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1],始画八卦[2],造书契[3],以代结绳之政[4],由是文籍生焉。

伏牺、神农、黄帝之书[5],谓之《三坟》,言大道也[6]。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7],谓之《五典》,言常道也[8]。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9],雅诰奥义[10],其归一揆[11]。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12],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注释】

[1]伏牺氏:也作伏羲、庖牺、宓戏,又称羲皇、太昊,传说中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相传他始创八卦,教民捕鱼畜牧。王:称王。

[2]八卦:指先天八卦,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卦序不同于周文王的后天八卦。

[3]书契:文字。

[4]结绳:用绳打结以计数或记事。

[5]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因居于姜水,为姜姓。相传他始创医药,教民耕种。黄帝:又称轩辕氏、有熊氏,姓公孙,又因居于姬水,为姬姓,曾打败炎帝、蚩尤部落,为五帝之首。相传桑蚕、舟车、文字、衣冠等都创始于黄帝。一说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

[6]大道:“坟”与“大”意思相同。

[7]少昊:又称玄嚣、青阳氏,黄帝之子,东夷部族首领。颛顼:又称高阳氏,黄帝之孙。高辛:又称帝喾,黄帝之孙。唐:尧,又称陶唐氏、唐尧、放勋。虞:舜,又称有虞氏、虞舜、重华。一说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

[8]常道:“典”与“常”意思相同。

[9]不伦:不同类。

[10]诰:夏、商、周之书有训、诰、誓、命、歌、贡、征、范八类,以诰为代表。

[11]归:指归,主旨。一揆:同一个道理。

[12]《春秋左氏传》:见《左传·昭公十二年》。

【译文】

古时候伏牺氏称王于天下,开始创制八卦,发明文字,用来取代结绳记事的办法,从此书籍就产生了。

伏牺、神农、黄帝时代的书,称为《三坟》,讲的是广大的道理。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时代的书,称为《五典》,讲的是常规的道理。到夏、商、周时代的书,虽然设置教化与从前不同,但是文诰深奥的含义,主旨都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历代都很重视这些书,认为是圣王的训诫。八卦的说辞,称为《八索》,意思是求索其中的义理。九州的书志,称为《九丘》。丘,就是聚集。说的是九州所拥有的,土地所生长的,风气所适宜的,都聚集在此书中。《春秋左氏传》记载,楚国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说的就是上古帝王留下来的书。

【原文】

先君孔子[1],生于周末,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2],赞《易》道以黜《八索》[3],述《职方》以除《九丘》[4]。讨论《坟》《典》[5],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6],翦截浮辞,举其宏纲[7],撮其机要[8],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9]。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10]。

【注释】

[1]先君孔子:《尚书序》作者旧题为孔安国,为孔子十一世孙,所以尊称孔子为先君。

[2]约:归纳,整理。

[3]赞:明白。

[4]《职方》:指《周礼·夏官·职方氏》,所载行政区划与《尚书·禹贡》近似。

[5]讨论:整理。

[6]芟夷:删削,与下文中的“翦截”意思相近。

[7]宏纲:大纲,主旨。

[8]撮:摘取。机要:精要的义理。

[9]轨范:典范,楷模。

[10]三千之徒: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

【译文】

我的祖先孔子,出生在周朝末年,面对历代典籍中的冗杂文字,他担心阅读的人不能抓住要点,于是就修定《礼》《乐》,显扬旧有的制度,将《诗》删为三百篇,归纳当时的史书编纂了《春秋》,明白《易》的道理后废弃了《八索》,讲述《职方》的内容而摒除了《九丘》。他整理《三坟》《五典》,从唐尧、虞舜以下断代,直到周朝。删减了烦冗杂乱的内容,削除了浮华不实的文辞,抓住纲领,摘取要点,足以垂范后世、树立教化。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章共一百篇,是用来弘扬大道,展示给君主作为典范的。帝王的制度,显而易见,可以推广施行,三千弟子都领受了其中的大义。

【原文】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1]。汉室龙兴[2],开设学校,旁求儒雅[3],以阐大猷[4]。济南伏生[5],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至鲁共王好治宫室[6],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7]。王又升孔子堂[8],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9],更以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余错乱摩灭,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

【注释】

[1]先人:指孔安国的祖父孔腾。用:因此。

[2]龙兴:指帝王兴起。

[3]旁求:广泛寻求。

[4]大猷:大道。

[5]伏生:一说名胜,秦末汉初经学家,治《尚书》,属今文经学派。

[6]鲁共王:刘馀,汉景帝之子,封鲁王,谥号共,也作恭。

[7]科斗文字:又称蝌蚪篆,先秦古文字体,因笔画头粗尾细形如蝌蚪而得名。

[8]升:登。

[9]为隶古定:用汉代通行的隶书重新书写古文。

【译文】

等到秦始皇销毁前代典籍,焚烧图书,坑杀儒生,天下的学士,纷纷避难逃散,我的祖父因此把家里的书藏在屋子的墙壁中。汉朝建立后,开设学校,广求大儒,来阐释大道。济南人伏生,年过九十岁,失去了经书原本,口授经义,裁定为二十多篇。因为这是记载上古史事的书,所以称为《尚书》。一百篇的大义,世人无从得知。等到鲁共王因为喜好修建宫室,毁坏了孔子的老宅,来扩建他的居所,在墙壁中得到了我祖父所藏的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和传、《论语》《孝经》,都是用蝌蚪文字书写的。鲁共王又登上台阶来到孔子家的堂屋,听到了钟磬琴箫的乐声,就不毁坏老宅了。他把书都还给孔家。蝌蚪文字失传很久了,当时没有人能认识,用伏生传授的书考查论证文章的意义,确定了可以懂得的部分,用隶书重新书写古文,又用竹简抄写,比伏生传授的书多出二十五篇。伏生又把《舜典》合并于《尧典》中,把《益稷》合并于《皋陶谟》中,把《盘庚》三篇合为一篇,把《康王之诰》合并于《顾命》中,再分出这些篇,加上序言,一共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余的部分次序错乱,文字磨灭,不再能知道了,把这些书全部上呈朝廷,收藏在书府,等待有才能的人来解读。

【原文】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1],博考经籍,采摭群言[2],以立训传。约文申义[3],敷畅厥旨[4],庶几有补于将来[5]。

《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毕,会国有巫蛊事[6],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以贻后代[7]。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注释】

[1]覃思:深思。

[2]采摭:选取,摘录。

[3]约:简单。

[4]敷畅:铺陈发挥。

[5]庶几:差不多。

[6]巫蛊事:指巫蛊之祸。汉武帝末年,丞相公孙贺父子因巫蛊之事被处死,宠臣江充奉命彻查巫蛊案,趁机诬陷太子刘据。此后该案牵连数十万人,史称“巫蛊之祸”。

[7]贻:遗留。

【译文】

我奉诏命为这五十九篇作注解,于是就专心思考,广泛地查考经书典籍,从众多说法中选取合适的,来撰写我的注解。用简明的文辞申明义理,铺陈发挥其中的主旨,差不多就能对将来的学者有所帮助了。

《书序》,是叙述作者撰写文章的本意。明白地把义理表现出来,应该和正文相接近,所以援引出来各自放在每篇之前,确定为五十八篇。撰写完毕之后,正赶上国家遭逢巫蛊之祸,研讨经书典籍的门路断绝了,因此不再把该书上呈给朝廷,只能传给子孙,留给后代。如果有喜欢古代文化的博学高尚的君子,和我的志趣相同,我也不会把该书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