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环于三代以上,无所表见[1]。迹[2]秦长城[3]在今县治之北,则建置断宜自秦始。汉置郡县,遂列版图。洎魏、晋以迄北朝,没入戎翟[4],至周而始升为州[5]。自隋以降,州、县并设。明省州入县,国朝因之。此建置之大凡也。若夫废置损益,名实异同,征创因于历代,必参考订于史书。故前说所存,录而弗削,亦以备此邦之颠末云尔。志《建置沿革》。

《前汉志》[6]:北地郡[7],秦置。莽曰威成[8]。县十九。一曰马领[9]。师古[10]曰:川形似马领,故名。一曰方渠[11]。

隋书》:大业间,置马岭县[一],属弘化郡[12]。开皇十九年,置环州[13]及鸣沙县[14]。大业三年州废,有关官。鸣沙,周会州[15]地,属灵武郡[16]。

《唐书》:马岭县。方渠县,属庆州,神龙三年析马岭置。灵武县[17],属灵州[18]。又,威州[19],本安乐州[20]。县二:曰鸣沙,曰温池。初,吐谷浑[21]部落自凉州徙于鄯州,不安其居,徙于灵州之境。咸亨三年,以灵州之故鸣沙县置州以居之。至德后没吐蕃[22]。大中三年收复,更名威州。《新唐书》:中宗始即位,默啜[23]入攻鸣沙。于是,灵武总管[24]沙吒忠义与战,不利。虏遂入原、会等州,多取牧马。大中三年,灵武节度使[25]李钦取安乐州,诏为威州。环州,武德二年初,置会州,贞观六年州废,更置环州,以大河环曲名。温池县,本隶灵州,神龙元年置,大中四年来属。有盐池。

《五代史》:晋天福四年,置威州。又割灵州之方渠,宁州之木波、马岭三镇为属而治方渠[26]。周广顺二年,改曰环州。显德四年,废为通远军[27]。

宋史》:旧废为通远军。淳化五年,复为环州。领县一:通远,上[28],有乌仑、肃远、洪德、永和、平远、定边、团堡、安塞八砦[29]。

元史》:环州,属巩昌等处总帅府[30]。金隶庆阳府。元初为散郡[二][31]。领通远一县,至元七年并入本州。

明史》:洪武初降为县,属庆阳府。西有环河[32],出青岗峡[33],下流为府城西河。又南有黑水河[34],又有咸河[35],西南有甘河[36],俱注入环河。又西葫芦泉。西北有清平关[三][37]。西北有安边守御千户所[38]一员,弘治年间增置。

旧《府志》:环,古朔方鸣沙之地[四]。秦属北地郡,两汉因之。至东魏为镇[39],属灵州。后周置会州。隋初改置环州,大业间州省,属灵武郡。唐初复为会州,贞观初复改为环州,咸亨中置安乐州。大中间复置威州,治灵州之方渠县。周复为环州,又置通远县[40]。金因之。元省州仍县[41],属巩昌路。明洪武初,改为环县。国朝仍为环县,编户四里[42]。

疆域

幅员广狭,因时制宜。前代分土,虽时时见于他说,顾地理志例,不备载四至,道里远近,渺不可稽。今就本朝所裁并者,开列于左。志《疆域》。

县在庆阳府西北二百一十里。旧管四里:曰祥集,曰土厚,曰团布,曰恒新。先名厢界、土堠、团堡、灵新,后更。十百户[43]:曰刘百户、沈百户、田百户、汤百户、邬百户、陈百户、王百户、郭百户、丁百户、宗百户。以上系前所千户所辖,顺治间改归。八屯户[44]:曰阜城所、清平所、山城驿、清平驿、木钵所、新军户、孙百户、李百户。以上系庆阳卫[45]所辖,雍正五年改归后,李百户又归安化[46]。东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三百六十里。

四至:东一百二十里至铁角城[47],与延安府保安[48]县杨陈沟接壤。西一百里至半个城[49],与平凉府固原州[50]唐家畔[51]接壤。南至曲子镇九十里,河西至阜城[52]一百五十里,与安化夏百户接壤。北至甜水堡二百一十里,与宁夏府灵州萌城[53]接壤。东南八十里至八州原,见《明史》,俗谓八珠原,与安化县杨旗沟[54]接壤。东北至五个掌[55]一百五十里,与延安府定边县砖井接壤。西南至大方山二百里,与泾州[56]镇原县蒲河接壤。西北至朱家堡[57]八十里,与平凉府固原州拓家堡[58]接壤。

通志》:倚关为城,控制边境。旧《环州志》语。县古为极边之地,长城在其北一里许。汉为郡治,唐以后为州[59]、为军、为路[60],与灵、庆二州分合不一。唐杨朝晟[61]筑方渠、合道[62]、木波[63]三城于南境,宋范仲淹[64]置乌仑[65]、肃远[66]、洪德[67]诸砦于北界。盖地处冲要,昔人措置经营,不惮详密也。至明,始废为县。然其地西北与固原、宁夏唇齿,东北一带则花马池[68]、定边之要路。自灵武而南至庆阳,由固原迤东至延绥[69],相距各四百余里,其中惟此一县襟带四方,实银夏之门户,豳宁[70]之锁钥也。

山川

环处万山之中,嵚崎崪峍[71],绵亘县境。而环江一道,由青岗峡发源,曲折旋转,翕纳众流。亦可谓山川之雄险者矣!然山童水劣,世罕渔樵。其间可名者什之一,不可名者什之九。兹就前志所载,按籍可稽者,表见于左。志《山川》。

尖山[72] 在县东一百里,山形耸拔,故名。

白虎山 在县东七里,下有七里沟,上有土堡,前代居民避兵于此。

螺山[73] 在县西二里,上有流泉、古寺,今废。

五子山[74] 在县西南二十里,五峰耸峙,故名。下有鸳鸯沟。周末,藩王凿断庆郡小山,有牧童夜听五人商议往救,忽有人应声曰:“不及矣。”比明,见五山欲倾,前一山如伸膝阻挡者然,名曰拦山。

九女山[75] 县南十里二道川[76]上。相传昔有九女游此,飞升仙化。

大方山 在县西南二百里,旁有小方山,其形皆方。旧有积雪一景。

灵武山 在县北一里,即灵武台。旁有拜将台,下有养鱼池。相传唐肃宗即位于此[77]。今为周姓占种,应追。

乌仑山 在县北三十里。其形如龟,顶宽根狭,艰于登陟,最为险要之所。宋人置寨戍兵,防守于此。

马岭山 离县一百三十里。相传三才圣母坐化处,像为肉身。

青山[78] 在县西,未详里数。刘昭[79]曰:北地参[80]县有青山。章怀太子[81]曰:青山,在马岭县西北。

烟村山[82] 在甜水堡东南十五里。天色晴明,陟其巅,可望黄河水势。

兴隆山 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其峰高耸,群山莫并,上有真武[83]庙。

牛家山 在县西一百里,牛讹奴所居。上有墩台,下有黑河。一名火焰山。又一说火焰山在县北六十里。疑《通志》误作一山。

青冈峡 在县北,亦曰青山岭。《宋史》:至道二年,李继迁[84]围灵武,诏遣兵五路救之。李继隆[85]以环州路迂,由青冈峡绕灵武,趋平夏[86],不见敌而还。青冈川,本灵州大路,经旱海,难得水泉。

木瓜山[87] 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亦曰木瓜原。明正德四年,敌入花马池,总兵[88]马昂[89]与其酋长亦孛来[90]战于木瓜山诸处,斩获颇众。今以里数约之,疑雄盘山即是。

火焰山 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上有墩台,下有黑河,俗名黑城岔。今城废。

罗家山[91] 在县北一百里。崇祯九年,李自成[92]由商、洛走延绥。诸将左光先[93]、曹变蛟[94]破之,自成走环县。未几,官军败于罗家山[五],尽亡士马器仗,总兵俞冲霄被执[95]。自成势复振,围绥德。

明月山 在县北一百里,阜城所五窑铺[96]。

卧龙山[97]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山城驿西。

无量山 在县北二百一十里新军户[98]。

凤山 在曲子镇。

安塞川[99] 在县东三十里,西南流入环江。

子房川[100] 在县东六十里,与安塞川二水合流至木钵,入环江。

苍耳川[101] 在县西九十里,东流入环江。

合道川 在县西八十里,自固原州来二水合流,故名。

环江 亦名环河,在县西二里。源出山城西沟,南经城西,委曲环抱,石桥交跨,小港分流,南入安化县界。

甜水沟 在县西三里。源出固原州界,东南流入环江,即西城沟也。

鸳鸯沟 在县西十八里,有南北二山对峙,形如匹耦,故名。

七里沟 在县南七里,西流入环江。

赵大夫沟[102] 在县西十里。

板谷[103] 在县南。唐大历十二年,吐蕃入寇,军于固原州北长泽监[六],进破方渠,入板谷。郭子仪[104]谴将李怀光[105]却走之。今二谷原疑即是。

石台谷[106] 在故方渠。唐贞元十三年[七],杨朝晟筑方渠三城,发兵次石台谷。

三岔沟[107] 在县南一百里,东流入环江,沟旁山分三岔。

佛堂沟[108] 在县西一百里,东流入环江。有五山寺,石上有佛手印。

萧家沟[109] 在县南一百一十里。

马坊沟[110] 在县西北二十里,为固原州要路,源自州界来。

肃远沟[111] 在县北四十里,俗名徐垣城沟。

清平沟 在县西北八十里清平所,曲折东流。

黑水河 在县西南一百里,源出牛家山,其水色黑,东南流入安化县界。

咸河 在县北。《寰宇记》[112]:从土桥、归德川、同家谷三处发源。咸苦不可食。

天池 在县南九十里。池形如盘,水溢不出。

葫芦泉 在县西。旧有蕃部居之。宋范仲淹谋城平定寨于此。《明一统志》:泉在县西,镇戎东。

石泉 在县南二里。

庙宇沟[113] 在县西十里,潭深不见底,俗谓之龙湫。天旱祷雨,辄应。水亦甘。

罗山沟[114] 在县西北八十里,发源沙沟脑,流入环江。

南井[115] 在南门外里许,味甘,城中汲饮之。

旱海[116] 在县北一百三十里。宋张洎[117]曰:自威州抵灵州,有旱海七百里,斥卤枯泻,无溪涧川谷。张舜民[118]曰:今旱江坪即旱海。自在清远军[119]北。赵珣[120]曰:盐夏清远军间,并系沙碛,俗谓之旱海。自环州出青冈川,本灵州大路。自北过美利砦,渐入平夏,经旱海中,至靖边镇,入灵州。

洪涝池 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在山城西。

芦草沟[121] 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在山城东,回环五十里,逶迤新军户地方。

野狐沟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明李梦阳[122]诗曰:“白豹寨头惟皎月,野狐北望尽黄云”[123]。

古迹

地无问灵蠢,得人而传;人无论知愚,因地而著。环虽硗瘠,不乏前贤往哲之有造于兹土者。顾名可稽于史册,境难得之亲承。岂诚兵火为墟,荡然不可复睹哉?抑亦振幽举坠[124],相须殷而相遇疏也。兹故博稽曩志[125],存其名而弗削。欲使彼都人氏,慨然不忘其旧焉尔。志《古迹》。

长城 在县西北二里,秦将蒙恬[126]筑。有古墩二,其一倾。宋苏轼[127]《指掌春秋列国图》[128]:秦,自庆州而北为环州,长城在焉。再北为灵州。

萧关[129] 在县北三十里。《史记》年表:“入都关中。”《索引》注曰:“东函谷,南峣武,西散关,北萧关。”在四关之中。用张良[130]之策也。唐白敏中[131]节度邠宁时,诸将已破西羌[132],敏中规萧关通灵、威路,使为耕战具。宋钟传[133]讨夏,遣将折可适[134]领精兵出萧关。苏轼《指掌图》:由环州至灵州,以萧关为要道。又,出萧关西折,道通河陇[135]。唐岑参[136]诗曰:“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按:萧关外即戎翟部落,盐州[137]城始内属。

方渠废县 在县南七十里。汉置北地郡,领方渠县。后汉废。唐贞元十三年[八],以方渠当吐蕃要路,命邠宁节度杨朝晟城之。五代初废为镇,属灵州。改置通远县,为环州,有方渠砦。元省通远县入州。《明一统志》:方渠废县,即宋砦。城在河西,半圮[138]。

马岭废县 在县南一百三十里。汉北地郡治马领县,后汉北地郡治富平[139],而马领县废[九]。后魏为朔方地。隋大业元年,分合水[140]于此置马岭县。五代时废。宋范仲淹重筑为镇,周三百七十五步。金因之。元废。成化间,巡抚[141]马文升[142]复加修筑,居民便于御寇。

安塞废县 在县东四十里。汉置县,后废为镇。唐复置。五代后晋省入通远县[143]。宋天禧中筑为砦,北控西界九星原路。贞祐四年,夏人入安塞,元帅乌古论庆寿[一〇]遣兵却走,败之。

环州故城 在县北一里,即旧环州城。后周置会州。隋改为环州。唐咸亨中置安乐州,大中间改名威州。明始为环县。以环江流绕城西委曲环抱,故名。

木波城 在县南四十五里。唐为木波堡。宁州刺史杨朝晟城盐州,屯民于此。《唐书》:贞元九年,朝晟城盐州,屯木波堡。请城方渠、合道、木波三城,以遏吐蕃路。诏问:须兵几何?报曰:发部兵,十日至塞下,不三旬城毕。帝从其言。已城,吐蕃悉众至,度不能害,乃去。复城马岭而归,开地三百里。五代时为木波镇,属宁州[144]。周割属通远军[145]。城周三里八十步,宋范仲淹筑。咸平中重修。元废。明成化间,巡抚马文升复筑。今讹作木钵,见崆同诗[146]。

合道城 在县西南七十里。其水自开成县[147]界流入[一一],东汇环江,故以为名。宋、金皆为镇。元废。今城之遗址尚存。

清平关 在县西北六十五里[148],地名之字平。宋元符二年筑。明嘉靖中移庆阳中路游击[149]驻此,为安边、花马池要路。正德以前,实为冲衢。自大边[150]既筑之后,此路之警无闻矣。今游击改驻洪德城。《宋志》:东至鬼通砦二十五里,西至安边城四十里,南至兴平城三十里,北至陷道口铺二十七里[一二]。

安边城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地名徐丁台[一三]。明置安边所,设千户一员。宋崇宁五年筑[一四],赐名。金为安边砦。元废。明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张杰言:延庆等境广袤千里,所辖营堡,每处仅一二百人,难以应敌,宜选精锐为六哨[151],分屯安边等堡[152]。从之。《宋史·地理志》:东至清平关四十里,西至折姜和市[153]贼砦八十里[一五],南至废肃远砦一百余里,北至牛圈界堠[154]二十里许。

兴平城[155] 在县西北八十里,地名灰家嘴。宋元符元年筑。金为兴平堡。元废。《宋史·地理志》:东至贺子儿十里,西至流井堡四十里,南至洪德砦二十里,北至清平关三十里。今以里数考之,多不相符,疑有误。

细腰城[156] 在县西,里数莫考。旧《府志》:其北有二川,交通西界。宋庆历四年[一六],范仲淹议筑此城,以断其路。命刺州种世衡[157]董其事,昼夜兴筑。城成,自环州改隶原州[158],即此城矣。

乌仑城 在县北三十里。周一里三十步。东至蕃界,西接永和,北接肃远。宋范仲淹筑,属通远县,屯兵控乌仑一带。咸平中重修[159]。金为砦。明初亦设兵防卫。今环江南徙,城三面皆被冲没。

肃远城 在县北四十里。《宋史》:咸平六年,赐环州大落门乾川新砦曰肃远[一七]。其城亦范仲淹筑。咸平中重修。今环江日逼西岸,东面尽崩。俗讹作徐垣城。上乌仑亦讹作乌龙。

洪德城 在县北六十里。宋置砦。咸平六年[十八],李继迁寇洪德城,酋长庆香与癿庆合势击之,以砦兵策援,大败继迁,擒四十九人,俘获甚众。诏洪德砦归附戎人,赐内地土田,给以口粮。景德元年六月,洪德砦言羌部罗泥天王等首领率众来降[一九]。元祐中[二〇],章楶[160]、折可适破夏人于洪德城[161]。金亦为砦。明设阜城所百户一员,仓大使[162]一员。史册:红德城去灵州惠安堡一百八十里,即洪德之讹。

罗沟堡 在县西北一百里,地名火罗沟。朱灰台至绥远砦中路[二一]。宋政和三年筑。东南至绥远砦二十里[二二],西南至宁羌砦约六十里,南至阿原堡约四十里,西至朱台堡约一十五里。明设驿丞[163]一员,官兵六十三名,即清平驿也。今城之遗址尚存。又,《宋志》:阿原烽亦在其地[164]。

平远堡 在县西七十里[二三][165],东控大岘川入灵武大路[二四]。宋天禧中筑。

团堡砦[166]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宋天禧中筑。今有团堡里。

安化砦[167] 在县东七十里。

阿原堡[168] 在县东北一百里。又,朱台堡[169]在阿原堡北四十里,俱宋政和三年筑,赐名。

大拔砦[170] 不详所在。宋范仲淹筑,元丰二年废,后又筑。

流井堡[171]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宋时筑。《地理志》:东至兴平城四十里,西至安边城三十里,南至党罗原五里,北至萌井五十里。金、元、明俱废置。

惠丁堡[172] 在县东北九十里。宋时筑。金废。《宋志》:东至宁羌砦四十里,西至麝香堡三十里,南至安塞砦三十五里,北至木瓜砦四十里。

徐家窑砦[173] 在县北一百三十里葫芦川[174]。上宽平,可容数百家。前代乡民尝避兵于此。今更正徐家台。

木瓜堡 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旁有木瓜原。《宋志》:东至宁羌砦二十五里,南至惠丁堡四十里,西至归德堡五十里,北至界堠里罗节砚五里。明正德四年,敌入花马池,总兵马昂与其酋亦孛来战于木瓜山诸堡,斩获人畜甚众。今已废。

归德堡[175] 在县西北一百余里。宋徽宗时知庆州钱即[176]筑[二五]。金因之。

定边砦 在三店十沟。宋天圣年置,金、元废。《宋史》:政和四年冬,环州定边大酋领李讹哆遗其统军梁哆书,趣攻定边,并示阙地储粮状。转运使任谅[177]知其谋,募民发窖。哆围定边七日,失所藏谷,讹哆以其部归夏[178]。

麝香堡[179] 在惠丁堡西三十里。宋时建筑。东至龙札谷五里,西至打米谷八里,北至乌丁原二十里,南至木瓜原一十五里。至金废。

通归堡[180] 在县北八十里。宋时建筑。东至归德堡二十里,西至兴平城三十余里,南至洪德砦二十里,北至堡子谷一十里。

永和砦[181] 在县北十里。西控大岘川,北控夏人界。宋天禧中置。

按:上堡砦宋时建筑为多,以其时夏人压境,增置堡砦为耕战具,载在史册,炳然可据。宋末夏人凌替,警亦少衰。金地理:堡止有三:木瓜、归德、兴平;砦止有六:定边、平远、永和[二六]、洪德、乌仑、安边;镇止有三:合道、马岭、木波。余悉浸废。《元史》职方无考城堡修废,亦未见于他说。明代增筑曲子、灵祐二城,旧有堡砦洪德、乌仑、安边、马岭、木波而外,不少概见郡志。谓大边既筑,此路之警,无闻信哉!

曲子城 在县南九十里。明永乐初征西将军何福[182]筑,周三里三分。唐开元十六年,赵颐贞及吐蕃战于曲子城,败之[183]。是明以前,旧有城基。俗谓昔有石徽教子成名,因以为号。又,城北三里许有教子滩。城为环南巨镇,明时设驿站于此,置驿丞一员,百户所一员,察院行台[184]一所。今因其地,建置常平乡仓[185]二十间。

灵祐城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俗名阜城。亦永乐间征西将军何福所筑也。顺治十三年,知县金先声重建察院行台,有碑记。雍正八年改归安化县。

甜水堡 在县北二百一十里。宋庆历间范仲淹筑。明嘉靖二十一年,河西道王某重筑新城。北去五里许,即灵州之萌城。有秦第二道长城横堡而过[186]。环自洪德城以北,四百里无草木,人烟稀少,水咸不可食。堡有甘泉,行旅至此,必汲饮以疗渴。明及本朝并为镇。

仙城 在县北一百三十里。西有毡山岭,绰约如仙子,因以名城。明设百户所一员、驿丞一员于此,今俱裁。仙讹作山。关帝庙有壁记订误。

石昌城 在县西三十里,宋范仲淹筑。西接宁夏界。疑水沟门城是[187]。

游览

灵武台 在城东北二里,旧属灵武郡。《寰宇记》:庆州有灵武城,在马岭北,即此。相传唐肃宗即位处。台旁有拜将台,下有养鱼池,形迹宛然。《宋史》:开宝六年,判大理寺雷德骧[188],坐言赵普获罪,削籍灵武。《史约》[189]注曰:灵武,今庆阳府环县。

览胜楼 在县西环江之湄,高峻爽垲。宋时建,今遗址不可考。

观兵亭 在县东六里。宋种世衡建,古教场也。今废。

通远亭 在县东七里。宋建,为宦游迎送之地。今废。

红城儿 在县北九十里。明成化八年重修[二七]。今无考。

鱼湖墩[190] 在县北一百五十里张铁铺梁。万历四十三年,河西道[191]李应奎建。自为记有云:“筑土为墩,高数丈,中有窟洞,逶迤而上。庭凡三楹,两庑相向,建坊于前。崚嶒敞豁,足壮疆舆。万野烽烟,刹那毕照。”云云。

环中八景

灵武古台 在县北,见上“灵武台”注。

萧关故道 在县北,见上“萧关”注。府旧志:界限中外,禁诘奸宄。古人设备边圉,此其要地乎。明朝迄今,直抵贺兰,隶萧关为内地。一统之盛,自古所未有也。

马岚拱翠 在县南。汉、唐旧县。上有岩洞,幽邃莫穷所止,孤嶂连环,重峦拱揖,出云吐雾,植秀移芳,诚上游也。古人谓“可朝玩而夕临,足摅怀而荡志”[192]者,非此乎?

鸯溪流碧 在县南一十八里,即鸳鸯沟也。两山对峙,以瞰于沟,若鸳鸯然,故名。其水东流入环江,凝淀清涓,潆洄环抱,芳草浮绿,细柳含烟。故以景目之。

环江春浦 在县西,即环河也。《方舆览胜》[193]云:江流环抱,石桥横跨,小港分流,荷香可掬。荫以修竹,覆以长枫,波鸣石响,积沫拥洲。值春则澄清寒烈,藻浮香。其景之最乎!

合川朝雨 在县西,即合道川也。源出开成[二八],流入环江,二川合流,故名。侵晨薄雾,即濛漠湿生,洒澍顷至,沃田泽野,人咸赖之。

方山霁雪 在县西南。形如平台,故曰方山。雪霁之余,日光照曜,有若琼台银案,远近眺览,足豁心目。至于乔木茂盛,垂玉吐珠,景冠一方,代有咏哦以纪其盛者。

螺岩晴瀑 山形盘曲,其状若螺,上有流泉,迅激悬注。日色晴和,远览岩前,飞瀑晶光夺目,有若珠帘翠幕之状然。

以上八景详载郡志,仍其旧而录之。今则浊流土阜,一望荒凉,夫何景之足云!或者地虽胜,必待其人。苟无苏、白[194]之贤,钟情山水,即西湖之名胜,亦未免黯然其无色矣。抚今追昔,慨慷悲吁,不禁厚有望于后之培植者。

城池

《书》曰:“申画郊圻,慎固封守[195]。”城池之系于国,綦重也。环邑内卫邠宁,外捍绥夏[196],金汤之险,宜倍他州。昔人所为布置周密,争扼要于上游也。顾缮修何代,恢复何年,往牒犹有足征者。而衙署、仓库、坊市、桥梁,亦各以次类著焉。志《城池》。

古环州城,在今县城西北二里。移置今治,年远无考。元李思齐[197]部将杨黑哥重建,有记。南北一里二百七十一步,东西一里九十三步,周五里三百五十步。高五丈五尺,池深二丈。城穴三门:南曰崇义,西曰安定,北曰朝天。大角楼四座,巡铺八十九座。西关城附焉。嘉靖二年,知县王鉴、千户曹铨重修。二十八年,推官[198]兰云复修。三十五年,知县刘宗舜又修。明末寇乱,叠遭焚劫,城中并无人烟。国朝顺治五年,知县滑仑招集流亡,恢复旧治。城南勒有碑记。今堞雉无存,角楼圮尽。乾隆八年,知县马廷珍奉檄[199],估修,列入缓工。议俟灾眚之年,以工代赈。然已日就剥落矣。

县治

旧治在城东南。正厅、后厅二重,大门、仪门二重。幕官、典史[200]署一所。在正厅之东。

戒石[201]亭一座。在正厅南。

六房[202]。在正厅南,左右分列。

知县、县丞、主簿[203]、典史公廨一所。在仪门外东南。

吏舍二十间。在正厅西南。

狱一所。在仪门外西南。

旌善、申明亭[204]。在大门外,东西分列。

以上明末寇乱,荡为邱墟。国朝初年,县官尚借居南门城楼。今以方向相考,旧治当在文庙之东,至今尚有监墙遗址。郡志:县治西有布政分司[205]、按察分司[206]、府馆、医学、阴阳学、道会司、僧会司等公廨。又,县治南有养济院、灵武驿,县北漏泽园[207]各一区,遗址俱不可考。今议复养济院于城南。

国朝改置县治于城西南。康熙末年,知县申玮复徙城东北。大堂无,二堂三间,三堂五间,仪门、宅门各一所。六房。在二堂南,左右分列。余房二十五间。以上皆倾圮就塌。乾隆十年,知县马廷珍详请估修,册上,未准动项。乾隆二十年,知县高观鲤捐建大堂五间,东西科房一十二间,仪门三间,东西角门二座,大门三间,左右角门二间,二堂左右客厅六间,宅门一座,书房三间。按:县治自明末焚毁,悉成土丘水涝,陡坡侧上,漫无体制,铲削平垫,筑台砌级,颇费巨工。

典史署。在县治西,向未修建。康熙末年公捐厅事,已就塌损。乾隆二十一年,典史王尚润重修,添建书房、耳室,移大门于县仪门外西首。[208]

仓库[209]

明设仓四处。在县城者曰环庆仓。在县治之东。在乡堡者,曰山城,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曰韦州,在县北三百三十里;曰清平,在洪德城。以上三仓,分置各堡,以便驿所支粮,皆庆阳卫地,统辖于县,故附此。库。在正厅西。以上仓库,明末贼变,俱遭焚毁,无存。

国朝设仓三处,统曰常平。在城者一百一十间。内五十五间在县治南,乾隆十一年知县马廷珍承建。六十间在县治西南,内三十间系旧仓,乾隆十八年知县高观鲤承修;三十间系监仓,乾隆二十年知县高观鲤承建。洪德城仓三十五间。内二十间知县马廷珍承建,一十五间知县高观鲤承建。库,曰民赋、曰军储。在大堂东、西边房。

坊市

进士[210]坊 在县治西,为进士张安立。

解元[211]坊 在县治东,为举人[212]蔡祯立。

继科坊 在县治西,为举人魏德立。

腾蛟起凤坊 在县治南,为举人胡献金立。

高岗起凤坊 在县治南,为举人李大芳立。以上五坊今俱废。

魏征西墓道坊 在县北十五里台,嘉靖间立,现存。

国朝汤守仁妻韩氏节孝坊 在新营湾,雍正九年立。

李成名妻王氏节孝坊 在县治西,乾隆二年立。

王程妻文氏节孝坊 在县治西,乾隆二年立。

宋文宣王[213]庙后碑 初在马岭,后徙环州,今存文庙,字多剥蚀难辨。略,见《艺文志》。

明真武庙碑 在县治西北,郡人杨纶撰文,榆林纪世梁书,正德间立。

环县庙学碑 在文庙,训导[214]耿雄撰文,嘉靖十九年三月朔日,教谕[215]麻晨立。略,见《艺文志》。

兴隆寺碑 在甜水堡,庠生赵凤撰文,嘉靖四十三年立。略,见《艺文志》。

武安王庙碑 在关帝庙殿左,知县徐祥麟撰记,隆庆六年立。略,见《艺文志》。

城隍庙献殿碑 在甬道东,教谕杨希震撰文,字磨灭无存,万历七年九月立。

东岳庙碑 在献殿檐墙左砌,撰文失名,万历九年立。见《艺文志》。

观音殿碑 在马岭镇。庠生郭杰撰文,万历三十四年立。

张铁铺行台碑 今改关帝庙。河西道李应奎撰文,万历四十三年立。见《艺文志》。

修真人道路碑 在曲子镇,庠生刘泽泓撰记,天启三年立。

龙王台碑 在县治西,乡官[216]任秉衡著文,崇祯二年自立。

重修真人殿庑钟楼碑 在曲子镇,乡官刘训撰文,崇祯九年立。

明制四勿[217]箴心箴[218]碑五通 在文庙。

宁夏总兵魏镇敕文碑

征西将军魏镇敕谕碑

宁夏右参将[219]魏锟敕谕碑

宁夏左参将魏锟敕谕碑

谕祭都督佥事[220]魏镇碑 以上俱在十五里沟,正德、嘉靖间所立。

国朝环县重建庙碑 在文庙,推官李尔蕙记,顺治七年六月立。文见《艺文志》。

公镌滑侯恢复环县德政碑 在文庙路西,举人张凤翎撰,顺治七年立。略,见《艺文志》。

城隍庙碑 在甬道西,邑人杨绍起记,今文字全脱,顺治十一年立。

关圣帝君庙碑 在洪德城,安化学生杨廷操撰,顺治十三年立。

杨侯书院碑 在明伦堂[221]南,邑人杨绍起撰文,康熙十年立。略,见《艺文志》。

重修关帝庙献殿碑 在曲子镇,贡生[222]郑宪天记,康熙二十二年立。

补葺正殿钟鼓楼重修献殿碑 乾隆十四年举人金如玉撰记。

玄帝庙碑 在曲子镇,庠生李毓兰记,康熙十四年立。

乾健寺碑[二九] 在曲子镇,安化贡生曹允殖记,康熙五十二年立。

菩萨庵碑 乾隆九年立,举人金如玉撰文记之。

重修圣母庙碑 在南门外,贡生石维嵩记,康熙四十五年立。

剔弊碑 在洪德城,康熙二十三年,卫民李九会、吴贵经等立。

药王庙碑 在洪德城,三韩[223]阎光炜记,康熙四十六年立。

岁丰桥碑 在洪德城三里,康熙四十六年立。

仙城关帝庙碑 在山城,有扈珏书,雍正八年立。

灵祐桥碑 俗名车圈子。知县高观鲤记,乾隆十九年立。

圣母歇马殿碑 在马岭,贡生沈惟时记。

革除民帮盐课碑

桥梁

环江桥 在县城北二里,今遗址无考。

陡沟桥 在县城南八十里。

曲子桥 在县城南九十里。

灵祐桥 在县城南五十五里,地名马清沟。

岁丰桥 在县北六十二里,俗名三里桥。

寡妇桥[224] 在县东南一百里,地名米仓沟。昔有嫠妇王氏,见沟路险仄,捐修。

演武场 在县西门外。长一百七十步,宽三十步。将台遗址尚存,颇被居民侵占,应清理。

【校勘记】

[一]大业间置马岭县 “岭”原志作“领”,据《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改。

[二]元初为散郡 “散”原志作“刺”,据《元史》卷六〇《地理志三》改。

[三]西北有清平关 “西”原志作“东”,据《明史》卷四二《地理志三》改。

[四]古朔方鸣沙之地 “方”原志作“州”。据明嘉靖《庆阳府志》卷一《建置沿革》改。

[五]官军败于罗家山 原志脱“官军”。据《明史》卷三〇九《李自成传》补。

[六]固原州北长泽监 “长泽监”原志作“泽涧”。据《资治通鉴》卷二二五《唐纪四十一》“吐蕃八万众军于原州北长泽监,盖长泽川,唐旧置马监于此……”补并改。

[七]唐贞元十三年 “贞元”原志作“贞观”。据《旧唐书》卷一四四《杨朝晟传》改。

[八]唐贞元十三年 “贞元”原志作“贞观”。据《旧唐书》卷一四四《杨朝晟传》改。

[九]汉北地郡治马领县后汉……马领县废 “马领”原志作“马岭”。据《汉书》卷二八《地理志》改。

[一〇]乌古论庆寿 “乌古论”原志作“乌论古”。据《金史》卷一四 《宣宗本纪》改。

[一一]开成县 “开成”原志作“开城”。据《明史》卷四二《地理志》改。

[一二]北至陷道口铺二十七里 “陷道口铺”原志作“陷口道铺”,“二十七里”原志作“七里”。据《宋史》卷八七《地理志》改并补。

[一三]地名徐丁台 “徐丁台”原志作“徐家台”。据《宋史》卷八七《地理志》改。

[一四]宋崇宁五年 “崇宁五年”原志作“元符元年”。据《宋史》卷八七《地理志》改。

[一五]西至折姜和市贼砦八十里 “折姜和市”原志作“折疆和市”。据《宋史》卷八七《地理志》改。

[一六]宋庆历四年 “四年”原志作“五年”。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三“仁宗庆历四年”条改。

[一七]大落门乾川新砦 “大落门乾川”原志作“大落漧州”。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四 “真宗咸平六年”条补并改。

[一八]咸平六年 “咸平”原志作“淳化”。据《宋史》卷七《真宗本纪》,《宋史》卷四九一《党项传》改。

[一九]洪德砦言羌部 “言羌部”原志作“羌俗”。据《宋史》卷七《真宗本纪》,《宋史》卷四九一《党项传》补并改。

[二〇]元祐中 “元祐”原志作“熙宁”。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八“哲宗元祐七年”条改。

[二一]朱灰台至绥远砦中路 “绥远砦”原志作“肃远砦”。据《宋史》卷八七《地理志》改。

[二二]东南至绥远砦二十里 “绥远砦”原志作“肃远砦”,“二十里”原志作“三十里”。据《宋史》卷八七《地理志》改。

[二三]在县西七十里 “县西”原志作“县北”。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环州》改。

[二四] 东控大岘川入灵武大路 “大岘川”原志作“大砚川”。 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环州》改。

[二五]知庆州钱即筑 “庆州”原志作“环州”。据《宋史》卷三一七《钱即传》改。

[二六]永和 “永和”原志作“永乡”。据《金史》卷二六《地理志》改。

[二七]明成化八年重修 “成化”原志作“宏化”。据清乾隆《甘肃通志》卷二二《古迹》“红城儿”条改。

[二八]源出开成 “开成”原志作“开城”。据《明史》卷四二《地理志》改。

[二九]乾健寺碑 原志脱“碑”,今补。

【注释】

[1]表见(xiàn):记述,记载。

[2]迹:考核,推究。《墨子·尚贤中》:“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张纯一集解:“迹,循实而考之也。”

[3]秦长城:指战国秦长城。《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秦昭王时,……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环县境内战国秦长城,由镇原县三岔镇周家庄村旧庄遗址进入环县演武乡吴家塬村,沿后沟南岸至康家河口,溯黑泉河北上到狗拉梁进入合道镇赵台村,北上箭杆梁,过黑风口晴天梁入虎洞镇半个城,沿城西川到环城镇张滩滩附近城子岗,跨环江进入城东沟至油房崾崄,入樊家川镇郝集村,过安山川到长城塬,在刘阳湾入华池县境。遗址全线实测长约一百八十余千米。

[4]戎翟:同“戎狄”,古民族名,西方曰戎,北方曰狄。《国语·周语上》:“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韦昭注:“翟,或作狄。”后以泛指西北少数民族。

[5]周:北周。按:谓环“至周而始升为州”有误。环县地域北周及隋唐的建置沿革,《隋书·地理志》《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记载均清晰准确。《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和《元史·地理志》将隋开皇十九年于鸣沙县所置环州同环县境域在五代所置环州两个名称相同而辖境、治地不同的政区混而为一,明《陕西通志》《庆阳府志》因袭此说,原志承此说,作出鸣沙于“后周置会州”即环县境域置州始于北周的断言。因建置沿革记载讹误,进而全志在纪事、人物、艺文多处引用隋、唐其他政区史料,造成越境而书的错乱。据《北周地理志》,环县地域属宁州西北地郡归德县辖。时宁州领赵兴、西北地二郡。西北地郡治彭阳(今甘肃省庆城县西南八十里),领彭阳、襄乐、归德三县。“归德:今甘肃环县北一百里归德堡。西魏置。《元和郡县志》:洛源县,东南至庆州二百七十五里。本汉归德县地。后汉迄今,无复郡县。后魏文帝大统元年,复置归德县。隋大业元年,改为洛源县,……归德堡在洪德砦之北四十里。洪德砦又在环县之西北六十里。环县治又在庆阳县治之西北一百八十里。庆阳即庆州。如此,归德堡在庆州西北约二百八十里,与《元和志》所云归德县东南至庆州二百七十五里,里数相近。故位置归德县于今归德堡,大致无误。”《宋史·地理志》环州:“归德堡,东至木瓜堡五十里,西至定戎堡约三十里,南至洪德砦四十里,北至虾蟆和市贼砦约四十里。”据上,归德县治当在今环县耿湾乡一带。

[6]前汉志:指《汉书·地理志》。

[7]北地郡:战国秦置,介于陇西郡与上郡间,辖境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青铜峡、苦水河以东地区及甘肃省东北部马莲河流域,治义渠县(今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东境)。秦统一后和西汉初仍置,治疑在彭阳县(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元鼎三年(前114)析设安定郡后,北地郡移治马领县(今甘肃省庆城县马岭镇)。王莽时改为威戎郡,治富平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西南)。东汉初北地郡仍治富平县,东汉末内徙左冯翊,此后未归旧土。

[8]威成:王莽时郡名。按:《汉书·地理志》作“威成”。《宁夏历史地理考·卷三西汉》征引《水经注》卷三、清王绍兰《汉书地理志校注》考辨:按王莽改地名的规律分析,凡近少数民族地区者,多以“镇”“填”“威”等字冠于前,后附“戎”“夷”等字。而北地郡当时羌族势盛,匈奴族也很多,因此,按《水经注》改作“威戎”是对的。《汉书·地理志》的“威成”当是笔误。

[9]马领:古县名。西汉置,为北地郡治,治在今甘肃省庆城县马岭镇,辖今环县南部。东汉废。隋大业初复置,改名马岭,属庆州。大业十三年(617)废。唐武德初复置,治所移至故治北四十里百家堡。贞观八年(634)复还故治,属庆州,辖今环县南部。唐后期废县为镇。

[10]师古:颜师古(581—645),隋唐训诂学家,名籀,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官至中书侍郎,撰有《汉书注》《急就章注》《匡谬正俗》等。

[11]方渠:县名。西汉置,属北地郡,治在今环县曲子镇张旗。东汉废。唐景龙元年(707)析马岭县置方渠县,属庆州,治在方渠(今环县环城镇),唐后期及五代废县为镇。按: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安北郊相家巷村发现的秦封泥有“方渠除丞”,周天游、刘瑞《西安相家巷出土秦封泥简读》认为,《汉书》所记“方渠、除道”应为“方渠除道”。《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秦汉卷均认同此说,认为《汉志》北地郡,旧标点读有“方渠、除道”两县,由此封泥知当为“方渠除道”,为秦国创设的与县平行的地方行政建置。

[12]弘化郡: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庆州,治在合水县(今甘肃省庆城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庆州:“(隋)割宁州归德县置庆州,立嘉名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庆城、环县、合水、华池等县(区)和陕西省志丹县西部。隋大业三年(607)改为弘化郡。唐武德元年(618)复名庆州。天宝元年(742)改为安化郡。至德元年(756)改为顺化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庆州。北宋初仍置庆州,辖境缩小,相当于今庆城、西峰、合水、华池等县(区)地。庆历元年(1041)后为环庆路治。宣和七年(1125)改为庆阳府,治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

[13]环州:一为隋开皇十九年(599)置,治在鸣沙县(今宁夏中宁县东北鸣沙镇),“以大河环曲为名”。大业三年(607)废。唐贞观六年(632)复置,九年废。一为五代周广顺二年(952)改威州置,治在通远县(今环县环城镇),辖境相当于今环县中东部及庆城县西北部。北宋、金、元仍置环州。明降为环县。

[14]鸣沙县:北周保定二年(562)置会州,建德六年(577)废郡立鸣沙镇(今宁夏中宁县东北鸣沙镇)。隋开皇十九年(599)置环州,并置鸣沙县,州、县同治鸣沙。大业三年(607)州废,鸣沙县改属灵武郡。唐仍置鸣沙县,历属环州、灵州。神龙二年(706)县治移至废丰安城。大中三年(849)县属威州。北宋初仍置鸣沙县,开宝间县废。咸平中入西夏,复置鸣沙县。元初升为鸣沙州,不领县。

[15]会州:一为西魏废帝置,治在会宁县(今甘肃省靖远县东北)。北周保定二年(562),改置会宁防,隋开皇元年(581)改为会宁镇。自唐终宋历置西会州、会州、会宁郡、新会州,治地在今甘肃省靖远县境内。元初复置会州,移治西宁县(今甘肃省会宁县东),至正十二年(1352)改为会宁州。一为北周保定二年(562)置,治在鸣沙镇(今宁夏中宁县东北鸣沙镇),建德六年(577)废。

[16]按:原志摘引《隋书·地理志》弘化、灵武二郡建置史料时,将开皇十九年(599)所置环州及鸣沙县误为今环县地域隋代建置,忽略了历属宁州、庆州的归德县和属弘化郡的弘德县。环县在隋代的建置为:开皇初沿袭北周建置,置归德县,属宁州西北地郡;开皇三年(583)郡废,归德县改属宁州。开皇十六年(596)割宁州置庆州,归德县属之。大业三年(607)改庆州为弘化郡,领洛源、弘化、合水、华池、马岭、弘德六县,县域属马岭县、弘德县辖。

[17]灵武县:西汉置灵武县,属北地郡,治在今宁夏青铜峡市邵岗堡西。东汉县废。隋仁寿元年(601)改广润县为灵武县,治在浑怀障(今宁夏平罗县陶乐镇西南)。唐武德五年(622)移治胡地城(今宁夏永宁县南)。北宋地入西夏,县废。

[18]灵州:北魏孝昌二年(526)改薄骨律镇(今宁夏吴忠市北)置灵州。西魏因之。北周仍为灵州。隋大业三年(607)改置灵武郡,领灵武、鸣沙等六县。唐武德元年(618)改为灵州,并置总管府,武德七年改置都督府。开元九年(721),于灵州置朔方节度使。天宝元年(742)改为灵武郡。至德元年(756),肃宗即位于此,改置大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复为灵州,辖境相当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地区大部和银川市、石嘴山市全部。宋咸平五年(1002)地入西夏,更名西平府。元仍为灵州,属宁夏府路。明洪武初废,洪武十六年(1383)另置灵州千户所,属宁夏卫。弘治十三年(1500)复置灵州。

[19]威州:一为唐大中三年(849)改安乐州置,领鸣沙、温池二县,治在今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红城水古城,辖境相当于今宁夏中卫县以东、同心县以北、吴忠市以南地区。后晋天福四年(939)改为清边军。宋咸平中入西夏,历置威州、南威州、韦州静塞军司、祥祐军。一为后晋天福四年(939)升灵州方渠镇置,割木钵、马岭二镇隶之,治在方渠(今环县环城镇)。后周广顺二年(952)改为环州;显德四年(957)降环州为通远军,领通远一县。宋淳化五年(994)改为环州,领通远县。金、元仍置环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环县。

[20]安乐州:唐咸亨三年(672)以鸣沙县地置安乐州,安置吐谷浑部,属灵州都督府,治在今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红城水古城。至德后陷于吐蕃。大中三年(849)收复,改置威州。

[21]吐谷浑:古族名。原为鲜卑慕容部一支,游牧于辽东一带。3世纪末,首领吐谷浑(246—317)与弟慕容廆析居,率部沿阴山西迁至今甘肃省南部和青海省等地。传至孙叶延,始以吐谷浑为姓氏、族名,亦为国号。吐谷浑国从4世纪初建立至7世纪灭亡,存三百多年,传二十余世。

[22]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公元7—9世纪存在于青藏高原。赞普松赞干布时,定都逻些(今拉萨市),建官制,立军制,定法律,创文字,形成以赞普为中心的集权的奴隶主贵族统治。8世纪后半叶,辖有青藏高原诸部,远及西域、河陇地区,广德初一度攻入长安。其统一王朝于842年瓦解,历九世赞普二百余年。吐蕃政权崩溃后,宋、元及明初史籍仍习惯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为吐蕃。

[23]默啜(?—716):亦称“墨啜”。东突厥后朝可汗,即阿波干可汗,天授二年至开元四年(691—716)在位。

[24]总管:官名。东魏始置。北周改“都督诸州军事”为总管,加使持节,管理辖区军政民政。隋及唐初因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唐武德七年(624)改名都督、大都督。又,北周、隋及唐初设行军大总管、行军总管,为军队出征时临时委派的统帅。唐武德诸州总管改为都督后,出征将帅仍称总管。宋有马步军都总管、副都总管、总管、副总管,或以文职为之,与唐制不同。

[25]节度使:官名。唐武德时,诸州总管加使持节。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景云二年(711),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始有此号。天宝初,沿边有九节度使。受职时双旌双节,总领军旅民政,辖境内各州刺史(郡守)皆为其属,并兼领所驻州刺史(郡守)。凡节度使必带朝廷官衔,最高者带同平章事,名为使相。安史之乱后,内地多设,辖境规模不等,所辖地区多兼军号。其时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传位于子孙或部下,不奉朝命,世称藩镇。五代废置不常。宋初中央收回兵权,节度使成为虚衔。辽、金皆置。元废。

[26]按:《新五代史》卷六〇《职方考》:“威州,晋天福四年置,割灵州之方渠,宁州之木波、马岭三镇为属而治方渠。”方渠县、马岭县于唐后期废为镇。方渠镇处庆州以北,改隶灵州。木波、马岭二镇在方渠之南,仍属庆州。唐后期及五代时庆州从未废置,宁州又在庆州之南,二镇为宁州所辖,费解。《新五代史》所记“宁州”恐为“庆州”之误。

[27]军: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名。始于五代,宋确定为一级行政单位。分两种:其一在路之下、县之上,与府、州同级;其二与县同级,隶于府、州。《新五代史》卷六〇《职方考》注:“五代置军六,皆寄治于县,隶于州,故不别出。监者,物务之名尔,故不载于地理。皇朝军监始自置属县,与州府并列矣。”

[28]上:上县。唐初依据地理区位、条件和户口等因素划分赤、畿、望、紧、上、中、下诸县望等级。宋建隆元年(960),“令天下诸县除赤、畿外,有望、紧、上、中、下”,户部“据诸道所具版籍之数升降天下县望”,确定“以四千户以上为望,三千户以上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下”的县望等级标准。政和五年(1115),户部依户口变化重新制定县望等级:“一万户以上为望,七千户以上为紧,五千户以上为上,三千户以上为中,不满三千户为中下,一千五百户以下为下。”

[29]砦:同“寨”。宋代设置在边地的军事行政单位,隶属于州或县。寨置有寨主(或知寨)、寨主簿、寨都监、寨监押、寨将、寨副将、寨巡检,通称寨官。

[30]巩昌等处总帅府:即巩昌等处都总帅府,为元陕西行省所辖地方统治机构,治巩昌(今甘肃省陇西县)。蒙古太宗七年(1235),金巩昌府便宜总帅汪世显降蒙古,仍领旧职,改置巩昌便宜都总帅府,统巩昌等五府和秦、陇等二十七州。其后一部分府、州割出,都总帅府仅统巩昌路及平凉、临洮、庆阳三府和秦、陇等十五州,辖境包括今甘肃省陇东和东南部地区。

[31]散郡:即散州。元、明、清地方行政区划名。元代地方区划有路、府、州、县四等,一般以路领州、领县。州之不隶属于路而直接隶属于中书省者,称直隶州;由路所统属者,称散州。明、清时以府所统属的州为散州。

[32]环河:今名环江,属黄河流域,下游依次注入马莲河、泾河、渭河。《汉书》卷二八《地理志》有“郁郅,泥水出北蛮夷中”,当指环江。北魏称马岭河,唐称马岭水,北宋环州城以北称白马川,以南称马岭水。元代始称环江,明、清称环河。

[33]青岗峡:亦称青冈峡、青冈川。马莲河支流环江洪德以上分西川(青冈川)、东川(归德川、咸河),西川吕湾子以上至源头河道及两岸阶地变窄,夹于山间,故名青冈峡。赵珣《聚米图经》:“环州洪德砦有归德、青冈两川。归德川在洪德东,透自盐州;青冈川在洪德西北,本灵州大路,自此过美利寨入浦洛河,至耀德清边镇入灵州。”

[34]黑水河:又名大黑河、大黑川,源出牛家山(今环县演武乡路家塬村一带),东南流经今环县吴城子、庆城县冰淋岔,于巴家嘴入蒲河,后入泾河。按:《明史》卷四二《地理志》:“……环县又南有黑水河……俱注于环河。”《陕西通志》卷四《山川》:“黑水河在县南一百里,源出牛家山,流入环河。”皆误。原志因袭此说,亦误。

[35]咸河:即今环江支流耿湾川。《太平寰宇记》卷三七:“咸河,从土桥、归德州、同家谷三处发源来,咸苦不堪。”

[36]甘河:亦称甜河、甜泉沟、甜水沟,即今环江支流城西川。《太平寰宇记》卷三七:“甜河,在城西,从蕃部鼻家族北界来,供军城人户。”明嘉靖《庆阳府志》卷二《山川》:“甜水沟,在县西三里,源出开城县界,流入环河,水味甚甘美。”

[37]清平关:亦称龙平关。《宋史》卷八七《地理志》:“清平关,地名之字平,元符二年进筑,赐名。东至鬼通砦二十五里,西至安边城四十里,南至兴平城三十里,北至陷道口堡二十七里。”今环县山城乡山城堡村城门组有宋城遗址,当是。

[38]安边守御千户所:千户所,元、明时期官署名。元代于各路设千户所,置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隶于万户,下领百户所。明代实行卫所制度,各卫下设千户所,领军士一千一百二十人,以千户为长官,置千户二人、镇抚二人。千户所辖十百户所,统隶于卫。守御千户所,不隶卫,直领于都司。安边守御千户所,明弘治中置,属陕西都司,千户所设在环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宋史》卷八七《地理志》:“安边城,地名徐丁台,崇宁五年筑,赐名。东至清平关四十里,西至折姜和市贼砦八十里,南至废肃远砦一百余里,北至牛圈界堠二十里。”今环县罗山川乡龙柏山村韩家城(又名城台子)有宋城遗址,疑是。

[39]按:“至东魏为镇”,有误。北魏在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分东魏、西魏后,区域大致以洛阳为界,其东为东魏,其西为西魏。时,环县地域属西魏。原志谓鸣沙“东魏为镇”,亦讹。

[40]按:此段记述引自清顺治《庆阳府志》卷一《建置沿革》。引述时,在“治灵州之方渠县”前省去“五代梁废,晋复为威州”之句,在“周复为环州”后省去“寻改通远军,宋复为环州”之句。明、清府县志对环县古代建置沿革记载的错误早为方志学家洞悉。《陇右方志录·清乾隆环县志》张维案:“环故汉马领县地也,其后荒废。至唐复城方渠、马岭。五代晋始置威州,周改环州,领通远一县。明初省州为县。至于汉之方渠在今宁夏,西魏、北周之会州在今中卫之鸣沙,唐之环州改威州则又为鸣沙会州之所改,皆与今环县无关。此志沿革混而一之误矣!表(即卷首‘建置沿革简表’——引者)又载三国以北地郡改弘化,晋以马领属陇西,皆史籍无考,不知何据。”

[41]按:“元省州仍县”有误。《元史》卷六〇《地理志》:“环州,元初为散郡。旧领通远一县,元至元七年并入本州。”.

[42]里:古代社会基层行政组织。自周始,历代多因之,其制不一。明洪武十四年(1381),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设里长,以一百一十户为里,推丁粮多者十人为长,岁设里长一人,管一里之事。其余百户为甲,每里下分十甲,设甲首一人。清代大体沿明制,于县以下编里甲,里长排年值役,五年一编审。明嘉靖《庆阳府志》卷三《里甲》:“环县(四里):土堠,在县南八十里,统平草村、华石村;灵祐,在县东南一百里,统马岭村、木钵村;厢界,在县西六十里,统合道村、韩家村;团堡,在县西一百二十里,统方山村、白家村;新兴,新添,在县附廓散处。”清顺治时有“厢界、土堠、团堡、灵新”四里,乾隆时有“祥集、土厚、团布、恒新”四里。

[43]百户:官名。元代始置,设百户为“百夫之长”,隶属于千户,为世袭军职。驻守各地者,设百户所,分隶于各县千户所。百户所有两等:上所设蒙、汉百户各一员,下所设百户一员。明、清沿用。下辖总旗二(每总旗五十人)、小旗十(每小旗十人),统军士一百一十二人,均以世官充任。

[44]屯户:屯种国家荒芜土地并缴纳田赋之户。

[45]卫:古代军队编制名。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置卫及卫所,屯田设防。约五千六百人为一卫,其首领称指挥使。各卫所分属于各省都指挥使(都司)、行都司、留守司,统隶于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一般驻在某地即称某卫。清初曾沿用,后卫所或裁废,或改置府、州、县。

[46]安化:县名。唐神龙元年(705)改弘化县置,为庆州治。至德元年(756)改为顺化县。宋乾德二年(964)复名安化县,为庆州、庆阳府治。蒙古至元七年(1270)县废。明洪武中复置,为庆阳府治。

[47]铁角城:在今陕西省定边县张崾崄镇铁角城村。

[48]保安:州、军、县名。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升永康镇置保安军,属永兴军路,治在今陕西省志丹县。金大定十一年(1171)改为保安县。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县置保安州。蒙古至元六年(1269)降为保安县,属延安路。明、清属延安府。

[49]半个城:今环县虎洞镇半个城村有唐、宋、明城址,处城西川与杨沟交会处三角形台地,三面临沟,一面傍山。战国秦长城从北侧穿过城址,长城内侧有大小五个城垣和五个城墩。

[50]固原州:明弘治十五年(1502)置,属平凉府,治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

[51]唐家畔:约在今环县合道镇何坪村唐塬一带。

[52]阜城:原属环县,清雍正八年(1730)划归安化县。今属甘肃省庆城县卅铺镇。

[53]萌城:即今宁夏盐池县惠安堡镇萌城村。

[54]杨旗沟:在今环县八珠乡瓦崾崄村与曹塬村接壤处,沟脑有东杨旗庙。

[55]五个掌:又名五股掌、五谷掌,今属陕西省定边县姬原镇东掌村。

[56]泾州:北魏置,治在临泾县(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后移治安定县(今甘肃省镇原县北)。隋开皇初郡废,大业三年(607)改为安定郡。唐初复名泾州,治安定县。天宝元载(742)改为安定郡。至德元年(756)改名保定郡,治保定县。乾元元年(758)复名泾州。金改泾川县。元复置泾州。明洪武三年(1370)省泾川县入州,移治今泾川县,属平凉府。清升为直隶州。

[57]朱家堡:今环县小南沟乡南陈掌村有朱掌自然村,疑是。

[58]拓家堡:在今环县虎洞乡砂井子村。

[59]州: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秦、汉为监察郡国行政而置,汉时分全国为十三州,以刺史(州牧)主其事。隋、唐时州郡互易,州称刺史,郡称太守。宋属于路,元隶于路或府,明、清时多隶于府,不隶于府而隶于省者,则称直隶州。

[60]路:宋、金、元代行政区划名。宋初改唐代道制,分境内为二十一路,其后分合不一。路置监司、军帅诸职,而以转运使司(曹司)、提点刑狱司(宪司)、安抚使司(帅司)三者为一代常制。元时降为第二级地方行政区划,置总管府,隶属于省。明废。按:环州,宋隶于永兴军路,金隶于庆原路。

[61]杨朝晟(?—800):字叔明,唐夏州朔方(今陕西省靖边县白城子)人。贞元十二年(796)任邠宁节度观察使,起复左金吾大将军同正、邠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贞元十三年,奉旨筑方渠、合道、木波三城,以遏吐蕃要路。

[62]合道:今环县合道镇红崖洼梁城子组有古城遗址。

[63]木波:今环县木钵镇木钵街村有古城遗址。

[64]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大中祥符进士。景祐二年(1035),以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次年被罢,后出知饶州等州。康定初知永兴军,后改任陕西都转运使,旋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承担防御西夏重责。庆历元年(1041)徙知庆州,并任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布置修筑城寨数十座,形成捍边屏障。庆历三年,先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提出并推行十项变革措施,史称“庆历新政”。推行新政受挫,自请罢去执政,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殁于赴颍州上任途中。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

[65]乌仑:《武经总要》前集卷一八:“乌仑砦,控乌仑川一带贼马来路,咸平间重修。东接蕃界,西即永和砦,南至州二十五里,北至肃远砦十三里。”今环县洪德镇肖关村城子组有古城遗址。

[66]肃远:《武经总要》前集卷一八:“肃远砦,北控大洛乾川,即骆驼平,地入西界旧路。咸平中增筑新城,赐今名。南至州三十七里,北到洪德砦十三里。”今环县洪德镇河连湾村玄城沟口有古城遗址。

[67]洪德:隋弘德县治。宋咸平四年(1001)置砦。《武经总要》前集卷一八:“洪德砦,西北路即旧口,入灵武大路,号青冈峡。东至盐州路,号归德川。”今环县洪德镇洪德村有古城遗址。

[68]花马池:亦名大盐池,以盐易马故名。在今陕西省定边县西北边墙内。《明一统志》:“花马池,周围四十三里,与马槽、孛罗、滥泥、锅底等池相近。”《清一统志》:“花马池,其地平衍,无川谷之阻。明中叶,套夷往往由此阑入为边患。”明天顺中于其西筑城,后历为花马池守御千户所、宁夏后卫、灵州花马池分州、盐池县治所。

[69]延绥:指今陕北地区。明置延绥镇,为九边之一。初治绥德州(今陕西省绥德县),成化七年(1471)移治榆林卫(今陕西省榆林市)。此后通称榆林镇。防地东至黄河,西至定边营(今陕西省定边县),清初废。

[70]豳宁:同邠宁,唐方镇名。乾元二年(759)置邠宁节度使,治在邠州(今陕西省彬州市)。辖境时有变动,长期领邠、宁、庆三州,相当于今甘肃省东部马莲河流域和陕西省彬州市及永寿、旬邑、长武等地区。

[71]嵚(qīn)崎崪峍(zú lù):谓山势险峻崎岖。嵚崎,险峻。崪峍,高峻貌。

[72]尖山:今环县曲子镇许家塬村有慕家尖山,即是。《读史方舆纪要》卷五七:“尖山,在县东百里。其山高耸,因名。”

[73]螺山:又名螺岩,今名玉皇山,旧环中八景之一有“螺岩晴瀑”。

[74]五子山:在今环县环城镇十八里村环江西岸鸳鸯沟北。

[75]九女山:在今环县环城镇冉旗寨村与陈汤塬村交界处。

[76]二道川:即二道沟。古名甘露沟,源于环县环城镇冉旗寨村。自环县城起向南有四道沟:七里沟为一道沟,甘露沟为二道沟,十八里沟为三道沟,四沟门为四道沟。

[77]按:唐、宋、金、元史籍未见唐肃宗即位于环县灵武台的记载。明代此说提出并得以张皇。陆容正统间巡行环、庆等地,其《菽园杂记》卷一:“其古迹,则灵武台在焉,唐肃宗以太子即位其处。”李梦阳《灵武台》诗:“环县城边灵武台,肃宗曾此辟蒿莱。”马文升、陈凤、陈棐、陈皋谟、杨巍、张邦教、傅振商、孙奕、徐祥麟、高观鲤等巡行、任职环、庆的官员诗作亦有附会,明、清府、县志《艺文》多收录灵武台咏怀诗作,“名胜”“古迹”等条目列有“灵武古台”,皆因袭此说。两《唐书》本纪和有关人物列传翔实记载了李亨北上行程和即位情况。《旧唐书》卷十、《新唐书》卷六《肃宗本纪》载,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马嵬驿兵变后,太子李亨涉渭水自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北上,十八日至平凉郡(今甘肃省平凉市),“会朔方留后杜鸿渐、魏少游、崔漪等遣判官李涵奉笺迎上”,时河西行军司马裴冕也到平凉,“亦劝上治兵于灵武以图进取,上然之”。遂经原州(今宁夏固原市)北上,二十七日行至丰宁城(唐置,属朔方节度使,位于今宁夏中宁县黄河北岸)南,“见黄河天堑之固,欲整军北渡,以保丰宁,忽大风飞沙,跬步之间,不辨人物,及回军趋灵武”。七月九日至灵武郡城.,十二日即皇帝位于灵武。是日,御郡城南门,颁布诏书,称“朕所以治兵朔方,将殄寇逆,务以大者,本其孝乎。……乃以七月甲子,即皇帝位于灵武。”灵武,时为灵武郡,治回乐县(在今宁夏吴忠市北、灵武市西南)。《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灵州大都督府,隋灵武郡。武德元年,改为灵州总管府……天宝元年,改灵州为灵武郡。至德元年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升为大都督府。”《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关内道……灵州,灵武。大都督府……今为灵武节度使理所。……至德元年,肃宗幸灵武即位,升为大都督府。”《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二:“灵州守御千户所,(宁夏)镇南九十里。……唐仍曰灵州,开元九年置朔方节度治于此,天宝初复改州为灵武郡。安禄山之乱,太子至灵武,即位于郡城南楼是也。”

[78]青山:即今环县西部车道岭。为环县城西川、合道川及镇原县北部诸河发源地和分水岭。其支脉从西北至南主要有老虎岭(城西川与马坊川分水岭)、樱桃掌山(城西川发源地)、五子山(城西川与合道川分水岭)、墩墩山(合道川与黑泉河分水岭)、大方山(大黑川与蒲河分水岭)、服凤山(康家河与白家河分水岭)等。东汉时为今环县西南部(时属北地郡)与安定郡的界山。《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建武六年(30),“青山胡率万余人降异”。卷一《光武帝纪》:建武二十一年(45),“夏四月,安定属国胡叛,屯聚青山,遣将兵长史陈讨平之”。

[79]刘昭:生卒年不详。字宣卿,南朝梁平原高唐(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北)人。武帝时,历任尚书仓部郎、无锡令等职。采集众家东汉史同异,为《后汉书》作注。

[80]参(luán)县:西汉置,属安定郡,为主骑都尉治,治在今环县南部。东汉改属北地郡。西晋废。

[81]章怀太子:即李贤(655—684),唐高宗李治第六子。上元二年(675)立为皇太子、监国。永隆初废为庶人,后于巴州自杀。陪葬乾陵,追谥“章怀”。在世时,曾召集儒士张大安等注《后汉书》。

[82]烟村山:今名烟墩山,位于环县甜水镇境内,属羊圈山脉。羊圈山东起秦团庄乡北界,西至南湫乡北界,为环江与苦水河分水岭,主要支脉有麻黄山、白天池山、烟墩山。

[83]真武:即玄武。本为二十八宿中的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的总称,是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道教奉玄武、青龙、白虎、朱雀为四方之神。宋时因避圣祖谥“玄朗”讳,改玄武为真武。

[84]李继迁(963—1004):宋、辽时银州(治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人。党项族。祖先原为拓跋氏,唐代赐姓李。宋开宝七年(974),任定难军管内都知蕃落使。太平兴国七年(982),族兄定难军留后李继捧向宋献五州地,他与亲信奔夏州东北,抗宋自立。自此联结豪族,转迁无常,渐以强大。后附辽,封为夏国王。端拱初又附宋,任银州观察使,受赐姓名赵保吉。至道二年(996)进围灵州,宋以五路出击无功。次年充定难军节度使等职。咸平间攻取灵州,改西平府,定为郡。后在进攻吐蕃时中箭亡。

[85]李继隆(950—1005):字霸图,北宋潞州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县)人。以荫为供奉官。历监军、都监,知定州,屡破西夏、契丹兵。雍熙二年(985),任环州团练使。至道二年(996)为灵、环等十州都部署。

[86]平夏:指西夏统治区域东南部地区,与北宋环州、定边军、保安军、绥德军等毗邻。

[87]木瓜山:亦称木瓜原,在今陕西省定边县张崾崄乡冯阳庄村,毗邻环县耿湾乡耿河村城子台。宋置木瓜堡,属环州。

[88]总兵:明、清统兵武官。明代遣将出征,别设总兵官、副总兵官统领军务。其后总兵官镇守一方,渐成常驻武官,省称总兵。清因之,于各省置提督,提督下分设总兵官、副总兵官。总兵所辖者为镇,副将所辖者称协。故俗称总兵为总镇,副将为协镇。

[89]马昂(1399—1476):字景高,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人。明宣德间任鸿胪寺序班。正统间,任监察御史,巡按陕西、淮阳、徽州,迁刑部右侍郎,转右副都御史,参赞甘肃军务。景泰间,历任两广总督、左都御史、兵部尚书、陕西总督。

[90]亦孛来:或译作亦不剌因、伊巴哩、亦卜剌等。明畏兀儿近族乜克力部人。蒙古永邵卜部领主,称太师。

[91]罗家山:又名罗山、小罗山(宁夏境内有大罗山,因名),位于今环县南湫乡和罗山川乡,北起甜水镇南界,南至小南沟乡粉子山,支脉及山城乡、洪德镇。

[92]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双泉里李继迁寨(在今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境)。崇祯二年(1629)起义,初号闯将,高迎祥死后,继号闯王。在与明军迂回作战中,曾活动于环、庆一带。崇祯十六年(1643),歼灭陕西总督孙传庭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初于西安建国大顺,年号永昌。接着攻克北京,推翻明朝。后与吴三桂及清军交战中失利,返北京即帝位。永昌二年(1645),于通山县(今属湖北省)九宫山遭伏击身死。

[93]左光先(?—1648):明末清初将领。陕西榆林人。初随洪承畴围剿农民起义军,由游击累迁陕西总兵。崇祯十六年(1643)降李自成,任果毅将军。农民军撤出北京时,奉命殿后,与清军战于定州。顺治二年(1645),被俘降清,任总兵。

[94]曹变蛟(1609—1642):明末将领。山西大同人。少年时随叔父曹文诏从军,官至参将。文诏死后,从洪承畴,任副总兵。崇祯十一年(1638)败李自成于潼关,进左都督。崇祯十三年,随洪承畴出关与清军作战,次年二月松山失陷时被俘杀。

[95]按:《明史》卷三〇九《李自成传》:崇祯“九年春,……贼复分兵再入陕,迎祥由郧、襄趋兴安、汉中,自成由南山逾商、洛,走延绥,犯巩昌北境。诸将左光先、曹变蛟破之,自成走环县。未几,官军败于罗家山,尽亡士马器仗,总兵官俞冲霄被执。自成势复振,进围绥德,欲东渡河,山西兵遏之”。《明史》卷二三《庄烈帝纪》:崇祯九年(1636)夏四月“丙辰,延绥总兵俞冲霄击李自成于安定,败绩,死亡”。《明通鉴》纪八五:“(崇祯九年)三月,……高迎祥、李自成分道再入陕,迎祥趋兴安、汉中。自成突商、洛,走延绥,犯巩昌北境,诸将左光先、曹变蛟破之,自成奔环县。”“(五月)丙辰,延绥总兵官俞冲霄,邀击李自成于安定,战竟日,斩获多;乘胜逐北,贼复突起,冲霄持矛冲突。贼来甚众,围之数重,援兵绝,遂没于阵。”《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八《李自成之乱》:“(崇祯九年)三月,李自成诱别部贼入河南当官兵,而自帅麾下奔汉南,循南山险厄,遵商、洛而行,复出陕西。官军败绩于罗家山,失亡士马无算。自成自鄜州至延绥。夏四月,李自成欲往绥德渡河入山西,定边副将张天机力战却之。贼沿河犯朝邑,将围绥德。延绥总兵俞冲霄引兵逐贼,陷贼伏中,冲霄被执,绥、延精卒尽覆。”原志引《明史》记载于“罗家山”条,意在说“官军败于罗家山……俞冲霄被执”是在“自成走环县”期间,战事发生地在环县罗家山,有误。“自成走环县”“官军败于罗家山”“俘杀俞冲霄”是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的事件。《子长县志》:“崇祯九年(1636)五月十三日,李自成、张天琳率兵由北至安定。榆林总兵俞冲霄率兵拒击,因援兵不至,俞冲霄在安定战死。”

[96]五窑铺:又名邬窑铺,在环县城以北约一百里处,今属环县山城乡。

[97]卧龙山:又名毡山岭,即今环县山城乡西侧马掌子山。

[98]新军户:在今环县秦团庄乡大巴咀塬一带。

[99]安塞川:又名安山川。源于今环县四合塬天桥掌,流经樊家川镇,至木钵镇入环江。

[100]子房川:又名米仓川,在今环县八珠乡境米岔沟。

[101]苍耳川:在今环县车道镇樱桃掌一带,为城西川源头。

[102]赵大夫沟:今名赵家沟。在今环县环城镇白草塬村。

[103]板谷:又名拔谷,即今环江支流合道川。

[104]郭子仪(697—781):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人。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出河北败史思明。潼关失守后退兵朔方,拥立肃宗。肃宗即位后,任关内河东副元帅,合兵回鹘收复长安、洛阳。乾元元年(758)迁中书令,与李光弼等将安庆绪势力压至河北,进封汾阳郡王,史称“汾阳王”。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他说服回纥并与其联合,大破吐蕃。大历间,兼邠、宁、庆节度使。德宗即位,尊为“尚父”。死后追赠太师,谥忠武。

[105]李怀光(729—785):唐渤海郡(今吉林省敦化市)靺鞨族人。本姓茹。少从军,为郭子仪所信用。大历十三年(778)任邠、宁、庆都将。德宗即位,以检校刑部尚书任宁、庆、晋、绛、慈、隰节度使。建中二年(781)迁朔方节度使,仍领邠宁。四年,以泾原兵变,率部至奉天救德宗,屡破朱泚叛军,加副元帅、中书令。旋遭谗,举兵叛唐,因将士愤恨退居河中。唐遣马燧、浑瑊讨河中,李怀光被部将牛名俊杀。

[106].石台谷:又名石堂谷。疑在今环县曲子镇境内。《资治通鉴》卷二三五《考异》引《邠志》记杨朝晟筑三城:“二十六日,军次石堂谷。”《读史方舆纪要》卷五七:“石台谷,在方渠废县界。唐贞元十三年杨朝晟筑方渠三城,发军次石台谷,盖庆州之要道也。”

[107]三岔沟:即今环江支流曲子西沟上游。

[108]佛堂沟:今名曲子西沟。

[109]萧家沟:今名纸坊沟。在今甘肃省庆城县马岭镇境内,为环江支流。

[110]马坊沟:今名马坊川。源于今环县毛井镇红土咀一带,东流至洪德镇肖关村凉水湾入环江。

[111]肃远沟:今名玄城沟。源于今环县小南沟乡白羊井,东流至洪德镇河连湾入环江。

[112]《寰宇记》:即《太平寰宇记》。北宋地理总志,乐史撰,二百卷。

[113]庙宇沟:今名庙儿沟。在今环县环城镇张滩滩村,为城西川支流。

[114]罗山沟:今名罗山川。源于今环县小南沟乡李上山一带,上游称南湫沟,东南流至洪德镇苏长沟村入环江。

[115]南井:又名“官井”。位于今环县环城镇红星村井巷子,长期为环县县城民众生活水源,20世纪80年代后期弃用。

[116]旱海:又名瀚海。因多沙碛少水泉,周七百里,又称七百里旱海。北宋初属灵州,咸平中入西夏,界灵、盐、环三州间。为今环县甜水堡以北至宁夏吴忠市、灵武市间的地区。

[117]张洎(934—997),字师黯、偕仁。滁州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人。南唐进士,官礼部员外郎、知制诰。得李煜信任,后任中书舍人,拜清辉殿大学士。降宋后,授官太子中允,入舍人院。太平兴国四年(979)起,出知相、贝两州,后任礼部郎中。淳化间任太仆少卿,又拜谏议大夫、大理寺判兼史馆修撰等。至道二年(996),任参知政事。后降刑部侍郎。

[118]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字芸叟,号浮休居士,邠州(今陕西省彬州市)人。宋治平间进士。后为监察御史、陕西转运使。徽宗初,召为右谏议大夫。

[119]清远军:北宋初为镇,后改为军,治在今环县甜水镇附近。咸平四年(1001)入西夏,元丰四年(1081)收复,后又被西夏攻占。

[120]赵珣:生卒年不详。北宋雄州归信(今河北省雄县)人。好学,工骑射。曾访陕西五路形胜利害,作《聚米图经》五卷。后荐任陕西缘边巡检使,以战功改泾原路都监。

[121]芦草沟:今名芦沟,位于环县山城乡。

[122]李梦阳(1473—1530):明代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陕西安化(今甘肃省庆城县)人,后徙河南扶沟。弘治进士,历官户部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职。倡文学复古运动,为“前七子”领袖。著有《空同集》六十六卷。

[123]按:《空同集》卷二九《秋怀》:“白豹寨头惟皎月,野狐川北尽黄云。”

[124]振幽举坠:谓发掘坠失的史迹资料。

[125]曩志:旧志。

[126]蒙恬(前259—前210):秦将军。琅琊蒙阴(今山东省蒙阴县)人。破齐后,拜内史。秦统一后,率兵三十万北逐匈奴,收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以南),监修长城、直道。

[127]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进士。历州郡多惠政,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其文纵横恣肆,挥洒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28]按:《指掌春秋列国图》又名《历代地理指掌图》,宋人著述,有的说著者为苏轼,有的说著者为税安礼,有的说著者不详。

[129]萧关:西汉关中四关之一。东汉湮名。唐置萧关县。北宋怀德军有萧关城。按:汉、唐、宋称“萧关”者,其地理位置说法不一。汉萧关,属朝那县界,史学家多认为在今宁夏固原市东南瓦亭,杜佑曾公亮持此说,张守义、应劭近此说。唐萧关县,为神龙元年(705)改他楼县置,属原州,治在今宁夏海原县李旺堡北,至德间没于吐蕃,大中间收复,置武州于此。中和四年(884),武州侨治潘原县(今甘肃省平凉市东南),萧关县废。唐萧关县与瓦亭相距约二百里,明显不在一地。宋萧关城,东至胡卢河(今清水河)十五里,西至绥戎堡三十里,南至胜羌砦六十里,北至临川堡十八里。元丰四年(1081),泾原路转运判官张大宁奏筑。初属镇戎军,后属怀德军。今宁夏海原县高崖乡东草场有古城遗址。《宋史》卷二五三《折可适传》所记“大城萧关”,卷三四八《钟传传》所记钟传遣折可适“领锐骑出萧关,至灵州川”,当在此处。此外,有陇山关说、镇原县西北说,方志多有附会。另有环县城北说,有史志学者认为汉萧关在环县城北战国秦长城上。宋萧关在城北三十里,筑有乌仑城,今有萧关(今作肖关)村。环县城北至宁灵大道亦称“萧关古道”。

[130]张良(?—前189):西汉初大臣。字子房,城父(今河南省襄城县)人,秦末归属刘邦,为重要谋士。在进兵关中和楚汉战争中,刘邦数用其计。封留侯。

[131]白敏中(792—861):字用晦。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人。唐长庆进士。历河东、郑滑、邠宁三府节度掌书记。宣宗立,以兵部侍郎进同平章事。大中五年(851)出为邠宁节度使,后历任西川、荆南、凤翔节度使,拜司徒。

[132]西羌:这里指党项羌。西汉时泛称羌人为西羌,原住地以今青海为中心,南至四川,北接新疆。东汉时多次镇压羌人起义,使其内迁,称徙居金城、陇西、汉阳等郡者为西羌,称东迁安定、北地、西河、上郡、三辅一带者为东羌。

[133]钟传:生卒年不详。字弱翁。饶州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市)人。宋徽宗时,知河中府,历郓、瀛、渭三州,擢显谟阁待制。建言出兵击西夏之灵州有功,进龙图阁直学士。后黜知汝州、杭州、延安等州府。

[134]折可适(约1050—1110):北宋边将。字遵正,岚州(今山西省岢岚县)人。荐试廷中,充鄜延路经略司准备差使。元丰五年(1082),败西夏于米脂。元祐七年(1092)十月,大败西夏梁太后于环州洪德砦。官历成州团练使,知泯州、兰州、镇戎军,洛州防御使,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等。

[135]河陇:指河西和陇右地区。

[136]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人。天宝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判官,又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后入为右补阙。官至嘉州刺史。

[137]盐州:西魏废帝三年(554)改西安州置,治在五原县(今陕西省定边县)。隋大业三年(607)改为盐川郡。唐初复盐州,天宝间改五原郡,乾元初复为盐州。建中后陷吐蕃,建元时收复。

[138]按:此段记述将西汉和唐代方渠县相混。汉方渠县(或方渠除道),治在今环县曲子镇刘旗村张旗环江西岸,有遗址。唐杨朝晟所筑方渠城在方渠县治(今环县环城镇),唐后期废为镇。

[139]富平:县名。秦置,属北地郡,治在今宁夏吴忠市西南黄河东岸,东汉为北地郡治。永和六年(141)因羌乱内迁,寄居冯翊,旧土废弃。复置富平县于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怀德城,仍属北地郡。

[140]合水: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置,为庆州治,治在今甘肃省庆城县城。大业三年(607)为弘化郡治。唐武德初为庆州治。武德六年(623)改为合川县,与弘化县分治州郭,并析合川县置蟠交县(治在今甘肃省合水县老城镇)。贞观元年(627),省合川县入弘化县。

[141]巡抚:官名。明宣德五年(1430)始于地方专设,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代正式以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长官,总览一省军事、吏治、刑狱等,地位略次于总督,仍属平行,别称“抚台”“抚军”。

[142]马文升(1426—1510):字负图,号三峰居士。钧州(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明景泰进士,授御史。积功迁兵部尚书。成化间,以巡抚都御史驻节庆阳,增修堡寨,御戎安民。弘治二年(1489)复为兵部尚书,后迁都御史。撰有《西征石城记》等,后人辑有《马端肃公文集》《马端肃公奏议》。

[143]按:安塞废县的记载亦见于明嘉靖《庆阳府志》、清乾隆《甘肃通志》,然汉、唐、五代史籍均无安塞县置废变迁的记载,《府志》《通志》所言不知何据。宋环州有安塞砦。《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安塞砦,北控西界九星原路,天禧中筑。东至边壕界三十里,西至州四十里。”今环县樊家川镇马驿沟村有宋代城寨遗址。

[144]按:“宁州”为“庆州”之误。

[145]按:“周割属通远军”有误。木波镇割属威州在后晋天福四年(939)。

[146]崆同诗:即《空同集》。卷二七《环县道中》有“水抱琵琶寨,山衔木钵城”句。

[147]开成县:元置,为开成府(州)治,治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南开城镇。明属平凉府,成化三年(1467)废。清属平凉府固原州。

[148]按:“清平关在县西北六十五里”的记载见于清乾隆《甘肃通志》卷十《关梁》,里数有误。《宋史》卷八七《地理志》载,清平关在兴平城以北三十里,兴平城在洪德砦北二十里,则清平关当在州西北一百一十里,即今环县山城乡附近。明、清在县西北八十里置清平递运所、清平驿,邻近宋时兴平城,即在今环县洪德镇赵洼村一带。

[149]游击:武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汉始置,称游击将军。后历代沿用为武官的官阶。唐、宋武散官中有游击将军。明总兵官以下有游击将军,分掌驻地防守应援。清沿置,分置于各省,位参将下,掌营汛军政。

[150]大边:指明长城。亦称边墙。部分重要地段和边关重镇筑有外、内两道边墙,分别称为大边和内边。

[151]哨: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明永乐时分步骑军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合为五军。嘉靖时中军、哨、掖之名均罢。后改以哨为较小的编制单位,以三千一百二十人为一枝,每枝分左、中、右哨。

[152]按:环县境域之安边,或城、或砦、或所,无“安边堡”之谓。明安边堡,正统二年(1437)置,即旧安边营,在今陕西省定边县东安边镇。《明史》卷九一《兵志》:“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张杰言:‘延庆等境广袤千里,所辖二十五营堡,每处仅一二百人,难以应敌,宜选精锐九千为六哨,分屯府谷、神木二县,龙州、榆林二城,高家、安边二堡,庶缓急有备。’又请分布鄜、庆防秋军二千余人于沿边要害。”其所言六哨分屯于二县、二城、二堡,皆在延绥镇辖区,与环县无关。

[153]折姜和市:又称折姜会。设于环州、怀德军与西夏静塞监军司交界处的交易场所,宋属环州,元昊立国后属西夏。约在今环县甜水镇西,具体无考。

[154]界堠:古代筑在边境交界处的土堡或土坛,用以瞭望敌情、分界或计里程。

[155]兴平城:在今环县洪德镇赵洼村。古城遗址位于环江东岸台地。

[156]细腰城:今环县车道镇安掌村豆城子有宋城遗址,面积约四十二万平方米。城址处北宋环州与原州交界区域,疑是。

[157]种世衡(985—1045):北宋名将。字仲平。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以荫补将作监主簿。历任泾阳知县、同州通判、环州知州、环庆路兵马钤辖等职。庆历年间,擢知环州兼环庆路钤辖,课吏民习射,令属羌诸部置烽火相保,屡败夏人。受命筑细腰城时染病卧床,然“闻命即起”,使甲士昼夜修筑,城成而卒。

[158]原州:北魏正光五年(524)置,治在高平郡(西魏改为高平县,西魏末改平高县,即今宁夏固原市)。隋大业三年(607)废为平凉郡。唐初复为原州。天宝初改为平凉郡。乾元初复为原州,广德初没入吐蕃,贞元十九年(803)徙治平凉县(今甘肃省平凉市)。元和三年(808)徙治临泾县(今甘肃省镇原县),大中三年(849)徙治平高县,广明后复治临泾县。北宋因之,属秦凤路。元初改名镇原州。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三《仁宗庆历四年》:“环、原之间,属羌有明珠、灭藏、康奴三族最大,素号强梗。抚之则骄不可制,伐之则险不可入。其北有二川,交通西界,宣抚使范仲淹议筑古细腰城断其路。于是檄知环州种世衡与知原州蒋偕共干其事。世衡时卧病,即日起兵,会偕于细腰,使甲士昼夜筑城,先遣人以计款敌,敌果不争。又召三族酋长犒之,谕以官筑此城,为汝御寇。三族既出不意,又无敌援,因遂服从。成而世衡卒。”卷一五四《仁宗庆历五年》:“(春正月)丙寅,以细腰城隶环州。”卷一五六《仁宗庆历五年》:“(闰五月)甲辰,以细腰城隶原州,从四路安抚使范仲淹之请也。”

[159]按:此处言乌仑城为范仲淹筑,咸平中重修,记述与清乾隆《甘肃通志》同,时序混乱且史实有误。《宋史》卷二五一《符彦卿传》:“明年(天成四年)……改庆州刺史。奉诏筑堡方渠北乌仑山口,以招党项。”《武经总要》前集卷一八:“乌仑砦,控乌仑川一带贼马来路,咸平中重修。”乌仑筑城在五代后唐天成四年(929),宋咸平中重修。而范仲淹经略环庆在庆历间,晚咸平四十年。原志“肃远城”记述也出现该问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四《真宗咸平六年》:五月“乙卯,邠宁环庆部署言:‘准诏,筑大落门乾川寨毕功,赐名肃远。’”肃远城筑于咸平六年(1003)。

[160]章楶(1027—1102):北宋名将。字质夫。建宁军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人。以荫入官。进士及第。元祐六年(1091)以龙图阁直学士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庆州,大败夏兵于环州洪德砦。

[161]按:元祐七年(1092)十月,章楶、折可适大败夏兵于洪德城,史称“宋夏洪德城之战”。《宋史》卷二五三《折可适传》略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九《哲宗元祐七年》详载。

[162]仓大使:官名。明、清皆置,掌管仓库贮存事务。

[163]驿丞:明、清掌管驿站的官员,主邮传事务。

[164]按:《宋史》卷八七《地理志》:罗沟堡“地名火罗沟及阿原烽,……南至阿原堡约四十里”。又,阿原堡“地名见‘罗沟堡’,……北至罗沟堡约四十里”。对两堡地名的记述含混不清,似阿原堡、阿原烽应为一地。原志引文中将“绥远砦”记为“肃远砦”,由此认为“罗沟堡”“在县西北一百里”处,又言此堡“即清平驿也”,记述有误。《定边县志》附录《定边县南部山区宋代城堡考》:“罗沟堡(安达城),《宋史·地理志》环州条下:罗沟堡,……经实地考察,宁羌砦(铁角城)东北约六十里处,本县白马崾崄乡安达城村西北二里石涝川河岸有一古城遗址,现名安达城。清嘉庆《定边县志》记述:暗达城,在县西南二百二十里,田百户城西。其方位和与邻近城堡的距离,完全与《宋史》记述一致。由罗沟堡改名为暗达城,当在元、明时期。”

[165]按:此条记述与清乾隆《甘肃通志》同,“在县北七十里”有误。《武经总要》前集卷一八:“平远砦,东控大岘川入灵武路,天禧中筑。东至州七十里,西至定边砦二十里,南至熟户二十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〇三:“七月,贼数万众复围平远及定边、合道、石昌等砦,环州洪德砦主赵振引兵由别道力战,抵平远砦。……贼势不敌,乃请和,西边以平。”据上,平远砦当在环州西七十里。今环县虎洞镇魏家河村吴城子有宋砦遗址。

[166]团堡砦:《武经总要前集》卷一八:“团堡砦,天禧中筑。东至熟户,南至熟户,西至熟户,北至石昌镇四十里,又至州一百五十里。”今环县天池乡吴城子村东岔有宋砦遗址。

[167]按:此记载见于清乾隆《甘肃通志》和《读史方舆纪要》卷五七。《武经总要》《宋史》中环州、庆州均无安化砦的记载。

[168]阿原堡:据《定边县志》附录《定边县南部山区宋代城堡考》,堡址在今陕西省定边县白马崾崄乡东部边界处。

[169]朱台堡:《宋史》卷八七《地理志》:“朱台,本朱灰台,政和三年建筑,赐名。东至鸡嘴堡约一十八里,西至木瓜堡约五十里,南至阿原堡约四十里,北至蕤毛嘴约二百步。”据《定边县志》附录《定边县南部山区宋代城堡考》,堡址在今陕西省定边县樊学乡城子梁村,当地称“石城则”。遗址北约二百步山丘上有人工挖掘的防卫壕堑,约六千平方米,当为蕤毛咀。

[170]大拔砦:《武经总要》前集卷一八:“大拔砦,入庆州路,西北至州七十五里,东至熟户郭家族十五里,西至石昌镇五十里,南至马岭四十五里,北至木波岭三十里。”据此,该砦应在今环县曲子镇境内,具体待考。

[171]流井堡:今环县罗山川乡苇子城村有宋堡遗址,其方位及四至里程基本符合《宋史》记载。

[172]惠丁堡:据《宋史》卷八七《地理志》对此堡方位及四至里数的记载,当在今环县耿湾乡东南天桥村一带,具体待考。

[173]徐家窑砦:依地名和方位,即安边城。

[174]葫芦川:今名罗山川,为环江支流。

[175]归德堡:《宋史》卷八七《地理志》:“归德堡,东至木瓜堡五十里,西至定戎堡约三十里,南至洪德砦四十里,北至虾和市贼砦约四十里。”今环县耿湾乡黑城岔村有宋代城砦遗址,基本符合《宋史》记载。《定边县志》附录《定边县南部山区宋代城堡考》言,陕西省定边县刘峁塬(属姬塬镇)转咀子村有古城遗址,旧称蛤(虾)蟆寨,现名荞麦城,处盐庆大路,为青、白盐南入宋境必经之地。方位、里数与《武经总要》所记虾蟆砦、《宋史》所记虾和市相符。

[176]钱即(1054—1124):字中道,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崇宁中,任陕西转运判官,后知庆州,筑安边城、归德堡,包地万顷,岁得粟数十万。

[177]任谅(1069—1126):字子谅,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宋徽宗时,历官河北转运判官、陕西转运副使、京兆尹。

[178]按:《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定边砦,在三店沟戎马来路,北控西界三条路。天圣中置。东至平远砦二十里,西至蕃界十五里,南至熟户,北至边壕十五里。”今环县虎洞镇高庙湾村杜家湾有宋砦遗址,疑是。原志引述的李讹哆攻定边事,《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卷三五六《任谅传》记载大体一致。《任谅传》载:李讹哆知边廪不继,阴阙地窖粟而叛,遗西夏统军书,称定边可唾手取。谅谍知其谋,亟输粟定边及诸城堡,且募人发所窖,得数十万石。讹哆果入寇,失藏粟,七日而退。他日,复围观化堡,而边储已足,讹哆遂解去。观化堡,时为定边军所属砦堡之一,在其东北。由此可知,李讹哆阴结梁哆掘粮发生于定边军,与环州定边砦无关。

[179]麝香堡:今环县耿湾乡耿河村城儿沟有宋砦遗址,与《宋史》卷八七《地理志》所记方位、里数基本相符。

[180]通归堡:据《宋史》卷八七《地理志》所记方位、里数,当在今环县耿湾乡境内,待考。

[181]永和砦:《武经总要》前集卷一八:“西控大岘川,北至蕃界,天禧中始筑。东至洪德砦,西至熟户,南至金汤族,北至蕃界。”有学者认为在环县环城镇十五沟村十里寨,待考。

[182]何福(?—1410):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人。元末投朱元璋,积功至指挥同知。擢都督佥事。建文初进左都监。永乐中充总兵镇宁夏、陕西、甘肃,后封宁远侯。八年(1410)从成祖北征,数违军令,后都御史陈瑛劾其有怨言,惧而自缢。

[183]按:唐开元十六年(728)正月,安西副大都护赵颐贞败吐蕃于曲子城,记载见于《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时,安西都护府东界至今阿尔泰山一带,距关内道所辖庆州方渠县甚远。吐蕃侵扰庆州始于乾元元年(758),占据方渠则在广德二年(764)。

[184]察院行台:明、清中央监察机构为都察院,简称察院。御史巡察在外,其驻节的临时办公处称察院行台。

[185]常平乡仓:常平,古代朝廷调节粮食、储粮备荒的政策和制度。西汉五凤四年(前54)从耿寿昌建议,在边郡设常平仓,谷贱时收进,谷贵时卖出。清代各省会至府、州、县均置,按州、县大小定额存储米粮,存粮用于平粜,也用于赈贷。

[186]按:在环县境内的战国秦长城遗迹,学界已有考察研究。言甜水堡“横堡而过”有“秦第二道长城”,史籍无记载,此处所指“长城”应为明代“固原旧边长墙”(固原内边、新大边)。明嘉靖时兵部尚书、督陕西三边军务王琼《设重险以固封守奏议》:“花马池之南,固原之北环县地方,东至榆林神木堡黄河,西至兰州黄河,绵亘两千余里,中间山势连络,皆可设险”,尤其“东自环县地界响石沟起,西至靖虏卫花儿岔止,共长六百三十里,”最为要紧。明嘉靖《固原州志》卷一:“又将环县甜水堡至石涝池堡,靖虏至兰州要害之处,皆筑墙挑沟,设险以守。下马防关……悬榜于楼上曰‘重门御暴’,于甜水堡关楼上曰‘北地重门’,于兰州刻石曰‘千里巨防’。”固原以北边墙,西自下马关,东至今定边县姬塬镇饶阳水堡,由墙体、关堡、烽火台组成,环县境内分布于甜水镇、山城乡和秦团庄乡,遗迹有残墙体长约13.8千米。

[187]按:此处石昌城“在县西三十里,北宋范仲淹筑”的记述,同清乾隆《甘肃通志》。石昌镇为五代、北宋环州四镇之一。《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石昌镇,控西北马岭大川口入故威州路,北与合道镇相应援。咸平中重修。东北至大拔寨五十五里,西至州百五十里,南至团堡砦四十里,西北至界。”按此记载,宋石昌镇应在今甘肃省庆城县马岭镇与环县曲子镇交界地区,有方志学者认为今庆城县蔡口集乡蔡口集村石炭子城即是。明、清府志和清县志皆记载石昌城在县城西三十里,与《武经总要》记述出入很大,有学者认为在今环城镇西川村文吊咀,但未发现城寨遗址。

[188]雷德骧(917—992):字善行,同州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人。《宋史》卷二七八《雷德骧传》:“宋初,拜殿中侍御史,改屯田员外郎、判大理寺。其官属与堂吏附会宰相赵普,擅增刑名,因上言,欲求见太祖以白其事。未引对,直诣讲武殿奏之,辞气俱厉。……太祖贷其罪,削籍徙灵武。数年,其子有邻击登闻鼓,诉中书不法事,赵普由是出镇河阳。”按:《宋史》卷三《太祖本纪》:开宝六年六月,“雷有邻告宰相赵普党堂吏胡赞等不法”。据此,谓雷德骧削籍灵武在开宝六年,有误。

[189]按:《史约》,依原志卷八《人物》雷德骧条应为《正史约》,即《纲鉴正史约》,明顾锡畴撰,三十六卷,以编年记载历代梗概,时为乡塾课本。其注何人何时所作,不详。注谓“灵武,今庆阳府环县”,恐误。

[190]鱼湖墩:即张铁铺行台,因采用宁夏境内鱼湖墩图修筑而名。今环县甜水镇张铁村有明代保宁堡遗址,即是。

[191]河西道:指河西分守道。明初以布政、按察二司辖区广大,由布政司的佐官左右参政、参议各分理一部分府州县的钱谷,称为分守道;按察司的佐官副使、佥事各理一部分府州县的刑名,称为分巡道。清乾隆十八年(1753)裁参政、参议等职官名称,专称分守道、分巡道,长官称道员,多兼兵备衔,管辖府州县,成为布政、按察二司与府、直隶州间的一级。《明史》卷七五《职官》:“河西道,驻庆阳。”嘉靖《庆阳府志》卷十:“河西道分守延、庆二府,旧因环庆兵备道住扎鄜州,而分守道原住扎延安府,自晋溪玉公裁革环庆兵备,因移置分守于庆阳。”

[192]可朝玩而夕临,足摅怀而荡志:语出唐太宗李世民《小山赋》,见《全唐文》卷四。

[193]方舆览胜:即元代地理总志《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刘应李编,三卷。按:原志误为《方舆览胜》。

[194]苏、白:指苏轼和白居易。白居易在唐穆宗时任杭州刺史,苏轼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二人任上组织疏浚西湖,分别筑成“白堤”“苏堤”。

[195]申画郊圻,慎固封守:语出《尚书·毕命》。申画,划分。郊圻,封邑内外的界域。慎固封守,孔颖达疏:谨慎坚固封疆之守备。

[196]绥夏:泛指今陕北一带和宁夏地区,唐、宋以至元、明素为边陲重地。明代先后置延绥、宁夏、固原镇,为“九边”之设防要地。

[197]李思齐(1323—1374):元末明初将领。字世贤,罗山(今河南省罗山县)人。至元间,镇压罗山农民军,又败农民军李喜喜部、明玉珍部。至正二十五年(1365)封许国公。与明军战于潼关,败走凤翔。明洪武二年(1369)又败走临洮。后降明。

[198]推官:官名。唐代始设,节度使、观察使属僚,掌推勘刑狱诉讼。宋沿置,实为郡佐。元、明于各府皆置推官,掌理本府刑狱之事。

[199]奉檄:谓奉召赴任。语出《后汉书》卷三九《刘平传》序。奉,通“捧”。檄,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200]典史:官名。元置,与县尉同是知县的属官,掌管收发公文。明、清沿置。明废除县尉,由主簿掌管缉捕;主簿出缺时,由典史兼管。清由典史掌管缉捕、狱囚。因之典史也称县尉。

[201]戒石:宋以来立于地方官署中刻有警戒铭文的石碑。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戒石》:“我朝立石于府州县甬道中,作亭覆之,名曰戒石。镌二大字于其前,其阴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清朱象贤闻见偶录》:“予考旧典,此名戒石。所刻十六字,乃宋太宗赐郡国以戒官吏,立石堂前,欲令时时在目,不敢忽忘之意。”

[202]六房:明、清地方官署中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的合称,为书吏办公场所。

[203]主簿:官名,汉以后历代中央及地方官府皆置,多掌监印,检核文书簿籍,钩稽缺乏,故有“主簿为印曹”之说。明县主簿与县丞分掌巡捕、粮马之事。清亦设,视地方事务繁简而置,佐知县掌钱粮、户籍诸事。

[204]旌善、申明亭:明初始设于各府、州、县的教化亭。旌善亭,用以表彰美善。申明亭,用以张贴朝廷文告、公布作奸犯科人事等。

[205]布政分司:布政使司设在府、县的衙署,犹布政司行台。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的省称,亦称布政司,明洪武间改行省置,长官为布政使。清代为督、抚属官,专管一省民政和财政,亦称蕃台、蕃司。

[206]按察分司:按察使司设在府、县的衙署,犹按察司行台。按察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的省称,亦称按察司,明于各省设置,长官为按察使,掌刑名按劾之事,后置各道按察分司。清代亦设,隶于总督、巡抚,亦称按台、臬台。

[207]漏泽园:古时凡无主尸骨及家贫无葬地者由官家丛葬,其地称漏泽园。制始于宋。

[208]按:原志以上两段,与《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15·乾隆环县志》影印本文字有异。影印本“六房在二堂南左右分列”后为:“东书房五间。在三堂东北,知县马建珍捐俸修建。西书房三间。在三堂西南,知县高观鲤捐俸修建。住房二十间。前后分置。典史署。在县治西,向赁民房居住,康熙末年公捐修建。监狱一所。在仪门西,内、外房五间。”

[209]按:原志该条为抄补,个别数字间有矛盾,与《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15·乾隆环县志》影印本文字有异。影印本作:“明设仓廒四处。在县城者惟环庆仓,在县治东。外三仓,曰清平,在洪德城;曰山城,在城北一百二十里;曰韦州,在城北三百三十里。以上三仓,分置各堡,统辖于县,故附志此。库,在正厅西。以上仓库,明末贼变,俱遭焚毁,无存。国朝设仓三处,统曰常平。在城者七十九间。内五十五间在县治南,乾隆十一年知县马廷珍承建;二十四间在旧县署基,乾隆十九年知县高观鲤详请重修。曲子镇仓二十间,在察院旧基,乾隆十一年知县马廷珍承建。乾隆十三年,知县高观鲤捐建斗级守宿房一间,栅栏一座,围以墙垣,仓储慎固。洪德城仓二十九间,俱在老城北首。内二十间知县马廷珍承建;五间高观鲤承建,又捐建仓廒四间、斗级守宿房一间,围以墙垣,安以木栅,空城储积,方得慎固。库曰广盈,在县二堂之西,亦知县马廷珍承建。”

[210]进士:唐为经州、县考试后解送朝廷考生的通称,亦称举人、贡士,考试合格者称赐进士及第。宋科举入殿试合格者按等级授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后方为登科。明、清贡士经殿试录取后赐出身者方称进士。

[211]解元:唐由诸州、县送举子赴京应礼部考试称解,州、县考试称解试,居第一者称解元。宋又称解头、举首,为对各类解试第一名之称谓。明、清用以称乡试第一名。

[212]举人:科举制度中应贡举考试的各科士人。唐制,举人又称进士、贡士。宋代,凡应贡举考试的各科士人均称举人,俗称举子。登科即授官职,应试不合格须再应举。明、清时“举人”则作为乡试中式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可于次年进京会试,亦可直接授官。

[213]文宣王:孔子的封号。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

[214]训导:学官名,明清府、州、县儒学的辅助教职。

[215]教谕:学官名。宋代于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始置,掌训导、考核、责罚。元代始于县儒学及医学置。明代置为县学正官。清沿明制,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216]乡官:古代县以下地方设乡、里等组织,地方乡、里有位无禄之官统称乡官。

[217]四勿: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语出《论语·颜渊》。

[218]心箴:宋理学家范浚作。内容为:“茫茫堪舆,俯仰无垠。人于其间,眇然有身。是身之微,太仓稊米。参为三才,曰惟心耳。往古来今,孰无此心。心为形役,乃兽乃禽。惟口耳目,手足动静。投间抵隙,为厥心病。一心之微,众欲攻之。其与存者,呜呼几希。君子存诚,克念克敬。天君泰然,百体从令。”

[219]参将:明镇守地方的统兵官,位在总兵、副总兵之下,分守各路。

[220]都督佥事:官名。元末朱元璋于大都督府置,又称佥都督。明洪武十三年(1740)改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置。凡有公、侯、伯爵者,可与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分任掌印、佥书以掌府事,或任总兵、副总兵镇守,或挂印出征。

[221]明伦堂:旧时各地学宫孔庙的大殿称明伦堂。亦泛指学堂、讲经堂,是聚集生员讲经训示、宣扬伦理的讲堂。取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222]贡生:明府、州、县儒学中取得入京师国子监读书资格的生员(秀才),称贡生。明分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分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纳贡、例贡入监资格由纳粟、纳马、捐资取得,其他资格均由考选取得。

[223]三韩:县名。辽置,为高州治,治在今内蒙古赤峰市东北哈拉木头村西土城子古城。《辽史》卷三九《地理志》三韩县:“辰韩为扶余,弁韩为新罗,马韩为高丽。开泰中,圣宗伐高丽,俘三国之遗人置县”,因名。清属汉军正黄旗。

[224]寡妇桥:原址在今环县八珠乡米岔沟沟脑张下沟与华池县白马乡张新庄交界处,已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