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志湮没四百余年[1],苦无底本,兼乏同心,旷代参稽,颇难完备。兹就见闻所及,漫加编次,其间缺略不完之处,鉴者幸施体谅焉。

一、言以足志[2],务期征实。是志前代典故,多折衷于两汉、唐、宋、元、明史册;即近今事迹,亦必见诸剞劂[3]、立有文案者,方敢采取其说。一切荒诞无稽之谈,概置勿录。

一、县志贵详,亦无取冗。是志关系一邑事宜,不惮广搜博访,以备参考。其统于通志[4]、郡志[5]者,不少附会。

一、是志采辑无多,分门别类,头绪转繁。兹故总挈大纲,区为十卷。其零星节目,各以类属,庶篇幅尚克整齐焉。

一、作志者首列分野[6]。天官家言,率以井、鬼当秦之分。第蕞尔一隅,既难确区其躔次[7],而天文幽远,更非浅学所能窥。故是志断以沿革始,不载星野,非疏略也。

一、古今事迹,全赖记载。环邑碑碣廖廖,亦皆半就剥落,再历年所,势将泯灭无闻。兹故某处立有某碑,某年某官撰记,不惜录其文而识其地,亦以见硕果之仅存尔。<

一、字义、字音流传,每多错误,如木波之谓“钵”,洪德之谓“红”,仙城之谓“山”,如此之类,不可枚举。兹为引据前闻,备加更正,抑亦称名当物之遗意尔。

一、志乘之与列史,虽分广狭,同一劝勉之心。是志精严弃取,不少徇情。故敦行立品,虽布衣亦予表扬;而庸碌无奇,即选造不登姓氏。所以惩末俗之偷[8],使恢器识于远到也。仁和[9]高观鲤禹门甫识。

【注释】

[1]按:县志湮没四百余年,依此上溯四百年,当为元至正年间。张维《陇右方志录》:“环州旧志,佚。乾隆《通志》疆域、《庆阳府志》形胜均引有旧《环州志》。维案:环州于明洪武初降县,此当为宋、元时旧志矣。”

[2]足志:表达思想。《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3]剞劂(jī jué):雕版刻印。这里指书籍。

[4]通志:指《陕西通志》《甘肃通志》。《陕西通志》,明陕西巡抚赵廷瑞修,马理、吕柟纂,四十卷,成书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甘肃通志》,清甘肃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许容监修,李迪等编纂,五十卷,乾隆元年(1736)刊印。

[5]郡志:指明嘉靖、清顺治《庆阳府志》。明嘉靖志成书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湖广按察司副使傅学礼主修,二十卷。清顺治志成书于顺治十七年(1660),庆阳知府杨藻凤据嘉靖本重修,十四卷。

[6]分野:古时将天上星宿分为十二星次,并与地上州郡所在地域相对应,天上的星空区域叫分星,与之对应的地域叫分野,以天上星宿的变化,预兆地上的吉凶。

[7]躔(chán)次:日月星辰在运行轨迹上的位次。躔,天体的运行。

[8]末俗之偷:典出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末俗偷薄,雕伪弥涂。”末俗,指末世的习俗,低下的习俗。偷,浇薄,不厚道。此处指浇薄取巧的行为。

[9]仁和:县名。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钱江县置,与钱塘县同为杭州治,治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南宋为临安府治。元为杭州路治。明、清为杭州府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