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改邑不改井”,记载在《易经》中的井卦里,最早强调了井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井卦辞里关于“井水眼看提至井口了,却打翻了水瓶,凶险”的警告呢?难道井卦真是一个避之唯恐不及的凶卦吗?这与易者提倡的高尚伟大的井德岂非大相径庭?首先,从井的卦象看,如《象传》所言,是木上有水之象,就像用桶盛水,用勺舀水,使水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提上来,这就是井;故此君子以辛勤的劳动来鼓励和劝慰人民,提倡勤勤恳恳为民服务的井德精神。而《彖传》也说,顺应水的本性把井水提升到地面上来,这就是井;它滋养万物而没有穷尽。所谓改变了城邑改不了井,这是因为井有刚正中直的井德。眼看把水提到井口了,却没把水提上来,这是还没有取得功劳啊;打翻了水瓶,无水可饮,所以才凶险。由此可见,井之象虽然有深陷之意,却并无必然的危险。危险的是汲井人的不修井德和粗心大意,以至用井不当,功败垂成。易家唯恐人们有负井德,有违井训,故提出此警告,用心可谓良苦。这一切可从井卦五常一吉的爻辞里看出来。
井[1] 改邑[2]不改井,无丧[3]无得,往来井井。汔[4]至亦未繘[5]井,羸[6]其瓶[7],凶。
【注释】
[1]井:卦名。卦义:饮水用井。比喻养人,比喻用之不竭。
[2]邑:小的村落。
[3]丧:丧失。
[4]汔:几乎。
[5]繘:汲井水用的绳子。
[6]羸:通“儡”,损毁。
[7]瓶:古代在井中汲水的尖底陶瓶。
【译文】
井卦象征水井,村邑迁移而井不改变,每日汲取不见减少,泉水流入不见增多,来来往往者都依赖井水为用。汲水已至井口,绳索还没离开井口时,水瓶却倾覆了,有凶险。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1],井。井养[2]而不穷[3]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注释】
[1]巽乎水而上水:井卦,上坎为井上之水,互大坎为井下之水,巽为入、为绳直,汲水时放绳瓶,经上水而入下水,然后再提起水瓶,因而说“巽乎水而上水”。
[2]养:养活众人。
[3]穷:尽。
【译文】
《彖传》说:木瓶入于水而汲水上来,便是水井。水井养人而功德无穷。“村邑迁移而井不改变”,是因为其刚正中直的品德。“汲水已至井口,绳索还没离开井口”,说明这时仍未有所收获。“水瓶倾覆”,无水可饮,所以有凶险。
《象》曰:木上有水[1],井。君子以劳民劝相[2]。
【注释】
[1]木上有水:井卦,下巽为木,上坎为水。古人用木框井,因而说“木上有水”。
[2]相:相互帮助。
【译文】
《象传》说:使水源源不断自地下提上来,象征“水井”。君子应效法于此,鼓励百姓勤劳,并劝勉他们相互协助。
初六 井泥[1]不食。旧井无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2]也。
【注释】
[1]井泥:指井底的泥沙。
[2]舍:舍弃。
【译文】
初六,井底泥沙沉积,不能饮用,这口井久未修治,甚至连禽兽也不来这饮水。
《象传》说:“井底泥沙沉积不能食用”,说明处在最卑下的位置;“这口井久未修治,甚至连禽兽也不来这饮水”,说明因迁移而将其舍弃。
九二 井谷[1]射鲋[2]。瓮 [3]敝[4]漏。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注释】
[1]井谷:井口。
[2]射鲋:射杀小鲫鱼。用弓箭射鱼是古代捕鱼的一种方法。
[3]瓮:装水的陶器。
[4]敝:破。
【译文】
九二,在井下的穴隙中射取小鱼,瓶罐破漏。
《象传》说:“在井下的穴隙中射取小鱼”,说明上方没有人迎合援引。
九三 井渫[1]不食,为我心恻[2]。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注释】
[1]渫:清除污秽。
[2]恻:悲伤,悲痛。
【译文】
九三,水井已掏治洁净却没有人汲用,这使我心里为之忧虑!这是可以汲取饮用的水,如果君王贤明,则君臣万民必能同享井水的福泽。
《象传》说:“水井已掏治洁净却没有人汲用”,说明九三的行为让人忧虑;希望“君王圣明”,是希望赏识它的上级享受福泽。
六四 井甃[1],无咎。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注释】
[1]甃:砌井壁,修治水井。
【译文】
六四,水井正在加固修治,没有灾难。
《象传》说:“水井正在加固修治,没有灾难”,说明这是修井的美德。
九五 井冽[1],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注释】
[1]冽:清凉。
【译文】
九五,井水清凉且有如寒泉,很好喝。
《象传》说:“井水清凉且有如寒泉,很好喝”,说明它具备刚毅中正的德性。
上六 井收[1]勿幕[2],有孚,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注释】
[1]井收:收取井上汲水用的器物,如绳、瓶等。
[2]幕:遮盖。
【译文】
上六,汲取井水的功事已成,不必覆上盖子。心怀诚信,至为吉祥。
《象传》说:“至为吉祥”在于将美德发扬,说明此时已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