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瀛奎律髓 | 方回 | 唐宋诗选集。四十九卷。元方回编选。此书专选唐宋两代五、七言律诗,故称“律髓”;自谓取十八学士登瀛洲、五星照奎之义,故称“瀛奎”。共计选诗二千九百八十九首,内唐代作家一百八十馀家,宋代作家一百九十馀家。方回“主江西”,倡为一祖三宗之说,一祖者杜甫,三宗者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在选诗时,仍能注意到不同流派。入选宋诗,除江西派外,有西崑体、江湖派、四灵体,赞扬西崑作者杨亿“组织故事有绝佳者”。此书分四十九类,每类一卷,每类有题解,说明其性质和特点。然分类过于琐细,且以类选诗,往往强取充数。如卷九老寿类《睢阳五老图》等诗,并非佳作,亦被选入。然宋代诸集,不尽传于今者(如尤袤《遂初小稿》、潘柽《转庵集》等),颇赖此书以窥其鳞爪。诗后多附评语,保存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重要资料。清中叶,纪昀撰《瀛奎律髓刊误》。纪昀在序文中,谓方回论诗有三弊:党援、攀附、矫激;选诗亦有三弊,为矫语古淡、标题句眼、好尚生新。在具体评论中,纪氏有否定,亦有肯定,尚称持平。纪氏论诗,亦宗杜甫。方、纪二人异中有同,合方、纪之评,扬短取长,有利于了解和学习唐、宋五、七言律诗。方氏之书,成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其后流传不广。明天顺间,龙遵叙守徽州,搜访得其传录全本,因校刻之。清康熙间,吴之振复刻之于黄叶山庄,“悬诸家塾以为的”(序),自是流传颇广。今天顺本尚存。《瀛奎律髓刊误》有清光绪间重刊本。 |
西昆酬唱集 | 杨亿 | 诗歌总集。北宋杨亿编。2卷。该集为馆阁诸臣于景德二年(1005)至大中祥符元年(1008)参加编纂《册府元龟》时唱和之作结集。“西昆”之名取自道家传说,盖昆仑山之西有玉山,乃西王母居处,其上为藏书之所,“先王之所谓册府”,故以之切合秘阁及所修之书。参与唱和者17人:杨亿、刘筠、钱惟演、李宗谔、陈越、李维、刘骘、丁谓、刁衎、任随、张詠、钱惟济、舒雅、晁迥、崔遵度、薛映、刘秉,个别人虽未参与秘阁编纂,但因唱和关系其作品也被收入。杨、刘、钱三人为唱和主力,其诗作占总数的五分之四以上。集分上下两卷,共收250首,均为律诗。诗的主题侧重于文学侍臣的宫中生活,不外游赏宴从、流连光景,其中以咏物、咏史之作居多,也有若干托物寓志、借古讽今、颇具讽喻意义的作品,如讽刺真宗神道设教、迷信仙道即是。在诗歌艺术上,西昆派诗人意在扭转宋初以来诗风的浅陋平庸,其诗学遗产也为此后宋型诗的确立提供了有益经验,故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后欧、梅既出,诗格一变,亿等之派遂微。然其组织工致,锻炼新警之处,终不可磨灭。”此书宋元刻本已不见于世。《四部丛刊初编》本据明嘉靖玩珠堂刊本影印,舛讹较多。清初毛奇龄得旧本于江宁,徐乾学为之刊刻,因刻版不精,故印行较少。康熙四十七年(1708)长洲(今苏州)朱俊升重加镌刻,《四库全书》即据以著录。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王仲荦所撰《西昆酬唱集注》,1986年齐鲁书社出版郑再时的《西昆酬唱集笺注》,颇便使用。 |
文氏五家集 | 文洪 | 十四卷。明文洪编。文洪字功大,号希素,长洲 (今苏州)人。明成化元年(1465)举人。官涞水教谕。此书为明长洲文氏三世五人之诗:文洪著《括囊稿稿》诗一卷,文一卷,其孙文征明著《甫田集》诗四卷:文征明长子彭,字寿承,官南京国子监博士,著《博士》诗二卷;次子嘉,字修承,官和州学正,著《和州》诗一卷:彭之子肇祉,字基圣,官上林苑录事,亦著诗五卷。其中唯文征明名最盛,其家学渊源则始自洪。如《静志居诗话》所称:“野猿窥落果,林蝶恋残花,自得翻书趣,浑忘对客言。”诸句饶有恬淡之致。文征明诗格不高,而意境自能拔俗。至彭、嘉、肇祉,亦能耳熏目染,力承先绪,所谓谢家子弟,虽复不端正者,亦奕奕有一种风气也。文征明《甫田集》已著录,然卷帙相连,无容割裂,且除此一集,与五家之目亦不合,尤无容改其旧名以五为四,故仍并录之,而附著其互见之故。有《四库全书》本。 |
宛陵群英集 | 汪泽民 | 十二卷。元汪泽民、张师愚合编。汪泽民,字叔志,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人。延祐五年 (1318)进士,授承事郎,同知岳州路平川州事,历南安、信州两总管府推官,后补平江路总管府推官,调济南路兖州知州。至正三年(1343),召为国子司业,与修三史,书成即迁集贤直学士。寻以礼部尚书致仕,居宣城,自号“堪老真逸”。其事迹元史本传有载。张师愚,字仲愚,宁国 (今属安徽)人。生卒年不详。曾两领延祐、天历乡荐。与汪泽民友善。《江南通志》称他曾撰 《梅尧臣年谱》,实误,系其弟张师曾所撰。本书即汪泽民晚居宣城时所辑,所收上自宋初,下迄元代,得诗一千三百九十三首,以古今体厘为二十八卷。同里施璇为之刊行。其后该书久佚不传。故宁国、宣城二志载籍门内均未著其目。《永乐大典》各韵内所录此书之诗共七百四十六首,作者一百二十九人,看来原本犹存十之五六。其中如王圭等七十余人载于《宣城旧志文苑传》者,他们的许多遗篇往往在本书可见。又如梅鼎祚的《宛雅》所录诸家佚句以为原诗散亡的,其全什也多可见于本书。所以,本书所收虽仅一乡之歌咏,亦有其参佐考订之价值。所传下来的十二卷本,系清末编订《四库》时裒集厘定的。书中凡其人之爵里、事迹有可考者,已补注于姓名之下;不可考者阙之。《永乐大典》原本失载人名,无可参补者,则仍分类附录于后。是书有 《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本。 |
同文馆唱和诗 | 邓忠臣 | 十卷。宋邓忠臣等 (生卒年不详)撰。忠臣,字谨思,别号玉池先生。湖南长沙人。熙宁进士,官大理丞,迁考功郎。同文馆本以待朝鲜使人。时邓忠臣等同考校,即其他为试院,因录同舍唱和之作,汇为一编。按《宋史·艺文志》有苏易简《禁林宴会集》,欧阳修 《礼部唱和诗集》。此书独不著录。《宋志》最为舛漏,恐为偶遗之。其相与酬答者,邓忠臣而外,为张耒、晁补之、蔡肇、余干、耿南仲、商倚、曹辅、柳子文、李公麟、孔武仲等共十一人。又有名曰向、曰益二人。益疑即温益,向则不知何人。张来、晁补之、蔡肇、耿南仲、李公麟、孔武仲、温益七人《宋史》有传。邓忠臣、商倚并入元祐党籍。惟余干、柳子文行事不概见。曹辅并非靖康时为枢管者,楼钥误合为一,王应麟《困学记闻》已辨之。集中不著唱和年月。考《宋史》张耒、晁补之传,俱称元祐初为校书郎。又据曹辅诗云:“九人同日锁重闱”,而柳子文又有“毛遂未至空连房”句,注云:“周舍十九人,余独后入”。疑试官许先后入院,宋制本自如此。时共事十九人,而集中阙其八人,盖古人真朴,不强为其所不能。诸家专集,惟张耒《柯山集》、晁补之《鸡肋集》、孔武仲 《清江三孔集》,至清尚存于世。其余如蔡肇之《丹阳集》、邓忠臣之《玉池集》,已佚不传。其余并有集无集亦不可考。残篇阙句,借此以获见一斑。即有集诸人,以集本校之,亦颇互异。如晁补之五言官醪持饷妇,《鸡肋集》 “官醪”作 “宫壶”。七言诗似凉风凄有兴句,《鸡肋集》“凄有兴”作“来有思”。此类颇多,题目亦往往不相合,亦未尝不藉为参订之助。此集收入《四库存全书》存目。 |
天台前集 | 李庚 | 三卷。《前集别编》一卷。《续集》三卷。《续集别编》六卷。宋李庚原本,林师蒧等增修。此集皆录唐以前作家题咏天台山的诗文,计赋三篇,诗二百首。成于宁宗嘉定元年 (1208)。前有郡守宣城李兼序。《前集别编》一卷,则师蒧子表民所辑补。又附拾遗诗十二首,有陈耆卿跋及表民自记,“题癸未小至”,乃嘉定十六年 (1223)。《续集》前二卷亦李庚原本,后一卷则师蒧、林登、李次谟等所汇录,皆宋初迄宣、政间人之诗,亦成于嘉定元年。后附《拾遗诗》七首,跋称得此于会稽(今浙江绍兴)鬻书者十年,今刻之续集后。似亦为表民所题。《续集别编》则表民以所得南渡后诸人之诗及续集内阙载者,次第裒次而成。前五卷末有表民自跋,“题戊申中秋”,乃理宗淳祐八年(1248)。后一卷末题“庚戌夏五”,则淳祐十年 (1250)。盖父子相继甄辑,历四十年而后成书。李庚字子长,其爵里无考。惟李兼序有李棨出其先公御史所裒文集语,又有寓公李公语,则尝官御史而流寓天台者。师蒧字咏道,浙江临海人。尝官州学学谕。表民字逢吉,与林登、李次谟仕履均不可考。表民别有 《赤城集》,诗文兼载。此集则有诗而无文。虽仅方隅之赋咏,而遗集沦亡者每藉此以幸存百一,足为考古者采摭之所资,固当与《会稽掇英总集》诸书并传不废。此为明初刊本,而 《前集》后题“台州州学教授姚宜中校勘”一行。《前集别编》后题“台州州学教授姜一容点检一行”。盖原从宋刻翻雕,故仍尚旧式。惟每集不以元亨利贞四字分编。案贞乃宋仁宗嫌名,宋代诸书,例皆改避,师蒧等不应于标目之中显触庙讳。殆重刻者所妄加。有 《四库全书》本。 |
唐音 | 杨士弘 | 十四卷。元杨士宏(生卒年不详)编。杨士宏,字伯谦,襄城 (今属河南)人。是书收诗一千三百四十一首,卷前有杨士宏所撰 《唐音姓氏并序》。是书分为始音一卷,正音六卷,遗响七卷。编者自记称十五卷,系遗响有一子卷。其 “始音”只录王、杨、卢、骆四家;“正音”则诗以体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又以时代划分,以初唐、盛唐为一类共六十五人,中唐、晚唐各为一类,分别为四十八人和四十九人。“遗响”则选收诸家之作,且附以僧诗共十三人,不分诗体,女子诗,然李、杜、韩三家不录。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曾备述选诗之难,谓选唐诗者唯杨士宏之 《唐音》; 而 “排律”之名亦即始于本书。是书题为张震辑注,其人仕履、朝代未详,其注颇为弇陋,只可做一家之言。然此书积十年之力而成,取舍很得功力。《唐音》成于至正四年 (1344年)。除有 《四库全书》本外,有《湖北先正遗书》本、明初建安叶氏刊本等版本。 |
圆圆曲 | 吴伟业 | 清诗。七古。吴伟业作。见《梅村家藏稿》卷一○。陈圆圆,明末名妓,声色甲天下,后为镇守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之妾。李自成攻占北京后,陈圆圆被俘。吴三桂闻讯后,勾引清兵入关,遂演成明朝彻底灭亡,清贵族入主中原的惨剧。降清后,吴三桂一度飞黄腾达,被封为王。这首长篇叙事诗即作于吴三桂显赫之时。诗中以明末清初李自成入京,崇祯自杀,清兵入关为历史背景,以吴陈关系为线索,通过对陈圆圆曲折经历的描绘,对吴三桂为了夺回爱妾陈圆圆,不惜卖国投降的可耻行径,进行了委婉辛辣的讽刺。对李自成起义军持敌视态度。全诗共七十八句,可分为三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交代背景,由“冲冠一怒为红颜”一句引出主要人物陈圆圆。第二部分共六十二句(从“相见初经田窦家”到“一代红妆照汗青”)主要是介绍陈圆圆的身世经历。作者同情她的不幸遭遇,但也揭露了她追慕富贵享受的庸俗一面。最后八句为第三部分,抒发诗人的感慨,预言吴三桂不会有好下场。这首诗辞采华美,语言尖锐锋利而又委婉含蓄。基本上四句一节,每节一韵,平仄韵交替使用,韵律和谐舒缓,节奏明快活泼,读来朗朗上口。形式上受《长恨歌》影响很大。 |
临春阁 | 吴伟业 | 杂剧剧本。清吴伟业著。清杨恩寿《词余丛话》说:“《临春阁》杂剧,哀悱顽艳,不类《通天台》之悲惋。要其用意,有在于全篇结尾,从冯夫人口中特为点出,盖讽明末诸帅也。”清尤侗《西堂杂俎》说:“及所著《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诸曲,亦于兴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盖先生之遇为之也。”近人吴梅《顾曲麈谈》说:“吴梅村所作曲,如《秣陵春》、《临春阁》、《通天台》,纯为故国之思,其词幽怨悲慷,令人不堪卒读。”又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梅村《临春阁》谱冼夫人勤王事,大为张孔吐冤,盖为秦良玉发也。第四折〔收尾〕云:‘俺二十年岭外都知统,依旧把儿子征袍手自缝。毕竟是妇人家难决雌雄,则愿决雌雄的放出个男儿勇。’此又为左宁南讽也。”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此亦为哭明亡之作,似以陈后主比明福王者,关目平板,乏生动之致,非佳构也。”此剧一反“女色亡国”的谬论,歌颂了张丽华、冼夫人的见识才具,而把陈后主亡国的罪责归于当权的君臣。作者实际上是借陈后主的亡国,来暗寓南明王朝的灭亡,讽刺了南明福王的荒淫腐败,谴责了无力抵抗清兵入侵的官兵。剧本艺术上较为一般,无特异足引人之处。最后冼夫人解甲归道,表现了消极思想。 |
孟东野诗集 | 孟郊 | 诗别集。十卷。唐孟郊撰。孟郊诗在晚唐已有结集,晚唐邵谒曾有《览孟东野集》一诗。据宋敏求记述,宋初孟集行世之本很多,但卷数不一,多寡各异。宋敏求把它统编成十四类,合成十卷,使孟集有一个较善之本,而以前的汴吴本、周安惠本、蜀之二卷本《咸池集》俱废。宋敏求本遂成为以后一切孟集的祖本。晁公武、陈振孙所著录的都是此宋编十卷本。黄丕烈曾得一北宋椠本,半页十一行,行十六字,后历经辗转,为李盛铎木樨轩所得(见《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二),今藏于北京大学。1934年武进陶氏涉园影印者即为此本。黄丕烈另有一北宋蜀本,仅存五卷,藏于北京图书馆。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天台国材曾用宋敏求本锓诸梓。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无锡秦禾于都穆处得国材旧本,秦氏又从之翻刻,卷帙行款尚是宋本之旧,末附与韩愈的联句。此本又有凌濛初朱墨套印本,增入刘辰翁评语。须溪评语仅赖凌本以传。国材本系统之外,尚有书棚本系统流传。陆心源皕宋楼藏汲古阁影宋精抄《孟东野诗集》十卷,题后有“临安府棚前北睦亲仁坊南陈宅经籍铺印”一行,因知乃抄自棚本。今《四部丛刊》所影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刊本,据丁丙判断,“其为翻雕棚本无疑,……惟无临安府棚前一行耳”(《善本书室藏书志》)。孟集刊刻者甚多,又有汲古阁本、闵氏套印本、席启㝢刊本等,皆源于宋敏求本,仅在个别处有出入。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华忱之校订的《孟东野诗集》,末附年谱,辑录遗事。注释本有陈延杰《孟东野诗注》十卷及夏敬观《孟郊诗选注》。 |
蒙隐集 | 陈棣 | 宋诗别集。2卷。陈棣著。陈棣生当南北宋之间,其父陈汝锡曾有诗为黄庭坚所赏识,而陈棣之诗却不同于江西诗派。其诗多写山林风物,风格清幽。《四库全书总目》评述说:“棣诗乃于南渡之初,已先导宋季江湖之派,盖其足迹游历,不过数郡,无名山大川以豁荡心胸,所与唱和者,不过同官丞簿数十人,相与怨老嗟卑,又鲜耆宿硕儒以开拓学识,其诗边幅稍狭,比兴稍浅,固势使之然。然统各体而观之,虽乏鸿篇,实殊伪体。大都平易近情,不失风旨,较以生硬晦涩为奇伟,以鄙俚芜杂为真切者,其品固有间矣。”陈棣诗集原本久佚,亦不详其卷数。今本为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另有《宋人集》丙编本。 |
眉庵集 | 杨基 | 诗别集。十二卷,补遗一卷。明杨基撰。杨集最初为明初郑钢编辑刊行,此本已不可见。明宪宗成化(1465—1487)间,吴人张习重刻,前有嘉州江朝宗写于成化二十年(1484)之序。明神宗万历(1573—1620)间,陈邦瞻、汪汝淳加以校刊重刊,实际上陈本远不如张本。近人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云:“余尝取两本粗事校阅,知陈本脱误弘多。如:陈本卷二《终月湾秋影》诗,张本此下尚有《赠萧处士别》、《哭翟好问》二首,则陈本于卷末夺去一叶又二行矣。又,各卷诗后往往有旁注,如:卷一《望新淦城》下云‘以上仕江西作’;《潇湘八景》下云‘右使湖南作’;卷二《闻蟾》下云‘以上在吴中作’;卷七《赠道士徐介之》下云‘以上在金陵并勾曲作’;卷八《梅花梦》下云‘以上元末在吴中作’;《梅杏诗》下云‘右仕京并闲居秣陵江畔作’。如此者凡数十则,皆于孟载出处事迹攸关,陈本悉为芟落,殊不可解。其他字句违异者,尚难缕述。则陈本所标为校订,要未足信。”可见陈本虽晚出,实不足珍。今常见者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 |
懋斋诗钞 | 敦敏 | 诗别集。一卷。清爱新觉罗敦敏撰。此集为残卷,署名“燕野顽民”之藏主题云:“蕴辉阁藏。自乾隆二十九年(按:有误,应为乾隆二十三年)戊寅起至三十一年(按:有误,应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止,共二百四十首。其割裂不完之篇,想皆删而不留者。然草本惜只一卷,约不止此也。予有《四松堂集》,今又得此残本,故略为粘补成卷,因并识之。”可知今所见本乃是“燕野顽民”之“粘补本”,并非原本形状,故多颠倒错谬之处。作者在《东皋集》小序中云:“自山海归,谢客闭门,唯时时来往东皋间。……大约烟波渔艇之作居多,遂以‘东皋’名之。”故知此集作者自题为《东皋集》。估计此残本只是《懋斋诗钞》中的一个小集。集中保存了作者与曹雪芹过从唱和的一些诗篇,对了解曹雪芹生平、经历、思想、性格颇有参考价值,故为《红楼梦》研究者所重视。其诗在思想艺术上也有一定的价值。此集为抄本,文学古籍刊行社于1955年影印出版。 |
梅花字字香 | 郭豫亨 | 咏梅诗集句。前集1卷,后集1卷。元郭豫亨集。《四库全书》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书首有“至大辛亥(1311)腊八日”郭豫亨自序。前集共有七律50首,后集共有七律50首,这100首咏梅诗全是集自元以前的诗人的诗句。书名取自北宋晏殊词“唱得梅花字字香”。历来诗人词家就喜爱借咏梅寓意,北宋林逋以来,作者开始为咏梅别立品题;南宋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江湖派诗人无不借梅以自重,别号斋馆多带梅字。入元以来,咏梅在诗坛仍十分盛行,文坛巨子刘因《观梅有感》更是深含寄托之作。郭豫亨亦承宋人积习,“凡见古今诗人梅花杰作,必随手抄录而歌咏之”(《自序》)。《四库全书总目》评述道:郭豫亨以集句咏梅,“又辟新境,且属对颇能工巧”,“存备诗家之小品,固亦无不可矣。”郭豫亨自言:“其间句锻意炼,璧合珠联,亦有天然之巧者,吾不知其为古作也。”郭豫亨生平不详,号梅岩野人,应是由宋入元的遗民,生活于宋末元初,至大年间尚在世。 |
御选唐宋诗醇 | 乾隆 | 唐宋诗总集。四十七卷。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敕编。高宗性好诗文,常与沈德潜等谈论诗文,曾于乾隆三年(1738)编定《唐宋文醇》。后有感于“文有唐宋大家之目,而诗无称焉者”、“有文醇不可无诗醇”,因选唐宋诗成就突出者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陆游六家,“以见二代盛衰之大凡,示千秋风雅之正则”。此书认为,李杜一时瑜、亮,千古稀有;乐天平易,最近乎情;奇创而不诡乎理者,莫过昌黎;录此四集,足以观有唐一代之诗。而宋诗不足以匹唐,仅选两集,因山谷多生涩,而选苏诗以示北宋诗坛之功;录放翁诗以见南渡以后诗之大成。谓六家为唐宋诗中之醇醪实不为过。全书有太白八卷,少陵十卷,乐天八卷,昌黎五卷,东坡十卷,放翁六卷。未作笺注,然每诗后皆有评点语,有引前贤之评,亦有时人所评,均极精炼中意,于理解体味诗作皆有点化作用。此书流传很广,多用于家塾学习之课本,故版本颇多。有乾隆十六年武英殿刻本(《四库全书》据以著录),此为初刊,台湾大学有藏。乾隆二十五年内府又刻有四色套印本,圈点品评则更为显目,台湾故宫博物院有藏。后世多次重刊,有乾隆二十五年书业堂重刻本,光绪七年(1881)浙江谭钟麟重刊本和江苏局本,等等。 |
唐贤三昧集 | 王士祯 | 诗总集。清王士禛编。三卷。录盛唐四十三家诗四百四十六首,以王维、孟浩然、高適三家分领各卷。自序引宋严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和唐司空图“妙在酸咸之外”的论诗宗旨,并称“于二家之言,别有会心,录其尤隽永超诣者”,故所选以王维(一百十一首)及孟浩然(四十八首)二人居多,占全集三分之一以上;李、杜不录,盖仿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体例。书名“三昧”,指的是超悟、空灵的境界。按士禛论诗,本主神韵之说,此编用意亦在贯彻其诗学主张,以矫正明格调论者专事模拟盛唐人体貌的倾向。但一味宗尚神韵,又不免带来偏颇。清翁方纲谓其“以盛唐诸家,全入一片空澄澹泞中,而诸家各指其所之之处,转有不暇深究者”(《石洲诗话》),清乔亿讥其“读古人诗,不于本领作用处求之,专赏其气味词调,及一二虚字传神,以为妙道”(《剑溪说诗》),均切中肯綮。有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四库全书》曾加采录。另吴煊、胡棠有《唐贤三昧集笺注》,乾隆五十二年(1787)听雨斋刻本;后黄培芳又在笺注本上加以评点,有光绪翰墨园刻本;余如姚鼐、潘德舆等亦有评点本行世。为此书续编者,清史承豫有《唐贤小三昧集》三卷《续集》一卷,续选唐至德、大历间四十八家诗六百余首,有抄本流传;又有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三卷,更续选唐贞元、元和以后人诗,抄附《唐贤小三昧集》后。 |
滦京杂咏 | 杨允孚 | 元诗别集。杨允孚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为1卷本。较常见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为2卷。两种版本仅卷数不同,内容完全一致,即收入108首七言绝句。所谓的滦京,指元代上都,因有滦河流经,故名。本集咏赴上都的路途见闻、元朝皇室在上都的避暑行幸之典以及诗人的有关回忆。部分诗下有小注,应为作者所加。卷首无序。卷末有罗大已写于明初的后跋,罗璟写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的题记。顾嗣立辑《元诗选》,曾将其中100首编入初集。杨允孚以布衣之士自江南来到京师,曾任元顺帝宫中尚食供奉之官,集中所收,都是有亲身体会之作,系在明初时回忆往事写以消愁。集中较多新警之句,如“故乡不是无秋雨,听过匡庐始怆神”,“不比江南花事早,家家儿女解伤春”,被鲍廷博称为“尤极风韵”。而且诗及小注涉及的史实,多有可补史书未载之处。本集体裁源于王建《宫词》;借诗句表现故宫黍离之感,则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用意相同。作者杨允孚,字和吉,吉水(今属江西)人。本集又名《滦京百咏》。 |
唐四僧诗 | 佚名 | 六卷。不著编者。此集共六卷。所录皆为唐僧人之诗。包括《灵澈诗》一卷、《灵一集》二卷、《清塞诗》二卷、《常达诗》九卷。据 《书录解题》载 《灵澈诗》、《灵一集》,皆一卷,而 《清塞诗》 与《常达诗》皆失载。《灵澈集》,《灵诗》,《常达诗》前均有宋僧赞宁奉敕所作本传,而《清塞诗》则无,盖宋时已遗其名。《灵澈诗》前还有刘禹锡序一篇,《文献通考》也引用。盖灵澈当时与僧皎然游,得见知于侍郎包佶、李纾,因而来往长安,其名较著,得以求序于名流。然禹锡序其诗,共十卷。此集中仅一卷,可知也是吉光片羽,非其完书。灵澈姓汤,字源澄,越州 (今浙江绍兴等地)人。灵一姓吴,广陵 (今江苏扬州)人。常达姓顾,字文举,海隅人。清塞即周朴,其人后返初服,不应列为四僧中。语详李宏秀集条下,此不详述。有汪如藻家藏本。 |
庐山集 | 董嗣杲 | 宋诗别集。5卷。董嗣杲著。本集收入的,是诗人在九江任职时所写的诗。原本久佚,今传本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所辑出。与《庐山集》同时辑成,并附于一册的,还有董嗣杲另一诗集《英溪集》,1卷,收入的是诗人在武康任职时所写的诗。这两部诗集中所收录的诗歌以寄情山水为主。宋代亡国前夕,社会残破、民生凋敝的景象,在诗中时时可见,如《谢村》:“暮役朝行此可停,临平山色入船青。烟窑惨淡多逃户,泥井虚园有废亭。”《西风》写道:“大江西风三日起,激起怒涛三万里。客子口噤悄无语,纵有高楼危莫倚。”诗中流露出的凄惋悲凉之情,正是时代风貌的反映。从《寄庐山道士》一诗中,又可见作者已经预感到国家将亡,从而表现出消沉的心理:“才怀故里余清梦,方说庐山得好诗。何日与师传菊酒,剧谈浩劫未分时。”《四库全书总目》说:董嗣杲的诗“吐属新颖,无鄙俚琐碎之态,固非江湖游士所及”。 |
唐诗品汇 | 高棅 | 明初洪武间高棅编选的一部比较全面而有广泛影响的大型唐诗选本。此书广选全唐一代之诗,诸体皆备,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大都选入,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唐代诗歌创作的全貌。全书凡90卷,共选作者602人,诗5769首,分体编排,计五古24卷,七古13卷(附长短句),五绝8卷(附六言绝句),七绝10卷,五律15卷,五排11卷,七律9卷(附七排)。后又编《唐诗补遗》10卷,附于书后,足成百卷之数。该书卷首附有《历代名公叙论》,评述有唐一代之诗。“其有评论本人之诗者,则附于姓氏之后;有评论本诗者,则附于本诗之前;有评论本句者则附于本句之下”(《凡例》)。且偶有作者笺注。这些评论对读者都很有帮助。该书的最大特色在于首次把唐诗分期明确定为初、盛、中、晚四期,并把入选作家和作品,按时期和体裁区分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等九格。“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不以世次拘之”(《凡例》)。高氏承袭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之说,提倡规仿盛唐,对明代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主张颇有影响。明代馆阁皆以此书为宗。 |
唐诗鼓吹 | 元好问 | 诗总集。题金元好问编,元郝天挺注。十卷。录唐九十六家七律五百九十六首(序称五百八十余首),为专选唐人七律之滥觞。书前有元赵孟頫、姚燧诸序,说明鼓吹原系军乐,以“鼓吹”名之,盖取其音声“宏壮震厉”。所选中晚唐人居多,尤以五代谭用之为数量之冠,不免轻重倒置;编次紊乱,误收宋人胡宿诗,亦常为人诟病,致使不少人怀疑此书非出于元好问之手。但书中佳篇实不少,且时有感怀伤时、沉著悲凉之作,《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大抵遒健宏畅,无宋末江湖、四灵琐碎寒俭之习”,并非虚誉。有数种元刻本和明初刻本存世,《四库全书》亦加收录。后明廖文炳以郝注较简略,别撰详解附其上,成《唐诗鼓吹注解大全》十卷,有万历刻本。清钱朝鼒等又以廖解浅陋,削其大半,另增新注,成《唐诗鼓吹笺注》十卷,有顺治、乾隆刻本。另外,为本书作评的尚有清钱谦益、何焯《唐诗鼓吹评注》、朱三锡《东喦草堂评订唐诗鼓吹》、赵执信《手批唐诗鼓吹》、吴汝纶《评点唐诗鼓吹》诸种,各有传本行世。 |
唐僧弘秀集 | 李龏 | 诗总集。宋李龏编。十卷。选 录唐释子“名弘才秀”者五十一家(序称五十二 家)诗五百首,按人编次。其中选皎然诗七十 首、贯休六十一首、齐己六十首,余各有等差, 大体反映唐僧诗歌创作成就。按唐代僧人有专 集者不过数家,其余散见诸书,此编裒而集之, 于保存资料甚有价值。《四库全书总目》虽批评 它“时有不检”,而亦承认其“采摭颇富”,“收拾 散亡,要亦不能谓之无功”。有南宋宝祐六年 (1258)陈氏书籍铺刻本藏台湾“中央图书馆”, 另明万历沈春泽刻本和清初毛氏汲古阁刻本, 《四库全书》亦加采录。 |
鬼与人心 | 胡也频 | 现代话剧本集。胡也频著。上海开明书局1928年4月初版。收话剧4篇:《鬼与人心》(2幕剧。初刊1927年7月7日至12日北平《晨报副刊》)、《瓦匠之家》(独幕剧。初刊1927年5月2日北平《晨报副刊》)、《洒了雨的蓓蕾》(2幕剧。1927年2月28日作)、《狂人》(3幕剧。初刊1927年7月22日至29日北平《晨报副刊》)。《鬼与人心》写北平某财政机关职员唐其涛病休在家,其妻孟素棠为了生活和给丈夫治病,瞒着丈夫到妓院卖淫。唐其涛病愈后逛妓院,同素棠相遇,当面训斥妻子“不要廉耻”、“自甘堕落”。素棠无比愤怒地控诉旧社会男人对女人的残酷无情,痛恨自己的牺牲太大了。《瓦匠之家》写瓦匠王吉顺不如意的家庭生活。《洒了雨的蓓蕾》写青年大学生江文辉同慧珠恋爱,遭到慧珠的父亲反对。慧珠父亲强令女儿约文辉在公园同他相见,相见后发现两家原是世交,而文辉的善于词令,又很快博得慧珠父母的欢心,一场气氛紧张的相见变为洋溢着欢乐的结局。《狂人》写女郎曼丽深深地爱着青年音乐家丹莱,但丹莱真诚地爱着她的妹妹梨娜。梨娜也深深地爱着丹莱,又很爱她的姐姐,为使姐姐摆脱痛苦,她宁愿牺牲自己,写信给丹莱拒绝他的爱情,结果反而导致了曼丽刺死丹莱又自杀身亡的悲剧。 |
唐百家诗选 | 王安石 | 又名《王荆公唐百家诗选》。 诗总集。宋王安石编。二十卷。录唐一百零四 家诗一千二百余首,按时代先后编次。前有王 氏自序云:“余与宋次道同为三司判官时,次道 出其家藏唐诗百余编,诿余择其精者,次道因 名曰《百家诗选》。”所录以中晚唐人居多。其选 王建九十二首、皇甫冉八十五首、岑参八十一 首、高適七十一首、韩偓五十九首,而李白、杜 甫、王维、刘长卿、韦应物、刘禹锡、韩愈、柳宗 元、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隐诸大家、名家皆 不在录,名篇也多有脱漏,故后人有谓其“去取 大谬”(清王士禛《渔洋诗话》)、“杂出不伦”(清 沈德潜《说诗晬语》)。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则 以为王氏选诗所据底本,多系唐代举子行卷之 作,其脍炙人口者或不见收。宋严羽《沧浪诗 话》更指出其书前面部分取自《河岳英灵集》和 《中兴间气集》,读之尽佳,大历以后取去方不 惬人意。《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认为“此书不合 人意,在应有不尽有;至其所取,亦未为冗滥”, 可谓持平之论。有宋刻残本存世,另清康熙四 十三年(1704)宋荦、丘迥刻本,《四库全书》曾 予著录,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亦加刊行。 |
台湾杂咏合刻 | 佚名 | 本书合刊刘家谋着「海音诗」与王凯泰、马清枢、何澂着「台湾杂咏合刻」两种。「海音诗」七绝一百首,皆吟咏台湾事迹。作者刘家谋,字仲为,一字芑川;福建侯官人。举乡荐,以大挑得教谕。初任宁德,继调台湾;时当清道、咸之际,在任凡四年。咸丰三年海寇黄位倡乱,台地不靖;家谋力疾守陴,病署卒。「海音诗」成于二年间,每首均有自注。首章注云:『壬子(咸丰二年)夏秋之间,卧病连月,不出户庭;海吼时来,助以台飓,郁勃号怒,台似有不得已者。伏枕狂吟,寻声响答韵之;曰「海音」』。「台湾杂咏合刻」计有王凯泰「台湾杂咏」三十二首及「续咏」十二首,统为七绝;马清枢「台阳杂兴」三十首、何澂「台阳杂咏」二十四首,皆七言律诗。作者王凯泰,字幼轩,号补帆;江苏宝应人。同治九年,以广东布政使升福建巡抚。十三年日兵侵台事件结束,议移闽抚驻台,凯泰首请赴台履勘(奏折见第二二七种「台案汇录壬集」);光绪元年五月,抵台。当时正办「开山抚番」工作,因撰有「训番俚言」一篇(见第五一种「台湾生熟番纪事」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