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终始第四十八
【题解】
本篇论述了天道运行的规律。天道的运行,终而复始,阴阳两气互为消长,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阴阳之气,阴出则阳入,阳出则阴入,它们互济、互补,保持着一定的平衡。性质相类之气,如春季少阳之气和木气、冬季太阴之气和水气,各自呼应而趋向于和自己相类的事物,并各自担负起自己所主掌的职能,如春生、夏长之类,由此而形成了天道运行的四时更迭、循环不已的变化。董仲舒还从神学目的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天之道有伦、有经、有权”的说法。
天之道,终而复始。故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1)。冬至之后,阴俛而西入,阳仰而东出(2),出入之处常相反也(3)。多少调和之适,常相顺也(4)。有多而无溢,有少而无绝。春夏阳多而阴少,秋冬阳少而阴多。多少无常(5),未尝不分而相散也。以出入相损益(6),以多少相溉济也(7)。多胜少者倍入(8),入者损一而出者益二(9)。天所起,一动而再倍(10),常乘反衡再登之势(11),以就同类,与之相报(12)。故其气相侠(13),而以变化相输也(14)。春秋之中,阴阳之气俱相并也(15)。中春以生,中秋以杀(16)。由此见之,天之所起,其气积;天之所废,其气随(17)。故至春,少阳东出就木,与之俱生;至夏,太阳南出就火,与之俱暖,此非各就其类而与之相起与(18)?少阳就木,太阳就火,火木相称(19),各就其正(20),此非正其伦与(21)?至于秋时,少阴兴,而不得以秋从金,从金而伤火功(22),虽不得以从金,亦以秋出于东方,俛其处而适其事(23),以成岁功,此非权与(24)?阴之行,固常居虚而不得居实,至于冬而止空虚(25),太阴乃得北就其类,而与水起寒(26)。是故天之道有伦、有经、有权。
【注释】
(1) 合别:会合与分别。苏舆注:“阴阳以中冬相遇于北方,旋复别行,故云‘合别’。”
(2) “阴俛(fǔ)而西入”二句:阴气居西,运行东转遇到阳气,俯而下行,转入西方;阳气居东,北转遇到阴气,仰而上行,上行之阳气,本由东方所出。俛,同“俯”,向下。仰,向上。俛、仰对文而言。
(3) 出入之处常相反:阳气居于东而阴气居于西,二者居处的位置正相反。
(4) “多少调和之适”:阴阳之气的运行,在开始比例多少的调配上却常常是相互适应的。《淮南子·诠言训》:“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阴阳之始,皆调适相似。”
(5) 无常:不固定而多变动。
(6) 损益:增减,改动。
(7) 溉(ɡài)济:灌通调剂,即互济互补之意。
(8) 倍入:陶鸿庆云:“‘倍入’上当有‘出’字,文义始明。损一益一,则出倍于入。”陶说可从。阴阳之气运行时,一方损一而一方益一,则所出倍于所入。倍,一倍、加倍。
(9) 入者损一而出者益二:陶鸿庆曰:“‘益二’,当作‘益一’。《天道无二篇》云:‘故开一塞一,起一废一,至毕时而止。’即其义也。盖春、秋二分,阴、阳相半,损一益一,则出倍于入,故曰‘入者损一而出者益一’也。后人见上有‘倍入’之文,臆改为‘益二’,则不可通也。”陶说可从。
(10) “天所起”二句:苏舆注:“凡天之所起,一动而再倍其气,以助发生。”天道运行之时,阴阳二气中的一方减一,另一方则加倍。
(11) 反衡再登之势:从反方向而来的不断上升的力量。横,古代马车前面的横木。反衡,即指与马车前面的横木相反的方向。
(12) 相报:相互呼应。报,呼应。
(13) 相侠:相互和洽。侠,通“浃(jiā)”,和洽、通透。
(14) 输:流转贯通。
(15) 并:合并。
(16) “中春以生”二句:中春、中秋,即指仲春、仲秋。
(17) 随:陶鸿庆云:“‘随’读为‘堕’。”其说可从。堕,委顿散逸之意。
(18) 相起:共同兴起。起,兴起、生起。董仲舒有“同类相动”之说。
(19) 相称(chèn):相互配称。
(20) 各就其正:各自发挥本身所主掌的职能。
(21) 正其伦:使阴阳之气各归其类。伦,伦类。
(22) “至于秋时”四句:五行学说以四季配五行,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土王四季,置于夏秋之交,所以农历七月初虽为秋季,少阴之气兴起,但不能将此少阴之气趋从于金,因为金气主肃杀,金气早至就会损伤夏季之火的温暖长养之功。
(23) 俛其处而适其事:居于下位而成就自己应该成就的事业。张之纯《春秋繁露评注》曰:“秋气本出于西方,而秋三月太白星则先日出于东方,既昏而西,西而坠,故曰‘俛其处’也。”
(24) 权:权变。这里以五行配四时,将土置于夏秋之交,以此成岁,这正是权变的表现。
(25) 至于冬而止空虚:到了冬季而止息在空虚之位。阳实阴虚,夏阳冬阴,因此说“至于冬而止空虚”。
(26) “太阴乃得北就其类”二句:太阴之气才能往北运行而趋向于和它同类的事物,与水一起兴起寒冷。太阴,旧本均作“太阳”,苏舆注:“太阳,当为‘太阴’。《白虎通义·五行篇》:‘火者盛阳,水者盛阴。’又云:‘水,太阴也。’”苏说是,今据改。
【译文】
天道的运行,终结之后又开始。因此北方是天道运行的终结和开始之处,也是阴阳二气会合与分别之处。冬至以后,阴气运行东转遇到阳气,俯而下行,转入西方,阳气运行北转遇到阴气,仰而上行,上行的阳气本来由东方所出,阴阳之气出入的位置常常是相反的。阴阳之气的运行,在开始比例多少的调配上却常常是相互适应的。势力增长之气不至于盈满过度,势力消减之气也不会灭绝殆尽。春夏两季阳气势力大而阴气势力小,秋冬两季阳气势力小而阴气势力大。阴阳之气势力的大小并不固定而是经常变动,它们不会长久地混处在一起而是会相互分散开。它们此出彼入而互相损益,在比例多少的调配上互济互补。当势力大的一方胜过势力小的一方时,所出一方的势力相对于所入一方的势力来说则增益一倍,所入一方的势力减损一分,则所出一方的势力就会增益一倍。天道运行之时,阴阳二气一方发动而另一方则加倍回应,常常是乘着从反方向而来的不断上升的力量,以趋向于同类的事物,并与之相互呼应。因此阴阳之气是相互和洽的,它们在变化中相互流转贯通。春秋两季所包含的月份中,阴阳二气相互合并在一起。仲春的时候生长,仲秋的时候退藏。由此可见,天道运行至某气应该强盛时,这种气就积聚起来;天道运行至某气应该消减时,这种气就委顿散逸了。所以到了春季,少阳之气出现在东方而趋向于木,与木一起生长万物;到了夏季,太阳之气出现在南方而趋向于火,与火一起温暖万物。这难道不是同类之气相互吸引而又共同生起吗?少阳之气趋向于木,太阳之气趋向于火,火与木各自互相配称,各自发挥着本身所主掌的职能。这难道不是使阴阳之气各归其类吗?到了秋季,少阴之气兴起,但是它不能在秋季趋从于金,如果它趋从于金则会损伤火的温暖长养之功。虽然它不能趋从于金,却也仍然在秋季出现在东方,居于下位而成就自己应该成就的事业,以完成天道一年的运行之功,这难道不是权变吗?阴气的运行,本来应当是常处于虚位而不居于实位,到了冬季而止息在空虚之位,这样太阴之气才能往北运行而趋向于和它同类的事物,与水一起兴起寒冷。因此天道的运行有伦类、有常道、有权变。
阴阳义第四十九
【题解】
本篇通过对天人之间的比附,申述了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的理论,提出君主在施政时应该尚德缓刑、喜怒必合于义以与天道相应的观点。用阴阳之气的变化来讲政治,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新儒家的说法。阴阳与四季的关系,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少阴,冬为太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阳为德,阴为刑,春夏生长为德,秋冬严杀为刑。太阴、冬季,万物都枯萎,这时是“空”,天入冬为杀。这叫“太阴用于空”。丧也是空,所以“太阴用于丧”,杀的成分就减少了。
天道之常(1),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2)。迹阴阳终岁之行(3),以观天之所亲而任(4)。成天之功,犹谓之空,空者之实也。故清溧之于岁也(5),若酸咸之于味也,仅有而已矣。圣人之治,亦从而然。天之少阴用于功(6),太阴用于空(7)。人之少阴用于严(8),而太阴用于丧(9)。丧亦空,空亦丧也。是故天之道以三时成生(10),以一时丧死(11)。死之者,谓百物枯落也;丧之者,谓阴气悲哀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12)。与天同者大治(13),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如寒暑之必当其时乃发也;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阳之多于阴也。是故天之行阴气也(14),少取以成秋,其余以归之冬;圣人之行阴气也,少取以立严,其余以归之丧。丧亦人之冬气,故人之太阴不用于刑而用于丧,天之太阴不用于物而用于空。空亦为丧,丧亦为空,其实一也,皆丧死亡之心也(15)。
【注释】
(1) 天道:卢本、苏本作“天地”,钟肇鹏注曰:“仲舒言天人相与、天人合一之道,皆以天与人相类为说。天道有阴阳,故君主治道有刑德。《五行大义》第七《论合德》引《繁露》正作‘天道之常’,知古本作‘天道’。卢本、苏本臆改为‘天地’,无据。”钟说是,今据正。
(2) “阳者”四句:以阴阳比附德刑,这是将阴阳政治化的基础。
(3) 迹阴阳终岁之行:探索、考察阴阳之气在一年中的运行情况。迹,探索、考察之意。阴阳终岁之行,在一年中阴阳的运行情况。
(4) 观天之所亲而任:观察天亲的是什么、任用的是什么。
(5) 清溧(lì):即清凉寒冷之意。溧,通“洌”。《说文解字》:“洌,寒也。”
(6) 天之少阴用于功:天的少阴之气用来佐助阳气以成就秋季万物的成熟之功。功,指秋天庄稼成熟。少阴之秋气,佐助阳气成熟万物,故曰“用于功”。
(7) 太阴用于空:太阴之气用来形成冬季万物的萧条、空寂。太阴之冬气,用来蓄藏、丧亡万物,故曰“用于空”。
(8) 人之少阴用于严:人的少阴之气,用于威严、肃杀之时。严,行刑、肃杀之意。少阴之气属秋,秋主肃杀。以人法天,人之少阴在秋,所以秋日行刑罚、肃杀之事。
(9) 丧:丧亡。《说文解字》:“丧,亡也。”亡,即“空”意,所以下文“丧”、“空”互训。
(10) 三时:指春、夏、秋三季。下文的“一时”指冬季。
(11) 丧死:在人事中为“悲哀”之事,万物“丧死”在冬季,而冬季为太阴之气主事,所以说:“丧之者,谓阴气悲哀也。”
(12) 有其理而一用之:它们的道理相同而作用也是一样的。有其理,承上句,指天、人有相同之理。一用之,指它们的作用也是相同的。
(13) 与天同者:一方面指君主的喜、乐、怒、哀与天的春、夏、秋、冬四季相同;一方面指君主的仁德、刑罚和天的阳气、阴气相一致而成比例。
(14) 行:运行,运用。
(15) 心:刘师培云:“‘心’疑‘意’脱。”刘说可从。
【译文】
天道运行的常规,就是一阴一阳。阳气,是天的仁德;阴气,是天的刑罚。探索、考察阴阳之气终年的运行,以观察天所亲近和任用的,由此可见天的刑罚和仁德的施用。阴气佐助阳气来成就天的职能和功用,仍然还称之为空虚,因为空虚是阴气的实质。所以清凉寒冷相对于年岁而言,就和酸、咸相对于味道一样,仅仅是作为陪衬而存在。圣人治理天下,也是遵循这样的天道原则来进行的。天的少阴之气用来佐助阳气以成就秋季万物的成熟之功,太阴之气用来形成冬季万物的萧条、空寂。人的少阴之气用于威严、肃杀之时,而太阴之气用于丧亡之事。丧亡即空虚,空虚即丧亡。所以天道的运行,以春、夏、秋三个季节来生长、成熟事物,以冬季一个季节来丧死事物。所谓死,是指百物的枯落、凋零;所谓丧,是指阴气悲哀的意思。天也有喜悦、愤怒之气,悲哀、快乐之心,和人相一致。从类的角度相比,天和人是合一的。春季,为喜气,所以生长万物;秋季,为怒气,所以肃杀万物;夏季,为乐气,所以养育万物;冬季,为哀气,所以储藏万物。这四类气,天和人共同具有,它们的道理相同而作用也是一样的。跟天道相吻合就会天下大治,与天道相悖逆就会天下大乱。所以作君主的道理,就是要明察自身与天相同的方面并运用它,使喜悦、愤怒必定符合义理才表现出来,就像寒暑必定符合于时节才发生一样;使仁德比刑罚深厚,就像阳气多于阴气一样。所以天对阴气的使用,取一小部分以成秋季,其余的归属于冬季;圣人对阴气的使用,取一小部分以成威严,其余的都归于丧事。丧亡也是人的冬气,所以人的太阴之气不用于刑罚而用于丧亡之事,天的太阴之气不用于万物而用于空虚。空也就是丧,丧也就是空,其实质是相同的,都是指的丧失、死亡的意思。
阴阳出入上下第五十
【题解】
本篇认为,天道运行的常规,表现为作为“相反之物”的阴阳二气不能同时、同地一起出现。如春季,阳气出现而阴气退入;秋季,阴气出现而阳气退入;夏季,阳气在右边而阴气在左边;冬季,阴气在右边而阳气在左边。右为上,左为下,所以冬季下暖而上寒,夏季上暑而下寒。春分、秋分时,阴阳二气分别相会于南方和北方,昼夜长短平均而且气温寒暖适宜。此后阴阳之气各自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运行,势力彼此相互损益,形成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和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完成了天地一岁的运行之功。本篇从神学目的论的观点出发,试图说明天道的运行是在天的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是天的意志的表现。
天道大数(1),相反之物也,不得俱出,阴阳是也。春,出阳而入阴;秋,出阴而入阳;夏,右阳而左阴;冬,右阴而左阳。阴出则阳入,阳出则阴入,阴右则阳左,阴左则阳右。是故春俱南,秋俱北,而不同道(2);夏交于前,冬交于后,而不同理(3)。并行而不相乱,浇滑而各持分(4),此之谓天之意。而何以从事?天之道,初薄大冬(5),阴阳各从一方来而移于后(6)。阴由东方来西,阳由西方来东,至于中冬之月(7),相遇北方,合而为一,谓之日至(8)。别而相去,阴适右,阳适左。适左者,其道顺;适右者,其道逆。逆气左上,顺气右下,故下暖而上寒(9)。以此见天之冬,右阴而左阳也,上所右而下所左也(10)。冬月尽,而阴阳俱南还。阳南还出于寅,阴南还入于戌(11),此阴阳所始出地入地之见处也。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阴日损而随阳(12),阳日益而鸿(13),故为暖热。初得大夏之月,相遇南方,合而为一,谓之日至(14)。别而相去,阳适右,阴适左,适左由下,适右由上,上暑而下寒。以此见天之夏,右阳而左阴也,上其所右,下其所左。夏月尽,而阴阳俱北还。阳北还而入于申,阴北还而入于辰(15),此阴阳之所始出地入地之见处也。至于中秋之月,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阳日损而随阴,阴日益而鸿,故至于季秋而始霜,至于孟冬而始寒,小雪而物咸成(16),大寒而物毕藏,天地之功终矣。
【注释】
(1) 大数:总的规律。数,规律。
(2) 道:指阴阳之气运行的轨迹。
(3) “夏交于前”三句:交,交会、会合。前,指南方。后,指北方。理,代替治理。
(4) 浇滑(ɡǔ)而各持分:互有交错而各自保持本身的职分。浇滑,交错、交会之意。浇,通“挠”,搅乱。滑,通“汩”,扰乱。
(5) 初薄大冬:初冬时节。薄,迫近。大冬,严冬。
(6) 阴阳各从一方来而移于后:阴阳之气各自从相反的方向而来又各自运行到对方以前所在的位置。阴气从东方来,阳气从西方来,所以说“阴阳各从一方来”;阴气由东至西运行,阳气由西至东运行,所以说“而移于后”。
(7) 中冬:指仲冬,冬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的十一月。中,通“仲”。
(8) 日至:苏本作“曰至”,卢本、凌本作“日至”,作“日至”是,今据正。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夏至都被称为“日至”,这里是指冬至。
(9) “逆气左上”三句:钟肇鹏云:“‘逆气’谓阴气,‘顺气’谓阳气。上文云:‘阴适右,阳适左’,是逆气右上,顺气左下。阴气在上故寒,阳气在下故暖,所以说‘故下暖而上寒’,则此句当作‘逆气右上,顺气左下’。旧本‘左’、‘右’二字误倒,应乙正。”钟说可从。
(10) 上所右而下所左也:右边的阴气在上而左边的阳气在下。冬季阴气在右而阳气在左,右为上而左为下,所以说“上所右而下所左也”。
(11) “阳南还出于寅(yín)”二句:董仲舒以十二地支来表示阴阳之气出入的时间。寅时为凌晨三点至五点,戌(xū)时为晚上七点至九点。
(12) 随:随顺,从属。
(13) 鸿:宏大,强盛。
(14) 日至:这里是指夏至。
(15) “阳北还而入于申”二句:这里是说冬季太阳出于辰时而入于申时,阴气向北运行则是入于辰时而出于申时。辰时指早上五点至七点,申时指下午三点至五点。第二个“入”字,苏本误作“出”,殿本、凌本作“入”,是。今据正。
(16) 咸:全,都。
【译文】
天道运行的总规律,是性质相反的事物,不能一起出现,这就是阴阳二气。春季,阳气出现而阴气退入;秋季,阴气出现而阳气退入;夏季,阳气在右而阴气在左;冬季,阴气在右而阳气在左。阴气出现则阳气退入,阳气出现则阴气退入,阴气在右边则阳气在左边,阴气在左边则阳气在右边。所以春季的时候阴阳之气都往南运行,秋季的时候都往北运行,但运行的轨迹却不同。夏季时阴阳之气会合于南方,冬季时阴阳之气会合于北方,但它们互相代替治理而并不相同。它们并行但不相互扰乱,互有交错而各自保持本身的职分,这就是天的意志。那么天又如何去具体实现自己的意志呢?天的运行,初冬时节,阴阳之气各自从相反的方向而来又各自运行到对方以前所在的位置。阴气由东方运行到西方,阳气由西方运行到东方,到仲冬之月的时候,阴阳之气在北方相遇,合而为一,称为冬至。此后阴阳之气分开而各自离去,阴气往右边运行,阳气往左边运行,往左边的阳气,它运行的道路是顺行;往右边的阴气,它运行的道路是逆行。逆行的阴气处于右上方,顺行的阳气处于左下方,所以上方寒凉而下方温暖。从这里可以认识天的冬季,右边为阴气而左边为阳气,右边的阴气在上方而左边的阳气在下方。冬季结束后,阴阳之气都向南运行。阳气向南运行而在寅时出现,阴气向南运行而在戌时退入,这就是阴阳之气开始出现在地面或者退入地下时可以看见的时候。到了仲春之月的时候,阳气在正东方向,阴气在正西方向,这称为春分。所谓春分,就是阴阳之气各占一半,所以白天和夜晚的时间长短平均而气温寒暖适宜。此后阴气日渐减损而从属于阳气,阳气日渐增益而力量强大,因此天气就暖热。刚进盛夏的那个月,阴阳之气相遇于南方,合而为一,称为夏至。此后阴阳之气分开而各自离去,阳气往右边运行,阴气往左边运行,往左去的阴气从下面运行,往右边去的阳气从上面运行,所以上面暑热而下面寒冷。从这里可以认识天的夏季,右边为阳气而左边为阴气,右边的阳气在上方而左边的阴气在下方。夏季结束后,阴阳之气都向北运行。阳气向北运行而在申时退入,阴气向北运行而在辰时退入,这就是阴阳之气开始出现在地面或者退入地下时可以看见的时候。到了仲秋之月的时候,阳气在正西方向,阴气在正东方向,这称为秋分。所谓秋分,也是阴阳之气各占一半,所以白天和夜晚的时间长短平均而气温寒暖适宜。此后阳气日渐减损而从属于阴气,阴气日渐增益而力量强大,因此到了农历九月季秋时节而开始降霜,到了农历十月孟冬时节而开始寒冷,到了十一月小雪时节而万物全都长成,到了十二月大寒时节而万物都被收藏起来,这样天地一年运行的岁功也就完成了。
天道无二第五十一
【题解】
本篇由天道比附人事,认为天道和人事都是“贵一贱二”。从天道来看,阴阳之气作为性质相反之物,或出或入,或处于右,或处于左,不能同时并起,以此说明天道是统一的。且阳气出现在前,阴气出现在后,说明天以阳气而不以阴气、以仁德而不以刑罚为主宰。在人事中也是如此,如眼睛不能两视,耳朵不能两听,君子只有使自己的心意集中于善行,而不三心二意,才能立足于社会。君子治理国家也需要有一定的常规,才能取得成功。恒常地守一不二,即是天道;事物不论大小和难易,违背了天道,就不会成功。本篇由“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得出“君子贱二而贵一”的结论,其天人比附的理论基础就是“天道无二”。
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1),故谓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阴与阳,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入,或右或左。春俱南,秋俱北,夏交于前,冬交于后,并行而不同路,交会而各代理(2),此其文与(3)!天之道,有一出一入,一休一伏,其度一也,然而不同意(4)。阳之出,常县于前,而任岁事(5);阴之出,常县于后,而守空虚(6)。阳之休也,功已成于上,而伏于下;阴之伏也,不得近义,而远其处也(7)。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如是。故阳出而前,阴出而后,尊德而卑刑之心见矣。阳出而积于夏,任德以岁事也;阴出而积于冬,错刑于空处也(8),必以此察之。天无常于物,而一于时,时之所宜,而一为之。故开一塞一、起一废一,至毕时而止(9)。终有复始于一,一者,一也。是于天凡在阴位者,皆恶乱善,不得主名(10),天之道也。故常一而不灭,天之道(11)。事无大小,物无难易,反天之道无成者。是以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人为小易之物,而终不能成,反天之不可行,如是。是故古之人物而书文(12),心止于一中者,谓之忠;持二中者(13),谓之患。患,人之中不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不一,故不足以立身;治孰无常?常不一,故不足以致功。《诗》云(14):“上帝临汝,无二尔心。”知天道者之言也!
【注释】
(1) 两起:指两者同时并起。
(2) “阴与阳”十句:这里讲的阴阳,指的是天气,即气候变化。用阴阳解释四季变化。阴阳出入,就是寒暑变化。阴出阳入,就是秋冬季节;阳出阴入,就是春夏季节。四季画一圆圈,春季,阳气从东方(左)向南,阴气从西方(右)向南,这就是“春俱南”;秋季,阳气从西方(右)向北,阴气从东方(左)向北,这就是“秋俱北”;夏季,阴阳之气在南方(前)相交,就是“夏交于前”;冬季,阴阳之气相交于北方(后),就是“冬交于后”。一齐运行,但左右不同路。相交在南北时,阴阳互相代理。冬至日,阳气初生,渐长,阴气由盛转衰;夏至日,阳气开始转衰,阴气初生,渐长。这种交替,叫“代理”。
(3) 文:指天文。
(4) “天之道”五句:阴阳出入就是休伏。这是一样的,但意义不同。度,规律。意,意义。
(5) “阳之出”三句:阳气在夏季主管自然界。县(xuán),同“悬”,悬挂,这里引申为出现之意。岁事,指一年的任务,主管生长。
(6) “阴之出”三句:阴气主秋冬,为肃杀之气,冬季万物藏起来,表现空虚。
(7) “阴之伏也”三句:春、夏二季,万物生长,阴气主肃杀,所以相对于春、夏二季来说,阴气是不适宜的,因此阴气远离其所处的位置而休伏。义,指适宜。
(8) “阴出而积于冬”二句:阴气放在冬季,没有什么可杀的。错,同“措”,放置。
(9) 至毕时而止:指到年终岁末为止。
(10) 不得主名:指阴不得居于主宰、主导的地位。
(11) “故常一而不灭”二句:常一而不灭,苏舆注:“‘灭’疑作‘二’。”钟肇鹏校作‘二’,并注曰:“宋本、明抄本‘二’均作‘贰’,脱烂误抄为‘灭’,其义难通。‘常一而不二’,正本篇《天道无二》之义。”钟说可通。天,苏舆注:“‘天’上疑脱‘法’字。”苏说可从。
(12) 物而书文:即因物而书文。谓根据事物的品性而创制文字。
(13) 二中:有二心,指不能一心一意。
(14) 《诗》云:下引文见《诗经·大雅·大明》,意思是说上帝监视着你,你不可以存有二心。
【译文】
天道运行的不变法则,就是性质相反的事物,不能两者同时并起,所以称之为一。一而不二,就是天道的运行。阴气与阳气,是性质相反的事物,所以它们一个出现,另一个则退入,一个在右边,另一个则在左边。春季,它们都往南运行;秋季,都往北运行;夏季,在前方交会;冬季,在后方交会,它们并行而道路不同,交会时各自一长一消,互相代替治理,这就是它们运行中的条理啊!天道的运行,一个出现则另一个就退入,一个在位则另一个就隐伏,其规律是一样的,但二者的意义并不相同。阳气的出现,常常在阴气之前,而主宰完成一年的任务;阴气的出现,常常在阳气之后,它没有什么实际任务而只是处于空位。冬季时阳气退藏而休伏于地下,表示其主宰岁事的任务和功能已经完成,因而退伏于下;夏季时阴气退藏而休伏于地下,是因为阴气在春夏之际为不适宜,所以远离它的位置而退伏于地下。天就是这个样子,以阳气作为主宰而不用阴气作为主宰,以仁德为主而不以刑罚为主。所以阳气出现在前而阴气出现在后,天重仁德而不重刑罚的意思就表现出来了。阳气出现并在夏季积聚而达到顶点,这表示天重仁德以成就一年的岁事;阴气出现并在冬季积聚而达到顶点,这表示天安置刑罚于空虚无用之处,必须这样来加以明察。天对于万事万物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态度,可是对于四时阴阳的消长却有不变的规定,某个季节适宜于哪一种性质的气,就由哪一种性质的气在那个季节专一地行使自己的职能。所以放开一个同时也就关闭一个,兴起一个同时也就废止一个,一直到年终岁末为止。终结之后又重新出现,还是从专一开始,一指的就是专一。因此对于天来说,凡是处在阴位的事物,都唯恐其扰乱善事,而使它不能处于主导和主宰的地位,这就是天道。因此恒常地守一不二,就是效法天道。事物不论大小和难易,违背了天道就不会成功。因此眼睛不能同时观看两种东西,耳朵不能同时倾听两种声音,一双手不能同时去做二件不同的事情。用一只手画方形,另一只手画圆形,没有能够成功的。人们做那些特别容易成功的小事情,但却因为违背了天道而最终不能够做成功,说明了天道是如此地不可背逆。所以古时候的人根据事物的品类来创制文字,专心于一处、一心一意者,称之为“忠”;持有二心者,称为“患”。患,就是指人心中不专一,不专一,所以就产生“患”。因此君子贬抑三心二意而提倡一心一意。人怎么会不善呢?主要问题在于不能坚持善,所以不能够立身;治理怎么会没有常规呢?主要问题在于不能坚持常规,因此不能成功。《诗经》说:“上帝在看着你,你不要有二心啊!”这是懂得天道的人说的话!
暖燠常多第五十二
【题解】
“暖燠(yù)常多”,指温暖的时日常常多于寒冷的日子。本篇即由天道运行中的温暖之日多于寒凉之日来比附人事,认为人事应该效法天道,统治者要多施仁政而不是刑罚于民。因为上天的法则,既出温暖之阳气以生育万物,又出寒凉之阴气以帮助万物成熟。所以温暖与寒凉是年岁流转运行中的精华。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分清温暖与寒凉在年岁中谁占的份额更大,不了解温暖之日多于寒凉之日,就会违背上天的法则,做事情再劳苦也不会成功。为此,君王应该多行仁政而不是暴政,才会使天地正道更为彰明。至于“禹水汤旱”,并不是正常的、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而只是碰巧世运更迭变化、阴阳之气失去平衡所导致的,不能以偶然发生的这种变化来怀疑天道运行中阳气盛于阴气、仁政胜于暴政的正常观点。
天之道,出阳为暖以生之,出阴为凊以成之。是故非薰也不能有育(1),非凓也不能有熟(2),岁之精也(3)。知心而不省薰与凓孰多者(4),用之必与天戾(5)。与天戾,虽劳不成。是自正月至于十月,而天之功毕。计其间,阴与阳各居几何?薰与凓其日孰多?距物之初生,至其毕成,露与霜其下孰倍?故从中春至于秋,气温柔和调。及季秋九月,阴乃始多于阳,天于是时出凓下霜。出凓下霜,而天降物固已皆成矣。故九月者,天之功大究于是月也(6),十月而悉毕。故案其迹(7),数其实,凊凓之日少少耳(8)。功已毕成之后,阴乃大出。天之成功也,少阴与而太阴不与(9),少阴在内而太阴在外,故霜加于物,而雪加于空。空者,亶地而已(10),不逮物也(11)。功已毕成之后,物未复生之前,太阴之所当出也。虽曰阴,亦以太阳资化其位(12),而不知所受之。故圣王在上位,天覆地载,风令雨施。雨施者,布德均也;风令者,言令直也。《诗》云(13):“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言弗能知识,而效天之所为云尔。禹水汤旱,非常经也,适遭世气之变,而阴阳失平(14)。尧视民如子,民视尧如父母。《尚书》曰(15):“二十有八载,放勋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四海之内,阏密八音三年。”三年阳气厌于阴(16),阴气大兴,此禹所以有水名也。桀,天下之残贼也(17);汤,天下之盛德也。天下除残贼而得盛德大善者再,是重阳也(18),故汤有旱之名。皆适遭之变,非禹、汤之过。毋以适遭之变疑平生之常,则所守不失,则正道益明。
【注释】
(1) 薰:温和,温暖。
(2) 凓:寒冷。
(3) 精:精华。
(4) 知心而不省薰与凓孰多者:知道温暖和寒凉是年岁自然的精华而不省察温暖和寒凉谁占的份额更多。知心,苏舆注:“知心,疑作‘治心’。”董天工笺注本作“知精”。钟肇鹏云:“‘知心’二字有误,董疑‘心’为‘精’,因上句有‘岁之精也’,以阴阳暖凊二气皆为自然之精华,但更进一步应知精华中‘薰与凓孰多’,方能不违背自然规律,‘与天戾’。此同治心无关,董说为长。”钟说可从。省,省察。
(5) 戾:乖张,违背。
(6) 大究:大功告成,大部分完成。究,终极、完成。
(7) 案:考察,核实。
(8) 少少:即稍少。
(9) 与:参与。
(10) 亶(dàn):通“但”,只、仅仅。
(11) 逮(dài):及,达到。
(12) 资:帮助,资助。
(13) 《诗》云:下引文出自《诗经·大雅·皇矣》。意思是:不用知识也不用学习,而自然合于道。
(14) “禹水汤旱”四句:《白虎通义·灾变篇》:“尧遭洪水,汤遭大旱,亦有谴告乎?尧遭洪水,汤遭大旱,命运时然。”《论衡·明雩篇》:“尧汤水旱,天之运气,非政所致。”尧时洪灾,命禹治水,十三年而洪水平。商汤伐夏桀后,大旱七年。故曰“禹水汤旱”。常经,常规。适遭,恰好遭遇到。
(15) 《尚书》曰:下引文出自《尚书·尧典》。放勋,尧的名字。殂(cú)落,死亡。如丧考妣(bǐ),就像亲生父母去世一样。考,父亲。妣,母亲。阏(è),通“遏”,阻塞、禁绝。密,静。八音,指金、石、丝、竹、匏(páo)、土、革、木八种乐器,在这里泛指一切音乐。
(16) 厌(yā):通“压”,压制、压住。
(17) 残贼:凶残害人的人。贼,害人的人。
(18) 重阳:阳气重复聚积。
【译文】
上天的法则,生出阳气而产生温暖以使万物生长,生出阴气而产生寒凉以使万物成熟。因此没有温暖便不能生育万物,没有寒凉便不能成熟万物,温暖和寒凉是年岁自然形成的精华。知道温暖和寒凉是年岁自然的精华而不省察温暖和寒凉谁占的份额更多,在应用时必然与上天的法则相违背。与上天的法则相违背,即使劳苦也不会成功。因此从正月一直到十月,上天使万物生育、成熟的职责和功能便完成了。计算一下在此期间,阴气和阳气各占的份额是多少呢?温暖和寒凉的日子谁更多一些呢?从万物刚发生,到它们完全成熟,露水与冰霜谁降下的更多一些呢?因此从仲春二月一直到秋季,气候都温暖、调和。到了季秋九月,阴气才开始多于阳气,上天在这时才生出寒凉而开始下霜。生出寒凉而开始下霜,那么上天所降生的万物在这时就都已经成熟了。所以九月时,上天的职责和功能就已经大部分完成了,十月时则全部完成了。因此考察上天化育万物的踪迹,计算它的实际情况,清凉、寒冷的日子是很少的。化育万物的职责和功能完成之后,阴气才大量出现。上天完成化育万物的职责和功能,少阴之气参与了此项工作而太阴之气则没有参与其中,少阴之气包括在内而太阴之气则不包括在里面,所以霜可以降落在万物之上,而雪只能降落在万物收藏之后的空虚之处。所谓空虚,仅仅就是指地面而已,而不能降落于万物之上。上天化育万物的职责和功能完成之后,在万物还没有再次生出来之前,此时太阴之气应当出来用事而履行自身的职责。虽说是太阴之气主事,太阳之气也帮助它主事,只是太阴之气不知道它受到了太阳之气的帮助。因此圣明的君主居于高位,就像天一样地庇护百姓,像地一样地承载百姓,像风一样地发布命令,像雨一样地布施仁德于百姓。“雨施”,是指均匀地向百姓布施仁德;“风令”,是指正直地向百姓发布命令。《诗经》上说:“不用知识也不用学习,而自然合于道。”这是说不用知觉、识别,而自然地效法上天的所作所为的意思。大禹所治理的水灾以及商汤时发生的旱灾,这并不是正常情况下会必然发生的事情,而是恰好遭遇到世道运气发生了大的变化,阴阳之气因此而失去了平衡所导致的。帝尧对待百姓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百姓也将帝尧看作自己的父母一样来对待。《尚书》上说:“在位二十八年,放勋才去世,百姓就像亲生父母去世一样。全天下都停止音乐演奏三年。”这三年的时间阳气被阴气所压倒,阴气势力大增,这就是大禹治理洪水的原因所在。夏桀,是天下凶残害人的君主;商汤,是天下有大德的君主。天下除去凶残害人的君主而重新获得有大德仁心的君主,这使得阳气重复聚积,所以商汤时发生了旱灾。这些都是恰好遭遇到了大的变化,不是大禹、商汤的过错。不能用碰巧发生的变化来怀疑正常发生的情况,那么所坚持的原则就不会丧失,而正道就会更加彰明。
基义第五十三
【题解】
基义,即事物的基本含义、基本原理。本篇认为天地万物之道都是阴阳相对、彼此配合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与之相匹配的另一个事物,且这种配合中,对应的双方有阴有阳。正如自然的事物中有上下、左右、寒暑、昼夜等配合一样,在人事中也有君臣、父子、夫妇之对,它们都源于天的阴阳之对,所以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阴阳二物的出现,其意义不同,阳气在前,承担主要的工作和任务,阴气在后,不承担实际的工作,所以天亲近阳气而疏远阴气。而人事效法天道,也应该重德政而轻刑罚。且上天之气的变化,是慢慢进行的,不会突然地发生,那么人事中有什么新事物要确立、兴起,也应该逐步进行。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法则和天地万物的法则应该是一致的。
凡物必有合(1)。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有顺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昼必有夜,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阳兼于阴(2),阴兼于阳;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兼于父;君兼于臣,臣兼于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阳无所独行(3),其始也不得专起(4),其终也不得分功(5),有所兼之义。是故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阴兼功于阳,地兼功于天。举而上者,抑而下也(6),有屏而左也(7),有引而右也,有亲而任也,有疏而远也,有欲日益也,有欲日损也。益其用而损其妨,有时损少而益多,有时损多而益少。少而不至绝,多而不至溢。阴阳二物,终岁各壹出,壹其出,远近同度而不同意。阳之出也,常县于前而任事;阴之出也,常县于后而守空处。此见天之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任刑也。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8),地为臣而持载之(9)。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10)。王道之三纲(11),可求于天。天出阳为暖以生之,地出阴为凊以成之。不暖不生,不凊不成。然而计其多少之分,则暖暑居百而凊寒居一(12),德教之与刑罚犹此也。故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天之大数必有十(13)。旬天地之数(14),十而毕举;旬生长之功,十而毕成。天之气徐(15),不乍寒乍暑(16),故寒不冻,暑不暍(17),以其徐来(18),不暴卒也(19)。《易》曰(20):“‘履霜坚冰。’盖言逊也。”然则上坚不逾等(21),果是天之所为,弗乍而成也(22)。人之所为,亦当弗乍而极也(23)。凡有兴者(24),稍稍上之,以逊顺往(25),使人心说而安之(26),无使人心恐。故曰君子以人治人,慬能愿(27),此之谓也。圣人之道,同诸天地,荡诸四海(28),变易习俗。
【注释】
(1) 合:指配合,匹配。
(2) 兼:有合并、配合等意思。
(3) 阴阳无所独行:阴阳总是并行的,没有单独运行的。
(4) 专起:指单独发起、兴起。
(5) 分功:指平分功劳。
(6) “举而上者”二句:陶鸿庆云:“此当云:‘有举而上也,有抑而下也。’与下文‘有屏而左也,有引而右也’以下六句,文义一律。”陶说可从。
(7) 屏(bǐnɡ):摒弃,排斥。
(8) 覆露:笼罩、润泽万物。覆,被覆、笼罩。露,指像雨露一般地润泽。
(9) 持载:支持、承载。
(10) “秋为死而棺之”二句:苏舆注:“二语疑衍。下云‘三纲可求于天’,不当有此。后人因春、夏二语妄加。”苏说可从,故此两句暂不出译。
(11)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此来配天之阴阳。
(12) 暖暑居百而凊寒居一:温暖、暑热占有百份而清凉、寒冷只占有一份。这是从农作物的生长、成熟时间的角度来论说“暖燠常多”的主旨。
(13) 十:旧本“十”下衍“旬”字,俞樾曰:“‘旬’字衍,天之数,非以旬计,安得言十旬乎?”俞说可从,今据删。
(14) 旬:周遍。
(15) 徐:缓慢,舒缓。
(16) 不:旧本皆脱此字,卢文弨云:“句上当有‘不’字。”卢说是,今据补。乍,突然。
(17) 暍(yè):伤暑,中暑。
(18) 以其徐来:“以其”下,旧本均衍“有余”二字,俞樾云:“‘有余’二字衍文。‘余’即‘徐’之误而衍者,既衍‘余’字,因又增入‘有’字耳。”俞说是,今据删。
(19) 卒(cù):通“猝”,突然、急速、仓促。
(20) 《易》曰:下引文源出《易·文言》:“‘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文辞稍异。逊,通“顺”,顺序,指自然秩序而言。
(21) 上坚不逾等:冰从上面逐渐冻结坚硬而不会逾越等级。苏舆注:“冰由霜驯至其坚,故云‘不逾等’。《易》所谓‘由来者渐’。”
(22) 乍:旧本作“作”,卢文弨校作“乍”,卢校是,今据改。下文“乍”字同此。
(23) 极:到达。
(24) 兴:创兴,改革。
(25) “稍稍上之”二句:苏舆注:“一法之兴,当有次第,不可过骤,故曰事有渐则民不惊。”董仲舒与苏舆之说皆是主张渐进式的改良而不推崇骤变式的革命。
(26) 说(yuè):同“悦”,高兴。
(27) 慬(jìn)能愿:仅仅是要求人们行善。慬,通“仅”,仅仅。愿,善行。
(28) 荡:通行,传播。
【译文】
大凡事物必定有互相对应配合的两个方面。对应中的双方必定有在上面的,有在下面的,必定有在左边的,有在右边的,必定有在前面的,有在后面的,必定有在表面的,有在里面的。有美好则必定有丑恶,有顺从则必定有违逆,有喜悦则必定有愤怒,有寒凉则必定有暑热,有白昼则必定有黑夜,这些都是事物中互相对应、互相匹配的方面。阴气和阳气相匹配;妻子和丈夫相匹配;儿子和父亲相匹配;臣下和君王相匹配。事物没有不相匹配的,而匹配中就分别有阴和阳。阳中兼合有阴,阴中兼合有阳;丈夫与妻子相配合,妻子与丈夫相配合;父亲与儿子相配合,儿子与父亲相配合;君王和臣下相配合,臣下和君主相配合。君臣、父子、夫妇的道理,都是取自阴阳之道。君王为阳,臣下为阴;父亲为阳,儿子为阴;丈夫为阳,妻子为阴。阴与阳不可能单独地发生作用,它们在开始时不会单独发起,在结束时也不能平分功劳,就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相互兼合的道理。所以臣下的功劳和君王合并,儿子的功劳和父亲合并,妻子的功劳和丈夫合并,阴气的功劳和阳气合并,地的功劳和天合并。有被托举而往上升的,有被抑制而往下降的;有被排斥、摒弃而往左的,有被引导而往右的;有被亲近和信任的,有被疏隔和远离的;有希望逐日增加的,有希望逐日减损的。增益其用途而减少其妨害,有时候减损少而增益多,有时减损多而增益少。减少但不会让它到灭绝的地步,增多也不会让它到满溢的地步。阴阳两种事物,一年中各自出现一次,它的出现,在远近的度数方面是相同的,但意义各不相同。阳气的出现,常常在前面而承担岁事的工作和任务;阴气的出现,常常在后面而守在空虚的地方,不承担实际的工作任务。由此可以看出,上天亲近阳气而疏远阴气,重德政而不重刑罚的态度。因此人事中仁义制度的准则,都是效法上天而来的。上天是君王而笼罩、润泽万物,大地是上天的臣下而支持、承载万物。阳气犹如丈夫而生长万物,阴气犹如妻子而助长万物;春季犹如父亲而生长万物,夏季犹如儿子而养育万物。王道的三个纲领,可以从上天那里得到。上天生出阳气而产生温暖以使万物生长,大地生出阴气而产生寒凉以使万物成熟。不温暖则万物不会生出,不寒凉则万物不会成熟。但是计量它们在量上多少的话,那么温暖、暑热占有百份而清凉、寒冷只占有一份,仁德教化相对于刑罚也与这个比例相似。所以圣人执政会多布施仁政而少使用威严,加强德教而减少刑罚,用这样的作为来和天道相配合。天的大数一定会有十个。天地之间的数目,用十这个数就可以全部列举出来;万物生长的功效,到十数时就全部完成了。上天之气变化舒缓,不会突然寒冷、突然暑热,因此寒冷的天气里不会冻伤,酷暑的天气中也不会中暑,就是因为它们是慢慢地到来,而不是突然地、急速地到来的缘故。《周易》上说:“‘脚踩着地面上的霜,就知道结坚厚之冰的日子就要来到了。’这是说渐渐冻结的意思。”既然冰是从上面逐渐冻结坚硬而不会逾越等级,这表明上天的所作所为果然是不会突然地形成。那么人的所作所为,也应当不会突然地形成和达到。凡是有创新的改革之事,慢慢地实施,逐步地推行,使人心中喜悦而安之若素,不使人心生恐惧。所以说,君子用存在于人们之中的道理去管理人,仅仅是要求人们行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圣人治理天下的法则,和天地的法则相同,传播、施行于天下四海,可以改变人们的风俗习惯。
阙文第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