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湛同明伦原辑
通渊同实懿重纂
祖师
名山胜刹必有伟人焉主席其闲阐扬正然後鹿苑生辉鸡园增色若南宗北秀各启宗风开山说法者是矣抑或持苦行厉真修使四方钦仰皈依亦足取焉至若横说竖说总属旁门朝参暮参不离惑障是则野狐钝汉实贻缾鉢之羞宁足道哉今之所书非有光禅门实证善果者均所不列志祖师
道膺禅师
幽州玉田人俗姓王氏髫年出家於涿州延圣寺参方至翠微闻洞山法师名遂造焉契悟宗旨居豫章之云居山久之来杭住锡吴山之西着语录行世有传
佛印禅师
讳了元字觉老江西浮梁县人博极经典禅悟超然主席圣水缁素咸钦名人硕士乐与之游天子闻其名以高丽所贡磨纳赐之东坡守杭日与往还其赠答诗文至今流传
中峰禅师
讳明本号幻住钱塘孙氏子元帝赐号普应国师虞集铭其塔揭徯斯序其语录赵孟頫书其净土诗其身履长大倍于时人真佛门罗汉也茶毘于天目本寺建塔藏其发爪舍利遗麻履二尚藏寺中有传初松雪极敬礼冯海粟意殊不然及示梅花诗六十首师谈笑立和复别成百咏及九言一首冯由是叹服加礼焉
天如禅师
讳惟则号天如豫章庐陵人髫年出家初参海印禅师後参中峰和尚遂嗣幻翁法往来华亭吴门天目不开堂不领住持到处皈依问法有语录四卷
守泉禅师
讳照兼海盐县陈氏子九岁出家习医善谈论为外麓房之始祖买田六亩在海盐以贻後嗣塔在留下安乐山
宏泉禅师
讳清荫嘉兴县蔡氏子少聪敏闻佛欣然乐礼住东麓外麓薙发後复喜习医虽以术鸣而修持愈力因往平窰闻谷大师所受具足戒归请径山义航法师说楞严般若等经装塑弥勒韦驮诸像填山西水冲大坑善行不能殚述先是和尚楚才重建圆通阁未毕而卒师为勉力落成复发愿修建大雄殿有木商倪作霖者曾以药生其命因罄资得三百金托买大木将建殿以毕宏愿天不假之以年賫志而殁塔于西山月桂峰下後本山开拓禅房犹用其遗木不尽云
寂心
字精斋嘉靖庚申寺几为势豪夺为窀穸地赖师虔祷神明指示得以保全然师以此弊命杖下明给事戴公纪其事吏部郎中毛汝贤篆都纲良缙里人诸应麟本山住持性哲等立石邑侯胡公复为立传
耆宿
光耀无边尽续慧灯之焰渊源有自总扬觉海之波振此宗风仗我耆宿故寺有初祖以开其基必藉继世以持其後或证明心性绍往开来或恢宏愿力兴废举堕庶几三门永辉法轮常焕若仅衣粗食淡完山僧野衲之本分安能使木佛放光金绳永奠耶然则继世之贤否寺之兴废系焉苟有贤者悉当考其遗行备录而细书之志耆宿
云闍黎
宋元佑间住持庵中危坐读书客来过访不交一语未尝窥户者十五年无疾而化
明乘
嘉禾陈氏子早岁依云居出家後礼天目山狮子正宗禅寺中峰和尚受具久之有省还山不忍庵之凋敝经营数载百废俱举年五十辞院事精修净土腊六十有八
指月
钱塘人姓林投云居落䰂六时行道薰修忏摩旁通书史喜种植性刚直慨殿宇卑隘躬芟荆莽兴工重建颇极壮丽腊七十有三微疾念佛而终
润斋
不知何许人中峰为之赞味其语意盖亦白足高僧而精岐黄者
方思
字无念仁和人幼弱不乐居尘埃诣云居薙染惟一衲一鉢萧然自处二十年不出山天如禅师有无念记
至朴
字素庵海盐人性端慤慈慧有恢宏绀宇之志遂建观音阁万佛阁方丈两廊兴造之功惟师最多塔在城北望佛桥左侯祠内
文绅
字用彰海盐人素庵之徒司主院事成化己丑复建中峰塔院立像
智昭
字盟谷嘉禾人修隐西麓山居慨圣水废址尚存遂白藩司奏闻赐金额重焕金碧
道孜
字义方仁和人清修苦行绍往创新有碑记
真心
字精斋钱塘人精禅学无俗氛有死节碑记
良缙
字以云号宾山桐乡姚氏子父母知其有释氏宿因舍送盐官安国寺性好吟咏正德戊辰薙染为僧复究心儒术诣阳明先生闻良知之说具悉三异同之旨识见益宏与玉芝聚禅师齐名登万寿戒坛受戒毕乐西湖山水之胜脱屣故业挂锡于云居超然山房本郡桂湖陈公举为都纲暮年移住虎跑寺
宗福
字东溟吴兴黄氏子年十二白父母愿出家父母许之投云居看松山房落䰂性敏而诚恒诵经课佛修忏摩作佛事
寂湛
字休复不知何许人究心禅学博极羣书偕门人明伦纂辑寺志
德一
字达方仁和郎氏子禅学之余兼精诗赋一时名流乐与往还年登大耋趺坐而化有诗集一卷
寂章
字密印桐乡毛氏子自幼披剃受具足于灵隐具德禅师以医能救济众生遂绍宏泉之技且命如不能作人天师不妨精岐黄术
德[琥-儿+ㄆ]
字宝雨嘉禾人披剃中麓山房礼慕云觉明两师参学之外精于焦桐冠盖过访有如云集燕秦楚闽足迹几遍吕章咸为之传
德言
字心学精岐黄工诗能文总河陈鹏年少宰汤右曾仇兆鳌往还唱和有趺翠楼诗一卷
祥峰大师
昔住香积戒行高妙合郡士民延请至寺开坛说戒
元玢
字玉山有愁囊集一卷行世
侨寓
古今高人达士莫不抗志烟霞寄情邱壑视热闹场不啻苦海曾不能终日处若遇名山胜境精蓝净社每留连不忍去云居寺虽在都会之冲实为烟霞之窟且筠寮松舍靡不雅洁故投簪解组之客与探奇选胜之英当其欣於所遇或低徊三宿或憩息经年厯世遥寓公不少凡有足称者书其爵里姓氏使与名山同不朽焉志侨寓
杜真人
南容人不详名字有修炼术能符药济病又能祈祷晴雨与松雪赵公常往还于云居中峰师亦不以玄而拒之有如远公之遇修静也
字廉夫会稽人有重名不乐仕元寓七宝山铁冶岭因号铁崖日游云居为养真之所
萨都刺
字天锡雁门人元至正问官至学士来浙寓居厯览名胜题咏几遍
字太初太白山人丰仪秀朗踪迹奇谲玄巾白祫混游尘俗常以铁笛鹤瓢自随寓所会心辄一倾倒初谈导引人疑其仙晚始婚娶入司空刘公湖南雅社诗词潇洒雪江居西麓数与往还或共住弥月後雪江移居圣果孙居湖南西隐庵清江皓月映照两人
郑忆兰
隐于山寺宏治间石塘王本仁孙德昭德诚仝访之有诗
夏元吉
字维喆德兴人明永乐时官至户部尚书諡忠靖因奉命督饷至浙寓听松楼着看松楼记留咏诸什墨蹟犹存
刘铸
阳人洪武二十六年应浙藩之聘司文衡之任寓寺弥月有和王方伯诗墨蹟
号阳明余姚人有明一代儒宗正德时封新建伯諡文成每过钱塘榻云居
释法聚
字玉芝号月泉别号天池老人出家海盐资圣寺闻阳明先生讲良知有省後参方契悟宗旨游杭喜西麓幽胜居数年出度世缘有语录诗集
释明秀
字雪江海盐天甯寺楚石禅师十四代孙寓居西麓听鹤堂数年後移居圣果号石门山人终于天甯有诗集
字文长号天池一号青藤道士会稽人书画诗文无不入妙中丞胡宗宪辟至幕府每出以云居为别馆袁中郎有传
释广印
字闻谷嘉禾人本郡清屏山开元寺出家参成都仪丰禅师有省复参云栖莲池大师兴藂席于陶山今为真寂院後因藂林事繁爱云居幽谧常养静爱松山房
祝銮
字篁溪抗志烟霞怡情山水尝居云居别业与太白山人为世外交
字伊璜海昌人博学高才书法直逼鲁公不乐仕进惟癖泉石坐卧云居经年弥月寺藏其诗字甚多
字次辰幼时肄业外麓山房达方师年七十时制文祝之官文华殿大学士
仇兆鳌
字沧柱康熙乙丑进士官至吏部侍郎为时闻人与韩慕庐(菼)翁铁庵(叔元)胡抑斋(作梅)陈介眉(锡嘏)齐名读书寺内请业者甚众
赵苍璧
字圜庵康熙壬戌进士官侍御读书外麓山房诗文甚富僧心学辈俱其造就令子荃苏芝亦久肄业于寺
陈鹏年
字北溟号沧洲楚湘潭人康熙乙丑进士官至总河初任西安令每至会城必至云居解任後下榻外麓山房日事吟咏墨蹟甚多
蔡升元
字方麓宏泉师之族也在寺肄业数年康熙壬戌科状元官至礼部尚书
张嗣溥
字铭轩衢州开化人选拔贡士同弟嗣博每如杭寓外麓山房为人好善刊戒杀戒淫等书行世
陆有绳
字道[胤-(厂-一)]本郡人官延津未遇时静摄山斋多厯年所有募修云居引
魏㟲
字云岑大名人康熙丙戌进士宰钱邑谢事後寓中麓孤云两房
徐涵
字季容崑山人大司寇健庵先生之孙中康熙己卯乡荐官温州太守襟怀潇洒诗酒淋漓不减王谢风韵公子记名于通渊法名智耀
卢奠勳
字敏功仁和人标格高逸诗文古秀读书趺翠楼上人以为仲宣再世
钱琦
字相人仁和人肄业趺翠不事游览潜心经史识者知为伟器
唐建中
字赤子号南轩楚天门人康熙癸巳进士翰林才名震俗乐云居之幽异趺宕诗酒布祫履悠然自得人不知其为太史也
周汉杰
字房仲江西人官副使寓居年余着有蘧庵集为本寺作志序
胡石圃
讳作柄为仁和邑侯解组後寓外麓十有余载陶情诗酒作三台石记
周经邦
字凝巫一字理斋号龙冈其先江南云门人也祖勿庵讳份始迁于杭占籍钱塘博学高望後学宗仰与甬东郑梁禹梅仇兆鳌沧柱齐名晚岁登康熙己酉贤书一试礼部拟第一人复失去遂不再上春官以宏博徵固辞不就留京师十载名公卿大夫推重之再传至孙邦读书外麓山房着有四书大全参阅尚书约义龙冈艺志樊桐山人文集长子天度字心罗庚午科解元玉环司马李公讳惺延课诸子假馆外麓
金志章
号江声钱塘人官口北观察解组後游云居吟咏颇多着有江声草堂集
杭堇浦
讳世骏钱塘人以宏博徵官翰林编修文章诗赋人皆宗仰暮年归里不时吟啸云居
朱鹿田
讳樟为泽州太守住居山右朝夕吟眺着集颇多
黄松石
号楷瘿仁和人博学多闻隐居城北长至寺吟眺
汪沆
字西颢别号槐堂钱塘名士以宏博屡徵不赴有沽士题襟等集每闲过云居吟咏忘返
施安
字竹田本郡名士也风流跌宕每至寺吟啸
张世荦
字无夜别号妙峰登甲子科解元博通内典每覔句于佛印吟廊之间
吴树虚
字西林仁和处士也隐居城北不与外事学通三着述等身每月朔至趺翠山楼讲论楞严诸经义布衣芒履超然物外
戴廷熺
戴廷熺字纶掌别号珠渊辞荣归里陶情山水诗笔清绽每偕丁钝丁金寿门周穆门吴瓯亭邵晋之诸名士登眺云居吟咏竟日
柳溥
字德洋别号洁夫钱塘明经辞宗黉南归设帐于外麓山房居十余年与僧仑山筑山亭于东岭之执经问字者屡满户外诗才敏捷为文立就有城南十六子之名
释明奇
字具如别号懒云吴兴人也始开堂于平湖上乘寺次迁小崇福再住香积寺後住维扬天甯禅寺方丈退院後隐居西湖之北书法绝伦禅学精奥面如满月暮年往来云居云巢嗣法和尚也今塔在西溪
汪皋鹤
字立亭徐州人曾署钱塘令爱民如子颇有清声政事之暇过云居吟咏探幽
灵异
石言於晋神降於莘见之於经书之於传其在梵筴如来在西域现种种神通流传中国以为美谈是知幽奇玄怪之事世所时有世人狃於闻见凡耳目所不及辄斥为诞虚陋矣云居自唐厯明六百余载或仙或佛屡有异徵虽理标象外说似凿空而蹟着山中事皆摭实因述向之所闻以传来叶云志灵异
吕岩施肩吾皆唐进士相传仙去明宣德元年两乞匄至寺门语笑移日临去草书一回字又楷书方人也三字识者谓二公降临云
世传道膺禅师清臞如鹤采薇蕨以代斋粮或弥月不食
宋乾道间僧能会就岩建庵取岩下水咒之以施病者辄愈
黄龙洞僧宋理宗时人自讳其形矮劣因洞有巨石命工肖己形长丈余飞云隐其足祝之曰愿後世有身等此涅盘後托身钱塘孙氏有异相及长身长九尺有奇出家中峰和尚也所遗蔴履二倍於恒人今尚存寺中
正德间一士人过锺翠亭见二乞对食肉糜盛以青荷时残腊积雪士疑深冬无此鲜荷叶正诧其异二乞起行尾之至寺门见其入踪迹之不可得
嘉靖庚申寺将为势横所夺僧众虔祷伽蓝神神流汗不止者三日远近来观事闻当道寺赖以全
精斋禅师因势宦傅姓欲夺寺作葬地祷於土神忽见老人指示曰云居山有王者气太史谋之是何意将此二语遍贴通衢则事寝矣後果然
明正统间因鼓铸有毁各寺观铜器之檄寺僧惧大钟不能全羣祷于伽蓝殿时钟已被当事传工役舁出山门忽堕地数百人莫能移银台张石川闻之知佛力护持止弗毁仍舁至大殿仅数人力耳
舍利法云塔耆旧相传塔成每夜晦见周匝有白光久之入塔缝
太守刘半堂手植苍松三十株大已合围有欲翦伐之夜梦长髯叟诵楞严咒醒悟而止
关帝圣像旧在正阳门康熙十三年忽放光布政司佟公讳国器以梦兆请迁於大殿之东庑
有僧夜见白光起于井中是日大雨岂龙也耶
玉观音菩萨高尺余万厤丁亥岁旱都司前衞浚井得磁相法身端好莹洁如玉因称玉观音王都阃送祠于圆通殿越数年有私移别供者构奇祸旋奉归天启癸亥秋寺众咸梦大士云应化他方晨起遂不见相有人见于吴门北禅寺至寺访求寺僧云有一居士送此因集众迎请归山随失去
松岭古塔基每遇秋月皎洁夜半现五色祥光或如来法相
古蹟
世尊常云:「一弹指顷成去来」,今天运且然,况人事哉。故荣华过眼,譬之空花,等之泡影,是不独甲第名园有然,精蓝香界,或经兵燹,或毁雨风,向之朱甍画桷,崇宏岌嶪者,悉堕劫灰。倘不急为标举,久将湮没无闻。圣水寺屡废屡兴,自宏治至今,则经台讲室,半归虚无,有如前所云者。幸佳名尚存,旧蹟可考,是赖有力者一振兴之,庶几重换云山之色,岂非三尊之厚幸欤!志古蹟。
大雄殿
五楹,今废。
观音殿
三楹,有楼,旁有两披。今废。
方丈
三楹,有楼,外有两廊。今废。
十王殿
三楹,在天王殿西,爱松房後。今废。
圆通殿
三楹,今废。
秋夜坐圆通阁
释德一(达方)题
阁敞月飞白 山高云㘈流 鸟嗁星夜午 叶落竹亭秋
调古琴难和 诗闲笔未休 坐聆玄诲後 从此欲盟鸥
藏经阁
今废。
万松阁
今遗址南溟房,尚有数百佛祖,立平屋影壁。
听松楼
今废。
法云塔
在中峰祖师塔院後,今废。
鼓儿井
不知辟是何年。井栏如大鼓状,故名。昔有本寺沙弥悞落井中,自辰至未,不沈不溺,救起无恙。询之云:「如有人背上托起。」亦神明之默佑也。乾隆辛卯冬大旱,外麓苇航鸠工浚之,去土石四百余担。下周围大三丈六尺,深五丈五尺。傍有活石,如观音兜,可藏十余人。津津水脉微流,疑泉窍在是焉。下有条石三十九层,上皆大甎砌绕。阖寺饮汲,皆赖此井。
石亭
在橐驼岭上,过客行人,憩足於此。东瞻朝旭秋涛,西覩湖光山色。真胜概也。今废。
振衣亭
拒城十数武,临高纵目,迥出尘表,真有振衣千仞之势。今废。
赞玄亭
今废。址侧片石似屏,有纪游姓名。年久模糊,苔藓驳蚀,不能识,
叠翠亭
在三门外右百五十步。城外西南诸山,排青耸翠,扑人襟袖。坐久忘归,不知此身,犹在尘埃中也。
闰重九同让山、漏云登叠翠亭故址
实懿
闰九同幽讨 携筇到屋西
云和山不断 霞映日初低 亭废惟留蹟 僧闲各有题 徘徊频竚望 老我在招提
古塔基
去松乐亭址百步,先有七级浮屠,影落塔儿街。今废。
超然台
在超然房之後。高阜夷敞,诸峰列峙。两湖浮映,超然于尘俗,真绝境也。今废。
怡筠房
于雍正八年,僧清远将破平房五间连屋基园地,悉卖与朱宅,为读书别墅。于雍正十三年,外麓僧仑山,系本寺之产,不忍沦没,勉力用价赎回,而屋宇年久坍损,惟基尚存。今归外麓办粮。
竹隐房、中麓房、超然房、山居房
今改瑞凝道院。外余地一方,向属西麓房管业,後西麓契卖于外麓。乾隆三十六年间,凭黄金声、萧成子二居士,捐资买助道院,後因仁和邑侯高公建紫霄宫。今晶凝别墅之址是其地。云居总名办粮,无从开,付公议,每年道院住持出津贴钱一百六十文,订于端午节交入外麓,以为永远抱纳之资,并有公议津贴粮票一纸,存外麓为照。
松隐房、看松东房、看松西房、嘉栖房、晓然房、般若房、翠东房、翠西房、玩松房
以上诸子院俱废
圣水寺志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