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经
【原文】
元年春,王正月[1]。
齐人救邢。
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
秋八月,公及齐侯[2]盟[3]于落姑。
季子[4]来归。
冬,齐仲孙[5]来。
【注释】
[1]王正月:指周历正月。夏、商、周历法各不相同,商历以夏历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正月”前加“王”表示《春秋》以周为正统。
[2]齐侯:指齐桓公。
[3]盟:会盟,即诸侯之间会面盟誓的仪式。
[4]季子:季友。
[5]仲孙:仲孙湫。
【译文】
元年春季,周历正月。
齐国人援救邢国。
夏季六月辛酉日,安葬我国的国君庄公。
秋季八月,闵公和齐侯在落姑会盟。
季子回国。
冬季,齐国的仲孙来访。
元年传
【原文】
元年春,不书即位,乱[1]故也。
狄人[2]伐邢。管敬仲[3]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4]也。诸夏[5]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6],不可怀也。《诗》[7]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8]。’简书,同恶相恤[9]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救邢。
【注释】
[1]乱:指因为内乱而没有举行即位的仪式。
[2]狄人:春秋时的北方民族,有赤狄、白狄、长狄等分支。
[3]管敬仲:管夷吾,字仲,谥号敬,齐国大夫,又称管仲。
[4]厌:满足。
[5]诸夏:指中原诸国。当时中原人自称华夏,所以中原诸国称诸夏。
[6]宴安鸩毒:安逸就像毒药。宴安,安闲逸乐。
[7]《诗》:指《诗经·小雅·出车》。
[8]简书:简册,指天子发布的出征文书。
[9]恤:救济。
【译文】
元年春季,《春秋》不写闵公即位,是因为发生内乱的缘故。
狄人攻打邢国。管仲向齐侯进言说:“戎狄就像豺狼,不可以使其满足。诸夏关系亲近,不可以将其抛弃。安逸如同毒药,不可以留恋沉溺。《诗》中说:‘难道家乡不想回?只因出征有文书。’出征文书,就是面对共同厌恶的人要相互救济来对付他的意思。请求援救邢国来依从文书。”齐国军队前去援救邢国。
【原文】
夏六月,葬庄公,乱故,是以缓[1]。
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请复季友[2]也。齐侯许之,使召诸陈,公次[3]于郎[4]以待之。“季子来归”,嘉之也。
【注释】
[1]缓:指因为内乱而延缓安葬的日期。
[2]请复季友:请求将季友召回。季友流亡陈国,鲁闵公因为他忠诚贤能,请求齐桓公将他召回鲁国。
[3]次:临时住宿。
[4]郎:地名,在鲁国都城曲阜附近。
【译文】
夏季六月,安葬庄公,因为内乱的缘故,所以延缓日期。
秋季八月,闵公和齐侯在落姑会盟,请求将季友召回。齐侯答应了,派人从陈国将他召回,闵公临时住在郎邑来等待他。《春秋》说“季子回国”,是嘉奖他。
【原文】
冬,齐仲孙湫来省难[1]。书曰“仲孙”,亦嘉之[2]也。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公[3]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4],君其待之。”公曰:“鲁可取乎?”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5]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6],间携贰[7],覆昏乱,霸王[8]之器也。”
【注释】
[1]省难:察看祸难。
[2]嘉之:不直呼名表示优待或敬重。《春秋》只写其氏“仲孙”,而不写其名“湫”,是嘉奖仲孙湫来鲁国察看祸难的做法。
[3]公:指齐侯,即齐桓公。
[4]自毙:自寻死路。毙,跌倒,比喻失败或死亡。
[5]宁:平息。
[6]因重固:凭借自身的稳固。
[7]间携贰:离间有异心的人。
[8]霸王:霸主,诸侯之长。
【译文】
冬季,齐国的仲孙湫前来察看祸难。《春秋》只写“仲孙”,也是嘉奖他。仲孙回国说:“不除掉庆父,鲁国祸难还不能停息。”齐桓公问:“那么怎样才能除掉他?”仲孙回答说:“祸难不停息,他将会自寻死路,您等着看就行了。”齐桓公问:“鲁国可以夺取吗?”仲孙回答说:“不可以,鲁国还在秉承周礼。周礼,是用来建立根基的。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根基一定先倾覆,然后枝叶随之败落。鲁国不抛弃周礼,还不可以采取行动。您应该以平息鲁国的祸难并且与之亲近为要务。亲近懂得礼仪的国家,凭借自身的稳固,离间怀有异心的小人,颠覆昏庸暴乱的国君,才是霸主的器量。”
【原文】
晋侯[1]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2]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3],毕万为右[4],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大子城[5]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
【注释】
[1]晋侯:指晋献公。
[2]大子:太子。
[3]御戎:为主帅驾车。
[4]右:车右,又称骖乘,在战车中主帅右侧陪乘,负责保护主帅。
[5]城:筑城。
【译文】
晋侯建立二军,亲自率领上军,太子申生率领下军,赵夙驾车,毕万为车右,指挥军队攻灭耿国,攻灭霍国,攻灭魏国。返回后,晋侯为太子在曲沃筑城。晋侯把耿国故地赐给赵夙,把魏国故地赐给毕万,封他们为大夫。
【原文】
士蔿曰:“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1]而位以卿[2],先为之极,又焉得立!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大伯[3],不亦可乎?犹有令名[4],与其及也。且谚曰:‘心苟无瑕,何恤[5]乎无家!’天若祚[6]大子,其无晋乎!”
【注释】
[1]都城:建有宗庙的城邑。曲沃曾为晋国都城。
[2]位以卿:安排在卿的位置。按照礼制,太子不带兵,无封地。
[3]吴大伯:又称太伯、泰伯,周太王长子,为让位给其弟季历而出走避祸,相传逃到江南为吴国始祖。
[4]令名:美名。
[5]恤:忧虑。
[6]祚:福运,这里作动词,指降下福运。
【译文】
士蔿说:“太子不能继位了,分封给他大都邑而将其安排在卿的位置,先让他拥有最高的官职,又怎么会让他继位呢!不如逃走避祸,不要招致罪名。做吴太伯,不也可以吗?这样尚且有美名,总比招致罪名强得多。况且谚语说:‘心中如果无牵挂,何必忧虑没有家!’上天如果降下福运给太子,难道会失去晋国吗!”
【原文】
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1]也。以是始赏,天启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名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
【注释】
[1]大名:大的名号。“魏”的本义是高大。
【译文】
卜偃说:“毕万的后代一定会强盛。万,是盈满的数目。魏,是高大的名号。以此为最初的奖赏,就是上天开启的了。天子所统治的叫兆民,诸侯所统治的叫万民。现在拥有高大的名号,来依从盈满的数目,他一定会有自己的民众。”
【原文】
初,毕万筮仕于晋,遇屯に之比な[1]。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2],吉孰大焉?其必蕃昌[3]。震为土[4],车从马[5],足居之[6],兄长之[7],母覆之[8],众归之[9],六体不易,合而能固[10],安而能杀[11]。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孙[12],必复其始。”
【注释】
[1]屯之比:屯卦变为比卦。屯的卦象为下震上坎,比的卦象为下坤上坎,屯的初爻由阳变阴即为比。
[2]屯固比入:屯卦象征万物初生,表示艰难,引申为坚固。比卦表示亲近。
[3]蕃昌:繁衍昌盛。
[4]土:指大地,坤卦代表大地。
[5]车从马:《焦氏易林》有“震为车”之说,《周易·坤》的卦辞有“利牝马之贞”之语。
[6]足居之:脚踏在大地上。《周易·说卦》有“震为足”之说。
[7]兄长之:兄长尊奉他。长,尊奉为宗主。震象征嫡长子,《周易·说卦》说:“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
[8]母覆之:母亲保护他。《周易·说卦》说:“坤地也,故称乎母。”
[9]众归之:民众归附他。《周易·说卦》有“坤为众”之说。
[10]合而能固:团结稳固。合,指比卦的亲近之义。
[11]安而能杀:恩威并施。安,坤卦代表大地,含安宁之义,引申为恩德。震卦代表雷霆,含威严之义,引申为刑杀。
[12]公侯之子孙:毕万是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的后裔。
【译文】
当初,毕万在为晋国效力前曾占筮问卜,得到屯卦に变为比卦な。辛廖根据卦象推测,说:“吉利。屯卦坚固而比卦亲近,还有比这更吉利的吗?以后一定会繁衍昌盛。雷霆变为大地,车子跟从马匹,脚踏在上面,兄长尊奉他,母亲保护他,民众归附他,这六个方面的含义不会改变,团结稳固,恩威并施。这是公侯的卦象。公侯的子孙,一定会回到最初的位置。”
二年经
【原文】
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
夏五月乙酉,吉禘[1]于庄公。
秋八月辛丑,公薨。
九月,夫人姜氏孙[2]于邾。
公子庆父出奔莒。
冬,齐高子[3]来盟。
十有二月,狄入卫。
郑弃其师。
【注释】
[1]吉禘:服丧期满,将死者神主奉入宗庙来祭祀。
[2]孙:通“逊”,逃。
[3]高子:高傒。
【译文】
二年春季,周历正月,齐国人迁徙阳国的民众。
夏季五月乙酉日,为庄公举行吉禘。
秋季八月辛丑日,闵公去世。
九月,夫人姜氏逃到邾国。
公子庆父出奔莒国。
冬季,齐国高子前来结盟。
十二月,狄人进入卫国境内。
郑国抛弃了本国的军队。
二年传
【原文】
二年春,虢公败犬戎[1]于渭汭[2]。舟之侨[3]曰:“无德而禄,殃也。殃将至矣。”遂奔晋。
夏,吉禘于庄公,速[4]也。
初,公傅夺卜齮田,公不禁。秋八月辛丑,共仲[5]使卜齮贼[6]公于武闱[7]。成季[8]以僖公适邾。共仲奔莒,乃入,立之。以赂求共仲于莒,莒人归之。及密,使公子鱼请,不许。哭而往,共仲曰:“奚斯[9]之声也。”乃缢。
【注释】
[1]犬戎:又称猃狁,西周至春秋时的西北方民族。
[2]汭:河流的拐弯处。
[3]舟之侨:虢国大夫。
[4]速:时间过早。三年之丧至少为二十五个月,应在闵公二年八月举行吉禘,所以说五月太早。
[5]共仲:庆父谥号“共”,所以又称共仲孙。共,通“恭”。
[6]贼:害。
[7]武闱:鲁宫正殿的大门。
[8]成季:季友谥号“成”,所以又称成季。
[9]奚斯:公子鱼的字。
【译文】
二年春季,虢公在渭水拐弯处打败犬戎。舟之侨说:“没有德行却得到福运,是灾祸。灾祸将要降临了。”于是他出奔晋国。
夏季,为庄公举行吉禘,时间过早。
当初,闵公的傅抢夺卜齮的田,闵公不制止。秋季八月辛丑日,共仲指使卜齮在武闱杀害闵公。成季带着僖公前往邾国。共仲出奔莒国,成季才进入国都,立僖公为国君。僖公用财物向莒国索求共仲,莒国人将其送回。共仲走到密邑时,派公子鱼请罪,僖公不答应。公子鱼哭着返回,共仲说:“这是奚斯的哭声。”于是他自缢而死。
【原文】
闵公,哀姜之娣[1]叔姜之子也,故齐人立之。共仲通于哀姜,哀姜欲立之。闵公之死也,哀姜与知之,故孙于邾。齐人取而杀之于夷,以其尸归,僖公请而葬之。
【注释】
[1]娣:妹。
【译文】
闵公,是哀姜的妹妹叔姜的儿子,所以齐国人立他为国君。共仲和哀姜私通,哀姜想要立共仲为国君。闵公的死,哀姜参与而知道这件事,所以逃到邾国。齐国人在夷国将她抓住并杀死,带着她的尸体回国了,僖公请求送还尸体并安葬。
【原文】
成季之将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1]。间于两社[2],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不昌。”又筮之,遇大有之乾[3],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及生,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命之。
【注释】
[1]右:指执掌朝政。
[2]间于两社:指处理政务。两社,周社和亳社。诸侯君臣朝会都在两社之间。
[3]大有之乾:大有卦变为乾卦。大有的卦象为下乾上离,五爻由阴变阳即为乾。
【译文】
成季将要出生时,桓公派卜官楚丘的父亲为他卜问,说:“是男孩。他名叫友,在您身边执政。他在两社之间处理政事,是公室的辅臣。季氏如果灭亡,鲁国就不能昌盛。”他又占筮,得到大有卦变为乾卦,说:“他的尊贵等同于父亲,他受到的敬爱就像国君。”等到他出生后,有纹线在他的手掌就像“友”字,就以此为他取名。
好鹤亡国
卫懿公喜欢养鹤,他的鹤甚至像卿大夫一样坐在车上。狄人入侵时,国人讥讽卫懿公说:‘这些鹤有高官厚禄,可以让它们去作战。’最后卫国被狄人打败,卫懿公可谓玩物丧志。
【原文】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1]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公与石祁子玦[2],与宁庄子矢,使守,曰:“以此赞国[3],择利而为之。”与夫人绣衣,曰:“听于二子[4]。”渠孔御戎[5],子伯为右[6],黄夷前驱,孔婴齐殿[7]。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狄人囚史华龙滑与礼孔以逐卫人。二人曰:“我大史[8]也,实掌其祭。不先,国不可得也。”乃先之。至则告守曰:“不可待[9]也。”夜与国人出。狄入卫,遂从[10]之,又败诸河。
【注释】
[1]轩: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车子,有帷幕。
[2]玦:一种半环形的器具,套在拇指上,用来拉弓弦。
[3]赞国:辅助防守国都。
[4]二子:指石祁子、宁庄子。
[5]御戎:为主帅驾车。
[6]右:车右,又称骖乘,在战车中主帅右侧陪乘,负责保护主帅。
[7]殿:殿后,即行军时走在最后。
[8]大史:即太史。
[9]待:指抵御。
[10]从:跟随,追赶。
【译文】
冬季十二月,狄人攻打卫国。卫懿公喜欢鹤,甚至有乘坐轩车的鹤。将要作战,领受兵器的国人都说:“派鹤出战,鹤确实有俸禄和爵位,我们怎么能出战呢?”卫懿公把玦交给石祁子,把箭交给宁庄子,派他们防守,说:“用这两件器物来辅助防守国都,根据有利的形势采取行动。”他把彩绣的丝绸衣服交给夫人,说:“听从这两位的安排。”渠孔驾车,子伯为车右,黄夷前导,孔婴齐殿后。等到和狄人在荧泽交战时,卫国军队战败,狄人于是灭掉卫国。卫侯不撤掉他的旌旗,所以惨败。狄人囚禁史官华龙滑和礼孔来追逐卫国人。这两个人说:“我们是太史,实际上掌管国家的祭祀。不让我们先回去,国都就不能得到。”于是狄人放他们先回去。他们到达国都就告诉守军说:“不能抵抗了。”他们在夜里和国人逃出城外。狄人进入卫国都城,于是追赶卫国人,又在黄河边将其击败。
【原文】
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1]烝[2]于宣姜[3],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文公为卫之多患也,先适齐。及败,宋桓公逆[4]诸河,宵济。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5]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6]。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7]公乘马[8],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9],重锦三十两[10]。
【注释】
[1]昭伯:卫宣公之子,卫惠公异母弟,名顽。
[2]烝:娶已死父兄的妻妾。
[3]宣姜:卫宣公夫人,卫惠公之母。
[4]逆:迎接。
[5]庐:寄居。
[6]《载驰》:即《诗经·鄘风·载驰》。
[7]归:通“馈”,赠送。
[8]乘马:四匹马拉的车子。
[9]鱼轩:供诸侯夫人乘坐的车子,以鱼皮装饰。
[10]重锦三十两:精美的丝织品三十匹。两,布帛每匹四丈,分为两段,两两合卷,所以匹又称两。
【译文】
当初,卫惠公即位时年少,齐国人指使昭伯娶宣姜为妻,昭伯不答应,齐国人就强迫他。他们生下齐子、卫戴公、卫文公、宋桓公夫人、许穆公夫人。卫文公因为卫国有很多祸患,先去齐国避难。等到卫懿公战败,宋桓公在黄河边迎接,在夜里渡过黄河。卫国的遗民有男女共七百三十人,加上共邑、滕邑的民众共五千人,立卫戴公为国君寄居在曹邑。许穆公夫人为此作《载驰》。齐侯派公子无亏率领战车三百辆、士兵三千人来戍守曹邑。齐国赠送卫戴公四匹马拉的车子一辆,祭祀用的礼服五套,牛羊猪鸡狗各三百,以及制作门户的材料。齐国还送给卫侯夫人鱼皮轩车一辆,精美的丝织品三十匹。
【原文】
郑人[1]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2]。
【注释】
[1]郑人:不同于下文赋诗的“郑人”,这里指郑文公。
[2]《清人》:即《诗经·郑风·清人》。
【译文】
郑国人厌恶高克,派他率领军队驻扎在黄河边,很久也不召回。军队溃散后逃回,高克出奔陈国。郑国人为此作《清人》。
【原文】
晋侯使大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里克谏曰:“大子奉冢祀[1]、社稷之粢盛[2],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3]。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夫帅师,专行谋,誓车旅,君与国政[4]之所图也,非大子之事也。师在制命[5]而已。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適[6]不可以帅师。君失其官,帅师不威,将焉用之?且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舍之。”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不对而退。
【注释】
[1]冢祀:在宗庙举行的重大祭祀。
[2]粢盛:祭祀用的谷物。
[3]冢子:指嫡长子。
[4]国政:指正卿。政,通“正”。
[5]制命:制定命令。
[6]嗣適:嫡子。適,通“嫡”。
【译文】
晋侯派太子申生攻打东山皋落氏。里克进谏说:“太子向冢祀、社稷供奉谷物,从早到晚来照看国君的膳食,所以叫冢子。国君出征太子就镇守国都,另有大臣镇守国都太子就跟随国君出征。跟随国君出征叫抚军,镇守国都叫监国,这是古代的制度。率领军队,独自决断,激励将士,是国君和正卿应该考虑的事情,不是太子应该履行的职责。率领军队的关键只是制定命令罢了。太子向国君请示就没有威信,独自决断就不孝顺。所以国君的嫡子不可以率领军队。国君任用不合适的人做官,率领军队就没有威信,将要怎么任用他呢?况且我听说皋落氏将要应战,您还是不要任用太子了。”晋献公说:“我有很多儿子,还不知道应该立谁。”里克没有回答就退下了。
【原文】
见大子,大子曰:“吾其废乎?”对曰:“告之以临民[1],教之以军旅,不共是惧[2],何故废乎?且子惧不孝,无惧弗得立。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
【注释】
[1]临民:治理人民。
[2]不共是惧:只怕不能胜任。
【译文】
里克进见太子申生,太子说:“我恐怕要被废黜了吧?”里克回答说:“告诉您治理百姓的方法,教导您统领军队的策略,害怕的是不能完成使命,有什么理由废黜呢?何况做儿子的害怕的是自己不孝,不应该担忧不能立为国君。修养自己的品德而不苛求他人,就可以免于祸患。”
【原文】
大子帅师,公衣之偏衣[1],佩之金玦[2]。狐突[3]御戎,先友为右。梁■(讠余)子养[4]御罕夷[5],先丹木为右。羊舌大夫[6]为尉。光友曰:“衣身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子其勉之。偏躬无慝[7],兵要[8]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狐突叹曰:“时,事之征也;衣,身之章[9]也;佩,衷之旗也[10]。故敬其事则命以始,服其身则衣之纯,用其衷则佩之度。今命以时卒,閟其事[11]也;衣之尨服[12],远其躬也;佩以金玦,弃其衷也。服以远之,时以閟之,尨凉冬杀,金寒玦离,胡可恃也?虽欲勉之,狄可尽乎?”梁■(讠余)子养曰:“帅师者受命于庙,受脤[13]于社,有常服矣。不获而尨,命可知也。死而不孝,不如逃之。”罕夷曰:“尨奇无常,金玦不复。虽复何为?君有心矣!”先丹木曰:“是服也,狂夫阻之,曰‘尽敌而反’,敌可尽乎!虽尽敌,犹有内谗,不如违之。”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违命不孝,弃事不忠。虽知其寒,恶不可取。子其死之!”
【注释】
[1]偏衣:以两种颜色拼合的衣服。
[2]金玦:玦为有缺口的玉环,赠人以示决绝。金玦为青铜所制。
[3]狐突:晋大夫,字伯行,狐偃之父,晋文公重耳的外祖父。
[4]梁■(讠余)子养:晋大夫。
[5]罕夷:下军将。太子本将下军,代国君将上军,就以罕夷为下军将而随行。
[6]羊舌大夫:晋大夫,名突。
[7]慝:恶意。
[8]兵要:兵权。
[9]章:指服色是表明身份贵贱的标志。
[10]旗:标志,与“章”意思相近。
[11]閟其事:使事情不能通达。閟,闭塞。
[12]尨服:杂色衣服,指偏衣。
[13]脤:社肉。这里指出兵前受脤。
【译文】
太子率领军队,晋献公让他穿以两种颜色拼合的衣服,并把金玦送给他佩带。狐突替太子驾车,先友做车右。梁■(讠余)子养替罕夷驾车,先丹木做车右。羊舌大夫担任军尉。先友对太子说:“穿着以两种颜色拼合的衣服,掌握着军队的决策权,成败就在这一回了,您要努力啊!穿两种颜色的衣服没有恶意,掌握兵权就能够避开灾祸。亲近又没有灾祸,您还担心什么呢?”狐突感叹着说:“时令,是行动的象征;衣服,是身份的显示;佩物,是内心的标志。如果真是看重这件事,就该在上半年下达命令;如果是要把自己的衣服赐给他人,就该让别人穿完全同色的衣服;如果是想表达自己的内心,就该让人家佩带合乎常规的玉珮。现在到年终才下达命令,这是让事情闭塞不通;让人家穿杂色的衣服,这是表明自己疏远他;用金玦作为佩饰,这是抛弃了自己的诚心。用服装来表示疏远,用时间来阻碍闭塞,杂色冷淡而冬季肃杀,金属寒凉而玦暗示离别,这怎么能够依靠呢?即使拼命去做,狄人又怎么能够杀光呢?”梁■(讠余)子养说:“统率军队的人,要到宗庙里接受命令,在土神庙中接受社肉,而且有一定的衣服。现在得不到规定服装却赐给杂色衣服,国君的用意可以明白了。前去攻战的话,死了还会落得个不孝,不如逃跑。”罕夷说:“杂色衣服奇怪不合常规,金玦则表示没有性命再回国。即使能回国又能干什么呢?国君已经有别的想法了!”先丹木说:“这种衣服,就是狂人也不愿意穿它,说‘杀光敌人再回国’,敌人能杀光吗?即使杀光了敌人,还会有人从内部陷害,不如离开这里。”狐突准备随太子离开。羊舌大夫说:“不行。违背君父的命令就是不孝,抛弃国家的事情就是不忠。虽然知道国君的用心寒凉,但是恶名不能蒙受。您还是拼死效命吧!”
【原文】
太子将战,狐突谏曰:“不可。昔辛伯谂[1]周桓公云:‘内宠并后,外宠二政,嬖子配適,大都耦国,乱之本也。’周公弗从,故及于难。今乱本成矣,立可必乎?孝而安民,子其图之,与其危身以速罪也。”
成风[2]闻成季之繇[3],乃事之,而属僖公焉,故成季立之。
【注释】
[1]谂:深刻规劝。
[2]成风:庄公的妾,僖公的母亲。
[3]繇:爻辞,即占卜的卦辞。
【译文】
太子将要前往作战,狐突劝谏说:“不行。从前辛伯极力劝谏周桓公说:‘受宠的妃妾相当于王后,受宠的大臣专政横行,受宠的庶子跟嫡子等同,大城与国都匹敌,这是祸乱的根源。’周公不听,结果遭受祸难。现在动乱的根源已经形成了,你一定会被立为嗣君吗?行孝并且安民,你就考虑着去做,与其危害自己而招来祸害,不如就这样做。”
成风听说季友出生时的爻辞,就尊重他,并把僖公托付给他,所以季友立僖公为君。
【原文】
僖之元年,齐桓公迁邢于夷仪[1]。二年,封卫于楚丘[2]。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注释】
[1]夷仪:在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十二里,或谓在河北省邢台市西。
[2]楚丘:卫地,在今河南省滑县东。
【译文】
僖公元年,齐桓公把邢邑的百姓迁移到夷仪。第二年,又在楚丘重建了卫国。邢人迁移就像回家,卫国也忘记了自己曾被灭亡过。卫文公穿着粗布衣服,戴着粗帛帽子,积蓄财用训导农耕,便利商贾嘉惠百工,重视教育鼓励学习,传授为官之法,任用贤能之人。头一年,只有兵车三十辆,最后竟然增加到三百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