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仁”为题,内容也多以仁爱、修养相关。孔子将“仁”视为人生最高的道德准则,他的忠孝观、义利观无不以此为根本。

4.1子曰:“里[1]仁为美。择不处[2]仁,焉得知?”

[1]里:居住。

[2]处:居处,与“里”意思相近。

【译文】

孔子说:“居于仁德是最美好的,选择住处却不居于仁德,哪里算得上明智呢?”

【原文】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2]。仁者安[3]仁,知者利[4]仁。”

[1]约:简约,贫困。

[2]乐:安乐。

[3]安:安心。

[4]利:利用。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居处于贫困,也不可能长久地居处于安乐。仁德的人安于仁,智慧的人运用仁。”

【原文】

4.3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1]好:喜爱。

[2]恶:讨厌。

【译文】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喜爱某人,讨厌某人。”

【原文】

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1]也。”

[1]恶:此字有两种解释,一是善恶的“恶”,二是好恶的“恶”。若持第二种说法,此句当解释为“没有可厌恶的人了”,显然与“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相矛盾,所以取第一种说法。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施行仁德,就不会做坏事了。”

【原文】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1]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2]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3]违仁,造次[4]必于是,颠沛[5]必于是。”

[1]不以其道:不用正当的手段。

[2]恶:怎么,怎么样。

[3]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工夫,引申为每时每刻。

[4]造次:仓促匆忙之时。

[5]颠沛:流离不安定。

【译文】

孔子说:“富有和尊贵,这是人们都想要的;但是不用正当手段取得,就不应安于这种状态。贫穷和卑贱,这是人们都讨厌的;但是不用正当手段摆脱,就不应离开这种状态。君子背弃仁德,怎能成就名声?君子每时每刻都不违背仁德,匆忙之间这样,身处逆境也这样。”

【原文】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1];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2]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无以尚之:没有能在他之上的,可以译为“再好不过”。

[2]盖:大概。

【译文】

孔子说:“我没见过喜好仁德的,也没见过厌恶不仁的。有人喜欢仁德,再好不过了;有人厌恶不仁,他施行仁德的方式,只是不让不仁施加在自己身上。有能在哪一天用尽全力施行仁德的吗?我没见过力量不足的人。大概有尽全力施行仁德的人,只是我没见过。”

【原文】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1]。观过,斯知仁[2]矣。”

[1]党:某种类型的人。

[2]仁:通“人”。

【译文】

孔子说:“什么样的人,就会犯什么样的错。通过观察过错,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了。”

【原文】

4.8子曰:“朝[1]闻道[2],夕[3]死可矣。”

[1]朝:早晨。

[2]道:真理,也指仁,可以译为“人间正道”。

[3]夕:晚上。

【译文】

孔子说:“早晨领悟了人间正道,晚上就死去也是值得的。”

【原文】

4.9子曰:“士[1]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2]者,未足与议也。”

[1]士:周代分封体系中的末等贵族。春秋时期,“士”的含义已有不同。庶人求学做官后也可跻身“士”的阶层,孔门弟子大多如此。

[2]恶衣恶食:不好的衣食。

【译文】

孔子说:“士人立志于弘扬大道,如果以穿破旧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为耻,就不值得与他论道。”

【原文】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之与比[3]。”

[1]适:可做之事,可以译为“全盘肯定”。

[2]莫:不可做之事,可以译为“全盘否定”。

[3]义之与比:符合道义就去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全盘肯定的,也没有全盘否定的,只要符合道义就去做。”

【原文】

4.11子曰:“君子怀德[1],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4]。”

[1]怀德:心怀仁德。

[2]怀土:怀恋乡土,引申为安于现状。

[3]刑:刑法,制度。

[4]惠:恩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仁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注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原文】

4.12子曰:“放[1]于利[2]而行,多怨[3]。”

[1]放:根据,依据。

[2]利:利益。

[3]多怨:产生很多怨恨。

【译文】

孔子说:“凡事都以利益为出发点,就会产生很多怨恨。”

【原文】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何有:即有何难。

【译文】

孔子说:“能用礼让治国吗?这有何难?不能用礼让治国,将会怎样对待礼仪呢?”

【原文】

4.14子曰:“不患无位[1],患所以立[2];不患莫己知[3],求为可知[4]也。”

[1]位:官位。

[2]立:被任用为官。

[3]莫己知:没人了解自己。

[4]可知:值得别人了解的本事。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得不到官位,担心的是被任用后能否胜任;不要担心没人了解自己,只求拥有可以让人了解的本事。”

【原文】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1]。”曾子曰:“唯[2]。”子出。门人[3]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4]而已矣。”

[1]一以贯之:指有一种贯穿始终的思想。

[2]唯:古时候常以“唯”、“诺”应答,可以译为“是”。

[3]门人:一说为孔子的弟子,一说为曾子的弟子。曾子少孔子四十六岁,当时未必有弟子,所以取前一种说法。

[4]恕:宽容。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有一种贯穿始终的思想。”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了。其他弟子问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夫子的学说,只是忠诚和宽容罢了。”

【原文】

4.16子曰:“君子喻[1]于义,小人喻于利。”

[1]喻:懂得,明白。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道义,小人只知道利益。”

【原文】

4.17子曰:“见贤思齐[1]焉,见不贤而内自省[2]也。”

[1]思齐:考虑向他看齐。

[2]内自省:内心自我反省。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能的人要想到以他为榜样,见到不贤之人就要自我反省,看自己是否像他一样。”

【原文】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1],见志不从[2],又敬不违[3],劳[4]而不怨。”

[1]几谏:婉转地劝谏。

[2]见志不从:自己的意见不被听从。

[3]违:冒犯,违反。

[4]劳:担忧。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要婉转地劝谏,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也要继续保持恭敬的态度而不能顶撞父母,虽然为他们担心,却不能有怨言。”

【原文】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1]远游:到远方求学或做官。

[2]方:方向,可以理解为指定的去处,也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目标。

【译文】

孔子说:“父母还在世,就不要出远门。出远门一定要找准方向。”

【原文】

4.20子曰:“三年[1]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三年:多年,长期。

【译文】

孔子说:“长期奉行父亲生前的处事之道而不加修改,就可以说是孝顺了。”

【原文】

4.21子曰:“父母之年[1],不可不知[2]也,一则[3]以喜[4],一则以惧[5]。”

[1]年:指年龄。

[2]知:记住。

[3]一则:一方面。

[4]喜:因高寿而喜悦。

[5]惧:因衰老而担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记得,一方面因他们的高寿而感到喜悦,一方面因他们的衰老而感到忧虑。”

【原文】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1],耻躬[2]之不逮[3]也。”

[1]言之不出:话不轻易说出口。

[2]躬:亲自。

[3]逮:及。

【译文】

孔子说:“古时候的君子话不轻易说出口,以自己的行为达不到所作出的承诺为耻。”

【原文】

4.23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矣。”

[1]约:自我约束。

【译文】

孔子说:“因为自我约束而产生差错的太少了。”

【原文】

4.24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1]讷:语言不流畅。这里指出言谨慎。

[2]敏:敏捷。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常希望自己在说话方面可以迟钝些,但在行动方面却要敏捷。”

【原文】

4.25子曰:“德[1]不孤[2],必有邻[3]。”

[1]德:有德之人。

[2]孤:孤独,孤单。

[3]邻:相邻,亲近。

【译文】

孔子说:“道德高尚的人从来都不会感到孤独,一定会有人与他亲近。”

【原文】

4.26子游曰:“事君数[1],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数:屡屡。这里指劝谏过于频繁,待人过于刻薄。

【译文】

子游说:“进谏君主过于频繁,就要受羞辱了。规劝朋友过于频繁,就会被疏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