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止 二首

刘一止(1079—1160),字行简,湖州归安(今属浙江)人。七岁能文,宣和三年(1121)进士。历给事中、秘阁修撰,官至敷文阁待制。有《苕溪集》。文章推本经术,诗境高远,词风清远有致。

浣溪沙

午夜明蟾冷浸溪[1],姮娥应有辟寒犀[2]。桂岩仍在曲阑西[3]。  撷蕊攀条情未已,经丘寻壑想招携。不应痴马惜障泥[4]。

【注释】

[1]明蟾:明亮的月光。传说月宫有蟾蜍,故用以代月。

[2]姮娥:即嫦娥。辟寒犀:一种可以辟寒的犀角。见《开元天宝遗事》。

[3]桂岩:月中桂树。

[4]障泥:《世说新语·术解》:王武子善解马性,尝乘一马,着连钱障。前有水,终不肯渡。王云: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径渡”。障泥,垂于马腹两侧,用以遮挡泥土的饰物。

【集评】

《晓川词话》:清极而奇,妙于联想。由明蟾而姮娥而桂岩,连带引出辟寒之犀。文思一缕,辗转生发,高致翩翩。

【赏析】

词写月夜溪行。“午夜明蟾冷浸溪”,一句开题,点出了静夜、月光、倒影于寒冷的溪水中,信息密度极高。二句牵出嫦娥,自然而然。再牵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所记交趾国进贡辟寒犀的典故,谓姮娥不畏清寒,应亦有辟寒之犀,可谓匪夷所思之奇想了。第三句是《浣溪沙》词体的收官之句,以一总二,最费经营。这里以桂花无恙作结,十分圆满。下片“撷蕊攀条情未已”,紧承岩桂而发。“经丘寻壑想招携”,拍到此次呼朋唤友的夜游本题。如此良辰佳会,自应有名士的高致,何必再为弄污障泥而斤斤计较呢?结得豪迈洒脱,使全篇为之生色。

喜迁莺

晓行

晓光催角[5]。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6]。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叹倦客、悄不禁,重染风尘京洛[7]。  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翠幌娇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寒飘泊。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著。这情味,望一成消减,新来还恶[8]。

【注释】

[5]催角:催响了报晓的号角。

[6]林薄:草木丛生之处。

[7]风尘京洛:犹京都的风尘。汴京与洛阳,皆为京畿之地。

[8]还恶:指情绪恶劣。

【集评】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尝为“晓行”词,盛传于京师,号“刘晓行”。

陈廷焯《云韶集》:写晓行,一层一层递入如画,曲折缠绵,虽使耆卿、少游为之,亦不及也。“不是”一语妙甚。

许昂霄词综偶评》:“宿鸟”以下七句,字字真切,觉晓行情景,宛在目前,宜当时以此得名。

先著、程洪《词洁》:前半晓行景色在目,虽不及竹山之工,正是雅词。

【赏析】

绝妙的晓行之作。据“重染风尘京洛”,知作于宣和末年。上片俨然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境。晓角催行,马嘶人起。宿鸟未惊,而鸡声唱晓。残月、泪痕,陪伴着倦客,踏着京洛风尘,走上了抛家别爱之路。晓行情景,宛在目前,一时盛传,号“刘晓行”。下片重在述情,追念别后的相思,心事万重,锦书难寄。“翠幌娇深,曲屏香暖”八字,写尽了情侣相依相偎的万种风情。“争念”以下,转入了“岁寒飘泊”的苦境。“怨月”二句,是说离别的烦恼,不是没有经过,然而都不像这次远别,那样椎心折骨。“望一重消减,新来还恶”,以白话述情,更有直指奔心的冲击力!

汪藻 一首

汪藻(1079—1154),字彦章,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五年(1102)进士。文思颖发,尤长俪语,所为制词,盛传人口。博览群书,老而不倦,累官翰林学士。绍兴八年(1138),以显谟阁学士知徽州,徙宣州。以尝为蔡京、王黼客,免职居永州卒。

点绛唇

新月娟娟[1],夜寒江静山衔斗[2]。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3]。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注释】

[1]娟娟:清朗美好貌。

[2]山衔斗:北斗星隐现于山际。

[3]传杯手:手擎酒杯。

【集评】

黄苏《蓼园词选》:按此首写在外栖栖不得意,思家之作耳。“霜天”无酒,落寞可知,写来却蕴藉。

潘游龙《古今诗余醉》:此乃“月落乌啼霜满天”景。

【赏析】

据《能改斋漫录》:(汪)在翰苑,屡致言者(遭到政敌的攻击)。尝作《点绛唇》。或问:“归梦浓于酒,何以在晚鸦啼后?”公曰:“无奈这一队畜生聒噪何!”可见是一首讽刺性很强的作品。词笔健峭,辛辣、洒脱而有风致。

万俟咏 一首

万俟(mò qí)咏,生卒年不详,字雅言。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3)即以诗名。绍圣中废科举,以三舍法取士,遂绝意进取,放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每制一腔,哄传京中。政和中(1111—1117),召为大晟府制撰。与周邦彦友善。绍兴五年,补下州文学。有《大声集》。多应制之作,小词亦清新和雅。

昭君怨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1]。小雨一番寒,倚阑干。  莫把阑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注释】

[1]灯期:旧历以正月十五为赏灯之期。花信:谓开花的消息。

【集评】

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三:“莫把”句接得陡。或以此句宜六字,增作“频依”,便弱矣。

陈廷焯《云韶集》:雅秀。只是一个“远”字,层折却写得妙。又《词则·别调集》卷二:转头处,承上折入妙。结二句婉约,小令正宗。

【赏析】

此客中思乡之作。一起两句点明节令。“惊动”二字可想见人物之熙攘,生机之活泼来,以宾衬主,把旅况之孤寂烘托得更为浓重。过片四句节节翻进,重重叠叠的烟水云山,遮断了故园的望眼,墨气四射,无字处皆是归心。从容蕴藉,语淡情深,此境殊不易到。

陈克 二首

陈克(1081—1137),字子高,号赤城居士,临海(今属浙江)人,侨寓金陵。吕祉帅建康,辟为参议。后以光禄寺丞致仕。有《赤城词》。词风与温庭筠、韦庄相近。

临江仙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1]。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2],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3]?我缘应在吴兴[4]。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释】

[1]胡尘:指金人发动的战争。

[2]疏髯:稀疏的胡须。

[3]齑盐:穷人度日之资。齑,切碎的菜叶。

[4]吴兴:今浙江湖州。

【集评】

夏丞焘主编《宋词鉴赏辞典》李济阻赏析:这首《临江仙》讲兵祸,讲胡尘,讲岁华,讲送老,讲别愁,但到终了,却用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残灯映照下的“故人”形象收束,这种环境,这种形象,最容易寄托难言的苦衷,最容易创造出迷离恍惚的气氛,也最容易收到“含有余不尽之意”的艺术效果,因而也最受后人的推崇。

【赏析】

此词作于绍兴七年金兵入淮之际,作者在吕祉幕中。一时敌锋甚悍,韩世忠退守镇江,形势危急,故其词情凄苦,反映了动乱生活的实况。“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以景结情,尤为凄恻。

菩萨蛮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5]。  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6]。几处簸钱声[7],绿窗春睡轻。

【注释】

[5]烘帘:晴日烘照的帘子。一曰为熏香而垂下的特制帘幕。

[6]宝甃(zhòu):华美的井栏。

[7]簸钱声:风吹榆叶的沙沙声。榆叶亦称“榆钱”。

【集评】

卓人月《古今词统》:“轻”字全首俱灵。

张惠言《词选》:此自寓也。

王奕清《历代词话》:子高《菩萨蛮》云:“几处簸钱声,绿窗春梦轻。”《谒金门》云:“檀柱绕窗灯背壁,画檐残雨滴。”殊觉其香蒨。

陈廷焯《云韶集》:工雅芊丽,虽令韦端己、冯正中执笔为之,当不过是。又《词则·大雅集》:工雅纤丽,温韦流派。

谭献《谭评词辨》:不闻不见无穷。

梁启超饮冰室评词》:“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亡友陈通父最赏此语。

【赏析】

描写春院静景,宛然入画。“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可谓深得静穆之趣。“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写声于梦边,尤觉香蒨可爱。

朱敦儒 五首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早年隐居林下。绍兴二年(1132),始应征诏出为秘书省正字。绍兴五年(1135),赐进士出身。秦桧当政,被罗致为鸿胪少卿,以文饰太平。桧死,被废。词集名《樵歌》,风格清旷,不为绮语。部分词有闲适、虚无倾向。然其忧国伤时诸作,写得慷慨悲凉,是爱国词中的精品。

水龙吟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1]。云屯水府,涛随神女[2],九江东注[3]。北客翩然[4],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5],巢由故友[6],南柯梦[7]、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8],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9]。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10]。但愁敲桂棹[11],悲吟《梁父》[12],泪流如雨。

【注释】

[1]吴山:在杭州城中。

[2]神女:梁代文学家江淹有《水上神女赋》,谓江上丈夫“造南中,度炎州,经玉涧,越金流”,见“一丽女子,碧渚之崖,冶异绝俗,奇丽不常”。

[3]九江: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派,故称九江。

[4]北客:作者洛阳人,因自称北客。

[5]伊嵩:伊阙和嵩山。伊阙,在洛阳南,有龙门山与香山隔伊水对峙。《水经注》:“两山相对,望之若阙。”故名伊阙。嵩山,在河南登封西北。

[6]巢由:指唐尧时隐士巢父与许由。

[7]南柯梦: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梦为槐安国南柯太守,入为驸马,备极荣耀。醒来才知槐安国是庭前槐树下的蚁穴。

[8]妖氛:指侵略者猖獗的气焰。

[9]尘昏白羽:白羽扇积满了尘土。此用诸葛亮葛巾羽扇,指麾三军,与司马懿对阵之典。

[10]“铁锁横江”三句:三国末年,晋军沿江东下攻吴。吴主孙皓命以铁锁横截长江要害之处,以拒晋军。晋军烧断铁锁,长驱直入,灭了吴国。孙郎,孙皓。良苦,谓孙皓用铁锁横江计,空费苦心。

[11]桂棹:船桨的美称。

[12]梁父:古乐府《梁父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集评】

《晓川词话》: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名作。词人一叶扁舟,江湖漂泊,追想起当年旧隐,真是恍如隔世了。“南柯梦、遽如许”,六字中包含了几多凄迷和伤感的情绪。下片“妖氛未扫”是致慨的根由,“英雄何处”“可怜无用”皆自此中翻出。面对着猖狂的敌骑,他想起了崛起于此地的古代英雄,以及其最后的结局。既然奇谋报国也无力回天,铁锁横江又招致失败,抚今思昔,他只有愁吟《梁父》,泪流如雨了。情绪十分沉痛,打下了艰危时局的烙印。

【赏析】

此词作于两宋之交,情采高蹈激烈,慷慨中见出哀凉。因金兵侵宋,词人不得不放船南下。上片由山水云涛,而自述壮心,叹年华之将逝,更念及畴昔山林隐逸,未曾报国,深致其悔焉。残山剩水,目极伤心,追昔抚今,无非悲慨。下片更叹国事之蜩螗,词人以三国名相诸葛亮自况,虽有奇谋,却难见用。“铁锁”三句,隐讽宋廷欲恃长江以拒金兵,恐终无用。一结磊落英奇,所谓变温婉,成悲凉矣。全词纯以气行,故不嫌质实。

鹊桥仙

溪清水浅,月胧烟淡,玉破梅梢未遍[13]。横枝依约影如无[14],但风里、空香数点。  乘风欲去,凌波难住[15],谁见红愁粉怨。夜深青女湿微霜[16],暗香散、广寒宫殿。

【注释】

[13]“玉破”句:破,开坼。此言玉梅未全部开放。

[14]“横枝”句:《古今词话》作:“横枝消瘦一如无,但空里、疏花数点。”

[15]凌波:行走波上,见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6]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集评】

张端义贵耳集》:朱希真南渡,以词得名。……赋梅词如不食烟火人语。“横枝消瘦一如无,但空里、疏花数点”,语意奇绝。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朱希真“横枝消瘦只如无,但空里、疏花数点”,皆得此花之神。

邓廷桢《双砚斋词话》:皆神情超越,不可思议,写生独步也。

【赏析】

此词绝妙在上片二句,诸本微异,余最赏“横枝消瘦一如无,但空里、疏花数点”。“消瘦”二字挪易不得,唯其“消瘦”,才能写足“疏花”之神采,自是神来之笔。下片结句,“暗香散、广寒宫殿”,“散”作扩散解,非“消散”意也。香满月宫,仙气姗姗,意象更为清逸。

鹧鸪天

西都作[17]

我是清都山水郎[18],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19],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20],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释】

[17]西都:北宋以洛阳为西京,在开封之西,亦称西都。

[18]清都:天宫,上帝居所。

[19]支风券:调遣风雨的证券。支配风雨的手令,这里当文书讲。

[20]玉楼金阙:金玉楼台,指神仙洞府。慵:懒。

【集评】

沈雄《古今词话》:朱希真,名敦儒。天资旷达,有神仙风致。居东都日,作《鹧鸪天》自述云:“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有朋侪诣之,闻笛声自烟波起,顷之,棹小舟,与客俱归。

吴世昌《词林新话》:自然纯熟,古今罕匹。

【赏析】

这首造语清奇的小词,是他青年时代的作品,集中表现了词人恣情山水、傲视权贵的疏放个性。下阕所云:“诗万首,酒千觞。……且插梅花醉洛阳。”更从另一侧面,将洛阳清华高雅的文化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钟情诗酒,寄兴云山,的确可以使人得到向上、向善的提升。人们以山水诗情作为灵魂救赎的手段,是有道理的。

朝中措

先生筇杖是生涯[21],挑月更担花[22]。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23]。  飘然携去,旗亭问酒[24],萧寺寻茶[25]。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注释】

[21]筇(qióng)杖:以筇竹制成的手杖。

[22]“挑月”句:《五灯会元》有“北斗挂须弥,杖头挑日月”之语。

[23]“把住”二句:《五灯会元》有“放行则瓦砾生光,把住则真金失色”之语。把住,握住。放行,放下。

[24]旗亭:酒楼,因悬旗为酒招,故名。

[25]萧寺:佛寺。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后人因称佛寺为萧寺。

【赏析】

全首据筇杖落笔,句句不离筇杖,看似咏杖之作,实则句句有人,是对“先生”,亦即作者的人格的形象描述。先生以筇杖挑月,以筇杖担花。把住筇杖,先生对之都无憎爱;放下筇杖,先生眼前,如见烟霞,二句极见禅心之无住。过片又谓筇杖随先生问酒寻茶,潇洒之态,居然可想。结二句云筇杖失去,如黄鹂飞远,杳不可寻。盖谓一手边旦夕相伴之细物尚不萦于怀,而况功名利禄乎?

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26],簪缨散[27],几时收[28]。试倩悲风吹泪[29]、过扬州。

【注释】

[26]中原乱:指1126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并占领中原大部分土地而造成的战乱。

[27]簪缨:古代官吏的冠饰,比喻显贵。

[28]几时收:什么时候收复中原沦陷区。收,恢复。

[29]倩:请托。

【集评】

陈廷焯《云韶集》:希真词最清淡,唯此章笔力雄大,气韵苍凉,悲歌慷慨,情见乎词。又《词则》:笔力雄大,气韵苍凉,短调中具有万千气象。

朱庸斋分春馆词话》:朱词以赋体一发忠愤之气,实乃独一无二。此词上阕写景,下阕叙情,下笔重,境界大,不仅在朱词中不可多得,即千古以来亦允推上乘之作。

【赏析】

气象雄浑,笔力重大,堪称一字千金。上片纯是兴,都未有一语言愁,而清秋之肃穆,万里之寥阔,夕阳垂地、大江东流之悲壮,已为下片张本。下片纯是赋,感慨时局,付将悲泪,斯世固当同怀视之矣。重、大、拙之境,靡一不备,洵为横绝千古之杰作。

周紫芝 二首

周紫芝(1088—1155),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少从张耒李之仪游。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知兴国军。

临江仙

送光州曾使君[1]

记得武陵相见日[2],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3]。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4]。

【注释】

[1]光州:州名,在今河南光山县境,地濒淮河上游,为兵家要冲。南宋设榷场于此,与金贸易。曾使君:作者友人,时任光州长官。

[2]武陵:今湖南常德,唐、宋时为武陵郡治。

[3]飞诏:诏书。青冥:天上,此指朝廷。

[4]横槊:指横槊赋诗。《旧唐书·杜甫传》:“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遒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

【集评】

毛晋竹坡词跋》:紫芝尝评王次卿诗云:“如江平风霁,微波不兴。而汹涌之势,澎湃之声,固已隐然在其中。”其词约略似之。

【赏析】

此词前片述别,点出二人交谊。后片则是对曾使君歌颂之词。“只愁”三句,是设想奉诏回朝的情况。意思是说:担心调回朝廷,不能横槊边霜、马上赋诗了。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位雄姿英发的抗金领将的伟岸形象。不唯思路曲折,而且词情慷慨,如闻边鼓之声。细心玩味,可悟用笔之法。

好事近

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谁染玉肌丰脸[5],做燕支颜色[6]。  送春风雨最无情,吹残也堪惜。何似且留花住,唤小鬟催拍[7]。

【注释】

[5]玉肌丰脸:指海棠花。

[6]燕支:即胭脂,此形容花色红润。

[7]小鬟:指歌女。催拍:应和着曲调的节拍歌舞。

【集评】

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十四《周少隐留春词帖》:弦管之流声,景物之感情,激徵含商,书华发英,固所以合融怡于自然,而惜流传之不停,亦犹夫见穿花之蛱蝶、赋点水之蜻蜓,思尽醉于风光,而典春衣于杜陵也。

【赏析】

惜春之妙句。“春似”二句,以娇慵之醉海棠写浓春之花事,可谓妙于设喻。下片用“唤小鬟催拍”歌之舞之,以遣残春,更将诗人珍惜春光之慧心高致,写到了极处。岳珂赞之以“固所以合融怡于自然,而惜流传之不停……思尽醉于风光,而典春衣于杜陵也”,可谓具眼。

赵佶 二首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神宗第十一子。元丰八年(1085)封遂宁郡王。绍圣三年(1096)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哲宗死,无嗣,佶以弟继位。初号建中靖国,不久即改元崇宁,任蔡京为相,国政日非。宣和二年(1120),遣使约金攻辽,成为导致北宋灭亡的祸因。宣和七年(1125),金灭辽后乘势南下,进逼汴京,遂传位赵桓,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汴京破,与其子钦宗俱被掳北迁。绍兴五年(1135),卒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年五十四。崇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彊村丛书》有曹元忠辑《宋徽宗词》一卷,近人张南陔辑有《徽庙御集佚存》,有所增补。

南歌子

风动槐龙舞[1],花深禁漏传[2]。一竿红日照花砖。走马晨晖、门里快行宣[3]。  百五开新火[4],清明尚禁烟。鱼符不请便朝天[5]。醉里归来、疑是梦游仙。

【注释】

[1]槐龙:枝条盘绕如龙形的老槐树。

[2]禁漏:宫廷里报时的滴漏声。

[3]行宣:指帝王召唤嫔妃的口令。

[4]百五:从冬至到寒食节共一百零五日。旧俗禁火三日,曰“寒食节”,不举火,以大麦粥为食。

[5]鱼符:鱼形的符契,以木或铜形鱼状物为凭证,两两相合,方可放行。

【集评】

张南陔《徽庙御集佚存》之《南歌子》按云:亡友黄摩西……尝辑《宋金元明名家词集拾遗》。甲寅旧腊,得其稿本七巨帙,首为徽宗词。视君直所辑,多《南歌子》五阕,亟补录之。

宋人轶事汇编》卷二:神宗幸秘书省,阅李后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而徽宗生。生时梦李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

【赏析】

这首《南歌子》写尽寒食风流及皇家气象,是赵佶的一首佚词。它不见于《彊村丛书》与《全宋词》,而首见于近人张南陔的《徽庙御集轶存》词部中。这是一首反映后宫嫔妃生活的佳作,写得高华而有情趣。龙爪槐在风中舞动,宫漏的清响从花丛中传来。红日正在升起,召唤美人的命令正在传达。在这赏花时节,不须核对鱼符,都来到帝王身边。轻歌曼舞,浅醉娱春,恍惚是梦游仙宫一样。词笔轻盈,述情蕴藉,可谓宣和鼎盛的实录。但是君民宴安的局面,不久就被南下金人的鼙鼓打破了。这种缺乏忧患意识的文恬武嬉,是难以持久的。

燕山亭

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6],打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7]。新样靓妆[8],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9]。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10]?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有时不做。

【注释】

[6]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

[7]燕脂:即胭脂。

[8]靓(jìng)装:美丽的妆饰。

[9]蕊珠宫女:仙女。蕊珠,道家指天上仙宫。

[10]“凭寄”二句: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女子唐绍兰,其夫经商湘中。绍兰写诗系燕足,托其送与丈夫,其夫见诗,感动归来。者,同“这”。

【集评】

杨慎词品》:徽宗此词北狩时作也。词极凄婉,亦可怜矣。

冯金伯词苑萃编》引《古今词话》:徽宗北辕后,赋《燕山亭·杏花》一阕,哀情哽咽,仿佛南唐李后主,令人不忍多听。

况周颐蕙风词话》:真字是词骨,如此词及后主之作,皆以真字胜者。

贺裳皱水轩词筌》:南唐主《浪淘沙》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至宣和帝《燕山亭》则曰:“无据。和梦也、有时不做。”其情更惨矣。呜呼,此犹《麦秀》之后有《黍离》也。

梁启超《饮冰室评词》:昔人言宋徽宗为李后主后身,此词感均顽艳,亦不减“帘外雨潺潺”诸作。

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汪中宋词三百首注析》:以血书者,真实之情,喷迸而出。此词下片与上片,似不连属,可是以花愁苦之思,直逼下阕,遂觉一气,沉痛之至。

【赏析】

语极淡雅,而情极浓挚。城破国亡,身被俘虏,文明不敌野蛮,不止是赵氏一家一姓之耻辱,更是华夏文明史上绝大之耻辱。徽宗用心全在一己之悲,而以其身份特殊,自然满蕴邦国之恸,故而尤其动人。词之上片,借咏杏花而见意。“裁剪”三句,描摹杏花形色,比喻新奇。更以人喻花,谓杏花是靓妆艳女,虽蕊珠宫中仙女,亦自不及。然而愈美好,便愈易凋零,“无情风雨”喻金人之侵掠,“院落凄凉”喻故宫废圮,“几番春暮”者,痛苦未有已时也。过片反用燕足系书之典,“故宫何处”暗承“院落凄凉”。“怎不”以下,翻转折进,写出彻骨的哀凉与绝望。此词之佳处,正在写出绝望,不留余地。

廖世美 一首

廖世美,生平爵里未详。生活在南、北宋之交,或云为安徽东至县廖村人。词存二首。

烛影摇红

题安陆浮云楼[1]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登览最关情[2],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3]。晚霁波声带雨[4]。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注释】

[1]安陆:今湖北安陆。浮云楼:建于唐元和年间,在涢水之侧,为唐代十大名楼之一。

[2]紫薇:杜牧曾为中书舍人,别称紫薇郎,当年曾登此楼,有《题安州浮云楼寄湖州张郎中》诗。

[3]平楚:远望旷野的草木,呈平林漠漠之状。

[4]晚霁:晚晴。

【集评】

况周颐《蕙风词话》:廖世美《烛影摇红》过拍云:“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神来之气,即已佳矣。换头云:“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语淡而情深。令子野、太虚辈为之,容或未必能到。此等词一再吟诵,辄沁人心脾,毕生不能忘。花庵《绝妙词选》中,真能不愧“绝妙”二字,如世美之作,殊不多见。

【赏析】

同张若虚一样,他一生只存两首词,却成了孤篇横绝的大家。廖世美的这首词,是有感于杜牧的《题安州浮云楼寄湖州张郎中》之作而发的。杜诗原文如下:“去夏疏雨余,同倚朱阑语。当时楼下水,今日归何处?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楚岸柳何穷,别愁纷如絮。”其中“朱阑语”“楼下水”“楚岸柳”“纷如絮”皆被檃栝入词,而如此化裁成语,真有点铁成金之妙。词写别情,起结俱妙。“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十一个字,将高楼春色,尽收眼底,气势极为不凡。下片起句“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以流水催促年光,而引发怀旧之思,起得喷醒。两结皆以景结情,推出纷飞的柳絮,与无尽的芳草来刻画别愁。余意不尽,殊有远致,蕙风极赏之,以为张先秦观(太虚)亦未必能到,是一种很有独识的评价。

李清照 七首

李清照(1084—1151左右),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李格非之女,赵明诚室。幼有才藻,工古文诗词,富金石文物收藏。建炎三年(1129)夫卒,流寓越州、杭州,晚居金华。国破家亡的巨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她的人生与创作的道路。前期词作,以闺情为主,词风清丽;后期忧患余生,沉哀入骨,词情凄黯。李清照是婉约派的重要代表,善于提炼口语,富有生活气息,被称为易安体。婉约之中,时杂豪放,是一位有重大影响的词家。有《漱玉词》。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1]。仿佛梦魂归帝所[2]。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3],学诗谩有惊人句[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5]。

【注释】

[1]星河欲转:星河转动。

[2]帝所:天帝所居之宫殿。

[3]报:回答。

[4]谩有:空有。

[5]蓬舟:轻舟。三山:传说中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集评】

黄苏《蓼园词选》:此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

梁启超《饮冰室评词》: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赏析】

这首词为《漱玉集》中最雄阔、最富浪漫色彩的作品。她用纪梦的方式,表达了自己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一个漂泊无依的老妇人,竟然向天帝诉说自己的苦闷和抱负。这是何等昂扬的境界,不止是造语雄奇而已。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6],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7]。

【注释】

[6]卷帘人:指侍女。

[7]绿肥红瘦:绿叶多红花少,绿暗红稀之意。

【集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

陈廷焯《云韶集》:只数语中层次曲折有味,世徒称其“绿肥红瘦”一语,犹是皮相。

黄苏《蓼园词选》: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吴无闻《新编宋词三百首注析手稿》:韩偓《懒起》诗“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为李清照此词之本,但她加与卷帘人对话,生动地描绘出女词人的惜春心情与观察事物的敏感。侍女答云“依旧”,而女词人则看出海棠昨、今的不同来。黄蓼翁云:“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四字,既准确地表现暮春季节的风物,而又语气凄婉,妙在含蓄。

【赏析】

词写暮春景物,把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和对自然的敏感观察,极为生动地表现出来。不言“多”“少”,而言“肥”“瘦”,天然工巧,状景入神,真成妙诣。以问答形式展示物象、情节,如此精炼,不愧为“圣于词者”。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8]。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9]?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0]。

【注释】

[8]红藕:红莲。玉簟:华丽的竹席。

[9]锦书:相思的书信。窦滔任官流沙,其妻苏若兰织锦为回文诗以赠之,词情凄婉动人。事见《晋书·窦滔妻苏氏传》

[10]“才下”二句:形容结想之深,刚松开紧皱的眉头,又来到纠结的心上。

【集评】

伊世珍《瑯嬛记》: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易安《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

陈廷焯《云韶集》:起七字秀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梁绍壬谓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结更凄绝。

【赏析】

传为伊士珍著《瑯環记》云:此李清照新婚未久、明诚负笈远行时寄赠之作。此词表现了心心相印、无计排遣的入骨的相思。“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语浅情深,熨帖入微之笔。在那女性要求普遍遭到压抑的时代,能大胆讴歌自己的爱情,没有病态的成分,尤为难得。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11]。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12],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13],有暗香盈袖[1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15]。

【注释】

[11]瑞脑:名贵香料,即龙脑香。金兽:兽形铜香炉。

[12]玉枕:瓷枕。纱厨:纱帐。

[13]东篱:菊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为此所本。

[14]暗香:清幽的香气。

[15]黄花:菊花的别名。

【集评】

伊世珍《瑯嬛记》: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陈廷焯《云韶集》: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尤妙在“莫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都几许”句,正同妙也。

【赏析】

此为重九怀人之作。佳节已至,而征人未归,此其致愁之由。种种凄苦无奈之状,并不从正面描写,只用“人比黄花瘦”一句,即将独居的愁寂,腰围瘦减的苦怀写尽,高华而清隽,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喻。

永遇乐

落日熔金[16],暮云合璧[17],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18],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19],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20],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21]。铺翠冠儿[22],捻金雪柳[23],簇带争济楚[24]。如今憔悴,风鬟雾鬓[25],怕见夜间出去[26]。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16]熔金:晚霞黄赤与金属熔化同色。

[17]合璧:暮云弥合,如玉璧密合无缝。

[18]吹《梅》笛怨:笛曲有《梅花落》。

[19]融和天气:形容风日清和。

[20]中州:河南古称中州,此指汴京。

[21]三五: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别名。

[22]翠冠儿:用翠羽作的女子冠饰。

[23]金雪柳:金柳、雪柳,皆女子的头饰名。

[24]簇带:妆扮之意。济楚:整齐出众。

[25]风鬟雾鬓:形容头发凌乱。

[26]怕见:怕让。见,表示被动用法。

【集评】

张端义《贵耳集》:易安居士李氏……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镕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于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柳屯田“晓风残月”,文洁而体清。李易安“落日”“暮云”,虑周而藻密。综述性灵,敷写气象,盖骎骎乎大雅之林矣。

【赏析】

这首词是她晚年居杭所作。元宵不赏,闭门孤坐,关键是“人在何处”四字。国破家亡、丈夫暴卒的悲苦身世,是她排遣不去的大恸深悲。下片以中州盛日的青春欢乐,与如今憔悴潦倒、风鬟雾鬓的衰颓苦境对比写出,更显得愁苦无端了。而能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平淡处皆有深情,这确是李清照独擅的胜场。

武陵春

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27],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28],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27]双溪:水名,在今浙江金华。

[28]舴艋(zé měng):形似蚱蜢(一种小蝗虫)的小船。

【集评】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未语先泪,此怨莫能载矣。又曰:景物尚如旧,人情不似初。言之於邑,不觉泪下。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易安《武陵春》其作于祭湖州以后欤?悲深婉笃,尤令人感伉俪之重。

陈廷焯《云韶集》:又凄婉,又劲直。……观此词益信易安无有适赵汝舟之事,即风人“岂不尔思,是人之多言”之意。

王士祯花草蒙拾》:“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

刘熙载《艺概》:一转一深,一深一妙。

黄苏《蓼园词选》: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梁启超《饮冰室评词》:按此盖感愤时事之作。

【赏析】

词人经南渡之劫,亡夫之恸,孤苦飘零,故语语皆沁泪而出,一种低沉抑郁之致,贯穿全词。小词不用典实,前六句皆是刻画入微的赋笔。“只恐”二句,藉比成义,把不可量、不可触的愁绪,化作可量可触的实物,故尤觉兴味深长。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29],最难将息[30]。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31],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29]“乍暖”句:三秋天气,已经薄寒,忽然又复回暖。

[30]将息:调养摄生。

[31]次第:情形,景况。

【集评】

罗大经鹤林玉露》: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杨慎《词品》: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张端义《贵耳集》: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柳七最尖颖,时有俳狎,故子瞻以是呵少游。若山谷亦不免,如“我不合太就”类,下此则蒜酪体也。唯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

万树词律》:此遒逸之气,如生龙活虎,非描塑可拟。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人若不见才而故学其笔,则未免类狗矣。

陆旭《历代名媛诗词》:易安以词专长,挥洒俊逸,亦能琢磨。最爱其“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极似唐人。其《声声慢》一阕,张正夫称为“公孙大娘舞剑手”,以其连下十四叠字也。此却不是难处,因调名《声声慢》而刻意拨弄之耳。其佳处在后又下“点点滴滴”四字,与前照应有法,不是草草落句。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

周济《介存斋词选序论》:双声叠韵字,要着意布置,有宜双不宜叠、宜叠不宜双处,重字既双且叠,尤宜斟酌。如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

许昂霄《词综偶评》:易安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殆不可解。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十四叠字,不过造语奇隽耳,词境深浅,殊不在此。执是以论词,不免魔障。又曰: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

梁启超《饮冰室评词》:此词最得咽字诀,清真不及也。

【赏析】

此词都空依傍,全凭一气贯注,故能绝去畦畛,特立独行。夏承焘先生以为,起笔连叠十四字,寻、清、凄、戚四字皆为在唇齿间发音的尖字(当如京剧韵白读作sún、cīng、cī、ciè),见出主人公内心之愁苦嗫嚅。张端义《贵耳集》云:“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此语最有识。又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亦殊有见。盖“黑”字本极俗之口语,易安用来,却不觉伧俗,而只觉新警,是谓扫俗为雅,真大作家手段。王国维《人间词话》尝云:“‘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久贫贱,##轲长苦辛’。可为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易安能扫俗为雅,个中消息,正在一“真”字。

吕本中 一首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其先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南渡后寓籍浙江金华。靖康初,官礼部员外郎。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历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以忤秦桧,罢职,提举太平观。卒谥文清。学者称东莱先生。有《紫薇词》。

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1]。暂满还亏,待得团是几时[2]。

【注释】

[1]亏:月相缺。

[2]团(luán):浑圆。

【集评】

陈廷焯《云韶集》:伯恭词佳者直可摩苏黄之垒。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周振甫评析: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像“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加以变化的,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晓川词话》:用月亮喻离情,早已熟滥。此词却以月亮之相随不离与暂满还亏两点以状离情,正说反说,似与不似,都是愁痕。并且假闺中女子口中说出,便觉格外清新、朴茂,俨如天籁。

【赏析】

此词好处,全在善用譬喻。上片下片,一气直下,皆只如一句。上片谓江楼月尚能南北东西,随人千里,永无别离;下片反谓江楼月一夕暂满,而更多时候却长亏而待盈,未知浑圆的月相,几时能得?比的手法,有以多种喻象以譬同一喻体者,谓之博喻;又有以同一喻象以譬多种喻体者,殊不常见。这首词即属后者,故能别出心裁,新奇可喜。

胡世将 一首

(1085—1142),字承公,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崇宁五年进士。绍兴八年,枢密院直学士,出任四川安抚使。九年,任川陕宣抚副使。居关中数年,累败金兵,收复陇州一带失地。迁资政殿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抗金名将。

酹江月[1]

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2]

神州沉陆[3],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4]。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5]。塞马晨嘶,胡笳夕引[6],赢得头如雪[7]。三秦往事[8],只数汉家三杰[9]。  试看百二山河[10],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11]。阃外何人回首处[12],铁骑千群都灭[13]。拜将台敧[14],怀贤阁杳[15],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释】

[1]酹江月:即《念奴娇》之别名。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一尊还酹江月”,故名。又称《大江东去》《壶中天》《百字令》。

[2]兴元使院:在陕西汉中。胡世将绍兴九年任川陕宣抚使,驻节汉中。赤壁韵:即用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之韵和作。

[3]神州沉陆:指北部中国为金兵占领。

[4]一范一韩人物:指范仲淹韩琦,二人曾主持陕西边防,西夏不敢侵扰,边谣有:“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5]关西:函谷关以西之地。半壁:半边。

[6]夕引:夕奏。引,演奏。

[7]赢得:剩下。

[8]三秦往事:项羽入咸阳,三分关中,以封秦之降将,立章邯、司马欣、董翳为王,称三秦。

[9]三杰:刘邦称张良、萧何、韩信为三杰。

[10]百二山河:形容关中形势险要,二人扼守,可敌百人。

[11]六师不发:原注:“朝议主和。”此言南宋朝廷不肯发兵保卫关中。六师,中央的军队。

[12]阃(kǔn)外:将军领兵出城称阃外。阃,郭门。

[13]千群都灭:原注:“富平之败。”建炎四年(1130),张浚会五路兵马,与金兀朮战于富平,诸军皆溃。

[14]拜将台:在陕西南郑,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之地。

[15]怀贤阁:在陕西凤翔东南,宋代为追怀诸葛亮而建。

【集评】

吴熊和《唐宋词汇评·胡世将》:此词当作于胡世将自成都初到兴元时。兴元,秦时名南郑,今陕西汉中。建炎二年(1129),张浚首任川陕宣抚使,即治于兴元。词中“六师不发”下有自注云:“朝议主和。”又“铁骑千群都灭”下注云:“富平之败。”此词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韵。

【赏析】

绍兴十年(1140),金兵陷同州、长安。胡世将与吴璘同心破敌,累挫金兵。刘琦、岳飞诸部也于中原重创金军。秦桧却力主和议,将淮河至大散关以北土地拱手相让。作者痛感和议误国,朝廷失计,乃作此词以抒愤。“拜将台敧”以下语带双关,大有己谋不用之孤愤,忠义悲凉,感人至深。与辛弃疾“汉中开汉业”(《木兰花慢》),同其慷慨,可以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