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行

〔集、壁、梁、洋〕皆唐代州名。“集”,今四川南江县。“壁”,今四川通江县。“梁”,今陕西褒城。“洋”,今陕西洋县。

〔腰镰〕农人收割庄稼时把镰刀插在腰里。〔胡与羌〕指吐蕃等。

〔部领〕部曲统领,犹言部队。一本作“簿领”,指军中调度文书。〔岂无二句〕说虽有蜀兵三千,无奈寇来东抄西掠,调度辛苦,疲于奔走,不及策应。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东至集壁西梁洋  ,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上元(肃宗年号)、宝应(代宗年号)年间(七六一、七六二年),党项、奴剌、吐蕃等屡次侵扰陇蜀。麦子熟时,便来掠取。杜甫这首诗当为其事而作。

光禄坂行

〔长弓射〕指山贼乘险劫人。〔马惊二句〕不忧坠马而忧盗贼,极言当时行路的艰难。

〔开元〕唐玄宗年号(七一三—七四一)。开元时国内太平,道路安靖。杜甫在开元时曾漫游吴、越、齐、赵。

〔拥隔〕障碍隔绝。“拥”一本作“壅”,意同。

山行落日下绝壁,西望千山万山赤。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独归客。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  。安得更似开元中  ,道路即今多拥隔  。

七六二年七月,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叛乱,蜀中局面很混乱。杜甫带了家眷避乱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这首诗是他自述当日在路途上的经过。〔光禄坂〕在梓州铜山县,在今四川中江县南。

去秋行

〔涪(fú)江〕一名内江,源出四川松潘县东北雪栏山,至合川县与嘉陵江合。这里指段子璋变乱时的作战区域。

〔部曲〕军队。指讨段子璋的部队。

〔汉节〕“节”,是古时使臣拿作凭信之物。“汉节”,指遂州刺史。“汉节在”,伤悼遂州刺史李巨殉于段子璋之乱。

〔巴人〕三巴之人。巴郡、巴东、巴西称三巴,亦简称巴。其地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的东部。

去秋涪江木落时  ,臂枪走马谁家儿?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  。遂州城中汉节在  ,遂州城外巴人稀  。战场冤魂每夜哭,空令野营猛士悲。

七六一年四月,段子璋杀遂州(今四川遂宁县)刺史,陷绵州(今四川绵阳县),后来花敬定斩了子璋,才平定这次变乱。此诗是七六二年杜甫回忆那次变乱情形写下来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见前《恨别》注。〔蓟北〕泛指唐幽州、蓟州一带地,即今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愁何在〕犹言不再有愁。

〔漫卷〕胡乱地收卷。

〔巴峡〕在湖北巴东县西。〔巫峡〕三峡之一,在四川巫山县东。绝壁夹峙在长江两岸,遮蔽天日。

〔洛阳〕句下有原注云:“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就是洛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

七六三年(广德元年)正月,史朝义兵败缢死,他的部下田承嗣、李怀仙等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时杜甫寓居梓州,他听到了这个消息,在惊喜中写出这首诗。

涪城县香积寺官阁

〔凫〕俗称水鸭。

〔诸天〕佛书把天界分为许多阶层,统名诸天。这里指在山顶的佛殿。〔合〕应该。

〔昏黑句〕官阁在山腰,佛殿在山顶,预计跑到上头,天应昏黑了。

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阁迥添愁。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诸天合在藤萝外  ,昏黑应须到上头  。

七六三年在梓州时所作。〔涪城县〕属梓州。在今四川三台县西北六十里。〔香积寺〕涪城县东南三里有香积山,北临涪江。香积寺就在山上。

上牛头寺

〔衮衮〕接连的意思。

〔浪〕放任。

〔移时〕好些时,好久。

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  。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何处莺啼切,移时独未休  。

七六三年,在梓州时所作。〔牛头寺〕梓州郪县(在今四川三台县南)西南二里有牛头山,形似牛头,四面孤绝。“寺”当在牛头山。

舟前小鹅儿

〔无行〕没有行列。〔乱眼〕乱人眼目。

〔狐狸句〕“奈”,难对付的意思。“若”,你。这里指鹅。狐狸出来,你将如何对付它?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  。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  ?

杜甫在七六三年春到过汉州(今四川广汉县),这首诗就是那时候写的。诗题下有原注云:“汉州城西北角官池作。”官池,即房公池,亦名房公湖。为房琯罢相后做汉州刺史时所疏凿。

寄题江外草堂

〔雅欲〕很想。〔逃自然〕逃向自然。

〔疴(kē)〕病。〔便〕安。

〔上元、宝应〕“上元”,唐肃宗的年号。“宝应”,唐代宗的年号。杜甫自上元元年(七六〇年)开始建筑草堂,暮春时落成,以后续有所经营,开辟园地,栽竹栽桃,茅亭水槛,果园药栏,连年劳动不息,直至宝应元年(七六二年)方才停手,规模完成。〔断手〕停手。

〔面势〕方向及形势,建筑工程上的名称。〔坚〕一本作“贤”。

〔会心侣〕精神契合的朋友。

〔干戈句〕指忽然有徐知道的叛乱。

〔蛟龙、黄鹄〕比喻达人。

〔外物牵〕为外物所牵累。全句说草堂虽好,不可为此而牵累。

〔姿〕资质。〔悔吝〕事后追悔与惋惜。“吉凶悔吝”是《易经》中的名词,人能预辨吉凶则无悔吝。〔顾惟二句〕说自分禀性鲁钝,不能预察先机,明知吉凶,所以只能临事安排,仓皇应付。

〔偶携二句〕指杜甫接取家眷到梓州。

〔固必〕拘泥固执。

〔幽贞〕隐居守正。〔愧双全〕杜甫与严武交情甚厚,且素有名望,倘不离开成都,将为徐知道所迫辱,欲隐居守正,必不可得,事难两全,因此不能不走。

〔四小松〕杜甫在草堂园里所手种的。

〔霜骨〕形容松树的本干。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遭乱到蜀江,卧疴遣所便  。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  。敢谋土木丽,自觉面势坚  。台亭随高下,敞豁当清川。惟有会心侣  ,数能同钓船。干戈未偃息  ,安得酣歌眠。蛟龙无定窟,黄鹄摩苍天  。古来达士志,宁受外物牵  。顾惟鲁钝姿,岂识悔吝先  。偶携老妻去,惨淡凌风烟  。事迹无固必  ,幽贞愧双全  。尚念四小松  ,蔓草易拘缠。霜骨不甚长  ,永为邻里怜。

这诗题下有原注云:“梓州作,寄成都故居。”当作于七六三年。

喜雨

〔农事句〕久旱,田地都不能耕种。

〔兵戎〕指战乱。〔骚屑〕骚扰不安。

〔军须〕就是军需。

〔厚土热〕极言旱灾严重。

〔真宰句〕“真宰”,见前《剑门》注。“雪”,洗刷。造成旱灾,罪属“真宰”,现在既下了雨,他的罪就洗刷了。

〔苏息〕复活有生机。

〔沴(lì)气〕阴阳不和之气。

〔宁岁〕犹言太平年。

〔交会〕欲雨的云,来来往往,好像交会一样。

〔鞭〕鞭打。〔雷公〕古代传说司雨之神。

〔滂沱〕大雨貌。〔吴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一带地方旧称吴越。〔滂沱句〕就是天雨洗兵的意思。句下有原注云:“时闻浙右多盗贼。”

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  ,兵戎况骚屑  。巴人困军须  ,恸哭厚土热  。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  。谷根小苏息  ,沴气终不灭  。何由见宁岁  ,解我忧思结。峥嵘群山云,交会未断绝  。安得鞭雷公  ,滂沱洗吴越  。

这首诗大约作于七六三年的春天,时杜甫在梓州。因亢旱喜雨,联想到浙右的多故而作。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比〕近来。

〔高官句〕当时多以武将兼领刺史。

〔幽燕句〕指河北已克复。“幽燕”,见前《秦州杂诗》注。

〔岳牧〕相传唐尧、虞舜时有四岳、十二牧的官,后来泛称州郡的官为“岳牧”。〔词人〕文人,指路使君。

〔佩刀、行盖〕指路使君的服饰、仪仗。“盖”,车盖。

〔乾坤、疮痍(yí)〕见《北征》诗注。

〔寮〕官,同“僚”。〔洁白〕廉洁清白。

〔霄汉〕比喻高贵。指路使君。

〔泥途〕比喻低贱。杜甫自指。

王室比多难  ,高官皆武臣  。幽燕通使者  ,岳牧用词人  。国待贤良急,君当拔擢新。佩刀成气象,行盖出风尘  。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  。众寮宜洁白  ,万役但平均。霄汉瞻佳士  ,泥途任此身  。秋天正摇落,回首大江滨。

这首诗大约作于七六三年的秋天。〔陵州〕今四川仁寿县。〔路使君〕生平未详。

对雨

〔莽莽〕形容雨大。

〔巴〕指梓州、阆州等地。〔汉〕借指唐朝。〔不愁二句〕说这样大雨滂沱,自己倒不愁巴路崎岖,但念着前方作战,大雨沾湿了官军的旌旗。

〔雪岭句〕“雪岭”,即西山。见前《野望》注。这时西山一带地方加紧防备。

〔绳桥〕约在茂州(今四川茂县)西北岷江上。

〔甥舅礼〕唐贞观(太宗年号)、景龙(中宗年号)年间,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遣嫁吐蕃,吐蕃与中国以甥舅之礼朝聘。参看《秦州杂诗》注。

〔未敢句〕“未敢”,这里是希望语气词。杜甫希望吐蕃仍修甥舅之礼,勿背弃旧恩。

莽莽天涯雨  ,江边独立时。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  。雪岭防秋急  ,绳桥战胜迟  。西戎甥舅礼  ,未敢背恩私  。

七六三年(广德元年)七月,吐蕃攻陷陇右,边警甚急。这首诗是杜甫在对雨时忧念国事之作。

九日

〔郪(qī)县〕属梓州,在今四川三台县南。

〔涪江〕经梓州东南流。见前《去秋行》注。

〔酒阑〕犹言酒罢、酒后。

〔骊山〕见前《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注。

去年登高郪县北  ,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  ,肠断骊山清路尘  。

九日,就是农历九月九日的重九节,亦称重阳节。这里指七六三年的重九日。杜甫于七六二年避徐知道乱入梓州,到了七六三年已经在梓州两度重九。

严氏溪放歌行

〔甲马〕一本作“兵马”,意同。

〔剑南〕指蜀地。蜀在剑门之南。

〔边头公卿〕指当时蜀中军政大员。

〔费心句〕或费心,或姑息,没有什么不同。“姑息”,苟且求安,无远谋。“役”,事。

〔古人、粪土〕真能爱士的古人已死归泉壤,不可复见。

〔将身、何许〕犹言寄身何处。

〔茯苓〕菌类植物,寄生在大松树根,成块球状,可供药用。据神仙家说,久食茯苓可以延年。

〔迟暮〕比喻老年,杜甫自指。

天下甲马未尽销  ,岂免沟壑常漂漂。剑南岁月不可度  ,边头公卿仍独骄  。费心姑息是一役  ,肥肉大酒徒相要。呜呼古人已粪土  ,独觉志士甘渔樵。况我飘转无定所,终日戚戚忍羁旅。秋宿霜溪素月高,喜得与子长夜语。东游西还力实倦,从此将身更何许  ?知子松根长茯苓  ,迟暮有意来同煮  。

七六三年的秋天,杜甫曾到过阆州(今四川阆中县)。这首诗当是他在阆州写的。〔严氏溪〕当在阆州。阆州严姓为大族,即用姓氏名溪。据旧注引颜真卿《离堆记》,疑严氏溪在阆州东之新政县(故治在今四川南部县东南)境内离堆斗山中。

警急

〔旧楚将〕高适曾经做过扬州左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等官,扬州和淮南,都属古代楚国的疆域,故云“旧楚将”。

〔玉垒〕山名。玉垒山有二,一在四川理番县东南新保关,一在四川灌县西北。此指在理番县的玉垒,为蜀中通往吐蕃的要道。“玉垒传檄”说蜀西北边军情紧急。

〔会解围〕“会”,会当,将然的语气。杜甫写这诗时松州被围未陷,其后为吐蕃所攻陷。

〔和亲计拙〕唐与吐蕃和亲,但吐蕃反覆背盟,一无信义;因知和亲只是一条拙计。唐中宗以金城公主嫁吐蕃,其后吐蕃索取河西九曲之地作为公主的陪嫁土地,遂益与唐逼近。

〔青海句〕这时青海之地已全入吐蕃。

〔西戎〕指吐蕃。〔饱飞〕鹰饱则飞扬。此比喻吐蕃已不可制。

才名旧楚将  ,妙略拥兵机。玉垒虽传檄  ,松州会解围  。和亲知计拙  ,公主漫无归。青海今谁得  ?西戎实饱飞  。

诗题下有原注云:“时高公适领西川节度”。七六三年,高适代替严武领西川节度。这年秋,吐蕃陷陇右,逼近长安。高适曾发兵临吐蕃南境,牵制他的兵力。不久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被围。杜甫在阆州听到这消息,因写了《警急》《王命》《征夫》《西山三首》等诗。

王命

〔汉北句〕七六二、七六三年吐蕃攻陷临洮,取秦、成、渭、兰、河等州,陇右全亡,并继续东侵,其地在汉水源之北,故云汉北。

〔巴西〕古郡名,包括阆州等地。

〔使臣〕大概指李之芳、崔伦等。七六三年,李、崔等使吐蕃,被扣留。

〔牢落〕这里形容零乱参差。〔新烧栈〕指剑阁栈道,可能是因吐蕃入寇而烧断的。

〔旧筑坛〕“坛”,将坛;古时筑坛拜将。这句可能是怀念严武的话。严武于七六一年十二月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兼领两川军事,七六二年七月召还京师。严武去蜀后,蜀多变乱。另说,指郭子仪。因吐蕃入寇,思念旧帅郭子仪。

〔喻蜀〕汉武帝时,唐蒙奉命通夜郎(南彝国名,今贵州省西境),征发巴蜀士兵,并诛杀当地官民,造成地方不安情绪。于是武帝使司马相如谴责唐蒙,并且告喻巴蜀人士,说唐蒙所作,不是朝廷本意。这里杜甫希望朝廷能派遣一个有才能的使臣来镇抚巴蜀。

汉北豺狼满  ,巴西道路难  。血埋诸将甲,骨断使臣鞍  !牢落新烧栈  ,苍茫旧筑坛  。深怀喻蜀意  ,恸哭望王官。

诗经》有“王命南仲”“王命召伯”“王命申伯”等句,是王朝命将、命臣之意。此篇题为《王命》,盼望王朝命将以镇抚西蜀。

征夫

〔漂梗〕枝梗在水里漂流。这里用来比喻征夫的东奔西走。

〔衔枚〕古时行军,常令士兵衔枚。枚状如箸,横衔口中,止言语喧哗。

〔未通蜀〕其时长安到西蜀的道路为吐蕃兵所遮断。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漂梗无安地  ,衔枚有荷戈  。官军未通蜀  ,吾道竟如何!

征夫,指士兵。

西山三首

西山,这里泛指岷山。岷山从四川西北绵亘西南,为全蜀屏障。

[1]

〔白帝〕指西方。古时阴阳五行家说,西方属白帝。

〔转粟〕输运军粮。

〔分旗鼓〕分兵应敌。

夷界荒山顶,蕃州积雪边。筑城依白帝  ,转粟上青天  。蜀将分旗鼓  ,羌兵助铠 。西戎背和好,杀气日相缠。

〔三城〕指松、维、保三城。见前《野望》注。

〔火井〕地名,在邛州(今四川邛崃县治)。

〔得无忧〕哪得无忧。“得”,这里是反问语气词。

辛苦三城戍  ,长防万里秋。烟尘侵火井  ,雨雪闭松州。风动将军幕,天寒使者裘。漫山贼营垒,回首得无忧  !

〔子弟〕指士兵。

〔关城〕指松州。

〔蚕崖〕关名,在导江县(今四川灌县东)。〔铁马瘦〕铁比喻战马的强悍。“瘦”言久战力疲。

〔灌口〕亦在导江县境。〔米船稀〕见军粮匮乏。

〔辩士〕指军幕中参谋人物。

〔元戎〕元帅,指高适。

子弟犹深入  ,关城未解围  。蚕崖铁马瘦  ,灌口米船稀  。辩士安边策  ,元戎决胜威  。今朝乌鹊喜,欲报凯歌归。

末四句是盼望语。此年冬,三城为吐蕃所攻陷。

[1] 〔羌兵〕这里指服属于唐的羌人。〔铠 (chán)〕“铠”,甲。“ ”,矛。

早花

〔腊〕农历十二月。腊本是祭名。古代人民在十二月举行腊祭,因此,后来就用腊作为十二月的代称。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腊日巴江曲  ,山花已自开。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

七六三年十月,吐蕃攻陷长安。代宗先期逃往陕州(今河南陕县),起用闲废已久的郭子仪。赖郭子仪艰苦作战,长安克复。吐蕃入长安时,大肆焚掠,洗劫一空。到十二月时,局面已稳定,代宗还都。此年冬,杜甫在阆州,知道这样一件大事,因为交通隔绝,直到冬末,还不知道长安安稳与否。蜀地地气暖,山花已开,春梅待放。

有感五首(选一首)

〔洛下〕即洛阳。

〔天中〕旧时谓洛阳居天下之中。〔贡赋均〕四方进献赋税的路线平均。

〔红粟腐〕说城中积米之多。粟米久积,变成红腐。

〔寒待句〕久望皇帝的临幸。“翠华”,皇帝仪仗,已见《北征》注。

〔莫取句〕建都不应单取地理形势。“金汤”,金城、汤池,形容城池坚固。

〔长令句〕要使宇内有更新气象。

〔不过句〕只要皇帝肯躬行俭德。其时代宗渐有奢侈之心,因以讽谕。

〔盗贼句〕所谓“盗贼”本来是皇帝的良民。

洛下舟车入  ,天中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  ,寒待翠华春  。莫取金汤固  ,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  ,盗贼本王臣  。

《有感五首》当是七六三年冬,随有所感而作。这里所选出的一首是为了听说当时有人建议要迁都而作。吐蕃入寇,焚掠长安,代宗逃在陕州,程元振建议迁都洛阳,郭子仪上疏力言其不可。杜甫亦不赞成。

发阆中

〔别家〕时杜甫的家眷在梓州。

〔避地〕为避难而迁移转徙。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别家三月一得书  ,避地何时免愁苦  ?

七六三年冬末,杜甫由阆州回到梓州。此诗当是在途中所作。

冬狩行

〔东川节度〕指章彝。

〔校猎〕用阑校(木栅)遮止禽兽打猎叫作校猎。〔观成功〕凯旋奏功。

〔生致〕活活猎得。〔九〕极言其多。〔兕(sì)〕雌的犀牛。头上有一只角,青色。皮坚厚,可以制甲。

〔鼎俎〕“鼎”,古铜器,三足,可以煮肉。“俎”,形似几,可以搁肉。

〔见羁〕被拘禁。〔虞罗〕“虞”,是掌管山泽的官。“罗”,是张鸟的网。

〔蒐〕春天打猎叫作蒐。〔侯〕指章彝。〔春蒐句〕春蒐冬狩本是“天子”之事,唯古代诸侯亦得同用。唐刺史当一诸侯。“同”,一本作“用”,读平声。

〔五马一马骢(cōng)〕“五马”,汉时太守驾车用五匹马。“一马骢”,后汉桓典为侍御史,常骑骢马(骢,青白杂色的马)。这里用来指说章彝以刺史兼侍御史。

〔摄行大将权〕言章彝留后东川。

〔老翁〕杜甫自指。

〔天子句〕指七六三年十月吐蕃陷长安,代宗逃往陕州之事。“咸阳宫”借喻长安宫殿。咸阳在长安西北。

〔幽王祸〕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在骊山下。

〔尘再蒙〕再一次蒙尘(“蒙尘”见《北征》注)。安禄山反,玄宗奔蜀,今吐蕃入寇,代宗奔陕州,故云“尘再蒙”。

君不见东川节度兵马雄  ,校猎亦似观成功  。夜发猛士三千人,清晨合围步骤同。禽兽已毙十七八,杀声落日回苍穹。幕前生致九青兕  , 驼 峞垂玄熊[1]。东西南北百里间,仿佛蹴踏寒山空。有鸟名 鹆[2],力不能高飞逐走蓬。肉味不足登鼎俎  ,何为见羁虞罗中  ?春蒐冬狩侯得同  ,使君五马一马骢  。况今摄行大将权  ,号令颇有前贤风。飘然时危一老翁  ,十年厌见旌旗红。喜君士卒甚整肃,为我回辔擒西戎。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  。朝廷虽无幽王祸  ,得不哀痛尘再蒙  !呜呼得不哀痛尘再蒙!

诗题下有原注云:“时梓州刺史章彝兼侍御史,留后东川。”(“留后”,义同留守。唐代官制,如节度使有事故,可令部下用“留后”的名义统辖其众。)七六三年夏,章彝任梓州刺史兼东川留后。他在这年的冬天,曾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打猎。时杜甫正客居在梓州,写了这首诗,劝勉他应该尽力国事。〔狩〕冬季打猎叫作狩。

[1] 〔 (tuō)驼〕骆驼。〔 峞(lǜ wéi)〕高貌。〔垂〕挂下来。〔玄熊〕黑熊。〔 驼句〕骆驼负了很多猎得的黑熊。

[2] 〔 鹆(qú yù)〕也作鸲鹆,属鸟类鸣禽类。修剪其舌尖,可教以人言。俗名八哥。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

大约写在七六三年的冬天,杜甫在梓州准备离蜀东下的时候,章彝送给他桃竹杖两支,因写了这首诗,借桃竹杖暗寓对章彝的规讽。〔桃竹〕一名桃枝竹。叶如棕,茎如竹,密节而实中,可以为杖,今名棕竹。蜀中产此竹最多。〔引〕是歌曲的一种。

〔江妃、水仙〕都是古代传说的江水之神。

〔梓潼使君〕指章彝。

〔鼓枻(yì)〕打桨。〔白帝城〕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下临长江。

〔重〕平声(chóng)。歌辞中用语。意有未尽,再有所申说。

〔尔〕指桃竹杖。

〔变化为龙〕用《神仙传》典故:费长房从壶公学道,将归,壶公赠以竹杖,告诉他说:骑着这茎竹杖,你就可以回家了。长房骑上竹杖,忽然如同睡眠一样,便到了家中。把竹杖丢在葛陂,化作一条青龙。这里说“慎勿变化”,别有深意。杜甫深恐章彝有拥兵叛乱的意图,特在这里警诫他。

〔君山〕在洞庭湖中。

江心蟠石生桃竹,苍波喷浸尺度足。斩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  。梓潼使君开一束  ,满堂宾客皆叹息。怜我老病赠两茎,出入爪甲铿有声。老夫复欲东南征,乘涛鼓枻白帝城  。路幽必为鬼神夺,拔剑或与蛟龙争。重为告曰  :杖兮杖兮,尔之生也甚正直  ,慎勿见水踊跃学变化为龙  ,使我不得尔之扶持,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  。噫!风尘 洞兮豺虎咬人[1],忽失双杖兮吾将曷从?

章彝待杜甫特厚,唯为人颇骄纵,所为多不法,杜甫屡有规讽。七六四年二月,严武再镇蜀,章彝罢东川留后,将入朝,严武因事杀之。

[1] 〔 洞〕广远无涯际貌。

释闷

〔十年〕自天宝十四载(七五五年)安禄山始乱到广德二年(七六四年),为时十年。

〔犬戎〕借喻吐蕃。〔咸京〕即咸阳。借喻长安。

〔襄野〕用《庄子·徐无鬼篇》典故:黄帝将往具茨之山见大隗问道,到了襄城之野,迷失了道路。

〔湖城〕即芜湖。这里用《世说新语》及《晋书》中的典故:晋王敦将叛乱,屯军芜湖,明帝尝改装,骑马策一金鞭,到芜湖察其虚实。〔失道二句〕暗指唐代宗这次陕州之行并不是访道,乃是避贼。

〔固合〕“合”亦“应”字意。

〔诛求〕征敛人力物力。〔辙〕车轮经过的痕迹。这里借指旧作风。

〔嬖孽(bì niè)〕指宦官程元振。程元振专权,祸国害民,太常博士柳伉上奏疏请斩元振,代宗只削掉他的官职,放归田里。

〔江边老翁〕指杜甫自己。〔错料事〕谓国事皆出杜甫意料之外。

四海十年不解兵  ,犬戎也复临咸京  。失道非关出襄野  ,扬鞭忽是过湖城  。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  ,闻道嬖孽能全生  。江边老翁错料事  ,眼暗不见风尘清。

当作于七六四年(广德二年)春。

天边行

〔天边老人〕杜甫自指。

〔大江〕大概指嘉陵江。

〔陇右句〕“陇右”,即陇右道,唐代十道之一。在今甘肃陇山以西,新疆乌鲁木齐以东,及青海东北部之地。“河源”,在青海省境。七六三年七月,吐蕃攻陷河、陇。

〔胡骑句〕“胡骑羌兵”,指吐蕃的兵马。七六三年冬,松、维、保三州先后被吐蕃攻陷。

〔秃鹙〕水鸟。亦单称鹙。状如鹤而大,青苍色,张翼广五六尺。

〔骨肉〕这里指兄弟。

天边老人归未得  ,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  ,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

这首诗大约作于七六四年,杜甫在阆州。

山歌

〔灵山〕相传从前蜀王鳖灵登此山,因名灵山。

〔玉台〕玉台山在阆州城北七里,山后有玉台观,唐滕王所造。

〔根〕山根。〔气〕气象。〔那知二句〕意思说阆山石根下盘,深入地底,有鬼神呵护;峰岩上耸,高出天际,俨然与嵩华为敌。

〔格斗〕互相斗击。指战斗未已。〔且未归〕尚不能归。

阆州城东灵山白  ,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  ,应结茅斋看青壁。

七六四年春,杜甫携带家人从梓州至阆州,准备沿阆水(嘉陵江)入长江出峡。因写成《阆山歌》与《阆水歌》。

阆水歌

〔石黛〕就是石墨。矿物名。青黑色,古时妇女用以画眉。〔相因依〕相并相依。

〔水鸡〕水鸟名。状如雄鸡而短尾,宿水田中,蜀人呼为水鸡翁。一本作“水鸟”。

〔胜事〕美景。〔肠断〕牵人肚肠。犹言“恼杀人”的意思。

〔阆州城南〕阆州城东、西、南三面皆临嘉陵江,城南风景更佳,有锦屏山极秀丽。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  ,阆州城南天下稀  。

阆水,即嘉陵江。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选一首)

〔从〕任凭。〔江槛〕即杜甫手自经营的水槛。〔也从句〕也任凭江槛被损坏于风湍。

〔生理〕生计。〔黄阁老〕指严武。唐时两省(官署)的官员以阁老相称呼。严武曾为给事中,属黄门省,所以杜甫称他为黄阁老。

〔付〕付托,倚仗。〔紫金丹〕指道家的丹药。据说服这种丹药可以延年。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生理只凭黄阁老  ,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七六四年春,杜甫正要起身离蜀东下时,听到严武又被任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的消息,于是他就变更计划,由阆州重回成都。他在这次旅途中作了五首诗寄给严武。这里只选第四首一首。〔郑公〕七六三年严武封郑国公,为黄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