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襄公为成公妾子,其母为莒女定弋。襄公于公元前572年即位时年仅四岁,由贵族“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掌权辅佐,由于三家相互制衡,国内政局相对平稳。外部环境也比成公时安定,仅有襄公十二年晋率诸侯伐齐的平阴之战和晋悼公在位时为争夺对郑国的控制而发生的晋楚战争,孔子父亲叔梁纥参与了后一场战争并建立功勋,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出生。
襄公在位三十一年,篇中重要的义理有:诸侯之权力下移到大夫手中,如十二年“季孙宿帅师救台,遂入运”条,见襄公不得为政;十六年“湨梁之盟”,遍刺天下之大夫,君若赘旒然;三十年“澶渊之会”发“卿不得忧诸侯”之传。此外,五年“叔孙豹、鄫世子巫如晋”条、六年“莒人灭鄫”条,见异姓不得为后。十一年“作三军”条,讥刺鲁国变乱古制。十九年“晋士匄帅师侵齐,至穀,闻齐侯卒,乃还”条,见不伐丧之义。二十九年“吴子使札来聘”,见吴季子让国之贤,与亲亲相隐之义,又见“夷夏之辩”中,“许夷狄不一而足”的义理。三十年“叔弓如宋,葬宋共姬”条,见共姬守礼之贞。此外还有诸多义理,散见于经传之中。
【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1]。
【注释】
[1]公即位:公,指鲁襄公,为鲁成公之妾子,母亲为莒女定弋。
【译文】
【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君位。
【经】仲孙蔑会晋栾黡、宋华元、卫甯殖、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
【传】宋华元曷为与诸侯围宋彭城?为宋诛也。其为宋诛奈何?鱼石走之楚,楚为之伐宋,取彭城,以封鱼石[2]。鱼石之罪奈何?以入是为罪也[3]。楚已取之矣,曷为系之宋[4]?不与诸侯专封也[5]。
【注释】
[2]楚为之伐宋,取彭城,以封鱼石:参见成公十八年“夏,楚子、郑伯伐宋。宋鱼石复入于彭城”条。
[3]以入是为罪也:是,指彭城。即鱼石之罪在入于彭城。案成公十八年,书“宋鱼石复入于彭城”。《春秋》之例,复入者,出无恶而入有恶。鱼石先前出奔,因宋公杀大夫山,鱼石与山有亲,恐被殃及,故出奔为无恶。后入彭城,则既背叛宋君,又受楚之专封,故云“以入是为罪也”。
[4]楚已取之矣,曷为系之宋:案《春秋》常例,“地从主人”,即从后属之主人命名。此处楚已取彭城,当云“楚彭城”,经却书“宋彭城”,故而发问。
[5]不与诸侯专封也:案《春秋》之义,诸侯不得专封,即使是齐桓公之存亡继绝,亦是“实与而文不与”。何况此处楚国夺取宋国彭城,封给鱼石,以此离间宋国。故仍将彭城系属于宋国。
【译文】
【经】仲孙蔑会同晋栾黡、宋华元、卫甯殖、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包围宋国的彭城邑。
【传】宋华元为何与诸侯包围宋国的彭城邑?因为诸侯是为宋国诛讨叛贼。诸侯为宋国诛讨叛贼是怎么回事?鱼石出奔到楚国,楚国为他伐击宋国,夺取了彭城邑,封给了鱼石。鱼石的罪恶是什么?以进入彭城邑就有罪。楚国已经夺取了彭城,为何还将彭城系属于宋国?因为不赞成诸侯擅自分封。
【经】夏,晋韩屈帅师伐郑。
【译文】
【经】夏,晋韩屈帅师伐击郑国。
【经】仲孙蔑会齐崔杼、曹人、邾娄人、杞人,次于合[6]。
【注释】
[6]次于合:次,止次,军队驻扎。合,郑地。下文“楚公子壬夫帅师侵宋”,此处仲孙蔑等,本为救宋兴兵,却止次于合,故《春秋》书之,刺其欲救宋而不能。
【译文】
【经】仲孙蔑会同齐崔杼、曹人、邾娄人、杞人,止次在合地。
【经】秋,楚公子壬夫帅师侵宋。
【译文】
【经】秋,楚公子壬夫帅师侵责宋国。
【经】九月,辛酉,天王崩。
【译文】
【经】九月,辛酉,天王(周简王)驾崩。
【经】邾娄子来朝。
【译文】
【经】邾娄子来鲁国朝见。
【经】冬,卫侯使公孙剽来聘。
【译文】
【经】冬,卫侯派遣公孙剽来鲁国聘问。
【经】晋侯使荀罃来聘。
【译文】
【经】晋侯派遣荀罃来鲁国聘问。
【经】二年,春,王正月,葬简王[7]。
【注释】
[7]葬简王:案《春秋》之例,天子记崩不记葬,必其时也。不及时而葬则书,过时而葬则书,我有往则书。此处周简王于上年九月崩,至此不足七个月,属于不及时而葬,故书之。
【译文】
【经】二年,春,王正月,安葬周简王。
【经】郑师伐宋。
【译文】
【经】郑师伐击宋国。
【经】夏,五月,庚寅,夫人姜氏薨[8]。
【注释】
[8]夫人姜氏:指齐姜,为鲁宣公夫人。
【译文】
【经】夏,五月,庚寅,夫人姜氏薨没。
【经】六月,庚辰,郑伯睔卒[9]。
【注释】
[9]郑伯睔(ɡǔn)卒:《春秋》未书郑伯睔之葬,是避讳诸侯伐郑之丧(即下文“冬,仲孙蔑会晋荀罃、齐崔杼、宋华元、卫孙林父、曹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小邾娄人于戚,遂城虎牢”)。
【译文】
【经】六月,庚辰,郑伯睔去世了。
【经】晋师、宋师、卫甯殖侵郑。
【译文】
【经】晋师、宋师、卫甯殖侵责郑国。
【经】秋,七月,仲孙蔑会晋荀罃、宋华元、卫孙林父、曹人、邾娄人于戚。
【译文】
【经】秋,七月,仲孙蔑与晋荀罃、宋华元、卫孙林夫、曹人、邾娄人在戚地相会。
【经】己丑,葬我小君齐姜。
【传】齐姜者何?齐姜与缪姜,则未知其为宣夫人与?成夫人与[10]?
【注释】
[10]齐姜与缪姜,则未知其为宣夫人与,成夫人与:齐姜,为鲁宣公夫人,齐为谥号。缪姜,为鲁成公夫人,缪为谥号。此处《公羊传》云:“齐姜与缪姜,则未知其为宣夫人与?成夫人与?”并非是弄不清两者的身份,而是为襄公避讳在嫡母丧中用兵,详襄公九年“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齐世子光伐郑”条。
【译文】
【经】己丑,安葬我们的小君齐姜。
【传】齐姜是什么人?齐姜与缪姜,不知道谁是鲁宣公的夫人?谁是鲁成公的夫人?
【经】叔孙豹如宋。
【经】冬,仲孙蔑会晋荀罃、齐崔杼、宋华元、卫孙林父、曹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小邾娄人于戚,遂城虎牢。
【传】虎牢者何?郑之邑也[11]。其言城之何?取之也。取之则曷为不言取之?为中国讳也。曷为为中国讳?讳伐丧也[12]。曷为不系乎郑?为中国讳也。大夫无遂事[13],此其言遂何?归恶乎大夫也[14]。
【注释】
[11]郑之邑也:案襄公十年有“戍郑虎牢”之文,则知虎牢为郑国之邑。
[12]讳伐丧也:案郑伯睔卒于六月,则此时郑国尚在丧中,诸国大夫夺取郑国虎牢邑,属于伐丧。《春秋》为诸夏避讳伐丧,故不书郑伯睔之葬,不将虎牢系属于郑国,不书“取虎牢”而书“城虎牢”。
[13]大夫无遂事:遂为生事之辞。大夫当秉君命而行,不得擅自生事。
[14]归恶乎大夫也:经文书“遂城虎牢”,好像这是大夫擅自生事,与诸侯无关。如此则将伐丧之恶归在大夫身上。值得注意的是,事实上夺取虎牢邑,并非是大夫擅自生事,若真是生事,可直言“遂取郑虎牢”以谴责之,不需避讳。
【译文】
【经】冬,仲孙蔑与晋荀罃、齐崔杼、宋华元、卫孙林夫、曹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小邾娄人在戚地相会,于是修筑虎牢邑。
【传】虎牢是什么地方?是郑国的城邑。经书“城虎牢”是为何?实际是夺取了虎牢。夺取了虎牢,为何不书“取虎牢”?是为中国避讳。为什么为中国避讳?避讳中国伐郑之丧。为何不将虎牢系属于郑国?是为中国避讳伐郑之丧。大夫不能擅自生事,此处书大夫擅自生事是为何?是归罪于大夫,为诸侯避讳。
【经】楚杀其大夫公子申。
【译文】
楚国杀了他的大夫公子申。
【经】三年,春,楚公子婴齐帅师伐吴。
【译文】
【经】三年,春,楚公子婴齐帅师伐击吴国。
【经】公如晋。
【经】夏,四月,壬戌,公及晋侯盟于长樗。公至自晋[15]。
【注释】
[15]公至自晋:案《春秋》之例,公与一国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此处书“公至自晋”,表明公得意于晋。
【译文】
【经】公去了晋国。
【经】夏,四月,壬戌,公与晋侯在长樗结盟。公从晋国归来。
【经】六月,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郑伯、莒子、邾娄子、齐世子光,己未[16],同盟于鸡泽。陈侯使袁侨如会。
【传】其言如会何?后会也[17]。
【经】戊寅,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
【传】曷为殊及陈袁侨[18]?为其与袁侨盟也[19]。
【经】秋,公至自会。
【注释】
[16]己未:案此处“己未”二字置于“齐世子光”之下,“同盟”之上,好像是盟日之定否全在齐世子光。参见文公十四年“六月,公会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晋赵盾,癸酉,同盟于新城”条。
[17]后会也:即袁侨错过了盟期。案后会之书法,若诸侯与袁侨结盟,当书“陈侯使袁侨会盟”,此处书“如会”者,表明诸侯未与之结盟,故下有诸侯大夫与袁侨结盟之文。
[18]殊及陈袁侨:殊,分别也。即经书用“及”字,将袁侨与诸侯大夫分别开来。
[19]为其与袁侨盟也:即诸侯大夫之结盟,本为袁侨之故。书此者,陈为楚之与国,陈侯有慕中国之心,然有疾不能前来,故使袁侨如会,诸侯喜得陈国,因国君与大夫身份不对等,故使大夫与之结盟。
【译文】
【经】六月,公会同单子、晋侯、宋公、卫侯、郑伯、莒子、邾娄子、齐世子光,己未,在鸡泽同心结盟。陈侯派遣袁侨到会。
【传】经言“如会”是为何?因为袁侨后期而至。
【经】戊寅,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结盟。
【传】为何用“及”字单独列出陈袁侨?因为此次就是为了与袁侨结盟。
【经】公从鸡泽之盟归国。
【经】冬,晋荀罃帅师伐许。
【译文】
【经】冬,晋荀罃帅师伐击许国。
【经】四年,春,王三月,己酉,陈侯午卒。
【译文】
【经】四年,春,王三月,己酉,陈侯午去世了。
【经】夏,叔孙豹如晋。
【译文】
【经】夏,叔孙豹出使去了晋国。
【经】秋,七月,戊子,夫人弋氏薨。
【译文】
【经】秋,七月,戊子,夫人弋氏薨没。
【经】葬陈成公。
【译文】
【经】安葬陈成公。
【经】八月,辛亥,葬我小君定弋[20]。
【传】定弋者何?襄公之母也。
【注释】
[20]定弋:莒女,鲁襄公之生母,鲁成公之妾。
【译文】
【经】八月,辛亥,安葬我们的小君定弋。
【传】定弋是什么人?是襄公的母亲。
【经】冬,公如晋。
【译文】
【经】冬,公去了晋国。
【经】陈人围顿。
【译文】
【经】陈人包围了顿国都城。
【经】五年,春,公至自晋。
【译文】
【经】五年,春,公从晋国归来。
【经】夏,郑伯使公子发来聘。
【译文】
【经】夏,郑伯派遣公子发来鲁国聘问。
【经】叔孙豹、鄫世子巫如晋。
【传】外相如不书[21],此何以书?为叔孙豹率而与之俱也[22]。叔孙豹则曷为率而与之俱?盖舅出也[23]。莒将灭之,故相与往殆乎晋也[24]。莒将灭之,则曷为相与往殆乎晋?取后乎莒也。其取后乎莒奈何?莒女有为鄫夫人者[25],盖欲立其出也[26]。
【注释】
[21]外相如不书:外诸侯之间的互相往来,例所不书。此处鄫世子巫如晋,属于外相如,本在不书之例。
[22]为叔孙豹率而与之俱也:即鄫世子巫被鲁国大夫叔孙豹领着一起去晋国。这一点可以从书法上看出,若叔孙豹与鄫世子巫都去晋国,途中偶然相会,当书“叔孙豹及鄫世子巫如晋”,以“及”字区别内外。今不书“及”字,则是不外鄫世子,可见鄫世子是被叔孙豹领着去晋国的。
[23]盖舅出也:舅出,一舅之甥。案何休之意,鄫子娶了两次亲,世子巫是前夫人所生。鄫前夫人与鲁襄公之母定弋,为姊妹,则襄公与鄫世子巫为从母昆弟,是同一舅舅的外甥,故云“舅出也”。
[24]殆:通“治”,讼理也。
[25]莒女有为鄫夫人者:依何休之意,莒女,为鄫子后娶之夫人。
[26]盖欲立其出也:出,外孙。鄫后夫人有女无男,将其女还嫁于莒子,生一外孙。鄫子宠幸后夫人,欲立其外孙为后。案礼制,立异姓为后,实同灭国,故鄫世子巫前往晋国诉讼。值得注意的是,鄫世子巫前往晋国诉讼,虽是暴扬父亲之恶,然而灭国的性质更加严重,故《春秋》赞许之。
【译文】
【经】叔孙豹、鄫世子巫去了晋国。
【传】鲁国之外的国家相互往来,例所不书,此处为何记录?因为是叔孙豹领着鄫世子巫一起去晋国的。叔孙豹为何领着鄫世子巫一起去晋国?大概鄫世子巫和鲁襄公是一舅之甥。莒国将灭亡鄫国,所以一起去晋国诉讼。莒国将要灭亡鄫国,那么为何一起去晋国诉讼?是鄫子欲立莒国人为嗣,并非是莒国兴兵灭鄫。鄫子欲立莒国人为后是怎么回事?莒国一女子嫁于鄫子为后夫人,大概是想要立自己的外孙为嗣。
【经】仲孙蔑、卫孙林父会吴于善稻[27]。
【注释】
[27]仲孙蔑、卫孙林父会吴于善稻:善稻之会,是晋侯想要与吴国相会,故先派遣鲁、卫两国与吴国通好。故此次并非鲁国自主的外交行为。又案《春秋》假托鲁国为王者,故文辞有内外之别,鲁国国君或大夫与他国国君或大夫并列时,则用“及”字区别内外,以此尊鲁。此处仲孙蔑与卫孙林夫之间未书“及”字,是为了说明鲁国作为王者却被晋国指使,有耻辱,故不分别内外。
【译文】
【经】仲孙蔑、卫孙林夫与吴国在善稻相会。
【经】秋,大雩。
【译文】
【经】秋,举行大雩祭。
【经】楚杀其大夫公子壬夫。
【译文】
【经】楚国杀了他的大夫公子壬夫。
【经】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吴人、鄫人于戚。
【传】吴何以称人[28]?吴鄫人云,则不辞[29]。
【经】公至自会。
【注释】
[28]吴何以称人:案《春秋》对于夷狄,有七等进退之法,即“州、国、氏、人、名、字、子”依次褒进。上文善稻之会书“吴”,则是称国,此处书“吴人”,则是称人,故而发问。
[29]吴鄫人云,则不辞:吴若还是称国,经文就会出现“吴鄫人”的文辞,“国”列在“人”之上,不顺,是为不辞。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褒进吴国而称人。此处之所以要将吴国置于鄫国之上,是贬抑鄫国。鄫子立外孙为后,违反了父死子继的礼制,连夷狄都不如。
【译文】
【经】公与晋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吴人、鄫人在戚地相会。
【传】吴为何称人?吴若仍称国,就会有“吴鄫人”这种不顺的文辞。
【经】公从戚之会归国。
【经】冬,戍陈。
【传】孰戍之?诸侯戍之。曷为不言诸侯戍之?离至不可得而序[30],故言我也[31]。
【注释】
[30]离至不可得而序:何休云:“离至,离别前后至也。陈坐欲与中国,被强楚之害,中国宜杂然同心救之,乃解怠前后至,故不序,以刺中国之无信。”
[31]故言我也:我指鲁国,即用鲁国的书法记录此事。第一,以鲁国至陈之时书之。第二,书“戍陈”,未出主语,与鲁国微者的书法相同。然而鲁国的微者不可能独自驻守陈国,故知是因诸侯离至不可序列,故而姑且用鲁国的书法记录之。
【译文】
【经】冬,驻守陈国。
【传】是谁驻守陈国?是诸侯驻守陈国。为何不说是诸侯驻守陈国?因为诸侯前后离散到来,没办法序列,所以姑且按鲁国的书法记录此事。
【经】楚公子贞帅师伐陈。
【经】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救陈。
【经】十有二月,公至自救陈。
【译文】
【经】楚公子贞帅师伐击陈国。
【经】公会同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救援陈国。
【经】十二月,公从救陈之役归国。
【经】辛未,季孙行父卒。
【译文】
【经】辛未,季孙行父去世了。
【经】六年,春,王三月,壬午,杞伯姑容卒。
【译文】
【经】六年,春,王三月,壬午,杞伯姑容去世了。
【经】夏,宋华弱来奔。
【译文】
【经】夏,宋华弱来投奔鲁国。
【经】秋,葬杞桓公。
【译文】
【经】秋,安葬杞桓公。
【经】滕子来朝。
【译文】
【经】滕子来鲁国朝见。
【经】莒人灭鄫[32]。
【注释】
[32]莒人灭鄫:莒人,即莒国之公子,鄫子之外孙。此处鄫子舍弃世子巫,立莒国之外孙为嗣,违反了父死子继的礼制,同于灭国。《晋书·秦秀传》:“圣人岂不知外孙亲邪,但以义理推之,则无父子尔。”又案时月日例,灭国例月,此处书时者,表明是以异姓为后,同于灭国,非兵灭也。
【译文】
【经】莒人灭亡了鄫国。
【经】冬,叔孙豹如邾娄。
【译文】
【经】冬,叔孙豹出使去了邾娄国。
【经】季孙宿如晋。
【译文】
【经】季孙宿出使去了晋国。
【经】十有二月,齐侯灭莱。
【传】曷为不言莱君出奔?国灭君死之,正也[33]。
【注释】
[33]国灭君死之,正也:案礼制,国君当死社稷,若不死社稷,则《春秋》书其出奔而诛绝之。此处莱国被灭,莱君被杀,是符合礼制的,若后有王者兴起,当复其国。
【译文】
【经】十二月,齐侯灭亡了莱国。
【传】为何不书莱君出奔?国家被灭,国君死社稷,是符合正道的。
【经】七年,春,郯子来朝。
【译文】
【经】七年,春,郯子来鲁国朝见。
【经】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34]。
【注释】
[34]免牲:卜郊以及免牲之制,参见僖公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条。
【译文】
【经】夏,四月,三次卜郊,不吉,才免去天牲。
【经】小邾娄子来朝。
【译文】
【经】小邾娄子来鲁国朝见。
【经】城费。
【译文】
【经】修筑费邑。
【经】秋,季孙宿如卫。
【译文】
【经】秋,季孙宿出使去了卫国。
【经】八月,。
【译文】
【经】八月,发生了蝗灾。
【经】冬,十月,卫侯使孙林父来聘。壬戌,及孙林父盟[35]。
【注释】
[35]及孙林父盟:案《春秋》之例,聘而言盟,是寻绎旧盟。
【译文】
【经】冬,十月,卫侯派遣孙林夫来鲁国聘问。壬戌,公与孙林夫结盟。
【经】楚公子贞帅师围陈。
【译文】
【经】楚公子贞帅师包围了陈国都城。
【经】十有二月,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于鄬。郑伯髡原如会,未见诸侯,丙戌,卒于操。
【传】操者何?郑之邑也。诸侯卒其封内不地[36],此何以地?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孰弑之?其大夫弑之。曷为不言其大夫弑之?为中国讳也。曷为为中国讳?郑伯将会诸侯于鄬,其大夫谏曰:“中国不足归也,则不若与楚。”郑伯曰:“不可。”其大夫曰:“以中国为义,则伐我丧[37]。以中国为强,则不若楚。”于是弑之。郑伯髡原何以名[38]?伤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39]。未见诸侯,其言如会何?致其意也[40]。
【经】陈侯逃归[41]。
【注释】
[36]诸侯卒其封内不地:案《春秋》之例,外诸侯卒于国内,则不记录死亡的地点,此处本应书“郑伯髡原卒”即可。
[37]伐我丧:此指襄公二年,冬,“城虎牢”之事。当年六月郑伯睔卒,冬,诸夏之国便夺取郑国虎牢邑。
[38]郑伯髡原何以名:案礼制,诸侯不生名,卒则名,失地名。
[39]伤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案史实,郑伯髡原在赴会途中,被臣子所伤,中途折返,未到达昨日舍止之地,便卒于操邑。如会时书名者,是表明弑君之行为发生在赴会途中,只是伤而未死,后折返至操邑,才死亡。
[40]致其意也:经书“公会晋侯……于鄬。郑伯髡原如会。”是郑伯后期而至的书法。郑伯实未到会,书“如会”者,是顺遂郑伯欲如会之心。另一方面,郑伯之被弑,因中国之无德(伐郑之丧),则中国有大耻辱,故讳弑言卒。
[41]陈侯逃归:何休云:“郑伯欲与中国,卒逢其祸,诸侯莫有恩痛自疾之心,于是惧,然后逃归。故书以刺中国之无义。加逃者,抑陈侯也。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不当背也。”
【译文】
【经】十二月,公与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在鄬地相会。郑伯髡原赴会,未见到诸侯。丙戌,在操邑去世。
【传】操是什么地方?是郑国的城邑。诸侯死于国内,依例不书死亡的地点,此处为何记录地点?是隐痛他。为何隐痛?是被弑杀的。谁弑杀的郑伯?是他的大夫弑杀的。为何不言郑国大夫弑杀国君?是为中国避讳。为什么为中国避讳?郑伯将要在鄬地会见诸侯,他的大夫进谏道:“中国不足以归附,不如顺从楚国。”郑伯说:“不可。”他的大夫说:“如果认为中国有仁义,却在我有国丧时进攻我国。如果认为中国强大,那还不如楚国。”于是弑杀了郑伯。郑伯髡原为何书名?因为在途中被弑受伤,折返回国,未至昨日舍止之地,便去世了。郑伯髡原实未见到诸侯,经书“如会”是为何?是顺遂郑伯依附中国的心意。
【经】陈侯从会上逃回陈国。
【经】八年,春,王正月[42],公如晋。
【注释】
[42]王正月:案时月日例,朝聘例时,此处书月者,何休云:“起鄬之会,郑伯以弑,陈侯逃归,公独修礼于大国,得自安之道,故善录之。”
【译文】
【经】八年,春,王正月,公去了晋国。
【经】夏,葬郑僖公。
【传】贼未讨,何以书葬?为中国讳也[43]。
【注释】
[43]为中国讳也:郑僖公,即郑伯髡原。案《春秋》之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僖公欲从中国,而被大夫弑杀,究其原因是中国之无德,故上文为中国避讳,书“郑伯髡原卒”,此处是顺遂讳文,故书其葬。值得注意的是,案时月日例,大国之君葬书月,此处书时,可见郑僖公本不应书葬。
【译文】
【经】夏,安葬郑僖公。
【传】弑君贼未被诛讨,为何书葬?是为中国避讳。
【经】郑人侵蔡,获蔡公子燮。
【传】此侵也,其言获何[44]?侵而言获者,适得之也[45]。
【注释】
[44]此侵也,其言获何:案《春秋》之例,书“侵”仅是在边境侵责之,用兵之意浅;“获”则是两军合战后,方能俘获大夫,用兵之意深。此处既书“侵”,又书“获”,深浅悬绝,故而发问。
[45]适得之也:适,正好。即在边境侵责之时,刚好碰到公子燮,“值其不备,获得之”。
【译文】
【经】郑人侵责蔡国,俘获了蔡公子燮。
【传】这是侵责蔡国,经言“获”是为何?侵责而言“获”,是正好碰到公子燮,将其擒获。
【经】季孙宿会晋侯、郑伯、齐人、宋人、卫人、邾娄人于邢丘。
【译文】
【经】季孙宿与晋侯、郑伯、齐人、宋人、卫人、邾娄人在邢丘相会。
【经】公至自晋。
【译文】
【经】公从晋国归来。
【经】莒人伐我东鄙。
【译文】
【经】莒人伐击我国东部边境。
【经】秋,九月,大雩。
【译文】
【经】秋,九月,举行大雩祭。
【经】冬,楚公子贞帅师伐郑。
【译文】
【经】冬,楚公子贞帅师伐击郑国。
【经】晋侯使士匄来聘。
【译文】
【经】晋侯派遣士匄来鲁国聘问。
【经】九年,春,宋火。
【传】曷为或言灾,或言火?大者曰灾,小者曰火[46]。然则内何以不言火[47]?内不言火者,甚之也[48]。何以书?记灾也。外灾不书,此何以书?为王者之后记灾也。
【注释】
[46]大者曰灾,小者曰火:正寝、社稷、宗庙、朝廷有火灾称为“灾”。除此之外的地方有火灾则称“火”。
[47]然则内何以不言火:内,指鲁国。如僖公二十年夏“五月,乙巳,西宫灾”,“西宫”属于小寝,本应书“火”,经却书“灾”,故而发问。
[48]内不言火者,甚之也:鲁国的火灾,不分别大小,一律书“灾”,此为“甚之”。何休云:“《春秋》以内为天下法,动作当先自克责,故小有火,如大有灾。”
【译文】
【经】九年,春,宋国失火。
【传】《春秋》为什么有时记录“灾”,有时记录“火”?大处(正寝、社稷、宗庙、朝廷)发生火灾,称为“灾”;小处发生火灾,称为“火”。然则鲁国的火灾为何不言“火”(而都言“灾”)?鲁国的火灾不言“火”,是把火灾看得很严重(小火有如大灾,当戒慎恐惧)。为何记录此事?是记录灾害。鲁国之外的灾害,例所不书,此处为何记录?是为王者之后记录灾害。
【经】夏,季孙宿如晋。
【译文】
【经】夏,季孙宿出使去了晋国。
【经】五月,辛酉,夫人姜氏薨。
【经】秋,八月,癸未,葬我小君缪姜[49]。
【经】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齐世子光伐郑。十有二月,己亥,同盟于戏。
【注释】
[49]缪姜:缪姜为鲁成公夫人,是鲁襄公的嫡母。襄公当为之服齐衰三年之重服,却在丧中亲自伐郑,有不子之恶。故《春秋》在襄公伐郑之后,不书致文(“公至自会”或“公至自伐郑”),夺襄公臣子之辞。另一方面,《春秋》亦为襄公避讳大恶。襄公二年,“葬我小君齐姜”,《公羊传》云:“齐姜与缪姜,则未知其为宣夫人与?成夫人与?”案齐姜为鲁宣公夫人,于襄公为祖母。礼,为祖母服齐衰不杖期,轻于为母亲之齐衰三年。居祖母之丧出兵,要比居嫡母之丧出兵,罪恶来得轻。《公羊传》故意弄不清齐姜与缪姜的身份,就是为此处襄公居重丧而用兵避讳。
【译文】
【经】五月,辛酉,夫人姜氏薨没。
【经】秋,八月,癸未,安葬我国的小君缪姜。
【经】冬,公会同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齐世子光,伐击郑国。十二月,乙亥,在戏地同心结盟。
【经】楚子伐郑。
【译文】
【经】楚子伐击郑国。
【经】十年,春,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齐世子光,会吴于柤。
【经】夏,五月,甲午[50],遂灭偪阳。公至自会[51]。
【注释】
[50]甲午:案时月日例,灭例月。此处书日者,何休云:“甚恶诸侯不崇礼义以相安,反遂为不仁,开道强夷(吴国)灭中国,中国之祸连蔓日及,故疾录之。”
[51]公至自会:案《春秋》之例,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用兵,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若取邑与灭国,则得意明矣,不书致会。此处灭了偪阳国,得意明矣,不需书“公至自会”,书者,是为襄公避讳,好像襄公并未参与灭亡偪阳,而是从柤之会归国的。
【译文】
【经】十年,春,公会同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齐世子光,在柤地与吴国相会。
【经】夏,五月,甲午,(上文与会之诸侯)于是灭亡了偪阳国。公自柤之会归国。
【经】楚公子贞、郑公孙辄帅师伐宋。
【译文】
【经】楚公子贞、郑公孙辄帅师伐击宋国。
【经】晋师伐秦。
【译文】
【经】晋师伐击秦国。
【经】秋,莒人伐我东鄙。
【译文】
【经】秋,莒人伐击我国东部边境。
【经】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齐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伐郑。
【译文】
【经】公会同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齐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伐击郑国。
【经】冬,盗杀郑公子斐、公子发、公孙辄[52]。
【注释】
[52]盗杀郑公子斐、公子发、公孙辄:案《春秋》之例,大夫相杀称“人”,士杀大夫则称“盗”,详见文公十六年“冬,十有一月,宋人弑其君处臼”条。此处书“盗”,则是郑国的士,杀了以上三大夫。
【译文】
【经】冬,盗杀了郑公子斐、公子发、公孙辄。
【经】戍郑虎牢。
【传】孰戍之?诸侯戍之。曷为不言诸侯戍之?离至不可得而序,故言我也[53]。诸侯已取之矣[54],曷为系之郑?诸侯莫之主有[55],故反系之郑。
【注释】
[53]离至不可得而序,故言我也:参见襄公五年“冬,戍陈”条。
[54]诸侯已取之矣:诸侯于襄公二年,已夺取了虎牢邑,因避讳伐郑之丧,故未书“取虎牢”,而云“城虎牢”。
[55]诸侯莫之主有:诸侯夺取郑国虎牢邑,本为防备楚国,并非是占为己有。
【译文】
【经】戍卫郑国的虎牢邑。
【传】是谁去戍卫?是诸侯戍卫虎牢。为何不言诸侯戍卫虎牢?因为诸侯先后离散到来,没办法序列,所以姑且按鲁国的书法记录此事。诸侯已经夺取了虎牢邑,为何系属于郑国?诸侯没有将虎牢占为己有,所以仍旧系属于郑国。
【经】楚公子贞帅师救郑。
【译文】
【经】楚公子贞帅师救援郑国。
【经】公至自伐郑。
【译文】
【经】公从伐郑之役归国。
【经】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作三军[56]。
【传】三军者何?三卿也[57]。作三军何以书?讥。何讥尔?古者上卿、下卿,上士、下士[58]。
【注释】
[56]作三军:案军制,天子六军,方伯三军,州牧二军。鲁国为州牧,有二军。如今设置中军,总为三军。
[57]三卿也:何休云:“为军置三卿官也。”古代军队由命卿率领,鲁国之二军,由司徒、司空率领。司徒、司空为上卿,底下各有一中卿、一下卿辅佐,故一军有三卿。鲁国之上卿还有司马,因其事省,底下只有一下卿。如今添置中军,由司马率领,故为之添一中卿,形成一军三卿之制。
[58]古者上卿、下卿,上士、下士:此言古代司马之官制。司马为上卿,又有一下卿辅佐,又有上士相上卿,下士相下卿。如今为设立中军,而在司马之下添一中卿,则违背礼制。何休云:“襄公委任强臣,国家内乱,兵革四起,军职不共,不推其原,乃益司马作中卿官,逾王制,故讥之。”
【译文】
【经】十一年,春,王正月,建立三军。
【传】三军是什么?是为中军设立三卿之官。为何记录建立三军?是讥刺。讥刺什么?古代司马之官制只有上卿、下卿、上士、下士。
【经】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不郊[59]。
【注释】
[59]乃不郊:案成公十年传“其言乃不郊何?不免牲,故言乃不郊也”,则此处书“乃不郊”,亦未免牲。
【译文】
【经】夏,四月,四次占卜郊祭之可否,不吉,乃不行郊祭。
【经】郑公孙舍之帅师侵宋。
【译文】
【经】郑公孙舍之帅师侵责宋国。
【经】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伐郑。
【经】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京城北[60]。
【经】公至自伐郑。
【注释】
[60]京城:惠栋以为,京为郑国之邑,隐公元年,《左传》有“京城大叔”之文。
【译文】
【经】公会同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伐击郑国。
【经】秋,七月,己未,诸侯在京城以北同心结盟。
【经】公从伐郑之役归国。
【经】楚子、郑伯伐宋。
【译文】
【经】楚子、郑伯伐击宋国。
【经】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伐郑,会于萧鱼。
【传】此伐郑也,其言会于萧鱼何?盖郑与会尔[61]。
【经】公至自会。
【注释】
[61]盖郑与会尔:诸侯伐郑,郑国降服,故而参加了萧鱼之会。此处记录萧鱼之会者,何休云:“中国以郑故,三年之中五起兵,至是乃服,其后无干戈之患二十余年,故喜而详录其会,起得郑为重。”
【译文】
【经】公会同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伐击郑国。在萧鱼相会。
【传】这里是伐击郑国,为何言及在萧鱼相会?大概是郑国参与会盟了。
【经】公从萧鱼之会归国。
【经】楚人执郑行人良霄。
【译文】
【经】楚人拘捕了郑国的使者良宵。
【经】冬,秦人伐晋。
【译文】
【经】冬,秦人伐击晋国。
【经】十有二年,春,王三月,莒人伐我东鄙,围台[62]。
【传】邑不言围[63],此其言围何?伐而言围者,取邑之辞也[64]。伐而不言围者,非取邑之辞也。
【注释】
[62]台:鲁国之邑。
[63]邑不言围:《春秋》之例,唯有国都被包围,方书“围”,若城邑被围,则仅书“伐某国”。
[64]伐而言围者,取邑之辞也:此为外国夺取鲁国城邑的书法。内邑被夺,不书“取”字,而是书“伐”又书“围”。
【译文】
【经】十二年,春,王三月,莒人伐击我国东部边境,包围了台邑。
【传】包围城邑,《春秋》是不书“围”的,这里书“围”是为何?书“伐”又书“围”,是外国夺取内邑的文辞。书“伐”而不书“围”,不是外国夺取内邑的文辞。
【经】季孙宿帅师救台,遂入运[65]。
【传】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为政尔[66]。
【注释】
[65]遂入运:运邑为鲁国之邑,因靠近莒国,常叛鲁国。季孙宿“入运”者,为讨叛也。又案《春秋》之例,书“入”者,得而不居也。此因季孙宿平乱之后,将运纳为私邑,鲁襄公未得运邑,故书“入运”;若运归于襄公,当书“取运”。
[66]公不得为政尔:何休云:“时公微弱,政教不行,故季孙宿遂取运而自益其邑。”
【译文】
【经】季孙宿帅师救援台邑,于是攻入运邑。
【传】大夫不得擅自生事,此处记录季孙宿擅自生事,是为何?表明公不能执掌国政了。
【经】夏,晋侯使士彭来聘。
【译文】
【经】夏,晋侯派遣士彭来鲁国聘问。
【经】秋,九月,吴子乘卒[67]。
【注释】
[67]吴子乘卒:吴子乘,是季札之父。《春秋》因季札有贤德(详见襄公二十九年“吴子使札来聘”条传文),缘季札之意,必欲尊荣其父,故书乘之卒。
【译文】
【经】秋,九月,吴子乘去世了。
【经】冬,楚公子贞帅师侵宋。
【译文】
【经】冬,楚公子贞帅师侵责宋国。
【经】公如晋。
【译文】
【经】公去了晋国。
【经】十有三年,春,公至自晋。
【译文】
【经】十三年,春,公从晋国归来。
【经】夏,取诗。
【传】诗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讳亟也[68]。
【注释】
[68]讳亟也:襄公十一年,萧鱼之会,鲁国、邾娄国皆与会。时隔两年,鲁国便夺取了邾娄之邑,贪利之心过于急切,故需避讳。
【译文】
【经】夏,夺取诗邑。
【传】诗是什么地方?是邾娄国的城邑。为何不系属于邾娄国?是避讳鲁国取邑过于急切。
【经】秋,九月,庚辰,楚子审卒。
【译文】
【经】秋,九月,庚辰,楚子审去世了。
【经】冬,城防。
【译文】
【经】冬,修筑防邑。
【经】十有四年,春,王正月[69],季孙宿、叔老会晋士匄、齐人、宋人、卫人、郑公孙囆、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70],会吴于向。
【注释】
[69]王正月:案时月日例,会例时,此处书月者,何休云:“月者,危刺诸侯委任大夫,交会强夷,臣日以强,三年之后,君若赘旒然。”
[70]囆(chài):人名。
【译文】
【经】十四年,春,王正月,季孙宿、叔老会同晋士匄、齐人、宋人、卫人、郑公孙囆、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在向地与吴国相会。
【经】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译文】
【经】二月,乙未,朔日,发生了日食。
【经】夏,四月,叔孙豹会晋荀偃、齐人、宋人、卫北宫结、郑公孙囆、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伐秦。
【译文】
【经】夏,四月,叔孙豹会同晋荀偃、齐人、宋人、卫北宫结、郑公孙囆、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伐击秦国。
【经】己未,卫侯衎出奔齐[71]。
【注释】
[71]卫侯衎(kān)出奔齐:卫侯衎实为甯殖与孙林夫所逐(详见襄公二十七年“卫杀其大夫甯喜。卫侯之弟鱄出奔晋”条),然而以臣逐君,干犯名义,故以国君出奔为文。又案时月日例,大国之君出奔当书月,此处书日者,起此实为以臣逐君。
【译文】
【经】己未,卫侯衎出奔去了齐国。
【经】莒人侵我东鄙。
【译文】
【经】莒人侵责我国东部边境。
【经】秋,楚公子贞帅师伐吴。
【译文】
【经】秋,楚公子贞帅师伐击吴国。
【经】冬,季孙宿会晋士匄、宋华阅、卫孙林父、郑公孙囆、莒人、邾娄人于戚。
【译文】
【经】冬,季孙宿于晋士匄、宋华阅、卫孙林父、郑公孙囆、莒人、邾娄人,在戚地相会。
【经】十有五年,春,宋公使向戌来聘。
【经】二月,己亥,及向戌盟于刘。
【译文】
【经】十五年,春,宋公派遣向戌来鲁国聘问。
【经】二月,己亥,公与向戌在刘地结盟(寻绎旧盟)。
【经】刘夏逆王后于齐。
【传】刘夏者何[72]?天子之大夫也。刘者何?邑也[73]。其称刘何?以邑氏也。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过我也[74]。
【注释】
[72]刘夏者何:刘为氏,夏为名。刘夏是外诸侯入为天子大夫者,依名例,当称“刘子”。此处是天子娶齐女为王后,派刘夏前去迎接。案礼制,逆王后当使三公,使大夫逆王后为非礼,故书刘夏之名。
[73]邑也:诸侯入为天子大夫,在王畿之内有块采邑,以所赐之采邑为氏。何休云:“所谓采者,不得有其土地、人民,采取其租税尔。”
[74]过我也:经过鲁国。何休云:“明鲁当共送迎之礼。”
【译文】
【经】刘夏去齐国迎接王后。
【传】刘夏是什么人?是天子的大夫。刘是什么?是王畿之内,天子赐予刘夏的采邑。刘夏称“刘”是为何?是以采邑为氏。鲁国以外的迎接新娘,例所不书,此处为何记录?因为经过我国当有迎送之礼。
【经】夏,齐侯伐我北鄙,围成[75]。公救成,至遇[76]。
【传】其言至遇何?不敢进也[77]。
【注释】
[75]齐侯伐我北鄙,围成:成,鲁国之邑。案《春秋》之例,伐而言围,是外国夺取鲁国城邑的文辞。
[76]遇:鲁地。
[77]不敢进也:齐侯夺取成邑,鲁襄公率兵救援,因实力悬殊,故行至遇地,不敢进兵。《春秋》以襄公重民命,量力不责,故书“至遇”。若是谴责襄公,当书“次于遇”,讥刺救援迟缓。
【译文】
【经】夏,齐侯伐击我国北部边境,包围了成邑。公救援成邑,行军至遇地。
【传】经言“至遇”是为何?因为实力悬殊,公不敢进兵。
【经】季孙宿、叔孙豹帅师城成郛[78]。
【注释】
[78]季孙宿、叔孙豹帅师城成郛:郛,郭也,外城。孔广森以为,齐国已经夺取了成邑,此处季孙宿、叔孙豹能修筑成邑之郭,则已夺回成邑。
【译文】
【经】季孙宿、叔孙豹帅师修筑城邑之郭。
【经】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
【译文】
【经】秋,八月,丁巳,发生了日食。
【经】邾娄人伐我南鄙。
【译文】
【经】邾娄人伐击我国南部边境。
【经】冬,十有一月,癸亥,晋侯周卒。
【译文】
【经】冬,十一月,癸亥,晋侯周去世了。
【经】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晋悼公。
【译文】
【经】十六年,春,王正月,安葬晋悼公。
【经】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于湨梁[79]。戊寅,大夫盟。
【传】诸侯皆在是,其言大夫盟何?信在大夫也[80]。何言乎信在大夫?遍刺天下之大夫也。曷为遍刺天下之大夫?君若赘旒然[81]。
【经】晋人执莒子、邾娄子以归[82]。
【注释】
[79]卫侯:此处是卫侯剽,并非卫侯衎。《春秋》因恶衎,而不书剽之“立”,详见襄公二十六年“甲午,卫侯衎复归于卫”条传文。湨(jù)梁:湨,水名。梁,大堤。
[80]信在大夫也:信用在大夫,即盟约之定否,全在大夫。
[81]赘旒(líu):赘,系属之辞。旒,旌旗边缘之饰物。赘旒,比喻大夫专权,国君如系属于旌旗边缘的饰物一般。
[82]晋人执莒子、邾娄子以归:案《春秋》之例,称人而执,非伯讨也。则莒子、邾娄子无罪,晋人不当执之。又诸侯不得专治诸侯,当归于京师,由天子定罪。此处晋人将莒子、邾娄子带回国内,则是恶上加恶。
【译文】
【经】三月,公与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在湨梁相会。戊寅,大夫结盟。
【传】诸侯都在,经言“大夫盟”是为何?信任取决于大夫。信任取决于大夫是为何?普遍讥刺天下的大夫。为何普遍讥刺天下的大夫?大夫专政,国君就像赘旒一样。
【经】晋人拘捕莒子、邾娄子,带回了国内。
【经】齐侯伐我北鄙。
【译文】
【经】齐侯伐击我国北部边境。
【经】夏,公至自会。
【译文】
【经】夏,公从湨梁之会归国。
【经】五月,甲子,地震。
【译文】
【经】五月,甲子,发生了地震。
【经】叔老会郑伯、晋荀偃、卫甯殖、宋人伐许。
【译文】
【经】叔老会同郑伯、晋荀偃、卫甯殖、宋人伐击许国。
【经】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成[83]。
【注释】
[83]围成:孔广森以为,成邑已被季孙宿、叔孙豹收复,此处又被齐国攻取。
【译文】
【经】秋,齐侯伐击我国北部边境,包围了成邑。
【经】大雩。
【译文】
【经】举行大雩祭。
【经】冬,叔孙豹如晋。
【译文】
【经】冬,叔孙豹出使去了晋国。
【经】十有七年,春,王二月,庚午,邾娄子瞷卒。
【译文】
【经】十七年,春,王二月,庚午,邾娄子瞷去世了。
【经】宋人伐陈。
【译文】
【经】宋人伐击陈国。
【经】夏,卫石买帅师伐曹。
【译文】
【经】夏,卫石买帅师伐击曹国。
【经】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洮。
【经】齐高厚帅师伐我北鄙,围防。
【译文】
【经】秋,齐侯伐击我国北部边境,包围了洮邑。
【经】齐高厚帅师伐击我国北部边境,包围了防邑。
【经】九月,大雩。
【译文】
【经】九月,举行大雩祭。
【经】宋华臣出奔陈。
【译文】
【经】宋华臣出奔去了陈国。
【经】冬,邾娄人伐我南鄙。
【译文】
【经】冬,邾娄人伐击我国南部边境。
【经】十有八年,春,白狄来。白狄者何?夷狄之君也。何以不言朝,不能朝也[84]。
【注释】
[84]不能朝也:夷狄之君,不能升降揖让,不能行朝礼。
【译文】
【经】十六年,春,白狄来。
【传】白狄是什么?是夷狄的君王。为何不言“朝”?因为夷狄不能行朝礼。
【经】夏,晋人执卫行人石买。
【译文】
【夏】晋人拘捕了卫国的使者石买。
【经】秋,齐师伐我北鄙。
【译文】
【经】秋,齐师伐击我国北部边境。
【经】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同围齐[85]。曹伯负刍卒于师。
【注释】
[85]同围齐:按照一般的书法,仅书“围齐”即可,书“同围齐”,孔广森云:“特言同者,深著齐无道,诸侯同心欲围之。”又据下文,此处并未真正包围齐国都城,只是诸侯之意愿,详见下文祝阿之盟。
【译文】
【经】冬,十月,公会同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意欲一同包围齐国都城。曹伯负刍在师旅中去世。
【经】楚公子午帅师伐郑。
【译文】
【经】楚公子午帅师伐击郑国。
【经】十有九年,春,王正月,诸侯盟于祝阿[86]。
【经】晋人执邾娄子。
【经】公至自伐齐。
【传】此同围齐也,何以致伐[87]?未围齐也。未围齐,则其言围齐何?抑齐也[88]。曷为抑齐?为其亟伐也[89]。或曰:为其骄蹇,使其世子处乎诸侯之上也[90]。
【注释】
[86]诸侯:指上文“同围齐”之诸侯。
[87]何以致伐:上有“公会晋侯以下,同围齐”之文,案例当书“公至自围齐”。今书“公至自伐”表明诸侯并未真正围齐。
[88]抑齐也:未围齐,而经书“围齐”,是为了贬抑、惩罚齐国。何休以为,用兵之道,灭最甚,入次之,围又次之;齐国之罪不至于被灭,书“围”则减于“灭”二等,当夺爵削土。
[89]亟伐:屡次侵伐他国,上文频频夺取鲁国城邑,即为亟伐。
[90]使其世子处乎诸侯之上也:世子,即齐世子光。齐侯使世子光出会,光又序列在诸侯之上,如襄公十一年,“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伐击郑国”,这是骄蹇的表现。
【译文】
【经】十九年,春,王正月,诸侯在祝阿结盟。
【经】晋人拘捕了邾娄子。
【经】公从伐齐之役归国。
【传】这里是包围齐国都城,为何书公从伐齐之役归国?事实上并没有包围齐国都城。未围齐,那么经书“围齐”是为何?是为了贬抑齐国,齐罪当被围。为何贬抑齐国?因为他屡次伐击他国。有人认为,因为齐国骄蹇,在序列诸侯时,使世子列在诸侯之上。
【经】取邾娄田自漷水[91]。
【传】其言自漷水何?以漷为竟也。何言乎以漷为竟?漷移也。
【注释】
[91]漷(kuò)水:水名。鲁国与邾娄国以漷水为边境。今漷水改道,移入了邾娄国境内,鲁国顺势夺取了邾娄国的领地。案诸侯土地本有度数,不因河水改道而变化,则鲁国当坐取邑之罪。
【译文】
【经】夺取了邾娄国的田地,自漷水起。
【传】为何说是“自漷水”?因为鲁国与邾娄国以漷水为边境。说以漷水为边境是为何?因为漷水改道了。
【经】季孙宿如晋。
【译文】
【经】季孙宿出使去了晋国。
【经】葬曹成公。
【译文】
【经】安葬曹成公。
【经】夏,卫孙林父帅师伐齐。
【译文】
【经】夏,卫孙林夫帅师伐击齐国。
【经】秋,七月,辛卯,齐侯瑗卒。
【经】晋士匄帅师侵齐,至穀,闻齐侯卒,乃还。
【传】还者何?善辞也。何善尔?大其不伐丧也。此受命乎君而伐齐,则何大乎其不伐丧?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也[92]。
【注释】
[92]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也:何休云:“礼:兵不从中御外,临事制宜,当敌为师,唯义所在。士匄闻齐侯卒,引师而去,恩动孝子之心,义服诸侯之君,是后兵寝数年,故起时善之。言乃者,士匄有难重废君命之心,故见之。”
【译文】
【经】秋,七月,辛卯,齐侯瑗去世了。
【经】晋士匄帅师侵责齐国,行军至穀邑,听闻齐侯去世,乃还师。
【传】“还”是什么?是善辞。有何善处?褒扬士匄不讨伐有丧事的国家。这里是奉国君之命讨伐齐国,为何褒扬士匄不伐齐国之丧?大夫以君命出使,进退由大夫作主。
【经】八月,丙辰,仲孙蔑卒。
【译文】
【经】八月,丙辰,仲孙蔑去世了。
【经】齐杀其大夫高厚。
【译文】
【经】齐国杀了他的大夫高厚。
【经】郑杀其大夫公子喜。
【译文】
【经】郑国杀了他的大夫公子喜。
【经】冬[93],葬齐灵公。
【注释】
[93]冬:案时月日例,大国之君葬书月。此处书时者,是贬抑齐世子光,因葬为生者之事。齐世子光代父从政,处诸侯之上,不孝,故贬抑之。
【译文】
【经】冬,安葬齐灵公。
【经】城西郛。
【译文】
【经】修筑国都西部的外城。
【经】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
【译文】
【经】叔孙豹与晋士匄在柯地相会。
【经】城武城。
【译文】
【经】修筑武城。
【经】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孙遬会莒人,盟于向。
【译文】
【经】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孙遬会同莒人,在向地结盟。
【经】夏,六月,庚申,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盟于澶渊。
【经】秋,公至自会。
【译文】
【经】夏,六月,庚申,公会同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在澶渊结盟。
【经】秋,公从澶渊会盟归国。
【经】仲孙遬帅师伐邾娄。
【译文】
【经】仲孙遬帅师伐击邾娄国。
【经】蔡杀其大夫公子燮。
【经】蔡公子履出奔楚。
【译文】
【经】蔡国杀了他的大夫公子燮。
【经】蔡公子履畏惧,出奔到楚国。
【经】陈侯之弟光出奔楚。
【译文】
【经】陈侯的同母弟光出奔到了楚国。
【经】叔老如齐。
【译文】
【经】叔老出使去了齐国。
【经】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译文】
【经】冬,十月,丙辰,朔日,发生了日食。
【经】季孙宿如宋。
【译文】
【经】季孙宿出使去了宋国。
【经】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晋。
【译文】
【经】二十一年,春,王正月,公去了晋国。
【经】邾娄庶其以漆、闾丘来奔[94]。
【传】邾娄庶其者何?邾娄大夫也。邾娄无大夫[95],此何以书?重地也[96]。
【注释】
[94]邾娄庶其以漆、闾丘来奔:庶其,为邾娄大夫之名。漆、闾丘为庶其之封地,庶其带着封地投奔鲁国。
[95]邾娄无大夫:案《春秋》之例,大国大夫称名氏,小国大夫略称人,邾娄为小国,故云“邾娄无大夫”。
[96]重地也:邾娄无大夫,庶其窃邑叛国,性质严重,故书其名,表明庶其之罪重,鲁国受邑之罪亦重。
【译文】
【经】邾娄庶其带着漆、闾丘二邑来投奔鲁国。
【传】邾娄庶其是什么人?是邾娄国的大夫。邾娄没有大夫,此处为何书庶其之名?是重视封地。
【经】夏,公至自晋。
【译文】
【经】夏,公从晋国归来。
【经】秋,晋栾盈出奔楚。
【译文】
【经】秋,晋栾盈出奔到了楚国。
【经】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经】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译文】
【经】九月,庚戌,朔日,发生了日食。
【经】冬,十月,庚辰,朔日,发生了日食。
【经】曹伯来朝。
【译文】
【经】曹伯来鲁国朝见。
【经】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于商任。
【译文】
【经】公与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在商任相会。
【传】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97]。
【注释】
[97]十一月,庚子,孔子生: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庚子,孔子生’,传文。上有‘十月,庚辰’,此亦十月也。一本作‘十一月庚子’,又本无此句。”阮校以为,“十一月”当作“十月”。此条为公羊经师补记孔子出生之日。
【译文】
【传】十一月,庚子,孔子出生。
【经】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至自会[98]。
【注释】
[98]王正月,公至自会:会,指上年商任之会。案时月日例,致例时,此处书月者,先前,漷水改道,鲁襄公强占了邾娄国的领地,又受其叛臣之邑,故与邾娄子相会有危。
【译文】
【经】二十二年,春,王正月,公从商任之会归国。
【经】夏,四月。
【译文】
【经】夏,四月。
【经】秋,七月,辛酉,叔老卒。
【译文】
【经】秋,七月,辛酉,叔老去世了。
【经】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于沙随。公至自会。
【译文】
【经】冬,公与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在沙随相会。公从沙随之会归国。
【经】楚杀其大夫公子追舒。
【译文】
【经】楚国杀了他的大夫公子追舒。
【经】二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译文】
【经】二十三年,春,王二月,癸酉,朔日,发生了日食。
【经】三月,己巳,杞伯匄卒。
【译文】
【经】三月,己巳,杞伯匄去世了。
【经】夏,邾娄鼻我来奔[99]。
【传】邾娄鼻我者何?邾娄大夫也。邾娄无大夫,此何以书?以近书也[100]。
【注释】
[99]邾娄鼻我来奔:鼻我,邾娄大夫之名。
[100]以近书也:因治近升平而书。《春秋》分十二公为三世,隐桓庄闵僖为传闻世(衰乱世),文宣成襄为所闻世(升平世),昭定哀为所见世(太平世)。《春秋》以三世之划分,表明王者治理天下之次序,由内及外,由大及小。何休云:“所传闻世,见治始起,外诸夏,录大略小,大国有大夫,小国略称人。所闻之世,内诸夏,治小如大,廪廪近升平,故小国有大夫,治之渐也。”此处书邾娄鼻我之名,是表明所闻世,治近升平,当治小国。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三世治乱之序,与现实刚好相反,所闻世实未升平,故仅举邾娄一国,以明升平之法而已。
【译文】
【经】夏,邾娄鼻我来投奔鲁国。
【传】邾娄鼻我是什么人?是邾娄国的大夫。邾娄国没有大夫,此处为何书鼻我之名?是因世近升平的缘故。
【经】葬杞孝公。
【译文】
【经】安葬杞孝公。
【经】陈杀其大夫庆虎及庆寅。
【经】陈侯之弟光自楚归于陈[101]。
【注释】
[101]陈侯之弟光自楚归于陈:案《春秋》之例,书“归”者,表明出入无恶。襄公二十年,陈侯之弟光被庆虎、庆寅诬陷,出奔楚国,出无恶。此处陈侯杀了庆虎、庆寅,将光迎回,故入无恶。
【译文】
【经】陈国杀了他的大夫庆虎及庆寅。
【经】陈侯的同母弟光从楚国回到了陈国。
【经】晋栾盈复入于晋,入于曲沃。
【传】曲沃者何?晋之邑也。其言入于晋,入于曲沃何?栾盈将入晋,晋人不纳,由乎曲沃而入也[102]。
【注释】
[102]由乎曲沃而入也:何休云:“栾盈本欲入晋,篡大夫位,晋人不纳,更入于曲沃,得其士众,以入晋国。曲沃大夫当坐,故复言入。”
【译文】
【经】晋栾盈复入晋国,入于曲沃。
【传】曲沃是什么地方?是晋国的城邑。经言“入于晋,入于曲沃”是为何?栾盈将要进入晋国篡大夫之位,晋人不接纳,从曲沃而进入晋国。
【经】秋,齐侯伐卫,遂伐晋。
【译文】
【经】秋,齐侯伐击卫国,于是伐击晋国。
【经】八月,叔孙豹帅师救晋,次于雍渝。
【传】曷为先言救,而后言次?先通君命也[103]。
【注释】
[103]先通君命也:叔孙豹奉鲁襄公之命,救援晋国,中途擅自止次。《春秋》之义,臣不得壅塞君命,故先书“救晋”,再书“止次”,以此顺遂国君之命。
【译文】
【经】八月,叔孙豹帅师救援晋国,止次在雍渝。
【传】为何先言“救”,而后言“次”?是先顺遂国君之命。
【经】己卯,仲孙遫卒。
【译文】
【经】己卯,仲孙遫去世了。
【经】冬,十月,乙亥,臧孙纥出奔邾娄。
【译文】
【经】冬,十月,乙亥,臧孙纥出奔到了邾娄国。
【经】晋人杀栾盈。
【传】曷为不言杀其大夫?非其大夫也[104]。
【注释】
[104]非其大夫也:案栾盈于襄公二十一年出奔楚国,则被诛绝,不为大夫。上文入于晋,入于曲沃,遂篡得大夫之位,然未得君命,故云“非其大夫也”。
【译文】
【经】晋人杀了栾盈。
【传】经为何不言“杀其大夫”?因为栾盈不是晋国的大夫。
【经】齐侯袭莒。
【译文】
【经】齐侯袭击莒国。
【经】二十有四年,春,叔孙豹如晋。
【译文】
【经】二十四年,春,叔孙豹出使去了晋国。
【经】仲孙羯帅师侵齐。
【译文】
【经】仲孙羯帅师侵责齐国。
【经】夏,楚子伐吴。
【译文】
【经】夏,楚子伐击吴国。
【经】秋,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
【译文】
【经】秋,七月,甲子,朔日,发生了日食,食尽。
【经】齐崔杼帅师伐莒。
【译文】
【经】齐崔杼帅师伐击莒国。
【经】大水。
【译文】
【经】发大水。
【经】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译文】
【经】八月,癸巳,朔日,发生了日食。
【经】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于陈仪。
【译文】
【经】公与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在陈仪相会。
【经】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伐郑。
【译文】
【经】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伐击郑国。
【经】公至自会。
【译文】
【经】公从陈仪之会归国。
【经】陈鍼宜咎出奔楚。
【译文】
【经】陈鍼宜咎出奔去了楚国。
【经】叔孙豹如京师。
【译文】
【经】叔孙豹出使去了京师。
【经】大饥[105]。
【注释】
[105]大饥:何休云:“有死伤曰大饥,无死伤曰饥。”
【译文】
【经】发生了大饥荒。
【经】二十有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
【译文】
【经】二十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击我国北部边境。
【经】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
【译文】
【经】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杀了他的国君光。
【经】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于陈仪。
【译文】
【经】公会同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在陈仪相会。
【经】六月,壬子[106],郑公孙舍之帅师入陈。
【注释】
[106]壬子:案时月日例,入例时,杀害多则书月。此处书日者,何休云:“陈、郑俱楚之与国,今郑背楚入陈,明中国当忧助郑,以离楚弱陈,故为中国忧录之。”
【译文】
【经】六月,壬子,郑公孙舍之帅师攻入了陈国都城。
【经】秋,八月,己巳,诸侯同盟于重丘[107]。
【注释】
[107]诸侯:指上文陈仪之会的诸侯。案《春秋》之例,盟重于会,若既会且盟,则仅书盟。此处会、盟并举者,何休以为,诸侯会盟,是为诛讨齐国的弑君贼崔杼,故详录之。
【译文】
【经】秋,八月,己巳,诸侯在重丘同心结盟。
【经】公至自会。
【译文】
【经】公从会盟归国。
【经】卫侯入于陈仪[108]。
【传】陈仪者何?卫之邑也。曷为不言入于卫[109]?谖君以弑也[110]。
【注释】
[108]卫侯:指卫侯衎,此处未书其名,孔广森以为,卫侯衎出奔书名,复归书名,故此书省文。案襄公十四年,卫侯衎被孙氏、甯氏所逐,出奔齐国,而卫侯剽篡位。此时卫侯衎诈称愿回归卫国,居陈仪邑,作剽之臣子,伺机谋夺君位,至襄公二十六年,弑杀了卫侯剽。
[109]曷为不言入于卫:案《春秋》之例,从外归国篡位,当书入于国。卫侯衎有篡位之行,依例当书“卫侯入于卫”,此处却书“入于陈仪”,故而发问。
[110]谖(xuān)君以弑也:谖,诈也。卫侯衎先称愿居陈仪,后伺机弑君,属于使诈之行为。《春秋》耻其所为,而书“入于陈仪”,表明使诈篡位自此始。
【译文】
【经】卫侯进入了陈仪。
【传】陈仪是什么地方?是卫国的城邑。为何不言“入于卫”?因为卫侯衎行诈弑君自此开始。
【经】楚屈建帅师灭舒鸠。
【译文】
【经】楚屈建帅师灭亡了舒鸠。
【经】冬,郑公孙囆帅师伐陈。
【译文】
【经】冬,郑公孙囆帅师伐击陈国。
【经】十有二月,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111]。
【传】门于巢卒者何?入门乎巢而卒也。入门乎巢而卒者何?入巢之门而卒也。吴子谒何以名[112]?伤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113]。
【注释】
[111]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门,入门。吴子谒欲讨伐楚国,途径巢国,却不行假途之礼,强行进入巢国城门,守门者以为要攻击巢国,射杀了吴子谒。经文未书巢人杀吴子谒者,何休云:“君子不怨所不知,故与巢得杀之,使若吴为自死文,所以强守御也。”
[112]吴子谒何以名:案礼制,诸侯不生名。
[113]伤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舍,昨日舍止之地。吴子谒受伤折返,未到达昨日舍止之地,便去世。
【译文】
【经】十二月,吴子谒伐击楚国,进入巢国之门,去世了。
【传】进入巢国之门去世了,是什么意思?是因为进入巢国之门而去世的。因为进入巢国之门而去世,是什么意思?是强行进入巢国之门,而被射杀的。为何书吴子谒之名?因为吴子谒受伤折返,未到达昨日舍止之地,便去世了。
【经】二十有六年,春,王二月,辛卯,卫甯喜弑其君剽[114]。
【注释】
[114]卫甯喜弑其君剽:甯喜是为卫侯衎,而弑杀了剽,详见襄公二十七年“卫杀其大夫甯喜。卫侯之弟鱄出奔晋”条。
【译文】
【经】二十六年,春,王二月,辛卯,卫甯喜弑杀了他的国君剽。
【经】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115]。
【注释】
[115]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戚,孙林夫的封邑。孙林父于襄公十四年驱逐卫侯衎,而立剽。此时甯喜为衎弑剽,故孙林夫据邑反叛。此处卫侯衎虽是篡夺君位,然孙林夫仍属于叛国,因为按照礼制,大夫之邑为国君所封,若不能事君,则当奉身而退,不得据邑周旋。
【译文】
【经】卫孙林夫进入戚邑,反叛国君。
【经】甲午,卫侯衎复归于卫。
【传】此谖君以弑也,其言复归何[116]?恶剽也。曷为恶剽?剽之立于是,未有说也[117]。然则曷为不言剽之立?不言剽之立者,以恶卫侯也[118]。
【注释】
[116]其言复归何:案《春秋》之例,书“复归”者,出有恶,入无恶。此处卫侯衎之“入”,实为篡位,非是无恶,故而发问。
[117]剽之立于是,未有说也:说,悦也。襄公十四年,卫侯衎出奔,剽即位。然剽的身份为公孙,依礼制之次序,不当即位,又无贤德,故卫人不悦剽。此处卫侯衎篡位,《春秋》书“复归”,不是说卫侯衎无恶(经书卫侯衎之名,即表明篡位当绝),而是以此方式说明剽无资格继承君位。
[118]不言剽之立者,以恶卫侯也:案《春秋》之例,“立”为篡辞。卫侯衎出奔,剽无即位的资格,那么当书剽之“立”。然而《春秋》未书者,不是说剽非篡位,而是以此说明,卫侯衎失众,被臣下所逐,当被诛绝。值得注意的是,《春秋》对于衎、剽,各打五十大板。衎之恶,在于失众出奔。剽之恶,在于次不当立,又无贤德。孔广森云:“明于恶剽之说,则为臣者儆;明于恶衎之说,则为君者惧。”
【译文】
【经】甲午,卫侯衎复归于卫国。
【传】这里是使诈弑君,为何言“复归”?是为了厌恶剽。为何厌恶剽?剽立为国君,直到此时都没有人喜悦。然则为何没有言及剽立为国君这件事?不言及剽立为国君,是为了表现厌恶卫侯衎。
【经】夏,晋侯使荀吴来聘。
【译文】
【经】夏,晋侯派遣荀吴来鲁国聘问。
【经】公会晋人、郑良霄、宋人、曹人于澶渊。
【译文】
【经】公与晋人、郑良霄、宋人、曹人,在澶渊相会。
【经】秋,宋公杀其世子痤[119]。
【注释】
[119]宋公杀其世子痤:宋公,宋平公。案《春秋》之例,君杀无罪大夫,或枉杀世子,则去国君之葬。此处世子痤有罪,故《春秋》于昭公十一年,书宋平公之葬。
【译文】
【经】秋,宋公杀了他的世子痤。
【经】晋人执卫甯喜。
【传】此执有罪,何以不得为伯讨[120]?不以其罪执之也。
【注释】
[120]何以不得为伯讨:案《春秋》之例,称爵而执者,伯讨也;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卫甯喜为弑君贼,晋侯执之,当为伯讨,此处却书“晋人”,故而发问。
【译文】
【经】晋人拘捕了卫甯喜。
【传】这里是拘捕有罪之人,为何不作伯讨之辞?因为此处并非因弑君之罪而拘捕他。
【经】八月,壬午,许男甯卒于楚。
【译文】
【经】八月,壬午,许男甯在楚国去世。
【经】冬,楚子、蔡侯、陈侯伐郑。
【译文】
【经】冬,楚子、蔡侯、陈侯伐击郑国。
【经】葬许灵公。
【译文】
【经】安葬许灵公。
【经】二十有七年,春,齐侯使庆封来聘。
【译文】
【经】二十七年,春,齐侯派遣庆封来鲁国聘问。
【经】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瑗、郑良霄、许人、曹人于宋。
【译文】
【经】夏,叔孙豹与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瑗、郑良霄、许人、曹人,在宋国相会。
【经】卫杀其大夫甯喜。卫侯之弟鱄出奔晋。
【传】卫杀其大夫甯喜,则卫侯之弟鱄曷为出奔晋?为杀甯喜出奔也。曷为为杀甯喜出奔?卫甯殖与孙林父逐卫侯[121],而立公孙剽。甯殖病将死,谓喜曰:“黜公者,非吾意也,孙氏为之。我即死,女能固纳公乎?”喜曰:“诺。”甯殖死,喜立为大夫,使人谓献公曰:“黜公者,非甯氏也,孙氏为之。吾欲纳公,何如?”献公曰:“子苟欲纳我,吾请与子盟。”喜曰:“无所用盟[122],请使公子鱄约之。”献公谓公子鱄曰:“甯氏将纳我,吾欲与之盟,其言曰:‘无所用盟,请使公子鱄约之。’子固为我与之约矣。”公子鱄辞曰:“夫负羁絷[123],执鈇锧[124],从君东西南北,则是臣仆庶孽之事也[125]。若夫约言为信,则非臣仆庶孽之所敢与也。”献公怒曰:“黜我者,非甯氏与孙氏,凡在尔。”公子鱄不得已而与之约。已约,归至杀甯喜。公子鱄挈其妻子而去之。将济于河,携其妻子,而与之盟[126],曰:“苟有履卫地,食卫粟者,昧雉彼视[127]。”
【注释】
[121]甯殖:甯喜之父。卫侯,卫侯衎,即卫献公。
[122]无所用盟:何休云:“时喜见献公多诈,欲使公子鱄保之,故辞不肯盟,曰:臣纳君,义也,无用为盟矣。”
[123]羁絷:羁,马络头。絷,马绊足。
[124]鈇锧:鈇,斧。锧,铁椹。鈇锧为古代的刑具。
[125]臣仆庶孽:何休云:“仆,从者。庶孽,众贱子,犹树之有孽生。”
[126]而与之盟:此时公子鱄恐渡河时发生意外,自己的意愿不能达成,故与家人盟誓。
[127]昧雉彼视:昧,割也。雉,野鸡。当时割雉盟誓,说若有违此盟,视同此割雉。《公羊传》记录此事者,一见卫侯衎之无信,一见公子鱄之有罪。何休以为,鱄之罪有三:第一,卫侯衎被孙、甯所逐,见鱄不能为兄维系君臣;第二,衎出奔后,移心事剽,及衎复入,又与甯喜相约弑剽;第三,甯喜被衎所杀,鱄持其硁硁之信而出奔,暴扬兄之恶行。
【译文】
【经】卫国杀了他的大夫甯喜。卫侯的母弟鱄出奔去了晋国。
【传】卫国杀了他的大夫甯喜,那么卫侯的母弟鱄为何要出奔到晋国?是为杀甯喜而出奔的。为何是为杀甯喜而出奔的?卫甯殖与孙林夫驱逐了卫侯衎而拥立公孙剽为国君。甯殖病重将死,对甯喜说:“罢黜公,不是我的意思,实际是孙氏所为。我快死了,你必定能迎回公吗?”甯喜说:“允诺。”甯殖去世,甯喜被立为大夫,派人告知卫献公,说:“罢黜公的,不是甯氏,是孙氏所为。我想迎回公,您看怎样?”献公说:“你如真能迎回我,我请与你结盟。”甯喜说:“君臣之间不用结盟,请与公子鱄约誓即可。”献公对公子鱄说;“甯氏将要迎回我,我想要与他结盟,他说:‘不用结盟,请与公子鱄约誓即可。’你为了我一定要与他约誓。”公子鱄说:“背负羁絷,手执鈇锧,随从国君到东西南北,是臣仆庶子的事情。像约誓为信,就不是臣仆庶子所敢参与的。”献公发怒道:“罢黜我的,不是甯氏和孙氏,都在你!”公子鱄不得已,而与甯喜约誓。已经约誓了,献公归国,杀了甯喜。公子鱄带着妻子儿女离开卫国,即将渡黄河的时候,与家人盟誓道:“以后若再踏上卫国的土地,吃卫国的粮食,就视同割雉!”
【经】秋,七月,辛巳,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128]。
【传】曷为再言豹?殆诸侯也[129]。曷为殆诸侯?为卫石恶在是也,曰恶人之徒在是矣[130]。
【注释】
[128]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豹,即叔孙豹,不书氏者,上文宋之会,已详列叔孙豹及诸侯大夫之名氏,依《春秋》之例,一事而再见者,竟书其名。
[129]殆:危也。
[130]恶人之徒在是:恶人,指卫侯衎。恶人之徒,指石恶。何休云:“卫侯衎不信,而使恶臣石恶来,故深为诸侯危惧,其将负约为祸原。”
【译文】
【经】秋,七月,辛巳,豹与诸侯的大夫在宋国结盟。
【传】为何再言豹?是危殆诸侯。为何危殆诸侯?因为卫国的石恶在里面,就是说,恶人的同党在里面。
【经】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译文】
【经】冬,十二月,乙亥,朔日,发生了日食。
【经】二十有八年,春,无冰。
【译文】
【经】二十八年,春,没有结冰。
【经】夏,卫石恶出奔晋。
【译文】
【经】夏,卫石恶出奔到了晋国。
【经】邾娄子来朝。
【译文】
【经】邾娄子来鲁国朝见。
【经】秋,八月,大雩。
【译文】
【经】秋,八月,举行大雩祭。
【经】仲孙羯如晋。
【译文】
【经】仲孙羯出使去了晋国。
【经】冬,齐庆封来奔。
【译文】
【经】冬,齐庆封来投奔鲁国。
【经】十有一月,公如楚[131]。
【注释】
[131]十有一月,公如楚:案时月日例,朝例时,公朝楚国则皆书月,何休云:“危公朝夷狄也。”
【译文】
【经】十一月,公去了楚国。
【经】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
【译文】
【经】十二月,甲寅,天王周灵王驾崩。
【经】乙未[132],楚子昭卒。
【注释】
[132]乙未:何休以为,此为闰十二月之日。
【译文】
【经】乙未,楚子昭去世了。
【经】二十有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
【传】何言乎公在楚?正月以存君也[133]。
【注释】
[133]正月以存君:何休云:“正月,岁终而复始,臣子喜其君父与岁终而复始,执贽存之。”若公在国内,则书正月以存君;今公在楚国,有危 ,故书“正月,公在楚”以存君。
【译文】
【经】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国。
【传】为何言公在楚国?正月是臣子喜其君父与岁终始的日子,而此时公在楚有危。
【经】夏,五月,公至自楚。
【译文】
【经】夏,五月,公从楚国归来。
【经】庚午,卫侯衎卒。
【译文】
【经】庚午,卫侯衎去世了。
【经】阍弑吴子馀祭。
【传】阍者何?门人也[134],刑人也。刑人,则曷为谓之阍?刑人,非其人也[135]。君子不近刑人[136],近刑人,则轻死之道也。
【注释】
[134]门人:守门之人。古代有以刑余之人充当门人的制度。
[135]刑人,非其人也:《春秋》以为,以刑人充当门人,是所任非人。案《春秋》之例,大夫弑君称名氏,士弑君则称人,士以下弑君则称盗。此处本应书“盗弑吴子馀祭”,为了表示刑人不宜用作阍人,故变“盗”言“阍”。
[136]君子不近刑人:何休云:“(刑人)公家不畜,士庶不友,放之远地,欲去听所之。”
【译文】
【经】阍弑杀了吴子馀祭。
【传】阍是什么人?是守门之人,以刑余之人为之。刑余之人弑君,为何称之为“阍”?以刑余之人充当门人,是所任非人。君子不接近刑余之人,接近刑人,是轻死之道。
【经】仲孙羯会晋荀盈、齐高止、宋华定、卫世叔齐、郑公孙段、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小邾娄人,城杞。
【译文】
【经】仲孙羯会同晋荀盈、齐高止、宋华定、卫世叔齐、郑公孙段、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小邾娄人,修筑杞国都城。
【经】晋侯使士鞅来聘。
【译文】
【经】晋侯派遣士鞅来鲁国聘问。
【经】杞子来盟[137]。
【注释】
[137]杞子来盟:《春秋》罢黜了杞国二王后的地位,将其降为伯爵,此处称“子”,是因其微弱,不能自己修筑都城,使得宗庙社稷有危,故而贬抑之。
【译文】
【经】杞子来鲁国朝见。
【经】吴子使札来聘。
【传】吴无君无大夫[138],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139]。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140],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141]。”故谒也死,馀祭也立;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142]:“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143]。”去之延陵[144],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145]。
【注释】
[138]吴无君无大夫:无君,即不称吴国国君(夷昧)为“吴子”。无大夫,即吴国大夫略称人。无君无大夫,因吴为夷狄。此处却书“吴子”,又书“札”(吴季子之名),是有君有大夫之辞,故下文发问。
[139]让国也:此指昭公二十七年,阖闾弑杀吴王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而阖闾即位,详下传。
[140]迮(zé):仓促,一下子。
[141]尚速有悔于予身:尚,犹努力。速,疾也。悔,咎。予,我也。
[142]阖庐:吴子谒长子,即公子光。
[143]终身无已也:王引之《经义述闻》以为“身”为衍文。
[144]去之延陵:延陵,吴国之邑。阖闾是弑君贼,依臣子之义,则季子不得不讨贼;阖闾又是兄长之子,依亲亲之恩,季子又不忍杀害;季子若要恩义两全,就不得不离开吴国,终身不仕。又案礼制,公子无去国之义,季子为公子,不能离开吴国,故居延陵,终身不入都城。
[145]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案臣子之道,欲与君父共享尊荣,故《春秋》在赞许臣子时,连同其君父一起赞许,使其不失臣子之道。此处因褒扬季子让国之功,而称吴国国君为“吴子”,即是一例。
【译文】
【经】吴子派遣札来鲁国聘问。
【传】吴国没有国君(不书吴君之爵),没有大夫(略称“人”),此处为何作有君有大夫之辞?因为季子有贤德。季子有何贤德?让国。季子让国是怎么回事?谒、馀祭、夷昧,与季子是四个同母兄弟。季子年少而有贤才,兄弟都喜爱他,一同想要立季子为君。谒说:“现在如果一下子就将吴国交给季子,季子好像不会接受。请大家不要将君位传给儿子,而是兄弟更迭为君,最终把君位传给季子。”都说:“允诺。”所以即位的国君,都轻死为勇,饮食前都祷告道:“上天如果保有吴国,愿尽快降临灾祸到我身上。”所以谒去世,馀祭立为国君。馀祭去世,夷昧立为国君。夷昧去世,那么君位理应轮到季子。当时季子出使,没在国内。僚,是庶长兄,按照兄终弟及之义继承了君位。季子出使回来,一到国内便君事僚。阖闾说:“先君之所以不将君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都是因为要传位给季子的缘故。假使遵从先君之命,那么君位当传给季子。如果不遵从先君之命,那么我应当即位。僚怎么能即位呢?”于是派专诸刺杀了僚,而将吴国交给季子。季子不接受,说:“你弑杀了我的国君,我如果在你手里接受吴国,是我与你一起篡位。你杀了我的兄长,我又杀你,是父子兄弟之间互相残杀,终究没有尽头。”季子离开去了延陵邑,终身不入国都。所以君子以季子不接受吴国为义,以季子不杀阖闾为仁。称许季子有贤德,为何使吴国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作为臣下,那么吴国宜有国君。“札”是什么?是吴季子的名。《春秋》不称贤者之名,此处为何称名?赞许夷狄,不一下子到位。季子是大贤,为何不一下子许足而称字。赞许人臣,一定要全其人臣之道;赞许人子,一定要全其人子之道。
【经】秋,九月,葬卫献公。
【译文】
【经】秋,九月,安葬卫献公。
【经】齐高止出奔北燕。
【译文】
【经】齐高止出奔到了北燕国。
【经】冬,仲孙羯如晋。
【译文】
【经】冬,仲孙羯出使去了晋国。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楚子使薳颇来聘。
【译文】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楚子派遣薳颇来鲁国聘问。
【经】夏,四月[146],蔡世子般弑其君固。
【注释】
[146]四月:案时月日例,弑君例日,此处书月者,何休云:“深为中国隐痛有子弑父之祸,故不忍言其日。”
【译文】
【经】夏,四月,蔡世子般弑杀了他的国君固。
【经】五月,甲午,宋灾,伯姬卒。
【译文】
【经】五月,甲午,宋国发生了大火灾,伯姬去世了。
【经】天王杀其弟年夫[147]。
【经】王子瑕奔晋。
【注释】
[147]天王杀其弟年夫:天王,周景王。案礼制,天子有专杀之权,故平日之杀大夫、杀同母弟,《春秋》皆不书之。此处景王之父周灵王于襄公二十八年十二月驾崩,此时景王尚在丧中,却忍心杀害同母弟,毫无思慕父亲之心,故书之。
【译文】
【经】天王杀了他的同母弟年夫。
【经】王子瑕出奔到了晋国。
【经】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148]。
【传】外夫人不书葬[149],此何以书?隐之也。何隐尔?宋灾,伯姬卒焉。其称谥何?贤也。何贤尔?宋灾,伯姬存焉,有司复曰:“火至矣,请出。”伯姬曰:“不可。吾闻之也,妇人夜出,不见傅、母[150],不下堂。傅至矣,母未至也。”逮乎火而死。
【注释】
[148]宋共姬:即五月去世之伯姬,为鲁女嫁为宋公夫人者,“共”为谥号。
[149]外夫人不书葬:《春秋》之例,内女嫁为诸侯夫人者,书其卒,不书其葬。
[150]傅、母:何休云:“礼:后、夫人必有傅、母,所以辅正其行,卫其身也。选老大夫为傅,选老大夫妻为母。”
【译文】
【经】秋,七月,叔弓去了宋国,安葬宋共姬。
【传】内女嫁为诸侯夫人,例不书葬,此处为何记录伯姬之葬?是伤痛她。为何伤痛她。因为伯姬死了。经称伯姬的谥号“共”是为何?因为伯姬有贤德。有何贤德?宋国有大火灾,伯姬在里面。有司禀告道:“大火烧过来了,请离去。”伯姬说:“不可以。我听闻,妇人如果夜间出门,没有见到傅、母则不下堂。傅已经到了,姆还没到。”大火烧过来,伯姬死了。
【经】郑良霄出奔许,自许入于郑。郑人杀良霄。
【译文】
【经】郑良霄出奔到了许国,从许国进入郑国。郑人杀了良霄。
【经】冬,十月,葬蔡景公。
【传】贼未讨,何以书葬?君子辞也[151]。
【注释】
[151]君子辞:君子避讳之辞。上文蔡世子般弑杀蔡侯固,《春秋》为中国避讳,不书日。此处则继续为中国讳,好像蔡世子并非真的弑杀了君父,而是像许世子一般,是加弑(详参昭公十九年“冬,葬许悼公”条),故而书景公之葬。
【译文】
【经】癸酉,安葬蔡景公。
【传】弑君贼未被诛讨,为何书景公之葬?是君子避讳之辞。
【经】晋人、齐人、宋人、卫人、郑人、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会于澶渊,宋灾故。
【传】宋灾故者何?诸侯会于澶渊,凡为宋灾故也。会未有言其所为者,此言所为何?录伯姬也。诸侯相聚,而更宋之所丧[152],曰:死者不可复生尔,财复矣。此大事也,曷为使微者?卿也。卿则其称人何[153]?贬。曷为贬?卿不得忧诸侯也[154]。
【注释】
[152]更:复也。
[153]卿则其称人何:案名例,大夫称名氏。
[154]卿不得忧诸侯也:卿大夫之义,当担忧国内之事。担忧外国之事,为国君之职。大夫担忧外国之事,则是擅自作福,僭越国君。
【译文】
【经】晋人、齐人、宋人、卫人、郑人、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在澶渊相会,是因宋国遭遇火灾的缘故。
【传】“宋灾故”是什么意思?诸侯在澶渊相会,都是因为宋国遭遇火灾的缘故。相会没有说明所为何事的,此处说明所为何事,是为何?是重录伯姬之贤。诸侯聚敛财物,而补偿宋国的损失,说,死去的人不能复生了,只能补偿你们财物了。这里是大事,为何派遣微者?与会的实际是卿大夫。是卿大夫,为何称人?是贬抑他们。为何贬抑?卿大夫不得担忧外诸侯。
【经】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译文】
【经】三十一年,春,王正月。
【经】夏,六月,辛巳,公薨于楚宫[155]。
【注释】
[155]楚宫:何休云:“公朝楚,好其宫,归而作之,故名之云尔。”
【译文】
【经】夏,六月,辛巳,公在楚宫薨没。
【经】秋,九月,癸巳,子野卒[156]。
【注释】
[156]子野卒:子野,襄公之子,本应继承君位,然居丧过哀毁性,不幸去世。
【译文】
【经】秋,九月,癸巳,子野去世了。
【经】己亥,仲孙羯卒。
【译文】
【经】己亥,仲孙羯去世了。
【经】冬,十月,滕子来会葬[157]。
【注释】
[157]滕子来会葬:案诸侯会葬,属于常事不书的范围,此处书者,襄公不肖,诸侯莫肯来会葬,只有滕子前来,故录滕子之厚,见诸侯之薄。
【译文】
【经】冬,十一月,滕子前来参加襄公的葬礼。
【经】癸酉,葬我君襄公。
【译文】
【经】癸酉,安葬我们的国君襄公。
【经】十有一月,莒人弑其君密州[158]。
【注释】
[158]莒人弑其君密州:莒子密州生去疾及展,展立为世子。后密州欲立去疾,而废展。展因民众不满密州之暴虐,而弑君。
【译文】
【经】十一月,莒人弑杀了他的国君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