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义第六十六

【题解】

本篇应当是论述郊礼的首篇,篇幅较短,主要是解释天子每年在岁首举行郊祭的原因乃是因为天是众神之中最珍贵的,即“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在岁首举行郊祭是为了表示对天的尊敬。

郊义(1):《春秋》之法,王者岁一祭天于郊,四祭于宗庙。宗庙因于四时之易(2),郊因于新岁之初(3),圣人有以起之,其以祭不可不亲也(4)。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以最尊天之故,故始易岁更纪,即以其初郊(5)。郊必以正月上辛者(6),言以所最尊,首一岁之事。每更纪者,以郊祭首之(7),先贵之义,尊天之道也。

【注释】

(1) 郊义:此为本篇篇名,也是原篇的篇名,《郊语》、《郊祭》等篇名均系后人所加。钟肇鹏曰:“古书篇名与正文不分行,篇名或置于篇首,下空一字;或置于篇末,如马王堆帛书《经法》等各篇,篇名与正文间空一字。后世传抄者不知为篇题,乃连正文而不加区别。”

(2) 因:依照,根据。

(3) 郊因于新岁之初:古代的帝王会在一年之初的正月举行祭天的活动,故曰。

(4) 以:犹“于”,在……时候。

(5) “故始易岁更纪”二句:因此每当年岁更替,就在它开始的时候举行郊祭。始易,苏本等皆误作“易始”,惠栋及钟肇鹏校释本乙正,今从惠校及钟本。易、更,改变。岁、纪,年。

(6) 正月上辛:指正月上旬第一个辛日。《春秋》成公十七年:“九月,辛丑,用郊。”《公羊传》:“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九月非所用郊也。然则郊曷用?郊用正月上辛,或曰卜然后郊。”何休注:“三王之郊,一用夏正。言正月者,《春秋》之制也。正月者,岁首。上辛犹始新,皆取其首先之意。”

(7) 以郊祭首之:各本皆作“以郊郊祭首之”,重一“郊”字。俞樾云:“此本作‘每更纪者,以郊祭首之’。涉上文‘即以其初郊,郊必以正月’而误叠‘郊’字耳。”俞说是,钟肇鹏校释本从俞说,今据正。

【译文】

郊祭的意义:根据《春秋》的法度,君王每年都在都城的郊外举行一次祭天的活动,在宗庙里举行四次祭祖的活动。宗庙的祭祀依照四季的变化而举行,郊祭则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举行,圣人制订祭礼是有理由的,在祭祀时不可以不亲自参加。所谓上天,是众神的君主,是君王所最尊敬的神。由于最尊敬上天的缘故,因此每当年岁更替,就在它开始的时候举行郊祭。郊祭一定要在正月上旬的第一个辛日举行,这是为了表明祭祀上天是最尊贵的事,并且要将这件事放在一年中所有事情之前。每当年岁更替的时候,首先要举行郊祭,这是表示把尊贵的事情放在前面的意思,也是尊敬上天的道理。

郊祭第六十七

【题解】

本篇论述郊祭的重要性以及其不可废除的道理。董仲舒认为天子即天的儿子,郊祭实际上是儿子侍奉父母亲的礼节,它具有分别尊卑贵贱的意义。因此郊祭是极为重要的礼仪活动,不能因为别的原因而加以废除,即使是父母之丧也不可以。他还驳斥了当时有一些人要求废除郊祭的看法,认为这就好像子孙没有吃的就不用奉养父母一样,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本文还以周文王为例论证了不能因为百姓暂时穷困而废弃郊祭的道理。

《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1),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2)。父母之丧,至哀痛悲苦也,尚不敢废郊也,孰足以废郊者?故其在礼亦曰:“丧者不祭,唯祭天为越丧而行事。”夫古之畏敬天而重天郊如此甚也。今群臣学士不探察(3),曰:“万民多贫,或颇饥寒,足郊乎?”是何言之误!天子父母事天,而子孙畜万民(4)。民未遍饱,无用祭天者,是犹子孙未得食,无用食父母也(5)。言莫逆于是,是其去礼远也。先贵而后贱(6),孰贵于天子?天子号天之子也(7),奈何受为天子之号而无天子之礼?天子不可不祭天也,无异人之不可以不食父。为人子而不事父者,天下莫能以为可。今为天之子而不事天,何以异是?是故天子每至岁首,必先郊祭以享天(8),乃敢为地(9),行子礼也;每将兴师,必先郊祭以告天,乃敢征伐,行子道也。文王受天命而王天下(10),先郊乃敢行事,而兴师伐崇。其《诗》曰(11):“芃芃棫朴(12),薪之槱之(13)。济济辟王,左右趋之(14)。济济辟王,左右奉璋(15)。奉璋峨峨(16),髦士攸宜(17)。”此郊辞也。其下曰(18):“淠彼泾舟(19),烝徒檝之(20)。周王于迈(21),六师及之(22)。”此伐辞也。其下曰(23):“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以此辞者,见文王受命则郊,郊乃伐崇,伐崇之时,民何处央乎(24)?

【注释】

(1) 大丧:指国君或者国君的父母死亡。

(2) 地:苏舆注:“董言‘郊’不兼‘地’,‘地’字当衍。”刘师培云:“‘天’下无地字是也。此言祭天,不当天地并举。”苏、刘之说可从。

(3) 探察:深入研究考察。

(4) 畜(xù):畜养。

(5) 食(sì):供养,给……吃。

(6) 先贵而后贱:卢文弨校引钱塘云:“‘先贵后贱’上,当有‘礼者’二字,文脱耳。”钱说可从。

(7) 号:被称为。

(8) 享:用食物供奉天地鬼神。

(9) 为地:祭祀地神。

(10) 王(wànɡ):称王,统治天下。

(11) 其《诗》曰:下引文见《诗经·大雅·棫朴(yù pò)》。

(12) 芃芃(pénɡ)棫朴:茂盛的棫树和朴树。芃芃,草木茂盛的样子。棫,树名,一种丛生小木,叶茎生细刺。朴,朴树,一种落叶乔木,树皮可供药用。

(13) 薪之槱(yǒu)之:把棫木和朴木砍下来作为柴火而聚积起来焚烧,以此来祭天。薪,柴。槱,聚积。

(14) “济济辟王”二句:恭敬的诸侯王,在天子的左右来回奔走助祭。济济,恭敬的样子。辟王,指诸侯王。辟,君主。左右,诸侯王身边助祭的人。趋,快步行走。

(15) 奉璋(zhānɡ):捧着玉璋。奉,两手捧着。璋,一种玉器,形状像半个圭。

(16) 峨峨:指仪容端庄盛美。

(17) 髦(máo)士攸(yōu)宜:俊秀之士所适宜做的。髦士,俊秀之士。髦,英俊。攸,相当于“所”。宜,适宜。

(18) 其下曰:下引文亦见《诗经·大雅·棫朴》。

(19) 淠(pì)彼泾(jīnɡ)舟:船只在泾水上行驶。淠,船行驶的样子。泾,泾水,发源于甘肃,流入陕西与渭水相合。

(20) 烝(zhēnɡ)徒檝(jí)之:众多的船夫滑动船桨。烝,众多。檝,同“楫”,船桨。

(21) 迈:行,去。这里指周文王出征。

(22) 六师及之:六师军队跟随着他。师,二千五百人为一师。及,跟随。

(23) 其下曰:下引文见《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24) 处央:处于灾祸之中。央,通“殃”,灾祸。卢文弨校曰:“处央,疑当作‘遽(jù)平’。”遽平,骤然安定。卢校可备一说。

【译文】

《春秋》的大义是,国家如果遇到了重大的丧事,就要停止宗庙的祭祀,但不停止郊祭,不敢因为父母的死亡而废止事奉上天的礼节。父母的死亡,本来是极其悲哀痛苦的事情,尚且不敢废止郊祭,还有什么事情能够足以废止郊祭呢?所以古书上也说:“如果父母死亡就不举行祭祀,那么只有祭天可以不受父母丧事的影响而照常举行。”古人敬畏上天而重视祭天的郊礼达到了如此高的程度。现在的大臣学者们不经过深入研究考察,就说:“百姓当中的大多数是贫穷的,有的人非常的饥饿寒冷,在这种情况下还值得去举行郊祭吗?”这种话是多么地错误啊!天子像侍奉父母一样地事奉上天,而又像畜养子孙那样地养育百姓。如果百姓没有普遍地吃饱饭,那么就不用祭祀上天了,这就好像如果子孙没有饭吃就不用奉养自己的父母一样。再也没有什么话比这种话更违逆常理的了,这种话是极其不合乎“礼”的。“礼”的要求是将尊贵的放在前面而将卑贱的放在后面,还有谁比天子更尊贵呢?天子被称为上天的儿子,为什么会接受了天子的称号却不履行天子的礼节呢?因此天子不可以不祭祀上天,这与百姓不可以不奉养自己父亲的道理没有什么不同。做人的儿子却不事奉自己的父亲,天下没有人会认为这是可行的。现在如果做天的儿子却不事奉上天,这与做人的儿子却不事奉自己的父亲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天子每到一年开始的时候,一定要首先举行郊祭来奉养上天,然后才敢祭祀地神,这就是在履行做儿子的礼节;每当要出兵的时候,一定要先举行郊祭来告知上天,然后才敢征讨伐戮,这是在履行做儿子的道理。周文王接受天命而统治天下,首先要举行郊祭才敢有所行动,而后出兵征伐崇国。《诗经》上说:“茂盛的棫树和朴树,把它们砍下来作为柴火而聚积起来焚烧,以此来祭祀天神。恭敬的诸侯王,在天子的左右来回奔走助祭。恭敬的诸侯王,在天子的左右捧着玉璋。捧着玉璋的人仪容端庄盛美,这是俊秀之士所适宜做的。”这是天子郊祭时的诗辞。这首诗的下面接着说:“船只在泾水上行驶,众多的船夫滑动着船桨。周文王出兵征伐,六师军队跟随着他。”这是天子征伐时的诗辞。下面又说:“周文王接受了天命,有此平定四方的功绩,既征伐了崇国,又在丰邑建立了都城。”从这几段诗辞来看,可以知道周文王在接受天命之后就举行了郊祭,郊祭以后才征伐崇国,在征伐崇国的时候,他的百姓怎么会处于灾祸之中呢?

四祭第六十八

【题解】

本篇旨在解释一年四时的祭祀:祠、杓、尝、蒸,董仲舒认为这是孝道的表现,是法则天地之经。全篇共两段,第一段解释四祭之义,但第二段与篇义不合,并与原《郊祀篇》首段重复(原《郊祀篇》首段乃是《郊祭篇》错简,现已移入《郊祭篇》,可参见《郊祭篇》)。

古者岁四祭(1)。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2)。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时以奉祭先祖也。过时不祭,则失为人子之道也。祠者,以正月始食韭也(3);礿者,以四月食麦也;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4);蒸者,以十月进初稻也。此天之经也,地之义也(5)。孝子孝妇缘天之时,因地之利(6),地之菜茹瓜果(7),艺之稻麦黍稷(8);菜生谷熟,永思吉日(9),供具祭物,斋戒沐浴,洁清致敬(10),祀其先祖父母。孝子孝妇不使时过,己处之以爱敬,行之以恭让(11),亦殆免于罪矣(12)。

【注释】

(1) 岁四祭:《公羊传》桓公八年:“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这是指的天子一年四时四祭。

(2) 孰:通“熟”,成熟。

(3) 韭(jiǔ):即韭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而扁,夏秋间开小花,叶和花嫩时可供蔬食。

(4) 黍稷(shǔ jì):黍子和谷子,二者皆为谷类,有一定的区别,黍粘而稷不粘。刘师培援引《说苑·修文篇》及本书《祭义篇》之相关记载而判定“稷”字为衍文,可备一说。

(5) “此天之经也”二句:《孝经·三才章》:“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郑玄注:“春夏秋冬,物有死生,天之经也。山川高下,水泉流涌,地之义也。”

(6) “孝子孝妇缘天之时”二句:缘天之时,根据天时,指春夏秋冬。因地之利,按照地力所生长的物品。此即下文所说“地之菜茹瓜果,艺之稻麦黍稷”之类。不同季节不同地方所产的东西用于祭祀,这是切实可行的。只要表达出内心的敬意就行了,不必贡献稀罕珍贵的东西。

(7) 茹:蔬菜的总称。

(8) 艺:种植。

(9) 永思:常想。

(10) 洁清致敬:身体洁净而心里崇敬。

(11) 恭让:恭敬谦让。

(12) 殆:或许。

【译文】

古人每年举行四次祭祀。所谓四次祭祀,是根据四季中所生长的农作物,在其成熟后用来祭祀祖先和父母。所以春天的祭祀叫做祠,夏天的祭祀叫做礿,秋天的祭祀叫做尝,冬天的祭祀叫做蒸,这是说按照季节去祭祀祖先。如果错过时机不祭祀,那就不符合作为儿子的道理。祠,是在正月开始的时候供奉韭菜;礿,是在四月供奉麦子;尝,是在七月供奉黍稷给祖先品尝;蒸,是在十月进奉刚成熟的稻米。这是天的常道,地的义理。孝子和孝妇根据天运行的季节,按照土地的生产能力,种植蔬菜瓜果,种植稻麦黍稷;蔬菜长成和五谷成熟以后,心中常想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准备好祭品,斋戒沐浴,使身体清洁以表达内心的恭敬,然后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父母。孝子孝妇不会错过祭祀的时节,自己主动用爱敬之心来对待祭祀,用恭敬谦让的态度来举行祭祀,这样或许可以免除不孝的罪过吧。

已受命而王,必先祭天,乃行王事,文王之伐崇是也。《诗》曰:“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此文王之郊也。其下之辞曰:“淠彼泾舟,烝徒檝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此文王之伐崇也。上言奉璋,下言伐崇,以是见文王之先郊而后伐也。文王受命则郊,郊乃伐崇,崇国之民方困于暴乱之君(1),未得被圣人德泽(2),而文王已郊矣。安在德泽未洽者不可以郊乎(3)?

【注释】

(1) 方:正在。

(2) 被:蒙受,领受。

(3) 洽:广博,普遍。

【译文】

在已经接受天命而统治天下之后,一定要先祭祀上天,然后才能做天子的事,周文王征伐崇国就是这样的。《诗经》上说:“恭敬的诸侯王,在天子的左右捧着玉璋。捧着玉璋的人仪容端庄盛美,这是俊秀之士所适宜做的。”这是描述周文王举行郊祭时的情形。下面的诗接着说:“船只在泾水上行驶,众多的船夫滑动着船桨。周文王出兵征伐,六师军队跟随着他。”这是叙述的周文王征伐崇国时的情形。上文说捧着玉璋进行郊祭,下文说征伐崇国,由此可见周文王是先举行郊祭然后才出兵征伐的。周文王接受了天命之后就举行郊祭,郊祭结束后才去征伐崇国,崇国的百姓正在被暴虐的君主所统治,还没有领受圣人的恩德,而周文王已经举行了郊祭。可见在恩德没有普及的时候怎么就不可以举行郊祭呢?

郊祀第六十九

【题解】

“郊祀”即祀天于郊,意指君王在郊外祭祀上天。秦代废止了郊天之礼而改祀五畤(zhì),因此董仲舒在本篇中详细申述了郊祀的重要性。他以周宣王和《春秋》为例,论证了“郊祭最大”的道理。

周宣王时(1),天下旱,岁恶甚,王忧之。其《诗》曰(2):“倬彼云汉,昭回于天(3)。王曰呜呼!何辜今之人(4)?天降丧乱,饥馑荐臻(5)。靡神不举,靡爱斯牲(6)。珪璧既卒,宁莫我听(7)!旱既太甚,蕴隆虫虫(8)。不殄禋祀,自郊徂宫(9)。上下奠瘗,靡神不宗(10)。后稷不克,上帝不临(11)。耗射下土,宁丁我躬(12)。”宣王自以为不能乎后稷(13),不中乎上帝,故有此灾。有此灾,愈恐惧,而谨事天。天若不予是家,是家者安得立为天子?立为天子者,天予是家。天予是家者,天使是家。天使是家者,是家天之所予也,天之所使也。天已予之,天已使之,其家不可以接天何哉(14)?故《春秋》凡讥郊,未尝讥君德不成于郊也,乃不郊而祭山川,失祭之叙(15),逆于礼,故必讥之。以此观之,不祭天者,乃不可祭小神也。郊因先卜(16),不吉不敢郊。百神之祭不卜,而郊独卜,郊祭最大也。《春秋》讥丧祭,不讥丧郊,郊不辟丧(17)。丧尚不辟,况他物(18)?郊祝曰(19):“皇皇上天(20),照临下土。集地之灵,降甘风雨(21)。庶物群生,各得其所。靡今靡古,维予一人某敬拜皇天之祜(22)。”夫不自为言,而为庶物群生言,以人心庶天无尤焉(23)。天无尤焉,而辞恭顺,宜可喜也。右郊祝九句。九句者,阳数也(24)。

【注释】

(1) 周宣王:姓姬名静,周厉王之子。厉王之时,周室衰微。宣王即位后,励精图治,修复文、武之业,号为中兴,死后谥为“宣”。

(2) 其《诗》曰:下引文见《诗经·大雅·云汉》。

(3) “倬(zhuō)彼云汉”二句:看那银河多么显明啊,明亮地在天空中回转。倬,高大、显明的样子。云汉,天河、银河。昭,明显、明亮。回,回转、回旋。

(4) 辜(ɡū):罪。

(5) 饥馑(jǐn)荐臻(zhēn):饥荒连年而至。饥馑,荒年、年成不好。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荐,一再、频频。臻,到、到达。

(6) “靡(mǐ)神不举”二句:对神灵无不祭祀,也不吝惜祭祀用的牺牲。靡,无、没有。举,举行祭祀活动。爱,爱惜、吝惜。牲,牺牲,指供祭祀用的猪、牛、羊。

(7) “珪璧(ɡuī bì)既卒”二句:祭祀用的玉器宝物都用完了,为什么还不听从我的祷告呢?珪,同“圭”,上尖下方的玉器。璧,平而圆且中心有孔的玉器。珪、璧皆为祭祀用的玉制礼器。卒,完毕、结束。宁(nìnɡ)莫,乃不、为何。听,听从、接受。

(8) 蕴隆虫虫:浓盛的热气熏蒸得厉害。蕴隆,蒸气浓盛的样子。蕴,通“郁”,浓盛。虫虫,通“烛烛”,指热气熏蒸。

(9) “不殄(tiǎn)禋(yīn)祀”二句:不断地进行祭祀,从郊外祭天到宗庙祭祀父母祖先。不殄,不断。殄,断绝。禋祀,泛指祭祀。郊,南郊、郊外的祭天之礼。徂(cú),往。宫,宗庙,用来祭祀父母祖先。

(10) “上下奠瘗(yì)”二句:天地神灵都加以供奉,没有神灵不加以尊崇。上,指祭天。下,指祭地。奠瘗,指祭祀时所用的物品。奠,把祭祀用的酒食放置在地上。瘗,把祭祀用的物品埋于地下,即埋葬品。宗,尊奉。

(11) “后稷不克”二句:祖先后稷不来福佑,上帝也不来照看。后稷,周朝的先祖,姓姬名弃,号“后稷”。不克,不能福佑。克,能够。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引申为照看之意。

(12) “耗射(yì)下土”二句:上天由于厌恶而降下灾害来败坏人间,这些灾害竟然都由我亲自遭受到。耗,厌恶。射,厌恶、败坏。下土,地,与天相对而言,这里指人间。丁,当、遭逢。躬,自身。

(13) 不能乎后稷:即上文所讲“后稷不克”,此为倒装结构。

(14) 其家:苏本及其他各本均误作“其间”,俞樾云:“其间,当作‘其家’……以文义求之,当作‘其家’无疑。”俞说是,钟肇鹏校释本作“其家”,今据正。

(15) 叙:通“序”,次序。

(16) 郊因先卜:郊祭之前要先进行占卜。卜,占卜。天子之郊不用占卜。这里是指的鲁国的郊礼而言,这不是诸侯之常礼,因此必须先进行卜日,然后才能进行郊祭。

(17) 辟(bì):躲开,避免,回避。

(18) 物:事。

(19) 郊祝:举行郊祭活动时所用的祝词。祝,用言辞来祷告神灵以祈求福佑,即指祭祀时祷告用的文辞。

(20) 皇皇:光明美盛的样子。

(21) 甘:美好。

(22) 维予一人某敬拜皇天之祜(hù):我某某恭敬地拜谢上天赐予的福禄。维,句首语气词。予一人,古代帝王的自称。某,代替帝王的名字。祜,福。

(23) 以人心庶天无尤焉:因为人们心里希望上天不要责怪。庶,表示可能或期望。尤,指责、归罪。

(24) “右郊祝九句”三句:祝,各本皆作“祀”,卢文弨校引钱塘云:“‘郊祀’亦当为‘郊祝’。”钟肇鹏校释本作“祝”,是,今据正。钟肇鹏曰:“这三句当系抄写郊祝辞后之注文,不应在正文中。”钟说可从。

【译文】

周宣王的时候,天下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年成十分不好,周宣王对此十分忧虑。《诗经》上记载说:“看那银河多么显明啊,明亮地在天空中回转。君王说:唉!今天的人到底有什么罪过呢?上天降下了灾难祸乱,饥荒连年而至。我对神灵无不祭祀,也不吝惜祭祀用的牺牲。祭祀用的玉器宝物都用完了,为什么还不听从我的祷告呢?旱灾已经很严重了,浓盛的热气熏蒸得厉害。我不断地进行祭祀,从郊外祭天到宗庙祭祀父母祖先。天地神灵我都加以供奉,没有神灵不加以尊崇。祖先后稷不来福佑,上帝也不来照看。上天由于厌恶而降下灾害来败坏人间,这些灾害竟然都由我亲自遭受到。”周宣王自己认为后稷不来福佑,上帝也不来照看,所以才发生了这样的灾害。这样的灾害发生以后,他的内心更加恐惧,从而恭谨地事奉上天。上天如果不将天下给予这一家的话,那么这一家的人怎么能立为天子呢?这家既然被立为了天子,那就是说上天把天下给予了这家。上天将天下给予这家,就是上天使令这家做天子。上天使令这家做天子,就说明这家的天下是上天所给予的,是上天所使令的。上天已经给予了他,上天已经使令了他,那么这家不能与上天相沟通却又是为什么呢?因此《春秋》凡是讥讽郊祭之事,从来没有讥讽说君主的德行不配祭祀上天,而是讥讽不祭祀上天而去祭祀山川,认为这颠倒了祭祀的次序,违逆了礼制,所以一定要对此进行讥讽。由此来看,不祭祀上天的人,也不可以祭祀小的神灵。郊祭之前要首先进行占卜,如果占卜的结果不吉利的话就不能举行郊祭活动。在祭祀众神之前不需要进行占卜,而唯独进行郊祭活动要进行占卜,这表明郊祭是最重大的事。《春秋》讥讽有丧之家举行祭祀,却不讥讽有丧之家举行郊祭,郊祭是不回避丧事的。丧事尚且不用回避,更何况是其他事情呢?郊祭时的祝词说:“光明美盛的上天,光芒照耀着人间。聚集大地的灵气,降下了及时美好的风雨。从而使得万物生长,各自都找到了适宜的地方。无论古今,我某某恭敬地拜谢上天赐予的福禄。”天子不为自己祈求上天,而是为万物的生长去言说,因为人们心里希望上天不要责怪。上天如果不责怪的话,那么人们的言辞就会更加恭敬顺从,这应该是可喜的事情。上面是郊祭时的祝词,一共有九句。九句,是阳数。

顺命第七十

【题解】

本篇旨在阐明受天命、顺天命和畏天命的道理,对“天”、“命”、“受命”都作了新的解释:“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以神学之天为本,引申发挥其义,借天命说来论证和维护等级制度。

父者,子之天也;天者,父之天也(1)。无天而生,未之有也。天者,万物之祖(2),万物非天不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3)。故曰:父之子也可尊,母之子也可卑,尊者取尊号,卑者取卑号。故德侔天地者(4),皇天右而子之(5),号称天子;其次有五等之爵以尊之,皆以国邑为号(6)。其无德于天地之间者,州、国、人、民(7);甚者不得系国邑(8),皆绝骨肉之属,离人伦,谓之阍盗而已(9)。无名姓号氏于天地之间,至贱乎贱者也(10)。其尊至德,巍巍乎不可以加矣;其卑至贱,冥冥其无下矣。

【注释】

(1) “天者”二句:俞樾云:“当作‘祖者,父之天也。’故下文云:‘天者,万物之祖。’”俞说可从。

(2) “天者”二句:《白虎通义·天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句容陈立所校南菁书院道光壬辰九月版《白虎通义》有此文,其他版本不见此文。“所生”指父母。《孝经·士章》:“无忝尔所生。”注:“所生,谓父母也。”天地生元气,元气生万物,因此说天地是“万物之祖”。

(3) 参:参与,参合。

(4) 侔(móu):相等,等同。

(5) 皇天右而子之:上天保佑并把他当作儿子来看待。右,通“祐”,保佑。子之,当作儿子看待。

(6) 以国邑为号:周代的五等爵都有封地,以国邑为号,如鲁公、纪侯、曹伯、楚子等。

(7) 州、国、人、民:俞樾云:“‘民’乃‘氏’字之误。”俞说可从。《公羊传》庄公十年:“荆者何?州名也。州不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

(8) 不得系国邑:指不能与国名、都邑名联系起来。

(9) 阍(hūn):守门的人。《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阍者何?门人也,刑人也。刑人则曷为谓之阍?刑人非其人也。”《盐铁论·周秦》:“《春秋》罪人无名号,谓之云盗。所以贱刑人而绝之人伦也。故君不臣,士不友,于闾巷无所容。”

(10) “无名姓号氏于天地之间”二句:《春秋》襄公二十九年:“阍弑吴子余祭。”哀公四年:“盗杀蔡侯申。”《公羊传》:“弑君贱者穷诸人,此其称盗以弑何?贱乎贱者也。贱乎贱者孰谓?谓罪人也。”《公羊传》文公十六年:“弑君者曷为或称名氏,或不称名氏?大夫弑君称名氏,贱者穷诸人。大夫相杀称人,贱者穷诸盗。”《穀梁传》昭公二十年:“秋,盗杀卫侯之兄辄。盗,贱也。”贱人犯罪只说“盗”或“阍”,不记名字。没有名字是贱中之最贱者。

【译文】

父亲,是儿子的天;祖父,是父亲的天。没有天而能出生,是从来也没有的事。天,是万物的祖先,万物没有天就不能生成。单独有阴不能生成,单独有阳也不能生成,只有阴阳和天地相参合以后才能生成万物。所以说:天的儿子是尊贵的,母亲的儿子是卑贱的,尊贵的取尊贵的名号,卑贱的取卑贱的名号。所以德行与天地相等的人,上天会保佑他并且把他当作儿子来看待,号称为天子;其次用五等爵位来表示他的地位的尊贵,都用国家城邑作为他的名号。至于没有德行的人,则用州、国、人、氏作为名号;更严重的则不能与国家城邑联系在一起,要同他断绝至亲、人伦的关系,叫做阍人、盗贼罢了。在天地之间没有名姓号氏的人,是极其卑贱的人。尊敬德行极高的人,要将他抬高到不可以再高的地位;轻视极其卑贱的人,要将其压抑到深幽得不能再低的地位。

《春秋》列序位,尊卑之陈,累累乎可得而观也(1)。虽闇且愚,莫不昭然。公子庆父罪亦不当系于国,以亲之故为之讳,而谓之齐仲孙(2),去其公子之亲也。故有大罪不奉其天命者(3),皆弃其天伦。人于天也,以道受命;其于人,以言受命。不若于道者,天绝之;不若于言者,人绝之。臣子大受命于君(4),辞而出疆,唯有社稷国家之危,犹得发辞而专安之,鄄盟是也(5)。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6),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天子不能奉天之命,则废而称公,王者之后是也(7);公侯不能奉天子之命,则名绝而不得就位,卫侯朔是也(8);子不奉父命,则有伯讨之罪,卫世子蒯聩是也(9);臣不奉君命,虽善以叛言,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是也(10);妾不奉君之命,则媵女先至者是也(11);妻不奉夫之命,则绝(12),夫人不言及是也(13)。曰:不奉顺于天者,其罪如此。

【注释】

(1) 累累乎:指前后相连、上下一贯的样子。

(2) “公子庆父罪亦不当系于国”三句:公子庆父为鲁庄公之弟,杀子般及闵公,从而导致鲁国内乱。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公羊传》闵公元年:“齐仲孙者何?公子庆父也。公子庆父则曷为谓之齐仲孙?系之齐也。曷为系之齐?外之也。曷为外之?《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庆父有弑君大恶,绝其公族属籍,为亲者讳,不系鲁国,而曰齐仲孙。

(3) 天命:尊者之命。董仲舒以尊者为天,父为子之天,君为臣之天,夫为妻之天。

(4) “人于天也”九句:《穀梁传》庄公元年:“人之于天也,以道受命;于人也,以言受命;不若于道者,天绝之也;不若于言者,人绝之也。臣子大受命。”此处董仲舒采取《穀梁传》的说法。若,类似、顺从。

(5) “辞而出疆”四句:《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大夫受命不受辞。出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何休注:“先是鄄、幽之会,公比不至,公子结出境,遭齐、宋欲深谋伐鲁,故专骄君命,而与之盟,除国家之难,全百姓之命。”大夫奉命出使,遇到有关国家安危的大事,来不及请示则可以专政。鄄,各本皆脱,钟肇鹏校释本据陈立《公羊义疏》庄公十九年疏校补,今从之。

(6) “天子受命于天”七句:受命者对于授命者,都应该尊之为“天”。《仪礼·丧服传》:“君者天也,父者天也,夫者天也。”

(7) “天子不能奉天之命”三句:天子不奉天命,他的后代就不称天子,而是称公。《公羊传》隐公五年:“王者之后称公。”《春秋》隐公三年:“八月庚辰,宋公和卒。”何休注:“宋称公者,殷后也。王者封二王后,地方百里,爵称公,客待之而不臣。”

(8) “公侯不能奉天子之命”三句:卫侯朔,即卫惠公,名朔。周庄王命其为卫君,主持宗庙告朔礼,但是卫国的军队不服从他,后逃至齐国。《春秋》桓公十六年:“卫侯朔出奔齐。”《公羊传》:“卫侯朔何以名?绝。曷为绝之?得罪于天子。其得罪于天子奈何?见使守卫朔,而不能使卫小众,越在岱阴齐。”天子召卫侯不至,得罪天子,书名以绝之。

(9) “子不奉父命”三句:卫世子蒯聩(kuǎi kuì),即卫庄公,名蒯聩,卫灵公世子。卫灵公宠爱夫人南子,而蒯聩欲杀南子。于是灵公废蒯聩,而改立蒯聩之子辄为世子,蒯聩出奔于晋。鲁哀公二年,卫灵公卒,晋卿赵鞅率军送蒯聩回卫国继位,但在戚地遭到了齐、卫联军的包围。因为按照《春秋》宗统之义,蒯聩被父亲放逐,则失去了继承权,他被逐而要返卫继位,是不奉父命。事见《公羊传》哀公三年。

(10) 晋赵鞅(yānɡ)入于晋阳以叛:《春秋》定公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冬,“晋赵鞅归于晋”。《公羊传》:“此叛也,其言归何?以地正国也。以其地正国奈何?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荀寅与士吉射者,曷为者也?君侧之恶人也。此逐君侧之恶人,曷为以叛言之?无君命也。”何休注:“无君命者,操兵乡(向)国,故初谓之叛。后知其意欲逐君侧之恶人,故录其释兵,书归以赦之。君子诛意不诛事。”赵鞅(简子)率领晋阳的军队驱逐了国君身边的恶人荀寅、士吉射,这本来是对的,但因为未奉君命而擅自出兵,所以《春秋》书“叛”以责之。后知善意,书“归”以赦之。晋阳,今山西太原。

(11) 媵(yìnɡ)女先至者:周时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妻,同时聘两国之女为媵。鲁僖公本聘楚女为夫人,齐女为媵。但齐国的媵女姜氏先到鲁国,齐国于是强迫僖公立姜氏为夫人。《春秋》僖公八年:“秋七月,禘于太庙,用致夫人。”《公羊传》:“禘用致夫人,非礼也。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曷为贬?讥以妾为妻也。其言以妾为妻奈何?盖胁于齐媵女之先至者。”媵女,指陪嫁之女。

(12) 绝:指断绝夫妻关系。

(13) 夫人不言及:各本均无“人”字,刘师培云:“‘夫不言及’当作‘夫人不言及’,即公羊桓十八年《传》所云:‘公何以不言及夫人’也。”刘说是,钟肇鹏校释本据补“人”字,今从之。鲁桓公夫人姜氏与齐襄公私通,引诱桓公与齐襄公相会于泺(luò),齐侯派人杀桓公。《公羊传》解释《春秋》说:“公夫人姜氏遂如齐”,而不说“公及夫人如齐”,是表示妻不奉夫之命,自外于桓公,故应绝之。

【译文】

《春秋》排列位次,对尊贵卑贱的排列,从前后相连、上下一贯的样子可以看得出来。即使是糊涂、愚笨的人,也不会不明白。公子庆父罪恶深重不应当将其与国家联系起来,因为他是鲁国君主至亲的缘故而为他避讳,因而称他为齐仲孙,以此来去掉他是鲁国公室亲属的身份。所以犯有重大罪行而不奉行天命的人,都舍弃其亲属的情谊。人对于天,是根据天道接受天命;对于人,是根据言辞接受命令。不顺从天道的人,天与他断绝关系;不顺从命令的人,人与他断绝关系。大臣接受君主的命令,告辞而离开国境后,只有遇到对国家有危险的事情的时候,才能说话而自行决定处理,从而使国家安定,鄄之盟就是这样的。天子接受上天的命令,诸侯接受天子的命令,儿子接受父亲的命令,男女奴仆接受主人的命令,妻子接受丈夫的命令,所有接受命令的人,他所尊敬的人都是天,即使是说他们从天那里接受命令也可以。如果天子不能奉行上天的命令,那就废弃他而称之为公,像帝王的后代就是这样;如果公侯不能奉行天子的命令,那就直呼其名并与他断绝关系而使其不能回到本来的爵位上,像卫侯朔就是这样;如果儿子不能奉行父亲的命令,那就会有被霸主讨伐的罪行,像卫世子蒯聩就是这样;如果大臣不能奉行君主的命令,即使他的行为是好的,但还是说他背叛,晋国的赵鞅进入晋阳而背叛就是这样的;如果妾不能奉行君主的命令,那么《春秋》所说的陪嫁之女先到的事例就是这样的;如果妻子不能奉行丈夫的命令,就与之断绝关系,《春秋》所记载的妻子与丈夫在一起而不用“及”字的事例就是这样的。这是说:不顺从天的人,他的罪行就是如上所述的这些。

孔子曰(1):“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其祭社稷、宗庙、山川、鬼神,不以其道,无灾无害。至于祭天不享,其卜不从(2),使其牛口伤(3),鼷鼠食其角(4)。或言食牛,或言食而死,或食而生,或不食而自死,或改卜而牛死(5),或卜而食其角。过有深浅薄厚,而灾有简甚,不可不察也。犹郊之变(6),因其灾而之变应而无为也(7)。见百事之变之所不知而自然者(8),可胜言与(9)?以此见其可畏。专诛绝者,其唯天乎!臣弑君,子弑父(10),三十有余。诸其贱者则损(11)。以此观之,可畏者其唯天命、大人乎!亡国五十有余,皆不事畏者也(12)。况不畏大人,大人专诛之,君之灭者,何日之有哉(13)?鲁宣违圣人之言(14),变古易常而灾立至(15),圣人之言可不慎?此三畏者,异指而同致(16),故圣人同之(17),俱言其可畏也。

【注释】

(1) 孔子曰:下引文见《论语·季氏》。

(2) 其卜不从:占卜郊天的卜兆显示为不吉利。

(3) 使其牛口伤:使郊祭所用的牛口受伤。郊天最重要的祭品是牛,牛口受伤是因为饲养不周,《春秋》认为这是十分不恭敬的事。

(4) 鼷(xī)鼠:鼠类中一种最小的鼠。

(5) 改卜:改换占卜(另一只牛)。

(6) 犹:通“由”,从。

(7) 因其灾而之变应而无为也:由于灾异的出现则变故也相应发生,而变故应该是真实的。之,其。无为,即“无伪”,真实的。为,通“伪”。

(8) 见百事之变之所不知而自然者:可见许多事情的变化是人所不了解而自然这样的。之所不知,刘师培校“之”为“人”,其说可从。

(9) 可:苏本及各本皆脱此字,今据惠栋校记及钟肇鹏校释本补。胜(shēnɡ)言,完全说出来。胜,尽。

(10) “臣弑君”二句:两“弑”字,各本均作“杀”,今从凌注及钟肇鹏校释本改。

(11) 损:指去掉姓名而称人。《公羊传》文公十六年:“弑君者曷为或称名氏,或不称名氏?大夫弑君称名氏,贱者穷诸人。”

(12) 畏者:即指上文所言之“天命”、“大人”。

(13) 何日之有哉:怎么会有长久的日子呢?

(14) 圣人之言:即指上文孔子所言:“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5) 变古易常而灾立至:改变古代的制度和通常的准则而灾害马上就会降临了。《春秋》宣公十五年:“初税亩。冬,蝝(yuán)生,饥。”《公羊传》:“未有言蝝生者,此其言蝝生何?蝝生不书,此何以书?幸之也。幸之者何?犹曰受之云尔。受之云尔者何?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其诸则宜于此焉变矣。”

(16) 异指而同致:旨意不同而目的相同。指,通“旨”,旨意。致,到,这里引申为目的。

(17) 同:统一。

【译文】

孔子说:“敬畏天命,敬畏身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祭祀社稷、宗庙、山川和鬼神,如果不按照仪轨进行,还不会发生灾害。至于祭祀天神而天神不享用祭品,占卜郊天的卜兆显示为不吉利,使郊祭所用的牛口受伤,鼷鼠啃食郊祭用牛的角。有的说是鼷鼠吃了郊牛的角,有的说是鼷鼠吃了郊牛的角而郊牛死了,有的说是鼷鼠吃了郊牛的角而郊牛还活着,有的说是鼷鼠没有吃郊牛的角而郊牛是自己死去的,有的说是改换占卜另一只牛而那只牛又死了,有的说是占卜后鼷鼠吃了郊牛的角。过失有深浅厚薄之分,而灾害有轻微严重之别,不可以不仔细考察。从郊祭的变故来加以推究,由于灾异的出现则变故也相应发生,而变故应该是真实的。可见许多事情的变化是人所不了解而自然这样的,这些可以完全说出来吗?由此可以看出它的可畏。专有诛杀大权的,也就只有上天吧!《春秋》所记载的大臣弑杀国君、儿子弑杀父亲的事情,一共有三十多件。对于地位卑贱的人就去掉其姓名而称人。从这一点来看,可以敬畏的就只有天命和大人吧!《春秋》所记载的被灭亡的国家有五十多个,都是不知道心怀敬畏的。何况是不敬畏身居高位的大人,大人专有诛杀的权力,那些被灭亡的国君,怎么会有长久的日子呢?鲁宣公违背了圣人所说的话,改变古代的制度和通常的准则而灾害马上就降临了,圣人所说的话能不慎重对待吗?这三件要敬畏的事情,虽然旨意不同而目的却相同,所以圣人将它们统一起来,都说它们是可敬畏的。

郊事对第七十一

【题解】

董仲舒曾任胶西王相,因病免官,回到长安老家居住。《汉书·董仲舒传》说他“以修学著书为事,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郊事对》(《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作“郊祀对”)即是其中一篇。郊事即郊天之事,是国家的重大事情。由于年代久远,汉武帝对郊礼的某些问题不太清楚,因此特派张汤咨询董仲舒。董仲舒就郊礼的意义、鲁国作为诸侯却能举行郊祭以及一些具体操作的细节问题,根据公羊学理论,一一作了回答。

廷尉臣汤昧死言(1):臣汤承制(2),以郊事问故胶西相仲舒(3)。臣仲舒对曰:“所闻古者天子之礼,莫重于郊。郊常以正月上辛者(4),所以先百神而最居前。礼,三年丧,不祭其先而不敢废郊(5)。郊重于宗庙,天尊于人也。《王制》曰(6):‘祭天地之牛茧栗(7),宗庙之牛握,宾客之牛尺(8)。’此言德滋美而牲滋微也(9)。《春秋》曰:‘鲁祭周公,用白牡(10)。’色白、贵纯也。‘帝牲在涤三月(11)。’牲贵肥洁而不贪其大也。凡养牲之道,务在肥洁而已(12)。驹犊未能胜刍豢之食(13),莫如令食其母便(14)。”臣汤谨问仲舒:“鲁祀周公用白牡,非礼也?”臣仲舒对曰:“礼也。”臣汤问:“周天子用骍犅(15),群公不毛(16)。周公,诸公也,何以得用纯牲(17)?”臣仲舒对曰:“武王崩,成王立,而在襁褓之中(18),周公继文、武之业,成二圣之功,德渐天地,泽被四海(19),故成王贤而贵之。《诗》云(20):‘无德不报。’故成王使祭周公以白牡,上不得与天子同色,下有异于诸侯。臣仲舒愚以为报德之礼。”臣汤问仲舒:“天子祭天,诸侯祭土(21),鲁何缘以祭郊?”臣仲舒对曰:“周公傅成王(22),成王遂及圣,功莫大于此。周公,圣人也,有祭于天道,故成王令鲁郊也(23)。”臣汤问仲舒:“鲁祭周公用白牡,其郊何用?”臣仲舒对曰:“鲁郊用纯骍犅,周色上赤(24),鲁以天子命郊,故以骍。”臣汤问仲舒:“祠宗庙或以鹜当凫(25),鹜非凫,可用否?”臣仲舒对曰(26):“鹜非凫,凫非鹜也。臣闻孔子入太庙,每事问(27),慎之至也。陛下祭躬亲,斋戒沐浴,以承宗庙,甚敬谨。奈何以凫当鹜,鹜当凫?名实不相应,以承太庙,不亦不称乎(28)?臣仲舒愚以为不可。臣犬马齿衰(29),赐骸骨(30),伏陋巷。陛下乃幸使九卿问臣以朝廷之事(31),臣愚陋,曾不足以承明诏,奉大对。臣仲舒昧死以闻。”

【注释】

(1) 廷尉臣汤昧死言:廷尉张汤冒昧而大胆地述说。廷尉,秦汉两代官名,是中央执掌司法的最高级官员,秩千石。汤,指张汤,杜(今陕西西安)人,汉武帝时曾任廷尉。秦汉时大臣奏议均称臣名而不加姓氏。昧死,冒昧而犯死罪。秦汉时的大臣向皇帝上书时多用此语,以示敬畏之意。

(2) 制:国君的命令,如制书、制诰。

(3) 胶西:地名,今山东胶县、高密等地,汉代曾置胶西国。

(4) “所闻古者天子之礼”三句:天子最重要的礼是郊祭上天,时间一般在正月上辛日。《礼记·郊特牲》:“郊之用辛也。”郑玄注:“用辛日者,凡为人君当斋戒自新耳。”《公羊传》成公十七年:“郊用正月上辛。”何休注:“三王之郊,一用夏正,言正月者,《春秋》之制也。正月者,岁首。上辛犹始新,皆取首先之义。”这也是董仲舒慎始之义。

(5) 不祭其先而不敢废郊:亲属丧葬最为悲痛,不祭祖先也不能废弃郊祭,这说明天比祖先更重要。

(6) 《王制》:《礼记》中的一篇。

(7) 茧栗:指小牛的角像蚕茧或栗子一样小。

(8) “宗庙之牛握”二句:天子祭祀宗庙所用牛的牛角只有手一握那么长,宴请宾客用牛的角可以长到一尺长。

(9) 滋:益,更加。

(10) “鲁祭周公”二句:《公羊传》文公十三年:“鲁祭周公何以为牲?周公用白牡。”白牡,白色的公牛。何休注:“白牡,殷牲也。周公死,有王礼,谦,不敢与文、武同也。不以夏黑牡者,嫌改周之文,当以夏,辟嫌也。”

(11) 帝牲在涤(dí)三月:《公羊传》宣公三年:“帝牲在于涤三月。”何休注:“涤,宫名。养帝牲三牢之处也。谓之涤者,取其荡涤洁清。三牢者,各主一月,取三月一时,足,以充天牲。”帝牲,祭祀上帝用的牛。涤,指养牲畜的牢房,取其清洁的意思,故名为“涤”。

(12) 务:务必,追求,致力于。

(13) 驹犊(jū dú)未能胜刍豢(chú huàn)之食:小牲畜不能吃草料,所以说“未能胜刍豢之食”。驹,小马。犊,小牛。刍豢之食,指饲养牲畜的草料。

(14) 莫如令食(sì)其母便:为了饲养小牛肥壮,不如给母牛喂好的饲料。食,饲养、给……吃。便,方便,即更有利、更好的意思。

(15) 骍犅(xīnɡ ɡānɡ):祭祀用的赤色公牛。骍,泛指赤色。犅,公牛。《礼记·明堂位》:“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周骍犅。”《公羊传》文公十三年:“鲁公用骍犅。”何休注:“骍犅,赤脊,周牲也。”黑白赤所谓三统。

(16) 群公不毛:诸侯们用毛色不纯的牛来祭祀。不毛,不纯的杂色毛。

(17) “周公”三句:群公都是用毛色不纯的牲,周公也是公,为什么可以用白牲即纯色毛的牲呢?

(18) “成王立”二句:襁褓(qiǎnɡ bǎo):指背负婴儿用的布被。成王即位时,是否仍在襁褓之中呢?苏舆注:“此与《书·金縢(ténɡ)》不合。《金縢》云:‘王与大夫尽弁。’则年在既冠后也。《五经异义》引古文《尚书》说:‘成王即位,年十三。’《新书·修政篇》则云成王六岁即位。然幼在襁褓,见于《礼记》、《尚书大传》、《史记·鲁世家》及《蒙恬传》、《淮南子·要略训》、《后汉书·桓郁传》窦宪疏等书。而汉武命画周公负成王图以赐霍光,则其说由来已久。”

(19) “德渐天地”二句:德行感化天地,恩泽遍布四海。渐,侵染,此处引申为感化。被,施及、加于……之上。

(20) 《诗》云:下引文见《诗经·大雅·抑》:“无言不仇,无德不报。”

(21) “天子祭天”二句:《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天子祭天,诸侯祭土。”何休注:“郊者,所以祭天也。土谓社也,诸侯所祭,莫重于社。”社,即社稷。

(22) 傅:教导、辅佐帝王或王子。

(23) 成王令鲁郊:周成王批准鲁国可以举行郊祭活动。按照天子的规格祭天。

(24) 上:通“尚”,崇尚。

(25) 以鹜(wù)当凫(fú):把家鸭当作野鸭。鹜,家鸭。凫,野鸭。陆佃《埤雅》引《尸子》曰:“野鸭为凫,家鸭为鹜,不能飞翔,如庶人守耕稼而已。”

(26) 臣:苏本脱此字,今据钟肇鹏校释本补。

(27) “臣闻孔子入太庙”二句:《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太庙,太祖之庙。周公旦封于鲁,为鲁国太祖,所以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庙。

(28) 称(chèn):相称,适合。

(29) 臣犬马齿衰:臣下已经年龄老朽了。犬马,古代大臣对君主自称用的谦词。齿衰,指年老。齿,年龄。

(30) 赐骸骨:指致仕退休。古人认为,大臣为君主效力就是将整个身体都奉献给他了,因此君主允许大臣退休,就是将其身体赐还给大臣。骸骨,指年老者的身体。

(31) 使九卿:派遣九卿。使,派遣。九卿,汉代以太常、光禄、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张汤当时担任廷尉,是九卿之一,所以说“使九卿”。

【译文】

廷尉张汤冒昧而大胆地述说:臣张汤奉皇帝的命令,就郊祭一事询问前胶西相董仲舒。臣董仲舒回答说:“我听说古代天子的礼仪,没有比郊祭更重要的。郊祭通常在正月上旬的第一个辛日举行,这是为了要把它放在祭祀众神的最前面。礼制规定:父母的丧事要守孝三年,即使不祭祀祖先也不敢废止郊祭。郊祭比宗庙祭祀更重要,这是因为天比人更尊贵。《王制》说:‘天子祭祀天地所用牛的角只有蚕茧或栗子一样小,祭祀宗庙所用牛的角只有手一握那么长,宴请宾客用牛的角可以长到一尺长。’这是说德行越美好而所用的牲畜就越小。《春秋》说:‘鲁国祭祀周公,用白色的公牛。’用白色的牛,是以纯色为尊贵的意思。又说:‘祭祀上帝用的牛要放在涤宫里饲养三个月。’祭祀上帝用的牛要以肥美清洁为尊贵而不要贪求它肥大。大凡饲养祭祀用的牲畜的方法,就是务必尽力使它肥美洁净罢了。小牲畜不能吃草料,不如给母牛喂更好的饲料。”臣张汤恭敬地问董仲舒:“鲁国祭祀周公用白色的公牛,这样做是不合乎礼仪的吗?”臣董仲舒回答说:“是合乎礼仪的。”臣张汤问道:“周朝天子用赤色的牛进行祭祀,而诸侯用毛色不纯的牛来祭祀。周公,他也是诸侯,为什么可以用纯色的牛来祭祀他呢?”臣董仲舒回答说:“周武王死后,成王继位,但他当时还是个小孩儿,周公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大业,完成了这两位圣王的功绩,他的德行感化了天地,恩泽遍布四海之内,所以成王认为他贤能而尊敬他。《诗经》上说:‘受人恩德而一定要报答。’所以成王命令用白色的公牛祭祀周公,对上面而言不能与天子祭祀所用的牲畜颜色相同,对下面来说又与诸侯祭祀所用的牲畜有所差别。臣董仲舒愚笨,认为这是报答恩德的礼节。”臣张汤问董仲舒:“天子祭祀上天,诸侯祭祀封地,鲁国的君主为什么可以举行郊祭呢?”臣董仲舒回答说:“周公辅佐了成王,成王因此而达到了圣王的境界,功劳没有比这更加伟大的了。周公是圣人,有祭祀天的道理,所以成王命令鲁国举行郊祭。”臣张汤问董仲舒:“鲁国祭祀周公用白色的公牛,那么举行郊祭时又用什么颜色的牛呢?”臣董仲舒回答道:“鲁国举行郊祭用纯赤色的牛,因为周朝崇尚赤色,而鲁国是奉天子之命举行郊祭,所以要用赤色的牛。”臣张汤问董仲舒:“在祭祀宗庙时有人把家鸭当作野鸭,家鸭不是野鸭,可以用吗?”臣董仲舒回答说:“家鸭不是野鸭,野鸭不是家鸭。臣下听说孔子进入周公庙后,碰到每件事物都要仔细询问,谨慎到了极点。陛下亲自主持祭祀,在祭祀前要斋戒沐浴,以清洁身体来奉祀宗庙,态度非常恭敬和谨慎。为什么要把野鸭当作家鸭,家鸭当作野鸭?名称与实际都不相符合,还用来祭祀太庙,这难道不是不相称吗?臣董仲舒愚笨,认为这是不可以的。臣下已经年龄老朽了,承蒙陛下恩准我退休,让我隐居在简陋的巷子里。陛下宠爱我而派遣九卿来向我询问朝廷大事,臣下愚笨无知,没有能力接受您英明的诏令,回答重大的问题。臣董仲舒冒昧而大胆地向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