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第五上

书集传 六卷。

右晦庵 先生朱文公 订正,而武夷 蔡沉 集传也。沉 自序于前,其子奉议郎秘书省著作佐郎兼权侍右郎官兼枢密院编修官兼诸王宫大小学教授抗 [1] 进于朝。沉 字仲默 ,号九峰 先生,真西山 撰其墓表,今附于后。

(四部丛刊三编 景宋 淳祐 本)

于敏中等天禄琳琅书目卷五

书集传 一函七册,元 板,宋 蔡沈 撰,六卷,宋 邹近仁 音释。前沈 序 并尚书纂图 ,书传序 共一册。后附书序 一篇。

宋史 蔡沈 字仲默 ,建州 建阳 人,元定 次子,少从朱子 游。朱子 晚年欲著书传 ,未及为,遂以属沈 。洪范 之数,学者久失其传,元定 独心得之,然未及论著,曰:“成吾书者,沈 也。”沈 受父师之托,沈潜反复者数十年,然后成书。方年三十时,即屏去举子业,一以圣贤为师。居九峰 ,当世名卿物色将荐用之,沈 不屑就。邹近仁 ,宋史 无传。考江西志 ,近仁 字季友 ,饶州 人,为龙阳 丞。尝叩道于杨简 ,一再语而顿觉。性至孝。或干以利,介焉弗受。人告之过,敛衽以服。所当为,虽强御不畏。著有归轩集 。此书与宋 版纂图互注毛诗 、周礼 体式相同,惟注字参差不齐,未能如宋 椠耳。毗陵 周良金 藏本无考。

(清 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一经部十一

书集传 六卷,通行本。

宋 蔡沈 撰。沈 字仲默 ,号九峰 ,建阳 人。元定 之子也。事迹附载宋史 元定传 。庆元 己未,朱子 属沈 作书传 ,至嘉定 己巳书成。案:此据序 年月,真德秀 作沈墓志 ,称“数十年然后克成”,盖误衍一“数”字。淳祐 中,其子抗 表进于朝,称集传 六卷、小序 一卷、朱熹问答 一卷,缮写成十二册。其问答 一卷久佚。董鼎 书传纂注 称“淳祐 经进本录朱子 与蔡仲默帖 及语录 数段,今各类入纲领辑录 内”,是其文犹散见于鼎 书中,其条目则不复可考。小序 一卷,沈 亦逐条辨驳,如朱子 之攻诗序 。今其文犹存,而书肆本皆削去不刊。考朱升 尚书旁注 ,称古文书序 自为一篇,孔 注移之各冠篇首,蔡氏 删之而置于后,以存其旧,盖朱子 所授之旨。案:陈振孙 书录解题 载朱子 书古经 四卷、序 一卷,则此本乃朱子 所定,先有成书,升 以为所授之旨,盖偶未考。是元 末明 初刊本尚连小序 ,然宋史 艺文志 所著录者亦止六卷,则似自宋 以来,即惟以集传 单行矣。元 何异孙 十一经问对 称吉州 所刊蔡 传 仍以书序 置之各篇,初不害其为蔡 传 。盖一家之版本,非通例也。沈 序 称“二典 三谟 经朱子 点定”,然董鼎 纂注 于“正月朔旦”条下注曰:“朱子 亲集书传 ,自孔 序 止此,其他大义悉口授蔡氏 ,并亲稿百余段,俾足成之”,则大禹谟 犹未全竣。序 所云“二典 三谟 ”,特约举之辞。鼎 又引陈栎 之言曰:“案栎 此条不载所作书传纂疏 中,盖其书传折衷 之文也。朱子 订传,原本有曰:‘正月,次年正月也。神宗,说者以为舜 祖颛顼 而宗尧 ,因以神宗为尧 庙,未知是否。如帝之初等。’盖未尝质言为尧 庙。今本云云,其朱子 后自改乎?抑蔡氏 所改乎?”则序 所谓“朱子 点定”者,亦不免有所窜易。故宋 末黄景昌 等各有正误 、辨疑 之作。陈栎 、董鼎 、金履祥 皆笃信朱子 之学者,而栎 作书传折衷 ,鼎 作书传纂注 ,履祥 作尚书表注 ,断断有辞。明 洪武 中,修书传会选 ,改定至六十六条。国朝钦定书经传说汇纂 ,亦多所考订厘正。盖在朱子 之说尚书 ,主于通所可通而阙其所不可通,见于语录 者不啻再三,而沈 于殷 盘、周 诰一一必求其解,其不能无憾也固宜。然其疏通证明,较为简易,且渊源有自,大体终醇。元 与古注疏 并立学官,见元史 选举志 ,而人置注疏 肄此书。明 与夏僎 解 并立学官,见杨慎 丹铅录 ,而人亦置僎 解 肄此书,固有由矣。

(清 乾隆 武英殿 刻本)

彭元瑞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八

书集传 。一函六册。

宋 蔡沈 传,邹季友 音释。沈 字仲默 ,建阳 人,朱氏 弟子,属以注书 。季友 ,邹近仁 字,鄱阳 人,杨简 弟子也。书六卷,前列书经序 ,后有书序 。考沈 子抗 进表,尚有朱熹问答 一卷,宋 以来刊本俱不载。序末有“南溪精舍 ”及“至正 乙酉”钟式、“明复斋 ”鼎式墨印三,书末刻“至正 乙酉菊节,虞氏 明复斋 刊”。

(光绪 刻本)

孙星衍平津馆鉴藏书籍记续编

元 版

书经集注 十卷,题蔡沈 集注,前有嘉定 己巳蔡沈 序,末附书序 。据沈 自序,四代之书分为六卷,宋 艺文志 、晁氏 读书志 、天一阁 、天禄琳琅 藏本蔡沈 书集传 俱作六卷。此本改“集传”作“集注”,“六卷”作“十卷”,每句皆作小圈,读法或作连圈。钦、慎、遍、恤、中、止等字间作大圈标出,当是坊间重刻本。书中亦附邹近仁 音释 。黑口,巾箱本,每叶十八行,行十七字,收藏有“晋府 书画之印”朱文方印,“栎园 赏鉴图书”朱文方印。

(道光 刻本)

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二经部

蔡氏 书集传序 。

孔安国 书传序 ,书蔡氏传 重刊明 本。明 本,明州 本也。

凡例

一、蔡氏 集传 ,九峰先生 子参政抗 淳祐 经进本。元载朱子 手帖数段,未能尽一经大旨。今将鄱阳 董氏 录注 所辑朱子纲领 取其精详而有补于书 者刊置卷首,又取诸儒说书纲领 ,续于语录 之次,庶几开卷者未读时已见大概,然后复熟之,不待讲习而已焕然矣。

一、蔡氏 集传 行世虽久,其间讹误不少,今依辑录本精加校正。此诸本不同。

一、蔡氏 集传 ,元无音释,今用鄱阳 邹氏 经传音释,附于各段之末,庶几学者字得其音,事得其释,疑得其辨,而胸次洒然,无复滞碍矣。

(清 光绪 十三年吴县 灵芬阁 集字版校印本)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九经部五之下

书集传 六卷,通行本。

宋 蔡沈 撰。沈 字仲默 ,号九峰 ,建阳 人,元定 之子也。四库全书 著录,读书 附志,通考 无卷数,宋志 俱载之,书录解题 不载。宋志 无“集”字,朱氏 经义考 从之,皆省文尔。考其子抗 进表称“书集传 六卷,小序 一卷,朱熹问答 一卷,缮写成十二册”云云。今问答 一卷不传,其说犹存于语类 及大全集 中,而小序 一卷亦有集传 ,如朱子 诗小序 之辨说,其文虽存,而宋 以来刊本悉不载,故赵氏 及宋志 皆止称六卷焉。真西山 德秀 作九峰 墓表 ,称“君从文公 游,文公 晚年训传诸经略备,独书 未及为整,环视门生,求可付者,遂以属君。君沉潜反覆数十年,然后克就其书。考序 文之误,订诸家之说,以发明二帝 三王 群圣贤用心之要。洪范 、洛诰 、泰誓 诸篇往往有先儒所未及者。”其自序亦称“二典 三谟 ,先生盖尝是正。改本已附文集 中,其间亦有经承先生口授指画而未及尽改者,今悉更定,见本篇”,又称“集传 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识别”云云,然其说虽原出于朱子 ,而自用己意者多,故与朱子 颇有异同。当其初行,已多异论。张苞舒 有书蔡传订误 ,黄景昌 有尚书蔡氏传正误 ,程直方 有蔡传辨疑 ,余芑舒 有读蔡传疑 ,递相诘难。及元仁宗 延祐 二年,议复贡举,定尚书 义用蔡氏 ,于是张氏 等之书尽佚不传。至明太祖 ,始考验天象,与是传不合,乃命刘三吾 等撰书传会选 六卷。凡是传 之合者存之,其不合者则改之,计所纠正凡六十六条。而永乐 中读书种子已绝,所纂修大全 ,专以是传 为主,竟不知太祖 之已有成书,可谓数典而忘其祖矣。

(民国 吴兴丛书 本)

洪颐煊读书丛录卷二十四

书经集注 十卷,题蔡沈 集注。前有嘉定 己巳蔡沈 序,末附书序 。元 刊黑口,巾箱本,每叶十八行,行十七字。据晁氏 读书志 、天禄琳琅 藏本,蔡沈 书集传 俱作六卷,此本改“集传”作“集注”,“六卷”作“十卷”,当是坊间重刻本。

(清 道光 二年富文斋 刻本)

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补

元 椠蔡氏 书集传 六卷,首蔡氏 自序,序后有木记,云“梅隐书院 鼎新绣梓”八字,下载纂图 一卷,又载朱子 说书纲领 ,疑即蔡抗 表所称朱子问答 一卷。又有木记称“两坊旧刊诗 、书集传 俱无音释 ,览者有遗恨焉。本堂今将书传 附入鄱阳 邹氏 音释 ,诗传 金华 许益之 名物钞 、音释 ,各依名儒善本点校句读,仍取纂图 寘之卷首,大字刊行,精加校正无差,庶几读者豁然无疑矣。与坊中旧本玉石判然,收书君子幸监。至正 丙午孟冬,梅隐精舍 谨识。”据此,知为合刊诗集传 之记。又载蔡抗 进书传表 。第二册首标题“朱子 订定,蔡氏 集传”。所录孔安国 序、汉书 艺文志 、孔颖达 之说皆有注文。“今按”以下,则朱子 之说。末有“今定此本”云云,知此书本朱子 之志。下接书序 ,每条皆有注,与蔡抗 表有小序 一卷合。此如朱子 之诗集传 ,于诗序 皆逐条辨驳也。再下为本书首行,题“书 卷第一”,无“经”字,“蔡氏 集传”。按:今本题“书经 卷之一,蔡沈 集传”,又删除其书序辨说 、朱子纲领 及蔡抗 进书表 ,皆为谬妄。其经文异者,如“洚水儆予”不作“降”,据蔡氏 注,称作“降”者为古文,则集传 本作“洚”可知。益稷 “敖虐是作”不作“傲”。金縢 “惟朕小子其新逆”不作“亲迎”,据注知“新”当作“亲”,是蔡氏 订定之辞,其正文必仍作“新逆”,作“迎”者则又后人臆改。酒诰 “惟殷 之迪诸臣惟工”不作“百工”,武成 一篇有注,今考定武成 一篇低一格无注,惟“垂拱而天下治”后夹注十余行,与今本大异,且增多百余字。观此知蔡氏 虽改定此篇,犹以旧文为主。今本则两篇并载,注文繁,非注书体。又其注文,如禹贡 “九河 既道”注“齐威 塞八流以自广”不作“齐桓 ”,蔡氏 避宋 讳,自应作“威”,皆当据以订正,以还蔡氏 之旧。至其中亦间有讹字,则由坊刻不校之过,读者当自得之。又按:宋 元 之际所刊书籍多有木记,称某书院校刊。今日藏弆家以为当时官本,其实皆坊肆所托。如此本纲领 后,木记云云,决知非官刊之书。又此本木记既云附入鄱阳 邹氏 音释 ,而全书实无音释 ,当是坊贾故作此语欺人。但今日则又深幸未附音释 ,尚存蔡氏 原本面目。又此书前所载纂图 ,不著作者姓名,后有合沙先生 云云。按:经义考 合沙渔父 ,郑东卿 自号。东卿 有尚书图 一卷,此必其所作也。光绪 庚寅夏四月,宜都 杨守敬 记。

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经部二

重刊明 本书集传附音释 六卷。 元 刊本。

题“朱子 订定,蔡氏 集传,鄱阳 邹季友 音释”。案:蔡氏 书成于嘉定 己巳淳祐 中,其子抗 奏进,后遂有刻本。此云明 本,即宋 之明州 本。明州 ,今宁波府 也。当时经进本,传 六卷,小序 一卷,朱子问答 一卷。小序 本自为一篇,孔氏 作传,移冠各篇之首,朱子 仍合为一,书录解题 载有“晦庵所录书古经 四卷,序 一卷”者是也。集传 经其订定,故亦置序 于后。此本悉依其旧,惟朱子问答 ,董氏 辑录纂注 采入说书纲领 ,此从董 本列诸卷首。又有纂图 六十有八,不著何人所纂。张氏 金吾 谓取诸郑东卿 尚书图 。案:东卿 图 见经义考 则有七十有七,核其图名,又不同者半,明系两本,不得以图说有合沙 云云,谓即郑 本也。传文每节后附邹季友 音释 。考季友 字晋昭 ,鄱阳 人。明太祖 见集传 与季友 所论间有未安,诏征儒臣纂书传会选 ,多采其说。黄氏 千顷堂书目 、钱氏 元史 艺文志 俱载有书蔡传音释 六卷,即此书也。所释与蔡 传 异者,已见张氏 藏书志 。其释音亦主虚实动静,引玉篇 、广韵 、韵略 ,不全用释文 。其论“数”字云:“诸经中如‘加我数年’、‘数口之家’,陆氏 并音色主反,而朱子 四书集注 音去声。今案:上声乃用力字,于此义未安,宜从朱子 音为是。”又谓:“徐仙民 赎音树,为北音,因改为神蜀反。”盖亦元 人之讲小学者。邹氏 有上胡云峰书 曰:“书传音释 极感订正,傥遂可传,先生与有惠焉。”是又经云峰 手定矣。凡例后有墨图记,曰“至正 辛卯孟夏,德星堂 重刊”。旧为邑中孙氏 藏书,后归张氏 爱日精庐 ,载入藏书志 ,次诸元 人之末,盖以邹氏 音释 为主,然凡经传附释文 皆不从陆氏 时代,故今以集传 为主,改列于此,而单行本一卷则仍叙诸元 人中焉,每卷有“虞山 孙仲孝维 收藏图书”朱记。

(清 光绪 常熟 瞿氏家塾 刻本)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一

书集传 六卷。 元 刊本。 明 杨石淙 旧藏。

蔡沈 集传 。

前有书序 。按:陈氏 鳣 经籍跋文 有宋本书集传跋 ,云:经文如禹谟 “降水儆予”不作“洚水”,“夔夔斋栗”不作“齐栗”,益稷 “州十有二师”不作“有十”,泰誓 “无辜吁天”不作“龥天”,武成 “师逾孟津 ”不作“师渡”,金縢 “惟朕小子,其新逆”不作“亲迎”,酒诰 “又惟殷 之由诸臣惟工”不作“百工”,“弗蠲乃事”不作“汝事”,君奭 “越我民罔尤违”不作“曰我”,费誓 “勿敢越逐”不作“无敢”,皆与宋 本合。若尧典 “母嚚”传引吕氏春秋 增多十九字,今考定武成 一篇低一格无传,惟“垂拱而天下治”后夹注十余行,异同居多,又增多百余字,足以证今本之误。其为元 翻宋 本无疑。有“内府图书”之印,“古吴 延陵 世家”、“清河 世家”、“邃庵 藏书画”记。按:邃庵 ,明 石淙 杨一清 为中书舍人时,卜居长安 石门 之室,名有邃庵集 。此犹其旧藏也。又有“汉唐斋 ”、“马玉堂 ”、“笏斋 珍藏”诸印。

尚书集传 六卷。 明 正统 刊本。

蔡沈 集传。

张氏 爱日精庐藏书志 有元 至正 重刊明州 本。凡例曰:“集传 旧无音释,今用鄱阳 邹氏 经传音释 附于各段之末。”是至正 以前,集传 皆不附音释 ,惟德星堂 始附刊刻。是书首蔡氏 自序,次纂图 六十,次朱子说书纲领 ,次孔安国 书序 ,次序悉依元 版,字画工整,行款疏朗,惟无明 本凡例耳。音释 今尚有单行本,乃日本 黄备昌谷硕 所刊,即摘录此书而为之者。惜乎王道 音释 一书,见董鼎 书传纂疏 ,今已泯灭,不获与之并传也。

书经集注 十卷,序 一卷。 嘉靖 赣州 刻巾箱本。

蔡沈 集注。

此书改“集传”为“集注”,分六卷为十卷,与阳湖 孙氏 所藏元 本合,惟元 版系黑口,本附邹氏 音释 ,且每句加一圈,读法作连圈,而此本删节音义,并削去其圈,似非全依元 版者。后有木记楷书二行,曰“嘉靖 癸未季春月,刊行于赣州府 清献堂 ”。

(清 光绪 刻本)

* * *

[1] “抗”,原作“杭”,今据宋史 卷四二〇蔡抗传 改。下同,不再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