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鲁庄公(公元前706年—前662年在世,公元前693年—前662年在位),姬姓,名同,谥庄,鲁国第十六代君主,鲁桓公之子,生母为鲁桓公夫人文姜,鲁桓公去世后即位为国君。鲁庄公是鲁国有作为的国君之一,颇有武功,曾进攻过卫、郕、戎、徐等国,也曾打败过入侵的宋、齐、楚等国。

庄公在位期间正值齐桓公称霸时期,齐强鲁弱,两国间有三次重要的作战,第一次是在庄公九年,鲁国支持出逃在鲁的公子纠回国与公子小白(齐桓公)争夺君位,出兵伐齐,两军战于乾时,鲁国大败,被迫杀了公子纠,且将管仲送回齐国。第二次是在庄公十年,齐国入侵,庄公接受了曹刿的建议,于长勺大败齐军。第三次是在庄公十三年,鲁庄公和齐桓公在柯地会面,曹沫劫持齐桓公逼迫其归还了齐侵占的鲁国土地。

鲁庄公夫人为齐国的哀姜,哀姜无子,其妾有叔姜、孟任、成风,叔姜生启方,孟任生子般,成风生申。庄公三十二年,庄公去世前欲立子般为君,季友支持立子般,叔牙则建议立庄公庶长兄庆父,于是季友设计除掉了叔牙。当年八月,庄公去世,季友立子般为君。十月,庆父杀子般,立启方为君,为鲁闵公。

元年

【经】元年,春,王正月[1]。

【传】继弑君[2],不言即位[3],正也。继弑君不言即位之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4],则子不忍即位也。

【注释】

[1]王:指周天子,此时在位的是周庄王姬佗,此时是周庄王四年。

[2]继弑君:继承被杀的国君,指鲁桓公。

[3]不言即位:即经文没有说“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4]不以其道终:指国君不是寿终正寝,而是非正常死亡。

【译文】

【经】鲁庄公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传】继承被杀害的国君的君位,不说“即位”,是符合礼制的。继承被杀害的国君不说“即位”符合礼制,为什么呢?回答说:前代国君不是正常死亡的,那儿子就不忍心即位。

【经】三月,夫人孙于齐[5]。

【传】孙之为言犹孙也,讳奔也。接练时[6],录母之变,始人之也[7]。不言氏姓,贬之也。人之于天也,以道受命;于人也,以言受命[8]。不若于道者[9],天绝之也。不若于言者,人绝之也。臣子大受命[10]。

【注释】

[5]夫人:指鲁桓公的夫人姜氏。孙(xùn):同“逊”,逃遁。

[6]接:在……的时候。练:本义是指提纯丝帛使它们成为洁白柔软的熟丝,这里是祭祀名,指父母去世第十一个月祭于家庙,可穿练过的布帛,故以为名。

[7]始:开始。人:通“仁”,仁义,仁爱。

[8]人之于天也,以道受命;于人也,以言受命:意为人对于上天,是通过道义来承受天命的;对于君王、父母,是通过教诲来接受约束的。

[9]若:顺从。

[10]大受命:同时受教于天的道义和人的言论。

【译文】

【经】三月,夫人出逃到齐国。

【传】“孙”的意思就相当于“逊”,是忌讳说“奔”。在举行练祭的时候,记载母亲的变故,是开始以仁义对待她。不说她的姓氏,是贬低她。人对于上天,是通过道义来承受天命的;对于君王、父母,是通过教诲来接受约束的。不顺从天道的人,上天会灭绝他;不顺从教诲的人,众人会弃绝他。作为臣子要同时受教于天的道义和人的言论。

【经】夏,单伯逆王姬[11]。

【传】单伯者何?吾大夫之命乎天子者也。命大夫,故不名也。其不言如[12],何也?其义不可受于京师也。其义不可受于京师,何也?曰:躬君弑于齐[13],使之主婚姻,与齐为礼[14],其义固不可受也。

【注释】

[11]单(shàn):天子畿内的地名。《穀梁传》认为单伯是由周天子命封的鲁国大夫,而据杨伯峻等,单伯是天子之卿,封地在单,是周天子的大夫而非鲁大夫。逆:迎。《左传》作“送”。天子嫁女给诸侯,由于天子与诸侯地位尊卑不同,所以天子不亲自主婚,由同姓诸侯为之主婚。这里是周王嫁女于齐,鲁侯主婚,故天子之卿送女来鲁,故《左传》“送”字正确,《穀梁传》此处有误。王姬:周王之女通称。

[12]如:去,往。这里的意思是说经文没有说“如某地逆王姬”。

[13]躬君:我们的国君。躬,自己,自身。

[14]为:践行,施行。

【译文】

【经】夏天,单伯迎接周王的女儿。

【传】单伯是谁?是由周天子任命的鲁国大夫。因为是周天子任命的大夫,所以就不写名字了。经文里不说“如”,为什么呢?因为按照道义,鲁国不能从周天子那儿接受这样的命令。按照道义,鲁国不能从周天子那儿接受这样的命令,为什么呢?回答说:我们的国君在齐国被杀害,让我们来主婚,跟齐国按礼制交往,按照道义当然是不可以接受这样的命令的。

【经】秋,筑王姬之馆于外[15]。

【传】筑,礼也。于外,非礼也。筑之为礼,何也?主王姬者,必自公门出[16]。于庙则已尊,于寝则已卑[17],为之筑,节矣[18]。筑之外,变之正也。筑之外,变之为正,何也?仇雠之人[19],非所以接婚姻也[20]。衰麻[21],非所以接弁冕也[22]。其不言齐侯之来逆,何也?不使齐侯得与吾为礼也。

【注释】

[15]筑:建造。馆:行馆。外:城外。

[16]公门:指朝廷的外门。

[17]于庙则已尊,于寝则已卑:这两句的意思是将公主安置在这两个地方都不合适,单修一处行馆最合适。庙指朝堂,是诸侯听政公干的地方。寝指寝宫,是诸侯休息的地方。已,太。

[18]节:适合。

[19]仇雠(chóu):仇敌。

[20]接:接合。这里的意思就是说,齐国是鲁国的仇敌,两国不能举办婚姻之事。

[21]衰(cuī)麻:丧服。古人丧服胸前缀有麻布,头上围麻绳,腰间缠麻绳。

[22]接:迎接。弁(biàn)冕:弁和冕都是冠名。通常礼服用弁,而吉礼之服用冕。

【译文】

【经】秋天,在城外为周天子的女儿建造行馆。

【传】建造行馆,是符合礼制的。在城外建造,则是不合礼制的。建造行馆是合礼制的,为什么呢?因为主持周天子的女儿婚事的人,一定是从公门出来。将公主安置在朝堂内就显得太尊贵了,安置在鲁君寝宫又显得太轻慢,为她修建一座行馆,是合适的。修在城外,是符合礼制的变通。修在了城外,这样的变通是符合礼制的,为什么呢?因为相互是仇敌的人,是不能结为婚姻的。穿着丧服的人,也不能去迎接穿着礼服的人。经文不说齐国国君来迎亲,为什么呢?是不让齐国有机会与我国进行礼节上的交往。

【经】冬,十月,乙亥[23],陈侯林卒[24]。

【传】诸侯日卒,正也。

【注释】

[23]乙亥:当为该年十月的十七日。

[24]陈侯林:陈国国君,姓妫名林,谥庄,即陈庄公。

【译文】

【经】冬天,十月,乙亥(十七)日,陈庄公妫林去世。

【传】记载诸侯去世的日期,是符合礼制的。

【经】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25]。

【传】礼有受命[26],无来锡命。锡命,非正也。生服之,死行之[27],礼也。生不服,死追锡之,不正甚矣。

【注释】

[25]荣叔:周大夫。锡:同“赐”。命:命封。

[26]受命:主动去接受命封。

[27]死行之:指去世后按照爵位对应的规格举行葬礼。

【译文】

【经】周天子派荣叔作为使者来追赐鲁桓公。

【传】按照礼制有诸侯主动去接受册命和赏赐的,没有周天子派人来册命和赏赐的。周天子派人来赏赐,不合礼制。国君活着的时候应该服从周天子,去世后按照爵位举行对应规格的葬礼,这是礼制的规定。活着的时候没有服侍天子,去世了却又来追赐他,太不合礼制了。

【经】王姬归于齐。

【传】为之中者归之也[28]。

【注释】

[28]为之中者:作为中间人的,指鲁国,在这则婚事中是主婚的诸侯。

【译文】

【经】周天子的女儿嫁到齐国。

【传】是鲁国把周天子的女儿嫁到齐国的。

【经】齐师迁纪、郱、鄑、郚[29]。

【传】纪,国也。郱、鄑、郚,国也。或曰,迁纪于郱、鄑、郚。

【注释】

[29]郱(píng):纪国地名,在今山东临朐东南。鄑(zī):纪国地名,在今山东昌邑西北。郚(wú):纪国地名,在今山东安丘西南。

【译文】

【经】齐军迁移纪地、郱地、鄑地、郚地的民众。

【传】纪,是国家。郱、鄑、郚,也是国家。有人说:把纪国迁到郱、鄑、郚。

二年

【经】二年,春,王二月,葬陈庄公。

【译文】

【经】鲁庄公二年,春天,周王的二月,安葬陈庄公妫林。

【经】夏,公子庆父帅师伐于馀丘[30]。

【传】国而曰伐。于馀丘,邾之邑也。其曰伐,何也?公子贵矣,师重矣,而敌人之邑[31],公子病矣[32]。病公子,所以讥乎公也。其一曰:君在而重之也。

【注释】

[30]庆父:鲁庄公的同母弟弟,据《史记·鲁世家》:“庄公有三弟,长曰庆父……”于馀丘:邾国地名,在今山东临沂境内。

[31]敌:对抗。

[32]病:耻辱。

【译文】

【经】夏天,公子庆父率军去攻打于馀丘。

【传】对国家才称“伐”。于馀丘,是邾国的小城。经文里说“伐”,为什么呢?因为公子身份尊贵,军队人数众多,却同别国的一个小城对抗,是公子的耻辱。说是公子的耻辱,是以此来讥讽鲁庄公的。有另一种说法说:因为邾国的国君在这里,所以用“伐”来表示对此事的重视。

【经】秋,七月,齐王姬卒[33]。

【传】为之主者,卒之也。

【注释】

[33]王姬:即元年冬嫁往齐国的周王之女。

【译文】

【经】秋天,七月,嫁在齐国的周王之女去世。

【传】是鲁国为她主婚的,所以要记载她的去世。

【经】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34]。

【传】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妇人不言会,言会,非正也。飨,甚矣。

【注释】

[34]姜氏:鲁庄公的母亲文姜。齐侯:齐襄公姜诸儿,文姜的同父异母兄长,二人私通,曾合谋杀文姜的丈夫鲁桓公。禚(zhuó):齐地,在今山东长清境。

【译文】

【经】冬天,十二月,夫人姜氏和齐襄公在禚会面。

【传】女子已经出嫁就不能再走出国境,走出国境,是不合礼制的。对于女子不能说“会”,说“会”,是不合礼制的。设宴款待,就更过分了。

【经】乙酉[35],宋公冯卒[36]。

【注释】

[35]乙酉:当为该年十二月的初四日。

[36]宋公冯:宋国国君,姓子名冯,谥庄,即宋庄公。

【译文】

【经】乙酉(十二月初四)日,宋庄公子冯去世。

三年

【经】三年,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37]。

【传】溺者何也?公子溺也。其不称公子,何也?恶其会仇雠而伐同姓[38],故贬而名之也。

【注释】

[37]溺:鲁国大夫,同时也是鲁国宗室。

[38]同姓:卫国和鲁国都是姬姓。

【译文】

【经】鲁庄公三年,春天,周王的正月,溺会同齐襄公攻打卫国。

【传】溺是谁呢?是鲁国公子姬溺。经文不称公子,为什么呢?是厌恶他会同仇敌而去攻打同姓的国家,所以要贬低他称他的名字。

【经】夏,四月,葬宋庄公。

【传】月葬,故也[39]。

【注释】

[39]故:变故。

【译文】

【经】夏天,四月,安葬宋庄公。

【传】记载下葬的月份,是有变故。

【经】五月,葬桓王[40]。

【传】传曰:改葬也。改葬之礼缌[41],举下[42],缅也[43]。或曰,却尸以求诸侯[44]。天子志崩不志葬,必其时也。何必焉?举天下而葬一人,其义不疑也[45]。志葬,故也[46],危不得葬也。曰:近不失崩[47],不志崩,失天下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故曰: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尊者取尊称焉,卑者取卑称焉。其曰王者,民之所归往也。

【注释】

[40]桓王:周桓王姬林,按照当时的礼制,天子七月而葬,周桓王应该在鲁桓公十五年十月就安葬了,这里又提到安葬桓王,所以《穀梁传》认为是改葬。

[41]缌(sī):细麻布,当时多用来制作丧服。

[42]举下:使用等级较低的。这里是指缌服是丧服中最末一等。

[43]缅:缅怀。

[44]却:停、退的意思,就是推迟下葬。尸:柩,装着尸体的棺材。尸和柩对举的时候有区别,不对举的时候则通用。求诸侯:等各国诸侯来参加葬礼。

[45]义:道理。

[46]故:有缘故,有变故。

[47]近不失崩:指鲁国离周天子所在的洛阳近,不会不知道天子驾崩的消息。

【译文】

【经】五月,安葬周桓王。

【传】《传》说:这是改葬。改葬时候的礼仪要求穿缌质丧服,用最末一等的,是缅怀的意思。又有另一种说法:这是停尸缓葬以等待诸侯们来参加葬礼。对天子只记载去世时间不记载安葬时间,因为一定会在规定的时间安葬。为什么一定呢?因为全天下都要为天子举行葬礼,这道理是不容置疑的。记载安葬,是有缘故的,有危难之事不能及时安葬。再说:鲁国距周天子近,不会不知道天子去世的消息,如果不记载天子去世,就是天子失去天下了。万物只有阴不能诞生,只有阳不能诞生,只有天不能诞生,三者合在一起了才能诞生。所以说,可以说是母亲的儿子,可以说是上天的儿子,尊贵的人就采用尊贵的称呼,卑微的人就采用卑微的称呼。称为“王”的,因为他是万民都归顺向往的人。

【经】秋,纪季以酅入于齐也[48]。

【传】酅,纪之邑也。入于齐者,以酅事齐也。入者,内弗受也。

【注释】

[48]纪季:纪哀侯姜叔姬的弟弟姜季。酅(xī):纪国邑名,在今山东临淄东。

【译文】

【经】秋天,纪国国君的弟弟纪季带着酅城归入齐国。

【传】酅,是纪国的小城。“入于齐”的意思,就是把酅归入齐国侍奉齐侯了。“入”的意思,表示齐不应该接受。

【经】冬,公次于郎[49]。

【传】次,止也。有畏也[50],欲救纪而不能也[51]。

【注释】

[49]次:驻扎。

[50]有畏也:指害怕齐国。

[51]欲救纪而不能也:本来鲁庄公是要与郑厉公会面商量救纪国的事的,但郑厉公拒绝了。

【译文】

【经】冬天,鲁庄公驻扎在郎。

【传】次,停留的意思。有所畏惧,想救纪国却又不能够。

四年

【经】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飨齐侯于祝丘[52]。

【传】飨,甚矣。飨齐侯,所以病齐侯也。

【注释】

[52]飨:设宴款待。祝丘:齐地地名,在今山东临沂河东区汤河镇故县村。

【译文】

【经】庄公四年,春天,周王二月,鲁桓公夫人文姜在祝丘设宴款待齐襄公。

【传】设宴款待,太过分了。经文说设宴款待齐襄公,是用来讥讽齐襄公的。

【经】三月,纪伯姬卒[53]。

【传】外夫人不卒,此其言卒,何也?吾女也[54]。适诸侯则尊同[55],以吾为之变[56],卒之也。

【注释】

[53]纪伯姬:隐公二年纪履迎娶的女子。

[54]吾女:指纪伯姬是鲁国国君的女儿。

[55]适:嫁。尊同:尊贵的地位相同。

[56]变:变更书写体例。

【译文】

【经】三月,嫁到纪国的伯姬去世。

【传】外国的夫人去世不记载,这里经文记载了,为什么呢?因为伯姬是我们鲁国国君的女儿。嫁给了诸侯那么地位就和诸侯一样尊贵了,因为是我国国君的女儿,所以变更书写体例,记载她的去世。

【经】夏,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57]。

【注释】

[57]齐侯:齐襄公姜诸儿。陈侯:陈宣公妫(guī)杵臼(chǔjiù)。郑伯:此时郑国的国君是子婴,他是郑庄公的儿子,郑昭公忽、郑厉公突、公子亹(wěi)的弟弟。遇:《穀梁传》认为“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垂:春秋卫邑,当在今山东曹县北句阳店。

【译文】

【经】夏天,齐襄公、陈宣公、郑伯子婴在垂会面。

【经】纪侯大去其国[58]。

【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言民之从者,四年而后毕也。纪侯贤而齐侯灭之,不言灭而曰大去其国者,不使小人加乎君子。

【注释】

[58]纪侯大去其国:据《左传》记载,纪哀侯姜叔姬不愿屈辱附属齐国,便将国家让给其弟姜季,自己出逃避难,姜季就是纪威侯。

【译文】

【经】纪国国君纪哀侯姜叔姬彻底地离开了他的国家。

【传】大去的意思,就是没有留下一个人的意思。就是说愿意追随纪国国君的民众,四年之后已经全部离开了。纪国国君贤明,但是齐国却灭亡了纪国,不说灭国而说彻底地离开他的国家,是为了不让道德败坏的人凌驾在道德高尚的人之上。

【经】六月,乙丑[59],齐侯葬纪伯姬[60]。

【传】外夫人不书葬,此其书葬,何也?吾女也。失国,故隐而葬之[61]。

【注释】

[59]乙丑:当为该年六月的二十三日。

[60]齐侯:齐襄公。

[61]隐:伤痛,悲痛。

【译文】

【经】六月,乙丑(二十三)日,齐襄公安葬了纪伯姬。

【传】外国的夫人下葬是不记载的,这里经文记载了下葬,为什么呢?因为伯姬是我国国君的女儿。又失去了国家,所以感到悲伤而记载了。

【经】秋,七月。

【译文】

【经】秋天,七月。

【经】冬,公及齐人狩于郜[62]。

【传】齐人者,齐侯也。其曰人,何也?卑公之敌,所以卑公也。何为卑公也?不复仇而怨不释,刺释怨也。

【注释】

[62]郜:地名,或为隐公十年之郜,此时已由宋地而为鲁地,在今山东城武东南十八里。

【译文】

【经】冬天,鲁庄公与齐襄公一起在郜打猎。

【传】齐人,就是齐襄公的意思。经文说“人”,为什么呢?贬低庄公的敌人,以此来贬低庄公。为什么贬低庄公呢?没有报先君的仇,对齐国的怨恨就不能消除,这样写是讽刺他消除了怨恨。

五年

【经】五年,春,王正月。

【译文】

【经】鲁庄公五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经】夏,夫人姜氏如齐师[63]。

【传】师而曰如,众也。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礼也。

【注释】

[63]如:去,往。

【译文】

【经】夏天,鲁桓公夫人文姜到齐国的军队中去。

【传】到军队中去却用了“如”,说人数众多。女子已经出嫁就不能越过国境,越过国境是不合礼制的。

【经】秋,郳黎来来朝[64]。

【传】郳,国也。黎来,微国之君,未爵命者也。

【注释】

[64]郳(ní):小国,亦称小邾、小邾娄,曹姓,开国君主是邾文公之子友(一说名肥),后为楚灭。在山东滕州。黎来:郳国国君的名字。

【译文】

【经】秋天,郳国国君黎来来鲁国访问。

【传】郳,是一个国家。黎来,是这个小国的国君,没有得到周天子授予的爵位。

【经】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65]。

【传】是齐侯、宋公也[66],其曰人,何也?人诸侯,所以人公也。其人公,何也?逆天王之命也[67]。

【注释】

[65]伐卫:此次伐卫是为了帮助卫惠公姬朔。桓公十六年他逃亡到齐国,此时诸国帮他回国。

[66]齐侯、宋公:齐襄公姜诸儿、宋闵公子捷。

[67]逆天王之命:指周王不愿意立朔为卫国国君,于是在庄公六年派兵救卫。

【译文】

【经】冬天,鲁庄公和齐国人、宋国人、陈国人、蔡国人一起攻打卫国。

【传】这是齐国国君、宋国国君,经文说“人”,为什么呢?用“人”称呼诸侯,就是用“人”来称呼鲁庄公。经文用“人”来称呼鲁庄公,为什么呢?因为他违背周天子的命令。

六年

【经】六年,春,王三月,王人子突救卫[68]。

【传】王人,卑者也。称名,贵之也[69],善救卫也。救者善,则伐者不正矣。

【注释】

[68]王人:周王室的官员。子突:该官员的名。

[69]贵:以……为贵,就是尊重的意思。

【译文】

【经】鲁庄公六年,春天,周王的三月,周王室的官员子突救援卫国。

【传】王人的意思,就是地位卑微的官员。称呼他的名字,是尊重他,是赞许他救援卫国的行为。救援卫国的人值得赞许,那么攻打卫国的人就是不正义的了。

【经】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

【传】其不言伐卫纳朔,何也?不逆天王之命也[70]。入者,内弗受也。何用弗受也?为以王命绝之也。朔之名,恶也[71]。朔入逆,则出顺矣。朔出入名[72],以王命绝之也。

【注释】

[70]逆:违背。

[71]恶(wù):厌恶、憎恶的意思。

[72]出入:指出国和回国。

【译文】

【经】夏天,六月,卫惠公姬朔进入卫国。

【传】经文不说诸国攻打卫国而使卫惠公姬朔回国,为什么呢?是因为不能违背周天子的命令。入,就是卫国人不愿意接受的意思。为什么不接受呢?是按照周天子的命令废弃他。直接称呼他的名字“朔”,是厌恶他。姬朔进入卫国是违背天子之命的,那么离开卫国就是顺从天子了。姬朔出入卫国都直呼他的名字,是按照天子的命令废弃他。

【经】秋,公至自伐卫[73]。

【传】恶事不致,此其致,何也?不致,则无用见公之恶事之成也。

【注释】

[73]至:诸侯出国归来之后举行的告庙之礼,告诉祖先自己平安回来了。下文“致”也是这个意思。

【译文】

【经】秋天,鲁庄公从攻打卫国的战场回来告祭祖庙。

【传】对做了坏事回来是不记载其告庙活动的,这里记载了,为什么呢?不记载的话,就无法用来表现庄公做成了坏事。

【经】螟[74]。

【注释】

[74]螟(míng):一种蛀食稻心的害虫,此当泛指虫灾。

【译文】

发生虫灾。

【经】冬,齐人来归卫宝。

【传】以齐首之,分恶于齐也。使之如下齐而来我然[75],恶战则杀矣[76]。

【注释】

[75]下:在下位。

[76]恶战:罪恶的战事。杀:减轻。

【译文】

【经】冬天,齐国送来卫国的宝物。

【传】因为齐国是伐卫的首领,所以将罪恶分给齐国。让这件事看起来好像齐国处在下位而来我国的样子,那这罪恶战事的罪责就减轻了。

七年

【经】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77]。

【传】妇人不会,会,非正也。

【注释】

[77]防:鲁地,在今山东费县东北。

【译文】

【经】庄公七年,春天,鲁桓公夫人文姜在防地会见齐襄公。

【传】女子不能会见,会见,是不合礼制的。

【经】夏,四月,辛卯昔[78],恒星不见。

【传】恒星者,经星也[79]。日入至于星出,谓之昔。不见者,可以见也。

【注释】

[78]辛卯:当为该年四月的初五日。昔:日暮。

[79]经:常的意思。

【译文】

【经】夏天,四月,辛卯(初五)日的晚上,恒星不见了。

【传】恒星,就是经常可以看见的星星。日落之后星星出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昔。不见的意思,是说本来可以看见的。

【经】夜中[80],星陨如雨[81]。

【传】其陨也如雨,是夜中与?《春秋》着以传着,疑以传疑[82]。中之几也[83],而曰夜中,着焉尔。何用见其中也?失变而录其时[84],则夜中矣。其不曰恒星之陨,何也?我知恒星之不见,而不知其陨也。我见其陨而接于地者,则是雨说也[85]。着于上,见于下[86],谓之雨;着于下,不见于上,谓之陨,岂雨说哉?

【注释】

[80]夜中:夜半,半夜。

[81]陨(yǔn):特指星星坠落于此地。

[82]着以传着,疑以传疑:对于明显的事情便用确实的说法,对于可疑的事情便传用疑惑的说法。

[83]几:微,指夜中这样的时刻微约难以辨察。

[84]录其时:记录时刻。指星象有变的时候就检录漏刻,以此为起点推算夜半。

[85]雨(yù):表示落下来的意思。

[86]着于上,见于下:显现于天上,被看见在地上。就是说看得见落下来的过程,就叫做“雨”,只看见落在了地上这个结果,而没见到它从天上落下来的过程,就叫做“陨”。

【译文】

【经】半夜,星星落下来像下雨。

【传】星星落下来像下雨,是在半夜吗?《春秋》对于明显的事情便用确实的说法,对于可疑的事情便传用疑惑的说法。半夜是一个难以辨察的时刻,却说了是半夜,就是很明确的。是根据什么知道是在半夜的呢?星象有了变化的时候就检录漏刻,就知道是半夜了。经文不说恒星陨落了,为什么呢?因为记录的人只知道恒星看不见了,而不知道它是否坠落了。记录的人看见它落下来然后掉到地上,那么这用“雨”来说。显现于天上,被看见在地上,称作“雨”;显现于地上,没有被看见在天上的,就称作“陨”,怎么可以用“雨”来称说呢?

【经】秋,大水。

【传】高下有水灾,曰大水。

【译文】

【经】秋天,大水成灾。

【传】高地和低地都有涨水成灾就称作“大水”。

【经】无麦、苗[87]。

【传】麦、苗同时也。

【注释】

[87]苗:黍、稷的幼苗,禾初生曰苗,秀曰禾。此时是周历的秋天,相当于夏历的夏天,夏天麦子收获,禾苗刚开始生长。

【译文】

【经】没有麦子、禾苗。

【传】麦子和禾苗同时受灾。

【经】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88]。

【传】妇人不会,会,非正也。

【注释】

[88]谷:齐国地名,在今山东东阿。

【译文】

【经】冬天,鲁桓公夫人文姜和齐襄公在谷会面。

【传】女子不能会见,会见,是不合礼制的。

八年

【经】八年,春,王正月,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89]。

【传】次,止也。俟,待也。

【注释】

[89]俟陈人、蔡人:陈国、蔡国打算攻打鲁国,这是鲁国做好准备。

【译文】

【经】庄公八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国军队驻扎在郎,等待陈国、蔡国的来犯。

【传】次,是驻扎。俟,是等待。

【经】甲午[90],治兵[91]。

【传】出曰治兵[92],习战也[93]。入曰振旅[94],习战也。治兵而陈、蔡不至矣。兵事以严终,故曰善陈者不战[95],此之谓也。善为国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死,善死者不亡。

【注释】

[90]甲午:当为该年的正月十三。

[91]治兵:操练军队。

[92]出:出到郊野。

[93]习战:练习作战。

[94]入:指进入国都。振旅:整顿军队。

[95]陈:布设军阵。

【译文】

【经】甲午(正月十三)日,操练军队。

【传】出到郊野叫操练军队,这是练习作战。进入国都叫整顿军队,这也是练习作战。操练了军队,陈国、蔡国就不来了。军事上从始至终都要严整,所以说善于布阵的人不必作战,就是说的这个。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必依靠军队,善于指挥军队的人不必布阵,善于布阵的人不必作战,善于作战的人不必担心伤亡,善于为国而死的人可以使他的国家不亡。

【经】夏,师及齐师围郕[96],郕降于齐师。

【传】其曰降于齐师何?不使齐师加威于郕也。

【注释】

[96]郕(chéng):又作“成”。西周封国。姬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叔武。在今山东汶上北,一说在今河南范县东南。

【译文】

【经】夏天,鲁军和齐军围攻郕国,郕国向齐国投降。

【传】经文为什么说向齐国投降呢?为了不让齐军向郕国施加武力。

【经】秋,师还[97]。

【传】还者,事未毕也,遁也。

【注释】

[97]还:指鲁军回国。

【译文】

【经】秋天,鲁军回国。

【传】还,是战事还没有结束,就退却了。

【经】冬,十有一月,癸未[98],齐无知弑其君诸儿[99]。

【传】大夫弑其君,以国氏者,嫌也[100],弑而代之也。

【注释】

[98]癸未:当为该年十一月的初七日。

[99]无知:齐国大夫,公孙无知,是齐僖公之弟夷仲年之子。诸儿:齐襄公的名。

[100]嫌:有篡夺君位的嫌疑。

【译文】

【经】冬天,十一月,癸未(初七)日,齐国的无知杀死了他的国君姜诸儿。

【传】大夫杀国君,记载时在他的名字前冠以国名,表示有篡夺君位的嫌疑,杀了国君取而代之。

九年

【经】九年,春,齐人杀无知。

【传】无知之挈[101],失嫌也[102]。称人以杀大夫[103],杀有罪也。

【注释】

[101]挈(qiè):提,指特用其名,称名不称族。这里是说提到无知的名字。可与隐公四年卫人杀祝吁互相参考。

[102]失嫌:失去主政的权力。

[103]称人:指经文书写“齐人”。

【译文】

【经】庄公九年,春天,齐国人杀了公孙无知。

【传】提到无知的名字,是说他失去了主政的权力。经文称说“人”诛杀,表示被诛杀者是有罪的人。

【经】公及齐大夫盟于暨[104]。

【传】公不及大夫[105]。大夫不名,无君也。盟,纳子纠也[106]。不日,其盟渝也。当齐无君,制在公矣[107]。当可纳而不纳[108],故恶内也[109]。

【注释】

[104]暨: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枣庄东。

[105]公不及大夫:意为鲁国国君不与别国大夫结盟。《春秋穀梁传注疏》解释说:“《春秋》之义,内大夫可以会诸侯,公不可以盟外大夫,所以明尊卑,定内外也。”

[106]纳子纠也:送公子纠回国。庄公九年主要涉及齐国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之事。齐襄公即位后,管仲和召忽保公子纠逃到母舅鲁国避难,鲍叔牙保公子小白到莒国避难。齐襄公去世,公孙无知被杀之后,二位公子争夺君位,鲁国欲送公子纠回国即位,遣管仲在公子小白回国路上截击,公子小白诈死后偷偷回国,而鲁国以为小白已死便缓缓送公子纠回国,晚于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发兵在乾时击败鲁军,后又杀死公子纠,详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107]制:裁决,裁断。

[108]当可纳而不纳:指鲁国送公子纠回国晚了,让公子小白当上了齐君。

[109]内:指鲁国。

【译文】

【经】鲁庄公和齐国大夫在暨会盟。

【传】鲁国国君不与别国大夫结盟。经文没有说大夫的名字,因为齐国没有国君。约定的内容,是送公子纠回国。不记载日期,因为盟约变了。在齐国没有国君时,决定权在鲁庄公手里。在可以送回国的时候而没有送回国,所以贬低鲁国。

【经】夏,公伐齐,纳纠。

【传】当可纳而不纳,齐变而后伐,故干时之战不讳败,恶内也。

【译文】

【经】夏天,鲁庄公讨伐齐国,要把公子纠送回国。

【传】在可以送回国的时候而没有送回国,齐国发生了变故之后去讨伐,所以记录乾时之战时不避讳说战败,是为了贬低鲁国。

【经】齐小白入于齐。

【传】大夫出奔反,以好曰归,以恶曰入。齐公孙无知弑襄公,公子纠、公子小白不能存,出亡。齐人杀无知,而迎公子纠于鲁。公子小白不让公子纠,先入,又杀之于鲁,故曰齐小白入于齐,恶之也。

【译文】

【经】齐国的小白进入齐国。

【传】大夫出逃回来,认为他好就记“归”,认为他不好就记“入”。齐国的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公子纠、公子小白不能待下去,出逃国外。齐国人杀了公孙无知,到鲁国迎接公子纠。公子小白不相让于公子纠,先进入齐国,又在鲁国杀害他,所以经文说“齐小白入于齐”,是厌恶他。

【经】秋,七月,丁酉[110],葬齐襄公。

【注释】

[110]丁酉:当为该年七月的二十四日。

【译文】

【经】秋天,七月,丁酉(二十四)日,安葬齐襄公。

【经】八月,庚申[111],及齐师战于乾时[112],我师败绩。

【注释】

[111]庚申:当为该年八月的十八日。

[112]乾时:齐地,在今山东临淄的西边。

【译文】

【经】八月,庚申(十八)日,鲁军和齐军在乾时交战,我军打了败仗。

【经】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

【传】外不言取,言取,病内也[113]。取,易辞也,犹曰取其子纠而杀之云尔。十室之邑,可以逃难,百室之邑,可以隐死。以千乘之鲁而不能存子纠,以公为病矣。

【注释】

[113]病:指责,责备。

【译文】

【经】九月,齐国人得到公子纠并把他杀害。

【传】对外国是不用“取”字的,用“取”字,是责备鲁国。取,表示很容易的说辞,就相当于“很容易地得到公子纠而后把他杀害了”这样的说法。有十户人家的小城,可以逃避危难,有百户人家的小城,可以隐藏不死。凭借有战车千乘的鲁国却不能保住公子纠,经文认为这是鲁庄公的耻辱。

【经】冬,浚洙[114]。

【传】浚洙者,深洙也。着力不足也[115]。

【注释】

[114]浚(jùn):疏浚,挖掘。洙:古水名,源出今山东新泰东北,西流泰安东南,折西南,到济宁泗水北与泗水合流,西至曲阜城东北又与泗水分流,西经济宁与溪合流,折南注入泗水。

[115]着:显现。

【译文】

【经】冬天,疏浚洙水。

【传】浚洙,就是挖深洙水的河道。显现出鲁国的兵力不足。

十年

【经】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116]。

【传】不日,疑战也[117]。疑战而曰败,胜内也。

【注释】

[116]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莱芜东北,一说在今曲阜北。

[117]疑战:指突然袭击。

【译文】

【经】鲁庄公十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庄公率军在长勺击败齐军。

【传】不记载日期,因为是突然袭击。突袭而又说击败,因为是鲁国取得胜利。

【经】二月,公侵宋[118]。

【传】侵时,此其月,何也?乃深其怨于齐,又退侵宋以众其敌,恶之,故谨而月之。

【注释】

[118]侵:有钟鼓叫“伐”,没有钟鼓叫“侵”。

【译文】

【经】二月,鲁庄公率军入侵宋国。

【传】入侵一般记载季节,这里经文记载月份,为什么呢?已经加深了和齐国的怨仇,又退兵入侵宋国来增加自己的敌人,贬低这种做法,所以慎重地记载了这件事的月份。

【经】三月,宋人迁宿[119]。

【传】迁,亡辞也。其不地[120],宿不复见也。迁者,犹未失其国家以往者也。

【注释】

[119]迁:指迁移走当地的民众而占领他们的土地。宿:国名,风姓,约在今山东东平东南。

[120]不地:不记载迁往何处。

【译文】

【经】三月,宋国人迁走宿国。

【传】迁,是灭亡的说辞。经文没有记载迁往何处,宿国也没有在经文中再出现了。用“迁”字,就好像没有失去国家而离开了一样。

【经】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

【传】次,止也。畏我也。

【译文】

【经】夏天,六月,齐军、宋军在郎地驻扎。

【传】次,是驻扎的意思。畏惧我国。

【经】公败宋师于乘丘[121]。

【传】不日,疑战也。疑战而曰败,胜内也。

【注释】

[121]乘丘:鲁国地名,在今山东兖州西南三十五里。

【译文】

【经】鲁庄公率军在乘丘击败宋军。

【传】不记载日期,因为是突然袭击。突袭而又说击败,因为是鲁国取得胜利。

【经】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122],以蔡侯献武归[123]。

【传】荆者楚也。何为谓之荆?狄之也。何为狄之?圣人立,必后至,天子弱,必先叛,故曰荆,狄之也。蔡侯何以名也?绝之也。何为绝之?获也。中国不言败[124],此其言败,何也?中国不言败,蔡侯其见获乎?其言败,何也?释蔡侯之获也。以归,犹愈乎执也。

【注释】

[122]莘(shēn):蔡国地名,在今河南汝南一带。

[123]蔡侯献武:蔡哀侯,姓姬,名献武,公元前694年—前675年在位。

[124]中国:指中原各国。

【译文】

【经】秋天,九月,楚国在莘击败蔡军,把蔡哀侯献武带回国。

【传】荆就是楚国。为什么称呼它为荆?是把它看做蛮族。为什么把它看做蛮族?天子即位,它一定最后来朝见,天子柔弱,它一定最先背叛,所以称为荆,把它看做蛮族。为什么称呼蔡哀侯的名字?是弃绝他。为什么弃绝他?因为他被俘虏了。中原各国不用“败”字,这里经文说了“败”,为什么呢?中原各国不用“败”字,蔡哀侯被俘虏了吗?经文说“败”,为什么呢?是为了说明蔡哀侯被俘虏了。说“以归”,尚且比说“执”要委婉一些。

【经】冬,十月,齐师灭谭[125],谭子奔莒[126]。

【注释】

[125]谭:小国名,在今山东济南东。

[126]莒(jǔ):莒国,己姓,在今山东莒县境。

【译文】

【经】冬天,十月,齐军灭亡了谭国,谭国国君逃往莒国。

十一年

【经】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译文】

【经】鲁庄公十一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经】夏,五月,戊寅[127],公败宋师于鄑[128]。

【传】内事不言战,举其大者[129]。其日,成败之也[130]。宋万之获也[131]。

【注释】

[127]戊寅:当为该年五月的十七日。

[128]鄑(zī):鲁地,在今山东汶上附近。

[129]内事不言战:对有鲁国参与的战争不用“战”字,只记载战争结果。如果用“战”字,那就是鲁国战败的讳饰之辞。

[130]成:《春秋穀梁传注疏》认为是“结日列陈,不以诈相袭,得败师之道,故曰成也”。结日是占卜用语,《说文解字》中解释“成”为“成,就也”。《广韵》中解释“成”为“凡功卒业就谓之成”。

[131]宋万:宋国大夫,南宫长万,南宫是其氏,长是其字,万是其名。

【译文】

【经】夏天,五月,戊寅(十七)日,鲁庄公率军在鄑打败宋军。

【传】鲁国参与的战争不说“战”,只说出重要的。经文记载日期,是为了表明正大光明地打败宋国。宋万被俘虏了。

【经】秋,宋大水。

【传】外灾不书,此何以书?王者之后也[132]。高下有水灾曰大水。

【注释】

[132]王者之后:宋国是殷商王室之后,其初代国君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异母哥哥。

【译文】

【经】秋天,宋国发生大水灾。

【传】外国的灾祸不记载,这里为什么记载了呢?因为宋国是殷商王室的后代。高地和低地都有水灾就称作“大水”。

【经】冬,王姬归于齐[133]。

【传】其志,过我也。

【注释】

[133]王姬:周庄王姬佗之女。

【译文】

【经】冬天,周庄王的女儿嫁到齐国。

【传】经文记载,是因为她路过了鲁国。

十二年

【经】十有二年,春,王三月,纪叔姬归于酅[134]。

【传】国而曰归,此邑也,其曰归,何也?吾女也,失国,喜得其所,故言归焉尔。

【注释】

[134]纪叔姬:纪伯姬的妹妹,随伯姬嫁到纪国,后纪国为齐所灭,叔姬此时去依靠姜季。酅(xī):庄公三年,姜季带着酅投靠齐国作为齐国的附庸。

【译文】

【经】庄公十二年,春天,周王的三月,纪叔姬回到酅城。

【传】只有对国家才说“归”,酅是小城,经文说“归”,为什么呢?因为叔姬是鲁国国君的女儿,失去了国家,高兴她又得到了处所,所以说“归”。

【经】夏,四月。

【译文】

【经】夏天,四月。

【经】秋,八月,甲午[135],宋万弑其君捷[136]。

【传】宋万,宋之卑者也。卑者以国氏。及其大夫仇牧[137],以尊及卑也[138]。仇牧,闲也[139]。

【注释】

[135]甲午:当为该年八月的初十日。

[136]捷:宋闵公的名。传文中的“及其大夫仇牧”疑为经文,应当接在此句之后,今遵照阮本原样抄录。

[137]仇牧:宋国大夫,据《左传》,宋万杀害宋闵公后又杀害了仇牧。此句疑应是经文,即“宋万弑其君捷及其大夫仇牧”。

[138]以尊及卑:指先写到宋闵公,再写到仇牧。

[139]闲:栏杆一类的遮拦物,此处是守护的意思。据《公羊传》、《史记》等,仇牧听说宋闵公被杀,便前往救援,在宫门被宋万杀害。

【译文】

【经】秋天,八月,甲午(初十)日,宋万杀害了他的国君子捷。

【传】宋万,是宋国地位卑微的人。卑微的人却冠以国名。和他的大夫仇牧,是从地位尊贵的写到地位卑微的。仇牧,守护了宋闵公。

【经】冬,十月,宋万出奔陈。

【译文】

【经】冬天,十月,宋万逃亡陈国。

十三年

【经】十有三年,春,齐人、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会于北杏[140]。

【传】是齐侯、宋公也。其曰人,何也?始疑之。何疑焉?桓非受命之伯也[141],将以事授之者也。曰:可以乎?未乎?举人,众之辞也[142]。

【注释】

[140]北杏:齐国地名,在今山东东阿北。

[141]伯:指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142]众之辞:人数众多的说法,也就是说大家都同意。

【译文】

【经】庄公十三年,春天,齐国人、宋国人、陈国人、蔡国人、邾国人在北杏会盟。

【传】这是齐桓公和宋桓公。经文里称人,为什么呢?是因为一开始时有疑惑。为什么疑惑呢?因为齐桓公不是受到天子任命的方伯,将要把事委任给他。说:可以给他吗?不可以吗?经文用“人”字,是表示人数众多的说法。

【经】夏,六月,齐人灭遂[143]。

【传】遂,国也。其不日,微国也。

【注释】

[143]遂:国名,妫(guī)姓,为虞舜之后,在今山东宁阳西北。据《左传》,年初齐国召集北杏之会,商讨平定宋国内乱之事,遂国没有到会,于是在夏天的时候齐国将其灭亡。

【译文】

【经】夏天,六月,齐国灭亡了遂国。

【传】遂,是一个国家。经文不记载日期,因为它是小国。

【经】秋,七月。

【译文】

【经】秋天,七月。

【经】冬,公会齐侯,盟于柯[144]。

【传】曹刿之盟也[145],信齐侯也。桓盟虽内与[146],不日,信也[147]。

【注释】

[144]柯:齐国地名,在今山东阳谷东北。

[145]曹刿(guì):鲁国大夫。之:去,往。

[146]内:指鲁庄公。

[147]信:守信用。

【译文】

【经】冬天,鲁庄公会见齐桓公,在柯结盟。

【传】曹刿参加了会盟,齐桓公守信用。虽然鲁庄公也参加了与齐桓公的会盟,却没有记载日期,是因为齐桓公守信用。

十四年

【经】十有四年,春,齐人、陈人、曹人伐宋。

【译文】

【经】庄公十四年,春天,齐国人、陈国人、曹国人讨伐宋国。

【经】夏,单伯会伐宋[148]。

【传】会,事之成也[149]。

【注释】

[148]单伯:周大夫,即鲁庄公元年送王姬的单伯。

[149]成:指伐宋已经结束了。

【译文】

【经】夏天,周大夫单伯会见讨伐宋国的诸侯。

【传】“会”的意思,就是伐宋已经结束了。

【经】秋,七月,荆入蔡。

【传】荆者,楚也。其曰荆,何也?州举之也[150]。州不如国,国不如名,名不如字。

【注释】

[150]州举之:指把楚国称作“荆”,称它的州名。

【译文】

【经】秋天,七月,楚国入侵蔡国。

【传】荆,就是楚国。经文说“荆”,为什么呢?是称它的州名。称州名比不上称国名,称国名比不上称人名,称人名比不上称人的字。

【经】冬,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151]。

【传】复同会也。

【注释】

[151]齐侯:指齐桓公姜小白,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宋公:指宋桓公子御说,公元前681年—前651年在位。卫侯:指卫惠公姬朔,公元前688年—前669年在位。郑伯:指郑厉公姬突,公元前701年—前697年及公元前680年—前673年在位。鄄(juàn):卫地名,在今山东鄄城北旧城镇。

【译文】

【经】冬天,周大夫单伯和齐桓公姜小白、宋桓公子御说、卫惠公姬朔、郑厉公姬突在鄄会面。

【传】再一次共同会面。

十五年

【经】十有五年,春,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

【传】复同会也。

【译文】

【经】庄公十五年,春天,齐桓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惠公、郑厉公在鄄会面。

【传】再一次共同会面。

【经】夏,夫人姜氏如齐[152]。

【传】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礼也。

【注释】

[152]夫人姜氏:指鲁桓公的夫人文姜。

【译文】

【经】夏天,鲁桓公夫人文姜前往齐国。

【传】妇女已经出嫁了就不应该越过国境,越过国境,是不合礼制的。

【经】秋,宋人、齐人、邾人伐郳[153]。

【注释】

[153]郳(ní):小国,亦称小邾、小邾娄,曹姓,开国君主是邾文公之子友(一说名肥),后为楚灭。在山东滕州。

【译文】

【经】秋天,宋国人、齐国人、邾国人讨伐郳国。

【经】郑人侵宋。

【译文】

【经】郑国人入侵宋国。

【经】冬,十月。

【译文】

【经】冬天,十月。

十六年

【经】十有六年,春,王正月。

【译文】

【经】庄公十六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经】夏,宋人、齐人、卫人伐郑。

【译文】

【经】夏天,宋国人、齐国人、卫国人讨伐郑国。

【经】秋,荆伐郑。

【译文】

【经】秋天,楚国讨伐郑国。

【经】冬,十有二月,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滑伯、滕子[154],同盟于幽[155]。

【传】同者,有同也,同尊周也。不言公[156],外内寮一[157],疑之也[158]。

【注释】

[154]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滑伯、滕子:齐桓公姜小白、宋桓公子御说、陈宣公妫杵臼、卫惠公姬朔、郑厉公姬突、许穆公姜新臣、曹庄公姬射姑、滑国国君、滕国国君。

[155]幽:宋地名,在今河南兰考。

[156]不言公:指没有提到鲁庄公,没有用“公会某某”这样的格式。

[157]外内寮:指远近诸侯。寮,通“僚”,这里指诸侯。

[158]疑之:怀疑他。指诸侯们都怀疑鲁国是否愿意奉齐为诸侯盟主。

【译文】

【经】冬天,十二月,与齐桓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惠公、郑厉公、许穆公、曹庄公、滑国国君、滕国国君会面,共同在幽结下盟约。

【传】同,就是有共同的地方,是共同尊奉周王室。不提鲁庄公,是因为远近的诸侯一致都怀疑他(是否愿意拥戴齐桓公为盟主)。

【经】邾子克卒[159]。

【传】其曰子,进之也。

【注释】

[159]邾子克:邾国国君,子爵,曹姓,名克。

【译文】

【经】邾国国君曹克去世。

【传】经文称“子”,是因为周王已经赐给他爵位了。

十七年

【经】十有七年,春,齐人执郑詹[160]。

【传】人者,众辞也。以人执,与之辞也[161]。郑詹,郑之卑者。卑者不志,此其志,何也?以其逃来志之也。逃来则何志焉[162]?将有其末,不得不录其本也。郑詹,郑之佞人也[163]。

【注释】

[160]郑詹(zhān):《穀梁传》认为是郑国地位低的官员,杜预认为是郑国的执政大臣。

[161]与之辞:表示赞同的写法。“与”是赞同的意思。

[162]逃来则何志焉:这句也是紧接前一问的,不是问为什么记载逃来,而是问为什么要记逃来就要先记载他被抓,不能只记载逃来吗?

[163]佞(nìng)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

【译文】

【经】庄公十七年,春天,齐国人抓了郑国的郑詹。

【传】“人”,是表示人数众多的说法。用“人”去抓获,是表示赞同的写法。郑詹,是郑国的地位卑微的人,地位卑微的人不应记载,这里记载了,为什么呢?因为记载了他逃到鲁国来。逃到鲁国来为什么就要记载呢?因为将要有一个结果,就不能不记载它的开始。郑詹,是郑国巧言献媚的人。

【经】夏,齐人歼于遂[164]。

【传】歼者,尽也。然则何为不言遂人尽齐人也?无遂之辞也[165]。无遂则何为言遂?其犹存遂也[166]。存遂奈何?曰:齐人灭遂,使人戍之。遂之因氏饮戍者酒而杀之[167],齐人歼焉。此谓狎敌也[168]。

【注释】

[164]遂:古国名,妫姓,在今山东宁阳北。庄公十三年(前681)被齐国所灭。

[165]无遂之辞:表示遂国已经不存在了的说法。

[166]其犹存遂:如同遂国还存在。就是说经文这么写是为了让遂国看起来还存在一样。

[167]因氏:遂国的大家族之一。

[168]狎敌:轻敌。

【译文】

【经】夏天,齐国人在遂被全歼。

【传】歼,是全部消灭的意思。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说遂国人全歼了齐国人呢?这是表示遂国已经不存在了的说法。遂国不存在了那又为什么说“遂”呢?就如同遂国还存在一样。怎么遂国还存在呢?回答说:齐国人灭亡了遂国,派军队驻守。遂国的因氏请守军喝酒然后杀了他们,齐国人被全歼。这就叫做轻敌。

【经】秋,郑詹自齐逃来。

【传】逃义曰逃[169]。

【注释】

[169]义:正义。因为前文说“齐人”抓了他,说明他有过错,所以在这件事当中齐国是正义的。

【译文】

【经】秋天,郑国的郑詹从齐国逃到鲁国来。

【传】逃避正义叫逃。

【经】冬,多麋[170]。

【注释】

[170]麋(mí):麋鹿。

【译文】

【经】冬天,麋鹿很多。

十八年

【经】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传】不言日,不言朔[171],夜食也。何以知其夜食也?曰:王者朝日[172]。故虽为天子,必有尊也,贵为诸侯,必有长也。故天子朝日,诸侯朝朔[173]。

【注释】

[171]朔:每月第一天。

[172]王者朝日:指天子朝日的礼仪。天子每天在刚出太阳时,服玄冕在东门外朝日。这里承上文而言,是说天子朝日的时候日食还未完全结束,见太阳有缺损,所以知道是夜里发生日食。

[173]诸侯朝朔:指诸侯每月朔日在太庙举行仪式,听受天子发布的月历及政令。

【译文】

【经】庄公十八年,春天,周王的三月,发生日食。

【传】不说具体日期,不说是朔日,是夜里发生日食。怎么知道是夜里发生的日食呢?回答说:天子在日出的时候举行朝日之礼。所以即使作为天子,也一定有所尊崇,身份尊贵的诸侯,也一定有比他还大的。所以天子有朝日之礼,诸侯有朝朔之礼。

【经】夏,公追戎于济西[174]。

【传】其不言戎之伐我,何也?以公之追之。不使戎迩于我也[175]。于济西者,大之也[176]。何大焉?为公之追之也。

【注释】

[174]济西:济水之西。

[175]迩:近。

[176]大之也:意思是说济西是一个很大的范围,而不是说具体追到某个地点。这是因为鲁庄公亲自去追击,所以用了这样一种褒扬的写法。

【译文】

【经】夏天,鲁庄公率军追击戎人到济水以西地区。

【传】经文不说戎人攻打鲁国,为什么呢?因为是鲁庄公追击他们。没有让戎人接近我国。“于济西”,是夸大的说法。为什么夸大呢?因为是鲁庄公在追击他们。

【经】秋,有蜮[177]。

【传】一有一亡曰有[178]。蜮,射人者也。

【注释】

[177]蜮(yù):食禾苗的害虫。当时传说为一种能含沙射影、使人发病的动物。《穀梁传》即这么认为。

[178]亡:同“无”,没有。

【译文】

【经】秋天,发生蜮灾。

【传】时有时无就叫做“有”。蜮,是一种能射影的动物。

【经】冬,十月。

【译文】

【经】冬天,十月。

十九年

【经】十有九年,春,王正月。

【译文】

【经】庄公十九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经】夏,四月。

【译文】

【经】夏天,四月。

【经】秋,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179],遂及齐侯、宋公盟[180]。

【传】媵,浅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辟要盟也[181]。何以见其辟要盟也?媵,礼之轻者也。盟,国之重也。以轻事遂乎国重,无说[182]。其曰陈人之妇[183],略之也。其不日,数渝,恶之也。

【注释】

[179]公子结:鲁国大夫。媵(yìng):诸侯嫁女于一国,另一个国家以庶出之女陪嫁,叫做媵。据杨伯峻,此处是卫国之女嫁与陈宣公妫杵臼为夫人,鲁国以女陪嫁,使公子结往送女。

[180]遂:表示后一件事接着前一件事。鄄(juàn):卫国地名,在今山东鄄城北旧城镇。

[181]辟:通“避”,回避。要:通“邀”,邀请。

[182]说:解释。意为盟会是国家的重大事件,应当郑重其事地书之于经,如果轻描淡写地提及,就必有原因,否则解释不通。经文把小事写在大事前面,就是为了使这次会盟看起来像是不期而遇的。

[183]陈人之妇:指卫国嫁与陈宣公为夫人的女子,这里是略称。《春秋穀梁传注疏》认为这是因为本条经文的重点是会盟,只是为了掩饰鲁国主动邀请齐、宋会盟才记了一下送女之事,所以简略。

【译文】

【经】秋天,公子结送嫁往陈国为媵的女子到鄄地,在这之后与齐桓公、宋桓公结盟。

【传】护送陪嫁女子,是小事,不应记载。这里经文记载了,为什么呢?是回避邀请齐、宋会盟。怎么看出来经文在回避邀请齐、宋会盟呢?送陪嫁女子,是礼节中很轻微的事情。会盟,是国家的重大的事情。把轻微的事情放在国家大事前面,没法解释。经文说“陈人之妇”,是省略的说法。经文不记载会盟的日期,是因为盟约多次改变,对此表示憎恶。

【经】夫人姜氏如莒[184]。

【传】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

【注释】

[184]夫人姜氏:指鲁桓公的夫人文姜。莒(jǔ):国名,己姓,都城在今山东莒县境内。

【译文】

【经】夫人姜氏到莒国去。

【传】女子已经出嫁就不能再走出国境,走出国境,是不合礼制的。

【经】冬,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185]。

【传】其曰鄙,远之也。其远之,何也?不以难迩国[186]。

【注释】

[185]鄙:边远地区。

[186]迩:近。国:国都。

【译文】

【经】冬天,齐国人、宋国人、陈国人攻打我国西部边远地区。

【传】经文说“鄙”,表示那是很远的地方。经文表示那是很远的地方,为什么呢?不使战事接近我们的国都。

二十年

【经】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传】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

【译文】

【经】庄公二十年,春天,周王的二月,鲁桓公夫人文姜到莒国去。

【传】女子已经出嫁就不能再走出国境,走出国境,是不合礼制的。

【经】夏,齐大灾。

【传】其志,以甚也。

【译文】

【经】夏天,齐国发生大灾害。

【传】经文记载这件事,因为太严重了。

【经】秋,七月。

【译文】

【经】秋天,七月。

【经】冬,齐人伐我。

【译文】

【经】冬天,齐国人攻打我国。

二十一年

【经】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译文】

【经】庄公二十一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经】夏,五月,辛酉[187],郑伯突卒[188]。

【注释】

[187]辛酉:当为该年五月的二十七日。

[188]郑伯突:郑国国君,姓姬名突,谥厉,即郑厉公。

【译文】

【经】夏天,五月,辛酉(二十七)日,郑厉公姬突去世。

【经】秋,七月,戊戌[189],夫人姜氏薨。

【传】妇人弗目也[190]。

【注释】

[189]戊戌:当为该年七月的初五日。

[190]弗目:不记载死亡的地点。

【译文】

【经】秋天,七月,戊戌(初五)日,鲁桓公夫人文姜去世。

【传】妇人不记载去世的地点。

【经】冬,十有二月,葬郑厉公。

【译文】

【经】冬天,十二月,安葬郑厉公。

二十二年

【经】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191]。

【传】肆,失也[192]。眚,灾也[193]。灾纪也[194],失故也。为嫌天子之葬也[195]。

【注释】

[191]肆大眚(shěng):进行大赦。肆,放佚,赦免。眚,过失,罪过。

[192]失:赦免。

[193]灾:罪恶,错误。

[194]纪:惩治。

[195]嫌:接近,迫于。指进行大赦是鲁庄公为了使自己想做的事情符合礼制,也就是迫于礼制,不得不进行大赦。天子之葬:指周天子制定的丧葬制度。《穀梁传》认为文姜有弑君之罪,按礼不该记载其安葬,于是庄公进行大赦,就是为了使安葬文姜符合礼制。

【译文】

【经】庄公二十二年,春天,周王的正月,进行大赦。

【传】肆,是赦免的意思。眚,是罪过的意思。有罪过是要惩治的,赦免了是有原因的。是为了符合天子制定的丧葬制度。

【经】癸丑[196],葬我小君文姜[197]。

【传】小君,非君也。其曰君,何也?以其为公配[198],可以言小君也。

【注释】

[196]癸丑:当为该年周王的正月二十三日。

[197]小君:对诸侯之妻的称呼。

[198]公:指鲁桓公。

【译文】

【经】周王正月癸丑(二十三)日,安葬了我国国君鲁桓公的夫人文姜。

【传】小君,不是国君。经文说“君”,为什么呢?因为她是鲁桓公的配偶,可以称小君。

【经】陈人杀其公子御寇[199]。

【传】言公子而不言大夫,公子未命为大夫也[200]。其曰公子,何也?公子之重视大夫[201],命以执公子[202]。

【注释】

[199]御寇:陈宣公的太子。

[200]命:任命,被任命。

[201]重:重要的。视:比照。

[202]执:执行。公子:这里指公子之礼,是说受过命的大夫可以享受公子等级的礼遇。

【译文】

【经】陈国人杀掉了他们的公子妫御寇。

【传】称公子而不称大夫,是因为公子没有被任命为大夫。经文称公子,为什么呢?因为公子地位的重要性如同大夫一样,大夫受到任命之后可以享受公子般的礼遇。

【经】夏,五月。

【译文】

【经】夏天,五月。

【经】秋,七月,丙申[203],及齐高傒盟于防[204]。

【传】不言公,高傒伉也[205]。

【注释】

[203]丙申:当为该年七月的初九日。

[204]高傒(旧读xí):齐国大夫。防:鲁地,在今山东费县东北。

[205]伉:匹敌,对等。鲁庄公是诸侯,高傒是大夫,如果写成“公及高傒……”就是高傒和庄公平等了,所以不写。

【译文】

【经】秋天,七月,丙申(初九)日,和齐国的高傒在防地会盟。

【传】不说“公”,因为那样就与高傒对等了。

【经】冬,公如齐纳币[206]。

【传】纳币,大夫之事也。礼有纳采[207],有问名[208],有纳征[209],有告期[210],四者备,而后娶,礼也。公之亲纳币,非礼也,故讥之。

【注释】

[206]纳币:又称“纳征”,古婚礼六礼之一。男女双方缔婚之后,男方把聘礼送往女家。纳币不自往,所以传文说非礼也。

[207]纳采:采择女也,就是选择挑选女子的意思。

[208]问名:问女之姓氏归以卜其吉凶。

[209]纳征:即纳币。

[210]告期:告知婚期。

【译文】

【经】冬天,鲁庄公到齐国去送定婚的聘礼。

【传】送聘礼,是大夫的事情。根据婚嫁礼节,娶亲有挑选女子,有问清姓氏,有馈赠聘礼,有告知婚期,四件事完备,然后迎娶,才合乎礼制。鲁庄公亲自去送聘礼,不合礼制,所以讥讽他。

二十三年

【经】二十有三年,春,公至自齐。

【译文】

【经】庄公二十三年,春天,鲁庄公从齐国回来告祭祖庙。

【经】祭叔来聘[211]。

【传】其不言使,何也?天子之内臣也[212]。不正其外交,故不与使也。

【注释】

[211]祭(zhài)叔:周天子的大夫。

[212]内臣:宫廷内的臣僚。

【译文】

【经】祭叔来鲁国访问。

【传】经文不说使臣,为什么呢?因为祭叔是天子王室内的大臣。他的外交不合正道,所以不给他使臣的身份。

【经】夏,公如齐观社[213]。

【传】常事曰视,非常曰观。观,无事之辞也,以是为尸女也[214]。无事不出竟。

【注释】

[213]社:祭祀土地神。

[214]尸:主持。

【译文】

【经】夏天,鲁庄公到齐国观看祭祀土地神。

【传】符合惯例的事情就说“视”,不合惯例的就说“观”。观,是表示没有要事的说法,认为这是为了去看主持仪式的女子。没有重要的事情是不应该离开国境的。

【经】公至自齐。

【传】公如[215],往时,正也。致月,故也。如,往月、致月,有惧焉尔。

【注释】

[215]如:去,往。

【译文】

【经】鲁庄公从齐国回来告祭祖庙。

【传】鲁庄公出行,去的时候记载季节,是符合常例的。归来告祭祖庙的时候记载月份,是表示有变故。出行,去的时候记载月份、归来告祭祖庙也记载月份,是表示有所担忧。

【经】荆人来聘[216]。

【传】善累而后进之[217]。其曰人,何也?举道不待再[218]。

【注释】

[216]荆人:楚国人。

[217]善:善行。累:积累。进之:指褒扬。

[218]举:奉行。这句话指对于夷狄来说,只要奉行正道就要表彰,不必等待第二次。

【译文】

【经】楚国人来访问。

【传】善行有所积累然后褒奖他。经文说“人”,为什么呢?因为奉行正道不必等待第二次。

【经】公及齐侯遇于谷[219]。

【传】及者,内为志焉尔。遇者,志相得也。

【注释】

[219]谷:齐国地名,在今山东东阿境。

【译文】

【经】鲁庄公和齐桓公在谷地会面。

【传】“及”,是说这次会面是出于鲁国的意愿。“遇”,就是说彼此的愿望十分投合。

【经】萧叔朝公[220]。

【传】微国之君,未爵命者。其不言来,于外也。朝于庙,正也,于外,非正也[221]。

【注释】

[220]萧:宋的附属国,在今安徽萧县一带。

[221]朝于庙,正也,于外,非正也:在庙堂朝见,是符合礼制的。在国外朝见,是不合礼制的。

【译文】

【经】萧国国君来访问鲁庄公。

【传】小国的国君,没有得到周天子册封的爵位。经文不说“来”,因为是在国外会面。在庙堂朝见,是符合礼制的。在国外朝见,是不合礼制的。

【经】秋,丹桓宫楹[222]。

【传】礼:天子、诸侯黝垩[223],大夫仓[224],士黈[225]。丹楹,非礼也。

【注释】

[222]丹:朱色。这里用作动词,涂为朱色。桓宫:鲁桓公之庙。楹(yíng):厅堂前部的柱子。

[223]黝(yǒu):黑色,指把柱子涂成黑色。垩(è):白土,指把墙壁涂成白色。

[224]仓:涂为青色。

[225]黈(tǒu):涂为黄色。

【译文】

【经】秋天,把鲁桓公寝庙的柱子涂为朱色。

【传】按礼,天子和诸侯用黑柱白墙,大夫的涂为青色,士涂为黄色。将柱子涂为朱色,不合礼制。

【经】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226]。

【注释】

[226]曹伯射姑:曹国国君,姓姬,名射(yì)姑,谥庄,即曹庄公。

【译文】

【经】冬天,十一月,曹庄公姬射姑去世。

【经】十有二月,甲寅[227],公会齐侯,盟于扈[228]。

【注释】

[227]甲寅:当为该年十二月的初五日。

[228]扈(hù):齐地名,疑在今山东观城废县境内。

【译文】

【经】十二月,甲寅(初五)日,鲁庄公和齐桓公会面,在扈地缔结盟约。

二十四年

【经】二十有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宫桷[229]。

【传】礼:天子之桷,斫之砻之[230],加密石焉[231]。诸侯之桷,斫之砻之。大夫斫之。士斫本。刻桷,非正也。夫人[232],所以崇宗庙也,取非礼与非正[233],而加之于宗庙,以饰夫人,非正也。刻桓宫桷,丹桓宫楹,斥言桓宫以恶庄也[234]。

【注释】

[229]刻:雕刻。桷(jué):方形的椽子。

[230]斫(zhuó):砍,削。砻(lóng):磨。

[231]加密石:用细密的石头磨。

[232]夫人:这里用作动词,迎娶夫人。

[233]取:同“娶”。非礼与非正:《春秋穀梁传注疏》认为:“非礼谓娶仇女,非正谓刻桷丹楹也。”

[234]斥言:指称。

【译文】

【经】庄公二十四年,春天,周王的三月,雕刻鲁桓公寝庙的方形椽子。

【传】按礼:天子庙的方形椽子,削砍后要磨,然后还要用细石磨。诸侯庙的方形椽子,削砍后要磨。大夫的方形椽子,只要削砍。士的只要砍去树根就可以了。雕刻方形椽子,是不合正道的。迎娶夫人,是用来尊重祖先的。娶妻不合礼制不合正道,又对宗庙施加不合礼制的做法,来向夫人夸耀,是不合正道的。雕刻鲁桓公寝庙的方形椽子,涂红桓公寝庙厅堂前部的柱子,经文直接指称“桓宫”来表示对庄公的厌恶。

【经】葬曹庄公。

【译文】

【经】安葬曹庄公姬射姑。

【经】夏,公如齐逆女。

【传】亲迎,恒事也[235],不志。此其志,何也?不正其亲迎于齐也[236]。

【注释】

[235]恒:平常的,普通的。

[236]不正其亲迎于齐:认为亲自到齐国迎娶不合正道,因为齐国与鲁国有弑君之仇。

【译文】

【经】夏天,鲁庄公到齐国去迎娶夫人。

【传】亲自迎亲,是普通事,不记载。这里经文记载了,为什么呢?因为经文认为鲁庄公到齐国亲自迎娶是不合正道的。

【经】秋,公至自齐。

【传】迎者,行见诸[237],舍见诸[238]。先至,非正也。

【注释】

[237]行:行走。诸:代词,这里指夫人。

[238]舍:住宿。

【译文】

【经】秋天,鲁庄公从齐国回来告祭祖庙。

【传】迎亲时,应该在行走的时候看着夫人,在住宿的时候也看着夫人。先回国告祭祖庙,是不合正道的。

【经】八月,丁丑[239],夫人姜氏入。

【传】入者,内弗受也。日入,恶入者也。何用不受也[240]?以宗庙弗受也。其以宗庙弗受,何也?娶仇人子弟[241],以荐舍于前[242],其义不可受也。

【注释】

[239]丁丑:当为该年八月的初二日。

[240]用:由。

[241]娶仇人子弟:可知鲁庄公迎娶的夫人姜氏当是齐襄公姜诸儿的女儿,齐襄公是鲁庄公的舅父,因与鲁庄公的母亲文姜通奸而合谋杀害了庄公的父亲鲁桓公,故此处说迎娶仇人的女儿。

[242]荐:进献,祭奠供奉。舍:置放。

【译文】

【经】八月,丁丑(初二)日,夫人姜氏进入鲁国。

【传】入,表示鲁国不愿意接受。记载进入的日期,是厌恶进入的人。为什么不接受呢?因为祖先不接受她。因为祖先不接受她,为什么呢?娶仇人的女儿,让她祭奠供奉,将供品放置在宗庙,按照道义是不能接受的。

【经】戊寅[243],大夫宗妇觌[244],用币[245]。

【传】觌,见也。礼:大夫不见夫人,不言及,不正其行妇道,故列数之也[246]。男子之贽[247],羔、雁、雉、腒[248]。妇人之贽,枣、栗、锻修[249]。用币,非礼也。用者,不宜用者也。大夫,国体也[250],而行妇道,恶之,故谨而日之也。

【注释】

[243]戊寅:当为该年八月的初三日。

[244]大夫宗妇:同姓大夫之妇。《穀梁传》认为这里是指大夫和他的妻子,似有误。觌(dí):相见,会见。

[245]币:玉帛之类礼品。

[246]列:并列。数:数说,称说。这里指把“大夫”、“宗妇”并列称说,而不说“大夫及宗妇”。

[247]贽:初见尊长时带的礼物。

[248]羔、雁、雉、腒:小羊、大雁、野鸡、干鸟肉。

[249]枣、栗、锻修:枣子、栗子、干肉。

[250]国体:国家的主体。指大夫是国家的辅佐之臣。

【译文】

【经】八月戊寅(初三)日,同姓大夫的妻子相见,互赠礼品。

【传】“觌”,是见面的意思。按照礼制:大夫不能见国君的夫人,不说“及”,是认为他实行妇女的做事准则不合正道,所以并列称说他们。男子间的见面礼,有小羊、大雁、野鸡、干鸟肉。女子间的见面礼,有枣子、栗子、干肉。使用玉帛之类的礼品,不合礼制。“用”的意思,就是说不适合用。大夫,是国家的辅佐之臣,却按照妇女的准则来做事,厌恶他,所以慎重地记载这件事的日期。

【经】大水。

【译文】

【经】发生水灾。

【经】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251]。

【注释】

[251]曹羁(jī):据《公羊传》,曹羁是曹国大夫。据贾逵,是曹国国君。据杜预,是曹国世子。阙疑。

【译文】

【经】冬天,戎国入侵曹国,曹羁出逃到陈国。

【经】赤归于曹[252]。郭公[253]。

【传】赤盖郭公也,何为名也?礼:诸侯无外归之义,外归,非正也。

【注释】

[252]赤:按照本传的解释,赤是郭公的名。

[253]郭公:郭国国君,姓任,名赤。归附于曹。

【译文】

【经】任赤归附于曹国。是郭国国君。

【传】赤是郭国国君,为什么称呼他的名字?按照礼制:诸侯没有归附他国的道理,归附他国,是不合正道的。

二十五年

【经】二十有五年,春,陈侯使女叔来聘[254]。

【传】其不名,何也?天子之命大夫也。

【注释】

[254]陈侯:指陈宣公妫杵臼,公元前692年至前648年在位。女叔:陈国大夫,女是其氏,叔是其字。

【译文】

【经】庄公二十五年,春天,陈宣公派女叔作为使臣来访问。

【传】经文不说名字,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天子任命的大夫。

【经】夏,五月,癸丑[255],卫侯朔卒[256]。

【注释】

[255]癸丑:当为该年五月的十二日。

[256]卫侯朔:卫国国君,姓姬,名朔,谥惠,即卫惠公。

【译文】

【经】夏天,五月,癸丑(十二)日,卫惠公姬朔去世。

【经】六月,辛未[257],朔[258],日有食之。

【传】言日言朔,食正朔也。

【注释】

[257]辛未:当年当月初一日。

[258]朔:指每月的初一日。

【译文】

【经】六月,辛未(初一)日,朔(初一)日,发生日食。

【传】说了“日”又说“朔”,日食发生在初一是符合规律的。

【经】鼓[259],用牲于社[260]。

【传】鼓,礼也。用牲,非礼也。天子救日,置五麾[261],陈五兵、五鼓[262],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大夫击门,士击柝[263]。言充其阳也[264]。

【注释】

[259]鼓:击鼓。

[260]牲:用于祭祀的家畜。社:社坛,祭祀土地神的场所。

[261]五麾(huī):五种颜色的旗帜,置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旗帜颜色为青、赤、白、黄、黑。

[262]五兵:五种兵器,矛、戟、钺、楯、弓矢。五鼓:不知是五种不同的鼓还是同一种鼓涂不同颜色,阙疑。

[263]柝(tuò):木梆子。

[264]阳:阳气。

【译文】

【经】击鼓,杀牲祭祀土地神。

【传】击鼓,符合礼制。使用牲畜,不合礼制。天子举行救日仪式,树立五色的旗帜,陈列五种兵器、五门鼓,诸侯树立三色的旗帜,陈列三门鼓、三种兵器。大夫敲击门,士敲打木梆。说这样可以充实阳气。

【经】伯姬归于杞[265]。

【传】其不言逆,何也?逆之道微,无足道焉尔。

【注释】

[265]伯姬:鲁庄公长女。杞:国名,姒姓,此时的杞国已从河南东迁到今山东昌乐东南,是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小国。

【译文】

【经】鲁庄公长女伯姬嫁到杞国。

【传】经文不说迎娶的事,为什么呢?因为来迎娶的人地位太低,不值得说。

【经】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

【传】高下有水灾,曰大水。既戒鼓而骇众[266],用牲可以已矣。救日以鼓兵,救水以鼓众。

【注释】

[266]戒鼓:击鼓使大家警觉。

【译文】

【经】秋天,大水灾。击鼓,用牲畜在社坛、城门祭祀。

【传】高处和低处都水灾泛滥,叫做大水。已经击鼓报警而惊起了众人,杀牲畜就不必了。救日需要击鼓、陈列兵器,救水需要击鼓、惊动众人。

【经】冬,公子友如陈[267]。

【注释】

[267]公子友:鲁大夫,又称季子、季友、公子季友,鲁桓公姬允的幼子,鲁庄公姬同的弟。

【译文】

【经】冬天,公子姬友到陈国去。

二十六年

【经】二十有六年,春,公伐戎[268]。

【注释】

[268]戎:国名,戎姓,春秋时代戎人所建戎国当在今山东曹县附近,是齐国的附属国。

【译文】

【经】庄公二十六年,春天,鲁庄公率军讨伐戎人。

【经】夏,公至自伐戎。

【译文】

【经】夏天,鲁庄公讨伐戎人归来告祭祖庙。

【经】曹杀其大夫[269]。

【传】言大夫而不称名姓,无命大夫也[270]。无命大夫而曰大夫,贤也,为曹羁崇也。

【注释】

[269]大夫:此大夫为何人不详,《穀梁传》认为是曹羁。

[270]无命大夫:指没有受到周王册封的大夫。

【译文】

【经】曹国杀害了它的大夫。

【传】说是大夫却不称呼他的名字和姓氏,因为是没有受到周王册封的大夫。没有受到册封的大夫而称他为大夫,因为他是贤明的,这是在推崇曹羁。

【经】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271]。

【注释】

[271]徐:国名,嬴姓,在今安徽泗县西北。一说在今江苏泗洪一带。

【译文】

【经】秋天,鲁庄公会同宋国人、齐国人讨伐徐国。

【经】冬,十有二月,癸亥,朔[272],日有食之。

【注释】

[272]癸亥,朔:当为该年十二月初一日,距今历法推算,阳历十一月十日。

【译文】

【经】冬天,十二月,癸亥(初一)日,朔(初一)日,发生日食。

二十七年

【经】二十有七年,春,公会杞伯姬于洮[273]。

【注释】

[273]杞伯姬:庄公二十五年嫁到杞国去的鲁庄公长女。洮(táo):鲁地,在今山东泗水东南。

【译文】

【经】庄公二十七年,春天,鲁庄公和嫁往杞国的长女在洮地会面。

【经】夏,六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274],同盟于幽[275]。

【传】同者,有同也,同尊周也。于是而后授之诸侯也。其授之诸侯,何也?齐侯得众也。桓会不致[276],安之也[277]。桓盟不日,信之也[278]。信其信[279],仁其仁[280]。衣裳之会十有一[281],未尝有歃血之盟也[282],信厚也。兵车之会四[283],未尝有大战也,爱民也。

【注释】

[274]齐侯、宋公、陈侯、郑伯:齐桓公姜小白、宋桓公子御说、陈宣公妫杵臼、郑文公姬踕(jié)。

[275]幽:宋地名,在今河南兰考。

[276]桓会不致:指与齐桓公会面归来不记载其告祭祖庙的仪式。

[277]安之也:认为与齐桓公会面是安全的。襄公二十九年传文说:“致君者,殆其往而喜其返。”

[278]信:认为守信用。

[279]信:前一个“信”作动词,“相信、信任”的意思。后一个“信”作名词,“信义”的意思。

[280]仁:以……为仁。仁:仁义,泛指仁爱、正义、宽厚等道德规范。

[281]衣裳之会:指国与国之间以礼交好的盟会。

[282]歃(shà)血之盟:诸侯会盟,盟者微饮牲血,或以牲血涂口旁,表示信誓。举行过此类仪式的会盟叫歃血之盟。若互相信任,则不必举行此类仪式。

[283]兵车之会:谓诸侯带领军队来协商战事的盟会。

【译文】

【经】夏天,六月,鲁庄公和齐桓公、宋桓公、陈宣公、郑文公会面,共同在幽地结下盟约。

【传】同,就是有共同之处的意思,是共同尊奉周王室。在这之后就授予齐桓公领导诸侯的权力。授予他领导诸侯的权力,为什么呢?因为齐桓公得到众诸侯拥护。与齐桓公会盟归来不记载其告祭祖庙的仪式,因为对与齐桓公会盟感到安心。与齐桓公会盟不记载日期,因为认为齐桓公是守信用的。相信齐桓公的信义,认为他的仁义行为是符合道德标准的。齐桓公主持的衣裳之会十一次,没有出现过歃血为盟的情况,因为他的信义深厚。齐桓公主持兵车之会四次,没有发生过大的战斗,是爱惜百姓啊。

【经】秋,公子友如陈[284],葬原仲[285]。

【传】言葬不言卒,不葬者也。不葬而曰葬,讳出奔也[286]。

【注释】

[284]公子友:鲁大夫,又称季子、季友、公子季友,鲁桓公幼子,鲁庄公幼弟。

[285]原仲:陈国大夫。

[286]讳出奔:据《公羊传》,公子庆父、公子牙、公子友都是鲁庄公的同母弟弟,庆父、子牙与庄公夫人私通,友欲治其罪而无权,坐视不理又不忍与庄公的同胞之情,于是向庄公请求去陈国参加原仲的葬礼。外国大夫去世本来不记载下葬的,这里用作公子友前往陈国的借口记载了,表明公子友前往陈国实际是有其他原因的。

【译文】

【经】秋天,公子姬季友前往陈国,安葬原仲。

【传】说安葬不说去世,因为通常不记载外国大夫安葬的。不记载安葬而又说了安葬,是公子季友为出逃避讳。

【经】冬,杞伯姬来[287]。

【注释】

[287]来:诸侯的女儿出嫁后回来探亲称作“来”。

【译文】

【经】冬天,嫁到杞国的庄公长女伯姬回国。

【经】莒庆来逆叔姬[288]。

【传】诸侯之嫁子于大夫,主大夫以与之[289]。来者,接内也[290]。不正其接内,故不与夫妇之称也[291]。

【注释】

[288]莒(jǔ)庆:莒国大夫,名庆。叔姬:鲁庄公之女,嫁予莒庆。

[289]主大夫以与之:指由主婚的大夫将诸侯之女嫁给莒庆。因为这里莒庆是大夫,不当由庄公亲自与之行婚嫁之礼。

[290]接内:指与庄公行婚嫁之礼,大夫与诸侯直接行礼,不合礼制,所以不正。

[291]不与夫妇之称:指不称莒庆与叔姬为夫妇。

【译文】

【经】莒国的大夫庆来鲁国迎娶叔姬。

【传】诸侯嫁女给大夫,由主婚的大夫把女子嫁给他。来,是与鲁庄公直接接触。经文认为莒庆与庄公直接接触是不合正道的,所以不以夫妇称呼。

【经】杞伯来朝[292]。

【注释】

[292]杞伯:当指杞国国君杞德公,姒姓,伯爵,名不详,公元前672年—前655年在位。

【译文】

【经】杞国国君来访问。

【经】公会齐侯于城濮[293]。

【注释】

[293]城濮:卫地,在今山东鄄城西南临濮集。

【译文】

【经】鲁庄公和齐桓公在城濮会面。

二十八年

【经】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294],齐人伐卫[295],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

【传】于伐与战,安战也[296]?战卫[297],战则是师也。其曰人,何也?微之也。何为微之也?今授之诸侯,而后有侵伐之事,故微之也。其人卫,何也?以其人齐,不可不人卫也。卫小齐大,其以卫及之[298],何也?以其微之,可以言及也。其称人以败,何也?不以师败于人也。

【注释】

[294]甲寅:依历法推算,该年三月无甲寅,记载疑有误。

[295]齐人伐卫:据《左传》,庄公十九年子颓作乱,攻打周惠王,失败之后逃往卫国,卫国为其提供庇护,此时齐国讨伐卫国即是为此。

[296]安:哪里。

[297]卫:指卫国都城朝歌,在今河南淇县县城。

[298]以卫及之:指把卫放在“及”前面。通常放前面的都是尊者或大者。

【译文】

【经】庄公二十八年,春天,周王的三月,甲寅日,齐国人讨伐卫国,卫国人和齐国人战斗,卫国人战败了。

【传】在讨伐时与卫国战斗,在哪里战斗呢?在卫国都城战斗,既然是战斗,那么这就是军队了。经文说“人”,为什么呢?为了表示轻视齐国。为什么要轻视它呢?因为现在给了它领导诸侯的权力,而后就发生了侵略攻打的事情,所以轻视它。经文称卫也用“人”,为什么呢?因为经文用“人”称了齐,不能不用“人”称卫了。卫国是小国齐国是大国,经文把卫放在“及”之前,为什么呢?因为经文轻视齐国,所以可以说卫及齐。经文说“卫人”打败了,为什么呢?不能说“师”被别人打败了。

【经】夏,四月,丁未[299],邾子琐卒[300]。

【注释】

[299]丁未:当为该年四月的二十三日。

[300]邾子琐:邾国国君,姓曹名琐。

【译文】

【经】夏天,四月,丁未(二十三)日,邾国国君曹琐去世。

【经】秋,荆伐郑。

【传】荆者,楚也。其曰荆,州举之也。

【译文】

【经】秋天,楚国攻打郑国。

【传】荆,是楚国。经文说“荆”,是用州名称呼它。

【经】公会齐人、宋人救郑。

【传】善救郑也。

【译文】

【经】鲁庄公会同齐国人、宋国人救援郑国。

【传】经文赞许去救援郑国。

【经】冬,筑微[301]。

【传】山林薮泽之利[302],所以与民共也。虞之[303],非正也。

【注释】

[301]微:鲁国邑名,在今山东阳谷南寿张镇。

[302]薮(sǒu):表示草多水少的湿地。利:资源。

[303]虞:官名,帝舜曾命伯益为虞,掌管山泽的草木鸟兽。这里作动词,意为设置虞官控制它。

【译文】

【经】冬天,修筑微邑。

【传】山野森林草地湖泊的资源,是用来与百姓共享的。设置虞官控制它,是不合正道的。

【经】大无麦、禾。

【传】大者,有顾之辞也[304],于无禾及无麦也[305]。

【注释】

[304]顾:等待。意思是说之前麦子没有收获,后来稻子也没有收获,就将两件灾害记在一起。

[305]于无禾及无麦:这里的先后顺序有误,当是无麦在前,无禾在后。

【译文】

【经】麦子和稻子都没有收成。

【传】大,是表示等待的说法,从稻子没有收成到麦子没有收成。

【经】臧孙辰告籴于齐[306]。

【传】国无三年之畜[307],曰国非其国也。一年不升[308],告籴诸侯。告,请也。籴,籴也。不正,故举臧孙辰以为私行也[309]。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无六年之畜曰急。无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诸侯无粟,诸侯相归粟,正也。臧孙辰告籴于齐,告然后与之,言内之无外交也。古者税什一,丰年补败,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虽累凶年[310],民弗病也[311]。一年不艾而百姓饥[312],君子非之。不言如,为内讳也。

【注释】

[306]臧孙辰:鲁国大夫,姓臧孙,名辰,字文仲。籴(dí):买粮食。

[307]畜:通“蓄”,指粮食积蓄。

[308]升:成,指收成。

[309]举臧孙辰:意思是只说“臧孙辰”而不说“使”,这是为庄公避讳。

[310]累:连续。凶年:荒年,指收成不好。

[311]病:困乏,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

[312]艾(yì):同“刈”,收获。

【译文】

【经】臧孙辰到齐国请求购买粮食。

【传】国家没有三年的粮食积蓄,可以说这个国家算不上国家了。一年没有收成,就向诸侯请求购粮。告,是请求。籴,是买粮。不合正道,所以只是说了臧孙辰,把这当做他的私人行为。国家没有九年的粮食积蓄就可以说不足了。没有六年的粮食积蓄就可以说紧急了。没有三年的粮食积蓄就可以说国家算不上国家了。诸侯没有粮食,别的诸侯就给他粮食,这是合于正道的。臧孙辰到齐国请求购买粮食,请求之后才给他,这是说鲁国没有搞好外交。古时候抽收成的十分之一为税,用丰年弥补荒年,不向外国求助而全国粮食都足够。即使连续荒年,百姓也不困乏。一年没有收获而百姓就挨饿,君子批评这样的现象。不说“如”,是为庄公避讳。

二十九年

【经】二十有九年,春,新延厩[313]。

【传】延厩者,法厩也[314]。其言新,有故也[315]。有故则何为书也?古之君人者,必时视民之所勤[316]。民勤于力[317],则功筑罕[318]。民勤于财,则贡赋少[319]。民勤于食,则百事废矣。冬筑微,春新延厩,以其用民力为已悉矣[320]。

【注释】

[313]延:厩名。厩:马圈。

[314]法厩:按照礼制修建的马圈。

[315]故:旧。

[316]时:按时,时时。勤:苦,劳累。

[317]力:劳役。

[318]功筑:土木工程。

[319]贡赋:赋税。

[320]悉:尽。

【译文】

【经】庄公二十九年,春天,修缮了延厩。

【传】延厩,是按照礼制修建的马厩。经文说“新”,因为有旧的。有旧的那为什么要记载呢?古时候统治百姓的人,一定要时时查看百姓所劳累的事情。百姓苦于劳役,那么土木工程就减少。百姓苦于无钱,那么赋税就减少。百姓苦于无粮,那所有的事情都停止。冬天修筑微邑,春天修缮延厩,所以记载是因为鲁国使用民力已经用尽了。

【经】夏,郑人侵许。

【译文】

【经】夏天,郑国人入侵许国。

【经】秋,有蜚[321]。

【传】一有一亡曰有。

【注释】

[321]蜚(fěi):食稻花的小飞虫。

【译文】

【经】秋天,有蜚虫成灾。

【传】时有时无的叫做“有”。

【经】冬,十有二月,纪叔姬卒[322]。

【注释】

[322]纪叔姬:当为鲁隐公之幼女,隐公七年,叔姬陪嫁到纪。

【译文】

【经】冬天,十二月,嫁到纪国去的鲁隐公幼女叔姬去世。

【经】城诸及防[323]。

【传】可城也[324]。以大及小也[325]。

【注释】

[323]诸:鲁国邑名,在今山东诸城西南。防:鲁国邑名,在今山东费县东北。

[324]可城:似指冬季无农事,可以筑城。

[325]以大及小:指先说诸再说防,因为诸比防大。

【译文】

【经】修筑诸邑和防邑的城墙。

【传】可以修筑城墙。从大邑说到小邑。

三十年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

【译文】

庄公三十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经】夏,师次于成[326]。

【传】次,止也,有畏也。欲救鄣而不能也[327]。不言公,耻不能救鄣也。

【注释】

[326]成:鲁国地名,在今山东宁阳北。

[327]鄣(zhāng):据杨伯峻,鄣地乃纪国的远邑,纪亡已二十七年,纪季仍兼保鄣邑,此年齐桓公始降鄣而有之。当在今江苏赣榆旧城北七十五里处。

【译文】

【经】夏天,鲁国军队驻扎在成地。

【传】次,是停留的意思,因为有所畏惧。想要救鄣地但是又做不到。不提鲁庄公,因为他不能救鄣地感到耻辱。

【经】秋,七月,齐人降鄣[328]。

【传】降犹下也[329]。鄣,纪之遗邑也。

【注释】

[328]降:使……投降。

[329]下:攻陷。

【译文】

【经】秋天,七月,齐国人使鄣地投降。

【传】降相当于攻陷。鄣,是纪国遗留下来的小城。

【经】八月,癸亥[330],葬纪叔姬。

【传】不日卒而日葬,闵纪之亡也[331]。

【注释】

[330]癸亥:当为该年八月的二十三日。

[331]闵(mǐn):怜悯,哀伤。

【译文】

【经】八月,癸亥(二十三)日,安葬纪叔姬。

【传】不记载去世的日期而记载下葬的日期,是怜悯纪国的灭亡。

【经】九月,庚午朔[332],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

【注释】

[332]庚午朔:依历法推算当在八月二十八日。

【译文】

【经】九月,庚午(初一),朔日,发生日食,击鼓,在祭祀土地神的庙里杀牲祭神。

【经】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333]。

【传】及者,内为志焉尔。遇者,志相得也。

【注释】

[333]鲁济:鲁国境内的济水。济水流经齐、鲁,在鲁为鲁济,在齐为齐济。

【译文】

【经】冬天,鲁庄公和齐桓公在鲁国境内的济水边上会面。

【传】及,表示是鲁国主动的。遇,表示双方意见是一致的。

【经】齐人伐山戎[334]。

【传】齐人者,齐侯也。其曰人,何也?爱齐侯乎山戎也[335]。其爱之何也?桓内无因国[336],外无从诸侯[337],而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危之也。则非之乎?善之也。何善乎尔?燕,周之分子也[338],贡职不至[339],山戎为之伐矣[340]。

【注释】

[334]山戎:北方少数民族名,也叫北戎。

[335]爱:爱护,顾惜。这里是指不把“齐侯”和“山戎”并称。

[336]内无因国:指没有山戎周边国家作为内应。

[337]外无从诸侯:指没有其他诸侯国跟随讨伐。

[338]分子:支庶的子孙。燕国的第一代君主是周初担任太保的召公,姬姓。

[339]贡职:诸侯向朝廷缴纳的税赋。

[340]山戎为之伐:意思是说山戎常年攻打燕国,使燕国与朝廷隔绝,齐桓公就是为此去讨伐山戎的。

【译文】

【经】齐国人讨伐山戎。

【传】齐人,就是齐桓公。经文说“人”为什么呢?爱惜齐侯,不让“山戎”与“齐侯”并称。经文为什么爱惜齐桓公呢?桓公既没有山戎周边的国家作为内应,也没有其他诸侯国跟随,而翻越几千里的险地,向北去讨伐山戎,为他感到担忧。那么是批评他吗?是褒扬他,为什么褒扬他呢?燕国,是周朝的分支子孙,向朝廷的税赋不能缴纳,讨伐山戎就是为了这件事。

三十一年

【经】三十有一年,春,筑台于郎[341]。

【注释】

[341]郎:鲁地,在鲁都城南郊,今山东曲阜附近。

【译文】

【经】庄公三十一年,春天,在郎地修筑高台。

【经】夏,四月,薛伯卒[342]。

【注释】

[342]薛伯:薛国国君任伯勤,谥宣,即薛宣侯,公元前685年至前660年在位。薛,详见隐公十一年注。

【译文】

【经】夏天,四月,薛宣侯任伯勤去世。

【经】筑台于薛。

【译文】

【经】在薛地修筑高台。

【经】六月,齐侯来献戎捷[343]。

【传】齐侯来献捷者,内齐侯也[344]。不言使,内与同,不言使也。献戎捷,军得曰捷。戎菽也[345]。

【注释】

[343]戎捷:伐戎所得的战利品。

[344]内:以……为自国人。据《春秋穀梁传注疏》:“齐桓内救中国,外攘夷狄,亲倚之情,不以齐为异国,故不称使,若同一国也。”

[345]戎菽:胡豆,以其产于山戎而得名。

【译文】

【经】六月,齐桓公来送上伐戎所得的战利品。

【传】说“齐侯来献捷”,是把齐桓公当成自己国家的人。不说“使”,因为当做同一国家的人了,就不说“使”了。献上伐戎所得战利品,通过军事行动得到的叫做战利品。送来的是胡豆。

【经】秋,筑台于秦[346]。

【传】不正罢民三时[347],虞山林薮泽之利。且财尽则怨,力尽则怼[348]。君子危之,故谨而志之也。或曰,倚诸桓也[349]。桓外无诸侯之变,内无国事[350],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为燕辟地。鲁外无诸侯之变,内无国事,一年罢民三时,虞山林薮泽之利,恶内也。

【注释】

[346]秦:鲁国地名,在今河南范县东南旧城。

[347]罢:用同“疲”,使……疲劳。三时:这里指春、夏、秋三季农忙时节都耗费民力营建高台。

[348]怼(duì):怨恨。

[349]倚:靠近,意思是说庄公是将自己的行为向齐桓公靠拢。

[350]国事:国家大事,指祭祀、征讨等。

【译文】

【经】秋天,在秦地修筑高台。

【传】认为在春、夏、秋三季农忙时节都驱使百姓服劳役疲劳不堪,又设置虞官控制山野森林草地湖泊的资源,是不合正道的。况且民众财物穷尽,就会产生怨恨,民力又竭尽,民众就会愤怒。君子为此感到担忧,所以慎重地记载下来。有人说:“这是依附齐桓公。”齐桓公在外没有诸侯侵扰,在内没有国家大事,跨越千里的险境,向北讨伐山戎,为燕国开疆辟地。鲁庄公在外没有诸侯侵扰,在内没有国家大事,一年之中使百姓三个季节都很疲劳,又设虞官控制山野森林草地湖泊的资源,厌恶鲁庄公的这些做法。

【经】冬,不雨。

【译文】

【经】冬天,没有下雨。

三十二年

【经】三十有二年,春,城小谷[351]。

【注释】

[351]小谷:鲁地,在今山东曲阜西北。但是《左传》认为此处小谷是齐邑,齐桓公修筑小谷,把它作为管仲的采邑。

【译文】

【经】庄公三十二年,春天,修筑小谷的城墙。

【经】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352]。

【传】遇者,志相得也。梁丘在曹、邾之间,去齐八百里。非不能从诸侯而往也,辞所遇[353],遇所不遇[354],大齐桓也。

【注释】

[352]梁丘:鲁地,在今山东菏泽成武东北。

[353]辞所遇:这里指齐桓公没有会见去梁丘沿途的诸侯。

[354]遇所不遇:指遇到宋桓公。这里的意思是宋、齐正常交往是不会经过梁丘的,二人在此相会,足见齐桓公是专门赴会。

【译文】

【经】夏天,宋桓公、齐桓公在梁丘会面。

【传】遇,表示双方的志趣相同。梁丘在曹地、邾地之间,距离齐地八百里。不是不能让诸侯跟从而前往,推辞了沿路的诸侯,专门会见宋桓公,这是褒扬齐桓公。

【经】秋,七月,癸巳[355],公子牙卒[356]。

【注释】

[355]癸巳:当为该年七月的初四日。

[356]公子牙:叔牙,据《左传》,鲁庄公有三个弟弟,由长至幼分别是庆父、叔牙、季友。庄公就君位继承人的人选征求叔牙和季友的意见,叔牙推荐庆父,季友支持庄公的儿子子般。后来季友知道叔牙支持庆父后派人毒死了叔牙。

【译文】

【经】秋天,七月,癸巳(初四)日,公子牙去世。

【经】八月,癸亥[357],公薨于路寝[358]。

【传】路寝,正寝也。寝疾居正寝,正也。男子不绝于妇人之手,以齐终也[359]。

【注释】

[357]癸亥:当为该年八月的初五日。

[358]寝:寝室。天子有六寝,路寝一,小寝五,诸侯有三寝,正寝一,燕寝二。正寝又叫路寝、大寝,燕寝叫小寝。平时居燕寝,斋戒或疾病居路寝。当时以为诸侯或夫人死于路寝为得其正。

[359]齐:通“斋”,指清心洁身。

【译文】

【经】八月,癸亥(初五)日,鲁庄公在正寝去世。

【传】路寝,是正寝。卧病居住在正寝,是合乎礼制的。男子不能死于女色,要清心洁身而死。

【经】冬,十月,乙未[360],子般卒[361]。

【传】子卒日,正也。不日,故也。有所见则日[362]。

【注释】

[360]乙未:当为该年十月的初二日。

[361]子般:鲁庄公的儿子,庄公死后,公子友(即季友)扶他上位,公子庆父指使人杀害子般,公子友出逃到陈,公子庆父立子启为闵公。

[362]见(xiàn):显现。

【译文】

【经】冬天,十月,乙未(初二)日,子般去世。

【传】公子去世记载日期,合正道。不记载日期,是有变故。如果想有所显现那么就要记载日期。

【经】公子庆父如齐。

【传】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363],深则隐[364]。苟有所见,莫如深也[365]。

【注释】

[363]讳:为国隐讳。

[364]深:重大,意思是说为国隐讳没有比弑君、贼奔更深重的事了。隐:隐讳。

[365]莫如深也:没有像这么重大的了。意思是说如果有人看到这件事,就知道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大的了。

【译文】

【经】公子庆父到齐国去。

【传】这是出逃,经文说“如”,为什么呢?为国隐讳没有什么比这更深重的事了,事情重大就要隐讳。如果要显示什么,没有比这重大的了。

【经】狄伐邢[366]。

【注释】

[366]狄:泛称北方少数民族。邢: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公之子。初封地在今河北邢台境。鲁僖公元年迁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鲁僖公二十五年灭于卫。

【译文】

【经】狄人攻打邢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