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鲁闵公(?—公元前660年在世,公元前661年—前660年在位),姬姓,名启方,谥闵,鲁国第十七代国君,鲁庄公之子,生母为鲁庄公妾叔姜,叔姜为鲁庄公夫人哀姜之妹,由庆父在杀害子般后立为国君。闵公二年,庆父欲自立为君,与哀姜合谋杀害闵公,国人不满,庆父逃亡莒国,哀姜回到齐国。季友奉公子申即位,是为鲁僖公。
元年
【经】元年,春,王正月。
【传】继弑君,不言即位,正也。亲之非父也[1],尊之非君也[2],继之如君父也者,受国焉尔。
【注释】
[1]亲之非父也:以亲属关系论不是父亲。这里指闵公继承的是子般的君位,子般是他的异母哥哥。
[2]尊之非君也:以尊卑关系论不是国君。指子般还没有正式称国君就被杀害。
【译文】
【经】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传】继承被杀的君主,不说即位,是合于正道的。以亲属关系论不是父亲,以尊卑关系论不是国君,继承子般就像继承国君和父亲一样,因为从他那里接受了国家。
【经】齐人救邢[3]。
【传】善救邢也。
【注释】
[3]救邢:庄公三十二年狄人伐邢,管仲建议齐桓公救援邢国,于是桓公发兵救邢。
【译文】
【经】齐国救援邢国。
【传】这是褒扬救援邢国。
【经】夏,六月,辛酉[4],葬我君庄公。
【传】庄公葬而后举谥[5],谥所以成德也,于卒事乎加之矣。
【注释】
[4]辛酉:当为该年六月的初七日。
[5]举:称引,提出。
【译文】
【经】夏天,六月,辛酉(初七)日,安葬我们的国君鲁庄公。
【传】鲁庄公安葬后才称谥号,起谥号是用来成就他的德行的,在丧事后加封于他。
【经】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洛姑[6]。
【传】盟纳季子也[7]。
【注释】
[6]洛姑:齐地,今在何处不明,或谓在今山东平阴境,或谓在今博兴境。
[7]季子:即季友,鲁庄公的弟弟,庄公去世后扶持子般即位,据《左传》,子般被杀之后他逃往陈国。
【译文】
【经】秋天,八月,鲁闵公姬启和齐桓公姜小白在洛姑会盟。
【传】会盟是要接纳季子回国。
【经】季子来归。
【传】其曰季子,贵之也[8]。其曰来归,喜之也。
【注释】
[8]其曰季子,贵之也:季子名友,经文没有直接称季友而称季子,是尊称。贵,尊重,以之为贵。
【译文】
【经】季子回到鲁国。
【传】经文说“季子”,是尊重他。经文说“来归”,是为他回国感到高兴。
【经】冬,齐仲孙来[9]。
【传】其曰齐仲孙,外之也。其不目而曰仲孙[10],疏之也。其言齐,以累桓也[11]。
【注释】
[9]齐仲孙:《穀梁传》和《公羊传》都认为仲孙就是鲁国的庆父。《左传》认为仲孙是齐国大夫。
[10]不目:不称名,指不称公子庆父。
[11]累:牵涉,指齐桓公收留公子庆父。
【译文】
【经】冬天,齐国的仲孙来鲁国。
【传】经文说“齐仲孙”,是把他当外人。不称名而说“仲孙”,是疏远他。经文说“齐”,是表示牵涉到齐桓公。
二年
【经】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12]。
【注释】
[12]迁:迁移,这里是指齐国迁走当地人而夺取其地。阳:国名,姬姓,都城在今山东沂水西南。
【译文】
【经】闵公二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齐国人迁走了阳国人。
【经】夏,五月,乙酉[13],吉禘于庄公[14]。
【传】吉禘者,不吉者也。丧事未毕而举吉祭,故非之也。
【注释】
[13]乙酉:当为该年五月的初六日。
[14]禘(dì):大祭名。庄公去世三年的时候应举行大祭,在祖庙里立上牌位。这里鲁庄公姬同去世,丧服未终而行吉禘大祭,不合礼制,因此记此事,以示讥讽。
【译文】
【经】夏天,五月,乙酉(初六)日,为鲁庄公举行吉祭。
【传】吉禘,是不吉祥的。丧事还没有完就举行吉祭,所以认为这样是不对的。
【经】秋,八月,辛丑[15],公薨[16]。
【传】不地,故也。其不书葬,不以讨母葬子也[17]。
【注释】
[15]辛丑:当为该年八月的十四日。
[16]公薨:据《左传》,闵公的师傅夺取了卜齮(yǐ)的田,鲁闵公没有制止,后来庆父指使卜齮杀害了闵公。诸侯死称薨。
[17]讨:讨伐,声讨。母:这里是指鲁庄公的夫人哀姜也参与了庆父谋乱。鲁闵公虽然是叔姜所生,但从名义上来说也是夫人哀姜之子。
【译文】
【经】秋天,八月,辛丑(十四)日,鲁闵公去世。
【传】不记载地点,因为是死于变故。经文不说安葬的事,不能一边声讨母亲一边安葬儿子。
【经】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18]。
【传】孙之为言犹孙也,讳奔也。
【注释】
[18]孙:同“逊”。夫人姜氏:鲁庄公的夫人哀姜。邾(zhū):邾国,曹姓,故城在今山东邹城附近。
【译文】
【经】九月,鲁庄公夫人哀姜逃到邾国。
【传】“孙”这样的说法相当于“逊”,是避讳说“奔”。
【经】公子庆父出奔莒[19]。
【传】其曰出,绝之也。庆父不复见矣。
【注释】
[19]莒(jǔ):莒国,己姓,后地为齐国占领。在今山东莒县。
【译文】
【经】公子庆父逃往莒国。
【传】经文说“出”,是永绝之义。庆父再也没有出现在经文中了。
【经】冬,齐高子来盟[20]。
【传】其曰来,喜之也。其曰高子,贵之也。盟立僖公也。不言使,何也?不以齐侯使高子也。
【注释】
[20]齐高子:齐国大夫,杜预认为是高傒。
【译文】
【经】冬天,齐国的高子来鲁国会盟。
【传】经文说“来”,是为此感到高兴。经文说“高子”,是尊重他。来会盟是商定立僖公的事。不说“使”,为什么呢?为了显得不是齐桓公派他来的。
【经】十有二月,狄入卫[21]。
【注释】
[21]狄:拿着武器带着狗的狩猎民族,周代的时候活动于齐、鲁、晋、卫各国之间,后世子孙以族名为姓氏,又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入:进入,这是避讳说灭。据《左传》,卫懿(yì)公喜欢鹤,以致于玩物丧志,狄人入侵,国人都不愿抵抗,懿公率亲信抵御,战败身死,卫公子申带领卫人逃跑,国都沦陷。卫国被狄人灭国,后来在齐国的帮助下复国,但从此沦为小国。
【译文】
【经】十二月,狄人进入卫国。
【经】郑弃其师[22]。
【传】恶其长也[23]。兼不反其众[24],则是弃其师也。
【注释】
[22]弃其师:抛弃它的军队。据《左传》,郑国人厌恶高克,就派他率军驻扎黄河上以防狄人侵郑,久而不召回,军队溃散了,高克也逃往陈国。
[23]长:尊长,长官,这里指高克。
[24]兼:连接分句,表示递进关系。众:兵士,士卒。
【译文】
【经】郑国抛弃了自己的军队。
【传】郑国厌恶军队的统帅高克。加上不让军队的士兵返回,这就是抛弃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