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乱五行第六十二

【题解】

本篇旨在论述治理国家如果不按照五行的次序,行政措施违背五行就会发生祸乱,与上篇《治顺五行》正好相对。本篇以五行配四时:木为春,火为夏,土在夏、秋之中而称为“中夏”或“季夏”,金为秋,水为冬。如果火干木或者木干火,土干火或者火干土,这都属于“治乱五行”以致招来灾害。这实际上是将五行学说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警告君主一定要按照为政之道来治理国家。

火干木(1),蛰虫蚤出(2),蚿雷蚤行(3)。土干木,胎夭卵毈(4),鸟虫多伤。金干木,有兵(5)。水干木,春下霜。土干火,则多雷(6)。金干火,草木夷(7)。水干火,夏雹。木干火,则地动(8)。金干土,则五谷伤有殃(9)。水干土,夏寒雨霜(10)。木干土,倮虫不为。火干土,则大旱。水干金,则鱼不为。木干金,则草木再生。火干金,则草木秋荣(11)。土干金,则五谷不成(12)。木干水,则冬蛰不藏(13)。土干水,则蛰虫冬出。火干水,则星坠。金干水,则冬大寒。

【注释】

(1) 干:冒犯,冲犯。

(2) 蛰(zhé)虫:伏藏在土中过冬的昆虫。

(3) 蚿(xián)雷:雷电。蚿,卢文弨校曰:“蚿,疑当作‘眩’,谓电光也。”卢校可从。

(4) 胎夭卵毈(duàn):胎生的动物就会夭折而鸟卵也会孵不出小雏。夭,夭折。毈,鸟卵孵不出小雏。

(5) 兵:兵灾,战争。

(6) 雷:苏舆注:“雷,疑‘霆’之误。”苏注可备一说。霆,霹雳、雷电。

(7) 夷:创伤,损伤。

(8) 地动:地震。

(9) 伤有殃:有灾祸。伤,苏舆注疑为衍文,并引《淮南子·天文训》作:“庚子干戊子,五谷有殃。”苏说可从。

(10) 雨(yù):降雨。这里指降下的意思。

(11) 荣:茂盛。

(12) 则:苏本无此字,董天工笺注本有“则”字,通观上下文例,有“则”字是,今据补。

(13) 则:注同上。

【译文】

如果火冲犯木,伏藏在土中过冬的昆虫就会提早出来,雷电就会提早发生。如果土冲犯木,胎生的动物就会夭折而鸟卵也会孵不出小雏,鸟类和昆虫大多会受到伤害。如果金冲犯木,就会发生战争。如果水冲犯木,春天里就会下霜。如果土冲犯火,那么雷电就会经常发生。如果金侵犯火,草木就会受创伤。如果水冲犯火,夏天就会下冰雹。如果木冲犯火,那么就会发生地震。如果金冲犯土,那么五谷就会遭殃。如果水冲犯土,夏天就会寒冷而下霜。如果木冲犯土,那么身无羽毛鳞甲的动物就不能繁衍。如果火冲犯土,那么就会发生大的旱灾。如果水冲犯金,那么鱼类就不能繁衍。如果木冲犯金,那么草木就会死而复生。如果火冲犯金,那么草木就会在秋天生长茂盛。如果土冲犯金,那么五谷就不能长成。如果木冲犯水,那么冬天蛰伏的地气就不再潜藏。如果土冲犯水,那么伏藏在土中冬眠的昆虫就会在冬天出来。如果火冲犯水,那么天上的星辰就会降落人间。如果金冲犯水,那么冬天就会十分寒冷。

五行变救第六十三

【题解】

上篇《治乱五行》谈及君主为政如果背逆了五行的顺序就会招来灾变。本篇则针对这一点来论述解救灾异的方法,其主旨是要说明君主如果能够施行德政则可以消除灾变。全篇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首先说明了灾变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原因,然后针对不同形式的灾变提出了相应的解救措施。这实际上体现了董仲舒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五行变至,当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则咎除;不救以德,不出三年,天当雨石。木有变,春凋秋荣,秋木冰,春多雨。此繇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救之者,省繇役,薄赋敛(1),出仓谷,赈困穷矣。火有变,冬温夏寒。此王者不明,善者不赏,恶者不绌(2),不肖在位,贤者伏匿,则寒暑失序而民疾疫(3)。救之者,举贤良,赏有功,封有德。土有变,大风至,五谷伤。此不信仁贤,不敬父兄,淫泆无度(4),宫室荣(5)。救之者,省宫室,去雕文,举孝悌,恤黎元(6)。金有变,毕昴为回三覆(7),有武,多兵,多盗寇。此弃义贪财,轻民命,重货赂,百姓趣利(8),多奸轨(9)。救之者,举廉洁,立正直,隐武行文(10),束甲械(11)。水有变,冬湿多雾,春夏雨雹。此法令缓(12),刑罚不行。救之者,忧囹圄(13),案奸宄(14),诛有罪,蓃五日(15)。

【注释】

(1) 薄:少,减轻。

(2) 绌(chù):通“黜”,贬退。

(3) 疫:瘟疫,传染病。

(4) 淫泆(yì):指纵欲放荡。泆,通“逸”,放恣、放纵。

(5) 荣:盛多华丽。

(6) 恤黎元:抚恤黎民百姓。恤,抚恤。黎元,即黎民,指民众、百姓。

(7) 毕昴(mǎo)为回三覆:毕星和昴星会回旋三重。毕,即“毕宿”,二十八宿之一,有八颗星。昴,即“昴星”,二十八宿之一,有七颗星。古代以毕宿和昴宿皆主兵事。回,回旋。三覆,三重。

(8) 趣(qū):同“趋”,趋向、奔赴。

(9) 奸轨:为非作歹的人。亦作“奸宄”。

(10) 隐武行文:隐藏武事而推行文教。

(11) 束:捆绑,收束。

(12) 缓:宽松,松弛。

(13) 忧囹圄(línɡ yǔ):关心监狱里的犯人。忧,忧心、关怀。囹圄,牢狱。

(14) 案:审查,核实。

(15) 蓃(sōu):同“搜”,搜索、搜查。

【译文】

五行的变异发生后,应当用德政来加以解救,施行德政于天下,那么凶咎就会消除;如果不用德政来加以解救,那么不超过三年,上天就会降落陨石。如果木发生变异,那么草木就会在春天凋谢而在秋天茂盛,秋天的树木上凝结冰霜,春天会经常下雨。这说明政府征发百姓服劳役的人很多,征收的赋税很沉重,百姓生活贫穷而背叛离去,道路上充满了忍饥挨饿的人。解救的方法是,减少征发百姓服劳役,减轻征收百姓的赋税,取出粮仓中的谷物,救济贫困的百姓。如果火发生变异,就会出现冬天温暖而夏天寒冷的反常现象。这说明君主不能够明察秋毫,不赏赐善人,不贬退恶人,让不贤德的人做官,而真正贤良的人却隐居不仕,从而使得寒、暑颠倒次序而在百姓当中流行传染病。解救的方法是,推举贤良的人,奖赏有功劳的人,分封爵位给品德高尚的人。如果土发生变异,那么大风就会到来,五谷也会受到损伤。这说明君主不信任仁者贤人,不尊敬父辈兄长,生活上荒淫放纵而没有节制,建造的宫殿盛多华丽。解救的方法是,减少建造宫室,不使用雕饰的器物,选拔任用孝敬父兄的人,抚恤黎民百姓。如果金发生变异,那么毕星和昴星就会回旋三重,战争就会发生,这时就会兵事不断,盗贼多有。这说明君主背信弃义而贪图货财,轻视百姓的生命,重视货财贿赂,使得百姓只知道追求利益,多有为非作歹的人出现。解救的方法是,选拔任用廉洁的人,扶植正直的人,隐藏武事而推行文教,把铠甲和兵器都收束起来。如果水发生变异,那么冬天就会湿润多雾,春天和夏天都会下冰雹。这说明国家的法令松弛,刑罚得不到贯彻执行。解救的方法是,关心监狱里的犯人,审查为非作歹的人,诛杀犯罪的人,在国内举行五天的搜查行动。

五行五事第六十四

【题解】

本篇取人事以配五行,旨在论证君主要加强自身修养的理由和根据,如果君主修养不够就会引起灾变。这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际上是对王权的一种约束和限制。他认为王者行为不当,就会导致天气的灾变发生。“五事”指貌、言、视、听、思心五项,王者的这五项表现会与天的暴风、霹雳、电、暴雨、雷相感应。

王者与臣无礼(1),貌不肃敬,则木不曲直(2),而夏多暴风。风者,木之气也,其音角也(3),故应之以暴风。王者言不从(4),则金不从革(5),而秋多霹雳。霹雳者,金气也,其音商也,故应之以霹雳。王者视不明,则火不炎上,而秋多电。电者,火气也,其音徵也(6),故应之以电。王者听不聪,则水不润下,而春夏多暴雨。雨者,水气也,其音羽也,故应之以暴雨。王者心不能容,则稼穑不成(7),而秋多雷。雷者,土气也,其音宫也,故应之以雷。

【注释】

(1) 与:对待,结交。

(2) 木不曲直:指树木不能制作成器具而为人所用。

(3) 角(jué):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

(4) 王者言不从:指王者发言不能让百姓顺从。从,顺从。

(5) 金不从革:金属不能按人的要求铸成各种器物。不从革,不能改变形状。

(6) 音:苏本误作“阴”,他本皆作“音”,作“音”是,今据正。

(7) 稼穑(sè):指农业劳动。种谷曰稼,收获曰穑。

【译文】

如果君王对待大臣没有礼貌,态度不恭敬,那么木材就不能制作成器具,而夏天多暴风。所谓风,指的是木气,木发出的声音是角音,所以暴风与它相应。如果君王的言论不能使百姓顺从,那么金属就不能按人的要求铸成各种器物,而秋天多霹雳。所谓霹雳,指的是金气,金发出的声音是商音,所以霹雳与它相应。如果君王的眼光不敏锐,火就不会向上焚烧,而秋天多闪电。闪电是火气,火发出的声音是徵音,所以闪电与它相应。如果君王的听觉不清晰,水就不会往下渗来润泽土地,而春天和夏天就会经常下暴雨。所谓雨,指的是水气,水发出的声音是羽音,所以暴雨与它相应。如果君王的心胸不宽容,那么农业生产就会没有收成,而秋天多雷。雷是土气,土发出的声音是宫音,所以雷与它相应。

五事:一曰貌(1),二曰言,三曰视(2),四曰听(3),五曰思(4),何谓也?夫五事者,人之所受命于天也,而王者所修而治民也。故王者为民(5),治则不可以不明,准绳不可以不正。王者貌曰恭,恭者,敬也;言曰从,从者,可从;视曰明,明者,知贤不肖、分明黑白也;听曰聪,聪者,能闻事而审其意也(6);思曰容(7),容者,言无不容。恭作肃,从作(8),明作哲,聪作谋,容作圣(9),何谓也?恭作肃,言王者诚能内有恭敬之姿(10),而天下莫不肃矣。从作,言王者言可从,明正从行(11),而天下治矣。明作哲,哲者,知也(12)。王者明,则贤者进,不肖者退,天下知善而劝之,知恶而耻之矣。聪作谋,谋者,谋事也。王者聪,则闻事与臣下谋之,故事无失谋矣。容作圣,圣者,设也(13)。王者心宽大无不容,则圣能施设(14),事各得其宜也。

【注释】

(1) 貌:仪容,谓态度。

(2) 视:眼光。

(3) 听:察听,谓察听是非。

(4) 思:苏舆注:“‘思’下脱‘心’字。”苏说可从,“思”应作“思心”。古文《尚书》作“思”,今文《尚书》作“思心”,董仲舒是今文家,应用“思心”。谓心胸。

(5) 为:治理。

(6) 审:明白,清楚。

(7) 容:包容,宽容。

(8) (yì):治理。

(9) 圣:通达事理。

(10) 诚:果真,表示假设。

(11) 明正:俞樾云:“‘明正’乃‘则臣’二字之误,当作‘王者言可从,则臣从行,而天下治矣’。《尚书·洪范》正义引郑注曰:‘君言从,则臣职治。’与此义近。”俞说可从。

(12) 知(zhì):通“智”,聪明、智慧。

(13) “圣者”二句:董仲舒将“圣”解释为“设”,主要是从王者在政治上设施建树的角度来加以立论的。设,设施。

(14) 施设:设施,安排。

【译文】

五件事情:一是态度,二是言论,三是眼光,四是听觉,五是心胸,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五件事情,是人所接受的天命,是君王所修养而用于治理百姓的。所以君王治理百姓,法则不可以不显明,法度不可以不端正。君王的态度要做到恭,所谓恭,就是敬的意思;言论要做到从,所谓从,就是可以使别人遵从的意思;眼光要做到明,所谓明,就是能够识别人的贤能和不贤能、分辨事情的是非善恶;听觉要做到聪,所谓聪,就是指听到事情后能明白它的意思;心胸要做到容,所谓容,就是指别人的言论没有不容纳的。态度恭敬就能严肃,言论使人遵从就能治理好国家,眼光敏锐就会明智,听觉灵敏就能进行谋划,心胸宽容就会通达事理,这是什么意思呢?态度恭敬就能严肃,是说君王如能真正地做到内心恭敬,那么天下人的行为就没有不严肃的了。言论使人遵从就能治理好国家,是说如果君王的言论可以使人遵从,而大臣顺从它去做事,那么天下就会太平了。眼光敏锐就能做到哲,所谓哲,就是明智的意思。君王眼光敏锐,就能任用贤人,贬退不贤之人,那么天下人就会知道什么是善而互相劝勉做好事,知道什么是恶而以做坏事为羞耻。听觉灵敏就能做到谋,所谓谋,就是谋划事情。如果君王听觉灵敏,遇到事情就会与大臣一起谋划,所以处理事情就不会失策了。心胸宽容就能做到圣,所谓圣,是能够施设的意思。如果君王的心胸宽广而没有不能容纳的东西,那么根据其圣明所处理的事务就都是很恰当的。

王者能敬则肃,肃则春气得,故肃者主春。春,阳气微,万物柔弱,易移可化(1)。于时阴气为贼(2),故王者钦(3)。钦不以议阴事(4),然后万物遂生(5),而木可曲直也。春行秋政,则草木凋;行冬政,则雪(6);行夏政,则杀。春失政(7),则(8)……

【注释】

(1) “万物柔弱”二句:苏本误作“万物柔易移弱可化”,不可卒读。今从惠栋校记及钟肇鹏校释本乙正。此二句意指万物还很柔嫩弱小,容易移植变化。

(2) 贼:伤害。

(3) 钦(qīn):肃敬,钦敬。

(4) 阴事:指后宫之事。

(5) 遂生:成长壮大。

(6) 雪:下雪。

(7) 失政:施政有失误。

(8) 则:此字下应有阙文。钟肇鹏曰:“据下文例,‘则’下当脱二句或三句。《淮南子·时则训》:‘故正月失政,七月凉风不至;二月失政,八月雷不藏;三月失政,九月不下霜。’本篇内容与《淮南子·时则训》、《管子·四时》多合,可以参补。”钟说可从。

【译文】

君王能够恭敬就会严肃,严肃就能获得春气,所以严肃的人主掌春天。春天的阳气微弱,万物还很柔嫩弱小,容易移植变化。在这个时候阴气会伤害万物,所以君王肃敬。肃敬就不议论后宫之事,然后万物不断成长壮大,而可以使木材弯曲或平直地生长。如果春天施行秋天的政事,草木就会凋零;如果施行冬天的政事,就会下雪;如果施行夏天的政事,就会杀伤万物。如果春天施政有失误,就……

王者能治,则义立,义立则秋气得,故者主秋(1)。秋气始杀,王者行小刑罚,民不犯则礼义成。于时阳气为贼,故王者辅以官牧之事(2),然后万物成熟。秋,草木不荣华(3),金从革也。秋行春政,则华;行夏政,则乔(4);行冬政,则落(5)。秋失政,则春大风不解(6),雷不发声。

【注释】

(1) 者:用“义”来治理天下的人。

(2) 官牧之事:为政治国之事。官牧,行政官吏。

(3) 荣华:兴旺茂盛。《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4) 乔:孙诒让曰:“‘乔’疑‘槁’之借字,谓枯槁也。”孙说可从。槁,枯槁。钟肇鹏曰:“此谓秋行夏令则草木槁,亦亢阳火气太盛所致。”

(5) 落:叶落,花落,意指草木凋零。

(6) 解:消除,停止。

【译文】

如果君王能够治理好国家,那么“义”就会树立起来,“义”树立起来后就能够获得秋气,所以能够用“义”来治理天下的人主掌秋天。秋气开始主肃杀,君王施行小的刑罚,如果百姓不犯法则礼义就能完成了。在这个时候阳气会伤害万物,所以君王用为政治国之事作为辅助,然后万物就会成熟。秋天,草木不能够兴旺茂盛,这是因为金属的形状能够让人随意改变。如果秋天施行春天的政事,那么草木就会茂盛;如果施行夏天的政事,那么草木就会枯萎;如果施行冬天的政事,那么草木就会凋零。如果秋天施政有失误,那么春天时就会大风不止,打雷也不会发出声音。

王者能知,则知善恶,知善恶则夏气得,故哲者主夏。夏阳气始盛,万物兆长(1),王者不揜明(2),则道不退塞(3)。而夏至之后(4),大暑隆(5),万物茂育怀任(6),王者恐明不知贤不肖,分明白黑(7)。于时寒为贼,故王者辅以赏赐之事,然后夏草木不霜,火炎上也。夏行春政,则风;行秋政,则水;行冬政,则落。夏失政,则冬不冻冰,五谷不藏,大寒不解。

【注释】

(1) 兆长:繁茂地生长。兆,开始、见于形状、表现。

(2) 不揜(yǎn)明:明察而不受障碍。揜,通“掩”,遮蔽、掩盖。

(3) 退塞:闭塞。

(4) 而:苏舆注:“‘而’字疑衍。”苏注可聊备一说。

(5) 隆:隆盛,旺盛。

(6) 任:通“妊”,怀孕。

(7) “王者恐明不知贤不肖”二句:苏舆注:“‘王者恐’下十三字,疑衍文。”通观上下文意,此二句确与上下文意不相连属,苏说可从,故暂不出译。

【译文】

如果君王明智,那么就能够明察善恶,能够明察善恶就能够获得夏气,所以有智慧的人主掌夏天。夏天阳气开始兴盛,万物茁壮地成长,如果君王明察而不受障碍,那么正道就不会闭塞。到了夏至以后,暑气还很旺盛,万物还在孕育繁衍。在这个时候寒气会伤害万物,所以君王用赏赐之事来作为辅助,然后夏天的草木就不会受到霜冻的伤害,这是由于火向上焚烧的缘故。如果夏天施行春天的政事,那么就会刮风;如果施行秋天的政事,那么就会涨水;如果施行冬天的政事,那么草木就会凋零。如果夏天施政有失误,那么冬天就不会结冰,五谷不能储藏,严寒也不能解除。

王者无失谋,然后冬气得,故谋者主冬。冬阴气始盛,草木必死,王者能闻事(1),审谋虑之则不侵伐(2)。不侵伐且杀(3),则死者不恨,生者不怨。冬日至之后,大寒降(4),万物藏于下。于时暑为贼,故王者辅之以急断之事(5),以水润下也(6)。冬行春政,则蒸(7);行夏政,则雷;行秋政,则旱。冬失政,则夏草木不实(8),霜(9),五谷疾枯(10)。

【注释】

(1) 事:这里指征伐用兵之事。

(2) 审谋虑之:仔细地谋划考虑。

(3) 且:又。

(4) 降:宋本作“隆”,可从。

(5) 急断:惠栋校为“系断”,可从。系断,指司法审判。

(6) 以水润下也:通观上下文例,此句之上当有脱误之文。

(7) 蒸:气体上升。

(8) 实:结出果实。

(9) 霜:苏舆注:“‘霜’上疑有夺字。《淮南子·时则训》:‘十一月失政,正月下雹霜。’”苏说可从。

(10) 五谷疾枯:五谷因为病虫害而枯萎。

【译文】

如果君王处理事务不失策,然后就能获得冬气,所以善于谋划的人主掌冬天。冬天阴气开始兴盛,草木一定会死亡,君王如果听到征伐用兵之事,能够仔细地谋划考虑就不会侵略讨伐别的国家。不侵略讨伐别的国家又不去滥杀他人,那么死去的人就不会有遗恨,活着的人也不会埋怨。到了冬至以后,寒气还很旺盛,万物于是躲藏在地下。在这个时候暑热会伤害万物,所以君王用司法审判之事来作为辅助,这是由于水是下渗而润泽万物的缘故。如果冬天施行春天的政事,那么地气就会向上蒸发;如果施行夏天的政事,那么上天就会打雷;如果施行秋天的政事,那么就会发生旱灾。如果冬天施政有失误,那么夏天草木就不会结出果实,会下霜,五谷也会因为病虫害而枯萎。

郊语第六十五

【题解】

本篇与下面的《郊义》、《郊祭》、《四祭》、《郊祀》本为一篇。俞樾说:“殆由后人欲取足《崇文总目》八十二篇之数,以意妄分耳。”所以这五篇或有首无尾,或上下文不连属,割裂痕迹历历可见。本篇旨在论证郊天的根据和必要性。董仲舒先用一些奇怪的自然现象和孔子的“三畏”之说论证了人应该对天产生敬畏之情。他认为,如果不敬畏上天,灾祸就会悄然而至。所以郊天是圣人最看重的事情。接着他又以秦朝废郊礼而改祭他神与周朝郊天作对比,得出了对天的敬畏与否决定国家命运的结论。这是董仲舒“屈君而伸天”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之言:酝去烟(1),鸱羽去眯(2),慈石取铁(3),赪金取火(4)。蚕珥丝于室,而弦绝于堂(5);禾实于野,而粟缺于仓(6)。芜荑生于燕(7),橘枳死于荆(8)。此十物者,皆奇而可怪,非人所意也(9)。夫非人所意而然(10),既已有之矣,或者吉凶祸福、利不利之所从生,无有奇怪,非人所意如是者乎,此等可畏也(11)。孔子曰(12):“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彼岂无伤害于人,如孔子徒畏之哉(13)?以此见天之不可不畏敬,犹主上之不可不谨事。不谨事主,其祸来至显;不畏敬天,其殃来至闇。闇者不见其端,若自然也。故曰:堂堂如天殃(14)。言不必立校(15),默而无声,潜而无形也。由是观之,天殃与主罚所以别者(16),闇与显耳。然其来逮人,殆无以异(17)。孔子同之,俱言可畏也。天地神明之心,与人事成败之真,固莫之能见也(18),唯圣人能见之。圣人者,见人之所不见者也,故圣人之言亦可畏也。

【注释】

(1) 酝(yùn)去烟:酒可以去除烟雾。酝,酒。酒如何去烟,未见记载。

(2) 眯:小东西进入眼中。《庄子·天运》:“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说文解字》:“眯,草入目中也。”《字林》:“物入眼为眯。”

(3) 慈石:即磁石,又称吸铁石。

(4) 赪(chēnɡ)金:铜镜,古人用来在阳光下取火。赪,红色,旧本皆误作“颈”,刘师培曰:“原注一作‘赪’,一作‘真’。窃以作‘赪’是也。赪为赤色,赤金即铜……此文‘赪金’即‘铜燧’矣。”刘说可从,今据正。《淮南子·天文训》:“阳燧见日则然而为火。”高诱注:“阳燧,金也。取金杯无缘者,熟摩令热,日中时以当日,以艾承之,则燃得火也。”《论衡·率性》:“阳燧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磨砺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真取火之道也。”金属凹面镜磨光向日,可以聚火取光。这种凹面镜叫阳燧,或叫遂、夫遂。

(5) “蚕珥(ěr)丝于室”二句:珥丝,蚕口吐丝。珥,或作“咡”。琴弦是蚕丝制作的,蚕吐新丝,旧丝老化变脆,容易折断。

(6) “禾实于野”二句:田野稻子成熟,仓库中粮食变少。

(7) 芜荑(wú tí)生于燕(yān):芜荑生长在燕地。芜荑,榆树类,荚圆而厚,榆荚可作酱,味辛香。

(8) 橘枳(jú zhǐ)死于荆:橘枳在楚地死亡。橘,木名,果实为橘子。枳,常绿灌木,似桔而小,果实可入药。荆,即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楚在南,燕在北,芜荑可以在燕生长,而橘枳在荆却不能生长,这是很奇怪的现象。

(9) “此十物者”三句:上文只提到八物,今说十物,疑有脱文。或将“禾于野”与“粟于仓”分为两物,“珥丝于室”与“弦绝于堂”也分为两物,则十物不少。这十物都是特殊现象,当时人们还无法理解或解释这些现象。意,意料之中。

(10) 然:这样,那样,如此。

(11) “非人所意如是者乎”二句:人们不能理解的现象就是这样子,它们可以使人感到敬畏。

(12) 孔子曰:下引文见《论语·季氏》。大人,指在位者,如天子、诸侯。畏,敬畏、畏惧。

(13) “彼岂无伤害于人”二句:彼,指上面所讲天命、大人、圣人之言三项。这三者弄不好就会伤害人,所以孔子才会畏惧。

(14) 堂堂如天殃:堂堂正正像上天一样降下灾祸。

(15) 校:通“效”,效验。

(16) 天殃与主罚:上天的灾祸与大人的惩罚。

(17) “然其来逮人”二句:然而它们在人身上的作用,大概也没有什么不同。“然”上,各本皆有“不”字,苏舆注:“‘不’字疑衍。”苏说可从,今据删。逮,及、达到。殆,大概、恐怕。

(18) “天地神明之心”三句:天地神灵的想法是看不见的,人事成败的根本原因也是看不见的,因此都是可畏的。神明,神灵。

【译文】

有人说:酒可以去除烟雾,鹞鹰的羽毛可以去除进入人眼中的异物,磁石可以吸铁,铜镜可以取火。蚕在室内吐丝,而琴弦在堂中断绝;田野中的稻子成熟,而仓库中的粮食却变少了。芜荑生长在燕地,而橘枳在楚地死亡。这十种事物,都是奇特而令人感到怪异的现象,不是人能够想象得到的。人们所不能理解而就是如此的现象,早就已经存在了,有的人认为吉凶祸福,利与不利都是由之而生,其实并没有什么奇特怪异之处,人们不能理解的现象就是这个样子,它们可以使人感到敬畏。孔子说:“君子有三件可敬畏的事情:敬畏上天的命令,敬畏身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所说的话。”这三者难道不会伤害人,而孔子是无故敬畏的吗?由此可见天是不可以不敬畏的,就像对君主不可以不恭敬事奉是一样的。如果不恭敬地事奉君主,祸害就来得十分明显;而如果不敬畏上天,灾祸的到来表面上不明显。不明显的东西却轻易看不到端绪,就好像自然一样。所以说:堂堂正正像上天一样降下灾祸。表明了不一定立刻见效,它的到来静悄悄地没有声音,隐蔽而不露行迹。这样看来,上天的灾祸与大人的惩罚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明显不明显罢了。然而它们在人身上的作用,大概也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孔子将它们并列视为相同,说它们都是可敬畏的。天地神灵的想法、人事成败的根本原因,这些本来都是看不见的,只有圣人能够看见。所谓圣人,指的是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事物的人,因此圣人的话也是可敬畏的。

奈何如废郊礼(1)?郊礼者,圣人所最甚重也(2)。废圣人所最甚重,而吉凶利害在于冥冥不可得见之中,虽已多受其病,何从知之?故曰:问圣人者,问其所为而无问其所以为也。问其所以为,终弗能见,不如勿问。问为而为之(3),所不为而勿为,是与圣人同实也(4),何过之有?《诗》云(5):“不骞不忘,率由旧章。”旧章者,先圣人之故文章也;率由者,有循从之也(6)。此言先圣人之故文章者,虽不能深见而详知其则,犹不知其美誉之功矣(7)。今郊事天之义,此圣人故云云(8)。故古之圣王,文章之最重者也,前世王莫不从重,栗精奉之(9),以事上天。至于秦而独阙然废之(10),一何不率由旧章之大甚也(11)。

【注释】

(1) 如:通“而”。郊礼,天子祭天之礼。

(2) 圣:各本皆脱此字,苏舆注:“‘人’上疑脱‘圣’字。”苏说是,今据补。

(3) 问为而为之:俞樾云:“当作‘问其所为而为之’,夺‘其所’二字。”俞说可从。

(4) 实:实际情况。

(5) 《诗》云:下引文见《诗经·大雅·假乐》。骞(qiān),亦作“愆”,过失、差错。忘,通“亡”,失误。率,遵循、沿着。旧章,指先王的法度。

(6) “率由者”二句:此二句各本均作:“率由,各有修从之也。”俞樾云:“‘各’字乃‘者’字之误,‘修’字乃‘循’字之误。”俞说可从,今据改。有,通“又”。

(7) 不知:卢文弨校云:“不知,钱塘疑是‘不失’之误。”钱说可从。

(8) 云云:宋本二字为小字并书于右侧,此下应有脱文。苏本删此二字,未恰。

(9) 栗精奉之:谨慎真诚地奉行。栗,通“慄”,战栗、谨慎的样子。精,诚恳。

(10) 阙(quē)然:空缺。阙,通“缺”。

(11) 一何:多么。大(tài),太。

【译文】

那么为什么要废除祭天的典礼呢?祭天的典礼,是圣人最看重的。废弃了圣人最看重的郊礼,而吉凶利害就潜藏在幽暗不可见的事物之中,虽然已经多次受到伤害,又怎么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呢?所以说:如果询问圣人,就要问他做什么而不要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即使问了他为什么这样做,一般人最终还是不能理解,那就还不如不问。问他做什么而后跟着做,他不做的事情自己也不要去做,这样就和圣人的实际行为相同了,怎么还会有过错呢?《诗经》上说:“没有过错也没有失误,遵循先王的典章制度。”所谓“旧章”,就是指古代圣人制作的典章制度;所谓“率由”,就是遵循的意思。这是说古代圣人所制作的典章制度,即使不能深刻地了解而详细地知道它的法则,但同样不会失去其美好的成效。现今郊祭上天的道理,是圣人……所以古代的圣王认为郊祭是典章制度中最重要的,前代的君王没有人不随之重视它,谨慎真诚地奉行郊祭之礼,以此来事奉上天。到了秦朝却独独将它废除了,这是多么不遵从古代圣人所制作的典章制度啊。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1)。事天不备,虽百神犹无益也(2)。何以言其然也?祭而地神者,《春秋》讥之(3)。孔子曰(4):“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是其法也。故未见秦国致天福如周国也。《诗》云(5):“唯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允怀多福。”多福者,非谓人也,事功也,谓天之所福也。传曰:周国子多贤,蕃殖至于骈孕男者四(6),四产而得八男,皆君子俊雄也(7)。此天之所以兴周国也,非周国之所能为也。今秦与周俱得为天子,而所以事天者异于周。以郊为百神始,始入岁首,必以正月上辛日先享天(8),乃敢于地,先贵之义也(9)。夫岁先之,与岁弗行也,相去远矣(10)。天下福若(11),无可怪者,然所以久弗行者,非灼灼见其当而故弗行也(12)。典礼之官常嫌疑(13),莫能昭昭明其当也(14)。今切以为其当与不当(15),可内反于心而定也。尧谓舜曰(16):“天之历数在尔躬。”言察身以知天也(17),今身有子,孰不欲其有子礼也(18)?圣人正名,名不虚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19),独何为不欲其子之有子礼也?今为其天子,而阙然无祭于天,天何必善之?所闻曰:“天下和平,则灾害不生。”今灾害生,见天下未和平也。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行也。《诗》曰(20):“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觉者,著也。王者有明著之德行于世,则四方莫不响应,风化善于彼矣(21)。故曰:“悦于庆赏,严于刑罚,疾于法令。”

【注释】

(1) “天者”二句:天是百神的大君,所以祭天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圣人特别重视的。

(2) “事天”二句:汉武帝祭太一神,其他帝王祭祀诸神,没有作用。说明不祭天,祭百神无益。

(3) “祭而”二句:不祭祀天神而祭祀地神的人,受到《春秋》的讥讽。而,通“尔”,彼、那。《春秋》僖公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三望,指向泰山、河、海祭祀。《公羊传》:“何以书?讥不郊而望祭也。”不从,就是没有参加郊祭。犹三望,望祭泰山、河、海,却参加了。《春秋》批评此事。

(4) 孔子曰:下引文出自《论语·八佾》:“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董仲舒引最后八个字,以此说明得罪了上天,就没有地方可以祈祷了。

(5) 《诗》云:下引文见《诗经·大雅·大明》。翼翼,小心谨慎的样子。允,信、诚恳。怀,招来。

(6) 骈(pián)孕:双胞胎。骈,并列、对偶。

(7) “四产而得八男”二句:《论语·微子》:“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马。”

(8) 正月上辛日先享天:正月上辛日,就是正月上旬的第一个辛日,先祭天。明清时代在天坛祭天仍然是在正月上辛日。

(9) “乃敢于地”二句:钟肇鹏曰:“古者祭天于北郊,祭地于南郊。祭天以正月上辛日,祭地之月则说法颇不一致。董子以祭天地为同月异日,先天后地,贵阳抑阴。”

(10) “夫岁先之”三句:夫岁先之,指周朝于岁首郊天。岁弗行,指秦朝废弃不行每岁的郊祀。两者相去甚远。周、秦对于祭天重视程度差别巨大。

(11) 天下福若:天降下福给你。若,即你,代表天子。陶鸿庆曰:“‘下’乃‘不’字之误,‘天不福若’为句,‘若’指秦言。”依次则全句意为:天不福佑你(指秦朝)。陶注可备一说。

(12) 非灼灼(zhuó)见其当而故弗行:此谓秦之废弃郊礼并非出于真知灼见而是认为应当如此,所以不行郊祭。灼灼,鲜亮的样子,引申为真知灼见。

(13) 典礼之官常嫌疑:主持礼仪的官员常带有怀疑情绪。

(14) 莫能昭昭明其当:不能明明白白地告诉别人如何祭祀才是适当的。昭昭,明白的样子。

(15) 切:确切。苏舆注:“切,疑作‘窃’。”苏注可备一说。窃,私下。

(16) 尧谓舜曰:下引文见《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历数,天道。躬,身体、自身。

(17) 察身以知天:体察自己本身就可以了解天。《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这里的“察身”就包括尽心知性,这是知天的前提。以此为思想基础,才谈得上事天。

(18) 孰:怎么。

(19) 度(duó):揣度,推测。

(20) 《诗》曰:下引文见《诗经·大雅·抑》:“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21) 风化:风俗教化。

【译文】

上天,是众神的君主。如果事奉上天不周到,即使事奉众神再好也是没有用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祭祀天神而祭祀地神的人,受到《春秋》的讥讽。孔子说:“如果得罪了上天,即使祷告也没有用处。”这就是他所树立的法度。所以没有看到秦朝像周朝一样获得上天赐予的福禄。《诗经》上说:“就是那位周文王啊,小心又谨慎,明白怎样事奉上天,因为他内心诚恳而得到了众多的赐福。”所谓“多福”,不是指在人身上的,而是指功业上的,是说上天赐予的福禄。古书上说:周国的子孙有许多贤人,以至于繁衍后代时怀了四胎男双胞胎,四次生产就得到了八个男孩,都是君子中的俊杰。这是上天要让周国兴盛,而不是周国自身所能做到的。现在秦国的君主与周国君主一样都是天子,但秦国事奉上天却与周国不同。周国将郊祭上天作为祭祀众神的开始,所以把它放在一年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在正月上旬的第一个辛日首先祭祀上天,然后才敢祭祀地,这样做是为了表示把尊贵的放在前面的意思。在一年的开始时首先祭祀,和一年之中都不祭祀,二者之间相差很远。天降下福给天子,好像没有什么可奇怪的,然而秦代三年一郊祭以至久而久之就不举行郊礼,这并不是出于真知灼见而是认为应当如此,所以不举行郊祭。主持礼仪的官员常带有怀疑情绪,不能明白地知道它是适当的。现在要确定它是恰当的或不恰当的,可以由内心的反省而决定。尧对舜说:“天道就在你身上。”这是说省察自身就可以知天。现在他自身有了儿子,怎么会不想让儿子对他行儿子的礼节呢?圣人要使名称正确,而名称不是凭空产生的。所谓天子,就是上天的儿子。通过自身去揣度上天,上天为什么会单单不要他的儿子对他行儿子的礼节呢?现在身为上天的儿子却不祭祀上天,上天又为什么一定要对他好呢?曾听人说:“如果天下和平,灾害就不会发生。”现在有灾害发生,可见天下还没有和平。天下之所以没有和平,是因为天子的教化没有得到施行。《诗经》上说:“具有宏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来归顺。”所谓宏大,就是显著的意思。如果君王将显著的德政施行于天下,那么四方的国家没有不响应的,这是君王的德行风俗感化了四方啊。所以说:“德政比赏赐更使人民喜悦,它的严厉超过刑罚,它的传播速度超过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