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阐述了礼乐制度的内涵,可以视为《论语》中的礼乐专篇。孔子终生尊崇礼乐,捍卫礼乐,致力于挽救礼乐,并批判破坏礼乐的行为。另外值得注意的内容,还有孔子的华夷观念和复古思想。
3.1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也,孰不可忍也?”
[1]季氏:鲁国正卿,“三桓”之一。此处所指有三种说法,一是季平子,一是季桓子,一是季康子。
[2]八佾:古代乐舞,在祭祀时表演,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八佾即六十四人舞,为天子等级乐舞的规模,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3]忍:此字有两种解释,一是容忍,二是忍心。由于孔子并无能力阻止季氏的僭越行为,因此第一种说法不可取,这里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
孔子谈论季氏说:“天子乐舞八佾出现在他家的庭院中,这种事情都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不忍心做的呢?”
【原文】
3.2三家[1]者以雍[2]彻[3]。子曰:“‘相 [4]维辟公[5],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1]三家:即“三桓”,鲁国大夫孟孙、叔孙、季孙。
[2]雍:《诗经·周颂》的一篇,是武王祭祀文王的颂歌。
[3]彻:撤除祭品。
[4]相:助祭人。
[5]公:诸侯。
【译文】
三家(孟孙、叔孙和季孙)祭祖时,唱着《雍》这首诗歌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说的‘诸侯都来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怎么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呢?”
【原文】
3.3子曰:“人而不仁,如[1]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如:处置,对待。
【译文】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之心,将会怎样对待礼仪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之心,将会怎样对待音乐呢?”
【原文】
3.4林放[1]问礼之本[2]。子曰:“大哉问!礼[3],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4]也,宁戚[5]。”
[1]林放:鲁国人,一说为孔子的学生。
[2]本:根本,根源。
[3]礼:泛指一般的礼仪,与下文特指丧礼的“丧”相对。
[4]易:修治完备。
[5]戚:悲戚,过度悲伤。
【译文】
林放询问礼的根本。孔子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啊!一般的礼仪,与其操办得奢华,宁可节俭一些;丧礼,与其操办得完备,宁可悲伤一些。”
【原文】
3.5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2]诸夏[3]之亡[4]也。”
[1]夷狄:古代华夏民族称四方文明较落后的民族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简称夷狄、蛮夷。
[2]如:此字有两种解释,一是及,一是像。这样此章就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解释,一是夷狄即使有君主,只因文明落后,所以也不及诸夏没有君主;二是夷狄尊崇君权,不像诸夏礼崩乐坏,君主名存实亡。孔子一向尊崇周礼,并以生在号称礼仪之邦的鲁国而自豪,因而不太可能说出诸夏不如夷狄的言论,所以这里采用前一种说法。
[3]诸夏:指中原地区的诸封国。当时中原人自称华夏,所以中原诸国称诸夏。
[4]亡:通“无”,没有。
【译文】
孔子说:“偏远落后的夷狄有君主,也比不上中原诸国没有君主。”
【原文】
3.6季氏旅[1]于泰山。子谓冉有[2]曰:“女弗能救[3]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4]乎?”
[1]旅:祭祀大山的仪式。按照礼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祭祀名山大川。
[2]冉有:即孔子的学生冉求,字子有,鲁国人,少孔子二十九岁。冉有当时为季氏的家臣。
[3]救:制止,劝阻。
[4]泰山不如林放:孔子认为,林放知礼,必定会反对季氏祭祀泰山;泰山神比林放知礼,必定不会接受季氏的祭祀。
【译文】
季氏到泰山祭祀。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泰山神不如林放知礼吗?”
【原文】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让[2]而升[3],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射:射箭,射箭比赛,是古代的一种社交礼仪。
[2]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相互拱手作揖,表示谦让。
[3]升:登,指登阶入堂,即上场比赛。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抢的事情,有的话就是比试射箭了!双方互相行礼之后上场比赛,下场后再相互敬酒。这种竞争符合君子之道。”
【原文】
3.8子夏问曰:“‘巧笑倩[1]兮,美目盼[2]兮,素以为绚[3]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4]。”曰:“礼后[5]乎?”子曰:“起[6]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倩:微笑时脸颊上酒窝姣好的样子。
[2]盼:黑白分明,形容眼睛流转时美好的样子。
[3]绚:美丽的纹饰。以上诗句出自《诗经·卫风·硕人》,然而“素以为绚兮”是今本所没有的,可能是《诗经》逸文。
[4]绘事后素:先有洁白的底子,然后绘制图案。
[5]礼后:先有某种品德,然后产生礼仪。
[6]起:启发。
【译文】
子夏问道:“‘笑靥姣好啊,媚眼流盼啊,白色底子上的图案真绚烂啊。’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洁白的底子,然后绘制图案。”子夏问:“是否先有某种品德,然后产生礼仪呢?”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正是商啊!你可以与我谈论《诗》了。”
【原文】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1]不足征[2]也;殷礼吾能言之,宋[3]不足征也。文献[4]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1]杞:周朝封国,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杞县,国君为夏禹的后裔,姒姓,公元前445年被楚国所灭。
[2]征:证明。
[3]宋:周朝封国,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国君为商汤的后裔,子姓,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
[4]文献:典籍和贤士。古时候所说的“文献”与今天的意义不同,“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文献”,“献”指的是贤能之人。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制我能说出来,杞国却不足以证明;商朝的礼制我能说出来,宋国却不足以证明。这是典籍和贤士太少的缘故,否则我就能用来证明我的说法了。”
【原文】
3.10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1]禘:古时候新君继位时到宗庙祭祀祖先的仪式,只有天子才能举行。
[2]灌:又称“祼”、“盥”,以酒浇地来祈求神灵降临,通常是祭祀时的第一项程序。
【译文】
孔子说:“禘祭从献酒灌地以后的仪式开始,我就不想看了。”
【原文】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1]诸斯乎!”指其掌。
[1]示:此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视,二是置。朱熹《四书集注》说“示,与视同”,而《孟子·公孙丑上》有“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之语,这里采用后一种说法。
【译文】
有人询问关于禘祭的说法。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个说法的人对于治理天下,就像放在这里一样吧!”他边说边指着手掌。
【原文】
3.12祭[1]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2]祭,如不祭。”
[1]祭:特指祭鬼,即祭祀祖先。
[2]与:参与。
【译文】
孔子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就在眼前;祭祀神灵时,好像神灵就在眼前。孔子说:“我不亲自参与祭祀,就如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原文】
3.13王孙贾[1]问曰:“与其媚于奥[2],宁媚于灶[3],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1]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战国策》中也有王孙贾,与此不是同一个人。
[2]奥:宫室的西南角,通常为一家的尊者所居之处。
[3]灶:做饭的地方。古人认为“奥”、“灶”都有神灵居住,所以要祭祀它们。
【译文】
王孙贾问道:“与其向奥献媚,莫不如向灶献媚,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上天,祈祷也没有用。”
【原文】
3.14子曰:“周监[1]于二代[2],郁郁[3]乎文[4]哉!吾从周。”
[1]监:视,看。
[2]二代:夏、商两个朝代。
[3]郁郁:兴盛,丰富。
[4]文:文献典章。
【译文】
孔子说:“周朝纵观夏、商两代,文献典章多么完备啊!我遵从周朝礼制。”
【原文】
3.15子入大庙[1],每事问[2]。或曰:“孰谓鄹人[3]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1]大庙:鲁国太庙,即周公庙。
[2]每问事:每事皆问。
[3]鄹人: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孔氏,名纥,字叔梁)。叔梁纥是一位勇士,以战功被封为鄹邑大夫,于是被人称为“鄹人”、“鄹人纥”、“鄹叔纥”。鄹也作“郰”。
【译文】
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详细询问。有人说:“哪个说鄹人的儿子懂得礼仪呢?进入太庙,每件事都问。”孔子听说这件事,说:“这才是礼仪。”
【原文】
3.16子曰:“射[1]不主皮[2],为力不同科[3],古之道[4]也。”
[1]射:射箭。
[2]主皮:射穿箭靶,又称“贯革”。古时箭靶多用皮革制成,所以称“主皮”或“贯革”。
[3]科:等级。
[4]道:规矩,道理。
【译文】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一定追求射穿箭靶,因为每个人的力量不在同一等级上,这是古时候传下来的道理。”
【原文】
3.17子贡欲去告朔[1]之饩羊[2]。子曰:“赐也,尔爱[3]其羊,我爱其礼。”
[1]告朔:周王室在年终将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历书说明每月初一是哪一天、有无闰月等情况,诸侯将历书收藏在宗庙里,每月初一告祭宗庙,表示接受天子颁布的历法。朔就是每个月的第一天,即初一日。
[2]饩羊:用于祭祀或馈赠的活羊。此句有两种解释,一是用活羊告祭宗庙,二是用活羊款待周天子的使者。由于周天子使者每年只来鲁国一次,而鲁君告祭宗庙则为每年十二次,按常理说,杀一只羊远没有杀十二只羊残忍,因此这里采用前一种解释。
[3]爱:爱惜。
【译文】
子贡打算省去每月初一用于告祭宗庙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爱惜这只羊,我却爱惜这种礼。”
【原文】
3.18子曰:“事君尽礼[1],人以为谄也。”
[1]尽礼:尽到臣子的礼节。
【译文】
孔子说:“事奉君主尽到臣子的礼节,却被人认为是谄媚。”
【原文】
3.19定公[1]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定公:鲁国国君,姬姓,名宋,鲁哀公之父,鲁昭公之弟,一说为鲁昭公之子。
【译文】
鲁定公问:“君主使唤臣子,臣子事奉君主,应该怎么做?”孔子回答说:“君主要按照礼仪来使唤臣子,臣子要用忠诚来事奉君主。”
【原文】
3.20子曰:“关雎[1],乐而不淫[2],哀[3]而不伤。”
[1]关雎:《诗经·周南》的第一篇。一说为古乐曲名。
[2]淫:过分,过度。
[3]哀:哀叹,叹息。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欢喜而不放纵,叹息而不颓丧。”
【原文】
3.21哀公问社[1]于宰我[2]。宰我对曰:“夏后氏[3]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4]。”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5]事不谏,既往不咎[6]。”
[1]社:土神。根据宰我的回答可知,鲁哀公所问的“社”指的是土神的神主,即牌位。
[2]宰我:即孔子的学生宰予,字子我,鲁国人,少孔子二十九岁。
[3]夏后氏:即夏朝。
[4]战栗:因害怕而发抖。
[5]遂:完成,与“成”同义。
[6]咎:追究。
【译文】
鲁哀公询问宰我土神牌位的材质。宰我回答说:“夏朝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意思是震慑民众使其战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完成的事情就不要解释了,做好的事情就不要劝止了,过去的事情就不要追究了。”
【原文】
3.22子曰:“管仲[1]之器[2]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3],官事不摄[4],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5]树塞门[6],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7],有反坫[8],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管仲:齐桓公的大夫,名夷吾,字仲。
[2]器:器量。
[3]三归:一说为三处住所,一说为三处采邑,一说为娶三姓妇人,一说为贮藏钱财的府库,一说为市场的租税。有三处采邑说明管仲功高而富有,后三种解释则说明他僭越而不知礼,所以采用第一种解释。
[4]官事不摄:家臣不兼职。意思是说,管仲家臣数量众多,各司其职。
[5]邦君:即国君。
[6]塞门:树在门内阻止外人探视的屏障,又称照壁、萧墙。
[7]为两君之好:宴请别国国君以修好。
[8]反坫:用土夯筑而成的台子。按照礼制,诸侯宴请客人,敬酒后把空杯放在坫上。
【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啊!”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住所,家臣多得不用兼职,怎么能说是节俭呢?”那人又问:“既然这样,那么管仲懂得礼仪吗?”孔子说:“国君树立照壁,管仲也树立照壁;国君宴请别国国君,夯筑了反坫,管仲也有反坫。管仲如果懂得礼仪,又有哪个不懂礼仪呢?”
【原文】
3.23子语鲁大师[1]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2]如也;从[3]之,纯[4]如也,皦[5]如也,绎[6]如也,以成。”
[1]大师:即太师,这里指乐官之长。
[2]翕:热烈,隆盛。
[3]从:同“纵”,放任,这里引申为继续发展。
[4]纯:和谐。
[5]皦:清晰。
[6]绎:连续不断。
【译文】
孔子告诉鲁国太师音乐的道理,说:“音乐的形成是可以知道的。刚开始演奏时,感情热烈而振奋;任其继续发展,感情纯洁而和谐,音节清晰而分明,曲调连绵而不绝,这样音乐就形成了。”
【原文】
3.24仪[1]封人[2]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3]。出曰:“二三子[4],何患于丧[5]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6]。”
[1]仪:卫国边邑,在今河南省境内。
[2]封人:镇守边疆的官员。
[3]见之:使之见,即众弟子将仪封人引见给孔子。
[4]二三子:诸位。
[5]丧:指孔子失掉官位之事。
[6]木铎:木舌的铜铃,当时国家要宣布政令,就摇铃召集众人。
【译文】
仪封人求见孔子,说:“来到这里的君子,我没有不见的。”众弟子将他引见给孔子。仪封人出来后,对孔子的众弟子说:“诸位,何必为失掉官位的事忧虑呢?天下失掉大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会让你们的夫子像木铎一样弘扬大道。”
【原文】
3.25子谓韶[1]:“尽美[2]矣,又尽善[3]也。”谓武[4]:“尽美矣,未尽善也。”
[1]韶:相传为舜时的乐曲名,歌颂舜的功业。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2]美:乐舞美妙,指形式而言。
[3]善:内涵纯真,指内容而言。
[4]武:相传为周武王时的乐曲名,歌颂武王的功业。武王用武力夺取商纣王的天下,孔子认为不合礼法,所以说“未尽善”。
【译文】
孔子评论《韶》说:“乐舞美妙极了,内容也纯真极了。”他评论《武》说:“乐舞美极了,但是内容有所欠缺。”
【原文】
3.26子曰:“居上[1]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居上:身居官位。
【译文】
孔子说:“身居官位而不宽容,主持礼仪而不恭敬,参加丧礼而不哀伤,我还能从哪个方面来考察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