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卷共二十九章,所引《诗》篇主要出自《国风》三卫之诗,及《周南》《召南》《郑风》《魏风》《陈风》《曹风》《小雅》等,较为参差。另外,第三、五、十三、十五、十六、十八、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章共十二章未引《诗》辞,其中第十六章引《老子》,第十三章引汉代五言诗。从中可见《韩诗外传》虽以引《诗》论说为主,但也有杂引他书,或径无引论者,其中更还存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脱缺或妄补的情况。如第十三章引“诗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扬故巢”二句,《文选李善注、《后汉书李贤注及薛据《孔子集语·孔子御》引《外传》皆有,可见唐宋时所见《外传》已如此,但此二诗句与《古诗十九首》“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近,以《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时代和汉代五言诗的一般发展历史来看,此二句作于韩婴之前的可能性较少,所以赵善诒《补正》认为:“盖《外传》诗辞早佚,唐前有人以古诗妄补之。”这也反映了《外传》文本在流传过程中的复杂情况。

本卷部分章节,并见于《说苑》《列女传》《吕氏春秋》《晏子春秋》《新序》等文献,但也存在故事所系属之时代、人物不同的情况,如第十一章所示。再如第十八章载姑布子卿相孔子,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困誓》载郑人相孔子之事相同,但后二书中孔子对“丧家之狗”的评价,都表示:“然乎哉!然乎哉!”而第十八章孔子则“独辞丧家之狗”。以上二例,都反映了早期文本材料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

本卷所载故事有些在后代流传甚广,如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第五章),孟母“断织督学”“买肉啖子”的故事(第一章)。本卷中有几位贤德的妇女也让人印象深刻,如第二章中田稷的母亲、第六章中魏公子的乳母、第十三章中不忘故旧的妇人、第二十三章中北郭先生的妻子,都具有知礼仪、明大义的美好品德。另外,本卷中还有不少章节与孔子及弟子相关,如第四、七、十五、二十五、二十九章所载,对我们了解孔门论学情形、孔门弟子形象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失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

①本章并见《列女传·母仪》。

②辍(chuò)然:突然停止貌。

③諠(xuān):通“谖”,遗忘。

④啖(dàn):给人吃。

⑤怀妊(rèn):怀孕。

⑥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语见《论语·乡党》。

⑦适:刚。

⑧《诗》曰:引诗见《诗经·周南·螽(zhōng)斯》。

⑨承承:代代相继,形容众盛。马瑞辰《通释》:“以诗义求之,亦为众盛。《抑》诗‘子孙绳绳’,《韩诗外传》引作‘承承’,谓相继之盛也。”本章及下章引《诗》后云“言贤母使子贤也”,即代代相承之义。《毛诗》作“绳绳”,毛传:“绳绳,戒慎也。”韩、毛文、义异。又,王先谦《集疏》谓《玉篇·系部》引《韩诗》:“绳绳,敬貌也。”按,据查《玉篇·系部》,并无此说,今不从。

【译文】

孟子小时候在背诵书,他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中途停止,然后又继续背下去。他母亲知道他是遗忘了,就招呼他过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啊?”孟子回答说:“我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他母亲拿起刀割断了正织的布,以此劝诫他。从此之后,孟子就不再遗忘了。孟子小时候,东边邻居家杀猪,孟子问他母亲说:“东边邻居家为什么杀猪啊?”母亲说:“想要给你肉吃。”他母亲后悔说错了话,说:“我怀这孩子的时候,席子摆得不正就不坐,肉切得不正就不吃,是要在胎胞里就教育他。现在他刚有点知识就欺骗他,这是教导他不诚信。”于是买了东边邻居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表明没欺骗他。《诗经》说:“适宜你子孙代代相承。”说的是贤德的母亲使她的儿子也贤德。

第二章

②③④⑤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

①本章并见《列女传·母仪》。

②田子:即田稷,战国时齐国人。齐宣王相。《列女传·母仪》作“田稷子”。

③得金百镒(yì):《列女传·母仪》作“受下吏之货金百镒”。镒,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

④造:到。

⑤舍:赦免。

【译文】

田子担任齐国的国相,三年后退休回家,得到一百镒金子,进奉给他的母亲。母亲说:“你从哪得来这一百镒金子?”田子回答说:“是我得到的俸禄。”母亲说:“你做了三年国相,有这么多财产,难道不吃东西吗?你这样做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子侍奉父母,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和诚意,不合道义而获得的财物,不带回馆舍。做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做儿子不孝顺。你还是离开这吧。”田子惭愧地离开家,到朝廷把金子退还,出来后请求国君把他关进监狱。齐王认为田子的母亲有贤德,欣赏她懂得道义,就赦免了田子的罪,让他再次担任国相,把一百镒金子赏赐给他母亲。《诗经》说:“适宜你子孙代代相承。”说的是贤德的母亲使她的儿子也贤德。

第三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

孔子出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旁。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好学,周游诸侯,以殁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简吾事,不事庸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识之,足以诫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注释】

①本章并见《说苑·敬慎》《孔子家语·致思》。

②皋(gāo)鱼:《说苑·敬慎》《孔子家语·致思》作“丘吾子”。孙志祖《孔子家语疏证》:“丘吾、皋鱼,声转字异,一人也。”

③被:披,穿。褐:粗布衣。镰:镰刀。《文选·长笛赋》李善注引作“剑”。

④辟车:离开车子,下车。

⑤简:清简,清廉。

⑥“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四句:卷七第七章曾子言“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可与此相参。

⑦立槁:站着绝食,像草木般枯萎而死。《说苑·敬慎》作“自刎”,《孔子家语·致思》作“投水”。

⑧按,本章脱《诗》辞。

【译文】

孔子外出,乘车行在路上,听到十分悲伤的哭声。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位贤人。”赶到了,原来是皋鱼。皋鱼穿着粗布衣,拿着镰刀,在路旁哭泣。孔子下车和他说话,问道:“你没有丧事,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啊?”皋鱼说:“我做了三件错事。年轻时爱好学习,周游列国,以至于父母去世,没有好好侍奉,这是第一件错事。让自己的志向高尚,让自己的行为清简,不事奉昏庸的君主,以至于年老了还一事无成,这是第二件错事。和朋友交情深厚,却中途绝交,这是第三件错事。树木想要静止,但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已去世,不能等待。过去了不能再追寻的是年龄,逝去了不能再见的是父母。我就在这里和你们诀别吧。”然后站在那绝食而死了。孔子说:“弟子们要记下他的话,足以警诫自己。”于是有十三位学生告辞,回家奉养父母去了。

第四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

子路曰:“有人于斯,夙兴夜寐,手足胼胝而面目黧黑,树艺五谷以事其亲,而无孝子之名者,何也?”孔子曰:“意者身未敬邪?色不顺邪?辞不逊邪?古人有言曰:‘衣欤醪欤?曾不尔聊。’子劳以事其亲,无此三者,何为无孝之名?意者所友非仁人邪?坐,吾语汝。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便也。是以君子入则笃孝,出则友贤,何为其无孝子之名?”《诗》曰:“父母孔迩。”

【注释】

①本章并见《荀子·子道》《孔子家语·困誓》。

②胼胝(pián zhī):手掌脚底因长期劳动摩擦而生的茧子。黧(lí)黑:指脸色黑。

③树艺:种植。

④醪(láo):有汁滓的酒,又称“浊酒”“醪糟”。《荀子·子道》作“缪”,杨倞释为纰缪,或说绸缪,又引《韩诗》文作“衣予教予”。卢文弨疑“教”乃“飤(sì)”之讹。按,“衣”“醪”对举,与本章所论为亲谋衣食相合,杨倞注不确。

⑤曾(zēng):则,乃。聊:依靠,依赖。

⑥国士:《荀子·子道》杨倞注:“国士,一国勇力之士。”

⑦《诗》曰:引诗见《诗经·周南·汝坟》。又引见卷一第十七章。

⑧父母孔迩:薛君《韩诗章句》:“孔,甚也。迩,近也。……以父母甚迫近饥寒之忧,为此禄仕。”

【译文】

子路说:“这里有一个人,他早起晚睡,手脚都长了茧子,面目被晒得黝黑,种植五谷,来奉养他的父母,但却没有孝子的名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大概是他自身行为不够恭敬吧?态度不够和顺吧?言辞不够谦逊吧?古人说:‘孝养父母,是只给父母衣服穿吗?只给父母食物吃吗?如果儿子不够恭敬和顺,父母也不会依靠你。’儿子殷勤地侍奉父母,如果没有这三方面不足,怎么会没有孝子的名声呢?大概是所结交的朋友不是仁人吧?坐下来,我告诉你。即使有勇武有力的国士,也不能举起自己的身体。这并不是他没有力量,而是情势不便利。所以君子在家就笃行孝道,出门就与贤人交友,怎么会没有孝子的名声呢?”《诗经》说:“父母的生活十分迫近饥寒,我还是得出仕。”

第五章

②③④⑤⑥⑦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山!”莫景之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与鼓琴也。非独鼓琴如此,贤者亦有之。苟非其时,则贤者将奚由得遂其功哉!

【注释】

①本章并见《吕氏春秋·本味》《说苑·尊贤》《说苑·谈丛》《淮南子·修务训》《风俗通·声音》《列子·汤问》。

②伯牙:注见卷六第十四章。

③钟子期:春秋时楚国人。善听音乐。《吕氏春秋·本味》高诱注:“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少善听音。”

④巍巍:巍峨高大。

⑤莫景:没多少光景,不多久。《说苑·尊贤》作“少选”。

⑥擗(pǐ):劈裂。

⑦按,周廷寀《校注》:“疑脱《诗》辞。”

【译文】

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听琴。伯牙刚开始弹琴时,心里向往着泰山,钟子期说:“弹得好啊,巍峨得像泰山一样!”不多久,伯牙心里向往着流水,钟子期说:“弹得好啊,盛大得像江河一样!”钟子期死后,伯牙劈裂了琴,截断了琴弦,一辈子不再弹琴,认为世间不再有值得为他弹琴的人了。不仅仅弹琴是这样,贤者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合适的时机,贤者通过什么成就他的功业呢!

第六章

②③④⑤⑥⑦

秦攻魏,破之,少子亡而不得。令魏国曰:“有得公子者赐金千斤,匿者罪至十族。”公子乳母与俱亡。人谓乳母曰:“得公子者赏甚重,乳母当知公子处而言之。”乳母应之曰:“我不知其处。虽知之,死则死,不可以言也。为人养子,不能隐而言之,是畔上畏死。吾闻忠不畔上,勇不畏死。凡养人子者务生之,非务杀之也。岂可见利畏诛之故,废义而行诈哉?吾不能生而使公子独死矣。”遂与公子俱逃泽中。秦军见而射之,乳母以身蔽之,着十二矢,遂不令中公子。秦王闻之,飨以太牢,且爵其兄为大夫。《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注释】

①本章并见《列女传·节义》。

②秦攻魏,破之:按,事在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③十族:九族加学生。明方孝孺始言“十族”,此“十族”盖极言株连之甚。《列女传·节义》作“夷”。

④畔:通“叛”。

⑤遂不令中公子:《列女传·节义》作“与公子俱死”。

⑥飨(xiǎng):通“享”,祭祀。

⑦《诗》曰:引诗见《诗经·邶(bèi)风·柏舟》。又引见卷一第八、九、十章。

【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灭了魏国,魏王的小儿子逃亡了没能抓到。秦国对魏国发布命令说:“抓到公子的人,赏赐黄金一千斤,藏匿公子的人,他的十族都要株连治罪。”公子的乳母和公子一起逃亡。有人对乳母说:“抓到公子的人,会有丰厚的赏赐,你应该知道公子藏身的地方,可以说出来。”乳母回答说:“我不知道公子藏身的地方。即使知道,处死就处死,我也不能说。替别人抚养孩子,不能为他隐瞒,却说出藏身的地方,这是背叛君主而怕死。我听说忠心的人不背叛君主,勇敢的人不怕死。凡是为人抚养孩子的,务必要让孩子成长,而不是努力杀死他。我怎么可以因为见到财利、害怕被杀的缘故,就废弃道义,做出奸诈的事呢?我不能自己活着,而让公子独自去死。”因此,她和公子一起逃到沼泽中。秦国军队发现了,向他们射箭,乳母用身体遮挡公子,身上中了十二支箭,始终没让箭射中公子。秦王听到这件事,用猪、牛、羊祭祀乳母,而且封她的哥哥为大夫。《诗经》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以随便转动。”

第七章

①②③④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贡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颜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子所持各异,问于夫子。夫子曰:“由之所持,蛮貊之言也。赐之所持,朋友之言也。回之所持,亲属之言也。”《诗》曰:“人而无良,我以为兄。”

【注释】

①进退:此只用“进”义,属偏义复词。

②蛮貊(mò):古代称南方和北方的部族。此泛指蛮夷部族。

③《诗》曰:引诗见《诗经·鄘(yōng)风·鹑之奔奔》。

④而:《毛诗》作“之”。

【译文】

子路说:“别人对我友善,我也对他友善;别人对我不友善,我也对他不友善。”子贡说:“别人对我友善,我也对他友善;别人对我不友善,我就引导他进步。”颜回说:“别人对我友善,我也对他友善;别人对我不友善,我也对他友善。”三个人的主张各不相同,就去请教孔子。孔子说:“仲由所持的,是对待蛮夷的相处之道。赐所持的,是对待朋友的相处之道。颜回所持的,是对待亲属的相处之道。”《诗经》说:“别人不善,我还把他当成兄长。”

第八章

②③④

齐景公纵酒,醉而解衣冠,鼓琴以自乐,顾左右曰:“仁人亦乐此乎?”左右曰:“仁人耳目犹人,何为不乐乎!”景公曰:“驾车以迎晏子。”晏子闻之,朝服而至。景公曰:“今者寡人此乐,顾与大夫同之。请去礼。”晏子曰:“君言过矣。自齐国五尺已上,力皆能胜婴与君,所以不敢乱者,畏礼也。故自天子无礼则无以守社稷,诸侯无礼则无以守其国。为人上无礼则无以使其下,为人下无礼则无以事其上。大夫无礼则无以治其家,兄弟无礼则不同居。人而无礼,不若遄死。”景公色愧,离席而谢曰:“寡人不仁,无良左右淫湎寡人,以至于此。请杀左右以补其过。”晏子曰:“左右无过。君好礼,则有礼者至,无礼者去。君恶礼,则无礼者至,有礼者去。左右何罪乎?”景公曰:“善哉!”乃更衣而坐,觞酒三行。晏子辞去,景公拜送。《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注释】

①本章并见《晏子春秋·外篇》《新序·刺奢》。

②自:许维遹《集释》:“‘自’字疑涉上文而衍。”

③淫湎(miǎn):惑乱,迷惑。

④《诗》曰:引诗见《诗经·鄘风·相鼠》。又引见卷一第五、六章、卷三第二十二章。

【译文】

齐景公放纵喝酒,喝醉了,脱下衣服和帽子,弹琴自己作乐,回头对左右近臣说:“仁人也喜欢这些吗?”左右近臣说:“仁人的耳朵、眼睛和一般人一样,怎么会不喜欢这些呢!”景公说:“驾车去把晏子接过来。”晏子听到国君召见,穿上朝服,来到朝廷。景公说:“今天我有这样的快乐,希望和你共享。请你丢掉那些礼数。”晏子说:“国君的话错了。在齐国五尺以上身材的人,力量都能胜过我和国君,他们之所以不敢作乱,是因为畏惧礼法。所以如果天子不守礼法,就没有办法守住天下;诸侯不守礼法,就没有办法守住国家。在上位的人不守礼法,就没有办法支使在下位的人;在下位的人不守礼法,就没有办法事奉在上位的人。大夫不守礼法,就没有办法治理好封邑;兄弟不守礼法,就没有办法共同居住。人如果不守礼法,不如速死。”景公露出惭愧的脸色,离开席子道歉说:“我没有仁德,不贤良的左右近臣迷惑我,以至于这样。我想杀死这些左右近臣,来弥补我的过失。”晏子说:“左右近臣没有过错。国君如果喜欢礼法,那么守礼法的人就会到来,不守礼法的人就会离开。国君如果厌恶礼法,那么不守礼法的人就会到来,守礼法的人就会离去。左右近臣又有什么罪过呢?”景公说:“好啊!”于是更换好衣服坐下,向晏子进献了三次酒。晏子告辞离开,景公作揖送他。《诗经》说:“人如果没有礼仪,为什么不速死!”

第九章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传曰:堂衣若扣孔子之门曰:“丘在乎?丘在乎?”子贡应之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亲内及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何言吾师之名为?”堂衣若曰:“子何年少言之绞!”子贡曰:“大车不绞则不成其任,琴瑟不绞则不成其音。子之言绞,是以绞之也。”堂衣若曰:“吾始以鸿之力,今徒翼耳。”子贡曰:“非鸿之力,安能举其翼?”《诗》曰:“如切如瑳,如错如磨。”

【注释】

①堂衣若:人名。生平不详。

②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语见《论语·子张》,为子张之言。嘉,嘉许,嘉奖。矜,怜悯。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见《论语·颜渊》《卫灵公》。

④绞:急切,直切。

⑤大车:用牛拉的货车。任:载任,承载。

⑥《诗》曰:引诗见《诗经·卫风·淇奥(qí yù)》。又引见卷二第五、六章。

⑦瑳:《毛诗》作“磋”,王先谦《集疏》:“《说文》无‘磋’字,‘瑳’下云:‘玉色鲜白。’治象齿令鲜白如玉,故谓之‘瑳’,明三家正字。”

⑧错:《毛诗》作“琢”。琢玉必用错,故二字义通。

【译文】

文说:堂衣若敲孔子的家门,说:“孔丘在家吗?孔丘在家吗?”子贡回答说:“君子尊敬贤人,宽容民众,嘉奖有长处的人,怜悯没有才能的人,亲爱族人,并推广到外人,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加在别人身上。你为什么直呼我老师的名字呢?”堂衣若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说话那么直切!”子贡说:“大车不绞紧,就不能载任东西;琴瑟的弦不绞紧,就不能弹奏出声音。你说话直切,所以我回答你也直切。”堂衣若说:“我一开始以为你有鸿鸟般强大的力气,现在知道你只是拥有翅膀罢了。”子贡说:“没有像鸿鸟般强大的力气,怎么能够举得起它的翅膀呢?”《诗经》说:“人们相互研讨学问,好像切磋象牙,好像琢磨美玉。”

第十章

②③④

齐景公出弋昭华之池,使颜斲聚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夫斲聚有死罪四,请数而诛之。”景公曰:“诺。”晏子曰:“斲聚!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四国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天子闻之,必将贬绌吾君,危其社稷,绝其宗庙,是罪四也。此四罪者,故当杀无赦,臣请加诛焉。”景公曰:“止!此吾过矣。愿夫子为寡人敬谢焉。”《诗》曰:“邦之司直。”

【注释】

①本章并见《晏子春秋·外篇》《说苑·正谏》。

②弋:用绳系箭,用来射鸟。

③颜斲(zhuó)聚:《太平御览》卷八三二引作“颜涿聚”,《晏子春秋·外篇》作“颜烛邹”,《说苑·正谏》作“烛雏”,诸异文皆形声通用。

④《诗》曰:引诗见《诗经·郑风·羔裘》。又引见卷二第十四章。

【译文】

齐景公外出到昭华池去射鸟,命颜斲聚管鸟,却让鸟飞跑了。景公十分生气,想要杀死颜斲聚。晏子说:“颜斲聚有四条死罪,请让我一一数说后再杀了他。”景公说:“好的。”晏子说:“颜斲聚!你为我们国君管鸟,却让鸟飞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让我们国君因为鸟飞跑的缘故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让四方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这是第三条罪。天子听到这件事,一定会贬黜我们国君,危害国家政治,断绝宗庙祭祀,这是第四条罪。有这四条罪,所以应当诛杀,不能赦免,我请求施加死刑。”景公说:“停下!这是我的过错。希望先生替我恭敬地向他道歉。”《诗经》说:“他是国家中负责纠正过错的人。”

第十一章

②③④

魏文侯问于解狐曰:“寡人将立西河之守,谁可用者?”解狐对曰:“荆伯柳者,贤人,殆可。”文侯曰:“是非子之雠也?”对曰:“君问可,非问雠也。”于是将以荆伯柳为西河守。荆伯柳问左右:“谁言我于吾君?”左右皆曰解狐。荆伯柳往见解狐而谢之曰:“子乃宽臣之过也,言于君。谨再拜谢。”解狐曰:“言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公事已行,怨子如故。”张弓射之,走十步而没,可谓勇矣。《诗》曰:“邦之司直。”

【注释】

①本章并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以解狐荐邢伯柳于赵简主为上党守(《群书治要》卷四十引《韩子》较今本更详)。《吕氏春秋·去私》载祁黄羊荐解狐于晋平公为南阳令,《说苑·至公》载咎犯荐虞子羔于晋文公为西河守,与本章文亦多类同,而系属有异。

②解狐:人名。生平不详。《左传·襄公三年》所载解狐,生晋悼公时,与此非一人。盖诸所载有异,难求齐同。

③荆伯柳:人名。生平不详。

④步:举足两次为一步。《礼记·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

【译文】

魏文侯问解狐说:“我想要任命西河的郡守,谁可以任用呢?”解狐回答说:“荆伯柳是个贤人,大概可以任用。”文侯说:“他不是你的仇人吗?”解狐回答说:“国君问的是谁可以任命为西河郡守,没问谁是我的仇人。”于是文侯要任命荆伯柳做西河郡守。荆伯柳问魏文侯身边的近臣说:“是谁向国君推荐了我?”近臣都说是解狐。荆伯柳去见解狐,向他道歉说:“你宽恕我的过错,向国君推荐我。我恭敬地两次拜谢你。”解狐说:“推荐你是公事,怨恨你是私事。公事已经做了,但我怨恨你仍和从前一样。”解狐张开弓箭来射荆伯柳,荆伯柳跑了十步才看不见,解狐可说是很勇敢了。《诗经》说:“他是国家中负责纠正过错的人。”

第十二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楚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闻于国中。庄王召见而问焉。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相人之友者也。观布衣者,其友皆孝悌,笃谨畏令,如此者家必日益,而身日安,此所谓吉人者也。观事君者,其友皆诚信,有行好善,如此者措事日益,官职日进,此所谓吉臣者也。观人主也,朝臣多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敢交争正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名声日显,此所谓吉主者也。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者也。”王曰:“善!”其所以任贤使能而霸天下者,殆遇之于是也。《诗》曰:“彼己之子,邦之彦兮。”

【注释】

①本章并见《吕氏春秋·贵当》《新序·杂事五》《渚宫旧事》。

②遗策:失策,失算。

③益:《吕氏春秋·贵当》高诱注:“益,富也。”

④安:《吕氏春秋·贵当》作“荣”。

⑤吉:《吕氏春秋·贵当》高诱注:“吉,善也。”

⑥遇:得。俞樾《曲园杂纂·读韩诗外传》:“‘遇’当作‘得’,言庄王所以霸者,殆得之于是也。”赵善诒《补正》:“‘遇’‘得’义通,《孟子·离娄下》‘而不相遇也’,注:‘遇,得也。’可证。”

⑦《诗》曰:引诗见《诗经·郑风·羔裘》。又引见卷二第十五章。

⑧己:语助词。《毛诗》作“其”。

⑨彦:美士,贤人。

【译文】

楚国有善于看相的人,他看相所说的话没有失算过,在楚国十分闻名。楚庄王召见他,问他看相的事。他回答说:“我不是能看人的面相,而是能观察人的朋友。观察平民,他的朋友都孝顺父母、友爱兄长,笃实严谨,敬畏法令,这样的人的家庭一定会一天天地富裕,自身也会一天天地安定,这就是所谓的好人。观察事奉君主的臣子,他的朋友都诚实守信,有良好的德行,喜欢行善,这样的臣子办事会一天天地进步,官职会一天天地上升,这就是所谓的好臣子。观察国君,朝廷上的臣子大多都有贤能,身边的近臣大多都有忠心,君主有过失,都敢于争相向国君严正地劝谏,这样的国君的国家会一天天地安定,地位会一天天地尊贵,名声会一天天地显赫,这就是所谓的好国君。我不是能看人的面相,而是能观察人的朋友。”庄王说:“好啊!”庄王能够任用贤能、称霸天下的原因,或许就是从看相人的话中得到的启示。《诗经》说:“那个人,是国家的贤人。”

第十三章

①②

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孔子怪之,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乡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诗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扬故巢。”皆不忘故之谓也。

【注释】

①乡:通“向”,不久前。刈(yì):割。蓍(shī)薪:当柴烧的蓍草。蓍簪:用蓍草茎做的簪子。

②“诗曰”以下十九字:旧脱,据薛据《孔子集语·孔子御》引补。《文选·古诗十九首》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与此相近,李善注即引《韩诗外传》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言不忘本之谓也。”又《文选·宣德皇后令》李善注、《后汉书·班超传》李贤注引《韩诗外传》皆有此诗句,是可证旧脱,当补。

【译文】

孔子外出到少源的郊外游玩,有一位妇人在沼泽中哭泣,哭声十分悲伤。孔子感到奇怪,让学生去问她,说:“夫人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妇人说:“不久前我割蓍草,丢失了我头上的蓍簪,我因此而悲伤。”孔子的学生说:“割蓍草,丢了蓍簪,可以再用蓍草做簪子嘛,有什么好悲伤的?”妇人说:“我不是悲伤丢了蓍簪,我悲伤大概是因为不能忘记旧物。”有诗歌说:“代地产的马依恋着北风,飞鸟在旧巢上空飞翔。”说的就是不忘故旧的意思。

第十四章

②③④

传曰:君子之闻道,入之于耳,藏之于心,察之以仁,守之以信,行之以义,出之以逊,故人无不虚心而听也。小人之闻道,入之于耳,出之于口,苟言而已,譬如饱食而呕之,其不惟肌肤无益,而于志亦戾矣。《诗》曰:“胡能有定。”

【注释】

①《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章,意与本章略同。

②肌肤:指身体。

③志:此指吃饭的本意。戾(lì):乖违,违背。

④《诗》曰:引诗见《诗经·邶风·日月》。

【译文】

传文说:君子听到好的道理,听进耳朵,就记在心里,用仁去体察它,用信去保守它,用义去践行它,用谦逊的语气说出它,所以别人没有不虚心听从的。小人听到了好的道理,刚听进耳朵,就从嘴里说出来,但只是随意说说而已,就像吃饱了又把食物吐出来,这不仅对身体没有益处,而且也与他吃饭的本意相违背。《诗经》说:“他的心志怎么才能坚定呢。”

第十五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于戎山之上。孔子喟然叹曰:“二三子者各言尔志,予将览焉。由尔何如?”对曰:“得白羽如月,赤羽如日,击钟鼓者,上闻于天,旌旗翩翻,下蟠于地,使将而攻之,惟由为能。”孔子曰:“勇士哉!赐尔何如?”对曰:“得素衣缟冠,使于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相亲如兄弟。”孔子曰:“辩士哉!回尔何如?”对曰:“鲍鱼不与兰茝同笥而藏,桀、纣不与尧、舜同时而治。二子已言,回何言哉?”孔子曰:“回有鄙之心?”颜渊曰:“愿得明王圣主为之相,使城郭不治,沟池不凿,阴阳和调,家给人足,铸库兵以为农器。”孔子曰:“大士哉!由来,区区汝何攻?赐来,便便汝何使?愿得衣冠为子宰焉。”

【注释】

①本章并见《说苑·指武》《孔子家语·致思》。卷七第二十五章,亦可与本章相参。

②戎山:《说苑·指武》《孔子家语·致思》作“农山”,许瀚《校议》以为即齐之峱(náo)山,《齐风·还》“遭我乎峱之间兮”,《汉书·地理志》引“峱”作“嶩(náo)”,“嶩”“峱”一音之转。

③翩翻:飄扬摇曳貌。

④蟠(pán):蟠满,遍及。

⑤素衣:白色生绢制的衣服。缟(gǎo)冠:白色生绢制的帽子。

⑥鲍鱼:盐渍的鱼干,其气腥臭。茝(chǎi):香草名。即白芷。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

⑦回有鄙之心:赵怀玉《校正》:“句下似有脱字。”《说苑·指武》作“若鄙心不与焉,第言之”。

⑧来:语助词。

⑨区区:得志貌。《吕氏春秋·务大》“区区焉相乐也”,高诱注:“区区,得志貌也。”

⑩便便:能言善辩貌。《尔雅·释言》:“便便,辩也。”

⑪按,本章脱《诗》辞。

【译文】

孔子和子路、子贡、颜渊在戎山上游玩。孔子长叹道:“你们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吧,让我来看看。仲由,你的志向是什么呢?”子路回答说:“我希望拥有一支军队,旌旗上白色的羽毛像月亮一样洁白,红色的羽毛像太阳一样火红,敲击钟鼓的声音,响震天际,旌旗飘扬,遍及大地,率领这样的军队去攻打敌人,只有我能够胜任。”孔子说:“仲由真是勇士啊!赐,你的志向是什么呢?”子贡回答说:“我希望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在两国之间聘使,连一把短刀都不用拿,一点粮食都不用带,就能使两个国家像兄弟一样友爱。”孔子说:“子贡真是辩士啊!颜回,你的志向是什么呢?”颜渊回答说:“鲍鱼不能和兰花、白芷放在同一个竹笥里,桀、纣不能和尧、舜在同一个时代治理天下。两位同学已经说了他们的志向,我还有什么要说的呢?”孔子说:“回,你是轻视仲由和赐吗?你姑且说说吧。”颜渊说:“我希望找到一个圣明的君王,做他的辅相,不用修治城墙,不用开凿沟池,就能使阴阳协调,家家丰衣足食,把府库里的兵器都铸成农具。”孔子说:“颜回是伟大的士人啊!仲由啊,你志气满满的样子,能攻打谁呢?赐啊,你能言善辩的样子,能去哪里出使呢?我愿穿上礼服礼帽,做颜回的家臣。”

第十六章

①②③④⑤⑥

贤士不以耻食,不以辱得。《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诎,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其用不屈。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释】

①贤士不以耻食,不以辱得:《说苑·谈丛》:“君子不以愧食,不以辱得。”

②“名与身孰亲”八句:见《老子》第四十四章。亲,切要。多,《说文·夕部》:“多,重也。”殆(dài),危殆,危险。

③“大成若缺”七句:见《老子》第四十四章。冲,虚。讷,木讷。“大辩若讷,大巧若拙”二句,与《老子》倒置。

④其用不屈(jué):《老子》无此句。屈,竭尽。

⑤“罪莫大于多欲”四句:见《老子》第四十六章。多欲,《老子》作“可欲”。咎,灾祸。憯(cǎn),许维遹《集释》:“《说文》:‘憯,痛也。’痛犹甚也。”《老子》作“大”。

⑥按,本章无《诗》辞。

【译文】

贤士不会忍受耻辱来求得食物,不会忍受侮辱来求得名利。《老子》说:“名誉和生命,哪一样更切要?生命和财物,哪一样更贵重?得到和失去,哪一样更有害?所以过分爱惜,一定会更多地耗费;过多收藏,一定会更多地丧失。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可以长久。最大的成功好像还有缺陷,它的作用就不会疲乏。最大的充盈好像还空虚,它的作用就不会穷竭。最直的好像还弯曲,最善于说话的好像还木讷,最灵巧的好像还笨拙,它们的作用就不会竭尽。罪过没有比欲望多更大的,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没有比贪婪更大的,所以知道满足的满足,是永远的满足。”

第十七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

【注释】

①本章并见《列女传·母仪》。

②踞:盘腿坐。

③问孰存:旧脱,赵怀玉《校正》据《列女传·母仪》补,许维遹《集释》从之。

④“将上堂”四句:见《礼记·曲礼上》。“将入门,问孰存”则不见《曲礼》。

⑤掩:掩袭,乘人不备。

⑥燕私:闲居休息。

⑦《诗》曰:引诗见《诗经·邶风·谷风》。

⑧葑(fēng):芜菁,又名“蔓菁”。叶、根均可食用,块根肉质,花黄色。俗称“大头菜”。菲:萝卜一类的菜。

⑨下礼:《毛诗》作“下体”。指葑菲的根。陈乔枞《韩诗遗说考》:“《外传》五云:‘礼者,则天地之体。’是‘礼’本训‘体’,故‘礼’‘体’通假。冯登府云:‘《释名》:“礼,体也,得其事体也。”《广雅·释言》:“礼,体也。”义皆本《韩诗》。’”按,以上二句喻夫妻间毋以小恶而弃其旧好。

【译文】

孟子的妻子独自在房里,盘腿坐着。孟子进门看到了,告诉他母亲说:“妻子没有礼数,请允许我休了她。”孟子母亲说:“她怎么了?”孟子说:“她盘腿坐着。”孟子母亲说:“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母亲说:“是你没有礼数,不是你妻子没有礼数。古礼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先问谁在里面;将要上堂,声音一定要提高;将要进房门,视线一定要往下看。’为的是不要乘人不备的时候出现。现在你到人家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入房门不发出声音,让她被看到盘腿坐着,这是你没有礼数,不是你妻子没有礼数。”于是孟子责备自己,不敢休掉妻子。《诗经》说:“采摘芜菁、萝卜,不要因为它们的根败坏了就舍弃叶子。”

第十八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

孔子出卫之东门,逆姑布子卿,曰:“二三子使车避,有人将来,必相我者也。志之。”姑布子卿亦曰:“二三子引车避,有圣人将来。”孔子下步,姑步子卿迎而视之五十步,从而望之五十步,顾子贡曰:“是何为者也?”子贡曰:“赐之师也,所谓鲁孔丘也。”姑布子卿曰:“是鲁孔丘欤?吾固闻之。”子贡曰:“赐之师何如?”姑布子卿曰:“得尧之颡,舜之目,禹之颈,皋陶之喙。从前视之,盎盎乎似有土者。从后视之,高肩弱脊,循循固得之,转广一尺四寸,此惟不及四圣者也。”子贡吁然。姑布子卿曰:“子何患焉?污面而不恶,葭喙而不藉,远而望之,羸乎若丧家之狗。子何患焉?”子贡以告孔子,孔子无所辞,独辞丧家之狗耳,曰:“丘何敢乎?”子贡曰:“污面而不恶,葭喙而不藉,赐以知之矣。不知丧家狗,何足辞也?”子曰:“赐,汝独不见夫丧家之狗欤?既敛而椁,布席而祭,顾望无人。意欲施之,上无明王,下无贤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强陵弱,众暴寡,百姓纵心,莫之纲纪。是人固以丘为欲当之者也。丘何敢乎!”

【注释】

①《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困誓》《白虎通义·寿命》《论衡·骨相》亦载郑人相孔子之语。

②卫:当作“郑”。《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云云。

③逆:迎。姑布子卿:复姓姑布,字子卿,春秋时晋国人。善相。《史记·赵世家》载其相赵简子之诸子,认为其妾所生子毋䘏可为将军,必贵。后简子试之,果贤,立为太子。

④颡(sǎng):额头。薛据《孔子集语·子出卫》引作“志”,屈守元《笺疏》引《素问》,谓“志”即指脑部,其义与“颡”不殊。

⑤盎盎(àng)乎:盛大充盈的样子。

⑥循循固得之,转广一尺四寸:薛据《孔子集语·子出卫》引作“循循固得之,转要下四寸”,其义不详,文或有讹误。

⑦吁(xū)然:感叹的神情。

⑧污:污黑。恶:丑陋。

⑨葭喙(jiā huì):许维遹《集释》:“《山海经·海内经》‘人面豕喙’,郝懿行《笺疏》引此《传》为证,云:‘葭’盖与‘豭’通,即豕喙也。”藉:杂乱不整齐。

⑩羸(léi):通“累”,不得志的样子。《史记·孔子世家》作“累累”,裴骃《集解》引王肃曰:“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⑪辞:拒绝。

⑫方伯:商周时一方诸侯之长。

⑬按,本章脱《诗》辞。

【译文】

孔子出了卫国的东门,去迎接姑布子卿,对学生说:“你们把车停靠在一旁,有人一会儿要来了,他一定会看我的面相。你们把他的话记下来。”姑布子卿也对他的随从说:“你们把车引到一旁停靠,有一位圣人一会儿要来了。”孔子下车步行,姑布子卿姑迎面看孔子走了五十步,又跟从着从后面看孔子走了五十步,回头问子贡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子贡说:“我的老师,就是人们所说的鲁国孔丘。”姑布子卿说:“他是鲁国的孔丘吗?我原来就听说过他。”子贡说:“我的老师面相怎么样?”姑布子卿说:“他长着尧一样的额头,舜一样的眼睛,禹一样的脖子,皋陶一样的嘴。从前面看他,盛大充盈的样子,像是拥有土地的君王。从后面看他,肩膀高耸,脊背瘦弱,循循固得之,转广一尺四寸,只有这一点不如尧、舜、禹、皋陶四位圣人。”子贡露出感叹的神情。姑布子卿说:“你担忧什么呢?你的老师面部污黑,但不丑陋,嘴巴像猪嘴一样突出,但不杂乱,远远看他,不得志的样子像是有丧事人家里的狗。你担忧什么呢?”子贡把姑布子卿的话告诉孔子,孔子没有拒绝姑布子卿的话,唯独拒绝有丧事人家里的狗这个评说,说:“我怎么敢当啊?”子贡说:“面部污黑但不丑陋,嘴巴像猪嘴一样突出但不杂乱,这些我已经明白了。但不明白说你像有丧事人家里的狗,你为什么要拒绝呢?”孔子说:“赐,你难道没见过有丧事人家的狗吗?死人被入殓到棺椁里了,人们铺设席子来祭祀他,狗四下张望,没有人理睬它。姑布子卿这么说我,是看出我想要有所施展作为,但是在上没有英明的君王,在下没有贤明的方伯,王道衰微,政教沦丧,强大的欺侮弱小的,人多的侵虐人少的,百姓放纵心意,社会没有纲纪法度。姑布子卿一定认为我想当这个治理天下的人。我怎么敢当呢!”

第十九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

修身不可不慎也。嗜欲侈则行亏,谗毁行则害成。患生于忿怒,祸起于纤微。污辱难湔洒,败失不复追。不深念远虑,后悔何益?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祸之马也。谩诞者,趋祸之路也。毁于人者,困穷之舍也。是故君子去徼幸,节嗜欲,务忠信,无毁于一人,则名声常存,称为君子矣。《诗》曰:“何其处也,必有与也。”

【注释】

①本章并见《说苑·敬慎》。

②侈(chǐ):大,多。

③湔(jiān)洒:洗刷,洗雪。

④徼(jiǎo)幸:非分的企求。徼,通“侥”。

⑤伐:危害,败坏。

⑥谩诞:浮夸虚妄。

⑦《诗》曰:引诗见《诗经·召南·江有汜(sì)》。

⑧与:同“以”,原因。

【译文】

修养自身品德不可以不慎重。欲望过多,德行就会有所亏损,别人对你的毁谤流行开来,祸害就会形成。祸患产生于愤怒,灾祸萌发于细微的事。耻辱很难洗刷掉,失败不能再追补。事前不深谋远虑,事后悔恨又有什么用?非分的企求,是败坏德性的斧头。欲望,是追逐祸害的马。浮夸虚妄,是趋向灾祸的道路。被人毁谤,是穷困居住的地方。所以君子消除非分的企求,节制欲望,致力于忠信,不被一个人毁谤,那么他的名声就会长久保存,被人称为君子。《诗经》说:“为什么会处在这样的境地,一定有原因。”

第二十章

①②③④⑤⑥⑦

君子之居也,绥如安裘,晏如覆杅。天下有道,则诸侯畏之。天下无道,则庶人易之。非独今日,自古亦然。昔者范蠡行游,与齐屠地居,奄忽龙变,仁义沉浮。汤汤慨慨,天地同忧。故君子居之,安得自若?《诗》曰:“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注释】

①绥(suí)如:安闲貌。安裘:安放的衣裘。屈守元《笺疏》谓即“委裘”,《吕氏春秋·察贤》曰:“尧之容若委衣裘,以言少事也。”

②晏如:安稳貌。覆杅(yú):倒置的盂,比喻安稳、安定。杅,盛汤浆的器皿。

③易:轻视。

④范蠡:注见卷六第十三章。

⑤奄(yǎn)忽:倏忽,突然。龙变:像龙一样乘时兴起。指飞黄腾达。

⑥汤汤:许维遹《集释》:“郝懿行云:‘汤’疑当作‘ ’。《说文》:‘ ,忧也。’”慨慨:感叹貌。

⑦《诗》曰:引诗见《诗经·魏风·园有桃》。

【译文】

君子日常居处,安闲得像安放的衣裘,安稳得像倒置的杅。天下政治清明时,诸侯都畏惧他。天下政治昏乱时,平民都轻视他。不仅现在是这样,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从前范蠡游历各地,在齐国的屠宰场居住,突然就像龙一样乘时兴起,飞黄腾达,他所主张的仁义也随之沉浮。他悲伤地感叹,天地也同他一起忧愁。所以君子日常居处,怎么能够镇定自若呢?《诗经》说:“我内心忧愁,有谁知道呢!”

第二十一章

②③④⑤

田子方之魏,魏太子从车百乘而迎之郊。太子再拜,谒田子方,田子方不下车。太子不说,曰:“敢问何如则可以骄人矣?”田子方曰:“吾闻以天下骄人而亡者有矣,以一国骄人而亡者有矣。由此观之,则贫贱可以骄人矣。夫志不得,则授履而适秦、楚耳,安往而不得贫贱乎?”于是太子再拜而后退。田子方遂不下车。

【注释】

①本章并见《史记·魏世家》《说苑·尊贤》及《太平御览》卷四九八引《春秋后语》。

②田子方:注见卷三第六章。

③魏太子:即魏文侯之太子击。

④授履:许维遹《集释》引闻一多说,谓“授”当作“扱”,“扱履”犹“接履”,拖曳着鞋子。参卷二第二十二章注。

⑤按,本章脱《诗》辞。

【译文】

田子方到魏国去,魏国太子让一百辆车跟从自己,去郊外迎接他。太子作揖了两次,谒见田子方,田子方也没下车。太子不高兴,说:“请问怎么样的人可以对人傲慢呢?”田子方说:“我听说拥有天下而对人傲慢以至于亡天下的人是有的,拥有国家而对人傲慢以至于亡国的人是有的。由此看来,贫贱的人可以对人傲慢。贫贱的人在这里不得志,就可以拖曳着鞋子到秦国、楚国去,到哪里去得不到贫贱呢?”太子因此再次作揖而后退离开。田子方始终没有下车。

第二十二章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戴晋生弊衣冠而往见梁王。梁王曰:“前日寡人以上大夫之禄要先生,先生不留,今过寡人邪?”戴晋生欣然而笑,仰而永叹曰:“嗟乎!由此观之,君曾不足与游也。君不见大泽中雉乎?五步一噣,终日乃饱,羽毛悦泽,光照于日月,奋翼争鸣,声响于陵泽者何?彼乐其志也。援置之囷仓中,常噣粱粟,不旦时而饱,然犹羽毛憔悴,志气益下,低头不鸣。夫食岂不善哉?彼不得其志故也。今臣不远千里而从君游者,岂食不足?窃慕君之道耳。臣始以君为好士,天下无双,乃今见君不好士,明矣。”辞而去,终不复往。

【注释】

①戴晋生:人名。生平不详。

②要(yāo):邀请。

③曾(zēng):竟然。

④噣(zhuó):同“啄”。

⑤悦泽:光润悦目。

⑥囷(qūn)仓:粮仓。囷,古代一种圆形谷仓。

⑦憔悴:枯萎无光泽。

⑧按,本章脱《诗》辞。

【译文】

戴晋生穿着破衣服、戴着破帽子去见梁王。梁王说:“前些天,我以上大夫的俸禄邀请先生,先生不肯留下来,今天怎么来探访我了?”戴晋生开心地笑起来,仰头长叹道:“唉!从你的话中可以看出,你竟是不值得交游的人。你没见过沼泽中的野鸡吗?它走五步就啄食一次,要整天觅食才能吃饱,但它的羽毛光润悦目,那光泽可以和日月相辉映,振动翅膀,争相鸣叫,声音响彻山陵沼泽,为什么呢?因为它高兴能按自己的志趣生活。把它捉来,安置在粮仓里,能经常啄食粱粟,不到一个早晨就吃饱了,但它的羽毛枯萎没有光泽,精神一天比一天低落,低着头不鸣叫。它吃的难道不好吗?这是因为它不能按自己的志趣生活的缘故。现在我不远千里来跟你交游,难道是食物不够吃吗?只是私下里仰慕你的道德罢了。我起初以为你爱好贤士,天下没有人可比,今天才发现你并不爱好贤士,这是很明显的了。”戴晋生告辞了离开,永远不再来梁国。

第二十三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楚庄王使使赍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愿入计之。”即谓妇人曰:“楚欲以我为相,今日相,即结驷列骑,食方丈于前,如何?”妇人曰:“夫子以织屦为食,食粥毚履,无怵惕之忧者何哉?与物无治也。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国之忧,其可乎?”于是遂不应聘,与妇去之。《诗》曰:“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注释】

①本章并见《列女传·贤明》《高士传》《渚宫旧事》。

②赍(jī):携带。北郭先生:人名。《高士传》作“陈仲子”,《列女传·贤明》作“於陵子终”。

③箕帚之使:持箕帚,以供扫除之役使。借作己妻之谦称。

④结驷(sì)列骑:指车马众多,接连成队。形容排场阔绰,高贵显赫。

⑤食方丈于前:极言肴馔之丰盛。《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赵岐注:“极五味之馔食,列于前,方一丈。”

⑥毚履(chān lǚ):插履,即“接履”,履无跟,但以足插入,曳之而行。参卷二第二十二章注。毚,通“攙”,插。

⑦怵(chù)惕:恐惧。

⑧容膝:仅能容纳双膝。形容安身之地狭小。

⑨殉(xùn):牺牲,献身。《列女传·贤明》作“怀”。

⑩《诗》曰:引诗见《诗经·陈风·东门之池》。

⑪淑:善。

⑫晤(wù):会面。

【译文】

楚庄王派遣使臣携带一百斤黄金,去聘请北郭先生。北郭先生说:“我有妻子,我希望能进去和她商量一下。”北郭先生进屋对妻子说:“楚国想聘请我做国相,今天我做了国相,就可以乘坐四匹马拉的车,后面还跟着一队车骑,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都摆满了佳肴,你觉得怎么样?”妻子说:“先生靠编织草鞋为生,喝着粥,拖曳着鞋子,没有恐惧的忧愁,这是为什么?因为你不用治理事务。现在如果乘坐四匹马拉的车,后面还跟着一队车骑,但你感到舒适的地方不过膝前狭小之地,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都摆满了佳肴,但你觉得美味的不过一块肉。为了膝前狭小之地的舒适、一块肉的美味,就去为楚国的忧愁而献身,这样做难道值得吗?”于是北郭先生最终没有接受楚国的聘请,和妻子离开了。《诗经》说:“那位美丽贤淑的女子,值得和她会面谈话。”

第二十四章

②③④⑤⑥

传曰:昔戎将由余使秦,秦缪公问以得失之要,对曰:“古有国者未尝不以恭俭也,失国者未尝不以骄奢也。”由余因论五帝三王之所以衰,及至布衣之所以亡。缪公然之,于是告内史王廖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由余圣人也,将奈之何?”王廖曰:“夫戎王居僻陋之地,未尝见中国之声色也。君其遗之女乐以淫其志,乱其政,其臣下必疏。因为由余请缓期,使其君臣有间,然后可图。”缪公曰:“善。”乃使王廖以女乐二列遗戎王,为由余请期。戎王大悦,许之。于是张酒听乐,日夜不休,终岁淫纵,牛马多死。由余归,数谏不听,去之秦。秦缪公迎而拜之上卿。遂并国十二,辟地千里。

【注释】

①本章并见《韩非子·十过》《吕氏春秋·不苟》《史记·秦本纪》《说苑·尊贤》《说苑·反质》。

②由余:春秋时人。其先晋人,亡入戎,任于戎。

③遗(wèi):赠送。女乐:女乐工。

④间:间隙,嫌隙。

⑤二列:古乐以八人为一列,二列则为十六人。《韩非子·十过》《吕氏春秋·不苟》《史记·秦本纪》即作“二八”。

⑥按,周廷寀《校注》:“疑脱《诗》辞。”

【译文】

传文说:从前西戎的将军由余出使秦国,秦缪公问他政治得失的要点,他回答说:“古代保有国家的没有不是因为恭敬节俭,丧失国家的没有不是因为骄傲奢靡。”由余于是议论五帝三王衰微,以及平民死亡的原因。缪公认为由余说得对,于是告诉内史王廖说:“邻国有圣人,这是它的敌国的忧患。由余是位圣人,该怎么办呢?”王廖说:“戎王住在偏僻简陋的地方,没有见过中原地区的音乐和女色。国君送给他女乐工,淫逸他的心志,扰乱他的政治,他的臣下一定和他疏远。再替由余向戎王请求延期回国,让他们君臣之间产生嫌隙,然后我们就可进一步图谋了。”缪公说:“好的。”于是派遣王廖送给戎王十六个女乐工,替由余请求延期回国。戎王十分高兴,允许了。于是陈设酒席,欣赏音乐,日夜不休,整年都淫荡放纵,牛马死了大半。由余回国后,屡次劝谏,戎王都不听从,于是离开西戎,到秦国去。秦缪公迎接他,封他为上卿。于是秦国兼并了十二个国家,开辟了上千里的国土。

第二十五章

①②③④

子夏过曾子,曾子曰:“入食。”子夏曰:“不为公费乎?”曾子曰:“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子夏曰:“敢问三乐。”曾子曰:“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子夏曰:“敢问三费。”曾子曰:“少而学,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子夏曰:“善哉!谨身事一言,愈于终身之诵,而事一士,愈于治万民之功。夫知人者不可以不知,何也?吾尝蓾焉吾田,期岁不收。土莫不然,何况于人乎!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夫实之与实,如胶如漆。虚之与虚,如薄冰之见昼日。君子可不留意哉!”《诗》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注释】

①蓾(lǔ):通“鹵”,鹵莽,粗疏。《庄子·则阳》:“昔予为禾耕而鹵莽之,则其实亦鹵莽而报予。”《释文》:“司马云:‘卤莽,犹粗也,谓浅耕稀种也。’”

②《诗》曰:引诗见《诗经·小雅·伐木》。

③神:通“慎”,谨慎。马瑞辰《通释》:“以经文求之,并无求通神明之意,且‘神之’与‘听之’相对成文,不得言‘神若听之’也。《尔雅·释诂》:‘神,慎也。’‘慎,诫也。’‘神之’即‘慎之’也。”按,马说是也,本章所论与神明之意无涉,“谨身事一言,愈于终身之诵”云云,即“慎之听之”之义。

④终:王引之《经义述闻》:“终,犹既也。”

【译文】

子夏去拜访曾子,曾子说:“入座来吃饭吧。”子夏说:“这不是浪费公家财物吗?”曾子说:“君子有三种浪费,饮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种快乐,欣赏钟磬琴瑟不在其中。”子夏说:“请问什么是三种乐事。”曾子说:“有父母可以敬畏,有君主可以事奉,有儿子可以传承,这是第一种乐事。有父母,当他们有过错时可以劝谏;有君主,当他不听劝谏时可以离开;有儿子,当他有过错时可以生气,这是第二种乐事。有君主可以向他劝谕道理,有朋友当他困难时可以帮助他,这是第三种乐事。”子夏说:“请问什么是三种浪费。”曾子说:“年轻时学习了,年长时忘记了,这是第一种浪费。事奉君主有功劳,却轻易地背弃了他,这是第二种浪费。交往了很久的朋友,中途却和他绝交了,这是第三种浪费。”子夏说:“说得好啊!谨慎地践行一句话,胜过一辈子诵读这话,谨慎地与一位贤士交往,胜过治理万民的功绩。要了解一个人不能不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呢?我曾经很粗疏地种田,一年都没有好收成。土地没有不这样的,更何况是人呢!诚实地和人交往,虽然是疏远的人,也会亲密起来。虚伪地和人交往,虽然是亲近的人,也会变得疏远。诚实的人和诚实的人交往,就像胶、漆一样亲密坚固。虚伪的人和虚伪的人交往,就像薄冰见到太阳一样,很快就会融化。君子与人交往时能不留意吗!”《诗经》说:“谨慎行事,听从善言,就会既和顺又正直。”

第二十六章

②③④⑤⑥⑦

晏子之妻布衣纻表。田无宇讥之曰:“出于室何为者也?”晏子曰:“臣家也。”田无宇曰:“位为中卿,食田七十万,何用是人为畜之?”晏子曰:“弃老取少谓之瞽,贵而忘贱谓之乱,见色而说谓之逆。吾岂以逆乱瞽之道哉!”

【注释】

①本章并见《晏子春秋·外篇》。

②纻(zhù):用苎麻为原料织成的粗布。

③田无宇:春秋时齐国大夫,谥桓,故称“田桓子”。田文子田须无之子。历仕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联合鲍氏攻栾氏、高氏,栾施、高彊奔鲁。以所得粟施舍给贫乏孤寡者,民归陈氏,陈氏因而强大。

④家:家室,妻子。

⑤食田: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邑。

⑥瞽(gǔ):暗昧,不明事理。

⑦按,本章脱《诗》辞。

【译文】

晏子的妻子穿着粗布衣和麻制外衣。田无宇嘲笑晏子说:“从你房里走出来的是谁啊?”晏子说:“是我的妻子。”田无宇说:“你的爵位是中卿,所食封邑有七十万户,为什么还养这样的妻子?”晏子说:“遗弃年老的妻子,去娶年轻的女子,这叫作‘暗昧’;地位尊贵了,就遗忘卑贱的时候,这叫作‘昏乱’;见到美色就喜欢,这叫作‘悖逆’。我怎么能够做悖逆、昏乱、暗昧的事情呢!”

第二十七章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夫凤凰之初起也,翾翾十步,藩篱之雀,喔咿而笑之。及其升少阳,一诎一信,展羽云间,藩篱之雀超然自知不及远矣。士褐衣缊著未尝完也,粝荅之食未尝饱也,世俗之士即以为羞耳。及其出则安百议,用则延民命,世俗之士超然自知不及远矣。《诗》曰:“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释】

①翾翾(xuān):小飞貌。

②喔咿(wō yī):嘲笑貌。

③少阳:东方。

④诎(qū):卷曲。指收拢翅膀。信:通“伸”,指伸展翅膀。

⑤超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⑥褐衣:粗布衣。缊著:麻絮衣。

⑦粝(lì):糙米。荅(dá):小豆。《说文·艸部》:“荅,小尗也。”

⑧及其出则安百议:许维遹《集释》:“元本‘议’作‘姓’。”按,卷二第三十二章有“故动则安百姓,议则延民命”二句,后亦引《鸱鸮》“正是国人,胡不万年”,故当从元本作“安百姓”为是。

⑨《诗》曰:引诗见《诗经·曹风·鸤鸠(shī jiū)》。又引见卷二第三十二章。

⑩正:准则,榜样。

⑪胡:何,怎么。

【译文】

凤凰刚飞起来,小飞一下才十步远,篱笆上的麻雀都嘲笑它。等到凤凰飞到东方天空,翅膀一下收拢一下伸展,在云间舒展翅膀,篱笆上的麻雀才怅然地知道自己远不如凤凰。士人连粗布衣、麻絮衣都没有穿过完整的,连糙米、豆叶做的粗恶饭食都没有吃饱过,世俗的士人都为此感到羞耻。等到他出来做官就能安定百姓的生活,被任用就能延长百姓的生命,世俗的士人才怅然地知道自己远不如他。《诗经》说:“这位君子是国人的榜样,怎么能不长寿万年呢!”

第二十八章

①②③④⑤⑥

齐王厚送女,欲妻屠牛吐。屠牛吐辞以疾。其友曰:“子终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谓辞之?”吐应之曰:“其女丑。”其友曰:“子何以知之?”吐曰:“以吾屠知之。”其友曰:“何谓也?”吐曰:“吾肉善,如量而去,苦少耳。吾肉不善,虽以他附益之,尚犹贾不售。今厚送子,子丑故耳。”其友后见之,果丑。传曰:“目如擗杏,齿如编蠁。”

【注释】

①苦:遗憾。

②贾(gǔ):卖。不售:卖不出去。

③传曰:陈乔枞《韩诗遗说考》:“各本有‘传曰’二字,疑衍文也。”《太平御览》卷三八二引即无“传曰”二字。

④擗(pǐ):拨开。

⑤蠁(xiǎng):土蛹,生长土中,如蚕而大。又名“地蛹”“知声虫”。

⑥按,本章无《诗》辞。

【译文】

齐王用丰厚的嫁妆嫁女儿,想要把女儿嫁给一个叫作吐的杀牛人。杀牛的吐以生病为由拒绝了。他的朋友说:“你想一辈子终老死在腥臭的肉铺吗?为什么拒绝呢?”吐回答说:“齐王的女儿长得丑。”他朋友说:“你怎么知道的?”吐说:“凭借我杀牛卖肉的经验知道的。”他朋友说:“这话什么意思?”吐说:“我卖的肉好,按正常的重量卖出去,很快卖完,我还遗憾准备卖的肉少了。我卖的肉不好,即使再附送一些其他肉,也还卖不出去。现在齐王用丰厚的嫁妆嫁女儿,定是女儿长得丑的缘故。”他的朋友后来见到了齐王的女儿,果然长得丑。传文说:“眼睛好像拨开的杏子,牙齿好像编窜的土蛹。”

第二十九章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

传曰:孔子过康子,子张、子夏从。孔子入坐,二子相与论,终日不决。子夏辞气甚隘,颜色甚变。子张曰:“子亦闻夫子之议论邪?徐言訚訚,威仪翼翼,后言先默,得之推让,巍巍乎,荡荡乎,道有归矣!小人之论也,专意自是,言人之非,瞋目搤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一幸得胜,疾笑嗌嗌。威仪固陋,辞气鄙俗,是以君子贱之也。”

【注释】

①康子:季康子,注见卷三第二十二章。

②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陈国人。孔子弟子。为人有容貌,宽冲从容。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派,其中有子张之儒。

③隘:急迫。

④訚訚(yín):和悦而正直。《论语·乡党》:“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朱熹《集注》:“訚訚,和悦而诤也。”

⑤翼翼:庄严恭敬的样子。

⑥巍巍:高大的样子。

⑦荡荡:广大的样子。

⑧专意:执意,坚持己见。

⑨瞋(chēn):张,瞪。搤(è):用力抓住。《说文·手部》:“搤,捉也。”

⑩喷喷:形容说话急促,喷涌而出。

⑪口沸:口沫横飞。

⑫疾笑:狂笑。嗌嗌(wò):笑声。

⑬按,周廷寀《校注》:“亦脱《诗》辞。”

【译文】

传文说:孔子拜访季康子,子张、子夏跟从着同去。孔子进屋与季康子坐着谈话,子张、子夏两人就相互辩论起来,辩论了一整天也没有结果。子夏的语气十分急迫,脸色都变了。子张说:“你也听过老师的议论吧?他说话从容,和悦而正直,仪容举止庄严而恭敬,在别人之后说话,在别人之前先沉默,说得在理就推让给别人,他的议论多么高大,多么广大啊,使得正道有了归宿!小人的议论,则是坚持己见,自以为是,指责别人的错误,瞪大眼睛,用力抓住手腕,说话急促,喷涌而出,口沫横飞,眼睛发红。一旦侥幸获胜,就‘嗌嗌’狂笑起来。仪容举止浅陋,语气鄙俗,所以君子看不起这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