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序:成汤既没,太甲元年[1],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 [2]。
【注释】
[1]太甲:《史记·殷本纪》记载,汤的太子太丁早死,改立太丁之弟外丙,外丙死后由其弟中壬继位,中壬死后伊尹立太丁之子太甲,《伊训》是伪古文,不可信,因此太甲应为商朝第四位帝王。
[2]《肆命》《徂后》:这两篇已失传,仅存篇名。
书序:成汤死后,太甲继位称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1],伊尹祠于先王[2]。奉嗣王祗见厥祖[3],侯甸群后咸在[4],百官总己以听冢宰[5]。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
【注释】
[1]元祀:元年。
[2]祠:祭祀。先王:这里指汤。
[3]嗣王:新继位的王,指太甲。
[4]侯甸群后:王畿以内的诸侯。侯甸,侯服与甸服,指王城外围千里以内的区域,分别为五服中的第二等和第一等。群后:诸侯。
[5]总己:统领自己的属官。冢宰:百官之长,又称太宰,相当于后世的宰相,这里指伊尹。
【译文】
元年十二月乙丑日,伊尹祭祀先王。他尊奉新王恭敬地拜祭祖先,侯服与甸服的诸侯都在场,百官统领自己的属员听从冢宰的号令。伊尹于是明确地讲述伟大先祖的盛德,来教导新王。
【原文】
曰:“呜呼!古有夏先后[1],方懋厥德[2],罔有天灾。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暨鸟兽鱼鳖咸若[3]。于其子孙弗率[4],皇天降灾,假手于我有命,造攻自鸣条[5],朕哉自亳[6]!惟我商王,布昭圣武,代虐以宽,兆民允怀。今王嗣厥德,罔不在初[7]。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8],终于四海。呜呼!先王肇修人纪[9],从谏弗咈[10],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11],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
【注释】
[1]夏先后:夏朝先王,指大禹。
[2]懋:努力。
[3]暨:和。
[4]率:遵循。
[5]鸣条:地名,商汤灭夏决战之地,在今山西夏县。
[6]亳:商朝早期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北。
[7]初:指初即位时。
[8]家:卿大夫的封地。邦:诸侯的封地。
[9]人纪:做人的法则。
[10]咈:违背。
[11]求备:求全责备,即要求过于苛刻。
【译文】
他说:“啊!古代夏朝的先王,努力推行美德,世间才没有天灾。山川神灵,也没有不安宁的,以及鸟兽鱼鳖都是如此。他的子孙却不遵循美德,伟大的上天降下灾祸,假借我先王之受秉承天命,在鸣条发动进攻,在亳打好基础啊!我们商王,显现神圣的武德,以宽仁取代凶暴,万民都怀念先王。现在的王继承美德,没有不在即位之初就打好基础的。树立仁爱的风气从亲属开始,树立尊敬的风气从长者开始,在家邑封国做起,最终推广到全天下。啊!先王努力修持做人的法则,听从劝谏毫不违背,先民也遵从此道。身居高位的人能够明察,作为臣下的人能够忠诚,对人不求全责备,检讨自身就像有所不足一样,直到拥有天下万国,这是很难得的啊!
【原文】
“敷求哲人[1],俾辅于尔后嗣,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2];敢有殉于货色[3],恒于游畋[4],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5],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6],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7],具训于蒙士[8]。’呜呼!嗣王祗厥身,念哉!圣谟洋洋[9],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10],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
【注释】
[1]敷:广泛。哲人:才智出众的人。
[2]巫风:巫觋的风气。巫师祈祷时常伴有歌舞,所以称沉迷于歌舞为巫风。
[3]殉:贪求。货:财货。色:女色。
[4]游畋:游乐和田猎。
[5]耆德:年高德厚的长者。
[6]十愆:十种罪过,指舞、歌二巫风,货、色、游、畋四淫风,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四乱风。
[7]墨:在脸上刻字涂墨的刑罚。
[8]蒙士:蒙昧无知的人。
[9]洋洋:美好的样子。
[10]上帝不常:指天命不恒久护佑一个国家。
【译文】
“先王广泛求访才智出众的人,使他们辅佐你这样的后代继承人,制定惩处官员的刑罚,警戒在位的大臣。他说:‘有人胆敢经常在宫中观看舞蹈,在室内痛饮高歌,这就叫巫觋之风;有人胆敢贪求财货和女色,经常游乐和狩猎,这就叫淫邪之风;有人胆敢侮辱圣人的言辞,抗拒忠诚正直的劝谏,疏远年高德厚的长者,亲近顽劣的小人,这就叫败乱之风。这三风十恶,卿士身上有一种,家邑一定沦丧;国君身上有一种,国家一定灭亡。臣下不去匡正,就施以墨刑,用来教训蒙昧无知的人。’啊!新王恭敬地修身,牢记在心啊!圣王的谋划十分完善,美好的言辞非常明白。只是天命不会永远保佑一个国家,行善就降下各种祥瑞,行不善就降下各种灾祸。你行德政无论事情多么小,天下万国都会欢庆;你不行德政无论事情多么大,祖宗基业都会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