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卷共三十四章,除第七章脱《诗》辞外,所引论《诗》篇主要出自《大雅》,亦间有出自《小雅》《国风》《颂》者。其引论《诗》的方式,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章节就《诗经》之某诗、某句而发论,如第一章论《关雎》为《风》始之义,其说是《韩诗》“四始”说的重要表述;再第三十章以“如岁之旱,草不溃茂”二句发端而论,章末并引《诗》曰“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可见全章乃是围绕《诗》句展开论述。二,章节引《诗》形式相对灵活,如第二章末“于是孔子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即分别化自《大雅·文王有声》《邶风·谷风》,而不标“《诗》曰”二字,盖变例也;第一章中孔子所言,亦是暗引自《大雅·卷阿》《文王有声》;再如第二十三章引《诗》四句,上下二句分别引自《大雅·桑柔》《周颂·酌》,与卷一第二十章连引《邶风·静女》《邶风·雄雉》,卷三第三十八章连引《唐风·鸨羽》《卫风·有狐》一样,皆以一“《诗》曰”贯之;又,第九章引《诗》二句,据周廷寀说上句引自《大雅·文王》,下句引自《大雅·棫朴》,亦是以“《诗》曰”连言之,不做分别(也有中间加“又曰”以做分别者,见卷八第三、十七、十九、二十五章)。以上数例,可见《外传》引论《诗》辞,或明或暗,或续或断,皆无一定之规,而皆以论说充分、方便为尚。

本卷较多论理之文,部分章节并见于《荀子》《淮南子》《说苑》《新序》《孔子家语》《礼记》等。《外传》在袭用前代文献时,人物、时地等细节的出入,可能是传闻有异,或是因其无关宏旨而不加细考所致,但对于存在思想倾向差异的文本,《外传》却颇为经心,有所改易。如第五章袭自《荀子·儒效》,但对于荀子“法后王”、摒弃《诗》《书》的思想主张,《外传》却并不认同,因此将《儒效》中的三处“法后王”改为“法先王”,将“敦《诗》《书》”者为俗儒,改作“杀《诗》《书》”者为俗儒。这体现了《外传》与荀学在某些儒学思想主张上的差异,也提醒我们:先秦两汉的文本同中有异,在进行对读时须谨慎,不可草率地据他本以校改,而强求文本的齐一。

第一章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

子夏问曰:“《关雎》何以为《国风》始也?”孔子曰:“《关雎》至矣乎!夫《关雎》之人,仰则天,俯则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纷纷沸沸,道之所行,虽神龙化,斐斐文章。大哉!《关雎》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河洛出书图,麟凤翔乎郊。不由《关雎》之道,则《关雎》之事将奚由至矣哉?夫六经之策,皆归论汲汲,盖取之乎《关雎》。《关雎》之事大矣哉!冯冯翊翊,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子其勉强之,思服之。天地之间,生民之属,王道之原,不外此矣。”子夏喟然叹曰:“大哉!《关雎》,乃天地之基也。”《诗》曰:“钟鼓乐之。”

【注释】

①则:效法。

②幽幽冥冥:深邃微妙的样子。

③纷纷沸沸:纷繁热闹的样子。

④虽:许瀚《校议》谓“虽”当读为“唯”,古同声通用,发语词。龙化:如龙一样变化莫测,不可捉摸。

⑤斐斐(fěi):文采明盛的样子。

⑥悬命:寄托生命。

⑦河洛出书图:传说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马背有旋毛如星点,伏羲取法以画八卦,即河图。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裂纹,纹如文字,禹取法而作《尚书·洪范》“九畴”,即洛书。

⑧麟:麒麟,传说中的瑞兽,麋身,牛尾,一角。相传麒麟、凤凰只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

⑨六经:指《易》《书》《诗》《礼》《乐》《春秋》。策:典策,典籍。

⑩汲汲:急切,重要。

⑪冯冯(píng)翊翊(yì):盛大充实的样子。按,此句当本于《诗经·大雅·卷阿》“有冯有翼”,王念孙广雅疏证》:“‘翼’通作‘翊’,《韩诗外传》云‘《关雎》之事大矣哉!冯冯翊翊’,……言德之盛满也。”王先谦《集疏》谓《鲁诗·卷阿》“翊”作“翼”,《韩诗》或同。

⑫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又引见卷四第十章。自东自西,《毛诗》作“自西自东”。思,语助词。

⑬《诗》曰:引诗见《诗经·周南·关雎》。

【译文】

子夏问道:“《关雎》这首诗为什么是《国风》的第一篇呢?”孔子说:“《关雎》可以说达到极致了!作《关雎》这首诗的人,抬头效法天道,低头效法地道,深邃微妙,是德行蕴藏的样子,纷繁热闹,是正道流行的样子,就像神龙一样变化莫测,呈现出斐然的文采。多么伟大啊!《关雎》中所包含的道理,万物因为它而得到维系,广大生物因为它而得以寄托生命。黄河出龙图,洛水出龟书,麒麟、凤凰在郊野出现。如果不遵行《关雎》诗中的道理,那么《关雎》所表现的太平景象将怎么实现呢?六经这些典策,都归结于论述急切重要的大道,这大概是从《关雎》得到的启示。《关雎》诗中的道理多么广大啊!大道盛大充实,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没有人不信服它的。你还是勉力去学习,去信服它吧。天地间的大道,人类间的道德,王道的根源,不外乎《关雎》所说的这些道理。”子夏长叹道:“多么伟大啊!《关雎》是天地万物的基础。”《诗经》说:“敲钟击鼓,使他快乐。”

第二章

①②③④⑤

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倚天理,观人情,明终始,知得失。故兴仁义,厌势利,以持养之。于时,周室微,王道绝,诸侯力政,强劫弱,众暴寡,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仪废坏,人伦不理。于是孔子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

【注释】

①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庄子·大宗师》:“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成玄英疏:“彷徨、逍遥,皆自得逸豫之名也。”彷徨,悠然自得。无形之乡,指眼睛看不见的纯粹的仁义精神境界。

②厌:抑制。与上文“兴”相反。

③力政:犹力征,以武力征伐。

④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自东自西,《毛诗》作“自西自东”。

⑤匍匐(pú fú)救之:出自《诗经·邶风·谷风》。

【译文】

孔子怀着圣人的心,在道德的领域中悠然自得,在纯粹的仁义精神境界里逍遥自在,按照天理,观察人的性情,明察事情的终点和起点,知道事物的得失。所以宣扬仁义,抑制人们追求权势和财利,用来持守培养人的内心。在那个时候,周王室衰微,王道断绝,诸侯以武力相征伐,强盛的威逼弱小的,人多的欺负人少的,百姓不得安宁,没有纲纪,礼仪废弃崩坏,人伦混乱。于是孔子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尽力地去施救。

第三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

王者之政,贤能不待次而举,不肖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则有昭穆。虽公卿大夫之子孙也,行绝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民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礼义,则归之士大夫。反侧之民,牧而试之,须而待之,安则畜,不安则弃。五疾之民,上收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材行反时者,死无赦,谓之天诛。是王者之政也。《诗》曰:“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注释】

①本章并见《荀子·王制》。

②待次:依照资质、次序。《荀子·王制》杨倞注:“不以官之次序,若傅说起版筑为相也。”

③须:须臾,片刻。

④元:大。

⑤中庸:指中等平常的人。

⑥分未定也,则有昭穆:《荀子·王制》杨倞注:“言为政当分未定之时,则为之分别,使贤者居上,不肖居下,如昭穆之分别然,不问其世族。”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

⑦反侧:《荀子·王制》杨倞注:“反侧,不安之民也。”

⑧牧:管理,管治。试:考察。

⑨须:等待。

⑩安:善。此指迁善,改过向善。畜:养,收容。

⑪弃:流放。

⑫五疾:五种残疾。《荀子·王制》杨倞注:“五疾,喑、聋、跛躄、断者、侏儒。”

⑬事:任事,任职。《荀子·王制》“材而事之”,杨倞注:“各当其材使之,谓若矇瞽修声,聋聩司火之属。”

⑭官施:任用。王先谦《荀子集解》:“官者,任也。施者,用也。”

⑮兼:广,全。覆:庇护,照顾。

⑯天诛:《荀子·王制》作“天德”。

⑰《诗》曰:引诗见《诗经·鄘风·相鼠》。

【译文】

实行王道的人的政治,贤能的人不依照资质就提拔任用他,不肖的人片刻也不等待就废弃他,大恶的人不加教化就诛杀他,中等平常的人不用政令就能感化他。在名位还没确定之前,就按照人的才质德行高低来分出次第。即使是公卿大夫的子孙,如果行为不合礼义,就把他们归为庶人。即使是庶人的子孙,如果积累学问,端正品行,遵守礼义,就把他们归为士大夫。不安分的民众,管治并考察他们,等待他们,改过向善就收容他们,不能够改过向善就流放他们。聋哑等五种疾病的人,国君收养他们,按照才能任用他们,提供他们衣食,全面照顾他们,没有遗漏。才能和品行都违反时势的人,就杀死他们,决不赦免,这叫作上天的诛杀。这些都是实行王道的人的政治。《诗经》说:“人如果没有礼仪,不去死还干什么!”

第四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不能爱其民,而求民亲己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弗为用,弗为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欲不危削灭亡,不可得也。夫危削灭亡之情,皆积于此,而求安乐是闻,不亦难乎?是枉生者也。悲夫!枉生者不须时而灭亡矣。故人主欲强固安乐,莫若反己。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以天下之王公莫之好也,而是子独好之;以民莫之为也,而是子独为之也。抑好之者贫,为之者穷,而是子犹为之,而无是须臾怠焉。差焉独明夫先王所以遇之者,所以失之者,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则是其人也。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与其人用之。巨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国,莫之能御。若殷之用伊尹,周之遇太公,可谓巨用之矣。齐之用管仲,楚之用孙叔敖,可为小用之矣。巨用之者如彼,小用之者如此也。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而亡。《诗》曰:“四国无政,不用其良。”不用其良臣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本章并见《荀子·君道》。

②枉生:当从《荀子·君道》作“狂生”,迷乱狂妄的人。

③反己:《荀子·君道》作“反之民”,与下文“反之政”相对。

④抑:而且。

⑤差焉:明白的样子。《荀子·君道》作“晓然”,许维遹《集释》:“差,差别也。凡物有差别则易明晓。是‘差焉’与‘晓然’义本相因。周廷寀《校注》以‘差焉’属上句,非是。”遇:得。

⑥臧否(pǐ):善恶。

⑦与:通“举”,举拔,举用。

⑧粹:纯粹,完全。指完全任用贤人,即上文“巨用”。

⑨驳:驳杂。指杂用贤人,即上文“小用”。

⑩《诗》曰:引诗见《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译文】

君主是人民的根源。水的源头清澈,下流就清澈;源头浑浊,下流就浑浊。所以拥有国家的君主,不能爱护他的人民,却要求人民亲附自己、爱戴自己,那是不可能的。人民不亲附自己、不爱戴自己,却要求人民为自己所用,为自己效死,那是不可能的。人民不为自己所用,不为自己效死,却要求兵力强盛,城池坚固,那是不可能的。兵力不强盛,城池不坚固,却想国家不危险、不削弱、不灭亡,那是不可能的。国家已经积累了危险、削弱、灭亡的情势,却只听说追求安逸享乐,不也很难吗?这是迷乱狂妄的人。多么悲哀啊!迷乱狂妄的人不多久就会灭亡。所以君主要想国家强大巩固、生活安定快乐,不如反省自己。要想臣下亲附、人民齐心,不如反省自己的执政。要想政治清明,风俗醇美,不如寻求贤人。那种贤人,生在当今之世,却有志于去实行古代的正道。天下的王公都不喜好正道,而他却单单喜好正道;人民都不去实行正道,而他却单单去实行正道。而且喜好正道的人贫苦,实行正道的人穷困,而他却还去实行,没有片刻懈怠。他单单明晓古代君王得到天下、失去天下的原因,知道国家的安危、政治的善恶,如同辨别白和黑一样的容易,他就是这种贤人。君主想国家强大巩固、生活安定快乐,就不如举拔这样的贤人,任用他。大用他,就能使天下统一,诸侯臣服;小用他,就能使声威传到邻国,无法抵御。像商朝任用伊尹,周朝任用太公,可算是大用了。齐桓公任用管仲,楚庄王任用孙叔敖,可算是小用了。大用贤人的效果像那样,小用贤人的效果像这样。所以说:完全任用贤人就能称王天下,杂用贤人就能称霸诸侯,一个贤人都不用就会灭亡。《诗经》说:“天下没有清明的政治,是由于不任用贤人。”不任用贤臣而能不亡国,这是从未有过的。

第五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⑳㉑㉒㉓㉔㉕㉖㉗㉘㉙

造父,天下之善御者矣,无车马则无所见其能。羿,天下之善射者矣,无弓矢则无所见其巧。彼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无百里之地则无所见其功。夫车固马选而不能以致千里者,则非造父也。弓调矢直而不能射远中微者,则非羿也。用百里之地而不能调一天下、制四夷者,则非大儒也。彼大儒者,虽隐居穷巷陋室,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矣。用百里之地,则千里之国不能与之争胜矣。棰笞暴国,一齐天下,莫之能倾,是大儒之勋也。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耳不闻学,行无正义,迷迷然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逢衣博带,略法先王而不足于乱世,术谬学杂,举不知法先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为已同于世俗,而不知其恶也,言谈议说已无异于老、墨,而不知分。是俗儒者也。法先王,一制度,言行有大法,而明不能济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内不自诬,外不诬人,以是尊贤敬法而不敢怠傲焉。是雅儒者也。法先王,依礼义,以浅持博,以一行万。苟有仁义之类,虽鸟兽,若别黑白,奇物变怪,所未尝闻见,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以应之,无所疑㤰,援法而度之,奄然如合符节。是大儒者也。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里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白。《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谓白矣。文王亦可谓大儒已矣。

【注释】

①本章并见《荀子·儒效》。

②造父:注见卷二第十二章。

③羿(yì):注见卷三第三十六章。

④选:优良。

⑤棰笞(chī):鞭打。此指讨伐。

⑥倾:倾危。

⑦类:王先谦《荀子集解》:“类,法也。”与下文“言行有大法”义同。

⑧悔:过失,过错。

⑨持:对待,处理。曲:周遍,完全。

⑩迁徙:变迁。

⑪偃(yǎn)仰:俯仰。指随从世俗来应付变化。

⑫稽:成果。《荀子·儒效》杨倞注:“稽,考也。考,成也。”

⑬迷迷然:迷乱、糊涂的样子。隆:崇尚。

⑭逢:宽大。

⑮略:粗略。不足于乱世:《荀子·儒效》作“足乱世术”。

⑯术谬学杂:《荀子·儒效》作“缪学杂举”。许瀚《校议》认为当从《外传》,《荀子》“术”“举”字皆失其读。

⑰举:全。法先王:《荀子·儒效》作“法后王”。按,《外传》虽引《儒效》之文,但对其说却并不苟同,故特改“法后王”为“法先王”,下文雅儒之“法后王”,《外传》亦改作“法先王”。又《外传》全书亦每称“先王”“先王之法”。一:统一。

⑱杀:贬低。《荀子·儒效》亦作“杀”,郝懿行《荀子补注》:“杀,盖‘敦’字之误。”按,《荀子·劝学》“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又曰“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故将“敦《诗》《书》”者视为俗儒。而《外传》主张“法先王”,自当视“杀《诗》《书》”者为俗儒,可知此“杀”字乃特意改,不可与《儒效》同视为“敦”字之误。反而《儒效》作“杀”,可能是因《外传》而误。此皆因不明二书文义之异而致。

⑲法先王:《荀子·儒效》作“法后王”。

⑳济:补助,救助。《荀子·儒效》作“齐”,读作“济”。

㉑法先王:《荀子·儒效》亦作“法先王”,此亦有可能是据《外传》误改,自唐时已然,杨倞注:“‘先王’当为‘后王’。”

㉒虽鸟兽:《荀子·儒效》作“虽在鸟兽之中”。

㉓卒(cù)然:突然。卒,同“猝”。

㉔㤰(zuò):同“怍”,惭怍,惭愧。

㉕奄(yǎn)然:相同的样子。

㉖久而三年:王先谦《荀子集解》:“犹言久至三年也,推极言之。”

㉗举错:举起和放置,指短时间之内。与下“一朝”,皆对上“久而三年”而言。错,通“措”,放置。

㉘白:显著,显扬。

㉙《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文王》。

【译文】

造父,是天下善于驾车的人,但如果没有车马,就没有机会表现他的才能。羿,是天下善于射箭的人,但如果没有弓箭,就没有机会表现他的技巧。大儒,是善于调和统一天下的人,但如果没有百里的土地让他治理,就没有机会表现他的功绩。有坚固的车、优良的马,但不能驾驭达到千里远,就不是造父。有调适的弓、平直的箭,但不能射中远处微小的目标,就不是羿。治理百里的土地,但不能调和统一天下、统御四方夷狄,就不是大儒。大儒,虽然隐居在偏僻里巷的简陋房屋里,连狭小的安身之地都没有,但王公不能和他争名声。如果让他治理百里的土地,那么即使拥有千里的国家也不能和他争胜负。他讨伐暴虐的国家,统一天下,没有人能使他倾危,这是大儒的功勋。他的言语有法度,行为有礼义,行事没有过失,处理危险的局势,应对变故,能够完全恰当,他能够随着时势而变迁,随着世局而变化,但不论千变万化,他立身处世的道是一贯的,这是大儒的成果。所以有俗人、有俗儒、有雅儒、有大儒的区分。耳朵不听正道,行为不合正义,迷乱地崇尚财富利益。这是俗人。穿着宽大的衣服,系着博大的衣带,粗略地效法古代的贤王,但不足以应对混乱的世道,他的学问错谬驳杂,都不知道效法古代贤王,统一制度,不知道崇尚礼义,贬低《诗》《书》。他的穿戴、行为已经和世俗相同,不知道其中的好坏,他的言谈议论已经和老子墨子没有不同,不知道分辨其中的是非。这是俗儒。效法古代贤王,统一制度,言语行为合乎大道,但是他的明智还不能补助法度教化的不足,耳目没有闻见事物,他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对内不欺骗自己,对外不欺骗别人,以这样的态度尊敬贤人,敬重法令,不敢懈怠傲慢。这是雅儒。效法古代贤王,遵守礼义,用浅显的方式来持说博大的道理,用一种简要的方法去处理各种各样的事件。如果是有仁义的人,即使在禽兽之中,也能像辨别黑白一样轻易地把他分辨出来,对于奇异的事物、怪异的变化,即使是从来没有闻见过的,突然在某地出现,他也能够举出条理去应对,没有迟疑惭愧,能够援引法令去审度,如同符节一样的契合。这是大儒。所以君主任用俗人,那么万乘的大国都会灭亡。任用俗儒,那么万乘的国家还能保存。任用雅儒,那么千里的国家能够安定。任用大儒,那么百里的国家,最长用三年时间,就可以统一天下,臣服诸侯。万乘的国家任用他,举措之间就能安定天下,一朝之间就能使国家名声显扬。《诗经》说:“周虽然是古老的国家,但文王接受了天命,周国从此焕然一新。”可以说名声显扬了。周文王也可以说是大儒了。

第六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楚成王读书于殿上,而伦扁在下,作而问曰:“不审主君所读何书也?”成王曰:“先圣之书。”伦扁曰:“此直先圣王之糟粕耳,非美者也。”成王曰:“子何以言之?”伦扁曰:“以臣轮言之。夫以规为圆,矩为方,此其可付乎子孙者也。若夫合三木而为一,应乎心,动乎体,其不可得而传者也。则凡所传直糟粕耳。”故唐虞之法可得而考也,其喻人心不可及矣。《诗》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孰能及之?

【注释】

①本章并见《庄子·天道》《淮南子·道应训》,乃齐桓公之事。

②楚成王:春秋时楚文王之子,名熊恽。

③伦扁:即轮扁,做车轮的工匠,名扁。

④作:兴,起身。

⑤审:知道。

⑥直:只。《庄子·天道》作“独”。糟粕:酒滓。喻指粗劣无用的东西。

⑦合三木而为一:指将毂、辐、牙三种构件合制成轮。《周礼·考工记》“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郑注:“三材,所以为毂、辐、牙也。”孙诒让《周礼正义》:“毂、辐、牙皆统于轮,故先庀其材。《韩诗外传》云:‘若夫合三木而为一。’三木,即此三材。”

⑧唐虞:唐尧与虞舜的简称。尧舜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

⑨喻:晓谕,教导。及:捉摸,领会。

⑩《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文王》。

⑪载:事。

⑫臭(xiù):气味。

【译文】

楚成王在殿上读书,伦扁在殿下,伦扁起身问道:“不知道大王读什么书?”成王回答说:“是古代圣王的书。”伦扁说:“这只是古代圣王的糟粕罢了,不是美好的东西。”成王说:“你根据什么这样说呢?”伦扁说:“根据我的轮子来说。用规画成圆形,用矩画成方形,这是可以传授给子孙的。至于将毂、辐、牙三种构件合制成一个完整的轮子,这需要和内心的想法相应和,用身体来协作,这是不能传授的。所以凡是能够传授下来的,都只是糟粕罢了。”所以尧与舜的法度可以考证得到,但他们教导人心的精神却不可以领会到。《诗经》说:“上天做的事情,没有声响可听,没有气味可闻。”这谁能领会呢?

第七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而不进。师襄子曰:“夫子可以进矣。”孔子曰:“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夫子可以进矣。”曰:“丘已得其数矣,未得其意也。”有间,复曰:“夫子可以进矣。”曰:“丘已得其意矣,未得其人也。”有间,复曰:“夫子可以进矣。”曰:“丘已得其人矣,未得其类也。”有间,曰:“邈然远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乐也。黯然而黑,几然而长,以王天下,以朝诸侯者,其惟文王乎。”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善!师以为文王之操也。”故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师襄子曰:“敢问何以知其文王之操也?”孔子曰:“然。夫仁者好韦,和者好粉,智者好弹,有殷勤之意者好丽。丘是以知文王之操也。”传曰:闻其末而达其本者,圣也。

【注释】

①本章并见《孔子家语·辨乐解》《史记·孔子世家》。

②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一说卫国)乐官。因擅长击磬,所以又名磬襄。曾教授孔子弹琴,得传《文王操》。后来师襄弃官归稳。《初学记》卷十七引作“师堂子”,《文选·七发李善注引作“师堂子京”。

③数:技巧,方法。

④邈(miǎo)然:遥远的样子。

⑤洋洋乎:盛美充满的样子。

⑥翼翼乎:庄严恭敬的样子。

⑦几然:犹颀然,长的样子。《史记集解》:“徐广曰:‘《诗》云:颀而长兮。’”《史记索隐》:“‘几’与注‘颀’,并音祈。”

⑧操:琴曲。《琴论》:“忧愁而作,命之曰‘操’,言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也。”

⑨持:操,弹奏。

⑩韦:去毛熟治的皮革,其性柔软。孙诒让《札迻》:“《韩非子·观行》篇云:‘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好韦’盖亦和缓之意。”

⑪“传曰”三句:本或属下章,为下章之首句,许维遹以“传曰”云云乃赞孔子之语,不得列为下章首句。本或以本章无《诗》辞,乃合并下章为一章,许维遹谓下章《诗》辞与孔子、文王皆不合,疑本章章末《诗》辞佚脱。

【译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完一支曲子却没有进一步往下学。师襄子说:“先生可以进一步往下学了。”孔子说:“我已经了解了曲调,但还没有掌握技巧。”过了不久,师襄子说:“先生可以进一步往下学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技巧,但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趣。”过了不久,师襄子又说:“先生可以进一步往下学了。”孔子说:“我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趣,但还没有了解作曲的人。”过了不久,师襄子又说:“先生可以进一步往下学了。”孔子说:“我已经了解了作曲的人,但还没有了解他是属于哪一类人。”过了不久,孔子说:“远远望去,那人多么盛美啊,多么庄严啊,一定是创作这支琴曲的人。他肤色深黑,身材修长,以他的德行称王天下,使诸侯来朝见,他大概就是周文王吧。”师襄子离开席位,拜了又拜,说:“好啊!我也认为这是文王的琴曲。”所以孔子弹奏文王的琴曲,就了解文王的为人。师襄子说:“请问你怎么知道这是文王的琴曲的?”孔子说:“这样。仁人喜欢像韦皮那样行事和缓,和善的人喜欢掩饰他人的缺点,智慧的人喜欢弹奏,情意深厚的人喜欢华丽。我因此知道这是文王的琴曲。”传文说:听闻了事物的末节,就能了解它的根本,这样的人是圣人。

第八章

②③④⑤⑥

纣之为主,戮无辜,劳民力,冤酷之令加于百姓,憯凄之恶施于大臣。群下不信,百姓疾怨,故天下叛而愿为文王臣,纣自取之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及周师至而令不行乎左右,悲夫!当是之时,索为匹夫,不可得也。《诗》曰:“天谓殷適,使不侠四方。”

【注释】

①本章并见《新序·刺奢》。

②憯(cǎn)凄:残暴凄惨。憯,凄惨,惨毒。

③索:要求。匹夫: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④《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大明》。

⑤谓:《毛诗》作“位”。適(dí):同“嫡”。毛传:“纣居天位,而殷之正適也。”

⑥侠:通“浃”,通达,通行。《毛诗》作“挟”。

【译文】

纣当君主时,杀戮无罪的人,使百姓劳累,对百姓施加苛刻残酷的政令,对大臣施加残暴凄惨的毒刑。群臣不信任他,百姓嫉恨他,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而愿意做周文王的臣民,这是纣自己招致的。纣虽然尊贵为天子,拥有天下的财富,但等到周国军队到来时,纣的命令都不能通行于他的近臣,可悲啊!在那个时候,他想要当一个平民,也不可能了。《诗经》说:“纣居天子之位,是商国的嫡子,但在位无道,使得他的政令不能通行于天下。”

第九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夫五色虽明,有时而渝。丰交之木,有时而落。物有成衰,不得自若。故三王之道,周则复始,穷则反本,非务变而已,将以止恶扶微,绌缪沦非,调和阴阳,顺万物之宜也。《诗》曰:“亹亹我王,纲纪四方。”

【注释】

①本章并见《淮南子·泰族训》《说苑·谈丛》。

②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色。

③渝:改变。指褪色。

④交:赵善诒《补正》引朱起凤说,谓“交”为“芙”字之误。扬雄《蜀都赋》:“俊茂丰芙。”

⑤成:盛,旺盛。

⑥自若:依然如故,一成不变。

⑦反本:指回到王道的根本。

⑧绌(chù):通“黜”,废黜。缪(miù):错误。沦:沉没,丧失。此指淘汰,摒弃。《淮南子·泰族训》作“济”,《诗经·载驰》“不能旋济”,毛传:“济,止也。”与“沦”义通。

⑨《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棫(yù)朴》。

⑩亹亹(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毛诗》作“勉勉”,“亹”“勉”一声之转。我王:谓周文王。按,周廷寀《校注》本句作“亹亹文王”,谓:“此传引《诗》,上句《文王》,下句《棫朴》,旧本相延,并皆如此。”

⑪纲纪:治理。

【译文】

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虽然鲜明,过了一段时间也会褪变。枝叶茂盛的树,过了一段时间也会凋落。事物有兴盛,也有衰退,不可能总是一个样子而不变。所以夏、商、周三代帝王的法度,循环了一周就重新开始,穷尽了就回到根本,这并不是为了追求改变,而是要制止邪恶,扶助衰微,废黜错误的做法,摒弃过失的行为,调和阴阳,顺应万物原有的规律。《诗经》说:“勤勉的文王,治理天下。”

第十章

②③④

礼者,则天地之体,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者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安知礼之是也?礼然而然,是情安于礼也。师云而云,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君子之道。言中伦,行中理,天下顺矣。《诗》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注释】

①本章并见《荀子·修身》。

②“礼者”三句:按,《礼记·坊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说与《外传》同。

③《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皇矣》。《荀子·修身》杨倞注:“引此以喻师法暗合天道,如文王虽未知,已顺天之法则也。”

④不识不知:朱熹诗集传》:“不作聪明,以循天理。”高诱注《吕氏春秋·本生》及《淮南子·原道训》皆引《诗》“不识不知”释“不谋而当,不虑而得”。

【译文】

礼,效法天地,顺应人的性情而加以节制文饰。没有礼,用什么来修身呢?没有老师,怎么知道礼的正确呢?礼怎么样,人就怎么样来行,这是性情安于礼了。老师怎么说,人就怎么来说,这是知识像老师了。性情安于礼,知识像老师,这是君子的做法。说话合乎规范,行为合乎道理,天下就顺服了。《诗经》说:“文王不用谋虑,顺应上帝的法则。”

第十一章

①②③④⑤⑥⑦

上不知顺孝,则民不知反本。君不知敬长,则民不知贵亲。禘祭不敬,山川失时,则民无畏矣。不教而诛,则民不识劝也。故君子修身及孝,则民不倍矣。敬孝达乎下,则民知慈爱矣。好恶喻乎百姓,则下应其上如影响矣。是则兼制天下,定海内,臣万姓之要法也,明王圣主之所不能须臾而舍也。《诗》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注释】

①反本:回到根本。指孝顺父母。

②禘(dì)祭:有三种:一、大禘,郊祭祭天;二、殷禘,宗庙五年一次的大祭,与“袷(xiá)”并称为“殷祭”;三、时禘,宗庙四时祭之一,每年夏季举行。

③万姓:指天下的方国、氏族。

④《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下武》。

⑤孚:诚信。

⑥下土:天下,四方。式:法式,榜样。

⑦言:语助词。思:语助词。

【译文】

君主不知道孝顺父母,那么人民也就不知道孝顺父母。君主不知道尊敬长者,那么人民也就不知道尊敬亲族。君主举行禘祭时态度不恭敬,祭祀山川神灵不能按时,那么人民也就没有敬畏之心。不先教化人民,等人民犯了罪就诛杀他们,那么人民也就不知道互相劝勉。所以君主修养身心,遵行孝道,那么人民也就不会背叛他。君主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往下推广到人民,那么人民也就知道仁慈敬爱。君主把所喜爱的、所厌恶的告诉百姓,那么百姓也就如影子、回声一样地应和君主。这是统治天下,安定中国,使天下方国臣服的重要方法,是圣明的君王不能片刻舍弃的。《诗经》说:“成就王道的诚信,是天下人的榜样。长久恭奉孝顺之道,这种孝顺之心是天下人的准则。”

第十二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成王之时,有三苗贯桑而生,同为一秀,大几满车,长几充箱,民得而上诸成王。成王问周公曰:“此何物也?”周公曰:“三苗同为一秀,意者天下殆同一也。”比几三年,果有越裳氏重九译而至,献白雉于周公,曰:“道路悠远,山川幽深,恐使人之未达也,故重译而来。”周公曰:“吾何以见赐也?”译曰:“吾受命国之黄发曰:‘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之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意者中国殆有圣人,盍往朝之?’于是来也。”周公乃敬求其所以来。《诗》曰:“於万斯年,不遐有佐。”

【注释】

①本章并见《尚书大传·嘉禾》《说苑·辨物》《白虎通义·封禅》。

②秀:穗。

③比几:接近。本或作“比期”“比及”。

④越裳氏:亦作“越常”“越尝”,古南海国名。重:辗转。九:泛指多。

⑤黄发:指老人。《尔雅·释诂》:“黄发、 齿、鲐背、耇、老,寿也。”郭璞注:“黄发,发落更生黄者。”

⑥波溢:扬波,泛滥。

⑦盍(hé):何不。

⑧《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下武》。按,《太平御览》卷八七二引作:“故《小雅》云:‘有黭凄凄,兴云祁祁。’以是知太平无飘风暴雨亦明矣。”其语今载卷八第二十章,所引《诗》见《小雅·大田》,皆与今本本章异。屈守元《笺疏》疑此二章古本相连也。

⑨於(wū):叹词。

⑩不:语助词。遐:远。毛传:“远夷来佐也。”《韩诗》说同。

【译文】

周成王时,有三株禾苗贯穿桑树而生长,长出同一枝禾穗,禾穗大得几乎装满一车,长得几乎装满车厢,人民得到后上交给成王。成王问周公说:“这是什么东西啊?”周公说:“三株禾苗长出同一枝禾穗,估计是天下将要统一了。”接近三年时,果然有越裳国的使者经过辗转多次的传译,来到周国,献给周公一只白色的雉鸟,说:“来周国道路遥远,山川幽深阻隔,担心使者不能传达意思,所以我经过辗转多次传译,来到这里。”周公说:“我为什么得到你的赏赐呢?”译者说:“我从越裳国的老人那接受命令说:‘天很久不刮狂风,不下暴雨了,大海也不波涛泛滥,到现在已经三年了。估计中国大概是出现了圣人,我们为什么不去朝见呢?’于是我就来了。”周公恭敬地了解了越裳国来朝贡的目的。《诗经》说:“啊,祝天子万寿无疆,遥远的国家有人来辅佐。”

第十三章

①②③④⑤

登高临深,远见之乐,台榭不若丘山所见高也。平原广望,博观之乐,沼池不如川泽所见博也。劳心苦思,从欲极好,靡财伤情,毁名损寿。悲夫伤哉!穷君之反于是道而愁百姓。《诗》曰:“上帝板板,下民卒瘅。”

【注释】

①从:同“纵”。

②穷君:昏恶的国君。《逸周书·常训》:“上贤而不穷。”孔晁注:“穷,谓不肖之人。”反于是道:指不欣赏天地自然之美,而靡财修建人为巧设之景。

③《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板》。

④上帝:指周王。毛传:“上帝,以称王者也。”板板:毛传:“板板,反也。”郑笺:“王为政反先王与天之道。”指违反正道。上文“反于是道”与诗义相合。

⑤卒:通“瘁(cuì)”,劳累,病苦。瘅(dǎn):劳苦。

【译文】

登上高处,面临深谷,这是远望的快乐,在台榭上不如在山丘上看得更加高远。在平原上观望,这是博览的快乐,在池沼边不如在河川水泽边看得更加广博。有人劳累心思,放纵欲望,穷极嗜好,浪费财物,伤害性情,毁坏名誉,折损寿命。多么悲伤啊!昏恶的国君不欣赏天地自然之美,而去修建台榭池沼,使得百姓愁苦。《诗经》说:“周王违反正道,使得百姓劳病。”

第十四章

②③④⑤

儒者,儒也。儒之为言无也,不易之术也。千举万变,其道不穷,六经是也。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序,此儒者之所谨守,日切磋而不舍也。虽居穷巷陋室之下,而内不足以充虚,外不足以盖形,无置锥之地,明察足持天下。大举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小用使在位,则社稷之臣也,虽岩居穴处而王侯不能与争名,何也?仁义之化存尔。如使王者听其言,信其行,则唐虞之法可得而观,颂声可得而听。《诗》曰:“先民有言,询于 荛。”取谋之博也。

【注释】

①本章数语可与《荀子·儒效》《新序·杂事五》相参。

②虚:饥饿。

③持:持守,持有。

④《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板》。又引见卷三第十八章。

⑤蒭(chú):《毛诗》作“刍”,然卷三第十八章引又作“刍”,与《毛诗》同。

【译文】

儒就是儒。儒的意思是“无”,是不会改变的道理。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它的道理不会穷尽,说的就是六经。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之间的亲爱,夫妇之间的分别,朋友之间的次序,这是儒者谨慎持守,每日切磋而不舍弃的。儒者虽然居住在偏僻里巷的简陋房屋里,食物不够充饥,衣服不够遮蔽身体,连狭小的安身之地都没有,但是他对事物的明察,足以持守天下。重用他,职位高于众人,就是当王公的人才,小用他,使他在合适的职位,就是国家的重臣,即使居住在山岩的洞穴里,王侯也不能和他争比名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身上有着仁义的影响。如果君王听从他的言论,信任他的行为,那么尧舜的治国法度就可以再次看到,赞颂的声音就可以再次听到。《诗经》说:“古代贤人曾经说,要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就是说要广博地听取治国的谋略。

第十五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

传曰:天子居广厦之下,帷帐之内,旃茵之上,被躧舄,视不出阃,莽然而知天下者,以有贤左右也。故独视不若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若与众听之聪也,独虑不若与众虑之工也。故明王使贤臣辐凑并进,所以通中正而致隐居之士。《诗》曰:“先民有言,询于 荛。”此之谓也。

【注释】

①本章并见《新序·杂事五》。

②旃(zhān)茵:毡制的坐垫。旃,通“毡”。

③被躧舄(xǐ xì):周廷寀《校注》:“‘被’下疑脱‘衮’字。”躧,拖着,趿拉。舄,鞋子。

④阃(kǔn):门槛。

⑤莽然:广大的样子。

⑥工:善。指周详。

⑦辐(fú)凑:集中,聚集。

⑧通:沟通,交好。

【译文】

传文说:天子居住在高大的房屋里,在帷帐里面,坐在毡制的坐垫上,穿着卷龙礼服,拖着鞋子,视线都不看门槛外面,却能广泛地知晓天下的事情,这是因为有贤臣辅佐的缘故。所以独自一人看,不如和众人一起看更明白,独自一人听,不如和众人一起听更清楚,独自一人思虑,不如和众人一起思虑更周详。所以贤明的君王让贤臣聚集在朝廷,一同被进用,以此来和正直的人交好,招致隐居的士人。《诗经》说:“古代贤人曾经说,要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十六章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天设其高,而日月成明;地设其厚,而山陵成名;上设其道,而百事得序。自周室衰坏以来,王道废而不起,礼义绝而不继。秦之时,非礼义,弃《诗》《书》,略古昔,大灭圣道,专为苟妄,以贪利为俗,以告猎为化,而天下大乱。于是兵作而火起,暴露居外,而民以侵渔遏夺相攘为服习,离圣王光烈之日久远,未尝见仁义之道,被礼乐之风,是以嚚顽无礼,而肃敬日损,凌迟以威武相摄,妄为佞人,不避祸患,此其所以难治也。人有六情,目欲视好色,耳欲听宫商,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其身体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绣而轻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失之则乱,从之则穆。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孔子知道之易行也。《诗》云:“诱民孔易。”非虚辞也。

【注释】

①名:高大。许维遹《集释》:“《礼记·礼器》‘因名山升中于天’,郑注:‘名,犹大也。’”

②告猎:告讦,揭发。

③侵渔:侵夺。遏夺:拦劫。攘(rǎng):偷窃。服习:习惯。

④嚚(yín)顽:愚昧顽钝。

⑤凌迟:渐趋衰败。摄:通“慑”,威胁,恐吓。

⑥佞(nìng)人:用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

⑦从:顺从,顺应。穆:和睦。

⑧《诗》云:引诗见《诗经·大雅·板》。

⑨诱:诱导,教导。《毛诗》作“牗”。

【译文】

天设定得那么高,因此日月才能够光明;地设定得那么厚,因此山陵才能够高大;执政者设定了为政之道,因此各种事情才能够有序。自从周王朝衰败以来,王道废弃而不能复兴,礼义断绝而不能继续。秦代时,否定礼义,废弃《诗》《书》,忽视古代文化,毁坏圣人学说,专干苟且狂妄的事,贪求财利成为习俗,告讦他人成为风气,因此天下大乱。于是战火兴起,人们暴露在野外居住,把侵夺、拦劫、相互偷窃当成习惯,距离圣王的光辉时代越来越远,人们没有见到过仁义的治国方法,没有接受过礼乐的教化,因此变得愚昧顽钝,没有礼节,庄重恭敬的心一天天地丧失,渐趋衰败,就以武力相威胁,无知地成为巧言谄媚的人,有祸患也不躲避,这就是国家难以治理的原因。人有六种情欲,眼睛想要看美好的颜色,耳朵想要听悦耳的音乐,鼻子想要闻芳香的气味,嘴巴想要吃美味的食物,身体四肢想要安逸而不劳作,衣服想要穿绣有纹饰而轻便温暖的。这六种,是人们的情欲。人们失去了这六种情欲,就会混乱,顺从了这六种情欲,就会和睦。所以圣明的君王教化人民,一定因循他们的性情而用礼加以节制,一定顺从他们的情欲而用义加以节制。义简单而完备,礼容易而有法度,礼义与人情相距不远,所以人民遵从君主命令也很迅速。孔子就知道顺应民情的道理很容易推行。《诗经》说:“教导百姓,十分容易。”这不是虚假的话。

第十七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

茧之性为丝,弗得女工燔以沸汤,抽其统理,则不成为丝。卵之性为雏,不得良鸡覆伏孚育,积日累久,则不成为雏。夫人性善,非得明王圣主扶携,内之以道,则不成为君子。《诗》曰:“天生烝民,其命匪訦。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言惟明王圣主然后使之然也。

【注释】

①本章并见《淮南子·泰族训》。《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成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也可与本章相参。

②女工:屈守元《笺疏》据《玉烛宝典》卷一引及《淮南子·泰族训》,以为当作“工女”,谓工巧之女,与下“良鸡”相对为文。燔(fán):烧煮。

③统理:指丝的头绪。

④孚育:孵化。

⑤《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荡》。

⑥烝(zhēng):众。

⑦其命匪訦(chén):马瑞辰《通释》:“‘命’当读如‘天命之谓性’之‘命’,谓天命之初本善,而其后有初鲜终,故言‘其命非谌’。”訦,相信,信赖。《毛诗》作“谌”。

⑧鲜(xiǎn):少。

【译文】

蚕茧有成为丝的本性,但没有工巧的女子用沸水烧煮,理出丝绪,就不能成为丝。鸡蛋有成为小鸡的本性,但没有好的母鸡趴伏着孵化,积累长久的时间,就不能成为小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没有圣明的君主扶助提携,纳入正道,就不能成为君子。《诗经》说:“上天生了众民,赋予他们的本性不可信赖。没有谁最初不具有善良的本性,但却很少有人能够最终保持善良的本性。”说的是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使人始终保持善良的本性。

第十八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智可以砥砺,行可以为辅弼者,人友也。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快意,一呼再喏者,人隶也。故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语曰:“渊广者其鱼大,主明者其臣慧。”相观而志合,必由其中。故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故辅弼左右,所任使者,有存亡之机,得失之要也,可无慎乎?《诗》曰:“不明尔德,以无陪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侧。”

【注释】

①《新书·官人》与本章略同,可参。

②表仪:表率。

③砥砺(dǐ lì):磨石。此指琢磨、切磋。

④辅弼(bì):辅佐,辅助。

⑤当前:在人面前。快意:指迎和他人心意。

⑥中:内心。

⑦音:《群书治要》引作“听”。

⑧机:关键。

⑨要:要领。

⑩《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荡》。

⑪以:《毛诗》作“时”。无陪无侧:指背后和身旁没有贤臣辅佐。陪,《毛诗》作“背”。毛传:“背无臣,侧无人也。”

⑫侧:《毛诗》作“卿”。

【译文】

智慧如同泉水的源头一样不会枯竭,行为可以作为表率的人,是人的老师。智慧可以跟人切磋,行为可以辅佐他人的人,是人的朋友。依据法令,谨守职责,不敢做坏事的人,是人的官吏。在人面前,迎和他人的心意,他人一呼唤,就连声应诺的人,是人的奴隶。所以上等的君主以老师作为辅佐,中等的君主以朋友作为辅佐,下等的君主以官吏作为辅佐,危险灭亡的君主以奴隶作为辅佐。古语说:“水渊广大,那里的鱼也大;君主贤明,他的臣子也智慧。”君臣之间互相观摩,志趣相合,一定是由于内心的契合。所以同样眼明的人才会相互看到,同样耳聪的人才会相互听到,志趣相同的人才会相互随从,不是贤人不会任用贤人。所以君主身边的辅佐大臣、任事的人,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是政治得失的要领,能不谨慎吗?《诗经》说:“不修明你的德行,因为你的身边没有贤臣辅佐。你的德行不光明,因为你的身边没有贤臣辅佐。”

第十九章

②③④

昔者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亡。故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则昌,失贤则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袭蹈其所以安存者,则无以异乎却行而求逮于前人也。鄙语曰:“不知为吏,视已成事。”或曰:“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故夏之所以亡者而殷为之,殷之所以亡者而周为之。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诗》曰:“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

【注释】

①本章并见《大戴礼记·保傅》《新书·胎教》《说苑·尊贤》,“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以下五句,亦见《孔子家语·观周》。

②“故无常安之国”十一句:又见卷七第十六章。袭蹈,因袭,继承。却行,倒退而行。

③《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荡》。

④监:《毛诗》作“鉴”。

【译文】

从前,禹凭借夏国称王天下,桀凭借夏国却丧失了天下;汤凭借商国称王天下,纣凭借商国却丧失了天下。所以没有长久安定的国家,没有永远服从统治的人民,国家得到贤人就会昌盛,失去贤人就会灭亡。从古到今,没有不是这样的。明亮的镜子可以用来照见形体,过去的历史可以用来认识现在。知道厌恶古代那些使国家危亡的做法,却不去继承古代那些使国家安定的做法,这就无异于倒退而行,却希望赶上前面的人。俗语说:“不知道怎么做官,就看之前的官员已经完成的事。”有人说:“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不警惕,因此后面的车也翻了。”所以夏朝之所以灭亡的做法,商朝照样做,因此也灭亡了;商朝之所以灭亡的做法,周朝照样做,因此也灭亡了。所以商朝可以借鉴夏朝,周朝可以借鉴商朝。《诗经》说:“殷商的借鉴不远,就在夏朝。”

第二十章

②③④⑤⑥

传曰:骄溢之君寡忠,口惠之人鲜信。故盈把之木无合拱之枝,荣泽之水无吞舟之鱼。根浅则枝叶短,本绝则枝叶枯。《诗》曰:“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祸福自己出也。

【注释】

①本章并见《淮南子·缪称训》。

②口惠:空口许人以好处。

③盈把:满把。把,一手握住。合拱:合抱,两臂环抱。

④荣泽:当作“荥泽”,浅小的水泽。荥,《说文·水部》:“绝小水也。”

⑤《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荡》。

⑥拨:断绝。

【译文】

传文说:骄傲自满的君主缺少忠诚,空口许人以好处的人缺少信用。所以一把粗的小树没有合抱粗的枝条,浅小的水泽没有能吞下舟的大鱼。树根长得浅,枝叶就短小,树根断绝了,枝叶就枯萎。《诗经》说:“树要倒了,枝叶并没有病害,实在是因为树根先已断绝了。”就是说祸福都是由自己造成的。

第二十一章

②③④⑤⑥⑦

水渊深广,则龙鱼生之;山林茂盛,则禽兽归之;礼义修明,则君子怀之。故礼及身而行修,礼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扶身,则贵名自扬,天下顺焉,令行禁止,而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此之谓矣。

【注释】

①本章见《荀子·致士》。

②修明:整饬清明。

③怀:怀归,归顺。《荀子·致士》作“归”。

④扶:护持,修持。《荀子·致士》作“挟”,杨倞注:“挟,读为‘浃’。能以礼浃洽者,则贵名明白。”亦通。

⑤毕:具备。

⑥《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抑》。

⑦觉:大。《广雅·释诂》:“觉,大也。”

【译文】

水渊深广,龙鱼就在那生长;山林茂盛,禽兽就在那归宿;国家礼义整饬清明,君子就来归顺。所以自身具有了礼,行为就美好;国家具有了礼,政治就清明。能用礼来修持自身,那么尊贵的名声自然远扬,天下人都会归顺他,下了命令人们就会执行,下了禁令人们就会停止,王者应该做的事情就都具备了。《诗经》说:“君王有大的德行,天下的国家都归顺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十二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孔子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辟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欢忻芬芳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恒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若夫无类之说,不形之行,不赞之辞,君子慎之。”《诗》曰:“无易由言,无曰苟矣。”

【注释】

①本章并见《荀子·非相》,不作孔子之辞。又见《说苑·善说》,称“孙卿曰”。

②齐(zhāi)庄:严肃庄重。立:《荀子·非相》《说苑·善说》作“莅”,对待,处理。

③辟:通“譬”,譬喻。

④芬芳:和善。《荀子·非相》作“芬芗”,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芬芗,和也。《方言》:‘芬,和也。’”送:引发,传述。

⑤神:《荀子·非相》杨倞注:“神之,谓自神异其说。”

⑥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此句之上,《荀子·非相》有“虽不说人,人莫不贵”二句。

⑦无类:没有统类。指前后不一。《荀子·性恶》“齐给便敏而无类”,杨倞注:“无类,首尾乖戾。”

⑧形:通“刑”,法度。

⑨赞:帮助。

⑩《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抑》。

⑪由:郑笺:“由,于也。”

【译文】

孔子说:“谈说的方法,是要用严肃庄重的仪容来对待,用端正诚恳的心意来处理,用坚强的态度来持论,用譬喻称引来表明,用分析辨别来阐明,用愉快和善的语气来传述,把自己的观点视作珍宝,珍重它,神化它,能够这样,那么所谈的学说就永远没有不通行的。这就叫作能珍重自己所珍重的学说。至于前后不一的学说,不合法度的行为,对人没有帮助的言辞,君子是很慎重的。”《诗经》说:“不要轻易说话,不要苟且随意。”

第二十三章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夫百姓内不乏食,外不患寒,则可教御以礼义矣。《诗》曰:“蒸畀祖妣,以洽百礼。”百礼洽则百意遂,百意遂则阴阳调,阴阳调则寒暑均,寒暑均则三光清,三光清则风雨时,风雨时则群生宁。如是而天道得矣。是以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诗》曰:“惟此圣人,瞻言百里。”“於铄王师,遵养时晦。”言相养之至于晦也。

【注释】

①《诗》曰:引诗见《诗经·周颂·丰年》。

②蒸:进奉。《毛诗》作“烝”。畀(bì):与。祖妣(bǐ):已故祖父、祖母及以上的统称。

③洽:相合。百礼:指各种礼。

④三光:指太阳、月亮和星星。

⑤是以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yǒu)而见天道:又见卷三第三十八章。

⑥《诗》曰:前二句见《诗经·大雅·桑柔》,后二句见《诗经·周颂·酌》。

⑦惟:《毛诗》作“维”。

⑧瞻言百里:指眼光长远。郑笺:“言见事远。”瞻,视。言,语助词。百里,泛指远。

⑨於(wū)铄(shuò)王师,遵养时晦:参卷三第十九章。

【译文】

百姓肚里不缺乏食物,身上不担心寒冷,那么就可以用礼义去教化统治他们了。《诗经》说:“将祭品进献给列祖列宗,合乎各种礼仪。”各种礼仪都合宜,那么各种心意都会顺遂;各种心意都顺遂,那么阴阳就会调和;阴阳调和,那么寒暑就会均匀;寒暑均匀,那么日月星辰都会清晰光明;日月星辰都清晰光明,那么风雨就会合于时宜;风雨合于时宜,那么所有生物都会安宁。能够这样,就了解了天道的真谛。所以圣人不出门就能了解天下的情况,不看窗外就能知道天道的运行。《诗经》说:“只有这样的圣人,能够高瞻远瞩,洞察百里以外的事情。”“多么盛美啊!文王的军队,率领背叛殷商的国家,顺从奉养这个昏昧的纣王。”就是说周文王率领背叛殷商的国家一起奉养纣王,使他更加昏昧。

第二十四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天有四时,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诗》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也。

【注释】

①本章并见《礼记·孔子闲居》《孔子家语·问玉》。

②无非教也:《礼记·孔子闲居》郑注:“‘无非教’者,皆人君所当奉行以为政教。”

③嗜(shì)欲将至,有开必先:《礼记·孔子闲居》郑注:“谓其王天下之期将至也,神有以开之,必先为之生贤知之辅佐。”《孔子家语·问玉》作“有物将至,其兆必先”。

④《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崧高》。

⑤嵩:高大。《毛诗》作“崧”,《尔雅·释山》:“山大而高,崧。”岳:王先谦《集疏》谓《韩诗》当指五岳,并驳毛传四岳及姜氏四伯之后之说。

⑥峻:高大。《毛诗》作“骏”。极:至。

⑦甫:《孔子闲居》郑注以为仲山甫。周宣王时卿士,封在樊地,又称“樊穆仲”“樊仲山父”。郑笺及孔疏则以为周穆王时甫侯,王先谦《集疏》驳其说。且《外传》卷八第三章引《崧高》“戎有良翰”,并称“申伯”“仲山甫”。申:申伯,周宣王舅,周宣王平定楚国后,为镇抚楚国等南方诸侯而封王舅于申。

⑧翰:通“榦(干)”,骨干。

⑨蕃:蕃卫,屏障。

⑩此文、武之德也:《礼记·孔子闲居》郑注:“是文王、武王奉天地无私之德也。”

【译文】

天有四季变化,春夏秋冬,降下风雨霜露,这其中都有君王施行政教时应当奉行的准则。圣人身上有清明的德行,神明般的气志,当他想要统一天下时,神灵一定会先为他降下贤能的人做辅佐,就像天要降下及时雨,山川就先生出云气。《诗经》说:“高大的五岳,高峻到了天上。五岳降下神灵,生了仲山甫和申伯。申伯和仲山甫,是周国的骨干。他们是四方国家的屏障,把周王的德泽宣扬到四方。”这就是周文王、周武王奉行的天地无私的品德。

第二十五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

三代之王也,必先其令名。《诗》曰:“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此大王之德也。

【注释】

①本章并见《礼记·孔子闲居》《孔子家语·问玉》,与上章相连,《外传》亦有本与上章合为一章者。

②令名:美好的名声。

③《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江汉》。

④明明:犹勉勉。

⑤令闻:美好的声誉。按,《礼记·孔子闲居》《孔子家语·问玉》此句下有“三代之德也”句,与上文“三代之王也,必先其令名”相对应。

⑥矢:施。《礼记·孔子闲居》作“弛”。

⑦洽:和洽,和协。《礼记·孔子闲居》《孔子家语·问玉》作“协”。

⑧大王:即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号古公,字亶父。《孔子家语·问玉》作“文王”。

【译文】

夏、商、周三代统一天下时,一定是先建立了美好的名声。《诗经》说:“勤勉的周天子,美好的声誉没有休止。施行他的文德,使四方国家和协。”这说的是太王的德行。

第二十六章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

蓝有青,而丝假之青于蓝;地有黄,而丝假之黄于地。蓝青地黄,犹可假也;仁义之事,不可假乎哉?东海之鱼名曰鲽,比目而行,不相得不能达。北方有兽名曰娄,更食而更视,不相得不能饱。南方有鸟名曰鹣,比翼而飞,不相得不能举。西方有兽名曰蟨,前足鼠,后足兔,得甘草必衔以遗蛩蛩距虚,其性非爱蛩蛩距虚,将为假足之故也。夫鸟兽鱼犹知相假,而况万乘之主乎?而独不知假此天下英雄俊士与之为伍,则岂不病哉?故曰:以明扶明,则升于天;以明扶暗,则归其人。两瞽相扶,不触墙木,不陷井阱,则其幸也。《诗》曰:“惟彼不顺,往以中垢。”暗行也。

【注释】

①蓝:蓝草。

②事:通“士”。《说文·土部》:“士,事也。”

③鲽(dié):比目鱼的一种。体形侧扁,两眼均生在身体的右侧,有眼的一侧褐色,无眼的一侧黄色或白色,常见的有星鲽、高眼鲽等。

④比:合,并。

⑤娄:传说中的兽名。《尔雅·释地》:“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郭璞注:“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目、一鼻、一孔、一臂、一脚,亦犹鱼鸟之相合,更望备惊急。”

⑥更:更替,轮换。

⑦鹣(jiān):鸟名。《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郭璞注:“似凫,青赤色,一目一翼,相得乃飞。”

⑧蟨(jué):兽名。《尔雅·释地》:“西方有比肩兽焉,与邛邛岠虚比,为邛邛岠虚啮甘草,即有难,邛邛岠虚负而走,其名谓之‘蟨’。”蟨与蛩蛩岠虚,又载见《吕氏春秋·不广》《淮南子·道应训》《说苑·复恩》等,皆作北方兽。蟨,或作“蹶”。

⑨遗(wèi):给。蛩蛩(qióng)距虚:传说中的异兽。又作“蛩蛩駏驉”“蛩蛩岠虚”“蛩蛩巨虚”“邛邛岠虚”等。一说蛩蛩、距虚为二兽。

⑩《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桑柔》。

⑪惟:《毛诗》作“维”。不顺:不顺正道。

⑫往:行,行为。《毛诗》作“征”。中垢:暗昧,蒙昧。郑笺:“不顺之人则行暗冥。”

⑬暗行也:赵善诒《补正》:“依《外传》例,‘暗行也’句上当补‘言’字。”

【译文】

蓝草有青的色素,但丝用蓝草来染,它的青色要胜过蓝草;土地有黄的色素,但丝用泥土来染,它的黄色要胜过泥土。蓝草的青色、泥土的黄色,都还可以借来染丝;仁义之士,难道不能借来用吗?东海有一种鱼叫作“鲽”,这种鱼的两只眼睛都长在一侧,必须两条鱼的眼睛组合起来才能游,如果不能相互组合,就不能游到目的地。北方有一种野兽叫作“娄”,这种野兽是两个半体合起来的,两个半体轮换着进食和看守,如果不能互相合作,就吃不饱。南方有一种鸟叫作“鹣”,这种鸟只有一只眼睛,一只翅膀,必须两只鸟的翅膀组合起来才能飞,如果不能互相组合,就不能飞。西方有一种野兽叫作“蟨”,前脚像老鼠,后脚像兔子,得到鲜美的草一定要衔着给蛩蛩距虚吃,它的本性并不爱蛩蛩距虚,只是因为危险时需要假借蛩蛩距虚的脚来逃跑。鸟类、兽类、鱼类还知道互相假借对方的长处,更何况万乘的大国国君呢?大国国君唯独不知道借用天下英雄豪杰的才能,和他们交往,这样岂不是很大的过失?所以说:眼睛明亮的人扶助眼睛明亮的人,就像太阳升到天空一样光明。眼睛明亮的人扶助盲人,就可以把盲人送回家。两个盲人互相扶持,不撞到墙壁树木,不掉进水井、陷阱里,就是他们的幸运了。《诗经》说:“只有那个不顺正道的人,他的行为暗昧。”说的是统治者的行为暗昧。

第二十七章

①②③④⑤

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知足,然后富从之。德宜君人,然后贵从之。故贵爵而贱德者,虽为天子,不尊矣。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夫土地之生物不益,山泽之出财有尽,怀不富之心而求不益之物,挟百倍之欲而求有尽之财,是桀、纣之所以失其位也。《诗》曰:“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注释】

①无为:顺应自然,清静无所作为。

②挟:怀。

③《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桑柔》。

④隧:道。郑笺:“大风之行,有所从而来,必从大空谷之中。喻贤愚之所行,各由其性。”

⑤类:善道。

【译文】

幸福生于清静无为,忧患生于欲望太多。知道满足的人,然后幸福就会跟随他。德行适合做君主的人,然后尊贵就会跟随他。所以重视爵位而轻视德行的人,即使当了天子,也并不尊贵。贪求财物而不知道满足的人,即使拥有天下,也并不富有。土地生长的东西不会增多,山林川泽出产的材物会有穷尽,怀着还不够富裕的心,去索求不会增多的东西,怀着百倍的欲望,去索求会有穷尽的材物,这是桀、纣丧失天子之位的原因。《诗经》说:“大风有它的道路,贪婪的人败坏善道。”

第二十八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

哀公问于子夏曰:“必学然后可以安国保民乎?”子夏曰:“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之有也。”哀公曰:“然则五帝有师乎?”子夏曰:“臣闻黄帝学乎大填,颛顼学乎禄图,帝喾学乎赤松子,尧学乎务成子附,舜学乎尹寿,禹学乎西王国,汤学乎贷子相,文王学乎锡畴子斯,武王学乎太公,周公学乎虢叔,仲尼学乎老聃。此十一圣人,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能著乎天下,名号不能传乎后世者也。”《诗》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注释】

①本章并见《荀子·大略》《吕氏春秋·尊师》《新序·杂事五》。

②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③大填:人名。《太平御览》卷四〇四引作“大颠”,《吕氏春秋·尊师》作“大桡”,《新序·杂事五》作“大真”。

④颛顼(zhuān xū):五帝之一。号高阳氏,相传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二十岁登帝位,居于帝丘。禄图:人名。《新序·杂事五》作“绿图”。

⑤帝喾(kù):五帝之一。姬姓,名俊,黄帝的曾孙,蟜极之子,颛顼之侄。受封于辛,号高辛氏,三十岁继颛顼为帝。赤松子:相传为上古时神仙。《汉书·古今人表》:“赤松子,帝喾师。”

⑥务成子附:上古传说人物,又称“务成昭”“务成跗”,其人集道家、医学、房中术等于一身。《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房中》载有《务成子阴道》三十六卷,《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载有《务成子》十一篇。《荀子·大略》作“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新序·杂事五》作“尧学乎尹寿,舜学乎务成跗”,与《外传》互倒,周廷寀《校注》:“此传盖文倒也。”

⑦尹寿:人名。又作“君畴”“尹畴”。

⑧西王国:人名。《荀子·大略》杨倞注:“西王国,未详所说。或曰:大禹生于西羌,西王国,西羌之贤人也。”

⑨贷子相:人名。《新序·杂事五》作“威子伯”(《荀子》杨倞注引《新序》作“成子伯”),石光瑛《新序校释》:“(《外传》)作‘贷’、作‘相’,皆形近而误。……威子伯即威伯,亦即伊伯,伊伯即伊尹。”

⑩锡畴子斯:人名。《新序·杂事五》作“铰时子斯”(《荀子》杨倞注引《新序》作“时子思”)。

⑪虢(guó)叔:周文王的弟弟,文王时为卿士,武王立周后,封虢叔在雍地,称“西虢”,其兄虢仲封于制地,称“东虢”。又,《新序·杂事五》作“武王学乎郭叔,周公学乎太公”,与《外传》互倒,石光瑛《新序校释》谓当以《外传》为优。

⑫老聃(dān):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号老子,楚国苦县人。曾在周守藏室任官,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有《老子》一书传世。孔子学于老子,又载见《吕氏春秋·当染》《礼记·曾子问》《史记·孔子世家》等。

⑬《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假乐》。

⑭愆(qiān):过错。

⑮率由:遵循,沿用。

【译文】

鲁哀公问子夏说:“君主一定要学习,然后才可以安定国家、保护人民吗?”子夏回答说:“不学习而能安定国家、保护人民,这是没有过的。”哀公问:“那么五帝有老师吗?”子夏说:“我听说,黄帝跟大填学习,颛顼跟禄图学习,帝喾跟赤松子学习,尧跟务成子附学习,舜跟尹寿学习,禹跟西王国学习,汤跟贷子相学习,文王跟锡畴子斯学习,武王跟太公学习,周公跟虢叔学习,仲尼跟老聃学习。这十一个圣人,如果没有遇到他们的老师,那么他们的功业就不能显著于天下,名声就不能流传于后世。”《诗经》说:“不要犯错,不要遗忘,一切遵循古代的典章。”

第二十九章

①②③

德也者,包天地之大,配日月之明,立乎四时之周,临乎阴阳之交,寒暑不能动也,四时不能化也,敛乎太阴而不湿,散乎太阳而不枯,鲜洁清明而备,严威毅疾而神。至精而妙乎天地之间者,德也。微圣人,其孰能与于此矣!《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注释】

①敛:聚敛,聚拢。

②《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烝(zhēng)民》。

③輶(yóu):轻。

【译文】

道德,它的广大可以包含天地,它的光明可以和日月相匹配,它存在于四季的周转之中,处于阴阳相交的地方,寒冷暑热不能动摇它,四季不能变化它,聚拢在阴气最盛的地方它也不会湿润,散开在阳气最盛的地方它也不会干枯,鲜明清洁而且完备,威严迅猛而且神妙。天地之间最精妙的东西,就是道德。不是圣人,谁能达到这种境界呢!《诗经》说:“道德轻得像羽毛一样,但人民很少能举起它。”

第三十章

①②③④⑤⑥⑦

如岁之旱,草不溃茂,然天悖然兴云,沛然下雨,则万物无不兴起之者。民非无仁义根于心者也,王政怵迫而不得见,忧郁而不得出。圣王在,被躧舄,视不出閤,动而天下随,倡而天下和。何如在此有以应哉?《诗》曰:“如彼岁旱,草不溃茂。”

【注释】

①溃茂:繁盛,丰茂。溃,毛传:“溃,遂也。”李黼平《毛诗紬义》:“《说文》:‘僓,一曰长貌。’长义与遂义近,《传》盖读‘溃’为‘僓’。”韩、毛文义同,而郑笺则从《齐诗》作“彙”,曰:“彙,茂貌。”

②悖(bó)然:突然。悖,通“勃”。

③沛然:盛大的样子。

④怵(chù):恐惧,恐吓。

⑤被躧舄(xǐ xì):注见本卷第十五章。

⑥閤(gé):门槛。本卷第十五章作“阃”。

⑦《诗》曰:引诗见《诗经·大雅·召旻(mín)》。

【译文】

就像遇到大旱的年岁,草生长得不茂盛,但是天空突然兴起了云,下起了大雨,那么万物就没有不兴旺生长起来的。人民并不是没有仁义根植在心里,只是因为君王暴政的恐吓和迫害,使它不能表现出来,内心郁积了忧愁,使它不能显露出来。圣明的君王在位,穿着卷龙礼服,拖着鞋子,视线都不看门槛外面,但是只要他一有举动,天下人都会跟随,一有倡导,天下人都会应和。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会有这样的响应呢?《诗经》说:“就像遇到大旱的年岁,草生长得不茂盛。”

第三十一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

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君者何也?曰:群也。能群天下万物而除其害者,谓之君。王者何也?曰:往也。天下往之,谓之王。曰:善生养人者,故人尊之。善辩治人者,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故人亲之。善粉饰人者,故人乐之。四统者具,而天下往之。四统无一,而天下去之。往之谓之王,去之谓之亡。故曰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夫省工商,众农人,谨盗贼,除奸邪,是所以生养之也。天子三公,诸侯一相,大夫擅官,士保职,莫不治理,是所以辩治之也。决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贤以为三公,以为诸侯,次则为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修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缕,皆有等差,是所以粉饰之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称其能,得其意,安乐其事,是所同也。若夫重色而成文,累味而备珍,则圣人所以分贤愚,明贵贱。故道得则泽流群生,而福归王公。泽流群生则下安而和,福归王公则上尊而荣。百姓皆怀安和之心而乐戴其上,夫是之谓下治而上通。下治而上通,颂声之所以兴也。《诗》曰:“降福简简,威仪昄昄。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注释】

①本章并见《荀子·君道》。

②辩治:治理。

③显设:显用,重用。王先谦《荀子集解》:“设,用也。显设人,犹言显用人。”

④粉饰:文饰,美化。

⑤统:纲领,要领。

⑥谨:谨防。《荀子·君道》作“禁”。

⑦擅官:专职任事。

⑧决:判断,考评。《荀子·君道》作“论”。

⑨冠弁(biàn):古代礼帽的总称。

⑩黼黻(fǔ fú):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纹饰。

⑪称:相称。《荀子·君道》作“骋”。

⑫重:多。

⑬累:多。备:具备。珍:珍馐。

⑭通:和畅,融洽。

⑮《诗》曰:引诗见《诗经·周颂·执竞》。又引见卷三第七章。

⑯简简:盛大貌。毛传:“简简,大也。”

⑰昄昄:指礼仪美善而有节度。《毛诗》作“反反”。

【译文】

道是什么?回答说:道就是国君治理政事的方法。君是什么?回答说:君就是合群。能够使天下万民合群,为他们除去祸害的人,叫作“君”。王是什么?回答说:王就是归往。天下人都归往他,叫作“王”。又说:善于生养人民的人,人民尊敬他。善于管理人民的人,人民顺服他。善于重用贤人的人,人民亲爱他。善于文饰人民的人,人民喜欢他。这四条纲领具备了,天下人都归往他。这四条纲领都没有,天下人就会离开他。归往他叫作“王”,离开他叫作“亡”。所以说,正道存,国家就存,正道消亡,国家就灭亡。减少工人和商人,增多农民,谨防盗贼,除去奸邪,这是生养人民的方法。天子有三公,诸侯有一位卿相,大夫在一个官职上专职,士人谨守他的职务,各种事务没有治理不好的,这是治理人民的方法。考评人的德行而确定他们的职位,衡量人的才能而授予他们官职,上等贤能的人做三公,次等贤能的做诸侯,再次一等的做大夫,这是重用贤人的方法。修治各种礼帽礼服,礼服上绣的纹饰,器物上雕刻的纹饰,都有等级,这是文饰人民的方法。所以从天子到平民,没有谁的职务不和他的才能相称,他们的意志都能得到满足,愉快地做自己的事业,这是大家共同的愿望。至于用多种颜色绣制成华美的纹饰,用多种味道配备成珍美的肴馔,那是圣人用来分别贤愚、明辨贵贱的方法。所以正道得当,那么恩泽就能流布到百姓,福气就能回归到王公。恩泽流布到百姓,那么在下的人民就能安乐而和平,福气回归到王公,那么在上的王公就能尊贵而荣耀。百姓都怀着安乐和平的心,喜欢爱戴执政者,这叫作在下的人民得到治理,在上的执政者也和畅。在下的人民得到治理,在上的执政者和畅,赞颂的歌声因此而兴起。《诗经》说:“祖先降下盛多的福,祭祀的人威仪都很美善。祖先享用祭品,喝醉吃饱了,赐下福禄来回报祭祀的人。”

第三十二章

①②③④

圣人养一性而御六气,持一命而节滋味,奄治天下,不遗其小,存其精神,以补其中,谓之志。《诗》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言得中也。

【注释】

①一性:指天命所赋予的本性。御:驾驭,控制。六气:各本作“大气”或“夫气”,赵怀玉《校正》:“疑‘六气’。”许维遹《集释》从之。《管子·戒》“御正六气之变”,尹知章注:“六气,即好、恶、喜、怒、哀、乐。”

②一命:指天命。滋味:本指饮食滋味,此泛指耳、目、口、鼻等欲望。

③奄:大,广。

④《诗》曰:引诗见《诗经·商颂·长发》。又引见卷三第三十三、三十四章。

【译文】

圣人培养天命所赋予的本性,来控制好、恶、喜、怒、哀、乐六种情绪,持守天命,来节制各种欲望,全面治理天下,不遗落微小的地方,保存他的精神,用来补益中道,这是圣人的心志。《诗经》说:“不竞争,不贪求,不刚强,不柔弱。”就是说行为要合乎中道。

第三十三章

朝廷之士为禄,故入而不能出。山林之士为名,故往而不能返。入而亦能出,往而亦能返,通移有常,圣也。《诗》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言得中也。

【注释】

①通移:变通转移。指出入往返于朝廷、山林。常:原则,准则。

【译文】

在朝廷做官的人为了俸禄,所以入朝做官后就不能离开了。在山林的隐士为了名声,所以去山林隐居后就不能回朝廷做官了。入朝做官后又能离开,去山林隐居后又能回朝廷做官,出入往返于朝廷、山林都有一定的原则,这是圣人。《诗经》说:“不竞争,不贪求,不刚强,不柔弱。”就是说行为要合乎中道。

第三十四章

②③④⑤

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自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故孔子正假马之名,而君臣之义定矣。《论语》曰:“必也正名乎。”《诗》曰:“君子无易由言。”言名正也。

【注释】

①本章并见《新序·杂事五》《孔子家语·正论解》。

②假:借。

③《论语》曰:引文见《论语·子路》。

④《诗》曰:引诗见《诗经·小雅·小弁(biàn)》。

⑤易:轻率,随便。由:于。

【译文】

孔子陪季孙坐着,季孙家一名叫通的家宰说:“国君派人来借马,借给他吗?”孔子说:“我听说君主向臣子拿东西,叫作‘取’,不叫‘借’。”季孙领悟了孔子的意思,对宰通说:“从今以后,君主派人来拿东西就说‘取’,不要说‘借’。”所以孔子辨正了借马的说法,君臣之间的名义就确定了。《论语》说:“一定要辨正名分。”《诗经》说:“君子不要轻率地说话。”就是说名义要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