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编书并不像现在那样注重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论语》的篇名大多为各篇首章的前二三字,并不是该篇主要内容或主导思想的概括。《学而》作为《论语》的第一篇,重点阐述了仁爱、孝悌、诚信、内省、和顺等儒家学说的基本概念。
1.1子[1]曰:“学而时[2]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6]而不愠[7],不亦君子[8]乎!”
【注释】
[1]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在《论语》中专指孔子。
[2]时:按时。此处有三种解释,一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循序渐进地学习,二是在不同的季节操习相关的礼仪,三是每天做好学习计划。
[3]习:操习,练习。
[4]说:通“悦”,喜悦。
[5]朋:志同道合的人。
[6]知:知道,了解。
[7]愠:生气,怨恨。
[8]君子:在《论语》中有两层意思,一是身居官位的贵族,二是道德高尚的人,这里是第二层意思。
【译文】
孔子说:“学到知识并按时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志同道合之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人了解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风范吗!”
【原文】
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鲜[3]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4]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
[1]有子:即孔子的学生有若,字子有,鲁国人,少孔子三十三岁。《论语》中除孔子外,只有曾参、有若二人称“子”,一般认为,《论语》大部分文字为他们的弟子所记。除此之外,闵损、冉求二人称“子”的情况也各有一例。
[2]弟:同“悌”,敬爱兄长。
[3]鲜:鲜有,少有。
[4]道:道术,即修持道德与实现理想的方法和原则。
[5]与:通“欤”,表示疑问、感叹的语气助词。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冒犯上级的,太少见了;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叛乱造反的,从来就没有。君子持守根本,根本树立了,道术就随之产生了。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正是弘扬仁德之道的根本吧!”
【原文】
1.3子曰:“巧言[1]令色[2],鲜矣仁[3]!”
[1]巧言:花言巧语。
[2]令色:做出讨人喜欢的样子。
[3]鲜矣仁:仁德之心太少了。之所以不说“仁鲜矣”,目的在于加强感慨的语气。
【译文】
孔子说:“说着讨巧的言辞,露出虚伪的笑脸,这样的人很少怀有仁德之心。”
【原文】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4]不习乎?”
[1]曾子:即孔子的学生曾参,字子舆,鲁国人,少孔子四十六岁。
[2]省:反省,自省。
[3]忠:尽心尽力。
[4]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按时操习了呢?”
【原文】
1.5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3],使民以时。”
[1]道:同“导”,领导,治理。
[2]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春秋时作战主要依靠以马驱动的兵车,孔子之世,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已经算是大国了,万乘之国直到战国时期才出现。
[3]爱人:关爱为官的君子。这里的“人”与下文中的“民”相对,指贵族阶层。
【译文】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做事谨慎并且诚实守信,节约财用并且关爱君子,役使民众要顾及农时。”
【原文】
1.6子曰:“弟子[1]入则孝,出则弟,谨[2]而信,泛爱众,而亲仁[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4]。”
[1]弟子:弟弟和儿子,泛指年龄幼小的人。
[2]谨:谨言,少说话。
[3]仁:仁者,具有仁德之心的人。
[4]文:文献,典籍。
【译文】
孔子说:“后生子弟在家应孝敬父母,出门应尊敬兄长,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博爱大众,亲近仁者。这样做而有余力,再去学习古典文献。”
【原文】
1.7子夏[1]曰:“贤贤易色[2],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子夏:即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晋国人(一说为卫国人),少孔子四十四岁。
[2]贤贤易色:看重才能而轻视美色。根据下文可知,这句话是针对夫妻关系而言的,第一个“贤”作动词用。“易”有两种解释,一为轻视,二为改变,按照后者解释,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以尊敬贤人之心去改变喜好美色之心。
[3]致其身:献身,全身心投入。
【译文】
子夏说:“看重才能而轻视美色,服侍父母要竭尽全力,事奉君主要不惜生命,与朋友交往时说话要讲诚信。做到这些的人,即使说他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学习过了。”
【原文】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1]则勿惮[2]改。”
[1]过:犯错误。
[2]惮:忌惮,害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行为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即使学知识也不会巩固。做事情要以忠诚和信用为原则。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人。犯了错误就别怕改正。”
【原文】
1.9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1]慎终:谨慎料理后事。“终”有死亡的意思,这里引申为丧礼,包括装殓、埋葬等程序。
[2]追远:追念故去的祖先。“远”指的是死者故去已久,因此通过祭祀表达哀思。
【译文】
曾子说:“谨慎料理父母的后事,追念故去的祖先,这样就会使民风归于淳厚了。”
【原文】
1.10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4]、良[5]、恭[6]、俭[7]、让[8]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9]异乎人之求之与?”
[1]子禽:即陈亢,字子禽,齐国人。东汉经学家郑玄认为他是孔子的学生,然而《子张》篇中记载,他与子贡谈话时,对孔子有不敬之语,似乎又不像是孔子的学生。
[2]子贡:即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少孔子三十一岁。
[3]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子。春秋时通常称大夫为夫子,孔子做鲁国司寇之后,弟子尊称他为夫子。
[4]温:温和。
[5]良:善良。
[6]恭:恭顺。
[7]俭:节制。
[8]让:谦逊。
[9]其诸:副词,表示大概、恐怕等不确定的语气。
【译文】
子禽问子贡道:“夫子来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得知那里的政事,是主动求取的呢?还是别人前来提供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通过温和、善良、恭顺、节制、谦逊等优秀的品质获取的。夫子获取信息的方法,大概不同于别人获取信息的方法吧?”
【原文】
1.11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2],观其行;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其:指儿子。
[2]没:死亡。
[3]三年:多年,长期。这里的“三”是概数,有多、几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父亲健在,就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了,就观察他的行为;长期奉行父亲生前的处事之道而不加修改,就可以说是孝顺了。”
【原文】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1]为贵。先王之道[2]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和:做事恰如其分,中规中矩。
[2]先王之道:古代圣王的治国方略。尧、舜、禹、汤、文、武都是儒家所称道的古代圣王。
【译文】
有子说:“礼仪的运用,以做事恰如其分为可贵。古代圣王的治国方略的妙处正在这里,事无大小都以此为原则。也有行不通的时候,为了恰当而刻意追求恰当,不用礼仪去节制,也就是行不通的了。”
【原文】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1]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2]不失其亲,亦可宗[3]也。”
[1]复:答复,这里可以理解为对诺言的兑现。
[2]因:依靠。
[3]宗:作为宗主。
【译文】
有子说:“诚实守信符合道义,诺言就可以兑现;态度恭谦符合礼仪,就能避免受辱;依靠关系亲近的人,也可以把他视为宗主。”
【原文】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2]有道[3]而正[4]焉,可谓好学也已。”
[1]安:安适,舒服。
[2]就:接近,前往。
[3]有道:有道之人,即道德高尚或才艺高超的人。
[4]正:匡正,纠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填饱肚子,居住不追求安稳舒适,做事要勤敏,说话要谨慎,到有道之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被称为好学了。”
【原文】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1]?”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2],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4]。”
[1]何如:如何,怎么样。
[2]乐:有的版本“乐”下有“道”字。
[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切磋为加工兽骨、象牙的工艺,琢磨为加工玉石的工艺。因为孔子时代尚无《诗经》这一书名,所以译文仍称《诗》。
[4]告诸往而知来者:告诉过往之事而推知未来之事。词句为孔子称赞子贡能举一反三之语。
【译文】
子贡问:“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横,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术,富有而喜好礼仪的人。”子贡问:“《诗》上说:‘仿佛象牙认真切磋过,宛若玉石仔细琢磨过。’说的是这个道理吗?”孔子说:“赐啊,从现在起可以跟你谈论《诗》了!告诉你过往之事,你就能推知未来之事。”
【原文】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1],患不知人也。”
[1]不己知:不知己,不了解自己。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