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虽然一生未得重用,但是始终关注政治,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内在联系的为政理念,如崇礼治、尚德政、重贤才、勿贪小利、先正己后正人、先富后教等,对中国政治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1],劳之[2]。”请益[3]。曰:“无倦。”

[1]先之:走在最前面,起表率作用。

[2]劳之:为民众操劳。

[3]益:多讲一些。

【译文】

子路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走在最前面,为民众操劳。”子路请求老师再多讲一些。孔子说:“做事不知疲倦。”

【原文】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1],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1]先有司:为有司作表率,与上一章的“先之”意思相同。

【译文】

仲弓做季氏的家臣,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为管事人员作表率,赦免他们的小过错,举用贤能之才。”仲弓问:“哪里知道谁是贤能之才并举用他呢?”孔子说:“举用你所知道的,你不知道的,难道别人会舍弃他吗?”

【原文】

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1]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2]也!奚其正?”子曰:“野[3]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4]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5],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7]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正名:纠正措辞,匡正名分,使名实相符。

[2]迂:迂阔,不切实际。

[3]野:粗俗。

[4]阙:暂时搁置,持保留态度。

[5]礼乐不兴:礼乐制度不能兴起。

[6]不中:不恰当,不合理。

[7]措:放置。

【译文】

子路问:“卫君等着您去处理政事,您将先解决哪方面问题?”孔子说:“一定是匡正名分了!”子路说:“您的不切实际竟然到这种地步了!匡正名分有什么用?”孔子说:“你真粗俗啊!君子对于不知道的事情,大概要持保留态度。名不副实说起话来就不会理顺,说起话来理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复兴,礼乐制度不能复兴法律就不合理,法律不合理民众就会手足无措。所以君子说一个名词一定要有说的依据,说一句话一定要做的可能。君子对自己的言论,没有一丝马虎就可以了。”

【原文】

13.4樊迟请学稼[1]。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2]。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3]。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4]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1]稼:种庄稼。

[2]圃:菜园,果园。

[3]用情:以诚相待。

[4]襁:用襁褓包着。

【译文】

樊迟请求学习种庄稼的技术,孔子说:“我比不上老农民。”樊迟又请求学习种蔬果的技术。孔子说:“我比不上老园丁。”樊迟走了。孔子说:“樊须真是个小人啊!为政者崇尚礼,民众就不敢不恭敬;为政者崇尚义,民众就不敢不服从;为政者崇尚信,民众就不敢不以诚相待。像这样,四方的民众就会背着襁褓中的孩子前来投奔了,何必非要学种庄稼呢?”

【原文】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1];虽多,亦奚以为?”

[1]专对:独立展开谈判。

【译文】

孔子说:“诵读《诗》三百篇,把政务交给他,却不能办明白;出使别国,却不能独立展开谈判;即使读了很多篇,又有什么用呢?”

【原文】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1]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不令:不下命令。

【译文】

孔子说:“他的自身端正,不用下命令臣民也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命令臣民也不听从。”

【原文】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1]也。”

[1]兄弟:卫国是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地,与鲁国同为姬姓诸侯,所以是兄弟之国。

【译文】

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如同兄弟一般。”

【原文】

13.8子谓卫公子荆[1]:“善居室[2]。始有[3],曰‘苟合[4]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1]卫公子荆:卫献公之子,鲁襄公时人,生活年代早于孔子。鲁哀公时,鲁国也有公子荆,于是《论语》特意在卫国公子荆前加“卫”字,以示区分。

[2]善居室:善于居家过日子。意思是说卫公子荆勤俭持家,作风清廉。

[3]有:指财用。

[4]合:足够。

【译文】

孔子评论卫国公子荆说:“他善于居家过日子。刚刚得到一些财用,就说‘差不多够用了’;稍微增加一些财用,就说‘差不多齐备了’;拥有了富足的财用,就说‘差不多完美了’。”

【原文】

13.9子适[1]卫,冉有仆[2],子曰:“庶[3]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4]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适:到。

[2]仆:驾车。

[3]庶:人口众多。

[4]又何加:又该做些什么。

【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真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很多了,又该做些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起来之后,又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叶公问政

孔子周游列国来到楚国,与叶公探讨为政之道,却没有得到认同,于是离开楚国。后来儒生为诋毁叶公,编造了‘叶公好龙’的故事。

【原文】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1]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期月:一年。期,同“朞”,本义为一年,所以“月”字可能是衍文。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任用我的,一年就可以了,如果有三年就能有所成就。”

【原文】

13.11子曰:“‘善人为邦[1]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2]矣。’诚哉是言[3]也!”

[1]为邦:治国。

[2]胜残去杀:战胜残暴,去除杀戮。

[3]是言:由此可见,前一句是古语,孔子引用并赞同这句话。

【译文】

孔子说:“‘为政有道的人治国百年,就可以战胜残暴,去除杀戮了。’这句话真的有道理啊!”

【原文】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1]而后仁。”

[1]世:古时候以三十年为一世。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称王于天下的人,一定要过三十年才能广施仁德。”

【原文】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1]正人何?”

[1]正人:端正别人。

【译文】

孔子说:“如果能端正自身,对于从政还有什么难的呢?不能端正自己,如何端正他人呢?”

【原文】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1]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2]也。如有政,虽不吾以[3],吾其与闻之。”

[1]晏:迟,晚。

[2]事:普通事务,不包括政事。一说为季氏的私家之事。

[3]不吾以:“不以吾”的倒装,不任用我。

【译文】

冉有退朝回来。孔子问:“为什么这么晚回来呢?”冉有回答说:“有政事要处理。”孔子说:“那只是普通事务。如果有政事,虽然不任用我了,但是我也会知道的。”

【原文】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1]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2]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1]几:接近。孔子认为任何一句话都不可能达到兴邦、丧邦的作用。

[2]莫予违:“莫违予”的倒装,没人敢违抗我。

【译文】

鲁定公问:“说一句话就能让国家兴盛,有这事吗?”孔子回答说:“说话不可能有这样的作用。有人说:‘做君主太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的难处,不就接近于用一句话让国家兴盛了吗?”鲁定公又问:“说一句话就能让国家灭亡,有这事吗?”孔子回答说:“说话不可能有这样的作用。有人说:‘我做君主没有快乐,只不过我说话没人敢违抗。’如果说了好话而没人违抗,不也是好事吗?如果说了不好的话也没人违抗,不就接近于用一句话让国家灭亡了吗?”

【原文】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1]来。”

[1]远者:指国外的人。

【译文】

叶公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使国境之内的人感到快乐,使国境之外的人前来归附。”

【原文】

13.17子夏为莒父[1]宰,问政。子曰:“无欲速[2],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3],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莒父:鲁国的城邑名,在今山东省高密市东南。

[2]欲速:要想速度快。

[3]不达: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译文】

子夏担任莒父的长官,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不可以求快,不可以贪图小利。求快反而无法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反而成就不了大功业。”

【原文】

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1]者,其父攘[2]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直躬:坦白直率。

[2]攘:偷窃。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坦白直率的人,他父亲偷了一只羊,他就告发了。”孔子说:“我们那里的直率不同于这里。父亲替儿子隐瞒罪行,儿子为父亲隐瞒罪行,直率就在其中。”

【原文】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1]处恭[2],执事[3]敬,与人忠[4]。虽之[5]夷狄[6],不可弃也。”

[1]居:平常、平时。

[2]恭:态度端庄。

[3]执事:办事。

[4]忠:做事尽心,待人真诚。

[5]之:到。

[6]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泛称,这里指文明未开化的地区。

【译文】

樊迟询问仁德的含义,孔子说:“平时端庄,办事认真,待人真诚。即使到了文明未开化的地区,也不能丢弃这些美德。”

【原文】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1],使[2]于四方[3]不辱君命[4],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5],行必果[6],硁硁[7]然小人哉!抑[8]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9]之人,何足算也?”

[1]行己有耻:指对自己的言行应有是非观念与耻辱之心。

[2]使:出使。

[3]四方:各国,各地。

[4]不辱君命:不辱没君主的使命,指顺利完成任务。

[5]信:诚信。

[6]果:果敢,果断。

[7]硁硁:敲击石头的声音,引申为浅陋固执,不开窍。

[8]抑:大概。

[9]斗筲:两种容量不大的容器,比喻气量狭小和才识短浅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做才可以被称为士呢?”孔子说:“对自己的行为有羞耻之心,出使别国能够做到不辜负国君之命,就可以被称为士了。”子贡说:“冒昧地问一下次一等的士。”孔子说:“家族成员称赞他孝敬父母,同乡邻里称赞他友爱兄弟。”子贡又说:“冒昧地问一下再次一等的士。”孔子说:“出言一定诚信,做事一定果断,这种浅陋固执的样子分明是个小人嘛!但也可以算作次一等的士了。”子贡问:“现在的从政之人怎么样?”孔子说:“啊!只不过是些斗筲之人,哪能算是士呢?”

【原文】

13.21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2]之,必也狂[3]狷[4]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之道。

[2]与:相处。

[3]狂:激进。

[4]狷:固执,耿直。

【译文】

孔子说:“不能与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交往,就只有与思想偏激的人交往了。激进的人锐意进取,耿直的人不肯做坏事。”

【原文】

13.22子曰:“南人[1]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2]。’善夫!”“不恒其德[3],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1]南人:南方人。

[2]巫医:古时候巫、医相混,这里泛指卑贱的职业。

[3]不恒其德:做事没有恒心。此处引文出自《周易·恒卦》的爻辞。

【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没有恒心,连巫医这样卑贱的职业都做不好。’这话很好!”《易》说:“做事没有恒心,可能招致羞辱。”孔子说:“这种人就不要占卜了。”

【原文】

13.23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1]和:和谐。

[2]同:苟同,盲目符合。

【译文】

孔子说:“君子强调和谐共生却不盲目附和,小人毫无原则地盲从却不讲求和谐。”

【原文】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1]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未可:不能判断。

【译文】

子贡问道:“乡民都喜欢他,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能判断。”子贡又问:“乡民都讨厌他,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能判断。不如乡民中的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讨厌他。”

【原文】

13.25子曰:“君子易事[1]而难说[2]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3]。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4]焉。”

[1]事:事奉,辅佐。

[2]说:通“悦”,取悦。

[3]器之: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安排工作。

[4]求备:求全责备。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容易辅佐却难以取悦。取悦他而没有遵从正道,他就不高兴;当他指使别人时,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安排工作。小人难以辅佐却容易取悦。取悦他即使没有遵从正道,他也会高兴;当他指使别人时,总是求全责备。”

【原文】

13.26子曰:“君子泰[1]而不骄[2],小人骄而不泰。”

[1]泰:安详稳重。

[2]骄:骄横不羁。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详和蔼而不骄躁,小人骄横不羁而不稳重。”

【原文】

13.27子曰:“刚[1]、毅[2]、木[3]、讷[4]近仁。”

[1]刚:刚强。

[2]毅:坚毅。

[3]木:质朴。

[4]讷:言语谨慎。

【译文】

孔子说:“刚强、坚毅、质朴、出言谨慎,接近于仁德。”

【原文】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1]、偲偲[2]、怡怡[3]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切切:诚恳地交流。

[2]偲偲:相互监督。

[3]怡怡:和顺亲睦。

【译文】

子路问道:“怎样做才可以被称为士呢?”孔子说:“表现出诚恳地交流、相互监督、和顺亲睦的样子,就可以称为士了。朋友之间要诚恳地交流、相互监督,兄弟之间要和顺亲睦。”

【原文】

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1]矣。”

[1]即戎:参战,作战。

【译文】

孔子说:“为政有道的人教化民众达到七年,就可以让他们参加作战了。”

【原文】

13.30子曰:“以不教民[1]战,是谓弃[2]之。”

[1]不教民:即不教之民,指未经教化的民众。

[2]弃:抛弃,丢弃。

【译文】

孔子说:“用未经教化的民众去打仗,这就可以说是将他们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