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石屋隱佛巖上釋超乾石堂脩輯

鳳皇山

按輿圖,自昌化竹嶺起,過西天目,直至鳳皇山,形勢飛鳳,杭城王氣盡屬于是矣。隋文帝開皇二年間,寺建勝果者,寺山景勝、梵宇僧集,故名。唐昭宗乾寧間,無著文喜禪師枯坐巖下,寂定放光,寺廢頓興,即名聖果。(府志載此聖字。詳覽諸志,亦此聖字。後有不稽者,二字不一。今依府志定。)一音兩字,意有所重。前以景勝,後以果聖。二者因世所慕而名也。

鳳皇山詩

白居易(寄周判官)

忽憶郡南山頂上 昔時同醉是今辰

笙歌委曲聲延耳 金翠動搖光照身

風景不隨公相去 歡娛應逐使君新

江山賓客皆如舊 唯是當筵換主人

張潮

茨菰葉爛別西灣 蓮子花開猶未還

妾夢不離江上水 人傳郎在鳳皇山

蘇軾(詞)

鳳皇山下雨初 水風 晚霞明

一朶芙蓉 開過尚盈盈

何處飛來雙白鷺 如有意 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 苦寒情 遣誰聽

烟斂雲收 依約是湘靈

欲待曲中尋問取 人不見 數峯

黃溍

滄海桑田事渺茫 行逢遺老色荒涼

為言故國遊麋鹿 漫指空山號鳳皇

春盡綠莎迷輦道 雨多蒼薺上宮牆

遙知汴水東流畔 更有平蕪與夕陽

趙孟頫

東南都會帝皇州 三月鶯花非舊遊

故國金人泣辭漢 當年玉馬去朝周

湖山靡靡今猶在 江水悠悠只自流

千古興亡盡如此 春風麥秀使人愁

藍澗

南渡山川王氣消 西風松柏認前朝

紫宸無復千官宴 滄海空餘半夜潮

龍去蓬萊曾駐輦 鳳歸寥廓不聞簫

上方樓閣依稀在 暮雨疏鐘送寂寥

高應冕

鳳皇宮闕昔嵬峩 無數烟花照綺羅

舞鳳臺空荒草亂 棲霞嶺上夕陽過

不堪古道垂楊少 依舊江聲入夜多

風景似餘千古恨 白雲來去意如何

屠隆

林響踏空沙 川光映紫霞

獼猴竊山果 童子拾松花

風磴千盤折 寒江一帶斜

僧來背殘日 落葉滿袈裟

沈捷(觀潮)

三折紆迴力可支 枚生空復廣陵思

古初自爾堅長信 天外何人決大疑

沙磧不來嗟誤國 崖山難退恨殲師

應知興廢關神鬼 欲駕滄溟一問之

沈調元

平湖伫望水雲間 人在笙歌醉夢間

卻憶南朝無限事 傷心最是鳳皇山

宗泐

天地無情日月徂 鳳皇山下久榛蕪

獨憐內殿成荒寺 空見前山映後湖

塞北有誰留一老 海南無處問諸孤

蓬萊閣上秋風起 先向燕京入畫圖

大壑

鳳山頂樹蒼蒼 輦路烟消縱目荒

湖水尚浮秦纜石 寺門已宋宮牆

地分南渡愁何在 潮去西陵恨轉長

徙倚不須論往事 千秋興廢總亡羊

寺山舊蹟

中峯

即寺坐山。頂平夷,透起石峯如屏。前有亭,名中峯亭。(依府志)

月巖

在寺右肩,去御場中路。羣玉瓣瓣攢立,宛然如削。青芙蕖中擁規峯,有隙如鏡,徑二尺餘。惟中秋子夜與隙相映,若合璧然,故名。壁鐫題咏,漶滅過半。如「高大光明」、「光影中天」、「本來面目」;蔡襄題「石門月巖無影相」;楊思孔題「垂蓮石」;陳天瑞詩旁有「月榭」,廢;「夕照通明」,方九思題石坊,存。

陳天瑞詩(石刻)

怪石堆雲矗太空 女媧煉出廣寒宮

一輪常滿陰晴見 萬古無虧晝夜同

擣藥聲繁驅白兎 漏天孔正透清風

光明自照如來境 肯學嫦娥西復東

沈捷詩

月巖有月竇 疑是神鬼鐫

高擎石之杪 空洞徑尺圓

日月出時 光影皆斜穿

獨是中秋夜 奇景不可箋

以月嵌月竇 分毫不爽焉

老僧指示予 予初疑浪傳

襆被約友人 候月聖果

童僕性狂躁 數往驚否然

直至夜將半 明月當中天

月循竇中入 地下玉鏡旋

人由竇中視 天上合璧懸

攜月就心印 快覩舊物還

太息下山宿 勿復疑山川

放光巖

在石門內。昔無著禪師始此結茆寂定,晦夜放光,故名。又名三三室。師初往五臺,親見文殊,有「前三三,後三三」之機,因名。

侯大功詩

前三三與後三三 數目分明甚麼難

兩道眉毛一雙眼 放光意為鳳皇山

放光巖在師何在 何不今朝師再來

我望師來問興廢 殿門指點向何開

垂雲巖

在躍雲石上,嶄然壁立,如百堵靈霳垂垂欲下,名垂雲。

虞湻熙詩

躍起宛復垂 欲墮驚不墮

握麈向何人 此意未可破

桂巖

在將軍池上。昔有桂在傍,其大過羣木,因名。石刻「桂巖」二字。

臥醉石

在寺右郭公泉下。石如掌平,長江浮面,其形若醉若臥。上鐫「臥醉」二字。

蘇軾詩

有道難行不如醉 有口難言不如睡

先生醉臥此石間 萬古無人識此意

隊石

在御教場平頂。羣石竦奇,行列如班仗。吳越王初命為「排衙石」。最小一支,形如芝,高丈許,鐫「湧地雲」三字。郡志又名「石筍林」。

圓志詩

青石嵬嵬一徑開 鳳雛飛入臥龍垓

五丁未許多穿鑿 為惜高人走壁才

躍雲石

在寺右竹塢間。堅方嶻嵲,翹立于古藤竹樹陰中,環以奇矗,其巧難名。「躍雲」篆書,字大徑尺,奇大。

圓志詩

兀突如雲勢欲翀 半天崒嵂翠芙蓉

飛來嶺上應難去 遞與篔簹映碧空

通明洞

在中峯亭下。巨石削拔,玲瓏中空如堂。壁鐫「石門」,字楷;「飛龍」,字隸。

歸雲洞

在寺右、臥醉石西。舊名仙姑洞,縣令樊良樞易名歸雲洞。門多古篆文,蘚蝕不可辨,內劖「萬厤乙酉九月虞湻熙開公結茅于此」。旁有隱豹岩、白玉宮牆、鼐獅、香象諸勝。

竹塢

在躍雲石下。翠竹漪漪,宛如畫中。即塔院也。

項士昌詩

舞鳳來江上 千年不肯啼

誰知鳴鳳侶 咫尺在窗西

八盤嶺

自外山門至御蓮橋。

陳元章詩

路遠危垣上 風高松檜鳴

花飛殊失意 草長不知名

遊客咨遺俗 居民指舊京

浮屠天末起 瞻望忽傷情

薜蘿徑

自鍾公巷外山門,紆迴至寺二里許。松竹藤蘿,四季黯然幽異,故名。

吳之鯨詩

澗轉烟蘿合 林疎翠壁封

荒亭惟一徑 恍惚入山筇

羅漢松

在崇聖塔側,鳳山第二峯頂。大百圍,高數十丈。上接紫霄,恍若虬龍,帡覆成蔭,廣闊數畝。並三株,俗呼三株松。今廢。

德祥詩

三箇青松一草堂 白頭僧住卻相當

掃苔巖下仝禪定 把卷簾前共晚涼

歲晏冰霜情不改 夜深風露溼何妨

有時分付巢中鶴 帶取雲歸挂石牀

邵棠詩

佛屋三間破冷開 半通雲氣半蒼苔

行人莫問僧年紀 頂上喬松是手栽

宮澗

半山亭下起,至苕箒灣。水勢騰湧,晝夜滔滔,若奔馳聲。慕蘭亭例,故有「流觴曲水鳳山窩」句。今水閘存。

宮井

在水塢口。宋南渡,廢寺為宮,蓋所遺也。銀牀玉甃,碧乳猶寒。井左下有潛龍潭、山腰泉。

徐渼詩

銀牀委秋壑 泠泠桐蔭永

昔日挈瓶人 銷沈隨斷綆

德祥詩

上有千尺桐 下有千尺井

風吹井上桐 零落井中影

郭公泉

在石門西,一窪嵌壁間。泉下盈掬,久旱不竭。誌云「郭文舉所鑿」。左鐫「郭公」,右刻「許僧泉」,款云「思道」,為明秀名石刻。

明秀詩(嘗茶)

小堂春晚正寥寥 洗水嘗茶帶雨燒

病起不知紅葉老 開門忽報白雲招

松邊落日明虛閣 夢裏西山渡野橋

我已慵書今數月 怪來幽思在芭蕉

山腰泉

在半山亭側。泉味甘美,如巨甕許,涓涓不竭。

將軍池

在桂巖下,清隱房側。其深丈餘,石上鐫將軍形像,故名。

鹿池

在隊石西南。石間鐫三鹿,故名。

潛龍潭

在宮井左下方數丈。恆有潛龍居之,俗呼潛龍潭。

御教場

在寺右頂,四平長廣約三十餘畝。南有將臺,雄峙數仞,周遭皆壁壘,宋殿前司營為親軍護衞之所也。誌載孝宗嘗閱江操,能執鐵棒六十觔許,馳馬上下,以志恢復云。一名女教場,相傳南渡,山屬大內,嬪妃演武于此。登茲則江湖俱在指掌,而龕赭對峙,海門一線,盡入覽觀。舊有介亭,廢,惟隊石存。

劉思唐詩

宋代朝元殿 淒涼麋鹿遊

江山遺老淚 禾黍故宮秋

北狩龍沙杳 南征鳳輦留

興亡千古跡 登眺且消憂

王守仁

頂秋深荒草平 昔人曾此試傾城

干戈銷盡名空在 日夜無窮潮自生

巖口閒雲揚殺氣 路邊疎樹列殘兵

山僧似與人同興 相趁攀蘿認舊營

李衷駿詩

相國和戎議已成 內家閱武總虛聲

東溟不洗千年恨 北塞空懸二帝情

白馬夜騰雲作陣 黃龍秋渡雨為兵

可憐最是錢塘水 猶似當時繞御營

香臺杳靄翠微間 盡日登臨一共攀

鐘帶潮聲清客夢 樹明雲影護禪關

閒花自在開猶落 野鳥無心去復還

欲識本來面目 舉頭江上是青山

朱里詩

北轅一去不知追 閱武山頭卻為誰

鐵騎數千同國故 但教涼月向人悲

石像

三石佛

在寺之中峯左偏。梁開平四年,吳越王鐫彌陀、觀音、勢至三佛像于石,約高三丈,今千佛閣遺影是。下有將軍池,有「桂巖」二字大書鐫壁。下即「對月房」,今廢。

陶望齡詩

松間三石佛 傳是千年像

日日苔蘚溼 看看佛身長

蔣公胤詩

風霜薄之 無時漫滅

彼大信人 度石作佛

石羅漢

在寺左,吳越王錢氏鐫。五代晉開運元年,南山僧彌洪遇神人指云:「此山有聖跡,何不顯之?」洪尋至巖石,有石刻羅漢像六尊。洪未舉而物故矣。後錢氏夢一釋告云:「吾兄弟十八人,今有六,請為聚之。」因訪聖果巖洞,鐫天台賢聖像,以符所夢。

石觀音

在忠實亭上

石門

在寺右通明洞上。兩山中斷,穹窿扉開,表裏深窩,可容精舍,又稱天門。正德嘉靖間,姑蘇陸鏊、鹽官僧明秀相繼結茅于此。僧因為號,有《石門集》行世。旁石鐫觀微、聽講、逅仙窩諸勝。由壁升窩,歷階級,名「上天梯」。

白玉蟾

小傘輕包手自攜 少需腳力過危梯

入門失問翁高姓 看盡壁間前後題

明秀詩

皁蓋朱旛簇仗齊 西湖日日夜歸遲

斷橋豈是長春地 精舍多妨結夏時

朱閣捲簾驚燕子 畫船呼燭照花枝

玉壺春酒民膏血 只有城中太守知

又(感事)

病裏度僧夏 詩篇憶舊遊

空堂一葉雨 涼思滿簾秋

盡日書長把 深山道自謀

芙蓉正堪採 誰為寄清愁

石衕

在千佛閣頂,佛祖亭左。上即崇聖塔,小逕石壁夾道,通人往來,又名石巷。巷鐫字徑尺許,衕中有巨石橫其上,名石梁,今廢。登此,南望長江帶繞,北眺西湖鑑開,宋諸名公題刻其間,近采毀殆盡。郡志云:鳳山第二峯石衕,鐫「吳越王錢鏐撰」。

聖果禪寺

隋文帝開皇二年始建。唐昭宗乾寧間,無著喜禪師重興。吳越王錢鏐于梁開平四年鐫三佛及羅漢像于寺左石壁。宋仁宗景祐間,內僧惠然建塔。慶曆五年,郡守鄭戩請賜額曰「崇聖」。高宗南渡,廢為禁苑。孝宗淳熙十三年四月甲子重建,帝[顯-頁]德祐末毀。元至元二十年五月戊寅日復興,至正間燬。洪武四年重建,永樂十五年立為叢林。正德九年甲子二月十九日己亥,僧子敬鼎新。嘉靖丙辰年,倭寇至,被焚。戊午年,僧正因復建焉。凡所毀者四,而重興者六。寺當鳳皇山之右翅,臨江兀突,翩然欲飛。南與秦望、東與吳山諸剎相輝映,而聖果秀麗過之。加以江濤澎湃,松徑盤紆,磵淙潺灂,竹木蔭翳,蓋昭代之竺祇園而叢林之魯靈光也。

寺正基舊坐忠實亭左,背倚中峯,辛山乙向,坐辛朝乙。今移禪堂左者,非正向。舊址東至苕箒灣大街,今為侵賣殆盡,惟路存焉。南至月巖山岡、錢塘縣界。西自慈雲嶺上錢塘山界,直至北一帶山碪。北至本隅四圖、孔子書院及官山界。寺產方圓二里許,今十有七存耳。

聖果寺詩

釋處默(師,越州人,住安和。與休公比院,相酬酢。寶曆間住聖果,講演般若諸部,雲衲討究者萬指。留韻一章,為古今唱。)

路自中峯上 盤迴出薜蘿

到江吳地盡 隔岸越山多

古木叢青靄 遙天浸白波

下方城郭近 鐘磬雜笙歌

章孝標

古寺孤峯上 樓臺聳翠微

捲簾滄海近 洗鉢白雲飛

竹影侵經案 松花點衲衣

日斜登望處 湖畔一僧歸

王安石

登高見山水 身在水中央

下視樓臺處 空多樹木蒼

浮雲連海氣 落日動湖光

偶坐吹橫笛 殘聲入富陽

王守仁

林深容鳥道 古洞隱春蘿

天逈聞潮早 江空得月多

冰霜叢草木 舟楫玩風波

巖下幽棲者 時聞白石歌

樊良樞

一逕青蘿合 逶迤白石橋

天低吳苑樹 地坼浙江潮

寒曉催僧臘 春雲斷野樵

閒尋無著子 雙澗落風饒

張儲

萬壑千峯繞寺門 宋家宮苑給孤園

帆檣歷歷檻前度 鐘磬泠泠樹杪喧

雲裏鶴歸松尚靜 溪邊鹿過水初渾

山僧不解通名姓 破衲斜披禮世尊

王人鑑

數里投黃葉 林深畏虎逢

映門江渺渺 繞寺翠重重

蓮喜開新社 榛憐舊踪

難窮巖石趣 一步一支筇

傅巖

渡河無意再迴鑾 曾夢錢塘劍影寒

寒烟沙銷遠算 南州風土悞偏安

草深御道峯猿識 雨剝宮溝石鳳殘

散寄荊榛分五剎 憑誰王氣說江干

帝子轅隨白馬來 臨安殿倚碧山開

湖如元武聞鐘 江自蛟龍避弩迴

立石猶傳花是隊 荒原想像繡成堆

詞人莫怨南朝事 洛水秦川盡刦灰

陳紹英

君不見一輪串影落吳江 搖漾明光不勝纈

又不聞兩丸合璧生鹽海 打疊團欒殆如結

祗為陰晴未有常 屐齒帆風終漫滅

誰知几席可探奇 聖果幢臨萬松缺

芙蓉攢削千朵青 中有高峯奇更

一規恰受海珠圓 只到中秋不差跌

此月曾隨宮裏人 六朝金粉同劘切

我行猶傍絳羅幃 直引江潮上窗闑

僧來洗鉢白雲飛 茶至吹烟黃葉熱

如今樓觀冷如灰 馬溺牛溲積成雪

披卷如新見故人 有話不知誰易說

夜深風雨帶江聲 時作怒號時嗚咽

欲看梵唄幾時興 漫漫青草春來茁

沈捷

金闕南山倚鳳皇 海潮王氣繞錢塘

雲霞成綺開朝殿 草木為兵啟教場

僧汲宮苔銅井響 人鋤礎玉土花黃

即今勝跡遺江上 半壁聲靈尚未荒

君相和戎願閉關 何人欲望舊君還

車前實下九哥淚 腦後空懸二聖環

痛飲諸君誰北塞 跨驢居士自西山

格天一德真無爽 八十春光湖上閒

大壑

前朝山寺昔曾經 路入松蘿晝自冥

天際濤回江樹白 峯頭雨過石林青

寢園夕照花間洞 宮井寒餘竹裏亭

深夜欲投僧處宿 望中漁火亂烟汀

如曉(居天目,寄聖果心海)

我本錢塘客天目 蕭然欲借西崖宿

木脫風高千丈巖 虎嘯猿啼聲斷續

師本天目客錢塘 苕溪水發源流長

喜師挂錫居聖果 道超德遇名俱揚

相逢別去年非久 平生那羨機緣偶

似鶴如雲閒去留 高懷卻傍誰開口

啟窗揮麈適意多 西陵潮落歸漁蓑

越山隔岸拍手笑 古來佛法今如何

寺舊蹟

殿

大雄殿

七楹。嘉靖三十七年戊午九月,僧正因狹為三楹,去重[竺-二+搶],以板密之,蓋避嵐霾,易朽也。以左輔一楹,祀伽藍神;右弻一楹,供諸祖師。又二楹為兩廡式固方焉。中奉三世佛,刻木范金,唐遺古製。旁列十地菩薩、十八羅漢、二十諸天神從,悉準常儀。

觀音殿

五楹,在彌勒殿右,內奉千手觀音像。

西方殿

五楹,在正殿右,今改禪堂,正殿古基是此。

地藏殿

在彌勒殿左,中奉地藏,左右十王聖像。

彌勒殿

三楹,宣德元年,僧懶耕重建,中奉慈氏并左右金剛神。

法堂

五楹,在正殿左。

禪堂

五楹,在正殿右。

懺堂

五楹,在十方殿右。

觀堂

在懺堂右。

十方堂

在彌勒殿右。

房(六房,起于嘉靖二十二年,俱懶耕法系。)

塔院房

在寺右竹塢中,後即懶耕骨塔,云塔院。孝廉吳之鯨額云「乘鷖山房」,榜曰「疎徑曲穿藏異石,紫蘿深護吸天花」,蓋竹石交勝云。僧洪恩書扁云「檀欒齋」,榜云「繞屋松千個,臨牕竹數竿」。僧傳燈額曰「翠筠樓」。

沈捷詩

昔日讀書處 相違二十年

樓基秋草合 詩壁野藤連

樹失路俱改 僧亡佛并遷

惟餘臥醉石 江水浸遙天

松濤房

在臥醉石下,今廢。

清隱房

在正殿左,今廢。

對月房

在將軍池前,今廢。

雲岫房

在禪堂右,今廢。

真如房

在千佛閣左,今廢。

鐘樓

在彌勒殿左。鐘本宋景陽舊物,每晨自鳴,其聲若鳳,響聞數十里。嘉靖間,胡中丞取去,樓即隨毀。萬曆壬子年,僧真印重鑄,樓未起而印卒矣。

望海樓

唐武德中建,一名東樓,在崇聖塔畔。元初廢。

蘇軾詩

海上潮頭一線來 樓前相顧雪成堆

從今潮上君須上 更看銀山二十回

樓下誰家燒晚香 玉笙哀怨弄初涼

臨風有客吟秋扇 拜月無人見晚妝

米芾

雲閒鐵甕近青天 縹緲飛樓百尺連

三峽江聲流筆底 六朝帆影落尊前

幾番畫角催紅日 無事滄洲起白烟

忽憶賞心何處是 春風秋月兩茫然

千佛閣

在中峯亭左坳,即吳越王所鐫三石佛也。庋閣上與像稱,環列千佛于上。閣廢,聖像存。

鮑子壽詩

芒鞋踏破洞中雲 石徑緣山入窈深

竹裏僧房涼似水 苔侵佛面半無金

日斜孤鶴松梢立 露下寒蟲草際吟

童子捏香隨客坐 一簾山色晚沈沈

松濤閣

在臥醉石下。王守仁題:「庭前修竹春啼鳥,屋畔長松晝宿雲」。明天啟間廢。

張儲詩

城郭歸途遠 松關靜夜憑

古幢雲作蓋 破院月為燈

林怖來棲鴿 鐘妨入定僧

俗緣抛未得 一榻對南能

妙智閣

在忠實亭上。明萬曆初廢,觀音石像存。

有美堂

在鳳山之頂,宋郡守梅摯建。仁宗賜詩「地有吳山美」句,因名「有美堂」。歐陽修記云:「有美者,山水登臨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盡得之。蓋錢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兼得錢塘之美焉。宜乎公之甚愛而難忘也。」今郡守新建柳洲公館,亦扁其堂曰「有美」,今廢。

蘇軾詩

娟娟雲月一鈎彎 瀲瀲星河半隱山

魚鑰未收清夜永 鳳簫猶在翠微間

西風瑟經絃柱 香霧淒迷看髻鬟

共喜使君能鼓樂 萬人爭看火城還

中和堂

宋郡守宋沔建,今廢。

宋高宗

六龍轉淮海 萬騎臨吳津

王者本無外 駕言蘇遠民

瞻彼草木秀 感此瘡痍新

登堂望稽山 懷哉大禹勤

神功盛大 後世蒙其仁

願同越勾踐 焦思忘吾身

艱難務遵養 聖賢有時伸

高風動君子 屬意種蠡臣

寺門

在彌勒殿左。前宋沈伯成書額「松風海濤」,項毓楨題榜「遠岫明烟樹,澄江吐日華」,今廢。

法聚詩

草長柴門雨 天低樹杪龕

開堂飛白鳥 山色滿江南

山門

在宋洗馬池頭,薜蘿徑口。蔣公暉書扁「江山勝槩」,榜云「入深松徑開名剎,上盡雲峯見大江」。天順二年四月十五日,僧蓮萼建。明末廢,二石柱存。

孫永思詩

山門落日望江干 雲樹微茫晚色寒

欲向東風歌一曲 鷓鴣聲裏豆花殘

外山門

在苕箒彎鍾公巷,對義井。天順八年,僧宏霈建。臬司曹公給扁「聖果名山」。今廢。

佛祖堂

在千佛閣後平頂,今廢。

白玉蟾詩

月冷松寒露滿襟 天容紺碧鶴聲沈

夜深獨把闌干拍 只有長江識此心

致中詩

荒草遺名佛祖亭 當年曾有坐禪僧

三更月下猿啼後 野客悲吹半夜燈

湻朴詩

佛祖亭蕪草尚存 廢山廢蹟總無痕

斷斷續續江波浪 相像吾心感慨言

中峯亭

在妙智閣後上平頂,石壁如屏。夏少師題額「天峯孤嘯」,蔣公暉書額「中峯」。今廢。

祖福詩

浩蕩迷方客 仍淹江寺隈

旅愁添夜雨 歲事到寒梅

滄海無家問 中峯有夢迴

燭光何事喜 更傍客杯開

介亭

在御教場平頂北,今名北將臺。宋郡守祖無擇建,今廢。

蘇軾詩

西風初作十分涼 喜見新橙透甲香

遲暮賞心驚節物 登臨病眼怯秋光

慣眠處士雲庵裏 倦醉佳人錦瑟傍

猶有夢回清興在 臥聞歸路樂聲長

忠實亭

在妙智閣下,石壁鐫「忠實」二字。郡志云:「『忠實』,宋高宗御書,以裦命臣者。」旁有金玉圖書款,今存空隙亭。宋郡守邱岳建,今廢。

錢兆元詩(聖果仗諸大護,得復如故,故以不變句,以表深心檀護之力云。)

忠實如何似我心 我心不變汝何能

錢塘江水雖無盡 尚有晴枯未必深

朱天璧詩

忠實懸留一寸心 人來誰肯認前身

我今知是袈裟子 聖果山中一個僧

陳錫章詩

亭飛蝴蝶因風亂 樹過行雲雨後隨

半偈未還天欲暮 歸程信速失留題

半山亭

在薜蘿徑中,為寺龍虎關口,以鎖一山秀氣者,今廢。

鳳山亭

在禪堂後,碪兩石鐫「鳳山」二字,旁鐫「宋洛王大通書」,山旁篆「淳熙丁未春」,今廢。

最上庵

在御教場將臺極頂,名「最上」。今廢。

圓志詩

憑虛高閣敞諸天 昔日軍營今草園

幾欲尋思修聖果 茲因得地辟塵緣

炊羹[缶*當]底燒黃葉 架竹巖頭引鹿泉

夜坐蒲團觀水月 心空水月兩相閒

默吼居

在忠實前。

月榭

五楹,在月巖前。萬曆初,廢。

蕭一中詩

秋月同看此夕圓 坐中風景共悠然

微茫山色青天外 隱見江濤綺席間

蓬鬢漸因時節改 壯懷徒為世情牽

巖前高閣空寥闊 又過今朝一日添

御蓮橋

在山門前五步餘。順治辛丑年間,僧自愚重建。俗呼遇蓮橋。

崇聖塔

在三石佛左頂峯畔,高七級,約二十餘丈。宋景祐間,內僧惠然建。慶曆五年郡守鄭戩請賜「崇聖」額。南渡毀,入行宮。

張伯雨詩

鳳去簫韶空隱隱 鶴樓臺殿舊層層

浮圖立盡千秋雪 尋聽風鈴說廢興

白塔

在鳳皇山岡盡。元端宗景炎二年十二月,西僧楊璉真伽建。名南,又名慶喜,又名最勝。高二百丈,內藏佛菩薩萬軀,經數十萬卷。其形似壺,俗稱一瓶塔。以堊飾如雪,又名白塔。至順辛未正月十四震崩。至正末,張士誠毀。

張光弻詩

白塔誰所營 今復為平地

倘有百年人 閒來說興廢

圓志詩

張君見拆塔 後代何所知

白塔竟無跡 惟存拆塔詩

楊仲宏詩

宋宮傳是唐朝寺 白塔崔嵬寢殿前

夏雨染成千樹綠 暮嵐散作一江烟

蒼苔門外銅鋪暗 細柳營中畫角傳

寂寞葫蘆宮井畔 野人拾得舊金鈿

重建聖果寺碑記

苗衷

聖果寺在武林城南,枕鳳皇山之右翼。隋文帝開皇二年始建,至唐無着文喜禪師重興。宋慶曆中,郡守鄭戩奏賜額曰「崇聖」。宋南渡後,寺改為苑。逮德祐末,鞠為荒墟。聖朝洪武間,海昌盥初敬公永慶退席,卓錫于茲,慨寺廢三百祀,而古蹟猶存,力以鼎建為任。惟師戒珠智炬,足以聳動四眾,故倡而和者風靡焉。不數寒暑,殿閣、堂宇、諸佛塑像煥然一新,如化人之宮幻出于層巒之麓、濤江之濆。禪誦于斯者,僉為剎興久廢之餘,鑄辭硺石以揭之;則後者無以知敬公之善倡、眾檀之善和也,屬筆于予焉。嗟夫!予齠年誦諸賢之作,慕聖果之景,意其得于天巧。然欲布襪青鞵往遊其間以寓目,限以官守而不可得。乃得鑄辭託名于貞珉之末,何幸如之!遂論次其鼎建之顛末,而繫之以銘。銘曰:

鳳山之阿 濤江之陽

有巋其宮 以奠覺皇

覺皇大覺 覺我後覺

伊誰開山 哲嗣無著

無著搆宮 高與山齊

闡大覺言 以覺羣迷

五百餘年 由唐迄宋

寺廢為墟 山猶翥鳳

盥初敬公 覺老之孫

嗣無著席 開不二門

攘臂一呼 檀那四集

乃搆琳宮 有嚴有翼

金鋪綺疏 雕楹繪墉

于粲其輝 如化人宮

覺皇中居 諸天環衞

然燈傳心 焚心諷唄

鐘鼓鏘鏘 仰祝聖釐

祝聖之餘 波及羣黎

禾稼有秋 庛癘不作

永覺羣迷 咸歸正覺

正統九年,歲次甲子二月十九,重開山沙門懶耕子敬,同徒文廣、文恆、文憲、文雅、文厚、德良立石

宋淳熙十三年,夏四月甲子重建。右紀大元至元二十年,五月戊寅復新建,立伽藍。下紀三十三僧為懶耕法系。嘉靖二十二年,僧繼禎以寺役為艱,列為六室,曰塔院、松濤、對月、清隱、雲岫、真如。

鐘樓記

樊良樞

鳳皇山,志稱「鍾一郡王氣,而聖果寺居其翠微」,釋處默詩云:「路自中峯上,盤回出薜蘿」,遂為千古名勝。上方鐘磬,與下方笙歌,齊鳴答響,抑何盛歟!自昔唐迄宋明,歷千劫矣。舊有巨鐘,每晨鳴,如鳳應朝陽。歲久,鐘徙樓圮,寸莛不發,道場岑寂,郡城風會,若或缺焉。萬曆庚戌之夏,樊子宰是邑,會壑上人登猊座講《楞嚴經》,予數過從,因笑謂壑公:「淵明過虎谿乃不聞鐘,故應不攢眉去耳。」于是吳伯霖為南郊檀越,與壑公謀興道場。首議三亟,而鳧氏之鐘為最。虞長孺先生感而疏之,謂予喜聞桐魚之扣,必能以七寶杵發此鯨音也。夫引七寶杵者,予則安能?壑公高座,撾鐘說法,令三千人眾開聾聵,予亦能扣者耳。若夫長孺以大覺證菩提,伯霖以大乘觀聲聞,予尚不能闇解;庶幾聞此霹靂聲,醒我睡夢中人也。華鐘既鏗,鳳皇其鳴;郊雉既雊,蒲牢震吼。政于是和,地于是靈,人文于是興,鐘可綦重矣。鐘樓成,而後開薜蘿之徑,起松濤之閣,舉中峯歸雲洞三三室,次第振飾。此伯霖所謂「素朴略施點綴,而曇林蓮社共證聖果」者也。

許泉記

許相卿

許泉,故郭公泉也。石門山人更為之名。浙山水勝天下,泉值江回谷邃處,涓涓出,傾崖嵌竇中,俗遠境為尤勝。山人過而樂之,亭其右,卓錫焉。已而喟然嘆曰:「有天地則有茲山,有茲山則有茲泉。臨茲泉,挹且玩者,前公而往,後公而來,可十百數耶?公專而名之者何?尚其志,不二于物而托之泉,泉由以傳。然則非公名泉,泉以公名爾。夫天下之物,名可以榮,利可以富;珍麗之物,把玩之可以怡情。交乎吾前,日紛如也。世固當畢力營之,忘死趨之。志溺分渝,造物者莫之許而有也。或有之,弗久;或久之,得咎,猶無許耳,況名以傳耶?秀自分槁寂淪放,世無可撓吾志者。茲泉冽寒孤迥,委藏于奧阻荒間之區,用可資于世,莫便于用也。秀適遭之,泠然而[奭*斗],沸然而瀹,暢然而飲,嗒焉樂以終老。人莫吾競,造物者莫吾禁也。公去我來,泉將不許我乎?」故更之曰「許泉」,持以告予。予憮然,莞爾曰:「有我哉!」山人以正德十有四年八月九日亭,予以嘉靖元年正月三日記。

重復鐘樓疏

吳之鯨

聖果寺在鳳皇山巔,曠爽清,傲江湖。供几席間,收武林諸峯之勝。多幽壑奇踪,名賢奇跡,訪古之士無不流連忘返。第歲久蕪廢,巋然僅存一殿。山門、亭臺俱為町畦榛荊矣。僧朴且貧,不能達于司禮左右,以故紺碧徧南北山,茲幸不為其所賞識。古貌蕭森,似亦有天全之者歟!然荒亭半欹,松閣漸圮,無一席琪龕、數竿文篆,以備曇林禪習、蓮社夷猶。高賢過者,咸為惋惜。頃樊明府見而喜之,許築亭建碑,山靈大有起色。而元津法師開席講德,遠近爭赴,則興其期乎!不佞謂興宜有次第。寺原有巨鐘,聞數十里,為胡大中丞取去。鳴鳳不聞,大為郡治缺典。今未能辦五色,或以鐵為之,取其易就鳳皇高岡之鳴,以此助宣文運、振起風會,功力非尠,亟宜圖者一。寺勢左逼右虛,識者謂當復鐘樓舊基。則龍尊虎伏,奧區增勝,亟宜圖者二。小橋、石亭,稱薜蘿徑,是山行嚮道,不可不新。因為飾松濤閣、仙姑洞、中峯亭諸勝。恍惚點綴,使素朴沖淡,不染丹被翠;而韻士勝流,所至如歸,亦快事也,亟宜圖者三。但集資非易,倡和有因,不佞請先其一,而俟緣至以漸及之,庶成勝緣,不為唐語也。

重建法華懺堂疏

虞湻熙

武林聖果寺形勝,自天目飛來,盤踞于鳳皇山之中峯。而晉宋間,郭公、子瞻皆有栖賞之跡,迄今芳躅儼然,故唐人有「路自中峯上,盤回出薜蘿」之句。吁!山靈地勝具在,其寺之殿宇之存,十僅一二爾。僧大材常念,既為寺僧,奚不為寺慮?一旦,持瓢錫,孤遊箕子國,國人競瞻上國沙門能獨遊戲我朝鮮者,非道德為天人護持,而曷能至海外哉?大材住彼五百日,獲國人供金三百餘。感大總戎李公,以鄉曲誼,乃為囊金歸寺,重建法華懺堂。左右廊廡、齋廚等室,工十七而金竭矣。且聖果,無論證果最勝,文喜勝于文殊,亦果勝于諸寺矣;予與馮開之祭酒所建懺堂,勝之勝也。蓋西來諸經,《法華》獨勝,而天台懺法尤為勝。因大材梓公航海入高麗,其國方慶全勝,施以多金。李總戎緹致之,集諸勝流,成此勝事。生勝蓮華、證上品果者,勝幢來迎,象駕遙駐,非創琳宮金剎,尊勝安依?兩廡勝軍,亦須庇以宏宇;因名乞士,求結勝緣。豈有勝地勝士,而不思所以勝高麗者?務勝遠夷,勝景由之彌勝矣。果位勝,將無意乎?惟較勝負之數,作者此無能勝殊勝功德,當勝我與開之百千億倍。大材師乞高麗錢搆宮修懺,堂堂天朝,獨不思箕子國人善求五福乎?倘云罪福無相,不須懺亦不必求,則金錢粟帛,五福中一福耳,當作何相而執不忍捨耶?守之稱鹵,施之證聖;鹵思作聖,聖世之人定不甘為鹵。請問:捨錢營當懺事及不可懺事,捨錢修懺事及助人修懺事,二人何地往生淨土?中華泥犂邊地,雖各無相,未得慧者,苦樂條然。中國君子,多已得慧者,不妨為諸眾生,作三輪體空施。

重建山門疏

吳之鯨

鳳山山勝萃于聖果,登巔而湖海諸峯盡如聚米縈帶矣。舊有山門,在平坡石橋。到此幽寂微翠,所稱徘徊薜蘿,游子無不曠怡心賞;今僅存四石柱耳。邑侯樊公議欲重建山門,會以擢去。頃喬侯遂欲成之,然喬侯之擢期亦近矣。因語誌公,速搆木採瓦,計功以旬;乞喬侯題扁,為不朽盛事。我輩各助榆錢,見聞歡喜,幸甚。

歷代

無著文喜禪師

師,嘉興語溪人朱氏子,憲宗元和十五年三月初三日寅時生。七歲出家聖果寺,國清剃染。開成二年初受具,習律聽教。屬會昌澄汰,反服韜晦。大中初,重例懺度于鹽官齊峯寺,後謁大慈山性空禪師。空曰:「子何不徧參乎?」師直往五臺山華嚴寺,至金剛窟禮謁。遇一老翁牽牛而行,邀師入寺。翁呼「均提」,有童子應聲出,迎翁縱牛。引師陞堂,堂宇皆耀金色。翁踞牀,指繡墩命坐。翁曰:「近自何來?」師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師曰:「末法比邱,少奉戒律。」翁曰:「多少眾?」師曰:「或三百,或五百。」師卻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師曰:「多少眾?」翁曰:「前三三,後三三。」翁呼童子致茶并進酥酪。翁拈起玻瓈盞,問曰:「南方還有這個否?」師曰:「無。」翁曰:「尋常將甚麼吃茶?」師無對。師覩日色稍晚,遂問翁:「擬欲一宿,得否?」翁曰:「汝有執心在,不得宿。」師曰:「某甲無執心。」翁曰:「汝曾受戒否?」師曰:「受戒久矣。」翁曰:「汝若無執心,何用受戒?」師辭別,翁令童子相送。師問童子:「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童召:「大德!」師應:「諾。」童子曰:「是多少?」師曰:「此為何處?」童曰:「此金剛窟般若寺也。」師恍然悟,彼翁者,文殊也。即稽首童子,願乞一言為別。童子曰:「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裏無嗔吐妙香,心裏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言訖,均提與寺俱隱。懿宗咸通三年,師至洪州龍興觀音院,參仰山寂禪師,頓悟心法,令為典座。有異僧就求齋食,師減己饋之。仰山預知,問曰:「適來果位人,汝給食否?」師曰:「輟己迴施。」仰山曰:「汝大利益。」又一日,見文殊跨獅子,緣鼐側,師呵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遂掌。文殊湧空曰:「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為老僧嫌。」因去不復見。咸通七年,旋浙右,築室千頃山居之。會巢寇之亂,避地湖州仁王院。光啟三年,錢武肅王請住餘杭龍泉寺廨署,令慈光院僧問:「如何是涅槃相?」師曰:「香烟盡處驗。」「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喚院主來,這師僧患顛。」問:「如何是自己?」師默然,僧罔措。再問,師曰:「青天蒙昧,不向月邊飛。」大順元年,錢王奏賜紫衣,請師住聖果。乾寧四年,又奏賜「無著」徽號。光化己未,又移居無著院。于十月廿七日夜子時,告眾曰:「三界心盡,即是涅槃。」言訖,跏趺而逝。時方丈發白光,林木同色。世壽八十,臘六十。十一月二十二日,奉全身塔于靈鷲山之無垢院。哀帝天祐二年,宣城帥田頵應杭將許思叛,將縱兵大掠。發師塔,肉身不壞,髮爪俱長。錢王鏐聞,奇之,遣裨將邵志重加封瘞。至宋慶元中,韓侂胄取為壽地,遷院靈石山下,止存其塔。及楊郡王,復取為壽地,遂啟塔,乃陶龕也。容色如生,髮垂至肩,指爪繞身,留三日不壞。茶毘,舍利無數。寧宗嘉定十三年,遷瘞大慈山智覺壽禪師塔左。

希最法師

師霅川施氏子。四歲出家,覃恩得度。年十五,傳教觀于雷峯廣慈,同門畏愛,號為義虎。治平中,敷講于嘉禾隆平。已而徙居聖果。空室有怪祟所棲,師呪土擲之,得片紙,書云:「今被法來遣,若法力,當復來此。」數日,擊物揚火,變怪百出。師呵之曰:「不聞惱法師者,頭破作七分?」乃為廣說輪轉因緣,眾僧聲呪,助其破障。忽空中轟然擲朱書云:「漢朝烈士沈光大,略陳悔過之詞。」且云:「蒙師說法之力,當生他化天。」自此跡。師因淨覺背宗,上十諫書。法智作解謗,淨覺復作雪謗。時法智在疾,不復答。淨覺在靈芝,對眾詫曰:「只因難殺四明師,誰向靈芝敢開口?」師不甘,乃作評謗以辨。淨覺見曰:「四明之說,其遂行乎!」哲宗元祐庚午秋,集眾,書偈,坐化。闍維,舍利數百。賜號「妙悟大師」。

淨梵法師

師,嘉禾人,姓笪氏。母夢光明滿室,見神人似佛;懷娠,生師,名佛護。十歲,投聖果永懺主出家,常念阿彌陀佛。有問:「年少念佛何為?」答曰:「我欲參訪去。」十八受具戒,投湛、謙二法師習教,得其傳。謁神悟,親講說如夙習。初住無量院,講《法華》十餘會。哲宗元祐初,主姑蘇大慈,講三大部,受業徒徧踵吳地。嘗率二十七僧修法華懺,每期方便正修二十八日,作三會。精恪上通,感普賢受羯摩法,至稱「淨梵比丘」者三,洪音如撞巨鐘。三昧將圓,有來二僧曰:「春至石梁禮聖跡,忽見空中飛花,異香非常。遇一僧云:『姑蘇梵法主散花至此。』語畢,輒不見。某因得禮座下。」長洲令王公度親時目其事,記刻于石。元符中,有黃衣使者請至冥府,時王者迎就坐,令吏檢祥靄簿。吏云:「淨梵比丘多劫講演《法華》。」王即起頂禮,遣使引還。建炎元年十月朔日坐亡,闍維時有五色光,塔擇橫塘之般若。

珠明禪師

師,杭人。幼投聖果出家。謁石屋和尚,領參「狗子無佛性話」。每入室,石屋云:「汝不如狗子。」師纔擬問,屋即搖手云:「須似狗子去。」師體究有年,一日飯罷,至廚下,見狗子盆內喫食,頓省不如狗子話。即以手招狗笑云:「得如似爾,堪作甚麼?」遂有偈云:

擺尾垂頭咳唩聲 餘多餿飯飽喉嚨

從今識得家無客 一任人來不管門

是以所得謁石屋,屋云:「原來汝是個畜生。」師云:「學人與和尚同胞。」屋即怒色拈棒,師作狗吠聲。屋退身喚行者云:「好妨獵犬。」師便禮拜,即歸聖果,涵養自適。意無他願,惟以補路栽松是為活計。有留三偈以記所願:

人作千年計 吾為一路松

半生心在此 老大小橋封

興廢隨他去 難為琪在心

山靈知我意 勿使有枯根

自愧人緣少 相交盡凍冰

客來學得避 答話恐無能

師一日對徒眾云:「汝等隨侍,總不知我心事。」徒云:「師有甚麼心事?請示!」師云:「與汝說得,豈是我心事?」即微笑示寂。

子敬禪師

師,海昌淩氏子。洪武十七年,出家海鹽碧雲院,禮懷忠師。二十受具,通內外典,為世所宗。永樂元年,永慶退席,卓錫聖果。慨寺廢行宮經三百祀,力任其事,而恢宏之緒未備。至正統九年落成殿閣、堂宇、庖湢,像設莊嚴,煥然如故。正統七年三月十六日,南京僧錄司因孝陵久罷講席,奏請召師住持。天順元年,告疾歸寺。八月十五日申時坐逝,壽九十有三,法臘六十三。塔擇躍雲石右,諡號「懶耕」。

歷來住持

無際禪師(懶耕嗣。此起住持。)

師開法桐鄉戒壇院。正統五年,為師塔事,退歸聖果。送師靈骨事畢,慨寺祖席。然興廢多端,守住不可乏人,顧左右徒云:「今雖地廢山荒,幸有一椽可寄。汝輩能荷願力者,接續不斷,綿遠住持。正如深心奉塵剎,是名報佛恩。」因是,芥庵禪師不違師囑。自此住持,歷來不冷。稽詳枝譜,自無際屬于芥庵,至雪峯、參雲、高林,五十三代矣。

祖塔

無著文喜禪師塔

順治八年十月十一日,塔院房僧智津、邊鴻等,集眾至大慈山,請師靈骨歸寺,建塔月巖之前。

蘇軾詩(昔往大慈禮塔,今收。)

代北初辭馬塵 江南來見臥雲人

問禪不契前三語 施佛空留丈六身

老去山林徒夢想 雨餘鐘鼓更清新

會須一洗黃茅瘴 未用深藏白[毯-炎+疊]巾

原肇詩

一定空山五百年 不須惆悵起頹磚

路邊多少麒麟塜 轉眼無人贈紙錢

懶耕禪師塔

在躍雲石右,塔院房後。

正因禪師塔

在郭公泉下,臥醉石左。

附 馬僧摩居士塔

僧摩曩問空隱和尚云:「不落迷悟時,請師分付。」空云:「向不落迷悟時薦取。」摩云:「此正是學人放身舍命處。」空展手云:「更須吸盡長江萬道波。」摩即禮拜。僧摩自謂半世苦心,所有碍物自此盡矣。後于聖果往返有年,紳衿士庶究心者日驟。每云:「吾幻軀當歸此地。」崇禎丁丑卒,塔擇忠實下左。

林增志詩(禮塔)

幾度懷思聖果山 異鄉霜雪老容顏

艱難此日初瞻禮 哽咽當年莫駐攀

極目江干圖畫裏 追惟杖履夢魂間

蕭蕭落葉飛階下 恍惚光儀一往還

鳳皇山聖果寺志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