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汪孟鋗恭纂
寺内外古蹟
歴代兴建
龙井寺
《咸淳临安志》杨杰〈延恩衍庆院记〉:「天台宗师辩才净老,坐道场者四十年,指空假中以接人。其心契於圣智,具戒定慧以行己。其德动於幽潜,真有道之士也。初住钱塘法惠院之宝阁,次住上下二天竺,又住南屏山之兴教寺。往来学徒盖踰万人,分传教观,多能演其所闻、开悟学者。师平生未尝辄有求於人,然所至必为四众依向,莫不兴盛,盖其有所致也。余在都下时,见清献公与师倡酬偈颂,已知师之所存矣。及观苏子瞻与师诗,言其儿幼弱不能行,因祷师加护,即壮而能行,然後知师功行至矣。师一日谓诸徒曰:『吾筋力衰疲,劳於应接,安得幽僻处一庵地以养余年?』檀越闻之曰:『辩才师有退居之意,吾辈蒙其德不为不久,盍往择可居之地?』乃於龙井山得寿圣院敝屋数楹。主者不堪其居,愿人为代以舍去。於是请师徒弟怀益主奉香火,汲巾侍缾,甲乙相承,以严佛事。其院即吴越王所创,国朝赐今额也。檀越为师鼎新栋宇,不日而成。中建尊殿,严圣像也。前有三门,示三解脱也。钟鼓有阁,警晦明也。堂曰潮音,信羣听也。斋曰讷,欲无言也。室曰寂,寂而常照也。阁曰照,照而寂也。泉曰冲,用不穷也。又堂曰闲,赵公致政访师,退居二闲人也。庵曰方圆,不执一也。桥曰归隐,退以乐也。沼曰涤心,涤清澈也。羣居有寮,安其徒也。众山环遶,景象会合,断崖泓澄,神物攸宅,龙井岩也。势将奋迅,百兽窜慑,狮子峯也。昔人饲虎以度有情,萨埵石也。修竹森然,苍翠夹道,风篁岭也。元丰八年秋,余被命陪高丽国王子佑世僧统访道吴越,尝谒师於山中;乃度风篁岭,窥龙井,过归隐桥,监涤心沼,观狮子峯,望萨埵石,升潮音堂,憩讷斋,酌冲泉,入寂室,登照阁,临闲堂,会方圆庵,从容论议,久而复还。师异日遣其徒丐文以纪其本末。余既与之记,又系之以诗十三章云。」(诗见後)
《咸淳临安志》:龙井延恩衍庆院在风篁岭,乾佑二年,居民凌霄募缘建造。旧额「报国看经院」,熙宁中改「寿圣院」,绍兴三十一年改「广福院」,淳佑六年改今额。有龙井。元丰二年,辩才大师元净自天竺退休兹山,始鼎新栋宇及游览之所,山川胜槩一时呈露;而二苏、赵、秦诸贤皆与辩才为方外交,名章大篇照暎泉石,龙井古荒刹由是振显,岂非以其人乎?
《西湖游览志》:延恩衍庆讲寺俗称龙井寺。
见林右《公辅集.龙井志叙》,详卷八。
(谨案:杰作记,时在元佑中,当曰〈寿圣院记〉。若延恩衍庆,後来更名,何得题曰〈延恩衍庆院记〉耶?《咸淳临安志》盖误。)
魏㟲《钱塘县志》:龙井寺,明治中洪水泛溢,遂废。《武林梵志》:万歴二十三年,司礼孙隆命僧真果重修。
(谨案:苏辙〈辩才碑〉:「沈遘请师以教易禅」,此讲寺之所由称也。又龙井名寺之始不可考,以《西湖游览志》臆之,当在明之中叶。迄今寺门扁曰「龙井」,游人不知宋时院名者多矣。详卷六〈谢辅碑〉下。)
(附)寺址所在
见秦观〈游记〉,详卷六。
沈仪《两湖麈谈录》:「地势幽僻,峯峦回合,迥绝尘凡。余童时犹见小庵及辩才塔,俗呼为『老龙井』」。秦少游〈题名记〉所谓「夜二鼓至潮音堂访辩才」,即其地也。今之寺则井之所在耳,非院也。
张京元《西湖小记》:寺北向,井在殿左。
(谨案:秦观〈游记〉:诸书知宋时寺址与井相远,又知游者先至井旁,然後至寺;而寺之北向,盖其来久矣。今寺内殿宇并向东北,与宝俶塔正对。旧寺门向南,扁曰「龙井寺」者,即此门也。今去门扁为缭垣,而於御道所经开建新门,则与寺内殿宇同向东北。又旧寺门之旁别有小新门,向正南。)
古蹟见《咸淳临安志》者十七
归隐桥
《咸淳临安志》释元净诗:
谢讲竺峯寺 归隐新此桥 院幽结林表 身老寄烟霄
杨杰诗:
道人从此归 影不入廛市
端坐笑浮云 往来太多事
《咸淳临安志》:在龙井,因东坡,易名曰「过谿」。
《武林旧事》:寺前有过谿桥,又名归隐桥,又名二老桥。
吴自牧《梦粱录》:龙井路口曰归隐桥,盖东坡欲易於过谿,建此桥也。
过谿亭
《咸淳临安志》:东坡尝诣辩才师,师送至岭上,因举远公过虎谿事,师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遂作亭岭上,名曰「过谿」,亦曰「二老」,东坡赋诗纪之。
德威亭
《咸淳临安志》:即旧龙井亭,东坡书扁。
《武林旧事》:二老亭後改「德威」。旧在风篁岭头,今移於龙井祠下。
(谨案:《武林旧事》以「德威」为过谿四名,而志两列院下,或者移祠下时因借「德威」名耶?)
方圆庵
《上天竺山志》〈释守一记〉:天竺辩才法师以智者教传四十年,学者如归,四方风靡。於是晦者明、窒者通,大小之机无不遂者。不居其功,不宿於名,乃辞其交游,去其弟子,而求于寂寞之滨,得龙井之居以隐焉。南山守一往见之,过龙泓,登风篁岭,引目周览以索其居。岌然羣峯密围,㳷然而不蔽翳。四顾若失,莫知其乡。逡巡下危磴、行深林,得之于烟云髣髴之间,遂造而揖之。法师引予并席而坐,相视而笑,徐曰:「子胡来?」予曰:「愿有观焉。」法师曰:「子固观矣,而又将奚观?」予笑曰:「然!」法师命予入,由照阁经寂室,指其庵而言曰:「此吾之所以休息乎此也。」窥其制,则圆盖而方址,予谒之曰:「夫释子之寑,或为方丈,或为圆庐,而是庵也胡为而然哉?」法师曰:「子既得之矣!虽然,试为子言之。夫形而上者,浑沦周徧,非方非圆而能成方圆者也;形而下者,或得於方,或得於圆,或兼斯二者而不能无悖者也。大至於天地,近止乎一身,无不然。故天得之则运而无积,地得之则静而无变,是以天圆而地方;人位乎天地之间,则首足具二者之形矣。盖宇宙虽大,不离其内;秋毫虽小,待之成体。故凡有貌象声色者,无巨细、无古今,皆不能出於方圆之内也,所以古先哲王因之也。虽然,此游方之内者也。至於吾佛亦如之。使吾党祝发以圆其顶、坏色以方其袍,乃欲其烦恼尽而理体圆、定慧修而德相显也。盖溺於理而不达於事、迷於事而不明於理者,皆不可谓之沙门。以制礼乐、为衣裳,至於舟车、器械、宫室之为,皆则而象之。故儒者冠圆冠以知天时,履句屦以知地形。盖蔽於天而不知人、蔽於人而不知天者,皆不可谓之真儒矣。唯能通天、地、人者,真儒矣!唯能理事一如、向无异观者,其真沙门欤!噫,人之处乎覆载之内,陶乎教化之中,具其形,服其服,用其器,而於其居也特不然哉?吾所以为是庵也,然则吾直以是为蘧庐尔。若夫以法性之圆、事相之方而规矩一切,则诸法同体而无自位,万物各得而不相知,皆藏乎不深之度而游乎无端之纪。则是庵也为无相之庵,而吾亦将以无所住而住焉。当是时也,子奚往而观乎?」呜呼!理圆也,语方也,吾当忘言与之,以无所观而观之。於是嗒然隐几。予出,以法师之说授其门弟子使记焉。
《咸淳临安志》杨杰诗:
地方不中矩 天圆不中规 方圆庵里叟 高趣有谁知
寂室
《咸淳临安志》释元净诗:
心寂寂自绝 此意焉思说 寒云散空庭 独有月照雪
杨杰诗:
白云隔尘喧 虚室太岑寂
寒尽春自来 莺啼报消息
照阁
《咸淳临安志》释元净诗:
高峯衔皎月 深壑泻飞湍 谁来白云里 与汝凭栏看
杨杰诗:
幽人无适莫 乘兴登高阁
夜月锁云林 春花绣岩壑
秦观《淮海集》:
猕猴镜里三身现 龙女珠中万象开 未若此轩人散後 水光清泛月华来
闲堂
《咸淳临安志》杨杰诗:
赵公归休年 访师翠微间 始知浮世上 白日两人闲
《咸淳临安志》注:在方圆庵东。赵清献公既挂冠,而辩才法师亦退居此山,因以命名。
(谨案:《西湖志》以过谿亭、闲堂入古蹟,而寂室、照阁仍列本寺下,不以类叙易之。)
讷斋
苏辙《栾城集》记:钱塘有大法师曰辩才,初住上天竺山,以天台法化吴越。吴越人归之如佛出世,事之如养父母;金帛之施,不求而至。居天竺十四年,有利其富者迫而逐之,师忻然舍去,不以为恨。吴越之人涕泣而从之者如归市,天竺之众分散四去。事闻於朝,明年俾复其旧,师黾勉而还,如不得已。吴越之人争出其力以成就废缺,众复大集。无几何,师告其众曰:「吾虽未尝争也,不幸而立於争地,久居而不去,使人以己是非彼,非沙门也。天竺之南山,山深而木茂,泉甘而石峻。汝舍我,我将老於是。」言已,策杖而往,以茅竹自覆。声动吴越,人复致其所有,鑱嶮堙圮,筑室而奉之。不期年而荒榛岩石之间,台观飞涌、丹垩炳焕,如天帝释宫。师自是谢事不复出入。高邮秦观太虚名其所居曰讷斋。道潜师参寥属余为记。余闻之,师始以法教人,叩之必鸣如千石钟,来不失时如沧海潮,故人以辩名之。及其退居此山,闭门宴坐,寂默终日,叶落根荣如冬枯木,风止浪静如古涧水,故人以讷名之。虽然,此非师之大全也。彼其全者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垢不净、不辩不讷,而又何以名之?虽然,乐其出而高其退,喜其辩而贵其讷,此众人意也,则其以名斋也亦宜!系之以词曰:
以辩见我 既非见我
以讷见我 亦几於妄 有叩而应 时止而止 非辩非讷 如如不动 诸佛既然 我亦如是
《咸淳临安志》释元净诗:
忆昔毗耶老 杜口有谁听 还闻寂寂里 其辩过雷霆
杨杰诗:
天道竟何言 四序自流转
乃知毗耶离 默然真大辩
(谨案:苏轼〈次叶教授诗〉「讷庵有老人」,即此「讷斋」。)
潮音堂
《咸淳临安志》释元净诗:
真说无所示 真听无所闻 海潮山外过 妙响入深云
杨杰诗:
潮来音普闻 潮平音亦歇
孰若此山堂 潮音未尝绝
涤心沼
《咸淳临安志》杨杰诗:
纵有狂风生 未尝险浪起 何当招世人 来此鉴清泚
萨埵石
《咸淳临安志》释元净诗:
巨石如掌平 兀然半青嶂 钦哉昔道人 饲虎兹岩上
杨杰诗:
解虎锡常闲 饲虎石常在
忘躯度有情 清风几千载
(谨案:《咸淳临安志》又有狮子峯,元净、杨杰俱有诗。今考狮子峯系山名,且非龙井所可独擅;与诗并附卷一,兹不列。)
月林堂
岩斋
风玉轩
《咸淳临安志》注:见旧记,不知何人所创。
(谨案:程珌〈游记〉「月林辩才所庐也」,即此。)
龙井亭
《咸淳临安志》释元净诗:
虚亭乱石间 中有潜虬府 澄湛源莫穷 旱岁为霖雨
(谨案:元净所咏,疑即过谿亭,存考。)
冲泉
《咸淳临安志》释元净诗:
物外老余生 泉发幽岩里 自可给缾盂 不羡沧溟水
杨杰诗:
不汲泉不盈 愈汲泉愈清
湛然有常德 随气利羣生
见杨杰〈院记〉,详上。
魏㟲《钱塘县志》:旧志云在老龙井,甚清冽。
(谨案:元净十咏,杨杰十三咏,其方圆庵、闲堂、涤心沼三咏,元净无之。又元净曰「龙井亭」,而杨杰则直曰「龙井」而已,故杨杰诗别附「龙井」下。)
龙泓亭
《咸淳临安志》〈赵拚诗并叙〉:余元丰己未仲春甲寅,以守杭得请归田;出游南山,宿龙井佛祠。今岁甲子六月朔旦复来,六年於兹矣。老僧辩才登龙泓亭,烹小龙团以迓,余因作四句云:
湖山深处梵王家 半纪重来两鬓华
珍重老师迎意厚 龙泓亭上点龙茶
释元净和诗:
南极星临释子家 杳然十里祝青华
公年自尔增仙籙 几度龙泓咏贡茶
(谨案:龙泓亭亦疑即过谿亭。)
古蹟杂见传记者十二
钟鼓阁
见杨杰〈院记〉,详上。
钟楼
见郑清之〈秦观龙井题名跋〉,详卷八。
(谨案:郑作此跋,时当绍定中;盖重建也,与钟鼓阁不嫌并列。)
藏经阁
邓文原《素履斋稿》记:寺肇始於吴越钱氏,曰「报国看经院」。宋熙宁初赐名「寿圣」,绍兴间又更曰「广福」。其曰「延恩衍庆」者,淳佑六年赐额也。「寿圣」故圮陋,莫能庇风雨。时辩才师谢事天竺,来居之。咄嗟而檀施响臻,栋宇云构;搢绅士大夫慕望而与之游者,迹接乎兹山之内,由是人境之胜甲於西湖。余尝过龙井、访方圆庵、登潮音堂,高风逸韵,洒然心目,若见其人。信知一念所摄,即清净妙圆觉境,亦古今之常理也。一日,寺僧居弈来谒曰:「元贞初,比邱德佑嗣兹法席,崇敞像设、庐居,丹垩楞之工咸增旧观。又买上腴一顷有半以饭僧;复捐己田,为亩者百,以重追远。居弈缵承其志,购四大部及《华严合论》、《宗镜录》;耆德时演、时集、居亿等悉聚力,具大宝藏,袭以髹函,庋以飞阁。观者挹其亢爽,可以扶幽阐微,於是寺有成绩。」今住山者德泉也,记之以谂来者。
听泉轩
山僧听得泉声好 每夜坐忘清夜深 松上落来惊鹤梦 潭中泻下杂龙吟
观身已净平生垢 到耳能空现在心 此去涓流如不息 沛然难御海鲸音
镜清堂
诸天阁
并见《武林旧事》。诸天阁亦见《西湖游览志》。
观音殿
见冯梦祯《快雪堂集.龙井寺新建白衣观音殿劝缘述》,文详卷八。
(谨案:此当在寺内。)
与偕亭
见张京元《西湖小记》,详卷五。
与众亭
《西湖游览志》:与众亭,司礼孙东瀛所构,凿花池于前以复古蹟。
秋月堂
与时亭
并见魏㟲《钱塘县志》。
(谨案:此一堂一亭,不见他书,惟魏㟲《钱塘县志》有之,录以备考。「与时」疑即「与偕」或「与众」之误。别有「镜心堂」,必「镜清堂」之误。「鉢池庵」则误入他寺;「辟尘炉」则非古蹟,且亦别见六通,论详卷十。又查行注东坡〈白云堂诗〉,引《咸淳临安志》:「在龙井寿圣院」,今无其文;而堂自在「天竺」,查注误。详〈元净外传〉。)
古蹟不属僧寺者三
霖雨阁
陈善《杭州府志》:在龙井,嘉靖间总督胡宗宪建。相传井中有龙,每大旱,祷之辄雨,故名。
《武林梵志》:僧智果重修霖雨阁。
龙井山斋
谭元春《岳归堂集.同李长蘅寻闻子将龙井山斋诗》:
枫色红难已 黄从翠处分 偶然乱叶下 风雨似同闻
谷鸟临寒路 篱花间远云 逢幽无一语 心眼自氤氲
十里苍苍路 非深亦觉遐
阴晴淡山气 鸡犬静人家 阁迥生谿水 萍香过荈花 红黄光莫豓 羣动岂无涯
《西湖志》:明孝廉闻启祥别业,是宋人方圆庵遗址。
荪壁山房
夏时正《杭州府志》:金应桂入元,隐居风篁岭。
吴瓒《武林纪事》:应桂,字一之,标度风雅,居西湖南山,筑荪壁山房;左弦右壶,设图史古器,客至,抚摩谛玩,清谈不休。每肩舆入城,幅巾氅衣,望之若神仙然。
地志诸书所未详者二
凖提庵
(谨案:今风篁岭上有庵,寺僧曰:「凖提庵也,祀神胡姓,南渡时着应者。」然则即旧显应庙址也,土人称为土地庙。)
云共庵
(谨案:今风篁岭背一庵,额曰「云共」,传为国朝初年建,惜无碑记岁月可考。以上二庵不关龙井寺,以其近岭存之。)
寺内外古蹟题後
濳说友称:南北两山僧寺,大小合三百六十。一院何论焉,属有功成身退,从者归市,施集大檀,品盖万衲。於是後来踵继,益搜剔奇最,故三宿之恋,非所语於游方之内者也。
龙井见闻录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