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围绕着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展开论述,深入探讨“仁”和“礼”的含义,内容涉及为官的表率作用、以礼仪为行为准则、忠与孝的关系等方面。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1],居其所而众星共[2]之。”

[1]北辰:北极星。

[2]共:同“拱”,环绕。

【译文】

孔子说:“把道德作为处理政事的原则,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居于天空的中央被众星环绕。”

【原文】

2.2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之[2],曰‘思无邪[3]’。”

[1]诗三百:相传今本《诗经》为孔子编订而成,含三百零五篇,这里的“三百”,是举其整数的一种简略称呼。

[2]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来概括。

[3]思无邪:思想质朴正直。语出《诗经·鲁颂·駉》,孔子断章取义,与原诗意思并不完全相符。

【译文】

孔子说:“《诗》三百篇,用其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正直无邪念’。”

【原文】

2.3子曰:“道之以政[1],齐[2]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

[1]政:政令。

[2]齐:齐一,整顿。

[3]格:归,至,这里有主动按照要求去做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用刑罚来整顿,民众就会为了逃避罪责而失去廉耻;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仪来整顿,民众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主动按照要求去做。”

【原文】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1],四十而不惑[2],五十而知天命[3],六十而耳顺[4],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5]。”

[1]立:在社会上立足。《泰伯》篇有“立于礼”,《季氏》篇有“不学礼,无以立”,可见学礼才能立足于世。

[2]不惑:不被异端邪说或外界事物所迷惑。《子罕》篇有“知者不惑”,所以通过学习得来智慧才能不惑。

[3]天命:即上天的意志或命令。

[4]耳顺:听人说话能辨明是非。

[5]踰矩:超越规矩,即行为超出礼仪规定的范围。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术,三十岁得以立足于社会,四十岁能不受外物的迷惑,五十岁可以得知天命的意义,六十岁听人说话就能辨明是非,七十岁随心所欲,却不会超越规矩。”

【原文】

2.5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孟懿子:姬姓,孟氏,名何忌,鲁国大夫,“三桓”之一,谥号“懿”。他受父亲孟僖子临终遗命,拜孔子为师。

[2]违:违反礼仪。

[3]樊迟:即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鲁国人,少孔子四十六岁。

[4]御:驾车。

【译文】

孟懿子询问孝的含义。孔子说:“不要违反礼仪。”樊迟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询问孝的含义,我回答说‘不要违反礼仪’。”樊迟问:“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生前,按照礼仪去事奉;死后,按照礼仪去埋葬,按照礼仪去祭奠。”

【原文】

2.6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1]孟武伯:又称孟武子,姬姓,孟氏,名彘,孟懿子之子,谥号“武”。

[2]唯其疾之忧:此句有两种解释,一是父母担心子女生病,二是子女担心父母生病。

【译文】

孟武伯询问孝的含义。孔子说:“父母只担心子女会生病。”

【原文】

2.7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子游:即孔子的学生言偃,字子游,吴国人,少孔子四十五岁。

【译文】

子游询问孝的含义。孔子说:“现在人们所理解的孝,就是能养活父母。说到犬马,都能被人养活。不尊敬父母,与养活犬马还有什么区别呢?”

【原文】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2]服其劳,有酒食先生[3]馔[4],曾[5]是以为孝乎?”

[1]色难:此句有两种解释,一是子女服侍父母时保持和颜悦色难,二是子女承受父母不悦的脸色难。这里采用前一种解释。

[2]弟子:指年龄小的人,与《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义相同。

[3]先生:先出生的人,指父兄等年长的人,与“弟子”相对。

[4]馔:吃喝。

[5]曾:副词,竟然。

【译文】

子夏询问孝的含义。孔子说:“子女服侍父母时保持和颜悦色不容易。遇到事情,由后生子弟去操劳;有了酒食,让父兄长者先品尝。竟然认为这就是孝吗?”

【原文】

2.9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2],如愚。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回:即孔子的学生颜回,字子渊,《论语》常称其为“颜渊”,鲁国人,少孔子四十岁。

[2]违:提出质疑或异议。

[3]退而省其私:指孔子在授课之余考察颜渊私下里的言行。

【译文】

孔子说:“我向回讲授知识,他一整天都不提出疑问,就像一个愚笨的人。我在授课之余考察他私下里的言行,发现他对我讲的知识也能有所发挥。回啊,并不愚笨。”

【原文】

2.10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1]所以:因何去做。

[2]所由:如何去做。

[3]所安:做事是否心安。

[4]廋:隐藏。

【译文】

孔子说:“结识一个人,要审视他因何去做一件事,要观察他如何去做这件事,还要了解他做事的时候是否心安。那个人又怎么能隐藏自己呢?那个人又怎么能隐藏自己呢?”

【原文】

2.11子曰:“温[1]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温:温习。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并能领悟新知识,就能借此做老师了。”

【原文】

2.12子曰:“君子不器[1]。”

[1]器:器物。通常器物只具有特定的用途,而君子应该是具备广博学识的通才。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样。”

【原文】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1]而后从之[2]。”

[1]先行其言:先实践自己要说的话。

[2]从之:言论随行动而出。

【译文】

子贡询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实践自己要说的话,然后再把话说出去。”

【原文】

2.14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1]周:根据道义相互团结。

[2]比:根据利益相互勾结。

【译文】

孔子说:“君子看重道义,相互团结而不勾结;小人看重利益,相互勾结而不团结。”

【原文】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1]罔:迷惘,迷惑。

[2]殆:疑惑,神思枯竭。

【译文】

孔子说:“学习但不思考就容易受蒙蔽,空想却不学习就会陷入疑惑。”

【原文】

2.16子曰:“攻[1]乎异端[2],斯害也已[3]!”

[1]攻:此字有两种解释,一是攻击,二是研究。纵观孔子的为人与思想,后一种解释较为贴切。

[2]异端: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凡事都有两端,这里指其中的一端。

[3]已:此字有两种解释,一是动词停止、终结,二是与前面的“也”连用为语气词。根据“攻”的含义,采取后一种解释。

【译文】

孔子说:“专门研究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这样做就有危害了!”

【原文】

2.17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3]也。”

[1]由:即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鲁国人,少孔子九岁。

[2]女:通“汝”,你。

[3]知:同“智”,智慧。

【译文】

孔子说:“由啊!让我交给你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一种智慧。”

【原文】

2.18子张[1]学干[2]禄[3]。子曰:“多闻阙[4]疑,慎言其余,则寡尤[5];多见阙殆[6],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子张:即孔子的学生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少孔子四十八岁。

[2]干:求。

[3]禄:俸禄,这里引申为官职。

[4]阙:空缺,这里指暂时搁置。

[5]尤:过错。

[6]殆:疑问,疑惑。“阙殆”与前文的“阙疑”同义,孔子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译文】

子张学习求取官职的方法。孔子说:“尽可能多听,暂时搁置存有疑问的地方,谨慎地讲余下的那些可以确信的东西,这样就会减少错误的发生;尽可能多看,暂时搁置出现疑惑的地方,谨慎地做余下那些可以确信的事情,这样就能减少悔恨的产生。说话时减少错误,做事时减少悔恨,官禄就在其中了。”

【原文】

2.19哀公[1]问曰:“何为[2]则民服?”孔子对曰[3]:“举[4]直[5]错[6]诸枉[7],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哀公:鲁国国君,姬姓,名蒋,鲁定公之子。

[2]何为:怎么做。

[3]对曰:古时候称臣子回答君主的问题为“对曰”。在《论语》中,孔子回答国君时都用“对曰”,而回答孟懿子、季康子等大夫时则只用“曰”。

[4]举:举用。

[5]直:正直,这里指正直的人。

[6]错:安置。

[7]枉:不正之人。

【译文】

鲁哀公问道:“怎么做才能让民众服从?”孔子回答说:“举用正直的人安置在不正之人的上面,民众就会服从;举用不正的人安置在正直之人的上面,民众就不服从。”

【原文】

2.20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劝[2],如之何?”子曰:“临[3]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4]则劝。”

[1]季康子:姬姓,季氏,名肥,鲁国大夫,季桓子之子,“三桓”之一,谥号“康”。

[2]劝:劝勉。

[3]临:古时候称上对下为“临”。

[4]不能:能力不足的人。

【译文】

季康子问道:“让民众恭敬、忠心,并且相互劝勉,应该怎样做呢?”孔子说:“对待民众态度庄重,他们就恭敬;做到孝敬父母,慈爱幼小,他们就忠心;举用善人来教导能力不足的人,他们就相互劝勉。”

【原文】

2.21或[1]谓孔子曰:“子奚[2]不为政?”子曰:“书[3]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4]。’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5]?”

[1]或:某人,姓名失载。

[2]奚:何,为什么。

[3]书:即《尚书》。因为孔子时代尚无《尚书》这一书名,所以译文仍称《书》。后面的引文是《尚书》逸文,见《伪古文尚书》的《君陈》篇。

[4]施于有政:把孝的风气影响到政治领域。

[5]奚其为为政:什么是从政。言外之意,孔子认为并非只有做官才算从政。

【译文】

有人问孔子说:“您为什么不从政?”孔子说:“《书》上说:‘孝啊,就是孝,这种风气推广到友爱兄弟,又影响到政治领域。’这也是从政,你认为什么才算是从政呢?”

【原文】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1]无輗[2],小车[3]无軏[4],其何以行之哉?”

[1]大车:牛拉的车。

[2]輗:大车上连接辕木与横木的零件。

[3]小车:马拉的车。

[4]軏:小车上连接辕木与横木的零件。

【译文】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信誉,不知道他能做出什么事来。牛拉的车没有輗,马拉的车没有軏,怎么能行进呢?”

【原文】

2.23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2]因[3]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4]百世可知也。”

[1]十世:古时候称三十年为一世,十世即三百年。

[2]殷:即商朝。第十九位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即今天的河南安阳殷墟一带,于是商朝又称殷朝。

[3]因:因袭,继承。

[4]虽:即使。

【译文】

子张问:“十世以后的礼仪制度可以推知吗?”孔子说:“商朝因袭夏朝的礼仪,增减的情况是可以得知的;周朝因袭商朝的礼仪,增减的情况是可以得知的;以后可能有继承周朝的朝代,即使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推知的。”

【原文】

2.24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 [2]也。见义[3]不为,无勇也。”

[1]鬼:古时最开始称人的亡魂为鬼,这里特指祖先。

[2]谄:谄媚,奉承。

[3]义:指应该做的事情。

【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要去祭祀,就是谄媚。看到该做的事情而不做,就是不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