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首先论述了孟子对于“心”、“性”、“天”、“命”的看法,并由这些概念生发,对士人如何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做了详细的论述。一个人不管命运如何,都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以“仁义”为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论穷达,都要坚持个人的操守,像尧舜那样的古代圣君学习,“人皆可以为尧舜”。
除此之外,孟子还论述了社会经济与社会道德的关系,以及社会环境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1]其性,所以事[2]天也。夭寿不贰[3],修身以俟[4]之,所以立命也。”
【注释】
[1]养:培养。
[2]事:对待。
[3]贰:动摇。
[4]俟:等待。
【译文】
孟子说道:“可以让自己的善心得到尽情地施展,就是真正地明白了人的本性。明白了人的本性,就能够了解天命。努力地保护自己的善心,培养自己天然的善性,目的就是为了正确地对待天命。不管命短还是长寿都不会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只是通过修身养性来等着天命的选择,这便是君子用以安身立命的道理。”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1]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2]死者,非正命也。”
【注释】
[1]岩墙:就要倾塌的墙。
[2]桎梏:拘禁犯人的刑具。
【译文】
孟子说道:“没有什么不是受命运安排的,顺应它就会承受正常的命运;因此明白自己的命运的人是不会站在将要倒塌的墙壁下面的。所有事情都完全按正道来做却死去的人,他所得到命运是正常的;那些因为犯罪而进了监牢最后死去的人,他们得到的命运就是不正常的。”
【原文】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1]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注释】
[1]舍:放弃。
【译文】
孟子说道:“有些东西经过努力追求就可以得到,如果舍弃就会失去,这样的追求对于得到某种东西是有好处的,这是由于人们所追求的东西就存在于自身内部,能不能得到它完全是由我自己决定的。有些东西在追求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一定的原则,能否得到它需要由命运来安排,这样的追求对于得到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这是由于追求的东西存在于身体外部,能否得到就不是自己能够掌控的。”
【原文】
孟子曰:“万物皆备[1]于我矣。反身而诚[2],乐莫大[3]焉。强恕[4]而行,求仁莫近[5]焉。”
【注释】
[1]备:具备。
[2]反身而诚:返回自身之本心而寻求自己的诚心。
[3]乐莫大: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
[4]强恕:勉励自己以宽恕之心待人。
[5]求仁莫近:没有比这个更近的求仁途径了。
【译文】
孟子说道:“所有事情对我来说都已经具备了。就算让我扪心自问,我也觉得自己是忠诚可靠的,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比这件事情更让人快乐的了。按照每件事都要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的话,那么,获得仁德的道路就没有比这个更接近的了。”
【原文】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1]焉,习矣而不察[2]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3]也。”
【注释】
[1]著:明白。
[2]察:深知。
[3]众:众人,这里所说的是普通的人。
【译文】
孟子说道:“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假如只是就这么做下去,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的话,每天都习惯如此,却不想弄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一辈子都行走在这条路上,却不去思考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样的人就只能是一个普通人。”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1]耻,无耻矣!”
【注释】
[1]之:至。
【译文】
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如果能够为自己没有羞耻心感到羞耻,那么就可以一辈子不再受到羞耻了。”
【原文】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1]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注释】
[1]机变:奸诈。
【译文】
孟子说:“羞耻心对人而言是很重要的,那些玩弄阴谋诡计的人,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得到羞耻心。人如果不把自己不如别人当成一种羞耻,那么还有什么地方能够与别人相比呢?”
【原文】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1]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注释】
[1]亟:多次。
【译文】
孟子说:“古代那些贤明的君王喜欢德行高尚的贤人,忘了自己拥有的权势和地位,古代那些贤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喜欢自己信仰的义理,忘了别人拥有的权势和地位,因此如果王公们不能诚心诚意地对待他们,礼仪也不够周到,就无法多次与他们见面。见面的次数尚且不能很多,更何况是要让他们成为自己手下的大臣呢?”
【原文】
孟子谓宋句践[1]曰:“子好游[2]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3];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4]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
[1]宋句践:人名,姓宋,名句践,生平不详。
[2]游:指游说。
[3]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
[4]得己:即自得。
【译文】
孟子对宋句践说道:“你喜好到各个国家去游说他们的国君吗?那么我告诉你游说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别人理解我的时候,要表现得悠然自得;别人不理解我的时候,也要表现得悠然自得。”
宋句践问孟子说:“要怎么做才能表现得悠然自得呢?”
孟子回答说:“尊敬具有美好品德的人,把自己的行为符合正义当成一种快乐,就能够表现得悠然自得了。因此士人在穷困的时候不会抛弃义,在得志的时候也不会偏离正道。士人可以在穷困的时候不抛弃义,因此就能够自得其乐;可以在得志的时候不偏离正道,因此就不会令百姓觉得失望。古代那些君子,在得志之后,就会将恩泽普遍施加在百姓的身上;如果不得志,也可以自己修养自己的美德,在世上有所表现。穷困的时候要努力培养自身的品德和修养,得志的时候要让全天下的百姓都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原文】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1]者,凡民[2]也。若夫豪杰之士[3],虽无文王犹兴。”
【注释】
[1]兴:感动奋发之意。
[2]凡民:平庸之人。
[3]豪杰之士:有过人才智的人。
【译文】
孟子说:“等着周文王出现然后才明白自己要振作起来一心向善的人,是平庸的人啊。至于那些雄豪杰出的人物,即使没有周文王这样的圣王出现,也一样能够自觉地振作精神一心向善。”
【原文】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1],如其自视欿[2]然,则过人远矣。”
【注释】
[1]韩魏之家:指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中的韩魏两家。这两家当时拥有很大的权势和很多的财产。
[2]欿:“坎”的假借字,视盈若虚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把晋国的韩、魏两位大夫的财产加到自己身上,假如他自己觉得对于仁义之道的追求还是不满足,那么这种人就远远超过了一般人。”
【原文】
孟子曰:“以佚道[1]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2]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注释】
[1]佚道:佚,安逸。佚道,使老百姓生活安逸之道。
[2]生道:使老百姓保全生命之道。
【译文】
孟子说:“把让百姓过上安逸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来役使百姓,虽然他们会受到劳累,但是却不会发出埋怨。在以维护百姓的生存的情况下被迫杀人,被杀的人由于犯了罪而被杀死,他们是不会对杀他的人感到怨恨的。”
【原文】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1]如也,王者之民皞皞[2]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3],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注释】
[1]驩虞:同“欢娱”。
[2]皞皞:同“浩浩”,广大自得的样子。
[3]庸:功劳。
【译文】
孟子说:“成为霸主之国的百姓,因为明显地得到了国君的惠泽,所以对国君感恩戴德,非常高兴,实行王道的国家的百姓,受到了君主的恩泽却丝毫没有感觉,所以心旷神舒,怡然自得。百姓因为犯罪被杀,却不会觉得怨恨,百姓受到了恩泽,却并不将其归功于某个人,百姓一天天地趋向于善却不明白是怎样形成的。圣人到过的地方,人们就会受到感化,他所在的那个国家,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教化,他的功德几乎与上天和地下一起运转,永不停息,难道说这只是一些很小的好处吗?”
【原文】
孟子曰:“仁言[1]不如仁声[2]之入人深[3]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注释】
[1]仁言:仁厚的言辞。
[2]仁声:声,声望。仁德的声望。
[3]入人深:深入人心。
【译文】
孟子说:“仁厚的言语不像仁德的声望那样更加深入人心,善于处理政事不如善于教化更加让百姓衷心拥护。善于处理政事,能够令百姓感到害怕;善于教化,能够令百姓喜爱。善于处理政事能够得到百姓的财物,善于教化能够得到百姓的民心。”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1]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2]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注释】
[1]良:指本能的,天然的。
[2]孩提之童:指两三岁之间的小孩子。
【译文】
孟子说:“人不用通过学习就可以做到的,这是他们的本能;不用通过大脑思考就可以明白的,这是他们的良知。两三岁时只会笑、想要让人抱的孩子,没有不喜欢自己的父母的,等他们长大了,又没有不尊敬自己的兄长的。亲爱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就是仁,尊敬自己的兄长就是义。想要有所作为并且泽被万民的圣人并没有其他什么秘诀,只是将人这种与生俱来的仁义之心推广到了全天下而已。”
【原文】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1]。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2]莫之能御[3]也。”
【注释】
[1]几希:几,几乎。希,稀少,没有。
[2]沛然:浩大的样子。
[3]御:抵挡,阻挡。
【译文】
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中的时候,整天陪伴他的就是树木、石头、野鹿、野猪,他与久居深山之中的人没有什么区别。等到他听到了一句好的话语,看到了一件善事,他心中那种为善的欲望就像江河决口一样,充满天地之间,什么东西都不能阻挡。”
【原文】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1]而已[2]矣。”
【注释】
[1]如此:像这样。
[2]而已:罢了。
【译文】
孟子说:“不要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去追求自己不愿意追求的东西,像这样就够了。”
【原文】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1]。独孤臣[2]孽子[3],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注释】
[1]疢疾:灾患。
[2]孤臣:孤臣,受疏远的臣。
[3]孽子:古代常一夫多妻,非嫡妻所生之子叫庶子,也叫孽子,一般地位卑贱。
【译文】
孟子说:“那些具有高尚的德行、聪明的头脑、渊博的学识和深远的智慧的人,通常都出自危险的境地。只有那些孤独一人没有援手的大臣和并非正妻所生受到别人歧视的庶出之子,他们才会感到提心吊胆,对祸患的忧虑也深一些,因此能通达事理,洞察人情。”
【原文】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1]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注释】
[1]天民:朱熹《四书集注》云:“民者,无位之称,以其全尽天理,乃天之民,故谓之天民。”
【译文】
孟子说:“服侍国君的人,他就是把服侍这个国君当作快乐的人;安定社稷的人,就是把安定社稷当作快乐的人;保全天性的人,就是那种感觉到自己的理想可以推行到全天下然后才去推行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就是依靠自己端正的态度来影响别人,从而使别人品行端正的人。”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1],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2]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释】
[1]故:事故,指灾患病丧。
[2]怍:惭愧。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但是占有天下的君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什么灾难,这是第一种快乐;上无愧于青天,下无愧于世人,这是第二种快乐;能够教导天下的人才,这是第三种快乐。君子有这三种快乐,但是称王于天下的人却不包括在内。”
【原文】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1]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2],见于面,盎[3]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注释】
[1]大行:指理想、抱负行于天下。
[2]睟然:颜色润泽。
[3]盎:显露。
【译文】
孟子说:“国家的土地广阔,人口很多,这当然是君子所希望看到的局面,不过他感兴趣的东西却并不在这些方面;站立在天下的正中,让四海之内的百姓都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君子对此当然会觉得快乐,可是他从上天那里得来的本性却不在此。君子从上天得来的本性,即使是他的政治理想完全实施之后也不会因为这一点再增加什么,就算是困居于乡里也不会由此而从那里减少些什么,这是因为他的本性已经固定了。君子从上天得来的本性,像仁、义、礼、智这些观念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他的心中,它所表现出来的神情温润平和,这种气质表现在脸上,表现在肩背上,甚至表现在四肢上,四肢只要一有动作,它用不着用语言进行说明,人们看一眼就明白了。”
【原文】
孟子曰:“伯夷辟[1]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2],兴[3]曰:‘盍[4]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5]其田里[6],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注释】
[1]辟:通“避”,避开,逃避。
[2]作:兴盛。
[3]兴:精神振奋的样子。
[4]盍:为什么不。
[5]制:规定。
[6]里:住宅。
【译文】
孟子说:“伯夷为了逃避纣王的暴政,居住在北海的边上,他听说周文王的部落兴盛起来了,就振奋精神说道:‘我为什么不去归依周文王呢?我听人说西伯侯是一个喜欢赡养老人的人。’姜太公为了逃避纣王的暴政,居住在东海的边上,他听说文王的部落兴盛起来了,就振奋精神说道:‘我为什么不去归依周文王呢?我听人说西伯侯是个喜欢赡养老人的人。’只要天下有人喜欢供养老人,那么仁厚的人就会将他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面积五亩的住宅,在墙脚下种上桑树,让一个妇女来养蚕缫丝,那么老人就可以穿上用丝制成的棉袄了。每户人家养上五只母鸡,二口母猪,不要违背饲养和让它们繁殖的时机,老人就不会吃不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由一个壮年的农夫来耕种,那么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吃饱了。人们说西伯侯喜欢供养老人,就是说他能够按照规定分给百姓一定数量的土地和一定大小的住宅,教导人们如何栽种和畜牧,教导他们的妻子和儿女如何奉养老人。人活到五十岁以后,不穿丝制棉衣就不能让身体暖和;人活到七十岁,没有肉就不能让肚子吃饱。身体不暖、肚子不饱,就被认为是受冻挨饿。所以说文王治下的老百姓没有老人会受冻挨饿,也就是针对这一点来说的。”
【原文】
孟子曰:“易[1]其田畴[2],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3]。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注释】
[1]易:治,耕种。
[2]田畴:田地。
[3]矣:这里的用法同“也”。
【译文】
孟子说:“只要好好地整治耕地,减轻赋税,就可以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再教导他们过节俭的生活,吃饭的时候要有节制,花钱的时候不超过礼制,那么财物就会用之不尽。百姓如果没有水和火,就无法活下去,如果夜里有人敲门讨水或要火,是不会有人说不给的,这是由于水和火每户人家都很多的原因。圣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就是要让百姓的家里有粮食的程度就像有水和火那么充足。百姓家里的粮食如果能够像水火一样多,怎么还会出现不仁爱的轻狂呢?”
【原文】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1]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2]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3]不达。”
【注释】
[1]东山: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
[2]容光:指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
[3]成章:《说文》解释:“乐竟为一章。”由此引申,指事物达到必须阶段或有必须规模。
【译文】
孟子说:“孔子登到东山顶上之后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到泰山顶上之后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因此对于那些见到过大海的人,再用水来获得他的赞叹就比较难了,对于曾经到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来说,再想用言辞来打动他也就不容易了。看水有看水的方法,必须要观看它那壮阔无比的波澜。太阳和月亮都会发出耀眼的光辉,只要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就都会照射到。流水如果不把地面上那些坑坑洼洼的地方填满,它就不会向前进;君子立志要探索正道,不通过日积月累,获得相当的成绩,就无法由此及彼,明白事理。”
【原文】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1]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2]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3]也。”
【注释】
[1]孳孳:同“孜孜”,勤勉不懈。
[2]跖:即柳下跖,春秋时的大盗。
[3]间:区别,差异。
【译文】
孟子说:“听到鸡叫就起床,勤奋不倦地行善,是像舜一样的人;听到鸡叫就起床,勤奋不倦的谋取利益,是像盗跖一样的人。要想知道大舜与盗跖的区别,不用别的办法,在牟利与行善之间去辨别就行了。”
【原文】
孟子曰:“杨子[1]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2],摩顶放踵[3]利天下,为之。子莫[4]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注释】
[1]杨子:战国初期哲学家,名朱,魏国人。他的学说与墨子的学说在战国时代都很流行。他重视个人利益,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但也反对侵夺别人。
[2]墨子兼爱:墨子(约前468-前376年),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兼爱”是他的基本思想之一。
[3]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磨伤,形容不畏劳苦,不畏劳苦,不顾体伤。放,到。
[4]子莫:战国时鲁国人,其事迹已不可考。
【译文】
孟子说:“杨朱学派采取‘为我’的态度,拔一根汗毛就能对天下有利的行为都不去做。墨家主张‘兼爱’,从头到脚都磨破了,只要对天下有利,他们都去做。子莫采取中间立场,采取中间立场就接近正道了。但是如果不知道变通的话,就好像固执于一点。厌恶固执于一点的原因,是因为它损害了正道,抓住一点却丢掉了更多。”
【原文】
孟子曰:“饥者甘[1]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注释】
[1]甘:美味。
【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感觉什么东西都好吃,口渴的人感觉什么样的水都好喝。这并不是饮食的真正味道,而是因为饥渴伤害了人的味觉所造成的啊。难道只有嘴和肚子受到饥渴这一种伤害吗?人的思想一样也会受到伤害啊。如果人能不让自己的思想遭到嘴和肚子那样饥渴的伤害,那么就不会因为自己比不上别人而忧虑了。”
【原文】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1]。”
【注释】
[1]介:独特。这里指独特的操守。
【译文】
孟子说:“柳下惠不会因为自己身居三公就改变自己独特的操守。”
【原文】
孟子曰:“有为者辟[1]若掘井,掘井九轫[2]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注释】
[1]辟:同“譬”,譬如。
[2]九轫:轫,同“仞”,古代量词,古代七尺(或说八尺)为一仞。
【译文】
孟子说:“想要有所作为,就如同打井一样,井打到六、七丈深的时候却还没有挖到地下水,那也仍然只是一口废井。”
【原文】
孟子曰:“尧舜,性[1]之也;汤武,身[2]之也;五霸,假[3]之也。久假而不归,恶[4]知其非有也?”
【注释】
[1]性:本性。
[2]身:身体力行。
[3]假:假借。
[4]恶:怎么,如何。
【译文】
孟子说:“尧舜,是靠着自己的本性来施行仁政的;商汤和周武王,是靠着修身来施行仁政的;五霸,是靠着假借仁德之名来称霸的。假借仁德的时间久了而不归还,哪里还知道他们没有仁德呢?”
【原文】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1]于不顺[2]。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注释】
[1]狎:亲近。
[2]顺:顺从。这里是顺从义理的意思。
【译文】
公孙丑说:“伊尹曾经说过:‘我不亲近那些没有恭顺仁义之心的人。把太甲流放到桐宫,老百姓都很高兴;太甲变成贤君,又把他接回来,老百姓也很高兴。’像伊尹那样的贤臣,看到君主不贤,就可以将他流放吗?”
孟子说:“有伊尹那样的志向就可以;没有伊尹那样的志向,就变成篡位的贼子了。”
【原文】
公孙丑曰:“《诗》曰[1]:‘不素餐[2]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注释】
[1]《诗》曰:引自《诗经·魏风·伐檀》。
[2]素餐:白吃饭。
【译文】
公孙丑说:“《诗经》中说道:‘不能白吃饭啊。’君子不去耕种却能吃上饭,为什么呢?”
孟子说:“君子居住在这个国家,国君任用他,就能给国家带来安定、富强、尊贵、繁荣;国家的年轻人跟着他学习,都能学会孝悌忠信的道理。‘不能白吃饭啊’,谁还有比这更大的功劳呢?”
【原文】
王子垫[1]问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注释】
[1]王子垫:齐王的儿子,名垫。
【译文】
齐王的儿子垫问孟子:“士人应该干什么?”
孟子说:“使自己的志向高尚。”
王子垫又问:“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志向高尚?”
孟子回答说:“施行仁德与义行罢了。杀害一个没有犯罪的人,就不是仁德;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不是义行。居住的地方在哪里呢?就在仁德那里;行走的道路在哪里呢?就在义行那里。心中装着仁德,顺着义行的道路行走,品德高尚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就齐全了。”
【原文】
孟子曰:“仲子[1],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注释】
[1]仲子:即陈仲子,战国时期著名贤士。
【译文】
孟子说:“陈仲子,如果是通过不正确的方式,那么就算把整个齐国交给他,他也不会接受,人们都相信这一点,不过这只是拒绝一箪食,一碗汤那样的义行罢了。人最大的错误在于没有亲戚、君臣和尊卑的观念。因为他有些小的德行,就相信他也有大的德行,这怎么可以呢?”
【原文】
桃应[1]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2]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3]然,乐而忘天下。”
【注释】
[1]桃应:孟子的学生。
[2]敝蹝:破鞋子。
[3]:同“欣”,高兴的样子。
【译文】
桃应问孟子道:“舜在做天子的时候,皋陶身为法官,如果瞽瞍犯了杀人罪,那么应该怎么办?”
孟子回答说:“那就只能将他逮捕了。”
桃应问:“那舜会不会出来阻止呢?”
孟子回答说:“舜怎么可以阻止这件事情呢?皋陶执行的法律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啊,怎么能徇私枉法呢?”
桃应问道:“那舜应当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舜应该像扔掉一双破鞋一样把天下舍弃,然后偷偷地背着犯了杀人罪的父亲逃跑,一直跑到海边再住下来,一生都开开心心地享受天伦之乐,将自己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抛到脑后。”
【原文】
孟子自范[1]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2]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3]。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注释】
[1]范:齐国地名,故城在今山东范县东南二十里,是魏国与齐国之间的要道。
[2]广居:孟子的“广居”指仁。如《滕文公下》所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3]垤泽之门:宋国城门。
【译文】
孟子从范地到齐国去,从远处就看到了齐王的儿子,感慨道:“居住环境能够改变人的气质,饮食供养能够改变人的体型和容貌。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真是大啊!齐王的儿子不是和普通人的儿子一样吗?”
孟子接着又说道:“齐王之子居住的房屋、乘坐的车马、所穿的衣服大部分与别人都是一样的,但是齐王之子却能够展现出那样一种不平凡的气魄,这是因为他所生活的环境让他变成了这个样子。王宫的环境尚且能够让一个人变得与他人不同,况且是身处在天底下最广阔的仁的环境中的人呢?鲁国国君有一回去宋国,在宋国垤泽的城门下面吆喝。守城门的人说道:‘他并不是我们的国君,可是为什么他说话的声音与我们的国君这么像呢?’这并非是因为别的,只是由于他们两个人所处的环境是相似的。”
【原文】
孟子曰:“食[1]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2]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注释】
[1]食:动词,使之食,引申为奉养。
[2]币:指礼物。将:送。
【译文】
孟子说:“(对亲长)只供给食物却不加以爱护,那就像养猪一样;爱护却没有恭敬之心,那就像畜养家畜一样。恭敬的心情,在给人送礼物之前就应该具备。表面上恭敬,实际上心里却不恭敬。君子不可以拘泥于这种虚假的形式。”
【原文】
孟子曰:“形色,天性[1]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2]形。”
【注释】
[1]天性:天生,自然生成的。
[2]践:实践。
【译文】
孟子说:“人的体型和容貌,都是天然形成的,这便是所谓的天性;只有圣人才可以让这种自然之理发挥到穷尽的程度,让天生的形体变得更加充实和完美。”
【原文】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
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弟[1]而已矣。”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2]。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注释】
[1]弟,通“悌”,敬爱、顺从兄长。
[2]数月之丧:据《仪礼·丧服记》,王子在母亲(诸侯之妾)死后,因父亲还在,不必服丧,只在下葬时穿穿麻衣而已,因此“数月之丧”也就不是短丧了。
【译文】
齐宣王想把丧礼中规定的守孝期缩短。公孙丑向孟子问道:“父母死了以后守孝一年,怎么也要比根本不守孝要强一些吧?”
孟子回答说:“这就如同有个人拧自己哥哥的胳膊一样,你对大王说暂且慢慢地拧吧,这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唉,也只能用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样的道理来教育他了。”
齐王儿子中有一个死了母亲,齐王儿子的老师请求他为自己死去的母亲守几个月的孝。公孙丑拿这件事向孟子询问:“如果是这种事情,应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这个王子想要为母亲守完三年的孝却又要接受丧礼的限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上一次所说的就算是守孝的时间增加一天也要比完全不守孝要好一些,说的就是那种不去禁止守孝但自己却不守孝的人。”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1]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2]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注释】
[1]财:通“材”。
[2]淑:通“叔”,拾取。艾:同“刈”,取。也就是说,淑、艾同义,“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接作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这也就是所谓“私淑弟子”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君子教育别人的方法有五种:有的对别人就像及时雨那样湿润点化,有的是成就其品德,有的是培养其才干,有的是回答别人的疑问,有的则是靠着自身的品德和学问使别人在私下里受到教育。这五种情况都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
【原文】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1],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2]。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注释】
[1]绳墨:木工取直用的工具。
[2]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译文】
公孙丑问孟子说:“说起道那可以说是很高,很美,就像是登天一样,好像有些高不可攀了?怎么不能让它变成可以接近的,这样人们每天都可以用功去追求了呢?”
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工人笨拙而放弃使用绳墨,羿也不会因为射手笨拙而改变拉弓的幅度。君子拉满弓却不将箭射出去,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站在正道的中间,这样有能力学习的人就都跟随他学习了。”
【原文】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1];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2]者也。”
【注释】
[1]以道殉身:此处的“殉”是相始终之意。
[2]殉乎人:迁就他人。
【译文】
孟子说:“天下施行了正确的治国之道,那么正道会随着我的生命而实现;天下没有正确的治国之道,那么就让我的生命为正道而牺牲。没有听说过牺牲正道去满足别人的。”
【原文】
公都子曰:“滕更[1]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2]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注释】
[1]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曾就学于孟子。
[2]挟:倚仗。
【译文】
公都子问孟子道:“滕更在您的门下跟随您学习,好像应该放在以礼相待的那些人的行列,但是您却没有回答他对您提出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依仗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的高贵来发问,依仗自己有些贤名来发问,依仗自己的年龄比其他人大一些来发问,依仗自己立下了功劳来发问,依仗自己跟别人家有些交情来发问,以上这些都是我不会回答的。滕更这个人在我所说的这五项中触犯了两条,就是‘挟贵’和‘挟贤’。”
【原文】
孟子曰:“于不可已[1]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注释】
[1]已:停止。
【译文】
孟子曰:“对于本不应该停止的事情却停止不做,那么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停止的了。对于应该厚待的人却十分刻薄,那么就没有人不能刻薄地对待了。前进太快的人,后退起来也比较快。”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1]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注释】
[1]物:泛指世间一切生物。
【译文】
孟子说:“君子对待世间万物,爱惜却不将仁德施于其身;对待百姓,施以仁德却不施加亲情。亲近自己的父母就能够对百姓施以仁德,对百姓施以仁德就能够做到爱惜万物。”
【原文】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1]、小功[2]之察[3];放饭流歠[4],而问无齿决[5],是之谓不知务。”
【注释】
[1]缌:细麻布,这里代指服丧三个月的孝服,穿这种孝服只服丧三个月,是五种孝服中最轻的一种,如女婿为岳父母服孝就用这种。古代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服丧期相应分为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这五等。
[2]小功:服丧五个月的孝服,是五种孝服中次轻的一种,如外孙为外祖父母服孝就用这种。
[3]察:指仔细讲求。
[4]放饭流歠:意思是大口吃饭、大口喝汤。放饭,大吃大嚼的意思。放,副词;饭,动词。流,猛喝的意思。流,长,副词;饮,动词。《礼记·曲礼》说:“毋放饭,毋流。” 按礼的规定,在尊长面前这样吃喝,是大不敬的行为。
[5]问无齿决:问,讲求;齿决,用牙齿啃,这里指用牙齿咬断干肉。《礼记·曲礼》说:“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在尊长者面前啃干肉也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只是小不敬。
【译文】
明智的人无所不知,但是他知道什么事情应该最先解决;仁德的人无所不爱,但是对自己的亲人和贤明的人却优先爱护。尧舜的智慧不能遍及所有事物,是因为他们急于完成眼下的重要事情。尧舜的仁德不能遍及每个人,是因为他们急于亲近贤人。比如一个人无法去履行守孝三年的礼法,但对于缌麻和小功这些三、五个月的轻一些的丧礼却过于讲究;自己与长辈坐在一张席上,一点礼貌也没有,居然大口地吃饭、喝汤,但他们却还要责备别人在吃肉的时候为什么要用手去撕而不是用牙齿去咬断它,这就被称为不识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