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北 甬江之東

寺名七塔 始唐大中

觀宗延慶 育王天童

名藍楚楚 並峙稱雄

觀音徙跡 臨濟遺風

宗演教 與藥施功

憐斯病苦 導彼羣蒙

虛空有盡 厥志無窮

子夏,觀宗弘法沙門寶靜

題七塔報恩寺志並贈溥常上人

忍將歲月任蹉跎 蒿目中原感慨多

救國無能慚學子 潔身有意羨頭陀

入山漸覺塵心澹 出世方知壯志磨

咫尺浮圖憑寄托 甬東勝跡博君呵

夢麟金鼎

羅漢五百浮屠七 佛法無邊信唯一

聲教功教兩可傳 寥士作志寫其實

寥士先生纂《七墖寺志》原題

梁寒操

七塔報恩寺志序

七塔報恩寺,初名東津禪院,建於唐大中十二年,迄今已歷千有七十餘年矣。住持溥常上人以佛事不可不傳,故囑陳寥士居士作志以傳之。舉凡寺之如何創立,如何中興,以及歷代古德之言行,莫不詳載靡遺,俾後之讀者,能有所則效。余讀此志,於其歷代古德中,得可師可法者兩人焉:曰心鏡禪師、曰慈運禪師。心鏡禪師,唐代人。咸通元年有寇入寺,欲加以焚掠。師方宴坐入定,不驚不怖。寇異之,作禮而退,寺賴以全。夫眾生之所以輪廻六道,不得止息者,心動故也。欲息輪廻,必須先息動心;欲息動心,則非禪定不為功。師能精修禪定,獲證三昧,宜其為刀兵水火之所不能驚,危急存亡之所不能動也。慈運禪師,清朝人,光緒庚寅入主是寺。知佛法非多聞薰習,不能悟入,乃赴都請得大藏經,藏之於寺,寺遂改稱報恩寺。自是而後,學人乃得從聞而思,從思而修,不至空腹高心,盲修瞎練。寺之得以中興者,慈運禪師之力也。此二禪師非特於寺為難能可貴,抑亦佛法東漸以來,所不可多遘者也。余之得知有此二師,使余能有所則效者,寥士居士作志之功德也。噫!寥士居士之功德不朽矣。寥士居士之功德不朽,亦溥常上人之功德不朽也。是為序。

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冬,豫章梅光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