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浪漫文学代表“变动”的、“雄壮”的、“浓烈”的一派是战争文学,代表“恬静”的、“温柔”的、“淡远”的一派是歌唱自然的文学。关于后者的发展,胡适曾指出两个背景:一则五世纪以下老庄的自然主义的思想已和外来的佛教思想混合,士大夫往往轻视世务,寄意于人事之外,虽不能出家,往往自命超出尘世,于是在文学方面有“山水”一派出现;二则唐时重视隐逸,聪明的人便不去应科第,却去隐居山林做个隐士,隐士的名气大了,自然有州郡的推荐,朝廷的征辟。既有这样背景,思想所趋,社会所重,自然产生这种隐逸的文学,歌颂田园的生活,赞美山水的可爱,鼓吹那乐天安命适性自然的人生观。(《白话文学史》第十三章)这话都是不错的。但为什么隐逸者在唐代成了特殊的高贵阶级,照我看也有它本身的时代社会背景。这背景便是道教之升为唐朝皇家正教。历代君主都尊重隐逸,而唐代隐逸者有许多是精于修炼术的高寿道士,我们便可明白此中消息。

王远知隐茅山,师事陶弘景,传其道法。常见陈后主及隋炀帝。太宗为秦王时,远知即许其为“太平天子”,卒时寿一百二十六。

潘师正师事王远知,尽得道门隐诀及符箓,隐嵩山二十余年,但服松叶及水。高宗幸东都,召与语,甚尊敬之。永淳元年(六八二)卒,寿九十八。

司马承祯亦潘师正弟子,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隐天台山,睿宗时召见一次。开元时玄宗遣使迎入京,亲受法箓。十五年(七二七)又诏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室以居。卒年八十九。

王希夷隐嵩山,师事道士黄颐四十年,尽传其闭气导引之术。常饵松柏叶及杂花,年七十余气力益壮。玄宗东巡召至驾前,时寿已九十六。

吴筠本儒士,进士不第,乃入嵩山为道士,常与越中文士为诗酒之会,所著歌篇传于京师,玄宗召令待诏翰林。后以忤高力士,求放还山。

以上都见于《唐书·隐逸传》。帝王这样看重道士,实因自以为身为老子之后,与道士有兄弟之谊。再凡为帝王无不慕长生,尊礼道士是想请他们为他炼不死药。《刘道合传》说,高宗召道合入宫合还丹,丹成献之而道合卒,尸如蝉蜕,帝闻恨道:“为我合丹,自服仙去!”就是一个证据。

唐代道士与俗人原无多少分别,道士一样可以应贡举,一样可以做官(中宗以方士郑普思为秘书监,叶静能为国子祭酒;玄宗以吴筠为翰林待诏,皆道士做官之例)。像那被目为“随驾隐士”又为司马承祯所笑的卢藏用,武后时为左拾遗。姚元崇奏为管记,还为济阳令。神龙中累擢中书舍人,吏部黄门侍郎,修文馆学士,官做得很大。但他以前却是个举进士不第,隐居终南少室学练气辟谷,善蓍龟九宫术与琴弈的人物。道士、隐士、清客、诗人——《全唐诗》有其著作——混合而为一体,无怪他在那时社会里能够飞黄腾达了!

隐逸既成为社会的风气,那不想做官或功成名就的,也都以隐居为时髦了。八世纪后的文士诗人大都在山中隐居一度或数度,这里可以随便举几个著名诗人为例:

(李白)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人以有道,并不起。(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后与孔巢父等隐山东徂徕山,又与道士吴筠隐剡中。晚卧庐山,有结庐五老峰之志。(《唐书》本传与《庐山志》)

(李白)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唐书·李白传》)

孟浩然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唐书》本传)又尝隐终南山,其“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即《归终南山》诗中语。(本集)

储光羲隐终南山,有《终南幽居献苏侍郎三首时拜太祝未上》“灵阶曝仙书,深室炼金英”及“卜筑青岩里,云萝四垂阴”之句。(本集)

顾况晚隐茅山,自号“华阳真隐”。

孟郊少隐嵩山,集中《石淙》十首即咏嵩山之胜。(本传及本集)

卢仝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唐书》本传)

李商隐少时学道王屋山,《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忆昔谢四骑,学仙玉阳东。”(本集)

皮日休隐鹿门山,著有《鹿门隐书》。(本集)

诗人山居的动机,或者为了便于修炼——当时文士多少与丹箓发生一点关系——或者为了便于读书,但他们既多与自然接触,对自然更易欣赏和了解。建安以来的宫廷都市文学到了这时变为山林田园文学,其关键在此。

王维(七〇一至七六一),字摩诘,河东人。开元九年(七二一)进士。他是一个书画家,又是个音乐家,尝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安禄山之乱,被陷长安,乱定后从贼诸官皆治罪,他以“凝碧池头”一诗得免。转尚书右丞。晚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绕舍下,有竹洲花坞诸胜。与道友裴迪泛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性好佛,妻死三十年不娶,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别亲友,舍笔而逝。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青溪》)

《竹里馆》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

这两首一代表王维的山水诗,一代表田园诗。但他最好的作品,是那些小诗。《旧唐书》说他“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共有五绝二十首,今选录六首。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各名作,不及备引。他本是一个画家,所以能以恬静而鲜明的笔调摄取自然真相,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且他的小诗善能捉住一瞬间的印象而清澈生动地表现出来,如上引《鹿柴》《木兰柴》《北垞》,写光线变动与西洋画之印象主义相似。我们竟可以说他是中国诗里的印象派。

但以他的诗与画理并论,还是“浅而言之”的话,其实已通乎禅理了。宋严羽常以禅喻诗,清王士祯主“神韵说”,常以王、孟一派诗为证。《师友诗传续录》:“问:右丞《鹿柴》《木兰柴》诸绝,自极淡远,不知移向他题亦可用否?答:摩诘诗如参曹洞禅,不犯正位,须参活句,然钝根人学渠不得。”又“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如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士祯又称李白为诗仙,而称王维为诗佛,或称其语为佛语与祖师语。

孟浩然(六八九至七四〇),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四十游京师,与张九龄、王维交游相得。维尝私邀入内署。玄宗至,浩然匿床下,帝召出,使诵所作,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又尝以醉爽韩朝宗之约,不得荐。张九龄辟置荆州府幕僚,开元末病卒,寿五十一。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山歌》)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还有许多写田园风味的作品,如“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耕钓方自逸,壶觞趣不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他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但王诗之特点在“静”,孟诗之特点在“淡”。施闰章说:“襄阳五言律绝,清空自然,淡然有余。”沈德潜说:“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师友诗传续录》刘大勤说:“王、孟诗假天籁为宫商,寄至味于平淡,格调谐畅,意兴自然,真有无迹可寻之妙……”但亦有嫌他过淡者,如叶燮《原诗》:“孟浩然诸体似淡远,然无缥缈幽深思致,如画家写意,墨气俱无。”他不像王维之曾做官,及曾在繁华都市里混过多年,他四十岁以前是一个农夫,后来不过做几时幕客,所以他的诗与王维相较,有清瘦与丰腴之别。故苏轼称其“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岘佣说诗》称其为“山泽之癯”;王士祯称其有“寒俭态”。

《春晓》孟浩然

储光羲,兖州人,开元中进士,又诏中书试文章,历监察御史。安禄山乱,坐陷贼,贬官冯翊,卒。有《正论》十五卷,诗集编入《全唐诗》者四卷,全集共七十卷。他是较王、孟尤为著名的田园诗人,因为王、孟乃小地主,于农夫生活究竟有些微隔膜,储则未仕前曾亲自耕作,所以谈及田园尤亲切有味。他的《田家即事》、《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田家杂兴》八首、《田家即事答崔二东皋作》四首,都是纯粹的农民文学。今引其《田家杂兴》最后一首:

种桑百余树,种黍三十亩。衣食既有余,时时会亲友。夏来菰米饭,秋至菊花酒。孺人喜逢迎,稚子解趋走。日暮闲园里,团团荫榆柳。酩酊乘夜归,凉风吹户牖。清浅望河汉,低昂看北斗。数瓮犹未开,明朝能饮否?

常建,开元中进士,大历中为盱眙尉。殷璠《河岳英灵集》选唐诗家二十八人,而以建为首。评道:“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至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例十数句,并可称警策。”他也善作战争诗,如“百战苦不归,刀头怨明月。塞云随阵落,寒日傍城没”,为殷璠所称。但他的诗究竟是“静”的一派。写自然景物尤为明丽隽秀,像“踟蹰金霞白,波上日初丽。烟虹落镜中,树木生天际”(《湖中晚霁》)真是画工之笔。但我尤爱其《江上琴兴》: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三日寻李九庄》常建

祖咏,洛阳人,开元十二年(七二四)进士,与王维友善,尝于有司试赋《终南望余雪》,咏赋“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四句即交卷。或诘之,曰:“意尽。”他的“细烟生水上,圆月在舟中”“风帘摇烛影,秋雨带虫声”,写景都甚幽隽。

綦毋潜,字孝通,荆南人。开元十四年(七二六)进士。官至右拾遗,终著作郎。其《春泛若耶溪》“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又《过融上人兰若》“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殊觉清绝。

还有王维的“辋川派诗人”裴迪、维弟缙。裴迪,关中人。天宝后官至蜀州刺史,其《和王辋川集》二十首,《华子岗》:“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金屑泉》:“萦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迎晨含素华,独往事朝汲。”

王缙,字夏卿,与兄维早以文翰著称,官至太子宾客。《别辋川别业》之“山月晓仍在,林风凉不绝”,其风致与其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