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贽第七十二
【题解】
本篇讨论了与人初次见面时所持礼物的象征意义。董仲舒认为,由于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等级地位不同,他们所具备的品德也有高低上下之分,因此在相见时所持的礼物也相应地分为不同的品种。董仲舒在具体论述中采用借物取义的方式,把畅、玉、羔、雁分别作为天子、公侯、卿、大夫四个等级的象征物,并赋予这些自然物以各种美好的德性,用它们来文饰天子和贵族士大夫。
凡执贽(1),天子用畅(2),公侯用玉,卿用羔,大夫用雁(3)。雁乃有类于长者(4),长者在民上,必施然有先后之随(5),必俶然有行列之治(6),故大夫以为贽。羔有角而不任(7),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谛(8),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与(9),故卿以为贽。
【注释】
(1) 贽(zhì):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
(2) 畅:通“鬯”,古代祭祀时用以灌地的一种香酒,一般用郁金草合黑黍酿造而成,又称“秬鬯”。《说苑·修文篇》:“天子以鬯为贽。鬯者,百草之本也。上畅于天,下畅于地,无所不畅。故天子以鬯为贽。”
(3) “公侯用玉”三句:《白虎通义·瑞贽篇》:“公侯以玉为贽者,玉取其燥不轻,湿不重,明公侯之德全也。卿以羔为贽。羔者,取其群而不党。卿职在尽忠率下,不阿党也。大夫以雁为贽者,取其飞成行,止成列也。大夫职在奉命适四方,动作当能自正以事君也。”羔,小羊。
(4) 长者:有德行的人。
(5) 施(yí)然:逶迤行进的样子。施,通“迤”。
(6) 俶(chù)然:恭敬而慢慢行走的样子。俶,通“踧(cù)”。
(7) 任:用,任用。
(8) 谛(tí):通“啼”,啼哭。
(9) 祥:吉祥。
【译文】
大凡与宾客见面时所持的礼物,天子用秬鬯酒,公侯用玉,卿用羔羊,大夫用雁。雁和有德行的人相类似,有德行的人在百姓之上,在行进时一定要按照次序先后相随,并且一定要恭敬地排成整齐的队列慢慢地行走,所以大夫用雁作为见面时的礼物。羔羊有角儿不使用,具备了羊角而不使用,这和爱好仁德的人相类似;捉住羔羊时它不鸣叫,宰杀它时它也不啼哭,这和为“义”而死的人相类似;羔羊吃母羊的奶时,一定会跪下来而后再吃,这和懂得“礼”的人相类似。因此羊大概具有吉祥的意义吧,所以卿用它作为见面时的礼物。
玉有似君子。子曰(1):“人而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矣。”故匿病者不得良医(2),羞问者圣人去之(3),以为远功而近有灾,是则不有(4)。玉至清而不蔽其恶,内有瑕秽(5),必见之于外(6),故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取之玉也(7)。君子比之玉,玉润而不污,是仁而至清洁也;廉而不杀(8),是义而不害也;坚而不磨(9),过而不濡(10)。视之如庸(11),展之如石(12),状如石(13),搔而不可绕(14),洁白如素而不受污(15)。玉类备者(16),故公侯以为贽。
【注释】
(1) 子曰:下引文见《论语·卫灵公》。如之何,应该怎样做。末,通“莫”,不能。
(2) 匿:隐藏,隐瞒。
(3) 去:离开。
(4) 有:同“友”,亲近。苏舆注:“‘有’与‘友’同,言羞问者之病如此,故圣人不与相亲友也。”
(5) 瑕秽(xiá huì):瑕疵污秽。
(6) 见(xiàn):同“现”,表现、表露。
(7) 取:选取,借鉴。
(8) 廉而不杀:有棱角但不伤害人。廉,有棱角。杀,伤害。
(9) 磨:苏本作“硻”,今从钟肇鹏校释本改作“磨”。
(10) 过而不濡(rú):温润而不柔弱。苏舆注:“‘过’字无义,疑‘温’字之误。‘温’近于柔,与‘坚’对文,言温润而不濡弱也。”苏说可从。濡,柔顺、柔弱。
(11) 庸:平常,平庸。
(12) 展:视察,检查。
(13) 状如石:苏舆注:“三字疑衍文,或是原注混入。”苏说可从,故暂不出译。
(14) 搔而不可绕:可以折断却不可以被弯曲。搔,犹“折”。绕,苏本作“从绕”,俞樾云:“‘从’,衍字。‘绕’者,‘挠’之假字。”俞说是,今据删“从”字。挠,通“桡”,弯曲。
(15) 素:没有染色的绢。
(16) 玉类备者:玉具备上述各种美德。备者,即“备德者”。
【译文】
玉和君子相类似。孔子说:“人做事时如果不考虑应该怎样做,就随便怎样去做,这种人我也拿他没有什么办法啊。”因此隐瞒自己病情的人就得不到良医的治疗,羞于向别人请教的人而圣人就会离他远去,圣人认为这种人离成功很远而离灾祸很近,因而不跟他亲近。玉极其清洁而不遮蔽自己的缺陷,里面有瑕疵污秽,那么一定会在外面表露出来,所以君子不隐蔽自己的短处,不知道的事情就向别人请教,不会做的事情就去学习,这些都是仿效了玉的品德。君子的品德可以和玉相类比,玉润泽而不污秽,这就像是具有“仁”的品德而极其清洁一样;有棱角但不伤害人,这就像是具有“义”的品德而不伤害人一样;坚硬而不会被磨灭,温润而不柔弱。乍一看上去很平常,仔细观察像石头,可以折断却不可以被弯曲,像没有染色的绢一样洁白而不被玷污。玉具备上述各种美德,所以公侯用它作为见面时的礼物。
畅有似于圣人(1),圣人者纯仁淳粹(2),而有知之贵也(3)。择于身者尽为德音(4),发于事者尽为润泽(5)。积美畅芬香(6),以通之天。畅亦取百香之心(7),独末之(8),合之为一,而达其臭(9),气畅于天(10)。其淳粹无择,与圣人一也,故天子以为贽,而各以事上也(11)。观贽之意,可以见其事(12)。
【注释】
(1) 圣人:苏本脱此二字,今据俞樾注及钟肇鹏校释本补。
(2) 淳粹(cuì):朴实完美。淳,质朴、敦厚。粹,纯粹。
(3) 知(zhì):通“智“,聪明、智慧。
(4) 德音:善言。
(5) 发:表现,显露。
(6) 畅:苏本作“阳”,今据孙诒让校记及钟肇鹏校释本改正为“畅”。
(7) 百香之心:孙诒让引戴望云:“‘百香之心’当作‘百草之香’。”戴说可从。
(8) 末:研磨成粉末。
(9) 臭(xiù):同“嗅”,气味。
(10) 畅:畅通,畅达。
(11) 上:上天。
(12) 事:职务,官位。
【译文】
秬鬯酒和圣人相类似,圣人具有朴实完美的纯粹仁德,又具有可贵的聪明才智。圣人自身所选择的都是善言,表现在事业上的都具有光彩。积聚香美的秬鬯酒,它的芬芳之气通达上天。鬯是采择百草的芳香,分别研磨成为粉末,然后再加以混合而成的,它达到了一定的香味,气味一直畅达发散到天上。它非常纯粹而毫无渣滓,这和圣人是一样的,所以天子用它作为见面时的礼物,而且用它来事奉上天。观察“贽”所象征的德性意义,我们就可以看出拿它作为见面礼物的人的职务。
山川颂第七十三
【题解】
本篇将人类的德行操守与自然的山水进行比附,发挥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歌颂了山水所具有的崇高品德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巨大贡献。在董仲舒看来,山高大雄伟,是人类的家园,它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出所需要的一切物产而不索取任何补偿,山安宁平静,像是有仁德的君子。水则是人类和一切生命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它又具有仁、智、勇等多种美好的德性,并给人类以深刻的启迪。
山则巃嵸崔,嶊嵬巍(1),久不崩陁(2),似夫仁人志士。孔子曰:“山川神祇立(3),宝藏殖,器用资(4),曲直合(5),大者可以为宫室台榭,小者可以为舟舆桴楫(6)。大者无不中(7),小者无不入(8),持斧则斫(9),持镰则艾(10),生人立,禽兽伏,死人入,多其功而不言,是以君子取譬也(11)。”且积土成山,无损也;成其高,无害也;成其大,无亏也。小其上,泰其下(12),久长安,后世无有去就(13),俨然独处(14),惟山之惪(15)。《诗》云(16):“节彼南山,惟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此之谓也。
【注释】
(1) “山则巃嵸崔”二句:指山巍峨高耸。巃嵸(lónɡ sǒnɡ),山势险峻的样子。(lěi),山高耸的样子。崔,高大。嶊(zuǐ),山高的样子。嵬(wéi),山高大耸立的样子。(zuì),高峻的样子。巍,高大的样子。卢文弨校此二句疑有衍文,当是。
(2) 崩陁(duò):崩塌。陁,倒塌。
(3) 神祇(qí):天地之神,此处泛指神灵。古代把天神称为神,把地神称为祇。
(4) 资:供给,资助。
(5) 曲直合:弯曲的和平直的木材都合用。
(6) 舟舆桴楫(fú jí):船、车、鼓槌和船桨。舆,泛指车。桴,竹木筏子,又指鼓槌。楫,船桨。桴楫,旧本皆作“浮滠(shè)”,今从卢文弨校改作“桴楫”。
(7) 中(zhònɡ):符合,适合。
(8) 入:合格,合适。
(9) 斫(zhuó):砍,削。
(10) 持镰(lián)则艾(yì):拿着镰刀割草。持,苏本作“折”,卢文弨校曰:“折,疑当作‘持’。”卢说是,今据正。艾,通“刈”,割、割草。
(11) 取譬(pì):取作譬喻。
(12) 泰:极大。四库本“泰”作“大”。
(13) 去就:本指去留进退,这里指移动之意。
(14) 俨然:形容矜持庄重,威严的样子。
(15) 惪(dé):苏本及各旧本皆作“意”,孙诒让曰:“山不可以言‘意’,‘意’疑当为‘惪’,形近而误。谓上文所举,皆山之德也。”孙说是,今据正。惪,古“德”字,德行。
(16) 《诗》云:下引文见《诗经·小雅·节南山》。节,通“截”,高峻的样子。岩岩,山高峻的样子。赫赫(hè),显赫盛大的样子。师尹,指周太师尹氏。师,太师,周代三公之一。具,全部。瞻,往上或往前看。
【译文】
山巍峨高耸,长久不会崩塌,这就好像那些仁人志士一样。孔子说:“山川之中都居住着神灵,山里产出宝贵的物品,供给各种器物,弯曲的和平直的木材都合用,大的可以用来建筑宫殿房屋、亭台楼榭,小的可以用来制作船、车、鼓槌和船桨等。大的没有不合适的,小的也没有不合用的,拿着斧头砍树,拿着镰刀割草,活着的人依靠山来生活,禽兽隐藏在山中,死人也埋葬在山中,山有很多功劳却不自夸,所以可以用来比喻君子。”堆积泥土成为山,对万物来说没有什么损失;山变得很高,对于万物来说没有什么损害;山变得很大,对于万物来说也没有什么亏损。山上面很小,下面很大,永远安固稳定,很多年后也不会移动,庄重威严地矗立在那里,这就是山的德行。《诗经》上说:“那高高耸立的南山,山石显赫盛大;那威严显赫的太师尹氏,民众都在注视着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水则源泉混混沄沄(1),昼夜不竭,既似力者(2);盈科后行(3),既似持平者;循微赴下(4),不遗小间(5),既似察者(6);循谿谷不迷或(7),奏万里而必至(8),既似知者(9);障防止之能清净(10),既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洁清而出,既似善化者(11);赴千仞之壑(12),入而不疑,既似勇者;物皆困于火,而水独胜之,既似武者;咸得之而生(13),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孔子在川上曰(1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之谓也。
【注释】
(1) 混混(ɡǔn)沄沄(yún):大水汹涌地奔流。混混,水奔流的样子。混,通“滚”。沄沄,水流汹涌的样子。
(2) 既:犹“其”也。
(3) 盈科:把低洼的地方注满。盈,充满。科,坎地、低洼的地方。
(4) 循微赴下:沿着低微的地方往下流。
(5) 间:夹缝,间隙,空隙。
(6) 察:明察。
(7) 循谿(xī)谷不迷或:沿着山谷流淌而不会迷失道路。谿,山谷。或,通“惑”,迷惑。
(8) 奏:进。
(9) 知(zhì):通“智”,聪明、智慧。
(10) 障防止之能清净:水受到堤坝的阻拦后能够清亮、干净。障,阻隔、堤防。防,堤坝。止之,各本皆作“山而”,《古文苑》作“止之”,钟肇鹏校释本作“止之”,今据钟本改。
(11) 善化:善于教化。
(12) 千仞(rèn)之壑(hè):千仞深的山涧。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壑,蓄水的洼地、山沟。
(13) 咸:全,都。
(14) 孔子在川上曰:下引文见《论语·子罕》。斯,这,指流水。舍(shě),休息、止息。
【译文】
水从它的源头之泉处汹涌地奔流而出,日夜不停,这就好像是有毅力的人;把低洼的地方注满后再继续向前奔流,这就好像是保持公平的人;沿着低微的地方往下流淌,不会留下一点点间隙,这就好像是明察的人;沿着山谷流淌而不会迷失道路,奔行万里而一定会到达目的地,这就好像是聪明有智慧的人;受到堤坝的阻拦后能够清亮、干净,这就好像是知晓天命的人;不干净的东西放进去,取出来的时候就会变得很清洁,这就好像是善于教化的人;奔流进千仞深的山涧,流入而毫不犹豫,这就像是勇敢的人;万物都被火所困厄,而只有水能够克制火,这就好像是威武的人;万物都需要得到水才能生存,失去水就会死亡,这就好像是有德行的人。孔子站在河岸上说:“天地间万物的流逝就像是这奔腾的流水,日夜都不停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求雨第七十四
【题解】
本篇描述了古代祭祀求雨时的仪式,详细记载了对于祭祀人员、祭祀物品等的各种规定。在董仲舒生活的西汉时代,科学十分落后,人们在神秘莫测的大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对之顶礼膜拜,并祈求神灵的保佑。本文所描述的求雨活动,依据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按照五行布置祭坛和祭品,用天与人、阴与阳互相感应的道理来指导活动的整个过程。这种求雨活动反映了古人试图把握自然并使之为人类服务的强烈愿望。
春旱求雨,令县邑以水日祷社稷山川(1),家人祀户(2),无伐名木,无斩山林。暴巫聚尫八日(3),于邑东门之外为四通之坛,方八尺,植苍缯八(4)。其神共工(5),祭之以生鱼八、玄酒(6),具清酒(7)、膊脯(8)。择巫之洁清辩言利辞者以为祝(9)。祝斋三日,服苍衣,先再拜,乃跪陈,陈已,复再拜,乃起。祝曰:“昊天生五谷以养人(10),今五谷病旱(11),恐不成实,敬进清酒、膊脯,再拜请雨,雨幸大澍(12),即奉牲祷。”以甲乙日为大苍龙一(13),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皆东向(14),其间相去八尺。小童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而舞之;田啬夫亦斋三日(15),服青衣而立之。诸里社通之于闾外之沟(16)。取五虾蟇(17),错置社之中(18)。池方八尺,深一尺,置水虾蟇焉。具青酒、膊脯,祝斋三日,服苍衣,拜跪,陈祝如初。取三岁雄鸡与三岁豭猪(19),皆燔之于四通神宇(20)。令民阖邑里南门(21),置水其外;开邑里北门,具老豭猪一,置之于里北门之外;市中亦置豭猪一,闻鼓声,皆烧豭猪尾,取死人骨埋之。开山渊,积薪而燔之。通道桥之壅塞不行者,决渎之(22)。幸而得雨,报以豚一、酒、盐、黍财足(23),以茅为席,毋断。
【注释】
(1) 令县邑以水日祷社稷山川:命令县邑在水日这一天祷告社稷山川诸神。邑,人民聚居的地方,即县、城镇。水日,按五行纪日中属水的日子。另,此句宋本作“令县邑以水日令民祷社”,亦可通。
(2) 家人祀户:平民之家祭祀户神。家人,平民之家。户,住户,这里指户神。
(3) 暴(pù)巫聚尫(wānɡ)八日:把女巫和患有尫病的人聚集到一起曝晒八天。暴,同“曝”,晒。巫,女巫。尫,骨骼弯曲症。巫尫,指古代主掌祈雨的女巫。或以为尫非巫,而是指脸面畸形向上之人。由于尫人面向上,下雨时就会产生雨水流入其嘴、鼻的危险,所以尫人不喜雨而喜旱,当久旱不雨时,古人认为尫人极其可恨,于是就把巫尫聚集起来放在太阳下曝晒。
(4) 植苍缯(zēnɡ)八:竖立起八面用深蓝色丝绸制成的旗帜。植,竖立。苍,深蓝色。缯,丝织品的总称。
(5) 共(ɡōnɡ)工:古代传说中的天神,与颛顼为争帝,有头触不周山的故事。共工又指古代水官之名,因而古代求雨则祭祀共工。
(6) 玄酒:上古时期的祭祀所用的新水。上古时期没有酒,因而以水代酒。水本来是没有颜色的,古人习惯将其视为黑色,因此成为玄酒,后来引申为薄酒。玄,黑色。
(7) 清酒:清洁的陈酒,专作祭祀之用,与事酒、昔酒合称三酒。
(8) 膊脯(bó fǔ):祭祀时所用的方肉和干肉。膊,切成块的肉。脯,干肉。
(9) 择巫之洁清辩言利辞者以为祝:挑选女巫之中清洁有口才的作为主持祝告的人。此句苏本作“择巫之洁清辩利者以为祝”,脱“言”与“辞”二字,今据宋本及钟肇鹏校释本补。祝,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
(10) 昊(hào)天:即上天。昊,元气博大的样子。
(11) 病:苦,困。
(12) 澍(shù):及时的雨水。
(13) 甲乙日:甲至癸为十天干,子至亥为十二地支,古人以干支相配纪日,甲乙日即甲日或乙日。
(14) 向:苏本作“鄉”,二字古通。
(15) 田啬(sè)夫:乡官,汉代大约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啬夫主管听讼、收税、徭役等。
(16) 诸里社通之于闾外之沟:各里中祭祀土地神的社庙与居民区外的水渠相连通。里社,古时里中祭祀土地神之处。里,民户所居之处,所居家数不一,时有变更,一般二十五家为一里。社,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即社庙。闾,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单位,后来泛指居民聚居区。诸里,苏本作“凿”,宋本、钟肇鹏校释本皆作“诸里”,遍察唐、宋旧籍所引并同宋本,故今据正。
(17) 虾蟇(má):即“虾蟆”、“蛤蟆”,青蛙和蟾蜍的统称。
(18) 错置:放置。错,通“措”,放置。
(19) 豭(jiā):公猪。
(20) 燔(fán):焚烧。
(21) 阖(hé):关闭。
(22) 决渎(dú):疏通河流。决,挖掘、疏通。渎,河流、大川。
(23) 报以豚(tún)一、酒、盐、黍财足:用一头小猪、酒、盐、黍等充足的财货来酬谢神灵。报,报答、酬谢。豚,小猪。
【译文】
春天旱灾求雨,命令县邑在水日这一天祷告社稷山川诸神,平民之家祭祀户神,不能砍伐高大的树木,也不能砍伐山上的树林。把女巫和患有尫病的人聚集到一起曝晒八天,在城邑东门外建立四面通达的祭坛,长宽各八尺,竖立起八面用深蓝色丝绸制成的旗帜。供奉水神共工,用八条生鱼、新水作为祭品,同时陈列上清洁的陈酒、方肉和干肉。挑选女巫之中清洁有口才的作为主持赞辞的祝。祝在祭祀前斋戒三日,穿上青色的衣服,先两次跪拜,并跪着陈述祝告的文辞,陈述完毕后,又再次跪拜,然后才站起来。祷告的祝词说:“上天生长五谷来养育人民,现在五谷困于旱灾之苦,恐怕不能结出果实,恭敬地进奉清洁的陈酒、方肉和干肉,再次跪拜来请求上天下雨,这样幸而降下及时地大雨的话,那么就供奉牺牲来进行祭祀。”在甲乙日制作一条大青龙,长八丈,放在中央;制作七条小龙,每条长四丈,放在东方,都朝向东方,每条龙之间相隔八尺的距离。八个童子,都斋戒三日,穿上青色的衣服跳舞;田啬夫也斋戒三日,穿上青色的衣服站立着。各里中祭祀土地神的社庙与居民区外的水渠相连通。拿五只蛤蟆,放置在社庙中。建造一个长宽各八尺、深一尺的水池子,在里面放入水和蛤蟆。准备好清洁的陈酒、方肉和干肉,祝斋戒三日,穿上青色的衣服,像上次一样跪拜,然后陈述祝告的文辞。拿三岁大的公鸡和三岁大的公猪,在四面通达的神庙里把它们焚烧掉。命令百姓关闭邑里的南门,并在门外放水;打开邑里的北门,并准备一头老公猪,将它放在邑里的北门外;市场中也放置一头公猪,听到击鼓声,一起焚烧公猪的尾巴,并拿死人的骨头埋在土里。开通山渊,堆集木柴进行焚烧。开通道路、桥梁的堵塞之处,疏通河流。这样幸而能下雨的话,就用一头小猪、酒、盐、黍等充足的财货来酬谢神灵,用茅草做成放置祭品的席子,不要把它截断。
夏求雨,令县邑以水日,家人祀灶(1),无举土功(2),更水浚井(3)。暴釜于坛(4),臼杵于术(5),七日。为四通之坛于邑南门之外,方七尺,植赤缯七。其神蚩尤(6),祭之以赤雄鸡七、玄酒,具清酒、膊脯。祝斋三日,服赤衣,拜跪陈祝如春辞。以丙丁日为大赤龙一,长七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六,各长三丈五尺,于南方,皆南向,其间相去七尺。壮者七人,皆斋三日,服赤衣而舞之;司空啬夫亦斋三日(7),服赤衣而立之。凿社而通之闾外之沟(8)。取五虾蟇,错置里社之中。池方七尺,深一尺。具酒、脯,祝斋,衣赤衣,拜跪陈祝如初。取三岁雄鸡、豭猪,燔之四通神宇。开阴闭阳如春也。
【注释】
(1) 灶:灶神。
(2) 土功:指建造宫室房屋等土木工程。
(3) 更水浚(jùn)井:更换陈水,清理淤井。水,苏本作“火”,钟肇鹏曰:“《艺文类聚》一百引作‘水’……故虽有‘更火’之说,然浚井与火无关。浚井所以更水。今从《类聚》引改。”钟说是,今据改“火”为“水”字。浚,疏通。
(4) 暴釜(fǔ)于坛:把锅放在祭坛上进行曝晒。釜,一种锅。
(5) 臼杵(jiù chǔ)于术:在大道上放置臼和杵。臼,中间凹下的舂米器具。杵,舂米或捣物时所用的棒槌。术,道路。
(6) 蚩(chī)尤:古代传说中与黄帝、炎帝同时代的九黎族部落酋长,能够呼风唤雨。
(7) 司空啬夫:县里掌管劳役的官吏。
(8) 凿:开凿沟渠。
【译文】
夏天求雨,命令县邑在水日这一天祷告,平民之家祭祀灶神,不能建造宫室房屋等土木工程,更换陈水并清理淤井。把锅放在祭坛上进行曝晒,在大道上放置臼和杵,经历七天。在城邑的南门外建立四面通达的祭坛,长宽各七尺,竖立起八面用红色丝绸制成的旗帜。供奉蚩尤神,用七只红色的公鸡、新水作为祭品,同时陈列上清洁的陈酒、方肉和干肉。主持祭祀的祝在祭祀之前斋戒三日,穿上红色的衣服,像春天求雨时一样向神灵跪拜陈述祝告的文辞。在丙丁日制作一条大红龙,长七丈,放在中央;再制作六条小龙,每条长三丈五尺,放在南方,都朝向南方,每条龙之间相隔七尺的距离。七个成年人,都斋戒三日,穿上红色的衣服跳舞;司空啬夫也斋戒三日,穿上红色的衣服站立着。开凿沟渠来使社庙与居民区外的水渠相连通。拿五只蛤蟆,放置在居民区的社庙中。建造一个长宽各七尺、深一尺的水池子。准备好酒和干肉,祝进行斋戒,穿上红色的衣服,像以前一样跪拜陈述祝告的文辞。拿三岁大的公鸡和公猪,在四面通达的神庙里把它们焚烧掉。像春天祭祀时一样开放阴气、闭塞阳气。
季夏祷山陵以助之,令县邑十日一徙市于邑南门之外(1),五日禁男子无得行入市,家人祠中霤(2),无举土功。聚巫市傍(3),为之结盖(4)。为四通之坛于中央,植黄缯五。其神后稷(5),祭之以母五(6)、玄酒,具清酒、膊脯。令各为祝斋三日,衣黄衣,皆如春祠。以戊己日为大黄龙一,长五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四,各长二丈五尺,于中央(7),皆南向,其间相去五尺。丈夫五人(8),皆斋三日,服黄衣而舞之;老者五人,亦斋三日,衣黄衣而立之。亦通社中于闾外之沟。虾蟇池方五尺,深一尺,他皆如前。
【注释】
(1) 徙市:把商业集市迁移到别的地方。
(2) 祠中霤(liù):祭祀宅神。祠,通“祀”,祭祀。中霤,室中央,这里指宅神。
(3) 傍(pánɡ):通“旁”,旁边。
(4) 结盖:搭盖凉棚。
(5) 后稷:姓姬名弃,周之先祖,舜时为农官,因其教民稼穑,故后世祀为农神、谷神。
(6) 母(yǐ):黍米饭和稀粥。母,淳母,用黍米做成,上面加上肉酱,然后再浇上油。,用油和稻米饭做成的粥状食品。
(7) 中央:苏本作“南方”,刘师培云:“《续志》注、《通典》、《通考》并作‘于中央’,是也。盖夏居南方,则季夏不当与同。是盖俗儒所改。”刘说是,钟肇鹏校释本据改,今从之。
(8) 丈夫:成年男子的通称。
【译文】
季夏时节祷告山陵来帮助求雨,命令县邑每十天把商业集市迁移到城邑的南门外一次,经过五天就禁止男子走进集市之中,平民之家祭祀宅神,不能兴建造宫室房屋等土木工程。把女巫聚集到集市旁边,给他们搭盖上遮阳的凉棚。在城邑的中央建立四面通达的祭坛,竖立起五面用黄色丝绸制成的旗帜。供奉农神后稷,用五份黍米饭、稀粥以及新水作为祭品,同时陈列上清洁的陈酒、方肉和干肉。命令主持祭祀的祝在祭祀之前斋戒三日,穿上黄色的衣服,一切都像春天祭祀时一样。在戊己日制作一条大黄龙,长五丈,放在中央;再制作四条小龙,每条长二丈五尺,放在中央,都朝向南方,每条龙之间相隔五尺的距离。五个成年男子,都斋戒三日,穿上黄色的衣服跳舞;五位老年人,也斋戒三日,穿上黄色的衣服站立着。同样也开凿沟渠来使社庙与居民区外的水渠相连通。放蛤蟆的水池子长宽各五尺,深一尺,其他的仪式都和之前的一样。
秋暴巫尫至九日,无举火事(1),无煎金器(2),家人祠门(3)。为四通之坛于邑西门之外,方九尺,植白缯九。其神少昊(4),祭之以桐木鱼九、玄酒,具清酒、膊脯。祝斋三日(5),衣白衣,他如春。以庚辛日为大白龙一,长九丈,居中央;为小龙八,各长四丈五尺,于西方,皆西向,其间相去九尺。鳏者九人(6),皆斋三日,服白衣而舞之;司马亦斋三日(7),衣白衣而立之。虾蟇池方九尺,深一尺,他皆如前。
【注释】
(1) 火事:生火。
(2) 无煎金器:不能冶炼金属器具。煎,对物品进行加热,这里指冶炼。
(3) 门:门神。
(4) 少(shào)昊: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首领,姓己名挚,字青阳,黄帝之子,为别于太昊,故名少昊。传说少昊死后称为西方之神,西方五行属金,故以金德王而又被称为金天氏。按照五行配四时的理论,秋天属金,所以秋天求雨祭祀少昊氏。
(5) 祝斋三日:旧本皆脱此四字,苏舆注:“‘衣白衣’上,疑当有‘祝斋三日’四字。”钟肇鹏校释本有此四字。通观上下文例,当有“祝斋三日”四字。今据钟本补。
(6) 鳏(ɡuān)者:老而无妻或死了妻子的男人。
(7) 司马:专门掌管军队兵事的官吏。
【译文】
秋天求雨时要曝晒女巫和患有尫病的人九天,不能生火,不能冶炼金属器具,平民之家祭祀门神。在城邑的西门外建立四面通达的祭坛,长宽各九尺,竖立起九面用白色丝绸制成的旗帜。供奉少昊氏,用九条桐木做成的鱼、新水作为祭品,同时陈列上清洁的陈酒、方肉和干肉。主持祭祀的祝在祭祀之前斋戒三日,穿上白色的衣服,其他的都像春天祭祀时一样。在庚辛日制作一条大白龙,长九丈,放在中央;再制作八条小龙,每条长四丈五尺,放在西方,都朝向西方,每条龙之间相隔九尺的距离。九个鳏夫,都斋戒三日,穿上白色的衣服跳舞;司马也斋戒三日,穿上白色的衣服站立着。放蛤蟆的水池子长宽各九尺,深一尺,其他的仪式都和之前的一样。
冬舞龙六日,祷于名山以助之,家人祠井(1),无壅水。为四通之坛于邑北门之外,方六尺,植黑缯六。其神玄冥(2),祭之以黑狗子六、玄酒,具清酒、膊脯。祝斋三日,衣黑衣,祝礼如春。以壬癸日为大黑龙一,长六丈,居中央;又为小龙五,各长三丈,于北方,皆北向,其间相去六尺。老者六人,皆斋三日,衣黑衣而舞之;尉亦斋三日(3),服黑衣而立之。虾蟇池,皆如春。
【注释】
(1) 井:井神。
(2) 玄冥:古代记载中的水神,为少昊之子,一谓雨师,因此求雨时要祭祀他。
(3) 尉:专门主掌兵事刑狱的官吏。
【译文】
冬天求雨时要舞龙六天,祷告著名的山神来帮忙一起求雨,平民之家祭祀井神,不能堵塞水流。在城邑的北门外建立四面通达的祭坛,长宽各六尺,竖立起六面用黑色丝绸制成的旗帜。供奉水神玄冥,用六条小黑狗、新水作为祭品,同时陈列上清洁的陈酒、方肉和干肉。主持祭祀的祝在祭祀之前斋戒三日,穿上黑色的衣服,祝所举行的礼仪和春天求雨祭祀时一样。在壬癸日制作一条大黑龙,长六丈,放在中央;再制作五条小龙,每条长三丈,放在北方,都朝向北方,每条龙之间相隔六尺的距离。六位老年人,都斋戒三日,穿上黑色的衣服跳舞;军尉也斋戒三日,穿上黑色的衣服站立着。放蛤蟆的水池子,规模样式和春天求雨祭祀时一样。
四时皆以水日,为龙,必取洁土为之,结盖,龙成而发之(1)。四时皆以庚子之日,令吏民夫妇皆偶处(2)。凡求雨之大体(3),丈夫欲藏匿,女子欲和而乐。
【注释】
(1) 发:打开,揭开。
(2) 偶处:居住在一起。
(3) 大体:要点,原则。
【译文】
四季求雨都要在水日,制作龙,一定要选取洁净的土来做,制作龙时先要搭盖好遮阳的凉棚,等到龙制作好了再把棚盖揭开。四季求雨都要在庚子日,还要命令官吏和百姓都要夫妇居住在一起。大凡求雨的要点,就是男子要躲藏起来,女子要和顺而快乐。
止雨第七十五
【题解】
本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止雨活动的过程和各种规定,第二部分则记述了董仲舒在担任江都相期间所具体指导的一次止雨活动。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兼政治家,董仲舒信奉阴阳五行学说,他以天人感应论作为止雨这一类活动的理论基础。我们从董仲舒所拟写的祝辞可以看到,其中表现了中国传统儒学顺天应民和重农爱民等进步思想,这些是十分可贵的。
雨太多,令县邑以土日塞水渎,绝道(1),盖井,禁妇人不得行入市。令县、乡、里皆扫社下。县邑若丞(2)、令史(3)、啬夫三人以上(4),祝一人;乡啬夫若吏三人以上,祝一人;里正(5)、父老三人以上(6),祝一人。皆斋三日,各衣时衣(7),具豚一、黍、盐、美酒财足,祭社。击鼓三日,而祝先再拜,乃跪陈,陈已,复再拜,乃起。祝曰:“嗟(8)!天生五谷以养人,今淫雨太多,五谷不和。敬进肥牲清酒,以请社灵,幸为止雨,除民所苦,无使阴灭阳。阴灭阳,不顺于天。天之意,常在于利人(9),人愿止雨,敢告于社。”鼓而无歌,至罢乃止。凡止雨之大体,女子欲其藏而匿也,丈夫欲其和而乐也。开阳而闭阴,阖水而开火。以朱丝萦社十周(10),衣赤衣赤帻(11),三日罢。
【注释】
(1) 绝:断绝,禁止,封闭。
(2) 丞:秦汉以后各级地方长官的副职,这里指的是“县丞”。若,如果。
(3) 令史:这里指县里主掌文书的官吏。令,苏本误作“合”,他本皆作“令”,今据正。
(4) 啬夫:职掌听讼、收取赋税的乡官。
(5) 里正:古代时乡里的小吏。春秋时一里八十户,选出有处理事务才能的人作为里正。
(6) 父老:古代时乡里管事的人,多由有名声、德行和受人尊敬的老人充任。
(7) 衣时衣:指祭祀时按照季节的变化而穿上与时令相合的衣服。春天穿青衣,夏天穿赤衣,秋天穿白衣,冬天穿黑衣。时衣,与时令相合的衣服。
(8) 嗟(jiē):感叹词,表示叹息。
(9) “天之意”二句:宋本、苏本作“天之常意,在于利人”,苏舆注:“‘常意’二字疑倒。”钟肇鹏校释本乙正作“意常”,是,今从之。
(10) 萦(yínɡ):绕,缠绕。
(11) 衣(yì)赤衣赤帻(zé):穿上红色的衣服,戴上红色的头巾。赤衣,他本皆作“朱衣”,唯苏本作“赤衣”,皆通。帻,不戴帽子时包裹头发用的头巾。
【译文】
雨水太多,命令县邑在土日堵塞水沟,封锁道路,遮盖水井,禁止妇女走进集市之中。命令县、乡、里都要打扫社庙。县邑中如果县丞、令史、啬夫的数目在三人以上,就设置一个祝;乡里如果像啬夫这样的官吏数目在三人以上,就设置一个祝;里中如果里正、父老的数目在三人以上,就设置一个祝。他们都要斋戒三日,分别穿上与时令相符合的衣服,准备一头小猪、黍、盐、美酒等充足的财货,来祭祀社庙。敲鼓三天,祝先两次揖拜,然后跪下来向神灵陈述祝辞,陈述完毕后,又揖拜两次,然后才站起来。祷告的祝辞说:“唉!上天生长五谷来养活人,现在雨水下的太多了,五谷生长不和顺。现在恭敬地献上肥美的牺牲和清洁的陈酒,以此来请求社神,希望您停止下雨,解除百姓的困苦,不要让阴气消灭了阳气。阴气消灭阳气的话,就与天意不相顺应了。上天的意志,常常是在于有利于百姓的方面,百姓们都希望停止下雨,在此冒昧地祭告社神。”敲鼓但不唱歌,一直到祭祀活动完成才停止。大凡祭神止雨的要点,是女子要躲藏起来,男子要和顺而快乐。开放阳气而闭合阴气,闭塞水而开放火。用红色的丝绳缠绕社庙十周,穿上红色的衣服,戴上红色的头巾,经过三天才停止。
二十一年八月甲申(1),朔(2)。丙午,江都相仲舒告内史中尉(3):阴雨太久,恐伤五谷,趣止雨(4)。止雨之礼,废阴起阳。书十七县(5)、八十乡(6),及都官吏千石以下夫妇在官者(7),咸遣妇归。女子不得至市,市无诣井(8),盖之,勿令泄。鼓用牲于社。祝之曰:“雨以太多(9),五谷不和。敬进肥牲,以请社灵,社灵幸为止雨,除民所苦,无使阴灭阳。阴灭阳,不顺于天。天意常在于利民,民愿止雨(10),敢告。”鼓用牲于社,皆一以辛亥之日。书到,即起县社令、长若丞、尉官长(11),各城邑社啬夫、里吏正、里人皆出,至于社下,餔而罢(12),三日而止。未至三日,天暒亦止(13)。
【注释】
(1) 二十一年:指江都易王二十一年(前134),即汉武帝元光元年。江都易王刘非,汉景帝之子,景帝前元三年由汝南王徙任江都王。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董仲舒为江都相。
(2) 朔:朔日,即阴历的每月初一。
(3) 江都相仲舒告内史中尉:江都,汉景帝之子易王刘非的封国。相,汉代诸侯国中由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员,主管地方政务,一方面辅佐诸侯王治国,另一方面又代表中央政府监督诸侯王。内史,负责政务的官员。中尉,负责治安的武官。
(4) 趣(cù):通“促”,催促、赶快、急促。
(5) 书:文书,这里指发布文书。
(6) 八十乡:苏本作“八十离乡”,并注:“‘离’字疑有误。”钟肇鹏校释本据删,是,今从之。
(7) 千石(dàn):指官员的品级。汉代官员的品级高低常常以俸禄的多少来加以计算,如丞相长史、大司马长史、御史中丞等都是千石官。石,容量单位,十斗为石。
(8) 诣(yì):到……去。
(9) 以:同“已”,已经。
(10) 民:苏本无此字,陶鸿庆曰:“‘愿止雨’上当有‘民’字,以重文误夺也。”陶说是,钟肇鹏校释本据补,今从之。
(11) 即起:立即发动。起,发动、命令。
(12) 餔(bū):食,吃。古代又称申时食为餔,因此这里的餔当是指的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点至五点。
(13) 暒(qínɡ):通“晴”,雨止、晴空无云。
【译文】
江都易王二十一年八月甲申,初一。丙午那一天,江都国相董仲舒告诉内史、中尉:天气阴沉下雨太久了,恐怕会损伤五谷,赶快想办法阻止下雨。止雨的礼仪,是要废除阴气而兴起阳气。向十七个县、八十个乡下发文书,品级在千石以下的官员如果有夫妇同在官署的,都要把妻子打发回故里去。女子不准进入集市之中,集市中的人也不能够到井边去打水,把井盖起来,不要让水气泄漏出来。敲鼓并向社神供奉牺牲。向神社祝告说:“已经下了太多的雨,五谷生长不和顺。恭敬地献上肥美的牺牲,以此来请求社神,希望社神您停止下雨,解除百姓的困苦,不要让阴气消灭了阳气。阴气消灭阳气的话,就与天意不相顺应了。上天的意志常常是在于有利于百姓的方面,百姓们都希望停止下雨,在此冒昧地祭告社神。”敲鼓并向社神供奉牺牲,都统一在辛亥这一天举行。文书到达后,立即发动县社的令、长以及丞、尉等官员,各城邑社的啬夫、里吏正、里人都出来,到社庙去进行祷告,一直到申时才能结束,这样的活动经过三天才能停止。如果没有到三天的时间,天气晴朗了也就可以停止了。
祭义第七十六
【题解】
本篇记述了一年四季对宗庙所要进行的四次祭祀活动。董仲舒认为,上天在一年之中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出四季不同的谷物,并以此来养育人民,这是上天对人最大的恩德与赐予。人们在四季收获时都要拿出新产品供奉到宗庙之中,这是表达对上天和祖先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是对上天和祖先恩德的一种回报。董仲舒要求在祭祀宗庙时需要心诚意敬,只有这样,人才能够和上天、祖先相交接并进而了解到天命鬼神的真谛。在文章的最后,董仲舒援引《诗经》中的话对人们进行告诫,认为神灵是公正无私、赏善罚恶的,人们应该记住圣人和经典的教导,做到行为正直以求得神灵的佑助。
五谷食物之性也(1),天之所以为人赐也。宗庙上四时之所成,受赐而荐之宗庙(2),敬之至也(3),于祭之而宜矣。宗庙之祭,物之厚无上也。春上豆实(4),夏上算实(5),秋上朹实(6),冬上敦实(7)。豆实,韭也,春之所始生也;算实,麰也(8),夏之所初受也(9);朹实,黍也,秋之所先成也;敦实,稻也,冬之所毕熟也(10)。始生故曰祠(11),善其司也(12);初受故曰礿(13),贵所初礿也(14);先成故曰尝(15),尝言甘也;毕熟故曰蒸(16),蒸言众也。奉四时所受于天者而上之,为上祭,贵天赐,且尊宗庙也。孔子受君赐则以祭(17),况受天赐乎?一年之中,天赐四至,至则上之,此宗庙所以岁四祭也。故君子未尝不食新,天赐新至(18),必先荐之,乃敢食之,尊天、敬宗庙之心也。尊天,美义也;敬宗庙,大礼也。圣人之所谨也。不欲多而欲洁清(19),不贪数而欲恭敬(20)。君子之祭也,躬亲之,致其中心之诚,尽敬洁之道,以接至尊,故鬼享之。享之如此,乃可谓之能祭。
【注释】
(1) 性:通“生”,生长。
(2) 荐:献,进献祭品。
(3) 至:苏本作“性”,钟肇鹏校释本据卢校作“至”,是,今从之。
(4) 春上豆实:春天进呈用木器盛放的食品。上,进呈。豆,古代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实,物品、食物。
(5) 算:苏本误作“尊”,“尊”酒器,不能盛放食物。钟肇鹏校释本据孙诒让说改作“算”,是,今从之。下同。算,通“篹”,即“笾(biān)”,古代祭祀燕享时用以盛放果脯等的竹编食器。
(6) 朹(ɡuǐ):“簋”的古字,古代盛放食物的圆形器具。
(7) 敦(duì):古代盛放黍稷的器具,上下合成圆球形,似彝有足。
(8) 麰(móu):大麦。苏本“麰”作“麷(fēnɡ)”,钟肇鹏校释本据董天工笺注本改作“麰”,是,今从之。下同。
(9) 初受:苏本倒作“受初”,卢文弨校曰:“受初,钱疑倒,下同。”钱说是,今据乙正。
(10) 毕:最终。
(11) 祠:春天的祭祀。
(12) 司:主管,掌管。
(13) 初受故曰礿(yào):夏天用最初收获的麦子祭祀宗庙,所以叫做礿。初受,苏本作误作“夏约”,钟肇鹏校释本据俞樾说校正为“初受”,是,今从之。礿。夏天的祭祀。
(14) 贵所初礿:表示对最初收获的重视。初礿,苏本误作“受初”,宋本、钟肇鹏校释本皆作“初礿”,是,今据正。礿,通“汋(zhuó)”,舀取,这里引申为收获的意思。
(15) 尝:秋天的祭祀。
(16) 蒸:冬天的祭祀。
(17) 以:用。
(18) 天赐新至:苏本作“新天赐至”,卢文弨校曰:“钱疑是‘天赐新至’。”钱说是,今据正。
(19) 不欲多:苏本作“不多”并注:“‘多’上疑脱一字。”钟肇鹏校释本据苏说补“欲”字,是,今从之。
(20) 数(shuò):屡次、频繁。
【译文】
五谷食物的生长,是上天赐给人类的。在宗庙中进呈四时生长的食物,接受上天的赏赐而进献给宗庙,这是非常恭敬的,用来进行祭祀是适宜的。宗庙的祭祀,所进献的物品是非常丰厚的。春天进呈用木器盛放的食品,夏天进呈用竹器盛放的食品,秋天进呈用簋盛放的食品,冬天进呈用敦盛放的食品。木器当中所盛放的食品,是韭菜,这是春天开始生长的;竹器当中盛放的食品,是大麦,这是夏天最初接受的上天的赐予;簋当中盛放的食品,是黍子,这是秋天最早长成的谷物;敦当中盛放的食品,是稻子,这是冬天最后成熟的谷物。春天用刚开始生长的韭菜来祭祀宗庙,所以叫做祠,这表示的是它管理得好;夏天用最初收获的麦子来祭祀宗庙,所以叫做礿,这表示的是对最初收获的重视;秋天用最早长成的黍子来祭祀宗庙,所以叫做尝,尝表示的是甜美;冬天用最后成熟的稻子来祭祀宗庙,所以叫做蒸,蒸表示的是众多的意思。把四时从上天所接受的谷物进呈给宗庙,作为上等的祭品,这是对上天赐予的重视,也表示了对宗庙的尊敬。孔子接受君主的赏赐后就拿来作为祭祀用品,更何况是接受上天的赐予呢?一年之中,上天的赐予有四次,每次接受后就要进呈宗庙,这就是宗庙每年要举行四次祭祀的原因。所以君子不是不吃刚生产出来的食物,而是每当上天新的赐予到来时,一定要先进呈给宗庙,然后才能自己吃,这是尊崇上天、敬重宗庙的心意。尊崇上天,是美好的“义”;敬重宗庙,是重大的“礼”。圣人会小心谨慎地处理这些事情。上供的祭品不在于数量多而要讲求干净清洁,不要贪图次数的频繁而是讲求内心的恭敬态度。君子进行祭祀时,一定要亲自参加,表达出内心的诚意,尽力按照恭敬、清洁的要求去做,以此来迎接最尊贵的神灵,所以鬼神才会来享用祭品。鬼神只有这样来享用祭品,才可以说擅长于祭祀。
祭者,察也(1),以善逮鬼神之谓也(2)。善乃逮不可闻见者(3),故谓之察。吾以名之所享,故祭之不虚,安所可察哉?祭之为言际也与察也(4),祭然后能见不见。见不见之见者,然后知天命鬼神。知天命鬼神,然后明祭之意。明祭之意,乃知重祭事。孔子曰(5):“吾不与祭,如不祭。祭神如神在。”重祭事,如事生,故圣人于鬼神也,畏之而不敢欺也,信之而不独任(6),事之而不专恃(7)。恃其公,报有德也;幸其不私,与人福也。其见于《诗》曰(8):“嗟尔君子,毋恒安息。静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正直者得福也,不正直者不得福,此其法也。以《诗》为天下法矣,何谓不法哉(9)?其辞直而重(10),有再叹之(11),欲人省其意也,而人尚不省,何其忘哉(12)!孔子曰(13):“书之重,辞之复,呜呼!不可不察也。其中必有美者焉。”此之谓也。
【注释】
(1) 察:至,到达。
(2) 逮:及,达到。
(3) 不可闻见者:即指鬼神而言。
(4) 祭之为言际也与察也:祭说的就是交接与达到的意思。际,会合、交际。察也,苏本删此二字,非是,钟肇鹏校释本补正,今从之。
(5) 孔子曰:下引文见《论语·八佾》。与,参与。
(6) 任:放任,无拘束。
(7) 恃(shì):依靠,依赖。
(8) 其见于《诗》曰:下引文见《诗经·小雅·小明》。毋(wú),别、不要。安息,安逸、安静地休息。静,通“靖”,安静、恭敬。共(ɡōnɡ),通“恭”,恭敬。介,佐助。景,大。
(9) 法:效法,遵循法度。
(10) 重(chónɡ):重复。
(11) 有:同“又”。
(12) 忘:遗失,忘记,指失误、疏忽大意。
(13) 孔子曰:下引文见《公羊传》僖公四年“师在召陵,则曷为再言盟?喜服楚也”之何休注解。
【译文】
所谓祭,就是察,指用美好的祭品接待鬼神的意思。美好的祭品能够达至不可闻见的鬼神,所以叫做察。我用祭祀来称呼奉享鬼神,所以所祭祀的鬼神是真实不虚妄的,那么祭祀时怎样才能与鬼神相交接呢?祭说的就是交接与达到的意思,祭祀然后才能见到平时不可见的事物。能见到不可见的事物,然后就能知道天命鬼神是什么了。知道了天命鬼神,然后就能明白祭祀的意义。明白了祭祀的意义,才能够知道去重视祭祀活动。孔子说:“我如果不能亲自参加祭祀,就如同没有祭祀过是一样的。祭祀鬼神的时候就要像是鬼神在面前一样。”重视祭祀活动,就好像事奉活着的人一样,所以圣人对于鬼神,敬畏它们而不敢欺骗它们,相信它们而不敢完全放任它们,事奉它们但是不会一味地依赖它们。信赖它们的公正,报答有德行的人;希望它们没有私心,给人们带来福禄。《诗经》上这样写道:“慨叹你们这些君子,不要总是安逸地休息。恭敬地保持住你们的禄位,要从内心喜好正直。神灵会明察到,保佑你们获得大的福禄。”正直的人能够获得福禄,不正直的人得不到福禄,这就是神灵的法度。用《诗经》中的话来作为天下的法度,为什么要不遵循法度呢?《诗经》中的文辞正直而且一再重复,又再次加以感叹,是想要人明白其中的深意,可是人们还是不能理会,这是多么的疏忽大意啊!孔子说:“重复的记载,反复的文辞,哎呀!不能不去细心体察啊。这当中必定会有好的道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循天之道第七十七
【题解】
本篇主要议论养生之道。董仲舒从谈论天地之道开始,认为万物都是在天地、阴阳的中和之处发生、发展和成熟的,中与和是天地的常道,也是万物生长的常道。人的养生之道应该效法天地的这种中和之道,做到外无贪欲,内心安宁,在饮食、住房等日常生活方面保持适度。因为天地、阴阳、人物同属一气,所以养生之道的关键就在于养气之道,使人体内的气旺盛且有条理,这样就会保证身体健康、寿命长。董仲舒根据中和、养气等养生之道,具体说明了人应该根据天时和身体状况有节制地行房事,随季节变化而注意穿衣、饮食的卫生保健。在文末,董仲舒还论述了养生之道、天赋本质与人的寿命长短的关系,认为人的天赋本质是人的生命、寿命的根基,它决定了人的寿命的大致限度,但是天赋本质只是一方面的因素,在另一方面,人应该发挥自身的有为之道,注意养生,使天赋本质得到完全的展开,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天有两和(1),以成二中(2),岁立其中,用之无穷(3)。是北方之中用合阴,而物始动于下(4);南方之中用合阳,而养始美于上(5)。其动于下者,不得东方之和不能生,中春是也(6);其养于上者,不得西方之和不能成,中秋是也(7)。然则天地之美恶在(8)?两和之处(9),二中之所来归(10),而遂其为也(11)。是故东方生而西方成,东方和生,北方之所起;西方和成,南方之所养长。起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生;养长之,不至于和之所不能成。成于和,生必和也;始于中,止必中也。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12),圣人之所保守也,《诗》云:“不刚不柔,布政优优(13)。”此非中和之谓与?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14)。
【注释】
(1) 两和:指春分、秋分。春分为东方之和,为二月;秋分为西方之和,为八月。
(2) 二中:指夏至、冬至。夏至为南方之中,为五月;冬至为北方之中,为十一月。
(3) “岁立其中”二句:指每一年中都有两和、二中,年年循环不穷。
(4) “是北方之中用合阴”二句:北方之中指冬至,为十一月,此时阴气盛极而阳气初生,二气相合使物产生。
(5) “南方之中用合阳”二句:南方之中指夏至,为五月,此时阳气盛极而阴气初生,二气相合使物成长。
(6) 中春:春之中,即春分。
(7) 中秋:秋之中,即秋分。
(8) 恶(wū)在:在哪里。恶,哪里、怎么。
(9) 两和之处:指春分、秋分。
(10) 二中之所来归:二中指冬至、夏至,冬至阳气初生后渐盛,由北向东,渐至春分,使万物生长;夏至阴气初生后渐盛,由南向西,渐至秋分,使万物长成。
(11) 遂其为:完成它的作为。
(12) 达:常,通行不变。
(13) “不刚不柔”二句:所引诗文源自《诗经·商颂·长发》:“不竞不絿(qiú),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qiú)。”竞,逐。不竞,不与人争前后。絿,急。优优,合适、宽裕。遒,聚集。曾宇康《春秋繁露义证补》云:“此为《商颂·长发篇》文,惟‘布’作‘敷’。《左》成二年及昭二十年《传》、《家语·正论篇》、《后汉书·陈宠列传》、《文选》王元长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并引作‘布’,与此文同。”《毛诗》作“敷”,《齐诗》作“布”,是一差别,大意相通。
(14) 极命:尽其天年。极,尽。
【译文】
遵循天道来保养身体,叫做有道。天有东方与西方两种和,而形成北方与南方两个中,每一年中都包含有这两和、两中,年年循环无尽。因此北方的中——冬至,阳气初生而跟阴气相合,万物在地下开始萌动;南方的中——夏至,阴气初生而跟阳气相合,万物在地上长得很好。在地下萌动的,得不到东方的和就不能生成,东方的和就是春分;在地上成长的,得不到西方的和就不能成熟,西方的和就是秋分。那么天地的美妙在哪里呢?两个和所在的地方,正是两个中所要趋向的地方,从而完成它们的作为。所以万物在东方生长而在西方成熟,东方的和能生育万物,最初源自北方的初生阳气;西方的和能使万物成熟,依赖于南方的阳气使万物滋长。北方阳气兴起,如果不到达东方的相和之处,万物就不能生长;南方阳气滋长万物,如果不到达西方的相和之处,万物就不能成熟。万物都在相和的地方成熟,生长之处也要相和;万物都从中正的地方开始生长,生长到极点后一定也终结在中正之处。所谓中,是天地的终结和开始;而所谓和,是天地的生长和成熟。德没有比和更大的,道没有比中更正的。中与和是天下最好的常理,也是圣人所要遵循的。《诗经》上说:“不刚强也不柔弱,施行政治很温和。”这不就是说的中和吗?所以能用中和来治理天下的人,他的德行一定非常完善;能用中和来保养身体的人,他的寿命一定很长。
男女之法,法阴与阳(1)。阳气起于北方,至南方而盛,盛极而合乎阴;阴气起乎中夏,至中冬而盛,盛极而合乎阳。不盛不合。是故十月而一俱盛(2),终岁而乃再合(3)。天地久节(4),以此为常。是故先法之内矣,养身以全,使男子不坚牡(5),不家室(6);阴不极盛,不相接(7)。是故身精明难衰而坚固,寿考无忒(8),此天地之道也。
【注释】
(1) “男女之法”二句:男为阳,女为阴,男女的关系效法阴阳的关系。阴阳在四时中,夏为阳,冬为阴。中夏指夏至日,中冬指冬至日。冬至阴盛,阳起;夏至阳盛,阴起。法,效法。
(2) 十月而一俱盛:一年之中阴盛一次,阳盛一次,都有一次处于盛的状态。
(3) 终岁而乃再合:指一年中阴阳二气的两次和合。冬至与夏至,阴盛而阳起,阳盛而阴起,一次夏至合于南方(前),一次冬至合于北方(后)。本书《天道无二篇》中的“夏交于前,冬交于后”以及下文所谓“阴阳之会,冬合北方,夏合南方”,皆是此意。
(4) 节:节律。
(5) 不坚牡:男人没有发育成熟。牡,雄性、男性。
(6) 不家室:不娶妻成家。
(7) 不相接:不相交媾(ɡòu)。
(8) 寿考无忒(tè):寿命很长而没有减损。考,老、年纪大。忒,差错。
【译文】
男女关系的法度,应效法阴气和阳气。阳气从北方兴起,到南方而旺盛,旺盛到极点就跟阴气相合;阴气从夏至兴起,到冬至而旺盛,旺盛到极点就跟阳气相合。不旺盛就不相合。一年当中阳气和阴气都有一次达到极盛,所以在一年之中阴、阳二气有两次交合。天地的节律,以这个作为不变的法度。因此先在内部效法它,保养身体以保全天赋的性命,男子没有发育成熟,就不要娶妻成家;女子没有发育成熟,就不和男人交媾。如此就能使身体中的精气不容易衰竭而身体健康安固,寿命很长而没有减损,这就是天地之道。
天气先盛牡而后施精,故其精固;地气盛牝而后化(1),故其化良。是故阴阳之会,冬合北方,而物动于下;夏合南方,而物动于上。上下之大动,皆在日至之后(2)。为寒,则凝在裂地;为热,则焦沙烂石。气之精至于是。故天地之化,春气生,而百物皆出;夏气养,而百物皆长;秋气杀,而百物皆死;冬气收,而百物皆藏。是故惟天地之气而精,出入无形,而物莫不应,贵之至也(3)。君子法乎其所贵。
【注释】
(1) 牝(pì):雌性、女性。化,化生、生育。
(2) 日至:冬至,夏至。
(3) 贵:苏本作“实”,惠栋校作“贵”,钟肇鹏校释本从之。通观上下之文意,惠校及钟本是,今据改。
【译文】
天气先使阳刚雄性旺盛后方才施发出精气,所以这种精气牢固;地气使阴柔雌性旺盛后方才生育,所以生育良好。因此阴阳二气相合,冬天在北方会合,而万物在地下萌动;夏天在南方会合,而万物在地上生长。万物在地上地下大活动,都是在冬至或夏至之后。天气寒冷时,会使水凝结成冰而把大地冻裂;天气炎热时,就会烤焦沙砾并晒烂石头。气的精纯竟达到了这种程度。因此天地化生万物,春气是滋生的气,而使百物都生育出来;夏气是培养的气,而使百物都成长起来;秋气是肃杀的气,而使百物都死亡;冬气是收敛的气,而使百物都隐藏起来。所以天地的气是精纯的,出入没有形迹,而百物没有不与之相感应的,是极其尊贵的。君子效法尊贵的天地精气。
天地之阴阳当男女(1),人之男女当阴阳。阴阳亦可以谓男女,男女亦可以谓阴阳。天地之经(2),至东方之中(3),而所生大养;至西方之中(4),而所养大成。一岁四起业(5),而必于中(6)。中之所为,而必就于和(7)。故曰和其要也(8)。和者,天之正也(9),阴阳之平也(10),其气最良(11)。物之所生也,诚择其和者,以为大得天地之泰也(12)。天地之道,虽有不和者,必归之于和,而所为有功;虽有不中者,必止之于中,而所为不失。是故阳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13);阴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14)。阴阳之道不同,至于盛,而皆止于中;其所始起,皆必于中。中者,天地之太极也(15)。日月之所至而却也(16)。长短之隆(17),不得过中。天地之制也(18),兼和与不和(19),中与不中,而时用之,尽以为功(20)。是故时无不时者(21),天地之道也。顺天之道,节者(22),天之制也;阳者,天之宽也;阴者,天之急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23),而美于和,是故物生皆贵气而迎养之。孟子曰(24):“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者也。”谓行必终礼(25),而心自喜,常以阳得生其意也(26)。公孙之《养气》曰(27):“里藏泰实则气不通(28),泰虚则气不足,热胜则气耗,寒胜则气滞(29),泰劳则气不入(30),泰佚则气宛至(31),怒则气高,喜则气散,忧则气狂,惧则气慑(32)。凡此十者,气之害也,而皆生于不中和(33)。故君子怒则反中(34),而自说以和(35);喜则反中,而收之以正;忧则反中,而舒之以意;惧则反中,而实之以精。”夫中和之不可不反如此。
【注释】
(1) 当:相当,相匹配。
(2) 经:常,常道,通行不变的道理。
(3) 东方之中:春分。
(4) 西方之中:秋分。
(5) 一岁四起业:天气变化在一年中表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种事功。
(6) 于:合于。中,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7) 就:相就,归趋。和,指春分、秋分。阴阳平衡为和。
(8) 要:要领,关键。
(9) 正:正道,常理。
(10) 平:均衡。
(11) 其气最良:阴阳平衡的气是最好的气,最适合生长的环境条件。
(12) 天地之泰:天地的根本要道。泰,苏本误作“奉”,钟肇鹏校释本据杨树达之说校正作“泰”,当是,今从之。泰,太极、中正。
(13) “是故阳之行”三句:阳气产生于北方,冬至日,最盛于南方,夏至日。
(14) “阴之行”三句:阴气产生于南方,夏至日,最盛于北方,冬至日。
(15) 太极:最高处,最高境界。极,本指房屋最高的栋梁,引申为极顶的意思。
(16) 却:退却,回转。
(17) 隆:高处,极顶。
(18) 制:法度。
(19) 兼:包容,包含。
(20) 尽:全。
(21) 时无不时者:适时而不失时。
(22) 节者:节律,法度、秩序。
(23) 举:全,尽。
(24) 孟子曰:下引文见《孟子·公孙丑上》。
(25) 终礼:止于礼义之中,即符合礼义之意。终,止。
(26) 阳得:同“阳德”,即阳刚之气。
(27) 公孙:指公孙尼子,传为孔子的学生。
(28) 里藏(zànɡ)泰实:人的内脏太实。藏,通“脏”。泰,通“太”。
(29) “热胜则气耗”二句:热胜则精气消耗多,寒胜则气郁积不畅。胜,通“盛”,在人体中偏胜。寒、热是八纲之一对。苏本、卢本此二句作“热胜则气□,寒胜则气□”,两句各阙一字。《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说法,根据上下文义似可补“寒”、“热”二字,成为“热胜则气寒,寒胜则气热”。《诸子菁华录》本作“热胜则气耗,寒胜则气寡”。钟肇鹏校释本综合据文义补“耗”、“滞”二字。综观诸家之说,钟本于义为长,今据补。
(30) 泰劳则气不入:古人以为人太劳累,肺活动快,出气多而纳气少,所以叫气不入。
(31) 泰佚(yì)则气宛(wǎn)至:太安逸了则体内的气就会阻滞不通畅。佚,安逸。宛,通“郁”,郁结。至,通“窒”,阻塞不通。郁窒,人懒散时气郁积不通畅。
(32) 慑(shè):恐惧,丧气。
(33) “凡此十者”三句:中,不偏不倚。和,阴阳平衡。中和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过程的最好条件,太劳累,过闲逸,对身体健康不利,适当活动是生命所需要的。阴阳虚实寒热,是中医强调平衡的,有所偏就容易患病。另外,中医重视人的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因此七情过度,喜怒忧惧都会破坏平衡,不利于养身。
(34) 反:通“返”,回到。
(35) 说(yuè):同“悦”,喜欢、高兴。
【译文】
天地的阴阳和人类的男女相当,人类的男女也相当于阴阳。阴阳也可以称为男女,男女也可以称为阴阳。天地的常道,到了春分,所生的万物完全长出;到了秋分,所养育的万物完全成熟。天气变化在一年当中表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种事功,而这些一定要合乎中。中的作为,一定要归于和。因此说和是天地之道的核心。所谓和,就是指的天地的正道,阴阳二气的平衡,和气是最好的气。万物的生长,实际上是选择和的条件,是得到了天地最根本的道。天地之道,虽然有不和谐的方面,最后必然会归于和谐,这样它的作为才会有功效;虽然有不符合中的,最后必然会落实在中上,这样它的作为才不会有过失。因此阳气的运行,从北方的冬至开始,终止于南方的夏至;阴气的运行,从南方的夏至开始,终止于北方的冬至。阴阳二气的运行路线不同,它们的旺盛,都终止在中上;它们的起点,也都落实在中上。所谓中,是天地的最高境界。日月运行到这里就又返回运行。运行长短的极限,也不能超过中。这是天地的法度,兼容和与不和,中与不中,到适当的时候发挥作用,就全都有了功效。因此说天适时而不失时,这就是天地之道。顺应天之道,有节律,是天的规则;阳气,是天的宽缓之气;阴气,是天的急迫之气;中,是天的运用;和,是天的功效。所有天地之道中,和气是最美好的,因此万物的生长都是重视气并接受气的滋养。孟子说:“我是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的。”说的是行为必须最终归到礼上,而心理上感到喜悦,经常以阳刚之德生发心意。公孙尼子《养气》说:“人的内脏太实则气就不通畅,内脏太虚则气就不充足,热太盛则精气就消耗多,寒太盛则气就郁积不通畅,太劳累则气就难进入体内,太安逸则体内的气就会阻滞不通畅,发怒时则气高扬,高兴时则气分散,忧愁时则气发狂,恐惧时则气沮丧。大凡这十种情况,都是损害气的,都是由于不符合中和导致的。因此君子发怒就要返回到中,并用和来协调自己的情绪以达到愉悦的状态;喜悦的时候也要返回到中,用诚正来收敛自己的喜悦以返归中;忧愁的时候也要返回到中,以此来舒缓自己心中的纠结状态;恐惧的时候也要返回到中,用精神的力量来充实自己的内心。”不可以不返回到中的情况就是这样。
故君子道至,气则华而上(1)。凡气从心,心,气之君(2),何为而气不随也?是以天下之道者,皆言内心其本也(3)。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4),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5),是其且多且治(6)。鹤之所以寿者,无宛气于中,是故食不冰(7);猿之所以寿者,好引其末(8),是故气四越(9)。天气常下施于地,是故道者亦引气于足;天之气常动而不滞,是故道者亦不宛气。气苟不治,虽满必虚(10)。是故君子养而和之,节而法之(11),去其群泰(12),取其众和。高台多阳(13),广室多阴(14),远天地之和也,故圣人弗为,适中而已矣。
【注释】
(1) 气则华而上:指养生有道的人,他的气向上升华。
(2) “凡气从心”三句:心即精神,气指体内生理活动。心与气的关系:心是君(主宰者),气随着心而动。精神(心)对体内生理(气)起引导作用。
(3) “是以天下之道者”二句:天下养生之道,都说内心是本。
(4) “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三句:《论语·雍也》载:孔子说“仁者寿”。仁人的心“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没有不正当的欲望,也没有不合理公正的想法,所以长寿。
(5) 天地之美:指时令食物。
(6) 是其且多且治:他的内气充足而且有条理。是,这样。其,指代气。且多且治,指气充足而且有条理。
(7) 食不冰:各本皆脱“不”字,今据钟肇鹏校释本补。冰,当作“凝”字为是。食不凝,指吃东西不凝滞。
(8) 末:身体的末端,指四肢。
(9) 越:散发,流动。
(10) “气苟不治”二句:苏本作“苟不治,虽满不虚”,卢文弨校曰:“案此七字疑有误,或当作‘气苟不治,虽满必虚’。”卢校是,钟肇鹏校释本据补,今从之。
(11) 节而法之:指调节内气而使之有条理、有法度。节,调节。法,有法度。
(12) 泰:过分,过甚。
(13) 高台多阳:地基太高而多阳气。台,指地基。
(14) 广室多阴:居室广大而多阴气。多阳气与多阴气都远离天地之和气,不利于人的生活保养。这是批评富贵人家讲究排场的奢侈生活。
【译文】
因此修养有道的君子,气由下升华而上。气服从心的调节,所谓心,是气的主宰,心想做什么气能不顺从吗?所以天下养生有道的人,都说内心是根本。有仁德的人之所以大多长寿,其原因是不贪求外物而内心清净,心境平和而保持中正,撷取天地间美好的时令物品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因此他的内气充沛且有条理。鹤之所以长寿,其原因在于它体中没有郁结之气,所以吃东西不凝滞;猿之所以长寿,其原因在于它喜好伸展四肢,所以体中之气向四肢发散。天的气时常向下流到地面,所以有道的人也常常导引体内之气到脚上去;天的气经常运动而不停滞,所以有道的人不使气在体内郁结。如果体内之气得不到调治,那么即使气很多也是虚弱的。所以君子保养体内之气并使之和顺,调节内气并使之有条理、有法度,去掉那些过分的行为,而采取和谐的东西。高大的地基就多阳气,宽广的房屋就多阴气,这都远离了天地的和谐之道,所以圣人不建造高楼大厦,房屋规模适中就行了。
法人八尺(1),四尺其中也。宫者,中央之音也;甘者,中央之味也;四尺者,中央之制也。是故三王之礼,味皆尚甘,声皆尚和。处其身,所以常自渐于天地之道(2)。其道同类,一气之辨也(3)。法天者,乃法人之辨。天之道,向秋冬而阴来,向春夏而阴去。是故古之人霜降而迎女(4),冰泮而杀止(5)。与阴俱近,与阳俱远也。天地之气,不致盛满(6),不交阴阳。是故君子甚爱气而游于房以体天也(7)。气不伤于以盛通(8),而伤于不时、天并(9)。不与阴阳俱往来,谓之不时;恣其欲而不顾天数(10),谓之天并。君子治身不敢违天,是故新牡十日而一游于房(11),中年者倍新牡,始衰者倍中年,中衰者倍始衰,大衰者以月当新牡之日。而上与天地同节矣,此其大略也。然而其要皆期于不极盛不相遇,疏春而旷夏(12),谓不远天地之数。
【注释】
(1) 法人:标准的人。
(2) 渐:浸润。
(3) 辨:通“办”,治理。
(4) 迎女:娶新妇。
(5) 冰泮(pàn)而杀(shài)止:到冰融化时停止活动。泮,溶解、分离。杀,减少。杀止,旧本并作“杀内”,苏舆注:“‘杀内’当为‘杀止’。”苏说是,钟肇鹏校释本据《通典》、《北堂书钞》等旧籍所引《春秋繁露》之文校正为“杀止”,今从之。
(6) 致:到达。
(7) 游于房:男女交媾。
(8) 通:男女交接。
(9) 并(bǐnɡ):通“摒”,摒弃。
(10) 天数:天理,常道。
(11) 新牡:新婚男性,年轻力壮的男人。
(12) 疏春而旷夏:春季的时候行房事次数要少而夏季间隔时间要更长一些。疏,稀疏。旷,历时久远,时间间隔长,这里指行房事时间间隔得较长。疏、旷相比较,疏的时间间隔短,而旷的时间间隔更长一些。
【译文】
标准的人身高八尺,四尺是八尺的中间。所谓宫调,是中央的声音;所谓甘甜,是中央的滋味;所谓四尺,是中央的标准。因此三王的礼仪,滋味都崇尚甘甜,声音都崇尚和谐。处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所以自己常常自然地就和天地之道相符合。天道和人道是同类的,都是治理自然之气。效法天道,也就是效法人自身的治理之道。天道的运行,趋向秋季和冬季时则阴气就到来,趋向春季和夏季时则阴气就离去。所以古代的人在霜降的时候迎娶新妇,到冰融化时就停止这样的活动。这就是与阴气相接近,与阳气相疏远。天地的气,不到旺盛丰盈的时候,那么阴阳就不会相交。所以君子爱惜自己的精气而行房事时体会天意。人的精气不会因丰盛的时候相交接而损伤,倒是会受到不适时、背离天意的交接的伤害。不和阴阳之气的运行相配合而行动,这就叫做不适时;放纵自己的欲望而违背天理,这就叫做被天所抛弃。君子保养身体而不敢违背天道,所以新婚的健壮青年十天行房事一次,中年人行房事的时间间隔比青年人加一倍,身体开始衰弱的人行房事的时间间隔又比中年人加一倍,身体中度衰弱的人行房事的时间间隔又比身体开始衰弱的人加一倍,身体大衰的人行房事的时间间隔是用月数来比拟青年人的天数。这种交合之道符合天地的节律,这就是大概的情况。然而这样做的要点都在于希望精气没有达到旺盛之极的时候不要行房事,春季的时候行房事次数要少而夏季间隔时间要更长一些,这就可以说是不违背天地的常道了。
民皆知爱其衣食,而不爱其天气(1)。天气之于人,重于衣食。衣食尽,尚犹有间(2),气尽而立终(3)。故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气从神而成,神从意而出。心之所之谓意(4),意劳者神扰,神扰者气少,气少者难久矣(5)。故君子闲欲止恶以平意(6),平意以静神,静神以养气。气多而治,则养身之大者得矣(7)。
【注释】
(1) 天气:天赋之气,呼吸之气。
(2) “衣食尽”二句:没有衣食,不会立即死亡,还会维持一段时间。间,间隙、疏离。
(3) 气尽而立终:呼吸之气断尽则立刻就会死亡。
(4) 心之所之谓意:指心动而意生。
(5) “意劳者神扰”三句:《淮南子·原道训》:“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史记·太史公自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太用则竭,形太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董仲舒讲的心、意、神、气四者相联,决定人的健康与寿命。
(6) 闲欲止恶以平意:没有强烈追求的欲望,又不做坏事,内心就可以平静。闲欲,寡欲、淡薄欲望。闲,闲置。止恶,不做坏事、消除邪恶念头。
(7) “平意以静神”四句:内心平静,精神就安静,培养浩然正气,气多而且有条理,所谓顺气,这样就得到了养身的大道理。
【译文】
百姓都知道爱惜自己的衣食,却不爱惜天赋之气。天赋之气对于人来说,比衣食更重要。衣食没有了,还有补救的机会,气没了立刻就会死亡。所以养生最重要的,就是爱惜气。气顺从精神而形成,精神从意志中产生出来。心有所趋向就叫意,心意疲劳的人精神纷乱,精神纷乱的人气就少,气少的人生命就难以长久了。所以君子克制欲望、防止邪恶来平息心意,平息心意来安定精神,安定精神来保养精气。气多又调治得好,那么养身的大道理就得到了。
古之道士有言曰(1):“将欲无陵,固守一德(2)。”此言神无离形,则气多内充,而忍饥寒也(3)。和乐者,生之外泰也(4);精神者,生之内充也(5)。外泰不若内充,而况外伤乎?忿恤忧恨者,生之伤也(6);和说欢喜者,生之养也(7)。君子慎小物而无大败也。行中正,声向荣(8),气意和平,居处虞乐(9),可谓养生矣。凡养生者,莫精于气(10)。是故春袭葛,夏居密阴,秋避杀风,冬避重漯,就其和也(11)。衣欲常漂,食欲常饥,体欲常劳,而无长佚居多也(12)。凡天地之物,乘于其泰而生(13),厌于其胜而死(14),四时之变是也。故冬之水气,东加于春而木生,乘其泰也(15);春之生,西至金而死,厌于胜也(16)。生于木者,至金而死;生于金者,至火而死。春之所生,而不得过秋;秋之所生,不得过夏,天之数也(17)。饮食臭味(18),每至一时,亦有所胜、有所不胜之理,不可不察也。四时不同气,气各有所宜,宜之所在,其物代美(19)。视代美而代养之,同时美者杂食之,是皆其所宜也(20)。故荠以冬美,而荼以夏成(21),此可以见冬夏之所宜服矣(22)。冬,水气也,荠,甘味也,乘于水气而美者,甘胜寒也(23)。荠之为言济与?济,大水也。夏,火气也,荼,苦味也,乘于火气而成者,苦胜暑也(24)。天无所言,而意以物(25)。物不与群物同时而生死者,必深察之,是天之所以告人也。故荠成告之甘,荼成告之苦也。君子察物而成告谨(26),是以至荠不可食之时,而尽远甘物,至荼成就也。天所独代之成者,君子独代之,是冬夏之所宜也。春秋杂物其和,而冬夏代服其宜(27),则常得天地之美(28),四时和矣。凡择味之大体,各因其时之所美(29),而违天不远矣。是故当百物大生之时,群物皆生,而此物独死,可食者,告其味之便于人也;其不可食者(30),告杀秽除害之不待秋也。当物之大枯之时,群物皆死,如此物独生,其可食者,益食之。天为之利人,独代生之,其不可食,益畜之。天愍州华之间(31),故生宿麦(32),中岁而熟之(33)。君子察物之异,以求天意,大可见矣。是故男女体其盛,臭味取其胜,居处就其和,劳佚居其中,寒暖无失适,饥饱无过平,欲恶度理,动静顺性,喜怒止于中,忧惧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此谓之得天地泰。得天地泰者,其寿引而长;不得天地泰者,其寿伤而短。短长之质,人之所由受于天也。是故寿有短长,养有得失,及至其末之,大率而必雠于此(34),莫之得离。故寿之为言犹雠也。
【注释】
(1) 道士:有道之士。
(2) “将欲无陵”二句:要想没有外邪入侵,必须固守自己的精神。坚守信念,也是抵制外邪的关键。保证身心健康,有相同的路子。陵,侵侮。德,精神。
(3) “此言神无离形”三句:神守形,体内气充实,就可以忍受饥寒。
(4) “和乐者”二句:和谐快乐是生活的好环境。泰,安适。
(5) “精神者”二句:精神状态是生命的内在环境。
(6) “忿恤忧恨者”二句:忿恤忧恨,这些都对生命有伤害。忿,忿怒。恤,忧虑。
(7) “和说欢喜者”二句:和乐欢喜会滋养生命,是保养生命的重要因素。说,同“悦”。欢喜,旧本均作“劝善”,苏舆注:“劝善,疑‘欢喜’之误。”苏说是,钟肇鹏校释本据改,今从之。
(8) 声向荣:声音洪亮。
(9) 虞(yú):通“娱”,快乐。
(10) “凡养生者”二句:养生讲究气,在不同季节采取不同方式,以达到和为目的。和气最利于生命。
(11) “是故春袭葛”五句:春天穿葛布衣,夏天居住在凉爽的地方,秋天躲避肃杀之风,冬天避开过度的潮湿,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和。袭,穿衣。葛,葛布衣。杀风,肃杀之风。漯(luò),董天工笺注云:“漯,《说文》本作‘湿’,省作‘漯’。”重湿,过度的潮湿。
(12) “衣欲常漂(piǎo)”四句:衣服要经常洗,吃饭不要经常过饱,身体要经常活动,而不要长久地过安逸的生活。漂,漂洗。佚居,安逸的生活。佚,通“逸”,安逸、安闲。作此解时,“多”则疑为衍文。刘师培云:“‘多’与‘侈’同。”居侈,生活奢侈。长佚,长期无所事事。《孟子·滕文公上》:“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太平御览》卷二十一引《公孙尼子》曰:“孔子有病,哀公使医视之。医曰:‘子居处饮食何如?’孔子曰:‘春居葛笼,夏居密阳,秋不风,冬不炀。饮食不馈,饮酒不勤。’医曰:‘是良药也。’”这里“密阳”,与上述“密阴”相反。冬不炀,不烤火,与上述避免潮湿也不同。此有顺其自然的意思。
(13) 乘于其泰而生:万物在良好环境下生长。泰指良好环境。乘,趁机。在五行相胜中,前者就是后者的泰,后者就是乘其泰而生,如木生火,火以木为泰。
(14) 厌于其胜而死:被胜过它的所压迫而致死。在五行相克中,水克火,火灭,就是厌于其胜而死。
(15) “故冬之水气”三句:冬季在北,是水;春季在东,是木。冬水东加于春木,是“乘其泰”。这是相生关系。
(16) “春之生”三句:东边春季生的是木,到西边秋季是金。金克木,春生的木,到秋季而死,是“厌于胜”。
(17) 天之数:即指客观规律。
(18) 饮食臭(xiù)味:饮食各种味道也是相生相克的。味道与五行相联系,春与酸味对应,夏与苦味对应,辛与秋对应,咸与冬对应。
(19) “四时不同气”四句:四季不同气,食物各有所宜,只要是适宜的,就是美味。
(20) “视代美而代养之”三句:按季节所生产的美物,与当时美物相同的其他食品,都是适宜的。
(21) “故荠(jì)以冬美”二句:荠是一种菜,《诗经·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这是说荼是苦的,荠是甜的。荠冬季生长,味甜,荼夏季生长,味苦。
(22) 冬夏之所宜服:董仲舒根据冬季生长荠菜,荠菜是甜的,说明冬季可以吃甜类食品。夏季生长荼,荼是苦味,说明夏季适合吃苦味食品。他认为天生产什么,就吃什么,就符合天意。人在地球生活、发展、进化,长期适应这种环境,从科学上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23) “冬,水气也”六句:冬,水气,寒冷。荠,甘味,五行属于土。土克水,甘胜寒。荠菜就是乘于水气而美者。
(24) “夏,火气也”六句:荼,苦味。《淮南子·时则训》:“苦菜秀。”高诱注:“苦菜味苦,感火之味而成。”夏季生苦菜,苦性凉,可胜暑。按照董仲舒的说法,冬季多吃甜食,夏季多吃苦味。
(25) “天无所言”二句:天不会说话,总是以物的产生变化来表达意思。
(26) 君子察物而成告谨:君子仔细观察物品的成熟而体会上天的告诫。钟肇鹏曰:“‘告谨’,谓上天以物之成熟来告诉人们。谨,注意。”
(27) “春秋杂物其和”二句:春秋季节,什么都吃,就可以达到平衡。冬夏季节要吃适宜的东西,即能胜寒暑的食品。夏季吃苦味,冬季吃甜味。一说甜食不好,一年四季不吃甜的,这种思路不符合中国传统观念。因人而异,与时俱进,这是保养身体的重要原则。盲目追求时尚,一味跟风,不但不合实际,也不符合辩证法的道理。
(28) 常:苏本作“当”,今据孙诒让说校改作“常”。
(29) “凡择味之大体”二句:如何选择美味,以当时生产的为最好。这叫时令菜蔬。由于董仲舒的提倡而为历代富贵人家所重视和遵循。《汉书·召信臣传》:“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然蕴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此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及它非法食物,悉奏罢,省费岁数千万。”两千年前,中国人就创造了暖房栽培蔬菜,信臣根据董仲舒的时令蔬菜的说法,给予否定。唐代贞观十九年,有人于地下生火种菜,太宗征高丽班师时,奉上非时令鲜菜,也因耗费过大而被革职。
(30) 可:苏本脱此字,今据钟肇鹏校释本补。
(31) 天愍(mǐn)州华之间:上天可怜中州、华山一带的百姓。愍,怜悯。州,中州。钟肇鹏曰:“‘华’当指华山。‘州华之间’即指豫州、雍州之地宜种宿麦也。”
(32) 宿麦:《汉书·食货志》董仲舒曰:“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汉书·武帝纪》:“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颜师古注:“秋冬种之,经岁乃熟,故曰宿麦。”
(33) 中岁而熟之:五月夏至时节麦子成熟。中岁,即岁中,五月夏至时。
(34) 大率而必雠(chóu)于此:保养身体正确,寿命就可以长些,否则就短些,寿命长短与保养水平相对应。大率,苏本作“大卒”,孙诒让曰:“‘大卒’疑当作‘大率’,‘卒’、‘率’形近而误。”孙说是,钟肇鹏校释本据改,今从之。雠,通“酬”,相应,所谓天道酬勤。
【译文】
古代的有道之士说:“想要不受外邪的侵袭,就要坚守心神。”这就是说神不离开形体,那么气就会多而使体内充实,能够忍得住饥饿和寒冷。平和快乐,是生命的外在舒适;精神,是生命的内在充实。外在的舒适比不上内在的充实,更何况是外在受到了损伤呢?愤怒、怜悯、忧愁、怨恨,这些都对生命有害,和乐欢喜则会滋养生命。君子谨慎对待小事情就没有大过失。行为中正,声音洪亮,气意平和,生活安乐,这可以说是懂得养生之道了。大凡用来养生的,没有比气更精美的。所以春天穿葛布衣,夏天居住在凉爽的地方,秋天躲避肃杀之风,冬天避开过度的潮湿,接近平和。衣服要经常洗,吃饭不要经常过饱,身体要经常活动,而不要长久地过安逸的生活。大凡天地间的万物,都凭借天地的和气而生长,又被超过它的东西压制而死,四季的变化就是这样。所以冬天的水气,当太阳向东运行到春天时就使植物生长,就是凭借了水的宽舒之气;春天生成的万物,当太阳向西运行到了金气旺盛的秋天时就要死亡,这是受到了超过它的东西的压迫。在木气旺盛时生长的万物,到金气盛时就要死亡;在金气旺盛时生长的万物,到火气盛时就要死亡。春天产生的物种活不过秋天,秋天产生的物种活不过第二年夏天,这是天的定数。饮食和气味,每到一个时节,按理都有适宜的和不适宜的,不能不搞明白。四季的气不同,不同的气有各不相同的适宜生长的物种,随着适宜生长的气的来去,四季中就随气候的变化而交替产生出美好的物品来。随季节变化而交替产生出美好的物品,人们也随之食用这些美好的物品来滋养自己,与此同时掺杂食用其他美好食品,这都是养生所适宜的。荠菜在冬天长得最好,而荼却在夏天成熟,从中可以看出冬季和夏季应当食用何种物品了。冬天水气盛,荠菜味道甘美,凭借水气而生长得美好,这是甘甜胜过了寒冷。荠的意思就是济吧?所谓济,指的是大水。夏天火气盛,荼的味道苦,凭借火气而生长成熟,这是苦胜过了暑热。天不说话,而是用生长的物品来表达意旨。那些不与一般物品同时生死的物品,一定要深入地观察它们,这是上天用来告诫人们的。所以荠菜成熟就是上天告诉人们该吃甜的东西,荼菜成熟的时候就是上天告诉人们该吃苦的东西。君子仔细观察物品的成熟而体会上天的告诫,所以到了荠菜过时不能吃的时候,就完全疏远甘甜的食物,到了荼菜成熟的时候就吃荼菜。上天随季节变化而使物品交替成熟,君子也随季节变化而交替食用这些符合节令的物品,荠菜和荼菜是冬天和夏天适宜吃的东西。春天和秋天掺杂食用调和的食物,而冬季和夏季则服用在本季节内适宜生长的食物,就能经常得到天地间美好的食物,四季都能保持身体平和。大凡选择食物滋味的要点是,选用那些符合时令并长得好的物品,这就离上天的意旨不远了。所以当万物都生长旺盛的时候,大量物种都开始生长,如果有一种生物独独在这时候死亡,如果它是可以食用的,这就是上天在告诉人们它的滋味是有利于人类食用的;如果它是不可以食用的,这就是上天在告诉人们去除污秽有害的东西不要等到秋天。当万物生气枯竭的时候,大量物种都死亡,如果有一种生物独独在这时候生长,如果它是可以食用的,就多吃它。天的作为对人有利,随季节变化而交替生长出时令性食物,那些不能用来作为食物的物种也同时畜养着。上天可怜中州、华山一带的百姓,所以生产出宿麦,到五月夏至时节成熟。君子观察事物的不平常之处来探求上天的旨意,可以见到很多。所以男女体内之气要旺盛,选择优越的气味,住处要求平和,劳逸要求适中,冷暖不要失度,饥饱不要过度,喜爱、厌恶要讲道理,活动、休息要顺应天性,喜悦、愤怒要符合中道,忧愁、恐惧要回复到中正,中和经常在身上,这就叫得到了天地的安适之道。得到天地安适之道的人,他的寿命得到延伸而长久;得不到天地安适之道的人,他的寿命受到损伤而短促。寿命短长的体质,是人从上天接受来的。所以寿命有短长,保养有得失,到了最后,大体上与保养相应,不可能太离谱。因此可以说,寿就相当于酬劳。
天下之人虽众,不得不各雠其所生,而寿夭于其所自行(1)。自行可久之道者,其寿雠于久;自行不可久之道者,其寿亦雠于不久。久与不久之情,各雠其生平之所行,今如后至,不可得胜(2),故曰:寿者,雠也(3)。然则人之所自行,乃与其寿夭相益损也(4)。其自行佚而寿长者,命益之也(5);其自行端而寿短者,命损之也(6)。以天命之所损益,疑人之所得失,此大惑也(7)。是故天长之而人伤之者,其长损;天短之而人养之者,其短益。夫损益者皆人,人其天之继欤(8)!出其质而人弗继,岂独立哉(9)?
【注释】
(1) “天下”三句:此言寿命长短是与自己保养的行为所相应的。
(2) “今如”二句:自己的行为是寿命长短的决定因素,人事在先,命好像在后。今,陶鸿庆云:“‘今’乃‘命’字之误。言人事居先,而天命若从其后也。玩上下文义自明。”陶说可从。不可得胜,是说这种相应关系不可改变。
(3) “寿者”二句:寿命长短与自己的行为相对应。
(4) “然则”二句:人的寿命不完全是由行为决定的,命起着损益的作用。
(5) “其自行佚”二句:自己行为不是很好,有的寿命也很长,那是命增加的。
(6) “其自行端”二句:行为端正的,寿命很短,那是命减损的。
(7) “以天命”三句:根据命的增加与减损,怀疑行为的得失,那是太糊涂了。
(8) “夫损益”二句:损益是人事,是在天赋的基础之上损益。天赋是先期的,人事是天赋的继续。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曰:“继者,天所断而续之,天所阙而补之,裁成辅相之极则也。”天赋是基础,人事是补充,各有作用,不可偏废。
(9) “出其质”二句:天出其质,人如果不在天赋的基础上下工夫,那怎么能算是独立的呢?人与天地参,就表现在这里。这里表现董仲舒强调人的能动性,不主张一切听天由命。后人不理解这种思想,对一些文字妄加改动,从而失去了其本来的深意。
【译文】
天下的人虽然很多,但每个人的寿命不能不和他天生的体质相应对,长寿和夭折都是由人自身的行为决定的。自身奉行长寿之道的人,他的寿命就会很长;自身奉行不能长寿的生活方式的人,他的寿命也就不会长。长寿与不长寿的情形,分别与人的生平行为相对应,而人的寿命也随其养生之道而达到一定长度,这个法则无法逾越。所以说:寿就是相对应的意思。然而人自身所奉行的养生之道却可以使天赋的寿命长短有所增加或减少。有些人行为放荡却寿命长久,这是因为他的天赋体质强而使他活得长;有的人行为端正却寿命短促,这是因为他的天赋体质弱而使他命短。因为天赋体质的强弱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从而怀疑人类养生之道的得失好坏,这是非常糊涂的。所以天赋予人强的体质而人却自己损伤它,这样他本来应有的长寿命就被减少了;天赋予人弱的体质而人却注意养生之道,这样他本来不长的寿命相对来说就被延长了。人寿命的减少或增长都和人的行为有关,人为大概就是继承天赋而又有所作为吧!天赋予人体质而人却不在这一基础上加以努力,那怎么能表现出人的独立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