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内容兼有政治和教育两方面,政治方面提到了鲁国一些作乱的陪臣的情况,教育方面则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等著名命题。
17.1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2]孔子豚[3]。孔子时其亡[4]也,而往拜之,遇诸涂[5]。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6]:“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7]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阳货:姬姓,阳氏,名虎,大概“货”是他的字,季氏家臣。
[2]归:通“馈”,赠送。
[3]豚:小猪。
[4]亡:同“无”,不在家。
[5]涂:同“涂”,道路。
[6]曰:此后的三个“曰”都是阳虎的自问自答。
[7]亟:屡次。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就送给孔子一只小猪。孔子当时没在家,收到礼物后前往拜谢,在路上遇到了阳货。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有话对你说。”他问:“怀揣宝物却在国内迷失自己,可以称为仁吗?”他说:“恐怕不可以。愿意从政却屡次错过时机,可以称为智吗?”他又说:“恐怕不可以。时光流逝了,岁月不等人。”孔子说:“好吧。我要去做官了。”
【原文】
17.2子曰:“性[1]相近也,习[2]相远也。”
[1]性:先天具备的本性,即天性。
[2]习: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所形成的习惯。
【译文】
孔子说:“人的天性原本相差不多,后天的习惯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拉大。”
【原文】
17.3子曰:“唯上知[1]与下愚[2]不移[3]。”
[1]上知:智慧超凡的人。如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者。
[2]下愚:德才低下的人。如孔子所说的“困而不学”者。
[3]移:改变。
【译文】
孔子说:“只有智慧超凡的人和德才低下的人不轻易改变。”
【原文】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1]之声。夫子莞尔[2]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3]?”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4]之耳!”
[1]弦歌:以琴瑟伴奏歌唱。
[2]莞尔:微笑的样子。
[3]割鸡焉用牛刀:比喻治理小地方,何必动用大道理。
[4]戏:开玩笑。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到了琴瑟和歌唱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何必用宰牛刀?”子游回答说:“以前我曾听夫子说:‘君子学习道术就会关爱别人,小人学习道术就会容易驱使。’”孔子说:“诸位!偃说得对啊!此前的话就当开玩笑了!”
【原文】
17.5公山弗扰[1]以费畔[2],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3]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4]乎?”
[1]公山弗扰:即《左传》中的公山不狃,季氏家臣,“弗扰”可能是他的字。
[2]畔:通“叛”,反叛。
[3]何必公山氏之之:“何必之公山氏”的倒装,第二个“之”是去、往的意思。
[4]东周:使周道在东方复兴。鲁国在周的东边,所以孔子说“东周”。
【译文】
公山弗扰占据费邑反叛季氏,叫孔子去,孔子想要前往。子路不高兴了,说:“无路可去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叫我去做官的哪有平白无故的呢?如果有任用我的人,我大概能让周道在东方复兴吧?”
【原文】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1],宽则得众,信则人任[2]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侮:欺侮,侮辱。
[2]人任:受到人们的信任。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询问仁的含义。孔子说:“能在天下践行五件事,就是仁者了。”子张请问详细内容。孔子说:“谦恭、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谦恭就不受欺侮,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实就会受到信任,勤敏就会成就功业,慈惠就足以役使他人。”
【原文】
17.7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缁[5]。吾岂匏瓜[6]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1]佛肸:晋国大夫赵简子的家臣。据《新序》记载,佛肸以中牟反叛,在赵襄子时,而赵襄子在孔子去世四年后才继位。
[2]中牟:晋国城邑,位于今河南省鹤壁市西。一说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和邯郸市之间。
[3]磷:薄石片。
[4]涅:染黑。
[5]缁:黑色的帛。
[6]匏瓜:葫芦科植物,可以食用,晒干后能浮在水面,可以系在腰上渡河。
【译文】
佛肸叫孔子去,孔子想要前往。子路说:“以前我听夫子说:‘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不会去的。’佛肸占据中牟反叛,您要前往,为什么?”孔子说:“是的,有这话。没听说过吗?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没听说过吗?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我难道是匏瓜吗?怎么能只系在腰上而不吃呢?”
【原文】
17.8子曰:“由也,女闻六言[1]六蔽[2]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3];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4];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5];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六言:指下文仁、知、信、直、勇、刚六种品德。
[2]蔽:通“弊”,弊病。
[3]荡:轻浮放荡。
[4]贼:害人害己。
[5]绞:言语尖刻。
【译文】
孔子问:“由,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这弊病就是愚蠢无知;喜好智慧却不喜好学习,这弊病就是轻浮放荡;喜好诚信却不喜好学习,这弊病就是害人害己;喜好耿直却不喜好学习,这弊病就是言语尖刻;喜好勇敢却不喜好学习,这弊病就是闯祸作乱;喜好刚毅却不喜好学习,这弊病就是狂妄自大。”
【原文】
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1],可以观[2],可以群[3],可以怨[4]。迩[5]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兴:抒发情感。
[2]观:观察能力。
[3]群:合群。
[4]怨:讽谏。
[5]迩:近。
【译文】
孔子说:“孩子们!为什么没人学《诗》呢?读《诗》,可以用来抒发情感,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帮助与人交往,可以锻炼讽谏水平。近能照顾父母,远能事奉君主。还能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原文】
17.10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1]、召南[2]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1]周南:《诗经》国风之一,收录了周国一带的民歌。周国是周公旦的封地,位于岐山之南。
[2]召南:《诗经》国风之一,收录了召国一带的民歌。召国是召公奭的封地,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
【译文】
孔子问伯鱼道:“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做人如果不学《周南》、《召南》,大概就像正对着墙站立一样吧?”
【原文】
17.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1]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2]云乎哉?”
[1]玉帛:美玉和丝帛,代指礼物。
[2]钟鼓:代指乐器。
【译文】
孔子说:“说到礼,只是玉帛这些礼物吗?说到乐,只是钟鼓这些乐器吗?”
【原文】
17.12子曰:“色厉而内荏[1],譬诸小人,其犹穿窬[2]之盗也与?”
[1]色厉而内荏:脸色严厉,内心怯懦。
[2]窬:墙洞。
【译文】
孔子说:“外表看起来很严厉,而内心却很软弱,在众多小人里作比喻,大概就像挖墙打洞的盗贼一样吧?”
【原文】
17.13子曰:“乡原[1],德之贼也。”
[1]乡原:即“乡愿”,指流于世俗的伪善者。
【译文】
孔子说:“乡愿是损害道德的小人。”
【原文】
17.14子曰:“道听而涂说[1],德之弃[2]也。”
[1]涂说:四处传播。
[2]德之弃:道德中应该摒弃的作风。
【译文】
孔子说:“把在路途中听来的事情四处传播,是道德中应该摒弃的作风。”
【原文】
17.15子曰:“鄙夫[1]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2]也,患得之[3]。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4]矣。”
[1]鄙夫:鄙陋的小人。
[2]未得之:指没有得到爵禄。
[3]患得之:即患不得之,担心得不到。
[4]无所不至: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译文】
孔子说:“一个粗鄙寡陋的人,可以和他共同事奉君主吗?他还没有得到时,就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他又担心会失去。如果担心失去,他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出来的。”
【原文】
17.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1],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2],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3],今之矜也忿戾[4];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1]疾:毛病,带有褒义。
[2]肆:不拘小节。
[3]廉:廉洁方正。
[4]忿戾:暴躁乖戾。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小毛病,今天可能已经没有了。古人狂狷而不拘小节,今人狂狷而放荡无礼;古人矜持而廉洁方正,今人矜持而暴躁乖戾;古人愚钝而诚恳直率,今人愚钝而伪善欺诈罢了。”
【原文】
17.17子曰:“巧言[1]令色[2],鲜矣仁[3]!”
[1]巧言:花言巧语。
[2]令色:做出讨人喜欢的样子。
[3]鲜矣仁:仁德之心太少了。
【译文】
孔子说:“说着讨巧的言辞,露出虚伪的笑脸,这样的人很少怀有仁德之心。”
【原文】
17.18子曰:“恶紫之夺朱[1]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1]紫之夺朱:以紫色取代红色的地位。周为火德,崇尚红色,而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引领一时风尚,后来诸侯也多穿紫色的衣服。
【译文】
孔子说:“我厌恶以紫色取代红色的地位,厌恶郑国的靡靡之音扰乱正统的乐声,厌恶巧言利舌颠覆国家的人。”
【原文】
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1]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四时:四季。
【译文】
孔子说:“我不想说了。”子贡问:“您如果不说了,那么我们该转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常生长,上天说了什么呢?”
【原文】
17.20孺悲[1]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2]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1]孺悲:鲁国人,《礼记·杂记》上说,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习士丧礼。
[2]将命者:传话人。
【译文】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称病拒绝了。传话人走出门,孔子取来瑟弹奏着唱歌,故意让孺悲听。
【原文】
17.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1],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2]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钻燧改火:古人钻木取火,要保持火种不熄,一块燧木即将燃尽,就要更换新的木头,四季所用木头不同,周而复始又是一年。
[2]旨:味道。
【译文】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久了。君子三年不学礼仪,礼仪一定败坏;三年不学音乐,音乐一定失传。陈谷已经吃完了,新谷又收获了,钻木取火一个轮回,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服丧时吃稻米,穿锦绣,你能安心吗?”宰我说:“能安心。”孔子说:“你安心就那样做吧!君子服丧的时候,吃东西不觉得味美,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住在家里心里不安,所以不会那样做。现在你心安,就那样做吧!”宰我走了。孔子说:“予这人不仁啊!孩子出生三年,然后才脱离父母的怀抱。这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予得到过父母的三年之爱吗?”
【原文】
17.22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1]!不有博弈[2]者乎?为之犹贤[3]乎已。”
[1]难矣哉:难以有所成就。一说为孔子讽刺调侃之语,可译为“真不容易啊”。
[2]博弈:六博和围棋。
[3]贤:好,胜过。
【译文】
孔子说:“一天到晚吃饱了没事干,心不在焉,很难有所作为。不是有六博和围棋的游戏吗?玩玩也比无所事事强得多。”
【原文】
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1]。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上:通“尚”,可贵。
【译文】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力吗?”孔子说:“君子把道义看得最可贵。君子有勇力却无道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力却无道义就会做贼。”
【原文】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1]而讪[2]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3]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4]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5]以为直者。”
[1]流:较早的版本没有这个字,可能是衍文。
[2]讪:毁谤。
[3]窒:顽固不化。
[4]徼:贪得无厌。
[5]讦:抨击他人。
【译文】
子贡问:“君子也有厌恶之人吗?”孔子说:“有厌恶之人。君子厌恶传扬别人缺点的人,厌恶卑贱者毁谤尊贵者的人,厌恶勇敢却不遵守礼仪的人,厌恶敢作敢为却顽固不化的人。”他又反问道:“你也有厌恶的人吗?”子贡说:“我厌恶贪得无厌却自以为智慧的人,厌恶行为无礼却自以为勇敢的人,厌恶抨击别人却自以为刚直的人。”
【原文】
17.2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1]为难养[2]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1]女子与小人:指妾和臣,即男女奴隶。
[2]养:恩养,教养。
【译文】
孔子说:“只有婢妾和奴隶最难教养,对其亲近些他们就会放肆,对其疏远些他们就会产生怨恨。”
【原文】
17.26子曰:“年四十而见[1]恶焉,其终[2]也已。”
[1]见:被。
[2]终:一生,一辈子。
【译文】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还被人讨厌,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