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野 沿革 疆域附河套 灾祥 风俗 形胜 城池附镇堡 古迹 山川 景致
先王相地,居民体国,经野之事,舆图为先。上郡星野井鬼,因时沿革。为州郡有大小,相维之势疆域极乎,千里称大邦焉。察其灾祥,观其风俗,览其形胜、城池,与夫古迹、山川、景致,可以资控制,壮谋猷。志舆地。
星 野
延安属于陕,以秦为分野。《天文志》谓:秦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安定、天水、陇西,南有武郡,西有金城、武威、酒泉、敦煌,皆宜属焉。
《天文志》云:斗一至四为魁,魁一星曰天枢。天市垣西,列十一星,其第六星曰秦女,十二星周东,南北二星曰秦五车、五星,其次舍在毕西,北一星主秦。石氏曰:北斗七星,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吴,五主燕,六主赵,七主齐。
《汉书·地理志》曰:自井十度至柳三度为鹑首于辰,在未为延之野。《晋·天文志》云:自东井十六度至柳八度为鹑首于辰,在未为秦之分野。二说分度微异,故并存之。
《唐·天文志》云:鹑火实沉,以负两海,主于华山太白位。《寰宇记》云:北方水位自河曲、黄甫川,西经榆林至宁夏镇,又西经兰州,踰河至嘉峪关,四千余里得水位之半。白乃贞曰:天体浑沦,固难测哉。天动运于上,地静处于下,以常静之方舆,应日动之环象。必曰某星应某郡,似固矣。然则分野之说何居?或以山河之界限分者,或以受封之年月分者,或以日星之躔次分者,更难执以为定论也。
延于舆图,处天下之西北,仅弹丸黑子耳,则于井鬼之属,亦仅毫忽分渺,而不可以度数测也。况同一星也,出于甘者赤,出于石者黑,保章昼夜,各执一说,渺识卑卑,又何能管窥哉?或谓星之与土,以精气相联,属而不系乎。方隅斯诚,达观之论已。
赵廷锡曰:星历之学,各有专家。以史迁作记[1]而不列天文,诚难之也。独刘向[2]著《五纪论》。子歆[3]更究其微,作《三统历》,而天官之数始精。后班孟坚[4]取以纂志,恒祖之以考辨,方隅星野所自昉欤。晋唐而下,天文律历言,人人殊。即宋之诸儒,已成聚讼,自愧章句未学,安能以蠡测海也。故躔次度舍,各存其说,灵台保章,自有攸司。惟取洪范[5]所云,王者维岁,卿士维月,庶尹维日,风雨箕毕,庶民维星。以为敬天勤民者,三致意焉。
附 气候论
正朔禀于一,王时令行乎。夏正普天率土,岂有不一。然延属僻处西北,地逼沙漠。旧志云:早寒而暑迟,三月而冰未泮,四月而花始发,麦成在夏至之后,霜降或仲秋之期,盛暑不废羔裘,严寒必资土室,其大概也。而延南如中(部)宜(君)极边,如榆塞相去千里,寒暑先后即相悬绝,又何论乎江南塞北之大相径庭耶。
沿 革
春秋 时,白翟所居。
秦 并天下置上郡。
汉 高帝元年更为翟国,寻仍为上郡。项羽以翟王董翳都高奴。
东汉 时,郡邑俱废。
晋 后属赫连勃勃。
北魏 灭赫连,以为统万镇。孝武置金明郡,宣武置东夏州。
西魏 改为延州,置总管府。
隋 开皇中府废,置延安郡。
唐 初,复为延州,天宝初改延安郡,乾元初复为延州。
五代 梁 为忠义军。
后唐 为彰武军。
宋 初,因之。后改鄜延路,置沿边安抚经略使。元祐中为延安府。
金 皇统二年于延安府置彰武军总管府。
元 改延安路。
明 洪武二年,复为延安府,领州三,县十六。
皇清 因之。
肤施县 附郭
春秋为白翟地。秦为上郡。汉翟王董翳都高奴,即金明砦地,后为肤施县地,属上郡。东汉邑废。三国魏亦废。隋复置,属延安郡。唐属延州,延安郡。五代梁,属忠义郡,唐属彰武郡。宋熙宁五年,省丰林县为镇,金明县为砦,并入焉,属延安府。金属鄜延路延安府。元属延安路。明为延安府[附郭]。皇清因之。
安塞县
秦为上郡高奴地,董翳为翟王都此。汉为高奴县,属上郡。南北朝后魏为广洛县。隋改曰金明县,属延安郡。唐武德二年,析肤施县,置北武州,以县属焉。贞观二年县废,属延安郡。宋为敷政县,属绥德军之安塞堡地。金为敷政县,属鄜延路。元为安塞县,以敷政县省入。明因之,隶延安府。皇清因之。
甘泉县
秦为上郡地。汉为雕阴地,属上郡。南北朝西魏为真川县,属神木郡。隋为临真县,属延安郡,大业初省真川入焉。唐武德元年析洛交之地,置伏陆县,天宝元年更名甘泉,属鄜州。宋为临真县,属鄜延路。元仍为甘泉县,省临真入焉。明因之,隶延安府。皇清因之。
保安县
汉为上郡地。唐武德二年置永安县,属北武州;贞观二年州废,属延州。宋置保安军,属延安府。金大定二十一年,升为保安州,属鄜延路。元至元三年,降州为县。明因之,隶延安府。皇清因之。
安定县
宋为安定堡。元初升为安定县。至元元年析置丹头县,四年并丹头入安定县。明因之,隶延安府。皇清因之。
宜川县
秦汉上郡地。南北朝西魏置汾州义川郡,后改为丹州,兼置义川郡。后周改为丹阳县。隋开皇初,郡废,改为义川县;大业初,县废,属延安郡。唐分置丹州,或为咸宁郡。宋太平兴国中改为宜川县,属鄜州上洛郡。金为丹州刺史,领宜川县。元废丹州,以县属延安路。明因之,隶延安府。皇清因之。
延川县
周、春秋时为白翟地。秦为临河县地。汉属朔方地。东汉省。南北朝西魏置文安县及文安郡。隋开皇初,郡废,改文安为延川,属延安郡。唐武德二年置基州,贞观八年州废,以县属延州延安郡。宋属彰武军,熙宁八年省延水县入焉,属延安府。金、元仍旧。明因之,隶延安府。皇清因之。
延长县
秦汉为肤施县地。南北朝后魏置广安县,西魏置延安县,又析置义乡县。隋大业初省义乡县入延安,属延安郡。唐武德二年,以延安县置北连州,并置齐明、义乡二县以属之;贞观二年州废,省义乡、齐明入焉;广德元年,更名延长,属延州。宋属延安府。金属鄜延路。元属延安路。明因之,隶延安府。皇清因之。
清涧县
唐宽州旧垒。宋康定初置为清涧城,属延安府。金置清涧县,属绥德州。元省绥平、怀宁二县入焉。明因之,隶延安府。皇清因之。
鄜 州
周、春秋为白翟地。秦属上郡。汉为鄜县,属左冯翊。南北朝后魏改为鄜州,后周改为敷州。隋大业初罢州,改为鄜州郡。唐复为鄜州,天宝初改为洛交郡,乾元初复鄜州。宋属永兴军路。金属鄜延路。元以洛交、直罗二县省入。明因之,隶延安府,领县三。皇清因之。
洛川县
汉为左冯翊鄜县地。晋姚秦始置洛川县,取洛水为名。南北朝后魏属北华州。西魏属敷州。隋属上郡。唐属鄜州洛交郡。宋属鄜延路。金属延安路鄜州。元至元四年,并鄜城入焉。明因之,隶延安府鄜州。皇清因之。
中部县
汉为左冯翊翟道县地,渠搜中部都尉治此。晋姚秦始置中部郡。南北朝后魏更置中部县。西魏改曰内部。隋属上郡。唐复改中部县,置坊州。宋仍旧。元废坊州,以县属鄜州。明因之,隶延安府鄜州。皇清因之。
宜君县
汉为左冯翊后祤县地。晋符〈苻〉坚置宜君护军。南北朝后魏改为宜君县,及置宜君郡。隋开皇初郡废为宜州,属京兆郡。唐贞观十七年,州县俱废;二十年复置县,属雍州;永徽二年县废,龙翔二年复置,属坊州;天宝十二载析置升平县。宋熙宁五年,省升平县为镇,入焉。金属鄜延路坊州。元至元四年,废坊州,以县属鄜州。明因之,隶延安府鄜州。皇清因之。
绥德州
秦为上郡地。汉置雕阴县,属上郡。晋为赫连勃勃所据。南北朝后魏置上郡。西魏置安宁州,兼置绥德州。隋初郡废,大业初改为上州,寻改为雕阴郡。唐初为绥州,天宝初改上郡,乾元初复为绥州。宋太平兴国十年,没于西夏;治平四年收复,熙宁二年改为绥德城,元符二年置绥德军,属延安府。金大定二十二年,升为绥德州,属鄜延路。元至元四年并义合、绥德二县入焉。明因之,隶延安府,领县一。皇清因之。
米脂县
宋初为延川县米脂川。宝元元年置米脂砦,元丰三年改砦为城,属绥德军。金升为米脂县,属绥德州。元省嗣武、克戎二城入焉。明因之,隶延安府绥德州。皇清因之。
葭 州
秦为上郡北地。汉惠帝五年置固阴县,属西河郡。南北朝后魏属开光郡,后周置中乡县,属真乡郡,兼置银州。隋开皇初废真乡郡,为真乡县,开光郡为开光县;大业初改银州为儒林县。俱属雕阴郡。唐贞观二年,析儒林、真乡置银州;天宝初改为银川郡,属关内道。五代为西夏所有。宋熙宁三年收复,寻弃不守;元丰四年收复,五年即永乐川筑新城,名银川砦,寻没于夏;崇宁四年收复,仍为银州,五年废州为银川城。金初属河东路汾州,大定二十年升为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为葭州,兴定二年改属延安府。元至元六年并通泰、弥川、葭芦三砦入州。明为葭州,隶延安府,领县三。皇清因之。
吴堡县
唐为石州定湖县地。宋元丰五年置吴堡砦。金改为吴堡县。元初省,寻复置。明因之,隶延安府葭州。皇清因之。
神木县
秦以前为上郡之北境。汉为西河、五原二郡地。后周为银、胜二州地,属雕阴郡。隋仍旧。唐开元十二年,析胜州榆林郡之连谷、银城置麟州、新秦于都督府;开元十四年州废,天宝元年复置。宋为新秦郡神木砦。金兴定元年,罢军为神木寨。元至元六年,升为神木县,属葭州。明洪武六年省,十四年复置,隶延安府葭州。皇清因之。
府谷县
汉为太原郡地。唐置府谷镇,属麟州。五代(后)唐升为府谷县,后建为府州,(后)汉升为永安军。宋崇宁元年改为靖康军,政和五年赐名荣河郡保城军,置麟府路。元初置府州,至元六年改为府谷县,属葭州。明洪武六年省,十四年复置,隶延安府葭州。皇清因之。
延安卫
秦汉俱上郡,宋金元俱同延安郡。明洪武二年收服后,先设卫治,封从戎有功者指挥三十六,为世袭。领千户所、五百户所五十,附近人邑为下屯二十五,靖边以上为上屯二十五。皇清顺治十四年裁,归并肤施县。
绥德卫
秦为上郡地。明洪武中设分绥、米、清、葭、神、府等州、县地为军,屯领千户所、五百户所五十。皇清康熙十六年裁,归并绥德州。
榆林卫
秦为上郡北境,汉属河西郡,隋属雕阴,唐属麟州秦郡地。宋仁宗时没于赵德明。金初为夏境。元属米脂县地。明初平定陕西,分拨绥德卫千户刘宠屯治。正统中,特敕右府都督王祯镇守延绥等处,始建议筑榆林城,及沿边砦、堡、墩、台,以控治之,遂为边镇重地。成化七年,都御史王锐建置榆林卫,成化八年,都御史余子俊于旧城北增筑城垣,置榆林卫指挥使司,隶陕西都司。皇清因之。
靖边所
宋夏州兀喇城,保安郡。明景泰四年,巡抚陆矩改筑新城。成化十一年,余子俊置靖边营。皇清因之。
定边营
秦汉北上郡地。后魏大兴郡。西魏改五原郡兼西安州,以近盐池改盐州。隋初废,焬帝置盐州郡。唐初为梁师都所陷,武德元年收复盐州,更五原,设都督府;贞元二年没吐蕃。九年复城之,领县二,曰五原,曰白池。宋咸平中陷于夏。明正统二年置定边营。皇清因之。
保宁堡
明因古梁城创建。皇清因之。
归德堡
唐党项州。贞观五年,侨治银川境,疑此。明成化中,余肃敏公置今堡。皇清因之。
鱼河堡
汉圁阴地。明正统二年置鱼河砦。成化十一年,余子俊置今堡。皇清因之。
镇川堡
明嘉靖间建。皇清因之。
响水堡
汉圁阴地。明正统初置今堡。皇清因之。
波罗堡
汉白土县地。明正统十年置今堡。皇清因之。
怀远堡
汉白土县地。明天顺中筑堡。皇清因之。
威武堡
汉白土县地。明成化五年置今堡。皇清因之。
清平堡
汉白土县地。明成化初置今堡。皇清因之。
常乐堡
汉榆溪地。明成化间置,弘治二年徙二十里建今堡。皇清因之。
双山堡
汉真乡县地。明正统间筑砦,成化间移筑今堡。皇清因之。
建安县
汉圁阳地。明成化间增置今堡。皇清因之。
高家堡
唐丰州地。宋飞鸦川。元弥州巡检司。明正统四年建今堡。皇清因之。
柏林堡
唐胜州地。明成化初置今堡。皇清因之。
大柏油堡
唐麟州地。明弘治初置今堡。皇清因之。
神木堡
春秋属赵。汉五原、新秦。魏朔州。隋丰州。后周为银、胜二州。唐麟州地。宋后为神木寨。元置云州。明为神木县,后因为堡。皇清因之。
永兴堡
隋连谷县。唐麟郡。宋为黑城儿。明成化中置今堡。皇清因之。
镇羌堡
隋连谷县地。唐麟州郡。明成化二年置今堡。皇清因之。
孤山堡
唐胜州地。明正统二年置今堡。皇清因之。
木瓜园堡
唐胜州地。明成化中置今堡。皇清因之。
清水营
唐胜州地。宋属府州路。元为芭州。明成化二年置今堡。皇清因之。
黄甫川堡
春秋赵地。唐胜州。宋府州地。明弘治中添设今堡。皇清因之。
龙州城
汉为龙州。宋夏州石堡砦,为范仲淹哨马营。明成化中置今堡。皇清因之。
镇靖堡
宋夏州地。明成化间移置今堡。皇清因之。
镇罗堡
宋夏州地。明仍旧。皇清因之。
宁塞堡
宋夏州地,旧属栲栳城。明成化十一年置今堡。皇清因之。
把都河堡
宋夏州地。明成化九年置今堡。皇清因之。
柳树涧堡
宋夏州地。明初设堡。皇清因之。
新安边营
宋夏州深河儿地。明成化十一年置今堡。皇清因之。
旧安边营
宋盐州地。明正统置,成化十一年改置新安边营,成化末复置今营。皇清因之。
新兴堡
宋夏州地,旧有东、西海螺二城。明成化十一年始改东海螺,设今堡。皇清因之。
砖井堡
宋盐州地。明正统二年置今堡。皇清因之。
石涝池堡
宋盐池地。明成化十一年增筑今堡。皇清因之。
三山堡
宋盐池地,三山儿。明成化九年增筑今堡。皇清因之。
盐场堡
明成化十三年置。皇清因之。
饶阳水堡
宋夏州地。明成化十三年置今堡。皇清因之。
赵廷锡曰:区区延疆,地大而荒。一邑可分数邑,民稀而贫,数邑可并一邑。分邑则十羊九牧,并邑则鞭长莫及,何以损益尽制。通变宜民,使大小相维,远迩乐业,不失历来沿革之意也。宽逋负则民无流移,广招徕则地日开垦。于以巩皇图而奠残疆,将有厚望焉。
疆 域 附河套
延安府
延安府,东至山西石州界六百五十里,西至庆阳府合水县界五百里,南至西安府同官县界五百五十里,北至沙漠界五百里,西南至省城七百四十里,东北至榆林六百二十里,至京师二千二百里,延袤二千二百余里。附郭为肤施。东一百五十里延长,二百里延川,二百四十里清涧;东南二百八十里宜川;南九十里甘泉,一百八十里鄜州,州东六十里洛川,州南又一百四十里中部,又七十里宜君;西北四十里安塞,一百三十里安定;西北二百四十里保安;东北四百里绥德州,州北又八十里米脂,又东折一百八十里为葭州,州东南一百三十里吴堡,州东北三百里神木,五百里府谷,离府城则一千三百里。所辖之广,未有若此者,土地之旷可知也。
肤 施
东至延长界六十五里,南至甘泉界四十五里,西至安塞界四十里,北至安塞界二十里。
安 塞
东至安定、肤施界各三十里,西至庆阳界,西南至鄜州界皆三百里,南至肤施界二十里,北至保安界九十里,延袤三百余里。
甘 泉
东至宜川界一百七十里,西至安塞洛河川四十里,南至鄜州界四十五里,北至肤施界四十里。
安 定
东至清涧界七十里,西至龙州堡界一百二十里,南至肤施界九十里,北至绥德界一百二十里。
保 安
东至安塞界一百三十里,西至庆阳界九十里,南至安塞界七十里,北至靖边界一百二十里,延袤三百里。
宜 川
东至黄河一百一十里界吉州,南至韩城界九十里,洛川界一百里,西至甘泉界八十里,北至延长界一百六十里。
延 川
东至黄河七十里,南至延长县界五十里,西至甘谷驿界九十里,北至清涧县界十五里,延袤约三百里。
延 长
东南至宜川云岩七十里,南至甘泉临镇四十里,西至肤施八十五里,北至延川文安驿七十里。
清 涧
东至山西石楼县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延川界四十五里,西至安定界四十五里,北至绥德州界一百二十里,延袤三百九十里。
鄜 州
东至洛川界三十里,西至庆阳合水界二百里,南至三川驿六十里,北至甘泉界四十五里。
洛 川
东至韩城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鄜州界三十里,南至白水、澄城界各一百四十里,北至宜川界九十里,西至中部界六十里。
中 部
东至洛川交口三十五里,西至宜君界长墙二十里,南至宜君五交河二十五里,北至鄜州会桃沟六十里。
宜 君
东至洛川界七十五里,西至庆阳环县界一百七十里,南至同官界六十里,北至中部界四十里。
绥德州
东至黄河一百二十里,南到清涧界四十五里,西北俱至米脂界三十里。
米 脂
东至葭州界九十里,西至绥德沙滩坪五十里,南至绥德界五十里,北至鱼河堡九十里。
葭 州
东城临黄河即山西临县界,西至米脂界一百余里,南至吴堡界九十里,北至神木界一百二十里。
(吴堡、神木、府谷、榆林仅有地名,末记四至)
赵廷锡曰:子与氏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疆域何足云。然先王划疆分野,星罗棋置,具有远图。使生于斯者,见刚柔之殊,禀奢俭之殊。风官于斯者,或宽猛之异,施教养之,何先风景攸殊,利病因之。今披图考疆,而一邑之延袤数百里,数百里之内烟火曾几何?无旷土,无游民,是所兴于司牧者尽心焉。
附 河套
河套东接山西偏头关,西至宁夏镇,相距二千里而遥。南则限以边墙,北滨黄河,远者八、九百里,六、七百里;近者亦二、三百里。惟黄甫川之南焦家坪,及娘娘滩羊圈渡口为最近。其地东北有大山,而河流其中。滨河之地,往往有城郭,皆汉县也。河水自富平故城而来,东北经浑怀障都尉之所治。而障之西南有忻都城,又军脑儿城,省嵬城,峰城儿,骆驼山、麦垛山,旧花马池、石崖山,河水出其西。山上之石,自然有文,尽若战马之状,故亦谓之画石山。河水又过朔方临戎县西北,经三封故城。临戎者,王莽之所谓推武,而咂巴湖在其南也。河水又东,经沃野故城,遂北屈而为南河。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又自县西出鸡鹿塞,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一百二十里,河水又屈而东为北河,经高阙南。昔赵武夷王自代、并[6]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山下有长城,连山刺天,两岸云举,故名阙也。又东经临河县故城北。汉武帝封代恭王子刘贤于此,为候国。又至河目县故城西,又东经阳山南,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而至阳山,皆北假也。秦使蒙恬将十万人北渡河,取高阙,据阳山北假中,是也。河水又东经广牧县故城,北有东部都尉治。又南经马阴山,西汉时称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者是也。阳山之间有东胜州城,唐龙镇。而阴山一名钟山,东西千余里,单于之苑囿也。河水又东经朔方县故城,东北连盐泽、青盐泽,并在县南有莲花城。红盐池在其东,长盐池在其西,汉置典官治。又东转经渠搜县故城北,又经西安阳故城,屈过九原县南,又东过沙南县北,而南流入君子济,遂与圁水、榆溪诸水合为黄河焉。而其中小水之支流者,黄羊城东之牛心山,山东北有月儿海则水。石窑山城东海子山,有水出其下。白城子、红城子、交城子之东有北海子水、佛堂寺沟水、鸳鸯湖水、卯孩水、紫河水,皆混涛历峡,而分注于河。盖《禹贡》之析支、渠搜[7]也。秦为新兴中,汉为朔方郡,领县十,晋因之,后为夏赫连所据。周为蕃戎落,立朔州以统之。隋置胜州榆林郡。唐以降突厥置六州:曰鲁,曰丽,曰含,曰塞,曰依,曰契,以唐人为刺史。武后时并为匡、长二州,中宗神龙二年,置兰池都督府,分六州为县。明皇十年,复改为州,又增置宥州,天宝中改宁朔郡。景云二年,张仁愿于河北筑三受降城。先是朔方军,与突厥以北河为界,界有拂云祠。突厥将入,必先诣祠祭祷求福。因牧马料兵,候冰合渡河。时默啜,尽众西击婆葛。仁愿乘虚夺取漠南之地,筑三城,相去各四百里,皆据津济北,拓三百余里于牛头山,烽堠百八十所。自是突厥不敢度山南牧。后安禄山反,天子幸蜀,肃宗至灵武,以朔方兵授李、郭诸将,东讨史思明、安庆绪。虽两京恢复,而镇兵遂单弱不振矣。宪宗时复置宥州于长泽县。唐末,拓拔〈跋〉思恭镇是州,讨黄巢有功,赐姓李,遂有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五代及宋,为李夏所并,元灭之,废宥州,设西夏中兴尚书省。明初为王保保所据,追逐之,筑东胜等城,并立屯戌。英宗天顺六年春,毛里孩等入河套。河东刘敏宽曰:按榆塞古朔方地,河流自西而东,由宁夏横城折而北,谓之出套。北折而东,东复折而南,由黄甫川入葭州界,谓之入套。纡回二千余里,环抱河南之地,谓之河套。自古郡县绣错其中。明初,即唐受降城故地,营东胜,迨东胜不守,外险既失,镇兵驻绥德苦于遥制。余子俊巡抚延绥,相度形势,东至青水之紫城,西至宁夏之花马池,筑边墙二千里,增置营堡,创榆林卫,移绥德重兵镇于此。清厘陕人,有五籍诡落及罪谪者,徙实之。择其才,子弟为建学立师教之。又开界石外地,兴屯田,岁得粮数万石。事皆创始,而经划焕然,自是榆为雄镇,然东胜终以不复。嘉靖中,总督侍郎曾铣上复河套议,终梗之,惜哉!
刘尔曰:套地东接山西偏头关,西至宁夏二千里而遥,壤沃水甘,黄河限之,属内地焉。耕樵其中,既足以裕边储,而二边吸呼相通缓急,以之所谓必争之地也。自曾铣遭严嵩构陷,议者遂不敢复以河套为言,百余年于兹。国家统一无外,河套为我内臣。往朱龙之变,征调警急,悉自宁夏以达。不然者,榆林孤悬于外,大可虑也。套为汉县,唐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元置宥县,明筑东胜城,立屯戍。延绥恃为屏蔽,争河套所以筹延绥也。议者或谓河套可不必复。噫,谬矣!
灾 祥
黄帝时,凤凰鸣中部西山,因名其山为凤岭。
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泾、渭、洛是也,皆震。是岁三川竭,岐山崩。
汉成帝绥和二年九月,上郡地震。
晋帝奕太和四年,中部雨雹。
隋文帝仁寿元年大雷风,宜州湫水移于始平。
唐高宗麟德二年六月,中部大水,坏民庐舍。
宋太宗建隆二年春,草木不花。真宗天禧元年冰雹。
金大定元年,鄜延路旱,大饥。明昌三年秋,绥德好蚄虫生,旱。
元元统六年,延安路雨白毛。至正二十七年,延安境降甘露。
明弘治十四年正月朔,延安地震有声。
嘉靖八年六月蝗飞蔽日,大饥;二十二年癸卯七月,迅雷暴雨,有石陨大如升,其色赤;四十四年,清涧大水漂没南关。
隆庆二年二月地震。
万历初年,葭州贡生高自第家猪生象,三日而死;十年大旱,饥。清涧吏科白具题准,发三千金赈济;十六年大饥,清涧南门外掘万人坑;十九年春,白虹贯日;二十四年,清平参将公署瓦兽吐火,大门石狮亦吐火,十月杏复花;二十五年春,清明前一日大风拔木;二十九年秋,陨霜杀稼;三十四年,天鼓鸣于西北,红星如斗者纷纷坠,于井鬼尾界落;三十七年大旱;四十二年八月,雨雹大如鸡卵,禾尽偃,清涧知县陈汝元请赈之;四十三年正月,葭州明伦堂钟鼓齐鸣;四十五年元旦,昼晦,东北云尽赤;四十八年,白虹夜见,如月刀形,初鼓出东方,渐升长经天,累月而散。
天启元年元旦,白虹复见;七年地震者再。
崇祯元年,自春徂夏及秋俱无雨,苗尽枯,岁大饥。二年又旱。三年又旱,饥人相食,各邑掘万人坑。安塞马懋才具疏,上发赈;四月,常乐堡蝦蟆成队,北行出边外,广数丈,长不可竟,大旱。四年春、夏大旱,冬大雪色黑,深丈余。五年春旱,夏地震。六年岁少稔。十年大疫,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一年旱。十二年二月风霾蔽日,晚有众星坠于民舍击瓦,纷飞蝗。十三年春夏不雨,旱魃见于中部,二郎山大饥,人相食,死十之九,夏又大疫。十五年春,米脂风霾大作,雨土浃日,始霁。十六年正月,太白亘于西北,三月二日两日相荡,七月郡城瘟疫大作;中部野草化龙形,头角俱全,其色黄;米脂桃李秋花;义合驿每入夜,有星满树,数月始不见;榆林龙王庙池,泉赤若血水。
皇清顺治元年,疫;三年,蝗;五年春,葭州土牛鸣于谭家坪;六年正月,白虹贯日;八年地震有声;十四年,中部麦秀两岐〈歧〉,秋大有;十六年六月,霪雨如注,三日夜不绝。初六日,洪水滔流,经安塞冲其城门,大损庐舍。至戍时人遥望,北五里河水上有三巨角羊相抵,水壅后横决而入。郡北门清凉山僧,钟鼓号呼。于闪电中见袍笏神导之而前,冲开东门、水门,东南城垣,凡庙宇庐舍漂没,仅存其半。至亥时,水迅湍入延长城垣,民舍亦遭漂没,知府叶舟发粟赈灾,又上其事于抚按,具题减粮。十七年,知府牛天宿竭诚祭河水,移于东,离城远,乃相地分工修筑,至十八年城工告成。十八年秋,清涧雹如鹅卵,积数尺,雹雨每岁州邑间作,不胜书。
康熙三年闰六月,霪雨大水。十八年夏旱,禾不登。七月二十八日郡城地震。八月宜君、中部雨雪深二尺,秋禾尽没,是月,大雨至九月始止。河水泛涨,近河田苗庐舍漂没甚多,秋饥。
灾祥不胜书,姑纪其概。
赵廷锡曰:王者耻言符瑞,《春秋》记灾异不书祥瑞,其旨深矣。观者勿谓延之祥不胜灾也。汉儒录异,必于其地,考事应也。延己巳而后,年年旱蝗,以致饥民走挺,遂渠寇蜂狂,虽马行人之奏书不减。郑侠绘图,吴直指之专巡力体,富弼引赈,而终不勉民饥而盗。然则救荒之政,弭灾之术,司牧者幸预筹焉。
风 俗
《通志》云:人勤稼樯,俗尚鬼神,不崇侈靡,颇习法程,国风秦俗,尚武有车辚驷驖,小戎无衣。诸章旧志云,尚气概,先勇力,《图经》:以夏月游赏为重。又云,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名将多出。
《隋书》:人性躁劲,风气果决,尚淳质,好俭约,丧祭婚姻率近于礼。先名公论,延民有四美:一,结姻不论财,耻攀势利,罔争聘礼;一,交友多重义,武人行阵不避生死,文士隔境联社,后先相接引;一,思先时尽哀,每逢佳节,门前焚楮,[8]继之以哭;一,好善勤施舍,即贫乏者,闻修庙设醮,亦必喜输。有一病曰惰:流水可灌田,而惰于疏浚;间田可以树木,而惰于栽植。女惰蚕织,男惰经营,而常忧衣食之艰。中部、宜君、洛川境近西安,习俗勤俭而重农,妇女间有织纺者。清涧、绥德、葭州、神木,府谷、吴堡境近晋,习俗颇俭,且近边,尚刚武。
牛天宿曰:贾谊有云,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然则循良之吏,其必以风俗为首务乎。延隶秦之故墟,有先王之遗风焉。其民厚重质直,无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兴起,而笃于仁义;以猛驱之,其强毅果敢之资,亦足强兵力农,而成富强之业。读秦风,而知夏声之为烈也。欲使家弦诵而户诗书,敦礼让而崇孝弟,是在长民者加之意耳。
白乃贞曰:古有轩辕之使,以观风问俗,岂非关于风化者为最重欤。吾延在昔,淳朴之风未远。士崇家训,农服先畴,贫富不相耀,贵贱安乎分。缙绅罔恃势以凌人,土民皆知耻而务本,吏胥无舞文之大奸,讼狱乏过情之虚词。败检之子,名教罔容,鼠窃之徒,鹰鹯争逐,急公守法。先志云:有三古遗风者此也。奈何风之所移,浸淫日下。竞侈靡以相高,遂浇漓之百出,士耻绳墨为迂腐,人尚诈勇为才能。炎凉初终异辙,恩怨反覆相寻。虽习俗之日非,抑狂澜之安砥。郭有道,一乡称为长者;娄师德,兄弟善于持盈。是在主持风会者,躬自厚而薄责人,力为矫枉,则返朴还淳,可计日俟矣。
陈天植曰:延俗素称惰,家鲜盖藏,女不织纺,终岁衣食与夫,亲戚交际皆仰给于一夫,而夫又耕之不力。田不粪,每岁易塍[9]而耕,即大有时,尽而所获不过下农之数,无惑乎?岁稍不登,辄流离失所也。嗟嗟,男服事外,女服事内,耕九余三,惟勤乃裕,与其饥寒切肤,而不免号啼之怨。咨何若妇子僇力,室家拮据,以务求有济耶。邠风《七月》之诗,乃秦俗之交相戒勉者,流风具在,愿延民之不忘先畴也。
从来民生以衣食为本,耕织以种植灌溉为先。乃独延安风俗,素不知水田蚕桑之事。自知府徐洹瀛勘河修渠,水田已成,又令民种果树,督率各县课种桑树,蚕事渐兴,有丝绢之利,又置机杼,令户习纺织。但渠坝必时修浚,桑柘尤忌残毁,护旧而植新。习惰之民,惟在上者督率,以成其美矣。
形 胜
延安府肤施为五路咽喉[《宋王庶传》],其城据山,四面甚险[《寰宇记》],西北长城,因河为塞,洛水之交,三川所会[《图经》],三城鼎峙,秦地要区[《元旧志》],襟带关陕,控制灵夏[《绥德学记》]。
安塞长城为依,延水环拱,当银夏之冲,为金明巨镇。
甘泉枕山环洛,鄜延冲要。
安定翠巘屏拱,河水环澜,为西塞要径。
保安襟山带水,岭岗重叠,三秦咽喉,边陲重地。
宜川东据黄河,南阨孟门,峻岭广阜,名胜要区。
延川依山为城,东北临壑,屹然岩邑,古今饷道。
延长北倚山势为城,南凭延水为池,岭峪险阨,屹然巍邑。
清涧东据黄河,西绕黑水,钟楼官山,前后耸峙,延安扼要地。
鄜州山峙水环,城当冲要,延州喉襟之地。
洛川山城天堑,据险成雄,为鄜延冲路。
中部北据桥山,南环沮水,屹然鄜延门户。
宜君城据山岩,路当冲要。
绥德黄河在东,长城在北,前倚雕山,后连理水,用武之地。
米脂形据山川,境连沙漠,为延绥咽喉地。
葭州乱山回绕,川水夹流,崎岖险阻,边方用武之地。
吴堡因黄河为池,据西山为城,边陲负险之地。
神木东阻黄河,北控沙漠,山溪险隘,延州保障之地。
府谷境接沙漠,势据黄河,延安之籓篱。
榆林边陲冲要,全陕藩篱,北临沙漠,巍然雄镇。
城 池 附镇堡
延安府城池
唐天宝初建。一云赫连勃勃筑,宋范仲淹维修之。明弘治初,知府崔升复葺之。周九里,高三丈,池深二丈。门三,东曰东胜,南曰顺阳,北曰安定。上建重楼,又有小东门曰津阳。西面依山,上建镇西楼,内祀文昌,范文正所创,兵毁。顺治乙未,知府陈培基同进士赵廷锡重建。大清顺治十六年六月内,大水冲没东城、门垣,知府牛天宿修葺。康熙十四年,朱逆叛乱,楼阁尽毁。十八年,知府陈天植捐资重修,楼堞聿新,巍然大观。
肤施县
附郭,旧以东关为城,今俱冲圯,衙舍仓库俱移府城内。
安塞县城池
元初改建,明景泰中重修。周三里七分,高一丈七尺,池深一丈,有南、西、北三门。
甘泉县城池
唐天宝初建,明景泰中重修。周三里三分,高二丈,池深一丈,西、南、北三门。
保安县城池
即古栲栳城,明洪武二年县丞洪道修葺;嘉靖四十年,署篆吏目郭邦靖重修;万历三十三年,知县陈柱芳相继增修。周九里三分,高二丈,池深一丈。崇祯中截西南角为城。大清顺治,知县张嗣贤建城南楼。
安定县城池
宋置堡,元因为县。明洪武中,千户曹忠重修。周五里三分,高二丈八尺,池深一丈五尺,东、西、北三门。
宜川县城池
宋初改建,元至正中参正朱希哲修。明正统十四年知县张绎重修。周四里一百二十八步,高三丈,池深五尺。西南跨七郎山。大清顺治四年,知县陈扆铭补筑南瓮城门。
延川县城池
本元旧址,明正统中,知县王恒重筑。周四里,高二丈八尺,池深一丈二尺。大清戊戌,知县刘谷重修。
延长县城池
金大定二十六年,知县董承务始建。明弘治中,知县王绅重修。周四里二百四十四步。北峙砦山,南临延水,东、西二门。
清涧县城池
宋康定元年秋种世衡所筑,明洪武初增筑。周三里五步,高三丈,池深二丈,东、南、北三门。正德六年,知县赵辂增修西面外罗城;嘉靖乙巳,副使方远宜筑西、南二面;癸丑,同知何尚贤筑南瓮城。大清知县廖元发重修。
鄜州城池
有内外二城,范仲淹所筑。元吴知院筑。周二里一百三十步;外城周十里,东滨洛川为患。明成化以来,修筑不一。高四丈,池深二丈。
洛川县城池
元佥院胡兴所筑。缘山阻涧,亦天险也。周二里一百六十步,东、西、南三门。明正德七年筑东郭;嘉靖二十五年,知县吉澄重修;万历元年,知县李奉昭增修。
中部县城池
旧在沮南,明成化中改建于此,城卑薄。隆庆六年,知县卫汝霖增筑。周四里一百三十六步,高三丈,因沮水为池。万历元年,知县李迎特筑南城。万历己未,知县江之澨增高数尺。崇祯五年,知县姚一麟筑上城。大清顺治初,知县彭圣培重建门楼。康熙二年,知县金九鼎增修,启东门。
宜君县城池
旧无。明景泰中,主簿季仲和始筑,然石倾颓城。成化中,县丞杨安因龟山之势筑削为城。周五里三分,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门二。大清康熙十七年,知县贾有福增修。
绥德州城池
宋鄜延宣抚使郭逵所筑。明洪武中,指挥严渊重加增修。周八里二百八十步,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建门四。大清顺治十七年,知州王元士重修。
米脂县城池
宋、金为砦,元始为县,明洪武六年,守御千户王纲修葺。成化五年,知县陈贵拓东北隅。万历元年,知县张仁复增筑。周五里三分,高二丈九尺,池深一丈,东、南、北三门。
葭州城池
宋康宁中所筑葭芦砦也。明洪武初,千户王纲改筑。周二里一百一十步,高三丈,池深一丈,南北二门。天启年,知州卢扬辉重修。大清顺治年,知州武弘祖增修。
吴堡县城池
宋、金为砦,元始为县。周一里七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八尺。
神木县城池
金为砦,元始为县。明正统八年重修,成化四年,巡抚余子俊增修。周四里三分,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
府谷县城池
始建未详。明正德十五年,知县张汝涉因旧开拓,周五里八分,高二丈五尺,因河为池。
榆林镇城池
唐古胜州地。明正统中,都督王祯建。成化九年,都督御史余子俊于旧城北增筑城垣,置榆林卫指挥使司,隶陕西都司。二十二年,巡抚黄黻展北城。弘治五年,巡抚熊绣展南城。周围一十三里三百一十四步。隆庆元年,巡抚王遴又自水西门起至信地楼止,筑边城七里。万历元年,巡抚张守忠修筑高厚,顶阔三丈,底阔五丈,高三丈六尺。嘉靖时巡抚张珩,隆庆时巡抚郜光先,万历时巡抚宋守约、王汝梅,宪副洪忻、赵云翔,总兵 傅津、贾国忠,周围渐用砖甃其大楼一十五座,腰铺四十七座,东门二,西门四,南门一。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于城北十里筑镇北台于款贡城,高七丈,层台峻堞,称天险焉。边垣长三十一里零三百五十八步,墩台七十四座。
靖边营城池
明景泰四年,巡抚陆矩改筑新城,周凡八里,楼铺二十九座。隆庆六年增修,万历六年砖砌牌墙垛口,边垣长四十五里,墩台三十二座。
定边营城池
明正统二年建。嘉靖中,游击梁震设关城,周围凡四里一百七十五步,楼铺二十八座。万历元年展西关,三、四两年增修,六年砖砌牌墙垛口,边垣长二十里,墩台三十六座。
保宁堡城池
明嘉靖中创建,周围凡二里一百四十步,楼铺七座。万历六年重修。九年,参将藏士贤增东关城,长二十里,墩台三十六座。
归德堡城池
明成化中,余肃敏公建,周围凡二里六十七步,楼铺一十五座。嘉靖时筑关城。万历五、六年重修。
鱼河堡城池
明成化十一年余子俊建,周围凡三里三百步,楼铺一十五座。万历四年,砖砌牌墙垛口。
镇川堡城池
明嘉靖二十九年,巡抚张珩建,周围凡一里三分。
响水堡城池
明正统初,巡抚郭乾建,周围凡三里二百一十步,楼铺八座。万历六、七年重修,砖砌牌墙垛口,边垣长二十九里零二百七十六步,墩台二十二座。
波罗堡城池
明正统十年,巡抚马恭建,周围凡二里二百七十步,楼铺十座。万历年间重修,砖砌牌墙垛口,边垣长三十五里零四十七步,墩台二十七座。
怀远堡城池
明天顺中建,(后缺)楼铺十座(后缺)
威武堡城池
明成化五年,巡抚王锐建,周围二百八十步,楼铺一十四座。隆庆六年增高。万历六年砖砌牌墙垛口,边垣长三十四里零三百二十一步,墩台二十六座。
清平堡城池
明成化初巡抚王锐建,周围凡二百八十四步,楼铺一十三座。隆庆六年增高。万历六年砖砌牌墙垛口,边垣长三十一里零二百六十九步,墩台三十一座。
常乐堡城池
明成化间巡抚卢祥建。弘治二年,巡抚刘忠移筑今堡,周围凡三里零五十步,楼铺一十五座。万历六年重修,边垣长一十八里零一百七十六步,墩台三十七座。
双山堡城池
明正统二年,巡抚郭乾建。成化年间,巡抚余子俊移筑今堡,周围凡三里零九十步,楼铺一十四座,边垣长三十里零四十五步,墩台四十座。
建安堡城池
明成化十年,巡抚余子俊增修,周围凡二里零一百七十二步,楼铺一十五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增修关城三里二百九十八步,用砖包砌,边垣长二十里零八十一步,墩台二十三座。
高家堡城池
明正统四年,巡抚陈镒建,后余子俊增修。周围凡三里零二十九步,楼台一十五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边垣长四十二里零二百三十八步,墩台四十四座。
柏林堡城池
明成化初,巡抚卢祥建,周围凡二里零一十二步,楼铺八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边垣长四十三里零一十六步,墩台二十三座。
大柏油堡城池
明弘治初建,周围凡二里零九十二步,楼铺一十二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边垣长二十七里零三百三十步,墩台一十七座。
神木堡城池
明为神木县,后因为堡。周围凡五里零七十步,楼铺三十三座。隆庆五年增高,万历六、七年用砖包砌,边垣长七十五里零八十六步,墩台六十座。
永兴堡城池
明成化中,余子俊遣镇羌指挥宋祥建,周围凡二里零二十五步,楼铺八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边垣长六十二里零八十六步,墩台三十九座。
镇羌堡城池
明成化二年,巡抚卢祥建,周围凡二里零二百二十九步,楼铺十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边垣长四十五里零二百一十九步,墩台二十九座。
孤山堡城池
明正统二年,巡抚郭乾建城西山。成化初移筑今堡,周围凡三里零三十四步,楼铺一十四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边垣长三十七里零二百五十五步,墩台五十座。
木瓜园堡城池
明成化十六年建,周围凡三里零九十步,楼铺一十七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边垣长三十三里零一百五十四步,墩台三十二座。
清水营堡城池
明成化二年,巡抚卢祥建,周围凡三里一十八步,楼铺一十九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增修关城三里二百九十八步,用砖包砌,边垣长三十二里零二百步,墩台三十二座。
黄甫川堡城池
明天顺中清水营。弘治初始添设关城,周围凡三里零二百七十四步,楼铺十六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边垣长三十里零二百一十步,墩台二十八座。
龙州城城池
明成化五年,巡抚王锐建,周围凡二里三百一十六步,楼铺九座。隆庆六年增高。万历六年砖砌牌墙垛口,边垣长四十里,墩台四十三座。
镇靖堡城池
明成化间建,周围凡四里三分,楼铺一十九座。隆庆六年增高。万历六年砖砌牌墙垛口,边垣长四十里,墩台四十三座。
镇罗堡城池
宋建,周围凡三百七丈,边垣长三十里,墩台一十座。
宁塞堡城池
明成化十一年建,周围凡四里三分,楼铺一十八座,隆庆六年增高。万历六年砖砌牌墙垛口,边垣长五十四里零二百八十步,墩台五十四座。
把都河堡城池
明成化九年余子俊建,周围凡三里一百八十步,楼铺一十一座。隆庆六年增高。万历六年砖砌牌墙垛口。今裁,并宁塞。
柳树涧堡城池
明嘉靖三十七年,巡抚董威筑城,周围凡三里七分,楼铺一十八座,隆庆六年增高。万历六年砖砌牌墙垛口,边垣长三十三里零二百三十六步,墩台四十八座。
新安边营城池
明成化十一年,余子俊建今堡,周围凡四里三十五步,楼铺一十四座。隆庆六年加高,边垣长一十二里,墩台一十七座。
旧安边营城池
明正统二年,巡抚郭乾置,周围凡四里三分,楼铺二十座,隆庆六年增高。万历六年砖砌牌墙垛口,边垣长三十三里零二十三步,墩台五十一座。
新兴堡城池
旧有东、西海螺二城,明初始守砖井。成化十一年,余子俊移筑今堡,周围凡一里一百四十六步,楼铺八座。隆庆六年重修。万历六年增高,边垣长七里,墩台一十一座。今裁,并定边营。
砖井堡城池
明正统二年,巡抚郭乾建城,周围凡三里二百五十步,楼铺一十二座。万历六年增高,砖砌牌墙垛口,边垣长一十七里,墩台二十二座。
石涝池堡城池
明成化十一年,余子俊筑堡城。周围凡三里一百八十四步,楼铺三座。万历三年加高,边垣长九里零二百七十四步,墩台一十四座。今裁,并定边营。
三山堡城池
明成化九年筑城,周围凡二里二百四十步,楼铺三座。万历三年增高。边垣长五里,墩台八座。今裁,并定边营。
盐场堡城池
明成化三年余子俊置,周围凡二里三分,楼铺九座。弘治四年,巡抚刘忠增修。万历三年增高。
饶阳水堡城池
明成化十三年,余子俊置,周围凡二里三十步,楼铺八座。万历二年重修。今裁,并定边营。
赵廷锡曰:城池兴废关乎国运。自兵燹后,有一城不满百家者,城隍任其颓败。宦斯土者,频可以并州作故乡,何欤舄思?郡邑城池志,历代重修,而不没其人甘棠遗迹,必以此为最巨,弗可忽也。
陈天植曰:延属城堞事,多不完,公署类弗塗塈,且仓厂缺如,驿铺关梁之不饬。虽云叠罹兵燹,亦由视如传舍,任其颓败,而不时加补葺也。夫在官一日,即当一日董事。若小敝不修,后费必倍。吾愿守土者尚思。所以补葺之,其于节爱之道,或亦有当也欤。
附镇堡
阎家店 肤施西二十五里。
清化镇 肤施东六十里,旧立市集。
龙安镇 安塞北四十里。
招安镇 安塞西四十里。
临真镇 甘泉东一百四十里,后魏为县,今为镇。居民甚众,立集贸易。
瓦窑堡 安定东二十里。
丹头镇 安定东六十时。
沙家镇 保安东北六十里,客商往来贸易于此。
百直镇 宜川北九十里,商贾贸易辐辏[10]之地。
云岩镇 宜川西北七十里,后魏置县,今为镇。
老吉堡 宜川东黄河边,与山西吉州[11]隔一河。
秋林镇 宜川东三十里,其旁又筑寨。
永坪镇 延川西七十里,古永州城。金皇统二年修镇,今因之。
神头镇 延长东北八十里,即神头原,筑新寨,可避兵。
宁川堡 一名柳家坪。清涧西二十里,大川平垣,路通安定。
田店堡 清涧北一百里,民屯杂居,通绥德路。
张村镇 鄜州西七十里,今设为驿。
隆益镇 鄜州西一百三十里,今设为驿。
凤栖镇 洛川[12]西四十里,今设为驿。
乐生镇 洛川南十里。
槐北镇 洛川南四十里,其旁又筑柏林堡。
百益镇 洛川南一百里。
土基镇 洛川南七十里。
黄龙镇 洛川南一百二十里。
隆坊镇 中部西北五十里,商贾贸易地。
北谷镇 中部东六十里。
双柳镇 中部西五十里,旧立市集,今废。
偏 桥 宜君北三十里。
石 堡 宜君东七十里,平原广阜,雉堞巍然,兵乱后置官署。
五里镇 宜君东七十里。
杳头镇 一名七里镇,宜君西八里。
马栏镇 宜君西南一百二十里,通庆阳界。
定远堡 绥德。
开光堡 绥德北三十里,宋绍圣中修筑。
背木川堡 米脂北三十里。
宅门墕堡 葭州北一百五十里。
七山儿堡 葭州西一百四十里。
当夜堡 神木东南九十里。
栏干堡 神木东六十六里。
按:邑之有镇店,或因废城而居民仍辐辏者;或离城辽阔而乡堡立集市,以通贸易者;或冲要之区为往来行旅所必经者。鸠众聚居亦各邑之藩篱也。名有称堡、称镇,只属一乡区尔,足征用武之余风云。
古 迹
延安府 肤施县
延安故城 在城东五里,司马光诗:“暮烟凝塞上,堠火落天涯。”
丰林废县 在肤施县东三十五里,后魏置广武县,隋改曰丰林,宋省为镇。
西佛洞 城之西山下,内多石佛,今存其迹。
杜甫川 在城南七里,西南折入四十里,牡丹遍山谷,樵者采之为薪。欧阳永叔《花谱》所谓,延州牡丹与荆无异者也。甫避乱寓此,范仲淹大书“杜甫川”三字,镌于川口。
摘星楼 在府东嘉岭山上,范仲淹守延时建。
肤施境 在城之东山,世传尸毗佛修行之地。有鹰逐雀,尸毗割肤以饲之,后以此名邑。
尸毗岩 即在肤施境,后有石岩,传内藏佛骸。
狄青牢 在府北十里,筑土砌石于下,传言狄青受困处。
居疾楼 在城上,元总管袁湘建,居疾疫之民,市医药多痊。后人思之,故名。
范公井 在嘉岭山半,当二水合流之冲,范仲淹于山为寨,凿井,后人以名。
源头活水 在北门外西沟内,直流入府学泮池。
飞盖园 在府南,宋厐籍游乐处。
迎熏亭 禊堂 翠漪亭 以上三址皆韩魏公琦创,俱在柳湖上。
屯田府 元时置,在府东。明洪武初改为税课司。
清凉胜概 在城东,即尸毗修行处,为洞者三。曰万佛,大小佛像万余,皆石镌。曰仙石,曰桃花。金梁文仙凿。山半有泉二。曰鹫峰,寺僧垂绠以汲;曰定痂,其泉温洁,虽寒不凝,流入延水。悬崖飞磴,画栋雕栏。凡猗翠迎熏者皆缥缈欲仙,为一郡丽瞩。知府陈天植修石径,盘曲而上,益增其胜。
柳 湖 在城南,五里延利渠水从北入城,复穿城南出,溢而为湖,以多种柳于堤上,名柳湖。在嘉岭山下,唐李益有“路旁几株柳,此路向延州”之句。
供兵硙 在府城南。司马光诗:“晨暮响寒泉,飞轮驶风转。士饱气益振,轻舆先零战。”
安塞县
敷政废县 在县西南一百一十里。唐天宝置县,宋、金因之,元废,明立巡检司。有龙潭,水深无底,祷雨辄应。
金城县故城 唐、宋、金县名。在城南一百三十里,形如金字,故名。
青州城 在县西南一百里,与马超洞对。
芦关岭城 在县北一百三十里。
长 城 在县北五里,相传蒙恬所筑。
马超洞 在县西南洛河川。
新安寨 在县北五十里,栲栳寨之西龙门口平,控塞门一带。宋招付使命部将王信筑。
招安寨 在县北四十里。
龙安寨 在县西四十里,高数百丈,状如盘龙。
甘泉县
临真故城 在县东一百八十里,本汉高奴地,后魏置县,唐宋因之,元并入甘泉,今为镇。
雕阴废县 在县南四十里,汉置。因山而名,后废。宋司马光经行有诗。
黑 城 在县东一百七十里,库里川口,赫连勃勃置。依山为址,崎岖不正,故名。
石门城 在县西六十里,宋杨广驻兵于此,故址尚存。
保安县
吕布窑 在县东六十里,有艾蒿岭、烂柯岩,号为龙窝。吕布生此,有窑穴,呼为吕布窑。今在安塞境。
圣人道 在城东七里,赫连勃勃起自夏台,入长安,芟[13]平山谷开此道。
栲栳城 以县界栲栳谷而名。唐咸亨间驻禁军于此,宋设保安军,元因县焉。
金汤城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本旧寨,宋元符初筑,基址犹存。
园林城 在县北五十里。上三城俱范仲淹守边之处。
顺宁寨 在县北四十里,宋筑,元废,明洪武年立顺宁巡检司。
范将军马营 自昔传为范仲淹守地。明正统十三年重修,改为靖边营,设立官军备御。
狄家城 在县西南九十里,狄青屯兵守此,有遗迹。
韩家湾 韩世忠故里。
杏子城 在县东北八十里。
长城岭路 宋庆历中,韩、范经略延绥,控制西夏置保安军。切近夏界,自军北归娘旅六十里,过长城岭至秦王井,经河北九驿,至古灵州怀远镇七百里。怀远即今宁夏。元昊时,以怀远为兴州,建都居之。
兀剌城 在县北一百八十里。明正统三年都指挥曹胜重修,改为宁塞城,设立官军备御。
安定县
安定寨 在县东。宋种谔遣曲珍率兵通黑水安定堡,与夏人遇,大败之,即此。元改为县,明洪武年仍为安定县,立安定寨,以屯军守备。
黑水堡 在县北一百八里。金以李显忠为苏尾九族都巡检使,驻兵黑水堡,即此。
白洛城 在城西北八十里,明洪武年间设。宣德九年,指挥张英重修。
洛交寨 在城内凤翼山之岭东,汉时冦帅卢方负固据守,雄峙一方。光武亲讨平之。
丹头县 汉置,后废为镇。
花石崖 在城东七十里石山之阿。悬崖耸翠,下接河流,千壑万吼中,玲珑工巧宛太湖石状。其上神像不可数计。
宜川县
汾川废县 在城东七十里,本后魏平安县,后周改汾川,宋省入宜川。
云岩废县 在县北八十里,山岩重叠如云,故名。后魏置,唐因之,宋熙宁中省为镇。
门山废县 《寰宇记》载,在县西七十里。《一统志》[14]载,在府城东南八十里。周宣帝分汾川、云岩二县地,置门山。唐、宋、金因之,元并入宜川。
丹州故城 在县东北二十九里,本后周丹阳县。隋置丹阳郡,唐改为州,元省。
咸宁故城 《一统志》:在县东四十五里,《通志》[15]:在县东一百里。今县东皆大峰峻岭,无可立县处。或当在白水里境内。则《通志》为确。
按:以上五址,诸志参差不一,道理远近亦不一,或即其地改其名,或改其名并移其地。要之,古宜川在郭下,今宜川在赤石川口,因汾川置汾州,改名不易地者也。以汾川改丹州,改名并易其地者也。云岩则别置者也。丹州领宜川、云岩、门山诸县,指郭下之宜川、丹州。唐永徽中移于丹阳,则赤石川口之宜川矣。
石 溞 《名胜志》云:县北[16]石溞下三里,黄河中流有石扼之。盖禹凿河导流之处,谓壶口也。《禹贡·壶口注》在北屈县北,即今山西吉州。宜与吉相对,止隔一河,其地面水势偏重在宜,故土人以壶口为滴溞,云石溞。在原上近溞,故以此名村。村头有古碑,书“壶口佳境,两省通衢”,盖指石溞下水南渡口也。又按《水经注》:数里之外便觉雾雨霑人,则水势排空,迅如箭,括其高九里之言不虚矣。县北之县指郭下,非今县治。
白鹤观 按:观故址在县南,去县仅三里,有倒碑,故俗号碑子胡同。碑文剥落不可读,约略其词,乃唐明皇梦李耳云:吾汝始祖,命近臣访我于东北五百里外,当授汝符瑞兼国祚长策。觉后乃选五兵尚书牛□客往,如梦求之惟肖。所告之辞甚秘,然多奇中,即此地起观,制类兴庆宫,钟鼓之声闻数里。轩辕黄帝之封始于此。后数年再见于扬州,故两地皆有白鹤观。此为梦真容敕,彼为梦真容碑也。碑倒五百年,五代劝农使立之。复倒五百年,土蚀其半。按金石录再考之,《唐人诗话》始得其概。如此伟迹,《雍录》《雍大记》《通志》皆未收,则古碑埋没于穷谷者多矣。
圣马道 在县北九十里,旧传唐太宗乘马至此乳驹。考之史策,惟唐肃宗猎于宜川,太宗并未至宜。今石上有马迹存焉。
七郎山寨 在县南,为县主山。旧传宋将杨业之子七郎屯兵筑城,地势险阻。元参政朱希哲据守。
库 碢 在县西北二十里,川南为汉,北为蕃。其人于川内共缔香火,故呼者火为库碣。
玉莲池 在县境。池有万顷,为一方之胜,今不可考。
延川县
延水县 在县东南七十里。魏置安民县,隋废。唐复置,改为延水。熙宁八年省为镇,入延川。今为延水关。
文安城 在县西南三十里。西魏为文安县,寻改为文安州。隋改文州,今为驿。
小瞿塘 南为岗,北为砠,中有石涧,涧形甚隘。水由上下流,清涛湍急,喷湧如雪。云间,张文藻于石磕上镌“山川奇处”四字,古名小瞿塘。
白浮图寺 距县六十里,寺前有七塚,人相传以为夏王疑塚云。惜未见诸史传,姑存之以备考。
响水潭 俗传夏王葬潭底,其上建夏王庙,遗址犹存。邑人遇旱祈祷,诣潭取水。
永平寨 在县北九十里,安定县界,金置。
南 寨 在县南一百里高阜上。元知院张廷祐筑,以屯兵。今为树艺地。
延州石液 在县北九十里有石油井。按:《过庭录》云:生于水际沙石,与泉相杂,惘惘而出。其烟甚浓,试制为墨,黑光如漆,遂识文曰延州石液。
延长县
斗鸡台 在县西三十里,九峰相连不断,下为斗鸡台。世传唐宋盛时,公子分封游乐斗鸡之所。又谓仙人斗鸡于此,未知孰是。
翡翠楼 在县东六十里,石台高百丈,周四百余步,今存其址。
高奴寨 在县北二百步高部山,四面陡绝。元脱列伯令参政何远筑,以屯兵。俗讹为高奴,非。
石油井 在县北九十里[17],井出石油。取者以雉尾浥[18]之,采入缶中,燃之如麻,多烟煤。为墨至佳,更疗疮疾。《通志》云:屏山之下,翟水经之,水面出油,可以燃灯,又不止石井矣。
清涧县
宽州旧垒 《名胜志》云:在绥州之废城平县内,此为宽州旧垒。今县东二十里有石城,故宽州也。《县志》云,即今后山寨,唐初置。
怀宁城 宋庆历中置。
营田寨 宋种世衡营田处。
顺安寨 即唐初南平州,安州县。宋初建南安寨,康定中弃之,庆历中重修,改今名。
清涧寨 即隋绥平县地,名清涧川。宋庆历中筑。
王宿里 相传唐太宗为秦王时,兵过此宿焉。有方石为王眠处,无蚊。邑人白乃贞有诗。
绥平寨 在县西一百里,宋庆历中置。李显忠破红巾冦乞即罗于此。
黑水寨 宋庆历中置。李永奇世为都巡检,驻兵于此。
白草寨新井 按《县志》:宋嘉祐中,内殿崇班、白草寨主康惟几凿试。秘书省校书张颂记《名胜志》则云:正德间,边患告急,县令赵辂恐石井不足用,更凿一井,引东河水自城下穿入。意创自宋,而明复淘之与。
大归原 相传宋时有女归宁于此,坐而化,故名。
种公井 即石井。初,世衡城清涧,虽据险隘而乏水。泉涸不可守。凿地十五丈遇石,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金,卒得泉,万人欢呼,以为神。
祭风台 在县北一里,高百丈,上有风伯遗址。邑人白乃建有诗。
翠光亭 在白草寨,康惟几构,张颂记。
李公窑 在县东北百步。相传李显忠母避雨窑内,适生显忠,红光满地。后有暂栖者辄生疾,不敢复居。
鄜 州
高奴旧城 在州东五里。项羽封董翳为翟王即此。
杏城镇 汉将韩弧伐杏木为栅,以抗骑兵,后魏改置东秦州,废帝复改为鄜。《一统志》注:在中部东七里。
三川县旧城 在州东八十里,本苻秦长城县,魏改三川县,唐又分置直罗县,以华池水、黑水、洛水,三水所会为名,今改三川驿。
振武台 在城西北二百里。秦王征突厥登此,故名。
长 城 在西南四里。
牛武城 在州东北四十里。汉董翳遣部将筑城练兵,蕃牛数千,以备战用,故名。
直罗城 在州西北一百里,隋崔仲方所筑,名为正罗县。元明为巡检司,今废。
骆驼巷 在州城西北三十里。杜甫游梅柯岭,往来止宿于此。
任光故里 汉河陵侯。石碑立南门外,子孙甚蕃,住羊村。
四仙台 在州城南七十里,内有仙人沟。
监军台 在城南五里,唐尉迟敬德演武处。保大楼 在州内,即谯楼。唐建州,置保大军节度使,故名。武元衡有诗[19]。
尘玉亭 唐诗人罗虬作鄜坊从事,赋《比红儿》一辞[20]曰:“花落尘中玉堕泥,香魂应上窈娘堤。欲知此恨无穷处,长倩城乌夜夜啼。”宋康识建亭,因摘“尘玉”二字。
杜甫草堂 在州南六十里,杜甫避难寓此,即三川也。又州西北三十里羌村有杜甫窑,壁上诗甚多。
五交城 自杏城移里于五交城,即今治五交者。洛水并大小塞门水为五。
洛川县
鄜城废县 在县东南七十里,隋置鄜城郡,唐为鄜城县,元至元间并入洛川。
杨侯村 在县东南六十里,即杨班故里。
赤雁营 在县东南九十里,秦将军杨班立阵之地。因赤雁落营,故名。
令公门 在县南一百里,为元元帅之里,今其门梁栋犹存,梁有记五十余字。
大尉里 在县东五十里,山水迥回,中有宅宏敞,石猿猊十余枚,土人悉姓拓拔〈跋〉氏。
望仙台 在蒲山麓甘石寺,即古韩城也。汉武帝驻跸[21]望蒲掷而筑。
拜仙台 在蒲掷观内,即仙人对弈烂柯处。相传汉武帝自朔方回,谒桥陵时过此。
康定军 在县东南七十里,本隋鄜城郡,唐改为翟州,又改禧州,元并入洛川。其城缘沟崖而筑,有杨班湫水。宋范仲淹请建鄜城为军,以河中府、同、华诸州中下户租税就输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十之三,民免输劳。诏从之。今为巡检司。
鄜 台 在鄜城东南二百步,宋范纯祐为监簿时所筑。纯祐仲淹子。旧《通志》:东南七十里。宋范纯祐诗:“两载鄜城着小冠,一台高筑地平宽。向阳花木齐教放,天下无春似此间。”
中部县
轩辕柏 在轩辕庙,考之杂记乃黄帝手植物。围二丈四尺,高可凌霄。
挂甲柏 在轩辕庙,黄帝既灭蚩尤归,而挂甲其上[22],至今树皮每尺许有挂甲痕密布,仿佛铠甲状,柏液中出,似有断钉在内。老干细枝,痕迹皆一,为古今奇景。
卜居城 在县东二十里,晋公子重耳出亡时所筑,废址犾存。
祈仙台 在桥山上,前有祠。云汉武帝所筑。山北有上善泉,唐刺史崔骈导入城中,以资溉汲,至今欶之。唐李钦[23]诗:“四方祸结与兵连,海内空虚在末年。漫筑此台高百尺,不知何处出神仙。”
翟道城 在县西北四十里,汉置,后汉省。《穆天子传》: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驷,造父为御径,绝翟道升于太行。郭璞以为陇西狄道,非矣。
杏 城 在县东七里,姚苌所筑。后魏于此置东秦州。
坊州城 在县西南,唐高祖作牧鄜州,于州界置有马坊。武德二年,高祖驾幸,结构之处犾存,因置坊州。旧《通志》:后周元帝为鄜州刺史,牧马州界,遂置马坊。唐初置坊州,元省入中部县。
南 城 在县南四里。
八面楼 在县南二里,遗址存。
潜龙洞 在县西七十里三凤岗下,其形邃窈。世传仙人居此洞,西有花石峡。
张三丰遗诗处 在轩辕庙侧,玉皇庙东。壁上碑记,元至正庚子三丰手题。《旧志》载:明永乐间,三丰至庙,索道士张清买瓜。归,则题诗壁上,去矣。
插剑石 在城西郭外,滴珠泉下。上有石窍,形如剑鞘,传小秦王插剑于此。旁刊名公诗词甚多。
雕窝窟 去城十里,有鹰鹯常孕卵其间,至今多出鸷鸟。
宜君县
玉华宫 在县西凤凰谷内。此谷常有五色雀翔集谷中。有地九顷,乃建玉华宫,九殿五间。敕正殿覆瓦,余皆葺茅,当时以为清凉胜九成宫云。后改为寺,寺内有萧成殿,玄奘法师于此院译经。每言此寺,乃阎浮之兜率天也。宋熙宁间,于此山前获一角兽,时以为麟。杜甫有诗。去县三十五里。
升平废县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唐置。宋熙宁初省为镇,旧有矾场。
升仙台 在县西三十里焦寨村,即王老升仙处。土人云:自古此村不降雹雨。
皇后里 在县东九十里,相传古皇后故里。
绥德州
上郡城 在州城北,春秋白翟地。晋文公初霸白翟,居于西河圁、洛之间。其后三家分晋,魏有西河上郡。秦扶苏太子监蒙恬军于此。汉武帝征六郡良家子,此其一也。宋苏轼有种将军谔破贼志喜诗[24]。
苏 台 扶苏台也。有晓角山在州城内。谚以“晓角初晴,苏台返照”为对。城南三里有呜咽泉,即扶苏赐死处。
月儿台 州北二里,其上极高兀,其下临水。夜月照临,光彩云昼。士大夫中秋之夕携酒玩月于此,故名。
朔方台 名赫连台,一名扶苏台。相传秦太子扶苏筑。按《通志》,州东一里无定河东岸,汉李广为上郡太守,往朔方所建州。东有李广寨,及西之土门,北之孤山,西北之柏林,凡十六寨俱隶州籍。
吴儿城 州西四十里。赫连勃勃破刘义真于长安,掠其人,筑此城以居之。
相思亭 在州东三十里太山之麓,二水所交平臬上。司马光有诗:“岭上双流水,犹知会合时。行人经过此,哪得不相思”?
临夏城 在州西九十里,其地本名啰岩谷岭。宋元符初筑,赐名临夏。
拦马关 在县西十里,宋元符中赐名。
满堂川 在城东五十里。宋女将杨满堂曾在此屯兵。
晋溪洞 明少师太原王琼谪戍所筑。
铁笳坪 在县东南四十里。金大定中置第二将营。
义合废县 东北五十里。元至元四年并入绥德,今为驿。
米脂县
永乐城 县西六十里,米脂川之西,宥州之东,二面重冈峻岭,路仅可通车马,中无井泉,城连无定河,浸潸之余,可以给食。宋徐禧因沈括之言筑城于此。卒败。
嗣武城 在县西北四十里,本旧啰元城,宋置。
暖泉寨 在县东六十里,金置,地有温泉。
碎金镇 在县北四十五里,又有碎金崖。自昔与西夏人互市处。
抚宁县 在县西一百四十里。后魏置,唐属银州。
开光县 在县南四十五里。后周置开光郡。唐平梁师都,置开光县,属银州。
真乡县 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唐置,属银州。
葭 州
圁阴县 汉西河圁阴县地,以在圁水之阴。宋及葭芦川,立寨。今升为州。宋将韩义败夏人于葭芦西岭,即此。
马战石 在城西里许,石上有马蹄迹,深三寸余,传为古战场。
桃园子 在州西三十里,又有竹箭坞。以地产桃树、竹箭也。
辘轳石 在州东南八十里,拍窊山顶,半露其形,酷似辘轳。
鞦 墕 在州东北百里,两山之顶,大树架其中为路,行人若秋千过。
旧税课司 在州西北五十里通秦寨下,乃前代蕃汉互市处。
吴堡县
吴州城 元建。
傍仙坪 在县北十里。传云,仙人集此。
神木县
新秦废县 在县东北三十里。汉武帝徙贫人于关以西,及朔方以南,谓之新秦中。唐置,宋为镇西军。
五原城 在县东北六十里。《汉书》:光禄徐自为出五原郡数百里,筑城列障至卢朐山,即旧银城废县,北光禄寨是也。
青 塚 相传为王昭君塚,塞草皆白,惟此塚上独青。
李陵台 在县西北境内,垒石为台。夏人援骑多候于此。
银城废县 在县南四十里。本后魏石城县,隋改银城县,唐宋因之,今废。
连谷废县 北七十里。本隋镇,唐置为县,宋废。
神 松 在县西十五里杨家城内。松有二株,县以之为名。
云州故城 在县东三里,元初立州,后废为县。
麟 州 在县北六十里,本汉新秦地,唐置麟州,宋因之,金没于夏。
府谷县
百花坞 在县内,石晋以后,折氏子孙世为府州刺史,创此坞于郡圃,为一方之胜。金厄于兵,遂废。
桃花洞 在县南,崖洞口通东崖。其中有朱砂洞门,光艳若桃花。南崖畔有千佛洞,镌设甚古。
芭州旧城 县北九十里。
固 城 在县东北五十里,与清水营相近,有泉水。兵卒赖焉。
紫城寨 在县东北一百里,接大漠。
清水营 在县北六十里,旧有城址。成化五年立营屯兵。
榆林卫
龙沙宣慰司 在卫城西北三百里,元建,明洪武初废。
鸳鸯湖 (原志未记)
受降城 镇北之遥至河套界,即唐张仁愿所筑。
榆 塞 地多生榆。王恢云:树榆为塞,谓此。
赵廷锡曰:凡人于今,则略之于古,则多传会焉。嗜古之僻,非只读书子。即牧叟老妪,每闻前人遗迹,必惊相告语,甚至以讹传者比比是。今之志古迹,信者什七,疑者什三。荒俚不经者置弗录详。废城以见黍离之悲,不独今时为然。诸如仙佛遗迹,令人游览而情旷;战守要地,令人睹目而萦心焉。若徒作吊古搜奇谱,则犹小视乎?此也。
山 川
延安府
肤施县
嘉岭山 在府城东南,形势高峻。宋范仲淹大书“嘉岭山”三字镌于石。又有“先忧后乐”,“宋朝人物第一”,“胸中自有数万甲兵”,“泰山北斗”,“出将入相”,“一韩一范”各大字。山顶有古塔九级,建于唐。洪钟一口,造自金。
清凉山 城东北巅,曰太和。上有尸毗岩,相传尸毗王修行处。万佛洞、仙石洞俱在山阿,又有“鹫峰泉”“落星岩”“登彼岸”“文冈”“到上头”“洞天深处”诸大字。
伏龙山 北五里,状如卧龙,故名。《郡国志》云:上郡之名山也,一名虎头山。
五龙山 在东关,下有黑龙泉。上古世纪为五龙治水之所。汉宣帝曾立庙以祀焉。
牡丹山 南四十里,产牡丹极多,樵者为薪,一名“花园头”。相传杜甫避乱尝游此。
凤凰山 城西山,凌汉插霄,雉堞巍然,为郡山首。上有镇西楼,范文正建,残碑犹有,今重修。
云梯山 一名云梦。在北关文庙内[25]。
碧簪山 在北关文庙西北。
笔架山 在府学之东。
太和山 又名莲花峰。在清凉山之巅。
亚支山 在城南四十里,亚于支山者,故名。又俗名野猪山。
三台山 城南大通寺上。
卧虎山 城南十里,以形似名焉。
延 水 东门外,源出芦关岭,经城下流入黄河。尸毗王割肉济鹰,于此濯筋,名濯筋水。
龙尾水 在府城北,即龙尾溪。
乌耶水 在府城东北境,源出乌耶谷,流入濯筋水。
清化水 东四十里,源出嘉泉。东流入濯筋水。
杏子河 又曰南河。自甘泉界,经亚支山向北,流至郡城之角嘉岭山下,入延水。
杜甫川 城西南,子美[26]居此,故名。
牧龙川 在五龙山下,多产骏马。泉池,盖饮马所也。
两川口 在城西三十里,自保安来,至此两水合流入延水。
五龙泉 东关五龙山下石罅中涌出,有汹吼之声,汇而为池,上有五龙堂。
嘉 泉 东四十里,旧丰林废县东北。
神龙泉 西北五里,石罅中涌出,下有牧马场,饮此多产骏马。
不流泉 东十里,清而不流,汲之不竭,故名。
烂骨泉 清凉山,传樵子观仙棋烂骨处。
定痂泉 东关城下,尸毗割肤疗之,故名。
鹫峰泉 清凉山下,清冽可饮。
龙耳泉 城南三台山下。
惠民泉 在南门瓮城内。
石油泉 南二十五里。
暖泉井 西北五十里。泉有七眼,其味甘美,遇大寒,众泉皆冻,惟此流溢不减。
安塞县
三塠山 在旧敷政县境。土石相杂,上有三塚,遥望如塠,故名。
云台山 在县北五里,一名石嘴山,巨石高险。
天泽山 在县东五十步,上有天泽泉。
凤凰山 城南门外二里。
摩云山 城西川六十里。
墨台山 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在洛河川。
石门山 城西南一百二十里,两山壁立如门,洛水经下。
女洛峪 城西南一百二十五里,相传室女坐化,今有寺存。
芦关岭 北一百五十里。
金龙山 县南门外,一名龙吟山,为南寺主峰,与天泽山相连。宋置金明寨于此。
西川水 自保安县黄花城东,南流会小平川。
延 水 县北一百里。
洧 水 县西北九十里,入延水。《汉书》:高奴有洧水可蘸。
圁 水 县西北,即塞门水,无定河之一也。司马光诗:“圁水犹传檄”即此。
金明川 县北五十里,隋改置金明县,取此。
洛 水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龙 湫 在县西百里间,有二,祈雨皆应。
龙潭井 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潭深水清,四时不竭,祈雨应。
翟王泉 在邑南山凹,俗传水出则冲县,今埋之。
甘泉县
雕阴山 在县南二十里,山多土穴,为雕阴所居。唐韦庄诗:“雕阴寒食足游人”即此。
伏陆山 在县城内东面,唐置伏陆县,因此山而名。
温泉山 在县南四十三里,下有温泉,故名。
劳 山 县北二十里,有大小劳山。相传宋狄青与夏人相拒,士卒疲困憩于此。
太和山 城西南五里,洛水经其下。
云阳山 荒史循蜚纪,云阳帝都此。
野猪峡 县北四十五里,山峡险窄,戎〈戍〉守之地,与肤施亚支山连。
洛 水 县西百步,源出庆阳府洛源县。
臭 水 县北十里,河中有一泉,其色青黑,闻之臭。人言下有铜矿。
阿伏斤水 县东北三十里,源出大盘山东南姚崄谷,流入洛河。
库利川 县东北,其川土田沃壤,五谷丰饶,羌人貯旧谷,为库利。
清泉水 东四十里,流出板桥沟,入洛河。
麻洞川水 东一百二十里,南流临镇城下,过宜川云岩,经汾川于石堡寨下,流入黄河。
甘 泉 县南五里太和山巅。飞流激下,隋炀帝游此,饮而甘之,取入禁内,县以此得名。
暖 泉 县南三里,其味甘美,夏极凉,冬则暖。
保安县
九吾山 县北八十里,上有湫池,遇旱祈雨灵应。居民岁时祀之。
候雨山 县西一里,旁有石室。天将雨,则此山烟雾四塞,人以为候。
石楼台山 县南七十里,山挺洛川之隈,奇峰突兀,峭壁陡绝,下临重渊。土人上筑寨,旁凿崖窑居之。
艾蒿岭 东六十里,即子午岭之分名也。吕布生于此地,有吕布窑。
三台山 城南四十里,山从川起,三峰高耸并峙。
马头山 城东九十里,形似马头,山高谷深,松柏耸翠,上有玄帝行宫。
金鼎山 城西一百二十里,在洛水中央,四面无依,兀然孤起,高广各数丈余,勒石为垛,穿石为门,可避乱处。
太白山 (原志未记)
东川水 从园林驿下至安塞,与延水合。
三岔沟 县北九十里。
紫马沟 县南四十里,相传三国时收紫马于此。
吃莫水 县境,源出吃莫川,南流入洛,不胜船筏。
圁 水 即县河,发源靖宁两峪,流入洛。
阿姑泉 县北何氏女化为神,岩下有清泉,凡祈嗣者,祷饮泉水即应。
安定县
二郎山 县南一里,双峰并立,故名。
鸦鸽山 县南四十里,上产鸦鸽,二鸟并居,亦“鸟鼠同穴”之类。
神木山 县南六十里,古树千株,樵采不敢入,以为神。
滴山溜 县北一百里,泉溜下滴,古柏森然,亦边境之幽胜者。
凤翼山 城之主山。
文昌山 东关外,上有文昌阁。
杨家山 城东三里,翠巘环屏,上有古塔。
泰重岭 城西三十里,高耸插天,晨起云雾缭绕。
北 河 在县北门外,下流至清涧、延川。
清化河 由安定地方至肤施东四十里,古丰林县前入延水。
黑水河 北八十里,历清涧界,入怀宁河。
怀宁河 北八十里,由柏山寺下流清涧至绥德,入无定河。
潘陵川 在县南八十里,发源鸦鸽山岭南,流入府河。
宜川县
晋师山 县西南一百里,与鄜州分界,晋文公曾驻师于此。
安乐山 县南十里,相传昔时屯兵于此,主帅命唱安乐词,以慰劳诸军,故名。
库利山 县境,亦与旧临真县相接。
云岩山 县北八十里,山形重叠如云。金尝与此置云岩镇。
孟门山 县北[27]八十里,禹凿石导流置此,以杀河势。鱼之朔河者扼此。上有郡守徐洹瀛[28]“卧镇狂流”四字。
盘古山 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古碣剥落难读。俯视万山如泰亘之案。传为盘古氏初卜婚处。
七郎山 城主山也。上有石洞门,临以达观楼,传为杨七郎屯兵处。
凤翅山 城河东,每朝烟至,日高方散。八景中“凤翅朝烟”是也。
虎头山 城河北,二川会于其下,八景中“虎头夜月”是也。
文峰山 南城外,上有大砖塔,举人刘子诚建。
高 山 城北九十里,耸峙特立,俯视群山,上有古石寨。
蟒头山 城东南八十里,山拔起如蟒头。人曾于迅雷浓霭中隐见天龙。每春暮,桃花与松柏色相错。
八郎山 城南九十里,与韩城分界,峻冠万山,有庙祀八郎神。顺治五年,妖兵盘据〈踞〉于此,即平。
寿 峰 城东[29]八十里,极为奇险。
牡丹原 在秋林镇东山上,其花满山,土人采以为薪。
黄 河 在县东八十里。黑牛川、麻儿河、灌青谷水,俱见水利。
仕望川 西四十里,自甘泉境流来,过平路堡与银川、金川,俱会入黄河。
白水川 白水里以水色偏白名,流入黄河中。有小蟹少黄。
河清川 河清里自韩城硃砂岭分来,入黄河。
汾川水 县北八十里,源出甘泉县界东,流入黄河。
丹阳水 县西南,自洛川县来,流入县界,川口有赤石,因曰赤石川。
银川水 县西一里,围绕县城北流,合城南河。
泽经水 县北一百二十里之外,流入黄河。
圣惠泉 县凤翅山之浑王庙内,深止二三丈,龙帝吸水于其中。旱祈必应,且能疗疾。邑八景中“圣水垂虹”是也。
石台泉 凤翅山之大佛阁右,水至甘洌。
玉莲池 县北,广数千顷,多种异莲,为一方之胜。
圣马沟 县北九十里,上有马迹,相传唐太宗遗迹。
莲 池 在城隍庙右,旧学址内。
延川县
西 山 县西一里。
青眉山 县西北六十里,后魏青眉家族居此。
玉皇山 县西北八十里。
东峰山 城东,一名太和山。
禅梯山 城西七十里,系县境扼咽要口,中有石洞。
黄 河 在县东,西有站水川、永平川。
清涧水 东城之下,北流合延水入黄河。
吐延川 县城北自绥德州流入黄河,一名哥基川,即濯筋水。[30]
永平川 延川西八十里。
站 川 由文安驿流入延川县河,归黄河。
延长县
屏 山 县南一里,屹然高耸。四时花木苍翠,望之为屏,故名。
高奴山 县北二十里,上有古寨。
独战山 县东北六十里,山险峻,一人独战可以当十,交口川绕之。
九连山 县西十五里,有九峰相接不断,故名。
盘龙山 城西四十里,平青堡临崖突起,延水经其下。
凤凰岭 城东三十里,山势若凤颈,延水西绕,形势逶迤。故称前凤岭,后鸡川。
石跋山 城南五十里,有寺。
漱玉岩 县东,轩豁可容百人,泉出如练,因有漱玉之称,其流入鸳鸯渚。
交口川 东北四十里,旧独战山下,东入黄河。
黄 河 在县东境。
安沟河 县南三十里,自岔口经安沟,由枣林流入黄河。
延 水 南[31]自肤施县界,流入县界一名翟水,即濯筋水。
油 泉 翟水南内有一孔,油水迸出,油浮其上,水沉其下,居民取以燃灯。
清涧县
笔架山 县西一百步,三峰秀峙,形似笔架,故名。
草场山 县北一百步,亦名寨山。宋种世衡积草处。
官 山 县北五十里,万山旋绕,二水襟裾,通往来官道。
峰台山 城东二百步,上有峰墩,故名。
钟楼山 城南一百步,其高数百尺,崔巍前峙。旧建钟楼,今遗址犹存。
东峰山 城东一百步,清邑第一名境。
吐谷岭 县东二十里。
黑龙原 城东南三十里。
清涧水 县西城下,自安定界来,南流入黄河。
无定河 县东八十里,自绥德州界来,流入黄河。一名奢延水,一名银水,即圁水也。后人因溃沙,急流浅深不定,故更名。
东 河 城东,发源自苜蓿岭、吐谷岭、党家崾,三水合,环于县之东。
西 河 县西,发源自蜂台,环东流入清涧水。
鄜 州
樱桃山 州南五里,多产樱桃。
龟 山 在州西一里,以形似龟,故名。
寿峰山 州南一百二十里,其峰类寿星。
大廻岭 州南十里,以唐杜甫入蜀时,廻车瞻望于此,故名。
梅柯岭 州西北三十里,相传有梅树,为杜甫所手植者。
苇 峪 州南三十里,东南流入三川,多芦苇,故名。亦名圣佛峪。
龙尾坡 城东十里,盘旋状类龙尾,故名。
开元坡 城西北一里,唐韦庄诗:“开元坡下日初斜,拜扫归来走钿车”。
大奇原 城西北五里。
洛 水 在州东百步。
三川水 州南七十里,以华池水,黑源水,洛水同会,谓之三川水。唐杜甫诗:“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又诗一联刊于石。曰:“长天夜散千山月,远水霞收万里云”。
余乐川水 鄜州西南八十里。
直罗川水 鄜州直罗城南,流入华池。
玉女泉 鄜州山城内,题咏甚多。
廉 泉 鄜州山城上巡道公署内,副使许瑶题有记。
莲花池 一在鄜州城北,一在洛川西三里桥。
洛川县
黄龙山 县南一百三十里,常有黄云笼罩,其仿佛如龙摇曳。
栏柯山 县东北七十里,相传为王质遇仙,烂斧柯处。
雄儿山 县东五十里。
圣公山 县东七十里,二山皆据险,保障之地。
界头山 县东南五十里,澄城县分界,故名。
灯高山 城南七十里,传翟王饮马于洛浒,视山灯为度。
大石山 城北十里,上有刘光禄茔。
白起山 城北二十里,秦白起屯兵于此,上有家庙,为邑之祖山。
杜二山 城北四十里,秦杜将军屯兵处。
高 山 城北五十里,一名大乘山,又名五峰岭,上有唐建古寺。
硃砂神岭 城东一百五十里,通韩城道。
望观岭 城南一百三十里。
武帝谷 城东一百二十里。
黄梁谷 在县南七十里。
九郎原 城西南八里许,淳化[32]间建九郎庙。土人遇旱潦祷于此。
开抚川 洛川北五十里。
盘夹川 洛川东七十里。
黄梁水 县东七十里,源出烂柯山下,西南流入洛。按《名胜志》谓,谷旧无水。姚苌时,立节将军杨班夜中有人借车牛,云:欲移徙,班备车牛置门前。至明,车湿牛汗。寻车辙至干谷,忽有水。
洛 水 县西南五十里,自鄜州南流入中部界,又有仙宫河、津津河,厢西河、五龙河。
圁川水 县西三十里,古县名。
黄连河 县南七十里,古出黄连,地迹犹存。
石门河 县南八十里,有晋王潭,其深莫测。
柏林泉 县南七十里,多古柏,故名。
五眼泉 县南七十里。
不溢池 县南一百三十里,在望观岭上。
中部县
桥 山 县东北二里,旧传沮水从山底经过,如桥。即轩辕黄帝葬衣冠之所。
玉仙山 县西五里,时有仙人来往于此。
凤凰山 县西一里,每遇金秋,黄菊芬芳,香气袭人。
翟道山 一名石堂山,在城之西山。周穆王驾八骏,造父为御,径绝翟道升太行,即此。
龙荣山 城西四里,元王九臬筑寨于上,故址犹存。
白石山 城西六十里,其色白,故名。
双钟山 城西北七十里,形如覆钟,峻秀屹立。
华盖山 桥山后,三峰秀丽,势如张盖,世传为华盖。
印台山 城东二里,其形如印。
龙首山 城东十五里,即黄帝龙驭之首山。
龟 山 城东二里,其形如龟,吸饮河水。
仙掌山 城西十里,山势耸起,五峰联峭,如仙人之掌。
三凤冈 城西北七十里。世传古逸人隐于此,岩间石刻犹存。
骆驼冈 城西百里,其形为驼,因兵变土人筑寨于岭。
子午岭 县西二百里。
云霞岭 城东十五里。龙湾晓雾起于此。
石马岭 城东南二十里。晋公子重耳卜居于其下。
隋后岭 城西北六十里。
衙 岭 城南二里,《壁经》所载,沮水经衙岭即此。
凤 岭 城西郭外,世传轩辕截嶰竹成律吕,凤鸣于此。
黄花谷 在县西郭外。
沮 水 县南,自子午岭来,二百里东南流入洛水。
子午水 在县西北七里,源出子午岭,流入沮水,即三河水。
淤泥河 北二十五里,发源隋后岭下,东流至龙首川,与沮水合。
葡萄河 北六十里,三川河自西北来,经此川东流至交口与洛合。
浅石川 出翟道山,与泥浴水及南北二乡水合,流入沮。
龙首川 东十五里,沮水经此至户扃[33]入于洛。
一线泉 县西南一百八十步,泉垂如线,其味清甘,酌之可以疗疾。
暖 泉 县南三里,泉流涌出,隆冬不冻,其味甘美。
滴珠泉 西南一里石岩下,滴水如珠,旧名花泉。御史唐琦改名滴珠。
黄花泉 西南一里,泉之西岸黄花如金。旧与滴珠泉混名,御史唐琦改滴珠泉,而黄花泉始传其名。
柳枯泉 南五里,沸出悬流,旁多丛柳,每至秋风,叶落随流漂扬。
上善泉 东北二里。唐坊州无井,刺史崔骈引此泉入,以资日给,民甚感之。
飞来泉 东南三里,一名东移。世传轩辕思饮扬子江水,因得此泉。其味如之,石碣犹存。
寒氿[34]泉 西十里,水从地涌,深渊不穷,大树重荫,夏生寒风有冽,氿泉故得名。
东义泉 东南二十里,水从石出,冬绿草蒂生,内有奇异水族。
虎圈潭 西北七十里。
白马潭 东南十里。
宜君县
玉华山 县西南四十里,唐太宗建玉华宫,以此名山。宋雍熙初,于此山获一角兽,时以为麟。金于此置玉华镇。《通志》:唐太宗避暑于此。西有驻銮崖,东有石室,其上泉悬,势若飞雨,名曰水帘。
太子山 县东南四十里,世传秦扶苏筑长城时所憩。
香 山 县西北十里,多产香草得名。
龙尾山 城西五里。
秦 山 城南九十里,山势绵亘西安界。传秦王田猎于此。
龟 山 城西,形似龟。
龙头山 城南。
高脊岭 城西南七十里。
三井岭 城东南五里。
石龙岩 城西三十里,石上有龙形。
仙宫岩 城西北六十里。
芝兰谷 县西十里,多产芝草,芬馥袭人。
凤凰谷 县西南五十里,常有五色雀,因名。
烽火原 城南五里,夜间望之,如明月照映。《艺文志》云:“烽火原中夜月明”。亦县中一景也。
子午水 在县北一百三十里,源出子午岭,东南流入中部县,合沮水。
慈乌水 县西四十里,源自子午岭,东流入中部。
洛 水 县东北八十里,自鄜州界来,入白水界。
五交河 源出县之西北,东流至中部十五里,因五水交合得名。行二十里,抵十二盘入于洛。
姚渠川水 县西七十里。
雷声沟水 县东三十里。
暖 泉 县东七十五里文兴村,冬温夏凉,喷涌如珠。
哭 泉 南三十里,传孟姜女送夫衣,经此渴甚,仰哭,泉涌。
瀑布泉 县西五十里。
绥德州
疏属山 州城内,即宣帝发磐石于上郡,石室中得二负之尸处。
雕 山 州城外西南,一名嵯峨,层累迭出,状如鹘雕。汉雕阴县以此名。唐韦庄[35]诗:“雕阴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明妃[36]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凤凰山 州东四十里,相传有凤集此,又名凤宿岭。
文屏山 一名二郎山,东关城之南。绿树蓊蔚,峰峦罗列如屏,故名。
合龙山 城西五里.
五虎峰 城西北。
香炉峰 城东南十五里。
定仙岭 城东南七十里,《武经》以为行兵要路。金大定中置第二将营。
虎儿墕 东八十里。
大理水 州西北出沙漠,东流入无定河。宋种谔复绥德,夜渡大理水即此。
无定河 《舆地志》云:银川东北无定河即圁水也。源出沙漠,由榆塞经米脂、绥德而势益大。东至清涧境入黄河,其水积沙惊浪,行人苦之。唐陈祐[37]诗:“无定河边暮笛声,赫连台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又陈陶诗[38]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之句。
呜咽泉 州东五里,扶苏赐死处,故名。
龙 泉 城东三里,无定河东岸。其泉从石龙口中流出,可以溉地。
米脂县
峰子山 在县西十里。
高梁山 县西南二十里。
张家山 城东五里。
石佛山 城东七十里。
相连山 城西八十里。
马湖谷 城西五十里。
无定河 县西北,自大漠来,流经县境入绥德界。大理河、小理河注之。
米脂水 县东一百步,西流入无定河、饮马河、流金河,并见水利。
溥惠水 城内,明成化间凿,民甚便之。
暖泉水 县东七十里,东流入葭州。
大理河 源出沙漠,经绥德、米脂入无定河。宋种谔复绥德州,夜渡大理水是也。
抚宁谷水 西六十里。
拂岔沟水 南四十里。
磨石沟水 西八十里。
背干川 北三十里,自葭州来,流入无定河。
龙河泉 城南二里。
葭 州
凤凰山 城北八十里,南凭黄河,山高百仞,盛夏如暮春。
盐儿山 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土有小盐,故名。
麻椿山 城西北一百五十里。
第一峰 城北五里,高出群峰。
白云山 在州南五里。
横 岭 州南十里,以状横若屏风,故名。
狮子岩 城南三里。
万户谷 城南八十里。
箭括坞 州西三十里,多产竹箭。
葭芦水 东州西五里,岸多芦苇,故名。宋元丰中于此立寨。
黄 河 在城东。
葭芦川 西城下。
开光川 城北一百里。
月宾泉 城北郭外迤西一里许,有泉自半山石崖罅出,清洌而甘。明弘治间,河南道许复斋来守,名曰官泉。又菊野郭廷珪来守,名曰月宾。
神 泉 州十里许,一线清流自山后出,小越数武,清泉冽〈洌〉出者难以数计。
黑龙潭 州西北三十里,遇旱祈雨有应。
盐 沟 北八十里,地出盐泥。东距黄河,西抵沙漠,为州北要区。
吴堡县
寨西山 县西一里,宋置吴堡寨于此。金为县,故名。
龙凤山 县南十里。
火烧山 城北十里。
黄 河 在县东一里。
清河沟 县西二十里,黄河水浊,此独清。
神木县
龙眼山 县东南一百步,峰上有二孔,透穿如龙眼,故名。
香炉山 县东一里,明武宗戊寅幸榆林,驻跸于此。
虎头山 城东南一里。
驼儿山 城西南十里。
瞭高山 城东一百步。
曲源水 西南,源自河阴来,流入黄河。
窟野川 西南一百五十里清河川,别见水利。
老龙泉 县西北十八里,旱祷辄应。
府谷县
五虎山 县东,五峰突起,势若伏虎,下有香炉山会,有仙人炼丹于此。
梁家山 清水堡东五十里。
古城山 清水堡南一里。
瓦窑山 清水堡西一里。
班家岭 城西一百里。
石山梁 清水堡北三十里。
桃花洞 县南崖东,崖中有硃砂洞,光艳若桃花。然南崖畔有千佛洞。
黄 河 在县百步许,流入神木县。
清 水 在县北五十里,西北自大漠来,边方士骑赖以汲饮。设有营堡,即以清水为名。
榆林卫
驼 山 城东。
木礌神山 南五十里。
黑 山 水甘草茂。
王墓山 有断碑,字已磨灭,相传为夏元昊之祖墓。
万户峪 南一百二十里。
点军崖 南三十里,相传秦王过此点军。
石盘山 东二十里。
高寒岭 东南十里。
赤木山 西二十里。
雄石峡 北十里。
红 山 北八里,山皆红石,左峡有水从石流下,陡落千仞。
诸次水 《山海经》曰:诸次之水,东经榆林塞,其源出塞外葫芦海也。
西 河 在红石峡西。
芹河水 北四十里。
钟家沟水 南十里。
黑河水 南五十里。
圁 水 出清平堡。
漫忽都河水 出龙州东南。
无定河 (未记)
南 泉 其水自东山出,周灌城中,镇人之所汲养也。
靖边各营堡山川无可考,姑未录。
赵廷飏曰:维岳降神,生甫及申,乃钟山川之秀气,为人才所自出也。我延之山川秀气,得之为人材。如文章、事业、忠孝、义节表于世者,代有之第。以山之厚者,不植树类多燥;而川源陡出,激湍易涨易涸。是以一邑中,或阅数十年而第一二人,或前代有人而近今全无一第者,抑有所使之然欤。亦或修葺繁兴,凿山辟土,有坏风气。又城皆近河,冲损未补,或人生其间,赋性英敏,率皆偷安,不其相砥砺之过欤。余闻地灵则人杰,人杰则地灵。凡我延人,固宜尽人力,而毋诿于山川。
景 致
延安府
肤施县
曲磴凌霄 清凉山之石路盘折,望若悬空。
幽崖滴翠 悬崖楼阁,层次嶙峋。
寒泉漾月 崖畔有悬楼,凿隙,下汲泉水,月色荡漾。
古塔屯云 山顶有石塔高耸,而烟雾常聚。
危栏凭旭 殿阁层次,皆有古木危栏,可凭望远。
邃洞藏秋 凿石为洞,深邃而幽,四季如秋。
穹阁观澜 危楼高阁,下临延水,潺湲如带,遥望可观。
晚山开霁 四面环山,烟雨常合,待晚霞景霁,则青翠可挹。
诗 湾 清凉山寺之阿,峰廻路转处,名人题咏石刊甚多,卧者、立者参差,而偃仰者巨细磊落,里人呼为“诗湾”。知县翟善以名可传,即勒石名之。
琵琶桥 在梵王宫右,石桥悬洞。人蹑其上,以足击之,则筝筝有声,如琵琶节奏,传仙人遗迹。
桃花洞 在仙石洞内,有石孔如隙,洞门刊仙人半身并棋局,历久不坏,传大雪时则桃花飞片。
蓬莱岛 在清凉山阿,诸峰参差,下临延水,名人题诗石上。
鹫峰岩 清凉山高耸处,如飞来峰,名鹫岭。
空中楼阁 飞檐危栏,层次玲珑,故榜其阁上。
海上蓬壶 山耸峙于上,水流其下,望之若海外仙山。
撒珠坡 在仙石洞下。相传仙人以豆易柴,樵夫轻之,撒于地,则珠滚落。土人常有于草棘中拾其珠颗者,称奇景焉。
插金岩 在万佛洞下。相传沿坡草苔中,曾有僧童坠铜匙于中者,须臾觅之乃成金。后争以铜铁物投之则皆变,土人竞逐靡宁,乃刈其草。
安塞县
山寺晚钟 南门外,古寺洪钟响闻数里。
河流春涨 延水环城澎湃之势,足耸观瞻。
金龙暮雨 金龙山在县南郊,为南寺主山,逢雨势云收,则青翠插天。
石凤晓烟 即凤凰山,石翼如凤,日初出,烟霭浮空。
甘泉县
甘泉美水 县西南五里许,有泉涌流,飞瀑丈余。传隋炀帝游猎至此饮之,其味甚甘。后县治以甘泉名。
洛涨秋声 即洛河由保安、安塞大川而下,注经县治西门外,至秋则波浪触天,响声甚奇。
神林晚照 县内伏陆山上,层次嶙峋,斜阳度影,更觉可观。
麻川映月 即县东之麻洞川,平川旷野,月色照临,则水天一色。
白马双峰 近县有白马天神庙,立于山巅,两峰夹立,可以俯视旷远。
黑龙独秀 一山高耸秀出,有黑龙神祠。
东岳嵯峨 城东,峰峦叠翠。
太和耸峙 城西南三里,太和山高耸孤立,俯视群峰,庙宇鳞层,为一方名胜。
曲江池 城南八里有泉,其水清冽而甘。山回地秀,人传为小曲江,时有瑞云祥雾缭绕其上。
琵琶亭 城内察院台基上,以足蹑之,则筝筝有声,与郡城清凉山之琵琶桥同传。
保安县
关山雾雨 县治西隅之关山沟,旱有青雾即雨。
西阳晚照 县西城上建一楼,与西阳沟对,当日暮时,斜阳辉映楼上,有光如日之初出。
响崖应声 县东川,在大路之南。石崖崔嵬,随呼随应,鼓吹齐鸣,其应更奇。
石井有水 县西南有石山突起,四面皆石崖无土,顶上有井,水味甘而洁。
安定县
凤岭屯霞 城内凤翼山岭,日暮时,烟云缭绕,霞光灿烂。
花岩耸秀 城东七十里,石崖悬空,玲珑如花。
宜川县
圣水垂虹 浑王庙内有圣惠泉,龙常汲水于其中,祥光辉映。
云岩叠翠 云岩镇西有山曰云岩,绣峦层叠,宛如画景。
凤翅晨烟 东城外凤翅山,每朝烟至,日中方散。
虎头夜月 城外向东之虎头山,二川会于其下,夜则冰轮相映,景色最佳。
丹岭秋容 城外七郎山为古丹州治,故称丹岭。其山苍松翠色,秋晴可掬。
莲池春涨 城隍庙右旧学址内,有池水淋溢,春色媚人。
石台钟声 在凤翅山大佛阁,古以石为台,悬钟叩之,声闻最远。
仙观水色 城西五十里有甘泉观。传二道自此仙去,迄今水色霭浮。
延川县
小瞿塘 南为冈,北为砠,中有石涧,甚隘。前高后下,水由上流入,清涛湍急,喷涌如雪,故以小瞿塘名。云间,张文藻于石砠下镌有“山水奇处”四字。
延长县
翠屏南嶂 华洞西山 凤岭龙蟠 鸡台虎踞 九连贯珠 独战倚云
漱玉汉落 圣灯夜曜[39]
清涧县
文昌春旸 俗传为李显忠将台,今祠文昌。涧冰绕麓,古柏参天,春明更觉奇媚。
草场冬雪 古建宽州,土城犹存。宋时积草于此。县治枕山,雪景极佳。
东峰晴空 山不甚高,颇平,衍上有禅林。清山第一名胜。雨霁天晴,畅人心目。
钟冈皓月 旧建钟楼,以节晨昏,尚存遗址。秋宵月明,四望一色,为城南第一佳境。
佛岩凉夏 高岩数十仞,涧水濴其下,名清凉岩。
济桥霜天 普济桥在城南,为乌延达冲。鸡声残月,人迹塞霜,至秋深,旅况凄然。
石台壁立 石台天成。相传宋僧王嵩寓此,后建观音洞。壁立千寻,为清川水口。
官山奇耸 山当往来官道,上建祠。万山旋绕,二水襟裾,景之奇绝者。
笔山远眺 二峰列峙,形如笔架,为县治之右臂。春深树茂,掩映古寺,爽气可挹。
无定洪涛 汇众水而泻于黄河,湍急沙流,浅深不定,风起吼声如雷,一名“圁水”。
鄜 州
开元白松 北关山坡唐建古寺,内有白松参天。
玉女垂杨 在山城中冈,崖出石泉,传清水可照玉女洗盆,旁有垂杨影,题咏甚多。
圣佛晚照 在城东门外山阿,名圣佛峪。斜阳将没,则日色与水光相荡漾。
柏山秋声 在直罗川西,唐建古寺内古柏参天,苍古奇怪,四时如秋。风吹其叶,则淅沥有声。
洛川县
西郊莲馥 在西门外三里有莲池,其花甚,盛夏则香闻数里。今池荒。
仙石松花 即烂柯山。古松婆娑,生于石上,每发科第,则吐花以兆瑞。
中部县
桥山夜月 桥山高耸,古柏密布山膝,夜月映之,如荇藻涵水中,景奇绝。
沮水秋风 沮上多佳木,秋风至,红叶刀刀,下浮水面。念伊人者,有“在水一方”之思。
龙湾晓雾 龙首,传为轩辕龙驭之首山。晨必吐雾,瑞色射人目。
凤岭春烟 凤凰山逼邑城,烟浮其上,霭霭缭绕,久而不散。
南峪黄花 黄花峪有滴珠泉,水滴下,皆如花。
北桥净雪 北桥有石,大雪霏霏石上,如帚扫弗凝。
汉武仙台 祈仙台汉武所筑,登其上,诸山咸拱,秃柏环立,凛不可久留。
桥陵古柏 柏多,轩辕手(植)柏,老干凌霄,似虬龙盘空中,鳞甲走动,风雨更奇。
宜君县
烽火夜月 雷原清风 龙山晓雾 焦寨麦声 割股至孝 文兴多士
绥德州
州志无景致,从古迹内取一二,供墨客吟玩。米脂亦无。
月儿台 在城北二里。
晋溪洞 在城北二里。
吴儿城 在城西。
朔方台 (未记)
李广寨 李广屯兵处。
米脂县
嗣武城 城西北四十里。
永乐城 城西一百五十里。
抚宁县 城西一百四十里。
开光县 城南四十五里。
葭 州
果老深洞 龙虎奇湾 狮山孤峙 战场马迹 飞来怪石 香炉突峭
都司幽岩 凌云古塔
府谷县
玉柱凌云 花坞步月 波心半壁 峡口惊涛 虎山拥秀 桃洞披华
榆塞长城 崐源曲水
榆林卫
西桥倒影 东寺寒泉 柳河秋色 芹水春香 红山晚照 白岸明沙
石洞栖云 水帘飞雪
外有吴堡、神木、靖边各营堡景致无可考,俱缺。
牛天宿曰:八景之说,昉自潇湘。后之作志者皆祖之,不知花月烟云何代,蔑有飞潜流峙,所在恒多。达人适志怡情,随遇皆得,何必于八,何必不于八也。延属诸邑,在山谷者十之九,平陆者十之一。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其间天时与地灵交萃,人事共节侯相集,会而成景。可以咏歌,可以图绘者,比比而是,宁至让美于潇湘哉。
赵廷锡曰:袁中郎以虎丘苏堤为非今之乐,亦过激词诵,大圣会心于川上,先贤辨惑于舞雩,安在即景,不可以见志也。延属虽僻处西陲,而岩壑之秀,一经昔人品题,美斯传,传斯永矣。试观朝烟暮雨,使人神清;翠巘清漪,使人情旷。若观风守土者凭眺登临,更以起庶而富,富而教之思宁。徒作骚人墨客白眼之所为哉!
【注释】
[2]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3]西汉末刘歆(xīn)据《太初历》修订成《三统历》,规定正月为每年第一个月,划分一年二十四节气等。
[4]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5]洪范:《尚书》篇名。洪乃大,范为规范。
[6]指山西代州、并州,今为代县和太原。
[7]析支、渠搜:《禹贡》在古西戎国地名。析支又名鲜支,汉时羌人居地,在今青海积石山至河曲一带。渠搜为古县名,汉属朔方郡,在今内蒙古乌审旗东南。
[8]楮:音chǔ,一种落叶乔木,树皮可造纸。这里为纸的代称。
[9]塍:音chēng,田间的土垄、土埂。
[10]辏:音còu,通凑,聚集之意。
[11]今山西吉县。
[12]洛川当时的县治在今旧县镇。
[13]芟:音shān,割、削,除去之意。
[14]指由明代李贤、彭时等于天顺五年撰修成书的《大明一统志》。
[15]应为明嘉靖年马理纂《陕西通志》。
[16]疑有误,应为县东。
[17]此句存疑。
[18]浥:音yì,在此为沾湿之意。
[19]武元衡,字伯巷,武则天族孙,中书侍郎。诗为:三川会合古鄜州,纡绂未宽宵旰忧。静守化修无一事,东风独上夕阳楼。
[20]《比红儿》是唐末诗人罗虬的百首组诗。此一节为罗虬酒后误杀官妓杜红儿,追悔莫及,缅怀而作。
[21]帝王出行时,车辇休息或住宿的地方。
[22]此记述疑有误。许多文献记载,相传汉武帝巡朔方还,挂甲其上。况且,黄帝战蚩尤时期尚无铠甲。
[23]此处误记。此诗为金末元初李献卿诗。李献卿,金末河中人,字钦止,号定斋。金章宗泰和三年(1203)进士,正大末官至正议大夫,充盐部郎中行部事。李钦止传世的诗仅存两首,本诗及代表作《归潜堂诗》。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三收载本诗。《元史·李治传》载:李治丁巳年(1257)曾向元世祖忽必烈推荐李献卿。李献卿卒年不详。
[24]宋元丰四年,宋将种谔大破夏军获胜。苏轼作《闻捷》诗:“闻说官军取乞圁,将军旗鼓捷如神。故知无定河边柳,得共中原雪絮春。”
[25]此处笔误,应为“文庙后”。
[26]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
[27]此方位有误,应为东。后文“黄河”条目中为“县东”。
[28]常山人,贡生,雍正七年始任延安知府,政绩卓著。
[29]此方位疑有误,应为南。
[30]此说疑有误,濯筋水应为延河,经延长入黄河。
[31]有误,应为西。
[32]北宋太宗年号。
[33]扄:音shǎng,门耳门闩之意。户扄为地名。
[34]氿:音gǔi,从侧面流出的泉水。
[35]韦庄,字端己,京兆(今西安)杜陵人,唐昭宗乾宁间进士,官校书郎。此诗一名《绥州作》,一名《咏雕阴》。
[36]明妃,即王昭君,和亲远嫁匈奴单于。蔡琰,即蔡文姬,被匈奴掳去,与匈奴左贤王成婚,后由曹操以重金赎回。
[37]陈祐,有些志书为“陈祜”、“陈佑”,其他记载不详。还有古籍以该诗作者为“无名氏”,首句“笛声”为“角声”。
[38]陈陶,字嵩伯,晚唐广东番禺人。本诗为《陇西行》之二。
[39]延长八景没有详解,原文如此。后宜君六景,葭州、府谷、榆林卫八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