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之副第五十五

【题解】

本篇以天的春、夏、秋、冬四季来配人事中的庆、赏、罚、刑四政,故曰“四时之副”,说明天人同类相感。上天的法则,便是春季温暖以生万物,夏季暑热以养万物,秋季清凉以杀万物,冬季寒冷以藏万物,而人事中的庆、赏、罚、刑便与之相类相符。正如天的运转不可以没有春、夏、秋、冬一样,政事之中也不可以没有庆、赏、罚、刑;天的春、夏、秋、冬四季各有其时而不可扰乱,政事中的庆、赏、罚、刑也各有“正处”而不可乱用。

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凊以杀,冬寒以藏。暖暑凊寒,异气而同功(1),皆天之所以成岁也。圣人副天之所行以为政(2),故以庆副暖而当春(3),以赏副暑而当夏,以罚副凊而当秋,以刑副寒而当冬。庆赏罚刑,异事而同功,皆王者之所以成德也(4)。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也(5),如合符(6)。故曰:“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7),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庆赏罚刑,当其处,不可不发;若暖暑凊寒,当其时,不可不出也。庆赏罚刑各有正处(8),如春夏秋冬各有时也。四政者,不可以相干也(9),犹四时不可相干也。四政者,不可以易处也(10),犹四时不可易处也。故庆赏罚刑有不行于其正处者,《春秋》讥也。

【注释】

(1) 异气而同功:气的性能不同而功效相同。异气,指气的性能不同。同功,指功效、作用、目的相同。

(2) 副:相称,符合。在这里引申为遵从、依据。

(3) 庆:奖赏。与“赏”相比,程度较轻。当,相当。

(4) 成德:完成德政。

(5) 以类相应:董仲舒认为政事中的庆赏罚刑与上天春夏秋冬的暖暑凊寒在性质上是相类的,而相类的事物之间可以互相感应,所以说:“以类相应也。”

(6) 合符:符与符之间相互吻合。符,古代用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将文字刻于金、玉或竹、木之上,然后剖而为二,双方各执其一,军队出征或执行命令时须二符相合才能执行。因此后世将事物之间相互吻合称为“符合”。

(7) 通类:以类相通,即类别相通之意。

(8) 正处:适合的地方。

(9) 相干:相互干扰。

(10) 易:换,改变。

【译文】

上天的法则,春季温暖以生长万物,夏季暑热以长养万物,秋季清凉以肃杀万物,冬季寒冷以储藏万物。温暖、暑热、清凉、寒冷,四种气的性能不同而功效相同,都是上天用来完成岁事之功的。圣人依据上天所作所为的法则来指导自己施政,因此用奖励符合温暖而与春季相当,用赏赐符合暑热而与夏季相当,用惩罚符合清凉而与秋季相当,用刑戮符合寒冷而与冬季相当。奖励、赏赐、惩罚、刑戮,事情不同而其作用、目的和功效是相同的,都是君王用来完成其德政的手段。王者的庆赏罚刑与上天的春夏秋冬,在性质上是相类而可以互相感应的,就如同符与符之间相互吻合一样。所以说:“君王与上天相配合,是与道相适应的。”上天有春夏秋冬四季,君王有庆赏罚刑四政,四政就好比是四季,它们类别相通,是天和人共同具有的。奖励是春季,赏赐是夏季,惩罚是秋季,刑戮是冬季。庆赏罚刑是不可以不具备的,就好像春夏秋冬是不可以不具备的一样。庆赏罚刑,当他们该发挥作用的时候,不可以不让它们发挥;就好像暖暑凊寒一样,当它们该出现的时节,不可以不让它们出现。庆赏罚刑,四者各有它们发挥其作用的适当地方,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各有它们出现的时节一样。庆赏罚刑四政,不可以相互干扰,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不可以相互干扰一样。庆赏罚刑四政不能够彼此替换,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不可以彼此替换一样。因此庆赏罚刑有不恰当行使的情况,《春秋》便会载文加以讥刺。

人副天数第五十六

【题解】

本篇认为天与人是同类的,人副天数,天人一致;天与人同类相感、同类相动。天地生人和万物,人比万物更尊贵,其原因在于其他生物得天地之气少,而人得天地之气多。所以人无论是从类的角度(“副类”),还是从数的角度(“副数”),都和天是一致的。如从类的角度看,人头圆像天,足方像地,头发像星辰,耳目像日月,鼻口呼吸像风和气。从数的角度看,人有小关节三百六十节,和一年的日数相当,大关节十二节,和一年的月数相当,人身体内有五脏,和五行数相当,外有四肢,和四季数相当。眼睛一开一闭,和昼夜相当;性情有时刚强,有时柔和,和冬季、夏季相当;有时悲哀、有时欢乐,和阴阳之气相当。这些都说明天与人是合一的、同类的,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感应、互相触动。

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天气上,地气下,人气在其间。春生夏长,百物以兴;秋杀冬收,百物以藏。故莫精于气(1),莫富于地,莫神于天(2)。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3)。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4)。物疢疾莫能为仁义(5),唯人独能为仁义;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6)。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7);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8);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9);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10)。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11),而类于天也。物旁折取天之阴阳以生活耳(12),而人乃烂然有其文理(13)。是故凡物之形,莫不伏从旁折天地而行(14),人独题直立端向正,正当之(15)。是故所取天地少者,旁折之;所取天地多者,正当之,此见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16)。是故人之身,首而员(17),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18),地也。天地之象,以要为带(19),颈以上者,精神尊严,明天类之状也;颈而下者,丰厚卑辱,土壤之比也(20);足布而方(21),地形之象也。是故礼带置绅(22),必直其颈(23),以别心也。带而上者尽为阳,带而下者尽为阴,各有分(24)。阳,天气也;阴,地气也。故阴阳之动,使人足病,喉痺起(25),则地气上为云雨,而象亦应之也。

【注释】

(1) 莫精于气:钟肇鹏云:“精者细微之物,气体细微,故以精言。”

(2) 神:神妙。

(3) “天地之精”二句:精,即精气。天地精气化生万物,包括人。王充认为天地元气化生有生命的万物与人,天的精气产生人的精神。

(4) “人受命”二句:这两句是指,人超出百物之上而卓然与天地并立。超然,高超的样子。倚,《广雅·释诂》:“倚,立也。”

(5) 疢(chèn)疾:疾病,这里引申为缺陷之意。疢,热病。

(6) 偶:匹配,配合。

(7) “形体骨肉”二句:《意林》引《公孙尼子》:“形体有骨肉,如地之厚。”董仲舒吸收了公孙尼子的说法。

(8) “上有耳目”二句:《淮南子·精神训》:“是故耳目者,日月也。”

(9) “体有空窍”二句:《意林》引《公孙尼子》:“有孔窍血脉如山谷也。”空窍,指孔窍。理脉,指血管和脉络。

(10) “心有哀乐”二句:《淮南子·精神训》:“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神气,神妙之气。

(11) 一何:语气词,即又何之意,是战国、秦、汉时代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语的“多么”。

(12) 旁折:指兽类四足偏侧走路。折,折腰。

(13) 烂然:光彩夺目的样子。

(14) 伏从:俯伏顺从。

(15) “人独题直立端向正”二句:这里说的是人直立行走,与兽类不同。直立是人类进化的结果,董仲舒认识到这是人类比兽类高贵的象征。向,苏本作“尚”,卢文弨、钟肇鹏校作“向”。卢、钟二校是,今据改。

(16) 人之绝于物而参(sān)天地:人是超出于百物之上而与天地并列为三的。绝,超出。参,配合成三的。人与天地并列鼎足而为三,故曰:“参天地。”

(17) (fén):大头。

(18) 要:通“腰”。

(19) “天地之象”二句:以腰为分界线,即“带”,腰带以上是天,属于阳;腰带以下是地,属于阴。

(20) “颈以上者”六句:这里又以颈为界,上是头而与天相应,下是身体而与地相应。古人还有一种分法,即以人中为界,上为双窍如耳目鼻,下为单窍如口与前后阴。

(21) 布:展开。

(22) 绅:长衣带。大带很长,束于腰间,其下垂的部分叫“绅”。

(23) 颈:孙诒让校为“腰”。孙说可从。

(24) 有:旧本均误作“其”,孙诒让云:“其,当为‘有’。”孙说是,今据正。本书《深察名号篇》:“五号自赞各有分。”是其正。

(25) 喉痺(bì):咽喉麻木。痺,通“痹”,麻木。

【译文】

天的德性是施与,地的德性是化生,人的德性是仁义。天的气在上面,地的气在下面,人的气在它们中间。春季生育,夏季长成,百物因此而兴起;秋季肃杀,冬季收敛,百物因此而储藏。所以没有比气更精美、细致的,没有比地更富有的,没有比天更神妙莫测的。天与地的精气用来生长百物,百物中没有比人更为高贵的了。人从天那里接受赋命,所以超出百物之上而卓然与天地并立。百物有缺陷而不能行使仁义,只有人独能行使仁义;百物有缺陷而不能跟天地相配合,只有人独能跟天地相配合。人体有三百六十根骨节,这跟天的日数是相合的;人的身体骨肉,跟地的厚重是相合的;人体上都有耳朵和眼睛来进行视听,这是太阳和月亮的象征;人体内有穴位和血脉,这是江川山谷的象征;人心有哀乐喜怒,这跟精神气息是相类似的。观察人的身体,高出于百物很多,而与天同类。百物中的兽类四足偏侧行走,汲取上天的阴阳之气来生活,但是人光彩夺目而文理井然。所以凡是百物的形体,都是俯伏侧身于地面而在天地之间行走,而人却独能采取首足端正、直立的姿势而正对着天地。因此取天地之气少的,只能旁侧俯身而行;取天地之气多的,则正对着天地,由此可见人是超出于百物之上而与天地并列为三的。所以人的身体,头大而圆,像上天的容貌;头发,则像星辰;两个耳朵和两只眼睛都两两相背,像日月一般;鼻口之间的呼吸,像风气的运动;胸中有知觉有知识,像上天的神明;腹腔中有实的地方,有虚的地方,像百物一般。百物最接近于地面,所以腰以下,就是地了。人作为天地的象征,以腰为界,头颈以上,精气和神明威严端庄,显示出和天相类的情况;头颈以下,丰大、厚实、位置低下,和土壤可以类比;足展开而成为方形,是地形的相貌。所以按照礼节,腰带应该束于腰部,以和上面的心脏部位相分界。腰带以上的都是阳,腰带以下的都是阴,各有区分。阳,指的是天气;阴,指的是地气。所以阴阳二气的运动,可以相互影响而使人的脚生出毛病,咽喉麻木,相应地地气从下往上升为云雨,从物象上与之相感应。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1),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2)。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3);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4),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著身(5),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6),于其可数也,副数(7);不可数者,副类(8),皆当同而副天,一也(9)。是故陈其有形(10),以著其无形者(11);拘其可数(12),以著其不可数者。以此言道之亦宜以类相应,犹其形也,以数相中也(13)。

【注释】

(1) 副:这里是用作名词,意指副本。

(2) “数与之相参”二句:人与天在数量方面可以互相参照,人在命运方面与天也相连在一起。数,数量。参,参照,即十二节大骨头与十二个月相参照等。《淮南子·精神训》:“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以心为主。”

(3) “内有五脏”二句: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按《黄帝内经》的说法,肝属于木,心属于火,脾属于土,肺属于金,肾属于土。与上引《淮南子》的说法不同。

(4) 计虑:筹划思虑。

(5) 暗肤著身:暗暗地附着在人身体上。肤著,附着。

(6) 弇(yǎn)合:密合。弇,通“奄”,遮蔽、覆盖。

(7) “于其可数也”二句:能用数目来计算的,就以数来相“副”,即相符合。如天的四时、五行、十二月、三百六十日与人的四肢、五脏、十二大骨节、三百六十小骨节相符合。

(8) “不可数者”二句:不能用数目来计算的,则以其同类来相“副”,即相符合。如人头圆像天、足方像地等。“副数”与“副类”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中比附天人相类的两条重要原则。

(9) “皆当同而副天”二句:“副数”与“副类”两种情况都要“副天”,在这个层面是一致的。一,天人一致、天人同类。

(10) 陈其有形:陈列出可以看见的人的有形的身体。陈,陈列。有形,指人的身体如四肢、百骸、五脏等。

(11) 著其无形:显示出不可以看见的人的无形的精神情感。著,显示。无形,指人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等精神性的内容。

(12) 拘:捕捉,限制。

(13) 相中:相合。

【译文】

天地的符信,阴阳之气的副本,常常设置于人身之上。人的身体好像是天,人身上存有的数目与天相参照,所以命运与天相连。上天以一年的数,来形成人的身体,所以人的小骨节有三百六十六节,和一年的日数相符合;人的大骨节有十二节,和一年的月数相符合;人的身体内有五脏,和五行的数目相符合;人的身体外有四肢,和四季的数目相符合;有时眼睛张开而有时眼睛闭上,和白天、夜晚相符合;有时刚强而有时温柔,和冬季、夏季相符合;有时悲哀而有时欢乐,和阴气、阳气相符合;心有筹划思虑,和天运行的度数相符合;人的行为中有伦理尊卑,和天地相符合。这些都暗暗地附着在人身体上,跟人同时存在。通过比较便能发现天人同类而密切相合的关系,对于可以用数目来计算的,可以在数目上相符合;对于不可以用数目来计算的,可以在类别上相符合。不论是数目相符合,还是类别相符合,都应该和天相符合,天人一致、天人同类。所以陈列出可以看见的人的有形的身体,来显示出不可以看见的人的无形的精神情感;捕捉可以用来计算的,来显示不可以计算的。这就是说天人感应之道也是依照类别来相互感应的,就好比从形体而言,天与人在数目上是相合的。

同类相动第五十七

【题解】

本篇认为,天地间的事物,其类别相同则相互感应、相互增益。如水流向潮湿的地方、火趋向干燥的东西。不仅物与物之间有阴阳感应,天与人之间也有阴阳感应。如天将阴雨则人的旧病就复发、情绪也压抑等。因此阳气可以增益阳气,阴气可以增益阴气。这一道理表现在人对天气的掌握上则可以用阴气来求阴雨、以阳气来致晴燥,运用在政事上则帝王的兴起必然有祥瑞,帝王的败亡也会有灾异。

今平地注水,去燥就湿;均薪施火,去湿就燥(1)。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2),其验皦然也(3)。试调琴瑟而错之(4),鼓其宫则他宫应之,鼓其商而他商应之。五音比而自鸣(5),非有神,其数然也(6)。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7),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8)。物固以类相召也(9),故以龙致雨,以扇逐暑,军之所处,以生棘楚(10)。美恶皆有从来,以为命,莫知其处所(11)。天将阴雨,人之病故为之先动,是阴相应而起也(12)。天将欲阴雨,又使人欲睡卧者,阴气也。有忧,亦使人卧者,是阴相求也;有喜者,使人不欲卧者(13),是阳相索也(14)。水得夜益长数分,东风至而酒湛溢(15),病者至夜而疾益甚(16),鸡至几明皆鸣而相薄(17)。其气益精(18)。故阳益阳而阴益阴(19),阴阳之气因可以类相益损也(20)。

【注释】

(1) “今平地注水”四句:《周易·乾·文言》载:“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类也。’”《吕氏春秋·召类》:“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故鼓宫而宫应,鼓角而角动,以龙致雨,以形逐影。祸福之所自来,众人以为命焉,不知其所由。”这是当时同类相应的思想,被董仲舒用来论证天人感应。

(2) 比:相合,会合。

(3) 其验皦(jiǎo)然:这种效验是很明显的。验,效验。皦然,明显的样子。皦,明亮、清晰。

(4) 错:通“措”,施行。这里引申为演奏之意。

(5) 五音比而自鸣:宫、商、角(jué)、徵(zhǐ)、羽五音各自相应而发出共鸣的声音。五音,五个音阶,即宫、商、角、徵、羽。鼓宫则宫应,这是共鸣现象,古人以为是同类相感。

(6) 数:定数,规律。共鸣现象有规律可循,并不神秘。

(7) “美事召美类”二句:美恶之事也是同类相应,这就将不神秘推向了神秘。

(8) “帝王之将兴也”四句:帝王的兴亡也有征兆,也用同类相应来解释,神秘的成分更增添一些。美祥,指瑞兆。妖孽,指灾异。

(9) 固:旧本作“故”,苏舆注:“故,当作‘固’。”凌本作“固”,作“固”是,今据正。固,本来。

(10) “军之所处”二句:军队驻扎的地方,会遍生荆棘。生,旧本皆脱此字,苏舆注:“‘以’上脱‘生’字。《老子》:‘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吕览·应同篇》:‘师之所处,必生荆楚。’……《淮南子·人间训》:‘师之所处,生以棘楚。’”苏说可从,今据补“生”字。棘楚,即荆楚。楚,大的荆棘。古代军队的驻扎之地常常栽植荆棘于营地周围以抗拒敌人。

(11) “美恶皆有从来”三句:《吕氏春秋·召类》:“祸福之所自来,众人以为命焉,不知其所由。”苏舆注:“言美恶固皆有以自召,而及其发也,不知所自来,则归之命而已。”

(12) “天将阴雨”三句:关节炎病患者在将要下雨时感觉骨节疼痛,古人用阴气相感来加以解释。

(13) “有喜者”二句:《孟子·告子下》:“吾闻之,喜而不寐。”

(14) 索:索求。

(15) 东风至而酒湛溢:酒在东风吹气时容易满溢。至,旧本皆脱此字,苏舆注:“‘东风’下当有‘至’字。”苏说是,今据补。《淮南子·览冥训》:“故东风至而酒湛溢。”《论衡·乱龙篇》:“东风至酒湛溢。”是其证。汉代思想家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关联系来说明阴阳相感、同类相动的道理。

(16) 病者至夜而疾益甚:得阴性的病则到了晚上就会病情加重。

(17) 鸡至几明皆鸣而相薄:鸡在天将破晓时都啼叫起来而声音相互激荡。几明,将近天明。相薄,指气机相触动。《论衡·变动篇》:“夜及半而鹤唳,晨将旦而鸡鸣,此虽非变,天气动物,物应天气之验也。”《春秋说题辞》:“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以类感也。”鸡是阳,早晨太阳出来,阳相感,因此鸡就鸣了。

(18) 精:精粹,精华。

(19) 益:增强。

(20) 阴阳之气因可以类相益损:阳气和阴气必定可以按类别来增加或减损。阴与阴可以“益”,阴与阳则可以互相“损”。益损,同“损益”。

【译文】

在平地上灌水,水会避开干燥的地方而流向潮湿低洼的地方;在均匀平铺的木柴上点火,火会避开潮湿之处而引向干燥的木柴。百物之性都是避开与其相异的事物,而亲近与其相同的事物。所以气相同的事物就会相互会合,频率相同的声音就会发生共鸣,这种效验是很明显的。如果调试琴瑟而演奏,演奏宫音,那么其他的宫音会相应而鸣;演奏商音,那么其他的商音也会相应而鸣。宫、商、角、徵、羽五音各自相应而发出共鸣的声音,并不是有什么神明,而是有它们内在的规律。好事招来同类的好事,坏事招致同类的坏事,类别相同的事物相感应而产生,就好比一匹马鸣叫则引起其他马也相应地鸣叫,一头牛鸣叫则引起其他牛也相应地鸣叫。帝王在将要兴起的时候,可以先看到美好的征兆;帝王将要败亡的时候,也会先看到灾异、妖孽。事物本来就是依照类别来相互感应的,所以用龙来招致雨,用扇子来驱除暑气,军队驻扎的地方,会遍生荆棘。好事和坏事都有它的来由,一般人将之归于命运,是因为不知道它的原由。上天将出现阴雨天气的时候,人的老毛病如关节炎之类的病就会先于阴雨天气而发作,这是阴气之间互相感应而产生的一种结果。上天将出现阴雨天气时,还会使人想要睡卧,这也是阴气的相互感应。人忧虑、压抑的时候,会想睡觉,这是阴气的索求;人喜悦、兴奋的时候,不想睡觉,这是阳气的索求。水在夜里容易涨高,酒在东风吹起时容易满溢,生病的人到了夜晚病情会加重,鸡在天将破晓时都啼叫起来而声音相互激荡。同类感应使发出的气更加纯粹。所以阳气使阳气更加强而阴气使阴气更加强,阳气和阴气必定可以按类别来增加或减损。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1)。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2)。明于此者,欲致雨则动阴以起阴,欲止雨则动阳以起阳(3)。故致雨非神也,而疑于神者,其理微妙也(4)。非独阴阳之气可以类进退也(5),虽不祥祸福所从生,亦由是也。无非己先起之,而物以类应之而动者也。故聪明圣神,内视反听(6),言为明圣内视反听(7)。故独明圣者知其本心皆在此耳。故琴瑟报(8),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此物之以类动者也。其动以声而无形,人不见其动之形,则谓之自鸣也。又相动无形,则谓之自然。其实非自然也,有使之然者矣。物固有实使之,其使之无形。《尚书大传》言(9):“周将兴之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10),而集王屋之上者(11),武王喜,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12)!茂哉!天之见此以劝之也(13)。’”恐恃之(14)。

【注释】

(1) “天有阴阳”二句:天有阴阳,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如此等。人体也有阴阳,男为阳,女为阴;背为阳,前为阴;腰带以上为阳,以下为阴;外表为阳,内脏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血为阴,气为阳,如此等等。

(2) “天地之阴气起”五句:天地阴阳与人体阴阳可以互相感应,道理是一样的。

(3) “欲致雨”二句:求雨与止雨就是根据阴气相感来设计的。求雨让妇女出来跳舞,以感动天的阴气。下雨是阴气的作用。止雨让男人出来活动,来损阴气。

(4) “故致雨”三句:疑于神,模拟神的做法。疑,通“拟”,比拟。又如“凝”,凝于神则是聚精会神之意。《庄子·达生》:“用志不分,乃疑于神。”不是神秘的,其中道理是神妙的。

(5) 以类进退:阳可以益阳,阴可以益阴,是“以类进”;阴阳之气又互相克制,阳可以克阴,阴可以克阳,异类相斥为“以类退”。

(6) “故聪明圣神”二句:潜心息虑,自我反思,而能觉察无形、无声之物,见人之所不能见,所以称“聪明圣神”。内视,指反思。反听,指断绝耳之外听。

(7) 言为明圣内视反听:苏舆注:“八字疑有误。”钟肇鹏云:“此八字似为旁注之文,传抄栏入本文,故显然与上句‘故聪明圣神,内视反听’相重复。”苏、钟之说可从,故暂不出译。

(8) 琴瑟报:琴瑟合奏。报,犹“合”。

(9) 《尚书大传》:西汉伏生所传授的著作。

(10) 赤乌:吉祥的三足神鸟。《尚书大传·大誓》:“武王伐纣,观兵于孟津,有火流于王屋,化为赤乌,三足。”

(11) 王屋:指王者所居之屋。

(12) 茂:通“懋(mào)”,勤勉、努力。

(13) 见(xiàn):同“现”,呈现。

(14) 恐恃之:周朝有了瑞应,怕依靠天命,人事不努力,所以在有了天命以后,特别强调人事需要努力。恃,依赖。之,在这里指代天命瑞应。

【译文】

天有阴阳之气,人也有阴阳之气。天地的阴气兴起的时候,人体中的阴气也会随之相应而起;人体中的阴气兴起时,那么天地的阴气也会相应地产生,这其中的道理是一致的。通晓这个道理,如果要求雨就可以发动人的阴气以使天的阴气兴起,如果要止雨就可以发动人的阳气而使天的阳气兴起。所以招致雨水并非是神的作用,之所以认为是神在其中起作用了,是因为招致雨水的道理是很微妙的。不仅仅是阴阳之气可以用类别来互相增强与减损,即使是莫名的祸福,也是这样发生的。无非就是自己先发起,然后其他事物依照类别相互感应而动。所以聪明通达的人,断除耳外之声、潜心息虑而从内部自我反省。因此唯独他能够做到明智通达,也由此知道圣明之人的本心通过这种方式得以存在。故而琴瑟合奏,弹奏宫音,其他宫音自己发出声音来响应,这是事物依照类别而互相感应相动。这种感应相动只通过声音而没有可见的形迹,人们看不见它感应相动的形迹,就说这是它自己在鸣响。又因为互相感应相动而没有形迹可见,就说这是自然形成的。其实这不是自然鸣响的,是有其他同类的事物使它这样的。事物固然有一些使它感应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存在,这些东西无形地对它进行感应相动。《尚书大传》说:“周朝将要兴起的时候,有赤色的大鸟衔着谷种,而汇集于王屋之上,武王高兴,诸大夫也都很高兴。周公说:‘努力啊!努力啊!上天呈现这种现象,是用来勉励我们的。”这是害怕人们依赖天命瑞应而忽视自身的努力。

五行相生第五十八

【题解】

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本篇以此来比附政事和官职,认为司农(木)、司马(火)、司空(土)、司徒(金)、司寇(水)这几个官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平衡促进。此乃是天人感应的重要内容。又,此篇旧本作第五十九,列在《五行相胜》之后。卢文弨《抱经堂丛书》本根据文义将此篇改列于前,苏舆注本从之。本书篇次暂依卢、苏二本,但从历史上加以考察可知,五行学说先有相胜之说,如《孙子兵法》、《墨子》中皆有“五行无常胜”的记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也以相胜为说,秦始皇也相信水胜火。后来才有五行相胜之说。由此观之,卢、苏二本之校改似有不妥之处而留有可以进一步商榷的空间。特此一并说明。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1),列为五行。行者,行也(2),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3),比相生而间相胜也(4)。故为治,逆之则乱,顺之则治。

【注释】

(1) 判:剖判,区分。

(2) 行:德行。

(3) “五行者”二句:五官,五种官职,即司农、司马、司空、司徒、司寇。以五行比附五官,是从五行各有其职责的角度来进行说明的。五行与官职相联系,说明了官职之间相互制约。

(4) 比相生而间相胜:五行顺序为木、火、土、金、水,“比相生”是指按此顺序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间相胜”是按此顺序而中间间隔一个,即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这个概括是董仲舒作出的,是对五行学说的重大发展。

【译文】

天与地的气,相合而成一体,分而为阴气和阳气,剖判为四季,排列成五行。所谓行,是德行的意思,德行各有不同之处,所以叫做五行。五行,指的是五种官职。它们之间相邻近的就相生,相间隔的就相胜。因此治理天下,违背这个法则就会导致天下混乱,遵守、顺从这个法则就能使天下安定。

东方者木,农之本(1)。司农尚仁,进经术之士(2),道之以帝王之路(3),将顺其美,匡捄其恶(4),执规而生(5),至温润下,知地形肥硗美恶(6),立事生财(7),因地之宜,召公是也(8)。亲入南亩之中,观民垦草发淄(9),耕种五谷。积蓄有余,家给人足(10)。仓库充实,司马实谷(11)。司马,本朝也(12)。本朝者,火也,故曰木生火。

【注释】

(1) “东方者木”二句:五行有时空界定。从空间而言,木居东方,所以说“东方者木”;从时间而言,木主春气,而春季是农耕的季节,所以说“农之本”。

(2) 经术:犹经学,在这里引申为经世致用之学、治国安邦之术。

(3) 道(dǎo):通“导”,引导。

(4) 匡捄(jiù)其恶:扶正补救君主的恶习。匡捄,扶正补救。匡,纠正。捄,通“救”,拯救。

(5) 执规而生:执持规矩治理百姓而使百姓各遂其生。规,圆规,画图的工具,引申为规矩、准则的意思。

(6) 硗(qiāo):土地坚硬而贫瘠。

(7) 财:旧本皆作“则”,惠栋、钟肇鹏均校作“财”,是。今据正。

(8) 召(shào)公:姓姬,名奭(shì),周文王庶子,周武王之臣,因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

(9) 垦(kěn)草发淄(zī):开发荒地、砍除草木。垦草,开发荒地。垦,翻耕。发淄,砍除草木。发,开掘、砍伐。淄,通“菑”,茂盛的草丛。

(10) 给(jǐ):丰足。

(11) 司马实谷:司马主管的军队有充足的粮食可以食用。

(12) 本朝:朝廷,这里是指朝廷中的高官要职。

【译文】

东方属木,是农耕的根本。司农崇尚仁爱,推荐饱学经国安邦之术的人才,引导君主走圣王之路,顺从于君主喜好的美德,扶正补救君主的恶习,执持规矩治理百姓而使百姓各得其生路,极其温和地给百姓布施恩德,通晓地力的肥沃或贫瘠、好或坏,使农事正常地进行而生产出财富,根据土地的情况来制订与之相宜的配套措施,召公就是这样的人。他亲自进入田地之间,观看百姓开发荒地、砍除草木,播种五谷。百姓积蓄的粮食有富余,家家户户都生活富足。国家的仓库中都装满了粮食,司马主管的军队也都有充足的粮食可以食用。司马,是朝中的官职。朝中的官职,五行属火,所以说木生火。

南方者火,本朝也(1)。司马尚智,进贤圣之士,上知天文(2),其形兆未见(3),其萌芽未生,昭然独见存亡之机(4)、得失之要(5)、治乱之源,豫禁未然之前(6),执矩而长(7),至忠厚仁,辅翼其君,周公是也。成王幼弱,周公相,诛管叔、蔡叔以定天下(8)。天下既宁,以安君。官者,司营也(9)。司营者,土也,故曰火生土。

【注释】

(1) “南方者火”二句:旧本作“南方者火也,本朝”,苏舆注:“‘也’字,疑当在‘本朝’下。”惠栋校作“本朝也”。苏说、惠校是,今据改。

(2) 天文:天空中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泛指一切关于天的道理。

(3) 形兆:迹象,征兆。

(4) 机:关键,要点,先兆。

(5) 要:要领,关键。

(6) 豫:同“预”,事先准备、预先。

(7) 执矩而长:执持规矩治理百姓而使百姓得以长养。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曲尺,引申为规矩、准则的意思。

(8) “成王幼弱”三句:周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周武王的弟弟管叔与蔡叔联合商纣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周公东征,将管叔与武庚二人杀死并流放了蔡叔。

(9) 司营:即司空。

【译文】

南方属火,在朝中是司马的官职。司马崇尚智慧,推荐贤良圣明的人才,精通天时变化的道理,在事物的征兆还没有出现、事物的萌芽还没有产生时,他却能独自明智地预见到国家存亡的先兆、事情得失的关键所在以及国家治乱的根本,预先禁止坏事的发生,执持规矩治理百姓而使百姓得以长养,非常忠实、厚道、仁德,辅助他的君主,周公就是这样的人。当成王幼小的时候,周公担任宰相,诛杀管叔、放逐蔡叔来安定天下。天下平定之后,君王的统治也得到保障和安定。司营,是五官之一。司营,五行属土,所以说火生土。

中央者土,君官也。司营尚信,卑身贱体,夙兴夜寐,称述往古,以厉主意(1),明见成败,微谏纳善(2),防灭其恶,绝源塞隟(3),执绳而制四方(4),至忠厚信,以事其君,据义割恩(5),太公是也(6)。应天因时之化,威武强御以成(7)。大理者(8),司徒也。司徒者,金也,故曰土生金。

【注释】

(1) 厉:同“励”,激励、勉励。

(2) 微谏:用隐微的言辞来纠正君主的过失。

(3) 隟(xì):“隙”的古字,缝隙的意思。

(4) 执绳而制四方:执掌规则来驾驭四方。绳,规则、准绳。《淮南子·天文训》:“规生矩杀,衡长权藏,绳居中央,为四时根。”

(5) 据义割恩:根据“义”而不计较个人的恩怨来行事。割,割去。

(6) 太公:即姜太公、吕尚。

(7) 强御:横暴有势力的人。

(8) 大理:主掌刑法之官。夏代叫做大理,周代为大司寇,秦汉时改为廷尉,隋朝时复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为大理卿,九寺之一。历代沿用。此处说法,与周制不符。

【译文】

中央属土,君官是司营。司营崇尚诚信,谦恭有礼,早起晚睡,用赞美的口吻讲述古代圣贤的所作所为,以此来激励君主,明智地看出事物成功和失败的所在,用隐微的言辞来纠正君主的过失并进呈好的建议,预防和制止君主的过失,断绝其根源、堵塞其缝隙,执掌规则来驾驭四方,非常忠诚、厚道、信实地侍奉自己的君主,根据“义”而不计较个人的恩怨来行事,姜太公就是这样的人。他顺应天道并根据时机的变化,用威武来制服横暴有势力的人。大理,指的是司徒。司徒,五行属金,所以说土生金。

西方者金,大理,司徒也。司徒尚义,臣死君而众人死父(1)。亲有尊卑,位有上下,各死其事,事不逾矩,执权而伐(2)。兵不苟克(3),取不苟得,义而后行,至廉而威,质直刚毅,子胥是也(4)。伐有罪,讨不义,是以百姓附亲,边境安宁,寇贼不发,邑无狱讼(5),则亲安。执法者,司寇也。司寇者,水也,故曰金生水。

【注释】

(1) 死:效死,尽职尽责。

(2) 权:权职,权责。

(3) 兵不苟克:军队不苟且地去获得某种胜利。苟,苟且、不守道义。克,取胜、战胜。

(4) 子胥:即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子胥父兄被楚王所杀,于是投奔吴国,帮助吴国伐楚,为父兄复仇。胥,旧本作“咠”,苏舆注:“天启本作‘咠’,注云:‘疑是胥字。’”作“胥”是,今据改。

(5) 邑:国都,引申为国家。

【译文】

西方属金,大理,指的是司徒。司徒崇尚“义”,臣下对君主尽职而一般人对父亲尽职。亲情有尊卑之分,地位有高下之分,各尽自己的职责,做事不能超出自己的范围,依据自己的职权范围来讨伐敌人和罪犯。军队不苟且地去获得某种胜利,不苟且地去获得某种东西,而是遵从“义”来行事,非常廉洁、威严,性格质朴且正直刚毅,伍子胥就是这样的人。他讨伐有罪之人和不义之徒,所以百姓都依附和亲近他,边境地区安宁,盗贼不兴起,国家没有狱讼之事,这样社会就会亲和、安宁。执法的人,指的是司寇。司寇,五行属水,所以说金生水。

北方者水,执法,司寇也。司寇尚礼,君臣有位,长幼有序,朝廷有爵(1),乡党以齿(2),升降揖让,般伏拜谒(3),折旋中矩,立而罄折(4),拱则抱鼓,执衡而藏(5),至清廉平,赂遗不受(6),请谒不听,据法听讼(7),无有所阿,孔子是也。为鲁司寇,断狱屯屯(8),与众共之,不敢自专。是死者不恨,生者不怨,百工维时,以成器械(9)。器械既成,以给司农(10)。司农者,田官也。田官者木,故曰水生木。

【注释】

(1) 有爵:苏舆注:“有爵,疑当作‘以爵’。”钟肇鹏曰:“苏说是。下句‘乡党以齿’,作‘以’不误。此‘有’字涉上‘有位’、‘有序’而误。”苏、钟之说可从。

(2) 乡党以齿:乡里以年龄的大小排列。乡党,乡里。齿,岁数、年龄。

(3) 般(pán)伏拜谒(yè):弯腰伏身鞠躬拜见。般伏,犹“盘伏”,屈身向下,一种行礼的动作。拜谒,拜见。

(4) 罄(qìnɡ)折:曲躬如罄,表示谦恭。罄,通“磬”,乐器,以玉、石或金属为材,形状如矩。

(5) 衡:秤杆,即指秤上的刻度。

(6) 赂遗(lù wèi):贿(huì)赂的财物。赂,赠送财物。遗,给予、赠送。

(7) 听讼:听理诉讼。

(8) 断狱屯屯(zhūn):审理和判决案件时表现得严谨忠厚。断狱,审理和判决案件。屯屯,严谨忠厚的样子。

(9) “百工维时”二句:各种工匠很及时地制作好各种器械。百工,各种工匠。维时,及时。

(10) 给(jǐ):供给,供应。

【译文】

北方属水,执法的人,指的是司寇。司寇崇尚礼节,君臣之间有高下之位,长辈和晚辈之间有一定的次序,朝廷中按照爵位的高下排定次序,乡里以年龄的大小排定次序,登堂或下堂都拱手揖让,弯腰伏身鞠躬拜见,行走时曲折迂回而合于规矩,站立时就像磬一般弯曲身体,拱手行礼时就如同手中抱着鼓一般,执持法度权衡而收藏百物,非常的清正、廉明、公平,不接受贿赂的财物,也不接受别人的拜谒,根据法律来听理诉讼,没有什么偏私,孔子就是这样的人。他担任鲁国的司寇,审理和判决案件时表现得严谨忠厚,与大众一起审理案件,不敢独断专行。因此被处死的人没有怨恨,活着的人也不会埋怨,各种工匠很及时地制作好各种器械。器械制成以后,用来供给司农。司农,就是指的负责农耕的官。负责农耕的官,五行属木,所以说水生木。

五行相胜第五十九

【题解】

本篇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存在着相胜(即相克)的关系。其中,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在人事中,司徒(金)、司农(木)、司寇(水)、司马(火)、司空(土)这几个官职也是相互监督制约的关系。本篇以五行(自然材料)性质的相互制约关系来比附政事中各部门职责的制约关系,是天人感应思想理论的重要内容。

木者,司农也。司农为奸,朋党比周(1),以蔽主明,退匿贤士(2),绝灭公卿,教民奢侈,宾客交通(3),不劝田事(4),博戏斗鸡(5),走狗弄马,长幼无礼,大小相虏(6),并为寇贼,横恣绝理(7),司徒诛之,齐桓是也。行霸任兵,侵蔡,蔡溃,遂伐楚(8),楚人降伏,以安中国。木者,君之官也(9)。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不顺如叛(10),则命司徒诛其率正矣(11),故曰金胜木。

【注释】

(1) 朋党比周:结党营私而排斥异己。朋党,为了私利而勾结同类。比周,结伙营私。

(2) 退匿:排斥匿藏,即不推荐的意思。

(3) 交通:交往勾结。

(4) 劝:勉励,努力。

(5) 博戏:赌博的游戏。

(6) 虏:通“掳”,抢掠、掠取。

(7) 横恣绝理:蛮横放纵而不讲道理。

(8) “行霸任兵”四句:《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公羊传》:“溃者何?下叛上也。国曰溃,邑曰叛。”

(9) “木者”二句:俞樾云:“下文云:‘土者,君之官也。’盖土居中央,于五行最尊,故为君之官。此乃云‘木者,君之官也’,义不可通,当为衍文。”俞说可从,故暂不出译。

(10) 如:通“而”。

(11) 诛其率正:诛杀他们的首领而使他们归正。率,通“帅”,统领、将帅。正,归正、回归正途。

【译文】

木,就官职而言指的是司农。司农做奸邪之事,结党营私而排斥异己,以此来蒙蔽君主的明智,排斥匿藏贤良之士,灭杀公卿,倡导百姓行奢侈之风,与宾客交往勾结,不努力去做农事,赌博斗鸡,赛狗玩马,长幼之间没有礼节,大小之间互相抢掠,都去干盗贼之事,蛮横放纵而不讲道理,司徒把他杀了,齐桓公就是这样的人。他推行霸业而兴兵征伐,侵略蔡国,蔡国溃败,又征伐楚国,楚国投降,而使中原安定。木,指的是农事;从事农耕之事的人,指的是百姓,百姓不服从而反叛,就命令司徒去诛杀他们的首领而使他们归正,所以说金克木。

火者,司马也。司马为谗(1),反言易辞以谮愬人(2),内离骨肉之亲,外疏忠臣,贤圣旋亡,谗邪日昌,鲁上大夫季孙是也(3)。专权擅势(4),薄国威德(5),反以怠恶谮愬其贤臣(6),劫惑其君(7)。孔子为鲁司寇,据义行法,季孙自消,堕费、郈城(8),兵甲有差(9)。夫火者,本朝(10),有邪谗荧惑其君(11),执法诛之。执法者,水也,故曰水胜火。

【注释】

(1) 谗:谗言,诬蔑诽谤的言辞。

(2) 反言易辞以谮(zèn)愬(sù)人:说话捏造事实来陷害他人。反言,与事实相反的言辞。易辞,改变事实的言辞。谮,说坏话诬陷别人。愬,同“诉”,诉说。

(3) 上大夫:苏舆注:“‘上大夫’即‘上卿’,见《爵国篇》。”

(4) 势:苏本作“政”,凌本、卢本皆作“势”,作“势”是。今据正。

(5) 薄国威德:削弱国家的声威与德泽。薄,削弱。

(6) 怠:苏舆注:“‘怠’字疑误。”钟肇鹏曰:“周(采)本作‘大’,黄(丕烈)校作‘怠’,以作‘大’为是。”钟说可从。

(7) 劫惑:胁迫迷惑。

(8) 堕(huī)费(bì)、郈(hòu)城:毁坏掉费城、郈城。堕,毁坏。费,春秋时鲁国季孙氏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郈,春秋时鲁国叔孙氏邑,在今山东东平东南。

(9) 兵甲有差:大夫家中收藏兵器有一定的规定。孔子曾劝季孙,认为臣子家里不应该藏有过多的兵器、铠甲。

(10) 本:旧本作“大”,卢文弨校曰:“疑当作‘本朝’。”钟肇鹏校作“本”,是,今据改。

(11) 荧惑:炫惑,惑乱。

【译文】

火,就官职而言指的是司马。司马进诬蔑诽谤之言,说话捏造事实来陷害他人,对内离散骨肉亲人,对外疏远忠臣,贤良圣明之人很快就消失隐匿了,谗邪之人则一天天地多起来,鲁国的上卿季孙就是这样的人。他独揽大权而培植自己的势力,削弱了国家的声威与德泽,反而以邪恶的言辞来诬蔑贤臣,胁迫迷惑君王。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依据“义”来执行法律,季孙只好自己削减自己的权势,毁坏掉费城、郈城,按照等级的规定来收藏兵器、铠甲。火,本来就是朝中的官职之一,朝中有用邪语谗言来惑乱君主的人,就执行法律将其诛杀。执行法律的,指的是水,所以说水克火。

土者,君之官也,其相司营。司营为神(1),主所为皆曰可,主所言皆曰善。讇顺主指(2),听从为比(3),进主所善(4),以快主意,导主以邪,陷主不义。大为宫室,多为台榭(5),雕文刻镂(6),五色成光。赋敛无度,以夺民财;多发繇役(7),以夺民时;作事无极,以夺民力。百姓愁苦,叛去其国,楚灵王是也。作乾溪之台,三年不成,百姓罢弊而叛(8),及其身弑。夫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9),过度失礼,民叛矣。其民叛,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

【注释】

(1) 神:指奸邪不正。苏舆注引俞樾云:“宣三年《左传》‘使民知神奸’,是‘神’与‘奸’同类。上云‘司农为奸’,此云‘司营为神’,则神亦不美之名。故与司马为谗、司徒为贼、司寇为乱一律也。”

(2) 讇(chǎn):同“谄”,巴结、奉承。

(3) 比:勾结,阿党。

(4) 善:认为是好的,喜爱的。

(5) 台榭(xiè):积土高起者为台,台上所盖之屋为榭。

(6) 雕文刻镂(lòu):雕刻彩饰。文,纹饰。镂,雕刻图案。

(7) 繇(yáo):通“徭”,劳役。

(8) 罢(pí)弊:疲惫困乏。罢,通“疲”,疲劳、疲乏。弊,困乏、疲惫。

(9) 大(tài):太。

【译文】

土,是辅佐君主的官职,君主之相为司营。司营作奸犯科,君主的所作所为他都认可,君主的言论他都认为是好的。他巴结奉承君主以迎合其意愿,顺从阿谀以勾结偏私,进奉君主所喜爱的,以使君主心里快活,用邪恶之事来引诱君主,使君主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大肆建造宫殿,极力修筑楼台亭榭,雕刻彩饰,五颜六色而光彩夺目。没有节制地征收赋税,以此来搜刮百姓的财货;大规模地征召百姓服劳役,以此来耽误百姓的农时;兴作各种事情没有止境,以此来夺取百姓的劳力。百姓因此而忧愁、困苦,纷纷逃离他们的国家,楚灵王就是这样的人。他在乾溪这个地方建筑楼台,建了三年都没有完成,百姓疲惫困乏而最终反叛,以至楚灵王被弑杀。土,是君主的官职,君主太奢侈,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以至破坏了礼节,百姓就必然会反叛。百姓反叛,那么君主也就到了穷途末路,所以说木克土。

金者,司徒也。司徒为贼(1),内得于君(2),外骄军士,专权擅势,诛杀无罪,侵伐暴虐,攻战妄取,令不行,禁不止,将率不亲,士卒不使,兵弱地削,令君有耻,则司马诛之,楚杀其司徒得臣是也(3)。得臣数战破敌,内得于君,骄蹇不卹其下(4),卒不为使,当敌而弱,以危楚国,司马诛之。金者,司徒。司徒弱(5),不能使士众,则司马诛之,故曰火胜金。

【注释】

(1) 贼:害,即指破坏法纪。

(2) 得:指得宠。

(3) 得臣:成得臣,字子玉,春秋时楚国的将军,城濮之战时被晋军击败,被迫自杀。详见《春秋》僖公二十八年所载。

(4) 骄蹇(jiǎn)不卹(xù)其下:骄纵傲慢而不体恤部下。骄蹇,骄纵傲慢。卹,同“恤”,体恤。

(5) 弱:软弱无能。

【译文】

金,是司徒的官职。司徒破坏法纪,在内得到君主的宠信,在外对军士骄横,独揽大权而滥用势力,诛杀无罪之人,侵略讨伐而残暴酷虐,肆意地攻城略地,有命令不执行,有禁令不停止,将帅们不亲近他,士兵们也不听从他的命令,使军队削弱而国土被他人侵吞,使君主蒙受耻辱,司马因而将其诛杀,楚国诛杀其大夫得臣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得臣在战斗中数次打败敌人,在内得到君主的赏识,但是他却骄纵傲慢而不体恤部下,士兵都不听从他的命令,遇到敌人时自己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削弱了,从而使楚国处于危急的境地,司马于是把他诛杀了。金,就官职而言指的是司徒。司徒软弱无能,不能够领导军队,那么司马就会将他诛杀,所以说火克金。

水者,司寇也。司寇为乱,足恭小谨,巧言令色(1),听谒受赂;阿党不平(2),慢令急诛,诛杀无罪,则司营诛之(3),营荡是也(4)。为齐司寇,太公封于齐,问焉以治国之要,营荡对曰:“任仁义而已。”太公曰:“任仁义奈何?”营荡对曰:“仁者爱人,义者尊老。”太公曰:“爱人、尊老奈何?”营荡对曰:“爱人者,有子不食其力;尊老者,妻长而夫拜之。”太公曰:“寡人欲以仁义治齐,今子以仁义乱齐,寡人立而诛之,以定齐国。”夫水者,执法司寇也。执法阿党不平(5),依法刑人,则司营诛之,故曰土胜水。

【注释】

(1) “足恭小谨”二句:《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态度语言都过分恭敬。《说苑·臣术篇》:“中实颇险,外容貌小谨,巧言令色,又心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而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而匿其美。使主妄行过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

(2) 阿(ē)党不平:结党营私而办事不公平。阿党,结党营私。不平,不公平。

(3) 司营:周代的六卿为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汉书·百官公卿表》:“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董仲舒在本文中提及,木者司农,火者司马,土者君之官,其相司营,金者司徒,水者司寇。这里没有司空,而司营又是君之相。司营代表土,诛司寇,是“土胜水”。惠栋校曰:“‘司营’疑即‘司空’,然以为土官而反以司寇为冬官。”惠校可聊备一说。

(4) 营荡:人名,西周时任齐国司寇,其他典籍未见此人。

(5) 阿:旧本皆作“附”,卢文弨校曰:“‘附’疑‘阿’字,与上文同。”钟肇鹏校作“阿”。卢、钟二校是,今据正。

【译文】

水,就官职而言指的是司寇。司寇作乱,恭敬谨慎过度,以巧妙的话来骗人,装成态度和悦的样子,听任别人谒见并接受贿赂;结党营私而办事不公平,发布命令迟缓,诛杀百姓迅速,杀害无辜之人,司营就会将他诛杀,营荡就是这样的人。他在担任齐国的司寇一职时,姜太公被分封到齐国,太公问他治理国家的策略,营荡回答说:“只要实行仁义就行了。”太公问:“怎样实行仁义呢?”营荡回答说:“仁就是要爱人,义就是要尊敬老年人。”太公问:“如何爱护人而又如何尊敬老年人呢?”营荡回答说:“爱护人,就如同有儿子也不靠他来赡养;尊敬老年人,就如同妻子年长而丈夫对他行叩拜礼。”太公说:“我将以仁义来治理齐国,现在你用仁义来扰乱齐国,我担任国君,将你杀了,才能使齐国安定。”水,就官职而言指的是执行法律的司寇。他执行法律时,如果结党营私而办事不公平,利用法律来迫害别人,那么司营就会将他诛杀,所以说土克水。

五行顺逆第六十

【题解】

本篇以五行配四时,认为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各有其德行,并以此推扩至人君之行。董仲舒认为,君主的德行顺应时节则“顺”,并有祥瑞;君主的德行背逆时节则“逆”,并会有灾异而造成祸患。

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劝农事(1),无夺民时,使民,岁不过三日,行什一之税(2),进经术之士。挺群禁(3),出轻系(4),去稽留(5),除桎梏(6),开门阖(7),通障塞(8)。恩及草木,则树木华美而朱草生(9);恩及鳞虫,则鱼大为(10),鳣鲸不见(11),群龙下(12)。如人君出入不时,走狗试马,驰骋无度(13),不反宫室,好淫乐,饮酒沈湎(14),纵恣(15),不顾政治,事多发役,以夺民时,作谋增税(16),以夺民财,则民病疥搔(17),温体,足胻痛(18)。咎及于木,则茂木枯槁(19),工匠之轮多伤败。毒水渰群(20),漉陂如渔(21),咎及鳞虫,则鱼不为,群龙深藏,鳣鲸出见(22)。

【注释】

(1) 劝:勉励。苏舆注:“《御览》八百七十三‘劝’上有‘君’字。”

(2) 什(shí)一:十分之一。《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什一而藉。古者曷为什一而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寡乎什一,大貉小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所谓“什一而藉”,是指夏、商、周三代的田赋制度,儒家传统观点认为这样一种“什一之税”的赋税制度是非常合乎“中道”的制度。

(3) 挺群禁:宽缓违法犯禁的人。挺,宽缓。

(4) 出轻系:释放被拘留的人。轻系,还未触及刑律而犯有小错的人,即指被拘留者。

(5) 去稽留:赦免监狱中的有罪之人。稽留,监狱名,在这里引申为关在监狱中触犯了刑律的罪犯。晋代张华《博物志》:“夏曰念室,殷曰动止,周曰稽留,三代之异名也。”

(6) 除桎梏(zhì ɡù):解除囚犯的手铐脚镣。桎梏,刑具,即手铐脚镣。桎为脚镣,梏为手铐。

(7) 开门阖(hé):打开门窗。门阖,即门户、门窗。阖,门扇、门板,泛指门。春季温暖,故打开门窗。

(8) 障塞(sè):障碍阻塞。

(9) 朱草:一种红色的草,可以作染料。古代的方术之士将其附会为祥瑞之物。《白虎通义·封禅篇》:“朱草者,赤草也,可以染绛,别尊卑也。”

(10) 大为:即“大成”,丰收、丰产的意思。

(11) 鳣(zhān)鲸:鳣鱼和鲸鱼。鳣,即鲟鳇鱼,产于长江,长二至三丈。鲸,即鲸鱼,属哺乳类,生活于海洋之中,种类甚多,一般体积较大。鳣鱼和鲸鱼由于体积较大,古人认为它们是有害的。

(12) 下:在低空翱翔。

(13) 无度:各本皆脱此二字。钟肇鹏曰:“《五行大义》第十九《论治政》引作‘驰骋无度’,今据补。”钟校可从,今据补“无度”二字。

(14) 沈湎(chén miǎn):沉溺于酒,饮酒过度。沈,同“沉”,沉溺于所好、陷溺。湎,沉迷于酒。

(15) 纵恣:放纵恣肆,指生活放荡。

(16) 作谋:策划,谋划。

(17) 则民病疥(jiè)搔:百姓患疥疮而瘙痒不已。则,苏本脱此字,钟肇鹏据《五行大义》引补此字,今从钟校。病,生病。疥搔,皮肤病名,即疥。疥必痒,痒必搔,故称“疥搔”。

(18) 胻(hénɡ):脚胫,即人的小腿。

(19) 枯槁:草木干枯、干萎。

(20) 渰(yān)群:淹没民众。渰,通“淹”,淹没。

(21) 漉(lù)陂(bēi)如渔:溪池干涸而可以捕鱼。漉,使干涸。陂,池塘。如,同“而”。

(22) 鳣:旧本皆脱此字,苏舆注:“据上文,‘鲸’上亦当有‘鳣’。”钟肇鹏据苏说补“鳣”字。今从钟校。

【译文】

木,就时间而言指的是春季,春季具有生长万物的性能,是农耕的根本。君主勉励百姓勤于农耕之事,不耽误百姓耕种田地的时间,役使百姓服劳役,每年不超过三天的时间,实行征收产量总额十分之一的赋税制度,荐举饱学治国安邦之术的人士。宽缓违法犯禁的人,释放被拘留的人,赦免监狱中的有罪之人,解除囚犯的手铐脚镣,打开门窗,疏通障碍阻塞。恩惠布施到草木身上,那么树木生长就会繁茂美好而祥瑞的朱草就会因此出现;恩惠布施到有鳞的动物身上,那么鱼类就会丰产,鳣、鲸这样体大凶恶的大鱼都不会出现,群龙也会为此而在低空翱翔。如果君主不按照时节出入,热衷于赛狗、马戏,在外驰骋而没有限度,不愿意回到宫室之中,放荡于音乐和美色,沉溺于喝酒,生活放荡恣肆,不顾及国家的政事治理,公事徭役繁多,以此来耽误百姓的农时,想方设法增加赋税,以此来掠夺百姓的财产,那么百姓就会患疥疮而瘙痒不已,身体发热,足胫疼痛。这样的凶咎殃及到树木上,那么茂盛的树木就会枯萎,工匠所制作的车轮大多数都会被毁坏。有毒的水将会淹没民众,溪池干涸而可以捕鱼,这样的凶咎殃及到有鳞的动物身上,那么鱼类就不会丰产,群龙也会深深地躲藏起来,鳣、鲸这样体大凶恶的大鱼就会出现了。

火者夏,主成长(1),本朝也。举贤良,进茂才(2),官得其能,任得其力,赏有功,封有德,出货财,振困乏(3),正封疆(4),使四方。恩及于火,则火顺人而甘露降。恩及羽虫,则飞鸟大为,黄鹄出见(5),凤凰翔。如人君惑于谗邪,内离骨肉,外疏忠臣,至杀世子,诛杀不辜,逐功臣(6),以妾为妻,弃法令,妇妾为政,赐予不当,则民病血壅肿(7),目不明。咎及于火,则大旱,必有火烖(8)。摘巢探鷇(9),咎及羽虫,则飞鸟不为,冬应不来(10),枭鸱群鸣(11),凤凰高翔(12)。

【注释】

(1) 主:旧本皆脱此字,刘师培校有“主”字,钟肇鹏从刘校。刘、钟二校是,今据补“主”字。

(2) 茂才:汉代举用人才的一种科目,即“秀才”,意指优秀的人才。东汉时期为避光武帝刘秀讳而改称“茂才”。

(3) 振:通“赈”,救济。

(4) 封疆:疆界。《史记·商君列传》正义曰:“封,聚土也;疆,界也:谓界上封记也。”

(5) 黄鹄(hú):鸟名,一说指天鹅,或谓形如鹤、色苍黄。古人认为黄鹄为祥瑞之鸟。

(6) 功:旧本作“忠”,苏舆注:“‘逐忠臣’与上‘疏忠臣’复。忠,盖‘功’之误。”凌本、钟肇鹏校释本皆作“功”,是,今据正。

(7) 壅(yōnɡ)肿:肿胀。

(8) 烖(zāi):同“灾”,火灾。

(9) 鷇(kòu):须要母鸟哺食的雏鸟。

(10) 冬应:意思不详,据上下文例观之,当为鸟名。

(11) 枭鸱(xiāo chī):枭,一种凶猛的鸟,食母,被称为不孝鸟。鸱,一种凶猛而有害的鸟,也称为鹞(yào)鹰、老雕。

(12) 高翔:远走高飞。

【译文】

火,就时间而言指的是夏季,夏季具有成长万物的性能,就官职而言指的是朝中之官。君主推举贤良的人,选拔优秀的人才,任用有才能的人做官,使百官都能各尽其能,奖赏有功劳的人,分封爵位给品德高尚的人,拿出货物和钱财,赈济穷困贫乏的人,划定疆界,派遣官员出使各国。恩惠布施于火,那么火就会顺应人事而普降甘霖。恩惠布施于有羽毛的动物,那么天上的飞鸟就会繁殖旺盛,黄鹄这样的祥瑞之鸟也会出现,凤凰也会在天上翱翔。如果君主被谗言邪语所迷惑,在内背弃骨肉亲情,在外疏远忠贞的大臣,以至于杀害世子,诛杀无辜的人,逐斥有功之臣,把妾当作正妻,废弃原有的法令,让妻妾掌握实际的政权,赏赐给予不合适,那么百姓就会罹患血液之病而身体肿胀,眼睛也看不清事物。这样的凶咎殃及于火,那么就会引起大旱,必定会引发火灾。摘取鸟巢而捕捉雏鸟,这样的凶咎殃及到有羽毛的动物,那么飞鸟的繁殖也不会旺盛,冬应也不会再飞回来,凶猛的枭、鸱成群地鸣叫,凤凰也会远走高飞。

土者夏中,成熟百种(1),君之官。循宫室之制,谨夫妇之别,加亲戚之恩。恩及于土,则五谷成而嘉禾兴(2)。恩及倮虫(3),则百姓亲附,城郭充实,贤圣皆迁(4),仙人降。如人君好淫佚,妻妾过度,犯亲戚,侮父兄,欺罔百姓(5),大为台榭,五色成光,雕文刻镂,则民病心腹宛黄(6),舌烂痛。咎及于土,则五谷不成。暴虐妄诛,咎及倮虫,倮虫不为,百姓叛去,贤圣放亡(7)。

【注释】

(1) 百种:即百谷,庄稼的总称。

(2) 嘉禾:生长得特别茁壮的禾稻。古人认为这是一种祥瑞。

(3) 倮(luǒ)虫:身无羽毛鳞甲的动物。古代常用以指人。《大戴礼记·易本命》:“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倮,同“裸”。

(4) 迁:升迁。

(5) 欺罔(wǎnɡ):欺骗蒙蔽。

(6) 宛(yuè)黄:黄黑色。宛,通“黦”。

(7) 放亡:隐居逃亡。

【译文】

土,就时间而言指的是夏季的中后期,具有成熟百物的性能,就官职而言则相当于君主。他依循制度来兴建宫室,谨慎地区分夫妇之间的关系,加深亲戚之间的恩情。恩惠布施于土,那么五谷就会成熟而茁壮的禾苗也会生出。恩惠布施到众人身上,那么就会使百姓亲近依附自己,城郭人口充实,贤圣之士升迁归位,仙人也从天上降落人间。如果君主喜好荒淫放纵的生活,妻妾过多,冒犯亲戚,侮辱父兄,欺骗百姓,大肆兴建亭台楼榭,五颜六色而光彩夺目,雕刻彩饰,那么百姓就会心腹生病而呈现黄黑色,舌头溃烂疼痛。这样的凶咎殃及到土,那么五谷就不能生长。残暴酷虐而任意诛杀,这样的凶咎殃及到众人,就会使众人不能繁衍生息,百姓也会反叛而离开,贤圣之士也都会逃亡隐居起来。

金者秋,杀气之始也。建立旗鼓,杖把旄钺(1),以诛贼残,禁暴虐,安集(2)。故动众兴师,必应义理,出则祠兵,入则振旅(3),以闲习之(4),因于搜狩(5)。存不忘亡,安不忘危(6),修城郭,缮墙垣(7),审群禁(8),饬兵甲(9),警百官,诛不法。恩及于金(10),则凉风出。恩及于毛虫,则走兽大为,麒麟至。如人君好战,侵陵诸侯,贪城邑之赂,轻百姓之命,则民病喉,咳嗽,筋挛(11),鼻鼽塞(12)。咎及于金,则铸化凝滞(13),冻坚不成。四面张罔(14),焚林而猎,咎及毛虫,则走兽不为,白虎妄搏,麒麟远去。

【注释】

(1) 杖把旄(máo)钺(yuè):握持着用牦牛尾装饰的旌旗和斧钺。杖把,手持、握持。旄,一种用牦牛尾装饰的旌旗,用于战场指挥。钺,古代一种像斧子的兵器。

(2) 安集:钟肇鹏曰:“‘禁暴虐,安集’,《洪范五行传》作‘禁暴虐,安天下’(《隋书·五行志上》引)。本文‘安集’盖‘安集百姓’或‘安天下’之脱误。”钟说可从。

(3) 振旅:整顿部队。

(4) 闲习:即娴习,练习以使娴熟。

(5) 因于搜狩:在平时狩猎之时也练习作战技术。因,沿袭。搜,同“蒐”,春天打猎。狩,冬季打猎。

(6) “存不忘亡”二句:语源于《易·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7) 缮(shàn)墙垣(yuán):修补城墙。缮,修补、整治。垣,矮墙。

(8) 审:慎重,严谨。

(9) 饬(chì):整顿,整治。

(10) 金:旧本并作“金石”,董天工笺注本及钟肇鹏校释本皆删去“石”字。以上下文例观之,无“石”字是,今据删。

(11) 筋挛(jīn luán):筋肉蜷曲不能伸直。挛,蜷曲不能伸直。

(12) 鼽(qiú):鼻塞不通气。

(13) 铸化凝滞:销熔金属时凝固而不熔化。铸化,销熔金属。

(14) 罔:同“网”,渔猎用的网。

【译文】

金,就时间而言指的是秋季,肃杀之气开始产生。此时要求树立旌旗并设立大鼓,握持着用牦牛尾装饰的旌旗和斧钺,以此来诛杀贼寇,禁止残酷暴虐的行为发生,使天下得以安定。因此出兵兴师,必须要符合义理,出兵要犒赏士卒,收兵之后也要整顿部队,以此来使练习娴熟,在平时狩猎之时也练习作战技术。在国家生存的时候不忘记还有灭亡的可能,安全的时候不忘记还有危险的时候,修筑城郭,修补城墙,严格执行各种禁令,整治兵器铠甲,警诫百官,诛杀不法之徒。恩惠布施于金,那么凉风就会吹出。恩惠布施于兽类,那么兽类就会大量繁衍,麒麟也会出现。如果君主喜好战争,侵略凌辱诸侯,贪图一城一邑的贿赂,轻视百姓的生命,那么百姓就会咽喉生病,咳嗽,筋肉蜷曲不能伸直,鼻子堵塞而不通气。这样的凶咎殃及到金,那么销熔金属时就会凝固而不熔化,凝冻坚固则不能铸成金属器械。四处张布罗网,焚烧山林而肆意打猎,这样的凶咎殃及到兽类,那么兽类就不能够繁衍,白虎也会肆意搏杀,麒麟也将远远离去。

水者冬,藏至阴也。宗庙祭祀之始,敬四时之祭(1),禘祫昭穆之序(2)。天子祭天,诸侯祭土(3)。闭门闾,大搜索(4),断刑罚,执当罪(5),饬关梁(6),禁外徙。恩及于水,则醴泉出(7)。恩及介虫(8),则鼋鼍大为(9),灵龟出(10)。如人君简宗庙(11),不祷祀(12),废祭祀,执法不顺,逆天时,则民病流肿(13),水胀(14),痿痹(15),孔窍不通。咎及于水,雾气冥冥(16),必有大水,水为民害。咎及介虫,则龟深藏,鼋鼍呴(17)。

【注释】

(1) 四时之祭:即指本书《深察名号篇》所云:“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

(2) 禘祫(dì xiá):禘祭与祫祭,皆为古代祭祀之礼。禘,禘祭,指帝王诸侯祀始祖。祫,祫祭,古代天子或诸侯把远近祖先的牌位集合在太祖庙举行大合祭的活动。

(3) “天子祭天”二句:《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天子祭天,诸侯祭土。”何休注:“郊者所以祭天也,天子祭天莫重于郊。土谓社也,诸侯所祭莫重于社。”土,指社神,土地之神。

(4) “闭门闾”二句:古代在冬至日时要关闭城门和里门,禁止商旅通行,在全城进行大搜索,以防奸细混入城中。门,城门。闾,里门。

(5) 当罪:应当判罪之人。

(6) 关梁:关津渡口的门户桥梁,即水陆要会之处。关,关门。梁,津梁。

(7) 醴(lǐ)泉:甘美的泉水,或指及时之雨。

(8) 介虫:甲介之虫。介,通“甲”,披甲。

(9) 鼋(yuán)鼍(tuó):鼋,一种大鳖。鼍,扬子鳄,体大力猛。

(10) 灵龟:古代用来作占卜的大龟。

(11) 简:忽视,怠慢。

(12) 祷:祈神求福。

(13) 流肿:脚气病。《资治通鉴》卷七十二魏青龙元年注:“流肿者,谓毒气下流,足谓之肿,古人谓之重膇(zhuì),今人谓之脚气。”

(14) 胀:苏本作“张”,凌本、钟肇鹏校释本作“胀”,是,今据改。

(15) 痿痹(wěi bì):肢体麻木而不能动作之病。

(16) 冥冥:幽暗无光的样子。

(17) 呴(hǒu):通“吼”,吼叫、嚎叫。

【译文】

水,就时间而言指的是冬季,它深藏着极阴之气。这时是宗庙祭祀开始的时候,要求慎重举行四时的祭祀,禘祭与祫祭要排列好昭、穆的次序。天子祭祀天,诸侯祭祀地。关闭城门和里门,进行大搜索以防奸细出没,判决刑罚之事,拘捕犯有罪行的人,整治检查关津渡口的门户桥梁,禁止随意外出。恩惠布施于水,那么甘美的泉水就会涌出。恩惠布施于甲介之类的动物,那么龟鳖鳄鱼之类就会繁殖旺盛,用来占卜的大龟就会出现。如果君主怠慢或者忽视宗庙的祭祀,不去祷祭鬼神,废除祭祀,执行法律不公正,背逆天时,那么百姓就会得脚气病,身体积水肿胀,肢体麻木而不能行动,孔窍也不通畅。这样的凶咎殃及到水,那么雾气就会笼罩而幽暗无光,必定会发大洪水,大水将为害百姓。这样的凶咎殃及到甲介之类的动物,那么用来占卜的大龟就会深藏起来,龟鳖鳄鱼也会大声吼叫。

治顺五行第六十一

【题解】

本篇题目《治顺五行》,旧本并误作《治水五行》。通观全篇内容无涉治水,钟肇鹏举《五行大义》卷四第十九《论治政》引本篇正作“《春秋繁露·治顺五行篇》”,本书《五行相生篇》说:“故为治,逆之则乱,顺之则治。”因此继之以《五行顺逆》第六十、《治顺五行》第六十一、《治乱五行》第六十二。“治顺”、“治乱”前后相对,因此本篇题作《治顺五行》为宜。本篇大旨是说统治者因顺五行之德性,并运用于政事,就能够使天下大治。

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1),其气燥浊而青。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2)。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湿浊而黄。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七十二日复得木。木用事,则行柔惠,挺群禁。至于立春,出轻系,去稽留,除桎梏,开门阖,通障塞,存幼孤,矜寡独(3),无伐木。火用事,则正封疆,修田畴(4)。至于立夏,举贤良,封有德,赏有功,出使四方,无纵火(5)。土用事,则养长老,存幼孤,矜寡独,赐孝弟,施恩泽,无兴土功。金用事,则修城郭,缮墙垣,审群禁,饬甲兵,警百官,诛不法,存长老,无焚金石。水用事,则闭门闾,大搜索,断刑罚,执当罪,饬关梁,禁外徙,无决堤(6)。

【注释】

(1) 用事:主事。

(2) 惨阳:钟肇鹏曰:“‘惨阳’当作‘燥阳’。”钟说可从。燥阳,干燥光明。

(3) “存幼孤”二句:抚恤幼小的孤儿,怜惜无夫、无子的老年人。孤,幼而无父。矜,怜惜、怜悯。寡,老而无夫。独,老而无子。

(4) 修田畴:修整田地。修,苏本作“循”,形近而误,钟肇鹏据《五行大义》校作“修”,是。今据正。田畴,田地。谷地为田,麻地为畴。

(5) 纵火:放火。

(6) 决堤:毁坏堤坝。决,断绝。

【译文】

太阳运行到冬至点,经过七十二天而木正当时令主事,木气干燥、浑浊而呈现为青色。经过七十二天而火正当时令主事,火气干燥、光明而呈现为红色。经过七十二天而土正当时令主事,土气湿润、浑浊而呈现为黄色。经过七十二天而金正当时令主事,金气干燥、清淡而呈现为白色。经过七十二天而水正当时令主事,水气清淡、寒凉而呈现为黑色。经过七十二天又是木正当令主事的时候。木当令主事的时候,那么应该在行为上仁厚、柔惠,宽缓违法犯禁的人。到了立春的时候,释放被拘留的人,赦免监狱中的有罪之人,解除囚犯的手铐脚镣,打开门窗,疏通障碍阻塞,抚恤幼小的孤儿,怜惜无夫、无子的老年人,不肆意砍伐树木。火当令主事的时候,那么就要划定疆界,修整田地。到了立夏的时候,推举贤良的人,分封爵位给品德高尚的人,奖赏有功劳的人,派遣官员出使各国,不放火。土当令主事的时候,那么赡养年长的老人,抚恤幼小的孤儿,怜惜无夫、无子的老年人,赏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布施恩泽给众人,不大兴土木。金当令主事的时候,那么应该修筑城郭,修补城墙,严格执行各种禁令,整治铠甲兵器,警诫百官,诛杀不法之徒,怜恤年长的老人,不焚烧金石之物。水当令主事的时候,那么应该关闭城门和里门,进行大搜索以防奸细出没,判决刑罚之事,拘捕犯有罪行的人,整治检查关津渡口的门户桥梁,禁止随意外出,不毁坏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