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国于天地,必有与立[1],学校是也。古帝王掘起,百务未遑,先以一牢[2],肃恭瞻拜,岂非以师教万世不得与凡有功德者齿哉?国家重道崇儒,超越前代,殷[3]荐追尊之典,为史册所未闻。而或考制不详,湮没德意,则固司牧者之咎也。爰仍郡志之旧,特起学校志,不杂群祀[4],亦以觇表章正学之休焉尔。志《学校》。
儒学先在马岭,宋咸平间兵马监押张蕴建[一][5],知莱州麻某撰碑记,庆历四年移置今县。在南城稍东,明洪武间,知县李健创建,东西六十步,南北一百步。成化间,同知李著[6]更拓其地,改置修饰,多立号舍,以便生徒肄业。弘治间,知县李宾重建,规模益大。嘉靖二年,知县王鉴重修。十四年,参议[7]李文中[8]令推官桂祥[9]监修,有训导耿雄记。《郡志》载,有敬一亭[10]御制碑七座,名宦、乡贤祠各一所,明伦堂三间,博文、约礼斋各三间,大门、仪门各一所,馔堂、厨房、经书库、学仓各一所,教谕、训导公廨三所,生徒号舍二十间,泮池桥门坊一座,射圃亭一所。明季叠遭兵火,灰烬无存。本朝顺治七年,知县滑仑重建,推官李尔蕙[11]为记。时乱离甫定,规模草创。自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外,一切未备。因循一百余年,风雨飘零,前制亦大半圮毁。乾隆十九年,知县高观鲤捐资重建,学庙庶乎苟完焉。制详于左:
大成殿五间。东西两庑各五间。戟门三间。旁开礼门、义路二穴,便执事行走。泮池一区。砖甃置石桥。棂星门三间。名宦祠三间。在戟门东。乡贤祠三间。在戟门西。照墙一座。路旁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坊二座。明伦堂三间。在庙西。博文、约礼斋各三间。左右分列。大门、仪门各一所。面西。<
位序
正殿:南向祀至圣先师孔子。明嘉靖间,从宰辅张璁[12]议,易象为主,去王号。本朝因之。四配:东西向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亦明张璁议。十哲[13]:闵子骞损、冉伯牛耕、仲弓雍、冉有求、子路仲由、宰我予、子贡赐、子游言偃、子夏卜商、子张颛孙师,皆称先贤某子。分东、西向。初,张璁定十哲以子张补子渊。本朝康熙间,以有若似孔子,朱子羽翼圣经,增置十哲从祀。
两庑:先贤澹台灭明、宓不齐、原宪、公冶长、南宫适、高柴、漆雕开、樊须、司马耕、公西赤、琴张、申枨、陈亢、巫马施、梁鳣、公晰哀、商瞿、冉孺、颜辛《史记》作柳、伯虔、曹恤、冉季、公孙龙、漆雕哆、秦商、漆雕徒父、颜高、商泽、壤驷赤、任不齐、石作蜀、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后处、鄡单、奚容蒧、罕父黑、颜祖、荣旂、秦祖、左人郢、句井疆、郑国、公孙句兹、原亢、县成、廉洁、燕伋、叔仲会、颜之仆、邽巽、乐欬、公西舆如、狄黑、孔忠、公西蒧、步叔乘、施之常、秦非、颜哙,以上明代从祀。秦冉、颜何、县亶、牧皮、林放、蘧瑗、乐正子、公都、万章、公孙丑。以上雍正六年敕九卿[14]议定增祀。先儒左丘明、公羊高、穀梁赤、伏胜、高堂生、孔安国、毛苌、董仲舒、后苍、杜子春、王通、韩愈、胡瑗、周敦颐、程颢、欧阳修、邵雍、张载、司马光、程颐、杨时、胡安国、朱熹、张栻、陆九渊、蔡沈、吕祖谦、真德秀、许衡、薛瑄、罗从彦、李侗、陈宪章、胡居仁、王守仁。以上明代从祀。蜀诸葛亮,宋尹焞、魏了翁、黄干、陈淳、何基、王柏,元赵复、金履祥、许谦、陈澔、吴澄,明罗钦顺、蔡清,本朝陆龙其。以上雍正六年奉敕集议增入。
启圣祠[15]。在大成殿后。祠孔子五世祖木金父肇圣王、祁父裕圣王、防叔诒圣王、伯夏昌圣王、叔梁纥启圣王。以上雍正元年追封,诏改启圣祠为崇圣祠。配祀颜无繇、曾点、孔鲤、孟孙氏,俱称先贤某氏。从祀程晌、朱松、蔡元定、周辅成,以上明代议。张迪。雍正六年增入。俱称先儒。
祭器
帛筐二十个,白磁爵三十九只,登一,铏十八,簠、簋各一百六十四,笾、豆各五百八十六,罇三,铜爵一百四十七,牲俎二十。以上祭器,乾隆七年置。按《明志》,正位:酒尊一,爵三,登一,铏二,牺尊、象尊、山罍[16]各一,笾、豆各十,簠、簋各二[二]。配位:共酒尊一,各爵三、登一、铏二,笾、豆各六,簠、簋各一。十哲:共酒尊一,东西各爵五、铏一,笾、豆各四,簠、簋各一。东西庑:每四位爵四[三],笾、豆各四,簠、簋各二。又,正位:牛一,羊一,豕一,帛一。四配:羊一,豕一,解为四体,帛各一。十哲:东西各豕一,解为五体,帛各一。两庑:东西各豕一,解为一百八分,帛各一。又,笾、豆之实:用十者,笾实以形盐、藁鱼[17]、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豆实以韭菹[18]、醯醢[19]、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笋菹、鱼醢、脾析、豚胉;用六者,笾减芡、鹿脯,黑、白饼,豆减韭菹、醯醢、脾析、豚胉;用四者,笾实以形盐[四]、藁鱼、枣、栗,豆则实以芹菹、兔醢、菁菹、鹿醢;各二者,笾实栗、鹿脯,豆实菁菹、臡[20]。簠、簋各二者,实以黍稷、稻梁;各一者,实以黍稷。登实以太羹,铏实以和羹。启圣祠视[21]四配,东西配视十哲,从祀视两庑。本朝参用明数,惟牺、象、山罍不设,十哲增二,东西应各爵六。至牲俎,正位牛一、羊一、豕一,四配羊二、豕二,十二哲羊二、豕二,两庑羊二、豕二。崇圣祠正位羊一、豕一,配位、从祀各羊一、豕一。每岁文庙祭祀,银两额设五十九两六钱,与各坛通融支用。内地丁项下征支银一十五两一钱七分八厘一毫六丝,余则赴司请领。
乐器
麾旙二,琴八桌八,瑟二架二,柷一,敔[22]一,搏拊[23]二,龙笛二,凤箫二,洞箫二,笙四,箎[24]二,埙二,金钟十二,玉磬十六,应鼓一,鼗鼓[25]一。
舞器
节二,羽十六,龠[26]十六,干十六,戚十六。乾隆五年定例,府州县学乐舞生额设三十六名,照依六佾之数,外加四名,以备疾病事故更替之用,其余悉行罢黜。
书籍
《圣谕广训》[27]一本,《谕旨录》[28]二部三十本,《御制朋党论》[29]一本,《大清律》[30]一部二十本,《十三经》二部一百二十本,《二十一史》一部五十函共五百本,《明史》一部一百本,《御纂易经》[31]二部,《御纂书经》二部,《御纂春秋》二部,《御纂诗经》二部,《朱子全书》二部,《驳吕留良四书讲议》[32]二部。
生儒
贡生无定额。额设廪生[33]二十名。每名岁支饩粮银[34]三两二钱,随支膳夫银六钱六分六厘六毫六丝。增生二十名。附生无定数。每岁科试[35]入学各八名,遇恩广额。武生[36]。每岁试准入学十二名。
社学[37]
在县治西北,东西长三十步,南北长八十步,久废,基址现存。贡生都邦彦请帖佃种,修复之日,收回可用。乾隆十六年,知县高观鲤捐设社学三处,暂寄庙宇。县城设心福寺[38]。曲子镇设北门楼,今移伏虬。洪德城设三圣庙。
乡饮酒礼[39]
每岁正月望、十月朔,举行其仪。以长官为主,以乡之致仕官有德行者一人为大宾[40],年高有德者为僎宾,其次为介,教职为司正。赞礼、赞引、读律,皆使诸生中之能者。环县明伦堂素废,奉行乡饮无地。本朝百余年来,典礼久阙。乾隆十九年,知县高观鲤捐建堂阶,适奉檄举报乡饮,询谋士庶,公举在籍训导杨大伦为大宾,庠生王敬之为僎宾,耆民都有耻等为介宾。册造请咨,拟于十月朔日举行为始。原额银二十两,裁减银十七两,止该银三两,又除荒银二两四钱八厘四毫九丝二忽七微九纤六尘,止该银五钱九分一厘五毫七忽二微四尘,在地丁项下征支。
【校勘记】
[一]宋咸平间兵马监押张蕴建 “兵马监押张蕴”原志作“部署张凝”。据《陇右金石录》载《环州马岭镇夫子庙碑阴》改。
[二]簠簋各二 “各二”原志作“各四”。据《明史》卷四七《礼志》改。
[三]每四位爵四 “爵四”原志作“爵一”。据《明史》卷四七《礼志》改。
[四]笾实以形盐 原志脱“笾”。据《明史》卷四七《礼志》补。
【注释】
[1]国于天地,必有与立:《左传·昭公元年》:“后子见赵孟。……赵孟曰:‘秦君何如?’对曰:‘无道。’赵孟曰:‘亡乎?’对曰:‘何为?一世无道,国未艾也。国于天地,有与立焉。不数世淫,弗能毙也。’”与,辅助。立,存在。
[2]牢:古代祭祀用的牛、羊、豕三牲,三牲各一为一牢。
[3]殷:盛大的音乐。《易·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王弼注:“用此殷盛之乐荐祭上帝也。”
[4]群祀:古代大祀、中祀以下列在祀典的祭祀。清代有祭群庙、群祠之典。群庙如先医庙、火神庙,群祠如贤良祠、旌忠祠,皆在群祀之列。
[5]兵马监押:武官名。宋代置于路、州、府、军、监的武官称都监,资浅者称监押。
按:原志记述环州儒学为“宋咸平间部署张凝建”,依《环州马岭镇文宣王庙碑记》(见原志卷九《艺文》),环州儒学建于宋咸平元年(998)。营建者张侯(名讳不详),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其子张揆《宋史》有传。张维《陇右金石录》载有宋范仲淹书《环州马岭镇夫子庙碑阴》:“庆历二年春正月,予领环庆之师,出按边境,过马岭镇。四望族落,皆镇之属羌,而戍城之中,有夫子庙貌。观其记石,乃故兵马监押、殿直、赠某官张公蕴之所建也。”据此,环州儒学营建者为张蕴,谓张凝建有误。张凝咸平四年(1001)始任邠宁环庆灵州路副都部署兼安抚使。
[6]李著:明山东濮州(今山东省范县)人,天顺间任庆阳府同知。
[7]参议:官名。元、明、清为朝廷和行省的属官。明在布政使下设左右参议,因事设置,分守各道,辅佐布政使主管钱粮事务。
[8]李文中:云南大理卫官籍。明嘉靖间,为分守环庆参议。
[9]桂祥:河南汝阳(今河南省汝南县)人,明嘉靖间任庆阳府推官。
[10]敬一亭:明嘉靖间,各地文庙皆设敬一亭,亭内立碑,上书嘉靖帝御题“敬一箴”,作为生员士子的座右铭。
[11]李尔蕙:山西代州(今山西省代县)人,清顺治六年(1649)任庆阳府推官。
[12]张璁(1475—1539):字秉用,浙江温州府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人。明正德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嘉靖间任首辅。著有《张文忠集》。
[13]十哲:孔庙从祀的十位先哲,为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弟子。《论语·先进》记录了孔子对学生中代表人物的评价:“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颜渊配享后,以子张补入“十哲”。清康熙间,曾置有若、朱熹从祀,成为“十二哲”,除朱熹外,皆为孔子弟子。
[14]九卿:古代朝廷九个高级官职的合称。历代多设九卿,各朝的名称、司职有所不同。清代以三公(太子太师、太保、太傅)及六部尚书为大九卿,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大理寺卿、鸿胪寺卿、光禄寺卿、同政使、国子监祭酒、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为小九卿。
[15]启圣祠:奉祀孔子父亲叔梁纥及先祖的享殿,亦名崇圣祠。
[16]山罍(léi):刻有山云图纹的祭器,也称山尊。
[17]藁(gǎo)鱼:干鱼。
[18]菹(zū):腌菜。
[19]醯醢(xī hǎi):醋和酱。醯,食醋。醢,酱;又,肉酱。
[20]臡(ní):带骨的肉酱。
[21]视:比照。《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赵岐注:“视,比也。”
[22]敔(yǔ):古乐器名,又称楬。形如伏虎,用长木尺敲打,雅乐将终时击以止乐。
[23]搏拊:古乐器名。《释名·释乐器》:“搏拊,以韦盛糠,形如鼓,以手拊拍之也。”明、清所制搏拊,形如建鼓而小,鼓腰有环系绳。作乐时,挂在颈上用手拍,建鼓击一下,搏拊击两下,相互应和。
[24]箎(chí):古管乐器。竹制,像笛,单管横吹,专用于雅乐。
[25]鼗(táo)鼓:即长柄摇鼓,俗称拨浪鼓。
[26]龠(yuè):古代管乐器,像编管之形,似为排箫之前身。有吹龠、舞龠两种。吹龠似笛而短小,三孔;舞龠长而六孔,可执作舞具。这里指后者。
[27]《圣谕广训》:清雍正帝撰。康熙帝以封建伦理道德为要旨,颁发上谕十六条,传布民间。雍正即位后对其详加阐述,撰成《圣谕广训》。
[28]《谕旨录》:岳钟琪等编,十卷,清雍正七年(1729)刻印。
[29]《御制朋党论》:清雍正帝针对胤禩(八阿哥)等政敌撰写的檄文。文中大肆伐挞欧阳修《朋党论》里“君子以同道为朋”的说法,把宋代以来的朋党之风,归咎于欧阳“邪说”,要求诸臣“洗心涤虑,详玩熟体”,以整饬风纪,排除异己,巩固政权。
[30]《大清律》:法典名。顺治初,清廷着手制定成文法典,律成定名《大清律集解附例》。康熙二十八年(1689),将康熙十八年纂修的《现行律例》附入其内。雍正初续修。乾隆五年(1740)更名为《大清律例》,通常称《大清律》。
[31]《御纂易经》:指清康熙帝赦谕朝臣纂修的经学著作《御纂周易折中》,为御纂“七经”之一。另“六经”为《御纂书经》《御纂春秋》《御纂诗经》《周官义疏》《仪礼义疏》《礼记义疏》。
[32]《驳吕留良四书讲议》:清雍正时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朱栻等撰,为肃清反清思想家吕留良的影响而作。吕留良(1629—1683),字庄生(又用晦),号明村,崇州(今浙江省桐乡市)人。与张履等治程朱理学。雍正初,湖南永兴人曾静派学生张熙入陕,劝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被岳告发。曾静入狱后供出是受吕留良著作的影响而为。吕在死后四十九年(1732),受曾静一案牵连,被剖棺戮尸枭首示众,著作被焚禁,家族连带获罪。
[33]廪生:廪膳生员的简称。廪膳,即由公家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明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其后名额增多,因为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称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称附学生员,省称“附生”。后凡初入学者皆称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清制基本相同。
[34]饩粮银:官府发给廪生食粮的折价银。饩,馈赠人的未经加工的食物,包括谷物及未宰杀的牲畜。
[35]科试:明、清府州县学考试制度,亦称科考。明代各省提学官在任三年中,按规定考试所辖学校生员两次。第一次为岁考(岁试),轮流于所辖州府举行,以考试结果分辨优劣,酌定赏罚。第二次为科考,主要作为生员参加乡试前的资格考试,依考试结果,确定参加乡试生员,按次充补廪生、增生并黜革不合格者。清沿之。
[36]武生:武学生员的简称。科举时代选士分文、武两科。唐武则天长安二年置武举,为武科之始。明代从各都司、卫、所年满十岁的世袭军官子弟中选派,成化后改为考试。清代武会试以兵部主之,武乡试以督抚主之,武科试以学政主之,均分内外场。外场试马、步射及弓、刀、石,内场试《武经》,须外场中式始得入内场。
[37]社学:旧时地方学校名。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颁布立社令文,每五十家立一社,每社设立学校一所,选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于农闲时令子弟入学。明初复兴,正统时允许社学学生补州、县学生员。弘治十七年(1504),令各府、州、县建立社学,选民间十五岁以下幼童送入读书,讲习冠、婚、丧、祭之礼。后久废不行。清代于每乡置一所,择文行优者为礼师,免其差徭,量给廪饩。凡近乡子弟十二岁以上者令入学。
[38]心福寺:即景福寺。
[39]乡饮酒礼:古代嘉礼之一。《仪礼·乡饮酒》详记其礼仪。每三年一次,于正月间考察乡学中人德行道艺,选取贤能,进荐于君,并行乡饮酒礼,以贤能者为宾,有选拔人才意义。后沿其制,而内容有所不同。明官方规定为民间礼仪,旨在敦睦教化。洪武年间,始令每年孟春、孟冬,各地官署官员与学官率士大夫年老者,行礼于学堂。清沿之。
[40]大宾:古时行乡饮酒礼,设有大宾、介宾、一宾、二宾、三宾、众宾与大僎、二僎、三僎,按程序施行礼仪。清制,择乡里年高有德之人为大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