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包含章句较多,内容涉及为学、修养等问题,对仁德的含义作了进一步阐释,反映了孔子的相关教育理论,兼及孔子容止、性格的相关叙述。

7.1子曰:“述[1]而不作[2],信而好古,窃[3]比于我老彭[4]。”

[1]述:传述。

[2]作:创作。

[3]窃:私下里。带有谦虚的语气。

[4]老彭:商朝大臣,见《大戴礼记》“昔商老彭及仲傀”之语。

【译文】

孔子说:“传述文献典章而不独创新的作品,喜好古典文化并深信其真实性,私下里把我与老彭相比。”

【原文】

7.2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识:记住。

【译文】

孔子说:“将所见所闻默记于心中,努力学习并且毫不厌烦,教导他人不知疲倦,做到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的呢?”

【原文】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徙:动身,奔赴。

【译文】

孔子说:“道德不修持,学问不讲述,听到有应该做的事情却不去做,不好的行为却不改正,这是我所担心的。”

【原文】

7.4子之燕居[1],申申[2]如也,夭夭[3]如也。

[1]燕居:也作“宴居”,指退朝而居,闲居。

[2]申申:舒适的样子。

[3]夭夭:和乐的样子。

【译文】

孔子退朝后闲居在家,心情舒适,面容和乐。

【原文】

7.5子曰:“甚矣吾衰[1]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2]。”

[1]衰:衰老。

[2]周公:姬姓,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父,又称叔旦,鲁国的始祖,相传礼乐制度为他所创。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太厉害了!很长时间没有梦见周公了。”

【原文】

7.6子曰:“志[1]于道,据[2]于德,依[3]于仁,游[4]于艺[5]。”

[1]志:立志。

[2]据:根据,持守。

[3]依:依靠,凭依。

[4]游:游憩。

[5]艺:这里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译文】

孔子说:“在正道上立志,在品德上持守,在仁爱上凭依,在六艺中遨游。”

【原文】

7.7子曰:“自行束修[1]以上[2],吾未尝无诲焉。”

[1]束修:也作“束脩”,指一串干肉,为十条,古时候常用作初次拜见时的礼物,后世以此为拜师礼或学费的代称。

[2]上:呈献,奉送。

【译文】

孔子说:“主动带着一串干肉送给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他的。”

【原文】

7.8子曰:“不愤[1]不启[2],不悱[3]不发。举一隅[4]不以三隅反,则不复[5]也。”

[1]愤:思考问题而未想通。

[2]启:启发。

[3]悱:想说话而表达不清楚。

[4]一隅:一个角落。

[5]复:再,指再次讲解。

【译文】

孔子说:“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要启发,不到他们想说又无从说起的时候不要开导。指出房屋的一角时不能推举出另外三角,那就不要再讲解了。”

【原文】

7.9子食于有丧者[1]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1]有丧者:服丧的人。

【译文】

孔子在服丧的人身旁吃饭,从没吃饱过。孔子在当天哭过,就不会唱歌了。

【原文】

7.10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1],则谁与?”子曰:“暴虎[2]冯河[3],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4]、好谋而成者也。”

[1]三军:周朝较大的诸侯国通常设上、中、下三军。这里指兵事。

[2]暴虎: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

[3]冯河:不借助船只横渡黄河。

[4]惧:害怕,这里指谨慎。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得到任用就实行这些主张,不得任用就珍藏这些理想,只有我和你是这样啊!”子路问:“您处理用兵之事的话,会与谁共事?”孔子说:“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借助船只横渡黄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不与他共事。必须是遇事谨慎、能谋善断的人。”

【原文】

7.1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1],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执鞭之士:一说为天子或诸侯出行时执鞭开路的侍卫,一说为在市场门口执鞭维持秩序的小吏,都是地位不高的人。

【译文】

孔子说:“富贵如果可以去追求,即使是拿着鞭子维持秩序的工作,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可以去追求,就遵从我的喜好。”

【原文】

7.12子之所慎[1],齐[2]、战[3]、疾[4]。

[1]慎:小心,谨慎。

[2]齐:同“斋”,斋戒。古人在祭祀之前,沐浴更衣,戒荤戒酒,整洁身心,以示虔诚,叫做斋或斋戒。

[3]战:战争。

[4]疾:疾病。

【译文】

孔子谨慎对待的事情,是斋戒、战争、疾病。

【原文】

7.13子在齐闻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2]为乐之至于斯也。”

[1]在齐闻韶:齐国经济文化发达,保留了很多西周初年的礼乐,所以孔子在那里听到了赞颂虞舜功德的古乐《韶》。

[2]不图:不想,没想到。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回来后很长时间吃肉都品不出味道,说:“没想到音乐竟能美妙到这种境界。”

【原文】

7.14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1]为:赞同。

[2]卫君:指卫出公,姬姓,名辄,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灵公死后,传位于出公,晋国赵简子护送流亡在外的蒯聩回国继位,卫国出兵阻拦。所以冉有问孔子是否赞同卫君的做法。

【译文】

冉有问:“夫子赞同卫君吗?”子贡说:“好的。我要问问夫子。”他进屋,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德之人。”子贡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追求仁德就能得到仁德,又能怨恨什么呢?”子贡出来,说:“夫子不赞同卫君。”

【原文】

7.15子曰:“饭[1]疏食[2],饮水[3],曲肱而枕之[4],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饭:这里作动词,意思是吃。

[2]疏食:粗糙的粮食。

[3]水:凉水。古时称热水为“汤”,“水”即凉水。

[4]曲肱而枕之:意即弯起胳膊当枕头。

【译文】

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弯起胳膊枕在上面,这里面也蕴含着乐趣。通过行不义之事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

【原文】

7.16子曰:“加我数年[1],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1]加我数年:让我多几年寿命。

[2]易:古代占卜术,其中的卦辞和爻辞的创作时间都早于孔子之世,汉代将其列入儒家经典,称《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作,所以又称《周易》。

【译文】

孔子说:“再让我多活几年,从五十岁开始学《易》,就可以不犯大过错了。”

【原文】

7.17子所雅言[1],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1]雅言:正言,即当时的普通话。

【译文】

孔子也使用雅言,读《诗》、讲《书》、主持礼仪,都说雅言。

【原文】

7.18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2]。子曰:“女奚[3]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4]。”

[1]叶公:楚国叶县(今河南省叶县南)的长官,芈姓,沈氏,名诸梁,字子高。

[2]不对:没有回答。

[3]奚:何,为什么。

[4]云尔:如此罢了。

【译文】

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何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奋用功时会忘记吃饭,喜好先王之道会忘记忧愁,不知道自己将要衰老了,这样就可以了。”

【原文】

7.19子曰:“我非生[1]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生:天生,生来。

【译文】

孔子说:“我并不是生来就知道这么多事情,而是喜欢古典文化,并且通过勤敏的学习求得的。”

【原文】

7.20子不语怪[1]、力[2]、乱[3]、神[4]。

[1]怪:怪异之事。

[2]力:暴力之事。

[3]乱:犯上作乱之事。

[4]神:鬼神之事。

【译文】

孔子不说关于怪异、暴力、作乱、鬼神的事情。

【原文】

7.21子曰:“三[1]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三:概数,指多个。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来学习,看到短处就改正。”

【原文】

7.22子曰:“天生德于予[1],桓魋[2]其如予何?”

[1]予:我。

[2]桓魋:宋国司马,宋桓公后代。

【译文】

孔子说:“上天赋予我这样的品德,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

【原文】

7.23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1]乎?吾无隐乎尔[2]。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1]隐:隐藏,隐瞒。可以解释为对知识有所保留。

[2]无隐乎尔:对你们毫无保留。

【译文】

孔子说:“诸位以为我讲学时有所保留吗?我对你们毫无保留。我没有一个方面不向诸位讲授,这就是我的为人。”

【原文】

7.24子以四教[1],文[2]、行[3]、忠[4]、信[5]。

[1]四教:四种教育内容。

[2]文:古代文献。

[3]行:躬行,引申为社会实践。

[4]忠:忠诚,尽心。

[5]信:守信,诚实不欺。

【译文】

孔子用这四个方面教导学生,即古代文献、社会实践、为人谋事尽心尽力、对待他人诚实守信。

【原文】

7.25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1],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2]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3]而为泰[4],难乎有恒矣。”

[1]善人:完美的人。

[2]有恒:有恒心,坚持原则。

[3]约:穷困。

[4]泰:宽裕。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能见到了;能见到君子,就不错了。”孔子又说:“完美的人,我是不能见到了;能见到坚持原则的人,就不错了。没有装作有,空虚装作充足,穷困装作宽裕,这样的人难以做到坚持原则。”

【原文】

7.26子钓[1]而不纲[2],弋[3]不射宿[4]。

[1]钓:钓鱼。

[2]纲:网上的大绳。这里用作动词,指撒网捕鱼。子钓而不纲,意思是说孔子用渔竿钓鱼,但不用大绳拉网捕鱼。

[3]弋:用带生丝的箭发射。

[4]宿:回巢歇宿的鸟。

【译文】

孔子钓鱼却从不用网捕鱼,打猎却从不射在巢中休息的鸟。

【原文】

7.27子曰:“盖[1]有不知而作[2]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1]盖:大概。

[2]作:造作,创作,这里带有凭空捏造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捏造的人,我不是这样的。多听,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多见并记住所见,这是第二等的智慧。”

【原文】

7.28互乡[1]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2]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3]其往也。”

[1]互乡:地名,所在地不可考。该地民风不善。

[2]与:允许,赞同。

[3]保:担保,保证。

【译文】

互乡人难以与之沟通,有一个孩子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门人疑惑不解。孔子说:“我允许他前来,却未必赞同他离开后的行为,何必做得太过分!有人洁身自好来求见,我赞同他的洁身自好,却不敢保证他以前的品行如何。”

【原文】

7.29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1],斯仁至矣。”

[1]欲仁:想要追求仁德。

【译文】

孔子说:“仁德离得远吗?我想要追求仁德,这仁德就到了。”

【原文】

7.30陈司败[1]问:“昭公[2]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3]巫马期[4]而进之[5],曰:“吾闻君子不党[6],君子亦党乎?君取[7]于吴为同姓[8],谓之吴孟子[9]。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1]陈司败:陈国的司败。司败即司寇。一说为人名,陈氏,名司败。

[2]昭公:鲁国国君,姬姓,名裯,鲁襄公之子。

[3]揖:作揖。

[4]巫马期:孔子的学生,巫马氏,名施,字子期,鲁国人(一说为陈国人),少孔子三十岁。

[5]进之:让他过来。

[6]党:偏袒。

[7]取:同“娶”。

[8]同姓:吴国自称为周文王伯父泰伯的后裔,与鲁国同为姬姓。礼制规定“同姓不婚”。

[9]吴孟子:按照先秦女子称谓习惯,应称孟姬,称孟子是为掩盖同姓通婚的事实。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走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揖并让他过来,说:“我听说君子不偏不倚,难道君子也有所偏袒吗?鲁君娶同姓的吴国女子为夫人,却称她为吴孟子。鲁君若知礼,哪个又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些话告知孔子。孔子说:“我很幸运,假如犯了过错,人们一定会知道的。”

【原文】

7.31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1]之,而后和[2]之。

[1]反:再唱一遍。

[2]和:附和,跟着唱。

【译文】

孔子与人唱歌并觉得那人唱得好,一定会让他再唱一遍,然后再跟他一起唱。

【原文】

7.32子曰:“文,莫[1]吾犹人也。躬行[2]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莫:此处句读有两种说法,一是在“文”后断句,一是在“莫”后断句,以“文莫”为一个双音词,意思是勉励。这里采用前一种说法。朱熹《四书集注》将“莫”解释为“疑辞”,可以译为“大约”、“大概”。

[2]躬行:亲身实践。

【译文】

孔子说:“文献知识,大概我与别人理解得差不多。作为一个亲身实践的君子,我却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原文】

7.33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1]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1]为之:指为学和为政。

【译文】

孔子说:“说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为学和为政从不厌烦,教导弟子不知疲倦,可以说只有这些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学不来的。”

【原文】

7.34子疾病[1],子路请祷[2]。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3]曰:‘祷尔于上下神祇[4]。’”子曰:“丘之祷久矣。”

[1]疾病:患重病。

[2]子路请祷:子路请求替孔子祈祷。

[3]诔:也作“讄”,祈祷。

[4]神祇:天地之神。

【译文】

孔子病重,子路请求替他祈祷。孔子问:“有这事吗?”子路回答说:“有这事。祈祷辞上说:‘替你向天神地祇祷告。’”孔子说:“我已经祈祷很久了。”

【原文】

7.35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

[1]不孙:骄横,无礼。“孙”同“逊”。

[2]固:固陋,浅薄,引申为寒酸。

【译文】

孔子说:“奢侈就显得骄横,节俭就显得寒酸。与其待人骄横,宁可寒酸。”

【原文】

7.36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1]坦荡荡:胸怀坦荡的样子。

[2]长戚戚:经常忧愁不安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则常常狭隘忧愁。”

【原文】

7.37子温而厉[1],威而不猛[2],恭而安[3]。

[1]厉:严厉。

[2]威而不猛:指说孔子威仪庄重而性情平易,符合中庸的态度。

[3]安:安详。

【译文】

孔子温和却不失严厉,有威严但不凶猛,恭谦并且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