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何時乎?天地晦冥,賢人否塞,百無可述,倫紀盪然。惟有一事差强人意者,則邦國志乘、地方文獻,遠紹旁搜,規撫百緒;鉤沈彙逸,盪鬱千芳。如各處縣志、寺志之修輯,皆其例也。吾友陳子寥士,蓄其精銳,若朝氣之奔騰;遭厥蹇屯,類夜郎之流放。夙好丹鉛,雅耽禪悅,久更憂患,彌多述作。邇徇溥常上人之請,有《七塔寺志》之作。吉光片羽,莫非異珍;暮磬晨鐘,皆成逸響。識梵宮之掌故,貝葉頻翻;聽滄海之潮音,天花初散。摩挲唐塔,枯劫未湮;供養湘珉,傳燈無恙。稱小補陀,記華鬘之色界;宣大乘教,著衣鉢之聲聞。三千大千,佛光永被;一塵一剎,慧業純昌。誦般若之經,迹符南海;續伽藍之記,紙貴洛陽。七塔之影頡[目*行],俯臨佛地;四明之山崒嵂,遙接禪天。斯寺也,在唐曰棲心,在宋曰崇壽,在明曰補陀,在清曰報恩。一脉綿延,香火未絕;十方稱讚,聖善頻生。名德高僧,發揚光大;棒喝拈花,各參體要。而鉤稽沿革,夷考源流;不有志書,無以傳信。可謂壽世之作,抗手古人;按圖而遊,盟心息壤者矣。是為序。
民國二十五年三月,蕭山朱鼎煦
七塔報恩寺志序
寺之有志,猶家之有乘,國之有史也。甬江之東,七塔報恩寺,為唐大中戊寅、分寧宰任公景求、捨宅所建。初名東津禪院,嗣改棲心寺。迄今已歷千有十九年矣,余顧未嘗一履其地。然余之親教師圓瑛法師,為余言之綦詳。寺之開山祖師,號心鏡禪師。其推為中興第一代者,則為慈運大師;圓瑛法師,其弟子也。清光緒庚寅,大師徇江東紳耆之請,入主是寺。適值凋敝之餘,佛殿、僧寮悉燬於紅羊劫火。大師具大願力,慘淡經營,重建大雄殿、三聖殿、天王殿、玉佛閣、華嚴閣、藏經樓、雲水堂及寮舍等三十餘所,規模莊嚴,燦然大備。乙未,入都請領龍藏,始蒙勅賜今名,曰七塔報恩寺。先是,大師受事伊始,即開海單以安眾。常住三百餘僧,念佛坐香,雙修禪淨。大眾中,得領導而悟入第一義諦者,頗不乏人。宣統庚戌,大師示寂,法門弟子次第相承,繼往開來,綿宗風於不墜。是亦煅凡煉聖,得曹溪一脈之傳者。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冬,溥常長老慮及歷代祖師之言行、堪為緇素模範者,向無紀錄,人多忘之,因以纂述寺志為急務。倩陳寥士居士董其役,又得圓瑛、智圓、諦聞三法師,胡蒙子、趙百辛、王宇高、黃夢度、王玄冰諸居士襄助,博引旁徵,爬羅剔抉,殫精竭慮,而後成志。凡八卷,以圖記、金石、沿革、建置、僧譜、法要、產業、藝文分類。洪纖畢舉,朗若列眉。以史乘之體例,闡佛法之高深,俾後之讀者,不啻聞廣長舌之說法矣。是為序。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歲次丙子,仲冬月,皈依三寶弟子王淮琛謹撰
七塔寺志序
粵稽吾國之有志乘,肇源於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由來舊矣。降及近代,凡屬名山大剎,亦皆風起雲湧,燦然大備。誠以志乘之關係於史地人文者至鉅,而未可或缺也。鄞縣七塔禪寺,開山於唐,迄今千有餘載。文物彬彬,古蹟歷歷,殿廡禪室,宏既麗,佛制清規,亦嚴亦整,堪為一方之名勝。然則往事舊聞,水源木本,詎可略而不著,使後之人無所考哉?溥常長老初膺七塔主席,建纂志之議。周折幾經,竟觀厥成。所有古蹟、法物、文藝、建置等,可以藏之名山、垂之不朽者,均在搜編之列。科分類別,細大不捐;藉紹前猷,用規來軫。洵七塔之宏圖,佛教之壯觀也。謹序。
民國丙子,滇南夢夢道人諦聞,書於報恩佛學院教務室
鄞縣七塔寺志序
寧波舊稱佛地,鄞縣附郭一隅,寺庵以千計,今存者猶七百餘焉。四鄉之寺,以天童、育王為稱首。縣治之寺,以七塔、觀宗為稱首。二寺皆盛於民國以來,而觀宗尤後起。七塔之為寺,唐時號東津禪院,厥後其名屢更。曰七塔報恩者,自慈運慧祖得名也。光緒初,祖至七塔,年已六十有三。中興之功,志載略備。法派之盛,共得四十有八人,而岐昌法師為之巨擘焉。慧祖示寂,歧昌法師紹隆其業,以大以充,遂有今日之崇奐。今四十八支之法派,雖各有屈伸增減,而乳流益蕃。住持三歲一易人,皆以法派充之,大抵以維持常住為己責。七塔之興,蓋未有艾也。前住持溥常老和尚,以龍象力作人天師,於全寺規模,既整既飭,乃喟然歎曰:「寺之有志,猶國之有史也。二典以前,茫昧無稽。司馬遷不作《史記》,則伏羲以至漢武事將不存,而後人亦無從效法。自大法東來,古剎名藍,輒歷千年而不廢,視有國者孰與長短?而卓絕瓌異之行,往往傑出其間;不有紀述,將如浮雲之過眼。雖千奇萬變,有不能道其髣髴者矣。」吾滋懼焉,乃屬其事於陳君。閱數月而畢事。書成,徵序。無住以為溥公之言足以示後,遂次其語,以告夫千百世之居是寺者,使知夫古剎之宜保,中興之烈不可忘。其必有繼起而光大之、倍蓰於今日者乎!此序。
民國丙子冬,不緇頭陀無住,謹序於報恩佛學院教授室
七塔報恩禪寺志序
甬江之東,有古剎焉。始自唐大中十二年戊寅,為民國紀元前一千零五十四年,分寧宰任景求,捨宅為東津禪院,敦請心鏡禪師居之。師住天童,曾有徙神龍、鎮毒蟒之神異。至是,咸通元年庚辰,民國前一千零五十二年,會剡寇裘甫擄劫四明,縱兵晝入。師宴坐禪定,神色不動。寇眾驚悸,作禮而退。明年辛巳,郡紳奏旌師德,請以「棲心」名寺,是為本寺創建之始。宋大中祥苻元年戊申,民元前九百零四年,賜額崇壽。明洪武二十年丁卯,民元前五百二十五年,昌國寶陀寺內徙,奏請改棲心為補陀寺。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民元前十七年,住持慈運老和尚請藏經,改寺額名報恩。以門外向有七浮圖,俗呼七塔,而七塔報恩禪寺之名由此始。民國二十一年壬申之夏,寧波防守區成立,暫假該寺辦公。余住居是寺,一年乃遷。寺有溥常長老,一頭陀行之德行僧也。講經遠及日本,闡化行於緬滇,束包行脚,遊遍國中。余固留心訪道,乃咫尺竟等天涯。意者機緣未熟,無感故不應耳。蓋其時余於簿書之暇,正從事編集《佛學借鏡》一書,未遑參問。迨二十三年甲戌春,全書告成,欲求有道而就正之。適長老於是年任該寺主席,大樹法幢。合十座下,相見恨晚。荷蒙幾經審查,為之序。四月八日,釋迦聖誕,余與內子禪心,即於是日虔誠皈依。因緣時會,蓋非偶然也。長老乘大願船,泛般若海,以濟度為心,開堂傳戒,復興禪那。雖年逾古稀,而宏法之志願彌篤,尤拳拳於首創寺志,彙編佛史,以完其未竟之志。惟時以精力不逮、主持乏人為憾。余不自度量,慨允佛史彙編;寺志又有邑人陳寥士居士担任。有志者事竟成,非長老之大願力,曷克臻此?茲幸寺志付印,而余之《佛史編年統紀》亦近殺,因略述其因緣而為之序。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
佛生二千九百六十三年
公元一千九百三十六年
丙子春,夢度居士.江寧黃煃元謹撰
七塔寺志序
道本無言,以文言而通載;事興易謝,必紀籍以流傳。故凡先賢往行、當世規範,以及地址形勝有可紀錄者,皆當銘諸簡牘而昭垂久遠,有所遵循。夫道也者,體空而用繁。體空則慮絕思亡,不可擬議;用繁則穿衣吃飯,資生事業,罔有一法而能例外。故曰:二諦雙融,真俗一如。所以上堂秉拂、說法譚禪,理也,真諦也;遊興紀載、清規法則,事也,俗諦也。合之同一體也,俱為要端,故不可以不紀。四明山輝川媚,人物薈萃之地,剎竿相望,稱為東南佛國。大江之東,有七塔報恩寺。開建以來,隆替遺蹟,載諸史乘,故不多述。今溥常老和尚,以寺正誌尚付缺如,思有以創之,乃聘本城陳寥士居士主其事。閱二載,誌成,請序於余。余曰:「寺有誌書,猶國家之有鑑史。敍遞代之興亡,詳古德之實事,觸目警心,有所徵勸。且其中非唯文章之斐嬗,又可與道術相感發者也。扶宗翼教,豈曰小補之哉?」是為序。
民國丙子歲孟夏月,觀宗寺式昌謹撰
七塔報恩禪寺志序
曠觀宇宙間萬事萬物,形形色色,悉皆唯心本具,亦屬唯識所現,莫不由於文言之形容傳寫,昭垂千古而不磨滅者。至矣哉!文字般若,有不可思議也。近時歐西物質發達,東方文化演進,博學志士攷古精密,圖志史學最為重要。本寺唐代心鏡奐祖開山以來,鄞縣、天童兩志,歷歷可稽;而本寺志乘,竟付缺如。大抵時代湮遠,興替重疊。縣志所云,咸豐十一年兵燬淨盡;古蹟等等,何處搜羅?溥常住此多年,蓄意已久。於民國二十四年冬,發起禪堂坐香時,已輯宗譜付梓。復以寺志商確法門諸公,幸遇陳寥士居士,乃蒙欣然贊許,總其大成。圓瑛、智圓、諦聞、趙百辛、王宇高、黃夢度、王玄冰、胡蒙子諸君,共襄斯舉。猗歟休哉!太上以立德,其次以立功,其次以立言。此三者,是仁人君子所樂為贊襄而唱導之。竊自思念,繼往開來,世出世法,同本此心。惟前人有未了之事,而後人有繼起之責。後人當以前人之心為心,前後人心均得安慰。在同志者,固知積漸搜考,苦心集成,誘進後來;不知者,未免眼中着屑。若論法門,但願空諸所有,勿實諸所無。如訶斥文字語言諸相落第二義,余亦只唯唯而退。是為序。
民國二十六年仲春之月,報恩退居溥常宏鉌謹識
大雄寶殿觀音菩薩像
大雄寶殿觀音菩薩像贊(並序)
《鄞縣志》云:「明洪武二十年,本昌國梅岑山寶陀寺懸海,信國公湯和起遣海島居民遷入江東,奏改寺名棲心為補陀。」嗣後就地人民,每逢觀音聖誕,熙來攘往,擁擠進香,至今相續不斷,即是華嚴所說南方補怛洛迦也。謹稽首對像作贊曰:
稽首妙智觀世音 娑婆世界真教體
應機而現為說法 信心起處說法竟
我今見境得成就 亦同音聞獲圓通
千手千眼雖不齊 要是一真妙精明
願今持此妙法門 於此剎土為佛事
一切聲色熱惱中 常與眾生作清涼
皈依救世大悲者 願賜威光加被我
令我獲無作妙力 令我亦名無所畏
令我具無礙辯才 令我入一切種智
我與一切諸有情 皆如觀音得自在
民國二十六年春,退隱宏鉌溥常敬題
五百羅漢石刻之一
七塔寺志序
佛之為教,廣大悉備,遍十方界,其視大地之一隅,若一漚之於大海也。其為觀也,剎那之間,萬劫過焉;其視數十百年興廢遞嬗之迹,若目之一瞬也。然則就一寺一塔而紀其始末,以吾屬視之,誠偉矣、勞矣!自佛觀之,其無過一漚之微、一瞬之頃而已。雖然,十方界之大,一漚之所積也;億萬劫之久,一瞬之所累也。則其廣也、其久也,又安得薄此一漚一瞬之微哉?且佛之滅度久矣,其教之所能廣庇眾生、以至今日者,豈非藉傳衍之力?而古剎名山,則結集之場、說法傳戒之所也。其繫佛說,推布遞嬗之大如此,則其考其廢興成壞之迹以行世,亦皈佛者所有事也。甬上,故道場勝地,僧俗薰修,梵宇相望。而七塔寺創自有唐,千百年以還,雖名數易,而宏法之旨,則無少異也。獨寺迄無志,緇白欲考其事跡,乃無所據,識者憾焉。四明陳君寥士,念末劫之方來,而宗風之不可不振也,綴輯是編,以廣宏教之旨。書成,請序於余。余雖學佛,而所得於教義者至淺。姑推論廣微久暫之義,序以歸之。
民國廿六年六月,番禺葉恭綽
開山祖塔
開山祖塔碑文
棲心寺 故禪 德 和尚焚身五 色舍利三十粒 時咸通 年十一月四日進 七粒入內 廷次年九月唐勅賜 號心鏡大師 壽相 勅奉為 至仁大聖廣孝 皇帝延慶節建造此塔伏資 景福時咸通十四年歲次癸巳六月甲午朔 廿八日立 右塔僧志中 知造舍利殿僧 失 他唵毗輸 耶娑 娑 囉拏褐底訶 蘇 跋析羅 瑜散陀羅 輸 瑟 毗逝耶 怛他揭多阿 析囉迦耶 拏毗 鉢羅底 地瑟恥帝 末禰末 毗 普吒勃地 薩末 薩婆勃 析囉揭鞞跋 迦耶毗秣提 怛他褐多三摩魂婆娑 蒲馱耶三澷 吒那類地瑟 帝
(右百八十有六字,為「唐勅賜心鏡禪師真身舍利塔」文字中之尚可辨者。句文斷蝕,不可卒讀。原文尚無旁本發見,可資校證。爰付影寫,以存其真。何日得窺全豹,俟諸來者。寥士記。)
(原刻字樣,大小不等。共剝蝕若干字,亦不敢臆斷。右所謄錄者,略存原形而已。寥士又記。)
慈運慧祖遺像
慈運老和尚像
如如不動
王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