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成公为宣公之子,名黑肱,其母为穆姜,公元前590年即位,前573年薨于位,与文公、宣公一样,在位亦十八年。

鲁成公在位时,诸侯争霸之战仍然在持续,成公二年,齐晋两国发生鞌之战,齐国大败,某种程度上减轻了鲁国的外部压力;成公十六年,晋楚发生鄢陵之战,楚国亦大败,显示这一时期晋国仍有较强实力。不过到成公晚期,晋国接连发生三郤与伯宗、晋厉公之间,晋厉公与栾书、中行偃之间的激烈冲突,导致厉公被杀,多家大夫遭灭门,显示这一时期中原盟主晋国内外矛盾纷争加剧,这些事件也部分波及了鲁国内政。本篇主要的义理有:元年“王师败绩于贸戎”条,实为晋败王师,而不言晋,是为了彰显“王者无敌”之义。二年“鞌之战”“齐侯使国佐如师”条,见大夫不敌君之义,亦表明齐顷公被获逃遁,不能死位,为《春秋》所诛绝。十五年“仲婴齐卒”条,见为人后者为之子之义,亦见大夫以下兄弟不可相后。十五年“钟离之会”,见“夷夏之辩”与“大一统”的关系,即是“从近者始”。

【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1]。

【注释】

[1]公:鲁成公。据《史记》,成公名黑肱,为宣公之子。

【译文】

【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经】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

【译文】

【经】二月,辛酉,安葬我们的国君宣公。

【经】无冰。

【译文】

【经】没有结冰。

【经】三月,作丘甲[2]。

【传】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丘使也。

【注释】

[2]作丘甲:丘,行政单位,四井为邑,四邑为丘。甲,铠甲。作丘甲,即命令丘民自己制造铠甲。案古制,兵器、铠甲皆由国家制造,归国家所有,出兵时颁兵甲,还师则收兵甲。且制作铠甲需要有专门的人才,古有四民,士农工商,工负责制作铠甲。此处使丘民作甲,一则加重民众负担,一则使得“四民相兼”,故《春秋》讥之。

【译文】

【经】三月,命令丘民制作铠甲。

【传】为何记录此事?是讥刺。讥刺什么?讥刺开始命令丘民作甲。

【经】夏,臧孙许及晋侯盟于赤棘。

【译文】

【经】夏,臧孙许与晋侯在赤棘结盟。

【经】秋,王师败绩于贸戎[3]。

【传】孰败之?盖晋败之。或曰贸戎败之。然则曷为不言晋败之?王者无敌,莫敢当也[4]。

【注释】

[3]贸戎:地名。

[4]王者无敌,莫敢当也:敌,对等。案《春秋》之例,书“战”则表示双方的地位平等。此处交战的双方,周天子是君,晋是臣,两者不对等,故《春秋》不书“战”,以此正君臣之义。

【译文】

【经】秋,王师在贸戎被击败了。

【传】谁击败了王师?大概是晋国,有人说是贸戎。为何不说是晋国击败了王师?没人能与王者匹敌,没人配与王者交手。

【经】冬,十月。

【译文】

【经】冬,十月。

【经】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

【译文】

【经】二年,春,齐侯伐击我国北部边境。

【经】夏,四月,丙戌,卫孙良夫帅师及齐师战于新筑,卫师败绩。

【译文】

【经】夏,四月,丙戌,卫孙良夫帅师在新筑与齐师交战,卫师败绩。

【经】六月,癸酉,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会晋郤克、卫孙良夫、曹公子手,及齐侯战于鞌,齐师败绩。

【传】曹无大夫,公子手何以书[5]?忧内也[6]。

【注释】

[5]曹无大夫,公子手何以书:案《春秋》之例,传闻世,小国无大夫,略而称人;至所闻世,小国有大夫。然小国有大夫,仅书大夫之名,不书氏,以此区别与大国大夫之称名氏。此处曹为小国,而公子手称名氏,故而发问。

[6]忧内也:内,指鲁国。担忧鲁国,故随同鲁国出战。何休云:“《春秋》托王于鲁,因假以见王法,明诸侯有能从王者,征伐不义,克胜有功,当褒之,故与大夫。”

【译文】

【经】六月,癸酉,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子婴齐帅师,会同晋郤克、卫孙良夫、曹公子手,在鞌地与齐侯交战,齐师败绩。

【传】曹国没有大夫,此处为何书公子手之名氏?因为他担忧鲁国。

【经】秋,七月,齐侯使国佐如师。己酉,及国佐盟于袁娄。

【传】君不使乎大夫[7],此其行使乎大夫何?佚获也[8]。其佚获奈何?师还齐侯[9],晋郤克投戟,逡巡,再拜稽首马前。逢丑父者,顷公之车右也[10],面目与顷公相似,衣服与顷公相似,代顷公当左[11],使顷公取饮。顷公操饮而至,曰:“革取清者[12]。”顷公用是佚而不反。逢丑父曰:“吾赖社稷之神灵,吾君已免矣。”郤克曰:“欺三军者,其法奈何?”曰:“法斮[13]。”于是斮逢丑父。己酉,及齐国佐盟于袁娄。曷为不盟于师,而盟于袁娄?前此者,晋郤克与臧孙许同时而聘于齐。萧同姪子者[14],齐君之母也,踊于棓而窥客[15],则客或跛或眇[16],于是使跛者迓跛者,使眇者迓眇者。二大夫出,相与踦闾而语[17],移日然后相去。齐人皆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二大夫归,相与率师为鞌之战,齐师大败。齐侯使国佐如师,郤克曰:“与我纪侯之甗[18],反鲁卫之侵地,使耕者东亩,且以萧同姪子为质,则吾舍子矣。”国佐曰:“与我纪侯之甗,请诺。反鲁卫之侵地,请诺。使耕者东亩,是则土齐也;萧同姪子者,齐君之母也,齐君之母,犹晋君之母也,不可,请战。壹战不胜,请再。再战不胜,请三。三战不胜,则齐国尽子之有也,何必以萧同姪子为质。”揖而去之。郤克鲁、卫之使[19],使以其辞而为之请[20],然后许之。逮于袁娄而与之盟。

【注释】

[7]君不使乎大夫:案国君与大夫地位不平等,故不向大夫派遣使者,即便有外交行为,也不书“使”文。如闵公二年,鲁国无君,齐侯派遣高子来结盟,不书“齐侯使高子来盟”,而是书“齐高子来盟”。此处书“齐侯使国佐如师”,使得齐顷公与大夫对等,以此诛绝顷公。

[8]佚获也:被俘而逃亡,此指鞌之战时。

[9]还:绕也。

[10]车右:古代国君战车上有三人,御者居中,国君居左,卫士居右,称为车右。

[11]代顷公当左:即齐顷公与逢丑父身份互换。

[12]革取清者:何休云:“革,更也。军中人多,水泉浊,欲使远取清者,因亡去。”

[13]法斮(zhuó):依军法当斩。

[14]萧同姪子:萧,国名,萧君字叔同,因其为附庸之国,故称字。姪子者,萧君之侄女。

[15]踊于棓而窥客:踊,上也。棓,铺于不平处的跳板。

[16]客或跛或眇:跛,有足疾,走路瘸拐,指郤克。眇,一目盲,此指臧孙许。

[17]相与踦闾而语:何休云:“闾,当道门。闭一扇,开一扇,一人在外,一人在内,曰踦闾。将别,恨为齐所侮戏,谋伐之,而不欲使人听之。”

[18]纪侯之甗:何休云:“齐襄公灭纪所得甗邑,其土肥饶,欲得之。”

[19](shùn):使眼色。

[20]使以其辞而为之请:其,国佐。国佐揖而去,则有伤郤克之威,故郤克给鲁、卫大夫使眼色,让他们为国佐求情,郤克方能再与国佐结盟,而不伤军威。

【译文】

【经】秋,七月,齐侯派遣国佐来到军中。己酉,与国佐在袁娄结盟。

【传】国君不向大夫派遣使者,此处为何向晋国大夫派遣使者?因为齐顷公被俘逃逸是被轻贱。他被俘逃逸是怎么回事?鞌之战时,军队包围了齐侯,晋郤克仍去戟,向后退却,在马前再拜稽首。逢丑父,是顷公的车右,面目与顷公相似,衣服与顷公相似,替代顷公居于车左。命令顷公取水,顷公取水而至,又说:“换干净点的水来。”顷公于是逃逸不回来了。逢丑父说:“我们依靠着社稷的神灵,我们国君已经脱离危难了。”郤克说:“欺骗三军,军法如何处置?”回答说:“依军法当斩。”于是斩杀逢丑父。己酉,与齐国佐在袁娄结盟。为何不在军中结盟,而在袁娄结盟?鞌之战以前,晋郤克与我国的臧孙许一起去齐国聘问。萧同姪子,是齐顷公的母亲。登上跳板窥视来客,来客有人跛脚有人偏盲,于是派遣跛脚之人去迎接跛脚之客,派遣偏盲之人去迎接偏盲之客。二大夫出来,偏倚在闾门内外谈话,过了很长时间才离去。齐人都说:“祸患必从今日而起。”二大夫归国,相约率领师众打了鞌之战,齐师大败。齐侯派遣国佐前往敌军处求和。郤克说:“割让原来纪侯的甗邑给我国,归返之前侵夺的鲁、卫二国的土地,耕地都变为东西走向,并且以萧同姪子作为人质,那么我们就饶过你们。”国佐说:“‘给我纪侯之甗’,答应你。‘归返鲁卫侵地’,答应你。‘使齐国耕地变为东西向’,则是以齐土为晋地;萧同姪子,是我君之母,齐君之母,也就是晋君之母,这两点不能答应。请开战。一战不胜,请再战。再战不胜,请三战。三站不胜,则齐国全归你们所有了,何必要以萧同姪子作为人质。”作揖而去。郤克向鲁卫大夫使眼色,让他们为国佐求情,然后郤克许诺。追到袁娄才与国佐结盟。

【经】八月,壬午,宋公鲍卒。

【译文】

【经】八月,壬午,宋公鲍去世了。

【经】庚寅,卫侯遬卒。

【译文】

【经】庚寅,卫侯遬去世了。

【经】取汶阳田。

【传】汶阳田者何?鞌之赂也[21]。

【注释】

[21]鞌之赂也:鞌之战的贿赂,取之于齐,即上文所云“反鲁、卫之侵地”。依《春秋》之例,当书“取齐汶阳田”,不系属于齐国者,何休云:“耻内乘胜胁齐,求赂得邑,故讳使若非齐邑。”

【译文】

【经】夺取汶阳田。

【传】汶阳田是什么?是鞌之战的贿赂。

【经】冬,楚师、郑师侵卫。

【译文】

【经】冬,楚师、郑师侵责卫国。

【经】十有一月,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22]。

【经】丙申,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齐人、曹人、邾娄人、薛人、鄫人盟于蜀。

【传】此楚公子婴齐也[23],其称人何?得壹贬焉尔[24]。

【注释】

[22]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案《春秋》之例,君不会大夫,此处不避讳公与婴齐相会者(依例当书“及楚公子婴齐会于蜀”),是为下文贬婴齐张本。

[23]此楚公子婴齐也:因上文“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此处蜀之盟又有“楚人”,则知楚人实为公子婴齐。

[24]得壹贬焉尔:壹贬,专一于贬楚公子婴齐。依《春秋》之例,若鲁君与外诸侯大夫结盟,则避讳不书“公”。此处书“公”,则《春秋》之意不在公,而在于与会之人。联系上文书“楚公子婴齐”。此处却书“楚人”,则知此条是专一于贬婴齐。之所以贬者,何休云:“婴齐,楚专政骄蹇臣也,数道其君率诸侯侵中国,故独先举于上,乃贬之,明本在婴齐,当先诛其本,乃及其末。”

【译文】

【经】十一月,公与楚公子婴齐在蜀地相会。

【经】丙申,公与楚人、秦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齐人、曹人、邾娄人、薛人、鄫人在蜀地结盟。

【传】这里是楚公子婴齐,称之为“楚人”是为何?是专一于贬抑他。

【经】三年,春,王正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

【译文】

【经】三年,春,王正月,公会同晋侯、宋公、卫侯、曹伯伐击郑国。

【经】辛亥,葬卫缪公。

【译文】

【经】辛亥,安葬卫缪公。

【经】二月,公至自伐郑。

【译文】

【经】二月,公从伐郑之役归国。

【经】甲子,新宫灾,三日哭。

【传】新宫者何?宣公之宫也[25]。宣宫则曷为谓之新宫?不忍言也[26]。其言三日哭何?庙灾三日哭[27],礼也。新宫灾,何以书?记灾也。

【注释】

[25]宣公之宫也:案文公十三年传文“周公称大庙,鲁公称世室,群公称宫”,宣公之宫,即宣公之庙。

[26]不忍言也:案宗庙是先君精神所依之地,而发生火灾,则伤痛鬼神无所依归。且宣公为成公之父,祢庙有灾,孝子不忍直言“宣宫”,因其属于新立之庙,故变言“新宫”。

[27]三日哭:君臣服素缟哭三日,痛伤鬼神无所依归。《礼记·檀弓下》云:“有焚其先人之室,则三日哭。”

【译文】

【经】甲子,新宫发生了火灾,哀哭三日。

【传】新宫是什么?是宣公庙。宣公庙为何称之为新宫?因为不忍正言。经书哀哭三日是为何?宗庙发生火灾,哀哭三日,是合礼的。新宫发生火灾,为何记录?是记录灾害。

【经】乙亥,葬宋文公。

【译文】

【经】乙亥,安葬宋文公。

【经】夏,公如晋。

【译文】

【经】夏,公去了晋国。

【经】郑公子去疾率师伐许。

【译文】

【经】郑公子去疾率师伐击许国。

【经】公至自晋。

【译文】

【经】公从晋国回来。

【经】秋,叔孙侨如率师围棘。

【传】棘者何?汶阳之不服邑也[28]。其言围之何[29]?不听也[30]。

【注释】

[28]汶阳之不服邑也:案去年,鲁国取齐汶阳之田,而棘是其中的一个小邑,不服于鲁国。

[29]其言围之何:案《春秋》之例,封内兵不书,鲁国已取汶阳之田,则此处属于封内之兵,本不应书,故而发问。

[30]不听也:何休云:“不听者,叛也。不言叛者,为内讳。……不先以文德来之,而便以兵围之,当与围外邑同罪,故言围也。”

【译文】

【经】秋,叔孙侨如率师包围了棘邑。

【传】棘是什么地方?是汶阳不臣服鲁国的城邑。经书围是为何?表明棘邑不听顺。

【经】大雩。

【译文】

【经】举行大雩祭。

【经】晋郤克、卫孙良夫伐将咎如。

【译文】

【经】晋郤克、卫孙良夫伐击将咎如。

【经】冬,十有一月,晋侯使荀庚来聘。

【经】卫侯使孙良夫来聘。

【经】丙午,及荀庚盟。

【经】丁未,及孙良夫盟。

【传】此聘也,其言盟何[31]?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32]。

【注释】

[31]此聘也,其言盟何:案《春秋》之中,“盟”重于“聘”,若因聘问而结盟,则仅书“盟”。此处盟而书聘,故而发问。

[32]寻旧盟也:寻绎旧盟。书寻绎旧盟者,是恶其不信也,何休云:“二国既修礼相聘,不能相亲信,反复相疑,故举聘以非之。”

【译文】

【经】冬,十一月,晋侯派遣荀庚来鲁国聘问。

【经】卫侯派遣孙良夫来鲁国聘问。

【经】丙午,(公)与荀庚结盟。

【经】丁未,(公)与孙良夫结盟。

【传】这里是聘问鲁国,经书盟是为何?聘问而言盟的,是寻绎先前的盟约。

【经】郑伐许[33]。

【注释】

[33]郑伐许:案《春秋》之例,诸夏之国称爵,夷狄则单称国号。此处单称郑,是将郑国视为夷狄。何休云:“谓之郑者,恶郑襄公与楚同心,数侵伐诸夏,自此之后,中国盟会无已,兵革数起,夷狄比周为党,故夷狄之。”

【译文】

【经】郑国伐击许国。

【经】四年,春,宋公使华元来聘。

【译文】

【经】四年,春,宋公派遣华元来鲁国聘问。

【经】三月,壬申,郑伯坚卒。

【译文】

【经】三月,壬申,郑伯坚去世了。

【经】杞伯来朝。

【译文】

【经】杞伯来鲁国朝见。

【经】夏,四月,甲寅,臧孙许卒。

【译文】

【传】夏,四月,甲寅,臧孙许去世了。

【经】公如晋。

【译文】

【经】公去了晋国。

【经】葬郑襄公。

【译文】

【经】(四月)安葬郑襄公。

【经】秋,公至自晋。

【译文】

【经】秋,公从晋国归来。

【经】冬,城运。

【译文】

【经】冬,修筑运邑。

【经】郑伯伐许[34]。

【注释】

[34]郑伯伐许:郑伯,即郑伯费,为郑襄公之子。襄公卒于三月,此时郑伯费是未踰年君。以嗣君名例,君薨称子某,既葬称子,踰年即位,三年称公。则本当书“郑子”。此处书“郑伯”者,因其在丧中用兵,全无思慕之心,乐成君位,故《春秋》书“郑伯”,如其意以著其恶。

【译文】

【经】郑伯伐击许国。

【经】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来归。

【译文】

【经】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被弃来归。

【经】仲孙蔑如宋。

【译文】

【经】仲孙蔑出使去了宋国。

【经】夏,叔孙侨如会晋荀秀于穀。

【译文】

【经】夏,叔孙侨如与晋荀秀在穀地相会。

【经】梁山崩[35]。

【传】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梁山崩,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大也。何大尔?梁山崩,壅河,三日不[36]。外异不书[37],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38]。

【注释】

[35]梁山崩:梁山,黄河边上的山,在晋国境内。此时崩塌,阻断黄河,三日不流。

[36](liú):“流”之古字。

[37]外异不书:《春秋》之例,仅为鲁国与二王后记录灾异,梁山在晋国境内,晋又非二王后,本在外异不书之例。

[38]为天下记异也:何休以为,山是君之象,黄河为正道之象。梁山崩壅塞黄河,象诸侯失势,王道绝,大夫专政。因其象征着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天下皆如此,故为天下记异。

【译文】

【经】梁山崩塌。

【传】梁山是什么?是黄河边上的山。梁山崩塌,为何记录?是记录异象。有何异象?崩塌严重。严重到什么地步?梁山崩塌,壅塞黄河,三日河水不流。鲁国之外的异象,例所不书,此处为何记录?是为天下记录异象。

【经】秋,大水。

【译文】

【经】秋,发大水。

【经】冬,十有一月,己酉,天王崩。

【译文】

【经】冬,十一月,己酉,天王(周定王)驾崩了。

【经】十有二月,己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娄子、杞伯,同盟于虫牢。

【译文】

【经】十二月,己丑,公会同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娄子、杞伯,在虫牢同心结盟(约备强楚)。

【经】六年,春,王正月[39],公至自会。

【注释】

[39]王正月:案时月日例,公致例时,此处书月者,因之前鞌之战,鲁国大夫俘虏过齐侯,则此处公与齐侯见面有危。

【译文】

【经】六年,春,王正月,公从虫牢之会归国。

【经】二月,辛巳,立武宫[40]。

【传】武宫者何?武公之宫也。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立武宫,非礼也。

【注释】

[40]立武宫:武宫,即鲁武公之庙。此处立武宫者,鞌之战前,臧孙许曾向鲁武公祈祷,后得胜,故立武公之庙。然案礼制,诸侯立五庙,太祖庙不毁,其余四庙,则亲过高祖而毁。鲁武公属于毁庙之君,为之立庙为非礼。又据时月日例,失礼宗庙例日。

【译文】

【经】二月,辛巳,立武宫。

【传】武宫是什么?是鲁武公之庙。“立”是什么意思?书“立”,表明不宜立。立武公之庙,是非礼的。

【经】取鄟。

【传】鄟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于邾娄?讳亟也[41]。

【注释】

[41]讳亟也:亟,疾也。案去年十二月,鲁侯与邾娄子都参加了虫牢之盟,此时便取其城邑,则鲁国之背信弃义,何其速也。《春秋》为鲁国避讳,故不将鄟(专)邑系属于邾娄国。

【译文】

【经】夺取鄟邑。

【传】鄟邑是什么地方?是邾娄国的城邑。为何不系属于邾娄国?是为鲁国取邑之速。

【经】卫孙良夫率师侵宋。

【译文】

【经】卫孙良夫率师侵责宋国。

【经】夏,六月,邾娄子来朝。

【译文】

【经】夏,六月,邾娄子来鲁国朝见。

【经】公孙婴齐如晋。

【译文】

【经】公孙婴齐出使去了晋国。

【经】壬申,郑伯费卒[42]。

【注释】

[42]郑伯费:即郑悼公。《春秋》不书其葬者,郑国作为虫牢之盟的与会国,下文楚公子婴齐伐郑之丧,中国不能救援,之后晋国又伐其丧(晋栾书率师侵郑),则中国有大恶。此处《春秋》为中国避讳,不书郑伯费之葬,就好像晋栾书率师侵郑,不是伐丧一般。

【译文】

【经】壬申,郑伯费去世了。

【经】秋,仲孙蔑、叔孙侨如率师侵宋。

【译文】

【经】秋,仲孙蔑、叔孙侨如率师侵责宋国。

【经】楚公子婴齐率师伐郑。

【译文】

【经】楚公子婴齐率师伐击郑国。

【经】冬,季孙行父如晋。

【译文】

【经】冬,季孙行父出使去了晋国。

【经】晋栾书率师侵郑。

【译文】

【经】晋栾书率师侵责郑国。

【经】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43],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

【注释】

[43]鼷(xī)鼠食郊牛角:鼷鼠,鼠名,小而有剧毒。郊牛、卜牛、免牛,参见宣公“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条注释。

【译文】

【经】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咬了郊牛的角。改换卜牛为郊牛,鼷鼠又食咬卜牛之角,于是将牛放掉。

【经】吴伐郯。

【译文】

【经】吴伐击郯国。

【经】夏,五月,曹伯来朝。

【译文】

【经】夏,五月,曹伯来鲁国朝见。

【经】不郊,犹三望。

【译文】

【经】不行郊天之祭,却仍旧祭祀三望。

【经】秋,楚公子婴齐率师伐郑。

【译文】

【经】秋,楚公子婴齐率师伐击郑国。

【经】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杞伯救郑。八月,戊辰,同盟于马陵。公至自会。

【译文】

【经】公会同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杞伯救援郑国。八月,戊辰,在马陵同心结盟。公从马陵之会归国。

【经】吴入州来。

【译文】

【经】吴国攻入州来国都城。

【经】冬,大雩。

【译文】

【经】冬,举行大雩祭。

【经】卫孙林父出奔晋。

【译文】

【经】卫孙林夫出奔到了晋国。

【经】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44],归之于齐。

【传】来言者何?内辞也,胁我,使我归之也[45]。曷为使我归之?鞌之战,齐师大败,齐侯归,吊死视疾,七年不饮酒,不食肉。晋侯闻之曰:“嘻。奈何使人之君七年不饮酒,不食肉[46],请皆反其所取侵地。”

【注释】

[44]汶阳之田:本为鲁国领地,被齐国侵夺,成公二年鞌之战后,齐国返还汶阳之田。

[45]胁我,使我归之也:事实上,是晋国胁迫鲁国将汶阳之田归还齐国,然鲁国受胁迫则有耻,故避讳。经书“来言”,好像是晋国派使者来与鲁国商量归还之事,未见胁迫,而鲁国因佩服齐侯之义,而归还汶阳之田。另一方面,如果真是鲁国闻义自归,当书“归于齐”,而经书“归之于齐”,则见鲁国实受胁迫。

[46]奈何使人之君七年不饮酒,不食肉:齐侯吊死问疾,是劝死士;不饮酒食肉,则志在复仇,故晋侯高其义,畏其德,故返还齐之侵地。

【译文】

【经】八年,春,晋侯派遣韩穿来商量汶阳之田,鲁国将汶阳之田归还给了齐国。

【传】“来言”是什么意思?是为鲁国避讳之辞。实际是胁迫我国,使我国归还汶阳之田。为何胁迫我国归还汶阳之田?鞌之战,齐师大败。齐侯归国,弔死问伤,七年不饮酒,不食肉。晋侯听闻此事,说:“哎,怎么能让一国之君七年不饮酒,不食肉呢?请诸侯都返还齐国之前侵夺的土地。”

【经】晋栾书帅师侵蔡。

【译文】

【经】晋栾书帅师侵责蔡国。

【经】公孙婴齐如莒。

【译文】

【经】公孙婴齐出使去了莒国。

【经】宋公使华元来聘。

【译文】

【经】宋公派遣华元来鲁国聘问。

【经】夏,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

【传】纳币不书[47],此何以书?录伯姬也[48]。

【注释】

[47]纳币不书:纳币,参见隐公二年“纪履緰来逆女”条注释[81]。纳币属于常事,《春秋》常事不书。

[48]录伯姬也:伯姬,鲁女嫁为宋国夫人者,后守礼而死(详见襄公三十年夏“五月,甲午,宋灾,伯姬卒”条)。《春秋》褒扬伯姬守节,故详录其嫁娶之礼。

【译文】

【经】夏,宋公派遣公孙寿来纳币。

【传】纳币是常事,例所不书,此处为何记录?是详录伯姬嫁娶之礼。

【经】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

【译文】

【经】晋国杀了他的大夫赵同、赵括。

【经】秋,七月,天子使召伯来锡公命。

【传】其称天子何?元年春王正月,正也,其余皆通矣[49]。

【注释】

[49]元年春王正月,正也,其余皆通矣:案礼制,当称天子为“王”,故经文“元年春王正月”中的“王”字(即“春”下之“王”),为天子之正称。其余,指《春秋》中有称“天王”、“天子”、“王”(非“春”下之“王”,如“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之类)者,皆为通称。称天王,因当时吴楚之君僭称王,故周天子上系于“天”,称“天王”以正其义。天子,是爵称,表明是天之子。值得注意的是,礼制上,以“王”为正称;而时王之称,则以“天王”为正,若称“天子”或“王”(非“春”下之“王”),皆有讥刺,如此条。何休云:“此锡命称天子者,为王者长爱幼少之义,欲进勉幼君,当劳来与贤师良傅,如父教子,不当赐也。”

【译文】

【经】秋,七月,天子派遣召伯来赐予公加恩的诏命。

【传】经称“天子”是为何?“元年春王正月”中的“王”,是礼制上的正称,其余(天王、天子、非“春”下之“王”)都是通称。

【经】冬,十月,癸卯,杞叔姬卒[50]。

【注释】

[50]杞叔姬卒:杞叔姬,为鲁国嫁为杞国夫人者,成公五年被弃绝,回到鲁国;此时去世,至下年春,鲁国胁迫杞国迎回叔姬的灵柩,可谓穷凶极恶。案《春秋》之例,内女嫁为诸侯夫人,则书其卒;若弃绝而归,则不书其卒。今书杞叔姬之卒者,是避讳下一年鲁国胁迫杞国之事,好像杞伯姬尚为杞国夫人,故使杞国迎回其灵柩。

【译文】

【经】冬,十月,癸卯,杞叔姬去世了。

【经】晋侯使士夑来聘。

【译文】

【经】晋侯派遣士燮来鲁国聘问。

【经】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人、邾娄人伐郯。

【译文】

【经】叔孙侨如会同晋士燮、齐人、邾娄人伐击郯国。

【经】卫人来媵[51]。

【传】媵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

【注释】

[51]卫人来媵:媵,动词,送媵妾。案礼制,一国嫁女,而二国媵之,此处为媵伯姬。又案《春秋》之例,媵为常事,例所不书,此处伯姬有贤德,故详录之。

【译文】

【经】卫人来送伯姬的媵妾。

【传】送媵妾,例所不书,此处为何记录?是详录伯姬嫁娶之礼。

【经】九年,春,王正月,杞伯来逆叔姬之丧以归。

【传】杞伯曷为来逆叔姬之丧以归?内辞也,胁而归之也[52]。

【注释】

[52]内辞也,胁而归之也:案杞伯姬被弃,则与夫家已绝,夫无逆出妻之丧而葬者。则鲁国胁迫杞国迎回灵柩,是穷凶极恶的表现。故《春秋》为之避讳,书“杞伯来逆叔姬之丧”,好像是杞伯自己要来,非受胁迫。另一方面书“以归”,与“执”而“以归”(表明被执者是受胁迫而去别的国家的)文辞相同,则表明事实上杞伯是被胁迫的。《春秋》讳文而不没实。

【译文】

【经】九年,春,王正月,杞伯来迎叔姬的灵柩回国。

【传】杞伯为何来迎叔姬的灵柩回国?这是为鲁国避讳的文辞,实际上是胁迫杞国迎回叔姬的灵柩。

【经】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杞伯同盟于蒲。

【经】公至自会。

【译文】

【经】公会同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杞伯,在蒲地同心结盟。

【经】公从盟会之地归国。

【经】二月,伯姬归于宋。

【经】夏,季孙行父如宋致女[53]。

【传】未有言致女者,此其言致女何?录伯姬也。

【注释】

[53]致女:何休云:“古者,妇人三月而后庙见称妇,择日而祭于祢,成妇之义也。父母使大夫操礼而致之。必三月者,取一时足以别贞信,贞信著,然后成妇礼。”

【译文】

【经】二月,伯姬嫁到宋国。

【经】夏天,鲁国季孙行父到宋国送女方嫁妆等礼物。

【传】经文没有记录致女的,这里为什么说送女?是为了详细记录伯姬嫁娶之礼。

【经】晋人来媵。

【传】媵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

【译文】

【经】晋人来送伯姬的媵妾。

【传】送媵妾,例所不书,此处为何记录?是详录伯姬嫁娶之礼。

【经】秋,七月,丙子,齐侯无野卒。

【译文】

【经】秋,七月,丙子,齐侯无野去世了。

【经】晋人执郑伯。

【译文】

【经】晋人拘捕了郑伯。

【经】晋栾书帅师伐郑。

【译文】

【经】晋栾书帅师伐击郑国。

【经】冬,十有一月,葬齐顷公。

【译文】

【经】冬,十一月,安葬齐顷公。

【经】楚公子婴齐帅师伐莒,庚申[54],莒溃。

【经】楚人入运[55]。

【注释】

[54]庚申:案时月日例,溃例月。此处书日者,何休云:“责中国无信,同盟不能相救,至为夷狄所溃。”

[55]楚人入运:孔广森云:“文十二年,行父城运,则运本内邑,是时盖已叛属莒。内邑不言叛,故经无明文。”

【译文】

【经】楚公子婴齐帅师伐击莒国,庚申,莒国溃散。

【传】楚人攻入运邑

【经】秦人、白狄伐晋。

【译文】

【经】秦人、白狄伐击晋国。

【经】郑人围许。

【译文】

【经】郑人包围了许国都城。

【经】城中城。

【译文】

【经】修筑中城。

【经】十年,春,卫侯之弟黑背率师侵郑。

【译文】

【经】十年,春,卫侯同母弟黑背率师侵责郑国。

【经】夏,四月,五卜郊,不从,乃不郊。

【传】其言乃不郊何[56]?不免牲[57],故言乃不郊也。

【注释】

[56]其言乃不郊何:案《春秋》之例,“乃”是为难之辞。若郊祭占卜不吉而废郊,仅书“不郊”即可,不需云“乃不郊”,故而发问。

[57]不免牲:牲,指郊天所用之牛。若卜郊不吉,则免去天牲。何休云:“卜郊不吉,则为牲作玄衣纁裳,使有司玄端放之于南郊,明本为天,不敢留天牲。”此处成公数次占卜皆不吉,心有怨恨,故不免牲。如此则属于盗天牲,有大恶,需要避讳,故经文不明云“不免牲”,而云“乃不郊”,好像有什么为难之事,故而不行郊祭。另一方面,鲁国占卜郊祭之可否,当三卜,此处五卜亦是非礼;而郊祭当行于一二三月,此处四月行郊祭,亦为非礼。

【译文】

【经】夏,四月,五次占卜郊祭之可否,不吉,乃不举行郊祭。

【经】五月,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58]。

【注释】

[58]伐郑:成公伐郑,下未有致文(即“公至自伐”,或“公至自会”之文),何休以为,上文成公因数次卜郊不吉,而不免天牲,有大恶,此处不书致文,夺其臣子之辞,以见其恶。

【译文】

【经】五月,公会同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伐击郑国。

【经】齐人来媵。

【传】媵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三国来媵,非礼也[59]。曷为皆以录伯姬之辞言之?妇人以众多为侈也[60]。

【注释】

[59]三国来媵,非礼也:案礼制,诸侯娶于一国,而二国往媵之,今三国来媵(卫晋齐),故为非礼。

[60]妇人以众多为侈也:何休云:“侈,大也。朝廷侈于妒上,妇人侈于妒下,伯姬以至贤,为三国所争媵,故侈大其能容之。”

【译文】

【经】齐人来送伯姬的媵妾。

【传】送媵妾,例所不书,此书为何记录?是详录伯姬嫁娶之礼。三国送来媵妾,是非礼的,为何仍旧以详录伯姬的文辞言之?是张大伯姬能容众多妇人的贤德。

【经】丙午,晋侯獳卒[61]。

【注释】

[61]晋侯獳(nòu)卒:《春秋》之例,外诸侯杀无罪之大夫,则不书葬。成公八年,晋侯杀无罪大夫赵同、赵括,故不书其葬。

【译文】

【经】丙午,晋侯獳去世了。

【经】秋,七月。

【译文】

【经】秋,七月。

【经】公如晋[62]。

【注释】

[62]公如晋:此事发生在冬季,案《春秋》编年,四时具,然后为年,本当书“冬,公如晋”。此处去冬者,因成公无事天之意,如上文之不免牲,此处去晋国奔丧,至明年三月而归,又错过了郊祭的时间。故《春秋》去冬,表明成公当被诛绝。

【译文】

【经】公去了晋国奔丧。

【经】十有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晋。

【译文】

【经】十一年,春,王三月,公从晋国归来。

【经】晋侯使郤州来聘。己丑,及郤州盟[63]。

【注释】

[63]及郤州盟:案《春秋》之例,聘而书盟,是寻绎旧盟。

【译文】

【经】晋侯派遣郤州来鲁国聘问,己丑,公与郤州结盟。

【经】夏,季孙行父如晋。

【译文】

【经】夏,季孙行父出使去了晋国。

【经】秋,叔孙侨如如齐。

【译文】

【经】秋,叔孙侨如出使去了齐国。

【经】冬,十月。

【译文】

【经】冬,十月。

【经】十有二年,春,周公出奔晋。

【传】周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王者无外,此其言出何[64]?自其私土而出也[65]。

【注释】

[64]王者无外,此其言出何: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无所不包,故曰“王者无外”。此处书“出”奔,则是有外之辞,故而发问。

[65]私土:即周公之封国。何休云:“周公骄蹇,不事天子,出居私土,不听京师之政,天子召之而出走,明当并绝其国,故以出国录也。”

【译文】

【经】十二年,春,周公出奔到了晋国。

【传】周公是什么人?是天子的三公。王者没有境外,此处言“出”是为何?因为周公是从自己的封国出奔的。

【经】夏,公会晋侯、卫侯于沙泽。

【译文】

【经】夏,公与晋侯、卫侯在沙泽相会。

【经】秋,晋人败狄于交刚。

【译文】

【经】秋,晋人在交刚击败了狄。

【经】冬,十月。

【译文】

【经】冬,十月。

【经】十有三年,春,晋侯使郤锜来乞师。

【译文】

【经】十三经,春,晋侯派遣郤锜来乞求援军。

【经】三月,公如京师。

【经】夏,五月,公自京师,遂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娄人、滕人伐秦。

【传】其言自京师何?公凿行也[66]。公凿行奈何?不敢过天子也。

【注释】

[66]公凿行也:凿,更造。孔广森以为,凿行是趁着间隙行他事。此处公本欲伐击秦国,途经京师,不敢过天子而不朝,复生事修朝礼而后行。《春秋》书公之凿行,善其有尊待天子之心。

【译文】

【经】三月,公去了京师。

【经】夏,五月,公从京师出发,于是会同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娄人、滕人,伐击秦国。

【传】经言“自京师”是为何?因为公乘伐秦的间隙,更造朝见了天子。公为何在伐秦的间隙,去京师朝见?因为公不敢途经京师,而不朝见天子。

【经】曹伯庐卒于师。

【译文】

【经】曹伯庐在师旅中去世。

【经】秋,七月[67],公至自伐秦。

【注释】

[67]七月:案时月日例,致例时。此处书月者,何休云:“危公幼而远用兵。”

【译文】

【经】秋,七月,公从伐秦之役归国。

【经】冬,葬曹宣公。

【译文】

【经】冬,安葬曹宣公。

【经】十有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卒。

【译文】

【经】十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去世了。

【经】夏,卫孙林父自晋归于卫。

【译文】

【经】夏,卫孙林夫从晋国回到了卫国。

【经】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

【译文】

【经】秋,叔孙侨如去齐国为公迎接新娘。

【经】郑公子喜率师伐许。

【译文】

【经】郑公子喜率师伐击许国。

【经】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68]。

【注释】

[68]侨如:即叔孙侨如,此处仅书名者,《春秋》之例,一事而再见者,竟书其名。

【译文】

【经】九月,侨如带着夫人妇姜自齐国来到鲁国。

【经】冬,十月,庚寅,卫侯臧卒。

【译文】

【经】冬,十月,庚寅,卫侯臧去世了。

【经】秦伯卒[69]。

【注释】

[69]秦伯卒:案此处不书秦伯之名者,因秦国隐匿嫡子之名,择勇力者而立之,故不知其名,详参昭公五年“秦伯卒”条。

【译文】

【经】秦伯去世了。

【经】十有五年,春,王二月,葬卫定公。

【译文】

【经】十五年,春,王二月,安葬卫定公。

【经】三月,乙巳,仲婴齐卒。

【传】仲婴齐者何?公孙婴齐也。公孙婴齐,则曷为谓之仲婴齐?为兄后也。为兄后,则曷为谓之仲婴齐?为人后者为之子也[70]。为人后者为其子,则其称仲何?孙以王父字为氏也[71]。然则婴齐孰后?后归父也。归父使于晋而未反[72],何以后之?叔仲惠伯[73],傅子赤者也。文公死,子幼。公子遂谓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愿与子虑之。”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何幼君之有?”公子遂知其不可与谋,退而杀叔仲惠伯,弑子赤而立宣公。宣公死,成公幼。臧宣叔者[74],相也。君死不哭,聚诸大夫而问焉曰:“昔者叔仲惠伯之事,孰为之?”诸大夫皆杂然曰:“仲氏也,其然乎?”于是遣归父之家,然后哭君。归父使乎晋,还自晋,至柽,闻君薨家遣,墠帷,哭君成踊,反命于介,自是走之齐。鲁人徐伤归父之无后也[75],于是使婴齐后之也[76]。

【注释】

[70]为人后者为之子也:过继给某人,就要成为某人的儿子。此处公孙婴齐与公孙归父均为公子遂之子,婴齐后归父,则视为归父之子,故案孙以王父字为氏之例,称公孙婴齐为仲婴齐。

[71]孙以王父字为氏也:王父,即祖父。此是诸侯子孙得氏的法则,诸侯之子氏“公子”,诸侯之孙氏“公孙”,公孙之子则以祖父的字为氏。此处“仲”为公子遂之字,公孙婴齐为归父之后,则为公子遂之孙,故以“仲”为氏。

[72]归父使于晋而未反:宣公十八年“公孙归父如晋。归父还自晋,至柽,遂奔齐”。

[73]叔仲惠伯:即叔彭生。“叔”为氏,称“叔仲”者,因“仲”为其父武仲之字,故连言之,犹言叔氏之仲也,此为私称。惠为谥号。伯为字。

[74]臧宣叔者:即臧孙许,宣为谥号,叔为字。

[75]鲁人徐伤归父之无后也:何休云:“徐者,皆共之辞也,关东语。”弑子赤者为公子遂,归父本人无罪,又归父虽全家被放逐,仍然哭君成礼,然后出奔,故鲁人皆伤之。

[76]于是使婴齐后之也:婴齐后归父,属于兄弟相后,大夫以下兄弟相后,是非礼的。何休云:“弟无后兄之义,为乱昭穆之序,失父子之亲,故不言仲孙(如臧孙、季孙之类),明不与子为父孙。”

【译文】

【经】三月,乙巳,仲婴齐去世了。

【传】仲婴齐是什么人?是公孙婴齐。公孙婴齐,那么为何称之为仲婴齐?因为被立为兄长的后嗣。成为兄长的后嗣,那么为何称之为仲婴齐?立为别人的后嗣,就成为别人的儿子。立为别人的后嗣,就成为别人的儿子,那么为何称“仲”?孙子以祖父的字为氏。那么婴齐继承谁?继承归父。归父出使去晋国却没有归国,为什么继承归父?叔仲惠伯,是子赤的师傅。鲁文公死,子赤年幼。公子遂对叔仲惠伯说:“国君年幼,怎么办?愿与你一起谋划。”叔仲惠伯说:“你辅佐国君,老夫抱着国君,哪有什么幼君?”公子遂知道他不可能参加谋划,回去就杀了叔仲惠伯,弑杀了子赤,而拥立宣公。宣公死,成公年幼,臧宣叔为辅佐大臣。国君去世后不哭,聚集众大夫说:“以前叔仲惠伯之事,是谁所为?”众大夫纷纷说:“是仲氏所为,难道不是吗?”于是放逐归父全家,然后哀哭国君。归父出使去了晋国,正从晋国归来,途经柽地,听闻国君薨没,全家被放逐,就扫地张帷幕,哀哭国君,行三日五辟踊之礼,让介回国复命,然后才逃至齐国。鲁国人都闵伤归父绝后,于是使婴齐继嗣归父。

【经】癸丑,公会晋侯、卫侯、郑伯、曹伯、宋世子成、齐国佐、邾娄人,同盟于戚。晋侯执曹伯,归之于京师[77]。

【经】公至自会。

【注释】

[77]晋侯执曹伯,归之于京师:曹伯,即曹成公负刍。此处执之者,曹伯庐去世,负刍篡公子喜时之君位(详见昭公二十年,“夏,曹公孙会自鄸出奔宋”条传文),故晋侯执之,为伯讨。

【译文】

【经】癸酉,公会同晋侯、卫侯、郑伯、曹伯、宋世子成、齐国佐、邾娄人,在戚地同心结盟。晋侯拘捕了曹伯,送去京师治罪。

【经】公从戚之会归国。

【经】夏,六月[78],宋公固卒。

【注释】

[78]六月:案时月日例,大国之君卒书日。此处书月者,何休云:“多取三国媵,非礼,故略之。”

【译文】

【经】夏,六月,宋公固去世了。

【经】楚子伐郑。

【译文】

【经】楚子伐击郑国。

【经】秋,八月,庚辰,葬宋共公。

【译文】

【经】秋,八月,庚辰,安葬宋共公。

【经】宋华元出奔晋。

【经】宋华元自晋归于宋[79]。

【经】宋杀其大夫山[80]。

【经】宋鱼石出奔楚[81]。

【注释】

[79]宋华元自晋归于宋:《春秋》之例,书“归”者,出入无恶。案宋共公卒,华元为大夫山所谮,出奔晋国。后晋人理其罪,而宋人迎回华元,诛杀山。《春秋》书“归”,表明华元出入无恶。

[80]宋杀其大夫山:山,《公羊义疏》以为是荡山。此处不书氏者,是为了说明宋君是为了华元之事,而杀山的。若书其氏,则是平常君杀大夫之辞。

[81]宋鱼石出奔楚:鱼石与山有亲,恐被殃及,故而出奔。

【译文】

【经】宋华元出奔去了晋国。

【经】宋华元从晋国回到了宋国。

【经】宋国杀了他的大夫山。

【经】宋鱼石出奔去了楚国。

【经】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鰌、邾娄人,会吴于钟离。

【传】曷为殊会吴[82]?外吴也。曷为外也?《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83]。王者欲一乎天下[84],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

【注释】

[82]殊会吴:殊,分别也。即用“会”字分别诸夏与吴。若不殊会,当书“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鳅、邾娄人、吴于钟离”。

[83]《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此为《春秋》异内外的思想,《春秋》假托鲁国为王者,彰显王者治理天下的次序。在传闻世,治起于衰乱之中,则先治其国,故以鲁国为内,以诸夏为外。至所闻世,见治升平,则治诸夏,故以诸夏为内,以夷狄为外。此处殊会吴,即是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体现。至所见世,则天下大同,故远近大小若一。下文所言之“自近者始”,也就是这个意思。

[84]王者欲一乎天下:此据大一统而言,《春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王者之泽遍乎四海,此处却分别鲁国、诸夏与夷狄,故而发问。

【译文】

【经】冬,十一月,叔孙侨如会同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夫、郑公子鰌、邾娄人,在钟离与吴国相会。

【传】为何单独列出“会吴”?是以吴为外。为何以吴为外?《春秋》以鲁国为内,而以诸夏为外;以诸夏为内,而以夷狄而外。王者欲一统于天下,为何要用内外之辞来记录呢?意思是王者治理天下从近者开始。

【经】许迁于叶。

【译文】

【经】许国迁都到了叶邑。

【经】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85]。

【传】雨木冰者何?雨而木冰也。何以书?记异也[86]。

【注释】

[85]木冰:树木枝条上结冰。刘尚慈先生云:“雨而木冰的成因是:天空云层温度较高,故下雨而不降雪;此时,地面温度低,雨着木而凝结成雾松。”

[86]记异也:何休云:“木者,少阳,幼君、大臣之象。冰者,疑阴,兵之类也。冰胁木者,君臣将执于兵之征也。”

【译文】

【经】十六年,春,王正月,下雨,树木结冰。

【传】“雨木冰”是什么意思?是下雨而树枝上结冰。为何记录此事?是记录异象。

【经】夏,四月,辛未,滕子卒。

【译文】

【经】夏,四月,辛未,滕子去世了。

【经】郑公子喜帅师侵宋。

【译文】

【经】郑公子喜帅师侵责宋国。

【经】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译文】

【经】六月,丙寅,朔日,发生了日食。

【经】晋侯使栾黡来乞师。

【译文】

【经】晋侯派遣栾黡来请求援军。

【经】甲午,晦[87]。

【传】晦者何?冥也。何以书?记异也。

【注释】

[87]晦:昼晦,白天昏暗。

【译文】

【经】甲午,昼晦。

【传】“晦”是什么意思?是白天冥晦昏暗。为何记录此事?是记录异象。

【经】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楚子、郑师败绩。

【传】败者称师[88],楚何以不称师?王痍也。王痍者何?伤乎矢也。然则何以不言师败绩?末言尔[89]。

【注释】

[88]败者称师:案偏战之例,若有胜负,当书某日,某及某战于某地,某师败绩。

[89]末言尔:末,无也。案《春秋》之例,国君重于师众,此处楚王为流矢所伤,重于师败绩,既然王痍,就不需要再言“师败绩”。

【译文】

【经】(甲午)晋侯与楚子、郑伯在鄢陵合战,楚子、郑师败绩。

【传】战败者称“师”,楚国为何不称“楚师败绩”?因为楚王受伤了。楚王怎么受伤的?被箭射伤。然则为何不言“楚师败绩”?国君受伤,就不用再言“楚师败绩”。

【经】楚杀其大夫公子侧。

【经】秋,公会晋侯、齐侯、卫侯、宋华元、邾娄人于沙随,不见公。公至自会。

【传】不见公者何?公不见见也[90]。公不见见,大夫执,何以致会[91]?不耻也。曷为不耻?公幼也[92]。

【注释】

[90]公不见见也:即公不被会见。原因是上“晋侯使栾黡来乞师”,鲁国并未答应,故而晋侯怨怼,欲执公。

[91]公不见见,大夫执,何以致会:大夫执,即季孙行父代公被晋人所执。经不书“执季孙行父”者,以“公不见见”为重。案《春秋》之例,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会,不得意不致。此处公不见见,大夫执,是不得意,却致会,故而发问。

[92]公幼也:案礼制,有不与童子为礼的规定,《白虎通·爵》云:“童子当受爵命者,使大夫就其国而命之,明王者不与童子为礼也。”此处成公年少,不被诸侯会见,正合“不与童子为礼”的规定,故而可以杀耻。

【译文】

【经】秋,公与晋侯、齐侯、卫侯、宋华邾娄人在沙随相会,不会见公。公从沙随之会归国。

【传】“不见公”是什么意思?是公不被诸侯会见。公不被诸侯会见,鲁国大夫被拘捕,为何致会?因为没有耻辱。为何没有耻辱?因为公年幼。

【经】公会尹子、晋侯、齐国佐、邾娄人伐郑[93]。

【注释】

[93]尹子:案名例,诸侯入为天子大夫,称子。

【译文】

【经】公会同尹子、晋侯、齐国佐、邾娄人伐击郑国。

【经】曹伯归自京师。

【传】执而归者名,曹伯何以不名?而不言复归于曹何[94]?易也[95]。其易奈何?公子喜时在内也。公子喜时在内,则何以易?公子喜时者,仁人也,内平其国而待之,外治诸京师而免之。其言自京师何?言甚易也[96],舍是无难矣。

【注释】

[94]执而归者名,曹伯何以不名,而不言复归于曹何:案《春秋》之例,诸侯有罪被执,而天子释放之,则书诸侯之名,又书复归,如僖公二十八年“曹伯襄复归于曹”。书诸侯之名,表明天子释放有罪之人,赏罚不明。书复归,则表示“出有恶,归无恶”,即之前被执,是执当其罪,归国则有天子之命,故无恶。此处曹伯负刍因篡公子喜时之位而被执,是执当其罪,却不书名,又不书“复归于曹”,故而发问。

[95]易:容易。

[96]其言自京师何?言甚易也:依《春秋》之例,有罪诸侯被释放,本当书“曹伯负刍复归于曹”,此处书“归自京师”,与“公至自京师”一般,像平常的自京师归国,非是被释之辞,故言甚易也。值得注意的是,经文言“易也”、“甚易也”是从公子喜时的角度讲的,喜时不愿意看到曹伯有罪,故《春秋》缘喜时之心而书之,并非曹伯真的无罪。

【译文】

【经】曹伯从京师归国。

【传】诸侯有罪被执,释放时书名,曹伯为何不书名?为何不书“复归于曹”?因为被释放很容易。为何容易?因为公子喜时在国内。公子喜时在国内,那么为何容易?公子喜时,是仁义之人,对内,治理好国家,而等候曹伯归来;对外,治讼于京师而免除曹伯之罪。经书“自京师”是为何?表明释放曹伯非常容易,除了从京师回来之外,没有其他困难了。

【经】九月,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招丘[97]。

【传】执未有言舍之者,此其言舍之何?仁之也[98],曰:在招丘,悕矣[99]。执未有言仁之者,此其言仁之何?代公执也。其代公执奈何?前此者,晋人来乞师而不与。公会晋侯[100],将执公,季孙行父曰:“此臣之罪也。”于是执季孙行父。成公将会晋厉公[101],会不当期,将执公。季孙行父曰:“臣有罪,执其君,子有罪,执其父,此听失之大者也[102]。今此臣之罪也[103],舍臣之身,而执臣之君,吾恐听失之为宗庙羞也。”于是执季孙行父。

【注释】

[97]舍:释放。

[98]仁之也:凌曙以为,“仁”与“人”通,《方言》“凡相怜哀,……九疑湘潭之间谓之人兮”。

[99]悕(xī):悲悯。

[100]公会晋侯:此指上文沙随之会。

[101]成公将会晋厉公:此指上文“公会尹子、晋侯、齐国佐、邾娄人伐郑”。

[102]听:听狱。

[103]今此臣之罪也:何休云:“过则称己,美则称君。”

【译文】

【经】九月,晋人拘捕了季孙行父,在招丘释放了他。

【传】被拘捕未有言及释放的,此处言及释放是为何?哀怜季孙行父。说,季孙行父在招丘,可悲啊。被拘捕没有言及哀怜他的,此处言及哀怜他是为何?因为他代替公被拘捕。他代替公被拘捕是怎么回事?先前,晋人来乞求援军,鲁国没有答应,公(在沙随)与晋侯相会,晋侯将要拘捕公。季孙行父说:“这是微臣的罪责。”于是拘捕了季孙行父。鲁成公将要会同晋厉公伐郑,成公延误了会期,将要拘捕公。季孙行父说:“臣下有罪,却拘捕国君;儿子有罪,却拘捕父亲,这是听狱中的大失误。如今,这是微臣的罪过,舍去微臣,而拘捕微臣的国君,我恐怕听狱的失误,会使宗庙蒙羞。”于是拘捕了季孙行父。

【经】冬,十月,乙亥,叔孙侨如出奔齐。

【译文】

【经】冬,十月,乙亥,叔孙侨如出奔到了齐国。

【经】十有二月,乙丑,季孙行父及晋郤州盟于扈。

【译文】

【经】十二月,乙丑,季孙行父与晋郤州在扈地结盟。

【经】公至自会。

【译文】

【经】公从会盟之地归国。

【经】乙酉[104],刺公子偃。

【注释】

[104]乙酉:案《春秋》之例,内讳杀大夫,而书“刺之”。又案时月日例,内杀大夫,有罪者不日,无罪者日。则此处公子偃为无罪。

【译文】

【经】乙酉,杀公子偃。

【经】十有七年,春,卫北宫结率师侵郑。

【译文】

【经】十七年,春,卫北宫结率师侵责郑国。

【经】夏,公会尹子、单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邾娄人伐郑。

【经】六月,乙酉,同盟于柯陵。

【经】秋,公至自会。

【译文】

【经】夏,公会同尹子、单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邾娄人,伐击郑国。

【经】六月,乙酉,以上诸人在柯陵同心结盟。

【经】秋,公从柯陵之会归国。

【经】齐高无咎出奔莒。

【译文】

【经】齐高无咎出奔去了莒国。

【经】九月,辛丑,用郊。

【传】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九月,非所用郊也[105]。然则郊曷用?郊用正月上辛[106]。或曰:用,然后郊[107]。

【注释】

[105]九月,非所用郊也:案鲁国郊祭之制,占卜周历一月、二月、三月郊祭,其他时间则是非礼。详见僖公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条注释。

[106]郊用正月上辛:古人用天干地支记日,正月上辛,指周历正月上旬之辛日。案周天子郊天,用夏历正月(周历三月)上辛。鲁国是诸侯,因周公之德,而能郊祭,然下周天子一等,则需占卜周历一、二、三月上辛之日,得吉,方能郊祭。此处言“郊用(周历)正月上辛”者,是《春秋》规定的后世百王之法。

[107]或曰:用,然后郊:这是对于经文“用郊”的另外一种解释,以“用”为祭祀后稷的名称,即先祭祀后稷,再举行郊祭。此处当以第一种解释“用者不宜用”为正。

【译文】

【经】九月,辛丑,用郊。

【传】用是什么意思?书用,就表示不宜用。九月,不是举行郊祭的时间。那么郊祭在何时举行?郊祭用正月上辛日。另有一种说法,祭祀了后稷,方举行郊祭。

【经】晋侯使荀罃来乞师。

【译文】

【经】晋侯派遣荀罃来乞求援军。

【经】冬,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人、邾娄人伐郑。

【经】十有一月[108],公至自伐郑。

【注释】

[108]十有一月:案时月日例,公致例时,此处书月,是为了下条“壬申,公孙婴齐卒于貍轸”而出,详下文注释[109]。

【译文】

【经】公会同单子、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人、邾娄人,伐击郑国。

【经】十一月,公从伐郑之役归国。

【经】壬申,公孙婴齐卒于貍轸。

【传】非此月日也[109],曷为以此月日卒之?待君命,然后卒大夫[110]。曷为待君命,然后卒大夫?前此者,婴齐走之晋[111]。公会晋侯[112],将执公,婴齐为公请,公许之反为大夫,归至于貍轸而卒[113]。无君命,不敢卒大夫。公至,曰:“吾固许之反为大夫。”然后卒之。

【注释】

[109]非此月日也:即公孙婴齐之卒,非在十一月之壬申日。案下条,丁巳为十二月之朔日,逆推之,则壬申为十月十六日。故云非此月日也。

[110]待君命,然后卒大夫:等待君命达到,方书大夫之卒。案《春秋》之例,只记录内大夫之卒。公孙婴齐先前出奔,被绝,不为大夫;因沙随之会,为鲁成公请命,故成公许诺他复为鲁国大夫;然婴齐卒于十月十六日,成公归国在十一月,君命未达鲁国,故不敢在“十一月,公至自伐郑”之前,书公孙婴齐之卒。故颠倒时间顺序,在公致之后,方书“壬申,公孙婴齐卒于貍轸”。之所以“待君命,然后卒大夫”,是因大夫无自爵之义。

[111]婴齐走之晋:先前婴齐出奔晋国。然《春秋》未记录此事,因婴齐为公请命有功,抵消了出奔之罪。

[112]公会晋侯:此指上年的沙随之会。

[113]貍轸:鲁地。

【译文】

【经】壬申,公孙婴齐在貍轸去世了。

【传】十一月没有壬申日,为何以十一月之壬申日记录公孙婴齐之卒?等待君命到达之后,才记录大夫之卒。等待君命到达之后,才记录大夫之卒,是为何?先前,婴齐出奔至晋国。公与晋侯在沙随相会,将要拘捕公。婴齐为公请命,公许诺让他回国后复为大夫。婴齐归国,十月十六日行至貍轸就去世了。当时没有君命,不敢以大夫之例记录婴齐之卒。十一月公归国,说:“我是答应他归国后复为大夫的。”于是以大夫之例书婴齐之卒。

【经】十有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译文】

【经】十二月,丁巳,朔日,发生了日食。

【经】邾娄子貜且卒。

【译文】

【经】邾娄子貜且去世了。

【经】晋杀其大夫郤锜、郤州、郤至。

【译文】

【经】晋国杀了他的大夫郤锜、郤州、郤至。

【经】楚人灭舒庸。

【译文】

【经】楚人灭亡了舒庸。

【经】十有八年,春,王正月,晋杀其大夫胥童。

【译文】

【经】十八年,春,王正月,晋国杀了他的大夫胥童。

【经】庚申[114],晋弑其君州蒲[115]。

【注释】

[114]庚申:庚申,为二月之日。经不书“二月,庚申”而使上系于正月者,何休以为,以此说明,州蒲正月被幽禁,二月被弑杀。又案时月日例,弑君例时,此处书日者,亦为表明正月被幽禁,二月被弑杀。

[115]晋弑其君州蒲:州蒲,即晋厉公。案《春秋》之例,大夫弑君称名氏,士弑君则称人;称国以弑,众弑君之辞,表明一人弑君,国中人人欢喜,见国君之失众。厉公连杀四大夫,臣下人人恐被殃及,故称国以弑。又案时月日例,弑君例时,此处书日者,为了表明厉公滥杀大夫,故致此祸。

【译文】

【经】庚申,晋国弑杀了他们的国君州蒲。

【经】齐杀其大夫国佐。

【译文】

【经】齐国杀了他的大夫国佐。

【经】公如晋。

【译文】

【经】公去了晋国。

【经】夏,楚子、郑伯伐宋。

【经】宋鱼石复入于彭城[116]。

【注释】

[116]宋鱼石复入于彭城:鱼石,宋国大夫,成公十五年,宋杀其大夫山,鱼石与山有亲,故畏惧出奔。彭城,宋邑。案史实,是楚子、郑伯伐击宋国,取彭城,使鱼石居之。然案《春秋》之义,诸侯不得专封,不能直书楚子封鱼石于彭城。故《春秋》书“复入”,仍将彭城视为宋国之邑,好像鱼石仅是据邑背叛国君,并未接受楚国的专封。另一方面,若真是据邑叛国,当书“宋鱼石入于彭城以叛”,经无“以叛”二字,上又有楚子伐宋之文,可见实为鱼石受楚之专封。

【译文】

【经】夏,楚子、郑伯伐击宋国。

【经】宋鱼石复入于彭城。

【经】公至自晋。

【译文】

【经】公从晋国归来。

【经】晋侯使士匄来聘[117]。

【注释】

[117]晋侯:此为晋侯周,即晋悼公。案礼制,此时悼公属于未逾年之君,本应称“子”,然居丧期间,派遣使者聘鲁,下文又有派遣大夫乞师,亲自出会同盟于虚朾,故《春秋》如其意,书“晋侯”。士匄(ɡài):晋大夫。

【译文】

【经】晋侯派遣士匄来聘问鲁国。

【经】秋,杞伯来朝。

【译文】

【经】秋,杞伯来鲁国朝见。

【经】八月,邾娄子来朝。

【译文】

【经】八月,邾娄子来鲁国朝见。

【经】筑鹿囿[118]。

【传】何以书?讥。何讥尔?有囿矣,又为也[119]。

【注释】

[118]鹿囿:囿,游猎之地。

[119]有囿矣,又为也:何休云:“刺奢泰妨民。”

【译文】

【经】筑造鹿囿。

【传】为何记录此事?是讥刺。为何讥刺?已经有园囿了,却又建造新的。

【经】己丑,公薨于路寝。

【译文】

【经】己丑,公在路寝薨没。

【经】冬,楚人、郑人侵宋。

【译文】

【经】冬,楚人、郑人侵责宋国。

【经】晋侯使士彭来乞师。

【译文】

【经】晋侯派遣士彭来乞求援军。

【经】十有二月,仲孙蔑会晋侯、宋公、卫侯、邾娄子、齐崔杼,同盟于虚朾。

【译文】

【经】十二月,仲孙蔑会同晋侯、宋公、卫侯、邾娄子、齐崔杼,在虚朾同心结盟。

【经】丁未,葬我君成公。

【译文】

【经】丁未,安葬我们的国君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