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临淮王李光弼 (1) 祠、明孟知县秋祠、吴知县应选祠、陈知县良辅祠、杨知县于陛祠、拽梯郎君祠皆在本城。
【注释】
(1)李光弼(708 ~ 764):后唐中兴名将。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市)人。唐天宝十五年(756)初,安禄山反,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率兵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之乱,收复河北十余郡。至德二载(757),史思明、蔡希德等率众十万进攻北都太原时,以不满万人之兵力大败蔡希德,歼其部众七万。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史思明军陷汴州(今开封),逼洛阳。光弼因兵力悬殊,乃弃洛阳,守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伺机出战,歼敌二万。上元二年(761),朝廷强令收复洛阳,迫不得已出击,兵败邙山(今洛阳北)。后复任河南诸道副元帅,出镇临淮,攻克洛阳。宝应元年(762),进封临淮郡王。广德二年(764),卒于徐州。明代将唐营州误作辽营州、唐昌黎误为金昌黎,故将李光弼收录入人物志。明景泰七年《寰宇通志》、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皆有李光弼列传。明万历末,知县杨于陛在县城西迎门楼上建临淮王祠。清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记载:“临淮王祠在西迎门楼上,知县杨于陛建。”
张尚书文质墓,在套里堡中堡庄。敕葬。
【附录】
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
张尚书文质墓,在昌黎县南七十里中堡,敕葬。其上有其母杨氏墓。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引《应庵随录》云:张公鉴卒,妻杨氏遗腹生子文质,字允中,即改嫁,育于祖母王氏。正统壬戌,文质登进士,其继父已卒,乃迎母归,亦养其异父之弟妹。至成化间,杨氏受封太夫人(案:此乃嫁母而归,受封者,故其墓碑止镌“杨太夫人之墓”六字,无他语)。
成化谕祭文云:维成化十七年岁次辛丑二月乙巳朔,十六日庚申,皇帝遣礼部左侍郎周洪谟致祭于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张文质母太夫人杨氏曰:唯尔妇道母仪著于闺阃,笃生令子显用于朝,揆厥所由,实本慈训。既累膺于封命,宜安享于墓龄。胡为一疾,溘然长逝。特兹遣祭,用示殊恩。尔灵有知,尚其歆享。
杜侍郎谦墓,在城北板石山下。敕葬。
【附录】
民国 22 年《昌黎县志》
杜侍郎谦墓,敕葬,在县西北三里。
邑人孙元庆《杜侍郎墓表》云: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在昔首阳义士清风,为百世之师。国子先生伟业,冠三唐之首。兹于杜公见之矣。公讳谦,字益之,邑之西关人。祖讳復,父讳敏,皆以子贵封通议大夫、工部侍郎。祖母朱,母王,继母董,晋封淑人。公登景泰五年进士。授主事,改礼部郎中。以姚夔荐,授浙江布政使,入尹京兆,升工部左侍郎。性严肃,居恒正襟危坐,妻、子皆严惮之。事母暨继母起敬起孝。父病疽,医莫能治,泣祷于天,躬吮之,良久愈。父年九十,犹就养于官以浙地。善兄姊,亦迎于廨署,奉之甚虔。其内行甚笃,盖如此。官浙江时,定赋役等。第,按察使欲尽贷民之无产者。公言若此,则力穑者独困矣,非重本抑末意,卒从公议。值岁饥,奏免田租若干。在浙十三年,吏畏民怀,全浙咸受其福。官侍郎时,奉诏浚漕河,以便宜行事,数月工毕,公私称便。宣大总督余子俊以亏帑被劾。成化二十二年,诏公往核,还奏耗财烦民,不得无罪,子俊落职。上以公有干济才,事载《明史》。致仕家居,年七子[十]六卒。德配杨氏,封淑人。子三:浚,礼部司务;源,成化辛丑进士,青州府知府;汉,南康府知府。公之生殁殡葬年月无可考。墓在城西北山下,旧有翁仲之建设,惟碑碣残缺,字迹模糊。公之裔孙庆欲追述其先人之宦迹,勒诸贞珉,嘱记于佘[余],乃援笔而志之。
赵善人应忠墓,在城南三里。有塔三座,一葬应忠,一其弟应昌自建,一葬代赵氏施茶之李道士。有碑纪其始末。
套里堡大店上庄北有古墓,一石翁仲已土掩其半,无碑志可考,俗传为李晋王墓,村因立晋王祠。然以《唐史》考之,晋王存没均与此地无涉,盖好事者之附会云。