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中[1]天地而为人,该[2]本末而成物。当其任者,大之存乎忠孝节义,而其下亦不遗于薄技片长。古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由此其选也。环处边徼,未尝有文章、功业表著于时。而习尚敦庞,人心淳茂,往往率其至性,亦有可观。故论次人物,首列忠孝,而巾帼之节烈亦得附见于编焉。志《人物》。

忠节

李 增 团布里人。由岁贡历任通判、同知。自幼颕异博学,胆略出众,每以忠义自矢。及遇变,独立十字街,贼众拥至县前,大骂,被杀。

郭伏羌 本县人。指挥防守曲子镇。贼入城,伏羌只身血战,立杀数贼而亡。

任秉衡 本县人。由岁贡任静乐县。德行兼优,节义坚固。予告在籍,遇变,株守孤城至死。

张弘道 本县人。由吏员授武邑典史。贼至,赴敌而死,人称义勇。

曹尔奏 本县岁贡生。素明大义,志节凛然。贼入城,与子庠生天心同骂贼而死。

朱国珍 本县岁贡,授照磨。免官村居,夜为贼所执,至城下。国珍大呼曰:“幸固守城!”贼大怒,遂见杀。

郑一蛟 本县庠生。遇变,着衣冠从容自缢而死。

孝义

赵 璋 本县人。事亲至孝。母卒,庐墓负土。值大水,家产湮没,恬不为意。卒终三年,每夜有野雉伴庐而宿,人谓孝行所感。嘉靖间诏旌其门。

李 澄 本县人。母病二年,双目俱盲,求医百方,弗效。澄自检药书,得羊肝补目之说。乃谓:“羊补不若以人补,以子补母,是谓还元,其效必矣。”遂焚香告天,刺胁割肝一片,和羹以进。母食之,一夕病释,双目复明。澄亦无恙。人谓至孝感神,呼为“李割肝”。子杲,以恩拔佐获鹿,忠迹在《获鹿志》中。

李 栋 澄孙,贡生。失怙[3],母沈罹风病,百治不效。因建孙真人祠,朝夕泣祷。夜梦一道士来医,病果愈。寿至七十。

苟 鍧 本县民。例授[4]散官。天资孝友,赋性磊落。虽不事诗书,而不失礼义,大节凛然。尝督修庠序,每出己资以助,有司重之,与列乡饮。事嫂节妇周如母,抚侄志仁如己出,德义著乡里。

方允德 本县庠生。敦睦族党,仗义轻财。邑人贷金、粟未偿者,焚券[5]百纸。遇变,坚守孤城而死。

王 访 本县人,家在山城堡。因兵马缺乏粮料,捐输米豆五十石,兵马得资接济,克敌大胜。将令官给银二百五十两,坚辞不受。有司旌其门曰:义助军糈。

国朝

姚成儒 本县附学生。事亲先意承志,夏冬温。家贫,父嗜酒,每食必备。母痰疾三年,躬亲扶掖,药必口尝。居丧饮泣,酒浆罕入。而尤见利不苟,笃于奉公。于乾隆二年内钦奉恩诏题准,给予六品顶带荣身。

勋业

周 福 永乐间举人。历云南道监察御史。存心中直,励节清勤。归里之日,行李萧然。人咸慕之。

赵 恭 宣德间举人。除钧州知州,迁彰德府知府,仕终河南参政。执法不挠,清操一节,吏民莫不畏服。

魏 琎 天顺间举人。德性温淳,与物无竞。初,除四川大昌县尹,时流贼告警,琎抚驭其民,不致琐尾[6]。后改阳曲县尹,升彰德府别驾,皆有惠政。

张 安 登成化辛丑进士。释褐,除山西临晋县知县。廉明刚正,嫉恶如仇。县有大猾在系,欲脱罪不得,行贿无由,乃廉得安每食必设面饼,赂黠者预以饼纳怀中,候安退食,窃入署中。遇匠氏斫堂下,佯谓曰:“吾主翁事,若所知也。幸县主通允,吾怀金谢之,汝可少避焉。”匠氏退,黠者入。少焉,笑出曰:“汝谓县主廉,何以受吾金?”即出所怀饼曰:“此遗我者也,可共食之。”匠氏信以为实,遂诬讼于巡按[7],竟不得白,坐落职。士大夫咸惜之。

张 理 岁贡生。初授知县,清慎有声,擢浙江道监察御史。每以忠义自许,在台中多所建白,中外皆惮之。

道 泰 成化间举于乡。教授太原,蔚有文名,士皆起附之,太原科目日以盛。迁晋宁令。以亲老予告终养,遂不复出。里闬高其义。

董 绣 弘治举人。历官通判。容貌古朴,奉职清勤,作止言笑,动中礼法。人目为古君子。

道 本 太学[8]生。任山西蒲州吏目。蒲民素健讼,本作歌以谕之,一时讼风少息。上官贤而异之。

张 恺 岁贡生。任山东恩县少尹[9]。尝输俸积谷赈饥,全活甚众。恩人立祠祀之。

惟贤 恺之子。以岁贡授新蔡丞,善政宜民,捐俸葺学。擢卢龙令。石门翟公[10]巡边,深加器异。总督[11]樊公[12]上其廉,进山西吉州牧。吏民多慕其恺悌。

李大芳 举弘治间乡试,除山东恩县教谕,升藩府伴读。刚方有节气,缙绅重之。

胡献金 正德间举人。少有高志,读书即领大义,久困南宫[13]。就铨荣昌令,躬行节俭,实心惠民,满秩行取赴京。丁父绅忧,去。先是居荣昌时,所入岁俸,尽归父母甘旨。刻苦自奉,不名一钱。比归,囊槖萧然,至不能襄大事。服阕,得户部主事。大司徒[14]李涔涯器重之,荐置甘肃转饷。便道展墓,哀痛成疾,一夕而终。

魏 镇 世袭指挥佥事[15]。骁勇善骑射,熟于边情,屡立战功。正德间,任宁夏副总兵官。明年,加都督佥事,进挂印总兵官,镇守灵夏。寻挂征西将军,镇守如故。会剿贼出塞,转战大胜。黠贼乘隙飞流矢射堕一指,创发。虑不得生,谓其弟锟曰:“吾已得死所矣!弟善抚汝侄,无失忠孝也。”言讫而殂。时乘舆四出,恤典[16]久格不行。嘉靖十年,守臣上其事于朝,赐祭一次。文曰:“惟尔治军以武,律己以廉。屡立功勋,乃专节钺[17]。一时遇贼,事出仓皇。义不顾身,勇能御寇。虽自殒没,军士获全。守臣奏闻,良切嗟悼。礼隆葬祭,用劝忠贞。九原有闻,尚其歆服。”其墓在县北十五里。子一,袭职赴京旅,卒。弟锟承袭。

魏 锟 镇之弟。少从兄镇宦游诸镇,娴习骑射,洞悉贼情。每忠愤激发,思欲肃清沙漠。人望之,即知为将种也。比兄击贼徼外,随左右指挥调度,兄弟皆为贼所忌。一日,贼弯弓欲射其兄,锟与部将率精骑出战,飞矢射堕兄指,锟即还射,其贼中目,应弦而倒,贼众惊溃。越日,镇病创而卒。锟痛兄功业未竟,中道见殂,愈自刻励,勉成兄志。袭职后,屡著劳绩,由守备荐历参将。所守东路花马池一带,敌不敢犯。嘉靖八年,奉命取回团营[18],正在教演,而将星已落,人人争惜。子时,亦为名将。

魏 时 锟之子。家世忠义许国,守边之策,相承有素。时以少年英锐出自天成,常有克敌勤王之志。初袭父职为指挥使,即署环庆守备。未及五年,由宁夏副总镇进陕西总兵,开府固原。抚驭官兵,威信并著,屹然有大将之度。而且谦以集益,职见日恢,自统制而下,无不交相推重。其智勇谋略,人以方之刘武襄[19]云。

国朝

张凤翎 字重华。崇祯六年举乡荐。本朝除长沙府推官,狱多平反。诸生时,以公事谒总制洪[20],怒其干预,斥不纳。即日蹴龙王庙台发愤读书,中副车。犹以城市烦嚣,移寓马房川,下帷三年,足迹不入城。文章日益进,乡试获隽。适前总制洪复以事按县,凤翎持刺谒,总制讶其僭妄。左右以前被斥下帷白之,总制大悦,收为门下生。一时传为美谈。凤翎工举业,才思古藻。有撰《滑公再造环县记》,至今传诵。

韩 璠 字伯玉。雍正八年武进士,选充侍卫,外用补湖广蕲州营都司[21]。蕲濒巨湖,风涛素称险恶。弁目走折奏[22]者以时刻限,遇风强渡,往往溺水死。璠为捐俸,修造渡船利济,官兵咸便之。大吏争欲荐擢,忽以疾卒于官,里党皆为扼腕。

韩兴原 璠族孙。由行伍起家,历官浙江太湖营游击,迁参将,擢署瑞安协[23]副将[24]。兴原膂力过人,善于骑射,水陆战守皆得要领。自行间至将帅,善得兵心,大吏器重之。

赠官

赵士顺 参政赵恭之父。宣德间遇覃恩,诰封[25]通议大夫[26]、河南布政使司参政。

董 诚 主簿、通判董绣之父。弘治间遇覃恩,诰封承德郎[27],如其子官。

刘良库 县丞刘训之父。赠[28]登仕郎[29]、山西阳城县县丞。

国朝

刘泽泓 字春谷。前明贡生,例授知县职。顺治间,以子星焕贵,诰封文林郎[30]、山东利津县知县。

金 通 字顺芝,教谕金如玉之父。乾隆十六年,恭遇皇太后万寿覃恩,赠修职郎[31]、三水县教谕。通尝患肋后疡,医者敛手。梦白衣人手牙一握,谓之曰:“汝齿豁,吾与若补之。”及寤疡愈。又十年而终,盖如其补齿之数云。有亡金者,踉跄投通,号泣不欲生。通察其状实,辄解之,曰:“若诚亡金耶?遇我金不亡也。”畀之金如其亡之之数。其人乞姓名,通不答,亦不问其人姓名也。山东进士牛运震为之作传。

俄世禄 武生,字行之,系训导俄锡之父。亦乾隆十六年,恭遇皇太后万寿覃恩,赠修职郎、咸阳县训导。其性天戒杀,好作善果,延师训子成名,族中亦多入泮者。

郑业儒,训导怀清父。恭遇覃恩,赠修职郎、直隶乾州儒学训导。

流寓[32]

袁恕己 本东光人。神龙二年,坐南阳郡王事,流环州[33]。为周利贞所逼,饮野葛[34]数升不死,愤懑抔土以食,不能绝,乃击杀之。谥曰贞烈。

苏 检 昭宗时幸凤翔,检以洋州刺史,奔行在。李茂贞荐,即拜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35]。以女为景王妃。帝还京师,检长流环州。

雷德骧 官大理寺通判[36]。开宝六年,言赵普擅增刑名,太祖怒叱曰:“鼎铛犹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引柱斧击折其上腭二齿,黜为商州司马。寻削籍流灵武。《正史约》注曰:灵武,庆阳府环县。

王 渊 字几道,本熙州[37]人,寄籍环州。善骑射。应募击夏国,累功权知巩州宁远砦。诸羌入寇,经略表渊总领岷山蕃兵将,兴师城泽州。羌悉众来争,渊奋击,大破之,追至邈川城[一]。移同领湟州蕃兵将兼知临宗砦,坐法免。宣和三年[二],从刘延庆讨方腊,为先锋。贼据钱唐,势甚张。渊谕小校韩世忠曰:“贼谓我远来,必易我。明日尔逆战而伪遁,我以强弩伏数百步外,必得志。”世忠如其言,贼果逐北。授权京畿提保甲[38]兼提刑狱[39]。继从杨惟忠、辛兴宗破群盗高托山等,迁拱卫大夫[40]、宁州观察使。靖康元年,为真定府总管,就迁都统制。吴湛据赵州反,渊讨平之。金人攻汴京,从范讷勤王,为先锋。寻以所部归康王府。明年,张邦昌僭立,康王如济州,命渊以三千人入卫宗庙。渊至汴,以朝服见邦昌,纳谒曰:“参冢宰[41]相公。”邦昌始易紫袍,延之政事堂[42],渊痛哭宣教。康王即皇帝位,置御营司[43],以渊为统制,扈从累月不释甲。帝如扬州,授神、龙卫四厢[44]都指挥使,寻改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进保大军[45]承宣使[46]。时群盗蜂起,以渊为制置使,平赵万于镇江,诛陈通于杭州,降张遇于扬子桥。迁向德军节度使。建炎三年二月,金人攻扬州[三],帝仓皇渡江,渊从至镇江,建议迁都钱唐,命渊守姑苏,统制如故。先是,统制官苗傅自负世将,以渊骤用,颇觖望;刘正彦尝招巨盗丁进,亦以赏薄怨渊[四]。及渊入枢府,傅、正彦愈不平,俟渊入朝,伏兵杀之。时年五十三。渊为将轻财好义,无宿储。初,帝在南京,闻渊疾,遣中使曾泽问疾。泽还,言其帷幔茵褥皆不具,帝即所御紫茸茵以赐。后赠开府仪同三司,累加少保[47],官其子孙八人。绍兴四年,又官其二子。谥曰襄愍。

隐逸

李 干 岁贡生。赋性聪慧,处身清介,诗词艺文为乡人推重。后怡真乐道,隐居方山,终身不仕。而德淑行谨,犹足表率乡里人。

胡 绅 字大缙,别号逸田。世以耕读起家,为县学生。乡里谅其耿介,有两人争竞不相下,绅一言剖决,无不折服。生平色养[48]二亲,备极孺慕。遭亲丧,陶穴墓侧,三年而返。性疏散,不事举业,累举不中选。及子献金登贤书[49],慨然曰:“吾有子入官,吾行义矣。”遂让正贡于下首生。隐居山谷,足迹不入城。县长官存问于闾,亦不答。寿至七十有六。

国朝

王敬之 字维公,邑庠生。居家孝友,读书力田。以亲老不应举子业,朝夕色养,曲尽欢心。母文氏年九十八岁,安步健饭,孙曾绕膝。两邀粟帛之赐,虽钟鼎不易其孺慕焉。

方伎

许世延 字卜年,乾隆十五年恩贡。力学敦品,不逐时流。尤精于医理,邑人遘疾者皆过问,饮以药,辄效,当事争礼之。性颇廉静,虽以术出入公门,未尝一语及私事。其行谊有足多者。

列女

张纪妻梁氏 本县人。年二十七,纪亡,誓以死殉,戚属防之甚密。越三日,竟缢死,与夫合棺葬,当道致祭。上闻,嘉靖三十九年旌表。

魏邦妻王氏 本县人。孝敬夙著。嘉靖辛丑,邦遘疾卒,王抱痛不就寝。先期语妹曰:“夫死,我必从之。”月余,夜起易衣、整簪、饬容,自缢而死。有司上闻,旌表其墓。

卢某妻赵氏 本县人。许字卢,未嫁。会闻夫讣,哀怆送赙,即缢死于柩前,时年二十一岁。万历四十二年,奉诏建坊旌异。

苟廷瑞妻周氏 山西平定郡牧所周翱女也。年二十四,夫亡,遗孤志仁。有力者谋欲娶之,愿以死殉,誓不他适也,人竟不能夺。事姑舅以寿终,抚弱息至于成立。四十余年守节不渝。嘉靖间旌表。

李廷玺妻沈氏 玺兄弟同居,妯娌相爱敬。后玺兄弟相继死,嫂有子三,沈有子二,共抚诸孤。寻周亦亡。沈年二十四,独抚五子,俱至成立。垂五十年,内外凛然。寿至七十而终。有司具闻,诏旌其门。

石若璞妻李氏 本县人。李割肝七代女孙。年二十五岁,夫亡,家贫苦节,训子成名。八十一岁遇变,自缢。

只应诏妻杨氏 本县人。年二十八,夫亡嫠居,艰苦万状,抚孤守节。癸未城陷,自缢。

苗云芳妻贾氏 本县人。德性温良,持躬淑慎。闻贼人喊,恐为所污,自刎死。

举人张凤翎妻姚氏 安化人。时姚归宁母家定乡堡,闻变,恐及定乡,堕堡而死。

知县王鸣璨妻禹氏 环县人。性贞慧能,通《烈女传》[50],讽诵不忘。闯贼破城,自誓全节,投井死。按:明末国初环邑并无王鸣璨其人,而县令自十四年后无考。疑禹氏系环令王鸣璨之妻,《通志》误作环县人。今姑从之,俟考正。

周某妻郑氏 环县人。夫早故,止遗一女,方二岁,孀居五十年。明末贼克城,郑火然房,投火中而死。

刘某妻韩氏 环县人。夫早故,遗泽深,年方四岁,抚育四十余年,积行善事。贼破城,自缢死。

国朝

汤守仁妻韩氏 本县人。年二十四,守仁亡,韩矢志守节。夫弟欲夺其志,韩投井不得死,剪发自明。勉奉翁姑,生养死葬。抚三岁遗子纬,采挖草籽,苦守至于成立,复见孙曾三人。雍正九年上闻,建坊旌表。

高连妻马氏 本县人。年二十岁,夫亡,誓不他适。孝事翁姑三十年。抚遗雏方数月,以慈代严,未冠入泮。旋有孙三人,人皆称节孝之报。雍正十一年题准旌表。

徐自信妻酆氏 本县人。二十一岁自信物故[51],誓死守节。食蓬茹草,以事衰翁,以抚遗子,孝慈兼笃,垂三十年。子珍,弱冠游庠,复生四子。雍正十一年题准旌表。

李成名妻王氏 本县人。夫故,时氏年二十九岁,遗有五子,贫不能给。氏早夜工针指,勉支薪水。严训诸子,虽小不宽,篝灯伴读,无间寒暑。以故仲、季相继游庠,余亦各著恒业。守节三十年而终。乾隆二年请旨旌奖。

王程妻文氏 本县人。年十八岁适程,二十八岁,夫故守节。殡葬翁姑,妇供子职;教育遗子,母兼师资。年五十七岁而终。乾隆二年奉旨旌表。子庠生王藩,有文行,为乡里推重。

【校勘记】

[一] 追至邈川城 “邈川城”原志作“邈州城”。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三六九《王渊传》校勘记[8]依《宋史》卷八七《地理志》“乐州”条勘为“邈川城”(湟州),今据改。

[二]宣和三年 “三年”原志作“五年”。据《宋史》卷三六九《王渊传》改。

[三]金人攻扬州 “扬州”原志作“扬子”。据《宋史》卷三六九《王渊传》改。

[四]亦以赏薄怨渊 “赏”原志作“尝”。据《宋史》卷三六九《王渊传》改。

【注释】

[1]中:指中和之气。《左传·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汉书·律历志》引此文,颜师古注云:“中,谓中和之气也。”

[2]该:具备。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律天时者,法其自然之运。袭水土者,因其一定之理。皆兼内外该本末而言也。”

[3]失怙:指丧父。《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4]例授:循例授官。明、清时封典,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授给本身者为例授;因推恩而授给本人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之存者为例封,其殁者为例赠。

[5]焚券:指烧毁债券赢得人心。《战国策·齐策四》:“(冯谖)驱而至薛,使吏召民所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6]琐尾:《诗经·邶风·旄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朱熹集传:“琐,细;尾,末也。流离飘散也……言黎之君臣,流离琐尾,若此可怜也。”后以“琐尾”谓颠沛流离,处境艰难。

[7]巡按:官名。巡按御史的简称。明、清都察院专差御史。明洪武十年(1378)始派监察御史“代天子巡狩”,考察民情,监督审理大案,事权甚重,知府以下均奉其命。

[8]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有太学之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立五经博士,为西汉置太学之始。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

[9]少尹:官名。州、县辅佐官如县丞、典史、吏目、巡检等的别称。

[10]翟公:指翟鹏。翟鹏(1481—1545),字扶九,抚宁卫(治在今河北省抚宁县)人。明正德进士。初任户部主事,迁户部员外郎。出为卫辉府知府、陕西副使、陕西按察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按宁夏。嘉靖二十三年(1544),擢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11]总督:官名。别称总制、制台、督军、制军。明初在用兵时派部院官总督军务,事毕既罢。成化五年(1469)始专设两广总督,后各地逐渐增置,成为定制。清始正式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军民要政,例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

[12]樊公:指樊继祖。樊继祖(1481—1558),字孝甫,明山东郓城(今山东省郓城县)人。初任临颍知县,迁河南副使、江西参政。嘉靖十六年(1537)擢兵部左侍郎,十九年(1540)擢兵部尚书,二十三年(1543)迁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封太子少保。

[13]南宫:指礼部会试,即进士考试。

[14]大司徒:官名。相传为周天子执政“三官”之一,掌国家土地与人民。汉哀帝时置丞相职,置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称“三公”。东汉称司徒。后历朝因之。明、清为户部尚书的别称。

[15]指挥佥事:官名。明代各卫、京卫、王府护卫指挥司置,佐指挥使掌司事。

[16]恤典:朝廷对去世官吏分别给予辍朝示哀、赐祭、配飨、追封、赠谥、树碑、立坊、建祠、恤赏、恤荫等的典例。

[17]节钺:指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18]团营:明自土木之役后,京军三大营(五军、三千、神机)损失殆尽。景泰中,于谦从三营中选精兵十万,分十营集中操练,称为团营。嘉靖时罢团营,恢复旧制。

[19]刘武襄:即刘文。刘文,字道显,山西阳和卫人。明庆阳卫指挥使,历官固原守备、参将,凉州副将,固原总兵官,甘肃挂印镇守(总兵官)。谥武襄。

[20]洪:指洪承畴。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福建南安人。明万历进士。崇祯四年(1631),继杨鹤任陕西三边总督。后调蓟辽总督,松山会战失败后降清。

[21]都司:清代绿营军官名。位于参将、游击之下,守备之上,与参将、游击同,可充营的领兵官,掌防汛军政。有的则充副将的中军官,综理一协之军务。

[22]折奏:直达皇帝的奏章。明制,凡兵刑钱粮、地方民务等大小公事皆用题本,由官员用印具题,送通政司转交内阁入卷。清初行题本与奏折制。雍正即位后,“虑本章或有所漏,故一切紧要征典俱改命折奏,皆可封达上前,无能知者”(清昭梿啸亭杂录·朱批谕旨》)。

[23]协:清代绿营兵组织之一。凡副将所统之绿营兵称为协。

[24]副将:清代绿营军官。隶于提督、总兵之下,可充协的领兵官,统理一协军务。又称协镇、协台。下辖参将、游击等。

[25]诰封:明、清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以皇帝的诰命授予封典。

[26]通议大夫:散官名号。隋始置,历代多沿置。清初为文、武散官正三品封赠,后只封赠文官。

[27]承德郎:文散官名号。金始置,元沿置。明为文官正六品之升授,清为正六品封赠。

[28]赠:谓将本身和妻室封诰呈请朝廷移赠给先人。,通“移”。清赵翼陔余丛考·封赠》:“洪景庐云:封赠先世,自晋、宋以来有之,迨唐始备。然唐世赠典,惟一品乃及其祖,余官只赠父耳。长庆后稍变通,权德舆罢相,为检校吏部尚书、兴元节度使,请回赠其祖倕,诏不许纳官,而赠倕为尚书吏部郎中,此后世赠之始也。”

[29]登仕郎:官名。隋大业时改常从郎为登仕郎,掌出使。唐为文散官。明为正九品之升授。清为正九品封赠。

[30]文林郎:文散官名。隋置,历代因之。明、清以授正七品文官。

[31]修职郎:散官名号。明置,为文职正八品之升授。清为文职正八品之封赠。乾隆三十二年(1767)改同绿营武职,正八品封修武郎,从八品封修武佐郎。

[32]流寓:流落他乡居住的人,包括流放的官员。

[33]按:据新、旧《唐书·地理志》,唐置环州有三。其一,隋始置,治在鸣沙县(今宁夏中宁县东北鸣沙镇),唐贞观九年(635)废;其二,武德四年(621)置,治在东海县(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武德八年废;其三,贞观十二年(638)置,治在正平县(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天宝初改为整平郡,乾元初复为环州,后移治施恩县(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环县于唐代先后属马岭县和方渠县,无“环州”之建置。原志所记袁恕己流环州,依年代分析,流放地应为治所在正平县的环州,与环县无关。苏检条所记流环州,同此。

[34]野葛:也作冶葛,俗称胡蔓草或断肠草,有毒。

[35]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名,简称同平章事。唐初以尚书令(或仆射)、中书令、侍中为正宰相,太宗时或以他官加此名义行宰相事。贞观八年(634),始有“平章事”之名,永淳初始以同平章事入衔。其后渐成宰相专称。节度使带此衔,号称使相。

[36]大理寺:掌管刑狱的官署。北齐始置,历代相沿至清。北宋时为“九寺”(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之一。其职官初置判寺事,元丰后始改为卿。按:《宋史》卷二七八《雷德骧传》:“宋初,拜殿中侍御史,改屯田员外郎、判大理寺。”原志作“官大理寺通判”,不确。

[37]熙州:北宋熙宁五年(1072)置,为熙宁路治,治在狄道县(今甘肃省临洮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临洮、康乐、渭源等县地。

[38]提保甲:提举保甲司长官的省称。北宋熙宁时始以朝臣提举陕西等五路义勇保甲。元丰二年(1079),开封府界置提举保甲官,自治官署。掌什伍其民,分番教阅武艺。

[39]提刑狱:提点刑狱公事的省称。北宋端拱初始于诸路转运司置,后设专司。掌本路郡县之庶狱,核其情实而覆以法,督治奸盗,申理冤滥,并岁察所部官吏,劾奏冒法。设提点刑狱公事为长官。

[40]拱卫大夫:宋武臣及内侍阶官名。

[41]冢宰:周朝官名。为六卿之首,亦称太宰。后用为对宰相等高官重臣的称谓,亦称吏部尚书为冢宰。

[42]政事堂:唐、宋宰相的总办公处。

[43]御营司:官署名,御营使司的省称。南宋建炎初置,总领行在军政,设御营使以宰相兼,御营副使以执政兼,属官之将佐有都统制等。

[44]四厢: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宋史》卷一六六《职官志》:“军职大者凡八等……次有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秩秩有序,若登第然。”“淳熙以后,四厢之职多虚。”

[45]保大军:唐上元初分邠宁节度置渭北节度使,属关内道。治在坊州中部县(今陕西省黄陵县东南)。建中四年(783)徙治鄜州(今陕西省富县)。中和二年(882)赐号保大军。宋、金亦置,元废。

[46]承宣使:官名。唐、五代藩镇离镇时,常以亲信为留后,统辖所部,主持本镇事务。北宋削夺藩镇实权,但仍保留节度使观察留后而无职掌,不驻本州,为武臣寄禄官。政和时改名承宣使,位节度使之下、观察使之上。南宋初沿置。

[47]少保:官名。相传西周置,与少师、少傅合称“三少”,或称“三孤”。佐太师、太傅、太保辅弼君王。后省。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置为辅相,佐太师等掌管国政。宣和以后,亦作为勋臣加官。南宋沿置。

[48]色养:《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何晏《集解》引包咸曰:“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后因称人子和颜悦色奉养父母或使双亲和悦为色养。

[49]登贤书:贤书,贤能之书。谓举荐贤能者之名籍。后称乡试中式为登贤书,也称举贤书。

[50]《烈女传》:同《列女传》,西汉刘向编,七卷。记载上古至西汉一百零五名有通才卓识、奇节异行妇女的故事。

[51]物故:亡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