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册子,是一九五六年春用两个月的业余时间写出来的。原名《古诗十九首探索》。一九五七年六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共印过两次。
我对《古诗十九首》,谈不上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只不过童有习之,讽诵既久,有些心得体会而已。尔时正在盛年,下笔不能自休,便把它生发开去,写成了这本书。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剩义浮词,间见层出,而且文艺观点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缺点和错误,自己是明白的。当然,这并不说,它就一无是处。在诗的意蕴的阐发和艺术的赏析方面,也间或有其一得之愚,可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这书问世以后,曾经引起各种不同的反应,有热情的赞许,有善意的批评。这些,无疑地都给我以鼓励和教益。但同时却也有一种夸张失实的指摘四面攻来,把问题提到吓人的高度,企图把它一棍子打死。在那种情况下,有什么话好说呢?我怀着困惑而怅惘的心情,把它搁在一边,从此不再翻阅。随着岁月的迁流,它已在我的印象中逐渐淡忘了。
东风浩荡,大地春回,学圃艺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本沉埋了二十多年的小册子又获得新生,陕西人民出版社准备将它重新出版。既然它又将和广大读者相见,我至少得仔细地再审读一遍。可是过去手头存留的两次印本,早在十几年前和我的其他几种著作,以及未完成的数十万字书稿,一同荡为劫灰;还是长女马群在北京找出她所保存的一册,寄给我作了底本。夜窗展对,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从这本小册子的遭遇,我看到我们国家学术文化事业在崎岖曲折道路上的进程,看到自身经历在这途程中的前尘梦影,从而更亲切地感受到党的“双百”方针的光辉和温暖。
本想趁此机会,就现在所能达到的水平把它从头改写,但病骨支离,力不从心,只能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这是深感歉疚而又无可奈何的。另外,我把历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论述,择要辑录、编次为“集评”,算是给新版增添了一项内容,以供读者参考。至于书名,我之所以把“探索”改为“初探”,一则是求其名实相符;二则借此立下个心愿:倘若健康情况有所好转,我将奋十驾之力,勤秉烛之光,对这份文学遗产再事探索,以期写出一本较有质量的专著,贡诸读者。
又,此书修订过程中,承陈伯海同志提了不少宝贵的意见;王从仁同志在搜集、校核和辑录资料方面,帮助我做了许多工作。一并于此致谢!
一九八〇年三月一日深夜
马茂元记于上海音乐新村之寓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