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台湾诗钞 | 佚名 | 本书分编二十五卷,乃选抄诸家有关台湾史事之诗篇辑成。有关台湾诗篇,除见已刊各种「方志」及第六四种「台湾诗乘」(连横撰)外,另见已刊专集者合共近三十种(书目详本书「弁言」);其余未刊专集与零篇,尚不在少数。由于编刊主旨侧重于搜存史料,对于偏具文学价值之诗作难尽收入;因于已刊诸篇以外,选集台湾史事之诗,作为「补遗」。本书选集原则,以提供兼具史料价值之诗篇为准。凡讽咏台湾或与台湾相关之史事、地理、人文、俗尚等古今体诗,均在收罗之列;而于描绘民生疾苦之作,尤三致意。其辑编方式,系按作者分目;并于每一作者名下,分别缀以略历。至于分卷,首以时代为先后,次以史事为单元,或参以地区再加划分;后者如日据时期诗人辈出,又区为台北、新竹、台中、台南及澎湖等卷次。附录有二:一、各种未刊诗集序跋;二、「台湾文献丛刊」巳刊台湾诗作索引。 |
古今岁时杂咏 | 蒲积中 | 四十六卷。宋蒲积中(生卒年不详)编。蒲积中,眉山 (今属四川) 人。本书之前,宋绶有《岁时杂咏》二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宣献昔在中书第三阁,手编古诗及魏、晋迄唐人岁时章什,厘为十八卷,现增益为二十卷。蒲积中因其原本,续为此书。书前自序称:宣献所集,允称广博。然本朝欧阳、苏、黄诸人逢时感慨,发为辞章,不在古人下。因取其卷目而择今代之诗附之,名曰《古今岁时杂咏》,锓版以传。书中所增唯宋人之诗,而目类则一仍其旧。晁公武载绶原本诗一千五百零六首,而此本二千七百四十九首,比《岁时杂咏》增加了一千二百四十三首,其搜采可谓宏博。自卷一至卷四十二为元日至除夜二十八目;其后四卷则收只题月令而无节序之诗。古来时令之诗,摘录编类,至清以此本最为完备,不只是歌咏之林,亦典故之薮,实用价值较大。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
宋艺圃集 | 李蓘 | 宋代诗歌总集。22卷。明李蓘编。此书选录宋代诗歌2470余首。卷1至21收作家237人,卷22收释衲33人,宫闺6人,灵怪3人,妓流6人(《四库全书总目》漏计1人),共为285人。编者《序》云:“自世俗宗唐摈宋,群然向风,而凡家宋诗悉束高阁,间有单帙小选,仅拈一二而未阐厥美,终属阙如”,编者以13年的时间编成此书,目的在“见一代之文献而为稽古之一助也。”此书在编选体例上并不精当,选录作家上限始于南唐江为、廖融,下限衍至金朝马定国、周昂、史肃。作家编排次序混乱,大体上以年代为序,却又把苏轼兄弟列在张咏、范仲淹之前,陈与义、吕本中、曾幾列在蔡襄、欧阳修之前,林景熙、谢翱列在陆游之前。入选诗作较多者为苏轼245首,朱熹242首,王安石201首,欧阳修110首。其次以苏门四学士入选较多,而范成大8首,杨万里仅6首。尽管此书编选上有欠精当之处,其网罗一代诗歌之功还是不可抹杀的。一些本无专集或专集失传的作家,其作品往往仅靠此书得以流传。有明万历刊本,《四库全书》本。 |
宋元诗会 | 陈焯 | 宋、元诗总集。一百卷。清陈焯辑。陈焯字默公,桐城(今属安徽)人,顺治壬辰(1652)进士。《国朝书人辑略》卷二九有传。其书前六十卷为宋,得四百八十多人,录诗三千一百五十多首;卷六十一至六十五录金人一百三十多人,诗四百五十多首;后三十五卷为元,得作者二百六十多人,录诗三千七百首。此书旨在辑录散篇零什。盖自明中叶以后,宋、元诸刻,月销日亡,辑者恐自兹日益散佚,乃广为搜求辑录。其所辑之诗和一些诗的作者,在当时已鲜为人知。辑者对传播和保存宋、金、元诗起了作用。辑者改正了潘是仁《宋元诗》、曹学佺《石仓十二代诗选》中的一些明显错误,对于入辑诗人,考其里居出处,可资考证。然其疏漏之处亦颇多:如徐致中、徐玑本为一人,今分而为二;王浍、程自修、冉琇、元吉、孟鲠、张金娥等为金人,今入于宋;《和陆放翁见寄》、《范大参入觐颇爱鄙作以诗谢之》乃姜特立诗,今入于姜夔。所辑诗不注出处,亦为本书不足之处。尽管如此,其搜辑之功仍不可没。本书有康熙二十二年(1683)程仕刊本、《四库全书》本。g |
宋诗钞(四库本) | 吴之振 | 一百六卷。清吴之振编。本书是作者不满明代前后七子“尊唐抑宋”,故搜集宋代诗人专集,选刻此书,以展宋诗全貌,显 “宋诗之长”。收诗人一百家 (其中十六家有目无书),收诗一万二千余首。所收宋人诗作,原已成集者按时代先后为序。原已成集但选诗不满五首者与原未成集者另为一编,附在全集之后。每集之首列有诗人小传。入选诸作,不加批点,不另品题。《宋诗钞》的编选,是向 “尊唐抑宋”潮流的一种挑战。吴之振在 “序”中说: “宋诗 ‘向无总集,亦无专选’,‘故今之黜宋者,皆未见宋诗者也’。”他们编选《宋诗钞》,正是为了让“天下黜宋者得见宋之为宋。”因此,《宋诗钞初集》的编选,对清初的“唐宋诗之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书成之后,流传甚广。但书中存有明显疏误,钞选诗中漏错互出,对卷帙繁多的别集,往往前详后略。然诗的艺术风格专主宋人,“出入于宛陵 (梅尧臣)、东坡 (苏轼)、山谷 (黄庭坚) 诸家。”(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但同时注意避免许多宋诗佶屈聱牙、生硬艰涩的毛病。题材上多为写景、酬赠之作,山林诗最有名,也有一些反映现实的篇章,如 《常州歌》之一:“下车容易上车难,水到田头渐渐干。莫惮苦辛齐著力,十分收得总输官。”体裁上,以七言绝句见长。描写风俗的《课蚕词》十六首被称为绝唱。版本有1914年,李宣龚校补了其中的缺文,计五十八家七百二十八字,由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 有康熙十年(1671)吴氏鉴古堂刻本; 1914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 《万有文库》 (第二集) 本; 《四库全书》本。 |
宋诗钞 | 吴之振 | 诗选集。一作《宋诗钞初集》。清吕留良、吴之振、吴自牧编选。吴之振(1640—1717),字孟举,别号黄叶村农,石门(今浙江桐乡)人。平生锐意于诗。事迹分别见《碑传集补》卷三六。自牧乃之振之侄。清初,自明代弘治以后盛行的“尊唐黜宋”的诗风还有影响。于是,黄宗羲、吕留良、吴之振、陈訏等倡宋诗。吕、吴有感于宋诗“向无总集、亦无专选”(《凡例》),有感于“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其“取材广而命意新”,极欲使“天下黜宋者得见宋之为宋”(吴之振《序》),乃编选此集。选刻始于康熙二年(1663),高旦中、黄宗羲亦参与搜讨勘订,最后由吴氏叔侄编定。原拟选一百家,刘弇、邓肃、黄幹、魏了翁、方逢辰、宋伯仁、冯肘行、岳珂、严羽、吕定、郑思肖、王柏、葛长庚、朱淑真有目而无诗,实为八十四家。每家系以小传,并为品评与考证。选刻完成于康熙十年。此集对宣传宋诗和端正对宋诗的认识,起了重要作用。其评语常有独到之处。其不足之处:对于卷帙繁多的别集,往往钞得“前详后略”,入选诗中,间有误入,诗题下小注往往误入诗题。1914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康熙十年原刊本此集,由李宣龚校补此集缺文,补七百二十八字。李复自吴兴刘翰怡处得别下斋旧藏本管庭芬、蒋光煦《宋诗钞补》;其书既补选原缺十六家之诗,又少量补选其他各家之诗,于1915年由商务印书馆排印问世。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此集排印标点本,就包括了《宋诗钞补》。 |
宋诗钞补 | 管庭芬 | 宋诗总集,八十六卷,清管庭芬抄补。庭芬(1797~1880)字培兰,又字子佩,号芷湘,海宁(今属浙江)人,诸生,博览群书,长于史地之学。此书意在补吴之振等人所编《宋诗钞》中有目无书者有十六家,另外对于入选《宋诗钞》中的大家详前略后的情况做一些补救———对于《宋诗钞》的“略后”作了增补。书中共收录诗歌二千七百八十首,作者八十五家,《宋诗钞》有目无书,《龙云集》等十六家全部补齐,凑足一百之数。其他五十九家虽为吴书所收,但其佳篇未能入吴书者,此书亦予补入。如欧阳修之《明妃曲和王介甫》,王安石之《桃源行》《泊船瓜州》《送和甫寄吴氏女子》,文天祥之《正气歌》等皆在搜补之列,每集之前附有作者小传。此书之缺点在于,管庭芬所补入的一些篇章是《宋诗钞》选剩的篇目,并非什么名篇佳作。也有许多作者别集的补抄,并非取之于该作者的集子,而是抄自《宋诗记事》、《宋百家诗存》等总集,如《南阳集补钞》《玉楮集补钞》等,就是如此。有商务印书馆民国间涵芬楼排印本。中华书局1986年排印出版《宋诗钞》,后附《宋诗钞补》。 |
宋百家诗存 | 曹庭栋 | 宋诗选集。二十卷。清曹庭栋编选。曹庭栋字六圃,自号慈山居士,嘉善(今属浙江)人。诸生,中年后绝意仕进,《清史列传》卷七二有传。此书入选者百集,每集一家,已见《宋诗钞》者不收。始魏野《东观集》,终僧斯植《采芝集》。北宋十馀家,南宋八十馀家。存诗十首以下者不收。所采之集,当时均属僻书,抄本居多,于其讹误有所订正。曹氏论诗,“专主性情”(袁枚《随园诗话》),从真性情出发,选了不少有真情实感、艺术性较强的诗篇。其评诗亦往往卓有见地。如谓郭祥正诗“不特句调仿佛太白,其气、味竟自逼真”,言宋人所未言。又谓华岳诗“脱口豪纵,多破胆险句,锤炼处又极冶衍遒丽”,指出他的诗不同于江西诗派和江湖派。书中小传偶有讹误,如称《秋堂遗稿》撰者柴望为南宋高宗时人,实则为南宋末人。本书刊于乾隆六年(1741),《自序》说二十八卷,实为十二卷。《四库全书》著录后,改为四十卷。有清乾隆曹氏二六堂刊本,作二十卷。 |
松陵集 | 陆龟蒙 | 唐诗总集。十卷。唐陆龟蒙编集皮日休、陆龟蒙苏州唱和诗,皮日休作序。吴郡松江,又名松陵,因以名集。懿宗咸通十年(869),皮日休为苏州刺史崔璞从事,陆龟蒙携诗相访,往复唱和,凡一年,得诗六百五十八首,又附以崔璞及吴中名士之作,编为十卷。是集按往体诗、今体诗、杂体诗、联句问答分体编排,或抒写用世之志与壮志难酬之感慨,或描绘山水景物,表现隐逸生活之情趣,或谈玄说道,咏物唱酬,足以见出皮、陆当时“道义志气、穷达是非,莫不见于是”(《松陵集序》)。清王夫之评曰:“皮陆松陵唱和诗,奕奕自别,巧心佳句,诚不可掩。”(《唐诗评选》卷四)而贺贻孙则谓“必欲炫才斗巧,以骇俗人,则亦过矣”(《诗筏》)。元、白以后,皮、陆为唱和诗之巨擘,对宋以后之诗歌创作影响很大,故此集能流传不衰,《新唐书·艺文志四》、《崇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等均有著录。旧有明刘济民弘治壬戌(1502)刊本,都元敬序。近人陶湘翻雕汲古阁影宋钞本,最为精审。 |
终身大事 | 胡适 | 作者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附有作者的序和跋。作者说原是应朋友之约用英文写成,后译成中文。是中国最早的话剧作品之一。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亚梅留学归来,自主选中了多年在一起的朋友陈先生。田太太却求签算命,说命相不合、八字相克,因此反对。最后亚梅趁父母离屋吃饭,留下字条出走。留言说“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孩儿现在坐了陈先生的汽车去了,暂时告辞了。”此剧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剧情比较简单。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被公认为明显受易卜生的影响,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 |
陵阳集 | 韩驹 | 诗别集。或称《陵阳先生诗集》。四卷。宋韩驹撰。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韩子苍集》三卷,并云:“王黼尝命子苍咏其家藏《太乙真人图》诗,盛传一世。宣和间,独以能诗称云。”可知此三卷本为诗集。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陵阳集》所五十卷,另录诗集《陵阳集》四卷、《别集》二卷。《宋史·艺文志》著录《陵阳集》十五卷、《别集》三卷。这些卷次不同之本,皆轶。现传四卷本之《陵阳集》乃取自黄汝嘉于南宋宁宗庆元(1195—1200)年间所刻《江西诗派》。《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江西诗派》一百三十七卷、《续派》十三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吕本中《江西宗派诗集》一百十五卷、曾竑《江西续宗派诗集》二卷。因今存韩集乃明末从江西诗派总集中所抄,故卷首次行有“江西诗派”四字,卷中语涉宋帝皆空格,尚存旧式。《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清末宣统二年(1913)沈曾植刊江西诗派韩驹、饶节二家集,刻《陵阳先生诗》四卷、《校勘记》一卷。 |
宋五家诗钞 | 朱自清 | 宋代诗歌总集。今人朱自清选注。所选五家为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此书原名《宋诗钞略》,本是朱自清讲授宋诗时所用的课本,所选诗作皆出自《宋诗钞》。初未加注释,故未收入朱氏全集。后由选注者手抄为5卷,题为《宛陵诗钞》、《欧阳文忠诗钞》、《临川诗钞》、《东坡诗钞》、《山谷诗钞》。作者名下首列诗人小传,其次列历代诗话中与作者有关的资料,然后列诗,每首诗后加注释。其注多引原始材料,浅近字义与读音,用夹注的方式,随诗而列。书成之后,并未印行,直至1981年才正式出版,合编一集,改名《宋五家诗钞》。书中选梅尧臣诗21首,欧阳修诗16首,王安石诗31首,苏轼35首,黄庭坚33首,共136首。此书列为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之四,与《十四家诗钞》接续而下。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 |
敦煌歌辞总编 | 任中敏 | 歌辞总集。任半塘编著。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三册。本书合敦煌歌辞总集与理论研究于一编,从敦煌所写卷册约二百四十件内,辑录歌辞(连补遗)约三百馀首,附见辞约五十馀首,分为七卷,一卷为《云谣集杂曲子》,二卷至六卷按歌辞体制,由简而繁之发展,分为曲子、普通联章、重句联章、定格联章、长篇联章,各体均占一章。一至六卷总标目为“杂曲”,七卷为“大曲”。每首歌辞(或联章、或大曲套)之前,均有“前载”五项:曲调名或失调名、原题或拟题、首数、原写本编号、作者姓名。理论研究附见于歌辞之前后,重在疏证和阐释。全书卷帙浩繁,收录颇为详备,是编著者在其《敦煌曲校录》基础上的进一步增订和完善之作,是迄今最为完备的敦煌歌辞总集。无可正者,姑付阙如,亦不妄解。对于研究敦煌歌辞及通俗曲调,颇具参考价值。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泠然斋集 | 苏泂 | 诗别集。八卷。宋苏泂撰。张世南《游宦记闻》谓泂有集十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于卷二○诗集部分著录此集,标明十二卷,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二十卷,误。明《文渊阁书目》载泂集一部六册。后渐亡佚,只在各种选本中存泂数诗。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得泂诗八百五十馀篇,厘为八卷,编为此集,使苏泂诗作重显于世,于江湖诗人中,俨然一大家。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民国年间中央图书馆印入《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清中叶以后亦以抄本流传,其中张金吾抄本附《补遗》与《附录》。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1842),苏氏后裔苏廷玉刻印《苏魏公集》后附苏泂之《泠然斋集》。今人栾贵明又从残存《永乐大典》中辑得苏泂诗六首,见《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
正气歌 | 文天祥 | 五古。文天祥作。见《文山先生全集》卷一四。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作于燕京(今北京)狱中。诗前序文写土牢七种恶浊气味,表明身陷囹圄,全以“浩然正气”为精神支柱战胜险恶环境。全诗分四段。第一段写对“正气”的认识与信念,重点陈述国势危殆时“正气”的表现形态,以暗扣南宋灭亡的现实。第二段列举古代胸怀“正气”之士以自勉,运用三组不同排比,句式错落,节奏急促,形成磅礴语势。第三段议论“正气”的重要性。作者之“正气观”虽未能摆脱封建伦理的束缚,却也远胜于宋儒,因他将道德与正义视为精神力量。末段转叙自身处境,以示“正气”与所仰慕的历史人物对自身的影响,表达决心为国捐躯的精神。诗作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写得大气磅礴,激昂慷慨,苍凉悲壮。诗中表现的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以及强烈的爱国思想、崇高的民族精神,动人心魄,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勉人前行。近人王文濡评此诗:“人间正气,天地中声,可泣鬼神,可开金石。”(《宋元明诗评注读本》) |
滕王阁序 | 王勃 | 唐王勃撰。滕王阁,为唐朝滕王李元婴所建。上元二年(675),阎伯玙任洪州都督时,重修此阁,农历九月九日在阁上宴集宾客,正好王勃往南方省父经过洪州,参加了宴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文。当时即震惊四座。文章从洪州的地域、人物、写到宴会;接着写宴会的时间、滕王阁的壮丽和登阁眺望中的三秋景物,着重抒发作者的坎坷身世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作者借历史上各种杰出人物的不幸遭遇,抨击封建社会压抑、弃置人才的不合理现象。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等句中,表现他报国的心愿,显示出意气昂扬的情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句,也具有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作用。全文感情顿挫起伏,透露出作者飞扬的神采;结构严谨而又挥洒自如,前后照应,脉胳清晰;辞采华美,通篇对仗齐整,声律配置严格,而气势奔放流畅,语言平易自然,用典贴切而不冷僻,体现出骈文进一步格律化和通俗化的倾向。脍炙人口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写景色彩鲜丽,形象飞动,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但境界全新,精彩万倍。 |
石仓历代诗选 | 曹学佺 | 诗总集。明曹学佺(1574—1647)辑。五百○六卷。学佺字能始,号石仓,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万历进士。曾官广西参议、礼部尚书。因著《野史纪略》被削籍。明亡,入山投缳死。有《易经通论》、《舆地名胜志》、《蜀中名胜记》、《石仓集》等。是编所选历代之诗上起古初,下迄于明。旧名《十二代诗选》。然汉、魏、晋、宋、南齐、梁、陈、魏、北齐、周、隋十一代,即录古逸,乃缀于八代之末,又并五代于唐, 并金于元。体例名目,多有不合。故《四库全书》编者改其版心所提《历代诗选》为集名。约明末成书。凡四百○一万七千余字。正文含古诗二卷, 晋诗二卷,宋诗一卷,齐诗一卷,梁诗三卷,陈诗、隋诗、北魏诗各一卷,古逸歌谣一卷,初唐十八卷,盛唐十五卷,中唐二十七卷,晚唐二十九卷,咏史诗一卷,方外七卷,宗风一卷,诗及拾遗十二卷(总计唐诗百一十卷),宋诗百七卷,元诗五十卷,明诗初集八十六卷,明诗次集百四十卷(总计明诗二百二十六卷)。收有宋寇准《江南春》、元许衡《游黄华》、明黄省曾《折杨柳行》等诗。此本所选, 卷帙浩博,上下二千年间,作者皆略存梗概,去取亦大都不乖风雅之旨。唯金代仅录元好问一人,有偏颇疏漏之嫌。据千顷堂书目,学佺所录明诗,尚有三集一百卷,四集百三十二卷,五集五十二卷,六集一百卷,今皆未见,是本所收,止于嘉靖隆庆间。有《四库全书》本。 |
诗家鼎脔 | 佚名 | 南宋诗选集。又名《鼎脔集》。二卷。不著选编者名氏,卷首有序,署曰“倦叟”。序中有“宋季”、“晚宋”字样,四库馆臣以为不类宋人口吻,疑“倦叟”为元初人。清人劳权阅《全芳备祖》“桐花类”中见引《鼎脔集》诗,查而得之,《全芳备祖》编于理宗宝祐前后,遂以为此书编于宋度宗或理宗期间。其序或写于宋亡后耶? “倦叟”当为此书编选者。上卷入选作者五十八人,下卷三十七人。其中戴复古选八首,严羽七首,刘克庄、高翥、周端臣各六首,赵师秀五首,游次公、冯去非、王炎功各四首,馀则一至三首不等。“盖取尝鼎一脔之意,故以为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入选诗人,如郑舜卿为乾道五年(1169)进士(光绪《福州府志》卷三六);章甫,乾道六年已与陆游有交往(见《入蜀记》);游次公,乾道末已入范成大桂林幕(见《范成大年谱》)皆为南宋中期人,倦叟序概以晚宋视之,盖误。入选诗人大体仕途潦倒,其诗可归于江湖派。然其中不乏佳作,如陆游尝赞郑舜卿《昭君曲》可以继张耒乐府,“能道昭君意中事”(《渭南文集》卷二七《跋郑虞任昭君曲》);叶绍翁《游园不值》为“古今传诵”(《宋诗选注》)。入选的不少诗人,“有他书别无可考,独见之此编者”(倦叟序)。乾隆《四库全书》藉天一阁藏宋刻“麻沙本”著录。有《四库全书》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诗纪匡谬 | 冯舒 | 古诗总集。一卷。清冯舒撰。这是一本匡正明冯惟讷撰《古诗纪》之谬误之作。《古诗纪》一百五十六卷,所录诗上起古初,下迄陈隋,遗文佚句,一一登载,六朝以前,有韵之文,以此书为渊薮。由于时代绵长,采摭繁富,其中真伪错杂,以及牴牾舛漏,在所难免。本书作者翻阅大量原始资料,对《古诗纪》中的讹错一一为之纠正,凡一百一十二条。其中有考证文章流别的,有校正作家作品的,有指正作品中错句错字的,有校正古辞时代的,等等。其中少数条款,批驳所据欠妥;绝大部分均较精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舒因李攀龙《诗删》,钟惺、谭元春《诗归》所载古诗,辗转沿讹,而其源总出于冯惟讷之《古诗纪》,因作是书以纠正,凡一百一十二条。……然他所抉摘,多中其失,考证精核,实出惟讷之上,原原本本,证佐确然,固于读古诗者大有所裨,不得议为吹求,虽谓之羽翼诗纪可矣。”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声画集 | 孙绍远 | 诗总集。八卷。南宋孙绍远编。孙绍远字稽仲;居里不详,约为淳熙(1174—1189)年间人。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大类,其思想、艺术都达到很高的水平,特别是自宋以后诗成为文人画的组成部分。孙氏认识到“画之有益于人也多矣,今之世而识古之人、知古之事;生长人间而睹碧落之真……凡宇宙之内苟有形者皆能藏吾室中”(见编者《序》),画难遍得,因此辑题画一集,以便能时时观览。全书分二十六部分,包括:古贤、故事、佛像、神仙、仙女等等,鬼神、人物、美人、蛮夷、赠写真者、风云雪月、州郡山川、四时、山水、林木、竹、梅、窠石、花卉、屋舍器用、屏扇、畜兽、翎毛、虫鱼、观画题画、画壁杂画。其分类标准不一,其编次也过于琐屑。不过这也是宋代书坊刻分类诗文时特有的风格。集中所收诗逾千,宋代一些题画诗赖此以存。并可以“因诗而知画,因画而知诗”。北宋苏轼即有名句“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韩幹马》)。集名取义于张舜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跋百之诗画》),南宋钱鍪“终朝诵公有声画,却来看此无声诗”(《宋诗纪事·次袁尚书巫山诗》)。此书名即用此意。有清康熙间曹寅刊本。 |
三体唐诗 | 周弼 | 唐诗选本。六卷。宋周弼编选。弼字伯㢸,汶阳(今山东宁阳)人。 另有《汶阳端平诗隽》。此书专选唐人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及五言律诗,故名“三体”。用所选诗以说明七绝、七律、五律诸体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编选者对各体详细分格,依格编排。其七言绝句分七格,有实接,虚接,用事,前对,后对,拗体,侧体;七言律诗分为六格,有四实,四虚,前虚后实,前实后虚,结句,咏物;五言律诗分为七格,有四实,四虚,前虚后实,前实后虚,一意,起句,结句。每格内容特点,编选者均于书前“选例”中予以说明,如实接,编选者释曰:“截句之法,大抵第三句为主,以实事寓意,接处转换有力,若断而续,涵蓄不尽之趣,此法久失其传,世鲜有知之者矣。”全书共六卷,每体各二卷。此本行世后,评价颇多分歧,褒贬各异。持平而论,此选本所选尚精。因此书旧多以元释圆至之注本行世,故又名《笺注唐贤三体诗法》。清高士奇有补正本,盛传敏、王谦有纂释本。圆至,字牧潜,号天隐,高安(今属江西)人。其注有双行夹注,亦有尾注,多疏通、解释一类,并非笺注。时有题解。亦有不注者,多见于五律部分。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注“疏陋殊甚”。 |
三家宫词 | 毛晋 | 唐宋诗歌总集。3卷。明毛晋编。此书收唐代王建、前蜀花蕊夫人和宋代王珪宫词各100首。以人分卷。王建首创“宫词”一格,即以宫闱生活为主要题材的七言绝句。王建卷后有跋语,称王建“宫词凡百绝,天下传播,效此体者虽有数家,而建为之祖。”毛晋历校古本,删除他作,得100首。花蕊夫人卷后有据说是王安国(王安石之弟)写的跋语,称熙宁五年(1072),于崇文院中校理蜀国故书,“得二敝纸所书花蕊夫人诗”,“词甚奇,与王建宫词无异。”王安国定为后蜀孟昶妃号花蕊夫人者所作。然而,据今人浦江清根据宫词内证考定作者不是后蜀孟昶妃,而应该是前蜀王建花蕊夫人小徐妃。因为宫词中所咏多为前蜀宣华苑中的景物和事实。王建纳徐耕2女,姐为淑妃(大徐妃),妹为贵妃(小徐妃),小徐妃生后主王衍,封顺圣太后,后为后唐庄宗所杀。其宫词所传版本较多,其98首者最为近真。或作百首者,系混有他人诗2首或有混入王建、王珪的宫词。浦江清有校定本,并附有按语,收入《浦江清文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王珪,字禹玉,北宋文学家。三家宫词,题材相似,皆以宫苑生活为主,词风柔靡,情调轻艳。唯花蕊夫人宫词真实地反映出前蜀宣华苑富丽堂皇的建筑和游戏宴乐的生活,为前蜀王衍荒淫误国的史实提供了佐证。有《诗词杂俎》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三华集 | 钱子正 | 明诗总集。无锡钱子正及其弟钱子义、侄钱仲益3人诗合刻。由钱仲益族子钱公善等人于正统年间刊刻。共18卷。现有《四库全书》本。卷1至卷6为钱子正《绿苔轩集》,集前有洪武二十四年(1391)王达序。序谓:“吾观子正钱先生诗,所谓不求传而自传者也。昔先生虽以赀雄一郡,惴惴寡言,惟事经史,闻人一善,若出诸己,仁厚廉节,保而弗遗,故其为诗,不独挟飞霞,簸明月,怡然于万物之表而已矣,且关于世教而有警于浇沴之俗焉。若曰‘天性不可夺,恩爱情乃使’,若曰‘片言大义重,一笑黄金轻’,此皆卓然可见,不为世之清浊而废德者也。鸣呼,先生之诗,曷得而弗传耶!”卷7至卷10为钱子义《种菊庵集》,集前有洪武八年(1375)自序。自序谓已读前人咏史诗后,“不自揣量,窥窃陈编,类出黄帝鼎已降泊赵宋厓山,共一百五十题,各还以七言一首”。因而其诗中3卷为《读咏史诗》,1卷为杂咏诗,卷11至卷18为钱仲益《锦树集》,集前有正统二年(1437)魏骥序。序谓:“其作也,丽而不浮,奇而不僻,易而不俚,而有诗人之体裁者乎,是宜为其族之子孙裒辑之,以脍炙人口也。”是集之所以名《三华》,因3人皆钱氏之英华的缘故。其3人诗,皆赖此集得以流传至今。 |
去国集 | 胡适 | 去国集,胡适选录其1910-1916年所作旧体诗词15首编辑而成。附于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尝试集》之后。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1922年10月第4版为增订版。 |
全唐诗补编 | 佚名 | 诗总集汇编。陈尚君编订。包括《全唐诗外编》校订和《全唐诗续拾》辑纂两个部分。《外编》曾于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原收录王重民《补全唐诗》及《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孙望《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四种专集,现陈氏编为三编,其中《敦煌唐人诗集残卷》改换为刘修业整理的王氏遗稿《补全唐诗拾遗》。陈氏对《外编》所收诗作了全面的校订,不仅删除了误收唐以外人诗及重见互出的篇章,改正了原书材料与文字上的讹误,还补充了大量书证和异文,使原书质量有了相应的提高。《全唐诗续拾》则是陈氏本人对《全唐诗》及其《外编》的续补,共六十卷,录诗四千三百余首,作者逾千人,材料取自经史子集、佛经道藏、金石碑刻、稗乘方志各个方面,且对所录之诗一一追溯其最早出处,详加按断,对所收作者,特别是新增作者,亦尽量钩稽、考辨其生平行迹,务求其实。《续拾》与《外编》合为一集,共收诗六千余首,标志着唐诗辑佚工作的一大飞跃,199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附四角号码“《全唐诗补编》作者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