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编修(臣)沈鑅彪恭纂
本山住持(臣)僧仪谦南屏行者(臣)僧达受恭校
宸音
高宗纯皇帝南巡诗
乾隆十有六年辛未暮春题云林寺二十韵
灵隐古禅林 佳称乃自今 佛原泯名象 天与辟幽深
奇绝惊初见 闲试重寻 嶤峦先陟顶 静室一开襟
自内尤综要 居高总照临 澄怀参月相 对面赏云岑
稍憩尘中迹 聊物表心 冷侵泉潄玉 静听涧调琴
乍启玲珑窍 凭吹金石吟 呼猿时踔洞 招鹤早鸣阴
辨茗传初火 攀松騐五鍼 洞天穷窈窕 乳窦注渟涔
路尽忽开豁 岩攒复郁森 綫光常漏日 鸟道欲扪参
丹閟仙人竈 草生王母簪 栖岩錾龙象 海协祥祲
萝薜蒙櫹蔚 云霞护嵂嶔 认峰垂羽翼 续句美球琳
谁识西来意 徒嗤门外音 便当旋翠跸 无逸以为箴
冷泉亭
不碍静中喧 看取动时定 小坐忘万缘 湱然满听
云林寺
水尽山幽趣转奇 中宏恰当辟檀维 明珠仙露垂乎圣(寺内存皇祖御笔) 布袜鞋始者谁(用杜甫句意)
僧足高闲宜远俗 佛无拣择曷居斯
寻岩步屧吾原惯 更觉云深意与迟
云林寺方丈小憩示僧
云居十笏暂徘徊 悦可苍松及古梅 何事山僧门外立 招呼且向个中来
飞来峰歌
武林山高九十丈 回峦复壑含万象 旧时灵隐今云林(灵隐康熙间赐今名) 月地云居虚且朗
天龙八部共谘议 宜有奇岚作屏障
调御丈夫破颜笑 何须尔力劳鞅掌
惟而天竺灵鹫峰 弹指飞来大方广 飞来阎浮人不识 碧眼胡僧识非诳
恒河沙数无量佛 佛坐峰头白毫放
但看相好及手印 一一不异梵铜像 厯劫万亿不飞去 以佛力信无爽
我来徒跞未前逢 玉堂云镂相偃仰
怪石斜坠挂天绅 异木倒生谢土壤 猿吟鹤唳演摩诃 不襍人间丝竹响
奇境至此无更奇 大士如如不动想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春日冷泉亭恭依皇祖灵隐寺诗韵
岭是西方鹫 飞来住岌峩 名山观不少 此地比宁多
法苑开龙象 襟洽薜萝 诸天应供护 御辇昔曾过
飞来峰歌
我欲灵隐陟高峰 经兹且慢穷窈䆗 三十六曲盘降 韬光庵已散幽抱
奇境当面竟失之 山灵感我麤疎笑
辞骑屧步聊尔为 乘舆何必拘葩瑵 千亿化身栖碧岩 法华国土奚能考
一佛一树经所之 非色非空谁则晓
是时雨後幻阴晴 洞中锺乳垂津宝 便当摆脱六根尘 如是法味餐以饱
而我先忧後乐人 与佛有缘无就道
作歌亦如慧理叹 传名而已堪绝倒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暮春冷泉亭用宋之问韵
飞来矗翠嶤 屏障已寥 月地开如镜 云璈沸似潮
柏烟林外写 花雨座中飘 泉冷石为瘦 峰高树与遥
考功昔游厯 此处感荣雕 五字殊难属 一联浑解嚣
江南曾有赠 当面眯津桥
冷泉亭再依皇祖灵隐寺韵
飞来峰畔路 法相坐嵯峨 宛识祗园近 已闻梵呗多
法云开月宇 仙籁下烟萝 到处瞻光被 羹墙岂是过
乾隆三十年乙酉春用李绅杭州天竺灵隐二寺诗韵
西湖一带西峰护 入谷偏欣诸寺连 遮曲径常逢野竹 落斜涧便有鸣泉
春辉万卉喷芳雾 日照千峰生紫烟
可惜闹中静地 闍黎若个解参禅
公垂已日重雕饰 厯代斯风益以深 但识庄严僧取相 岂知净佛无心
偶然寻胜聊登筏 那为修斋事布金
此日杭州尚天竺 当年灵隐易云林
冷泉亭三依皇祖诗韵
冷泉绕曲曲 鹫岭矗峩峩 襟带有如此 凉那见多
云居悬月地 尘迹埽风萝 分付庭前柏 记予四度过
乙酉闰春仍曡宋之问韵
五字转嶤嶤 千秋属和寥 两章笑多事 一滴欲增潮
缅想蓦然遇 重寻去若飘 都成佳话许 漫惜胜期遥
过雨花如笑 经冬松不凋 原来符道趣 那得惹尘嚣
识取冷泉畔 桥为信度桥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暮春驻驆轩诗
灵隐易云林 奎章岁月深 名从工部借 诗意考功吟
讵必频赓韵 那无一写心 偷闲成五字 佳境向前寻
曡李绅杭州天竺灵隐二寺诗韵
圣湖西畔多佛宇 灵隐原来天竺连 两北南峰竿峙刹 八功德水镜呈泉
筠篁万个仍护径 香火诸方不断烟
僧海於斯信然矣 就中谁透上乘禅
一富一贫分两寺 李绅尚未悉之深 因僧籙周急体 不异法王平等心
自昔已称雕与饰 今仍灿碧还金
促成七字归鞍控 静听钟声送出林
飞来峰得四绝句
西天竺与东震旦 大地三千一掌平 宇宙以来便有此 甯资慧理始传名
玲珑峰里崎岖栈 熟路之中展步寻 以世悟形容弗得 虚空体现妙明心
嵌岩梵像无央数 闻说镌成自大元 福业祸因齐置却 景增万古护祗园
[山*幻]㠙奇峰烘翠烟 缓寻诡径意祺然 阅兹常住威光里 弹指顷过十六年
冷泉亭四和皇祖灵隐寺诗韵
峰入飞来路 玲珑复崎峨 看佛宇富 应识祖恩多
春物鬯阶卉 山云润壁萝 岂期十五载 仍此一相过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季春驆轩诗
今日云林昔灵隐 云林越邃隐滋灵 相资殷故圣留额 本合相知佛有经
苦行僧常修业白 吟客祗悦山
却怜文物斯邦久 何少刘家陋室铭
再游云林寺
灵隐山阴云林寺 临安会稽会尺咫 仙家尚有缩地术 佛法宁无转面理
浙中诸寺此最古 磵壑幽深寻迤逦
冷泉亭可换洗心 较量云栖斯丽矣 其贫富又殊天竺 为之酌剂亦偶耳
再曡李绅杭州天竺灵隐二寺诗韵
天竺居南灵隐北 一冈为隔路原连 湖西自古两巨寺 径侧恒通几道泉
之间五言窘观日 公垂合相咏侵烟
至今僧海依然夥 几个能参指月禅
二寺唐时各殷富 顿殊此日岁年深 旬宣虽是示公道 抚未尝无别心
仍看撑船收盏饭 几曾解橐赠檀金
祗宜听耳无关政 咏罢归舆度谷林
雨中由风篁岭下至灵隐寺路作
明当旋跸归 胜境欲重顾 风篁越迥岭 入灵隐路
虽云石径仄 舍近求远误 湿沾旁拂雨 暗冲低羃雾
黄山纵未观 木兰实屡遇 昔策马直行 今乘舆缓步
老矣不觉惭 婆娑兴犹故
冷泉亭
飞来峰之侧 呼猿洞之口 曲涧宛转间 中有玉龙吼
功德任彼称 冷恒自守 曰空尚弗可 曰色更何有
林洪惜流出 未免失享帚
五和皇祖灵隐寺诗韵
皇祖题灵隐 奎文山并峨
云林实後易 岁月亦云多 映砌长禅草 拂窗密慧萝
观韶如季札 不拟重相过
乾隆十六年辛未春游韬光寺
云林境已幽 韬光幽更极 蜿蜒盘云迳 仰视天一隙
琅玕轮尺围 过雨翠欲滴 葱蒨交风枝 似埽行人迹
野禽送春声 可见不可识 犹嫌山寂厯 间以泉淙石
攀陟造其 长烟一空白 稍待烟旋消 千里来几席
近湖远者江 由江达海直 足力不能穷 结揽须臾得
譬如虚室光 其通乃在塞 留兹片晌兴 酬彼万古客
再至韬光
前日坐韬光 观海穷境远 今日登高峰 韬光又平坦
以此识万里 进界无止满 徒爱境致幽 辄复纡画罕
岚翠度重重 迳险遵踠踠 山鸟及山花 夹道纷不断
松翻绿云涛 竹带碧琅粉 不厯百磴囏 安知十里近
山僧纵惯经 和南笑而莞
二十二年丁丑仲春再至韬光坐金莲池上用白乐天寄韬光禅师韵
最爱翠鬟处 因之白足家 鸟衔飞叶竹 鱼上落溪花
倡和成陈迹 林泉自道芽 上人者个在 不领一杯茶
暮春月再至韬光
云林别室小徜徉 深秀称委宛藏 两寺由来分一寺 湖光无际接江光
奇松诡石天然静 涧草山花自在芳
不辨北高峰下路 碧琅玕表矗苍苍
金莲池用韬光禅师答白乐天诗韵
苾蒭林下剙开泉 结得茅庵自然眠 官舍何妨辞玉粒 山池好在自金莲
想他谢往招来日 仍此行云流水天
何藉海宁称好古 苔华重见碧峰前
二十七年壬午暮春月再至韬光
韬光寺里一泓水 奇蹟应同卓锡泉 此日偶然临碧镜 当年见说现金莲
常涵古往今来月 不异云容山色天
七字促成旋命驾 新却愧白家篇
又
言游净室别云林 曲曲山蹊步步深 轮尺筠竿紫粉坠 垂寻泉脉玉丝斟
不因初狭厯层磴 那得中宏畅远襟
耽静未宜归敕政 安能个里学安心
三十年乙酉春闰月再至韬光拟白居易寄韬光禅师仍用其韵
试言太守第 何似法王家 入迳多松竹 盈庭有药花
其来对蒲席 相与剥蕉芽 奚必金莲畔 恒耽泉煮茶
闰月中澣再至韬光杂用三首
幽绝云巢栖碧嶒 绿琅玕里厯阶磴 笑予诗句非杭守 又此无端访蜀僧
袭芳曲径满兰荪 出竹才看柰苑垣 自是佛无人我见 玉虚上相坐当门
金莲池上小逡巡 名蹟千秋几不堙 断碣何从觅苏赵 书诗惟见近时人
韬光庵曡旧作韵一首
竺庵犹隔几重林 灵隐西厢路入深 借石为关谁许敂 引泉接竹递相斟
上方殿塔寂钟磬 下界湖山自带襟
比喻漫同虚空白 个中祗合证无心
又
巢沟坞里有泉 足供枕流潄石眠 那籍多人联白社 愿同枯木守莲
一泓泚甯非水 万古空明亦耽天
莫怪山僧不出 伊蒲领在未招前
韬光诗一首
灵隐畅游 曲径西北向 翠云入丛篁 赤城盘曡嶂
寻幽极蓊翳 造端乃宏旷 近山远者湖 纵横归一望
竺庵名韬光 其义藴无量 衣锦复尚絅 儒佛岂殊状
又
重寻幽谷入筠林 步步非尘得得深 佛宇不期行以到 诗情相与酌而斟
松声泉韵近宜听 山色湖光远豁襟
此是天龙一指处 去来今那觅从心
四十九年甲辰季春月下澣至韬光
竺庵幽隐号韬光 尚絅恶文义足方 谁谓墨儒不同道 从之亦可用其长
辛未初游斯甲辰 怱怱不觉卅余春 每来必有诗留咏 光弗能韬却费神
韬光庵三曡旧作韵
平生志不厌山林 况此山林处最深 螺髻龛参檀篆结 金莲池汲茗浆斟
片时静可消尘虑 七字成聊托素襟
行漏泠泠促归辔 日归曰住两无心
拟韬光禅师答白乐天三曡其韵
蜀人性本乐林泉 偶尔结庵供食眠 覆釡漫招积厨饭 巢沟难舍耨池莲
禅宗颇慙曾参月 师嘱聊安此遇天
偶抚遗踪三曡韵 底论成佛後和前
拟白居易寄韬光禅师三曡韵
莫说毘尼守 弗游居士家 甯忘彼摩诘 曾见散天花
筇竹何妨筞 禅杖不复芽 有来应有往 拟去领杯茶
墨宝
圣祖仁皇帝赐
飞来峰三字
高宗纯皇帝赐
鹫岭龙匾一方
佛殿对一副
涌翠披云匾一方
云林五言排律诗一轴
石刻金刚经宝塔图一轴
石刻心经宝塔一轴
以上俱乾隆十六年赐
三希堂法帖一部计两套三十二本
石刻水月观音像一轴
以上廿二年赐
石刻莲经一部
和宋之问冷泉亭诗匾一轴
以上廿七年赐
鹫岭龙匾一方
石刻黄龙洞祖师像一轴
三十年赐
湻化阁帖一部
三十八年赐
墨碑贯休罗汉十六轴
四十年赐
无量寿佛经二卷
五百罗汉名号二卷
石刻娑罗树画一轴
玉如意一柄
以上四十九年赐
钦颁白伞葢经一匣
蓬莱仙岛砚一方
石刻兰亭手卷一个
以上五十年赐
谕旨
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布政使(臣)徐 题奏窃照西湖云林禅寺为杭州一大丛林恭逢皇上翠华临幸宸翰曡颁东南胜地名蓝光增佛日前因殿宇年久渐圮曾于乾隆四十一年据寺僧之请(臣)禀商抚(臣)三 与司道各府捐廉修葺业已竣工惟是云林寺僧五百余众食指浩繁向无斋粮香灯之产止藉募化居民斋饭以资餬口因与天竺相近前因抚(臣)周人骥饬令云林寺僧就近带管以天竺香火之有余补云林斋粮之不足嗣於乾隆三十八年云林住持年老不能经理另选戒僧接管天竺因非一派於是天竺香灯遂与云林无涉(臣)查寺僧五百余众仅藉日募斋饭已虞不足设遇风雨之期更恐未能接济昨蒙皇上询及云林天竺情形仰见惠养仁恩无微不浃如蒙圣恩仍令云林寺僧带管天竺俾得斋粮充裕静志修持五百余众顶颂鸿慈益深欢祝於无量矣谨奏
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奏奉旨交军机处寄信浙江巡抚查办钦此
乾隆四十三年三月初七日准兵部火票递到承准大学士公阿 大学士子 字寄浙江巡抚王 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奉上谕昨召见山东布政使徐 因其在浙厯任司道最久询其该处水利情形据称湖州一郡地近太湖上承安吉孝丰天目诸山之水为杭州之下游全藉宣泄得宜以衞田庐而安民业向有漊港七十二道不特湖州一郡水利攸关毗连杭属各县亦藉疏泄之利并据口称将来若蒙亲临指示寔为民生攸赖且由杭州白云桥而进至江南平望归於官塘路程亦不甚纡折等语湖州有应修水利关系杭湖两郡农桑自应取便前往阅视但湖郡向未经临该处河道是否寛广水营纤路有无妨碍民田不甚费事着传谕王 悉心筹酌是否可行据实具奏又徐 另片奏称云林寺僧食指浩繁向无斋粮香灯之产止籍募化以资餬口从前曾令兼管天竺以香火之有余补斋粮之不足嗣因云林住持年老另选戒僧管理天竺遂与云林无涉若仍令云林寺僧住持带管天竺斋粮庶得充裕等语云林为浙中古刹僧众甚多自当为之调剂前此令该寺住持兼管天竺以有余补不足较为两便若天竺刹小而僧少原不值令其独拥厚赀更为量为妥办并着交与王 行查明令云林兼管天竺仍具摺覆奏俾禅流无虞缺食将此谕令知之徐 摺着钞寄阅钦此
乾隆四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抚(臣)王 夹片奏覆奉上谕云林兼管天竺较为两便着(臣)查明覆奏(臣)查云林天竺住持向来更换不一(臣)前於藩司任内因念云林苦令天竺於余剩香资内每岁帮贴银五百两曾经详明立案至今遵行今蒙鸿慈普被无隐不周自应遵旨令云林兼管天竺(臣)现在酌定章程饬令永远遵守外合先奏覆 四月二十五日奉朱批览钦此
乾隆四十四年三月初九日为恭摺奏明事窃照云林一寺僧多粮少上年钦奉谕旨令其兼管天竺饬(臣)查明妥办当经(臣)将遵旨办理现在酌定章程缘由先行恭摺奏覆在案旋据司道具禀天竺出息全在香市彼时香市已过所入银数难以细查应如何调剂之处亦无凭酌办应俟今春香市之後再为核实妥议兹接据布政使国 会同按察使孔 粮道杨盐道陈 详称天竺云林均系杭城古刹两寺各有荒瘠山地三千六七百亩花息无多惟三春香火较盛今细加查核云林寺岁入地租香火布施约有二千余两天竺法喜寺岁入地租香火布施约有五六千两先因云林寺僧斋粮不敷曾令天竺於余剩香资内每年拨给银五百两以资帮补而云林之僧徒较众天竺之出息较赢挹彼注兹庶可永远遵守第云林天竺两寺厯来各有住持虽更换无定而责成宜专且天竺祈晴祷雨为 大士灵感道场更须设有专僧常川经管从前云林兼管天竺两寺一僧顾此失彼以致日就废坠自另选圆照寺僧人明水经理以来百废具举甚为出力详加斟酌天竺云林二寺住持似应均仍其旧惟是天竺出息两倍於云林而云林僧徒又两倍於天竺必当裒多益寡以示均平今仰体 皇仁应令天竺於每年帮贴云林银五百两外再增帮银一千五百两连前共二千两则云林斋粮更得寛裕天竺方丈仍有专僧两寺缁流均鸿恩於无矣等情具详到(臣臣)覆加查核似属周妥所有办理缘由理合恭摺
奏覆伏祈皇上睿鉴谨奏 四月十一日奉到朱批好知道了钦此
禁约免粮碑附
禁约碑
浙江杭州府正堂加十级苏 为禁约事照得飞来峰形势巉耸岩壑玲珑收聚黄山天目来龙之气其锺灵毓秀有关省城文脉之兴替东晋咸和年自西域圣僧慧理於峰前峰後开建灵隐灵山两刹其名益着隋仁寿二年敕建浮图七级以压之名曰神尼塔其以神尼命名者葢因尼智仙神通夙具文帝沐其点化故於塔中埋世尊舍利且供神尼之像焉事详龙藏法苑珠林班班可考自是之後此峰遂称为国家禁地宋相韩侂胄欲於其上妄卜牛眠民谣曰灵山一片地上有王者气丞相营首邱不知主何意其觊觎之心遂不敢逞及明天启元年有陈宦者复萌侂胄之心事闻巡抚苏公除一面审断外另於悬崖峭壁凿擘窠四大字曰天子万寿款曰天启元年都御史臣苏茂相恭立至今炳炳煌煌万目毕覩其称臣者示名器所在天威咫尺之所在礼曰齿路马有诛蹴路马刍有诛夫以君王之马与马所食之刍齿之蹴之罪且不宥何况山有天子之号而敢於其顶上尚可谋葬之人哉此犹往事也康熙二十八年圣驾南巡驻跸灵隐赐以云林之额尤锺爱此峰题诗纪胜有曰灵山含秀色鹫岭起嵯峨又曰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则是前日之禁惟闲势豪谋占之邪今日之防更为天子神明所注是一草一木尤当爱护使无损也近闻不法僧徒利欲熏心不畏国典公然将峰头地亩盗卖於豪家葬坟兼有不逞之辈窃盗塔砖朋奸作孽盗卖者固不惧王法盗买者岂不爱身家乎夫以韩相不能得之於宋陈宦不能得之於明今何物势豪而敢谋此龙穴也哉若谓价买非谋天下名山莫非王上延僧奉守香火以祝圣寿名为千年常住不同俗家父祖所遗之私产也若使一朝僧可卖千年常住凡属天下匪人无所投奔相率逃入空门今日削发明日卖山是恒岱嵩华皆偷儿乞丐起家之本也天下名山僧占多葢常闻之天下名山僧卖多有是理乎本府有守土之责闻此奸宄切齿恨之是以细考图籍询之耆老不惜至再至三知前人守护之艰难如彼今人废败之容易如此天竺灵隐同一慧理开山为之後者何度量之相越若是乎合行给示勒石永禁为此示仰军民僧俗地方保甲人等知悉嗣後飞来峰上亟宜栽树修塔培养名胜永不许营葬坟墓敢有蠢不受化仍蹈前辙其盗卖盗买之辈以及堪舆看坟之人一体依律治罪决不姑贷更有谕者从来名胜之地疆畔迁变虽不无各有管业若其风水关乎万姓古蹟建於前朝仍是天下公器此峰此塔晋隋故物也且阖省文风所系国家王气所锺嗣後若灵隐盗卖此山寸土许下竺协同地方报官若下竺盗卖此山寸土许灵隐协同地方报官立刻锁拿究明仍通详各宪重处此出於本府亲访事关地方故不辞叮咛告诫尔等当悔过自新毋以身试法可也须至示者右仰知悉
康熙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三日给
杭州府钱塘县加一级黄为禁约事照得灵隐寺前有灵鹫一峰奇石丛崱苍玉削且岩扃窈窕嵌空玲珑虽为古刹之屏障实系杭郡之文峰自古贤哲挺生莫不锺秀於此其飞来之名始自晋僧口赞然而峰峦一带奇秀无穷故形家之说以为有王者气宋相明宦曾经图维祗不过徒然遗笑百代耳又何济於事哉兹有欲蹈前辙者宁不以往鉴作诫意欲何为耶前圣驾南巡曾经驻跸寺赐云林峰加题咏附近僧俗尤当加倍守护以成胜地一草一木勿许擅动今本县访闻有不法僧徒贪其货利敢将峰头地亩擅行议卖致使本地奸棍溺於风水百计营求罔顾从前刊碑藐视各宪禁约一有损伤所关非细合行严禁为此示仰阖郡军民以及僧众诸色人等知悉嗣後恪遵禁示勿效昔日痴人务於飞来峰上广为培植勿损灵塔岂特增辉乎佛境抑且裨益於文倘有不遵仍想窀穸有伤来龙者或经访出或被告发本县据实通详定将卖山买山之人立拿究解断不稍为寛贳也之特示
康熙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九日给
免粮碑
特受浙江杭州军驿传总捕分府带管钱塘县事加二级秦 为吁恩奏免徵输以广皇恩以庇灵山香火事雍正四年十月三十日奉署本府宁绍分府加二级徐宪牌奉布政司宪牌奉巡抚都察院李宪批据具呈云林寺僧智广呈称窃云林寺永为浙江祝厘道场省会禅门但荷圣祖施法外之仁凡翠华临幸处所如省城净慈甯波普陀等寺应输钱粮均沐恩免惟云林已邀圣祖仁皇帝巡幸七次未奉恩免且云林实无出息田亩所有寺基与寺外至九里松大路计共二百六亩石[榻-木+石]荒山共三千四百亩些利全无输纳维艰仰恳转达恩免等情奉批仰 布政司查例详覆等因批示行府下县遵查明净慈免粮之例详覆蒙署府徐核议请将该寺下山地三千六百亩照依净慈之例行摊免具详前藩宪许批仰再确议覆蒙前府宪孙议将该寺下丈明寺内 行殿宇基址徵地一百一十四亩七分三厘二毫五丝土山四十一亩九分五厘一毫该寺户下摊加乡市丁银具详请照净慈寺免粮之例均摊各里其余一切山地条粮仍令僧完详奉 转详总督浙江部院管巡抚事李宪批钱邑粮额因匀丁加增较各邑稍重现在酌量於许村丈出沙地案内议补仰候彼案丈明之日另详核夺兹於雍正六年正月十三日蒙本府宪牌为晓谕丈出隐占地亩抵补仁钱二县市丁钱粮等事雍正六年正月初九日奉布政司宪牌雍正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奉总督浙江部院管巡抚事李宪牌前事行司到府饬行出许村沙地银内于雍正六年为始抵补仁钱二县市丁银两抵补云林寺原详批免银米等因知照下县于雍正六年五月初三日遵将该寺下批免山地条银六两八钱七分三厘漕米五石五斗二升三合三勺漕截一两四钱六分九厘二毫该寺下摊加乡市丁银一十二两九分三厘四毫造具详前藩宪彭转呈总督浙江部院管巡抚事李宪批知照题明咨部俟海防厅徵追前项沙地租银内照数发县抵补在案于雍正六年九月十五日奉前府宪郭宪牌奉总督浙江部院管巡抚事李宪牌前事行司到府仰县将先後详批云林寺基应免数目分晰备叙原委颁给帖文令其勒石遵照以垂久远仍将碑摹详送附案等因奉此为查免山地亩分字号细数先经给示晓谕详覆注于雍正六年为始扣免外合行勒石永遵为此示仰云林寺僧便遵照宪批永各遵守须至碑者
计开
率字八百三十八号徵地四厘一毫二丝
率字九百六十七号徵地一分四厘八毫八丝
率字一千七百五十九号徵地一亩四分六厘八毫八丝
率字一千七百六十一号徵地三亩八分一厘二毫二丝
率字一千七百六十四号徵地八分二厘六毫九丝
率字一千七百六十六号徵地一亩三分一厘三毫九丝
率字一千七百六十九号徵地五亩五分三厘四丝
率字一千七百七十二号徵地一亩四分四厘五毫一丝
率字一千七百七十八号徵地五亩九分八厘六毫
率字一千七百八十一号徵地四亩八分一厘七毫四丝
率字九百二十五号徵地一亩八分三厘九毫五丝
率字一千七百五十八号徵地五亩六分五厘一毫七丝
率字一千七百六十号徵地四分七厘九丝
率字一千七百六十二号徵地一亩二分七厘
率字一千七百六十五号徵地六分四厘九毫九丝
率字一千七百六十八号徵地三亩二分一厘一毫八丝
率字一千七百七十一号徵地三亩九分六厘九毫八丝
率字一千七百七十四号徵地九分五厘八毫
率字一千七百八十号徵地六亩四分七厘八毫二丝
率字一千七百八十二号徵地一十九亩二分三厘四毫
率字一千七百八十三号徵地四分四厘三丝
率字一千七百八十七号徵地六亩一分五厘三丝
率字一千七百八十九号徵地六亩五分一厘四毫八丝
率字一千七百九十三号徵地一亩三分四厘三毫
率字一千七百九十六号徵地七分一厘七毫五丝
率字一千七百九十八号徵地一亩九分三厘九毫一丝
率字一千七百八十四号徵地二亩六分八厘八毫一丝
率字一千七百八十八号徵地三亩二分三厘
率字一千七百九十号徵地二十亩二分四厘
率字一千七百九十三号徵地一亩九分一厘二毫二丝
率字一千七百九十七号徵地四分二厘九毫六丝
以上共徵地一百一十四亩七分三厘二毫五丝
率字二千八百六十八号内土山五亩
率字二千八百七十号土山十五亩三分二厘二毫
率字二千八百六十四号土山四亩二分二厘六毫
率字二千八百六十七号土山二亩六厘九毫
率字二千百六十九号土山五亩三分三厘四毫
率字二千八百七十一号土山一十亩
以上共土山四十一亩九分五厘一毫
雍正七年岁次己酉夏五月 日立石
敕赐云林禅寺免粮碑记
云林禅寺为浙省祝厘丛林圣祖仁皇帝七巡浙江屡蒙赐额匾对皇恩曡沛有加无已寺无寸田粒租惟不毛山三十六顷有奇粮无所出雍正六年前住持(智广)将寺内殿基园场地一顷一十四亩零土山四十一亩零岁该条漕六两八钱零许寺户摊加乡丁银一十二两零漕米五石五斗零漕截银一两四钱零呈奉前保督宪李批准豁免於乾隆元年前阁宪嵇题明奉免在案乾隆二年又据前住持(明觉)复将寺外官路飞来峰亭基共徵地四十四亩零土山六十二亩零石山八十六亩零岁该条漕银三两七钱漕米二石四斗条漕截银六钱复呈前阁宪嵇题准豁免二次奉免之外尚存徵地三十八亩零土山七顷二十四亩零中山二十四顷零石山一十四亩零水荡二亩零岁该条漕截银徵银三十六两八钱漕米一十七石零今住持(义果)监院(德球)又於乾隆四年呈巡抚都察院卢批送藩宪张府宪姚转行仁邑县主叶钱邑县主王勘明详奉会同闽浙督宪德漕运督宪托合词具题奉 旨准於乾隆四年为始通数全免钦遵在案除三次豁免字号银产数目已蒙钱邑县主开造印给发常住收执蒙出示饬禁毋许地棍侵占外为此遵奉 旨宪立碑寺内镌记前案如左
乾隆五年三月日云林监院(德球德语)公同两序等敬摹立石
免粮碑
戊申年十月七日谒佛云林住持僧(重照)指呈免粮碑并残缺不全之状按系乾隆二年九年两次 题奏奉免外尚存徵地土山石山水荡三千一百七十八亩零於乾隆四年先中丞汉亭公巡抚浙江 题奏豁免僧众感激圣恩立碑镌记三次全案岁久断缺剥落难徵敬维 皇仁所被先泽所留爰泐新碑依文照刻附跋於後
乾隆五十三年岁次戊申十月两浙江南等处盐法道加四级纪录十次襄平卢崧书
续修云林寺志卷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