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花门

〔天骄子〕《汉书·匈奴传》里说,胡人是天之骄子。言其种族强悍。

〔勇决〕见前《北征》注。

〔射汉月〕汉时胡人在边塞挑衅,常在有月光时,月亏则退去。

〔薄伐〕《诗经·六月》:“薄伐猃狁。”猃狁是周时北方外族。“薄伐”即征伐。上面的“诗人”指周代诗人。

〔修德句〕言天子修德睦邻,用怀柔政策,使其归顺。

〔羁縻〕马络头曰羁,牛靷(yǐn)曰縻。羁縻是联络而加以约束。

〔倾国至〕言回纥兵来者之多。当洛阳收复时,回纥兵进城大掠三日,收括府库财物。人民不得已,以缯锦万匹犒赏之,方止。这批回纥兵留居沙苑,未回国。后来回纥又派一批兵来。回纥兵踊跃来助战,为了待遇之善及有利可图。

〔金阙〕指长安的宫阙。

〔驱除〕指驱除安、史叛贼。

〔隐忍句〕“隐忍”,不得已,忍痛。“此物”指回纥军。

〔公主句〕七五八年七月,肃宗以幼女宁国公主嫁回纥可汗,以结好回纥。汉武帝时以公主嫁乌孙王,公主在乌孙国,悲愁作歌曰:“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此句说肃宗以公主远嫁。

〔指白日〕指白日以为盟誓。

〔连云〕极言骑兵之多。〔左辅〕都城的左旁。沙苑在长安东,故曰左辅。

〔积雪〕回纥兵衣帽旗帜皆白,一望如雪。

〔长戟句〕说回纥人打猎。

〔渡河二句〕乘马以渡河。“撇烈”形容马渡河时摆跃之状。一本作“灭没”。

〔胡尘二句〕史思明是突厥杂种胡,七五九年正月,自立为燕王,引兵救援邺城后,杀安庆绪,还范阳。秋,引兵南下渡河,攻下汴州(今开封)。九月,西进至洛阳。(其后为李光弼所击退。)

〔花门二句〕说寇乱未平,回纥兵还留着,但并不助战,反而出扰农田,使原野萧瑟。“萧瑟”,凄凉衰落貌。

花门天骄子  ,饱肉气勇决  。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  。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  。修德使其来  ,羁縻固不绝  。胡为倾国至  ?出入暗金阙  。中原有驱除  ,隐忍用此物  。公主歌黄鹄  ,君王指白日  。连云屯左辅  ,百里见积雪  。长戟鸟休飞  ,哀笳曙幽咽。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  。胡尘逾太行 ,杂种抵京室  。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  。

七五九年(肃宗乾元二年)的夏天,关内饥荒。杜甫在七月中辞去华州司功参军职,携同家眷西行,到秦州(在今甘肃省天水县)住下。这诗是七五九年九月后在秦州时所作。〔花门〕称回纥兵。根据《唐书·地理志》,居延海北三百里有花门山堡,又东北千里至回纥衙帐。居延海在今宁夏西北,回纥衙帐即回纥首都,在郁督军山,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杭爱山北。唐政府在花门山置堡,目的在控制北方外族。天宝时花门沦入回纥领域,为回纥兵驻所。花门就成为回纥兵的俗称。时回纥战兵,留居沙苑(在今陕西大荔县南),骚扰农桑,为农民害。杜甫在这诗里表达了他对回纥的态度。

佳人

七五九年秋天在秦州作。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

〔绝代句〕汉乐府《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绝代即绝世,形容女子美貌出众,世上少有。

〔良家子〕好人家的儿女。

〔关中丧乱〕指安禄山陷长安事。

〔论〕读平声。

〔世情句〕说一般人情趋奉势利,因为她的母家遭遇不幸,衰歇失势了,她也为人所厌恶了。

〔转烛〕风中的烛光,闪烁转移不定。

〔新人句〕说夫婿另有所欢,恋着新欢美色。

〔合昏〕植物名,豆科,乔木,高丈余,叶为羽状复叶,由多数小叶组成,入夜即合,故名合昏,亦名夜合,亦名合欢。夏月,梢头开小花,雄蕊多而长,红色,状似马缨,亦名马缨花。“知时”,指小叶的早开夜合。诗人以叶的对合比拟夫妇的感情。

〔鸳鸯〕水鸟名,属游禽类,羽毛美丽,雌雄不离,常同游宿。诗人用以比拟男女配偶。

〔泉水清〕这里借来比喻女性的贞洁。

〔采柏〕柏常绿不凋,因而也视作为有坚贞不移的德行。〔盈掬〕就是“满把”。“掬”是两手承取。

绝代有佳人  ,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  ,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  ,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  ,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  ,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  ,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  ,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在山”以下八句描写那个女子的清苦生活,并表出她的坚贞的品德。

梦李白二首

李白因为曾经参加过永王李璘的幕府工作,在七五八年被判罪,得流放夜郎(在今贵州桐梓县)的处置。他走上道路,从洞庭到巫山,没有到夜郎,在七五九年春夏之交,遇赦放还。杜甫在北方知道李白被流放事,不知他中途遇赦,常时怀念这位老友,不知他生死如何,积想成梦。这两首诗大约是七五九年秋天在秦州时所作。

〔恻恻〕形容心中悲痛。

〔瘴疠地〕南方湿热蒸郁多疾病流行的地区。

〔逐客〕被放逐者,指李白。

〔长相忆〕“长”同“常”。

〔恐非二句〕杜甫梦见李白,心中担忧,不知李白生死如何。“平生魂”说生人的魂。

〔枫林青〕江南景物。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诗意,设想李白魂来时经过江南一带青青的枫树林。

〔关塞黑〕设想李白魂返时经过秦陇的关塞。

〔在罗网〕说李白得罪被流,好比鸟在罗网,自己不能来去自由。

〔落月二句〕描写天微明时梦醒,而梦境宛然逼真。“颜色”指李白的声容笑貌。

〔水深二句〕长江水深浪阔,中多蛟龙。默祝李白的魂能够安然回去,不要给蛟龙攫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  ,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  ,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  ,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

〔浮云二句〕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诗意。

〔告归二句〕“告归”,告别辞归。“局促”,匆匆不安貌。李白再三道说来去的不易。

〔江湖二句〕作为梦中李白说的话。

〔出门二句〕描写李白告别时的姿态。好像李白在表示惋惜他已年老,没有能抒展他一生的志愿。

〔冠盖句〕说长安多新贵人。“盖”是古时候官僚和贵人们车上所张的伞。此句以下都是杜甫感叹的话。

〔斯人〕指李白。〔憔悴〕不得志。

〔孰云二句〕“网恢恢”,成语“天网恢恢”,“恢恢”是宽广的意思。说天网本来宽广,岂知李白以将老之身,反而牵累在网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

〔天台〕山名,在台州北。这里用来泛指台州的地区。〔隔三江〕说台州远在长江、浙江、曹娥江外。

〔郑公二句〕说郑虔年老多病,远贬台州,怕要死在那边,不见得还能回来。

〔罝(jū)〕捕兔的网。

〔狂顾〕屈原放逐汉北,作《抽思》,里面有“狂顾南行,聊以娱心”的话。屈原是在南望郢都;这里说郑虔北怀长安。“狂顾”是作浪漫的游览而瞻望故国的意思。

〔山鬼二句〕极言台州山地荒僻,多鬼物为害。独脚的山鬼见《述异记》。蝮蛇是毒蛇的一种。

〔从来二句〕从来有才名的人往往被窜谪到边远的地方。魑魅(chī mèi),山林、水泽间的精怪。“御魑魅”是被放逐到远地和山精水怪搏斗。

〔嵇阮〕嵇康、阮籍。他们是魏朝的名士,喜欢喝酒,弹琴,作诗,在政治上和当朝派不合,为权贵所忌刻。

〔海隅〕指台州。台州靠近东海。

〔鸠杖〕后汉时礼仪,在仲秋八月,使州县选择年老的人民,年七十以上者,赐以玉杖,长一尺,端以鸠鸟为饰,表示敬老。〔青袍〕官职卑小者所服。

〔折腰〕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有督邮(视察官)来,衙吏告诉他应该官服束带,恭敬见礼。渊明不乐,叹曰:“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官俸,向一年轻后辈折腰”,遂辞官去。“折腰”是弯腰行礼。〔鸠杖二句〕说郑虔年已七十,还做着地方小官吏,向人折腰,不得告老,实在可怜。“非供折腰具”意思是说“不是专供折腰的材料!”

〔相望句〕说杜甫与郑虔两人,南北相望,都不得志,没有什么成就。

〔莽〕莽莽,原野广阔、草木生长貌。〔回互〕交互回环,远望远念。

天台隔三江  ,风浪无晨暮。郑公纵得归,老病不识路  。昔如水上鸥,今为罝中兔  。性命由他人,悲辛但狂顾  。山鬼独一脚,蝮蛇长如树  。呼号傍孤城,岁月谁与度?从来御魑魅,多为才名误  。夫子嵇阮流  ,更被时俗恶。海隅微小吏  ,眼暗发垂素。鸠杖近青袍  ,非供折腰具  !平生一杯酒,见我故人遇。相望无所成  ,乾坤莽回互  。

这首诗是怀念郑虔的,当是七五九年在秦州时所作。郑十八即郑虔,是杜甫的老友,见前《醉时歌》注。长安沦陷时,郑虔被囚送洛阳,安禄山命他做水部郎中,他装病没有就职。两京收复后,郑虔以次三等论罪,贬为台州司户参军。〔台州〕在今浙江省临海县。〔司户〕县佐小官名。

遣兴五首

“兴”,感兴;有所感触。读去声。“遣”,排遣,用诗来排遣情绪。这五首是杂感性质的诗,多取材于长安的社会现实。写作年代不能确定,向来编在秦州时期的作品里,假定为七五九年所写。

〔朔风〕北风。

〔惨澹〕同惨淡,阴暗无光。

〔萋〕草盛貌。

〔北里〕长安城北部的几条里巷里多豪富者的第宅,亦多歌妓之居。

朔风飘胡雁  ,惨澹带砂砾  。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  。北里富薰天  ,高楼夜吹笛。焉知南邻客,九月犹 绤[1]。

此首记长安秋日,北里歌舞,见贫富不平,生活迥别。

〔长陵〕汉高祖陵墓,在咸阳东。其地共有汉帝陵墓五个,合称五陵。五陵为豪族聚居之所。〔锐头儿〕战国时平原君赵胜说:“武安君(即白起)小头而锐,瞳子黑白分明,难与争锋,惟廉颇足以当之。”把锐头作为狠勇的形相。

〔明发〕天发亮时。

〔骍(xīng)弓〕《诗经》:“骍骍角弓”,“骍骍”形容弓的调顺良好。〔金爪镝〕镝,箭镞。箭镞锐利,如金爪般。

〔旌节〕旌节有时是一种东西,古代使臣所执,竹竿上有三重旄饰,亦称旄节。有时分别为二,旌像旗,采羽为饰,节即是旄节;将军出征时所用。据《唐书·百官志》:节度使出行,赐双旌双节。“门户有旌节”,指示此为节度使或将军之家。

长陵锐头儿  ,出猎待明发  。骍弓金爪镝  ,白马蹴微雪。未知所驰逐,但见暮光灭。归来悬两狼,门户有旌节  。

此首记武人游猎。

〔府中句〕“府”指丞相府。“罗”,罗致。“尹”指京兆尹。在天宝年间,京兆尹这个官成为宰相的私党,用宰相所罗致的人物。例如萧炅是李林甫私党,鲜于仲通是杨国忠的私党。

〔沙道〕从宰相私第到城东街有沙道,是沙砾铺好的马路。另说,天宝三载(七四四年),因京兆尹萧炅奏请,于长安要路,筑甬道,载沙实之,达于朝堂。

〔萧京兆〕萧炅在天宝初为京兆尹,媚事李林甫,其后杨国忠得势,炅贬官汝阴太守。萧炅亦有才能,开元末年,曾为河西节度留后,击败吐蕃。虽然他赫赫有名,因为是李林甫的私党,为人所鄙。

漆有用而割,膏以明自煎。兰摧白露下,桂折秋风前。府中罗旧尹  ,沙道尚依然  。赫赫萧京兆  ,今为时所怜。

此首讽刺一般依附权贵的官僚。

〔凭〕恃。

〔急缚〕紧缚。

〔枝撑〕木柱子。

〔皮寝〕虎被杀后,剥取其皮作卧具。

〔人有句〕残暴、贪酷的官吏比虎更凶恶。

〔劝〕警戒。〔元恶〕穷凶极恶的人。

猛虎凭其威  ,往往遭急缚  。雷吼徒咆哮,枝撑已在脚  。忽看皮寝处  ,无复睛闪烁。人有甚于斯  ,足以劝元恶  。

此首为吉温辈酷吏而作。吉温是李林甫的爪牙,专意仰承林甫意旨,诬害善良,锻炼大狱,杀人无数。李林甫十分重用他。吉温凶狠成性,无所畏惧,尝对李林甫说:“若遇知己,南山白额虎,不足缚!”同时他又结交安禄山,常把朝廷动静密告范阳。杨国忠恶其结交安禄山,排除之,及李林甫死,国忠遣人杀吉温。另一酷吏罗希奭(shì),亦李林甫私党,常与吉温同谋治狱,凶残略同。

〔缌(sī)麻〕细麻布。丧服最轻者。〔百夫〕百人。言为死者服丧之多。

〔束缚〕极言薄殓。一本作“束练”。

朝逢富家葬,前后皆辉光。共指亲戚大,缌麻百夫行  。送者各有死,不须羡其强。君看束缚去  ,亦得归山冈。

此首讽刺富家丧葬的夸耀奢侈。

[1] 〔 绤(chī xì)〕葛布。

秦州杂诗二十首(选八首)

唐时秦州天水郡属陇右道,今甘肃省天水县。杜甫以七五九年秋天同家属在秦州住下。“杂诗”,魏晋间诗人常用此题,内容不一,随有所感而作。

〔度陇〕陇山亦名陇坂,绵亘于陕西省宝鸡、陇县及甘肃省清水、天水、秦安等县。杜甫从关中到秦州,正度着陇坂西行。

〔及关〕到了关口。陇关,一名大震关,在今陕西省陇县西陇山下。

〔鱼龙〕川名。鱼龙川一名龙鱼川,今名北河,源出陇县西北,南流至陇县东,入汧水。川中出五色鱼,俗以为龙,莫敢采捕。(见《水经注》)

〔鸟鼠〕山名。古代地理志说渭水源出鸟鼠同穴之山。今甘肃省渭源县有鸟鼠山。

〔西征〕西行。〔问烽火〕问前途有无边警。参看第七首注。

〔心折〕江淹《别赋》:“心折骨惊”,即惊心动魄之意。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  ,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  ,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  ,心折此淹留  。

这一首记叙入秦州事,并概括写及陇山景物。

〔州图〕秦州的版图。〔领同谷〕秦州天水郡,其南界为成州同谷郡。秦州属陇右道,成州属山南西道,州图原不相领,唯在军事上秦州都督府总管天水、陇西、同谷三郡。又,秦州领县中有长道县,本属同谷郡,今并入天水郡。

〔流沙〕泛指陇右道西北玉门关外西域的沙漠。

〔降虏〕指西方胡戎归顺于唐和唐人杂处秦州者。〔帐〕戎人所居帐幕。

〔朱汗〕即血汗。传说西域千里马中有汗血马,见《高都护骢马行》注。

〔白题〕“题”,额。胡俗有以白垩涂其头额者,名“白题”。

〔临洮〕唐洮州临洮郡,故治在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

州图领同谷  ,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  ,居人有万家。马骄朱汗落  ,胡舞白题斜  。年少临洮子  ,西来亦自夸。

这一首记述秦州的形势和居民胡汉杂处的情况。

〔鼓角〕鼓声和号角声。〔缘〕沿。〔边郡〕指秦州。秦州接近西北边陲。

〔殷地〕如雷声震地殷殷然。

〔声一概〕说鼓角声到处皆同,极言国家不安靖。

〔吾道句〕“道”,道路;这里兼指具体的旅途与抽象的生活道路、个人理想而言。杜甫虽西行到秦州,仍感不安,茫茫然不知所之。

鼓角缘边郡  ,川原欲夜时。秋听殷地发  ,风散入云悲。抱叶寒蝉静,归山独鸟迟。万方声一概  ,吾道竟何之  !

这首是黄昏时听鼓角声有感而作。

〔西使句〕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从乌孙国与大宛国得天马东来。天马是西域的宝马,汉人以神骏目之,故称天马。

〔由来句〕汉朝开通西域后,屡遣使求良马。唐时良马也都从西域来,数以万计。

〔浮云句〕说良马在战阵中丧失之多。如邺城之围,九节度之师溃退,战马万匹,只存三千。

〔残〕留。〔骕骦〕良马的一种,色白如霜。

〔迥〕远。

西使宜天马  ,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  ,秋草遍山长。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

秦州是从西域到关中的要道,多良马经过,本州亦有牧养,这首是因见战马而兴感。

〔属国〕指苏武。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留匈奴甚久,其后回到汉朝,官拜典属国。

〔楼兰句〕“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汉昭帝时楼兰通匈奴,不亲汉,傅介子至楼兰,斩楼兰王首以归。

〔衰飒〕衰落之意。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  ?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

这首是远望塞外,怀想汉朝国力开张时,苏武、傅介子等立功异域,怅然有自伤衰老的情绪。

〔闻道四句〕“寻源使”,指张骞等。汉武帝时曾遣博望侯张骞等出使西域,寻黄河源头,名河所出山曰昆仑山。另外,晋张华《博物志》中曾记载一个民间故事如下:“旧说天河与海通连。有海边居民,见年年八月,海上有浮槎去来,不失期。此人发奇想,立阁槎上,多赍粮,乘槎去。久之,芒忽不觉昼夜,至一处,有城郭状,遥望宫中有织女,另一丈夫牵牛饮水边。牵牛者惊问此人从何得来,此人问:‘此是何处?’牵牛者答:‘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当知之。’此人竟不上岸,随槎复返海边,不失期。其后至蜀郡访严君平,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算年月,即此人到天河时。”后人又把这个故事与张骞寻河源事牵合,谓黄河源与天河通,张骞至大夏,乘浮槎泛至牵牛宿畔云云。杜甫在这首诗里隐约用了这个民间故事。“宛马”指大宛国马,张骞通西域后,大宛国的良马便继续不断地到中国来。

〔幽燕隔〕这时河北为史思明所据有。“幽燕”,指河北,是古代幽州及燕国的地域。

〔健儿尽〕陇右军精锐调去东征安、史,死亡几尽,现在留驻的,都是老弱。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  ,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  ,羌笛暮吹哀。

这一首前半章怀古,后半章感伤时事;以汉时郡国开通,近时关塞闭塞作对比。

〔烽〕边塞上每隔若干里,设有烽墩,寇来时,举火为号,递相警告,叫作烽火。

〔檄〕军中调召军马的文书,古代用长一尺二寸的木简。

〔西戎〕这里指吐蕃而言。〔外甥国〕唐太宗曾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吐蕃王,唐中宗又以金城公主嫁吐蕃王,开元时吐蕃愿与唐和好,赞普(吐蕃王的称谓)上表,自称是唐皇帝的外甥,尊卑有礼,不敢背盟。

〔迕〕触犯。〔天威〕天朝的威严。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警急烽常报  ,传闻檄屡飞  。西戎外甥国  ,何得迕天威  ?

这一首说吐蕃常寇边境,陇右不安。

〔唐尧〕恭维皇帝的用语。

〔野老〕杜甫自指。

〔禹穴〕古代传说:禹登委宛之山,发石,得金简玉字之书。山中有一穴,深不见底,谓之禹穴。委宛山相传在浙江会稽。

〔读记〕“记”,指《山水记》一类地志的书。〔仇池〕山名,在甘肃省成县西,高二十余里,绝壁峭拔,其上有池百顷,如世外桃源。

〔鸳行〕同“鹓行”,朝廷上官僚的行列。

〔鹪鹩〕小鸟名,常以茅苇等营巢于林间或树穴。《庄子·逍遥游》:许由愿意隐居,他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唐尧真自圣  ,野老复何知  ?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藏书闻禹穴  ,读记忆仇池  。为报鸳行旧  ,鹪鹩在一枝  。

这是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的末章,叙说他愿意弃官隐居的一个理想的志愿。

月夜忆舍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秦州城楼上有戍兵守夜,定时击鼓。

〔未休兵〕其时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至洛阳,李光弼同他交战。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七五九年秋夜,在秦州作。“舍弟”即家弟。杜甫忆念他的分散在河南、山东的几位弟弟。

天末怀李白

〔文章句〕“文章”,即文学。一般以文学著名的人往往命运困厄,好像文章憎厌命运的通达似的。

〔魑魅句〕山精水怪喜人经过,便出而吞食。

〔冤魂〕指屈原。屈原被谗,放逐江南,自沉汨罗江中,含冤莫白。

〔赠汨罗〕汨罗江在今湖南省湘阴县东北,屈原自沉在这条江里。西汉时贾谊迁谪到长沙,经过汨罗,作文吊屈原。后代文人经过汨罗的大都作诗文吊祭屈原。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

七五九年秋日,在秦州作。杜甫设想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经行长江、洞庭湖诸地。

发秦州

〔问乐土〕访求土地美好、安乐可居之地。

〔思南州〕向往于南方气候较暖和的州郡。

〔汉源〕成州同谷郡有三个属县:同谷、上禄、汉源。汉源县在甘肃省西和县北,因为处于西汉水之源,故名汉源。诗中虽然单举汉源,实在概括说成州同谷郡,那边的气候和山水比秦州好。

〔栗亭〕在成州东五十里,属同谷县。

〔薯蓣(shǔ yù)〕即山药,可供食用。

〔崖蜜〕山岩和石壁间一种黑色野蜂所酿的蜜糖,一名石蜜,采者用长竿刺取之。

〔方舟〕“方”,比并。原意是两舟并行,这里不必拘泥,即泛舟以游之意。

〔此邦〕指秦州天水郡。

〔溪谷句〕说秦州没有什么奇异的山水。

〔塞田句〕说秦州是关塞屯戍之地,田稼收成不足。

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无食问乐土  ,无衣思南州  。汉源十月交  ,天气凉如秋。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栗亭名更嘉  ,下有良田畴。充肠多薯蓣  ,崖蜜亦易求  。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  。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此邦俯要冲  ,实恐人事稠。应接非本性,登临未销忧。溪谷无异石  ,塞田始微收  。岂复慰老夫,惘然难久留。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中宵驱车去,饮马寒塘流。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此诗题下原有注云:“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纪行。”杜甫在秦州作客,停留了一个秋季,种种不如理想,生活很困难。七五九年十月,他从秦州出发,携同家属南行,到同谷去。(唐时成州同谷郡,郡治在今甘肃省成县。)在旅途中,他写作了十二篇纪游诗,这是第一篇。

赤谷

〔乱石句〕形容山路艰险,车行乱石中,但除此以外,别无他道。“改辙”,改变道路。“辙”,车轮所碾之迹。

〔载脂〕在车轴上加油,使它滑润易转。《诗经·泉水》:“载脂载辖”,意思是用脂膏涂车辖,使它滑润;车辖即是车轴。

〔村墟〕村落。

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乱石无改辙  ,我车已载脂  。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悄然村墟迥  ,烟火何由追?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

赤谷在秦州西南七里,登上陇山山路。

铁堂峡

〔缥缈〕形容凌空高远的境界。

〔藏堂隍〕铁堂峡四山环抱,中间有铁堂庄,高平如台,又像殿堂。殿堂没有四壁称“堂皇”,“堂隍”即“堂皇”。

〔穹苍〕天空。

〔无垠〕没有尽头。

〔太始雪〕积年不融化的雪。“太始”的意义是原始时期,极言雪的终古不化。

〔威迟〕远行曲折貌。

〔抵弧矢〕“抵”,当着。“弧矢”,弓箭。这句说我的一生适当着战乱的时代。

〔飘蓬〕像蓬草似的飘飞,形容流浪转徙的生活。

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  。峡形藏堂隍  ,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  ,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  ,嵌空太始雪  。威迟哀壑底  ,徒旅惨不悦。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生涯抵弧矢  ,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  ,回首肝肺热!

铁堂山在秦州东南七十里,山峰环抱的峡谷名铁堂峡。

盐井

〔卤〕盐地。〔草木白〕因卤气浸渍,草木凋枯。

〔程〕规定的生产数量和一定的限期。

〔搰(hú)搰〕汲水用力貌。一本作“榾榾”。

〔连连〕运输不断。

〔自公〕指官价。

〔转致〕商贩转卖。〔斛〕古时以十斗为一斛。

〔喧阗(tián)〕大声嘈杂。

卤中草木白  ,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  ,煮盐烟在川。汲井岁搰搰  ,出车日连连  。自公斗三百  ,转致斛六千  。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  。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

盐井在成州长道县东三十里,当在今甘肃省礼县东南。唐时有官盐井六百四十,这是在成州的一处。

石龛

〔狨(róng)〕猿的一类,尾巴带金色,俗名金线狨。

〔仲冬句〕仲冬是夏历十一月。“虹蜺”,同“虹霓”。在冬季见虹霓是特异的。

〔云梯〕为爬高所设的梯架。或者是直上高岭的石级路。

〔为官〕为了供应官家的需要。“为”,读去声。

〔五岁〕从安禄山叛乱到乾元二年,即七五五年到七五九年,跨着五年。〔供梁齐〕梁、齐,今河南、山东之地。这里所采的竹箭材料供应官军在东方作战的需要。

〔簳(gǎn)〕小竹,特别适宜于做箭杆的。

〔充〕一本作“应”。〔提携〕这里就是采取的意思。

〔渔阳骑〕“渔阳”,见前《后出塞》诗注。“渔阳骑”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

〔蒸黎〕见前《无家别》诗注。

熊罴哮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  。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蜺  。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  。为官采美箭  ,五岁供梁齐  。苦云直簳尽  ,无以充提携  。奈何渔阳骑  ,飒飒惊蒸黎  !

“石龛”,凿山壁所成的石室或石洞,通常有石佛像的雕刻。这里大概是一小地名,杜甫旅途中所经过的,因其地有一石龛,故名。

积草岭

〔递隐见〕时隐时现。“见”,同“现”。

〔路异句〕明水县即鸣水县,属兴州,在今陕西省略阳县西。“路异”是分道的意思。从积草岭往东南分道便入鸣水县界;从西南则入同谷县。

〔衰年句〕“衰年”,老年,暮年。“岁时倦”,这时又在冬季,值岁暮,更感到疲倦。

〔尚百里〕从积草岭到同谷县城应不足百里,大概是山路曲折迂回,加以杜甫旅途疲乏,故而尚觉有百里之遥。

〔诸彦〕“彦”是士的美称。指在同谷的几位士绅,与杜甫相知的。杜甫指望他们可以招待他。

〔佳主人〕指同谷县令。

〔眷〕照顾,爱念。

〔蕨〕羊齿类植物,一种野菜。〔食蕨句〕甘于清苦的生活,不愿有余,亦即不求其余之意。

〔茅茨〕茅草盖的屋。〔眼中见〕如在目前。杜甫想望到同谷后可以有一茅屋,安居下来,采薇蕨而食。

连峰积长阴,白日递隐见  。飕飕林响交,惨惨石状变。山分积草岭,路异明水县  。旅泊吾道穷,衰年岁时倦  。卜居尚百里  ,休驾投诸彦  。邑有佳主人  ,情如已会面。来书语绝妙,远客惊深眷  。食蕨不愿余  ,茅茨眼中见  。

积草岭在同谷县的北界。

泥功山

〔版筑〕筑墙用两板相夹,置土其中,而以杵筑之,故曰“版筑”。“版筑”也用作土木营建的统称。这里大概是指筑路的工程。因为泥功山道路泥泞,当时或有兴工筑路事。

〔汩没〕沦陷入泥淖里。人的志气不得伸展,好比沦陷泥淖,亦称“汩没”。诗意双关。

〔白马二句〕白马为泥浆所污,变成黑马。“骊(lì)”,纯黑色马。小孩本来是活泼轻捷的,但是经过泥功山时,也走不动路,像老头儿了。

〔哀猿二句〕形容动物越过泥功山之难。猿猴跳跃而跌落。“透”,跳。奔鹿因力乏而死陷泥中。

〔匆匆〕快速行走貌。

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  。不畏道途永,乃将汩没同  。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  。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  。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  !

这里的泥功山大概是青泥岭的别名,在同谷县东北境,杜甫从秦州到同谷县旅途中所经过的。另有泥公山,在同谷西境,不是一处。

凤凰台

凤凰山在同谷东南十里,是同谷县的一个名胜。山高峻,人不能至高顶。有二石双高,其形如“阙”,传说汉朝时有凤凰栖息其上,故名凤凰台。山腰有瀑布,名迸玑泉。

〔西康州〕唐初有西康州,其后废,改为同谷县。这里用作同谷县的别称。

〔西伯二句〕周文王姬昌,在商朝纣王时为西伯。传说:周文王时,有凤鸣于岐山。凤鸣是有王者兴的祥瑞。今西伯既殁,凤声也久绝了。“今寂寞”,指西伯死了已很久。这里离岐山很远,杜甫借题发挥,因为台名凤凰,联想到周文王。

〔无母雏〕杜甫设想凤凰台上或有凤雏。以下都是假想之词。

〔竹实、醴泉〕竹不常开花,尤其难得结实。“醴泉”是甘美如甜酒般的泉水,古代宗教信仰,逢太平之世,则有醴泉自地涌出。据传说,凤凰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杜甫愿以自己的心血作为凤雏的养料,喂其成长。

〔岂徒句〕“清流”比喻贤人的洁身自好,“岂徒比清流”表示自己的宏愿尚不止此。

〔王者瑞〕指凤凰。

〔微命休〕牺牲自己的生命。

〔彩翮(hé)〕美丽的羽翼。

〔举意〕高举逞意,即自由飞翔之意。一本作“纵意”。〔八极〕八方极远之地。“八极周”是周遍世界。

〔衔瑞图〕据古代传说:黄帝游于洛水,有凤凰从天飞下,衔图置帝前,黄帝再拜受图。

〔十二楼〕据神仙传说,昆仑山上神仙所居,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

〔鸿猷(yóu)〕大谋,大功业。

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  。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  。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恐有无母雏  ,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  ,岂徒比清流  。所重王者瑞  ,敢辞微命休  ?坐看彩翮长  ,举意八极周  。自天衔瑞图  ,飞下十二楼  。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  。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

旧来注解杜诗的,或以为“无母雏”当有所指,所说穿凿附会。凤凰本是神鸟,作为太平的象征。杜甫愿以自己的心血喂养凤雏,表示他渴望太平,不惜牺牲微命以祈求海宇澄清、苍生得救的这个伟大的愿望。全篇用“寓言”的写作方法。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七五九年(乾元二年)十一月,杜甫居住同谷县时作。同谷县,今甘肃省成县。

〔子美〕杜甫字。

〔橡栗〕亦名橡子,栎树的果实,其仁如老莲肉,可以充饥。〔狙(jū)公〕养猴狙的人。“狙”,猴的一种。狙公用橡子喂猴的故事见《庄子·齐物论》。

〔皴(cūn)〕皮肤冻裂。

有客有客字子美  ,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  ,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镵(chǎn)〕铁制掘土器。

〔子〕你,指长镵。

〔黄独〕薯蓣科植物,一名土芋,一名土卵,肉白皮黄,可蒸食。一本作“黄精”,黄精属百合科植物,地下茎可食,亦可供药用。

〔数〕屡屡。

〔惆怅〕悲哀。

长镵长镵白木柄  ,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独无苗山雪盛  ,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

〔有弟句〕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只有杜占跟着杜甫西行,其余三人散居在东方。

有弟有弟在远方  ,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前飞驾鹅后 鸧[1],安得送我置汝旁?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有妹句〕杜甫有妹嫁韦氏。“钟离”,唐濠州钟离郡,故治在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

〔良人〕丈夫。〔痴〕痴小,年幼不懂事。

〔箭满眼、多旌旗〕言有兵火战乱,道路阻塞。

有妹有妹在钟离  ,良人早殁诸孤痴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跳梁〕骚动无忌惮。

〔魂招句〕《楚辞·招魂》:“魂兮归来,返故居些!”这句说远客他乡,魂魄不安;魂离形体,不能招来,使之同归故乡。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

〔湫(qiū)〕水池,潭。上有悬瀑者曰龙湫、龙潭。同谷县东南七里有龙峡,峡旁有潭,其深莫测,名万丈潭,俗传有龙自潭飞出。

〔巃嵸(lóng cóng)〕高耸貌。〔樛〕纠结,交缠。

〔蝮蛇〕毒蛇。《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诗云:“蝮蛇长如树”,这里也是指大毒蛇。

〔思〕读去声。“歌思”即歌意。〔迟〕迟留。曲折舒缓。

〔回春姿〕回放春光。

南有龙兮在山湫  ,古木巃嵸枝相樛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呜呼六歌兮歌思迟  ,溪壑为我回春姿  !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2]!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1] 〔驾鹅〕野鹅,大于雁。〔 鸧(qiū cāng)〕“ ”,秃 ,似鹤而大。“鸧”,鹤类,苍色。

[2] 〔致身〕委身,竭身。〔富贵句〕意思说干求富贵应该在少壮时即委身竭力。杜甫在《赴奉先咏怀》诗中说“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居然成 落,白首甘契阔”,表现他早年的志节即在不干求名利。上面“长安卿相多少年”句,亦慨叹时事。当时肃宗的朝廷上,有李辅国弄权,排斥老臣,援引新进。

发同谷县

〔贤〕指墨翟。〔黔〕黑。〔突〕灶突,就是烟囱。

〔圣〕指孔丘。〔贤有二句〕墨翟的灶突还没有黑,孔丘的坐席还没有暖,便又他去。言二人奔走无定居。

〔安宅〕安居。

〔物累〕“物”,事情。“累”,牵累。

〔一岁句〕杜甫这一年内有四次旅行:从洛阳回华州,从华州去秦州,从秦州至同谷,如今又从同谷赴成都。

〔忡忡〕忧思。

〔停骖〕“骖”,原指在车子两旁的两匹马。“停骖”,就是停下了马车。〔龙潭〕在同谷县东南,见《同谷七歌》第六首注。

〔虎崖〕当在同谷附近。杜甫《寄赞上人》诗有云:“徘徊虎穴上”,虎穴在同谷县西;这里的虎崖,可能就是指虎穴。一本作“白崖”。

〔惨戚〕忧伤。

〔栖遁〕隐居,指这次在同谷的逗留。

〔翮〕鸟羽的茎,这里泛指鸟。

贤有不黔突  ,圣有不暖席  。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  ?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奈何迫物累  ,一岁四行役  。忡忡去绝境  ,杳杳更远适。停骖龙潭云  ,回首虎崖石  。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交情无旧深,穷老多惨戚  。平生懒拙意,偶值栖遁迹  。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  。

杜甫在同谷逗留不到一个月,七五九年十二月一日,携带家人起程赴成都。他在旅途中,又写了纪行诗十二首,这是第一首。诗题下有原注:“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剑南纪行。”

木皮岭

〔首路〕开始起身上路。〔栗亭〕地名。在成州东五十里。杜甫这次旅行,从栗亭西出发。

〔凤凰村〕当与凤凰台相近(参看《凤凰台》注),在同谷。

〔蜀门〕指剑门。

〔祁寒〕大寒。

〔远岫句〕“辅佐”,就是辅助。木皮岭在群山里是最高的一座,群山对它好像臣子们辅佐帝王。

〔仰干句〕言山势高峻,蔽塞日光。“干”,干犯。

〔坤〕指地。

〔阁道〕就是栈道。在悬崖绝壁上凿石架木而成的道路。

〔短辕〕一本作“断辕”。

〔冬青〕常绿乔木,高丈余,多生于山中。

〔目击〕亲眼看见。〔玄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是神仙所住的地方。

〔适〕往。

首路栗亭西  ,尚想凤凰村  。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  。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  。远岫争辅佐  ,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仰干塞大明  ,俯入裂厚坤  。再闻虎豹斗,屡局风水昏。高有废阁道  ,摧折如短辕  。下有冬青林  ,石上走长根。西崖特秀发,焕若灵芝繁。润聚金碧气,清无沙土痕。忆观昆仑图,目击玄圃存  。对此欲何适  ?默伤垂老魂。

木皮岭在同谷县东二十里。

白沙渡

〔畏途〕可怕的险路。〔长江〕指嘉陵江。

〔绝岸〕陡峭的岸。

〔差池〕参差不齐。

〔杳窕〕深远貌。〔云汉〕天河。嘉陵江又名西汉水,故以云汉相比。

〔我马句〕马亦怀恋故地。

〔礌(léi)礌〕形容大石众多。

〔嵚崟(qīn yín)〕形容山高貌。

〔揽辔〕扣住马缰绳。

畏途随长江  ,渡口下绝岸  。差池上舟楫  ,杳窕入云汉  。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我马向北嘶  ,山猿饮相唤。水清石礌礌  ,沙白滩漫漫。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高壁抵嵚崟  ,洪涛越凌乱。临风独回首,揽辔复三叹  。

白沙渡是嘉陵江上游的一个渡口。

水会渡

〔常程〕 一定的路程。

〔大江〕指嘉陵江。

〔溟渤〕大海。

〔篙师〕撑船的人。

〔轻〕看轻。

〔回眺二句〕在舟中时觉得水天合一,满江都是星,现在登岸后回眺,方始知道星在天上而不在水中,故云“众星乾”。“回眺”,一作“迥眺”。

〔衰疾句〕远游应该努力加餐,但是很惭愧,因为衰老多病,饭量不佳。

山行有常程  ,中夜尚未安。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大江动我前  ,汹若溟渤宽  。篙师暗理楫  ,歌笑轻波澜  。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入舟已千忧,陟 仍万盘[1]。回眺积水外  ,始知众星乾。远游令人瘦,衰疾惭加餐  。

水会渡亦是嘉陵江上游的一个渡口。

[1] 〔陟 (zhì yǎn)〕攀登高山。

飞仙阁

〔秋毫〕鸟兽的毫毛到秋天新生最细,这里用秋毫比喻微径。

〔栈云〕栈道高与云连。

〔梯石〕石磴道。

〔欹〕欹斜。

〔淡泊〕形容寒日无光。

〔浮生二句〕人生饥与饱都有定命。

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  。栈云阑干峻  ,梯石结构牢  。万壑欹疏林  ,积阴带奔涛。寒日外淡泊  ,长风中怒号。歇鞍在地底,始觉所历高。往来杂坐卧,人马同疲劳。浮生有定分,饥饱岂可逃  ?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

飞仙阁在兴州(今陕西略阳县)东南飞仙岭,阁道百余间,为入蜀要道。

龙门阁

〔长风二句〕江中风浪险恶,从古以来如此。

〔垂线缕〕栈道在仰望时,好像垂下来的线缕一样。

〔袅〕缭绕上升貌。这里形容架空的浮梯。〔拄〕用木支持。

〔目眩〕眼花。〔头风〕头晕。〔目眩二句〕见杂花陨落,目为之眩;细雨吹过,头为之晕。形容过阁道时的恐惧。

〔百年二句〕如果一跌下去,哪能保百年之寿?

〔饱闻〕犹言久闻。〔瞿塘〕又作瞿唐,峡名,在今四川奉节县东。长江从峡中流过,水势湍急,船只经过极危险。〔大庾〕岭名,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岭路险峻。〔饱闻二句〕把龙门阁的险比拟瞿塘和大庾。

〔从此数〕从此处数起。

清江下龙门,绝壁无尺土。长风驾高浪,浩浩自太古  。危途中萦盘,仰望垂线缕  。滑石欹谁凿,浮梁袅相拄  。目眩陨杂花,头风吹过雨  。百年不敢料,一坠那得取  ?饱闻经瞿塘,足见度大庾  。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数  。

龙门阁在利州绵谷县(今四川广元县)东北龙门山。此处的阁道,比他处阁道更险。

剑门

〔崇墉〕高的城墙。这里形容两崖。

〔百万句〕百万人未可迫近。

〔中原〕今陕西的东部,河北、山西的南部,河南、山东的西部,都是古时所谓中原之地。这里指剑门以北皇都所在的一带地方。

〔岷峨〕指岷山、峨眉山,都在今四川。这里用“岷峨”作为蜀地的代称。

〔三皇二句〕“三皇五帝”,是古代传说中的帝王,从来说法不同,一般的指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为五帝。“三皇五帝前”,指人类原始时代。在那个时代里,没有人我之分,鸡犬也为大家所共有。

〔尚柔远〕用怀柔远方的政策。

〔职贡句〕封建王朝派遣的官员向远方人民榨取生产物品进贡给封建王朝,叫作职贡。这种职贡制度的建立,已经丧失了治道。

〔霸王〕割据叫作霸,统一天下叫作王。“王”,读去声。

〔罪〕责。〔真宰〕指天。古时人认为天主宰万物,故用“真宰”代表天。

〔意欲句〕因为英雄割据,都是凭恃山川的险要,所以要铲除掉叠嶂。

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倚  ,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珠玉走中原  ,岷峨气凄怆  。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  。后王尚柔远  ,职贡道已丧  。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  。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吾将罪真宰  ,意欲铲叠嶂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剑门亦名剑阁、剑门关,在剑州(今四川剑阁县)大剑山、小剑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形势险要,为蜀地的门户。

成都府

〔翳(yì)翳〕朦胧貌。〔桑榆〕指西方。日落西方的时候,阳光常照在桑树、榆树之上,因借用作为西方的别称。

〔征〕行役。

〔大江〕指岷江。

〔曾城〕“曾”同“层”。成都有大城、少城。

〔间〕夹杂。〔笙簧〕“笙”,古乐器,有十三管。“簧”,是乐器中发音的薄叶。

〔信美〕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表示客地虽好,总不是我的家乡。〔无与适〕犹言“意不自适”,心里面不自然,没有着落。

〔川梁〕河桥。

翳翳桑榆日  ,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大江东流去  ,游子日月长。曾城填华屋  ,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  ,侧身望川梁  。鸟鹊夜各归,中原杳茫茫。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自古有羇旅,我何苦哀伤。

七五九年十二月末,杜甫到达了成都。他这次的长途旅行,至此告一结束。这首诗是十二首纪行诗中最后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