筑傅岩 之野,与形象肖似。如序 所云,似若高宗 梦得傅说 姓氏,又因经文有“群臣”、“百官”等语,遂谓“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 ”,非惟无补经文,而反支离晦昧,岂圣人之笔哉?
高宗 祭成汤 ,有飞雉升鼎耳而雊,祖己 训诸王,作高宗肜日 、高宗之训 。
经言“肜日”而序 以为祭成汤 ;经言“有雊雉”,而序 以为“飞雉升鼎耳而雊”,载籍有所传欤?然经言“典祀无丰于昵”,则为近庙,未必成汤 也。宗室都宫堂室深远幽邃,而飞雉升立鼎耳而鸣,亦已异矣。高宗之训 篇亡。
殷 始咎周 ,周 人乘黎 ,祖伊 恐,奔告于受 ,作西伯戡黎 。
咎,恶;乘,时也。详祖伊 [3] 所告,无一言及西伯 者,盖祖伊 虽知周 不利于商 ,而又知周 实无所利于商 。序 言殷 始咎周 ,似亦未明祖伊 奔告之意。
殷 既错天命,微子 作诰父师、少师。
惟十有一年,武王 伐殷 。一月戊午,师渡孟津 ,作泰誓 三篇。
十一年者,“十三年”之误也。序 本依放经文,无所发明,偶三误而为一。汉 孔氏 遂以为十一年观兵,十三年伐纣 。武王 观兵,是以臣胁君也。程子 曰:“此事间不容发,一日而命未绝,则是君臣。当日而命绝,则为独夫。岂有观兵二年,而后始伐之哉?”盖泰誓序 文既有“十一年”之误,而篇中又有“观政于商 ”之语,伪泰誓 得之传闻,故上篇言观兵之事,次篇言伐纣 之事,司马迁 作周本纪 ,因亦谓十一年观兵,十三年伐纣 ,讹谬相承,展转左验,后世儒者遂谓实然,而不知武王 盖未始有十一年观兵之事也。且序 言“惟十有一年,武王 伐殷 ”,继以“一月戊午,师渡孟津 ”,即记其年其月其日之事也。夫一月戊午既为十三年之事,则上文“十一年”之误审矣。孔氏 乃离而二之,于“十有一年武王 伐殷 ”,则释为观兵之时;于“一月戊午师渡孟津 ”,则释为伐纣 之时,上文则年无所系之月,下文则月无所系之年。又序 言“十一年伐殷 ”,而孔氏 乃谓“十一年观兵,十三年伐殷 ”,是盖缪中之缪,遂使武王 蒙数千百年胁君之恶。一字之误,其流害乃至于此哉。
武王 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 战于牧野 ,作牧誓 。
戎车,驰车也。古者驰车一乘,则革车一乘。驰车,战车。革车,辎车,载器械、财货、衣装者也。司马法 曰:“一车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炊家子十人,固守衣装五人,厩养五人,樵汲五人。驰车七十五人,革车二十五人,凡百人。二车,故谓之两。”三百两,三万人也。虎贲,若虎贲兽之勇士,百人之长也。
武王 伐殷 ,往伐归兽,识其政事,作武成 。
归兽,归马放牛也。武成 所识其事之大者亦多矣,何独先取于归马放牛哉?
武王 胜殷 ,杀受 立武庚 ,以箕子 归,作洪范 。
唐 孔氏 曰:“言杀受 立武庚 者,序 自相顾为文,未见意也。”
武王 既胜殷邦 ,诸侯班宗彝,作分器 。
宗彝,宗庙彝尊也,以为诸侯分器。篇亡。
西旅 献獒,太保作旅獒 。
献,贡也。
巢伯 来朝,芮伯 作旅巢命 。
篇亡。
武王 有疾,周公 作金縢 。
武王 崩,三监及淮夷 叛,周公 相成王 ,将黜殷 ,作大诰 。
三监,管叔 、蔡叔 、霍叔 也。以其监殷 ,故谓之三监。
成王 既黜殷 命,杀武庚 ,命微子 启 代殷 后,作微子之命 。
微子 封于宋 ,为汤 后。
唐叔 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 归周公 于东,作归禾 。
周公 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
唐叔 ,成王 母弟。亩,垄也。颖,穗也。禾各一垄,合为一穗。葛氏 曰:“唐叔 虽幼,因禾必有献替之言。成王 既悟风雷之变,因命唐叔 以禾归周公 于东。”旅,陈也。二篇亡。
成王 既伐管叔 、蔡叔 ,以殷 余民封康叔 ,作康诰 、酒诰 、梓材 。
按:胡氏曰:“康叔 ,成王 叔父也,经文不应曰‘朕其弟’。成王 ,康叔 犹子也,经文不应曰‘乃寡兄’。其曰兄、曰弟者,武王 命康叔 之辞也。序 之缪误,盖无可疑。”详见篇题。又按:书序 似因康诰 篇首错简,遂误以为成王 之书,而孔安国 又以为序 篇亦出壁中,岂孔鲋 藏书之时已有错简耶?不可考矣。然书序 之作,虽不可必为何人,而可必其非孔子 作也。
成王 在丰 ,欲宅洛邑 ,使召公 先相宅,作召诰 。
召公 既相宅,周公 往营成周 ,使来告卜,作洛诰 。
成周 既成,迁殷 顽民,周公 以王命告,作多士 。
迁商 顽民,在作洛 之前。序书 者考之不详,以为成周 既成,迁商 顽民,谬矣。详见本篇题。
周公 作无逸 。
召公 为保,周公 为师,相成王 为左右。召公 不悦,周公 作君奭 。
苏氏 曰:“旧说或谓召公 疑周公 ,陋哉!斯言也。”愚谓:序 文意义含糊,旧说之陋,有以启之也。
蔡叔 既没,王命蔡仲 ,践诸侯位,作蔡仲之命 。
成王 东伐淮夷 ,遂践奄 ,作成王政 。
践,灭也。篇亡。
成王 既践奄 ,将迁其君于蒲姑 ,周公 告召公 ,作将蒲姑 。
史记 作薄姑 。篇亡。
成王 归自奄 ,在宗周 诰庶邦,作多方 。
周公 作立政 。
成王 既黜殷 命,灭淮夷 ,还归在丰 ,作周官 。
成王 黜殷 久矣,而于此复言,何耶?
成王 既伐东夷,肃慎 来贺,王俾荣伯 作贿肃慎之命 。
贿,赂也。义未详。篇亡。
周公 在丰 ,将没,欲葬成周 。公薨,成王 葬于毕 ,告周公 ,作亳姑 。
此言周公 在丰 ,汉 孔氏 谓致政归老之时,而下文君陈 之序乃曰“周公 既没,命君陈 分正东郊成周 ”,方未命君陈 ,时成周 盖周公 治之,以公没故,命君陈 。然则公盖未尝去洛 矣。而此又以为“在丰 ,将没”,则其致政归老果在何时耶?篇亡。
周公 既没,命君陈 分正东郊成周 ,作君陈 。
成王 将崩,命召公 、毕公 率诸侯相康王 ,作顾命 。
康王 既尸天子,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 。
“尸天子”亦无义理。太康 尸位,羲和 尸官,皆言居其位而废弃其事之称。序书 亦用其例,谬矣。
康王 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 郊,作毕命 。
分居里者,“表厥宅里,殊厥井疆”也。
穆王 命君牙 为周 大司徒,作君牙 。
序 无所发明,曰“周”云者,殊无意义。或曰:此春秋 “王正月”例也。曰:春秋 鲁 史,故孔子 系之以王。此岂其例耶?下篇亦然。
穆王 命伯冏 为周 大仆正,作冏命 。
吕 命 [4] 穆王 训夏 赎刑,作吕刑 。
此序 亦无所发明,但增一“夏”字。自古刑辟之制,岂专为夷狄,不为中夏耶?或曰“训夏 赎刑”,谓训夏后氏 之赎刑也。曰夏 承虞 治,不闻变法。周礼 亦无五刑之赎,其非古制,明甚。穆王 耄荒,车轮马迹无所不至,吕侯 窃舜典 “赎刑”二字作为此刑,以聚民财,资其荒用,夫子以其书犹有哀矜之意而录之。至其篇首特以“耄荒”发之,其意微矣。详见本篇。
平王 锡晋文侯 秬鬯圭瓒,作文侯之命 。
经文止言“秬鬯”,而此益以“圭瓒”,有所传欤?抑赐 [5] 秬鬯者必以圭瓒,故经不言欤?
鲁侯 伯禽 宅曲阜 ,徐 夷 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 。
徐 ,徐戎 也。夷 ,淮夷 也。
秦穆公 伐郑 ,晋襄公 帅师败诸崤 ,还归,作秦誓 。
以经文意考之,穆公 之悔,盖悔用杞子 之谍,不听蹇叔 之言。序 文亦不明此意。
* * *
[1] “书”,纂疏 、汇纂 作“中”。
[2] “二”,原作“三”,今据德星堂 本、南涧书堂 本、纂疏 、汇纂 改。
[3] “伊”,原作“己”,今据德星堂 本、南涧书堂 本、纂疏 、汇纂 改。
[4] “吕命”二字,原脱,今据德星堂 本、南涧书堂 本、纂疏 、汇纂 及尚书正义 书序 补。
[5] “赐”,德星堂 本、南涧书堂 本、纂疏 、汇纂 作“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