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扬鞭集 | 刘半农 | 诗集。刘半农著。1926年10月北新书局出版。分为上、中二卷,其中1917年至1920年的诗作编入上卷,1921年至1925年的诗作编入中卷。刘半农是“五四”新诗坛上破旧立新的一位拓荒者。他提出“将古人作文之死格式推翻”、“破坏旧韵,重建新韵”和“增多诗体”。反映到诗歌创作上,他的诗歌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体新诗,有民歌,有小诗、散文诗,也有新格律诗。这种创新精神还表现为诗人将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内容的革新相结合。《扬鞭集》的诗篇都焕发着现实主义的光彩,展示了“五四”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广阔图景。作者以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和受剥削受凌侮的不幸者为对象,唱出了人世间的疾苦和不平,揭示了旧中国的黑暗与罪恶。《游香山》第10首写如狼似虎的公差将只欠五斗租的老农捕走;《相隔一层纸》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社会的不平,阶级的差异,为亿万穷苦百姓鸣不平;《学徒苦》描写学徒的非人生活。这一类诗在《扬鞭集》中占了大部分,表现出诗人对统治阶级的痛恨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体现了浓厚的阶级反抗意识。还有一部分诗是宣扬劳工神圣,赞美劳动人民的淳朴美德和坚韧不拔的创造精神的。如《老牛》表现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胸怀坦荡的品德,《铁匠》则以开朗热情的笔调,勾勒出淳朴勤劳创造新社会的劳动者的形象。另一部分诗抒发爱国情怀,写实、写景,感怀抒情,有着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一个小农家的暮》用抒情的笔调描绘出普通农家的甘苦生活,《教我如何不想她》以恋歌的形式表现了对祖国的依恋之情,成为广为流传的抒情诗。此外,《扬鞭集》中的《山歌》、《拟儿歌》、《拟拟曲》等,以其新颖活泼的内容和形式,为新诗坛吹进了清新的风,增添了新的活力。刘半农的诗作,以白描手法见长,并采用传统的对比、比兴等手法,使得诗风活泼、生动、晓畅易懂。同时,象征手法的运用,如《窗纸》、《老牛》、《教我如何不想她》等诗篇,又显得诗意盎然,意蕴隽永。 |
瓦釜集 | 刘半农 | 诗集。刘半农著。1926年4月北新书局出版。收录作者1920年至1924年的民歌体诗共21首。前面有开场歌,后面附录“手攀扬柳望情哥”等19首情歌。《瓦釜集》是刘半农运用江阴方言整理的“四句头山歌”,也是“五四”诗坛整理、仿作民歌的第一次尝试。作者说写作《瓦釜集》的目的是要“把数千年来受尽侮辱与蔑视,打在地狱底里而没有呻吟机会的瓦釜的声音,表现出一部分来。”这种努力可以说是新诗坛上由文言到白话的改革的继续。《瓦釜集》里的民歌有短歌、劳工的歌、情歌、农歌、悲歌、渔歌、牧歌等等,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反映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的,比如第二首《劳工的歌》,第九首《渔歌》,第十一首《滑稽歌》,真切自然地唱出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苦难,表达了对劳苦大众淳朴乐观、吃苦耐劳的精神的由衷赞美。这些诗歌不仅仅是表现生活的黑暗痛苦,而且展示苦甜交织的劳动生活,是对现实更深入的发掘。另一类诗歌是表现下层百姓的爱情生活的。这些情歌活泼开朗、生动风趣,把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如第十九首:“河边浪阿姐你洗格啥衣裳?/你一泊一泊泊出情波万丈长。/我隔仔绿沉沉格杨柳听你一记一记捣,/一记一记一齐捣勒笃我心浪。”将农家青年的爱情写得如诗如画,真切动人。刘半农《瓦釜集》中的诗歌采用民歌的形式、纯粹的方言表现下层人民的生活,同时也运用象征、比喻、起兴、夸张与烘托等民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内容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他的诗平易、流畅、风趣、动人。沈从文赞美说:“他的成就是空前……”,而周作人则风趣地评价道:“我只好连连点头说‘好个,好个!’”(《题半农<瓦釜集>》诗)。 |
南宋杂事诗 | 佚名 | 清诗总集。七卷。清厉鹗、符曾、吴焯、赵昱、沈嘉辙、陈芝光、赵信等撰。此编作者六人每人百首,符曾一百零一首。诗中采摭故实以咏南宋杭州史事,凡与杭州无关者概不入咏。此编为补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馀》而作。凡田《志》有者则避之,或同一事田《志》所阙或所录未详,则广为搜罗,以资博览。其主旨在于网罗一代轶闻。作者上采正史、政书,下搜宋以来诗词文集,旁及野史笔记,别传方志,金石碑刻,取材十分广泛,征引书籍近千种。作者以七言绝句及小注方式,归纳故实,上及开国典礼、宫庙建筑、帝王燕射、典祀国祭、传国玺印、御笔书法、驾幸宴乐、宫闱秘史、陵寝盗发、宋金交涉;中关臣工忠奸、百官除授、科场轶闻、释道理学、文人趣事、画家琴师、音乐书画、佚诗佚文、典籍聚散、时语方言、名胜古迹、园林亭台、花卉树木、鱼禽虫兽、碑刻题名、文物古董、文房四宝、纸钱楮券;下涉四时节令、时尚风土、市井景象、歌妓舞女、名酒名菜、糕点食品、丝绸瓷器,乃至谑语优言、谶兆图纬、火灾火葬、阴曹志怪、戏曲小说等等。凡是南宋整个时代发生在杭州的大小事件,都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反映,可作为一代诗史读。诗以记事,事即注于下。往往合数事以成一诗,鳞次分注,详载书名,并列总目于首,登记作者姓氏。因过于注重排比事实,许多篇章不免有牵缀堆砌之处。但综观全书,大多还可以作为诗读,其中也有不少佳句。赵殿成在《题辞》中即列举七十馀联。故此编不仅有史料价值,亦是一编较好的咏史诗集。此组诗写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至雍正元年(1723)之间。此编前有查慎行、万经、章藻功三《序》并赵殿成《题辞》,后附《南宋杂事诗引用书目》。初刊于雍正间,乾隆丁亥(1767)有小山堂刊本。常见者有刘子端手录、芹香斋摹镌本和同治十一年(1872)淮南书局本。另有道光间扶荔山房刊本。 |
明诗别裁集 | 沈德潜 | 诗集。清沈德潜、周准编。十二卷。德潜有《沈归愚全集》已著录。准字钦莱,号迂村,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诸生。有《迂斋文抄》。“别裁”,语出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吾师。”“别裁”是辨别、裁去之意。“伪体”指背离风雅传统的,毫无生命力的诗歌;“别裁伪体亲风雅”,有去伪存真之意。后人就以“别裁”作为选本的代称。意即已将“伪体”剔除,所选均系佳作。此本以陈子龙《皇明诗选》,钱谦益《列朝诗选》、朱彝尊《明诗综》等其他明诗选本为借鉴,本着尊唐、复古的原则,别而裁之,于清乾隆四年(1739)成书。约十九万六千字。卷首有目录及沈德潜、周准、蒋重光三人序。正文十二卷,收自明初名臣刘基、高启至明末抗清诗人陈子龙、夏完淳计三百四十名作者各体诗一千○二十余首。其中何景明诗最多,共四十九首;次则李梦阳、王世贞、李攀龙等,皆前后七子大家,而无竟陵派诗作。第十二卷收方外十一人诗二十一首,名媛九人诗十一首,外国十三人诗十四首。集中亦有圈点评注,大字为诗,小字双行为注,或名人片语,或编者评释,穿插其间。于每位作者名下,亦小字双行记其字、里、经历,间有论诗之语。德潜论诗,强调“温柔敦厚”,注重格调,力求“怨而不怒”,“和平渊雅”。其选诗标准为“始端宗旨,继以规格,终流神韵”。所选之诗,不少为应制诗,亦有仇视农民起义、污辱少数民族之作,为糟粕。然此集取材广泛,能以有限篇幅,反映明代诗歌之大概。尤其能“不因人存诗”,不收“雷同沿袭,浮艳淫靡”之作。故而得以广泛流传。其中刘基《夏夜台州城中作》,陈子龙《杂感》、《小车行》、张纲孙《苦旱行》等,能频陈民瘼,从某些侧面反映明代社会现实,对研究明代诗歌,颇具参考价值。有乾隆四年(1739)刻本,中华书局一九七五年缩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七年排印本。 |
李太白全集 | 李白 | 唐李白撰。李白,字太白。清王绮辑注,中华书局1977年9月据王注的较晚本子校点排印刊行。此是李白诗文集中最完备的注本。 |
李群玉诗集 | 李群玉 | 诗别集。三卷、《后集》五卷。唐李群玉撰。《新唐书·艺文志》载《李群玉诗》三卷、后集五卷。三卷者,乃群玉于宣宗大中八年(854)“诣阙上表,自进诗三百首”者(《唐才子传》卷七)。后集五卷,当是三卷以外以及大中八年以后之作。今传《李群玉诗集》有南宋陈道人书棚本,卷数与书目记载吻合。原书今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但经《四部丛刊》影印,已成为通行之本。明末毛晋汲古阁刻《唐人八家诗》,将其诗按体分排,统前后集为三卷,名为《李文山诗集》,已非旧次。黄丕烈曾取宋本校毛刻,并云:“其(毛刻)异不可胜记,且其谬不可胜言,信知宋刻之佳矣。”(《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然宋本多有缺字,叶德辉《郋园读书志》七录有校记,依《全唐诗》补足宋本之缺字。席启㝢《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后集卷五末,有“东山席氏悉从宋本刊本琴川书屋”木牌记,是其所据亦宋本,但其墨钉缺字更多。 |
古微堂诗集 | 魏源 | 诗别集。十卷。魏源撰。魏源早期诗集名《清夜斋诗稿》,存手书稿本,于清末帝宣统三年(1911)与陈沆手书《简学斋诗稿》影印合刊。后有自订《古微堂诗稿》五卷,以抄本流传。穆宗同治九年(1870),湖南新化人邹季深据其所藏魏源诗全稿梓行,名《古微堂诗集》。卷首有郭嵩焘《魏默深先生古微堂诗集序》。因魏源曾谓“诗集宣分体,不必编年”,故此集按四言古诗、五言古诗、古乐府、新乐府、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六言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编次,共收诗二百六十馀题,七百五十馀首。郭嵩焘序称“默深先生喜经世之略”,“人知其以经济名世,不知其能诗”,“先生所著书,流传海内,人知宝贵之,而其诗之奇伟无能言者”,并盛称其诗“极古今文字之变,自发其嵌崎历落之气”,“山水草木之奇丽、云烟之变化,滃然贲起于纸上,奇情诡趣,奔赴交会”。然此集所收诗尚未全,有部分诗作存《清夜斋诗稿》、《古微堂诗稿》或散见诸家诗话、总集中,而此编未收。1976年,中华书局将其诗、文合编为《魏源集》,其诗集部分即以此同治九年刻本《古微堂诗集》为底本,与《清夜斋诗稿》、《古微堂诗稿》、《古微堂诗稿钞本》残本,以及《射鹰楼诗话》对校,补入诗六十馀题、一百六十馀首,共得九百馀首,同题而文字有异者亦作校勘记,或并录异文,为较完备之本。 |
明诗综 | 朱彝尊 | 明诗总集。一百卷。清朱彝尊编纂。此书辑录从明初到明末(包括明遗民)三千四百馀人的作品。明代诗歌创作凡三变:永乐前后的台阁体;正德、嘉靖、隆庆之间的前后七子;此后的公安、竟陵二派。明末清初明诗选本往往出入三派,有所偏袒,而此书之编纂意在纠正其谬,取材广泛,“或因诗而存其人,或因人而存其诗,间缀以诗话,述其本事,期不失作者之旨。明命既讫,死封疆之臣,亡国之大夫,党锢之士暨遗民之在野者,概著于录焉”。“庶几成一代之书,窃取国史之义,俾览者可以明夫得失之故矣”(见自序)。书中涉及明代政治、社会情况的作品收录了不少,可是在收录明末抗清烈士富于战斗性诗篇时仍有忌讳,瞿式耜、张煌言、夏完淳的代表作品都未录入。另外朱氏对后七子及公安、竟陵二派贬斥太甚,李攀龙只选了十八首,其七律七绝佳作多未采录,徐中行、吴国伦律绝俱佳而入选更少。袁宏道佳篇秀句,多有刊落,钟惺、谭元春竟目为“妖孽”,全没其真,有失公允。其他如误收、失收,失于考订之处亦屡有出现,还有任意删削原作、为古人改诗之处,这些皆为此书之病。但此书仍是大醇而小疵,它基本上反映了明诗概貌和各个诗派发展变化情况,入选作品也以佳作为多。有康熙白莲泾原刊本和乾隆六峰阁刊本。 |
闽中十子诗 | 袁表 | 三十卷。明袁表、马荧合编。袁表字景从,荧字用昭,皆福州人。表官临州通判,为人耿介,曾以事忤权贵入狱,人叹其直,长于歌诗,有《江南春集》。此书为明诗总集,为袁表、马荧于万历四年(1576)从高以陈家所藏诸人之诗中选辑而成。所谓闽中十子,是指福清人林鸿,著有《膳部集》; 长乐人陈亮,著有《储玉斋集》;长乐人高廷礼,著有《木天清气集》、《啸台集》; 闽县王恭,著有《白云樵唱》、《凤台清啸》、《草泽狂歌》诸集; 闽县人唐泰,诗佚不传,散见《善鸣集》;闽县人郑定,著有《澹斋集》;永福人王尔,著有《虚舟集》;闽县人王褒,著有《养静集》; 闽县人周元,著有《宜秋集》;侯官人黄元,其集名已不传,此十人遗集已不尽传,是编能采撷菁华,存其梗概,颇能见闽中诗派的整体风貌。闽中十子皆宗法唐人,其佳者色泽高华,音调谐畅。但他们均有模拟过甚、食而未化的毛病,因而产生不良影响,故后人评论说:“考闽中诗派,多以十子为宗,厥后辗转流传,渐成窠臼。其初已有唐摹晋帖之评,其后遂至有诗必律,有律必七言,而晋安一派乃至为世诟厉。论闽中诗者,尝深病之。” 有 《四库全书》本。 |
梅花百咏 | 冯子振 | 一卷 本书为元冯子振与释明本唱和诗集。冯子振号海粟,又号怪怪道人。攸州(今属湖南)人,官承事郎集贤待制。明本,俗姓孙,号中峰,钱塘(今属浙江)人,居吴山圣水寺。明本工于吟咏,与赵孟頫友善;冯子振以文章名显一世,意颇轻之。一次,赵孟頫与明本同访冯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韵诗,明本一览,走笔和成,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子振,遂与定交。本书中所载七言绝句一百首,即当时所唱和。后又附春字韵七律一百首,则仅有明本和章,而子振原唱已不复见。《宋史·艺文志》载李祺《梅花百咏》 一卷,久佚不传;端平中张道洽作梅花诗三百余首,也仅在方回《瀛奎律髓》存若干首。冯子振才思奔放,一题衍至百篇,且往往能出奇制胜,已为不易;而明本所和亦颇雕镂尽致,足以壁垒相当。明本所著《中峰广录》虽有传本,只有偈颂数十首,不载此诗;而子振著作,唯《元文类》诸书略见一二,全集久佚无存。此集虽属游戏之作,但由此可见其才华过人。其诗别本,互有同异。东阁梅一首,中峰和章原阙,而别见于韦德珪集。此书有四库本,《元诗选》三集、二集,分别选有冯子振、明本的 《梅花百咏》。 |
李太白诗集注 | 王琦 | 李白诗注本。清王琦辑注。琦字琢崖,号载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另有《李长吉歌诗汇解》。李白、杜甫均为唐伟大诗人,但后世对其诗集的注释多寡不均。清杭世骏曰:“注杜者,自宋以后已有千家……太白之集历五百年而始有萧、杨二家,又历五百年而始有盐官胡氏孝辕。孝辕亡后,今且百馀年矣,文士林立,未有起而补其阙者。”(《李太白集辑注序》)王琦正是鉴于此种情况,积数十年时力重为编次,参合诸本,汇集杨、萧、胡三家注之长,而纠其错讹疏漏,益以逸篇,厘为三十卷。其前二十五卷略依萧士赟本次第,但删去分类标目及题下所注作者游踪;杂文四卷依郭云鹏本次第,参订以缪曰芑本,并详加注释。别以序志、碑传、赠答、题咏、诗文评、年谱、外纪为附录六卷,而将缪曰芑本的《考异》一卷散入各篇文句之下。该书补刻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后续有重刻。校勘方面,善于取资文义及有关旁证,作出精确判断。其注释考证详于典故与地理。王琦自序云:“芟柞繁芜,补增阙略,析疑匡谬,频有更定。至于山川古迹之地形、鸟兽草木之名状,尤加详考,不厌繁复,盖将以为多识之助”,故虽知有“绮碎鳞杂”之议,而仍坚持详尽综博,以“搜罗轶典,抉发奥思”。王氏又精通道书佛典,用以注释“才兼仙佛”的李白,正“足以发太白难显之情,而抉三家未窥之妙”(杭世骏《李太白文集序》)。对于前人的见解,王氏能慎重斟酌,去短从长,融入自己的心得,成为新注,总观全书,持论平正,客观可信。是书又名《李太白全集》、《李太白文集辑注》,是当时李白诗文合注最完备的本子,历来得到学术界重视,除王氏自刻者外,有多种翻印本,如《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商务《国学基本丛书》本、《万有文库》本及中华书局1979年标点整理本等。今人瞿蜕园、朱金城为李白集作新校注,即以此为底本。 |
两宋名贤小集 | 陈思 | 宋诗总集。三百八十卷。南宋陈思编纂,元陈世隆补辑。陈思,生卒年不详,或称陈道人,南宋末年临安商贾,曾入仕为“成忠郎缉熙殿国史实录院秘书搜访”(其《小字录》书后题衔)。编刻有《宝刻丛编》、《海棠谱》、《书苑精华》等。陈世隆字彦龙,又字彦高,钱唐人,思之从孙,顺帝至正中馆于嘉兴陶氏,殁于兵。编纂《宋诗拾遗》二十三卷。此编为北宋、南宋诗人小集之合编,始编于绍定间、前有绍定三年(1230)魏了翁《序》,谓:“予无他嗜,惟书癖不可医,临安鬻书人陈思多为予收揽散逸,叩其书颠末,辄对如响。一日以其所梓《圣宋群贤小集》见寄,且求一言。盖屡却而请不已,发而眎之,球玉琳琅,粲然在目。”至于陈思原编为多少卷,世隆增辑若干卷,今已不可知。所谓朱彝尊之《跋》所云世隆“于思所编六十馀家外,增辑百四十家,稿本散逸,曹溶复补缀之”,纯属无稽之谈。此书本以抄本流传,凡四十二册、三百八十卷,亦为“四库”馆臣所分。今人王重民言陈起曾编诸江湖诗人小集,“陈思继陈起之后继续搜辑,世隆因其家世旧藏,益以元初所出,曾勒为一编。此本虽经明、清人附益传录,其源尚出旧帙”(《中国善本书提要》)。全书所收起自杨亿,终于潘音,共收二百五十六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一百五十七家,误。)书中后部包括《江湖小集》中的绝大部分,其中也有少量与《江湖后集》所录南宋江湖诗人作品相重复。此集搜罗宏富,两宋许多小家诗作赖此以传。每家之前皆有评传,细致而详尽,可资参考。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有清顾修“读画斋”刻本。 |
荆南倡和诗集 | 周砥 | 一卷。元周砥、马治同撰。周砥字履道,江苏无锡人。马治字孝常,江苏宜兴人。二人事迹皆附载于明史文苑传中陶宗仪传末。至正间,周砥遭乱,客居马治家;马治馆周砥于宜兴荆溪之南,随事唱和,积诗一卷,各录一帙而怀其一。同时遂昌郑元祐为之序,二人亦自有序。其后,周砥从张士诚死于兵事,而马治入明为内邱县知县,迁建昌府知府。马治与高启友善,遂以此集手录本付之,几经辗转,增益了高启后序及徐贲题志,经李应祯,张弼校正付梓。集后附录数首,皆周砥在荆南前后所作,及马治赋周砥哀词、与其追和之诗。周砥以吟咏擅长,与顾仲英往来,《玉山雅集》、《玉山纪游》诸编中多载所作,格调皆极谐宛。而其与马治荆南唱和之时,正值元末丧乱之际,感时伤事,尤情致缠绵。马治诗稍逊周砥,亦隽句络绎,工力差能相抵。二人均无全集行世。《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书编者人隔两朝,无时代可归,而以周砥为主,将此书缀于元人之末;且认为周砥断断不可编于明,一则囿于封建观念,一则囿于体例所限。此书有四库本。 |
老圃集 | 洪刍 | 诗别集。二卷。宋洪刍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老圃集》一卷,但此集所收并非其诗作全部。周紫芝跋云:“此其所载,意其多晚年之作,与昔所见殊不类。”(《书老圃集后》)此跋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壬申(1152年)春,云:“滑台刘德秀借本于妙香寮,乃书以还之。”可见在南宋即已有刻本流传。清沈涛《洪老圃集跋》云,宋人诗话及《合璧事类》所载驹父诗不见此集者甚多;又言宋“谢枋得《秘籍新书》言驹父平生为诗千馀篇,著《老圃前后集》”(《十经斋文二集》)。是知一卷本《老圃集》远非洪诗之全部,而此一卷本后亦轶。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洪诗一百七十馀首,因篇帙稍多,分为上、下二卷,以便循览。清文宗咸丰(1851—1861)间韩泰华辑刻《玉两堂丛书》,亦收洪集一卷,补遗一卷,名为《洪老圃集》。清德宗光绪二年(1876)洪汝奎刊《晦木斋丛书》亦收其集二卷,《补遗》一卷,《遗文》一卷,题作《老圃集》。 |
江湖后集 | 陈起 | 南宋诗总集。二十四卷。南宋陈起初编,四库馆臣重纂。此编虽名《江湖后集》,然而并非陈起原编之《江湖后集》,而是针对《江湖小集》而言,此二集皆为四库馆臣所命之名。四库馆臣检《永乐大典》,见其中有《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中兴江湖集》,除《江湖集》外,其他诸集并非皆为江湖派诗人之作品,从中检取《江湖小集》未收录之作,删除重复,编为一集。共收录六十六家,其中《江湖小集》中未收者有:巩丰、周弼、刘子澄、刘逢吉、周端臣(独占一卷)、趙汝鐩(独占一卷)、郑清之(独占二卷)、趙汝绩、趙汝回、趙耕夫、葛起文、趙崇嶓、张榘、姚宽、罗椅、林昉、戴植、林希逸、张炜、万俟绍之、诸泳、朱复之、李时可、盛烈、史卫卿、胡仲弓、曾由极、王湛、李自中、董杞、陈宗起、黄敏求、程炎子、刘植、张绍文、章采、章粲、盛世宗、程植、王志道、萧澥、萧元之、邓允端、徐从善、高吉、释圆悟、释永颐等四十七家。在《江湖小集》中有专集而又见于此编的作者有敖陶孙(独占二卷,此二卷所录之诗与《江湖小集》之《臞翁诗集》基本不重复)、李(《江湖小集》所收李之《梅花衲》为集句,此为创作)、黄文雷、周文璞、张蕴、俞桂、武衍、吴仲孚、胡仲参、姚镛、戴复古、危稹、徐集孙、朱继芳、陈必复、斯植、陈起(独占一卷)等十七家,另有词人二家:吴仲方、张辑。(此名单据“文渊阁”本实录,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开列名单略有差异。)此编在每位作者之前附有小传,颇具参考价值。除《四库全书》本外,又有清人顾修刻《南宋群贤小集》时所附《江湖后集》本,即嘉庆间“读画斋”刻本。 |
皇明诗选 | 陈子龙 | 明代诗选。13卷。陈子龙、李雯、宋征舆编。该书今存有明末刻本。集前有陈子龙、李雯、宋征舆序。本集选诗不出七子手眼。李雯序说:“至于弘正之间,北地(李梦阳)、信阳(何景明),起而扫荒芜、追正始,其于风人之旨,以为大禹决百川、周公驱猛兽之功。”因此,本集选诗颇有复古倾向,陈子龙在序中说:他们三人“网罗百家,衡量古昔,攘其芜秽,存其菁英。一篇之收,互为讽咏,一韵之疑,其相推论。揽其色矣,必准绳以观其体。符其格矣,必吟诵以求其音。协其调矣,必渊思以研其旨。大较去淫滥而归雅正。以合于古者九德之诗之旨。”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所以选七子中的李、何、李、王诗甚多。如李梦阳,选其古乐府13首、五古43首、七古9首、五律18首、七律15首、五绝2首、七绝15首、共计115首。何景明,选其古乐府9首、五古22首、七古16首、五律58首、七律29首、七绝13首,共计147首。李攀龙,选其古乐府17首、五古16首、七古11首、五律20首、七律42首、五绝1首、七绝44首、共计151首。王世贞,选其古乐府9首、五古19首、七古15首、五律20首、七律27首、五绝1首、七绝11首,共计102首。这是该诗选的特点。 |
蓝山集 | 蓝仁 | 六卷。明蓝仁撰。蓝仁,字静之,福建崇安人,生卒年不详。据《明史·文苑传》载元末,杜本隐居武夷山,蓝仁与弟蓝智同往师之,授以四明任士林诗法。蓝仁遂谢科举,一意为诗。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随例徙临濠,洪武七年(1374)始放归。著有《蓝山集》六卷。蓝仁诗集明有抄本传世,但多遗佚。此集为从《永乐大典》中采掇裒辑而成,共六卷,收诗五百余首。集前有蒋易序。蓝仁规摹唐调,而时时流入中晚。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和平雅澹,词意融怡,语不雕锼,气无脂粉,浮湛里间,傲睨林泉,有达士之襟怀,无骚人之哀怨,骨体尚劲健,而有太平之风。”蓝仁与其弟蓝智同有诗名。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闽中诗派,实其昆友倡之。”陈田《明诗纪事》亦称:“蓝山骨格老苍,蓝涧音节高亮,两人才力各不相下,余录明人之兄弟诗者,当以二蓝为开先矣。”有 《永乐大典》本、嘉靖五年 (1526) 蓝钮刻本行世。 |
蓝涧集 | 蓝智 | 诗别集。六卷。明蓝智著。今存明世宗嘉靖(1522—1566)年间刻本,卷内题:“方外友生上清道士程嗣祖芳远编集。”集前有元顺帝至正(1341—1368)年间张昶序,明太祖洪武(1368—1398)年间张矩、蒋易序。在张昶序后有“时永乐元年癸未孟春蓝山书舍刊”牌记,在张矩序后又有“嘉靖丙戌孟冬榖旦山涧六世孙可轩、蓝鉏等重刊”字样。此集收诗五百馀首,是蓝涧诗作收罗较完备的版本。但清四库馆臣未见此本,收入《四库全书》的《蓝涧集》是《永乐大典》辑本,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蓝涧诗)惟《永乐大典》各韵中所收尚夥,搜辑裒缀,共得古今诗三百馀首,虽篇什不及《蓝山集》之富,而大略已见,谨以类编次,厘为六卷,俾其兄弟著作,均不致泯没于世矣。”以嘉靖本与《永乐大典》辑本相比较,嘉靖本多出诗作一百五十馀首。蓝仁、蓝智诗,选家时有参错之处,有时已很难辨析清楚。今常见者有影印《四库全书》本及清宣宗道光(1821—1850)、文宗咸丰(1851—1861)间其裔孙蓝鼎雯刻本。 |
兰庭集 | 谢晋 | 二卷。明谢晋撰。谢晋,字孔昭,江苏吴县人,生卒年未详。工画山水,尝自戏为谢叠山。其名《明诗综》作谢晋。而集末赠盛启东一首,乃自题葵丘(今山东淄博)谢缙。又附见沈大本诗一首,题作寄谢缙。案《易象传》称,明出地上晋。《杂卦传》称,晋,画也。以其字孔昭推之,作晋有理,作缙无义。洪武二十二年(1389),自作《深犁轩图》,并集姚广孝诸人的题咏,编成 《深翠轩诗文》一卷。永乐元年(1403),以绘工起贡至京师,侨居金陵二十余,以目疾放归。他亦能诗。诗作颇有意境。本集或传写之误。其始末不甚可考。集中有承天门谢恩值雨诗,尝以布衣应征者。卷首有河南汝南周传、河南浚仪(今开封)张宥二序。宥序称晋诗二百余篇。而此集乃存不下四五百篇。考张序作于永乐二年(1404),而集末有永乐十五年(1417)十月既望之作。故十余年所积之诗亦当如此。周传序谓姑苏之诗,莫盛于杨孟载、高季迪,而孔昭得二君之旨趣。宥序亦谓其得性情之正,而涞于学问。然则晋不特以绘事传。四库已存目。 |
兰皋集 | 吴锡畴 | 宋诗别集。2卷。吴锡畴著。作者以学者身分,生当南宋末年,其诗歌既表现孤芳自赏的品格,又流露出国事日非的哀伤。如《题林逋墓》:“遗稿曾无封禅文,鹤归何处但孤坟。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以缅怀前辈隐逸,寓孤高的襟怀。在《夕阳》诗中杂有人世之感:“夕阳牛背数家村,一笛声中欲断魂。人世百年双短鬓,不知禁得几黄昏”。《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刻意清新,虽不免偶涉纤巧,而视宋季潦倒率易之作,则尚能生面别开。” |
来鹤亭诗 | 吕诚 | 八卷。《补遗》一卷。元吕诚撰。诚字敬夫。生卒年不详。昆山 (今属江苏)人。曾于园林养一鹤,后有鹤自来为伍,园筑来鹤亭,并以名诗集。集中第一卷多岭南诗。第八卷诗内有洪武癸酉纪年。癸酉为洪武二十六年 (1393),而杨维祯前序作于至正七年 (1347),相距四十七年。《四库全书总目》云: “计其时诚亦耄矣。诸如皆称吕处士,元言其尝仕于明者,则元遗老也。集不知何人所编。”诚诗调清丽,有章可循。有 《四库全书》本,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李氏木犀轩抄本 (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另有明抄本 (藏于北京图书馆)、清抄本等题名 《吕敬夫诗》。 |
鲲溟诗集 | 郭谏臣 | 诗集。明郭谏臣(1524—1580)撰。四卷。谏臣字子忠,号鲲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进士。曾官袁州推官、吏部主事、员外郎、江西布政司参政。罢归后起郧阳巡抚,未上而卒。谏臣为官刚直,先后劾严世蕃、忤张居正。屡疏陈事,多持正。是集为其子元望所编。此本为其五世孙鸾重刊。含古近各体诗六百七十一首。集中诗《江村寒食》、《归舟晚眺》、《雨中新柳》等,皆婉约閒雅,有范成大,陆游之遗风。王世贞则称“其词咸调畅清丽,句稳而字安,不露蹊径。而近体尤讽讽可咏。”有《四库全书》本。 |
可传集 | 袁华 | 一卷。明袁华(1316—1382)撰。袁华字子英,昆山(今属江苏)人。少时聪颖非凡,读书记诵不忘,工诗,尤长于乐府。洪武初,授苏州训导。后因其子获罪,因累逮系死于南京。著有《耕学斋诗集》十二卷,《可传集》一卷。《可传集》为至正十一年(1351)杨维桢所删定。袁华为杨维桢弟子。前有杨维桢《序》称“吾铁门称能诗者,南北凡百余人,求如张宪、袁华者不能十人”。其集名亦维桢所题,盖推奖之甚至。而维桢与李五峰论诗,又称梅一于酸,盐一于咸,食盐梅而味常得咸酸之外,若袁华之作,仅一于咸酸而已。其说自相咸谬。四库全书总目称“今观其诗,大都典雅有法,一扫元季纤秾之习,而开明初春容之派。维桢所论,盖标举司空图说以味外之味务为高论。其实一于咸酸,不犹愈于洪熙、宣德以后所谓台阁体者,并无咸酸之可味。未可遽以是薄华。”此集《明史艺文志》亦不著录。《千顷堂书目》虽著录布不载卷数,盖黄虞稷亦未见。因此集为杨维桢所手定,故去取颇严。有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
栲栳山人诗集 | 岑安卿 | 三卷。元岑安卿 (1286—1355)撰。安卿字静能。余姚 (今属浙江)人。所居近栲栳峰,故自号栲栳山人。终身贫困,然志行高洁。此集为安卿邑人宋禧编辑。禧初名元禧。明洪武间应召修《元史》,为安卿题像,叙其生平。今皆附于集中。《四库全书总目》评曰:“其诗戛戛孤往,如其为人。唯七言古诗时杂李贺、温庭筠之体。盖有元一代,风气如斯。然气骨本清,究亦不同纤媚秾冶之格。”有清乾隆五十四年 (1789)岑振祖刻本 (藏于北京图书馆)、清嘉庆十六年 (1811)延绿斋刊本 (藏于上海图书馆)。《四库全书》本题名 《栲栳山人集》。 |
河岳英灵集 | 殷璠 | 中国古代诗歌选集。唐人殷璠编选。成书于天宝十二年(753),今有《四部丛刊》影明翻宋本、汲古阁本,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出版,入《唐人选唐诗(十种)》。殷璠,丹阳(今属江苏)人,字号、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本书分上、中、下3卷,选入唐开元天宝之际上自常建、下至阎防凡24家诗,计234首,今本为228首。编选者以为所选诗人皆河岳之英灵,故取为书名。全书仿南朝钟嵘《诗品》体例,每一诗人之下,各有对其风格、艺术造诣等方面的简要品评,多有精到之处,历来为后世诗话称引。尤其是书中有《叙》和《集论》,阐述了诗之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对诗歌艺术多有精妙的见解,对齐梁以来诗歌发展中“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的微靡夸艳之风多所指责,肯定了开元以降诗歌创作“去伪存真”、“声律风骨始备”的发展走向,因而以“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的选录标准,编选本集以反映和张扬盛唐诗歌的主要面貌,开后世以选诗标举其论诗宗旨之先河。书中入选有这一时期的主要诗人如李白、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储光羲、常建等的代表诗篇,表现了编选者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本书不仅具有反映盛唐诗歌主要成就和面貌的阅读欣赏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理论参考价值。对后世很有影响,多有著录、抄刻、引述,为唐人选唐诗多种中历被重视、称举的一种。清代王士禛编有《河岳英灵集选》1卷,入《十种唐诗选》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